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改认知与感悟

2024-05-22

体育课改认知与感悟(共6篇)

篇1:体育课改认知与感悟

体育课改认知与感悟

八年级教师:宋坤 在近期的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是摸索着前进的,我们是在探索中总结,一边学习一边教学。通过总结,我们舍去了不合理的方法,发扬光大正确的思路,使我们的新课程改革不断的完善,不断地走向成熟。在几年的探索中,我个人认为,新课改应是在围绕着体育课未来进行的,我们应在课前,课中,课后体现出课程改革的新面貌,新思路。

一、备课要上好一节体育课,备课是必不可少的,课改前应备课,课改时也应备课,但备课的重点却不一样,我认为,课改中的备课,应备教材、备教法,但更应备学生,应充分考虑学生是否对教材有兴趣,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何针对学生的爱好兴趣来调整教法以及训练手段。

二、上课上好一节课,首先应看到是否完成课的任务,但是,在上课过程中,单单为了完成任务而完面任务是远远不够的。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我们应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学生服从指挥到自觉行动。在体育课中,培养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使学生认识到体育锻炼对学习,对生活,对身体的好处,使他们学会如何自觉,自主地锻炼身体,从而能让他们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都能很好地参加体育锻炼,而不仅仅是在体育课上。在课堂中,教师应改变指挥者的角色,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在课堂中与学生一起活动,指导学生活动,更重要的是和学生一起探索,使学生体会到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在学习中得到无穷的乐趣,使他们的身心都得到锻炼。

应该说,体育课不仅是培养学生身体健康的课堂,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让他们有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心态,更有着坚强的意志、坚韧不拔的精神,有开拓创新的精神,有团队合作精神等等。

三、课后反思。课后反思是体育课的一个必要环节,没有反思,就不会提高,没有反思就不会看到长处及短处。反思有多种形式,一堂体育课应反思的问题是很好的。但我认为,一堂体育课更应该反思的是这堂体育课有得到学生的认可吗?这堂体育课中,学生有没有积极参与,教师有没有积极参与;学生的身心有没有都得到锻炼。而不应该只是反思。你的讲解是否清晰易懂,学生是否学会了动作技术。课程改革才刚刚开始,我们的探索是任重而道远,特别是中学体育的改革,更是一路坎坷,体育课是一门特殊的学科,更有着沉重的任务和特别的意义,作为体育老师,更应该积极地探索,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进步。

篇2:体育课改认知与感悟

——人生若只如初见。

也许有很多的东西,我在来大学的时候就不懂;所以,造成了现在这样的自己。也许,我没能真正的了解别人,从而无法真正的把自己全部交给别人;所以,在大学里,我在收获友谊的同时也失去了曾经我以为可以成为一辈子的友情!我一直以为我的付出一定和我的收获成正比,可是现实却远远不是这样!所以,自从上了这个自我认知与成长课后,我从老师和同学那里重新认识了自己,了解了自己;我也能够从梦幻和理想中苏醒,勇敢地面对现实;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从里到外的重新塑造自己。

通过学习的感悟:人生的真相!

在现实中,我们总会遇到痛苦,但痛过了,有时就故意淡忘了,不愿正视它,更不愿提起它。其实,痛苦也是人生的一种“维他命”,认真反思它的人,可以找出苦的根源,痛过一次就够了;而不愿正视它的人,会接二连三犯同样的错误,遭受同样的“痛”和“苦”。比如:印度伟大的寂天伦师曾说:“执我唯增苦。”只要执着“我”,就肯定会增加痛苦。在生活中不管遇到什么苦,均应将其归罪于我执,而不要去责怪别人。若能除掉我执,再不顺的日子都会改变。就像现在的我,就因为自己曾经的年少无知,自己的无所顾忌,让我和好朋友变成了陌生人;在一个宿舍却形同陌路,除了偶尔说说话,其余时间就是无视彼此的状态。曾经的我,总以为是她的错,所以,我不愿意选择原谅。可是在之后的生活中我又渐渐发现,这也并不全是她的错,如果之前没有犹豫,没有怀疑,没有判断失误,导致自己听信谣言,迷失了心智,让坏人有机可趁,把小事无限扩大化。也许,现在就不会弄得那么僵了;也许我现在后悔了,但我却不遗憾。因为,我感觉我已经做到了自己的无愧于心;虽然,现在的状况,和以前没什么区别;但我的心却不再那么消极和悲观,也许,我们这一生就没有缘分成为朋友,那就放开彼此的手,让彼此都过得快乐些;同时,我也很感谢他们,让我在大学学会了这些东西,让我成长了一点,懂事了一点!如果没有他们,也许出了社会,我会经历更大的伤痛!正是这次的经历和痛苦让我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让我更加看清自己,了解自己,懂得了反省自己,想要不断地提升自己!因为这次的痛苦已经挫败了我的优越感,打消了我的傲气十足;能让我对别人有心声悲悯;让我慢慢看清了事情的真相,明白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所以,痛苦也并不一无是处,关键看我们懂不懂从中提炼“养分”。对于人生,我们也应该有全面的认识:一方面要憧憬光明,一方面要面对黑暗;一方面要梦想成功,一方面要迎接失败…若有了这些准备,不论社会如何复杂,我们应对起来都会十分自如。因为有苦有甜,因为有痛有乐;才丰富了的人生,才提升了自我,才增添了美好!

通过老师与同学的教导明白:失去并不可惜。

从小到大,我们了解的:“幸福”,全来自于外在。比如有钱了就幸福,没钱了就痛苦;有人爱就幸福,失恋了就痛苦…但实际上,这一切都不稳定,随时可能发生变化。而这个自我认知与成长的课程所揭示的“幸福”,建立在内心的基础上,这是人人平等具有的,只是很少人懂得该怎样挖掘。一旦你认识了它,才知道何为不变的幸福。就如现今我是一名大学生。我觉得,有时候欲望也是一种动力,如果人人都知道知足少欲,可能就会影响到自身的发展。但往往追求不等于贪欲。作为年轻的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追求不能过了头,否则可能变成贪欲,这样一来,就会对他带来害处。在生活中,既要有看破、放下的一面,也要有积极努力的一面。该放下的固然要放下,该挑起的还是要挑起,这样才能够幸福与成功。一个人如何更快乐的实现自己的目标啦?我觉得要懂得“随缘”。即在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应该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只要你努力了就没有遗憾,即使途中的道路太曲折,一直跨不过去,也没有必要非常痛苦,而要学会随遇而安。有了这种心态,自己就会特别快乐。在工作中,生活中,无论你遇到什么事情,都不要特别执著。因为失去并不可惜,看得越淡,成功反而会不期而至。凡是只要我们问心无愧就好,不一定非要得到所有人的赞叹,只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别人不满意也没办法。毕竟佛陀都不能满足众生,向我们这样的凡夫俗子,又怎么可能做到啦?所以,学会诠释,学会放下,你就可以因为放下了一棵树,而拥有了获得整个森林的机会了。这个时候的你,也是最幸福和最快乐的!

通过与自我认知与成长的小组交流讨论的感悟:不要自以为是地看待别人的幸福!

“子非鱼,焉知鱼之乐?”用自以为是的目光,否定别人的幸福,这是错误的。一个人是不是幸福,光看外表是判断不出来的。正如,很久以前有一位国王,他的朋友对他说:“你多幸福啊!拥有所有人想要的一切,你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了。”国王笑笑,随后说了一句:“那么,我们就换一天的位置来看看如何?”第二天,国王让朋友代替自己处理一天朝政。一天繁重的国事结束后,朋友疲惫不堪,不禁感慨地说:“当国王实在太累了!我只看到你幸福的一面,却没有看见你痛苦的一面。”所以,从这个故事里,我记住了这句话:不要自以为是地看待别人的幸福!就像:“你没有经历别人的故事,你就不能轻易评价别人!”的道理一样。生活有很多不易,我们自己本身经历的故事都那么曲折,那么坎坷;我们为我们自己的事情都忙得不可开交和忙的焦头烂额;并且还有很多事做的连自己都不忍心看;那又何必用完美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别人啦!好好的对待别人,好好珍视别人的幸福,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幸福!

通过小组画画的解析以及小组活动的感悟:懂得做人,比懂得做事更重要。如果我们常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态来为人处事,生活中的压抑、纠结、焦虑、烦躁等就会一扫而光。不但这些区区小事不在话下,甚至更大的事业也可以顺利成功。这个世界上,除了诸佛菩萨以外,没有过失的人极为罕见。但有了过失也不要害怕,只要依靠忏悔的力量,知错能改,罪业就能慢慢消除。藏语有种说法:“无结疤树寻不到,无过之人找不着。”汉地也有句俗语:“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要知道,你感觉好的事物,拼命的想强加给别人,但也许并不适合他。所以,在与任何一个人相处时,随顺他们,谅解他们很重要。因为人没有一点过失是不可能的,但有了过失务必懂得忏悔,否则,倘若一犯再犯,未来就不知会变成什么样了。世人不信有因果,因果何曾饶过谁!多行不义之人,自以为聪明,所作所为神不知鬼不觉,但却不知因果丝毫不爽,自己所做一切,早晚都要为它付出代价。所以,重视因果对每个人来说极为重要。或许有人提出质疑:“那为什么某人今生中作恶多端、行为不轨,现在却过得如此快乐?”实际上,这只是恶报尚未成熟的暂时现象,不会持续恒久的。就如同已服下了毒药的人,在毒药没有发作前,有时甚至会感觉极舒服,但过不了多久,必定会有性命之忧。所以,一个人外在的长相不重要,穿着好不好看也不要紧,关键是内心对因果是否坚信不疑。如果你真的爱自己,对自己很执著,不希望生生世世受苦,就千万千万不要造恶业;爱自己,就要谨慎取舍因果;多做一些善事,对别人多些宽容与谅解;那样别人快乐的同时自己也快乐了,那么,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啦!

济公和尚曾说:“一生都是修行的,求什么?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么?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食过三寸成何物,馋什么?死后一文带不去,悭什么?举头三尺有神明,欺什么?荣华富贵眼前花,傲什么?他家富贵前生定,妒什么?前生不修今受苦,怨什么?一旦无常万事休,忙什么?”就像佛经中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那么就要学会改变及忘掉一样。

不要回忆过去。其实我们很多人总是对往事流连忘返:“我过去如何如何谈恋爱,成绩如何如何好,挣钱如何如何容易…”其实,往昔的一切感受,苦也好,乐也好,就像水中的波纹,已经消失无迹了,没有必要再去回忆了。沉浸在过去的苦难与辉煌里,完全就是在浪费时间。过去的事情最好不要再去想,谈也不要谈,因为想了,谈了也没有用了。昨天的事就像昨天的梦,都已经过去了,没必要再去怀恋这些。这样我们会生活的更自然。

不要妄想未来。对未来的百般筹划打算,就像在旱地上撒网捕鱼一样,是不切实际的黄粱美梦。有句俗话说:“希望的周围,总环绕着绝望。”如同有些人,去年炒股票,认为今年肯定发财,到时候,再拿这些钱投资什么…没想到突然金融风暴来了,席卷到了他的领土,最后美梦彻底破灭。所以,每个我们迟早会死,并且死亡往往不期而至,一想到这些,我们就应该有种强烈的紧迫感,抓紧时间做有意义的事,而不要随便散乱放逸。这样的我们可以生活的更坦然。

不要执著现在。对现在的事情也不能太执著,很多时候我们把什么都看的特别实有,因实执而造下各种各样的错。若我们能以无执著、空性、如梦如幻的见解把持,就会知道很多行为皆无实义。这样的我们可以生活的更超然。

篇3:我对初中历史教学的感悟与认知

一、知识层面的构建

对于在校学生而言, 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是永不离口的话题, 也是学生的首要任务。因此, 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学生知识的掌握, 对于学生掌握有偏差之处, 一定要及时指出。

我举几个教学中的例子:

1.就北师大版 (下面如再提到版本, 则不再重复) 的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5课《夏商西周的更迭》而言, 在学生的作业中我就发现了许多问题。我们的作业是填写“夏商西周朝代更迭表”, 我原以为讲过的知识, 学生能准确无误地写出, 可是出乎我的所料:在作业中, 商的都城“亳”有许多学生写成了“毫”, 仅因一笔之差出现错误;商的建立者汤, 许多同学写成了盘庚, 而建立时间则写成公元前1300年;关于夏朝的都城, 我现在都记忆犹新, 答案有许多, 如:九洲、黄河流域、河南、涂山等。时间上, 学生也易混淆, 比如把牧野之战的时间, 即商朝灭亡的时间——公元前1046年, 记成了公元前1064年。此外, 还有几位同学竟然把公元前的“前”字丢掉, 这可是了不得的事情, 依夏朝的建立时间而言, 如果把公元前2070年写成公元2070年, 那么这是无法估量的错误, 因为我们的公元2070年还没有到来。

2.对于第7课《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而言, 这一节课的成语故事比较多, 也是学生比较爱听的, 可是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有时却疏忽了对重要信息的把握。比如讲城濮之战, 前奏讲了退避三舍的故事, 而后紧跟着讲到晋楚之间的一场战争, 这场战争成就了晋文公一代霸主的美名。可是有些同学就只顾听了故事却忘了城濮之战的交战双方了。而对于“齐桓公”的“桓”字, 有一部分学生写成“齐恒公”, 面对这样的答案只能判错。

所有的这些错都应及时纠正, 哪怕花点时间讲清楚也不能任由学生做出那样的误答而不闻不问, 如果这样, 教学传授知识只怕是徒有虚名, 任何学科的任何知识都是严谨的, 容不得半点马虎, 教师自身更不能马虎, 对于学生掌握的情况同样应该严肃对待, 一丝不苟。当然, 如我一直以来主张的:“教师不是万能的, 教师不可能把所有学生的问题都解答, 大千世界, 即使你选择了一个小的领域, 也不见得能看到所有。”因此, 在教学中又牵扯到教师教知识的态度, 应如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夫子所言:“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在教学中如果教师出现了错误也应及时向学生认错。一次, 有位学生下课后告诉我说:老师, 这个字应该读二声, 课本下面有注音。我说:“是么, 在我的印象中记得应读三声……”我并没有因为对学生说出了这样的话而不再继续, 回到家中, 我翻开字典一查, 这个字果然读二声。第二天给他们上课时, 我首先告诉全班同学这个字的读音, 承认了我的错误, 并告诉学生:“一个人不怕犯错, 就怕不改错。”这其实与孔子所说的“不二过”是一个意思。

因此, 我的认识是:我们身为教师, 实则是与学生同时在学习知识, 大家一起来探究学习, 一起成长。人类永远都在成长的阶段, 不论年龄大小。我非常感谢能提出问题的学生, 是他们让我在不断进步。

二、情感的传输

人生在世, 首先要有的是感情, 我经常说一句话:人是感性的动物, 不要因为大了, 被理性所束太多而失去感性, 它是我们最基本的东西。对任何一些东西你首先有的是感知而不是纯理性的分析。历史课, 虽然讲述的是教材中的文字资料, 但是, 它毕竟是由人类的活动构成的, 毕竟是过去活着的人做过的出名的事, 历史给我们留下的是一张张鲜活的面容, 因此我们在讲述历史的时候要用“情”, 去学习、了解过去的人的生存、生活状况。历史永远不会寂寞, 他被后人探究、学习, 历史在它的轨迹上发出应有的情感声音, 感化、教育着人们。世间的情是最难能可贵的, 因此, 我认为在教学中“情”非常重要, 况且近年来新课改也非常注意情感教育。

(一) 课内情感传输

课内情感传输, 顾名思义, 就是在课堂上进行情感的传递。同样举教学过程为例。我在教授《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时, 讲到春秋战国时诸侯国的争霸战争, 引用了孟子的话“争地以战, 杀人盈野;争城以战, 杀人盈城”, 说明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民造成的伤害。随即我就对他们讲, 希望大家一定要爱好和平, 而不能动不动就动用武力, 武力是迫不得已的手段。

在第8课分析商鞅变法是否成功后, 探讨了商鞅对我们的启示, 启发学生一定要有创新精神, 不能守旧, 特别是对于不好的东西。

在历史教学中, 无论是对人物的评价还是对事件的评价, 都能使我们从中感知一些知识, 特别是一个有心人能感知得更多。

(二) 课外情感沟通

课堂的时间毕竟是有限的, 所以不能花费过多的时间在课堂上进行情感教育, 这就使得课外的情感沟通显得非常重要。学生与老师, 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既然是人与人之间的相处, 那么总有不相投之处。对于不投之处, 教师应多些包容、理解。我把我的经验拿出来与大家分享。

以下这封信是我写给我的学生的, 原本教师对学生教诲几句便过去了, 可是我用了写的方式 (因为那时感冒, 上完课嗓子实在无法发出声音) 。

写给我的学生

我亲爱的学生:

当我第一次说你时, 你是怎么保证的?可你看看你的表现, 是否有做到?一个人应该说话有信, 可你的信在哪里?将来又怎么样?一个人虽然不可能因某一件事情而定终身, 但一个人的一生却是由许多小的习惯组成的。习惯是慢慢培养的, 可以先10分钟, 20分钟, 后来延长时间来培养, 这全在于个人的努力和旁人的指点。我说你, 或许你现在觉得无关紧要, 但你来学校学习, 各科知识都是为了你的将来。每一门学科都是你成长的基石。你的学习不为父母、不为老师, 只是为你自己, 你难道不想为自己攒一笔财富么?或许你现在难能懂得, 但将来, 将来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 基础学科很重要。

我以我的经验之谈告诉你们这些, 或许你们现在不能完全懂得, 但将来, 你们会懂, 因为你们是孩子, 是孩子就总有长大的一天, 不论你们将来怎么, 我希望你们一切都好, 一定要做一个有心人。

我们历史这一科目虽小, 可它作为一门知识, 知古而惜今, 对你未来成长也是有利而无害的。其次, 我国目前还是应试教育, 历史牵扯到中考, 我不希望你们将来复习时有太多麻烦, 不知你们能否明白。

写在纸上的是最珍贵的, 最让人无法忘记的, 也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在那之后, 那两位学生真的改变了许多, 因为是孩子, 所以他们只要有一点的进步, 我都为之感到骄傲。

三、教学过程中的“知”与“情”

教学过程, 无论哪一科的教学过程, 其中“知”与“情”都是异常重要的。“知”是指知识, “情”是指情感。知识是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 情感是建立在知识这一基础之上的, 它是对知识的延伸, 是一种高层次的升华。

在历史教学活动中, 不仅要把基本的知识讲授给学生, 而且要注意情感, 情感是育人最好的方式。对于初中生而言, 他们的性格、品质还在逐渐形成中, 可以这么说, 人的一生就是在不断追求个人认为的完好品质中渡过的, 而初中只不过是人生的众多阶段之一, 但这一阶段却至关重要。人是社会的人, 学生虽然来到学校的目的是为了学习知识, 教师的任务之一也是为了传授知识, 但知识传授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发展。学生是一个社会人, 他的社会属性不能被忽视, 教师不能给学生构建一个理想国, 让学生漫游在其中, 当遇到社会现实时, 同样应该讲给学生听, 不能让学生与社会相脱节, 如果你执意要为学生构建一个理想国, 那么你最好让他永远不要接触到社会, 可这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不要把残酷的现实放在一旁, 不要以为学生不懂, 他们与我们同处一个社会, 怎么会不懂, 我们身为同一个社会的人, 都在学习, 用尽我们的一生在学习。如果我们把他们放在理想国中进行教育, 那么他们走出学校后, 会对学校教育产生一种不信任, 那将是我们教育的悲哀。

因此, 为了避免学生对教育的不信任, 为了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知重情”。情感是一生的伴侣, 而知识在你不用它的几年后将所剩无几。爱的教育——情感教育将会让学生受益终身。

四、我的教学

(一) 夭折了的历史口号

历史课上故事多

历史故事中智慧多

问你想要明几分

请你走进我们的历史大观园

OH!YEAH!

历史故事, 深深深几许

几多真相几多虚幻

拨开漫漫沙土

让我们共同走进历史的探索与发现

以上是我假期精心编写的历史课堂口号, 目的是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 可惜的是我把口号教给了学生, 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并没能付诸实践, 因此我说它夭折了。不过, 我还是相信, 日后我会让它“起死回生”, 成为我教学的一个环节。

(二) 我的课堂

我的课堂从来不安静, 我也不需要过分安静的课堂, 因为是大活人在上课、在听课, 过分的安静让人透不过气来, 这是我不喜欢的。我的课堂从来不喊起立, 但是我会数“一、二、三”让学生迅速归位。在课堂上我一般会用故事、名言或最新的新闻资料引入, 总之, 我想要用一种艺术的手法进行教学, 我想将艺术的思想贯穿于我的教学, 这是我目前在教学上要努力做到的。

(三) 作业评分

历史是一个小科目, 许多学生不是非常重视, 做作业不认真或者不做, 我就想了一个办法——作业评分, 以5分为基准, 在5分的基础上有增有减, 不交的为0分。这相对来说还是有效的, 促使一些学生把作业上交。

以上是我的一些感悟与实践经验, 希望能得到同行的指点, 引领我踏上一个新的台阶。

摘要:文章作者阐述了自己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感悟与认知, 具体分知识层面的构建、情感的传输、教学过程中的“知”与“情”、我的教学四个方面展开论述。

篇4:对农村体育教学的认知和感悟

【关键词】小学体育  农村教学  认知感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6.10.093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德智体美劳成为学校教育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不仅要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提高,更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与素质,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积极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体育素养作为国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中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为体育教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指出:各级各类学校都要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把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智育发展,更要重视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

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必须对农村学校教育给予充分的重视,尤其是小学体育教育作为农村教育的薄弱环节,更需要学校和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在教学观念、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与创新,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使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能够保持健康的身体与心理状态,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全面的发展。

一、教师重视体育教学,合理安排体育课程

虽然新课程改革将学生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重要目标,但许多农村学校依然坚持应试教育的教学模式,将成绩做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教师、学生和家长都坚持认为成绩才是硬道理,只有学习成绩好才能改变命运。在这种教学观念的影响下,许多体育课名存实亡,为了让学生有更多的学习时间,许多教师挪用体育课的上课时间让学生学习文化知识,导致许多体育课程都没有落实到实处,许多学生对于体育课的印象不是自由活动就是做文化课作业,这样不仅没有发挥体育学科锻炼学生身体的作用,更让学生的学校生活充满了学习压力,使学生对体育锻炼失去兴趣,不利于学生体育素质的提高和心理健康。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认识到体育教育对学生健康生活和学习的重要性。首先,体育教学是学生在校期间锻炼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重要途经,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学生只有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应对高强度的文化课学习,以最好的身体状态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可以说体育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着学生的文化课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必须重视小学体育教学,发挥其在锻炼学生身体素质方面的独特优势,健全学生的人格,为学生其他学科的高效学习打下基础。因此教师必须要严格依据体育新课程标准,合理安排体育课程,保证学生能够在学校接受必要的体育锻炼。

其次,在保证体育课程实践的基础上,教师要充分解读体育课程标准,结合农村体育设施现状和学生的实际体育情况,明确体育教学的目标,为学生制定合理的体育教学内容,保证教师的体育教学有方向、有章法,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体育课就是放任学生自由活动,毫无组织与纪律性可言。教师为学生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既能保证逐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教学目的,又能让学生接受系统与科学的体育教学,使学生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掌握一定的体育技能,为以后进行自主体育运动与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

在农村小学体育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指导者角色,因此,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影响着体育教学效果的好坏。就现阶段的农村小学体育教育来说,由于地区偏远、体育基础设施不健全、教师工资水平待遇不理想等因素,导致农村体育教师队伍建设长期处于落后阶段,体育师资力量薄弱、体育教师素质和教学水平不高等都是现阶段农村体育教学面临的严峻问题。因此,国家和学校要想提高农村体育教学的效率,就必须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学水平,保证教师能够以专业的水平为学生提供体育教学指导和训练。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体育素质,加强自身的体育锻炼。教师拥有健康的体魄才能应对体育教学高强度的教学任务和练习,能够为学生树立一个健康的榜样,让学生认识到体育教学对于强身健体的重要性,从而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同时,由于小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不强,进行体育学习时容易出现一些突发状况,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专业的应急处理能力,在第一时间给予体育事故准确及时的处理,为小学生的体育锻炼保驾护航。

其次,教师在增强自身身体素质的同时,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体育教学水平。体育教学并不只是单纯地让学生活动身体,它包括许多方面,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强化自身体育理论的学习,广泛阅读《体育法》《体育课程标准》等书籍,对体育教学有充分的认识与解读,从而保证能够为小学生制定合理的体育教学计划和内容。同时,体育教学可以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课外训练教学,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要合理安排这两部分内容的教学比例,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进而提高学生的体育综合素质。

三、教师要积极开发农村体育教学资源

现阶段农村小学体育教学的最大问题就是基础设施的不健全,缺乏专业的体育训练场地和设施,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农村体育教学水平的提高。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一方面可以向学校反映情况,希望加大体育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建设,为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体育训练提供良好的环境和专业的保障。另一方面,教师要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结合农村体育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发符合农村小学生特点的体育资源,包括开发新的体育训练项目、整合体育游戏等,尽力保证在现有条件下最大限度地为学生提供好的体育教学资源。

例如,农村虽然没有专业的室内体育馆等设施,但有许多平坦的空地,这可以作为教师进行体育教学的场所。同时,农村有许多农作物,教师在进行体育教学时可以因地制宜,设计运送各种农作物这样的小游戏,在锻炼学生体育运动能力的同时,以比赛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使学生能够在有效地体育物质条件下感受锻炼的乐趣。

篇5:夏辉辉:新课改中的成长与感悟

——我在新课程改革中的成长与感悟 广东省东莞市教育局教研室

夏辉辉(523128)

从2004年秋季走来,我感受到了高中新课程改革对自己的巨大冲击。在其中,我重新审视教材、重构课堂,反复体味着历史学科给自己带来的智慧,努力践行课改理念。

一、教材风景

1、要树立新的教材观

我这里的“教材”是指教科书。传统的观点认为教材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这种教材观的实质是“教材即知识”。而新课程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生活学习、人格建构的一种范例,它不是学生必须完全接受的对象和内容,而是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建构意义的中介,是案例或范例。因此它强调教材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而是通过“话题”这一中介进行交流,获得发展。例如,必修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中“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一目的内容,我们对四个版本的选材与谋篇进行比较可以感受课标与教材的距离:

人教版和大象版 :列举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与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

岳麓版 :结合这一时期的政治人物、政治事件、政治制度的系列活动与变化,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两条线索来展开,特别突出了发展中的阶段性特征。

人民版 :把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阐述了法律制度、选官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和监察制度。

人教版和大象版列举了从汉到元中央政治制度与地方政治制度的演变,两版教材都有着非常鲜明的思路,即从机构与官职的变化谈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两个版本都讲究完整性与条理性,结构严谨,大象版的这一特点尤为突出。人教版和大象版对这一专题的解读着力于政治制度史,在列举的基础上画出了一条清晰的线——中央集权不断加强、专制皇权不断加强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岳麓版同样抓住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的两条主线,落笔于政治人物、政治事件、政治制度的系列活动与变化,把这一时期的制度演变放到了中国古代政治领域中去。教材内容以“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和“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两条线索来展开,一方面以典型历史事件的冲突与斗争中阐述制度的变化,例如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这些冲突既是变化的原因,又是变化的结果;另一方以典型历史人物为核心,如汉武帝、宋太祖,阐述重大历史人物对制度演变的作用,制度变更则是斗争与冲突的结果。人民版则不局囿于列举制度,也没有两条线索的清晰描述,而把君主专制政体的强化作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最大特点,围绕这一特点,阐述了法律制度、选官制度、中央行政制度和监察制度。其法律制度主要以秦为例,选官制度从先秦谈起,而中央官制度的变化明清之前的历史只讲到了宋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化以元明清的行省制为代表。这些教材的编写给我们以启示,新课程中的教材是学生历史的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

2、要用好新教材

教材对于我们来说,曾经是圣旨,旧教材是教学大纲的直接演绎,是教学大纲的直接体现,所以在过去的教学中,只要研究好教材就可以基本完成、落实大纲的一切任务,更重要的是,可以很好地应付高考,这样的指导思想无疑是教学僵化的重要原因。但在新课程体系下这样的观念需要改变了,华南师大黄牧航教授曾经谈到,我们所有的教学工作都应该以课程为中心,高考趋向考查内容强调的是历史课程知识而不是历史教材知识,广东高考试题2006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题和“周人饮食生活的状况”题都反映了这一趋势。但是,面对一标多本下的新教材,我们该如何上课?以哪一本教材为主?抑或四个版本的教材一一比较对照?是“教教材”还是“用教材教”? 从上文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既然专家和学者们都在创造性地演绎着体现国家意志的课程标准,那么一线教师还要墨守陈规地引导学生划那些被反复演绎过的教材吗?正如钟启泉教授所云:“课程标准为教材编写和教师教学留下了一定的创造空间,因此它对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和学业评价的影响是间接的、指导性的、启发性的,这也正是它的优点。”所以,新课标不只是给教材编写者留下了解读与创作的空间,更给一线教师和广大学生留下了因材施教、为我所用的空间。

例如,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学习中,各大版本都有不同取材,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学实际对材料有所取舍,否则阅遍四大版本,将无所适从,造成飞花乱眼的局面。我做了如下设计:

课题:一个官职的变化——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了解明朝内阁、清朝军机处设置等史实,认识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教材:第3课《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斗争》、第4课《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共同阐述了从汉到元到明清,以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为主要特点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并且体现了其发展的阶段性,即宋代以前以中央与地方斗争为主,宋代以后,君权与相权斗争突现。理解与分析:

(1)教材的继承性:中枢决策机构的演变,中央官职的演变,专制皇权的强化,与以前的高三复习在内容上是一致的。(2)教材的新特点:

第一,集中以宰相地位的变化为线索,便于学生理解,符合认知特点,具有强烈的新课程气息;

第二,专制皇权的强化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包括对国家发展、还包括社会结构、人们的心理,民主意识等方面的因素。难点:如何理清线索;枯燥的官职史如何变得生动;对其影响的讨论如何深化。

设计思路:《一个官职的变化——专制皇权的不断加强》,探索从秦到清的宰相制度的演变,通过学生动手绘制图表、课堂讨论等方法,运用生动的历史人物故事、文学作品形象,以宰相这个职位人数多少、权力大小、地位高低、产生途径及废除来说明皇权的不断加强,并进一步探索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通过学习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的演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从而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曾经有的政治文明,了解我国先人的政治上之精明。

3、学会驾驭新教材

面临新课程改革挑战最大的是一线教师,旧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理念和习惯在新课程改革面前显得潺弱无力。过去,老教师对新教师说的第一番话里,最常有的就是:“通过一轮教学把教材滚熟,以后就轻松了。”只要把教材吃透就可以无忧地端好历史教师这碗饭的时代随着新课改的来临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也结束了教师这一行业甚至上十年不更新业务知识的局面。面对新课标与多版新教材,只有打下深厚的史学学术功底和历史教育功底才能做一个新时代合格的历史教师,例如笔者在备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内容中,翻阅了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侯外庐的《中国思想通史》、钱穆的《中国思想通俗讲话》,以及其他大量的文字材料,提高了自己的专业素养,为自己深入浅出的教学打下了基础。

读书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大量专业书籍的阅读会使教师打下了坚实的专业底气。只有这样才能吃透课标、领悟不同版本教材的差异,才能面对各种教材的不同说法而不慌张忙乱,才能真正地从飞花乱眼做到从容应对,感受到新课改所带来的异彩纷呈。

4、学会教材的比较

新课程下,教师应当注意不同版本教材的比较和不同学科教材的联系。其实,各版本的教材都体现了编写专家的思想,也反映了历史的多姿多彩,在个性中寻找共性,在共性中发现特点,有助于全面理解课标精神。比例,必修三“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第一目,各版教材表述各不相同,人教版第1课为《“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岳麓版第1课为《孔子与老子》,第2课为《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通过这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到,岳麓版注重了时序,春秋时期只是百家争鸣的发端,并没有形成真正的百家争鸣;道家思想实际上对儒家思想的发展与完善有着重要的影响;第2课对诸子百家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又如,我们把新课标政治教材与历史教材进行比较,也会发现其中的区别点与联系点,在教学中可以互相渗透。比如,高中新课标政治教材必修一《经济生活》包括“神奇的货币”、“投资与创业”、“收入与分配”,包含“怎样花钱”、“如何挣钱”、“如何管钱”等基础经济常识;而历史教材必修二《经济成长历程》而包含了货币的产生、商品经济发展的历史,对外扩张、工业革命、世界市场的形成及对中国的冲击,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等,这些内容包含了“人为什么要这样花钱”、“花钱与挣钱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国家怎样管钱?”等宏观经济常识。这样的比较有利学生从微观到宏观、从小到大理解“经济”这一抽象而又无处不在的概念。分享:

1、你认为新旧教材有何不同?

2、面对专题史教材编写方式,我们该如何应对?

二、课堂岁月

1、努力把握三维目标

关于三维目标,华东师大聂幼犁教授曾这样描述:“知识与技能”是教学最基础的、直接的认知生成目标。有新的思想,就是建构主义的知识与技能的生成,特别强调了学生已有的经验。“过程与方法”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新提法,强调了能力的核心是“方法”,就历史学科来说,是思想方法,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习目标。另外,强调了必须有一种经历与经验,才能够使学生真正习得这种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这次课程改革的重大进步,如果说,前两个目标还是“工具主义”的话,“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则强调“育人”,是认知的人格目标。

课堂的是否有效以是否完成三维目标为依据,没有目标的课堂无异于浪费光阴,为此,我逐渐发现在三维目标的撰写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一一研究有利于理解三维目标与传统目标的不同。案例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新文化运动所发扬的精神的学习,使学生明确,作为中国未来存在和发展的重要途径,对民主和科学的追求也是个人健全人格、正确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体现,以此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养。

[诊断]:本案例中把教学目标的主体定为教师而不是学生,而且存在语句不太通顺的毛病,同时情感目标过于宏大而空洞。王小明博士著的《教学论——心理学取向》一书中,这样提出:教学目标规定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是预期经过教学后学生表现出来的行为而不是教师的行为。教学目标是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教学目标是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发展的结果。教学目标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学习结果。

[对诊下药]:建议修改为:学生感受新文化运动所宏扬的民主科学的精神,认识民主与科学是社会进步的两大车轮。案例二:

[知识与能力]:新文化运动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背景。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和领袖人物以及发展概况。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李大钊和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诊断]:本案例是把内容当成了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编制应当有四个基本要素: 行为主体——学生

行为动词——明确、具体、可操作、可检测的行为动词描述学习行为。

行为条件——指影响学生学习结果的特定的限制或范围 学习水平——学生学习结果的程度,或最低标准(从准确、速度、质量确定)

就知识与能力而言,应该用了解(说出、背诵、辨认、列举、复述等),理解(解释、说明、归纳、概述、推断、整理等),应用(设计、辩护、撰写、检验、计划、推广等)等行为动词来描述。

[对诊下药]:加上相应的行为动词 案例三:

[过程与方法]学生会运用和处理有关的历史数据,会从各种形式的数据表格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在学习的过程注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诊断]:课程目标与课时目标混淆,历史课堂上每堂课都在培养这些能力,课堂目标要写出具体的依托,并具体描述到达哪一步。“教学目标是预期的而不是现实的学习结果”,学生已掌握的能力就不是初学目标,而应是巩固和运用。

[对诊下药]:依托本课具体的图表培养、形成、运用、巩固某技能或方法。案例四: [编写目标]

1、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民国初期民族工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史实,探讨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及其短暂的原因。引导学生了解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和官僚资本对民族工业的压迫,探讨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加深学生对近代中华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理解。

2、能力目标:立足教材,培养学生阅读教材、分析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通过数据图表等方式,拓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整理分析和提取能力;通过师生对话,自主协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能力。

[诊断]:“教学目标”与“能力目标”两个不同层次的概念混淆并列,能力目标是教学目标下的一个分支;主体教师而不是学生。[对诊下药]:重新调整层次。案例五: [过程与方法]:讨论、提问、总结、讲述(具体见教学过程)[诊断]:这是教学方法但不是教学目标下的“过程与方法”。王小明博士提出“教学目标是学习的结果而不是学习的过程”,那么,把“过程与方法”作为一个目标,其实质应该是在教学过程中形成可以习得的学习方法,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应该是学生可能通过本课的学习学会哪些“会学”的本领。

2、构建新课堂

新课程改革的实践告诉我,只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出发点,历史课堂中的求真求善求美便会吸引学生的目光。历史知识本身和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具有生命性的,鲜活的历史需要这些活蹦乱跳的年轻的生命来感受、理解、认识,因此,学习历史知识的课堂也必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课堂!基于这一认识,我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历史课堂风格——我的课堂总是鲜活的,它有着充分的准备与预设,但绝不预设所有答案;我的课堂力求平等,这种平等是对学生的热爱与尊重,尊重他们的个性和智慧;我的课堂力图找到历史与现实的链接点,在“历史上的今天”、“今天我来上课”、“时事辨析”、“组际辩论”等形式中,我引导学生学会在历史中看现实、在现实中寻找历史,学会表达与倾听,学会交流与合作,学会坚持与包容;我的课堂更注重的是对学生的情感熏陶,没有情感就没有历史,从唱国歌讲“生活处处皆爱国”,从五四精神讲“和平时代如何爱国”,从文天祥与岳飞讲“爱怎样的国”,从中日关系讲“爱国之古与今”。

(1)构建生命化课堂,要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

学生对什么最感兴趣?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对自己熟悉的人和事最感兴!构建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活动的本质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经验去理解对象信息和知识内涵的个性化过程。

案例一:人教版的必修Ⅰ《经济体制改革》

教师:什么是经济体制改革呢?(先出示经济体制的定义让学生阅读,再出示经济体制改革〈实质〉的定义)教师: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实际是对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教师:大家知道,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那为什么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开始的呢?

教师:下面我们就先来探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案例二:岳麓版第20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阅读材料:《小岗村的昨天、今天和明天》——敢为人先的昨天: 1978年,安徽发生特大旱灾,许多人外出讨饭。同年12月,凤阳县小岗生产队18户农民秘密聚会,冒着生命危险,签订生死契约,决定分田单干并包产(包干)到户。一年后,粮食不仅没减产,反而获得空前大丰收。

请同学们思考:请大家联系上节课所学的人民公社等知识,说说 27年前,小岗农民为什么会“冒死”分田单干、包产到户?这一做法后来被命名为什么制度?为什么能使粮食产量大增?

对比上面两个案例,我们可以发现,案例二中,教师所提供的教学情境、所设问题比较符合学生思维实际,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案例一中由于概念太多显得生硬、枯燥。(2)构建生命化课堂,要创设积极的问题与场景,引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愿望。

没有情景就没有历史,要努力创设情景,引导学生神入历史。历史课堂要精心设计具有新意、强烈刺激的历史场境,最大限度地引起学生的关注,并且在具体的情境中蕴涵矛盾和疑惑,造成学生对原有认知的挑战,从而引发探究的愿望。笔者在讲授《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一课时,设计了《雅典公民帕帕迪的政治生活》,这一课讲述的历史年代久远,概念生疏,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储备极为匮乏,一个小小的“帕帕迪”似有四两面三刀拨千斤之力,所有艰涩生疏的概念都随着“帕帕迪的一天”得到了解读。帕帕迪这个人物不只是雅典农民的一个简单还原,从他一天的政治生活中,我们看到了奴隶制度下雅典公民的平等,看到了2000多年前雅典人的伟大智慧和海洋文明的独特魅力,也看到了哲人苏格拉底的勇敢与无奈,从而引发出我们对人类政治文明永恒的思考!新课程实施以来,许多老师在自己的课堂上创设了各种生动有趣的情景,使得课堂变得鲜活。比如深圳唐云波老师在上《鸦片战争后的中国社会经济》中设计了“二毛”这一活泼可爱的形象,以“经济权益损失调查委员会”、“市场调查员”等形式展开对本课的学习,收到了过目难忘的奇功;还有的老师在《新文化运动》一课中引用了巴金文学作品《家》中的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新文化运动中思想的剧烈变革。

有的老师对创设课堂情景感到困惑,认为这是一种“虚构”。“历史不能假设,但需要用假设来进行研究”。虚构是以真实的存在为基础——一种超越时空的真实。如果我们再将“虚构”故事背后蕴涵的对人类命运的深切关怀、对未来文明的警醒和对现实行为的反省考虑进去的话,谁又可以否认其教育意义的真实性呢!

(3)构建生命化课堂,要正确理解课堂师生定位,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予以指导和调控。

在新课程改革中,我们尤其要正确理解教师在课堂教学“多元互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必须是一位出色的组织者和指导者——恰到好处地进行点拨,为学生的深入思考和交流提供启示“阶梯”,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和发展平台。新课改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教师不应以知识的传授代替学生的学习和探求体验。

案例一:初中历史课《元帝国拓展多民族国家基业》 教师在讲元统一后,提问了一个女学生:“元统一后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如果你是元统治者,你该怎么办?”学生说:“最大的问题是民族问题,如果是我的话,我要实行民族平等,让蒙古贵族与汉人平起平坐,要不然,汉人容易造反!”回答得多好!学生一下就意识到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中原,最大的问题是民族矛盾问题,而且她以现代平等的观点来谈“我作为元统治者的措施”,非常难能可贵,现在关键就看教师怎么引导了。很遗憾地,教师想要学生回答的不是这个,教师自说自话的谈到:“当时元统治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一是地大,二是人多,由些而产生了行省制……”听到这儿,我翻回去看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新课改首先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提出了挑战,要求教师不再作为知识的权威,将预先组织好的知识体系传授给学生,而是充当指导者、合作者和助手的角色,与学生共同经历知识探究的过程……”看来的确受到了挑战,而且在挑战中,明显是旧观念站了上锋,本来教师可以就这个女学生的回答,引出民族问题,也就是课标中要求的“说明民族关系的发展”,依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完成这一教学任务,这样才是一个生成性课堂,而不是教学设计演示剧。

我们提出师生的合作互动关系,但并不意味着教师要与学生一起开“无轨电车”。案例二:

学生:“老师,如果我是琦善或者其他大官,我肯定也会选择早日签约,我们教材已经很详细分析了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的必然性,既然必败还打什么呢?要打要杀看起来是爱国,其实一是闭目塞听以天朝上国自居没认清敌我力量悬殊我方必败的形势;二者您成了民族英雄遭战火之殃的是老百姓;三你这样打下去,给英国造成的损失越大,他们要求的赔偿必然越多,而且他们为了惩戒你的抵抗,肯定更好增加赔偿索取。”老师反问他“不誓死抵抗,就签订卖国条约,那我们民族的尊严呢?我们的国家权益呢?”那学生接着说“对,民族的尊严很重要,可是有时为了国家长远利益需要我们必须忍辱负重,勾践就是这方面最好的典范……” 对于这样的问题,如果教师引导得不好,就会出现偏差。我们鼓励假设,但不能乱假设,我们的老师由于理论学习和思考的缺失,看不出问题所在,不仅放弃了这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引导史学方法学习和习得的机会,反而在良好动机的驱使下,在不同的层面上犯着和学生同样的思维逻辑错误,跟着学生开无轨电车。

(4)构建生命化课堂,要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 要把历史从冷冰冰的时间黑洞里解救出来,我们就得从寻找历史与现实的契合点着手,给沉重的历史插上“会飞的现实”这对翅膀,这样,历史将不再仅仅是过往,不再是遥不可及的记忆,而是与活生生的现实紧密相连,学生因此就自然而然地由对关注现实的需要而把目光转向了历史课堂。

案例一:在新学期的导言课上,移老师从自己姓氏的来源引出了一段学生精彩的对话,这不是师生间简单的见面对话,更不是一段对某人姓氏来源的猎奇,而是包含着历史思维层次递进的对话。在最初学生的猜测里,仅把“移”字从字面上理解为移动、斗转星移,而随着讨论的深入,姓氏的来源便与历史上的政治**、民族迁徙、东西方贸易,进而与民族融合联系在一起,在讨论中学生的思维发生了由表及里、由个别到整体的变化,这一变化即是历史意识形成的重大表征。从移老师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蕴涵在生活中鲜活的历史知识被挖掘出来成为历史课堂生动的素材,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与历史情感,它远离了枯燥的说教,比起背诵课本上一大段的结论要有用得多。案例二:笔者引用作家龙应台《你所不知道的台湾》一文中谈到《红灯记》在台北演出的情景,引发学生对三位不同的老人观看《戏灯记》的不同反映,从而感受每个人的经历就是一段历史,人们对世界的认识本身就是历史的反映,三位老人那不简单的经历就是一段历史故事,值得当事人、后来人、旁观者深思——个人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相连,国共关系的动荡与发展让台海两岸的中国人经历了历史的重重考验。我们新一代的中国青年如果能理解三位老人的心情,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那么自然就能对祖国的统一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5)构建生命化课堂,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学生渴望着生动的课堂,我的学生在历史课堂随感中写到:“我认为老师不仅仅是要出色,自己很夺目出色的老师并不一定是好老师,在我看来,只有真的懂得如何让同学更轻松地接受知识、而并非被迫接受的老师才能称得上好老师,课堂本来就是师生互动,一同在学习中发现进步的过程,若是仅仅局限于课本,那要老师干什么?还不如回家啃课本。”

那么,怎样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们找到了有效的途径吗?

案例:在历史课程网的博客上,有位李老师记录了他在课堂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段实录:“ 今天讲述《近代工业的艰难起步》,这两天备课的时候一直想着教课的过程中怎样实现学生有效学习,怎样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此出发点下,开始创设历史情景:假如你是一名导演,准备拍摄有关洋务运动的纪录片,那么你将从哪些方面来拍摄?学生的讨论很快就陷入平静,思维定势和早晨的困意造成了学生没有创意的剧本。这次设计味同嚼蜡、兴趣索然。” 按说,李老师的这个设计是非常奇巧的:“假如你是一名导演,准备拍摄有关洋务运动的纪录片,那么你将从哪些方面来拍摄?”既符合本课的学习内容,也应该符合中学生的学习心理,但为什么学生很快沉默下来?他们对做导演没有兴趣?他们对学习内容不熟悉?他们对如何做导演无从下手?一般来说,应该是学生学完并掌握洋务运动的基本史实后再提出来,如果学生对洋务运动一点概念都没有,是无法做导演的。同时,学生在课堂中昏昏欲睡之时,突然让人做导演,就象黎元洪不相信革命的到来居然有利可图一样!我在其他文章中谈过,划完书本后甩手让学生“现在开始讨论”“现在开始角色扮演”!前后的反差,学生是非常不情愿的,大家都知道自己不是导演,亦不想为了“配合”教师而去扮导演。如果教师这样引起兴趣是不是好一些:同学们有没有看过《大国崛起》?感觉如何?波澜壮阔的世界历史在十二集影片中表现得非常好,让人有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抛开具体的内容,你说这部纪录片好在哪儿?(学生可以自由回答)优秀的纪录片能展示历史、警示后人,同学们,如果让你来做一个纪录片《中国的崛起》,你会从哪段历史开始呢?今天我们所学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那么,让我们仿一仿《大国崛起》的导演们,做一做我们“中国的崛起之洋务运动篇”吧。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既要有突出其来的灵感,更需要严密的思维,思维火花如果不经论证很快会被现实粗糙的语言、短平快的课堂所熄灭,那火花就永远只是一闪而过的流星,不会成为思维天空的恒星,也不会在思维的天空里发光发热。

(三)努力突破评价关

评价是这次改革的瓶颈,在这个问题上大家了共识了。发展性评价和过程性评价是评价体系中两个重要的词汇,但如何有效地运用它们却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有的文章在谈到“发展性评价”时,只是讲了“发展”,没有谈如何“评价”,更谈不上用“评价”来促进“发展”,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有很多,用“评价”来促进“发展”是对评价体系的求,如果不放到评价体系内来求“发展”,就谈不上“发展性评价”了,以为只要学生发展了,就是在运用“发展性评价”了,窃以为还需再进一步思考。我尝试着在写影评、写历史感悟、历史标语创作赛、给老师评课、给同学写评语的过程中评价学生,我让学生在分数之外找到成就感,丰富了学生的成长记录袋。这些历史小论文放入学生的成长纪录袋,部分学生的文章还发表于杂志,这都是有别于分数评价之外的有效评价手段,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分享:

1、三维目标与以前的教学目标有何区别?

2、你理想中的课堂是怎样的?

3、你曾经尝试过哪些评价方式?

三、读史心情

(一)做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

特级教师李惠军老师说:“教书本身就是是一种厚重的思想之学。它是要靠丰富的底蕴、理性的境界、高尚的情怀和辨证的智慧去完成的事。” 山东省特级教师齐健老师说:“一名好教师,最为关键的是看教师是不是具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独立的思想,是不是善于独立地思考,是不是勇于不断的进行自我反思。”《中史参》2007年第6期刊登了《历史教育因思想而精彩——中国历史课程网“做个有思想的历史老师”博客讨论》。在新的课程观里,提出“教师即课程”,这就意味着有思想的老师才能带来有思想的课堂,做一名有思想的历史教师不但是我的教学追求,也是在新课程改革中更多历史教师的追求了。我们在教育学生“读史可以明智”的同时,应该要教学生“明智地读史”,我们自己要有独立的思想,不断反思与质疑,这样才能以自己对历史的独特理解吸引学生。

(二)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论与史学理论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理论源泉,它强调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知识是个人经验的合理化,反对以绝对客观的标准来评价学生。这一特色已经在近两年试验区的高考题里有所体现。例如2007广东历史高考题26题“明朝妇女婚姻观的两重性”,该题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在教学中让学生自主研究,独立发现问题,通过让学生亲历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发展情感与态度,与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形式相比,更具有问题性、开放性、参与性。这就要求我们做为历史教师,在引导学生研究性学习中,培养“论从史出,史由证来”等现代公民素养,在研习史料中引导学生辨析史料、尊重史料、运用史料。

2、文明史观

文明史观已不是什么新名词,但如此大规模地从课标到教材直至课堂灌入文明史观,这是第一次。杨宁一教授认为,中学历史教育是素质教育,历史教育的素质就是人文教育,所以让学生学习人类文明的成果才是最主要的。同样,在近年的高考中已多次出现史观的运用。例如2007年广东历史高考29题,不直接考查中国近代民主革命具体史实,而是从两种历史观着手,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展示了“革命史观”和“近代化史观”下对历史事件评价的不同,从多个角度看问题,引导学生“把历史事件、人物、观点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和评价”、“初步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历史现象和历史事物,揭示其本质”,突出显示了对历史观的理解与认识。

基于以上的认识,历史教师应当多阅读当下史学新著作,了解史学研究的新成果,及时更新知识体系,不能再用陈旧的史观和知识来进行教学。比如在岳麓版新教材中,对于袁世凯的评价不再援用“窃国大盗”一词,而是比较客观地描述了当时的形势,这样有利于师生自己思考得出结论。

(三)丰富的学养有赖于终生学习

记得曾有学者说过:“没有知识是可靠的,只有探索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在自己工作中不断地学习有助于丰富自己的学养,不但有利于教学,还有利于提高自己对人生的认识。而成年人专业知识的获得更多的是基于自身职业实践的反思、探究以及与同行进行交流而获得的。

1、广泛的阅读是有思想的前提:大量阅读专业书籍,了解历史学术的前沿,有助于理解课程标准,有助于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

2、与同行广泛交流:运用网络与全国知名专家和历史老师交流,网络教研给了我更广阔的视野。先后管理了K12历史论坛、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指导下的中国历史课程网和广东历史教育博客,并拥有自己的专业教研博客。通过网络向专家、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请教、进行交流,获所需要的专业支持,得到聂幼犁、赵亚夫、姚锦祥、任鹏杰、何成刚等师长的指导。

3、坚持写作:通过博客我记录个人的历史教学过程、历史课堂故事、思想历程,新课改以来我写了三十余万字的课后记、教学随笔、教育叙事、论文等,促进自己不断地进行教学反思,提高教学水平。

4、坚持参加学习与培训:多次参加省级新课程改革培训和骨干教师培训,到广州、深圳、湛江、西安、北京等地聆听专家的报告,领悟新课改的理念。07年考上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硕士,进行系统的学习。

回想起走过的路,有着破蛹化蝶的艰难与喜悦,朱永新博士曾说:“无论是新课程还是旧课程,只要教师是一个不断学习的人,是一个善于思考的人,他的课堂就一定精彩。最好的教育理念不一定是最新的,往往是永恒的。”我以为然。分享:

1、你如何看待教师的专业成长?

2、你最近读过哪些史学专业著作? 本文小结:

通过本文,作者有以下理念和认识与您分享:

1、新课程改革下,教材的编写发生了巨大变化,从原来的通史编写体例到现在的专题史编写体例,从一纲一本到一标多本,我们应当转变观念,适应这一新变化。

2、树立新的课堂观,要认真研究三维目标的理论基础与撰写方式,认识旧的教学目标“重知识”到新目标下三个维度的发展。

3、改变我们的课堂,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从而培养有历史素养的现代公民是这次新课改对中学历史教育提出的最高要求。

篇6:体育课改认知与感悟

安阳县洪河屯乡一中

郑丽宏

目前初三学生正进行着紧张的一轮复习。我采取倒序的复习方式。本来复习到初一的内容时,应该是很容易的。但是,让我意想不到的是,部分学生的解题速度仍然很慢。联想到平时学生们顽固的错误,如时态的混淆,尤其是现在时、过去时、疑问句等基础性知识总掌握不好,让我无奈又感慨。如果当时在教学中有大环境的支持,自己在课堂上坚持“四清”,那么一定不会有这么多的遗留问题和这么多的学困生。

上学期,学校轰轰烈烈地搞课改,作为一名一线教师的我也在积极尝试,努力提高课堂效率,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逐渐增强,到这学期,我感到上课时省力了,就是因为学生自学习惯养成的结果。同时,我采取了把作业放在课堂上完成,即使时间有限完不成的。我改变了一下顺序,把难题放在课堂做,把简单的习题放在课下做,既能改变学生抄作业现象,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效果较好。

但是,由于没有一个很系统的模式,我在教学中也很困惑,学习了永威中学“先学后教,当堂检测”的教学模式后,我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忽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首先,永威中学的教学模式是朴实却有效的。他们的教师不是为了完成教学进度而教,而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弄懂知识点,会运用,注重夯实基础知识,“四清”环节扎实有序,清除了学困生。对英语学科,一旦学生掉了队,久而久之,上课无异于听“天书”,并且,想提成绩都不知从何下手。即使努力学习,短时间几乎没有效果,所以许多学困生永远陷在这片沼泽地里,挣扎并绝望。再次,联系以往的经验,当堂练习、检测暴露学生的问题。教师再进行二次备课,以学定教。这也是让我深有感触的地方。它时刻提醒我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总想着自己是否完成了教学目标。在课堂中,我也努力在尝试这种方法,少讲多练,有的放矢,针对学生典型错误,归纳性知识讲解,将课堂还给学生。

亡羊补牢,永威的教学模式极大冲击着我的教学理念。在我的教学工作中,我会根据自己特点,学生的学情,不断提高课堂的效率。

课改心得体会

安阳县洪河屯乡一中

卢桂梅

上周三下午第四节开了课改教研会,结合这两周的听课活动,我对“先学后教”这一教学模式有了更深的认识,下面谈一下我的认识。

首先,导入新课。一般情况下,直接入题比较好,但涉及几何图形的比较抽象,若能学生动手操作得到结论到自学应用理论证明,效果会更直观。

第二,检测这一关是重中之重。通过检测让学生暴露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在这一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合作探究、自主学习能力,千万不要大包大揽,教师把学生的错误一一讲解,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讨论、得出正确的答案。在这里,不能就题讲题,要注意数学中的规律,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第三,对于当堂训练的作业,可以分层次,避免因太容易成绩好的同学提前做完无事可做,因过难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

第四,学习习惯的培养尤其重要。一直以来我心中有一个设想,就是如果 从七年级入校抓起,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又培养他们掌握数学中比如方程、函数、四边形……中固有的学习模式,因为数学其实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各类问题的处理是一样的。学生在八年级、九年级的学习时会多么的轻松。

永威中学的这一教学模式确实不错,但我觉得大的方向确立了,但由于面对的学生不同,所以我们在上课时,应根据不同的内容,采取不同的方法。但有一点,我们的优点千万不能丢,切不可死搬硬套。

课改心得体会

安阳县洪河屯乡一中

姚华丽

永威中学的教学模式为:

1、板书课题;

2、出示学习目标;

3、自学指导;

4、先学后教;

5、当堂训练。

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她的优美在于文学的魅力,语言的精彩,因而,我认为板书课题前扣人心弦、引人深思的导入语还是很有必要的。

其二,学习目标和自学指导的呈现非常好,可以给学生明确的指导,清晰的思路,适当的方法,我们在具体操作中还要关注细节。如:自学指导明确学习的内容、方法、时间、要求,自学指导应置于每一次自学之前等。

其三,先学后教,我认为这个环节即是质疑释疑的过程,教自学后不懂的地方,教自学没学会的知识,可以是师教,亦可是学生教。

最后,当堂训练。语文课的训练不仅仅是答题、写卷子,可以是背诵、默写,可以是感悟、朗读,可以是书面练习,具体的训练应根据课型的不同、学习内容的不同而设计。

上一篇:没有按时完成任务检讨书下一篇:徽州改名黄山市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