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老师》读后心得体会

2024-04-20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心得体会(精选14篇)

篇1:《做最好的老师》读后心得体会

《做最好的老师》是名教育专家李镇西的代表性作品,畅销逾35万册。

本书体现了李镇西的教育观、学生观,以及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语文教学的理念和实践。其中有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其“爱心、民主”教育,素质教育的思想和实践让广大教师感动、折服,“未来班”的模式演绎着教师的理想主义、浪漫主义情怀,令人向往。

本书集中展示了作者的教育思想、教学艺术和具体操作方法。作者的教育表达朴实、诗意、形象而充满激情。他擅长把理性的思考倾注于一个个跌宕起伏、曲折动人的故事里,作者的教育思想、教育机智、教育技巧、教育情感融会其中,发人深省,撼人心魄。

本书是教师培训、进修、自身素质提高的好教材!

篇2:《做最好的老师》读后心得体会

朱金

今年开学不久,在学校的精心安排下,我们拿到了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怀着对李老师的敬佩之情,我利用课余时间读了这本书。读完后让我感受到了李镇西老师的与众不同,书里容纳了他的教学事例,他从自己的身边的故事讲起,句句诚恳,实实在在,每一节都让我很感动。李老师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

怎样才算是“做最好的老师”呢?这是我最先想到,也是想得最多的问题。

一、“做最好的老师”,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一种值得一生去追求的境界。

理想,就像是人生之海中的一盏航标灯,为人们指引方向。也许,理想会显得太高太远,有时甚至会觉得那只是个梦想,很难实现。但只要定下目标,执着而坚持,也许一时达不到自己的理想,甚至一辈子都达不到,但只要努力了,就在一步步地靠近理想的目标。就像李老师所说的那样,虽然“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老师’境界靠近。

二、“做最好的老师”,是一个个平凡的细节,是一颗持之以恒的恒心。

李老师自称是个“实干的理想主义者”。今天,环绕在他头上的美丽光环,就是由一个个平凡的小细节组成的,是他一步一个脚印踩出来的。他把想做一个“最好的老师”化为:踏踏实实上好每一堂课,仔仔细细批改每一本作业,认认真真对待每一次谈心,开开心心组织每一次活动。

鲁迅先生说过:“时间像海绵里的水,只要肯去挤,总是有的。”其实,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愿不愿意去挤的问题。有时,我们太浮躁,不能安心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有时,我们太拖拉,总是把今天的事拖到了明天;有时,我们也雄心勃勃,但总难坚持。

回首自己走过的路,不禁惭愧万分。今天听了李老师的演讲,仿佛进行了一次精神洗礼。我也愿“做最好的老师”!从现在开始,努力做好每一件小事,争取今天比昨天做得更好,明天比今天做得更好!

篇3:选择最好的老师做导师

关键词:导师制,思维独立,导师选择

实现“中国梦”, 迫切需要培养大量创新人才, 高等教育责无旁贷。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高等学校的本科教育随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开始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到今天, 无论是理论界、学术界, 还是各高等院校, 导师制的研究、实施都呈现出一派蔚为壮观的景象。从目前实施情况看, 本科生导师制成效显著, 但暴露出一些问题, 部分高校流于形式, 没有发挥导师制的真正作用。究其原因, 除了学校特别是一些新升本院校的教师 (导师) 对本专业的培养方案、教学计划了解不够;教师 (导师) 缺乏责任心, 师生之间的交流少等来自教师本身的因素外, 还有一些更深层的原因。

一、导师制实施流于形式, 源于对导师制的生存与发展文化脉络理解的匮乏。

就渊源而言, 导师制是绅士文化下孕育的独特产物, 它与公司文化是不相兼容的。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加速发展的进程中, 高等教育在迅速市场化———尽管它的市场化发育程度还不高, 公司文化正日益渗透到我国高校中, 功利主义不断占据大学生的心灵, 商业色彩不断填充大学生的头脑。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市场化环境下, 导师制很难发挥出真正的效用。除个别坚持精英主义教育理念的高校尚可维持导师制外, 其他各层次、各类型院校实施导师制是存在问题的。马丁·特罗在论述高等教育发展阶段时指出, 大众化阶段的教学方式将会发生质变, 精英阶段的导师制只能存在仍坚守精英理念的大学中。由此可见, 导师制的失效是高等教育大众化必然附生的现象, 根源在于文化的不适, 而不单纯是导师的懈怠。这要求学校根据校情大力改造导师制, 重新确定导师制的工作性质和目标, 不能一味照搬英国本科生导师制。目前, 有些高校正在朝这个方向前进, 但尚需努力。

二、对导师角色的认识仍停留在过去。

受中国传统文化和书院的影响, 更兼近代中国大学以前的辉煌, 现代学子对导师有一种过高得近乎不切实际、刻板的良好印象和无限期待。导师往往被描述或想象成真理的化身、道德的榜样和社会的良知。梅贻琦在《大学一解》中曾有这样一段话:古之学子从师受业, 谓之从游。孟子曰:“‘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间尝思之, 游之时义大矣哉。学校犹水也, 师生犹鱼也, 其行动犹游泳也, 大鱼前导, 小鱼尾随, 是从游也, 从流既久, 其濡染观摩之效, 自不求而至, 不为而成。”在梅贻琦看来, 导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种和谐的“从游”关系。钱穆先生在《中国学术通论》中提出, 中国的学术传统由三大系统组成:第一系统是“人统”, 其系统中心是人, 即中国人所说的“学者所以学做人也”。第二系统是“事统”, 即以事业为其学问系统之中心者。第三系统是“学统”, 即以学问本身为系统者, “为学问而学问”也。实际上, 钱先生的这一见解不仅是传统中国人对导师角色的认识, 而且与绅士文化下的导师制不谋而合。可以这么说, 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做人”、“为学问而学问”, 正是英国绅士文化下导师制的精髓所在。正是这个原因, 部分学者倾向于拿英国的导师制和中国的书院制做比较。换言之, 我们对导师的理解仍停留在绅士文化下对导师制的认识。然而现实情况是, 在公司文化的浸染下, 导师日益成为“知识工作者”和“专业生产雇员”。理想与现实产生巨大反差, 必然引起人心理的失衡和不满。这种失衡和不满, 自然而然会引来对导师的指责与诟骂。然而, 文化变迁给导师制带来的变迁是导师不能承受之重。因此, 重新定义导师角色的时机渐趋成熟, 应该把导师从圣坛上解放下来。

三、对导师制精髓的理解与吸取不够。

在许多高校, 无论是学生还是导师, 都简单地把导师理解为生活指导、论文指导、就业指导等, 往往单方面注重学生眼前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实际上, 导师制的精髓在于导师的引导能力, 导师不仅要激起学生的求知欲, 更要训练学生的思考能力。如牛津大学教授David Palfrey·man编写的《牛津导师制》一书的副标题为“谢谢, 你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因此, 真正领会英国导师制的精神与实质, 跳出当前狭隘、刻板的认识, 并创建适合我国高校实际情况的“中国导师制”, 才是当务之急。那种忽视文化变迁、割断历史、依样画葫芦的做法, 无疑是不可取的。

我在接触本科生教育教学工作后, 开始被安排担任学生的导师。至今还记得当时给我们安排工作的系副主任说的一句话:“导师制, 就是要求导师和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成长。”他特别强调师生的共同成长, 我在心理上产生强烈的认同感。2012年6月, 有幸聆听了浙江大学当代中国话语研究中心副主任吴宗杰教授的讲座, 在听了吴教授关于英国高校“本科导师制下的精英教学”的基本理念和基本做法的介绍之后, 我更感受到在中国、特别在西部地区一些新升本的院校中实施的“导师制”实在有些“四不像”:导师的责任意识和素质水平有待考虑;学生很多时候感受不到来自导师的气息, 有同学甚至说一个学期过去了, 还没有跟自己的导师见过面, 只知道有一个叫什么什么的导师, 但这个导师长什么样却不知道。而学校或系 (部、学院) 似乎没有更好、更有效的管理、考核、评估办法。所以, 我们有必要看看别国高等教育中本科生导师制的理念和做法。

吴教授在关于英国高等教育中的本科生教育文化 (模式) 即“本科导师制下的精英教学”的介绍中, 总结了这种教学的基本理念如下:1.导师制的灵魂———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使学生“在保持尊严、施展能力的同时形成履行社会职责所需的知识、修养、表达能力、性格、风度及各种相当均衡和成熟的品质”。2.选择最好的老师做导师 (师生兴趣一致) , 3.课堂只是一种见面制度, 课堂的核心是学生汇报, 4.要求导师和学生制订共同的研究性学习计划 (学生兴趣引导) , 5.强调教师的作用是“诊断”和阅读引导, 6.强调提问甚于答案 (即提问更多的是为了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鸣, 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 。最后指出, 课堂结束时, 学生不是带着知识, 而是带着需要研读的问题走出去 (他们会去向哪里呢?哪里才能帮他们解决头脑中的疑问或困惑呢?图书馆。) 。

最好的老师是什么样的呢?好像大家都有自己的看法, “最好的老师”应该有一些共同特征要求。用最简单的话概括, 就是“德才兼备”, 用现代心理学理论理解, 是不是“智商+情商”呢?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 一个人成就的20%取决于智商, 80%取决于情商。“才”相对于“智商”, “德”相对于“情商”。这里的“德”不仅指一个人的“思想政治道德品质”, 还包括“情绪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等。在现代教育理论中, 如果说“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指的是教师职业道德品质中的“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的话, 那么“情绪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就应该对应于教师职业道德品质中的“热爱教师职业和热爱学生”。最好的老师应该除了具备教师应该具备的文化、科学、技术等方面的“科学素质”之外, 还应该具有良好的情绪情感、态度和意志品质等方面的“心理素质” (当然包括良好的身体素质) 。高校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爱, 应该是一种执著的爱 (意志品质良好) , 应该是一种理性的爱 (师生人际关系协调) , 应该是一种充满期待的爱 (师爱的最高境界是对学生充满期待) 。这是我理解的最好老师的标准。

参考文献

[1]兰英, 周克勇.本科生导师制探究[J].经济研究导刊, 2009 (7) .

[2]杨晓玲.我国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实行与思考[J].高教论坛, 2010 (9) .

[3]赵吉勇.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大连大学学报, 2006 (03) .

篇4:《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我是一名小学音乐教师,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我都会觉得陌生,对环境、学生、教材等还不熟悉,但是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小学生其实是挺开爱的。著名教育家李镇西老师从教25年,他的著作之一《做最好的老师》一书是其近30年教育教学思想和智慧的精华集萃,全方面的阐释了李老师的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等多方面的教学理念和实践。李老师将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机制、教育技巧、教育情感全都融为一体,语言朴实而自然。读他的书似乎在与一位智者畅谈,又似乎是在与自己的内心交流,真实而心动,让人不得不赞叹、折服。

《做最好的老师》书中也说道,李镇西老师从教的岁月中,他也曾不止一次犯错误,也有让学生憎恨过,那他就不是一位好老师了吗?在他的书中,万般不离其宗就一个字,那就是“爱”,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而教师要表现是爱,童心是源泉,保持一颗童心对教育很重要。我觉得自己刚工作,本身内心还保持着孩子般的天真,所以我和我的学生感觉不仅是师生关系,而且还有种亲切的伙伴朋友的感觉,我很喜欢这种感觉,因为学生每次见到我不是恭维地严肃地跟我打招呼,而是那种亲密朋友间的打招呼,我很喜欢他们的热情,喜欢他们围绕着我跟我聊天。用李老师的话是“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意味着拥有儿童版的兴趣,意味着具有儿童般的思维、意味着具有儿童般的纯真。七表现为淳朴、真诚、自然和率直。”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但事实上真的能做到吗?教师那一副副盛气凌人、高高在上的姿态,总是可以对学生大呼小叫的,甚至让一些学生对你望而却步,不敢亲近。我才开始我的工作生涯,自己还要大量的向别人学习,我的教学经验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虽然我不是主课老师,甚至还叫不全每个班的学生名字,但是我会用我的热情、我的真诚、我的歌声与笑容去对待学生,让学生在音乐中自由飞翔,忘却烦恼,积极参与到课堂上来,前提是保证教学秩序,在快乐的音乐中、歌唱中、舞蹈中都让我的学生感受音乐的美,体验音乐真谛,从而身心健康,快乐成长!

这学期,我担任五(2)班的班主任,这又是给我新的挑战。从未有过班主任经验的我不免有些担心,我害怕管理不到位等等,但是我班的各个任课教师还有学校领导都对我的工作给予支持和帮助,让我有信心胜任它。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学生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努力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让学生快乐成长!

最后,我还是要把李老师的一段话献给我们所有的教育工作者:

“‘最最好的老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是对某种欲望的放弃,也是对某种理想的追求;是平凡的细节,也是辉煌的人生;是‘是竹杖芒鞋轻胜马的闲适从容,也是‘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荡气回肠。”

篇5: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赵刚

做一名好教师,是每一位教师心中的理想.一直以来,我总在思考,怎样做好一名教师,怎样做一名好教师?这么多年过去了,一直没能找到准确的答案,或者说一直不知道什么是准确的答案,在迷茫和踌躇中一年又一年过去了.暑假里看了李镇西写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觉得,似乎找到了方向,看到了实践理想的道路.这本书集中展示了李镇西老师教育教学思想,艺术和具体操作方法.全方位阐释了李镇西教育观、学生观、班级管理、学生思想工作、学生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做最好的教师!”是一种平和的心态,也是一种激情的行动.的确,在繁忙的工作中,是否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个性,是否确定了自己的奋斗目标呢?这个值得我们反思。

篇6:《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一直都在担心自己能不能做好一个老师,害怕自己遇到很多难题,甚至有时候觉得自己不适合做一名老师。看了李镇西的《做最好的老师》让我学到了不少知识,了解该如何去做一位好老师。李镇西老师说作为一名真正的教育者,应该具备童心、爱心和责任心:童心使他能走进儿童的心灵,爱心使他能“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责任心则能使他站在人生和时代的高度,着眼于儿童的未来与社会的未来,培养出“追求真理的真人

我也一直认为作为一名老师要真正的站在学生的角度,进入他们的世界,而不是一味的将自己的经验强加给他们。我的观点是把学生当作是自己的孩子,关心他们,在他们的犯错的时候,责怪的同时也要耐心的教导他们,监督他们。李镇西说过“爱心是好教师的基本条件,没有爱便没有教育。”爱是世界上最美的东西,只要我们心中有爱,用那炽热的爱去点燃孩子们心中的火花,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自尊心,他们一定会成为明天最美丽的花朵。对学生的爱要像父母对孩子的爱,即使他在调皮捣蛋,成绩不好,都不可以放弃他们。

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非常脆弱的东西。对待它要极为小心,要小心得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因为在要摘掉这朵花时,不可抖掉那闪耀着小太阳的透明露珠。”向李镇西老师学习“做最好的自己”,“做最好的老师”也许做不到最好但我相信

一、要有宽容心。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现实生活中,有些老师习惯把违反纪律的学生当着老师或同学的面狠狠地批评,让被批评的同学面红耳赤、羞愧难当。也有些老师习惯把课堂上答不出问题的同学叫起来站着上课,以示惩罚。

当然,我们的老师主观愿望是好的,是想让学生受到一点小小的惩罚后,接受教训,下次不再违反纪律。但是这种做法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我们应该学习一点柔性管理,只要使学生觉得自己错了,下次改正就行了。

二、要有耐心。

老师在叫一些后进生回答问题时,当这些学生回答不出时,老师往往会大发雷霆:“这么简单的题目,都讲了几遍了,全班同学都像你,我书不用教了。”老师的情绪是发泄了,可这学生的自尊心也受到了沉重打击。反过来,老师能静下心来,耐心地给他们教一遍,或许他们也就掌握了。后进生的自尊心更应该得到细心维护。

三、要有恻隐之心。

在日常工作中,不少老师总喜欢把学生的错误指名道姓地公开,希望通过这样教育学生,让他今后不再犯错误。殊不知,这样做是对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严重挫伤。犯错误的同学是个别的,学生的错误又是偶然的,不公开学生的错误,教育的效果会更好些。

四、要将心比心。

喜怒哀乐是人之常情,老师也一样,当学生严重违反纪律时,特别是有些学生敢于顶撞老师时,往往控制不住情绪而大发雷霆,这时对学

生的批评就可能会出现过激现象,语气激烈,用词尖锐,这时最容易伤害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果发生这种现象,事后怒火一消,要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过激行为是很不妥当的,要站在对方的立场想一想,自己主动找学生谈心,来个推心置腹的交流,来个诚恳的道歉。这样做,其实也是对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保护,可以排除学生受委屈之后憋在心里的气,消除师生之间的隔阂。否则,学生有余怨,对立情绪不消除,教育工作就更加难于开展。

青少年往往都有强烈的自尊心,希望他人尊重自己的言行,认可自己的才能,肯定自己的成绩。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该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对学生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保护,使学生健康活泼地成长和发展。

篇7:《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最勤奋;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因此,你若是工人,就要当技术最出色的工人;你若是营业员,就要当服务质量最佳的营业员;你若是医生,就要当医术最高明的医生;你若是教师,就要当最负责任的教师;甚至你哪怕只是一名个体户,也要当最受顾客称道的劳动者!你也许不能成名成家,不能名垂青史,但你可以成为同行业中千千万万普通人里最好的那一个!”“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这是《做最好的教师》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两句话。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便是许多从教多年的的老师们大概也有着同样的疑问,毕竟谁也不敢肯定地说自己就是学生们遇到的最好的老师。然而,这并不妨碍我们去思考这个问题。李老师说:“每一个人都是一棵树。你也许不是最美丽的,但你可以是最可爱的;你也许不是最聪明的,但你可以是最勤奋的;你也许不会最富有,但你可以最充实;你也许不会最顺利,但你可以最乐观„„我所谓的‘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相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相比,不但地超越自己。‘做最好的自己’便意味着要尽可能在自己的职业中达到力所能及的最好程度。”其实教育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因为“最好”都是相对的,它只是每个老师心中的一个理想。然而每个人心中对理想的追求又都是无止境的,虽说我们无法做到“最好”,可我们却可以做到更好。我们经常会说“人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只要我们能够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去战胜自己,不断地去争取每一个“更好”,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当每一个“更好”融会在一起时,我们就已经做到了“最好”。

在现实的工作当中,我们需要怎样地去做到自己的最好呢?

从成为老师的第一天我就在探寻标准,但一直都没找到一个最佳的答案,直到我读到李镇西老师所写的“‘最好’就是‘更好’,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这句话时,顿时豁然开朗。“做最好的自己”,强调的是自己和自己比,昨天的自己和今天的自己比,不断地超越自己。李镇西老师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比,坚持不懈,我便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的境界靠拢。”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说实话,我对自己的教育学生方面是缺乏信心的,总觉得自己与一个好老师的差距实在太远了。身为初中的老师,由于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搞得自己很累、很烦,总是会被学生不如意的表现所影响,甚至开始怀疑自己到底适不适合教师这个职业。但面对同样的问题李老师却是这样想的“既然只能当老师,那么悲悲戚戚是当,高高兴兴也是当,我当然选择后者!”是啊,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为什么不天天开心呢?所以不如就学李老师这样想:多想学生们可爱的地方,比如整日整洁的教室、节日时温馨的祝福、课外活动矫健的身姿、艺术节上精彩的演出;尽量让学生在课堂上多学点东西,无论这些东西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只要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益处就好,而不是仅仅注重他们的考试成绩;尽量和他们成为朋友,多从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的言行举止,使学生能“亲其师信其道”,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独裁者”,让学生阳奉阴违、避而远之。这样每天生活在一个令人有所希望的环境中,又怎么能不高兴呢?

在这本书的全部文章中《教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这个章节给我的触动最大。当时看到这句话,我的第一感觉就是震撼,第二感觉是认同。回想自己的教学生活,当我摆出“师道尊严”严厉地去批评学生的时候,我并没有感受到他们的心悦诚服。反而,只是一个充满鼓励的眼神,一个充满温情的动作,一个微不足道的帮助,却使他们更靠近我。正像李老师在书中所讲:“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已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

反思后我才认识到:教育上的爱,不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而做出的一种姿态,它是一种思想,一种情感,一种氛围,运用得恰当,它会把“爱”自然而然的贯穿于教育的某一个环节,也会不声不响的体现在教育的每一个细节,更会潜移默化的浸润着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总之,冷漠的心、生硬的态度,永远也不可能换来心与心真诚的沟通,从今以后我会多试着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用“学生的眼光”看待,用“学生的情感”体验,像李老师那样,用真心、爱心、诚心、耐心,换来学生们纯真的笑容,赢得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总之,"读了这本书,我感受颇多也受益匪浅。在读此书以前,我一直认为:做好一名老师,只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满腔热情就足够。现在我才深刻的明白,要承担起教师的职责,不仅需要我不断的自我学习增加文化素养,更重要的是要学会用爱心去灌溉。只有充满对职业和对学生的爱,才能令我肩负起一名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最后,我想引用附录中的一段话:教育是美丽的——美在理解、美在机智、美在创新!

篇8:实施激情教育,做最好的老师

教育需要有激情

成功来自激情, 来自不懈的追求、卓越的努力。教育应该有激情, 老师必须有激情, 唯有如此, 我们的学校和课堂才生动活泼, 我们的教育才丰富多彩。

教育呼唤激情, 因为教育对象是各具性情的鲜活的生命。唯有创造, 才能使这鲜活的生命更具灵气。而创造需要激情。激情使创造无时不有, 激情使创造无处不在。唯有激情, 才会有勃动的韵律, 才会拨动学生的智慧之弦, 奏出生命的灿烂乐章;没有激情的教育是冰冷的, 它只会僵化学生的思维, 冻结学生的灵气, 窒息学生的创造。激情与快乐相随, 我们的教育都应该洋溢激情———为自己和学生, 为民族和国家。

实施“激情教育”的基本策略

实践证明, “激情教育”可以点燃每个人的发展激情, 促进全体师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 也可为学校的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我们学校在管理激情、课堂激情和德育激情三大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 使激情教育渗透到了学校工作的每一个层面。

(一) 管理激情———致力优质高效

1. 在理念方面。

我们在管理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思想, 凸显“为了每个人的终身发展”这一办学理念。以人为中心, 以情为主线, 在遵循规章制度的前提下, 尊重教师的个性和人格, 关心教师的生活与成长, 给教师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情感投入。严格落实《江苏省包场高级中学教师百分考核细则》, 使教师真正把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变成追求生命价值和人生幸福的阵地;让教师成为终身的学习者, 不断激发和提高学习力。

2. 在软实力的打造方面。

激情教育是学校软实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近三年来, 我们学校的发展是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共同提升。一方面靠硬实力做大, 另一方面靠软实力做强。如果说硬实力反映了学校的办学现状和规模, 软实力就是学校的价值追求和理想的体现。我们一是注重了提炼办学理念, 形成了现代学校文化灵魂, 这是确立学校软实力的战略制高点;二是坚持了以人为本, 实施了科学管理, 这是夯实学校软实力的人力支撑点;三是加强了学校品牌建设, 弘扬了特色, 张扬了个性, 这是培育软实力的新的生长点;四是塑造了良好的公众形象, 扩大了学校知名度和美誉度, 这是奠定学校软实力的基本立足点。

3. 在教育教学模式改革方面。

在办学水平达到较高层次和升学率稳步提高的前提下, 我们着重于教学理念的转型。全力打造“激情教学, 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促进学生自我教育, 自我管理、自我发展。我们的激情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追求素质教育的全面质量, 率先提出了“发展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升学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基;生命性质量———为学生终身幸福奠基”的现代化质量观。

4. 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我们追求“处处激情, 景景育人”的环境效果, 在精心构建园林式生态化的校园自然环境的同时, 积极营造人文环境。我们把校园的主干道辟为“星光大道”, 两边设有22块宣传牌, 用以展示学校教育教学的成就和涌现的优秀校领导、优秀教师和优秀学生, 充分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学校还定期组织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等文化活动, 定期进行文明科室, 文明教室、宿舍、餐桌的评选。

(二) 课堂激情———实现有效教学

1. 激情课堂核心概念

激情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 借助能负载教师和学生正性情感的教学变量来激发、调动学生积极思维的有效性、深刻性, 以促进学教过程的优化, 学教目标的达成。

激情课堂是以集体备课科学、准确地对教材内容的有效整合为前提。从课堂组织形式上看, 激情课堂是学生和教师共同驾驭课堂;从课堂深层意义上看, 激情课堂在师生、生生、组组交流过程中, 实现情感交流、信息的转换、三维目标的高效达成。激情课堂是一种有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形成的民主、开放、和谐的课堂, 在这种课堂上, 学生的灵魂受到陶冶, 个性得到张扬, 智慧自由放飞, 生命焕发活力。

2. 激情课堂应遵循的原则

(1) 以激发内驱力为动因, 贯穿全程性原则; (2) 以师生、生生、组组交流为基础, 体现全员性原则; (3) 以科代表为纽带, 诱发主动性原则; (4) 以发展思维为重点, 强化有效性原则; (5) 以教材整合为切入点, 突出高效性原则。

3. 激情课堂操作模式

以导课激情为突破口, 以教材整合为切入点, 以学科代表为纽带, 以自然小组为活动单位, 以师生、生生、组组交流为途径, 以发展思维为核心, 以三维目标高效达成为目的。为此, 我们提出了激情课堂的六个基本环节:导课激情、自主学习、激情互动、魅力精讲、拓展应用、生成创新。这六个基本环节具有相融性、无序性、不定性, 可以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不同学习内容的特点、不同班级的特点、不同课型的特点灵活选用。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 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激情教育改革, 更新教育理念, 改进教学方法。学校进一步加强了教研组和备课组建设, 为教师建立了专业成长档案。组织召开好每周的业务例会, 组织新聘教师上亮相课、过关课, 召开新聘教师业务反馈、毕业班教师课堂教学研讨、教学常规检查反馈等各种形式的业务推进会, 为教师做最好的老师搭建了交流提高的平台。

(三) 德育激情———强化以德促学

德育激情是在传承传统的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本土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 全体师生结合学校自身多年来凝铸的激情文化传统, 在充满激情文化精神的学校工作和学习, 自然会萌生一种实现抱负和拥抱成功的使命感, 从而不断地去学习和修炼过硬的本领, 造就一个优秀的自己。因此, 我们把激发爱国情、家乡情、师友情, 培育安全感、幸福感、使命感、责任感、荣辱感等德育内容全部融入学校的“德育主题月”活动中, 成为了学校德育工作的亮点。

我们学校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以德促学”的激情教育新模式。这一新模式最鲜明的特色就是以德育为大平台, 以主题教育活动为载体, 结合学校、家庭、社会生活实际, 针对学生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出现的问题, 设定主题, 再围绕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教育活动。我们学校的德育主题月活动在时间安排上是这样的:一月———冬训活动月, 二月———诚信教育月, 三月———学雷锋活动月, 四月———感恩教育月, 五月———责任教育月, 六月———教育成果汇报月, 七月、八月———社会实践活动月, 九月———日常行为规范月, 十月———“热爱艺术, 追求高雅”活动月, 十一月———“放飞爱心, 与爱同行”活动月, 十二月———冬训活动月。这样连续不断的主题月活动保证学生每个月都有主题教育的新鲜内容, 形成“月月有主题、周周有重点、天天有内容”的德育新局面, 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不间断的冲击, 让时间铸成习惯, 习惯成自然, 自然升华学生人格。

充满教育激情, 做最好的老师

做“最好的老师”, 并非要求每一个教师与名师、专家相比, 而是要求我们要有教育的激情, 自己和自己比, 用今天的自己与昨天的自己比———自己今天备课是否比昨天更认真?今天上课是否比昨天更精彩?今天组织班集体活动是否比昨天更有趣?今天帮助“后进生”是否比昨天更细心?今天处理突发事件是否比昨天更机智?今天所积累的教育智慧是否比昨天更丰富?今天所进行的教育反思是否比昨天更深刻?今天面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建议或意见是否比昨天更虚心?今天听到各种“不理解”后是否比昨天更冷静?……虽然每天都不是最好, 甚至每天都有遗憾, 但每天都这样自己和自己坚持不懈地比, 便会不断地向“最好的教师”境界接近。就在这一个个的反思中, 我们进步着, 提升着, 超越着, 最终达到学生心中的“最好”。

“最好”是相对的, 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 “最好”其实就是“更好”。“做最好的自己”, 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 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 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

做最好的老师, 应该成为每个教师的生活方式、工作常态和人生追求;做最好的老师, 就要把教育看成是幸福的事;做最好的老师, 就是要带着思考的大脑从事每一天平凡的工作, 不停地实践, 不停地阅读, 不停地思考, 不停地写作……

“最好的老师”应该是一个思想敏锐的教育者, 应该敢于追求真理, 崇尚科学, 独立思考, 保持个性, 拥有坚定的教育信念、人生信念!随着教师地位的不断提高, 人们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 不仅要求教师有渊博的知识、扎实的基本功和高超的教学艺术, 还要求教师具备高尚的师德和师爱, 使其思想、品格、道德、行为均为学生和社会的表率。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最具创造性的精神活动, 所以教育者充满理想主义激情的人文情怀和独具个性的思想之光, 始终贯穿在教师教育的每个环节和整个过程。我们要把“做最好的教师”作为永远的追求。

篇9:做自己最好的老师

一个动作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感觉到最得力的虚实结构,把握好最顺畅的劲路,形成最优美的架势。

如四十二式太极剑中虚步截剑一式,扭身下截剑后,胯腰胸三个部位扭到什么角度最合适最舒服,该动作有一个扭向右前方的大方向,但多少度最贴切,这些只有在反复的练习中经过多次的扭转,才可以找出最恰当最确切的角度,这个角度就是《太极拳论》中松胯、松腰、敛臀的体现。姿势要想摆得最得力最舒服,外形美观大方,别人是无法给你摆妥当的,只有自己才能找到最好的定位。

杨式太极拳中的搂膝拗步也说明了这个道理。我们常见一些习练者在转身上步摆臂时往往摇晃不定,就是打拳多年的人也时常出现这个问题。如果仔细琢磨,这里就有着非常精细的技术问题。当你向左、向右扭身摆臂时,脚尖、胸、肩及双臂都是向着一个方向运行,扭动小了动作不到位,扭动大了势必向着一个方向倾斜。把握好这个劲路并不在用力的大小,而在于“前去之意必有后撑之力”,即太极原理中的阳中有阴、阴中有阳之理。具体地讲就是转身上步时,前摆之臂的肘部要有向手摆动的相反方向的用意;同时提起的膝部也要向转身的相反方向外拉,胯要一合即开。只有掌握了这个极不易察觉的细节,才能保证动作既稳沉又轻灵。具体到肘和膝向外用力多少,胯开多少度为最佳,只有自己在反复的实践中去度量把握才能得出。

找出自己的薄弱环节并以此为突破口,勇于攻坚,不论遇到多大困难也不要气馁。在你几乎绝望时,也可能再坚持一下就会出现奇迹。

在学拳的过程中,每个阶段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足,有些人一点就通,而大多数人要靠自己刻苦钻研才能找到突破。我本人就是一个天赋很差的人,在习练四十二式太极剑时,从分脚点剑到回身点剑一组,练了3年都没有做好。看到很多初学者都能轻而易举做好,我怀疑自己天生平衡能力是否有问题。我请教了很多人,有的说要气沉丹田,有的说桩功功夫不够,还有的说没有放松等等,理论上我都可以,可自己怎么练还是会晃动。但是我没有放弃,我放下其他动作,专练这组动作,把它分解开一段一段做。在反反复复的分解练习中有一天我突然灵光大现,原来问题在于点剑时我的腰胸肩扭转的角度不够,右臂脱离了整体,单一地使强劲向右后用力,且点剑在先,扭胸腰肩在后,前后只差那么一点时间,然而效果就大不一样。这微小的时间之差竟困惑了我3年之久。我触类旁通,独立步平衡的障碍就迎刃而解。

“玉不琢不成器”,要有镂金琢玉的精神,才能把每一个动作练好,把一套拳练好。

篇10: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在大会上,校长多次强调要爱学生,也许我们以前理解的爱是片面的,李老师认为教育工作者所特有的师爱,首先应是理解学生的精神世界,学会用他们的思想感情投入生活,和学生一起忧伤,欣喜,激动和沉思。在我们班有十几个学生,他们都被各科老师认为是“极差生”,他们的差在哪里呢?就差在成绩,各科几乎都是个位数,让所有的老师都很头疼,想放弃了。读完李镇西老师这本书,我才知道我犯了多么大的错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有自己的个性,我们不可能培养出一样大度的学生,我们要因材施教,使优点得到发挥,弱点得到弥补。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教育者的明智就在于他能从似乎都“差不多”的学生中,发现每个人特有的兴趣、爱好、特长和志向。大胆地让每一个人的才能尽量得到发展,使每一位学生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合格的公民,每个人都在生活中找到了他的条件许可的合适的地位。教育到底是什么?我想教育就是爱,爱是教育的灵魂,简单粗暴的体罚,那不是教育;不讲方法艺术的惩罚,那也不是教育。教育需要过程,教育需要心智。最近春天来了,感觉孩子们也躁起来了,打架,不完成作业,不遵守校规,反复犯着同样的错误,我很生气,静下心来一想,他们还是孩子,他们的品格还是可塑的,他们的情感也是可以感化的,也许我该换一种方式来处理,不能伤害他们的身心健康,做一个有耐心的老师,更重要的是做一个有爱心的老师。

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提高教师的素养”这一章,要想提高自己的教师素养,就要阅读和写作。以前,除了教科书以外,很少读书,从工作以来,时间也多了,才开始阅读教育专著,慢慢地我也喜欢上了阅读,就像李老师说的,阅读已经成了我的生活方式之一,或者干脆说,“阅读欲”就是我的“生存欲”!这种“阅读欲”是源于自身的危机感,学问的功底,学识的功底,使我如饥似渴地阅读。在写作实践中,李老师也总结了自己的几点体会,每一点都是那么真诚。最让我佩服的是李老师的习惯,他的“五个一工程”,他30年的从教之路,教育教学的`经验之谈,都给了我很多启迪。李老师工作繁忙,但每天坚持完成好自己的“五个一工程”,一个人下决心不难,难就难在坚持。如果我也这样做,我想我的生活会更加充实,更加丰富!

篇11:《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做最好的老师》目录,急切地想寻找怎样做最好的老师!目录分了是个章节,分别从“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师的素养”、“育人之道”、“走出教育误区”、“班主任工作”、“班级管理以学生为主”、“锻造卓越人格---优生的培养”、“转化后进生”、“学生青春心理健康教育”,“语文教育的思考与探索”这几个方面来阐述如何做一名最好的教师!我慢慢品味着……

一、爱是永恒的教育理念

有句话说的好“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有了爱,不等于就有了教育!”如何把握师爱和教育呢?曾记得因学校工作的原因,我送完一届的毕业班,转辗又新接一届毕业班,这班可是整个年级最调皮捣蛋的,又加上我是小学最后一年接任,对他们既不熟悉又不了解。由于学校工作的繁忙,我基本只是上课时间去教室,偶尔在晨会课上进行批评教育,但是这些全班性的点面结合的批评教育根本不管用,每当上英语课时张同学总是拿出魔方来玩耍,又带动了周围一批调皮的男孩在课上窃窃私语!我苦恼至极!在课后几次找张同学谈话,可是没有效果!好似天书的英语家作,张同学总是不能完成!作为任课教师的我,也似乎很关心地赠予张同学英语家作本,想鼓励他能今后及时完成作业!可是好景只持续了三天,三天过后还是老样子!怎么办?怎么办?直至有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根据学校要求给这些后进生补补营养。于是我从乡下赶来,就请了张同学来校补英语,我细心的讲解,每讲解一步骤,我都耐心地问他懂了没有,再给他类似的题型练习。其实张同学也是个懂事的孩子,只是有些时候缺乏自我控制意识,看到我如此耐心地教授与他,他听得很认真,题目也会做了,尝到了甜头,他更是认真了!我们就这样学习着直至傍晚5:30,那天是我送他回家的!

第二天起,在课上张同学再也不玩魔方了,即便遇到了难题,他也拼命地翻书查找,不会放弃!我每堂课上都关注他,提点他,他每天都在困难中坚持着!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最后毕业会考中,张同学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前不久,这位在同学心目中调皮捣蛋的张同学来看望我了,并从他的口中得知他在遥远的地方望了我几次了,看到我忙碌就没进来!多懂事啊!从这件事中我也懂得了“师爱不是简单地赠予,而是真心地付出!”孩子,加油!

二、提高教师的素养

在这一 篇章中最能让我有感触的是----奉献之心:“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爱就意味着奉献。从古到今,教育在人们的眼中都是充满无私奉献精神的神圣职业。但令人遗憾的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潮澎湃汹涌的今天,一些教育者自觉不自觉地习惯用商业化与功利化的眼光来衡量自己的职业,以致逐步丧失了最崇高的精神境界。“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篇12:《做最好的老师》读后感

李老师是苏霍姆林斯基的追随者,他在书中极力强调“没有爱,便没有教育”,“在教师素质的诸多因素中,对学生的奉献之心、理解之心、平等之心、责任之心等教师非智力因素是第一位的”。我们教育对象的心灵绝不是一块不毛之地,而是一片已经生长着美好思想道德萌芽的肥沃的田地,因此,教师的责任首先在于发现并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芽,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自己缺点的杂草。如果我们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那么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对于那些让人头疼的孩子李老师用“科研”的眼光去看,把教育上遇到的每一个难题,如班集体建设、“后进生”转化、早恋、作弊等等,都当作科研课题来对待,把每一个“难教儿童”都当作研究对象,心态就平静了,教育也从容了。当然,李老师认为教育并不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教育之爱绝不是迁就纵容学生,绝不是放弃严格要求和严肃的纪律。教育中真正的爱,意味着对学生的成长以至未来一生的负责,因此这种爱包含着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乃至必要的合理惩罚。总之,“爱”、“理解”、“尊重”、“平等”与“责任”在李老师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正是教师的气度和魅力。

什么样的老师才是最好的老师呢?用李老师的话说,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最好”。他说:“每天都不是最好,甚至每天都有遗憾,但每天都这样反思,琢磨,甚至把这一天的说过的话,做过的事都回想一下,坚持不懈,我便能不断地接近‘最好的教师’了吧。”看到这里,我想到了自己,我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是缺乏信心的,总觉得自己不管怎样努力都是没用的。但李老师的话使我受到启发,也增强了信心,只要我争取每天多读些书,多反思自己,我想我每天都会有进步,每天都做得更好一点,每天都比前一天有进步,我想我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不管会不会成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至少我现在一直在努力,尽我心去做我做一名教师应尽的一切义务和责任。

对于自己的学生,其实更多的还是爱。李镇西老师说,老师的尊严是学生给的。意思不大明白,看后明白了。其实,有时候,我是犯过类似的毛病的,事实上,有很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或性子急的教师容易犯这样的毛病。在我们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很容易与学生发生冲突或矛盾。记得有一次我在课上提问,提问的王某时,他没答上来,我一下字就火了,说了一些很严厉的话,声音很大,这学生很要面子,以后上我的课,他就睡觉。现在提起来我都后悔。后来学生告诉我,老师,其实,我们自己也不想答不上来啊,只是有时不小心出了错。我们常常用成人的眼光来看待事物,看待孩子的行为,对他们做出的一些“小事”不以为然,甚至是不屑一顾。比一比李老师,我觉得自己的差距还是太大,老师的尊严就在你的大发脾气中丧失了。

李老师又提到:多想孩子们可爱的地方,尽量把课上好,尽量和他们一起玩儿,这样孩子们就会越来越爱你,每天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中,又怎么能不高兴呢?都说人没做父母之前看学生是一种心态,当了之后又是一种心态,可能当了父母,有了自己的孩子,对待学生便有了更深刻的感情。不管听话的、不听话的、漂亮的、不漂亮的、聪明的或是不聪明的孩子,在父母的眼中都是有无数优点的。我们常说要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原来这种“闪光点”无处不在。

篇13:《做最好的老师》读后心得体会

一、读书要践行

李老师是真正爱读书的人,几乎手不释卷,而且读有思考,读有行动。他读苏霍姆林斯基、叶圣陶先生的书,不是在死读书,而是联系中国的教育现状,联系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有感而发,写下了系列读书笔记,剖析了他们教育成功的原因,然后用于自己的工作实践,这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奇迹,也成就了自己。读到这里,我不禁惭愧之极,想起前年暑假,我读了韩兴娥老师的《让学生踏上阅读的快车道》一书,拍案叫好。就把她介绍给了付老师, 付老师在读了后,马上把韩兴娥老师让学生读儿歌编儿歌的做法, 在她教学的年级中进行试验,收到了良好的效果。而我为什么就没有这么大的收获呢?是没有把所读所得落实到工作实践中,虽然读书使自己的理念得到了一定的提升,然而,不深入思考,就不能悟透书中的精髓,不亲身实践,再好的经验也只能是纸上谈兵啊!

由此,要向李老师学习,做到手不释卷,更要做到深入思考, 做到将所思所感及时记录整理,更要做到将其用于教学实践。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更要笃行之!

二、做个阳光教师

李老师由于工作出色,学校要把一个“六年一贯”的实验班给李老师,这个实验班,是从全校学生中挑选出来的60名学习尖子生, 可李老师他认为素质教育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只针对优生,这样的实验怎么能叫素质教育?相反,要是把所有的差生组成一个班,将更有实验价值。于是,在他的极力争取下,学校真的组成了一个“后进生实验班”,让李老师当班主任。于是,李老师同时任教最好班和最差班的班主任和语文教学——两个班的学生总数131人!有人认为李老师疯了,这不是自找苦吃吗?也有人夸他“高尚”。可是李老师他说:“纯属个人爱好!既与‘逞能’无关,也与高尚无关! 因为我的爱好就是研究后进生!”在李老师看来,转化后进生是最好的教育科研。他也真的全身心地开始了对后进生的研究和转化。他分析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制定了行之有效的方法,而且坚持写教育手记,积累教育经验,研究后进生转化规律。光转化万同同学, 他就写了近四万字!后来,他的教育手记被《四川教育》连载,引起了很好的反响。这个“后进生实验班”后来不但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李老师和他的同事们也发表了有关后进生转化的论文。这个班再次成就了李老师!

所以,不要去抱怨你的工作,有一颗阳光的心,爱工作、爱学生、爱研究,把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当成课题,当成提升自己能力的一次机会,并把你宝贵的经验总结下来,这是你的财富,别人可以分享,但却无法占有。这样做,你不但能体验到工作的快乐,说不定还会走出一条改变自己命运的路呢!

三、教师要做个智者

教师不仅仅要教给学生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更要启迪学生的心智,培养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的成长。可是在平时的教育工作中,我们该如何把教育与引领智慧成长巧妙地结合起来呢?李老师在他的书中给我们做出了很好的示范。他为了转化后进生,制定了十条行之有效的方法,无论是让学生自己寻找“帮助人”督促自己改正缺点,还是每周给学生发报喜单,布置全班同学写《同学进步大》的作文,无不凝聚着老师的爱与智慧。

当那个全校闻名的差学生万同好不容易有点进步的时候,却又在考试时作弊,李老师没有惩罚他,而是敏锐地感觉到,孩子这一看似“可耻的行为”背后,透出的是希望得到好成绩的良好愿望, 是美好的上进心。这种上进心对一个语文只考个位数的后进生来说, 是难能可贵的,是应该受到尊重的。于是,他尝试“降低要求,增强信心,逐步提高,帮助成功”的教学方法,对万同进行学习扶贫, 课堂上只要求他会读写三个生字,会读全文。孩子的信心大增,居然能够把课文读正确了。然后李老师逐步提高要求,这个孩子居然在期末考了79分。我们不能不佩服李老师的智慧。

如果我们的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 老师的教学又该变得多么轻松啊!你瞧,这就是智慧的老师,这就是智慧的引领。所以,我要在以后的工作中用爱的眼光审视孩子们的每个行为,潜心钻研,发现孩子们真正的需求,不断锤炼自己的智慧,让自己也成为一个智慧的引领者。

《做最好的老师》引发我心灵触动和震撼的地方实在太多,最深的感受就是:“学无止境,教无止境!”对比李老师,我们的差距还很大,需要学的东西太多了,比如,对学生心理的研究,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等,还有就是教师自己内功的修炼还远远不够。我只有永不满足,不断探索,多读书,多思考,把所思所得用于教学实践,才能更加胜任我的工作,成为一名真正的优秀教师。

摘要:“做最好的自己!”李镇西老师这样对学生说。“做最好的教师!”李镇西老师这样对自己说。他说到了,也做到了。他用自己25年的教育教学经历,成就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也成就自己,成为了一名著名的教育家。李老师的成长经历,带给我巨大的震撼,我受益匪浅。

篇14:以名师为榜样,做最好的老师

关键词:童心;师爱;自尊心;平等

研读了教育专家李镇西撰写的《做最好的老师》一书,受益匪浅。走进书中,好似在和名师对话,李老师那先进的教育理念,朴实无华的语言,与学生心与心的交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鼓舞着我。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为学生成长插上腾飞的翅膀,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童心是师爱的源泉

童心表现为纯朴、真诚、自然、率直,这些也正是人民教师应具备的品质。童心意味着具有儿童般的纯真;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童心意味着具有儿童般的思维。李镇西老师说:“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学会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学会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学会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读着李老师的话,感触颇深。有些在成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感情,在儿童看来却是非常自然的,而“不可理解”变为“非常自然”正是老师赢得学生心灵的可贵之处。自习课上,我会和孩子一起谈论动画片;课间十分钟,我会和孩子们一起做游戏;比赛中赢了,我会和孩子们一起欢笑;输了,我会和孩子们一起流泪。我以实际行动告诉孩子: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们的快乐就是我的快乐!

二、爱心是好老师的基本条件

童心与教育弥足珍贵。童心在教育上的体现,便是爱心。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

赞科夫说:“漂亮的孩子都喜欢,而爱‘难看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这就要求我们对于那些潜力生给予更多的关爱和耐心。用心观察,不难发现,他们对成功有着更迫切的渴望,只是由于某方面较差,因此他们的心理会显得比其他孩子更脆弱。我们作为老师,应该给他们更多一点关爱,一分理解,一分耐心,一分热情和支持,期待更多的学生在我们的爱护下茁壮成长。

三、不要伤害学生的自尊心

静下心来想想,作为老师,有谁没有伤害过孩子的自尊心?一次大庭广众下的批评,一次迟到的罚站,一次厉声的斥责……其实,这些行为都在伤害着孩子的自尊心。这种好似开“批判会”式的教育,把孩子心灵中最敏感的地方——自尊心、个人尊严、自豪感统统暴露于外,并使之受到伤害,这种教育所造成的损失是难以估量,无法弥补的!

四、在平等中培养平等

我们要让学生认识到:现代社会生活要求人与人之间拥有人格上的独立与平等。

作为肩负教育使命和引领责任的老师,当然应该在思想上更成熟,学识上比学生更渊博,但这不妨碍我们拥有一颗孩子般的童心。童心与童心的相遇,才是自然而然的平等。

生活的阅历赋予我们成熟,社会经验赋予我们练达,文化知识赋予我们修养,人生挫折赋予我们机智……但是,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对假丑恶的毫不妥协,火热的激情,正直的情怀,永远是教师的人格力量!我坚信:在素质教育的原野上,每一粒种子都能破土发芽,每一株幼苗都能茁壮成长,每一朵鲜花都能自由开放,每一个果实都能散发芬芳!

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念、教育思想将会引领着我在漫长的教育之路上永不止步,一本好书为我插上飞翔的翅膀,让我在教育的天空中越飞越高!我将用我的爱心和童心为孩子们也插上一对飞翔的翅膀,愿孩子们在知识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做最好的老师,是我一生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漓江出版社,2008-05.

[2]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09.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局)

上一篇:外校学代会开幕词下一篇:宋洪艳个人提高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