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起生命的活力作文

2024-04-25

舞起生命的活力作文(共10篇)

篇1:舞起生命的活力作文

风,吹着,吹过波澜壮阔的山颠,吹过波涛粼粼的海边,吹过飘零的叶——随风起舞,舞出最后的风姿,舞出最后的……沧桑。

时间的年轮绕过一圈又一圈,直到第一缕秋风的吹起,第一场秋雨的到来,他们完成了他们作为叶的使命,在秋风的吹拂下终结他们短暂而苍白的生命,带着些许无奈,些许依恋,些许忧伤。叶不甘如此默然地消失在曾经存在的那一片天,于是他们迎着秋风,跳出最美丽,也是最后的那一支舞,那是属于每一片落叶最后的愿望,他们要舞出最华美的弧度,为这可望而不可及的尘世留下最后一片美景,留下他们生存过的痕迹……

风,已不似过去的温柔。叶倔强地与命运抗争,他们顽强地迎着越发凛冽的寒风,他们不畏秋风的无情,他们是坚强的,可是他们不知道他们面对的是时间的苍老、是命运的轮回,苦苦挣扎着,为了属于他们的那一片天,执著而坚强地面对自己随时会走向尽头的生命……

风,大了,叶无法再守望他的那片天空,无法再静静地依偎在树的身旁,渐渐泛黄的颜色标志着生命的尾声,叶知道他不能如过去一般平静地生活着,他知道他的生命将会结束在未来的任何一个时间中,但是叶不会放弃,他依然坚持着,依然挺立着。

风,卷起缓缓欲坠的黄叶,整个天空,从上到下。最后,叶还是没能等到他的春天,他们轻轻翻飞着,叶知道他的生命已走到到了尽头,迎着秋风,他们尽情地舞,将所有的感情倾注到这只有风儿伴奏的舞曲中,他们不后悔,他们把最美的舞姿留给了生他育他的大树,留给了他们天天守望的苍穹……虽然他无法战胜生命的流逝,但是叶却找到了自己应有的价值,在这漫长而无情的岁月里,他们学会了一样叫做坚强的东西……

我踏在被落叶覆满的大地上,抬起手拖起一片飞旋而下的落叶,岁月的沧桑使那枯黄的叶面蜷缩了起来,一阵风吹来,叶划过一道美丽的`弧度汇进那早已落地的落叶中,我缓缓放下空中没有着落的手,倾听着那来自落叶美丽舞姿后的叹息,感叹着生命的造化和生生不息的顽强……

风,刮着满地的落叶,他们在带着无言的凄凉流浪。

风,依然吹着,叶依然纷飞。秋风撩拨起我的发,秋叶随风抖落,夕阳柔和地散发出橙黄的光芒,洒在满地的落叶上,看着远方的天际,我仿佛看到了四季交错的轮回,看到了叶的执著,以及那份深秋的礼物——坚强。

风,卷着落叶吹向天际,让我深深铭记……

篇2:舞起生命的活力作文

我和爸爸妈妈每次到杭州,都住在一家名叫“海航”的酒店,因为那大堂中有一只美丽的风头鹦鹉,今年,我们再次来到杭州,住进了同一家宾馆,我一进门,便看到了那只鹦鹉,我跑上去,那鹦鹉似乎认得我,拍拍翅膀,向我这边扑来!更让我惊喜的是,它住进了一个富丽堂皇的宫殿!宫殿是金色的,中西结合的设计,更让人赏新悦目,底座上雕着一群西方的小天使,顶棚是纯正的中国风味,非常华丽!看那待遇,一下子从1星级生到了5星级,啦!相信所有的鸟儿都会喜欢。

可是,我住了五天,却发现有了新家的鹦鹉总是闷闷不乐的,经常把头埋在翅膀里,无精打采的我想着“宫殿”虽然豪华,但是关住了它展翅飞翔的希望,在这里,它看不到蓝天白云,森林和朋友人们只为了一时的快乐和利益,竟这样“善待”它,你看,它脚上挂着重重的铁环,关在笼子里,一点活力都没有,只能眼巴巴的看着窗外的鸟而自由的飞翔,有一次,我假装拿着钥匙去开门,它看了,眼睛一亮,精神抖擞,扑腾着翅膀,忙往我这里扑,我见了心理非常难过,因为我没有勇气帮它开门,我放不了它,只能无奈的走了,它见大救星走了,又流落出来一种失望。

现在我知道,它虽然活者,但我们人类却使它失去活力这是多么残忍的事,其实每条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有向往自由的权利,如果有的生命能得到自由,那这世界回充满活力!

篇3:怎样让学生的作文彰显生命的活力

一、顺应孩子好奇的天性, 让孩子爱写。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理和好动爱说的天性。他们纯洁的心灵, 最容易被稀奇古怪的事物所触动, 他们随时随地都想玩耍。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开动脑筋想办法, 创造条件去迎合学生的这种心理, 让他们从好奇中捕捉作文素材, 巧妙激发作文兴趣, 高高兴兴写作文。

那是一个春末夏初的下午, 我带领班上的同学到学校操场东侧去爬山, 在活动过程中, 我让孩子们擦亮眼睛, 仔细的观察自然。学生们指指点点, 笑声不断。回到教室后, 我组织学生们讲述一下自己爬山的体验, 并以《回归自然》为题让他们写作文, 结果人人有话可说, 文从字顺。就连没有参加活动的几名同学也兴然写作, 并且获得从未有过的效果。

二、抛弃单调训练, 让孩子乐学乐写。

作文指导课变成写法指导课的课例并不是个别的, 教师不是从选材, 构思、立意上加以规定, 就是提出一大堆要求:中心要明确, 语句要通顺, 条理要清楚。有的指导更周到:第一段交代事情的起因, 第二段交代事情的经过, 第三段就是结果了, 不允许学生“别出心裁”。毕业、测验考试的作文题目万变不离其宗, 使是充满生活情趣和个性之美的作文变成枯燥无味的机械应试训练。没有孩子的浪漫便失去了可爱的童真, 写作文成了一件苦差事。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我做了一些尝试:

1、听故事、讲故事、写故事。

教师有声有色的讲述一些篇幅不长的故事, 吸引学生、感染学生。听后, 让他们复述, 以激发他们说的兴趣, 离写就不远了。

2、结合实际, 命题写作。

在教学中, 结合学生的实际, 适时、适地的命题, 让学生写作。如2008年奥运会即将开幕, 我就让学生以《我心中的奥运》为题让学生们写自己心中的奥运是什么样子。学生们有的写鸟巢和水立方的雄伟, 有的想象中国健儿在奥运会上取得的成绩。想象丰富, 内容充实。

三、提供创造空间, 让学生自由写, 彰显活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的源泉。”有人曾用“0”是什么?这个问题对高中生、初中生和小学生分别进行测试, 高中生说是圆、是扩大或缩小的句号;初中生说是圆或球、或太阳;二小学生说是月饼、太阳、锅盖。鲁迅先生早就指出:“孩子是可以敬服的, 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 想到地面以上的情景, 想到花卉的用处, 想到昆虫的语言, 他想飞上天空, 他想潜入蚁穴。”现代社会呼唤具有创新意识的人才, 作文教学具有有利条件充分发挥优势, 保护启发、引导学生的想象力, 让天真奇妙的心灵世界敞开, 再想想的天空里驰骋。

想象力的培养比较困难, 要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特点进行循序渐进的要求, 可结合阅读开展扩写、改写、续写, 学写童话、科幻小说, 为学生创造性的发挥提供余地。我曾给学生布置过一篇作文, 专门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作文题目是《某年后的母校》, 要求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 写一篇记叙文。学生在写作中, 的确展开了联想和想象, 结果是五花八门, 运用联想与想象的手法很不成熟。有的夸张过分, 令人生疑, 有的不敢大胆想象, 没有写出学校的变化;有的写得太笼统, 不具体, 而且还未想到“点子”上。想象很不成功, 存在许多问题。首先, 时间期限太短, 不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 不便于描述学校将会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其次, 学校的变化只给人一个笼统的印象:高级的教学楼和宽阔的操场, 至于如何“高级”, 如何“宽阔”, 读者不得而知。这是由于缺乏具体细致的联想和想象所致。针对上述现象我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首先要确定时间, 时间太短, 不便于联想和想象, 时间太长, 又脱离现实, 不太合理, 所以, 时间最好限定在既便于展开联想和想象, 又合情合理的时期。其次, 要从目前学校的现状出发, 推想到二三十年后所发生的变化, 想象要大胆, 要带有理想色彩, 可以在意料之外, 但要在情理之中。

由于有了针对性的引导, 使许多同学思维开阔, 联想丰富, 想象大胆, 出人意料, 但又合情合理。文章新意迭出, 悬念不断, 引人入胜。引导学生运用合理想象与联想收到了奇效。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斯洛指出:“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知识, 而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环境, 让学生自由选择、自行决定, 他就学会了他所需要的一切。”教师应给孩子自主创新的写作自由, 创造良好的写作条件, 还给学生一条充满人文性和审美性的习作之路。让学生的习作彰显生命的活力。

摘要:本文从三方面阐述了怎样让中学生乐写、爱写作文并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怎样给孩子自主创新的写作自由, 创造良好的写作条件, 还给学生一条充满人文性和审美性的习作之路, 让学生的习作彰显生命的活力。

篇4:让作文教学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为此,我们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更新教育观念,摆正自己的位置,以培养现代高素质人才为终极目标,在作文教学中应更新以下几个观念:

一、作文教学本源观:从理念本源走向生活本源

近年来语文教学界不断发出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的热切呼声,这种回归生活的作文趋势,究其实质是从假大空的应试套路回归到真正平实朴素的写作上来,由此促进了作文教学的一大转折:写作题材的实有化。当然,注重作文教学回归生活、以生活为本源,首先必须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只要我们仍采取“一考定终生”的制度,人类就不可能发明比分数更先进的计量单位来划分学生的等级。

其次,在作文指导中要正确处理好“理念”与“生活”两者的关系,不能将它们简单地割裂或对应起来。作为写作本源的生活,并不完全排斥理念:或从生活的原始形态中提炼出高迈深邃的人生理念,或以升华了的人生理念再去烛照纷纭的生活百态。

第三,拓展学生的生活视野、丰富其人生经历和体验。在应试教育的封闭性模式中,学生的生活范围只是囿于校园小天地再加家庭鸽子笼,生活程式只有围绕读书这个中心环节的机械式运作,而生活内容则局限于课堂内外的无休止的技术化训练,这种紧张而单调的生活节奏使学生全然丧失一种从容不迫的心态去扩展生活的外延、品味生活的內涵。这必然要求从教育机制上去释放学生的生活活力和热情,解放蒙盖其大脑和眼睛的外部束缚,从而持续“放大”生活,既体察小日子的质朴,也感应大时代的脉动,最终力克无病呻吟、隔靴搔痒之顽症。

如果写作是树,那么生活便是根;如果写作是河流,那么生活就是源头。根深方能叶茂,源远方能流长。所以,我们要改变旧有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的写作从他们身边的生活出发!

二、作文教学思维观:从闭锁规束走向多元创新

作文水平是体现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主要标志,作文创新可以说是语文创新的重头戏。因此,创新教育已成为世界教育的趋势,也是我们二十一世纪的立国之本。但种种迹象表明,近年来,中国人的想象力正在迅速退化,一种束缚想象力的思维方式和教化方式正严重的影响着我们的下一代。

在应试教育的桎梏下,学生解答问题必须与标准答案严丝合缝,作文也必须遵循一些规范的主题标准、格式标准、写作标准。在这种机械的、死板的标准之下,学生的思想、思维、思路受到了束缚,想象力遭到了扼杀,个性的发展遇到了阻碍。

我们的时代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蒸蒸日上。这是一个充满幻想和创造的时代。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是有理想、有才干、富有创造力的时代精英,肩负培育一代新人的使命,要把培养创新意识,发扬创新精神,发展创造能力放在首位。为此,我们要依据写作规律和青少年的特点去寻求培育作文创新能力更为科学的途径。

三、作文教学评估观:从保守狭隘趋向民主开放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容忽视。而作文批改、讲评在习作教学中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的作文批改,教师大多在越俎代庖--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对学生的习作字斟句酌,精批细改,可评语常常缺乏深、准、新、实而流于浅、泛、旧、空,缺乏对学生的个性的充分认识。试想,如果我们教师对学生个性心中无数,从何谈起去保护、培植、开发学生的个性?教师只有对学生个性有了一定的储存量,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评价学生作文,指导学生作文,才能使作文训练达到应有的张力。

由此,笔者为储存学生个性想了个办法:让学生对教师的评语进行评定,让学生也给教师当回评委。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是教师评定。这时教师的评定对象是学生的作文,评定的依据是教师的依据,评定的结果渗透着教师个性和经验的结果。

第二步是师生辩论。教师拿出几篇作文制成讲义,列出自己的评定依据。师生共同辩论教师的评定依据是否合理。辩论的过程是教师的个性和经验弱化的过程,是把教师的评价标准向学生评价标准倾斜的契机。

第三步是学生评定。学生对教师的评语进行评定,并写出评定理由。这时学生的评定对象既是教师的评语,又是学生的作文。评定的依据是学生自己的依据,评定的结果是渗透着学生个性和经验的结果。

第四步是评价学生的评定结果。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作文训练目的何谓学生评定目的之间的关系;二是作文训练目的和学生作文个性的关系。另外在这个环节中应以保护和激励学生的个性为原则。

第五步是整理总结。让学生当评委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的经验和个性与教师的个性和经验直接对话,从而便于教师去洞悉学生的内心世界,去更好的指导学生发现生活、感悟生活。

这种作文评估观念和标准的更新,“有利于促进不同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能力,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篇5:生命的活力作文

瞧,小花们个个张开笑脸,争奇斗艳;小树苗也伸展了腰肢,在微风中跳起欢乐的舞蹈。

“春天到了!春天到了!”我和朋友们欢唱着。为了庆祝这美丽的春天,我们该干些什么呢?有了,就让我们一一体验这美丽又富有活力的春天吧!

我们来到田野。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我们拿起一把种子,向田野撒去。去吧,种子!去吧,农民伯伯丰收的希望!你们在土里扎根成长,我们会等待秋天,等待你们胜利的果实!

我们来到树荫下。正所谓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让我们带着前人们的希望,坐在树荫下欣赏春的魅力,静静地感受那孕育了一个冬天的活力吧!

我们来到了小河边。河水清澈透明,像一面镜子,照映着河水下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世界。鱼儿在水中自由自在地玩耍,五颜六色的石头在阳光照射下闪闪发亮,水草在水下自由摆动,像一个个毛毛虫,慢慢地蠕动着……

篇6:舞起生命的活力作文

一、借助优美例文, 模仿大家手法

教学中我立足课文, 借助阅读, 鼓励学生在熟读例文的基础上, 激励学生进行模仿训练。如:在阅读杨朔的《荔枝蜜》中, 文章最后写到“夜里我做了一个梦, 梦见自己变成了一只小蜜蜂”, 作者用梦的形式, 表达了自己的一种强烈愿望, 那就是希望自己就像一个养蜂的普通劳动人民一样, 为人类多做贡献。在阅读魏巍的《我的老师》中, 文章写到“我”夜里梦见老师, 表达“我”对老师的思念之情。这两篇文章都用新颖的形式突出深化了主题。经过这样的启发引导, 有的学生在写作中还真的运用上了这种“梦”的形式来突出中心, 使文章主题突出了。在作文评析课上, 我重点表扬了这位同学。他在以后的学习中, 学习更认真了, 加大了阅读量, 更注重抄录与模仿,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 他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作文能力, 语文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许多人很推崇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方法, 而鄙视模仿。其实, 创造和模仿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在学习的初级阶段, 模仿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可以说没有模仿, 没有模仿上的反复训练, 就没有创新, 没有发展。这正如古人所云“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今中外的许多名人, 有谁不是从模仿开始的呢?

二、借助开放题型, 训练学生习作能力

在现行的教材中, 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增加了许多开放型的文字表达题, 以八年级教材为例, 如:孙犁的《芦花荡》, 课后第二题:课文中有一段话精彩的描写了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地完成任务而懊丧、内疚、自责的心理, 请找出这段话并细细体味, 然后把女孩在第二天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补写下来。又如鲁迅的《藤野先生》, 文后有这样一题:“夜深人静之时, 面对挂在东墙上的藤野先生的照片, 想到与恩师已阔别20年了, 鲁迅一定有许多话想对先生说。把握课文主旨, 展开合理想象, 模仿作者口吻, 给藤野先生写一封信, 表露作者当时的心迹。”学生写完后, 全班进行讨论交流。这样, 借助文后练习, 不仅激发了学生研究课文的积极性, 还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和把握文章主题的能力, 而且训练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也达到了作文训练的目的。

三、课内外集合, 找出热闹话题

在教学中, 作文教学要与时事教育、竞选教育建立联系, 捕捉学生的热门话题, 焦点话题, 激发他们的写作灵感。如在指导阅读《散步》时, 让学生练习自己的家庭生活, 或发生在身边的事, 谈一谈关于关心、亲情这一话题, 这样, 使学生有话可说, 有事可作, 写出了自己的内心感情, 同时, 也进行了一次学生与家长的情感教育。

又如在学习都德的《最后一课》时联系时事, 美国轰炸中国驻伊拉克大使馆一事, 来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有的学生写出了《美国, 你想干什么》一文, 表达了自己的爱国热情。经过这样的作文活动, 既拓宽了课堂教学的容量, 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为学生开辟了说心理话, 抒发情感的窗口, 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关注生活的热情。

四、丰富作文活动,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爱美之心, 人皆有之。每个学生都愿在同学或老师心目中留下一个完美的印象, 特别是在异性同学心目中有一席之地, 都想塑造并完善自己在班集体中的个人形象。针对这种心理, 我在班中开展了作文比赛, 进行了话题作文征题目活动, 好题目当堂表扬奖励;在班内开办了精文选粹, 把在平时的好作文选出打印装订成册, 让同学们阅读, 还进行了诗歌创作比赛, 每学期搞一次作文展评, 选出十名小作家……每次活动中多数学生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 自身价值得到了体现, 同时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和同学们的认可。因此, 他们参与活动的热情高涨, 激发了他们的写作兴趣, 写作能力得到了发展。

五、注重激励机制, 寻找文章亮点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说过:人性中最心切的秉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因为, 作文教学中, 每次作文后, 学生都希望老师赏识自己的文章, 写出好的评语。针对这一点, 我在平时的作文评语中既不是高而玄的冷漠刻薄, 也不是单纯的吹毛求疵, 而是尽量挖掘学生作文中的最成功之处。从篇、章、节到字、词、句, 只要有优点, 就写出评语。如结构清晰、立意深刻、首尾呼应。同时, 把作文评语看作是与学生沟通的纽带。在一次写作中, 我让学生写《我的……》, 要求写自己的一个亲人, 必须写出生活中的真实。班中一个学生父母早亡, 跟着爷爷奶奶生活, 平常浪荡惯了, 学习不认真, 经常逃学, 性格古怪, 但这次作文却深深地触动着他的心灵, 写出了爷爷奶奶的辛苦, 写出了他们对自己的爱。我在他的作文评语中写道:你的爷爷奶奶生活的真不容易, 你应该怎样来报答他们呢?你现在正在学习, 你应该用实际行动努力学习, 才不辜负老人对你的希望。努力吧, 成功属于你!从此他学习认真了, 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总之, 作文评语应委婉, 带有肯定性、鼓励性, 尽量寻找文章中的亮点, 通过评语与学生建立心灵的沟通。只有这样, 才能使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 避免学生在作文面前望而生畏。

篇7:走向生活,让作文充满生命活力

一、抓住有利契机,丰富习作素材

“宁可绞尽脑汁摘星星,也不挖空心思写作文。”这句话体现了学生对作文的畏惧心理,怎样打消学生对作文的排斥?我认为教师要不放过每一个难得的观察点,紧抓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帮助孩子们积累作文的素材,让他们有话可说,有事可写。

在一次语文课上,孩子们静静的在看书,突然一只鸽子飞进了教室,我示意孩子们别说话,仔细观察鸽子的动向。我发现孩子们的视线一刻也没有移开鸽子的活动。鸽子落在了灯架上,尔后又落在了黑板边框上,在窗棂上停留了片刻后就飞走了。我抓住这个难得的契机,让学生就鸽子误飞教室这件事展开想象写一篇作文。就这样一件小事,但孩子们的描写精彩纷呈:如“鸽子在教室里盘旋了一周,落在了灯架上,它点着头,东瞧瞧西望望,在这个陌生的世界里它有点害怕。突然斜着翅膀贴在了黑板的边框上,我知道它是在寻找出口,霎时它利剑一样冲向窗口,在窗棂上停留了瞬间后飞走了”。一个“斜”一个“贴”准确的写出了鸽子的动作,“利剑”写出了小鸽子的速度之快。

又如“小鸽子惊恐得站在灯框上,圆圆的眼睛到处乱瞅,刚退去嘴黄的小嘴紧闭着,它扑棱了两下翅膀,但没有飞起来,显然它有点不知所措。时间一秒秒过去,教室里静的出奇。我在想:小鸽子肯定是跑出来玩耍,迷了路。小鸽子你快回家吧,乱跑会遇到危险的,妈妈多为你担心呀!”孩子们的描写感动了我。我把孩子们的优秀作文制成课件,当孩子看到自己的习作出现在大屏幕上时,那份激动无可名状,还给优秀习作配上不同的音乐,小作者声情并茂的朗读,感染了全班孩子们。再次利用网络搜集了许多有关鸽子飞翔、觅食、孵蛋等方面的视频资料,让孩子们欣赏,拓宽了孩子们的知识面。鼓励孩子们二次作文,写出独特感受,孩子们生动的描写,让人耳目一新。我深深感到,这个做法点燃了孩子们创作的激情,平时总说孩子的作文写得空洞无味,通过这件事,自己在深思,责任不全在孩子身上,是教师没有给他们搭建写生动的平台,引导的还不够得法,对周围事物的观察还不够仔细。

二、引导观察生活,培养习作兴趣

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作文源泉。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言:“生活就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无话可写,或言之无物是小学生作文的通病。只要我们有意识地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观察,就能随时随地获取丰富的习作素材。

一个雨天,通过我适时的引导,学生在作文里这样写到:“突然电闪雷鸣,瓢泼大雨劈头盖脸落下来,一会儿校门口挤满了家长,色彩缤纷的花伞汇集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有的家长还不听保安人员的劝说执意要进校门。他们之所以这样做,是‘爱’字当头,他们生怕自己的宝贝被雨淋着,可怜天下父母心。”由于观察是习作的基础,因此我有意识地领着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日常生活。利用网络的便利,引导学生去观察千变万化的事物,千姿百态的生活,用自己稚嫩的笔法去描绘这个绚丽多姿的世界。我不仅把孩子们的优秀作文制成课件,让孩子们朗读、欣赏,还把出现问题最多的习作也制成课件,孩子们看到大屏幕上那个痛苦难挨的动画人物不知何故,看到旁边的习作,恍然大悟。针对作文出现的问题,让孩子们各抒己见进行修改。错别字没有了,句子通顺了,那个卡通孩子也露出了笑脸,孩子们的情绪也振奋了,写好作文的欲望也更强烈了,于是一篇篇好作文层出不穷。

三、丰富实践活动,激励积累素材

语文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更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叶圣陶老先生早就强调作文的交际功能,他说:“作文为社会中不可缺少之技能,非语文教师强加于学生之作业。”由此看来,学生只有想写、愿写时,才会觉得写作也是一件乐事。因此,我将习作指导融化在学生喜爱的活动中,积极引发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丰富自己的感受,激发他们的写作动机。我和学生一起放风筝,玩他们喜欢的游戏,一起写玩游戏的过程和感受,学生从教师的文章中找到了他们的不足,从教师的习作中借鉴到了不少东西。

在一次“我的——”的作文竞赛活动,我让学生搜集所写人物典型材料,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孩子这样写道:“妈妈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工作服都没有顾上脱就躺在了沙发上。妈妈病了——妈妈睡在沙发上显得那样瘦小。她为了让我在条件好的学校上学,打工挣钱很辛苦。妈妈我爱你,我不会辜负你的希望。”孩子在这件平凡的事情中捕捉到了动情处,写出了自己的感受。实践出真知,只有让学生写自己实践过的、了解的事情,孩子的情感从内心诉诸于笔端,佳作才能应运而生。

写作是运用语言的艺术。“不积跬步,无以至干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教师要用心引领,从现代媒体中积累语言,鼓励学生在欣赏电脑等媒体精彩画面、动人音乐的同时,用心听其中的语言。还经常指导学生阅读一些少年儿童喜爱的中外文学名著,并适时开展诸如讲故事比赛、写成语比赛等活动,有意识地让学生加强课外阅读,摘抄自己喜欢的名言名句,积累习作素材,丰富习作知识。

作文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长期工作,它需要每位语文教师循序渐进地指导,更需要教师积极地培养。经常找孩子谈心,了解孩子们的思想状态,从根本上扫除学生怕写作的心理障碍,充分挖掘有利于作文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进一步指导学生热爱作文,把写作文当成一件快乐的事。

篇8:赋课堂以生命的活力

初中二年级“无理数”, 某老师公开课教学片段:用……姨2引出无限不循环小数→无理数概念→实数概念→老师出示一组练习, 其中一题是:下列各数722、0、-π、姨8、3姨64, 2-姨3、2π, 其中无理数有哪几个?

学生练习完后, 老师提问时有部分学生认为722是无理数。

师: (很惊讶地问) 怎么会是无理数?

生: (有五六个学生同时回答) 用计算器算得722≈3.142857143, 它是不循环的, 因而它是无理数。

师:分数和整数统称有理数, 722是不是分数?

学生齐答是。

师:所以722是有理数, 不是无理数。

从一节初中数学公开课所想到的

一、课前参与, 激发兴趣

古希腊的普鲁塔克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被填满的容器, 而是一把被点燃的火把。”教师要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 就要精心研究每一节课, 使它生动形象, 有吸引力。比如, 我在每一节课前都要让学生在足够而充裕的课余时间里来准备相关的资料, 学生根据身边课外资料的不同, 收集的材料丰富多彩, 有图片、故事、歌曲、传说、漫画、小品等, 每次我适当给予表扬, 以增强他们以后参加活动的积极性。这样, 兴趣有了, 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 而是一种快乐。

二、组织活动, 激活气氛

在课上, 我经常开展各样的激趣方法, 主体有三个环节:

1. 天天智慧星

主要以竞赛法检查所学内容, 使学生大脑处于高效的运转状态, 对所学知识充满兴趣。

2. 畅所欲言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以故事、图片、小品、歌曲、漫画等形式, 到台前来展示自己课前搜集的丰富多彩的材料, 从而使枯燥的思想品德知识变得有声有色。例如讲《依法保护我们的家园》这课时, 通过学生搜集来的《还小鸟一个家》《白色污染》等图片的展示, 不仅使学生懂得了保护环境, 还懂得了应该节约资源。

课堂恢复平静。

二、学生认知错误的原因分析

学生为什么会忽视了“722是分数, 分数就是有理数”这样的简单事实, 走弯路用计算器验证722是否为循环小数, 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本节教材及数的概念在初一、初二的编排体系本身有缺陷, 二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只是以“教材”的观念进行课堂教学, 没有以“课标”为依据对教材作必要的开发。

教材分四个层次向学生说明无理数的概念: (1) 用计算器求得姨2, 结果显示1.414213562; (2) 再用计算器计算1.4142135622=1.999999999≠2, 只是接近2; (3) 用计算机计算姨2, 得小数点后870多位都不循环, 于是得出结论:姨2是无限不循环小数 (学生心中会有一点疑

问, 870位后会不会循环?) ; (4) 类似的

3

●纪坤鹏

3. 集思广益

通过讨论、对比、列表、辩论等方法, 使知识系统化, 便于学生对新旧知识的联系。比如活动课《营造美好的文化环境》, 我采用辩论法, 通过正反两方唇枪舌剑地对“上网”进行辨析, 使每位学生都受到启发, 认清了上网的益处和害处。

通过三大环节有机的结合, 有的学生上完课后激动地对我说:“老师, 以前我最不感兴趣的就是思想品德, 但这节课大大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 希望您以后多采用一些这样的好方法。”果然, 这些学生的成绩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三、鼓励发言, 增强信心

学生的品德不端或厌学现象, 不仅仅是思想品德或学习态度上的问题, 而且伴随着大量的心理障碍, 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告诉我们,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亲师性”较强, 如果他们对某个老师有好感, 他们便对这位老师感

让学生通过探究认识到没有一个有理数的平方能等于2, 教材这样编排突现了学生的自主探究, 符合新课标精神。但这里只是强调“无限不循环就是无理数”, 所以学生认为经过验证是无限不循环就是无理数, 因而就有用计算器将722化为小数的冲动。但根本原因在于:

第一, 学生还没有形成“分数一定可以化成小数, 小数不一定能化成分数”的共识。学生在小学学习中形成的理念“分数、小数”是两类数, 并没有深切地认识到像这样43=0.75、31=0.3·的本质意义。甚至很多学生只知分数化小数是用分子除以分母, 但对小数化为分数并不熟练, 80%左右的学生只会用这样的方法:0.75=75100=34, 把一些简单小数化为分数, 教材没有要求学生掌握循环小数化分数的思想与方法, 这就更加淡化了学生对“无限不循环小

兴趣并分外重视, 肯下大气力, 花大工夫学这门课。所以教师要深入学生, 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 时时处处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尊重学生, 有地放失地帮助他们, 让你在学生的眼中不仅是一位可敬的师长, 更是他们可亲可敬的亲密朋友。入学伊始, 有的同学因为学习成绩差, 总有低人一等的感觉, 在课上不主动参与。面对这种情况, 课下我以朋友的身份找他们谈心, 了解到症结所在后, 我就和他们订了一个约定, 如果遇到会的问题, 当我注视他们时就点一下头, 我就会叫他们。约定的第一天课上, 我欣喜地发现他们开始和我配合了, 我点了他们的名字, 并积极鼓励、表扬他们, 同时, 班里的其他学生也为他们的第一次答题热烈鼓掌。在后来的交流中, 有一个同学对我说:“当老师叫我时, 我内心一阵紧张, 可一看到老师鼓励的目光, 我又充满了勇气;当我回答完问题后, 听到老师表扬的话语, 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我感到热血沸腾!从今以后, 我一定抓住每一个回答问题的机会, 学好思想品德。”

篇9:舞起生命的活力作文

一、提前布置

不少教师将平时的作文教学重心放在作后评讲上,忽视了作前学生的充分准备。教师带着题目去上课,现场公布题目,要求学生当堂完成习作。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学生准备不充分,疲于应付。如果以“一刀切”的标准来操作,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积极性也受到抑制,作文教学就容易步入死胡同。

借助“学习共同体”可以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组,本着异质、自愿、互补、动态的原则,每5人~6人一组,使小组成员在性别、兴趣、语言表达水平、交流合作能力等方面形成合理的搭配,以便实现同伴学习互补。提前一周(含双休日在内)公布作文材料,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根据题目要求思考立意,搜集素材,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精益求精,思维缜密、缓慢的学生可以细加斟酌。学生之间可以自由交流各自的想法,包括审题立意、文体的选择、素材的准备、写法的构思等。交流可以是组内同伴,也可以是组间同学,还可以是QQ学习群或班级群的成员;也可以和教师交换看法,还可以征求家长的意见。这样,可以把作文学习共同体从课堂延伸到网络,从课内延伸到课外,从校内延伸到校外,学习者和助学者能够实现多渠道、不受时空限制地立体式交流互动,形成自由、开放的新型学习模式。

二、思维碰撞

课前的充分准备,打破了传统作文训练中学生单打独斗、孤立无援的状态。在课堂小组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的激发状态,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其中,获得坦诚交流的机会。教师也以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习小组中,采取流动编制的方法来激活各小组的学习热情。在这样的情境下,不存在“谁比谁聪明”,“谁比谁更有权威”,大家完全处于一种民主、自由、平等的和谐教学氛围中,所有的学生都能动起来,各抒己见,集思广益,开拓思路,让一些文思枯竭的学生也有内容可写。教师参与其中又可防止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能及时矫正学习小组的偏差行为。有了思维的碰撞和思想的交锋,对审题立意的探究就能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并能碰撞出灵感的火花,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如一则关于社会现象的材料作文:

文化遗产,是全民族共同的财富。也许正因为此,一个“牛郎织女”的故事,六个省明争暗斗;一个“梁祝故里”,十几个省虎视眈眈;一个“帝尧故乡”,山西相邻两县烽烟四起。一时间,“遗产经济学”在中华大地被演绎得登峰造极,高潮迭起。

大部分学生是“就事论事,同类拓展”,从文化、遗产、历史等角度来立意,有一部分学生写惯了含有哲理的材料作文,习惯从材料中引出道理来,提出“做人做事不能有功利心”“做人要淡泊名利”“竞争要有度,要懂得礼让”等观点。“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辩得很激烈。此时,教师顺势讲授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的写法,强调这类作文要注意“针对性”,突出“评论现象”,有的放矢,普通意义上的“理”点到即可,不宜喧宾夺主,并指导学生阅读、参考报纸上“时评类”栏目文章,揣摩这类文章的写法,最终学生对社会现象类材料作文有了较为清楚的认识。

三、习作“漂流”

教师可以采用专门印制的稿纸写作文,这种稿纸将行距、边批栏和总评栏多留一点空档,方便师生评改。学生作文写好后,教师不立即收上来批阅,而是按质量适当均衡后装订成几本,在班级“漂流”。指导学生自由评点,充分表达意见,可以涉及立意、选材、谋篇布局等方方面面。在总评栏,学生可仿照网络论坛发帖的做法,为自己起个笔名,进行跟帖式评论。

这种作文评价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参与兴趣,也把教师从沉重的批改负担中解放出来,较好地解决了学生作文读者唯一的问题,也避免了教师批改评语老套、单调枯燥的毛病,不至于作文发下来,学生扫瞄一下分数,评语爱看不看就放进了书包。习作“漂流”蕴含着丰富的交流与合作元素,真正把作文的评改权还给了学生,便于发挥群体的力量和智慧,产生有效的伙伴效应。阅读同龄人的作文给大家创造了开放式的学习机会,既可以学习借鉴别人作文的长处,又能看到自己习作中的不足,横向比较,取长补短。另外,同伴的修改意见也更容易彼此接受,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写作兴趣。习作漂流环节完成后,教师再把作文收上来进行二次批改,就事半功倍了。

四、定向点评

自由评改之后,进入分组定向点评环节。将先前分好的小组分配成“题意(题目立意)”一组、“题意”二组,“选材”一组、“选材”二组,“构思(结构思路)”一组、“构思”二组,“语言”一组、“语言”二组,“美文”一组、“美文”二组等。每组推荐组长一人、记录一人,准备作文讨论专用记录本。各组根据要求对全班同学的作文利用课余时间或阅读课、自习课进行分类调查,由组长主持小组评议,整理出各定向模块优秀作文的典型之处和有代表性的不足之处,先在同类型的组间交流,最后在全班作文评讲课上汇报交流。

在定向点评环节中,学生在良好的合作体验中学会了思考和表达,达到了优势互补、信息沟通、疑难共解、合作提高的目的。作文归还给学生后,作者重读作文,思考师生评改的地方,体会改前改后的差别,总结得失,根据修改意见进行二次创作,作文档次得到了提高,也收获了写作的自信和愉悦感。在下一次作文中,各组称号重新分配,组员再做微调,可以产生较好的轮动效应,尽可能地解除一切程式化的约束,拓展作文教学的开放式平台,真正提高作文的写作能力。

五、佳作分享

教师和“美文”组合作,选出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评出佳作奖和进步奖,鼓励学生再接再厉。优秀习作经过修改或二次创作后,或装订成册,在班级传阅;或张贴在教室里,阅读分享;还可以上传到有关网站、博客以及投稿报纸杂志,不断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学生的优秀习作积累到一定数量后,鼓励学生自己选编优秀习作集,在积聚一份小小的精神财富的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写作是他们表达多姿多彩生活的一部分。

篇10:让课堂注入生命的活力

一、传统课堂对生命意义的忽视

传统课堂对生命意义的忽视, 主要表现在课堂的被动性、接受性和封闭性, 从而影响课堂的活力。

1. 被动

长期以来, 这种以被动为主导的学习方式严重压制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动的学习方式强调对知识的机械记忆和死记硬背。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也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老师传授的知识记忆, 而不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创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这样学生就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 而是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因此调动不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无从产生学习的主动性, 陷于消极接受的境地。

2. 接受性

接受性的学习是很有必要性的。特定类型的知识和技能采用讲授法教学方式更能取得教育的效果。尤其是一些理解性的学习, 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 把新学习的知识同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建立联系, 从而使学生产生有意义的学习, 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但是, 单纯的接受性的学习压抑了学生的好奇新和自主学习的愿望, 使学生不再积极探究, 而是“逆来顺受”, 扭曲了学习的价值, 丧失了创造力。

3. 封闭性

封闭性, 就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是缺少合作。长期以来, 我国学校教育中精英主义的教育倾向严重, 追求学业成绩突出, 压倒学习同伴。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往往采取独立作业的方式, 缺少讨论与合作。封闭的学习方式造成学生不愿意与同伴共同克服困难, 分享学习的乐趣, 失去了合作交流的机会, 也不能培养合作精神和团队精神。

二、课堂生命意义的表现

那么, 究竟如何理解课堂的生命意义呢?我们还是先看一个新课堂的新例, 然后再作探讨。

某实验区一优秀教师, 刚一上课, 就列出讨论的问题:

今有两人进行射击比赛, 成绩 (命中环数) 按先后次序记录如下:

赛后, 甲乙两人都说自己是胜者, 争执不下。如果要你来评判和裁决这次比赛的结果, 那么你将如何给出评判的结果?

问题一提出, 各小组立即展开热烈的讨论, 大家各抒己见, 争先发言。

生1:我认为是甲。因为我通过计算得出甲乙的平均数一样, 但甲的方差比乙的方差小, 也就是说甲组数据更稳定些。

生2:我认为是乙。因为我通过计算得出甲乙的平均环数一样, 但乙的中位数比甲更大些。

生3:我认为也是乙。虽然第一次他命中的环数最差, 但最后一次他命中了10环, 俗话说, 谁笑到最后, 谁就是真正的胜利者。

师:刚才大家讲出了许多看法, 都有一定的道理。这说明我们选择不同的标准, 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所有的学生都若有所思地点头) 通过这个例子, 你们有什么总结的话要说吗?

大家略一沉思, 又纷纷举起了手。

生1:考虑问题时, 应从不同的角度, 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 这样可以拓宽我们的解题思路。

生2:想问题不能光凭一些数据, 而应把各种情况综合起来考虑, 这样可以拓宽我们的解题思路。

生3:我认为面对问题时, 只要我们善于开拓我们的思维, 就能想出各种方法来。

课堂中生命的意义, 在于使每一个生命感到新的成长和发展。

课堂是学生生长的地方, 教师应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发展, 通过体验认识事物, 让学生在独立探索中成长, 在自主发展中成熟。

课堂是教师生长的地方。教师在其推进的多种可能性过程中要能体现对教学过程的高超把握, 在极富创造力和生命力的动态过程中, 不断激活新的教学状态, 真正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促进学生个体生命的充分自由发展。

从生命的高度, 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 包含着多重丰富的含义。

首先, 课堂教学应被看成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 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 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 它的质量, 直接影响学生当下及今后的多方面发展和成长;对于教师而言, 课堂教学是职业生活的最基本构成, 它的质量, 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与态度, 专业水平的发展和生命价值的体现。总之, 课堂教学对于参与者具有个体生命价值。

教师要意识到: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 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 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 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和自身发展的组成。每一个热爱学生和热爱生活的教师, 都不应该轻视作为生命实践组成的课堂教学, 而应激起自觉地上好每一节课, 使每一节课都得到生命满足的愿望, 在促使学生实现价值的同时, 同样也对自己具有生命教育价值。由此可见, 课堂教学对教师和学生都具有个体生命意义。

其次, 课堂教学的目标应全面体现培养目标, 促进学生生命多方面的发展, 而不是只局限于认识方面的发展。

许多教师认为, 把课堂教学目标局限于发展学生认知能力, 是当前教学论思维局限性的最突出表现。这是习惯于把原本为整体的事物, 分割为部分、方面的思维方法的表现。具体地说, 就是把生命的认知功能从生命整体中分割出来, 突出其重要性, 把完整的生命当作认知体来看待。

在谈及学校教育培养目标时, 几乎无人会不顾及人的发展的全面性。但在学校教育的实施中,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 却又常常把某一类活动, 或以某种内容为主的活动, 视作只为某一方面发展服务的。如班级团、队活动是服务于德育的, 以学科教学为主的课堂教学则是为智育服务的。人们忽视的恰恰是一个重要的基本事实: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是以整体的生命, 而不是生命的某一方面投入到各种学校教育活动中去的。因此, 任何学校教育活动都会对人的身心产生多方面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所以, 每一项学校教育活动都应顾及学生多方面的发展。课堂教学, 作为教学的基本活动形成更应关注这一点。

最后, 问题进入到课堂教学过程的探究。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 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 才能真正有助于教师的成长, 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因此, 要改变现有课堂教学中常常的见书不见人, 人围着书转的局面, 必须研究影响课堂教学师生状态的众多因素, 研究课堂教学中师生活动的全部丰富性, 研究如何开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潜力。

三、给知识注入生命

教师的职责就是给知识注入生命, 把学生领到美好的学科殿堂去遨游, 点燃学生的求知欲望, 绝不能把学生教成做题的机器, 要教出“活孩子”而不是“死孩子”。教师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 把讲台还给学生, 把书本还给学生。每个学生都可以走上讲台发表自己的见解, 每个学生手里有一支粉笔, 随时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写到黑板上。

上一篇:《怪诞心理学》读书笔记下一篇:义卖活动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