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改作文的方法

2024-04-10

自改作文的方法(精选8篇)

篇1:自改作文的方法

提高学生写作水平的窍门

——谈学生自我修改作文

平果县协力初级中学农喜东

从教多年,亲身经历了应试教育到如今的素质教育,本人基本上都是沿用着前辈们的传统作文教学。这种“学生作文教师改”模式,学生基本上是按照老师的规定完成作文,作完交给教师就万事大吉。在作文本下发以后,急忙翻看一下分数,匆匆看看老师写的批语,就把作文本搁一边了。学生总认为批改作文是老师的事,与自己没什么关系。学生缺乏积极性,忽视了自己在作文中的主体性。每周练了几篇作文,课内的、课外的,老师和学生都觉得筋疲力尽,但学生作文水平却一然如故。在这里我们已经忽略的事实却是:古今中外许多名家名篇之所以被千古传颂,与作者重视修改自己的文章是分不开的。例如,我国的古典名著《红楼梦》,曾经“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才问世。我们学过的北宋王安石写的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 中的“绿” 字,据有关资料记载,作者在原稿上曾经换过许多字,最初作“到”,后改作‘过”,又改作“人”,再改作“满”,最后才选定“绿”字。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著《永别了,武器》的最后一页,修改了39遍才满意,他把《老人与海》的手稿读了200遍,才最后付印。这些都是一个又一个不争的事实。所以说习作自我修改,是写作文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工序”,更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措施。有人说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语文课程标准》对七到九年级的学生明确提出: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修改时能借助语感和语法修辞常识,做到文从字顺,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以分享感受,沟通见解。要求语文教师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自己修改不限于课内作文,要养成习惯,无论写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作文看作一种思维过程,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益得。” 针对这些传统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通病,经过多年的作文教学摸索,下面是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作文修改方面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改变观念,从思想上重视。

1、教师的观念转变。有人问郭沫若什么是剧本创作。郭老笑了笑说:“改、改、改、改、改、改、改。” 俄国作家契诃夫也曾说过:“写作的艺术,其实并不是写的艺术,而是删去写得不好的东西的艺术。”古今中外成名作家均注重文章的修改即能充分证明修改的重要性。我们知道,大多教者在思想上重指导轻批改。原因是担心学生受认识和写作能力的限制,总想越俎代疱,提供给学生一个模式。比如文章如何审题,如何取材、构思,如何使立意不落入俗套、要有创新,如何开头、过渡、收尾等等。不可否认,适当的技能训练于学生是有益处。但作文的过程是一个客观到主观、主观到客观的过程。教师无法也不可能代替学生去思考、去表达。否则同一模式下的文章又如何能突显学生的个性,又如何能创新。这样也就不免

千人一面了。再者,教者用自己的思想认识和写作能力去要求学生,动辄刀砍斧削,批得“体无完肤”,改得满纸通红,这就大大挫伤了学生写作积极性。所以我认为,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彻底解放思想,端正作文教学的观念,变以教师为主的批改作文的形式为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修改形式,让学生真正成为修改作文的主人。这对学生学习主体性的确立,对学生主动接受作文并提高写作能力是很重要的。

2、学生思想的重视。“作文难,修改作文更难。”这是学生的心声。在素质教育的呼声中,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没有低头,题海战术没有远离学生,大多数的学生在题库里疲于奔命。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科目的题目,学生几乎是一遍做过,很少有同学去思考第二种解题的方法,更不用说第三、四种方法。这一种惯性思维在学生写作上也遭受同样的待遇。加上时间紧迫,为了及时交差,学生往往不习惯也不想有其它的修改过程。学生早已也习惯了自己作文教师改的模式。即使本子发回后,也不会去关心被修改的地方,这样更谈不上自己去修改。没有尝到修改作文成功的喜悦,没有领悟前人文章的千锤百炼,加上骨子里边的惰性,作文修改与学生很难有缘。所以学生观念的转变非常重要。在不断的反复的强调修改的意

义下,改变其思想,使他们真正重视起来,主动写作,自觉修改。

二、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具体内容

1.深化主题,改高立意。主题是文章的灵魂,一篇文章正是因为有了主题的存在,才使得文章有了意义。如果文章主题抓得不准,挖掘不深,表达不清的话,就需要加工提炼。当然,我们不提倡将立意盲目拔高,但必要的健康向上还是要的,因为,我们写的东西是会影响别人的。如一学生以《我的祖父》为题写的作文。主体内容是写祖父因家境贫穷,与校园无缘。过早的体味生活的艰辛,使其性格易于冲动,显得暴躁。轻就大骂,动辄打人,家人生活在一个荒凉的世界里。可祖父偏又染上赌博陋习,家境每况愈下,原文透露出强烈的厌恶之情。在沉重生活面前,他的童年是如此的凄凉与悲哀。此文真实的反映一颗孤独的灵魂,情感真实。但对于一个初中生来说,无疑是过于沉重,所以将原文结尾:面地黑夜,我的黎明不知何时到来。引导其改为:进入寄宿学校,常想起家的一切,也包括祖父。而“我”也渐渐明白,荒

漠的世界里,一定会找到绿洲。经过修改后,明显的表现出对生活的憧憬。

2.取舍材料,调整结构。文章的观点与材料必须要统一,观点统帅材料,材料表现观点,如果文章只有观点而没有材料,或是有材料而不能证明观点,那样就要进行修改。对于材料的取舍的要求,一是必须能够证明观点,二是新颖典型有代表性。围绕这个要求合理取舍材料。比如一同学作文为了表现母爱,选取如下事例:母亲夜半背我去医院看病,路上累得气喘吁吁,全身汗流浃背的。像这样的事,用来表达母爱本无可厚非。但是仔细想想,并不太现实。现在一个电话就很容易解决问题,医生出诊不是方便多了吗?何况这么沉的孩子,母亲如何能背,这不值得怀疑吗?假设真有其事,说明自己病得很重了,那又如何感知母亲的辛苦?这样看来,所选材料未必很好,倒不如删了背字,把自己病重在家的时母亲的焦虑与忙碌表现出来。这样修改后的文章材料就显得更真实贴切了。结构是文章的组织形式。它包含的内容是多

方面的。如段落层次的安排,过渡照应的设计,开头结尾的处理等。调整结构就是把作文中段落层次不明、过渡照应不好、开头结尾不理想的地方加以改正。如果我们肯花点功夫,为自己的作文寻找一种最最合适的表现形式,那么无疑,再平凡的作文也会有他可贵的闪光点。

3、推敲文字,锤炼语言。语言文字是文章内容的表现形式,要想语言文字能够准确、完美地表达思想内容,就得进行语言文字的推敲。对不准确的、多余的字、词、句段都要舍得进行删、改、调、换、补。世界短篇小说巨匠莫泊桑的老师福楼拜曾经要求他的学生,“无论你所要讲的是什么,真正能表现他的句子只有一句,真正使用的动词和形容词也只有一个,就是那最准确的一句、最准确的一个动词和形容词。其他类似的却很多,而你必须把这唯一的句子、唯一的动词、唯一的形容词找出来。”由此看来,文字的推敲是多么重要。如下句子:(1)母亲的话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他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2)街上柳树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不动。经过修改后的句子为:(1)母亲的话象鞭子一样抽打着他的心,他低着头一句话也不说。(2)街上柳树像病了似的,叶子挂着层灰土在枝上打着卷;枝条一动也懒得动,无精打采地低垂着。这样可以看出,增

加修辞后,句子更生动形象了。

三、明确作文修改的具体方法

1.“删、增、调、换”法。删,指删去多余的字、词、句、段,将罗嗦的语句修改的简洁明了,将与中心无关或重复或多余的材料删去,力求作到“丰而不余一字”,使语言畅通,文字简洁、精当。增,指增添必要的字、词、句甚至段落。对语句衔接不当,文义不够贯通,意思不够准确的地方适当增添,使文章通顺、明白、充实、生动,力求作到“约而不失一词”。调,指调动词、句、段的次序。作文中常有词序、句序、段意错乱的情况,调整其次序,可使文章衔接更紧,文职更富有表现力。换,指更换词、句、段,使文句更确切,更生动。2.朗读法。中国著名教育家,作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大多数学生所写的文章,看起来还可以,读起来就少有生气。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写作文,一般是先在心里想好,然后在提笔写在纸上,这包含了两个过程,构思和行笔。然而一篇好文章的诞生,还需要一个重要的过程——朗读。朗读是读者对文章欣赏的主要手段,如果一篇文章没有很好的可读性,那么这篇文章就不是不篇好文章。好的文章读起来应有气势、有节奏、连贯顺畅。明白了这一点就明白了朗读和修改文章的关系了。我们写好文章后要亲自朗读,体会一篇文章的可读性,从而可以从中发现许多毛病,哪里不通畅,哪里太罗嗦,哪里意思没有表达清楚„„一下子就发现了。所以朗读自己的文章是修改文章的一种好方法。在朗读时,要大声读、要有感情地读、有节奏地读,这样才能把毛病充分暴露出来。还有一点要反复地读,反复地改。改一改读一读,读一读改一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3.自改法。1978年《中国语文》第二期上发表了叶老的一篇文章——《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革语文教学》,在那篇文章中,叶老说“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

身受用的。”叶老还说:“作文难得‘一次成功’,往往要改几次才算数。作了文又能自己改,不用请别人改,这就经常处于主动地位,岂不是好?” 所以,教师应思考如何引导指点学生,使他们养成自改能力,显得非常的重要。4.互改法。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修改习作亦然。只有把自己的作文给其他同学来欣赏,提出建议,才能更好地知道自己的不足并改正自己的不足。作文交换互改法就是把自己的作文本同其他同学交换修改。交换的对象可以是同桌,可以是小组内的,也可以是找你喜欢的同学,前两种交换方式一般由老师决定,第三种方式由学生自由选择。和同学交换作文,是大家喜欢的一种形式,因为大家对同龄人的作文具有一种好奇心,都想了解对方的作文写得怎样。交换互改法往往能产生较好的修改效果,同学们用一个“旁观者”的眼光审视别人的作文,避免了“身在庐山不识真面目”。同学们在交流过程中,取长补短,便于更好地修改自己的作文。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修改作文,是一种较为科学的批改方法,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具体表现。同时,在修改过程中,既培养了他们的自改能力,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思维能力,也更为有效地提高了他们的作文表达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修改作文的主人,也解放了教师本身繁杂、孤独、费神的作文批改工作。这“双赢”的效果充分体现了“以

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篇2:自改作文的方法

一般来说,写完一篇文章后,自己先看几遍,然后再进行修改,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当然,修改作文也并非是只看不读。在看的时候,自己可以在心中默读,从头到尾默读下去或者出声朗读,就能找到在作文时所忽视的部分和不足之处。因此,教师在上作文课时,应要求学生在作文后,用这种方法修改一遍,并反复强调,以帮助学生养成认真严肃的作文态度及修改作文的好习惯。

帮助学生养成好习惯,需要进行一定的训练和要求。根据小学生的作文修改能力,笔者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总结出了一下措施:一是要求学生在修改作文时,要自读自改。具体做法是,写好作文后,先自己读一篇,也可以在心中默读,然后再读一遍并仔细修改,挑出明显的错误和不足之处。

第二是相互交换作文,互读互改。自己改完的基础上,和同学交换作文,让同学以自读自改的形式帮忙改作文,两人相互指出各自的不足。

当然,让学生自己修改作文,需要先为他们指明作文修改的要领和“标准”,否则就如没有方向的行驶,达不到预定的目的地。笔者为学生制定的要领是:一是语句是否简洁明了,句子、段落是否围绕中心;二是句子是否通顺完整、有无搭配不当等语病;三是句子、段落间衔接是否得当,顺承是否流畅;四是作文的结构是否完整,条理是否清晰,层次完不完整;五是作文是否标点运用正确,有无错别字等。

只有这样制定好方法和实施标准,学生修改其作文才会有具体的方向和准则。此外,这还有利于学生明白修改作文的注意事项,知道该怎样去修改一篇作文,也帮助他们树立好作文不仅是做出来的,也是修改出来的。

二、抽小组细批,培养学生批改的能力

经过实践,笔者发现,在这种作文修改模式下,教师再将学生作文收上来批改,不仅工作量大为减小,而且效果不错。除了这个方法外,笔者还发现,小组轮流批改作文的方式也能达到这种效果,如果教师每次只抽检某一小组进行精改,将这小组中出现的作文错误进行归纳分析,并在下一次作文课上进行重点点评,那么就能够将繁重的作文批改任务精简化,轻松化。

当然了,进行小组批改,要选出作文较好的几人作为“组委会”,并且教师要对这几人进行重点培养,既要培养他们的作文能力,也要培养他们的修改作文能力,以保证小组的作文批改质量。笔者对学生的培养措施是:

1. 培养写作兴趣,引导学生参与其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不高,作文的欲望也不强烈。因此,我们首先要培养他们对作文的兴趣,想一些学生感兴趣的作文题目,引导他们逐渐喜欢上作文。然后,我们才开始教学生改作文,由简到难地进行培养,先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进行作文修改,让他们从内心处产生修改作文的动机。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还应该放低学生的作文评价标准,将评价的重点放在学生的修改稿上,而不是初稿,只要学生的修改稿比初稿好,哪怕仅是一点,那也要及时给予肯定和表扬。

2. 推敲词句,咬文嚼字

在作文课上,我们除了组织学生修改作文外,还可以组织学生推敲字词,让学生掌握、提高咬文嚼字的方法和能力。教师所选的字词,可以是从学生作文中挑选,也可以从一些名文佳作中截取。讨论时,就将字词摘抄于黑板上或者是用多媒体演示等,讨论后进行归纳和总结,告诉学生运用美字、词的原因。这样一来,学生批改作文的能力自然就会慢慢提高,对字词的斟酌也会自然而然地严肃、认真。

3. 抓住重点,讨论评改方法

进行典型作文修改时,教师应事前打印好作文的相应句段及学习内容,并分发给学生,师生共同探讨所打印的作文中存在的问题和修改方法。对于学生所提出的批改方法和建议,教师要认真对待,不能敷衍了之,更不能呵斥学生不懂“规矩”,而是应善于辨析学生的观念,并根据此来引导学生正确修改和评价作文。

除了集体挑错之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打印稿或者多媒体,同时出示修改前和修改后的文稿,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以从中感悟、体会正确的修改方法,并将这些批改知识运用到自改和互改当中。

4. 品评美文,共同探讨

很多学生在写完作文后,都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认同和表扬。如果他们得到了表扬的正能量,那么他们就会对作文越来越感兴趣;反之,则会打击他们的积极性,甚至会弄巧成拙,使他们产生厌恶心理。所以,教师在作文课上,应该设置这么一个环节——好文精评,让学生有一个表现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在这个平台上交流好的作文心得。

篇3:自改作文的方法

为引导学生在写好草稿后主动修改自己的作文, 不断提高作文水平, 本人采取了如下措施。

一、典型引路, 激发动机

为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自改作文对提升作文水平的重要性, 激发他们自改作文的内在动力, 我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或上网查找著名作家写作的故事, 举行“我最崇拜的作家”写作故事会, 同时, 请班上作文优秀的学生谈自己是如何修改作文的。通过活动, 使学生们深切体会到:作文是一项艰苦的同时也是很有意义的脑力劳动。只有精心修改作文, 才能写出好文章;也只有付出一番心血, 作文才会有显著的进步。

二、激励驱动, 浓厚兴趣

学生有了修改作文的动机, 掌握了方法, 如何将学生修改作文的热情推向新的高度, 进一步引向自觉, 我着力给他们以展示的机会。一是请作文修改认真、进步显著的学生全面朗读自己的作文, 再由学生、教师肯定其闪光点;二是创办班级“作文小报”, 及时刊登每次作文的优秀篇目, 对在“作文小报”上刊登作文的学生给予每篇2元的读书券奖励, 待筹集到适当金额, 再给予等值的图书奖励;三是将优秀习作向少儿报刊推荐、发表, 对发表习作的同学, 不仅稿费归其所有, 还奖励等额稿费。这些举措大大提升了学生修改作文的热情, 有力提高了学生作文水平, 每学期我班均能有30多篇学生习作在各类少儿报刊发表。

三、引导点拨, 形成能力

学生有了改的动机, 那么, 又该如何入手呢?为帮助学生尽快学会修改作文, 本人高度重视方法点拨, 引导学生做到“四思”。

1. 一思选材与中心联系是否紧密

每篇文章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笔者在批阅时发现有些作文选材与中心联系不紧, 影响中心的表达, 甚至方向错了, 这样的作文显然是不符合要求的。如:某某同学写《心爱的小狗》, 可从外形、动作、习性等角度写小狗的可爱;但如果写小狗乱咬人、乱撒尿, 则易使读者对小狗产生厌恶感, 不利于中心的表达。指导学生自改作文, 我首先引导学生思考选材与中心是否有密切的联系, 让他们懂得, 选择与中心关系紧密的材料是写好作文的基础。

2. 二思文中的重点是否突出

文章中心确定了, 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料就应详细写, 写具体。如写爸爸妈妈如何关爱你, 就应该把他们是如何关爱写具体, 尤其是他们怎么做、怎么说, 以及你的心理体验。只有这样, 文中的重点才能突出, 中心才能明确。

3. 三思是否恰当运用写作方法

“文似看山不喜平。”一篇好作文, 不宜平铺直叙, 只有运用多种写作技巧, 才能使作文内容具体感人, 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如《学琵琶》一文, 要反映主人学琵琶如何勤奋刻苦, 仅仅直接写主人怎样废寝忘食地练习往往是不够的, 若在此基础上加以侧面衬托, 则可以使中心更突出、内容更具体。

4. 四思标点、词、句运用是否恰切

批阅作文时, 我发现, 不少习作选材尚可, 但文中标点不清、错字、别字、用词不当等现象屡见不鲜,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作文水平的提高。因此, 自改作文时, 我要求学生严谨认真地细读精改, 力求用好每一处标点、写正确每一个字, 并尽可能将从课内外阅读中所学到的好词佳句灵活运用到作文中来, 直至读起来文从字顺、朗朗上口为止。

为帮助后进学生尽快掌握自改作文的方法, 提高他们修改作文的能力, 我采取了“扶放结合”的办法。一是组织大家集体修改。精心选择有代表性的作文, 复印后分发给学生, 让全班学生一起来分析、思考作文中出现的问题, 请大家献计献策, 教师再相机点评, 逐步激发后进生作文修改欲, 形成修改作文的能力;二是在批阅后进生草稿时, 教师只指出作文中存在的问题或需要完善、努力的地方, 为他们指明思考的方向。通过这样的指导, 后进生也逐步掌握作文修改的途径和方法。

篇4:自改作文的方法

培养学生自我修改作文,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互评互改提高学生修改作文的兴趣,最终要使学生自我修改作文成为一个好的习惯。

【关键词】

培养 自改作文 习惯

作文,是一个人思想的文字外化,而修改作文,则是指由初稿写出到定稿之间对作文的思想内容、篇章结构、语句标点等不断进行更换、调整、增补、删改的过程,也是作者对所写作文的内容和所反应的思想不断加深认识、不断深化、完善的过程。人们在评论一个人漂亮与否时总爱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如果把这个句式用在作文中,也可以说成是“三分写作,七分修改”。所以,我认为只有经过认真修改的作文才能做到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完美统一。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修改作文的任务当然是由语文老师来完成的。而我们语文老师在批改学生作文时,也总是精批细改,往往是花费相当长的时间泡在作文堆里,一字一句地为学生批改而后再写下评语,可学生在拿到作文本后,大多只看一下分数及批语便放进了书包。像这样劳而无功或事倍功半的现象普遍存在着。那么,怎样才能既利于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又能减轻老师的负担呢?叶圣陶老前辈曾在《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一文中指出:“学生作文老师改,跟老师命题学生作文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长期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作文的能力,老师只给些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将是受用终身的。”所以,本人也认为培养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能力,是贯彻“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最好体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己改作文的能力大有好处。通过两个学年的实践,本人先是由单个学生自改再延伸到互改活动,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养成了学生自作自改的习惯,提高了写作能力,同时还减轻了教师批改作文的沉重负担。

修改作文的方法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下面就自己培养、指导学生自改作文的方法和体会分述于下:

一、采用互评打分,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兴趣

小学生写完作文,往往是合起本子来就认为万事大吉而如释重负,如果给时间让他们自己修改,也常常不仔细阅读,不认真思索,甚至跳不出原有的思路而感到枯燥和艰难。但是小学生的好奇心特强,总喜欢看看别人写的是什么样子,总喜欢挑剔别人的毛病。经过一番思索,我便有意鼓励同学们写完作文后互相传阅,互相挑剔,互相修改,互相评议。后来,干脆打印出来贴在后墙的学习园地里,由同学们互相打分。在这种互评、互议、互打分的过程中,既使同学们体验到了“过把老师瘾”的新鲜感觉,又激发了他们修改作文的盎然兴趣,同时也在挑剔别人的思索中提高了自己的欣赏和写作水平。

二、引导欣赏评析,教给学生衡量作文的尺子

小学生刚学作文总体来说写作能力是比较低的。虽然采用学生互改、小组评改的方式,发挥了学生批改作文的主观能动性,但毕竟是在学生中间进行,而小学生的认识能力有限,批改能力不高,况且学生作文中的优缺点,又是一个五花八门的多面体,这更增加了学生自改作文的难度。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要多去引导和搀扶。平时遇到好的文章,我总会引导同学们认真阅读和欣赏,在反复诵读中,帮助他们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对于精彩片段还要求学生熟读背诵。这样,看的多,积累的多了,学生心目中就有了一把衡量文章优劣的尺子,修改起来也就逐渐轻松多了。

三、学会修改符号,送给学生自改作文的拐杖

常用的修改作文的符号一般有删除号、替换号、增补号、对调号、续接号。平时教学中,我注意结合基础训练把常用的修改符号教给学生,同时还注意给学生讲清每种符号的画法和作用。在尝试修改时,一定要求学生做到“以耳朵做先生”,即边读、边听、边修改,反复几遍。这样做的目的是加深对作文的分析,借以提高修改的质量。同时还鼓励学生把修改后的作文读给老师和同学听,接受老师和同学的评论,以便收到集思广益的效果。

四、耐心多读多听,养成学生思考琢磨的习惯

叶先生还说,文章写完以后,可以念给他人听听。念一句,那些不恰当的字句,不顺口的地方,就显露出来了。因此,学生写完初稿后,我也常常要求他们用朗读的方法,一词一句反复读,仔细推敲,修改不通顺、不准确或词不达意的地方。还用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运用“反思法”仔细琢磨:审题是否正确、中心是否明确、选材是否合理、段落是否分明?这样的“反思”对提高他们自改作文的能力大有裨益。同时还要不断引导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要求他们多一点虚心耐心,少一点自以为是,并耐心地讲解兼容并蓄的好处以及“月满则亏”的为人处事的道理。只有通过这样持之以恒的摆事实、讲道理,不断灌输,才能拓展他们的思维路子,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同时 ,在组织学生互改互议作文的活动中,我还惊喜的发现,班里同学之间关系密切了,互相尊重了,友谊加深了,班级秩序井然了。至此,我还真有点“教学相长”的感觉。

五、明确道理目标,树立学生修改作文的信心

指导学生修改作文的时候,首先要使学生明白:世界上的一切好文章都是改出来的,只有反复多次修改才能使自己的文章生动感人。我国唐朝诗人贾岛为了在诗句中准确的用好“推”“敲”二字,一路上低头沉思,不觉冲撞了韩愈的车驾;宋朝文学家王安石“捻断数茎须”才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一佳句。通过这些感人的故事,让学生懂得要使自己的作文获得成功,就必须仔细斟酌,反复修改。明确了这一道理,才能树立起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坚定信心。

篇5:学会自改作文的论文

修改,是写作文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工序”,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措施。有人说作文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这话一点不假。

作文写好后,不要一味依赖老师去修改,主要还得靠自己。老师修改文章,一般只能指出文章得优缺点,即使对某些字句、段落甚至全篇作了修改,也只是为了给作者的修改作示范,不可能将作者的文章都详细地修改。只有自己动脑思考,动手修改,才能切实提升文章的质量,提高自己的协作能力。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教师修改不如学生自己修改,自己修改不限于课内作文,要养成习惯,无论写什么都要修改,把修改作文看作一种思维过程,养成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益得。”

自己修改文章应从哪儿入手呢?

从整体到局部是初学写作者常用的修改程序。整体,就是统领全篇得思想内容和结构。修改时,主要检查中心是否明确,材料是否真实,段落、层次是否清晰,详略安排是否得当等。局部时段落、字句等的修改。修改时,主要检查标点使用是否正确,有没有错别字,词语搭配是否恰当,句子表达是否准确,段落安排是否合理等。

用什么方法修改呢?

最常用的是“删、增、调、换”法。删,指删去多余的字、词、句、段,将罗嗦的语句修改的简洁明了,将与中心无关或重复或多余的材料删去,力求作到“丰而不余

一字”,使语言畅通,文字简洁、精当。增,指增添必要的字、词、句甚至段落。对语句衔接不当,文义不够贯通,意思不够准确的地方适当增添,使文章通顺、明白、充实、生动,力求作到“约而不失一词”。调,指调动词、句、段的次序。作文中常有词序’句序、段意错乱的情况,调整其次序,可使文章衔接更紧,文职更富有表现力。换,指更换词、句、段,使文句更确切,更生动。

篇6:自改作文的方法

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明确地提出了要学会修改自己作文的要求:“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老舍先生曾说:“删改自己的文字是多么要紧的事。”著名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也曾说过“写得好的本领,就是删掉写得不好的本领。”这些话都强调了作文修改的重要性。可见要把文章写好,自己动手修改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呢?在教学实践中,我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激发兴趣,培养自改意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所以要培养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必须从激发自改动机,培养学生自改意识做起。对于小学生而言,运用听故事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是个简单的方法。在教学中,教师可有目的地渗透这方面的知识。通过各种古今中外名人的故事影响孩子。例如:鲁迅先生说:“写完文章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词、句、段删去,毫不可惜。”他对散文《藤野先生》的修改达到160多处。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是几经斟酌修改后才定下来的。欧阳修每次文章写成后,总要贴在墙上,进出都要看看,随时改正,有时一篇文章改到一字不留。欧阳修、王安石等一些古代大作家对自己的诗文都下这么大的修改之功,这正告诉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决不能轻视修改这一环节。除此之外,还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一些有关的资

料„„通过这一系列的教育,学生就会逐步明确“文章不厌百回改”的道理了。

二、传授方法,掌握自改要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作文教学中更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写自己想写的东西,说自己想说的话,把写作自主权交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自改作文的主人,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得花一番心思。因为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大多数学生在写好作文后就大功告成,觉得不需再改了。其实,这往往是学生不懂得如何去修改作文,这就需要教师教给学生修改的方法。修改文章,往往从标点、内容和语言三方面入手。内容的修改一般有“删、增、调、换”法。而语言上的修改一般是把有毛病的字、词、句改得有文采。教师可先示范,给学生引路,通过具体分析评改一两篇有代表性的文章,让学生学会教师的批改方法,直接感知如何修改文章。如:教师可把有代表性的文章用大屏幕出示,逐句地评改,并说明这样改的理由,让学生掌握修改的方法,知道如何下手改,改哪些方面等。这样做,不仅能让学生提高修改作文的能力,还能培养学生良好的作文习惯。

三、讲评结合,提高自改能力

作文讲评是发展学生内部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过程,是不断提高作文效率的过程。讲评课上,教师宣读的文章,批改的示范,集体的评议,为学生自我修改作文创造了条件。因此,作文讲评课上制定的目标切忌面面俱到,多而杂。目标可围绕本次作文的训练目标而定,也可按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通病而定。如:以《关爱》为题写一篇父母与

子女之间的亲情故事的习作,许多学生选取的事例不够典型,在讲评课上以此为目标,先由教师分析范例,然后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讨论一篇习作,共同评议事件是否典型,要是不典型,那该选取怎样的事例,为什么。经过反复评议,让学生明白典型的事件才能突出文章的中心,从而为学生以后自改作文打下基础。

在讲评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假如讲评时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学习积极性不高,而要是师生共评,学生的积极性会大增。无论是分析作文的得失,还是推敲有疑问的词句,教师都不能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应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由学生自己去领悟,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自改作文的能力。

四、赏识激励,增强学生信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个学生如果在两三个月内看不到自己脑力劳动的成果,他的学习愿望就消失了。”实践证明,学生会因为赏识而更优秀。

在今年五月份的生本阅读培训活动中,我有幸听到了全国著名教师武凤霞老师上作文课《逃家小兔》,她对学生作文的每一环节总是那么慷慨大方地给孩子肯定赞赏: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你真聪明”、“你的词汇真丰富”、“你是个爱读书的孩子”、“你说的语句真优美,你简直是个小诗人”„„孩子一次次被肯定,一次次那么兴奋,孩子被赏识了,激起了孩子一次又一次的创作热情,逬发出思维的火花,从嘴里、从笔端流淌出多少美妙的语言。因此,无论在作文教学哪个环节,不要吝啬对孩子的赏识鼓励,这样做,学生的信心会更足。再

给学生留一块展示才华的平台——佳作欣赏栏,大多数孩子有机会展示自己的作品,让学生体验作文进步的乐趣。

篇7:小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专题

亭湖小学教育集团人民路校区 韦兰凤

学生的习作是写出来的,更是改出来的。叶圣陶先生的话值得我们深思:“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教师只给引导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培养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身受用的。”这段话为我们指明了作文教学中创新的方向,道出了新课标中所倡导的“自主写作”的新理念。引导学生修改作文,培养学生的修改作文的能力,是当前作文教学中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修改作文的能力呢?

一、树立榜样,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能力,关键是要激发学生修改自己作文的兴趣。

教师要求学生修改作文,开始往往会碰到学生一不肯改,二不会改的问题,因此,教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因势利导,提高他们对修改作文意义的认识和激发他们修改作文的兴趣。教师要讲清“玉不琢,不成器”,“文成于改”的道理,让学生懂得修改的意义。教师要通过讲述古今著名文学家修改文章的故事,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发修改兴趣。如给学生讲唐代诗人贾岛的“推敲”、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绿”的几十次选炼;讲鲁迅先生写文百改不厌,百炼成钢的典范等等。让学生知道好文章是改出来的,要求学生以这些作家和革命家“一丝不苟”的精神鼓励和鞭策自己,让他们体验到反复修改是写好文章的前提。

二、教师示范,统一符号

教师的示范,不光只体现在批语上,对修改符号更需要统一,给学生一个很好的示范,使他们终身受用。如果教师在评改作文时使用的修改符号随便、不讲究统一,学生在修改时,也会常常套用教师的批改符号,结果会出现“七个和尚八样腔”。在教学中,教师应该从三年级开始便教给学生不同的修改符号,并要求学生能正确地使用,到达六年级应要求学生能综合使用。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把“认真修改自己的作文”作为本单元习作训练重点,要求学生阅读老师批改过的一篇习作,读懂老师在“眉批”和“总批”中提出的修改意见,明确习作怎样才能做到有详有略。并要求学生能参照老师的修改意见,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这样学生不但学会了用修改符号修改自己的习作,而且能培养他们严

肃认真、一丝不苟修改文章的良好品质。因此,教师要以这些修改符号来规范学生,不断强化,熟练运用,统一要求。除了用书本上的一些规范符号外,还可补充一些学生易懂的修改符号,如“——”表示句子有毛病、“„„”表示好词句等。让学生明确这些符号的特定意义后,教师在批改中就可标上这些符号,再加上启发性批语,让学生逐步掌握修改自己作文的方法,并熟练地运用修改符号,规范而主动地去修改自己的习作。

三、教给方法,形成习惯

作文修改的方法很多,下面重点介绍我在指导学生修改时常用的两种方法:

(一)反复朗读,多次修改

课文学习中,我们要学生反复读文,在读中感悟,以达到人文结合,和谐共鸣。在修改作文中,读同样是一个最重要的手段。老舍先生说:我写作中的一个窍门,一个东西写完了,一定要再念、再念、再念,念给别人听(听不听由他),看念得顺不顺?准确不?别所需不?逻辑性强不?叶圣陶先生说:修改稿子不要光是看,要念。就是把全篇稿子放到口头说说看。学生通过自已一遍一遍地朗读自己的作文,可以发现文中的不足,及时弥补。我在一次辅导学生修改作文的过程中,紧抓“读作文”,进行了尝试,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

1、自读作文,发现不足

课堂作文,学生文思如泉、一气呵成。学生写作文时,往往抽不出时间对每句话、每段话来细细思考,认真斟酌,更别说纠正错的字和词及标点符号了。这时可以让同学细读作文,发现不足是必要的。这里的“不足”主要是指字词的搭配、标点的应用和语句的通顺,也就是作文应达到的最低要求。

我要求学生大声地读作文,做到“一字不落,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修改。同学们逐字逐句读,当读到不通顺的地方,会回读几遍,脸上写满思索。当想到修改的方法时,立刻圈圈画画。第一次自读作文过后,字、词及标点方面的不足之处,学生都已基本改正过来了。这样就可以进入了第二次修改了。

2、同桌互读,边听边思

人人都有思维定势:自己的东西总是最好的。修改作文也是这样,大多数同学经过第一次基本修改后,就再也不会有所进展了。他们的思维会固定。俗话说 2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时就需要以旁观者的身份来听自己的作文,品一品自己的作文,边听边想,思考作文的谋局布篇是否合理,举例是否围绕中心,中心是否明确„„

第二次修改,我让我班学生轮流同桌互读。学生听作文时有了思考和判断的时间,听时会瞬间产生灵感,有利于文章的修改和重组。

3、小组共读,群策群力

小组共读时,一位同学读作文,另外三位同学就成了评价者、小老师。当听到作文中有不妥之处或不合理的地方,就可以提出自己不同的修改建议,组员共同商榷,得出主要的修改要求。当组内成员都读完时,每个人的作文的修改意见都出台了。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小组内四位成员共同修改,群策群力,取长补短,效果明显。

总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花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改。只有让学生去读去改,才是学会修改作文的“法宝”。

(二)、优化训练,促进提高

对于学生修改能力的训练,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结合阅读课文教学,促进修改。教师可结合课文教学,渗透修改意识,加强训练,比如,有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不善于细节描写,因此文章显得空洞。在讲读课文中我就注意解决这个问题,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时,把“妈妈含着眼泪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换成“妈妈把孙中山推出了房门„„”、“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他幼小的心。”换成“这件事刺痛了他的心。”我有意识地把句子中一些词语删掉,请学生读并进行比较。学生通过具体课文中句子的分析、比较,对课文中的长处十分明了,对自己习作中的毛病也就有所察觉,如教师能坚持这方面的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和修改能力将会日益长进。

2、典型作文,集体修改。即学生作文后,教师不要急于下笔为学生批改,先把学生作文浏览一下,根据习作训练的要求,概括出优缺点,找出存在的共性问题,然后,选一篇带有共性问题的作文,和学生一起修改。对用词不当的,可举出几个近义词,引导学生辨析;对句子不生动的,可点出来,组织学生讨论。对文不符题、选材失当的,也可以个别辅导修改。这样,先引导学生集体修改,再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自己的作文,最后让学生在班上朗读修改前后的两篇作 3

文,使全体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教益。

篇8: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要有培养学生自改作文能力的强烈意识

平常的习作都是学生作、教师改, 大部分学生是不会仔细阅读老师的评语的, 也不会反复推敲其中一些问题老师为什么要这样改。如果是“学生作, 学生改”, 老师作必要的指导, 则习作全是学生自己的事, 他们会从一开始创作就认真起来。在后来的自我修改过程中, 他们会对习作中的各种问题留下深刻的印象, 今后就力求不再重犯。其次, 教师要让学生明白养成自我修改作文习惯的重要意义。“意识引领行为”, 学生对自我修改作文意义的认识水平决定着他们在修改过程中的投入程度。在没有理性认识的情况下, 没有人会愿意辛苦完成习作后再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修改, 强迫只是暂时有效。而有目的的、自觉自愿的修改行为才会收效显著, 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行为。

二.教给学生修改作文的方法

同习作一样, 学生一开始学习自己修改作文是会感到茫然无措的, 教师必须给予循序渐进的指导, 从而慢慢领悟修改的方法, 养成自觉修改的习惯。低年级阶段, 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很低, 习作方面以造句和说话写话训练为主要形式, 但是教师却不能忽视学生自我修改习惯的培养。对于造句和写话中明显的错别字、标点和语句不通等问题, 一定要让他们自己去修改。许多问题让他们将自己写好的话认真地读几遍就会被发现。如果这一阶段坚持训练得很好, 绝大部分学生到中年级阶段就会自觉地修改习作中自己能够发现的问题了。中年级阶段进入到片段训练, 自我修改的要求也有了较强的针对性, 除了字词、标点、语句连贯等问题外, 更要注意是否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所以, 每次修改都要先从大方向上思考, 只有大方向不错, 基本符合本次习作的精神, 才能推敲片段中其它问题。例如《庐山的云雾》学完后要求“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 写一处景物。”显然, 本次训练不只是写一处景物, 还要仿照课文第二、三自然段的写法。而课文二、三自然段都是采用围绕一句话写具体, 采用“总分”构段方式。因此, 在指导学生修改时, 要先从两个大的要点考虑:一、是否采用了围绕一句话写具体的“总分”构段方式;二、是否写了一处景物。如果这两点出了问题, 内容写得再好也是没用的。到了高年级阶段, 习作训练以篇章为主, 修改的要求和层次就更高了,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指导学生进行修改。一、从大方向上看, 内容是否符合本次习作的要求。符合要求的, 才要进入下面的修改环节;不符合要求的, 则需要重新写一篇了。二、思想是否健康, 内容是否正确。教师要有意识地提醒学生:我们的文章要有积极向上的气息, 要尊重普世的伦理道德和价值观。三、主题是否显明, 层次是否清楚。每一次习作, 都要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要写, 从而树立起牢固的主题意识。这样在修改时, 就会考虑:别人知道我想表达什么吗?先写什么, 后写什么, 哪些内容要写详细些, 哪些内容要写简略些。四、句子是否连贯, 字词是否正确、准确, 标点是否得当。

三.重视教师的引领

很多事情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毕竟许多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还是很抽象的, 理解和接受都有困难。因此, 教师要重视自身的引领, 做好“搀扶”工作。首先, 教师可以将自己修改好的学生习作和未修改前的原文一起打印出来, 发到每一个学生手中, 让他们仔细比对、查找、思考, 弄清老师做了哪些修改, 以及为什么这样修改。对于其中的一些重点或难点, 教师可以在课堂引导讨论交流, 使大家形成共识。在此基础上归纳出文章修改的要点, 学生就有了很直观的认识。其次, 在评讲学生习作的时候, 教师讲完共性的问题后一定要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阅读老师改完后的习作, 看看自己出了哪些问题, 老师是怎么改的。对于其中有疑惑的地方可以向老师质疑, 也可以和周围同学讨论交流。这对他们进一步认识修改文章的过程和方法是很有帮助的。有了前面的基础, 可以尝试着进行集体修改了。选一篇有代表性的习作印发给每一位同学, 或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老师作适当提示, 然后让学生先自己修改, 再分小组讨论交流, 最后再共同讨论、共同批改。通过这样的练习, 学生对自己修改习作就不会再感到束手无策了。

上一篇:曾家小学寄宿生家长会活动方案下一篇:朱泰琪考研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