沟通从说开始

2024-05-13

沟通从说开始(共7篇)

篇1:沟通从说开始

孩子出生后最先开始的教育要提倡说行,反对说不。当孩子出世后,你开始尽心尽力地进行哺育,问题也开始产生了:喂饭时,孩子的小手要抓饭勺;高兴时,小手要挥,要抱住小脚丫往嘴里送;稍大些,孩子会手脚并用了,一有机会,就爬来爬去。此时大人可别说不,担心汤勺扎了嘴,责怪说“不许抓”;害怕乱爬摔下床,制止道“别爬了”。

教育学者认为,这一个个“不”,会传达给孩子这样一个信号:我什么都做不好,什么都不行。儿童有一种天然的活动性,父母要做的,是支持、辅导,提供机会满足他的活动欲,而不是简单地制止。

当孩子语言接受能力逐步提高,基本可以听懂成人的话语时,他们会以成人为准,甚至用成人的言行推翻成人的教育。比如,你教育孩子不准说谎,但你千万别让孩子见到你找借口骗人。如果孩子发现了,他会不接受你的“不准说谎”的教育,反而自己也学着骗人。

要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不要任何时候对孩子的任何要求都说“不行”。当孩子自我意识发展到一定程度,他们会为自己尽可能多地争得“自由”。他们不再对大人的要求百依百顺,不再认为自己不行、不好;相反,他们会更多地认为大人不对、不好,大人的许多要求、限制是“不合理的”。

这种意识,从小到大会逐步增强,到一定程度,就进入了一个高峰期,我们称之为“人格独立期”或者叫作“孩子的第二次出生”。此时,孩子会处处显得不听话,表现出对成人的逆反心理。成人要理解这种心理,疏导这种心理。理解,是要懂得孩子已经长大,这种自我感觉正是他们发展所需要的;疏导,是要让孩子懂得“尽管你已经接近成人,但在智慧、情绪和社会行为等方面,仍然处于不成熟的水平上”。当孩子自认为正确而与家长发生分歧时,要提醒孩子“想想家长所说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有利于你成长的。”

许多父母认为,家庭教育是一种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换句话说,家庭教育的“一招一式”要时时注意培养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培养他们能够独立生活的本领。这种教育思想说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常被一些家长有意无意地忽略掉,抑或出现偏差。因此,父母要认识孩子成长的阶段性,教育的随机性要与孩子成长的发展性征结合。

篇2:沟通从说开始

小学生虽然经常在老师的要求下写作文,但他们心里其实对“作文”并没有明确的概念,往往拿着笔不知道从何下手。别说小学生了,大人拿着一个题目要马上写出一篇文章来,往往也是很难的。

尽管老师平时已经教了很多写作的技巧,比如如何开头,如何结尾,中间采用什么叙事方法等等,但孩子往往只是机械地背下来了,无论遇到什么题目,都到现成的格式中照搬。但照搬又不一定完全套得上,于是拿着一个题目,脑子里一片空白,不知从何下手。“怎么开头啊?怎么开头啊?”一开头就卡了壳,接下去就更没法写了。

其实,一篇文章最重要的是你到底要写什么,你到底想表达什么意思。这个“意思”,说深沉点就是思想、观点,说浅显点就是感觉、感受、感情、感想,就是对一件事的看法和评价。所以,最重要的是讲清楚这件事,同时表达清楚自己的看法。

但是,孩子们往往是在并不知道自己想要写一件什么事,想要表达什么看法的情况下,就提起笔准备写了——当然是写不出来。

所以,不要急于下笔去写,写之前先要想好写什么。

大多数孩子都没有打提纲的习惯,这不要紧,可以先说,写作文从说作文开始,把要写的内容说清楚了再落笔。

篇3:习作,从说开始

一、说, 使细心观察更有效

如果问孩子们什么是观察, 孩子们会非常认真地告诉你: “观察就是看, 认真地看, 仔细地看, 一丝不苟地看。”“抓住事物的特点, 要留心看, 要善于观察。”但孩子会回答并不等于懂得怎样做。

一次习作指导课上, 我让孩子先交流:“哪位小朋友来聊一聊, 在刚才我们拔河比赛最激烈的时候, 你观察到了什么?”他们告诉我观察到了绳子上晃来晃去的标志。“哪位小朋友来聊一聊, 刚才我们在拔河比赛最激烈的时候, 你观察到了哪位选手的表情了?”小朋友们面面相觑, 除了这个晃来晃去的标志外, 其他的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我及时为孩子们总结了观察的方法, 用各种具体的方法告诉孩子们:我们不仅要看整件事的场面, 还要注意事件中那些细小的动作、情节、景物, 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 才可以取得“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效果;观察要具体, 越是变化快的地方越要细致观察。除了观察眼前的事物外, 还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 观察才能深刻。

往后的习作指导课上, 我都找机会让孩子们说。

这回, 孩子观察的收获丰厚多了。每个人争着说, 你说完了我来说, 你说你观察到的细节, 我说我看到的场面;你说你的看法, 我说我的想法;你说的时候用上优美词语, 我说的时候用上佳句名段……各个角度, 各种观察, 各种表达, 各种思想碰撞在一起, 孩子互相激发, 互相学习, 互相交流, 互相补充, 在不拘一格的“说话”中, 孩子们完成了各种细致的观察, 并用自己的语言“文从字顺”地表达了出来。这些观察和表达是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环节。

轻松自在的“说”, 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细心观察的方法, 激发了细心观察的兴趣, 养成了孩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 为丰富习作表达奠定了好基础。

二、说, 让素材捕捉更细心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通常, 我们要求孩子留心身边的事物, 充分地感受生活, 随时随地广泛地积累素材, 做生活的有心人。但是, 很多孩子对生活中素材的捕捉并不留心。

习作交流课上, 我让孩子们来交流他们的“六·一”儿童节。这是个很“有得说”的题材。孩子们都说得很高兴, 说他们玩的游戏怎样好玩, 和爸爸妈妈怎样合作做游戏, 吃到了怎样好吃的糖果。我再问:除了这些令你们很难忘的事, 还有其他的事吗?”孩子们摇摇头, 说没有了。

孩子们只对这些场面上隆重的事留下深刻的印象, 他们忽略了和“六·一”儿童节有关系的平常生活, 对这些平常生活中的素材的捕捉并不留心。

在孩子的一阵沉默之后, 我说开了:

“六·一”儿童节前, 小张的妈妈找到老师。和老师说了小张为了在“六·一”儿童节穿上最喜欢的衣服而和她逛了整整一个下午的街, 还学会了挑选价钱合适的衣服, 会搭配自己的上衣和裤子, 还挑了双很适合他穿的鞋子。

小丁的奶奶告诉老师, 小丁为了能让自己的铅笔字张贴在“六·一”板报上, 天天抓紧时间练字, 改变了以前一回家就玩就闹的样子。妈妈、奶奶都高兴地夸自家的孩子长大了。

“六·一”儿童节前, 小宝来找老师打报告, 说排练刚回来的小帆一着急把汤撒在小叶的腿上, 小气的小叶这回并没有哭, 她拿纸张擦了擦腿上的汤, 还找校医上药, 回来还询问小帆汤没有了怎么办, 要不要自己给他一点儿。

“六·一”儿童节活动结束后, 小红把自己最爱吃的活动奖品———糖果, 给了生病没去参加活动的同桌心心。

……

在我的引导下, 孩子们似乎想起了很多, 又叽叽喳喳、滔滔不绝地说开了, 说出了很多故事, 说出了很多成长, 说出了很多感动……这一幕幕比“六·一”儿童节场面上的事情来得更有分量, 更有意义, 更耐人寻味值得人沉思。

之后的多次习作交流会, 我都让孩子说身边的精彩故事, 说他们发现的一点一滴, 说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瞬间等。有了“说”这种便捷的训练方式, 孩子们的记忆就被唤醒了, 这些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重现在孩子的脑海之中了。同时, 孩子们也比平时更细心了, 启发了孩子怎样做个生活的有心人, 怎样细心收集生活中有意义的素材, 提高了孩子对生活的感知能力, 培养了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为丰富习作题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说, 促广泛阅读更主动

书籍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 书籍是攀登高峰的阶梯。在小学阶段, 广泛阅读显得尤其重要, 它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 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名篇佳作的写作技巧。

习作交流会上, 孩子们娓娓而谈, 谈笑风生, 我听到一个孩子随口轻声地朗诵着:“随着春姑娘轻快的步伐, 青青的小草贼眉贼眼地探出头来, 看, 身上披着的那浅绿色小褂都还没整理好, 就迫不及待地往外冲了。”我赶紧问:“你这句子真美, 是怎样写出来的?”孩子告诉我, 这不是他写的句子, 他原来写的是“春天到了, 小草长出来了。”后来看到一篇佳作中有这么个句子, 就用上了。

我趁热打铁, 利用这个机会为全班指出了阅读的方向。告诉孩子, 书籍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和结晶, 是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阅读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它不仅是一次发现和探索的过程, 更是与人类智慧的碰撞, 传递人类的文明的过程。而且, 阅读不仅要吸收书中的知识, 还要学习人家是怎么表达的, 用什么方法来把想说的话说得更好、更有吸引力。孩子们大受启发, 阅读的数量更多了, 阅读的效果更实在了。在往后的习作交流会上, 我经常听到孩子们在为谁说得更好而争得面红耳赤, 在争论中, 他们一点点走向了成熟。

说作文, 促进了学生广泛阅读, 为丰富习作技巧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常用的习作交流会———“说”作文, 这是一条沟通每个学段作文之间沟壑的通途。它不仅减缓了学生习作的坡度, 还从各方面为学生的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一条促进学生习作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表达的质的飞跃的途径, 使学生克服了畏惧习作的情绪。

篇4:习作,从说开始

一、说,使细心观察更有效

如果问孩子们什么是观察,孩子们会非常认真地告诉你:“观察就是看,认真地看,仔细地看,一丝不苟地看。”“抓住事物的特点,要留心看,要善于观察。”但孩子会回答并不等于懂得怎样做。

一次习作指导课上,我让孩子先交流:“哪位小朋友来聊一聊,在刚才我们拔河比赛最激烈的时候,你观察到了什么?”他们告诉我观察到了绳子上晃来晃去的标志。“哪位小朋友来聊一聊,刚才我们在拔河比赛最激烈的时候,你观察到了哪位选手的表情了?”小朋友们面面相觑,除了这个晃来晃去的标志外,其他的什么都说不出来了。

我及时为孩子们总结了观察的方法,用各种具体的方法告诉孩子们:我们不仅要看整件事的场面,还要注意事件中那些细小的动作、情节、景物,特别是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才可以取得“于细微处见精神”的效果;观察要具体,越是变化快的地方越要细致观察。除了观察眼前的事物外,还要抒发自己的真实感情,观察才能深刻。

往后的习作指导课上,我都找机会让孩子们说。

这回,孩子观察的收获丰厚多了。每个人争着说,你说完了我来说,你说你观察到的细节,我说我看到的场面;你说你的看法,我说我的想法;你说的时候用上优美词语,我说的时候用上佳句名段……各个角度,各种观察,各种表达,各种思想碰撞在一起,孩子互相激发,互相学习,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在不拘一格的“说话”中,孩子们完成了各种细致的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文从字顺”地表达了出来。这些观察和表达是写好作文必不可少的环节。

轻松自在的“说”,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细心观察的方法,激发了细心观察的兴趣,养成了孩子细心观察的好习惯,为丰富习作表达奠定了好基础。

二、说,让素材捕捉更细心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通常,我们要求孩子留心身边的事物,充分地感受生活,随时随地广泛地积累素材,做生活的有心人。但是,很多孩子对生活中素材的捕捉并不留心。

习作交流课上,我让孩子们来交流他们的“六·一”儿童节。这是个很“有得说”的题材。孩子们都说得很高兴,说他们玩的游戏怎样好玩,和爸爸妈妈怎样合作做游戏,吃到了怎样好吃的糖果。我再问:除了这些令你们很难忘的事,还有其他的事吗?”孩子们摇摇头,说没有了。

孩子们只对这些场面上隆重的事留下深刻的印象,他们忽略了和“六·一”儿童节有关系的平常生活,对这些平常生活中的素材的捕捉并不留心。

在孩子的一阵沉默之后,我说开了:

“六·一”儿童节前,小张的妈妈找到老师。和老师说了小张为了在“六·一”儿童节穿上最喜欢的衣服而和她逛了整整一个下午的街,还学会了挑选价钱合适的衣服,会搭配自己的上衣和裤子,还挑了双很适合他穿的鞋子。

小丁的奶奶告诉老师,小丁为了能让自己的铅笔字张贴在“六·一”板报上,天天抓紧时间练字,改变了以前一回家就玩就闹的样子。妈妈、奶奶都高兴地夸自家的孩子长大了。

“六·一”儿童节前,小宝来找老师打报告,说排练刚回来的小帆一着急把汤撒在小叶的腿上,小气的小叶这回并没有哭,她拿纸张擦了擦腿上的汤,还找校医上药,回来还询问小帆汤没有了怎么办,要不要自己给他一点儿。

“六·一”儿童节活动结束后,小红把自己最爱吃的活动奖品———糖果,给了生病没去参加活动的同桌心心。

……

在我的引导下,孩子们似乎想起了很多,又叽叽喳喳、滔滔不绝地说开了,说出了很多故事,说出了很多成长,说出了很多感动……这一幕幕比“六·一”儿童节场面上的事情来得更有分量,更有意义,更耐人寻味值得人沉思。

之后的多次习作交流会,我都让孩子说身边的精彩故事,说他们发现的一点一滴,说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瞬间等。有了“说”这种便捷的训练方式,孩子们的记忆就被唤醒了,这些平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又重现在孩子的脑海之中了。同时,孩子们也比平时更细心了,启发了孩子怎样做个生活的有心人,怎样细心收集生活中有意义的素材,提高了孩子对生活的感知能力,培养了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为丰富习作题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说,促广泛阅读更主动

书籍是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书籍是攀登高峰的阶梯。在小学阶段,广泛阅读显得尤其重要,它不仅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让学生从中学到名篇佳作的写作技巧。

习作交流会上,孩子们娓娓而谈,谈笑风生,我听到一个孩子随口轻声地朗诵着:“随着春姑娘轻快的步伐,青青的小草贼眉贼眼地探出头来,看,身上披着的那浅绿色小褂都还没整理好,就迫不及待地往外冲了。”我赶紧问:“你这句子真美,是怎样写出来的?”孩子告诉我,这不是他写的句子,他原来写的是“春天到了,小草长出来了。”后来看到一篇佳作中有这么个句子,就用上了。

我趁热打铁,利用这个机会为全班指出了阅读的方向。告诉孩子,书籍是人类智慧的体现和结晶,是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阅读是一件十分美好的事情。它不仅是一次发现和探索的过程,更是与人类智慧的碰撞,传递人类的文明的过程。而且,阅读不仅要吸收书中的知识,还要学习人家是怎么表达的,用什么方法来把想说的话说得更好、更有吸引力。孩子们大受启发,阅读的数量更多了,阅读的效果更实在了。在往后的习作交流会上,我经常听到孩子们在为谁说得更好而争得面红耳赤,在争论中,他们一点点走向了成熟。

说作文,促进了学生广泛阅读,为丰富习作技巧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常用的习作交流会———“说”作文,这是一条沟通每个学段作文之间沟壑的通途。它不仅减缓了学生习作的坡度,还从各方面为学生的习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也是一条促进学生习作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表达的质的飞跃的途径,使学生克服了畏惧习作的情绪。

篇5:沟通从说开始

记得刚接手这个班时是三年级第二学期,之前,孩子们已经学了一个学期的英语。我一直以为,每个人都有好奇心,尤其是孩子,对新事物往往特别感兴趣。三年级的孩子由于刚接触英语,应该会对英语充满兴趣。的确也是这样,刚开始,学生愿意去说、去演,一个个神奇活现地跟着我咿咿呀呀读书上单词和情境对话。到了期末检测时,班平均成绩居然达到了95分的高分,优秀率达到了80%,着实让我高兴了好一阵子。但是好景不长,由于家庭环境、学习习惯和家长传统观念只注重语数学科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进入四年级后,学生中开始了英语学习兴趣上的“贫”“富”差距,学习效果不言而喻。到四年级下期时甚至出现了个别学生厌学英语的现象。我开始焦虑、担忧,一方面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一方面开始研究我的学生。

英语是一项技能学习,必须多读多练,才能学以致用。班里有位学生课上不愿意说,更不愿意去演,连课后布置的朗读作业也不愿意完成。于是,我开始特别关注这个孩子,我发现,他的家境十分困难,性格内向,智力有轻微障碍,平时课间也很少与同学交流。于是,我利用课间常到班上找他聊天,问他喜欢什么、最爱吃什么之类的问题,时不时抛出一两个英语单词,试探他对英语的兴趣,开始,他总是少言寡语,似乎不愿意跟我多说一句话,到后来,我发现他喜欢画画,于是便开始从“你喜欢画什么”之类的问题入手,他画一个我就翻译一个。就这样,话题打开了,他也愿意主动把画给我看,然而从交流中似乎还并不打算记住这些单词。于是我就用“Doyoulikeapple?”之类的句型来问他“你喜欢苹果吗?喜欢香蕉吗?喜欢爸爸妈妈吗?”并要求他用“yes”和“no”来回答,回答“yes”就开画,慢慢地,他体验到了用英语交流的乐趣和轻松。我开始寻找更多的话题,有的用中文,有的用英语,他也开始习惯用“yes”和“no”来回答我的问题,我发现了他脸上自信的表情,看到了他用“yes”和“no”回答问题时的爽快。

是的,他虽然只是简单的回答“yes”和“no”,但这表示他能够主动说英语,而且体验到了说英语的快乐。

篇6:作文,从说真话开始

于是,作文课就在这种不痛不痒、不愠不火中进行,时间长了,连老师都有点麻木了,渐渐接受了学生的这种状态水平,寄托期待于学生的写作能力能像长身体一样随年级的升高而自然地提高。这其中当然有肯定的一面,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提升,眼界的开阔,学生会有自己更深的理解、感悟,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也就更深刻。但仅仅是这样吗?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写作目标有这样一句话:“要求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我不禁想起了单元试卷中一篇题为《我的心儿怦怦跳》的作文。这篇习作虽是一篇命题作文,但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如:紧张时、高兴时、激动时等不同方面表达自己的感受。作文收上来后,发现学生写得非常好,文通字顺,叙述过程也条理完整,内心活动的描写跌宕起伏,紧扣题目,就连平时写作文寥寥数语的学生,这次也写了满满一大篇,更没有出现跑题的现象。学生有的写成功的喜悦(考试取得优异成绩、班级队列比赛取得好成绩……),有的写激动的场面(“六一”儿童节给领导系红领巾、当选国旗手参加升旗仪式……),更多地写了紧张的时刻(如晚上一个人走夜路、“六一”上台演出、等待宣读成绩)。这里面有好几篇精彩的优秀习作,但更让我记忆犹新的是班里两个写作很让我头疼的学生的文章。

一个学生是选取了数学教师发考卷的场面:

老师开始发卷了,我的心里就像有“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怦怦直跳(现在发现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天灵灵,地灵灵,各路神仙快显灵,帮我考个好成绩。”我在心里默念着。只听:“×××,65分。”唉,连神仙都不帮我了,我的心似乎要跳出来了……瞧,就这么寥寥数语,把一个紧张、等待发考卷的孩子的心理活动就勾画出来了。

另一位同学的写作素材更是信手拈来:

今天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拿出试卷准备考试。糟糕,我又把卷子放家里了。这时,同桌站起来告诉老师我没拿卷,我狠狠地白了她一眼。只听老师叫了一声:“×××,上来!”完了,老师会不会批评我?我的心儿开始怦怦跳。我走到讲台,老师说了我几句,又把她的卷子给了我,我拿着卷子赶快跑下去了,好不容易,心这才不跳了!

这是那天考试时的一幕,这个学生平时就丢三落四,结果当天又没带卷子,我说了他几句,没想到他竟然把这一幕写到了当场的作文里。

这两篇习作片段虽然还有许多有待修改、补充的地方,但对于平时写作欠佳的学生来说,的确难能可贵。习作整体不错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学生说了真话,有切身感受,是真情的自然流露。如果学生是瞎编捏造了一件事,恐怕表达就不会那么真切和自然了!想想的确如此,对于学生有体验的作文,如《 ,我想对你说》《我喜欢的老师》《让我高兴的事》等,哪一篇他们都有话可写,质量似乎都还说得过去。而如果遇到一些学生体验不丰富的话题,学生往往因为“脑子里没印象,肚子里没话说”,要么随便写几笔应付交差,要么雷同抄袭,对写作提不起兴趣,还容易产生畏惧心理。

所以,提高写作教学的策略固然很多,但让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却是最简单、最有效的,也是最能让学生摆脱畏惧心理、产生写作自信的方法。在教学中,我们应该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走进生活,把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真实地记录下来。让写作成为表达感情、沟通交流的重要方式,真正为我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服务。

篇7:盛高工艺:从说“不”开始

敢于在产能严重过剩的温州地区生长与发展,董事长郑振国已经做了多年的准备。

2003年,干过几年外贸的郑振国在与海外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儿童文具在国外有着庞大的市场需求。但随着国外对于产品质量、安全、环保等特性的要求日益严格,多数出口企业屡屡遭遇技术壁垒。行业的低迷,被郑振国视为一种机会。他与其他三个股东共同成立了一家文具工厂,试图凭借自己对海外市场的深入了解,更好地把控产品质量,真正实现与国际接轨。

5年的摸索期之后,公司才正式成立。到如今,盛高工艺已经成为欧美沃尔玛超市、梅西超市的最大文具供应商,并已得到Hello Kitty、迪斯尼、朵拉、超人等国际知名品牌的授权认证,为其制作各种名牌卡通人物的相关文具。

2011年,受国外下行的经济形势影响,不少外贸企业产值下滑,订单量也有所紧缩,但盛高工艺依旧延续着年增长率100%的好成绩,全年产值达到1.5亿元。今年2月一开春,又拿到了1300多万美金的订单。

先是逆势而生,后又逆市而上,盛高工艺的每一次突破,似乎都是先从说“不”开始。

差异经营,不卖产品卖理念

笔记本、故事书、绘画本、贺卡、贴纸……盛高工艺生产经营的,无非还是儿童印刷品的“老几样”。但从公司成立的那一天起,郑振国就很清楚,在这个竞争激烈的行当里,即便是在同一个方向上,盛高工艺也必须要选择一条不一样的路。

“面向6岁前儿童的益智类文具、书籍”—这是盛高工艺的产品定位,也是企业差异化之路的起点。

因此,同样是生产绘画本,但盛高工艺生产的画笔只有在特定的绘画纸上才能画出颜色,这样一来,不用担心弄脏其他地方,也更适合幼龄儿童使用。

同样是制作故事书,盛高工艺会在书中设计迷宫、配配对、连连看等各类益智游戏,并搭配卡通主题贴纸,甚至是做成3D的立体图纸,让孩子们能够在阅读的同时找到更多的乐趣。

……

又或许,这条路的起点,还可以追溯得更远。

早年间出国考察时,郑振国感触最深的,是欧美国家一贯推崇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其中,0~6岁被视为人类智力与潜力开发的“黄金教育期”,也是个性养成的关键时期。因此,欧美国家对于婴幼儿早期教育格外重视,主张通过绘画、游戏等多种方式培养孩子们的认知力、记忆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事实上,这一教育理念也正逐渐打破国别的界限,受到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家长们的认可,益智类早教产品的市场需求亦由此而诞生。

但在郑振国看来,盛高工艺要卖的并非“产品”,而是“理念”。“产品容易被复制,而理念不容易被超越。”郑振国如此解释两者的不同。

在盛高工艺,所有的产品创新,都必须紧紧围绕着如何更好地满足儿童们爱玩、好奇和求知欲强的天性,以及更好地契合“个性化培养”的教育理念。为此,公司特意将产品研发中心设立在亚特兰大,设计人员也以外国人为主。郑振国坚信,“只有紧跟国外最前沿的教育观念,才能生产出最先进的益智类产品。”

独特的“理念”除了可以带来差异化的产品体系,还能从根本上支撑企业的整体运营模式。与一般外向型企业不同的是,尽管外单比例在盛高工艺的业务中占到85%,但它在产品出口上受国外经济形势的影响并不大。“国外国内所有家庭都一样,无论如何,教育投资都是必不可少的。”郑振国说,“经济形势不好时,价格昂贵的定制类儿童产品肯定会先受到打击,大家反而会把买定制产品的钱转投到价格相对较低的益智类产品上。”

与此同时,公司将越来越多的重心放在了中高端市场上。“打个比方,一个笔记本并不值钱,但如果再加上贴纸、剪刀、胶水等等,组合包装成一个卡通主题下的文具礼盒,附加值就高得多了!”文具礼盒,是盛高工艺的明星产品。由于地处产业链成熟的温州,采购剪刀、胶水等配套产品十分便捷,也让盛高工艺能将整合后的资源优势发挥到最大。

转帆向内,不做“中国版巧虎”

在外贸行业打拼多年的郑振国有一套独特的营销模式,即避开外贸公司,直接与国外客户进行合作。

省去了“雁过拔毛”的中间环节,凭借“一站式营销”带来的成本优势与价格优势,盛高工艺一进入美国市场,就很快得到Hello Kitty、迪斯尼等知名品牌的青睐,为其制作的卡通玩具占到了美国近20%的市场份额。

外单生意做得风生水起的盛高工艺,对国内市场日益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上海的一家玩具店,郑振国看到了自己公司生产的绘画书。这批“Made In China”的书在国外绕了一圈后,又回来了。产品还是那个产品,但身价已经大有不同。“我们卖给他不过四五元美金,出口了再回来,居然卖到了50多元美金。”

同时引起郑振国注意的,还有在中国市场大获成功的日本早教品牌“巧虎”。“‘巧虎’实行会员制,每个月给会员寄一份产品。据我所知,仅在温州这样一个地级市就有几万户会员,按一年会费1100元来算,一年可以达到几千万元,更别提全国了。”

郑振国这才意识到,国内市场是一块多么诱人的“大蛋糕”。“少儿益智类产品在中国差不多有400亿元的市场规模,但真正进入市场的企业却很少。”他认为,“巧虎”是日本教育理念的代表,而盛高工艺一向接触的是更为领先的欧美教育思维与模式。在国内,盛高工艺也应该并且完全能够有所作为。

顺理成章地,盛高工艺加快了“转帆向内”的步伐。在上海,国内研发中心已经成立,并开始着力培养针对中国市场的研发设计团队。“把国外的教育理念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盛高工艺的这一想法,已经逐步得到实践。最新的研发成果是一套特殊的毛笔及字帖,毛笔笔头和纸张上均含有特殊化学物质,写完字后颜料一旦干掉,纸张上的颜色便会消失,可供练习书法时反复使用。

在销售模式上,盛高工艺同样坚持“不重复‘巧虎’的老路”。“‘巧虎’的价格很高,基本上只有发达地区的家庭才买得起。”郑振国介绍,盛高工艺已经专门成立了内销部,并积极地与各级教育部门接触,计划将产品以“半捐助半卖”的形式,推送到更多孩子们的身边。

那么,在以低价策略将国内市场培育成熟之后呢?“要让全中国的孩子们都能‘买得起’”,郑振国说,这依旧是盛高工艺的最终目标。

上一篇:2009年度村主任年终工作总结下一篇:学会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