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辨析题

2024-04-26

刑法学辨析题(精选6篇)

篇1:刑法学辨析题

辨析题

1、请对“正当防卫超过必要限度的,都要承担刑事责任”进行辨析。

答案要点:

(1)这个说法不完全正确。

(2)正当防卫行为只有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且对不法侵害人造成重大损害的,才承担刑事责任。

(3)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2、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试分析此法条的含义。

3、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和承担的刑事责任相适应。试分析该法条的含义。

4、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谈谈你对此法条的理解。

5、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犯罪的,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适用本法。谈谈你对此法条的理解。

6、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 … 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分析此法条的含义。

7、对“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合理性进行辨析。

8、对紧急避险不负刑事责任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9、“紧急避险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的合理性进行分析。

10、试辨析“所有的首要分子都是主犯”。答案要点:此说法不正确。

(1)《刑法》第26条第1款规定,组织、领导犯罪集团进行犯罪活动的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是主犯。根据该规定,主犯包括以下几类人员: 1)组织犯。即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在犯罪集团中起策划、指挥作用的犯罪分子。

2)集团中的骨干分子,他们虽然不是组织犯,但在组织犯的领导下,特别卖力地实施犯罪行为,是组织犯的得力助手,具体的犯罪活动往往是他们指挥进行的。

3)一般共同犯罪中主要的实行犯,其行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起到了关键作用。

(2)根据《刑法》第97条的规定,首要分子分为两类:一是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二是聚众犯罪中的首要分子,犯罪集团中的首要分子都是主犯。但犯罪集团中的主犯不一定是首要分子,因为在犯罪集团中,除了首要分子是主犯以外,其他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也是主犯,但不是首要分子。

此外,在聚众犯罪中,根据聚众犯罪是否构成共同犯罪情况的不同,首要分子是否构成主犯也是不确定的。

11、试从刑罚的目的角度,对于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犯罪分子,可以免予刑事处罚的合理性进行辨析。

答案要点:

(1)从刑罚目的角度,对此情节的犯罪分子不适用刑罚更易实现预防犯罪,这里主要指特殊预防的目的的。

(2)从刑罚预防犯罪的效益性应与刑法的惩罚性协调一致的角度,对此情节的犯罪分子不适用刑罚,既可以节俭刑罚成本,又可以达到预防犯罪之目的。

12、试从刑法的性质和目的角度,对于累犯应当从重处罚的合理性进行辨析。

答案要点:

(1)行为人主观方面的严重恶性要求对累犯从重处罚。

(2)行为人严重的人身危险性要求对累犯从重处罚。

(3)特殊预防的刑罚目的要求对累犯从重处罚。

13、请对“在共同犯罪中,部分共同犯罪人退出或放弃犯罪的,成立犯罪中止”进行辨析。

答案要点:

(1)这种说法不完全正确。

(2)在共同犯罪中部分共犯退出或者放弃犯罪的,可以成立中止,但除必须具备犯罪中止的一般要件外,还必须具备“有效性”,即有效地阻止共同犯罪结果发生或有效地消除自己先前参与行为对共同犯罪的作用。(3)部分共同犯罪人自动放弃犯罪且具备有效性的,单独成立犯罪中止,但是其中止的效力不及于其他共同犯罪人。

(4)如果共同犯罪中部分共犯中止自己的行为,但其他共犯的行为导致结果发生时,不能单独成立犯罪中止,而应成立犯罪既遂。也就是说共同犯罪人要成立犯罪中止,不仅要中止自己的行为,还要阻止其他共同犯罪人实施犯罪或有效阻止犯罪结果发生。因为共同犯罪实行的是“一部行为,全部责任”的原则,如果仅仅中止自己的行为,仍然要对整个犯罪承担责任,但其中止自己的行为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5)因此,共同犯罪中部分共犯退出或者放弃犯罪的,如果具备有效性则成立犯罪中止,但仅及于中止者本人;如果缺乏有效性则不能单独成立犯罪中止,而应成立犯罪既遂。

14、请对“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这一规定的合理性进行辨析。

答案要点:

(1)在醉酒的情况下,行为人在客观上的确由于酒精中毒而使辨认和控制能力有所减弱甚至丧失,但醉酒状态是在行为人意志自由的情况下导致的,而非外力所为,因而让其承担刑事责任是符合逻辑的。

(2)如果免除或从轻、减轻醉酒人的刑事责任,则容易给犯罪分子一个十分方便的逃避刑事责任的借口。

(3)无论从逻辑上还是从实践来看,这一法律规定都具有明显的合理性。

15、请对“又聋又哑的或盲人不属于无责任能力人。他们虽免除处罚。”的合理性进行辨析。

答案要点:

(1)这一法律规定是合理的。

(2)又聋又哑的人或者盲人不属于无责任能力人。他们虽然有严重的生理缺陷,但并没有丧失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所以不能免除应负的刑事责任。

(3)从人道主义的角度出发,由于他们的生理缺陷,使他们接受社会教育的条件和对是非的辨别力都要受到限制,因而规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16、请对“犯罪对象即是犯罪客体”进行辨析。

答案要点:

(1)这个说法不正确。

(2)犯罪客体是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对象是危害社会行为所直接作用的物或者人.两个概念是有显著区别的。(3)犯罪客体是任何犯罪构成的必备要件,能够决定犯罪的性质,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具有这种法律属性。

(4)任何犯罪都要使一定的犯罪客体受到侵害,而犯罪对象则不一定受到损害。

17、怀孕的妇女犯罪,不适用死刑

答案要点:

(1)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

(2)我国刑法对死刑适用的对象有严格的限制,犯罪的时候不满18周岁和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3)所谓“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是指人民法院审判的时候,被告人是怀孕的妇女,也包括审判前被羁押时已是怀孕的妇女。对于怀孕的妇女,无论是在羁押期间还是在受审期间,都不应当为了要判处死刑而给她进行人工流产;已经人工流产的,仍应当视同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能适用死刑。

(4)但是,如果行为人在怀孕期间实施了犯罪行为,一时并未被人发觉,待胎儿出生或者流产之后,才受到羁押审判的,不应当属于“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如果其所犯罪行极其严重,可以对其适用死刑,也包括可以适用死缓。

18、试从罪刑相适应原则的角度,对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免除处罚的合理性进行辨析。

答案要点:

(1)预备犯对客体的侵害是一种危险,而非实害,客观上只有造成危害结果的一种可能性。没有造成严重的危害后果:主观上是为犯罪准备工具、创造条件的故意,而非实行故意,恶性较轻。

(2)对预备犯免除处罚,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既遂犯的罪行的危害性显然较预备犯严重许多,对预备犯可以免除处罚正体现了刑法的罪刑相适应原则。

19、“ 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的合理性进行分析。20、62条:“犯罪分子具有本法规定的从重、从轻处罚情节的,应当在法定刑的限度以内判处刑罚”。

试分析此条的含义。

21、第89条第二款规定:“在追诉期限以内又犯罪的,前罪的追诉期限从犯后罪之日起计算”。如何理解该法条?

篇2:刑法学辨析题

(三)1.特赦是对于受罪刑宣告的人免除其刑罚的全部或者部分的执行,既可以赦其罪,又可以赦其刑。所以,特赦后再犯罪的,不构成累犯。

2.继续犯,也称连续犯,是实质的一罪的一种。3.减刑就是减轻处罚。

4.在我国,单位犯罪就是法人犯罪。5.单位犯罪就是犯罪集团。6.所有的故意犯罪都有犯罪目的。7.所有的犯罪都有犯罪停止形态。

8.对于预备阶段的中止,既要按照预备犯进行处罚,也要按照中止犯进行处罚。

篇3:小金库犯罪的刑法适用辨析

一、贪污罪

先看一案例, 某机关单位领导张三, 财务科长李四, 二人相互勾结采取虚开发票的形式骗取公款50万元放入由出纳马六保管的小金库中。后张三、票据经手人王五和出纳马六三人用烟酒、礼品等票据将50万元予以套取并私分, 其中张三30万、王五10万、马六10万, 由张三给李四5万。本案中, 二机关争议的焦点在于共犯和账款的去向问题, 检察机关认为李四分得了赃款构成贪污罪共犯, 法院认为虽然李四分得了赃款但没有贪污罪的犯罪故意不构成犯罪。这里涉及两个问题, 一个是共犯问题, 一个是赃款的去向问题。

首先, 我们来看李四是否构成贪污罪共犯。两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为共犯, 其构成要件有三, 分别为主体为二人以上, 共犯人之间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和共同的犯罪故意。所谓共同的犯罪故意, 指的是各共同犯罪人认识他们的共同犯罪行为和行为会发生的危害后果, 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不论是事前共犯还是事中共犯均强调共犯人之间的意思联络, 因为只有共犯人之间进行相互的意思沟通和意思联络进行分工合作才能形成组织性的犯罪, 最终形成共同犯罪。共同犯罪强调意思联络但不是绝对的, 理论界在一定程度上也承认片面共犯。所谓片面共犯是指参与同意犯罪的人中, 一方认识到故意在同他人共同犯罪, 而另一方则没有认识到有他人和自己共同犯罪的情形, 即单方面、片面地存在共同犯罪的故意。实践中, 片面实行犯和片面组织犯没有认定为共犯的必要。理论界承认片面共犯是为了解决实践中出现的片面帮助行为者和片面教唆行为者的刑事责任问题, 否则片面帮助行为者和片面教唆行为者就无法受到应有的刑罚。在本案例中, 李四虽然参加了骗取公款存入小金库的行为, 但是并没有同另外三人中的任何一人进行犯意联络, 不存在非法占有公款的目的, 不存在贪污的主观故意, 检察机关不能因其分到5万元而客观归罪。

其次是贪污赃款的去向问题。本案例中小金库形成后, 李四获得的4万元能否认为其构成贪污罪。司法实践中赃物去向问题往往影响我们对贪污罪的认定, 理论界普遍认为赃款去向不是构成贪污罪的构成要件之一。不把贪污案赃款去向作为贪污罪的构成要件有利于贯彻主客观相一致的刑法原则, 有利于弥补法律空白, 有利于打击犯罪和反腐败。小金库形成过程中, 只要国家工作人员或受国有机关、国有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 侵吞、窃取、骗取或者以其他手段非法占有公共财物的, 均构成贪污罪。实践中, 只要小金库中资金资产的获得是通过贪污罪中的侵吞、窃取、骗取或其他手段等非法方式获取的, 那么该资金和资产就为赃款。至于赃款形成之后是用于公、用于私还是查不清去向只要能查明是以个人名义进行的, 都不影响贪污罪的构成。犯罪的停止形态具有不可逆转性, 贪污罪一旦既遂就不可逆转, 赃款的去向只是其处理犯罪所得的方式, 充其量作为量刑的情节, 赃款用于公务不构成犯罪的观点值得推敲。

再次是关于贪污罪的既遂标准问题。对于此理论界有失控说、占有说和控制说。失控说认为只要所有人失去对公共财物的控制贪污既遂, 该学说没有考虑行为人的行为结果扩大了打击范围;占有说认为只有公共财物被实际占有贪污才既遂, 该学说忽略了行为人对公共财物的间接控制缩小了打击范围可能放纵犯罪;控制说 (支配说) 认为只要公共财物被实际控制贪污既遂。笔者赞同支配说, 只要公共财物为国家工作人员所实际支配, 包括直接支配和间接支配, 就实现了其非法占有的目的, 为贪污既遂。该标准也为我国司法机关所认可, 2003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国法院审理经济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通知》中规定“贪污罪是一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财产性犯罪, 与盗窃、诈骗、抢劫等侵犯财产罪一样, 应当以行为人是否实际控制财物作为区分贪污既遂与未遂的标准。”

最后是关于非法占有为目的。非法占有为目的包括归自己占有和第三人占有, 这里的第三人包括单位。小金库的赃款形成后, 不论是由行为人自己占有还是其亲属占有, 甚至是公有, 都属于非法占有。

综上, 看小金库所涉行为是否构成贪污罪首先要看资金资产的来源是否合法, 其次是看资金资产是否处于行为人的实际控制之下, 再次看资金资产的去向是否是以自然人名义决定而不看是用公还是用私。只要符合以上三个条件, 其自然人行为一般均构成贪污罪。

二、私分国有资产罪

首先我们必须明确的是小金库里的资金或资产是否属于国有资产。正如有学者指出的那样, 资产是指可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中, 并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财产和财产权利。依据通常的理解, 资产则是指可作为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经营过程中并能带来经济利益的财产和财产权利。一般而言, 财产是法学意义上的概念, 而资产则是经济学意义上的概念。美国经济学家约翰·康马斯指出:资产的法律意义是财产而财产的经济意义是资产。

国有资产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国有资产指国家投入到经营性企业中的财产及其收益;广义的国有资产与国有财产等同, 指我国境内外属于国家所有的各种形态的财产。笔者赞成广义说, 认为国有资产与国有财产等同, 因为国有资产中的各项资产包括增值的和非增值的资产所有权均归国家所有, 都为国家职能服务。另外, 国家机关中的资产也很难投入到生产经营和增值, 故国有资产就是国有财产及其产生的收益。1999年9月1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立案侦查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 (施行) 》在附则部分规定:“国有资产, 系指国家依法取得和认定的, 或者国家以各种形式对企业投资和投资收益、国家向行政事业单位拨款等形成的财产。”2009年5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国有资产法》第二条:“本法所称企业国有资产 (以下称国有资产) , 是指国家对企业各种形式的出资所形成的权益。”小金库中的资金资产是否为国有资产, 要根据资金资产的来源进行区分。如果小金库属于截留国家资金资产设立, 那么肯定为国有资产;单位的各种收入利润也为国有资产;各种名义的回扣、手续费也属国有资产;罚没财物不属国有资产, 因为刑法设有私分罚没财物罪。可见小金库中的资产资金大部分都可以认定为国有资产。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机关、事业单位的奖金福利能否成为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对象, 判断的关键是奖金福利是否属于预算范围内, 如果超出预算范围则能成为私分国有资产的犯罪对象, 否则就是正当的。

其次我们应该注意贪污罪与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区别。贪污罪是自然人犯罪, 私分国有资产罪是单位犯罪, 受罚主体是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是否体现集体成员的意志是二者区分的关键, 如果经单位集体研究决定或负责人决定实施、以单位名义进行私分、体现单位意志那么就是私分国有资产罪;如果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侵吞、窃取、骗取或其他手段获得资金资产、体现个人意志、在共犯之间进行私分则构成贪污罪。

最后我们还必须弄明白私分的含义。所谓私分就是违反国家规定擅自分配, 不一定是秘密的不公开行为。

综上, 形成小金库的资金资产除了罚没财物外大部分都可以成为私分国有资产罪的对象。如果以单位名义进行私分资金资产、体现单位意志就构成私分国有资产罪, 如果仅在少数人之间进行私分、体现个人意志则构成贪污罪。

三、挪用公款罪

首先小金库里的资金是不是公款。所谓公款就是公共财产中以货币形式表现的那一部分, 根据《刑法》第九十一条、第一百八十五条、第二百七十二条、三百八十四条、二百七十三条的规定可知刑法意义上的公款包括国有财产中的公款、集体财产中的公款、扶贫或者国家财政拨款的特殊救济金、社会自发捐助、各大科研院校以及中学中受人捐助的各类奖助学金、外国政府或者民间组织捐助的各类救济金、救灾、抢险、防汛、优抚、移民、救济、扶贫等七种特定款物、国家机关、国有公司、企业、集体企业和人民团体管理、使用或者运输中的属于私人所有的财产等。小金库的资金大部分都是与单位的职责有关的依法应当上交国家的资金, 其性质明显属于公款。

其次是把握挪用公款罪的既遂标准。关于挪用公款罪的既遂理论界有实际控制与支配说、暂时失控说和构成要件说三种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应该在构成要件说的基础上参考实际控制与支配说。通说认为只要某人的行为符合刑法分则某具体罪名的全部构成要件该行为就构成该罪, 挪用公款罪也不例外。既遂标准也应看其具体的构成要件, 但是还应该参考实际控制与支配说。因为挪用公款罪为危险犯, 行为人只要在主观目的支配下, 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 实施了挪用公款的行为, 并将会给国家、集体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的危险状态, 使得国家暂时丧失对公款的支配权和使用权, 使国家财产处于危险状态。实际控制与支配说是挪用公款罪既遂的客观表现, 同时还要结合挪用公款罪的构成要件才能正确认定该罪的既遂。挪用源于小金库里的资金构成挪用公款罪的停止形态也要以此为标准。

以上是小金库行为所涉及的主要职务犯罪, 另外小金库行为还可能涉及到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单位行贿罪、受贿罪、滥用职权罪等罪名这里不再逐一分析。本文还必须提一下的是隐匿、故意销毁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罪, 此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 国家工作人员当然也能成为该罪的犯罪主体, 此罪为打击小金库犯罪不可缺少的罪名之一。小金库的治理仅靠纪律和行政处罚是不够的, 在其治理过程中应该发挥刑法的应有作用, 构成犯罪的必须依法予以查处, 使其受到刑法的制裁。

摘要:小金库是指违反法律法规及其他有关规定, 应列入而未列入符合规定的单位账簿的各项资金 (含有价证券) 及其形成的资产。文章试对小金库行为涉及的贪污罪、私分国有资产罪、挪用公款罪等主要罪名进行分析, 期为司法适用有所裨益。

关键词:小金库,贪污罪,挪用公款罪,私分国有资产罪

参考文献

[1]屈茂辉.中国国有资产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2.

[2]高铭暄, 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3]王玉瑊.私分国有资产罪疑难问题探析.2010年华东政法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4]周建旭.浅谈“小金库”引发的经济犯罪.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3) .

[5]田宏杰.挪用公款罪司法认定中的疑难问题研究.人民检察, 2011, (7) .

[6]杨景瑞.挪用公款罪疑难问题研究.2009年黑龙江大学硕士研究生论文.

[7]黄进萍, 吴情树.支用小金库是贪污还是私分国有资产.财经政法资讯, 2010, (3) .

[8]李如君.小金库”概念浅析.中国监察, 2011, (18) .

篇4:徇私枉法罪刑法条文辨析

关键词:徇私枉法罪 司法工作人员 包庇 既未遂

一、问题的提出

[基本案情]蔡某涉嫌危险驾驶罪,为寻找立功线索以达到判缓刑的目的,找到时任禁毒大队指导员的周某帮忙提供立功线索,周某明知蔡某谋取立功是为减轻处罚,仍接受请托,吩咐他人寻找逃犯线索。2014年3月5日,周某通过他人得知有逃犯线索后,通知禁毒大队民警章某一起抓捕逃犯。在抓到逃犯后,周某明知蔡某没有向公安机关举报过逃犯,且没有参与抓捕逃犯,为了伪造蔡某检举立功的假象,通知蔡某到公安局谈话,伙同并授意章某虚构事实,编造蔡某举报逃犯和协助公安机关抓获逃犯的两份虚假笔录,周某和蔡某均在两份笔录上签字。事后,蔡某给付周某3万元。后人民检察院在审理蔡某a危险驾驶案中发现立功线索来源可疑,遂案发。

法院判决蔡某、章某均成立滥用职权罪,理由如下:

1.从主体要件看,能够枉法的主体只可能是介入到某一具体刑事案件的侦办过程当中的行为人,并对案件处理结果具有影响力的特定人员。本案中,周某、章某作为民警,查办涉毒刑事案件,而为其他案件的犯罪嫌疑人出具立功证明材料,是由于其自身参与到了接受他人举报这一事实当中,只是基于职责和亲历性的作证行为,与对某一事项如被举报的犯罪线索进行的超脱于事件构成要素的查证行为具有本质上的差异。

2.从行为要件看,包庇是行为要件,根据2006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渎职侵权犯罪案件立案标准的规定》虽将“包庇”扩大解释为“伪造、隐匿、毁灭证据或者其他隐瞒事实、违反法律的手段”,但对该“伪造……手段”的理解,仍应基于刑法条文中的行为要件即“包庇”,而包庇一词,根据包庇罪的理解,是指向司法机关提供虚假证明掩盖犯罪事实和人,包括将重罪事实掩盖为轻罪事实或有罪事实掩盖为无罪事实。因此,只有针对犯罪事实进行掩盖才属于“隐瞒事实,违反法律的手段”,而不包括向司法机关提供减轻罪责的法定、酌定量刑情节的虚假证明。

上述论证,引发了笔者对徇私枉法罪构成要件的深入思考,包括徇私枉法罪主体要件的司法工作人员是否必须是具体案件的承办人?行为要件的包庇只能基于包庇罪而作出理解?

二、徇私枉法罪要件分析

《刑法》第399条规定,徇私枉法罪是指司法工作人员徇私枉法、徇情枉法,对明知是无罪的人而使他受追诉、对明知是有罪的人而故意包庇不使他受追诉,或者在刑事审判活动中故意违背事实和法律作枉法裁判的行为。

(一)“司法工作人员”的界定

《刑法》第94条规定,本法所称司法工作人员,是指有侦查、检察、审判、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本文所引用判例认为徇私枉法罪的主体必须是原罪案件的具体承办人,笔者不同意该意见,认为只要具有司法工作人员身份及职责即可,理由有三:

第一,经对“司法工作人员”一词进行文理解释,结合《刑法》第94条规定,司法工作人员特指一类具有特定身份、负有特定职责的群体,而直至目前尚未有任何司法解释或实务机关解释、指导案例对此予以限制,故进行限缩解释没有依据。

第二,从立法精神考虑,该罪打击的对象是负有司法职责的行为人,利用自身职务便利对国家司法秩序进行破坏,以及因此损害民众对司法职务客观公正信赖的行为,故但凡负有司法职责的个人,无论是否是原罪案件承办人,均有可能成为实施前述行为的犯罪分子,这些人理所当然都是刑法所要打击的对象,这并非是对法条主体的扩大解释,是依据立法本意得出的合乎逻辑的结论。反之,将主体范围限缩至具体案件承办人,将会极大的缩小打击范围而纵容犯罪。

第三,以各地法院判例为据,[1]经抽样统计浙江省内各地涉嫌徇私枉法罪司法判例30起,其中非原罪案件承办人的案件5起,这些非原罪案件承办人包括负有查禁职务的公安民警、协警等,其余4起被告人均非原罪个案承办人,而法院一致认定被告人符合徇私枉法罪主体,成立该罪。(图1)

从调查数据可见,“非原罪案件承办人符合司法工作人员主体要求”的观点能够被法院采纳,我国虽不是判例法国家,但法院判例有借鉴之处。

(二)行为要件“包庇”之涵义

犯罪是侵害法益的行为,没有行为就没有犯罪,因此在界定一种举动是否构成犯罪时,只要它不是刑法规定的特定行为,一开始便可以排除在该罪名考察范围之外。

结合上表可见,“包庇”涵义不尽相同。徇私枉法罪中的包庇行为采用不完全列举的方式,以“其他隐瞒事实、违反法律的手段”作为兜底,有所保留,那么如何认定一个行为是否符合兜底条款所描述的其他手段?本文所引用判例认为包庇之意限于包庇罪之意,笔者对此持否定意见,认为作为徇私枉法罪行为要件之“包庇”,其内涵远不止于作假证明,更有通风报信、指使他人作伪证等多种形式,具体分析如下:

第一,从行为的表现形式来看,刑法规定中的所有行为可以概括为两种基本形式:作为或者不作为。一般而言,作为是指行为人以积极的身体活动实施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不作为是指行为人在能够履行自己应尽义务的情况下不履行该义务。前者如作假证明,采用积极的身体动作违反了严禁向司法机关提供虚假证明的罪行规范。而隐瞒真相、违反法律的手段,不仅包括作为方式,也包括直接违反了法律、法规中的义务性规范或命令性规范,如负有查禁职责的司法工作人员对犯罪事实不予查处追诉。可见,“隐瞒真相、违反法律的手段”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做假证明只是其中一种方式。

第二,从文字表面语义分析,“作假证明”是一个具有固定涵义且被限定外延的词,“假”的反义即“真”,假证明是指一切与客观事实不符的内容,从正反两方面理解“假”,假证明不仅是对已有客观事实的歪曲、篡改,也可以是无中生有的捏造、虚构。而“隐瞒事实、违反法律的手段”是一个未做限制的词,同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对此可以采用体系解释,即通过对刑法整体的理解,联系相关法条的涵义而阐明其内涵。“法律条文只有当它处于与它有关的所有条文的整体之中才显出其真正的涵义,或它所出现的项目会明确该条文的真正涵义。有时,把它与其他的条文——同一法令或同一法典的其他条款一一比较,其涵义也就明确了。”[2]在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及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中,均提到“包庇”不仅包括隐匿、毁灭、伪造证据,还涉及通风报信、指使他人作伪证,帮助逃匿、作虚假证明等,将这些内容纳入“隐瞒真相、违反法律”之中,并没有语义上的分歧或矛盾。故徇私枉法罪中的“包庇”之应有涵义,不仅包括作假证明,其外延应远远大于此。

第三,从司法实务角度看,浙江省内各地法院判决所查明事实中关于“隐瞒事实、违反法律的手段”之具体表现包括:对明知是犯罪的行为不上报、不查处;电话通知作案人员逃离;涂改法医学人体损伤程度鉴定书、枉法鉴定损伤程度;被告人违法搁置、不处理有罪的人的犯罪事实、向司法机关提供虚假证言以减轻罪责等。法院判决虽不能直接作为定案依据引用,但各地已生效判决均是检察院自侦部门、公诉部门、法院审判部门层层把关,应当有其法理、法律依据,值得参考。

“隐瞒真相、违反法律的手段”是一个极宽泛的概念,根据上述论证,形式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内容至少包括通风报信、指使他人作伪证,帮助逃匿、作假证明等。考虑到实务错综复杂,不可能穷尽列举,为进一步明确手段之内涵以为实务提供帮助,笔者经考量各行为之结果,认为可以将手段总结为一切使得司法机关“查不到”、“抓不得”、“定不下”、“错判决”的行为。从词义上判断一个行为是否是“隐瞒真相、违反法律”,是较为容易的,而该行为又造成至少前述四种结果之一的,即可以认定为徇私枉法罪之行为要件“包庇”。

(三)既未遂问题

徇私枉法罪载明行为要“使其受追诉”、“不使其受追诉”,有观点认为,徇私枉法罪的既遂应当是枉法行为最终产生了追诉无辜、放纵犯罪、枉法裁判的结果。[3]另有观点认为,只要实施了追诉无辜、放纵犯罪、枉法裁判的行为即为既遂。对此,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理由如下:

第一,从保护法益角度来看,徇私枉法罪旨在保护国家司法公务的合法、公正、有效执行,以及损害国民对此的信赖。[4]当行为人采用隐瞒事实、违反法律的手段枉法行为时,其已经用实际行为侵害了司法秩序,即行为与结果同时发生,而其目的无论是为徇私或是徇情,都让国民看到了一个被私情或私利所左右的司法体系,所谓的合法、公正只是存在于柏拉图的理想国之中。行为发生之时,刑法所要保护的法益已经被侵害且无可挽回,结果已经发生,故徇私枉法罪只要实施了特定行为即构成犯罪且既遂。

第二,从浙江省司法判例来看,部分案件在有罪的人尚未受到较轻追诉时即已案发,法院认定既遂。如被告人潘某时任温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一大队协警,在保管涉嫌危险驾驶罪的陈某血液时,将血液混合稀释,致使血液中酒精含量仅20mg/100ml左右,后经多方侦查补证,检察机关才得以认定陈某构成危险驾驶罪,此案中陈某获得较轻追诉的结果并未发生,但法院仍认定既遂。

三、存在的问题及预防措施

惩罚是刑罚的固有属性,通过对犯罪构成要件的分析论证以准确适用刑罚,而刑罚目的还包括预防犯罪,现对引用的30个司法判例中的主体身份进行统计:

通过上述列表可见,各行为人均是公安机关司法工作人员。公安机关是我国政府预防犯罪、控制犯罪以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人身、财产安全的最重要的行政职能部门,拥有极大的权力。而权力越大,对法益侵害的潜在危险或实际危险更大。实践中一方面要加强对公安机关工作人员(包括具有司法职责的聘用人员)预防犯罪的制度建设,另一方面检察机关作为监督机关,要严格把好证据“质量关”,对公安机关的违纪、违法行为及时作出有效处理,避免冤假错案的发生。

注释:

[1]数据判例查自浙江省温州市图书馆数字资源服务平台汇法网法律数据库。

[2][法]亨利·莱维·布律尔:《法律社会学》,许钧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70页。

[3]周光权:《徇私枉法罪研究》,载《人民检察》2007年第12期。

篇5:辨析题、材料分析题

一、辨析题(先标明“正确”或“错误”,再说明理由。)

1.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是超额剩余价值。

答:正确。每个资本家总是力图不断改进技术,改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的就是超额剩余价值。

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为资本家劳动,资本家付给工人工资,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一说法正确吗? 答:错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这是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如果把工资表现为“劳动的价格”,或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这就模糊了工人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界限,掩盖了资本家的剥削关系。

3.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是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商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答:正确。因为还有不少劳动人民有实际需要而无支付能力。

4.和谐意味着矛盾双方的完全同一。

答:和谐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和谐的本质就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P44)

5.所有的成年人都是劳动者。答:错误。不是所有的成年人都是劳动者。因为劳动者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知识,能够运用一定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从事生产实践活动的人。

6.在知识经济时代,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

答:此观点错误。

⑴商品生产过程是各种生产要素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过程,各种生产要素在商品生产中的作用与劳动创造价值的关系是不同的。就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而言,土地、材料、技术、知识等生产要素是商品使用价值的物质要素,与劳动者的具体劳动一起,共同构成了使用价值的源泉。但就商品价值的创造而言,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即抽象劳动。抽象劳动是形成价值的唯一源泉,离开了人的劳动,价值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⑵在信息经济社会中,知识转化为生产力,能提高劳动生产率,给人类的生产带来极大的方便。在这一时代,知识和技术甚至成为首要的生产力。但价值的增长源泉仍是劳动,而不是知识。知识不创造价值,它本身的价值也必须通过生产者的具体劳动才能转移到新产品中去,成为商品价值的一个构成部分。

⑶此观点的错误在于,没有认清价值的来源。

二、材料分析题(任选一题)1.在十七世纪,牛顿曾坚信光是由很小的微粒组成的,这一学说得到了几何光学实验的证明。后来到了惠更斯菲涅耳时代,光的波动学说被光的干涉和衍射实验以及后来的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所证实,从而否定了牛顿的微粒说。

二十世纪初,量子力学以其优美的数学形式和极其精确的实验再一次否定了光的波动说,认为光是由微粒组成的,但这种微粒是具有波动性的,称之为光量子。显然量子力学所说的光量子是具有波动性的微粒,它与牛顿所假设的微粒有本质的区别。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辨析这段文字。

【答案要点】

(1)辨证的否定观认为,否定是事物内在矛盾所引起的自我否定;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是包含肯定的否定。这种辨证的否定是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的有规律的过程,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事物的这种否定之否定过程,从内容上看,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2)首先是惠更斯菲涅耳时代由麦克斯韦电磁场理论验证的光波动学说否定牛顿的光是由微粒构成的学说,最后被肯定光是由具有波动性的微粒构成的量子力学所否定,经过两次否定后,虽然量子力学中提到的微粒与牛顿提到的微粒有了本质的区别,但这却标志着人们已经对光有了本质的认识,体现了认识事物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2.齐人有好猎者,旷日持久,而不得兽。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惟其所以不得之故,则狗恶也。欲得良狗,则家贫无以。于是还疾耕,疾耕则家富,家富则有以求良狗,狗良则数得兽矣。田猎之获常过人矣。非独猎也,百事也尽然。

请问:

⑴齐人由“入则愧其家室,出则愧其知友州里”到“田猎之获常过人”的转变中蕴涵了哪些哲学原理? ⑵这些哲学原理对于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何意义?

【答案要点】

①齐人由于猎狗本领不强,所以打猎不成,后来他就回家耕田,耕田就赚到钱,有了钱就买了好的猎狗,有了好猎狗就捕到了很多猎物。这一环套一环的关系中猎狗是最关键的,得到猎狗才能到猎物,所以主要是买到好的猎狗,为了买猎狗,他去耕田,赚了钱就可以买到,买到之后打了猎物他会赚更多的钱,这体现了事物之间的联系性,也体现了抓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的重要性。

②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不要一味蛮干,要考虑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找出关键所在,再想方设法加以解决。关键问题解决了,事情就可以办好。如果只是孤立地看问题,不考虑问题的症结,就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事情也就无法办好。

3.生态方面:人类的繁衍,使地球不堪重负,破坏性的开采使地球有限的资源几近枯竭。由于温室效应导致海平面上升,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在2001年被迫全民移居新西兰。人类的种种行为,已经违背了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人类社会的发展前景已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人类紧迫而又艰巨的任务。

爱因斯坦说“科学是一种强有力的工具。怎样用它,究竟是给人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全取决于人自己,而不是取决于工具。刀子在人类生活中是有用的,但它也能用来杀人。” 结合以上材料,请判断“环境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这个观点。【答案要点】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球问题”(人口问题,温室效应,厄尔尼诺现象,土壤过分流失,土地荒漠化扩展,森林面积锐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等等)突出,但不能将这些问题看做是科学技术发展的直接结果。“全球问题”是人和人之间关系的失调以及人和自然的冲突,它体现了科学和价值之间的矛盾,科学技术能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完全取决于人类自己。

4.阅读下列材料,用唯物辩证法理论回答有关问题。

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某鞋厂实行了一些新的生产和营销策略,积极适应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其材料如下 :

实行一区一策。他们认为,统一的大市场也有区域的差异,市场的共同规律是以各地区不同的特点表现出来。他们把销售总公司分为南方总公司和北方总公司,同时把公司化小,由原来的5家分公司裂变为28家分公司,一个公司只管一个省份的销售,每个公司都提出了自己的销售策略。这种小公司大市场和一区一策战略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请回答:通过上述材料,说明该企业是如何运用辩证法分析、解决矛盾,来增强产品的市场渗透力的? 答案要点:

辩证法认为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是相互联结的,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矛盾的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矛盾的特殊性表现出来,它要求在承认矛盾的普遍性的前提下着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该企业具体分析了统一大市场中的区域差异,然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实行一区一策,从而大大增强了产品的市场渗透力。

5.国际经验表明,当一个国家和地区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处理得好,就能顺利发展;处理不好,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我国已进入这一时期,请用唯物辩证法的观点对这一问题加以分析,谈谈你的体会。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在事物发展发展过程中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处于主要的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的方面。

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人均GDP进入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表明该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市场得到了开拓,同时也为下一步的发展准备了资本和其他条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些有利的因素,发挥矛盾同一性的作用,则可以使经济社会再上一个新台阶。反之,在这个阶段,如果不注重发展的均衡性和社会公正,人们的收入差距会拉大,许多原来还潜藏着的矛盾这时会凸现出来并尖锐化。如果不能够很好控制矛盾,则将会使矛盾激化和扩大,就将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国当前的社会正处于这个阶段,这就要求我们在这个阶段从哲学高度上认清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起作用的条件,以建构和谐为目标,促进中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和健康发展。

6.蚂蚁能看见我们看不见的光线,我们能证明蚂蚁看见而我们看不见的东西,且这种证明只能以人眼睛所造成的知觉为基础,这说明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据此说明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⑴ 任何动物只能依靠本能去接触外部世界,而人类却可以通过实践了解并根据自身的需要去能动地改造世界。

⑵ 蚂蚁能看见人类所看不见的光线,这是蚂蚁所具有的本能。从人类的本能来看,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虽然有限,甚至连蚂蚁也不如;但人类可以在改造世界的科学活动中,创造出世界上本来并不存在的太空探测仪、高能加速器、显微镜等科学仪器,大大地拓展人类的视野,看到人的视力所看不到的极远或极其微小的东西。

⑶ 以上事实证明了人眼的特殊构造不是人的认识的绝对界限,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其主要来源不是人类的自然本能,而是人类的实践。

7.互联网既可用来传播先进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运用实践和认识相互关系的原理,分析互联网对人们思想观念发生了哪些影响?当代大学生对互联网的发展应树立怎样的价值观?

⑴实践在人的认识的形成中具有决定作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为认识提供了可能,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⑵互联网作为一种现代化的传播工具,打破了地域、民族、国别等界限,大大缩短了人们之间相互交往联系的距离。它的出现,对大学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也为大学生通过上网实践、发展自己的思想认识提供了可能。

⑶互联网作为一项现实的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既可用来传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也可用来散布文化垃圾。依据认识源于实践的原理,当代大学生在实践中经常接触互联网中先进的文化与观念,能激发自己积极向上的精神,汲取有用的科学文化知识,培养科学人文精神;如果经常性接触其中的文化垃圾,则会对自己的思想上的健康成长带来若干不良影响。

篇6:刑法学辨析题

36.公有制经济是指全民所有制(国有)经济和集体所有制经济。(错误)

37.非公有制经济不属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错误)

40.按劳分配是对一切剥削制度的否定。(正确)

41.讲效率优先就不可能兼顾公平。(错误)

先富不会带来共同富裕。(错误)

42.43.效率与公平应当并重。(错误)应正确理解效率和公平的关系。

44.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错误)

45.股份制是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没有社会制度的归属性。正确。(1分)

33、私营企业主的个人所得属于按劳分配。本命题错误。(1分)

34、实现现代化,就意味着改变农业的基础地位,集中发展高科技产业。错误。(2分)

45.国企改革就是实行私有化。(错误)

46.国有企业改革必须“抓大放小”。(正确)

115.我国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发展要同步进行。(错误)

第九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50.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历史上最高类型的民主。(正确)

5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一项根本政治制度。(错误)

52.民主是目的,不是手段。(错误)

53.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正确)

54、人权高于主权。本命题的错误的。(1分)

第十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55.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是加强理想建设。(错误)

56.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一致的。精神文明是一致的。(正确)

57.在我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统一的。(正确)

58.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发展了,精神文明也就自然而然上去了。(错误)

59.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要大力倡导共产主义道德。(错误)

1.先进文化是以先进生产力为基础的,因此,在我国生产力沿不发达的情况下,不应提出建设先进文化的目标。(错误)。

60、在文化对一个国家存在和发展的作用问题上,有一种说法:“欲灭一国,先灭其文化。”(正确)。

第十一章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60、稳定的社会就是和谐社会。(错误)。

60、.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之间是一致的。(正确)。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错误)。第十二章 祖国完全统一的构想

60、香港和澳门被外国势力侵占后实行殖民统治,沦为外国的殖民地。(错误)。

60.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意味着放弃使用武力。(错误)

61.“一国两制”的前提是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错误)

62.在台湾问题的解决上,我们从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正确)

63.“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正确)

147.我国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社会主义的。(正确)

2.台湾问题绝不能无限期地拖下去。(正确)。

材料题

2.我们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就是要求全党同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更加明确地由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发展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摘自胡锦涛《在省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2005年2月)

请回答:(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依据。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的关系。

(3)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途径。

【答案】(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为了切实解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党中央总结过去的经验,科学地分析了国内外形势,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之统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来的。这一要求和目标,以二十多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为基础,以当代中国和世界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为背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全面进步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主要内容,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基本特征。可以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适应了我国改革开放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它们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物质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政治文明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切实的政治保障,精神文明建设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的精神支柱。同样,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也离不开和谐社会建设。通过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可以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秩序、社会气氛,形成良好的社会运行机制,保证社会处于既有活力又有相对平衡的状态,从而为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有利的社会条件。

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建设都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就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认识的深化和发展,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具有重大意义。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的社会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必须综合施策,全面推进。

①是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地发展经济。解决中国所有的问题要靠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社会同样要靠发展,关键是经济发展。

②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但也存在着具体利益的矛盾。处理这些矛盾,应坚持公平、公正的原则,维护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具体利益,走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道路。

③是切实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更不可能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是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的稳定有序、安定和谐,既要靠法治,又要靠德治。要把社会的他律和公民的自律有机结合起来。

⑤是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只有建立起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体制相适应的社会

体制,才能形成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相适应的社会秩序。

2、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会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现实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主义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答案:1社会保障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和优抚安置等几方面的内容。社会保障的内容与人民群众的基本需要和切身利益直接相关,是这些需要在不同群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人民群众的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不断满足人们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正是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这一本质和核心。(10分左右)

2社会保障体系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

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公平和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要的制度保障。(10分左右)

五、材料分析题

1.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是贯彻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问题:(1)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主要内容说明,为何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体现着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本质和核心?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五、材料分析题

上一篇:别伤着自己公开课教案下一篇:形容手的排比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