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改名黄山市失败

2024-05-22

徽州改名黄山市失败(精选4篇)

篇1:徽州改名黄山市失败

黄山市徽州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

为构建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增强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根据国务院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和省、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1—2015年),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体育事业公益性,加快构建徽州特色全民健身公共体系,切实保障广大公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推进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区人民身体素质及健康水平,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形成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为我区加快建设成为全市重要的工业基地、物流基地、休闲观光旅游接待基地、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环境优良的城市新区做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总体目标: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身体素质明显提高,体育健身设施逐步完善,初步形成覆盖城乡,具有徽州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具体目标任务:

1.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到2015年,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意识和科学健身素养普遍增强,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每周参加体育锻炼活动不少于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锻炼强度中等以上的人数比例达到32%以上。学生在校期间每天至少参加1小时体育锻炼,每个学生至少掌握两项以上体育技能。农村居民、老年人、残疾人等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提高。

2.城乡居民身体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城乡居民(除在校学生)符合《国民体质监测标准》合格以上比例达到90%以上。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基本要求,其中达到优秀标准的人数比例超过20%,在校学生耐力、力量、速度等体能素质明显提高。

3.体育健身场地设施有较大发展。到2015年,形成区、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三级公共体育健身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达到1.5平方米以上。区级力争新建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馆,一个室外标准游泳池,一个室内全民健身活动中心;50%的农村乡镇建设一个室内体育活动室、一个灯光球场,街道建设一个健身房、一个多功能运动场,50%的社区建有一个全民健身苑、多个就近方便的全民健身晨晚练点,100%的建制村建设一个标准水泥篮球场、两个乒乓球台。

4.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更加健全。群众体育社会化,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区全民健身协调机构。全区所有的街道、乡镇建成体育社会团体组织,城市社区普遍建有体育健身站(点),50%的行政村建有体育健身站(点)。

5.全民健身指导和志愿服务队伍进一步壮大。区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注册管理工作。实施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格认证制度。到2015年,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达到千分之三。社会体育指导员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基层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6.全民健身服务业进一步发展。着力促进体育与旅游结合,打造国际品牌赛事,建设户外运动基地,进一步办好品牌赛事活动,丰富赛事内涵,拓展赛事外延,做强做大赛事规模,形成体育旅游、体育培训、健身休闲等优势产业群。逐步形成规范有序的体育健身休闲市场,城乡居民体育健身消费意愿明显增强,体育健身服务从业人员较大增加,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样性的体育消费需求。

三、主要措施

(一)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责,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全民健身条例》要求,把发展全民健身事业作为改善民生、推动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一项重要任

务,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政府工作报告,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在经费、机构和人员等方面加大对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支持。由体育主管部门分配使用的彩票公益金,确保用于体育事业,其中60%以上用于全民健身事业,并加强监督管理。区财政要保证重大全民健身活动、体育健身器材购置、全民健身工程建设经费的投入;对于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的日常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鼓励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的,依法享受税收优惠。

(二)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大力推进体育生活化。以“全民健身,健康徽州”为主题,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全民健身主题活动,不断创新活动形式、活动内容,吸引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打造群众性体育品牌赛事活动。区人民政府和区直机关、社会团体要定期举办群众体育活动,促进经常性体育健身活动的广泛开展,进一步推动群众性体育活动的普及与提高,激发群众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

(三)加快对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提高各类体育设施的利用率。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关规划,加大对农村地区和城市社区等基层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投入。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将城乡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纳入“十二五”时期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新建居住区要按照国家有关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标准,设计建设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充分利用公园、绿地、广场、园区等公共场所自然条件,建设室外体育健身设施和户外运动设施。各类学校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要向学生开放体育设施,并在确保校园安全的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区财政要对向公众开放体育设施的学校给予适当经费补贴,为学校办理有关责任保险。新建和改建学校体育设施,要按照向公众开放的条件进行体育设施建设。机关、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要积极创造条件向社会开放,不断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体育设施的使用效率。

(四)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各级新闻媒体、各大重点网站要加强对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报道,开办专栏和专题节目,刊播公益宣传标语、宣传片,深入开展全民健身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科学健身素养。加大“全民健身日”、重大体育活动、品牌体育赛事和全民健身科普知识的宣传,开展“终身体育”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崇尚和参加体育健身的社会风尚,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化、社会化、生活化。

(五)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建设。进一步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吸引、组织从事社会体育指导人员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区财政要设立社会体育指导员专项经费,用于培训、业务交流、表彰奖励和必要的工作补贴,为社会体育指导员开展工作提供便利和支持。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组织管理体系,做好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和各项管理服务工作。积极发展职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按照国家和省制定的标准,严格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逐步做到营利性体育健身场所和指导高危项目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持证上岗。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经常性地组织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社会体育指导员深入城乡基层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

(六)支持基层体育组织建设,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积极发展城乡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加强体育总会、单项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的建设。区政府及其民政、体育、财政、住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行政部门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及办公用房、体育设施、工作人员、活动经费、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社区(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要履行全民健身工作职责。区直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要支持和组织开展职工体育健身活动。充分调动全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全民健身事业的途径,多渠道增加全民健身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全民健身事业。体育主管部门要会同有关方面加强对经营性体育健身场所的监管。对社会力量兴办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要在注册登记、工作指导等方面提供支持和保障。社会力量通过公益性社会团体或区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部门用于全民健身事业的公益性捐赠,符合税法规定的部分,可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和个

人所得税时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

(七)统筹城乡体育和人群体育协调发展。

1、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以实施《安徽省511城市体育行动计划》为契机,区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作为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做好规划,加大投入,以全民健身路径、球类场地等公共体育健身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建立和完善晨晚练点、社区体育俱乐部等健身组织,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城市社区体育服务体系。社区(街道)办事处有关部门和人员负责社区体育工作,组织开展小型多样、经常性的社区体育健身活动。力争整合社区(街道)辖区单位的体育设施、体育人才资源,做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推动社区体育与职工体育共同发展。

2、加快发展农村体育。以实施《安徽省万千百农村体育行动计划》为重点,区政府将发展农村体育纳入当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协调城乡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统筹城乡公共体育资源和公共体育服务的均衡配置,加快建设区级、乡镇级全民健身广场,基本建成较为完善的农村体育服务体系,促进农民体育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作用,利用好农村学校、企事业单位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才资源,在传统节日和农闲季节广泛组织农民体育活动,开展“体育下乡活动”。

3、切实加强青少年体育。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把增强学生体质作为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纳入学校教育考核主要指标,健全学校体育工作机制和督导制度,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广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倡导科学、健康的青少年健身和运动理念。加强各级各类业余体育运动学校和体育传统校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社区、家庭相结合的青少年体育网络。

4、广泛开展职工体育活动。机关、企事业单位要广泛建立职工体育协会、体育俱乐部和体育健身团队,开展符合单位特点和职工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适时举办区直机关运动会。机关、企事业单位全面推行工间操制度,积极推广第九套广播体操,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和职工体质测试活动。积极开展进城务工人员体育活动。创新职工体育发展模式和基层职工体育组织形成、活动方式。完善职工体育与社区体育、学校体育互补机制。

5、积极发展民间传统体育和少数民族体育。积极开展以民族、民间优秀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培养民间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社会体育指导员,发展民间传统体育项目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积极创建民间传统体育协会。开展民族民间传统体育的市内、省内、国内、国际交流。

6、全面发展老年人体育。逐步建立健全区老年人体育协会和体育健身团队。组织开展老年人体育运动会和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对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提供便利和优惠。不断创新适合老年人身体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和科学健身方法。老年人教育机构开设老年人体育课程,老年人活动中心设置适合老年人体育活动的设施,鼓励、支持社会组织和个人兴办老年人体育服务机构和体育健身设施。

7、推广残疾人体育活动。逐步建立健全区残疾人体育组织,培养为残疾人服务的体育教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积极开展残疾人体育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对残疾人开放并设置便利条件,方便残疾人参加体育活动,推广适合残疾人身心特点的体育健身康复手段。学校要做好残疾学生体育工作,提供适合残疾学生特点的体育健身与体育康复项目。

(八)加强科学健身指导力度,做好法制、科研建设工作。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体,加强体育法制宣传,完善体育行政执法和监督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全民健身基础数据统计体系,组织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和科学健身指导。积极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普通人群体育锻炼标准》和各体育项目《业余运动员技术等级标准》,采取多种办法广泛开展达标活动,逐步建立奖励制度,引导和鼓励城乡居民经常、持久地参加体育健身活动,不断提高体质健康水平和体育技能水平。

(九)开拓创新体育产业的发展。坚持“以体为本,全面发展”的原则,加速体育产业量和质的全面提升,形成多业并举、结构合理、规范发展的体育产业体系。紧抓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依靠市场培育资源,逐步建立开放透明、良性运行、公平竞争的体育市场环境,形成健身休闲、竞赛表演、体育技能人才、体育中介、体育场馆服务、体育彩票等为主要内容的体育现代服务业,努力培育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加快体育健身产业专业人才的培养,建立和完善体育健身服务规范,提高体育健身科学性、安全性和从业人员服务水平。

四、组织实施

本计划在区人民政府领导下,在市体育局指导下,由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区直有关部门、各群众组织和社会团体共同推行,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区政府成立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领导协调机构,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和组织共同推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区政府加强对推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组织和协调,并对全民健身实施计划的实施情况负责。

五、考核评估

建立区政府目标责任制,制定全民健身事业发展考核标准,加强成效评估,加强指导和督促,将考核工作纳入政府综合考核体系,并将各地考核结果适时予以公告。2014年,区政府对实施成效进行全面评估,对为全民健身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区体育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每年对本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落实情况进行检查指导。

篇2:徽州改名黄山市失败

徽粮党组„2008‟7号

关于印发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

整改工作方案的通知

本局各科室,购销公司:

根据徽州区政治生态环境建设年活动领导小组的部署要求,徽州区粮食局党组立足本局工作实际,结合“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勤政廉政、促进科学发展”主题活动月活动,认真开展查摆工作。通过召开干部职工会议、广泛征求意见、民主评议、民主测评、班子成员开谈心交流活动和个人自查自纠等方式,开好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深入查摆领导班子存在的问题的不足,现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

一、坚持科学发展,全面建设粮食安全防控体系

1、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十七届三中全会做出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科学引导和推进绿色、无公害、无污染的定单农业,不断提高粮食产量和粮食品质。

2、加强粮食储备与管理。进一步强化仓库设施、粮油成品储备、储粮技术手段以及管理队伍等方面的建设,尤其是在“利用机械通风、谷物冷却机、双面密闭等低温储粮技术,避免化学药剂污染,延缓粮食陈化过程,确保粮食安全的绿色储粮方法”上取得新突破,建设好徽州粮食园区,确保粮食“进得来、存得住、管得好、调得出”,为全区粮食的安全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

3、健全粮食安全供给预案。加强“国家、企业、市场、家庭”四位一体粮食安全工程体系建设,确保成品粮油储备,防范和保障因“粮食价格上涨、重大自然灾害、重大突发事件”来临时的粮食供给。加强宣传,增强存粮备荒意识,支持粮食生产企业向乡、村延伸,引导社会购销方便存储粮食容器,在全区做好储粮仓的推广和应用,储粮于民,做到家中有粮心不慌。加强粮食供给市场的宏观调控,扶持粮油生产企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化,确保有粮食供给和存储保障的能力。让安全粮食畅销社区,延伸乡村。

二、加强党建工作,切实提高领导班子执政能力

4、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着力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把提高领导发展的能力放在首位,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不断提高全局科学发展、统筹发展、创新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增强“服务意识,责任意识和表率意识”,切实提高履职能力、管理能力,增强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带好粮食队伍,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和广大职工的创新能力。为粮食安全和谐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

5、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着力保持干部的政治生命力。全局党员干部要带头遵纪守法,模范遵守各项规章制度,牢固树立服务中心,全面发展意识,树立求真务实的作风,着力抓好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防体系建设,树立整体廉洁高效的工作作风。

6、建立健全制度。修订《徽州区粮食局党组议事规则》等17项制度,并印发局、粮食购销公司公示执行。

三、强化核心意识,切实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

7、强化学习,着力提高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的本领。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深刻理解和掌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真正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在实际工作中落实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要义。

8、狠抓工作落实,着力提高干部的执行力。始终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勇于面对工作中的各种困难,善于解决为保障粮食安全的复杂问题,敢于承担责任,不计较个人得失,时刻想着粮食安全和人民的利益,充分调动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把各项工作做好、做实。要不断强化落实区委、区政府各项决策部署的坚定性,确保在实现目标任务中努力争先进位。

9、强化领导干部的修养,着力提高干部的影响力。加强局中层以上领导干部的高善品德修养,培养良好的工作和生活作风,提高理论水平和专业知识水平,在实践中锻炼决策和指挥能力,沟通感情,密切与部属间的关系,激发干部职工的创新力和工作热情。

10、加强党组自身建设,着力增强领导班子的核心作用。坚决贯彻民主集中制,严格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组织原则,认真落实局党组的工作规则,充分发挥班子的集体领导作用,坚持执行集体领导下的个人分工负责制,大胆、创新负责好各自承担的工作任务,以发展大局重,维护大局,维护团结,巩固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成果,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增强党组织的向心力。

二00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篇3:徽州改名黄山市失败

1 研究区域背景

歙县徽州古城是古徽州一府六县的府城, 距今已有2200多年历史, 总面积1.99km2。歙县1986年被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徽州古城2006年成为国家级4A级旅游区 (点) 。在文化脉络上, 徽州古城是徽州文化的发祥地, 见证了中国历史上"徽商"鼎盛时期的繁荣风貌, 保存有古城墙、许国石坊、斗山街、打箍井街、德胜门、阳和门、东谯楼、南谯楼、瓮城、渔梁坝等历史遗迹, 反映了徽州古代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特色。在自然风貌上, 古城与四周山水环境和谐相处, “城在山中、山在城中, 山城临水、水映山城”, 体现了中国古代山区城市的特色和魅力。徽州古城旅游业发展始于20世纪80年代, 2005年歙县旅游局成立歙县旅游发展公司, 将徽园、许国石坊、陶行知纪念馆、斗山街、太白楼、渔梁坝6个景点整合成徽州古城旅游区, 实行“一票制”统一经营。2008年, 徽州古城旅游区游客接待量28.98万人次, 旅游营业收入337.19万元, 旅游发展已具一定规模。

2 研究方法

问卷设计:在广泛阅读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结合徽州古城实际, 本文设计出25项旅游影响的居民感知指标, 并据此设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与态度测量。测量采用李克特5分制量表法, 分别为非常同意 (5分) 、同意 (4分) 、一般 (3分) 、反对 (2分) 、非常反对 (1分) 。第二部分为居民的人口学特征和社会经济背景资料。

调查方法:2010年9—10月采用现场发放、现场收集的调查方式发给居民填写。对理解和填写有困难的居民, 则采用问卷调查法与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共发放问卷300份, 回收问卷289份, 其中有效问卷220份, 有效率76%。

分析方法:首先, 采用SPSS软件的因子分析模块对调查结果进行因子分析。在分析前进行KMO统计量分析, 以KMO值大于0.7为标准, 衡量样本是否适宜做因子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因子, 并要求各项指标的因子负荷和公因子方差比大于0.4, 以确保提取的公因子反映了原指标的大部分信息。运用信度指标来衡量一组指标间的内在一致性, 常用的采用是克朗巴哈系数, 即A系数。其次, 采用SPSS软件的方差分析模块, 进一步研究旅游影响居民感知在不同人口学特征和社会经济背景的居民群体中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采用Bonferroni多变量协方差分析法, 以各公因子为因变量, 人口学或社会经济背景为固定因素。当显著性系数P<0.05时, 说明出现显著差异。此时, 采用Duncan法, 探寻差异的来源。

3 结果分析

3.1 感知指标的因子分析

积极影响:徽州古城居民对积极影响感知的KMO值为0.814, 适合做因子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3个公因子, 累积贡献率达64.68%, 解释了总变异的64.68%。根据3个公因子的侧重面不同, 分别命名为“个人获益"、“社会获益"、“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采用斜交旋转法对提取的公因子进行旋转, 得到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旅游吸引更多的外来投资,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指标, 公因子方差比为0.23, 低于0.4的下限要求, 因此被剔除。剔除后, 各组指标的克朗巴哈系数都达到0.6以上, 各组指标间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徽州古城居民最关注的积极影响指标是“个人获益"因素;其次关注“社会获益"因素;第三关注的是“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说明居民最先从自己的切身利益出发, 考虑旅游的积极影响, 其次才会关注社会方面的积极影响, 至于“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对居民来说需要考虑得更加长远 (表1) 。一般而言, 李克特量表1—5等级评分平均值在1—2.4之间表示反对、2.5—3.4之间表示中立、3.5—5之间表示赞同[17]。各项指标均值都大于3.4 (表1) 表明, 徽州古城居民对旅游积极影响的感知持赞同态度。

消极影响:徽州古城居民对消极影响感知的KMO值为0.837, 适合做因子分析。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2个公因子, 累积贡献率达到61.2%, 解释了总变异的61.2%;分别命名为“经济上的消极影响"和“社会和环境上的消极影响"。各组指标的克朗巴哈系数都达到0.7以上的可接受水平, 各组指标间具有较高的内在一致性。居民最关注的是“经济上的消极影响", 其次才是“社会环境上的消极影响"。从各项指标均值上看, 经济上的消极影响均值为3—3.6, 消极影响均值为2.7—2.9 (表1) , 表明徽州古城居民对旅游消极影响的感知偏向中立。

3.2 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态度分析

表1显示, 徽州古城居民对旅游业发展的现状基本满意, 总体上对旅游业发展持“支持"的态度。

3.3 感知指标的差异分析

采用Bonferroni多变量协方差分析法 (MNOVA) 分析, 分别以不同年龄、居住时间、职业、文化程度、家庭旅游从业人数、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6个人口学或社会经济背景因素为固定因素, 以积极影响3个公因子和消极2个公因子为因变量, 分析不同人口学或社会经济背景的居民, 对旅游影响的感知是否存在显著差异。

不同年龄和居住时间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在旅游发展的积极影响因子中, 不同年龄、不同居住时间的居民都在“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感知上有显著差异。差异主要表现在, 年龄在60岁以上、居住时间在30年以上的居民对此项的感知程度较高。这些古城的老居民经历了古城旅游业的从兴起到发展的过程, 见证了古城的今与昔, 切实体会到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服务质量的提高, 历史建筑、传统元素得到了保护。

不同文化程度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对旅游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感知差异性显著。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更加关注旅游发展对社会生活、拥挤程度、治安、环境、形象等的消极影响, 说明受教育水平高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较理性, 更客观地从非经济利益上感受到旅游业发展的消极影响。

不同职业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不同职业的居民, 对个人获益方面的积极影响、旅游社会环境的消极影响感知差异性显著 (表2) 。运用Duncan法探寻差异的来源。分析表明, 在个人获益上, 差异来源于旅游景区工作者、手工业者和其他职业者, 即旅游景区工作者、手工业者对个人获益的感知最强烈, 而其他职业者对个人获益的感知最弱, 这与徽州古城的旅游业态有关。目前, 古城能够提供最多的旅游就业岗位是旅游景点的讲解员, 属于旅游景区工作者;其次是制作小吃、手工艺品的手工业者。古城内销售小商品的店铺多是为本地居民服务, 旅游业发展对提高其收入水平影响很小;古城内缺乏住宿设施, 酒店工作者并不就业在古城之中。因此, 在旅游景区就业的居民、从事手工业的居民比酒店就业的居民更能感受到古城旅游业发展对个人获益的作用。在旅游发展的社会环境上的消极影响方面, 农民和手工业者差异明显, 农民对此项感知强烈, 手工业者感知最弱。农民收入大多不来自于旅游业;而手工业者依靠游客来增加收入, 因此两类居民对此项感知的强烈程度与其所从事的职业与旅游业的相关度负相关。

注:*表示p<0.05, 差异显著, 黑体表示感知均值的最大值。

不同旅游就业人数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家庭中在旅游行业就业人数不同的居民, 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显著。在积极影响的各公因子和消极的经济影响公因子上均表示出显著差异;但在消极的社会环境影响上, 此类居民感知差异不明显 (表3) 。Duncan法分析表明, 家庭中有1个或2个旅游就业人口的居民与家庭中没有旅游就业人口的居民之间的感知差异显著。由此可见, 是否在旅游行业中就业, 主要从经济上影响居民感知。有3人及以上在旅游行业中就业的居民, 其旅游影响感知与家庭中有1人或2人在旅游行业中就业的居民强烈, 其原因是样本量很少 (仅3%) , 感知均值不具代表性。

注:*表示p<0.05, 差异显著。黑体表示感知均值的最大值。

不同旅游收入比重的居民对旅游影响的感知:不同旅游收入比重的居民, 在积极影响的各公因子上对旅游影响的感知差异显著。旅游收入比重占家庭总收入比重越大, 对旅游的积极影响感知越强烈 (表4) 。可见, 经济上获益程度直接影响居民对旅游业积极影响的感知。

注:*表示p<0.05, 差异显著。**表示感知均值的最大值。

徽州古城居民对旅游感知差异主要集中在“个人获益"和“社会获益"、“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3个积极影响因子上, 对旅游消极影响的感知差异相对不明显 (图1) 。居民旅游感知的差异主要来源于“旅游就业人数"、“旅游收入比重"2类因素;其次为“职业"因素。不同年龄和居住时间的居民对感知也存在差异, 但仅限于“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这一感知因子。居民在“旅游就业人数"、“旅游收入比重"、“职业"三个因素上的感知差异, 体现了居民与旅游发展的经济联系;与旅游经济联系越密切, 越能感受到旅游的积极影响。

4 结论

徽州古城居民, 在旅游积极影响的感知方面, 最关注的是个人获益, 其次才关注社会获益和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在旅游消极影响的感知方面, 对消极的经济影响的关注程度高于消极的社会和环境影响。总体而言, 徽州古城居民对旅游积极影响的感知大于对消极影响的感知, 对旅游业发展普遍持"支持"态度。徽州古城旅游影响的居民感知, 在不同人口学特征和社会经济背景的居民群体中存在差异。其中, 年龄较大、居住时间较长的居民对"旅游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感知强烈;受教育水平高的居民更客观地感受到旅游的消极社会环境影响;所从事的职业与旅游业相关度越高, 越能感受到旅游业的积极影响, 越能包容旅游业的消极社会环境影响;家庭中有成员在旅游行业就业的居民、旅游收入占家庭总收入比重大的居民, 对旅游业的积极影响感知强烈。

篇4:民众呼吁黄山市恢复老地名徽州

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

一个长期形成的地名,其实就是那个地方的符号,是那个地方所有人情感所系的标志。一位老兵到了台湾一直没能回到大陆,让孩子回来寻根。而孩子归来,却说根据地名按图索骥难以找到,原来这个地名早已消失。最后,找到民政厅,翻阅档案,才找到原来的地名。这位老先生写信感谢民政厅,并说:“你们经济发展得很好,建设也很好,但是地名不要改,地名是我们回家的路。”地名,在海内外华人眼里,在所有寻找乡愁的人们心中,就是一条回家的路。

慎重更换地名,其实就在于对地名有情感。这种情感,是个人的,是家族的,更是地方的、民族的。诸多地名情感的滋生、蔓延与丰富,才构成了一个民族的文化自尊。在更换地名之际,我们需要敬畏文化,敬畏历史。当然,不是所有地名都必须恢复旧名称,但像“徽州”这样重要的历史地名,不妨考虑恢复。毕竟,没有“徽”,哪来“安徽”?全国第二次地名普查,无疑给了我们一次新的契机。通过普查,来一番梳理,让中国的地名更具有历史沿袭性、更富有传统文化特色,让新起的地名更能体现中文之美,更有丰富内涵。珍爱地名,回家的路,再远,也很近。

地名复与不复不能再“拍脑袋”

对于那些有故事的城市来说,地名有着黏合剂的作用,它能帮助人们构建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从文化的角度思考,如果在黄山和徽州之间做选择,喜欢徽州的人可能更多。人民日报官方微博的调查结果也说明了这一点。但是,这是否能够成为“复名徽州”的理由?一个城市的更名和复名,毕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不仅涉及城市的文化定位,更牵涉许多行政事务。更名以来,当地一直以“黄山”为名展开招商引资、形象宣传等工作,这也是一笔无形资产,如果就此彻底舍弃,实在太可惜。

上一篇:体育课改认知与感悟下一篇:七年级语文上册第30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