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法学案例分析题

2024-05-14

环境法学案例分析题(精选6篇)

篇1:环境法学案例分析题

1.甲与乙因琐事吵架后动手,甲将乙杀死,由于当时无人发觉,甲未去自首,此案一直在侦查之中,一年后,甲与丙由于生活纠纷打架,将丙打死,被抓后在审讯过程中,甲又交待了曾杀死乙一事,请问甲两次杀人在法理上属于何种犯?是一罪还是数罪并罚? 答:两个独立的故意杀人罪。同种数罪的处理,既可以数罪并罚,也可以按一罪从重处罚。取决于是否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对于故意杀人罪,一般按照一罪处理就可以了(都是死刑)。

2.某人爱好收集各种匕首(管制刀具),某天,此人从另一个喜欢收集的朋友那里得到一把,带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个富婆走在路上,顿生财意,上去抢夺了她的包。在此期间,那把作为收集爱好的匕首(管制刀具)一直在他的口袋里没动过。问:此人构成抢劫罪还是抢夺罪?

答:如果行为人在现场意识到自己所携带的凶器并进而实施抢夺的,定抢劫罪。考试中如果碰到这种案例题,假如所给信息较少的话,答抢劫比较保险一些。但如果明确说明携带凶器和犯罪无关,行为人不过是突然起意,没有现场使用凶器的意识,则必须是抢夺罪。

“携带凶器抢夺”,是指行为人随身携带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携带的器具进行抢夺或者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他器械进行抢夺的行为。”确实有两层含义,但这是对“凶器”的解释:所谓凶器者,分为性质上的凶器和用法上的凶器。“枪支、爆炸物、管制刀具等国家禁止携带的器具”属于性质上的凶器,而菜刀、砖头、木棍、U型锁等只有在把它们当作行凶工具时才是凶器——即用法上的凶器——“为了实施犯罪而携带其他器械”。

3.李某是一瓜农,眼看又是西瓜成熟的日子,时常有人到李某的瓜地偷瓜,李某非常愤恨,于是携带猎枪躲在远处伺候偷瓜贼,某日,一贼光顾李某的瓜地,李某悄悄的用枪非常精确的瞄准了偷瓜贼的后脑,偷瓜贼应声倒地……请问,1.李某的故意杀人是直接故意还是间接故意?2.李某是防卫过当吗3.如果李某不是亲自用枪击毙偷瓜贼,而是在瓜地里秘密的安装了一个自动射击装置,该装置在他人一旦进入瓜地偷瓜时就能自动有效的击毙偷瓜贼的情况下,李某是间接故意杀人还是直接故意杀人?

答:①根据中国刑法理论界的通说,否认防卫过当有直接故意。因为行为人意图为善——防卫。

②李某为泄愤而杀人,并不是为了防卫自己的利益,所以不属于正当防卫的范畴,应定故意杀人罪(直接故意)③如果李某知道必有人偷瓜,自动装置必能杀人,也应该是直接故意。

4.①一辆载货汽车路过收费站的时候,路政管理人员将其阻拦,经检查发现超重,就对该车予以罚款(车主予以交纳),并要求车主出示营运证,车主不交,路政人员遂掰车牌,车主甲上前踢路政人员,其他路政人员也上前帮忙,车主甲与司机乙与路政人员发生斗殴,欧斗中,甲乙二人见不敌,就一起跑到后备箱中取来两根铁管,分别打向丙丁。甲致使丙颅脑损伤死亡,乙致使丁轻微伤。问:甲与丁如何定罪?理由如何? ② 甲与乙共同盗窃,盗窃得手后,甲欲放火焚烧房屋并将煤气管道打开,乙见之未与阻拦,问甲乙如何定罪?理由如何?第一题中甲应构成故意伤害(致死)罪乙应构成妨害公务罪。理由是甲乙本身均为妨害公务行为,但是甲之行为了丙死亡,已经超出了妨害公务的限度,应以故意伤害定罪。而乙自然构成妨害公务罪。问题是:实践中,是否可能对甲乙以共同伤害罪定罪处罚。请老师解答。第二题中,甲乙一同去盗窃,甲欲防火并实施了 行为,那么乙如果不阻拦,是否就是放火罪的 共犯?如:甲乙共同伤害丙,乙打了丙 两下就退出了,甲拔出尖刀乙未与阻拦,甲遂刺扎丙要害部位多次,致使丙死亡,那么甲乙二人是否共同杀人犯罪。

答:①甲乙构成故意伤害罪的共犯。甲乙具有使用致伤暴力的共同故意,实施了共同的行为。

②第二个问题分情况来看:如果乙对于甲的点火行为采取支持或者放任的态度——共犯。如果乙是反对的态度,但是没有能力也不敢阻止——不构成放火的共犯。如果乙以为是帮助甲轻微伤害丙,却不知甲要故意杀害丙,属于帮助犯的错误,不为死亡结果承担责任

5.对象错误中,甲把乙当作丙杀掉,对于杀乙,甲构成直接故意杀人罪,那么对于丙,甲能构成杀人未遂么?请老师指点。

答:对于丙,不能认为构成故意杀人未遂。因为这里乙和丙代表相同的客体,只要其一受到侵害,就符合一个既遂的犯罪构成。就如同甲想砸烂一只特定的花瓶,却打击错误导致花瓶旁边的电视机损毁,只构成故意毁坏财物罪(数额足够的情况下),没有未遂砸花瓶的问题。因为未遂也是某一个具体罪名的未遂,在对象错误不影响客体的情况下,只触犯了一个罪名,这个罪名处于既遂状态。

6.甲想杀害乙,一日在路边甲给乙喝了装有毒药的饮料,(毒药五分钟后可以致人死亡)。乙喝后甲跑开了,四分钟后乙受毒药影响迷糊中爬到公路上被正常行驶的汽车撞死。问甲的行为对乙的死亡有没有因果关系,应该以什么罪论处。汽车撞死乙算不算是介入因素?

答:①乙死亡的结果是由于两个条件的作用:

一、毒药的药性;

二、汽车的碾压。根据条件说,二者都是死亡的原因。?②甲构成故意杀人罪的既遂。③汽车属于介入因素,但正常行驶的汽车之所以会压死人是由于乙药性发作,无法正常行走和躲避汽车,所以不是独立于先在下毒行为的因素,不能隔断下毒和死亡之间的因果关系。④司机是否构成犯罪,要看他承担的责任是否主要。从本案现有条件看,司机的责任没有达到主要责任的地步,所以不承担刑事责任。

7.陆某系公交车司机,01年3月某日,因乘客张某上车后与陆某发生争吵,陆某为还击张某的殴打,而离开驾驶座位,置行驶中的车辆于不顾,公交车因无人控制,撞死一人,撞毁他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万余元。问:陆某和张某各具体构成何罪?

答:司机在汽车行驶中离座与人相殴,是应当履行驾驶义务而不履行——不作为,对汽车可能造成的法益侵害,司机有充分的认识可能性,司机对于这种法益侵害持一种放任的冷漠态度,结果造成了危害后果,属于间接故意犯罪。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故意杀人罪的竞合,从一重,应定故意杀人罪。(司机完全可以一脚刹车以后再行还击)。乘客乘车期间殴打司机,如属于轻微殴击,从而直接引起交通事故的,定交通肇事罪。但本案中的后果本人以为是由于司机主动放弃驾驶引起的,切断了乘客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不承担刑事责任。

8.陆某系公交车司机,01年3月某日,因乘客张某上车后与陆某发生争吵,陆某为还击张某的殴打,而离开驾驶座位,置行驶中的车辆于不顾,公交车因无人控制,撞死一人,撞毁他物,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万余元。问:陆某和张某各具体构成何罪?

答:司机在汽车行驶中离座与人相殴,是应当履行驾驶义务而不履行——不作为,对汽车可能造成的法益侵害,司机有充分的认识可能性,司机对于这种法益侵害持一种放任的冷漠态度,结果造成了危害后果,属于间接故意犯罪。构成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和故意杀人罪的竞合,从一重,应定故意杀人罪。(司机完全可以一脚刹车以后再行还击)。乘客乘车期间殴打司机,如属于轻微殴击,从而直接引起交通事故的,定交通肇事罪。但本案中的后果本人以为是由于司机主动放弃驾驶引起的,切断了乘客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所以不承担刑事责任。

9.甲下毒意图杀害乙,却因毒药药量不够不能毒死乙,乙倒地打滚挣扎,甲这时心生怜悯,于是将乙送往医院救治,救治过程中因医疗事故乙死亡,问甲如何定罪?

答:如果甲当时认为自己投毒的行为能够杀死乙,但在乙痛苦时予以挽救的,应该认定为犯罪中止。.犯罪中止成立条件“能打而不欲”是否“能”属于主观标准,根据行为人的认识和意志来确定。

10.某乙上街看见了某甲曾经在3个月前盗窃自己的摩托车,于是上前准备要回,但无奈某甲身强力壮,于是只好作罢。当天夜,某乙秘密跟着某甲到家后,正准备偷偷偷回车,但某甲上前阻拦,某乙抽出准备好的一三角刀威胁某甲随后骑车离去。问怎样分析某乙的行为? 答:这种情形可以不按照犯罪处理,行为人主观上并没有非法占有的故意,是对自己拥有财产所有权的财物采取措施取回,因此,并不符合抢劫罪的犯罪构成。但,其携带凶器的行为如果严重,可以按照危害公共安全罪来处理。

1.刘歌(男)与王萍(女)通过自由恋爱于1989年登记结婚,婚后双方感情尚好,生有一女取名刘小莉,现年10周岁。自1996年夏天起,刘歌与女同事奸情败露,夫妻关系开始紧张,刘还为此受到本单位组织的批评教育与处分。同年12月,男方向人民法院起诉,要求与女方离婚,女方虑及女儿年幼,且双方婚姻基础较好,希望丈夫能回心转意,故而坚决不同意离婚。据此,法院判决不准离婚。但此后双方关系并未改善,经常争吵不休。1997年4月起,男方住到其舅父处,不再回家,每月工资也不再交给妻子,女方靠自己收入维持母女两人生活。

1999年5月,刘歌再次向法院起诉,坚持要求离婚。而王萍提出,夫妻关系恶化是由于男方单位女同事的勾引所造成,只要排除外来干扰,双方有和好之可能,因此仍不同意离婚。经法院多次调解,双方仍各执己见。

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刘歌提出离婚后女儿刘小莉由他抚养。但王萍不同意坚决要求与女儿共同生活。对上述问题,双方无法达成协议。

在夫妻分居期间,男方曾向他人借债3万元,资助他的胞弟出国自费留学;女方向其亲友借债1万元,用于女儿生病住院费用,以上经查属实。

试就本案情节,依据有关法律和司法解释,回答下列问题并简述理由:

(1)在被告坚持不离婚的情况下,法院可否判决双方离婚?(1)法院可判决离婚,因为根据《婚姻法》,夫妻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2)如判决双方离婚,所生女儿由何方抚养为宜?(2)女儿应由母亲抚养为宜,因为离婚的原因由刘歌而起,从照顾无过错方出发;而且在闹离婚期间,刘歌不顾两母女生活,所以小孩判归母亲抚养为宜.(3)男女各方所借之债如何定性与清偿?(3)女方所负债务为抚养女儿维持家庭生活所致,故定性为夫妻共同债务,离婚时应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男方所借债为其弟弟出国,故定性为其个人债务,应由男方以个人财产清偿.2.朱甲夫妇有一子朱乙,朱乙于1990年结婚,婚后生有一女朱丙。朱乙的妻子早年父母双亡,只有一弟某丁。1997年夏天,朱乙一家三口去外地旅游,不幸因车祸同时丧生。朱甲夫妇悲痛万分,在清理朱乙一家遗物时,发现留有遗产折合人民币6万余员。这时朱乙妻子的弟弟某丁赶来要求继承姐姐的遗产。朱甲认为,丁为自己儿媳的弟弟是外人无权继承遗产,双方发生纠纷。

问:(1)朱乙一家三口的死亡顺序如何确定,(1)我国继承法规定,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辈分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辈分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其各自继承人分别继承。本案中朱乙一家在车祸中同时丧生,无法确定死亡的先后顺序,且各有继承人:朱乙的继承人是朱甲夫妇和朱丙;朱乙妻子的继承人是朱丙,朱丙的继承人是朱甲夫妇,由此朱乙一家三口的死亡顺序是:朱乙和妻子同时死亡,朱丙后于他们二人死亡。

(2)丁对其姐姐的遗产有无继承权?(2)某丁对其姐姐的遗产无继承权。根据死亡顺序推定:朱乙死亡后其遗产由其第一顺序继承人朱甲夫妇和朱丙继承,朱乙妻子的遗产由其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朱丙继承,朱丙从父母遗产中继承的由其法定代理人继承。其只有第二顺序继承祖父母,所以全部遗产应由朱甲夫妇继承。所以丁在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朱丙存在时,无权继承其姐姐的遗产。

1.(1)法院可判决离婚,因为根据《婚姻法》,夫妻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二年的,调解无效的应准予离婚(2)女儿应由母亲抚养为宜,因为离婚的原因由刘歌而起,从照顾无过错方出发;而且在闹离婚期间,刘歌不顾两母女生活,所以小孩判归母亲抚养为宜

(3)女方所负债务为抚养女儿维持家庭生活所致,故定性为夫妻共同债务,离婚时应以夫妻共同财产清偿。男方所借债为其弟弟出国,故定性为其个人债务,应由男方以个人财产清偿。

2.(1)我国继承法规定,相互有继承关系的几个人在同一事件中死亡,辈分不同,推定长辈先死亡;辈分相同,推定同时死亡,彼此不发生继承,由其各自继承人分别继承。本案中朱乙一家在车祸中同时丧生,无法确定死亡的先后顺序,且各有继承人:朱乙的继承人是朱甲夫妇和朱丙;朱乙妻子的继承人是朱丙,朱丙的继承人是朱甲夫妇,由此朱乙一家三口的死亡顺序是:朱乙和妻子同时死亡,朱丙后于他们二人死亡。(2)某丁对其姐姐的遗产无继承权。根据死亡顺序推定:朱乙死亡后其遗产由其第一顺序继承人朱甲夫妇和朱丙继承,朱乙妻子的遗产由其第一顺序法定继承人朱丙继承,朱丙从父母遗产中继承的由其法定代理人继承。其只有第二顺序继承祖父母,所以全部遗产应由朱甲夫妇继承。所以丁在有第一顺序继承人朱丙存在时,无权继承其姐姐的遗产。[案例]1。王兰与徐勇1984年结婚,次年徐勇继承了父亲楼房三间,1986年冬,徐勇患病,同年12月故去。当时王兰正怀孕,由于过度劳累悲伤,引起早产,1987年元旦生下一男孩,第二天男孩死亡。王兰也因破伤风于1987年元月21日死亡。徐勇的哥哥徐建与王兰的母亲安葬了王兰。徐建认为自己安葬了弟弟、弟妹,三间楼房系徐勇遗产,应该归他所有:王兰的母亲认为房产有她女儿的一份,她有权继承,不应全部归徐建。根据我国继承法及有关法律规定,该楼房三间是否是徐勇的遗产,徐建有没有继承权?王兰的母亲有没有继承的权利?应当由谁继承?为什么? [答案及注释]1.楼房三间,应当由王兰的母亲全部继承。

①楼房三间,系徐勇与王兰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属他们夫妻共有财产②徐勇死后,三间楼房的一半作为徐勇的遗产,由王兰继承,并给胎儿保留一定份额,徐建为第二顺序继承人,他无权继承③胎儿生下后第二天死亡,新生儿的财产由他母亲王兰继承,徐建为新生儿的伯父没有继承的权利,此时,这三间楼房全部属于王兰所有④王兰死后,她母亲是她唯一的第一顺序继承人,所以,王兰所有的三间楼房只能由王兰的母亲全部继承⑤徐建安葬了弟弟,弟妹,但不符合继承法的“继承人以外的对被继承人扶养较多的人,可以分给他们适当的遗产”的规定,他也无权请求适当分配其遗产

[案例]2。被继承人刘惠良于1996年5月病故。其有三子一女,长子刘伯潇、次子刘仲湘、三子刘叔湖、幼女刘季南。刘伯潇在其父病故后,因悲痛过度,于同年6月去世,其妻夏桂兰,子刘明川和刘明秀。刘仲湘与前妻有一子刘明月,与赵秀兰有一子刘明山;刘叔湖有妻任好君;如刘季南于1994年8月去世,有丈夫马行空、女儿马玉花。

刘惠良于1993年10月立有一份遗嘱,言明:刘叔湖一向拒绝扶养自己,不能继承遗产;邻居张阳与自己很有感情,可分得遗产房屋1间,现金一万元;刘秀南生活困难,可分得遗产房屋3间,现金3万元;另外,多年好友赵玉山一直在困难的时候对自己多有照顾,现其家境不好,可分得遗产现金3万元。

另查明,刘惠良生前有房屋20间,现金11万元;赵玉山于1996年初病故,有妻张桂花、子赵大海。刘惠良在得知赵玉山的死讯时,曾多次对周围的人表示,赵家对我有恩,我遗嘱中为其指定的财产就给赵玉山的妻儿。请问,①本案当事人中哪些是继承人、受遗赠人?哪些当事人不是继承人? ②本案各当事人应如何分割遗产?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及注释](1)刘伯潇、刘仲湘、马玉花、夏桂兰、刘明川、刘明秀为继承人;张阳赵玉山之妻儿为受遗赠人;刘明月、刘明山、刘仲湘之前妻、赵秀兰、刘叔湖、任好君、马行空不是继承人(2)遗嘱所处理之遗产:即房屋4间,现金7万元依遗嘱分配,其中,刘季南之房屋三间由其女代位继承,赵玉山之3万元,由赵玉山妻儿转继承。

遗嘱未处理之房屋16间、现金4万元依法继承办理,此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继承法)的意见》第6条的规定:遗嘱继承人依遗嘱继承取得遗产后,仍有权依《继承法》第13条的规定取得遗嘱未处分的财产,按13条规定:同一顺序继承人继承遗产的份额,一般应相等,考虑到刘叔湖依遗嘱已无继承权,刘伯潇,刘秀南已死,故刘伯潇应继承的份额转由其妻和代替继承,马玉花代继承刘季南之份额,加之刘伯湘三方均分剩下的遗产。

篇2:环境法学案例分析题

1996年4月,中国A公司(买方)与某外国8公司签冷轧卷板购销合同,该批冷轧卷板将用于生产电冰箱、空调器等夏季适销产品。合同约定:8公司应在1996年6月底前交货,付款方式为信用证方式。合同签订后,A公司依合同规定开立了受益人为8公司的信用证。B公司也多次书面承诺按期交货。但直到l996年6月30日,A公司仍未收到8公司的任何关于货物已装船或延期装船的通知。7月3日,8公司向A公司发来传真,称原订货轮因故延至7月15日才能开航,所以元法保证按规定的时间交货,要求A公司将信用证装船期延至7月15日,有效期延至7月31日,并要求A公司须于7月4日回复其传真。A公司于7月4日答复B公司,告知B公司修改信用证的条件是B公司将价格下调10%,否则将宣告解除合同。但B公司没同意A公司的要求,并要求A公司答复接受其延缓信用证期限的请求,否则将货物出售给别的客户,A公司遂于7月5日正式函告B公司,终止合同并提出索赔。请问:

1.A公司是否可以采取宣告解除合同?为什么?2.A公司是否可以提出索赔?为什么? 答题要点:

1.A公司可以采取宣告解除合同的救济方式。(2分)因为根据公约的规定,如果一方的违约行为构成了根本性违约,另一方可以提出解除合同,本案中,8公司没有根据合同约定按期交付货物,就构成了根本性违约,A公司因此可以提出解除合同。(3分)2.A公司可以提出索赔。(2分)因为根据公约的规定,如果一方违反合同,另一方宣告解除合同的,可以向违约一方提出损害赔偿要求,本案中8已经违约,A公司解除合同后,可以据此向B公司要求包括利润在内的所有损失的损害赔偿。(3分)

二、案例分析

张某和李某夫妻二人均为中国公民,婚后旅居阿根廷。因发生婚姻纠纷,阿根廷法律又不准离婚,夫妻二人就按照阿根廷法律规定的方式达成长期分居协议,并请求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领事部门予以承认与执行。

请问:

1.什么叫做公共秩序保留制度? 2.本案应该如何处理? 答题要点:

1.公共秩序保留,主要是指法院在依自己的冲突规范本应适用某一外国实体法作涉外民事关系的准据法时,因其适用与法院地国的重大利益、基本政策、道德的基本观念,或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而可以排除其适用的一种保留制度。(2分)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公共秩序保留制度都得到了普遍的承认。(1分)

我国在法律适用、司法协助、判决和裁决的承认执行上规定了公共秩序保留制度。(2分)2.中国驻阿根廷大使馆对该分居协议不予承认和执行。(2分)

张某与李某按照阿根廷法律达成的长期分居协议,违反了我国婚姻法关于夫妻基本权利义务的规定,若承认其效力将破坏我国的基本道德观念和法律准则,因此,适用公共秩序保留制度应排除其效力。(3分)

三、案例分析(10分)荷兰A公司于3月1日向中国8公司邮寄了一份不可撤销的要约通知,3月6日A公司又用快件邮寄了一份撤回要约的通知。B公司在3月11日ii:00收到A公司的要约通知。3月11日12:00,B公司收到A公司的撤回通知。3月12日B公司复函给A公司表示接受要约的内容。3月22日,A公司则收到B公司的接受函。

请分析:在上述情况下,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公约》的规定,1.A公司与B公司之间的合同是否成立? 2.该合同于什么时间成立? 答题要点:

1.A公司与B公司之间的合同已成立。(2分)合同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结果,在实践中通常以要约方得到对方表示承诺的回答为意思表示一致。本案A公司向B公司邮寄了一份不可撤销的要约通知,虽又用快件邮寄了一份撤回要约的通知但晚于要约达到对方,因此,要约已生效。随后8公司复函给A公司表示接受要约的内容。所以,双方的合同已成立。(3分)2.A公司与B公司之间的合同于3月22 F1成立。(2分)承诺的时间是双方意思表示一致的时间即合同成立的时间。《公约》承诺生效的时间采纳了到达生效原则,即对要约的承诺于表示承诺的通知在要约规定的期限内或合理时间内送达要约人时生效。本案B公司的接受函于3月22日到达A公司,所以,3月22日是合同成立的时间。(3分)

四、案例分析(10分)中国甲公司(卖方)与外国乙公司(买方)签订了出口一批水果的合同,双方约定货到验收 以后付款。货到买方验收时发现水果总重短少5%,且抽样检查每个水果的重量也低于合同 规定,乙公司于是拒绝付款也拒绝收货。后来水果全部腐烂,并乙国海关还要求支付仓储费和处理水果的费用2万元。’

请分析:

1.根据《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的规定,买卖双方的义务分别是什么? 2.根据该公约本案水果腐烂损失以及仓储费和处理水果费用应由谁承担? 答题要点:

(一)卖方义务 .

1.交付货物。包括卖方应在合同指定的时间和地点移交货物,如果合同中对交货时间、地点未作规定,则应按公约的规定办理。(1分)2.质量担保义务:质量担保又称瑕疵担保,指卖方对其所售货物的质量、特性或适用性承担的责任。(1分)3.权利担保义务。是指卖方保证对其所交付的货物享有合法的权利。(1分)4.单证的交付。(1分)(二)买方的义务

篇3:“环境法学”课程交互式教学探索

(一)传统教学模式改革的迫切性

“环境法学”课程在环境科学本科生课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环境科学专业专业素质培养的重要环节,其学习内容是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计、环境管理质量认证、环境管理等工作的依据[1]。

我国的环境科学专业大多是在传统的化学、生态学或者地理学等基础学科的平台上发展起来的,纵观全国各大高校环境科学专业的培养计划,均有且仅有“环境法学”一门法学类课程,没有任何法学相关的先修课程,学生在学习“环境法学”前没有法学基础知识的储备,因此一般的课程内容都包括“总论”和“分论”两部分[2,3]。其中总论部分是为了弥补学生法学类基础知识的不足,讲授环境法基本理论和基本法学知识,主要内容包括法学的基本原理、环境法的内容和渊源、环境法律关系等,总论内容需要涵盖环境法整个学科领域各主要门类或分支学科的主要内容;分论则讲授环境保护基本法、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三大块共16部单行法规的理解与应用,包括相关行政、民事和刑事法律责任,分论部分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面广量大,应用性强。

“环境法学”课程的传统教学中,教学内容以记忆性的法规文件为主,相对而言比较枯燥。教学手段多以教师课堂讲授方式为主,填鸭式地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法学知识,教学形式单一,师生间的交流和互动甚少。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导致课堂气氛沉闷,而由于该课程的内容相对偏软,概念性、理解性内容偏多,大多学生不会在课前进行预习,课后进行复习,因此单纯的课堂讲授对帮助学生理解接受知识的效果并不太好,学生则往往仅仅通过考试前突击式背诵考点,应付考试。传统的教与学的方式使得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临时性的、短暂性的,严重地阻碍了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环境法学素养的培养;传统的重讲授、轻互动的教学方法很难在保证教学效果的前提下完成所有的教学任务。从人才专业素质培养的角度考虑,应当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系统、完整地掌握和理解课程的教学内容。

(二)引入交互式教学法的意义

交互式教学法又称为互动式教学法,是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教学方法。该方法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角度出发,营造活跃的教学氛围,给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创造交流、探讨的学习环境,进而激发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和探索性,增强学生应用课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模式。交互式教学方法已经被应用于语言教育、计算机基础课、软件设计、管理学、经济学等课程的教学中[4,5,6]。

“环境法学”课程的强应用性特征决定了教学过程中不适合采用纯知识灌输的方式,应培养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交互式教学方式则适合于培养这种的能力。环境问题的发生或者环境纠纷的形成,均有其深刻的原因,交互式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分析这些原因,从环境法学的角度提出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环境法学基础理论水平和解决环境法律实际问题能力。

课程教学过程也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一个环节,将交互式教学方法引入“环境法学”课程,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新知识,而且在获得认知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发展他们的独立人格,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

二、环境法学交互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一)构建交互式教学体系

交互式教学中,虽然课堂互动教学是最重要的环节,但是只有明确了交互式教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计划,才能通过互动来实现教学目的,因此交互式教学中课后练习方式以及课程考核方式也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调整。

结合环境科学的学科背景,本研究构建了“环境法学”课程的交互式教学体系(图1),该体系从教学大纲的编写、教材的选择、教学课件的制作、课堂学习、课后作业及课程考核方式的改变六个方面构建“环境法学”课程的交互式教学改革方案。

(二)修订教学大纲

在“环境法学”课程教学大纲的设计上,以基本法学理论知识掌握为基础,扩大知识范围,加入了多个前沿性的环境法问题。在交互式教学目标的设计上,基于本校学生特征的分析,确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该目标为“阐述完整的环境法学基础理论,学会应用行政、民事和刑事手段解决环境管理过程中的各种法律问题”。

(三)合理选择教材

环境法新法立法、旧法修订活动都非常活跃,如2015年1月1日新实施的《环境保护基本法》与前一版本的内涵几乎完全不同,2015年8月修订通过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变动也非常大,现有的教材中很难有全面体现环境法新修订内容的教材。因此,交互式教学实施中,在选择体系严谨、内容丰富教材的基础上,作为课程讲义将与16部环境、资源相关的法律的最新版本印刷、装订成册发给学生,以弥补现有教材的不足。

(四)注重教学课件的制作

交互式教学实施中,在课程课件的制作上,做到内容充实,系统性强,形式生动,每一小节的课件内容均设有教学互动环节。

案例解析是“环境法学”交互式教学的重要形式,课程课件的制作中,根据具体情况,在理论知识中穿插环境法经典案例,以动画、视频等较为生动、形象的形式制作在课程课件中,提高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学习兴趣。此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环境问题不断出现,例如广受关注的环境污染带来的人体与生态健康问题、全球气候变化问题、环境公益诉讼的困境、环境损害赔偿的困境等,课程课件制作中要引导学生对这些新的环境问题进行关注,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

(五)强化课堂学习

课堂教学是在学生进行过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实施的,交互式课堂学习方式包括专题讨论、小组学习、模拟法庭和辩论演讲。

专题讨论中,围绕教学重点,教师引出具有争议性的环境法学问题或环境法案例,以课堂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从而巩固环境法学知识点。专题讨论议题在课前布置给学生,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主收集材料,在课堂上围绕论题进行交流讨论,通过自主收集资料—整理资料—形成自己的观点—观点交流的过程,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环境法学”的积极性与自主性。

小组学习中,针对各小节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分小组共同完成某一教学任务,学习小组在课外进行讨论,共同查阅资料,形成小组观点,推荐小组成员代表在课堂上进行观点汇报。小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提高其团队合作的能力。

模拟法庭中,通过分析案情、划分角色、准备法律文书、开庭等环节模拟环境侵权案件的审判过程,学生课外准备文字材料,课堂作为模拟法庭的现场,模拟法庭结束后,要求每位学生对模拟审判过程进行评价,形成总结报告。模拟法庭可以提高学生法律文书的写作能力,同时也调动学生学习环境法学知识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辩论演讲中,选择适当的具有争议性质的环境法学热点作为辩论题目,如环境诉讼的主体问题。通过课堂辩论和演讲,学生之间观点的碰撞,达到学习知识、理解课程内容的目的。

(六)设置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包括课堂内容的准备和课堂内容的反思,作业完成方式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在课后作业完成中形成交互式的教学环境,如课后作业的布置、完成、批改以及交流均在论坛、QQ群,讨论组、微信等师生之间能相互交流的平台身实现,增加交互式教学的密度,学生课后有疑难问题可以随时题目,教师也可以随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

(七)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环境法学”交互式教学模式中,将学生的交互式学习过程表现作为课程考核的主要依据,交互式课堂学习过程以及交互式课后作业的完成过程的评分占总考核结果的比例提升为80%,而期末考试的卷面分数只占总考核结果的20%,从而在课程考核构成比例上体现出交互式学习过程的重要性。

三、环境法学交互式教学的实施成效

将上述“环境法学”交互式教学体系应用于环境科学本科生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对象为2013级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共31名学生。从期末试题的卷面分数看,难度相当的一套试卷,2013级学生的考试成绩比传统教学模式下的2012级学生的成绩提高了30%,卷面完成情况中能够看出2013级学生对教学内容中的难点理解得较为透彻。此外,通过对2013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学生对这种交互式教学的形式认可度较高,普遍认为“环境法学”交互式教学模式下学习效率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升。

交互式教学要求任课教师专业知识深厚,能够针对学生的专业特点、课程的特点做好教学组织工作,因此需要教师花更多的精力进行课程教学的准备。“环境法学”教学实践表明,将交互式教学模式应用于“环境法学”课程,将该课程的学习过程从课堂上延伸到课堂前与课堂后,多个环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加强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达到了本科生培养的预期目标。

摘要:环境法学是环境科学专业唯一的一门法学类课程。文章从环境法学课程引入交互式教学的意义出发,提出了环境法学课程交互式教学的实施策略,并分析了其实施成效。

关键词:环境法学,交互式教学,环境科学

参考文献

[1]徐丰果.环境法学教学中的多学科教学手段运用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汪劲.环境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

[3]金瑞林.资源与环境法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4]杜湘红,张涛.财务管理学课程交互式教学模式之探索[J].科教文汇:上旬刊,2014,(6).

[5]黄玉玲.旅游法规教学中实践交互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商业文化:学术版,2010,(10).

篇4:成人法学教育的环境分析

【关键词】成人法学教育;教育环境;教育模式

法学教育与社会发展、社会价值观的变迁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法学教育所处的环境不同,决定了法学教育制度设置也应有所差异,因此分析法学教育的环境有利于法学教育制度的合理性和科学性。中国的法学教育是在改革开放的背景下恢复与发展起来的。当时的法学发展主要是量的变化,从无到有,从有到多,至于深层次的法律制度拷问和法理思想的传承很少受到关注,又加上长期受苏联专制法学的影响,我国形成了只有法律没有法学的境况。随着信息时代的推进,国际化和民主化席卷了整个世界,主宰了政治和法学的话语权。我们再用20世纪的观点和思想发展我们的法学,就显得迂腐和冥顽了。世界在变,现有法学教育环境也随之变化,我们法学教育制度的设置也应当应和与革新。

一、民主的实质推进和法治文化环境的形成

如果说以制定律条为主的形式上的法治和民主,是从1997年十五大之后官方正式确定的。那么实质上民主和法治应该是近年来的事。

法学语境下,拷量民主、法治的基本标准,不能看是否具有了一定数量的立法和各种冠有立法名目的规章制度,更不是看执政党的口号和官话,而是看民众的权利是否得到了尊重,国家的事务是否有广泛的民众参与(自己决定自己的事务),官员和行政是否受到法定的约束和规范,国内是否具有浓厚的民主气质和法治文化。依此标准来衡量,可以说我们没有法治和民主,但可以乐观地看到至从十七大以后我们正逐步地走向民主和法治,这种进步不是形式上的,而是实质上的真正地推进。

胡锦涛在纪念建党九十周年的讲话代表了执政党在推进民主和法治的跨越式发展,建立开明政治、民享民治、充分参与和行使国家权利建设上的决心和真诚。这不是简单的口号和唱高调。从一系列法治事件的反映上,可以看到我们的执政党是真诚地希望建设好法治、构建和谐的民主社会。

从民间来看,对民主的讨论也是如火如荼,而这以前是不被允许的,只能按照政党统治的一套逻辑和语言行事。点击代表我国法学前沿和主导官方态度的中国社会社科院“社科苑”网站,可以看到很多公开大胆讨论民主模式、民主改革的文章和言论。这犹如英国、德国等西欧民主国家的民主管窥:热闹的公开讨论和公开的意见表达。这是民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大的政治、法治环境发生了变革,法学教育也要改革:这种改革不是细枝末节的修补,而是根本式的革新。涉及到教育理念的革新、法学教育定位的变革、教育模式的变革等。

孙宪忠教授指出:目前很多大学的法学教科书,其中的法学理论,尤其是关于公共权力的分工制衡、中国的民权、法律的本质、中外法律的比较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还在不断演绎着过去那种法学中的政治套话或假话,而不顾我国经济社会已经发生巨变以及党、国家和人民在思想观念方面所取得的重大进步,不顾我国依法治国方略的推进和我国法学理念的进步,也不顾及人民群众内心的声音。我国已经进入了民法社会和民权社会,人民对于权利和平等的渴望,对建设法治社会和和谐社会的向往比任何时候都更强烈,可以说民间民主法治的文化环境已经初具雏形。过去那种把法律作为可以随意拿捏工具的观念,在社会上已经难以立足了。当法学以真正的社会科学和社会文化进入我们这个社会的时候,法学需要以自己真正的面目展现于社会,而法学教育就担负着传承法理,讲述法律真相的任务。

目前,我们的参政水平处于中等,还需要提高参政意识和参政水平,这就需要学习法律与政治的相关知识,加强对民主、平等和秩序的理解,提高理论和认识水平,而这个任务一定程度上需要落实和贯彻在成人法学教育中。也就是说成人法学教育也必须承担传承法学美德的重任。

二、立法的国际化和开放性

英国戴维·赫尔德等学者在《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书中提出:全球化是一个(或者一组)体现了社会关系和交易的空间组织变革的过程——可以根据它们的广度、强度、速度以及影响来加以衡量——产生了跨大陆或者区域间的流动以及活动、交往和权力实施的网络。全球化作为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全球化来解读时,是指“我们已经可以清楚地看到了超国家的、超国界的、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经济的全球化和信息的全球化对法律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全球化对中国立法的影响或者压力,主要表现为中国的立法如何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大趋势,学习、借鉴、吸收甚至移植国外立法和国际立法的成功经验,在经济、商贸、民事立法方面更加注意同国际立法接轨,按照国际惯例行事。与此同时,中国立法体制的民主化、立法行为的程序化、立法技术的规范化等立法环节,也都直接或者间接地受到全球化的影响,而需要更多地向国际规范靠拢。

在国家化的背景下,我国的立法观念也应当革新,立法要求具有开放性、多元化和民主化。开放性要求立法机关的立法和其他活动除法律规定的以外,都应当是公开的,以便于民众的参与和监督。立法的公开化应当体现在立法活动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当前我们的法学教育状况不能适应立法国际化和开放性的要求。在立法的过程中,公民发表的意见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是也应当看到过多的情绪宣泄、谩骂和指责,甚至只考虑自己所代表的群体利益,不是基于对法律制度的理性思考,更没有放在国际化的背景下,考虑我国的立法处境和所处的态势。比如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国内立法中,首先一定要求应当满足国际知识产权协定的一系列要求,然后在这个框架内才能针对自己国内的实际做出对自己更有利的选择,如果不理解和不熟悉这种规则,关起门来固执地认为美国在上世纪中叶也不保护国内的知识产权,我们现在也应当采用盗版加仿制的策略,以节省发展经济的成本。殊不知现在的国际化趋势下,规则不允许这样。

为此,当前法律教育的重点应当是培养国际化法律人才,对现有的法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的突出问题和实践经验进行总结,适应民主法治建设和社会总体发展的宏观需求,确立全球化发展需要的法律教育新模式,培养一大批既能处理国际化问题,又能对法理有较深理解的人才,才能应当国际化和开放性趋势的发展。

我国当前的法律教育很大一部分趋向于法律职业实用性人才的培养,所谓实用性人才无非是懂得法条,能够适应,帮助当事人处理案件的事务性人才。其实这种趋向不能过头,法律人才更多的内涵应当是对制度能够独立判断和思考的理性人,不能只是工匠型人才。国家法治和民主的推进更多需要的是批评性和批判性法律人才,不能培养的都是可以任意拿捏的小绵羊。以此反思我们目前的法律教育,尤其是成人法学教育大一统实行的都是法条灌输和案例分析型教育方式,淡化甚至放弃了法理和批评性的教育。有些学者甚而为政治是瞻,费劲所思地为政党歌功颂德,没有丝毫的自然法理性,如果把这种理论灌输给学生,只能培养新时代的奴才。立法的国际化和开放性也要求民众能够以法治理性人的身份,对立法提出合理化诉求和建议,增强立法的民主性和平等性,普法性的浅层次教育没有办法满足这一需求,作为高等教育补充的成人教育应当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为此,我们的成人法学教育急需改革,需要新气象和新模式。

三、经济环境变化引起法律人才需求的市场变化

早期的计划经济已经被扔到历史的垃圾堆,以成本效益为基础的市场调解深入到生活和经济的各个方面。市场的国家化更加深了市场需求对产品供给的影响作用,法律人才培养的市场化引入改变了人才培养的模式。

所谓法学教育的市场化是指法学教育必须贴近人才市场的客观需要,并且法学教育机构本身要有市场观念和市场运作的能力,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和生产对路的产品。市场化的法学教育要求各个法学院走出校门,洞察市场需求变化,及时调整教育理念和运作模式,帮助学生创造更好的就业前景。法学教育的市场化要求法学教育机构和法学教育者具备营销意识,向法律需求市场投放合格的法学教育产品,甚至还要做好售后服务工作。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法学教育走向了市场,但是这个市场因为就业分配制,只能称为半个市场。培养的法律人才基本上面向司法部门和政府部门,并没有完全走向市场,自由配置。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模式都是按照教育部的版本进行,法理上基本上采用苏联式的逻辑,并没有真正接受自然法的基本价值和体系,换句话说,那时候的法学教育大部分是政策教育和统治模式教育,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法学教育。

随着国际化和信息化对我国立法的影响,我们的法学走向真正的法学,沿用国际上公认的自然法理对我国的法学理论和立法工作进行改造,民主、平等、人权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宪政和限权的思想成为公民政治意识的主流,那种蒙蔽人民肆意行政的官僚化作风也有所收敛。法学人才的培养和教育、就业也逐步走向市场化。可以说国际化、民主化和市场化正在主宰着法学教育的市场。这种变革塑造着法学教育的革新,无视和冷漠地对待这种变化只能被市场所淘汰。

法学教育受市场经济的积极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必将大大增加对法学人才的需求,并将有力地促进高等法学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必将对法学教育的专业结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调整和优化提出新的要求。为适应这一要求高等法学教育将会在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体制等学校内部管理以及招生、毕业生就业制度等方面进行相应的变革。

法学教育以培养法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在整个法学教育发展中,要按照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纲要关于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的要求,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实行普通高等法学教育与成人高等法学教育并举并重的原则,根据办学条件,既可办本、专科层次的学历教育,又可办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等非学历教育,同时争取电大、函授、自考助学等多种办学形式,加快培养法律人才的步伐的要求,深刻地考察和领悟市场对现有法学教育的需求,革新现有的法学教育体系。

四、结论

我国法学教育开办30多年,在普通高校、职业性政法院校等各种办学主体努力下,培养的法律人才济济,基本上满足了社会对法律职业的需求。但是法学教育的环境发生了变革,这种变化为传统的法学教育,尤其是对没有太大社会竞争力的成人法学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必须深刻领悟成人法学教育的环境变化,变革成人法学教育的思想,并在对高等成人法学教育体系进行整体战略规划的基础上,革新旧的不适应新环境的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孙宪忠.法学家如何能讲真话?[N].法制日报,2011-7-24.

篇5:劳动法学案例分析题

试分析:

1.本案中有哪些劳动法律事实?各引起了劳动法律关系怎样的变化?

2.李某与摩托车配件厂签订的劳动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3.摩托车厂降低李某的工资,有法律依据吗?请予以详细阐述。

4.李某与厂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吗?应该履行什么程序?

篇6:刑法学案例分析题

案例分析题

1、刘某,男,28 岁,矿山工人。刘某与李某经人介绍谈恋爱。后来,李某认为刘某不求进取。提出中止关系。刘某见恋爱不成,遂蓄意报复李某。刘某从自己工作的矿山炸药仓库偷了一些雷管和炸药,自制了一个装有定时起爆器的炸弹。一日,刘某乘李某在电影院看电影之机,将自制炸弹放置在李某的座位下面。炸弹爆炸后,李某当场被炸死,同时,在场观众多人被炸伤。试分析:对于刘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理由是什么? 答:(1)刘某的行为构成爆炸罪。(2)刘某在公共场合以爆炸方法实施的故意杀人行为严重危害了公共安全,因而其行为属于爆炸罪而非故意杀人罪。(3)刘某盗窃爆炸物和非法制造爆炸物的行为与其爆炸罪之间属于牵连关系,应依从一重处断原则以爆炸罪论处。

2、陈某,男,38 岁,某出租汽车公司司机。一天晚上,陈某驾车在街上揽活。经过一路口,正好遇上红灯。陈某见没有警察,便驾车快速冲过路口。此时,王某正在路口对面人行横道上过马路。当陈某发现王某时,急忙踩刹车,但因车速过快,制动距离短,结果还是将王某撞倒。陈某下车跑到王某身边,发现王某已经休克,不省人事。陈某感到非常害怕。看到路口没有其他人,陈某急忙驾车逃离。半小时

后,王某被人发现,送进附近医院抢救。由于耽误时间过长,王某失血过多,抢救无效死亡。试分析:对于陈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为什么? 答:(1)陈某的行为构成交通肇事罪。(2)陈某违反交通法规肇事造成他人死亡,其行为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成立条件,因而构成交通肇事罪。(3)陈某交通肇事逃逸造成他人死亡,应依加重法定刑处罚。

3、高某,男,17 岁(1983 年9 月出生),某中学学生。高某与女同学吴某以“谈朋友”的名义交往了一段时间。不久,吴某以家里不同意而且自己还要专心考大学为由与高某断绝了关系。此后,高某多次威胁要杀死吴某。2001 年7月6 日,吴某在母亲陪护下住进县城一家旅馆准备参加高考。7 月8 日晨8 时许,吴某由母亲陪同前往考场,刚走出旅馆没几步,高某冲了上去,一把抱住吴某,并将装有高某自制的爆炸装置的挎包挂在李某身上,随即跑开。吴某尚未来得及将挎包摘下,就听“轰”的一声,吴某被炸死,吴母身受重伤,高某和路过的刘某、王某也受了轻伤。试分析:对于高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定罪处罚?为什么? 答:(1)高某的行为构成爆炸罪。(2)高某在公共场所以爆炸的方法实施杀人行为,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伤的后果,其行为严重侵犯了公共安全,构成爆炸罪。(3)高某年满17周岁,应当负完全刑

事责任。由于高某未满18 周岁,依照刑法规定,对高某量刑时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并不得判处死刑。

4、冯某,男,43 岁,某市油脂有限公司销售负责人。1999 年10 月至2000 年4 月间,冯某将本公司生产的工业用基础油冒充饼干专用油、食用油向省内几家食品厂推销,共计售出2 千余公斤,销售金额9 万余元。其中部分油品被用于制作食用饼干流入市场,导致某幼儿园儿童食用后发生严重集体中毒事故,造成其中5 人轻伤。试分析:对于冯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处理原则)?为什么? 答:(1)冯某的行为构成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2)冯某明知工业用油非食用油而向食品厂销售,其行为符合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成立条件,故而构成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3)冯某的行为已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危害,应依加重法定刑处罚。

5、吴某,男,42 岁,某厂工人。吴某所在工厂效益不好,经常发不出工资。看到当地许多人倒卖走私物品赚了不少钱,吴某也动了心。吴某向亲戚朋友借了几万块钱,找到走私分子王某,向其购买了走私进口的彩电、照相机、手表等价值8 万多元的物品(若是正常进口需缴纳关税2 万余元)。吴某将这些物品分批贩运到内地倒卖后,获利1 万余元。试分析:对于吴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为什么? 答:(1)吴某的行为属于走私行为,但尚不构成走私罪。(2)吴某直接向走私分子购买走私物品转卖,偷逃关税,故属于走私行为。(3)吴某走私物品偷逃关税数额较小,未达到走私普通货物、物品罪的构成标准,故而不构成走私罪。(4)对于吴某的行为应当由海关给予行政处罚。

6、胡某,男,23 岁,无业。2008 年6 月20 日,胡某无意中在某证券公司门前拣到一个钱包,包内有一张用银行的三联单包裹着的身份证,单子上有姓名和信用卡卡号,卡上的名字为吴女士。胡某便以吴女士的名义制作了一张假的身份证,并到银行办了一张同名信用卡,次日,将吴女士卡中的2650元人民币取走。经查,胡某2000 年5 月因过失致人重伤罪被判处有期徒刑2 年,2002 年3 月刑满释放。试分析: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罚?为什么? 答:(1)胡某的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2)胡某冒用他人名义骗取信用卡的行为与盗窃他人钱款的行为之间存在牵连关系,应依从一重处断的原则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3)胡某伪造他人身份证的行为与信用卡诈骗行为之间属于牵连关系,应依从一重处断的原则以信用卡诈骗罪论处。(4)胡某虽是在刑满释放五年内故意犯罪,但其前罪属于过失犯罪,故而不属于累犯。

7、刘某,男,25 岁

,某厂工人。刘某多次受到吴某的敲诈,累计达5000 余元,原因就在于极好面子的刘某与女友在山上偷尝禁果时被吴某碰见了。吴某声称:“如果你不用钱摆平,我就要让天下人都知道你这个老实人的风流事儿!”2003 年6 月11 日,吴某又来要钱,开口就要3 万。两人讨价还价,从3万降到l 万。刘某还想往下降,吴某却一把搂住了他的脖子:“没钱,我就要人!”刘某一惊忙将其推开。“好啊!你敢对我这样!告诉你我是看得起你,你小子敢推我!”吴某一边骂一边气哼哼地往外走。刘某害怕吴某会说出去,连忙扑上去,把吴某按在床上,死死卡住她的脖子,很快吴某就不动了。刘某以为吴某已死,正在发愣时,吴某醒过来了,刘某见她没死,便再次求她以后别再缠着自己,可吴某表示这事没完。过了会儿,吴某说要上厕所,出来时手里却拿了一把刀。刘某见状,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他一把抢过刀,狠狠地冲着吴某的腰、胸等处就捅,直到吴某再也不动弹才住手。随后,刘某将吴某的尸体肢解,装入一个编织袋内。刘某的父亲回家得知真相后带着刘某向派出所投案,刘某交代了全部情况。试分析:对于刘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为什么? 答:(1)刘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2)刘某使用手掐、刀刺的手段将乔某杀死,其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3)刘某犯罪后主动投案并交代全部犯罪事实,其行为属于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8、王某,男,24 岁,农民。某日晚8 时许,来自外省的女青年张某(18 岁)路过王某家门口,向王某问路。王某以给张带路为名,将张骗至通往一水库的路上。在行走中,王某不断对张进行挑逗和抠摸。张说:“你再这样我就喊人来。”王某说:“你大声喊也没用,附近没有人家。”此时张有点害怕,没再言语。王某提出要与张发生性关系,张哀求说:“不要这样,哪怕我叫你哥也行。”王某说:“你叫我啥也不行,反正我要和你玩一下。”说着就要搂抱张。张赶紧向前走去,王某追上,抓住张的手说:“你看前边不远处就是水库,这里路西有水渠,路东有条沟,沟底是深潭,淹死过一男一女,可怕得很。”张闻之更加恐惧。王某知道张害怕了,于是将张推倒在地,用力扯张的腰带。张自知无法抗拒,只得将腰带解开,被王奸污。事后张没有告发。不久王某因盗窃他人价值1300 余元的手机被当场抓获刑事拘留,在审查中坦白交代了上述事实,经查属实。

试分析:对于王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为什么? 答:(1)王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和盗窃罪。(2)王某违背妇女意志使用威吓手段与 妇女发生性行为,构成强奸

罪。(3)王某盗窃他人财物数额较大,构成盗窃罪。(4)王某被拘留后主动交代强奸罪行,其行为属于自首,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5)王某的行为构成两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9、张某,男,25 岁,某市出租汽车公司司机。一天晚上,张某驾驶“丰田”牌轿车出去揽活。车经一路口处时,遇到从外地来该市探亲的青年妇女李某。张停车问李到哪儿去,李说到该市某单位找丈夫。张某遂以带路为名将李骗上车,后将车开到郊外停住,在车内强行奸污了李某。李在奋力反抗中,将张的嘴唇咬伤。张认为这是要给他的犯罪行为留下罪证,唯恐罪行败露,即决意杀人灭口。张先用双手掐李的颈部,又用铁锤朝李的头部猛击数下,李某昏迷过去。张某以为李某已死,遂将李拖出车外扔在路旁,驾车逃离。半小时后,李某被下夜班经过的工人发现送进医院,经抢救脱险,但头顶颅骨骨折,脑组织挫伤,造成重残。试分析:对于张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为什么? 答:(1)张某的行为构成强奸罪和故意杀人罪。(2)张某违背妇女意志强行与妇女发生性行为,构成强奸罪。(3)张某使用手掐、锤打的手段欲致被害人于死地,构成故意杀人罪。(4)张某未将被害人杀死,其行为属于故意杀人罪的未遂,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5)张某的行为构成两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10、刘某,男,26 岁,工人。一天晚上9 时许,刘某在骑车下班回家的路上,看见某饭店财务科会计李某在路旁往前走,刘经过李身边时将其手提包抢了就跑。李大声呼喊,周围群众纷纷拦截,刘加快车速逃

跑。当刘跑到一桥头时,被民警吕某拦截,刘某便骑车向吕猛撞。吕被撞倒,头部受重伤,经抢救无效于当天夜里死亡。试分析:对于刘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为什么? 答:(1)刘某的行为构成抢劫罪。(2)刘某抢夺财物后为抗拒抓捕将他人撞伤致死,其行为符合转化型抢劫罪的构成条件,构成抢劫罪。(3)刘某的行为属于提高法定刑的情形,应依加重法定刑处罚。

11、许某,女,:25 岁,某公司行政秘书。

许某与刘某谈了一段时间的朋友后,刘某提出分手。许某觉得受到了极大伤害,非常愤怒。为报复刘某,许某持刘某还未及取走的信用卡到几家商场以刘某的名义购买了8000 余元的物品。刘某发现后要求许某退还信用卡并归还其所消费的钱款,许某坚决不还,刘某报案,许某被抓获。

试分析:对于许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为什么? 答:(1)许某的行为构成侵占罪。(2)许某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其行为构成侵占罪。(3)许某

冒用他人名义使用信用卡的行为实质上是对其所保管的他人财物的侵占,故而其行为不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12、张某,男,65 岁,农民。某日,某县公安局治安队队长陈某、民警刘某根据线索到张某家依法收缴枪支。陈某出示警官证要求张某交出私藏枪支,张某谎称家中没有枪支予以搪塞。后当陈某在张某家床下找出私藏的一支猎枪时,张某以枪支是借来的为由不同意收缴并从陈某手中夺抢枪支,未逞。张某转身拿起一把螺丝刀将陈某左颈部刺伤。陈某再次亮出警官证表明身份,让张某停止侵害,张某却继续拿螺丝刀刺向陈某,陈某和刘某被迫从房中退出。张某趁机将房门扣住,然后取出一支事先装好弹药的自制霰弹猎枪,通过窗口,向院内的刘某射击,刘某当场倒地。当张某填装火药欲再次行凶时,陈某破门而人将其制服。被害人刘某头部中弹,在送往医院治疗途中死亡。试分析:对于张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为什么? 答:(1)张某的行为构成故意杀人罪和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2)张某以暴力手

段抗拒国家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造成一死一伤的后果,其行为触犯了妨害公务罪和故意杀人罪两个罪名,属于想象竞合犯,应依从一重罪处断原则以故意杀人罪论处。(3)张某非法持有两支猎枪,拒不上缴,其行为构成非法持有枪支罪。(4)张某的行为构成两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13、李某,男,45 岁,农民。李某与陈某是中学好友,毕业后,陈某外出打工,未再回乡。一日,李某从公安机关的通缉令上看到了陈某的照片,得知陈某是一起重大杀人抢劫案的嫌疑人。某日晚上,李某正在家里看电视,忽听门外有人敲门,开门一看,正是陈某。陈某进屋后对李某述说了其作案经过,并说外面风声紧,要求在李某这里躲避几天。李某虽觉有些不妥,但念及以前交情,仍将陈某安排在其家中住下。几天后,陈某打算去南方某城继续藏匿,提出将其所抢的价值8000余元的手机、照相机便宜处理给李某,李某即以人民币3000 元买下。后陈某在去火车站途中

被公安机关抓获。试分析:对于李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为什么? 答:(1)李某的行为构成窝藏罪。(2)李某明知陈某属于犯罪嫌疑人而为其提供住处藏匿,其行为构成窝藏罪。(3)李某明知手机等物是陈某犯罪所得而予以收购,其行为构成收购赃物罪。(4)李某收购赃物的行为与窝藏行为之间属于牵连关系,应依从一重罪处断原则以窝藏罪论处。

14、周某,男,47 岁,某村党支部书记兼村煤矿矿长。周某以解决本村煤矿生产所需窑柱为名向县农林局申请采伐本村集体林木。农林局研

究后决定,批准采伐普通树木550 株、立木材积33 立方米。周某取得采伐许可证后,并未按照规定采伐,而是组织村民擅自超出采伐范围砍倒了1000 余株t-等林木,共计立木材积100余立方米。周某除将一部分木材用作煤矿窑柱外,其余木材予以出卖,得款2 万余元全部据为己有。试分析:对于周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为什么? 答:(1)周某的行为构成滥伐林木罪和职务侵占罪。(2)周某违反林木采伐许可证

规定任意采伐本村所有的林木,数量较大,其行为构成滥伐林木罪。(3)周某利用职务便利将集体财产据为己有,其行为构成职务侵占罪。(4)周某的行为构成两罪,应当实行数罪并罚。

15、唐某,男,32 岁,无业。唐某不愿劳动,又一心想发大财,于是便打起了歪主意。唐某从云南省某地偷越出境到达缅甸境内,用4200 元人民币向当地的毒品贩子购买了820 克海洛因,走小路携带回国。

回国后,唐某将所买的毒品分装成小包向吸毒人员出售,获利1 万余元。一次,唐某在出售毒品时被我公安人员发觉,人赃俱获。经化验,唐某所贩卖的毒品纯度为60%。试分析:对于唐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为什么? 答:(1)唐某的行为构成走私、贩卖毒品罪。(2)唐某从境外购买毒品偷带回国并

贩卖,其行为构成走私、贩卖毒品罪。(3)唐某偷越国境的行为与走私毒品罪之间存在牵连关系,应依从一重处断原则以走私毒品罪论处。(4)唐某走私、贩卖的毒品数量应依查获的数量计算,不以纯度折算。

16、李某,男,29 岁,某公司职员,聋哑人。2009 年3 月,李某利用自己家中的电脑创建了一个网站并自行维护。网站采取会员制,有固定账号,只要汇人一定款项便可成为会员,进入网站阅读或者下载其中的内容。网站建立后,李某将从各处收集来的黄色图片5000 余张、色情电影100 多部和色情小说20 余部等上传到网站中。至2001 年11 月案发,李某以50 元/3 个月和100 元/10 个月的价格收取会员费,共发展会员300 余人,获利3 万余元。试分析:对于李某的行为应当如何定罪处罚?为什么? 答:(1)李某的行为构成复制、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2)李某为获取非法利益,创建黄色网站并复制上载各种淫秽物品供会员阅读或者下载,收取会员费,其行为构成复制、传播淫秽物品牟利罪。(3)李某属聋哑人,依照刑法规定,量刑时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7、温某,男,27 岁,某镇政府财会室出纳员。李某,女,25 岁,温某之女友。李某欠了别人的钱无力归还,而温某的收入也不高,李某遂动员温某拿公款还债。温某经不住李某软磨硬缠,遂于一天下午

下班时,从自己经管的保险箱内拿走现金5000 余元带回家。当天晚上,李某按照温某教的办法拿了温某的财会室大门和保险箱的钥匙,潜入镇政府财会室,伪造被盗现场,企图转移目标,嫁祸于人。第二天,温某将拿来的5000 元现金全部交给了李某。试分析:对于温某、李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为什么? 答:(1)温某、李某的行为构成贪污罪。(2)温某身为国家工作人员,监守自盗,且数额较大,其行为构成贪污罪。(3)李某虽非国家工作人员,但其与温某共同实施犯罪,属于负污罪的共犯。(4)李某在共同犯罪中起帮助作用,属于从犯,应当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18、胡某,男,38 岁,某县政府办公室主任。胡某的同学周某在该县任-t-J 也与房屋管理局局长。1997 年至1999 年3 月的二年之内,先后有3 人给胡某送去彩电、照相机、影磉机等高档消费品及现金,总值人民币16 万余元。胡某收受财物后,即要求周某给有关人员打招呼,先后为3 人违规分配了住房。但周某并不知道胡某收受财物之事。胡某在被羁押审查期问揭发出该县县委书记的重大贪污案,经查属实。试分析:对于胡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为什么? 答:(1)胡某的行为构成受贿罪。(2)胡某身为国家工作人员,收受他人财物,利用自己的职务影响力,通过其他国家工作人员的职务便利,为他人谋取不正当利益,其行为构成间接受贿罪。(3)胡某揭发他人重大犯罪行为的行为属于重大立功表现,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9、张某,女,35 岁,某国有资本控股企业财务部出纳员(聘用人员)。张某的表弟吴某想去广州贩货缺少周转资金,找到张某,请其帮忙从所在单位借款。张某觉得领导可能不会同意,于是未办任何手续。便从她经手的现金中取出2 万元给了吴某。一个月后,吴某如数归还了本息。试分析:对于张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为什么? 答:(1)张某的行为构成挪用资金罪。(2)张某利用职务便利,私自将本单位较大

数额的资金借给他人从事营利活动,其行为构成挪用资金罪。(3)张某虽在国有资本控股企业工作,却非国家工作人员,亦非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因此其挪用行为不构成挪用公款罪。

20、王某。男,44 岁,某法院原民事审判庭副庭长。2009 年7 月,王某主审许某、陈某夫妇诉吴某债务纠纷一案。许某、陈某夫妇向法庭提交了充足的证据,本以为胜诉在握。但在审理过程中,王某接受被告人吴某亲属安排的吃请并收受1000 元好处费后,竟与吴某等人串通案情,在吴某并没有反诉的情况下,以许某、陈某夫妇曾经拦截吴某车辆讨要欠

款造成了吴某经营受损为由,判令作为债权人的许某、陈某夫妇给债务人吴某赔偿19000 元的所谓“损失”。陈某受此打击而精神失常。试分析:对于王某的行为应当如何认定和处理?为什么? 答:(1)王某的行为构成民事枉法裁判罪。(2)王某在审理民事案件过程中故意违

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致使被害人精神失常,情节严重,其行为构成民事枉法裁判罪。(3)王某收受他人财物数额不大,其行为不构成受贿罪。

1.哈吉.奥格雷,男,33岁,某外国国籍,飞机副驾驶员。奥格雷与机组人员一道执行该外国境内航班飞行任务。哈吉。奥格雷在飞机航行至东经118.06’0c“、北纬52.40’0c“上空时,启动自动驾驶仪,用事先准备好的折叠刀威逼机长,迫使机长改变航向,飞机飞入我国领空,并降落在我国×X省××县××乡农田里。请分析:对奥格雷的劫机行为能否适用我国刑法予以处理?为什么? 对被告人奥格雷可以适用我国刑法处理。因为,(1)被告人奥格雷劫持民用航空器,实施恐怖活动,违反了《东京公约》(全称《关于在航空器内的犯罪和其他某些行为的公约》)、《海牙公约》(全称为《关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的公约》)、《蒙特利尔公约》(全称为《关于制止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非法行为的公约》)的规定,我国是上述三公约的参加国,应遵守公约所规定的义务,对奥格雷劫持民用航空器的行为,行使刑事管辖权。同时,我国刑法典第九条规定:“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所规定的罪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所承担条约义务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适用本法。”因此,我国对奥格雷劫持民用航空器的行为可以行使刑事管辖权。

(2)被告人奥格雷的犯罪行为开始于我国领域外,但犯罪结果发生在我国领域内。按我国《刑法》第六条第1款和第3款的规定,即: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我国刑法。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就认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因此,对被告人奥格雷应适用我国刑法进行处理。

2、陈×文,男,20岁,书店职工。金×七,男,20岁,书店职工。

一天傍晚,陈×文、金×七结识了本镇的未婚女青年罗×、方××后,一同打羽毛球至晚九点,临走前互相约定次日晚上一同到人民银行活动室去玩。第二天,陈、金、方、罗如约而至,方×X还带一位女青年李××,因活动室不开放,一行人即到方××家中闲聊。其

间,陈、金、二人分别向罗、方二人提出建立恋爱关系,罗、方均表同意。玩到深夜,陈、金要求在方家留宿。方、罗未拒绝,于是陈X文与罗××、李××同睡在床上,金×七与方××同睡在沙发上。陈与罗、金与方分别互相拥抱接吻,但未发生性行为。第二天凌晨5时许各自离去。相隔几天,陈×文、金×七又相约先后两次到方家,分别与罗X×、方××同宿,互相拥抱接吻抚摸,也未发生性行为。请分析:陈×文、金×七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

(1)被告人陈×文、金×七的行为属于违反道德的行为,其行为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构成犯罪。

(2)因为,陈×文、金×七与罗××、方××互相拥抱接吻抚摸的行为是普通男女青年恋爱期间的正常行为,虽然是多位男女同居一室,有违社会的一般道德规范的要求,但他们的行为并未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所以,陈与金的行为并不属于犯罪行为。

3、王××,男,20岁,农民。

王××与被害人陈××(13岁)系邻居,平素关系甚好。一日,王××与其弟去河边洗澡,陈××也随同前往。在洗澡时陈××要求××带他到深水处玩玩。王××虽然觉得自己游泳技术并不熟练,似自信能满足陈××的要求,当即表示同意,并果真将陈×X带游到离河岸七米多远处,陈××游泳,王×X返回岸边自行洗澡。不久,王××感到身体累,便自行上岸,但并没有去将陈X×带回。陈××在深水中体力消耗较大,又无人帮助,挣扎了一会儿,溺水死亡。请分析:王××的行为与陈××的死亡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王X X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1)王××的行为与陈××的死亡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王××的行为构成犯罪(过失致人死亡罪)。

(2)王××造成被害人陈××死亡的犯罪行为属于不作为。不作为犯罪的因果关系是以行为人负有特定的义务为前提。不作为的原因,在于行为人应该阻止而没有阻止事物向危险方向发展,以致于引起了危害结果的发生。本案中,被告人王××同意带未成年人陈××到深水处游泳,由此就产生了王应当负责保护陈游泳安全的义务。这种义务要求王在整个游泳过程中,应当以积极的行为,采取足以保证陈生命安全的保护措施(即王必须在陈××的附近看护),防止可能发生的危险。但是王因感到身体累,离开陈自行上岸,以致造成陈溺水死亡的严重后果。

(3)被告人王××对因不作为造成陈××死亡的结果具有过于自信的过失,即王××自信自己的游泳技能可以保证陈××在深水处游泳而不会导致溺水身亡的危险。本案中,王××应当预见到对在深水处游泳的未成年人陈××,如果不加以保护,很可能发生陈××溺水死亡的严重后果。但王××过于自信自己并不

熟练的游泳技能,带陈至深水处,后终因王感到身体累而离开陈自行上岸,以致造成陈溺水死亡的严重后果。4.李某,男,45岁,农民。

李某见一群农民在他家自留山坡上挖树蔸作柴烧,很是生气,遂对其子说:“咱俩从山后面爬上去,往山下滚石头,砸死他几个,看他们以后谁还敢来挖。”父子俩悄悄爬到山顶,一齐沿着挖树蔸人左侧约5米远的山沟,连续不断地往下滚石头,挖树蔸人纷纷躲避。其

中一块石头在往下滚的途中撞着沟边的一块巨石而横飞向挖树蔸的农民,将其中一人击倒,滚落山脚死亡。

请分析: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什么?为什么?(1)被告人李某行为时的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

(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的认识特征是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的意志特征是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3)被告人李某明知从山顶往山下滚石头的行为可能造成他人死亡的结果,而仍然实施,表明被告人李某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的态度。5.李××,男,25岁,拖拉机驾驶员。李××于一天下午5点半,为了换油桶,将内盛冻油的油桶在自家院内用火烤,烤了约了5分钟,油桶爆炸起来,旁边的一个油桶也被引爆,当场将街坊陈X×(5岁)炸死,将西边邻居刘(女3岁)炸成重伤,同时还造成其他人员烧伤。请分析:李×X行为时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为什么?(1)被告人李××行为时的主观心理态度是疏忽大意的过失。

(2)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3)被告人李××作为司机,应当预见到用火烤内盛冻油的油桶的行为,可能引起爆炸而致他人死伤的结果,但李××却因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造成他人死伤的结果。(注解:李××作为司机,应当具有盛油的油桶遇热可能引起爆炸的业务常识,即李某负有预见到自己给油桶加热的行为可能发生因爆炸而导致他人伤亡的危害结果的义务。对李某可定过失爆炸罪。)

6.赵x x,男,十九岁。一天晚上九时许,赵××在某市某某厂门口见陈x等三人骑一辆自行车由西向东而来,误认为是同厂青年,便伸手拦截。陈×等三人误认为赵要抢帽子,便停下来寻找砖头、石块,返回质问。赵即躲进某某厂。后因马路上有人吵架,赵出来围观时,又遇见陈×等人,赵再次回厂躲避,但陈等一起追上质问,赵即

向陈等讲明是认错了人,不是抢帽子。-陈不谅解,手持砖块向赵面部猛打,将赵的左上颌及牙齿砸伤,赵随即拔出随身所带大号水果刀向陈猛戳一刀,将陈刺成重伤,陈跑至三十米处倒地,赵当即将其送往医院抢救。请分析:赵××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么?(1)赵××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

(2)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3)赵××是在遭受陈某行凶侵害,严重危及其人身安全的情况下被迫自卫造成陈某重伤的。赵××的行为符合我国刑法典第20条第3款的规定,即: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7.何X X,男,43岁,某建筑工程队队长。

某市镇一家饭馆突然失火,火焰顿时随风烧向邻屋。当消防车赶束抢救时,火舌已伸向第三家邻居。此时,正在附近建筑工地施工的队长何××,带领十多个工人奔到现场后并未参加救火,却命令工人们迅速拆毁近邻第四家房屋何本人则于另外两个工人跑回工地,驾驶着吊车、生产车和推土机又赶到现场也投入拆房行动。他一面组织部分工人协助抢出房内物品,一面指挥工人们赶快用斧头、锯子截断房屋的横梁和柱脚,开动推土机冲撞墙壁。何本人随即开动吊车,把屋顶梁架吊离原地,再叫工人们用铲车铲出一条隔离空道。当火焰蔓延到第三家邻居房屋尾部时,才被消防队员们奋力扑灭。请分析:何××的行为是什么性质的行为?是否应负责任?为什么?(1)何××的行为是紧急避险行为,不负刑事责任。

(2)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损害另一个较小的合法权益的行为。(3)何××决定带领工人拆毁尚未烧及的一家邻居房屋,其目的是为了阻止火焰蔓延,使更多的房屋免遭烧毁。何的行为完全符合紧急避险行为关于损害较小的合法权益以保全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要求,何××造成这种损害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目的是为了保护更大的利益。

8.邓某与赵某宿仇颇深,邓某伺机报复赵某。一日,邓某得知赵某一人在家,便携匕首准备前往赵某家杀害赵某。邓某在去赵某家的途中,突然腹部疼痛难忍,于是返回自家。

请分析:邓某的行为属于犯罪未遂还是犯罪预备?为什么?(1)邓某的行为

属于犯罪预备。

(2)犯罪预备,是指行为人为实施犯罪而开始创造条件的行为,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能着手犯罪实行行为的犯罪停止形态。

犯罪预备的特征包括:在客观上,第一,行为人已经开始实施犯罪的预备行为;第二,行为人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在主观上,第一,行为人进行犯罪预备活动的意图和目的,是为了顺利地着手实施和完成犯罪;第二,犯罪在实行行为尚未着手时停止下来,从主观上看是违背行为人的意志的,即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3)本案中,第一,邓某调查赵某的行踪,准备好匕首,前往赵家的行为是为犯罪的实行和完成(即杀害赵某)创造便利条件的行为,该行为属于犯罪的预备行为。第二,邓某在途中因腹部疼痛难忍而返回自己家中,这表明邓某尚未着手犯罪的实行行为,即尚未实施杀害赵某的行为。第三,邓某未实施杀害赵某的行为是违背其意志的,是由于邓某突然腹部疼痛难忍这个属于邓某意志以外的原因所致。

综上所述,邓某的行为完全具备了犯罪预备形态的客观和主观特征。所以,邓某的行为属于犯罪预备。

9.王某(男)与刘某(女)系夫妻,因关系不合闹离婚,王某不愿离婚,对刘某怀恨在心,一日将刘某骗出单位到僻静处,将预先准备好的一瓶硫酸倒在刘某面部。看到刘某极端疼痛并惨叫,王某又急忙将刘某送往医院,但仍然致刘某严重烧伤。请分析:王某的行为是犯罪中止还是犯罪既遂?为什么?(1)王某的行为是犯罪既遂。

(2)犯罪既遂,是指行为人所故意实施的行为已经具备了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3)王某将硫酸倒在刘某面部,导致刘某严重烧伤,这表明王某的行为具备了故意伤害罪的全部构成要件。王某虽然将刘某送往医院,但并未有效地防止刘某严重烧伤的犯罪结果的发生。所以,王某的行为不属于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10.某人武部干部陈某与王某在值班室对着墙壁练枪法。当时,人武部部长曾对陈、王二人进行劝阻,说容易发生事故。但陈、王二人不听,继续练枪法。陈装子弹,王开枪,结果子弹穿过窗户打死了在人行道上行走的张。请分析:本案中,陈某与王某是否属于共同犯罪?(1)陈某与王某的行为不构成共同犯罪。

(2)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构成共同犯罪,必须具备如下条件:第一,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二人以上。这是共同犯罪的主体条件。第二,各犯罪人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这是共同犯罪的客观要件。第三,各共同犯罪人必须有共

同的犯罪故意,这是共同犯罪的主观要件。上述三个要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3)本案中,陈某与王某没有致张某死亡的共同故意,他们的犯罪主观方面是疏忽大意的过失,他们的行为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11.甲、乙、丙、丁四人都是已成年的男子。某天,他们在一起喝酒,甲提出到江边的货船上盗窃财物,乙、丙、丁表示同意。甲遂分派乙去准备匕首和自行车,丁去窥视作案地形;入夜后,甲、乙、丁三人聚集一起,由丁带领到一艘装有出El衣料的货船,盗得出口衣料三捆,价值人民币三千余元;第二天甲要乙去找丙想办法销赃,乙找到丙后,丙一再表示不干,乙说:“上船容易下船难,不去小心你的狗命!”丙出于无奈,遂把赃物卖掉,所得赃款由四被告人平分。

请分析:本案中甲、乙、丙、丁所处的地位如何?从他们共同故意形成的时间上来划分,是属于哪一种形式的共同犯罪?(1)甲、乙、丙、丁的行为属于共同犯罪。在共同故意盗窃中,甲是主犯,乙是从犯和教唆犯,丁是从犯,丙是胁从犯。该共同犯罪属于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

(2)主犯是指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或者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从犯是指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辅助作用的犯罪分子。胁从犯是指被胁迫参加共同犯罪的犯罪分子。教唆犯是指故意唆使他人犯罪的犯罪分子。

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是指共同犯罪人的共同犯罪故意,在着手实行犯罪前形成。(3)本案中,甲提出盗窃财物、分派乙准备匕首和自行车、分派丁去窥视作案地形、指派乙去找丙想办法销赃,在共同盗窃犯罪中起了组织、策划、指挥作用,属于主犯;乙准备犯罪工具、参与直接实施盗窃行为、威胁丙,在共同盗窃犯罪中起次要作用,属于从犯和教唆犯;丁窥视作案地形属于为犯罪创造有利条件的行为,同时还参与直接实行盗窃行为,在共同盗窃犯罪中起次要作用,属于从犯;丙参与盗窃财物的共谋、因受威胁而实施了销赃的帮助行为,属于胁从犯。

另外,甲、乙、丙、丁在喝酒时商定到江边货船上盗窃财物,表明该共同犯罪属于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12、1997年10月15日,某校学生陈某(1981年1 1月生)与同学吴某因一件小事发生争吵,继而动手扭打起来,陈某被吴某打倒在地,头碰到水泥地面,磕出一个大包。陈某极为恼怒,从地上爬起来后便掏出随身携带的一把水果刀猛地向吴某腹部捅去,致使哭某脾脏被刺破,倒地休克(法医鉴定为重伤)。经送医院抢救,吴某脱离危 险,一个月后痊愈。

请分析:陈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为什

么?(1)陈某的行为构成犯罪。

(2)刑法典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陈某实施故意伤害行为时年龄为十五周岁,其故意伤害行为致被害人吴某重伤,所以,陈某的行为已构成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罪。

13、李某为了窃取财物,盗窃了一个军人的背包,到无人处打开,发现包里有一支手枪、数十发子弹,李某便将包藏在家中,后被查获。请分析:李某的行为属于牵连犯还是想象竞合犯?(1)李某的行为属于牵连犯。

(2)牵连犯,是指行为人实施某种犯罪,而方法行为或结果行为又触犯其他罪名的犯罪形态。

牵连犯的构成要件,表现为以下几个基本特征:第一,牵连犯必须基于一个最终犯罪目的。第二,牵连犯必须具有两个以上的、相对独立的危害社会行为。第三,牵连犯所包含的数个危害社会行为之间必须具有牵连关系。第四,牵连犯的数个行为必须触犯不同的罪名。

(3)本案中,李某只是出于一个盗窃财物的故意,实施了一个盗窃财物的行为,因此,李某的行为构成盗窃罪(未遂)。但是,李某盗窃财物的行为,结果又触犯了私藏枪支、弹药罪,因此,其行为属于牵连犯(结果牵连)。

14.王某与李某系邻居,从小一起长大,关系较为密切。但王某脾气暴烈,两人经常争吵并动手打架,过后又和好如初。一天,在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两人因为对电影中一个情节的看法不同又发生争吵,而且越吵越激烈,以致动手打了起来。在打斗过程中,王某一时

冲动,掏出嗨身携带的水果刀向李某的腹部猛捅了一刀,说:“看你他妈的还跟我吵!”然后扬长而去。,李某昏倒在地,因天黑没有人发现,失血过多死亡。请分析:王某对李某的死亡所持的主观心理态度是什么?为什么?(1)被告人王某对李某的死亡所持的主观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

(2)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间接故意的认识特征是行为人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结果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的意志特征是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3)本案中,对用刀捅李某可能致李某死亡的结果,王某应当预见到这种可能性。但因王某与李某的关系密切,显然王某不可能希望这种结果发生。对于李某死亡的结果,王某所持的只能是放任其发生的态度。因此,王某对于其行为造成李某死亡的结果而言,其认识

特征是明知可能性,其意志因素是放任结果的发生,这完全符合间接故意的构成特征。

15、马某因犯盗窃罪被判处有期徒刑5年,在服刑过程中主动交代还曾犯有盗窃罪。经有关机关调查确有此事,犯罪事实当时已被公安机关发现,只是犯罪人一直未能确定,案件未破获。

请分析:马某主动交代盗窃案件的行为属于坦白还是属于自首?为什么?(1)马某主动交代盗窃案件的行为既不属于自首,也不属于坦白,而是属于可以酌情从轻处罚或者一般应当从轻处罚的犯罪情节。

(2)自首是指犯罪分子犯罪以后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的行为,或者被采取强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还未掌握的本人其他罪行的行为。

坦白是指犯罪分子被动归案后,自己如实交代所被指控的犯罪事实,并接受国家司法机关审查和裁判的行为。(3)根据有关司法解释,正在服刑的罪犯如实供述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罪行,与司法机关已掌握的或者判决确定的罪行属于不同罪行的,以自首论;属同种罪行的,不以自首论,但可以酌情从轻处罚或者一般应当从轻处罚(如实供述的同种罪行较重的)。马某如实供述的盗窃罪行与判决确定的盗窃罪是同种罪行,所以,马某主动交代盗窃案件的行为不属于自首。另外,马某如实交代的是司法机关尚未掌握的盗窃罪行,而不是被指控的犯罪事实,因此,马某主动交代盗窃案件的行为不属于坦白。

16、一天中午,林某与冯某、刘某、曹某等人在一胡同内的饭馆门前相遇。冯某故意寻衅,撞了林某一下,林某即问:“你干什么?’’冯某说:“看你不顺眼!”双方遂发生口角,进而扭打起来。扭打过程中,冯某掏出随身携带的刮刀胡乱刺扎林某。林某的肩和背被刺中数刀,疼痛难忍,于是顺手从饭馆放在外面的瓷碗中拿起一只砸打冯某,欲求脱身。冯某头皮被砸出血,无比恼怒,便抱着林某继续猛刺并喊刘某、曹某过来帮忙。林某腿、臀、腹部又被刺中数刀。此时,刘某手持刮刀赶了过来。林某见势不妙,便更加用力地用瓷碗砸打冯某的头部。瓷碗砸碎后,尖角扎中冯某的颈部动脉,冯某当即出血倒地。刘某、曹某等见状,顾不得打林某了,忙将冯某抬起送往医院抢

救。林某趁机捂住腹部伤口逃往胡同口,没走多远,便被接到报案赶到的巡警抓住。冯某在被送往医院途中死亡。

请分析:林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1)林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

(2)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

侵害,而对不法侵害者所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行为。

(3)本案中,林某是在受到冯某行凶侵害,严重危及其人身安全的情况下被迫自卫造成冯某死亡的。林某的行为符合《刑法》第20条第3款关于特别防卫权的规定,即: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17、王某经人介绍与汤某相识结婚。婚后,两人常为家庭琐事争吵,加之家境贫困,王某对汤某渐生厌心。一日,两人又因家中所养的鸡发生瘟疫相互埋怨,继而发生争吵。汤某动手打了王某两巴掌,王某遂产生杀害汤某之心。当日午饭前,王某将灭鼠药放入汤某准备

要吃的稀饭中。汤某吃过饭后即出现恶心、呕吐,随之倒在地上痛苦呻吟。王某见状十分恐慌,后悔不该投毒杀夫,于是忙向邻居呼救。在邻居的帮助下,王某将汤某送到医院。经抢救,汤某脱险。

请分析:王某的行为属于什么性质的行为?为什么?(1)王某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

(2)犯罪中止,是指在犯罪过程中,行为人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而未完成犯罪的一种犯罪停止形态。

自动放弃犯罪的犯罪中止,必须同时具备三个特征:时空性、自动性和彻底性。

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除了必须同时具备上述三个特征外,还要求再具备有效性的特征。

(3)本案中,王某投毒行为实行终了以后,造成其丈夫汤某中毒,由于她主动呼救,并在邻居帮助下,将汤某送医院抢救,阻止了被害人死亡结果的发生。这种死亡结果没有发生,是由于王某自动放弃所致,符合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特征,应视为犯罪中止。

18、李某因犯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二年。在缓刑考验期间没再犯新罪,但在缓刑期满以后第三年又犯了盗窃罪,依法应判处有岛徒刑三年。请分析:李某是否构成累犯?为什么?(1)李某不构成累犯。

(2)缓刑是附条件的不执行原判刑罚,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而不是刑罚执行完毕。

累犯是指因犯罪而受过一定的刑罚处罚,在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于法定期限内又犯一定之罪的罪犯。

一般累犯的构成条件为:第一,前罪与后罪都是故意犯罪。此为构成累犯的主观条件。第二,前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后罪应当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此为构成累犯的刑度条件。第三,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或者赦免以后5年之内。这是构成累犯的时间条件。第 四,前后两罪均非危害国家安全罪,或者前后两罪之一不是危害国家安全罪。此为构成累犯的罪质条件。这是一般累犯与特别累犯的区别所在。上述四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才能构成累犯。

上一篇:“三电”专项斗争工作总结下一篇:全国科普日主题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