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研究论文

2022-05-01

[摘要]课堂是教育生命生成、发展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活力课堂关注生命本真特点,是适性教学的追求所在。从活力课堂目标、源泉、特征、关注点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为活力课堂深入开展提供科学依据,为适性教学具体实施提供有效范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研究论文(精选3篇)》的文章,希望能够很好的帮助到大家,谢谢大家对小编的支持和鼓励。

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研究论文 篇1:

论高专幼儿科学教育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

摘要: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教育创新的平台,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随着叶澜老师“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口号的提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指导课程追求生命活力势在必行。高专幼儿科学教育课程的老师需要在转变教学观念、提高专业水平和教学素养、优化课堂氛围、注重语言艺术、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等方面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从而提高教育效果,达成教育目标。

关键词:高专 幼儿科学教育 课堂教学 生命活力

幼儿科学教育是目前幼儿园课程五大领域之一。而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指导是高专(在文中是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的简称,以下都是简称)学前教育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是教育创新的平台,是师生点燃灵感、激发创新、集聚智慧的舞台。随着叶澜老师“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口号的提出,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指导课程追求生命活力势在必行。作为承担高专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指导课程的老师应让科学教育的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转变教学观念

作为课堂教学主导者的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新观念,多关注自己的教学对象,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想学什么,喜欢什么,需要什么,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与选择又是什么,改变以往以教材为第一出发点的做法,按需施教。力求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与具体教学要求,在教学的目标、内容、进度、重难点、环节设计等方面进行分析,既有共同的要求,又有不同的标准。如果学生的幼儿教育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对幼儿园环境、幼儿及幼儿园的各领域课程教学等相关知识了解的比较多,实践经验相对来说较好的话,课堂教学中理论知识和概念讲解可简略些,主要通过引导学生观看活动录像、下园见习、试教等途径,促进学生共同讨论、交流、评析。课堂上尽可能让学生多看、多练、多说、多写、多讨论。备课时既要备教材、教法更要备学生。

二、提高专业水平和教育素养

教师除了上面说到的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之外,更重要的是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素养。教师应爱岗敬业,不断地丰富知识,涉及多学科、多维度的知识,科学教育这门学科的特点要求老师既具有学前教育学、心理学、卫生学、中外幼教发展史等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又要具有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幼儿园一日生活、幼儿园各领域的专业技能知识;还要具有与该课程相关的如物理、化学、生物、数学、天文、地理等相关的基础科学知识。如今的课堂,教师面对的不再是本学科、本专业的知识就能解决课堂上所有的问题,而需有多学科知识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对此,教师要努力学习现代科学知识,通过继续教育、社会调查等途径,不断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及教学能力,更新知识结构,形成扎实的基本功,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教学形势。注重自身相关知识的积累,经常去幼儿园和书店、图书馆,不断丰富自己的理论与实践知识,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教育素养。

三、优化课堂教学

1.体现平等性。短期内实现课堂里师生真正的平等是不现实的。如“再给你三分钟”、“把掌声送给你”、“请你读给我听”、“向听课的老师表示感谢”等等貌似民主的“伪平等”中仍然透着教师的尊严和专制。只有当我们真正把自己当成学生、把学生当成朋友时,与学生一起学习、对话、交流,一起分享成功品味失败时,师生间才会实现真正的平等。

我们说教师是课堂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策划者。教师的学识、情感、态度、价值观对学生生命的成长能产生深远的影响,所以教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是重大的。教学是生命与生命的相互碰撞与交流,所以,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树立服务的意识,促进和完善学生的生命。

2.体现真诚性。课堂应该是真实的。课堂教学要生活化,要适应学生阶段性的发展,要尊重学生的原始表达,要体会语言的真意,要让学生真情流露。老师要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真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向学生传授真知是一个教师的神圣使命,也是尊重爱护学生的表现。教师应该用真诚的雨露去滋润学生的心田,用真理的光辉去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

真实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石,只有这个基石牢固了,课堂才有可能建设好。用真实的眼光看学生,学生是聪明活泼的;用真实的眼光看自己,自己是个性鲜明的;用真实的眼光看教学,教学是朴素平常的。科学活动设计这门课程包括了探索和研究人体、关爱和研究动植物、关注和感受身边的自然现象、体验和了解物质的特性、操作和使用工具、建立初步的数概念感受和体验数学的价值、在生活中感悟科学与技术、增强环保意识培养环保行为等。要求学生树立科学的精神和态度、掌握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形成科学的知识和体验。所以,课堂真实性的呼唤是必然和需要。

3.体现人文性。教学应进入学生的生命领域,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让学生的身心作为生命体参与其中,让课堂充满人文关怀,成为人性养育的殿堂,并由此而焕发生命活力。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要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虽然是针对经济体制改革说的,但对我们的课程改革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以人为本,体现教师对学生的真正的人文关怀,这是我们课堂教学的灵魂。

4.体现生成性。教学不是完全根据教师的事先预设按部就班地进行,而是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积极性,随着教学活动的展开,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教学文本不断碰撞,创造性火花不断迸发,新的学习需求、方向不断产生,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这就是生成的课堂教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获得了多方面的满足和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创造的光辉,师生都能感觉到生命活力的涌动。

学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体,课堂教学是他们生命历程的组成部分,理应充满勃发的生命活力。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具有现代观念的课堂教学,应该是由教师、文本、学生建构起来的具有生命意识的、生命与生命相互碰撞的、生命的完善与运动的过程。用生命来解释生命,用生命来碰撞生命,用生命来补养生命,这才是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四、注重语言艺术

课堂中的生命活力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注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艺术。在新的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具备广博的知识、熟练的业务技能,同时还需要掌握一定的语言技巧,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

1.课堂教学中的语言一定要规范。规范是技巧的前提。教师对教育理论概念的剖析、原则阐述等都必须用专业术语来准确表达,坚决摒弃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语言。而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更新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从而准确地把握现行教材的每个知识点,做到在教学中游刃有余。

2.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具有激励性。常言道:“忠言逆耳”,我认为也不尽然。只要时机成熟,方法得当,“忠”言也同样可以“顺耳”!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有的同学会对某一问题“打破沙锅问到底”。如果你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对学生的发问草率处理,说他钻牛角尖,就会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打击其对该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如果你说:“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很好”,或者说:“这位同学勇于提出问题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大家学习”,然后话锋一转,说:“由于时间关系,你提出的问题咱们课后再讨论”。这样既不伤学生的自尊心,又不至于在课堂上耽搁太长时间,同时又能使该学生保持对该学科的学习热情,一举而数得。新的课程改革理念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要多表扬、少批评。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中不时地流露出对学生的理解、支持、尊重、信任等一些激励性语言,就会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其求知欲望。提高其学习积极性。从而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3.课堂教学中的语言要有一定的幽默性。新的课改理念要求一名教师不仅要能熟练地运用专业用语,同时还要善于在“标准化”的语言中适时地加入一些幽默的语言,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调味剂”,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缓冲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教育家彼得斯认为,幽默对教师有非常大的帮助。“因为如果人们能够开怀地笑在一起,就可以超越由年龄、性别以及地位所形成的自我中心的阴影。这种共同经验的营造可以形成一种催化剂,促使班级的学生开放自己,并且彼此融合在一个共同的志业里,这种志同道合的友爱感,即是一个由不断超越原则所引导的志业得以推动的情感基础。”伟大的教师们,一方面能够依循较为严格的方式来导引学生,另一方面又能用幽默的语言来营造气氛,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事实证明,幽默的语言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是联系师生感情的纽带,能够使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高效率地完成学习任务,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果。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其实质就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的师生交互作用的关系。教师学生观的核心应该是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活动,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自己的最好发展。

1.是面向全体学生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发展,是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内的全体学生的发展,而不是个别或一部分学生的有效发展。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表现是有差异的。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理念中,包括每一个学生在内的所有的学生都应该是好学生,他们都有着自己的发展能力和发展潜能。

2.课堂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的发展。是一种学生的整合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侧重在人的智力的片面发展上,更不能仅仅凭借学生的学科知识分数来判定学生发展的优或差。

3.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应该是学生具有自身个性特征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一种统一规格、统一模式的发展。

4.应坚持可持续发展。学生的发展应当在其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的发展,而不仅仅是以课堂中的知识或分数的获得为终点的。因此,这种课堂教学的理念,首先要求的是教师要“目中有人”“心中有人”。

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教学理念出发,看今天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地位,学生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的对象,他们本身也应该成为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和“资源"。不可否认的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还是一个不成熟的群体,通过教育和教学活动,可使其得到不断的发展并走向成熟。但同时,我们还必须注意到,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学生又是一个充满情感、活力、个性的生命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人格地位是平等的,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人格地位也是平等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在教学中都应充分尊重对方的人格、情感,这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互动、交流、合作的基本前提。

在这种课堂教学理念下的课堂教学活动是一种双边活动,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和“资源”,虽然他们的内涵不同,但他们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是平等的,他们共同处于课堂的双向互动的流变状态之中。在这种流变状态中,他们实现着来自教师、学生、教材等多种渠道的知识信息的共享和互动。这里面的信息,不只是学科知识,还包括兴趣、情感等要素。在交流和沟通的过程中,师生共同努力达成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人格的发展与完善。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人际关系,需要教师和每个学生都发挥自身的主体作用。

总之,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是现代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需要,更是以“教师”为职业、为事业、为人生的需要和追求,只要教师们认真领会、身体力行,不断积累和创新,我相信课堂一定能焕发生命活力。

参考文献

[1]叶澜.“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报告文集.上海:三联书店,1999.

[2]鲁洁.挑战知识经济:教育要培育创新人才.上海高教研究,1998.

[3]谢利民.现代教学论纲要.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谢利民.课堂教学生命活力的焕发.上海师范大学学科教育研究所,2006.

[5]义乌市教育局教研室.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教育发展研究,2004.

[6]义乌市教育局教研室.让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教育发展研究,2004.

[7]郑东辉.教师课程领导的角色与任务探析.课程·教材·教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

湖南长沙师范学校

作者:李槐青

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研究论文 篇2:

活力课堂是“适性教学”的追求所在

[摘           要]  课堂是教育生命生成、发展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活力课堂关注生命本真特点,是适性教学的追求所在。从活力课堂目标、源泉、特征、关注点四个方面进行阐述,为活力课堂深入开展提供科学依据,为适性教学具体实施提供有效范式。

[关    键   词]  课堂;关注课堂;活力课堂

课堂是教育生命生成、发展最有价值的组成部分。华东师大叶澜教授在其《新基础教育》中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关注课堂,首先必须承认它是有生命力的课堂,是承载师生活力的课堂。适性教学遵循中职生特性,依据适性原则,进行适性设计,实现知识的理解、情感的交流、吸收与内化、磨合与接纳,最终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达到教师轻松教、学生快乐学的预设效果与意境,活力课堂是适性教学的追求所在。

一、活力课堂的目标

中职课堂教学存在着活力缺乏、效率不高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学生的活力缺乏;二是教师的活力缺乏。活力课堂是有氛围、有快乐、有效率的,充分展示了學生和教师的活力。

(一)活力课堂概念界定

为了贯彻《教育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改善课堂生态,提升教学效率,扬州市职教教研室自2015年就提出了实施活力课堂建设,各中等职业学校积极有序地开展了活力课堂教学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通过长达两年的研究与实践,2017年10月20日,扬州市教育局组织召开了《活力课堂是适合教学的追求所在——全市职业学校活力课堂教研活动启动仪式》,明确了中职活力课堂的概念,即活力课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问题为导向、以活动为载体,通过做中学、做中教,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能力,让师生在快乐的情感体验中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二)活力课堂追求方向

课堂是师生进行教与学的主阵地,活力课堂作为教育追求,关注课堂,聚焦学生课堂生长,达到学生乐学,教师乐教。如何让学生乐学?这就要关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事实上,教学的每个环节都能激发学生进行乐学,比如教学内容生活化,学生学习的内容主要有三个层次:课程内容、教材内容、教学内容,从教材内容到教学内容,教师结合生活进行有效转化。如何让教师真正实现乐教?这就需要教师首先要有热情,要关爱学生,要有耐心;其次教学要针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开展,以学生为中心,全身心投入,让学生互动探究、多元生成,课堂气氛轻松活跃。

二、活力课堂的源泉

活力课堂核心要义、价值追求在“活力”二字上,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变革,可以体现在教材教案上、课堂氛围互动上、教师魅力展示上、学生热情激发上。然而,就活力课堂而言,源泉来源于哪儿?

(一)引导,即引导学生对学习主体的自主观察和研究

充分利用书本以外的学习工具,融合课堂知识、生活体验乃至地方文化等,设计有趣、创新的教学环节,引导学生在有限的课堂内经历学习、模仿、思考和创造的全过程,激发学生思维的碰撞和情感的升华。

(二)尊重,即尊重每一位学生的状态和反应

通过各种形式的课前互动,带领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积极鼓励、表扬学生,使师生之间的关系更加良好与和谐,努力减少教学过程中的摩擦力。

(三)探究,即探究多元化、信息化、趣味性教学

在智慧环境下打造智慧课堂,不断开发新型课件,完善课程设计,更加合理、高效地分配有限的课堂时间。

活力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让他们的智慧、才能、创造力不断展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师生命存在的意义,是对生命价值的正确理解和追求。

三、活力课堂的特征

(一)活出“氛围”

“氛围”就是我们常说的“气氛”,指围绕或归属于某一特定根源的、有特色的、高度个体化的气氛,也就是周围气氛和情调。

所谓“活力课堂”的氛围,包括物理氛围、精神氛围以及心理氛围。表象上呈现出一种热闹、互动、活跃的场面,仅仅是物理氛围;而呈现出一种默契、和谐、尊重的气场,就是高阶的精神氛围和心理氛围。活力课堂的氛围不仅取决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分组、合作、展示、提问、实验等诸多教学组织形式的科学合理运用,更取决于师生之间的默契交流以及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活出“快乐”

学生是课堂的主宰者。活力课堂主旨就是把课堂真正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快乐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在踏实、轻松的心理环境中,建构知识、掌握技能、碰撞生成、激发兴趣,在学习上不断得到肯定,从而获得成就感。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所得,充分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真正体现出课堂归属学生,是学生展示活力、魅力的舞台。

“快乐”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够从教师对他们的尊重中,流露快乐;从教师与他们的沟通中,感受快乐;从教师与他们的互动中,获得快乐,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动”起来, “笑”起来,“活”起来,我参与、我获得,我愉悦。同时,教师也能够从轻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运行流畅的教学设计、友善默契的师生交流中获得快乐,进而迸射教学的情怀与热情,体验教师的成就感、幸福感。

(三)活出“效率”

“效率”既是“活力课堂”建设的出发点,也是“活力课堂”建设的归宿。课堂效率不仅仅落在教学目标达成上,更主要体现在是否是有效教学?

有效的课堂教学才是学校的生命力之所在。活力课堂就是在满足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上,不断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使得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是每一个教师都应追求的目标。

(四)活出“范式”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活力课堂的教学结构为揭示知识、能力、情感等教学目标,体现分层教学的要求;贴近学生生活经验,或结合所学专业创设问题情境;通过操作计算机软件或实验感知问题,体现做中学,在教师的引导下,确定本课堂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围绕确定的问题,各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在教师的巡回指导下得以解决;通过信息化教学平台,进行多元评价,促进学生通过反思产生深刻的自我感受,使思维返回自身,实现评价回归。

四、活力课堂的关注点

活力课堂既关注学生快乐情感的体验,又注重教师高效教学的达成,在师生互动中促进双方的全面发展和生命体验。活力课堂做到在更高层次上正视学生学习认知的一般规律,合理有效地整合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和师生情感的真实性,在活力四射的课堂生态环境下,选择适宜学生快乐学习的教学策略,在教学实施过程中还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学生声音是课堂展示活力的显著标志

课堂应让学生有独特发问的声音,让学生有争议的声音,让学生发出思想的声音,让学生产生研究的声音。教师要以积极而又平和的心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对一些问题,他们有自己的看法,要积极支持与鼓励,对有欠缺的要引导与指正。作为新时代的教师,我们没有理由再抱着传统的教育方法不放,只要我们留给学生说话、表达、展示的机会,告诉他们这些都是他们应有的权力。只有我们教师真诚地鼓励学生,真正地赏识学生,就一定能够听到来之学生心灵深处的声音。

(二)鼓励质疑是课堂焕发活力的重要环节

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质疑是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起点。有些学生总是擔心自己提出的问题不恰当,会遭到同学的嘲笑,所以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产生疑问,导致不敢发问。教师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就显得尤为重要。当学生积极发表自我的见解时,教师与同学要投去肯定的目光;当学生勇敢提出不同看法时,教师与同学应报以热烈的掌声;当学生提出有高度的问题时,教师与同学要认真组织讨论;对一些简单、稀奇的问题,一定要以宽容态度对待提问的学生。我们应该在平时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质疑,从而更好地激发学生自我学习的主动性、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三)民主氛围是课堂充满活力的基本保证

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话是整个课堂的灵魂。目前,作为教师,改变一种与学生居高临下的对话方式尤为重要。课堂是一个天平,教师和学生就是两个托盘上的砝码,无论是哪一方过重,这个天平就将失去平衡,这堂课也就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了。倾听是每一个教师应该掌握的非常重要的艺术,倾听体现着接纳和重视,因此不能忽视学习倾听的技巧。要让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放开,教师就必须热情鼓励和细心呵护学生的思想自由,培养学生敢想、敢说、敢疑的自主探索精神,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做到畅想、畅言,这样的课堂才会真正地活起来。

(四)优质教师是课堂呈现活力的必备前提

优秀的教师不是学生的保姆,更不是班级的警察,而是能够把传授知识、启迪智慧、完善人格三者有机结合,注重对学生创新精神培养以及健全人格发展的智慧型老师。过硬的教学能力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不同的教学内容应采用不同的方式,因地制宜、因时制宜,避免教学内容单一,避免理论脱离实际。

生命本真的需求是多维度的,有对知识认知的渴望,有对人际交往的期待,也有对更多、更宝贵的教育价值的追求。活力课堂关注生命的本真特点,在重视学生参与、探究、创新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生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生成新认知的同时,形成对生命意义的正确理解和追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是适性教学的追求所在。

参考文献:

[1]赵文平,陈金国,徐鸿洲,等.课堂活力从哪儿来[J].江苏教育,2018(20).

[2]邹晓娟.浅谈活力课堂与高效课堂的和谐共生[J].小学教学研究,2015(23).

[3]王光宇.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数学活力课堂[D].苏州:苏州大学,2011.

[4]薛明芳.综合素养导向下的高职汽车营销实务课程现状及改革探索[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3).

编辑 武生智

作者:朱俊

物理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研究论文 篇3:

重塑课堂教学生命力的路径探究

摘要“新基础教育”在历经漫长的研究、探索和实践过程后,蕴涵着丰富而鲜活的教育理念。在教学管理中,“新基础教育”主张从生命的高度、以动态生成的观点来看待课堂教学,对于反思传统课堂教学的不足并尝试为课堂教学注入生命活力具有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新基础教育 课堂教学 生命力

教学管理中的课堂教学是“新基础教育”关注的主题之一,渗透着其对课堂教学的生命关照。毋庸讳言,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也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师生的生命在课堂中相会,在课堂中成长,师生生命的相互摄养与创造大部分都是在课堂中完成的。师生关系也主要是在课堂的共同经历中建立起来的。国内关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既有宏观的亦有微观的,研究的内容逐渐拓展、深度逐渐提高、视角渐趋多元,亦不乏理论层面的探究和实践层面的经验总结,然而,课堂教学依然没有摆脱“填鸭式教学”、“满堂灌”、“一言堂”的陈旧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立刻充满生命活力几近奢谈。反观新基础教育所倡导的课堂教学观念,其与传统的课堂教学理念究竟有何区别?我们从中能够获得哪些启示?无论是理论上还是实践层面上,日常的课堂教学焕发生命活力是否有可供参考的路径?笔者就以上问题尝试着作出回答。

1 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生命的视角

以往我们对于教学及教学过程的体认基本上达成了共识,即:在教学中,学生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习的;学生学习的内容不是随意、自发产生的,而是经过选择和教育家整理过的人类已经创造出来的、最基本的文化知识;教学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过程,不是日常生活中随机进行的认识过程。就是这样一种教学价值观念会导致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者产生错觉,在强调要注重“指导”、“计划”、“组织”时,却也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其对“人”这个有机生命个体缺乏关照的事实。

1.1 课堂教学中的人被边缘化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知识的学习被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学生的学习内容、程序、时间都是预设性的,学生只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非知识的主动选择者,而且缺乏对知识价值的判断力,缺乏与文本、教师对话的权利,缺乏参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权利。总之,学生已经失去了作为一个平等的人的权利。作为生命体的师生均不是知识的主人,被抛弃到知识的边缘。学生的需要、动机、人格等在课堂中没有得到应有的关照。

这种传统的课堂教学必然导致学生生命的边缘化,进而导致学生无法真正获得有生命价值的知识。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学生坐在课堂上听课只是呈现了一种假象。学生并没有以生命的整体参与到教学中,没有作为一个整体参与教学活动,缺乏对知识的生命体验,而衍变成为教学活动的被动参与者。

1.2 课堂教学的时空单一化

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环境是很有限的,难以满足多数学生的需要,却成了束缚学生生命的牢笼。一般而言,课堂教学中的时间缺乏弹性。45分钟一堂课,不仅固化了学生生活的时间和空间,而且忽视了学科的特点、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内在因素。这种模式化、程序化了的课堂教学导致学生的思维机械化、模式化。师生的课堂生活都被限制在固定的时空内,获得的都是没有经过亲身体验的知识。这里并非反对教师传授间接性的知识,而是意在强调一味的灌输缺乏任何生命体验的知识,只能会使课堂变得索然无味,缺乏张力。这种课堂教学束缚了课堂的时空,固化了师生的角色定位。

1.3 课堂教学的程序模式化

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固定的环节:复习旧课、讲授新知识、练习巩固、布置作业、复习考试,周而复始,循环往复。按照传统课堂教学的要求所设计的各种教学程序也都是刻板化、机械化的。按生命理论的理解,生命最惧怕模式。①生命是一个过程而非结果,在过程中才会孕育真情实感的体验和认知,而传统课堂教学忽视了这一点。

传统教育教学的最大的弊端就是仅仅看到片面的、单一的、机械化的人,而不是立体的人、全面的、个性多元化的、富于生命力的人。“教育成为类似于现代大工业生产的流水线,标准化、规范化、模式化,对人进行复制式批量生产,人的个性和生命活力在这一过程中被扼杀殆尽”。②相应地,以“知识课堂”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也无法摆脱传统教育教学的宿命,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必须引起教育研究者和实践者的高度重视。

2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途径探微

从根本上把传统课堂教学沉闷的“呈现——接受”模式变为生动的“引导——发现”模式,“在引导下的发现”和“在发现中的引导”,充分展现出课堂教学动态生成性的格局,焕发出蓬蓬勃勃、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应该成为教学改革的方向。③探究唤醒课堂生命活力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既具有微观意义上的课堂教学创新之功效,亦在宏观上遵循教学改革的主流方向。基于生命的视角,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昭然若揭,而影响其的主要因素包括教师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师生关系的融洽度、教学方法和教学方案的设计、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实践智慧、教学生态环境等。笔者认为,在实践教学中,欲寻觅唤醒课堂生命力的路径,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至少应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

2.1 转变传统课堂教学的观念,重建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大框架,在理论和实践中表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是:完成认识性任务,成为课堂教学的中心或惟一目的;钻研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是教师备课的中心任务。传统课堂教学观既忽视了作为独立个体,处于不同状态的教师与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多种需要与潜在能力,又忽视了作为共同活动体的师生群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边多重、多种形式的交互作用和创造能力。它使课堂教学变得机械、沉闷和程式化,缺乏生气与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师生的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进而使教学本身也成为导致学生厌学、教师厌教的因素,连传统课堂教学视为最主要的认识性任务也不可能得到完全和有效的实现。

必须改变课堂教学只关注教案的片面观念,树立课堂教学应成为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创造性地实现教学目标过程的新观念。课堂教学不但要使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而且要使过程本身具有生成新因素的能力,具有自身的、由师生共同创造出的活力。被教师抽象地谈论着的教学价值观与他们教学实践,奉行的价值观并非一致,而且相差甚远。教学价值观的转变,不能脱离教师的教学实践,不能不关注他们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实现内化的过程。只有教师的内在观念才具有真实的指导教师教学目标制定和定向实践行为的作用。为此,我们需要与教师一起对自己的教学实践作批判性的反思,找出自己教学行为、言语背后深藏而实存的教学价值观,认识这种价值观的问题所在;需要与教师一起探讨新的课堂教学价值观的依据及合理性,进而在教师的头脑,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并在自己的教学实践,有意识地、持久地去实现。

2.2 建构课堂中的平等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要真正体现生命的价值,首先所要做的就是重构师生关系,构建“共同参与、互相合作、互利共生”的师生关系。而重构师生关系的一个基本环节就是将传统教学中师生间的单项沟通转变成双向的或敞开式沟通,彻底走出传统教学理论将师生关系理解为主体与对象物二元对立关系的误区,建构师生间平等互动的关系。

师生在课堂活动中不仅仅是认识上的合作者,更应该是思想、情感的交流者。课堂教学绝不能成为“一言堂”,教师更不能因为学生与自己或学生之间观点、思想的不一致,就通过满堂灌来压制甚至消灭这种不一致。学生也是具体的、丰富的、成长着的人。教学无疑是一种生命活动,而生命活动本身就是一个“生生不息的创造”过程。

2.3 设计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摒弃对教学技巧、方法的刻意追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在弹性预设的前提下,根据学生学习的基础、课堂参与状态等情况,灵活地控制课堂,生成新的超越教学预设的教学方案,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方案中,要设定教学目标,包括学生的认知和在这节课中可能达到的其他目标。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分析、对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目标要有弹性,既要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又要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有弹性区间,可以通过不同的作业、练习、活动来体现。此外,教学过程的设计还要策划教学行进行的教师活动、相应的学生活动,组织活动的形式与方法,活动效果的预测和期望效果的假设,师生间的互动方式等一系列方面,最后形成综合的、富有弹性的教学方案。

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内容的确定都是在师生、生生、教师与教学资源等因素的互动过程中完成的,是在动态和不断生成的过程中完成的,僵化、模式化的教学方案作为一种理想化的设计,只会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充满生命力的课堂教学是一种超越方法和技巧的教学。它所追求的不是方法和技巧上的卓越,而是人生命整体的回归,因此它是一种本真的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作出相应的变动。”教师应摒弃模式化的教学方法和技巧,应当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灵活地调整教学的方法。

2.4 塑造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实践智慧

课堂教学的组织过程呼唤教师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与具体的教育情境、课堂情境密切相连,有助于教师从系统的、整体的观点来理解教育意义,进而采取恰当的教育行为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组织不仅需要教师正确掌握、传授学生学科知识,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而且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身心地沉浸其中、以智慧启迪智慧。

无论制定弹性化的教学方案、摒弃对教学技巧和教学方法的刻意追求,还是建构课堂中的平等师生关系,均渗透着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智慧,也即“悉心钻研教材、慧眼脉个性,激发学生学习的愿望和激情,洞察学生在同化、顺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捕捉领悟的行动点、把握体悟的着力点,选准感悟的生长点,让课堂兴趣盎然、激情洋溢、灵性闪动。”④

塑造教师的组织课堂教学的实践智慧,首先,要求教师在充分解读文本的基础上,勇于挣脱教科书的狭隘的束缚,善于发掘和利用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有利因素,使教学内容更具有思想性和文化性。其次,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在积累知识、积淀情感和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使师生的生命力得以充分体现。再次,要求教师创生师生交往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师生、生生之间互相交流、沟通、理解、启发和补充,为智慧的交流和碰撞提供平台,真正实现教学相长。

2.5 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环境

教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场所,为师生提供了具体的生态环境。课堂教学生态环境包括教室的物理环境、教室布置与座位编排、班级规模等因素,⑤这些因素都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对教学活动产生影响。创设具有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在硬件上给予基本的保障。

在改善教室物理环境时,要在各种环境因素诸如颜色、光线、温度、噪音等达到一定标准的前提下,使诸要素彼此和谐搭配形成最佳的生态环境,使学生的学习和活动在最小压力和最大效率的条件下进行。在处理教室布局和座位编排时,首先要保持教室的干净、整洁、整齐;其次,要能(下转第68页)(上接第59页)够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将教室设计调整成梯形、马蹄形、圆形或长方形等,将教室座位编排为行列式、圆桌型、椭圆形、马蹄形等;最后,教师在教室中的位置应当不停地调整,以便增加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和师生交流的机会。在控制班级规模方面,在教育资源总体不足的情况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缩小班级的规模,条件稍差的学校应尽量控制合理的范围内,有利于克服大班规模教学的弊端。

注释

①燕良轼.教学的生命视野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10:131-134.

②谈利兵.论“生命教育观”视域中的课堂教学[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4):35.

③肖川. 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 长沙:岳麓书社,2002:129-130.

④范国睿,程灵. 诗意的追求——教师实践智慧案例导引[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0.

⑤范国睿. 多元与融合:多维视野中的学校发展[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276-279.

作者:于丽丽

上一篇:野生阿魏生物特征研究意义论文下一篇:企业审计与科学发展观创新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