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例

2023-01-20

第一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例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篇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 哲学: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世界观是方法论的根据,二者是相互统一的。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问题,也就是物质和意识

的问题。

唯物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坚持物质是第一性的。(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

唯心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坚持意识是第一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论认为:人的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客观世界是人意识的产物。 客观唯心论认为:物质世界是由某种非人类、超自然的“客观精神”派生的。

自我理解:人产生的为主观,非人产生的为客观。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是因为它是时代精

神的反应,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四、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二者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事物的相互联系构成运动和变化,联系和运动是密不可分的。

第二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2013-2014学年第二学期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课后作业

----杨伯超 2014春

1.一、客观题(每题2分,共40分)

1、我们研究哲学的性质,目的是( A )。

A、使人们认识到学习哲学在人生中的意义

B、为了掌握一门生产知识

C、为了认识科学之科学

D、使人们一劳永逸

2、凡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是指(ACD)。

A、一切形式的运动都有自己的物质主体

B、万物都在概念中运动

C、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纯粹精神运动

D、离开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E、运动是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说明( A )。

A、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联系的

B、任何事物和现象都是彼此孤立的

C、任何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主观随意的

D、事物之间是互不影响的

4、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观点是( B )。

A、主观唯心主义

B、朴素唯物主义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D、不可知主义

5、有个驼背的人去求医,问能否治好他的驼背。医生说:“可以。”随后就叫他趴在地上,然后用门板压在他背上,医生站在门板上面用脚使劲往下压,驼子叫苦连天,直到把背压直,而人却被压死了。驼子家属要医生偿命。医生争辩说:“我只负责治病,不管什么救人。”这笑话( BCD )。

A、是对医生的不敬

B、深刻地讥讽了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

C、说明形而上学思想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D、形而上学必然导致唯心主义

E、说明古代的医生不会看病

6、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 A )。

A、对立统一规律

B、质量互变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7、抓中心环节带动其他,用抓重点推动全盘的工作方法是根据(C)。

A、矛盾普遍性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原理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原理

D、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原理

8、分析形势的好与坏的方法论根据是(C)。

A、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的原理

9、事物发展的周期性是指( C D )。

A、事物又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

B、在原来的基础上作周而复始的循环运动

C、事物仿佛回复到原来的出发点,但这是在更高阶段上的回复

D、经过两次否定,事物发展到更高阶段

E、在外力推动下,事物作机械运动

10、规律的客观性表现在(ACDE)。

A、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B、能够在思维中实现它

C、不能被消灭和创造

D、能够认识和利用它

E、违背了它就要受到惩罚

11、实践是指(C )。

A、人们主观的活动

B、人们的一切运动

C、人们改造、保护和恢复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活动

D、人们适应环境的活动

12、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ABCD )。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和目的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E、实践由认识指导的

1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 A )。

A、运动着的物质的唯一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主观工具

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14、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认为(ABD)。

A、世界的本原是金、木、水、火、土

B、世界的本原是气

C、世界的本原是存在

D、世界的本原是原子

E、世界的本原是无

15、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联系是指(D)。

A、各种事物和现象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一切都是“亦此亦彼”

B、每一事物和现象都同其他事物和现象相区别

C、相互区别的事物和现象彼此都是孤立的

D、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处于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之中

16、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被称为社会基本矛盾,(A )。

A、是因为它们贯穿整个人类社会的始终

B、它们互相配合

C、它们相互渗透

D、它们互相决定

17、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因为( ABCD )。

A、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根本标志

B、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运动的物质承担者

C、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

D、生产方式的变化决定着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和社会形态的更替

E、生产方式决定自然界的变迁

18、智能化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完全是(A)。

A、脑力劳动者

B、群体劳动者

C、体力劳动者

D、个体劳动者

19、人的全面发展是指:( AB )。

A、整个人类都得到全面发展

B、人的各方面素质和潜能的普遍提高和充分发展

C、内部和外部都得到全面发展

D、物质利益得到全面提高

E、产品分配更加全面

20、度的含义可以分述如下( ABCD )。

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界限

B、由量变到质变的关节点

C、事物的质和量的统一体

D、两个临界点之间量的活动区间

E、事物质的活动范围

二、主观题(每题6分,共60分)

1、哲学为什么能给人以智慧?

答:(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什么?

答:(1)生物进化论(2)细胞学说(3)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3、如何理解“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先进生产力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的源泉。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和制度创新的决定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答:(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方法论。

(2)“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关键。

(3)“信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结果。

5、如何正确把握“对立统一”?

答:两者相互、相辅相成。

(1)统一性是矛盾双方对立中的统一,斗争是矛盾双方统一中的斗争,离开统一性的斗争性和离开斗争性的统一性都是不存在的。

(2)统一性是矛盾斗争的重要条件,如果矛盾双方不在一定条件下结成统一体,也就没有矛盾的斗争和发展,统一性也离不开矛盾斗争,如果没有矛盾斗争,矛盾双方既不能联结,也不能转化。

(3)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发展。正确理解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就是要在统一性中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和斗争,在斗争中看到矛盾双方的依存和转化,要学会在统一中把握对立,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6、根据唯物史观,社会基本规律有哪些?

答:两条社会发展规律

(1)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7、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重要成果有哪些?

答:

(一)毛泽东哲学思想举要: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华是“实事求是、群众路

线、独立自主”这十二个字。具体说来,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表现有以下:

(1)以实践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

(2)唯物辩证法的矛盾学说

(3)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

(4)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

(二)邓小平哲学思想概述:邓小平的哲学思想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核心,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首要的、根本的问题,出色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辩证法、历史观。具体有:

(1)强调实事求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地位。

(2)强调实践观点和实践标准。

(3)关于“发展”的观点。

(4)丰富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

(5)以“两点论”为核心丰富和发展了唯物辩证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其他哲学思想: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唯物史观的发挥

(2)科学发展观中闪烁着唯物辩证法的光辉。

8、简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

答: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存在于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之中,并且还存在于这个事物从始至终的整个发展过程之中。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个事物、每一个事物的发展过程和阶段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的关系。共性包含于一切个性之中,无个性即无共性。共性来自于个性,是从个性中抽象出来的。

9、联系实际谈谈:列宁的物质定义是否过时了?

答:科学的发展不断深化和拓展了列宁的物质定义,而且,随着人们对物质世界认识的不断加深,不断地证明了列宁的物质定义的可靠性。现在自然科学对物质层次问题的研究日益深入,科学家在子、原子的基础上又发现了原子核由中子和质子组成,现在他们正在研究物质的更微观的层次。无论物质层次分得多么细,不管它们的形式怎样,物质都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列宁的物质定义没有过时。

10、如何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

第一, 对立统一规律解释了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根本内容,揭示了变化发展的内在力。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

第三,对立统一规律所提供的矛盾分析方法是最根本的认识方法。

所以,在理解对立统一规律的时候,在理解实质与核心的基础上要注意把握整个唯物辩证法的理论体系。

第三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考核知识点

哲学(定义:哲学,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是社会意识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世界观和方法论(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含义及其关系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是哲学的内容,哲学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世界观亦称宇宙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的根本看法和观点。哲学作为世界观的理论体系是采用最一般的概念和逻辑形式进行理论加工而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哲学是关于世界的本质和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总体性反映和把握,因此,它对一切具体科学和实践活动有普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方法论是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普遍的根本方法。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为哲学的产生提供实证知识和基础。哲学从具体科学中概括出一般结论。哲学与具体科学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2.哲学具有下列特点

(1)最高的抽象概括性,是“最深沉的思维”。

(2)最大的普遍性,具有普遍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和智慧的启迪作用,但不能代替具体科学作出具体结论。

(3)哲学属于意识形态,是社会的思想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指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哲学基本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 哲学派别(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是唯物论与唯心论 )

哲学基本问题有两方面的内容:第一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意识和物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一方面的问题历来有两种根本不同的回答,由此在哲学上形成了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两大阵营、两个基本派别、两条对立的路线。

凡是认为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即意识先于物质,物质依赖意识而存在,物质是意识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心主义;凡是认为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即物质先于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的哲学派别属于唯物主义。除了这两种根本对立的回答外,还有一种回答,认为物质和意识是两个独立的、互不依赖的本原。持这种观点的哲学流派称为二元论,它是动摇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的不彻底的哲学,最终往往倒向唯心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产生从三点来看:

1.经济社会根源: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给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①资本主义发展中不可避免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②工人阶级与资本家的矛盾

2.实践基础:无产阶级的斗争已经有了实践的源头(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3.思想根源:马克思主义批判的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合理成分。

马克思注意创立:马克思恩格斯批判的集成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历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①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实践的发展不断的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②其后,由列宁等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俄国革命中实现发展

③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长期革命斗争中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具体结合,先后产生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科学理论体系

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 识记与理解

(1)哲学的概念

(2)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唯物主义。也就是说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第一,意识依赖于物质。

认为意识决定物质,就是唯心主义。也就是说意识是世界的本源,意识第一,物质第二。)

(3)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一、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就是可知论。 不可知论——凡是认为思维与存在没有同一性,即认为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的哲学学说,叫不可知论。)

(4)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们的分歧表现在四个方面,

1.即联系的观点与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2.发展的观点与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3.全面的观点与片面的观点的对立;

4.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则是二者的根本分歧。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种种分歧,究其根本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这一分歧从根本上决定了唯物辩证法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也决定了形而上学否认矛盾,主张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二者之间存在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2)它们之间的区别表现在:具体科学以世界某一特殊领域的具体规律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个别性和特殊性;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最一般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因而其理论具有一般性和普遍性。(3)它们之间的联系表现在: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没有具体科学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既不可能产生,也不可能发展;另一方面,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和本质特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本质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实践性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蕴含于其理论内容体系之中,而其内容体系的基本点有三点:精髓——实事求是精华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社会发展规律学说);精蕴——群众史观。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重要意义1.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人类正确认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自身探索出科学的方法

2.创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说,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使共产主义由空想变为具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崇高理想

(8)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传播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鲜明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以之引领中国人民进行争取独立和解放的斗争,使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但是,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无论是搞革命还是搞建设,都不能完全照抄照搬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而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萌生初始思想到明晰科学概念,由实践探索积累经验到认识升华形成理论形态,由领导革命取得成功到领导建设和改革取得伟大成就,是一个艰辛探索的历史过程。

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革命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对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逐渐有了深刻、完整的认识。1938年,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明确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概念。之后,1939年—1940年,毛泽东同志接连发表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文章,鲜明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精辟地阐述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奠定了重要基础。1945年,党的七大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是唯一正确的救中国的理论与政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优秀典型——“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并将毛泽东思想“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这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巨大成就。

1978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们党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转折。以这次会议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的伟大实践。在这场伟大变革中,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注重总结历史的和现实的、中国的和外国的、成功的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提出许多重大的理论和政策问题,以新的思想和观点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同年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指出这一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党的十五大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并作出新的阐述,强调它“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涵盖经济、政治、科技、教育、文化、民族、军事、外交、统一战线、党的建设等方面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治军新的宝贵经验,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2001年的“七一”重要讲话中,江泽民同志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全面、深刻的阐述,提出了许多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初步形成了科学理论体系。党的十六大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科学内涵、精神实质和历史地位等问题作了进一步论述,将其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集中起来就是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立足于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不断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同时,在理论上不断扩展新视野、作出新概括,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走和平发展道路等重大战略思想,取得了丰富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些理论创新成果,涉及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继续推向前进。

第四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9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模拟试卷九

一、 单项选择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为准确的答案。每题1分,计20分)

1. 理性认识的三种基本形式是()

A.感觉、知觉、表象

B.概念、判断、推理

C.概念、计算、试验

D.概念、范畴、规律

2. 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C.古希腊唯物主义、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D.古中国唯物主义、近代欧洲唯物主义、现代西方哲学

3.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这是()

A.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的观点

B.取消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观点

C.夸大了客观条件作用的观点

D.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4.中国宋代著名哲学家陆九渊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这是()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B.古代朴素辩证法观点

C.主观唯心主义观点

D.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5.认识的本质是()

A.人的精神的自我创造

B.是主体对于客体的直观反映

C.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D.是人脑分泌出来的一种特殊物质

6.唯物辩证法的“扬弃”是指()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7.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A.阶级斗争

B.改革开放

C.科学技术革命

D.社会基本矛盾

8. 主观唯心主义的极端形式是()

A.唯我论

B.唯心论

C.唯理论

D.经验论

9.真理的相对性应理解为()

A.真理的标准是多重的 B.真理有待扩展和深化

C.真理和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限

D.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乃至对立的认识都是真理

10.“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之一”,这是()

A.地理环境决定论的观点

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D.历史宿命论的观点

11.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掌握分寸,防止“过”或“不及”,这在哲学上属于()

A.抓事物的主要矛盾

B.确定事物的质

C.认识事物的量

D.把握事物的度

12.“社会发展既具有合规律性,又具有合目的性,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这种看法是()

A.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B.机械决定观点

C.历史宿命论观点

D.历史循环论观点

13.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

A.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C.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D.主体和客体的关系问题

14.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首要的观点是()

A.矛盾的观点

B.实践的观点

C.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

D.事物永恒发展的观点

15.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是()

A.偶然性通过必然性表现出来

B. 必然性通过偶然性表现出来

C.必然性是偶然性的表现形式

D.必然性为偶然性开辟道路

16.划分经济社会形态的根本标准是 ()

A.生产力和技术发展水平

B.生产关系的性质

C.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D.上层建筑的性质

17.科学证明,人脑是()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18.人们常说:"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句话体现的最主要的辩证法原理是()

A.世界永恒发展的原理

B.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

D.质量互变规律

19.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A.地理环境

B.人口

C.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D.阶级斗争

20.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在西方的最高理论成就是()

A.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创立的“原子论”

B.中国古代哲学家提出的“气”一元论

C.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提出的“四根说”

D.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五行说”

二、双项选择题:(有两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题1分,计10分)

1.下列各项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待唯心主义正确态度的有()

A.全盘否定,划清界限

B.基本肯定,积极继续

C.认清其本质,揭露其错误

D.具体分析,批判继承

2.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的“两个内核”,这两个内核是()

A.康德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辩证法

B.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中的辩证法

C.费尔巴哈机械唯物主义哲学体系的唯物主义

D.法国复辟时代历史学家的阶级斗争理论

3.下列观点中,属于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有()

A.普遍联系的观点

B.永恒发展的观点

C.对立统一的观点

D.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4.辩证的否定有两个重要的特点,它们是:()

A.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否定

B.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C.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D.辩证的否定就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

5.下列选项中,体现量变引起质变的哲学道理的有()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因祸得福,转败为胜

6.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包括()

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

C.矛盾的普遍性

D.矛盾的特殊性

7.区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是:()

A.看事物出现时间的先后

B.看事物的外在形式是否新奇

C.看事物是否代表发展的方向

D.看事物是否符合发展规律,

8.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这是因为()

A.个人为社会作贡献,能够得到社会的赞扬和好评

B.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为了从社会获得更大的利益

C.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客观需要

D.个人为社会作贡献,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基础

9.哲学是()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C.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总汇

D.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10.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有()

A.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B.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

C. 要被人民群众所掌握

D. 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基本原则

三、判断说明题:(要求对所给命题或观点进行辨别、简要分析。每题5分,计15分)

1.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正确。(2分)因为从其反映基础看,认识是人脑的机能,从其内容看,它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主观反映,但是不是直观地反映,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时具有选择性,也有创造性,是能动的反映。

2. 并非所有的现象都表现本质,偶然的、零碎的、稍纵即逝的现象就无本质可言。

错误。(2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任何事物都既具有其本质,也具有其现象。本质与现象是辩证统一的。本质通过一定的现象来表现自己的存在,现象总是表现本质的,即使是偶然的、零碎地、稍纵即逝的现象也要表现本质;没有纯粹的本质和纯粹的现象

3. 被社会公认的思想就是真理。

错误。(2分)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社会公认的思想不一定是对客观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反映,所以不一定就是真理。

四、名词解释:(每题3分,计15分)

1.物质

2.规律

3.生产方式

4.社会意识

5.理性认识

五、简答题:(每题5分,计20分)

1.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是什么?

2. 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3.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主要表现在哪里?

4. 实现认识的第二次飞跃的条件是什么?

六、论述题:(任选一题,回答两题以首题计分;计10分)

1.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正确对待我国的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

2.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说明我们如何正确对待经济全球化?

七、材料说明题(计10分)

材料1:

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是印度洋与太平洋的重要通道。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0个小岛组成,其中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91.6%。地势低平,平均海拔15米,最高海拔166米,海岸线长193公里。有着良好的天然海港。依赖于良好的地理位置,新加坡经济以商业为主,包括转口贸易、加工出口、航运等。坚持自由经济政策,加紧发展资本密集、高增值的新兴工业。大力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力求以最优越的商业环境吸引外来投资。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

材料2:

图瓦卢位于波利尼西亚群岛,全国面积26平方千米,由9个环状珊瑚岛组成。首都富纳富提。2001年11月15日,设在华盛顿的美国地球政策研究所发布消息:由于温室效应造成海平面上升,侵袭岛国的最大巨浪3.2米,而图瓦卢海拔最高点只有4.5米。大洋洲的岛国图瓦卢的1.1万居民被迫已于2002年搬入新西兰。

问题:1.结合材料1提供的信息,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判断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的作用?(5分)

2.材料2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警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5分)

1.结合材料1提供的信息,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判断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具有的作用?地理环境对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地理环境有助于社会的发展,恶劣的地理环境不利于社会的发展。但是地理环境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我们反对地理环境决定论观点。(5分)

2.材料2给我们提供了怎样的警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不能粗暴地对待自然界,围绕保护环境展开论述。(

一、单项选择题:(选项中只有一个最为准确的答案。每题1分,计20分。选错一个扣1分)

1.B2.A3.A4.C5.C6.D7.D8.A9.B10.C

11.D12.A13.A14.B15.B16.B17.C18.C19.C20.A

二、双项选择题:(有两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每题1分,计10分。选错一个扣1分)

1.CD2.BC3.AB4.BC5.AB6.AB7.CD8.CD

9.BD

10.AB

第五篇: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总结(58个)

(一)、唯物论(三观两原理一方法论)10个原理

1、三观:物质观、意识观和实践观

①物质观: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运动的物质与时间、空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时空的有限性与无限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

②意识观:意识的能动性原理:

第一,在认识世界过程中,意识不仅可以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可以通过抽象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第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意识具有指导性。意识可以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

意识的这一能动作用具有两种不同的性质:

其一,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获得成功;

其二,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使人们的实践活动遭到失败。意识的这一作用是意识能动性最突出的表现。

第三,意识能够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的生理过程。人的精神是否愉悦,对于其身体健康状况有重要影响。

③实践观: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自在世界与人化世界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原理:

①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主义主张世界统一于物质,是指统一于所有物质形态的共同的本质的属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统一是无限多样的统一,是包含着质的差别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运动和发展的充满联系的统一。

3、一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二)、辩证法(一个一,两个二,三个三,四个四)23个原理

1、一个一是指一个核心——矛盾

①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矛盾的不平衡性原理: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矛盾是事物发展动力的原理:

第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每一方在相互统一中得以存在和发展。

第二,矛盾双方相互包含,使任何一方都从对方那里吸收到了有利于自身的因素,从而在相互利用、相互促进中共同地得到发展。

第三,矛盾双方相互贯通,规定了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第四,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相互斗争,推动事物的发展。矛盾的斗争性首先引起事物的量变,一旦矛盾双方的斗争突破原有事物的限度,就会引起事物的质变。 ⑤内因与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2、两个二是指两大总特征:联系和发展

联系:①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原理(联系的含义和特征);

②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③系统与要素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从属)。

发展:①新事物必然要战胜旧事物的原理:

新事物符合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具有存在的必然性和前进性,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的母腹,它对旧事物采取了扬弃的态度,具有旧事物所没有的优越性;社会领域的新事物符合人民利益,得到人民的拥护、支持。

②尊重客观规律性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相互依存,正、反、换)。③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原理: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而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发展是有限的,世界的无限发展是由无数个事物有限的发展过程的集合而成的。

3、三个三是指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1)质量互变规律:

①度的原理:度是质和量的统一。把握事物的度,可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事物,做到胸中有数,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统一。把握事物的度,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掌握“适度”的原则,不能随意超出事物所允许的范围。

②质变和量变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改变了物的量的结构引起质的飞跃的原理。

(2)否定之否定规律:

①肯定和否定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辩证的否定观的原理:第一,辩证否定观认为,事物否定的根源存在于事物的内部,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第二,辩证否定观认为,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否定是批判和继承、克服和保留的统一。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之中有否定,否定之中有肯定。

(3)对立统一规律(又叫矛盾规律)见一个一。

4、四个四是指四对范畴:原因与结果,现实与可能,必然与偶然,现象与本质①现象和本质(并列,都有);

②必然与偶然(并列,都有);

③原因与结果(并列,都有);

④现实与可能(并列,都有)。

⑤形式与内容(从属)

(三)、认识论(三个一,一观一论一方法)10个原理

1、 一观——真理观

①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② 真理的具体性的原理

③ ③真理和谬误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④ 真理的价值性与客观性的原理:

第一, 真理既具有客观性又具有价值性。

第二,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体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不附加

任何主观随意想象的成分。

第三, 真理的价值性是从真理对主体的意义和效用上考察,是对真理的作用、意义、

功能的揭示和反映。

第四, 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

⑤ 价值的主体性与客观性的原理: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表

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能实现价值的满足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另外,同一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的价值满足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

⑥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原理(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2、 一论——认识论

① 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并列、都有);

③ 实践和认识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一定时期、地点、条件下的具体实践相适应。认识、理论要根据具体实践不断地补充、丰富和完善。所谓历史的统一,是指认识、理论要同不断发展的实践相适应,要根据实践的变化而变化,不能落后于实践。

④认识过程的反复性与无限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这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无限发展的全过程。

3、 一方法——辩证思维方法。

注意:辩证思维方法、理性因素与非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见03年、04年真题)

(四)、唯物史观(社会发展的因素、规律、特点和动力)15个原理

1、 因素:

①人口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②地理环境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③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2、规律: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规律(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从属)。

3、特点:

①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原理;

②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原理;

③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主体选择性的原理。

4、动力:

①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力量;

②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④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⑤ ④科学技术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⑥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

⑦ ⑥社会革命和改革推动着社会发展;

上一篇:煤矿安全生产述职报告下一篇:煤矿班组建设七项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