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学重点

2024-05-22

学前教育学重点(通用6篇)

篇1:学前教育学重点

1.学前教育的方法(根据案例分析是哪种方法,基本含义)

①直观形象法(区分其中的具体的几种方法,尤其是演示、示范、范例,比如说学习雷锋是范例法还有观察法,参观法,欣赏法):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电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欣赏、演示、示范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的方法。符合幼儿的思维特点,使幼儿获得感性认识,形成深刻的表象,便于理解和记忆;集中幼儿注意力,引起幼儿兴趣,巩固所学习的知识。

示范法:教师通过自己或幼儿的语言、动作或教学表演,为儿童提供具体模仿的范例(跟着说或做)

范例法:采用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供儿童直接模仿和学习(举例、树典型)演示法: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通常在讲解、谈话时使用。②游戏化方法

③语言法(故事法,讨论法,角色扮演法)④环境体验法 ⑤发泄法 ⑥表扬鼓励法

⑦批评惩罚法

注意事项(1)要使惩罚具有教育意义(2)做到“三要” :及时;正确、公正;时间短(3)其基础是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4)要注意儿童受罚后的情绪(5)要依靠集体对儿童的帮助和支持(6)要考虑年龄特点和个性特点(7)要和其他方法相结合(8)不要轻易惩罚儿童 类型(学会分辨)1)生理性惩罚

2)社会性(心理)惩罚:通过剥夺儿童的某些愿望,从而达到促进其“自省”和明辨是非的目的 自然后果惩罚(打破玻璃体验冷)

剥夺性惩罚(权利剥夺、情感剥夺、物质剥夺等)2.幼儿园教育活动分类:

①从一日活动角度来看,分为生活活动、教学活动、游戏活动(判断一日生活的内容:满足幼儿基本生活需要的活动,主要包括进餐、睡眠和盥洗等。)②从组织形式来看,分为集中教育活动、区域活动、小组活动 ③从不同学科或领域来看,分五大领域 3.选择主题的依据

1.这个主题幼儿会喜欢吗?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吗?

2.它蕴涵着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它可能有助于达成哪些教育目标?

3.它能够涵盖哪些教育内容?可能引起哪些方面的学习?可以提供给幼儿什么样的学习经验?

4.它的可行性如何?主题所需的材料容易获得吗?是否容易转化成让幼儿直接参与的具体活动?

5.它与其他各主题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无有关的经验进行 衔接与连贯? 4.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程序

(一)了解、分析幼儿的发展水平

(二)选择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内容

(三)制定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目标

(四)创设幼儿园教育环境,准备教具和学具

(五)设计幼儿园教学活动过程 5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呈现(教案)1.班级、活动名称 2.活动日期 3.设计意图 4.活动目标 5.活动准备 6.活动过程 7.活动延伸

6.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

(一)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

(二)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

(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四)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7.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二)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

(三)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四)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8.环境设备的配置原则(P95)实用和经济

卫生和安全,有助于健康 全面和多样 动态性和参与性 可持续发展性

9.操作性墙面环境创设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幼儿参与创设的过程,用自己的作品、语言和发现来丰富墙面环境时,其认知水平更高。

户外活动的时间:不少于2小时

10.幼儿园户内、户外环境创设普遍存在的问题。11.教师如何做好小班幼儿的入园适应工作?

①进行家访,了解儿童生活环境发展状况,初步接触幼儿建立感情,了解所在托儿所或其他机构教养情况

②召开家长会,去得家长配合

③参观幼儿园,让幼儿熟悉环境,认识老师,参加半日的活动 ④创设相近的生活环境

12.大班入学教育的内容:①培养入学意思和情感,激发动机②发展社会适应性能力,培养责任感③提高学习能力,培养良好学习习惯④培养生活适应能力

篇2:学前教育学重点

1.2.3.1.2.3.4.5.6.7.8.一.学前教育的历史发展有哪几个时期?【P4】 原始社会的学前教育 农业社会的学前教育 工业社会早期的学前教育 二.现代国外学前教育的发展趋势是什么?【P8】 学前教育趋于公共化和公益性 托幼机构功能加强且形式多样化,幼儿入园率迅速提高 关注学前教育公平重视托幼机构的教育质量,开展教育质量评价工作 幼儿教师专业化问题引起全球重视 强调学前教育的文化性 全纳教育将成为未来之路 学前教育在终身教育中的战略地位

三.生态发展观的代表人物:布朗芬布伦纳【P25】

四.妇女与学前教育是什么关系?【P38】

妇女与学前教育的历史渊源:父母在孕期及儿童早期所采取的决定和行动对儿童今后的发展将产生有力而深远的影响。自古就有“教儿婴孩,教妇初来”,而婴幼儿时期的教育一般是潜移默化的教化,其效果取决于母亲在道德、文化、艺术等各方面的素质。可以说,孩子是母亲的作品,是母亲的创造。

妇女与幼儿的独特关系:由于女性承担着人口再生产的任务,由教育水平所决定的女性生育观、教育观和养育方式,对后代的成长有着最直接的影响。首先,儿童的胚胎期须在母体中度过。其次,幼儿的教养者主要是妇女。

妇女解放直接影响学前教育:妇女地位的变化直接影响学前教育的发展,主要是通过妇女参与社会工作、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妇女的婚姻和家庭状况等实现其影响。首先,妇女参加工作的比例直接影响学前教育。其次,妇女自身的综合素质直接影响学前教育发展。再次,妇女的婚姻和家庭状况直接影响学前教育。最后学前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妇女解放,这也是妇女解放的重要举措。1.2.3.第二章 学前教育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柏拉图的学前教育思想【P45】

柏拉图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非常重视儿童早期教育,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理想国》一书中,提出了优生、胎教和儿童公育的理念。

二.亚里士多德的学前教育思想【P45】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被誉为“人类的导师”。他的学前教育观点主要体现在《政治学》和《理论学》等著作中。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与人的自然发展相适应的观点。

三.夸美纽斯的学前教育观点【P46】

夸美纽斯是17世纪欧洲杰出的教育家,他的著作《大教学论》是西方第一本独立形态的教育学,被看作是系统教育理论产生的标志。他为父母们编写了系统的学前家庭教育指南《母育学校》,这是西方教育史上第一本学前教育专著,并为幼儿编写了世界上第一本图文并茂的儿童读物《世界图解》。

四.卢梭的学前教育思想【P47】

卢梭是法国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指出,教育的任务是让儿童“归于自然”,这里的自然是指儿童的天性,教育应遵循儿童发展的自然进程。他根据儿童发展的特点将儿童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婴儿期(0-2岁)、儿童期(2-12岁)、少年期(12-15岁)、青年期(15-20岁)。

五.福禄培尔的学前教育思想【P48】

被誉为“幼儿园之父”的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与1837年在德国的勃兰根堡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性学前教育机构———幼儿园,将“自我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基本原理。

六.▲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P50】

蒙台梭利是20世纪杰出的教育家,她在特殊教育和学前教育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蒙台梭利教学法:1.她将环境视为教育的三大要素之一,认为“我们教育体系的最根本特征是对环境的强调”,要求教师为儿童提供“有准备的环境”。2.她的学前教育的内容包括感官教育、读写算的练习和实际生活的练习。3-6岁的儿童已经具备学习文化知识的能力,读写算教育以感官教育为基础,在感官教育的过程中进行。3。教育者应当利用幼儿的学习能力,为儿童准备适当的教材和教具,提供正确的学习途径。4.实际生活练习:日常生活技能,园艺活动,手工作业,体操,节奏动作。5.幼儿学习的根本原则是自由原则。总之,蒙台梭利教学法对于培养幼儿的纪律、责任心及读写算等知识技能的训练有显著效果,但不利于培养幼儿的想象力与创造性。

七.中国古代学前教育的积淀【P57】

1.胎教是立教之本。

2.倡导及早施教。

3.重视环境的熏化陶然。

4.重视德性的教育。

5.教育原则贯穿“蒙以养正”的教育理念。

八.现代典型的学前教育方案【P71】【本章全部看书】

1.瑞吉欧的方案教学

2.多彩光谱项目

3.陈鹤琴的“活教育”方案

陈鹤琴是“中国幼儿教育之父”

(一)“活教育”的理论来源

陈鹤琴教育思想主要来源于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他深受杜威实用主义教育理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成长”、“教育即经验的改造与改组”、“做中学”等基本观点,以及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影响并结合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实验而提出的。

(二)“活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1.“活教育”的目的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是“活教育”思想的目标。

2.“活教育”的课程理论:“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是陈鹤琴对“活教育”课程的概述。

3.“活教育”的教学论:“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是活教育的基本原则。

(三)“活教育”理论对学前教育的启示

1.发展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尊重儿童主题的地位,培养他们操作的能力。

3.重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让幼儿在游戏中快乐成长。

第三章 学前教育制度

一.学前教育制度【P84】:学前教育制度是是国家关于教育目的、任务、方针和实施方法的总和,受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状况和水平的制约。

二.学前教育的特点【P85】: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强制性;灵活性。

三.中国托幼机构的类型与工作任务【P100】

1.托儿所:(1)发展小儿的基本动作,进行适当的体格锻炼,增强儿童的抵抗力,提高婴幼儿的健康水平,促进其身心正常发展。(2)发展小儿模仿、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过语言及认识周围环境事物,使小儿智力得到发展,并获得简单知识。(3)进行友爱、礼貌、诚实、勇敢等良好的品德教育。(4)培养小儿的饮食、睡眠、衣着、盥洗、与人交往等各个方面的文明卫生习惯及美学的观念。

2.幼儿园:(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4)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3.学前班: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增强体质;注重培养幼儿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注重发展幼儿的语言和一般认知能力;注重培养动手能力;注重培养学习的兴趣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我国托幼机构担负着教养幼儿和支持家长的双重任务。

第四章 幼儿与教师

1.2.3.4.5.6.7.8.1.2.3.一.幼儿的特性【P104】 幼儿是自然人 幼儿是社会人 幼儿是完整的个体 幼儿是自主建构的个体 幼儿是处于发展初期的幼稚个体 幼儿具有巨大的学习潜能 幼儿以生活和游戏为主要活动 每一个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 二.儿童观的演变历程【P107】 古代典型的儿童观为“小大人说”与“原罪说” “白板说”:认为儿童生来犹如一块白板,将儿童看做是无知无能的“人”,因此,儿童被当作罐装知识的容器,等待成人将知识、技能与价值观灌装到儿童的头脑中。近代儿童观:卢梭:以儿童为本位,把儿童当儿童看待,儿童是一个独立、平等的个体。①人性本善②主张要赋予儿童应有的地位,尊重儿童的天性。③儿童是具有天赋力量和发展潜能的个体,儿童有自己的权利、思想、情感和需要,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现代儿童观:三种价值本位的儿童观:①.国家本位儿童观②.家族本位儿童观③.个人本位儿童观

三.幼儿的基本权利【P111】 4.1.国际社会对幼儿权利的认识

2.幼儿的基本权利:幼儿的生存权;幼儿的健康权;幼儿的和谐发展权;幼儿的受教育权。

四.现代幼儿教师的多元化角色有哪些角色?【P114】

1.幼儿教师角色观历史演变:保姆;保育员;专职幼教工作者;多样化。

五.幼儿教师职业的特点有哪些?【P118】

六.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的阶段和途径【P130】

第五章 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教育

一.德智体美的定义【P146】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二.“四育”的内容

智育内容:1.培养幼儿的观察智力2.培养幼儿运用语言交往的能力3.增进幼儿对环境的认识

德育内容:1.公民意识教育2.公民能力的培养3.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体育内容:体育内容:1.生活护理于健康教育2.幼儿体育活动与游戏课程3.情感教学与体育活动治疗

美育内容:1.培养幼儿对美的事物和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爱好2.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感知和欣赏能力3.培养幼儿对艺术活动的想象力和初步的表现力

三.“四育”的特点

德育特点:1.幼儿德育的实质是道德的去自我中心化和社会道德的内化过程2.矛盾和冲突是促进幼儿道德发展的直接动力3.幼儿德育必须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匹配4.幼儿德育具有长期性、反复性的特点

智育特点:1.问题性2.活动性和游戏性3.生活性

体育特点:1.集锻炼与教育为一体2.趣味性与规则性相统一

美育特点:1.情感的表现性2.清洁的虚构性3.表现手段的主体性4.主体的自由性5.目的的非功利性

第六章 幼儿园的教育活动及其基本原则

一.幼儿日常生活活动的特点

1.重复性与感情性的统一2.自在性与制度性的统一

二.幼儿日常生活活动的功能

1.日常生活活动是幼儿完整生活的部分

2.日常生活活动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

三.幼儿园日常生活的组织与指导策略

1.拟定长期周期的日常生活活动计划2.创建有益于开展日常生活活动的空间环

境3.重视日常生活活动的随机教育4.重视家园合作

四.幼儿园教育的基本原则

1.保教并重原则2.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3.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 4.三位一

体的原则5.环境与人原则

第七章 幼儿园教育的拓展与合作

一. 幼儿园家庭衔接中的问题

(一)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

1.周围环境的变化2.人际关系的变化3.生活习惯的变化

4活动方式的变化

(二)、幼儿入园常见的问题

1.分离焦虑2.不适应集体生活

(三)、入园不适应的原因

1.对陌生环境的恐惧2.生活作息规律的改变3.不良生活习惯

4.同伴间的冲突

(四)教师对待幼儿入园不适应问题的不当做法

1.隔离幼儿2.给予幼儿消极的情感体验3.言语恐吓4过分顺从幼儿

二、幼儿园于家庭衔接的策略

家庭方面:1.家长教养观念的转变2。交给幼儿适应的方法3.与伙伴交往兴趣与技能的培养4.做好入园的准备5.谁是关注幼儿的入园适应情况

幼儿园方面:1.家庭化环境建构2.教师和家长随时沟通,采用多种方式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环境3.循序渐进地引导幼儿适应幼儿园生活4.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氛围

二.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问题

(一)、生态环境的变化

1.儿童学习的变化2.物质环境发生和精神环境的较大差异

(二)、幼儿对生态环境突变的不适应

1.儿童对外部规则于人际交往关系的不适应2.儿童对学习的不适应

四、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策略

教师方面:幼儿教师:1教学活动时间相互靠拢2.儿童学习习惯与学习内容的相互衔接3.幼儿教师应把握好知识传授的适度问题4.重点加强培养儿童的生活能力

小学教师:1.设置“学习准备期”2.课程设置的容量与幼儿园相适应

家长方面:1.心理上的准备2.学习上的准备3.生活能力上的准备4.社会能力上的准备。

名词解释 教育制度是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的体系,包括学校教育制度(学

制)和管理学校的教育行政体系。包括组织机构或组织系统

儿童观:人们对儿童的根本看法和认识

幼儿园日常生活活动:是指幼儿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生活环节和每天都

要进行的日常活动。

幼儿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指幼儿教师在个人的工作中,通过个人的努力

篇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重点探析

树立科学的教育观, 既有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又有助于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升。作为幼儿园教师, 能否掌握先进的教育观念对其从事幼教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 结合当前幼教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了解现代幼儿教育理念是幼儿教师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在进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教学中教师需要了解的科学教育观念主要有“建构主义科学教育观”“整合科学教育观”“活动教育观”等。

(一) 建构主义科学教育观

建构主义学者认为, 幼儿科学学习的过程是幼儿积极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不断生成、理解、内化知识经验的过程。科学活动不仅涉及新的知识的建构, 而且还涉及与他人交流自己的发现、解释和辩护自己的想法以及考虑他人的想法等社会性方面的建构。在幼儿园科学教育中, 教师不仅要识别幼儿的主动学习行为, 而且还要相信幼儿是主动的学习者;不仅要关注如何向幼儿呈现与讲解信息, 而且还要关注如何引起和促进幼儿的主动探索、发现以及对知识情感的建构;不仅要根据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创设一定的条件, 让幼儿主动建构自己对于周围环境事物的认识与理解, 而且还要适时适当地给予幼儿鼓励、点拨和支持。

(二) 整合科学教育观

作为幼儿园课程整体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应当用一种整合的观点来看待幼儿的科学教育活动。它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整合, 更是一种理念上的整合。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 整合的观念具体体现在目标的整合、内容的整合以及方法手段的整合等。首先, 科学教育目标应包括科学知识经验、科学思维方式与方法、科学情感态度三个维度的要求。其次, 在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贴近幼儿的实际生活, 又要体现教育内容的兴趣性和生成性;内容的整合既可以是领域内的整合、领域间的整合, 也可以是科学教育资源的整合。再次, 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方式是丰富的、多元的, 既要有正规的科学教学活动, 又要有非正规的科学教学活动, 既要有有组织、有计划的科学活动, 又要有日常的科学活动等。

(三) 活动教育观

现代心理学家认为, “儿童大脑当中的操作模式根本上是来自于外部动作模式的内化, 儿童内部思维的综合能力, 只能源于外部, 特别是在手指上所进行的‘拆分’和‘拼凑’活动”。[1]也就是说, “手的操作与心智的操作、改变是主动探究和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两个重要条件”。[2]幼儿通过亲身的操作活动, 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原有经验与新经验的相互作用而不断获得发展。因此, 活动教育观强调教师要寓教育于活动之中, 教师与幼儿共同参与、积极交流与互动, 理解、接纳幼儿对周围事物的各种新奇而独特的认识和解释。通过各种活动, 帮助幼儿学习科学, 使幼儿在生动活泼的操作实践中动脑、动口、动手, 成为科学活动的主动探求者和积极参与者。

二、正确理解和设计教育目标, 是实施科学教育活动的前提

制定幼儿科学教育目标, 不仅要体现社会发展的需求, 而且还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 满足幼儿发展的需要, 促进幼儿的发展。但幼儿教师尤其是新教师在设计活动目标时, 经常出现以下三种问题。

一是活动目标和内容不太一致。例如活动目标设置为“引发幼儿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 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而教学内容的重点是引导幼儿对水的物理性质的探索, 活动内容与目标不太吻合。也有教师在开始尝试设计活动目标时, 经常将活动目标设计得太泛, 例如“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及创造力”, 若进行某一具体活动时这样的目标往往缺乏可操作性, 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自由发挥, 目标与过程相脱节, 容易使科学活动脱离预定的方向。

二是科学活动目标表述不够清晰。教师在设计活动目标时, 经常出现两种不同的目标表述形式。一种表述是“引导幼儿……”“教育幼儿……”, 另一种表述是“幼儿能将……”“幼儿学会……”, 两种不同的表述似乎反映了不同的教育观念, 而前者还可能被教师认为是灌输式教育的代名词。

三是一些教师设计教育目标时易忽略幼儿的年龄特征。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水平和发展需要是不同的, 这就决定了幼儿科学活动目标应针对不同年龄段幼儿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例如, 教师将小班的活动目标设置为“感知四季的明显特征, 发现与之相关的天气现象 (晴、阴、雨、雪等) ”, 感知四季的明显特征是中班的教学要求, 显然这样的目标已超出了小班幼儿的认知水平。

针对教师在教学中存在的这些普遍问题, 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改进。

首先, 教师要理解科学活动目标是开展科学活动的依据和导向, 它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活动形式, 而且还影响着教育质量即儿童的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儿童发展的需要以及自然科学的学科特点均是制定幼儿科学教育的重要依据。例如中班科学活动目标“乐于并敢于提出问题, 能围绕着简单的问题和探究的任务运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进行猜想和假设”, 此目标根据中班幼儿的认知特点和发展水平, 明确了如何引导中班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与途径是活动设计的重要环节。

其次, 教师要明确科学活动目标的设计应包含科学知识经验、科学方法、科学情感和态度三个方面的内容, 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需从这三个方面入手。科学知识经验是指科学经验的获得、初级科学概念的学习。例如通过活动, 使幼儿了解动物的种类、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与人类的关系等。科学方法是指在科学探索活动中幼儿哪些能力得到发展, 形成哪些技能, 学习哪些方法。例如帮助幼儿学习使用各种工具进行自然测量, 掌握正确的测量方法。科学情感和态度包括幼儿情感态度和个性品质的培养。例如培养幼儿关爱小动物的情感, 培养幼儿对科学小实验的兴趣等。每一次活动目标设计可以有所侧重, 但不能偏废。

再次, 科学活动目标应具有可操作性, 尽量用行为化的语言予以描述。“教师在活动后, 能观察与测量到幼儿的行为表现, 看到目标的达成程度。”[3]表述目标时从教师角度描述, 如培养儿童的数数能力;也可从儿童角度描述, 如乐意探究、喜欢吃蔬菜、学习按材料将杯子进行分类;或者从评价的角度描述, 如能说出小猫的主要外形特征。一般科学教育活动目标尽可能采用发展目标来表述, 一方面便于将教师的教学焦点集中于关心儿童的变化与发展上, 另一方面目标的提出也应与活动的知识内容、科学教育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紧密联系。

三、合理把握活动过程的设计, 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要求

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 是教师指导幼儿主动的科学探索过程。在设计活动过程时, 既要体现幼儿的主体地位, 又要体现教师的指导作用, 还要根据教学内容具体而灵活地安排。一般来说, 活动过程包括开始部分、展开部分和结束部分三个主要部分。然而一些教师在设计活动过程时, 常出现诸如活动环节设计混乱、活动形式较为单一、忽略幼儿的主体性和语言表述嗦等问题。据此教师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调整。

首先, 应把握好活动导入环节的设计。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导入活动, 如让幼儿直接操作材料导入活动, 例如在磁铁的活动中, 可以先让幼儿自由玩磁铁, 谈谈自己的感受和发现, 然后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幼儿探索。也可以通过简短的指令或是利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 通过提问导入。“幼儿头脑中已有的知识是建构新知识时的‘建筑砖块’”[4], 是学习的基础。例如, 在春天的主题活动中, 可以让幼儿回忆春游时的体验、发现来导入活动。此外, 还可以通过直接演示现象导入。例如, 向幼儿演示一个“奇妙的泡泡”的魔术, 激发幼儿亲自探索的好奇心。

其次, 掌握科学活动中提问的方法和技巧。科学活动中教师主要是依靠提问来引导幼儿进行探索, 因此教师提问的设计很重要。教师的提问一般应以开放性、启发性问题为主, 即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固定的, 它能引导幼儿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发现。例如“请你玩一玩, 你发现了什么?”“它像什么?”“你有什么办法?”, 尽量避免“是不是”“好不好”等限制幼儿思维的封闭性问题。需要注意的是, 例如“它是什么?”“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这样的封闭式问题也是不可或缺的, 因为它可以帮助幼儿认识事物的名称及共同特征, 帮助幼儿形成初级的科学概念, 发展幼儿的概括思维能力。因此, 教师提问的设计应根据不同的教育情境灵活运用、因材施教, 避免教条和程式化。

再次, 还要掌握活动结束的设计。科学活动结束的设计可以是教师和幼儿一起总结、点评活动, 或是教师将活动进行延伸, 让幼儿在其他生活环节中继续探究, 迁移已有的学习经验;也可以是让幼儿相互展示自己的作品, 或是以唱歌、绘画等艺术方式结束, 让幼儿自由地、充分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和发现。总之, 具体的活动过程应是生动、活泼、多样的, 在形式上可不必拘泥于常规。

总之,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应把握好学前儿童中的重点内容结合具体的实际加以生动而丰富的再创造, 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的知识和技能, 适应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参考文献

[1]李生兰.学前教育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

[2]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2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篇4:学前教育学重点

(一)支持扩大学前教育资源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各地要加大投入,扩大学前教育规模,改善学前教育办园条件,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和水平。努力缩小城乡间、区域间、国际间学前教育差距。

(二)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发展。各地要制定优惠政策,通过保证合理用地、减免税费等方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举办民办幼儿园;采取政府购买服务、减免租金、以奖代补、派驻公办教师等多种方式,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提供普惠性、低收费服务。

(三)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的地区。要按照以流人地政府管理为主、以普惠性幼儿园为主的原则,妥善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园问题。

(四)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从2011年秋季学期起,全面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由市、县财政安排专项经费,对家庭经济困难儿童、孤儿和残疾儿童入园给予资助。

篇5:学前教育学重点

一、名词解释

1.学校教育P5是由专门机构和专职人员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特点,进行的有目的的、有系统、有组织的影响活动,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活动.2.教育者P5凡是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人以及对教育活动承担教育责任的人都是教育者。

3.受教育者P6在教育中承担学习责任,是接受教育的人 4.教育内容P7是指在教育活动中所传递的信息,没有教育内容也无从产生教育活动。

5.终身教育P12是指人在一生中都应当和都需要受到各种教育。6.全民教育P12保证每个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它以普及义务教育实行之。

二、简答题

1.现代教育的发展趋势P12(1)全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方向;(2)终身教育;(3)教育民主化;(4)教育现代化;

(5)教育与社会紧密交叉、相互影响、相互联系;

(6)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决策的先导。2.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P10(1)教育的发展急剧增长(2)教育体制和结构的显著变化(3)教育的内涵扩大(4)教育作用愈加重要(5)教育的不平等依然存在

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P10(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体现了培养人的方向,也就是个体发展的方向

(2)教育,尤其是学校的教育,由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负责,给予个体发展更科学、更系统、更全面、更深刻的影响(3)教育为个体能动的发展创造主客观条件(4)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发展。

第二章 学前教育与社会因素

一、名词解释

1.物质环境P14由天然环境和人工环境所组成。气候、山、河、海洋、空气、水等为天然环境;城市、农村的建设,工作劳动环境条件,个人居住条件等为人工环境。

2.精神环境P15称非物质环境或社会环境,它的内涵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信息。

3.广义的文化P19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4.狭义的文化P19较普遍地把文化看作为社会的精神文化,即社会的理想、道德、科技、教育、艺术、文学、宗教、传统民俗等及其制度的一种复合体。

5.个体社会化P25个体适应社会的要求,在与社会交互作用过程中,通过学习与内化而形成社会所期待的及其应承担的角色,并相应地发展自己的个性的过程。

二、简答题

1.经济对教育的影响P16(1)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

(2)经济发展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3)经济发展引发的经济结构和变革影响着教育结构的变化。(4)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内容和手段 2.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P17

(1)现代教育是物质资料生产和再生产的重要条件。(2)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必要因素 3.政治对教育的影响(1)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3)政治对教育财政的影响 4.政治对教育制度的影响P18

(1)教育制度必须保持与政治制度的一致与相适应,教育制度往往随政治发展而改革

(2)政治对教育制度的改革起定向和支持作用。5.我国传统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作用。P20(1)对教育的目标及人才标准的影响(2)对教育认识论和教育方法论的影响(3)对个体的发展方面的影响

第三章

学前教育与儿童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儿童的发展

P28:是指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生理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的量变与质变的过程。

2.儿童观 P44:儿童观是人们对于儿童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主要涉及到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点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特点和原因等问题。

3.教育观 P47:教育观是人们对于教育在儿童发展中作用的根本看法。

4.人本位儿童观 P45:要求尊重儿童,尊重儿童的各种权利,如生存权、发展权、教育权等;儿童一出生就具有一切道德的、理智的、身体的能力萌芽;教育机会均等;儿童是学习主体。5.年龄特征

P37: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及发展趋向,称为年龄特征。

二、简答题

1.简述儿童发展的特征。P35(1)个体发展是有规律地进行的(2)发展具有个别差异(3)发展具有阶段性

第四章

学前教育理论流派

一、名词解释

1.最近发展区P90:即儿童发展有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儿童观现有的发展水平,下一个阶段是儿童只有在成人的帮助下才可以完成的水平。在这两个阶段之间就是儿童的最近发展区。

2.恩物P68:是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系列活动玩具材料,是根据自然界的法则、性质、形状等用简易明白的物体制成的,作为人类了解自然、认识自然的初步训练。

3.情商P91:用来描述对成功至关重要的情感特征。它包括以下含义:同情和关心别人,表达和理解感情,控制情绪,独立性,适应性,受人喜欢,解决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能力,坚持不懈,友爱,善良,尊重他人等 4.教学做合一 P94:一是怎样做就要怎样学,怎样学就要怎样教,怎样教就要怎样训练教师。也就是说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二是我们要在做中教,做中学;三是教育的本质,就是教人做事,“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

二、简答题

1.陶行知主张的“六解放”的内容 P93(1)解放儿童的头脑

(2)解放儿童的双手(3)解放儿童的眼睛

(4)解放儿童的嘴(5)解放儿童的空间

(6)解放儿童的时间 2.试述皮亚杰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P87(1)教育要符合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水平,避免儿童教育成人化的倾向。

(2)发展儿童的主动性

(3)强调儿童的实际活动(4)重视儿童的社会交往

3.皮亚杰认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要素有哪些?P82(1)成熟,指机体的成长;

(2)练习和习得的经验,指个体对物体施加动作过程中的练习和习得经验;

(3)社会性经验,指社会环境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和社会文化的传递。

(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4.杜威的进步主义教育思想P71(1)“教育即成长”

(2)“教育即生活”(3)“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5.杜威的儿童观。P69(1)重视儿童的本能(2)儿童具有自我生长的能力(3)儿童与成人在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6.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方法的主要内容。P63(1)给予行动的自由

(2)合理的养护和锻炼(3)注意语言的发展

(4)感觉教育(5)模仿

(6)自然后果法 7.简述张雪门的幼稚园教学法。P97(1)做学教合一

(2)教材与教法融为一体(3)自由自动教学(4)制定儿童能力目录表(5)幼稚园教师

8.简述蒙台梭利教育方法的内容。P78(1)提供有准备的环境

(2)教师,即观察指导、示范、准备(3)教具——活动材料

9.简述裴斯泰洛齐的自然教育思想精要。P64(1)倡导爱的教育(2)强调母亲的作用(3)明确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

(4)强调教育要适应儿童心理发展特点的原则(5)教育内容分为体育和劳动教育、智育、德育 10.试述蒙台梭利教育的基本内容。P77(1)肌肉练习

(2)日常生活训练也是蒙台梭利学校的一个显著特点(3)初步的知识教育

(4)文化历史教育

三、论述题

1.论述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基本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并谈谈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启示。

基本教育思想:P73

(1)发现儿童

(2)吸收的心智

(3)自由的原则 教育方法:

(1)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安静角、感官活动角、语言角)(2)教师,即观察指导、示范、准备

(3)教具——活动材料

第五章

学前教育目标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目的:通过教育过程把受教育着培养成为什么样质量和规格的人。

二、简答题

1.制定学前教育目标应遵循的依据.(1)我国教育方针

(2)社会发展的需要(3)学前儿童发展的需求 2.我国的学前教育目标。

答:我国学前教育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第六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活动——游戏

一、名词解释

1.结构游戏P126: 是儿童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材料,经过手的创造来反映周围现实生活的游戏.2.创造性游戏P122:是学前儿童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是学前儿童特有的游戏,它包含有角色 游戏、结构游戏和表演游戏等。

3.有规则的游戏P122:是成人为发展儿童的各种能力而编写的、有明确规则的游戏,如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等。

二、解答题 1.游戏的特点。P110

(1)游戏是自发的、自愿的(2)游戏是自由自在的(3)游戏是愉快的(4)游戏是充满幻想和创造的 2.简述树立正确的游戏教育观。P120(1)游戏是儿童的正当权利

(2)爱玩、会玩是评价幼儿发展的标准之一(3)游戏是婴幼儿最自然、最有效的学习。3.为什么说游戏有利于儿童情绪的发展?P112(1)游戏是儿童表现情感的一种重要方法(2)游戏是儿童克服情绪紧张的一种手段(3)游戏有助于消除孩子愤怒的心情(4)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身体的锻炼和成长 4.为什么说游戏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P111(1)在游戏中儿童可以潜移默化地学到许多知识(2)游戏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观察力和判断力(3)游戏能够激发儿童创造力和思考力 5.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P123(1)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2)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价值(3)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

三、论述题

1.举例说明教师应怎样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角色游戏?P123(1)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

(2)尊重儿童的意愿(3)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4)根据儿童游戏的情况,参与到游戏中,促进儿童游戏情节的发展。

2.举例说明教师应怎样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结构游戏?P127(1)逐步投放多样化的、可塑性强的结构游戏材料,包括一些废旧材料的应用,营造富有吸引力的游戏氛围(2)引导儿童逐步掌握结构游戏的基本知识和技能(3)处理好主导和主体的关系

(4)重视结构游戏的过程,而不仅仅是游戏的成品或结果(5)培养儿童正确对待游戏材料,教给儿童收放材料的方法,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3.结合教育实际,举例论述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P111(1)游戏促进儿童的认知发展

(2)游戏促进儿童的社会性发展(3)游戏有利于儿童情绪的发展

(4)游戏有助于学前儿童身体的锻炼和成长

4.结合实际论述幼儿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作用。P121(1)创设游戏环境(2)指导和促进游戏的开展 a.激发兴趣

b.教师要多用肯定性的态度,在游戏过程中创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氛围。

c.针对不同情况,灵活运用多样化的教育方法(3)观察和评估游戏

第七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

一、名词解释

1.综合性原则P148:是指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目的,围绕着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学科的发展

2.独立自主性原则P130:就是在学前教育中充分尊重儿童的主体性、独立性,让儿童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能力主动进行各种活动,杜绝包办代替。

3.启蒙性原则P151 :是指学前教育要对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了初步的基础。

4.活动性原则P155:要求学前教育以活动为主导,以活动贯穿整个教育过程,以活动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以活动作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形式。

5.发展适宜性P136:发展适宜性是指学前教育方案在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儿童发展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每名儿童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别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它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二是个体适宜性。

二、简答题

1.独立自主性原则的内在含义。P130(1)培养儿童学会依靠自己的经验和能力进行活动(2)让儿童了解和认识独立自主性 2.独立自主性教育应注意哪些问题?P134

(1)教育在儿童独立自主性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给儿童提供多种机会,让他们把在幼儿园学来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去。

(3)教师要有一颗宽容的心。

3.发展适宜性课程的主要特点是什么?P137(1)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综合性的

(2)发展适宜性课程建立在教师对儿童充分观察和了解的基础上(3)发展适宜性课程是一个互动学习的过程

(4)发展适宜性课程应该是具体的、真实的,与儿童日常生活关联的

4.学前教育的基本原则。P130

(1)独立自主原则;(2)发展适宜性原则;(3)保教结合原则;(4)综合性原则;(5)启蒙性原则;(6)活动性原则

三、论述题

1.结合教育实践,谈谈你是如何贯彻活动性原则的?P156(1)提供活动机会和环境

(2)鼓励儿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3)活动是多样的(4)活动不是装饰品 .举例说明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条件和基本做法。P145 基本条件:

(1)真诚

(2)接纳与信任

(3)深切的了解 基本做法:

(1)消除幼儿对教师的恐惧(2)让幼儿学会如何尊重他人

(3)与儿童共同制定良好师友关系的基本原则 第八章 学前教育的基本方法

一、名词解释

1.直观形象法P161:即教师采用直观教具或各种点化教育手段等,组织儿童开展观察(物体和现象)、欣赏、演示、示范和范例等活动,以达到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

2.观察法P162:在教师的指导下,儿童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可以丰富感性知识,扩大眼界,锻炼感知觉,发展观察力和其他认识能力,激发求知欲,促进语言发展。这种方法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年龄特点,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方法。

3.演示法P162:是直观教学方法的一种,即教师在教学中出示实物或教具,进行示范性操作。这种方法常配合语言法一起使用。4.示范法P163:是直观教学方法的一种,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或教学表演,为儿童提供具体模仿的范例。

5.范例法P163:是直观教学方法的一种,指采用具有教育意义的典型事例,供儿童直接模仿和学习。

6.参观法P164:它是为受教育者提供真人真事真实场合作为教育环境的一种现场学习法。

7.教育活动游戏化P166: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对游戏的本能偏爱,满足儿童爱玩、好玩的天性,以游戏的形式和方式开展相应的教育活动。

8.语言法P168:是幼儿教师最常用的和最普遍使用的教育教学方法,即教师以语言为主要工具对儿童进行说教、指导、劝说等,以达到相应的教育目的。

9.讨论法P169:主要是儿童通过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对一些不了解的问题、认识模糊不清的问题、困难的问题、相互关系中矛盾的问题,甚至有错误看法的问题等待,发表意见、共同议论商讨、相互启发和补充,从而获得正确、统一的认识

10.移情法P172:移情法强调认知-情绪系统的交互作用,综合运用认知提示、情感换位、巩固深化和情境表演等技术,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地展开儿童认知和行为的教育。11.角色扮演法P175:是指模拟现实社会中的某些情景,让儿童扮演其中的角色,尝试从该角色的立场上分析问题、处理问题、体验情感、并通过及时的反馈和教师指导,了解别人的需求和感受,从而更好地掌握与角色相适应的行为及规范。

12.环境体验法P181就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或教育要求,创设相应的环境条件,让儿童通过与环境道德相互作用甚至在体验环境的过程中主动学习和发展。

13.行动操练法P184:即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的方法。14.发泄法P186:发泄法是对儿童内在心理和生理能量进行疏导和派遣的一种有效方法。

15.表扬鼓励法P189:表扬鼓励是奖励方式的一种,是儿童教育中的一种强化方式。表扬是对儿童行为正确性的确认、肯定或强化,并给以支持和夸奖;鼓励则能帮助儿童明确是非,提高其学习良好行为的信心和上进心,促进儿童良性发展。

16.生理性惩罚P195:实际上就是体罚,即通过对儿童身体的野蛮、粗暴管制,试图使儿童思想行为发生转变的一种不正确的教育法。

17.社会性惩罚195:也称心理惩罚,主要是指通过剥夺儿童的某些社会性愿望,从而达到促其“自省”和明辨是非的目的。

二、简答题

1.示范法可以分为哪几种示范?P163(1)完整示范;(2)部分示范;(3)分解示范;(4)不同方向示范 2.实施表扬鼓励法应注意的事项.P190(1)正确选择所要表扬鼓励的行为(2)因人而异,有针对性地表扬鼓励

(3)表扬鼓励要具体明确、及时得当、不流于形式 3.简述移情法所用的训练技术。P172(1)认知提示

(2)情绪追忆

(3)情感换位

(4)巩固深化

(5)情境表演 4.运用演示法要注意的问题。P162(1)选择恰当的时机,激发儿童新鲜感和好奇心

(2)使全体儿童都能看清演示的对象,把注意力集中于对象的主要方面

(3)辅以简明扼要的讲解和谈话,使演示的事物与所学的知识紧密结合,将个别的知识归纳成为完整的知识。5.采用直观形象法注意的事项。P164(1)内容的选择(2)实施要求

a、直观形象法的手段可以多样化

b、直观形象法的形象化对象也可以多样化 c、直观形象法要与语言法相结合 d、直观形象法要与行为练习相结合 6.对幼儿实施批评法应注意哪些问题?P195(1)要根据不良行为的性质选用不同的批评方法(2)批评要有针对性,实事求是,注重事实和儿童的态度(3)批评必须做到公正合理,以促进儿童身心发展为原则(4)批评要考虑儿童的年龄特点和个别特点(5)批评要注重实效 7.运用发泄法的注意事项.P188(1)教师创设发泄环境

(2)教师向儿童介绍发泄角落的用途与使用方法(3)培养儿童正当而多样化的发泄方式 8.运用观察法时要注意的问题。P162(1)要培养儿童的观察兴趣(2)教给儿童观察方法(3)正确组织儿童观察

9.运用环境体验法的注意事项。P181

(1)所创设的环境要富有儿童情趣,不宜成人化。(2)为儿童提供熟悉的利于开展想象与拟人化交往的环境(3)注意环境的可体验性、可参与性和可操作性

(4)可在局部环境中提供不太完善、不太平衡的环境让儿童去体验环境中不尽完善的一面。

(5)随时根据教育目标和儿童发展的需要调整环境布置(6)教师、家庭及其工作人员要注意精神环境的一致性和教育目的的一致性。

10.实施行动操练法应注意的问题P185

(1)要明确练习的目的(2)行动操练的方法要正确(3)练习要符合儿童年龄特点

(4)练习的方式和要求可以多样化(5)家园配合 11.采用游戏化方法的注意事项P167

(1)采用游戏化方法要注意“发展适宜性”原则(2)明确游戏规则

(3)教师应掌握指导游戏的技能

(4)创设游戏角 12.表扬鼓励法包括哪几种方式?P189(1)口头表扬与鼓励

(2)眼神、表情、动作上的表扬与鼓励(3)物质表扬与鼓励

(4)权利、委托方面的表扬与鼓励(5)文字表扬与鼓励

13.运用语言法的操作过程P171(1)运用情景表演引发问题(2)运用各种手段展开问题

(3)运用正面行为练习展示问题解决方向(4)运用各种讨论解决问题(5)在实践中检验或修正讨论结果

第九章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1.家长怎样做到尊重儿童。P214(1)重视儿童,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2)满足儿童生理和精神的需要(3)耐心对待,不粗暴、不歧视

(4)尊重儿童自然成长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导 2.如何创设良好的家庭育儿环境?P207(1)和谐的生活气氛

(2)整洁优美、时有变化的环境布置(3)安全的、无危险隐患的环境(4)属于儿童的天地

3.在家长的育儿守则中,理智的爱有哪几层含义?P217(1)对孩子有要求,不一味迁就(2)控制情感,掌握分寸(3)增长儿童的爱心 4.简述家庭教育的特点。P202(1)家庭教育的率先性

(2)家庭交往的密切性(3)家庭教育内容的丰富性和生活性(4)家庭对受教育者的控制方式具有多样性

(5)家庭教育的终身性(6)父母对子女影响的深刻性 5.家庭育儿守则有哪些?P212

(1)做好榜样

(2)尊重儿童

(3)理智的爱(4)规矩明确

(5)步调一致

(6)适当回避

第十章 托儿所的保育和教育

一、名词解释

1.托儿所P229:托儿所是3岁前儿童的集体保教机构,主要负责教养3岁前的儿童并为其父母参加工作提供方便,具有社会福利性和保教性等双重特性。二.简答题

1.创设托儿所睡眠环境的要求.P244(1)睡床卫生、舒适和安全(2)空气流通,室温适宜(3)宁静温馨的睡眠气氛

2.简述托儿所保育和教育的原则。P234(1)寓教于养,保教并重

(2)个别教育为主,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3)适应婴儿特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4)家园配合共同促进婴儿发展

第十一章 幼儿园教育概述

一、名词解释

1.幼儿园教育目标P264:是指导幼儿园开展教育工作的纲领性目标,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2.中期目标P264:即幼儿园小、中、大等个年龄班的教育目标。也就是说在总的幼儿园教育目标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3.近期目标P264:也称短期目标,指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如几个星期或几天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4.活动目标P264:即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

5.幼儿的一日生活P267:是指幼儿园每天进行的所有教育活动。它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其他活动。

二、简答题

1.举例说明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层次。

(一)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指导幼儿园开展教育工作的纲领性目标

(二)中期目标:即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

(三)近期目标:指在某一阶段内要达到的教育目标

(四)活动目标:即某次教育活动需要达成的目标 2.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基本原则P265(1)促进幼儿体智德美的全面和谐发展(2)尊重儿童、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3)重视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4)发挥一日生活的整体功能(5)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环境(6)以游戏为基本活动

(7)充分利用儿童、家庭和社会的教育资源

第十二章 幼儿园各年龄班的教育特点

一、名词解释

1.入园教育P272:指教师通过各种方法引导新入园幼儿顺利和适应幼儿园的教育。

2.幼儿常规P281:幼儿常规是指幼儿的行为常规。具体来说就是教师将幼儿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有顺序地制定一系列的行为规范,让幼儿经常固定地执行,从而形成良好的习惯.3.分离焦虑P273:所谓“分离焦虑”指“因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安或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也就是说幼儿最初离开亲人、家庭、对新环境会产生不适应的现象。

4.攻击性行为P297:攻击性行为也称侵犯性行为,是幼儿最常见的行为问题。通常表现为身体攻击,如打人、推人、咬人、骂人等。5.混合班P319:是指将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6.学前班P313:学前班是以学龄前1~2年的儿童为教育对象的教育组织形式。

二、简答题

1.引起幼儿入园不适应现象的原因有哪些?P273(1)环境的巨大变化

(2)家庭的因素(3)幼儿自身个性与以往经验 2.教师应如何做好幼儿入园工作?P275(1)进行家访

(2)发放调查问卷

(3)召开家长会,与家长沟通,求得家长会的密切配合(4)参观幼儿园,引起幼儿对于幼儿园的兴趣和向往(5)把握好幼儿入园的第一个月(6)分批接收幼儿入园(7)重点帮助有困难的孩子 3.常规的意义P282

(1)培养幼儿的生活规律

(2)建立安全感(3)培养幼儿的自律能力

4.举例说明怎样进行小班常规教育?P283

(1)常规应当是积极的,不能有使孩子感觉很坏的规则(2)制定常规时应该向幼儿解释理由,使幼儿知道为什么(3)教师在描述规则的时候应当用积极的语言,避免说反话(4)教师要按一日活动的顺序制定明确具体的要求,并逐步让幼儿掌握这些要求

(5)讲解示范是对幼儿进行常规培养的基本方法(6)行为训练

(7)经常性的督促检查和必要的个别教育 5.中班幼儿的发展特点P291

(1)运动技能进一步发展

(2)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3)强烈的好动活泼

(4)交往能力有所发展,能自动结伴交朋友(5)游戏能力发展很快,游戏情节丰富(6)认识能力提高

(7)词汇增加 6.大班幼儿的发展特点P302(1)身体发展迅速,动作协调(2)语言能力增强

(3)情绪情感的调节能力逐步加强(4)责任感增强

(5)好学乐问

(6)个性初具雏形

(7)社会性有很大发展 7.如何做好大班幼儿的入学教育。P306(1)培养入学意识(2)培养社会适应能力(3)培养学习适应能力(4)培养生活适应能力 8.怎样培养大班幼儿的入学意识?P306(1)组织幼儿参观附近小学,逐步熟悉小学校的环境(2)可参加少先队活动和入队仪式

(3)要向大班幼儿提出要求,逐步养成小学生应有的行为习惯。(4)进行毕业离园教育

9.怎样培养大班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P307(1)培养规则意识与执行规则的能力(2)培养任务意识和完成任务的能力(3)培养独立性和生活自理能力(4)培养人际交往能力

10.如何引导大班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P310(1)教幼儿正确对待挫折和困难

(2)当孩子遇到困难和失败的时候多肯定和鼓励孩子(3)教会幼儿正确处理生活中的矛盾(4)教会幼儿对待成功和失败的正确态度

三、论述题

1.试分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及纠正策略。原因:(1)生理特征(2)家庭影响

(3)大众媒介(4)幼儿园 纠正策略:

(1)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2)提供充足的材料与空间

(3)提供合作的榜样(4)帮助幼儿转移情绪,给幼儿提供宣泄的机会

(5)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避免无谓等待的环节和时间,使幼儿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去。

第十三章

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的相互配合

一、名词解释

1.家长接待日P332:由园所安排一个固定的时间,园长或主要管理者接待家长的来访,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设立意见箱收集家长的意见,从而更好地改进和完善园所工作,拉近家长和园所之间的距离。

2.家长参与P337:是指家长通过不同的形式,参与幼儿园的一些教育教学活动,协助教师的工作,以丰富幼儿的学习经验,达到家庭与幼儿园的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

二、简答题

1.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主要形式有哪些?P329(1)家长会

(2)家访

(3)家长学校(4)咨询活动

(5)开放日制度

(6)家长接待日

(7)家长委员会(8)电话联系

(9)书面联系

2.托儿所、幼儿园开展家长工作应该注意的问题。P326(1)了解家长心态,有针对性地进行家长工作。(2)区别对待不同类型的家长(3)讲究谈话和交往的艺术

3.如何贯彻托儿所、幼儿园与家庭相互配合的原则。P324(1)尊重家长和他们正确的育儿方式(2)注重教师与家长及家长之间的相互作用(3)开拓家长工作的广度和深度

第十四章

幼儿教师与保育员

一、名词解释

1.保育员P353:是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

二、简答题

1.举例论述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P341(1)纯真美好

(2)教育效果的长期性(3)幼儿教师的劳动是精神生产

(4)多重角色 2.结合自身教育实际,论述幼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P342

(一)幼儿教师的心理品质

(1)执着的事业心

(2)自信自尊

(3)意志坚强(5)聪慧的认知能力(6)乐于接受新事物的良好心态(7)合作精神和能力(8)良好的自我形象和个性品质

(二)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

(1)爱心

(2)观察力(3)沟通能力

(4)组织教育活动的能力(5)科研能力

(6)写作能力

3.教师与幼儿在进行沟通时应注意哪些问题?P350(1)注意倾听

(2)教师在与幼儿交谈的时候身体的姿势(3)语言的表达要简明,易于理解

(4)教师在与孩子沟通的时候也可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绪,使幼儿了解教师的想法。

4.保育员应具备的专业素质。P355(1)爱心

(2)丰富的知识

(3)教育意识和教育能力(4)熟练的操作技能

(5)处理意外事故和急救处理能力 5.保育员的职责。P353

(1)负责本班房舍 理幼儿生活、并配合本班教师组织教育活动(3)在医务人员和本班教师的指导下,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

(4)妥善保管幼儿衣物、药品和本班的设备、用具等。

第十五章

社区学前教育

一、名词解释

1.社区:社区是在一定的地域内的人群从事经济、政治、科学文化活动,并由此构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与社会关系的小社会。2.三优工程P365:是指优生、优育、优教

二、简答题

1.社区学前教育的内容和形式。P364

(1)积极创造条件,为更多的学前儿童提供保育和教育的机会(2)以“三优”工程为龙头,形成社区学前教育工作网络。(3)优化街道地区的社会环境。

(4)充分利用社区资源,为家庭提供帮助,为儿童提供活动环 2.社区教育的特点.P358

(1)地方与民众办教育的一种新的教育管理制度(2)社区教育形式多样,面向社区全体成员

篇6:学前教育学重点

第一章 百年中国学前教育

1、识记:

(1)西方最早的学前教育机构: 1816年,英国欧文在苏格兰纽兰纳克创办了欧洲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 1837年,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在勃兰根堡开办了“儿童花园”(2)对学前教育产生影响的西方教育家:

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著有《大教学论》、《母育学校》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集中体现其学前教育思想;

卢梭:法国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爱弥儿》中,对儿童教育的贡献首先是“儿童的发现”,其次是强调教育应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还提倡“否定教育”,主张教育要与儿童天性的自然发展一至,首要的目的就是保护儿童的本性。

福禄贝尔:德国著名幼儿教育家,幼儿园的创始人,是历史上第一个建立一套较为完备的幼儿教育理论体系的人。认为为了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幼儿教育应当使用游戏、作业和练习。“恩物”是幼儿园里玩游戏和做作业使用的玩具和材料,“作业”是“恩物”的发展,是为儿童设计的各种制作活动。

杜威:美国教育家——儿童中心论者。他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提倡“做中学”,即从做事情而获得各种知识和技能,即“作业”。

蒙台梭利:意大利幼儿教育家,创办了“儿童之家”。主要著作有《适用于儿童之家的幼儿教育的科学方法》、《童年的秘密》和《有吸引力的心智》。

(3)癸卯学制 :即《奏定学堂章程》,1903年制订并在全国范围内颁行。它第一次以国家学制的形式,将学前教育机构的名称确定了下来,但没有女子教育的地位。⑷学前教育学是探讨学前教育的基本概念、基本命题、基本历史及基本理论框架的一门学科。

2、领会中国近代学前教育产生的原因:

1、清末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呼唤着学前教育机构的产生;

2、鸦片战争后,一部分先进的中国人觉察到西方资本主义文明所显示的优越性,他们要求向西方学习,要求对传统教育进行改良;

3、在华传教士积极倡导幼儿教育。

(2)新文化运动与儿童观、教育观的变革:鲁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认为中国今后应当重视儿童,尊重儿童,提高儿童的地位,《狂人日记》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喊;在中国教育界产生了重大实际影响的当属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学说。

(3)学前教育科学化与本土化的努力:“南陈”陈鹤琴是我国幼儿教育研究的重要开创者,1928年在南京起草《幼稚园课程标准》,观点“课程中心制”—单元教学法;“北张”张雪门在北京等地开展幼教研究和幼教师资培训工作。1926年陶行知发表《创设乡村幼稚园宣言书》以及《幼稚园之新大陆》,发动了幼儿教育的平民化运动。

(4)新中国的学前教育历程。

第二章 儿童观

1、识记:

(1)儿童是历史之子,指儿童或童年是历史的产物,是生命进化的结果。

(2)儿童福利与权益保护:1925年,国际儿童促进会发表了《日内瓦儿童保护宣言》;1959年,联合国通过《儿童权利宣言》;1989年,缔结《儿童权利公约》。

2、领会:(1)“儿童是人,但不是小大人”在卢梭时代被大批先进的思想家所发现和认同。(2)儿童是探索者和思想家——蒙台梭利、苏霍姆林斯基、皮亚杰。

(3)儿童是成人之师:在一定意义上,儿童是成人生活的导师,儿童的生活里蕴藏着人生的种种真趣、真谛。

第三章 儿童与教育

1、识记:

(1)偏见:儿童、本能与恶。

(2)“吾道不孤”:罗素、梭罗、周作人、鲁迅

(3)儿童教育与儿童发展的辩证关系:

1、发展决定着教育;

2、教育又创造着发展;

3、教育与发展是相互制约、相互决定的。

(4)教学的“大纲”与儿童的“大纲”:维果茨基在《学前教育与发展》中提出“儿童的大纲”与教学的“大纲”两个概念

2、领会:

(1)“自然——使然”问题:“自然”是指人的天性,“使然”指后来的环境、教育、文化等外部因素造成的性格、知识等。常被还原为“先天——后天”、“天赋——经验”或“遗传——环境”。儿童发展是由遗传与环境(包括教育与文化)两种势力交互作用和共同决定的。

(2)园丁说的贡献与局限:园丁说是现代儿童教育理论的重要的发源地之一,它把教师比作园丁,儿童比作种子、花木、庄稼,取譬种植来探讨儿童教育的规律,指出儿童的发展有其自身的自然规律,有一个由内向外表达的过程,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发展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这些观念都是现代教育理论的基本观念。但这种类比有局限,实际不儿童比种子或花木要复杂的多,教师的工作也复杂得多,尽管它们拥有共同的或共通的规律,人与植物毕竟也有不同的地方,仅仅是取譬种植谈论教育并不能揭示教育的全部内涵。

(3)顺性而动。

(4)儿童教育:尊重儿童的本能。

(5)教育应当尊重儿童发展的自然速率:对于一个主体来说,从一个阶段到下一个阶段的过渡存在一个不快不慢的最佳速率,这一速率恰恰是大自然规定的速率,这一速率亦是儿童发展的一种客观规律。教育应当尊重这一自然速率。

(6)学前教育:教学的“大纲”应当符合儿童的“大纲”:教学的两个极端:3岁前儿童的教学的特点是“按照自己的大纲进行学习”,维果斯基将这类教学称为自发型教学,是教学的一个极端现象,另一个极端现象是反应型教学,儿童自己的大纲与教学大纲相比微不足道。学前教育应当更接近于自发型教学,学前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大纲我”变成儿童自己的大纲的程度。意大利瑞吉欧—爱米利亚学区的“方案教学”在体现这一观念方面是一个光辉的范例,“方案教学”主张,教师应当尊重儿童的兴趣与好奇心,应当尊重儿童自发的探索活动;教育的内容不再由教师一方单独抉择,而是教师根据儿童的兴趣与儿童一起编制儿童的活动“方案”。这是一种偏重于自发型一侧的自发—反应型的教学,真正保障了教育内容的大纲与儿童发展的大纲的一致性

3、运用: 运用教学的“大纲”与儿童的“大纲”来分析现行学校的教学现状。

第四章 家庭、社区与学前教育

1、识记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1)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工程的基础和起点。

(2)家庭教育是全方位的教育,是儿童认识世界、进入社会的通道和桥梁。(3)家庭教育是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保证。(4)家庭教育是儿童性格雏形形成的关键。

2、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主要任务:A、积极主动地向家长做好宣传、汇报工作;B、加强对幼儿的了解,以便从实际出发,有针对性地按照各个儿童的特点来进行教育;C、动员广大家长群策群力,共同办好托儿所、幼儿园。

3、托儿所、幼儿园家长工作的方式方法:个别方式(家庭访问、个别交谈、家教咨询、家庭联系本、电话或书信往来)和集体方式(家长会和家长委员会、家长座谈会或经验交流会、家长学校和科学育儿报告会、专题辨析会、家长开放日、活动日制度、宣传栏、展览台、黑板报和陈列室。

4、社区学前教育的特点:地域性、实用性、综合性、双向性。

5、领会:(1)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因素及相互的关系:社会文化因素、家庭结构因素、家庭经济与物质条件因素、家长因素。

(2)我国社区学前教育的发展:1996年国这教育委员会下令正式实施《幼儿园工作规程》,在这个规程中增加了社区工作部分。

(3)学前教育机构的社区工作:A、确定幼托机构与社区间的定期联系制度;B、动员社区力量共同办好幼托事业;C、充分利用社区内的公共设施与教育资源,建立联合教育活动网络;D、因地制宜,设置和指导非正规幼托组织活动;E、家前教育机构适当参加社区教育工作,赢得群众对幼托事业的理解、信任与支持。

3、运用:在日常工作中,你是如何做好托儿所、幼儿园家长接待工作的?

第五章 托幼机构的环境和设备

1、识记: 托幼机构的物质环境的重要性(1)儿童生活的保障。(2)促进儿童身心健康。(3)激发智力潜能。

(4)锻炼对环境的选择能力和判断能力。(5)萌发爱护创造周围环境的意识。园所基地的选择要求:

1、应远离各种污染源,并满足有关卫生防护标准的要求;

2、方便家长接送,避免交通干扰;

3、日照充足,场地干燥,排水通畅,环境优美或接近城市绿化地带;

4、能为建筑功能分区、出入口、室外游戏场地的布置提供必要条件。

2、领会:(1)托幼园所配置的动态性和参与性:环境的创设,应根据教育的需要不断变化;环境创设应教师幼儿共同参与。

(2)托幼园所配置的可持续发展性:在设计建筑物时,应有一定的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满足扩大招生、设专门功能室的需要。

3、运用: 尝试运用托幼机构的园舍配置原则来分析托儿所的现状。

1、实用和经济;

2、卫生和安全,有助于健康;

3、全面和多样;

4、动态性和参与性;

5、可持续发展性。第六章 学前教育机构中老师与幼儿的相互作用

1、识记:(1)教师和幼儿相互作用的内涵:又称师幼互动,是专门指发生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正规的学前教育机构内部的、教师与孩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及过程。是幼儿教育实践中的核心因素。

(2)师幼互动行为发生的条件:第一,在客观上,教师与孩子必须同时在场;第二,主观上,教师与孩子的行为中,至少有一个是相互指向性行为。

(3)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行为的

外显要素:

一、施动者与受动者:师幼互动行为参与主体的称谓

二、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具体互动行为的初级归类;

三、互动行为的性质:施动行为与反馈行为的概括性特征:

1、就行为的实现方式,可分为言语型的行为与非言语型的行为;

2、就互动主体情感特征:教师情感有正向情感、负向情感与中性性 质的情感;幼儿的情感也有进取、畏惧与平和。

四、师糼互动行为的题与结果:施动者行为意图称为施动行为目的,受动者的行 为意图称为反馈行为取向。

内隐要素:

1、场景界定;

2、角色认知;

3、行为期待。

2、领会:(1)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影响因素:制度的规定,幼儿园制度的安排决定了教师在介入与幼儿的互动之前,总是要经过一番精心的准备;主体的建构;文化的安排,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师幼互动行自然与文化中价值取向与基本观念有关。

(2)师幼相互作用中的控制问题:第一,对幼儿的控制:幼儿教师没有必要试图监控每一个孩子的每一个言行,教育的核心目的是要激发孩子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行为。必须处理好:教育者控制的范围、控制的度、控制的弹性以及控制与激发问题;第二,教师的自控:教师的情绪情感及其表达方式对互动过程有重要的影响,不但影响幼儿的情绪,而且也影响整个教育活动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和幼儿互动中特别要控制好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和、教师对自身的控制包括:控制日常言行、控制情绪、控制教学语言。

(3)理想的师幼互动形态:平视(指教师需要站在和幼儿水平的位置上去看孩子的世界,去理解儿童最为自然的、真实的想法,去体会儿童经历的是什么,这些经历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什么意义)、支架教学(指教师在与幼儿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应该使自己给儿童搭架者的身份出现,帮助儿童完成他们自己的学习计划。

3、运用: 运用教师与幼儿相互作用的流程说明你的和儿童的一次互动过程(178)。

第七章 学前儿童体育

1、识记:(1)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特点:生长是指构成身体的细胞数量增多,体积增大 以及细胞间质的增加,表现在整体体形的增长和体重的增加;发育则是指组织、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分化演变过程,还包括心理 和行为的改变。前者突出的是量的发展,后者体现质的变化。

(2)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由头至尾原则、由近及远定律、生理年龄和生 长发育阶段相关。

(3)学前儿童保育保健:包括学前儿童生活护理和学前儿童心理保健。

4(4)关于幼儿健康教育的概念和目标:是使幼儿的身心发展达到预期的健康水平。分为四个层面,即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分类目标、年龄目标以及各个教育活动设计的目标。

2、领会: 学前儿童体育的功能

(1)体育是儿童生长发育不可或缺的条件。

(2)学前体育可以促进智力发展,可以促进大脑的生长和发育。

(3)学前体育可以影响个体的社会性和人格的发展。第一,学前期是自我概念的重要发展时期;第二,早期经验会影响人格的成长,从而会影响人的一生;第三,身体运动都伴随着意志、情绪、认知等心理因素。

(4)学前儿童身体锻炼:身体锻炼,与称身体练习,动作练习是身体锻炼的基本手段,动作练习包括:基本动作的练习、基本体操的练习、体育游戏、运动器械的活动。

两条原则:

1、学前儿童身体锻炼应当以尊重学前儿童生理生长发育的水平为前提;

2、学前儿童体育应多用游戏形式。

(5)幼儿健康教育和幼儿体育之间的关系:幼儿健康教育的终极目标指向的对象是身心健康并有良好的社会心态、有适度的交际愿望和交际能力的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向的承载者—身体。健康教育是内含于体育中的,是体育概念的下位概念。幼儿健康教育应当以体育理论为依托,幼儿健康教育是学前体育的一部分。健康教育应当注意利用身体锻炼在健康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将身体锻炼也纳入幼儿健康教育的研究范围。

3、运用:(1)你如何看待在幼儿园中进行“淬砺体育”?

淬砺体育强调建立一种淬砺主义的体育观念和相应的体育实践体系。要用远足、劳动、竞赛、野营等活动来磨炼学前儿童的意志,增强他们对恶劣环境的适应能力;要用冒险活动、安全知识技能教育、挫折教育来培养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自我调节能力和应变能力。淬砺体育是值得提倡的。但在满足学前儿童的自然需要与有意识地延迟他们的某些需要之间如何抉择,这是一种艺术,具体实行淬砺体育时应当注意一个“度”,否则就会物极必反,变成变相的虐待,平白无故地让孩子找罪受,遭挫折。这就从过度保护这一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2)根据你的教学经验谈儿童体育如何实施?

第八章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

1、识记:(1)儿童语言发展阶段学说:前结构阶段(0-2岁)、简单结构阶段(2—4岁)、合成结构阶段(4—6岁)、嵌置结构阶段(4——6岁)。

(2)儿童语言获得理论:一是机械主义强化论,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心理学家斯金纳;二是理性主义的内在论,乔姆斯基;三是认知学派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语言发展要以认知能力发展为基础;二战后出现了要、社会相互作用理论;

现在出现了韩礼德为代表的儿童语言功能理论。语言的三大因素: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功能及语言的处理过程。语言的功能有七种:工具功能、控制功能、交往功能、个人的功能、启发功能、想象功能、信息功能。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语言教育整合观:强调语言教育与其他方面的联系,强调在语言学习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都应执行整合的观念;完整语言教育观,提倡自然、完整的语言学习。重视交往能力的培养;叙事性智能理论与语言教育文学化倾向、语言教育寓于活动和游戏之中、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

2、领会:(1)语言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儿童的语言发展、思维发展与社会性发展是和谐统一的,语言的发展极大地影响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首先表现为对认知的影响;其次,语言又是人们交往的工具,是儿童社会化的心理工具;语言是人的重要能力之一,没有正常的课文能力,很难作为正常的“社会人”。

(2)儿童语言获得理论的发展趋势:一是重语言的社会性因素;二是重语言与认知的关系;三是重儿童的主动性;四是重语义与语用(语言运用)。

(3)学前儿童语言教育需要注意的两个问题:一是家庭中的语言教育。家庭中的语言教育在内容、方式方法等方面和幼儿园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家庭语言教育要避免一些误区,如家长对识字教育盲目推崇,其根源在于幼儿教育成人化;二是计算机辅助语言教育,是一种非常得力的语言教学工具:首先,计算机最大的特点是可以实现“因材施教”,适合不同的水平,其次提高语言学习效果,第三刺激儿童学习兴趣。

3、运用: 如何在现实的儿童语言教育中遵循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点,落实语言获得理论的发展趋势。

第九章 学前儿童认知教育

1、识记:(1)皮亚杰理论及其认知教育观:皮亚杰的学术背景是生物学,认为儿童首先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儿童的发展和所有生物一样,是一个自然和自发的过程。儿童的认知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性,他相信儿童某种能力的发展存在一种“最佳时间”,不可以匆促地加以提前。坚持儿童发展的速度有一个“适宜量”,并且相信儿童能够通过自己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据此,皮亚杰认为,教育不应该超越儿童的发展阶段,而应该从属于儿童的发展阶段。教育也不应该立足于促进儿童的发展阶段,而应该让儿童以他们能够的方式认识世界。

(2)当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注重对儿童认识发展的内在机制作具体、精细的描述和解释。教育主张大多集中于儿童认知策略的培养。其目的在于帮助儿童解决具体的问题,并通过解决具体问题促进其认知的发展。它对于学校教育,告别是学习落后儿童的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2、领会:(1)关于人类认知的本质: 早期的斯皮尔曼1904年提出智力由一般因素(g因素)和特殊因素(s因素)组成 90年代,詹森认为智力存在一种普适因子g,影响g的两个最强的因素是速度和头脑中同时应付事项的数目。

卡特认为一般性因素可以分为两类: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斯腾伯格提出智力由元成分、操作成分和知识获得万分构成 心理学家加登纳提出多元智力理论

当代科学证明作为为类智力的物质基础的人脑是进化的产物

(2)认知的个别差异:人类人个在出生之初,就已表现出认知发展的潜在差异。除了这些先天的差异,在个体认知发展过程中,还表现出更明显的现实的差异性,这其中既有认知风格的差异,更有能力高低的差异,发展速度的差异。造成这此差异的原因也先天的因素和后天的影响。

(3)智力开发与认知发展:智力开发和儿童的认知发展是两个不同的过程,前者是外在于儿童的影响源,后者是儿童内在的发展过程。两条线相互交织,互有先后。智力开发只有在适当的时机才能对认知垢自发发展过程产生促进作用。

3、运用: 如何运用儿童认知发展的相关理论来解释儿童认知教育中的问题,如智力发展的好坏与快慢:(P260)

第十章 学前儿童社会性教育

1、识记:(1)社会性的内涵:广义的社会性是指由人的社会存在所获得的一切特性。其中最根本的决定因素是人在生产关系中的地位,并同其他社会关系有密切的关联。分两类:一是先赋社会性,二是后成社会性。

(2)社会认知的内涵:社会认知主要是指人对社会性客体及其之间的关系,如人人(他人和自我)、人际关系、社会群体、社会角色、社会规范和社会生活事件的认知,以及对这种认知与人的社会行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推断。包括对他人、群体的认知、对社会环境、社会现象的认知和对社会规范、规则的认知。社会性客体与非社会性客体的区别:一是稳定性与变动性,二是明显的外在特点和神秘的内在活动,三是自我中心的态度

(3)对他人、群体的认知和教育:儿童角色承担或社会观点采择的发展阶段包括:3—6岁自我中心或未分化的阶段;6—8岁主观的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阶段。

在促进儿童认知他人和其他群体的教育中,要努力开展多样化的活动: 一提供幼儿与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交往的机会,扩大其视野;

二让儿童比较和描述他人的外形特征;

三启发儿童从自身体验引伸到他人同样的体验;

四通过询问、调查同伴中不同的意见、爱好、兴趣、理解加人与自己有同、不同的观点、情感、态度,学会从不同角度思考;

五组织儿童交流和讨论有分歧的观点,探讨如何协调不一致的观点,达到相互考虑和接受对方的合理建议;

六参与不同群体的有意义的活动,加深对这些群体的认识。

(4)对社会环境、社会现象的认知和教育应注意:一是不同地区、不同幼儿园应有不同的选材;二是教育重点不在于知识量的多少而在于认知过程中给予幼儿社会情感体验的深度,要着力培养幼儿正确的社会态度;三是选择社会现象应以正面为主;四是要充分运用故事、儿歌、情景表演、游戏或艺术手段等,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幼儿介绍社会现象,或让幼儿表达感受;五是紧密结合社会重大事件和全民性的节日活动,增强社会环境教育的力度。

(5)对社会规范与规则的认知和教育:社会规范的类型有 基本道德准则、习俗规则、谨慎规则、带情境性、临时性的规则。进行社会规范教育是要使规则内化,其过程一般为:

1、儿童被动地顺从成人的规则要求;

2、在执行过程中逐渐理解规则的意义和可能产生的后果;

3、通过模仿、认同和观察学习,体验到招待规则和违反规则的不同结果,出现认识和情感上的渐趋一致。进行社会规范和规则教育时,要特别注意内化的过程:

1、认真研究制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本园实际的行为规则体系;

2、规则的数量不宜过多,表达要清楚、明确,便于记忆,易于执行;

3、在执行规则过程中要及时讲评,指明效果与范例,经常表扬、鼓励符合规则的言行,肯定儿童的进步和规则对集体生活的益处;

4、教师必须和家长取得教育态度上的一致性。

(6)社会性情感的发展:情感发展是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核心内容,也是对社会性行为导向、维持、调节、监控的动力,索罗维耶夫提出三种情感是社会性发展最主要的原始因素:羞耻感、怜悯感和虔敬感;社会性微笑是婴儿社会性情感发展是开端,而母婴依恋则是婴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重要里程碑;母婴依恋发展的4 个阶段:无分化 期或称不分对象的导向和信号阶段、低分化期或称导向一个对象的分化的导向和信号阶段、依恋关系明确期或称运用运动或信号同已识别对象保持亲近阶段、伙伴关系发展期或称矫正目标的合作阶段。

(7)移情与与同情感、羞耻感、罪错感:移情又称“情感投入”,是由他人的情绪、情感状态引起的、并与之相一致的情绪、情感体验,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一种情感共鸣反应。同情感来自于对他人情感的共鸣和移入,羞耻感来自别人的评价,罪错感主要是自我评价

(8)同伴间的游戏:2岁儿童一般从事单独游戏或平行游戏,4岁儿童主要从事平等游戏、联合游戏与合作游戏。

(9)亲社会性行为的概念:人们在交往中表现出来的谦让、帮助、合作、分享等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学前儿童常见的亲社会行为包括:有益于他人或对集体有积极影响的行为。根据动机分为回报行为、补偿行为、利他行为(较少)

2、领会:(1)社会性教育的意义。

(2)同伴交往的发展:界限为2岁。

(3)幼儿的友谊:友谊是同伴关系的高级形式,是建立在共同兴趣、共同利益的基础上的持久的个体间的相互关系。

3、运用:(1)如何结合幼儿社会性情感发展的特点对其进行社会性情感的教育:

1、根据教育目标,强化情感体验,有计划的选择、设计符合幼儿特点的、有明确主题的集体教育活动;

2、针对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精神需要,集中组织一个时期的专门性情感训练活动;

3、在教学、游戏、劳动、散步、娱乐各项活动中,针对所发生的情境、实例,自然而然地进行分散的、渗透性的情感教育

4、在日常生活中,随机的、因人而异的社会性情感教育。

(2)结合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幼儿间的同伴交往:

1、提供更多的交往机会;

2、在丰富多样的兴趣活动中让每个幼儿充分表现其才能;

3、有针对性地对“被拒绝儿”、“被忽视儿”进行家庭访问,了解其早期亲子交往经验,争取家长改变教育观念和教养方式,重视对幼儿社会交往的指导;

4、采取专门的训练措施提高其社会交往技能。

(3)亲社会性行为的培养。(P295)

第十一章 学前儿童道德教育

1、识记:(1)杜威:儿童道德发展概况的经历的三种水平:前道德或习俗水平、习俗水平、自律水平。

(2)皮亚杰:儿童道德发展有以下几种规律性的运动线索:

1、从把规则看作是客观的不可更改的,到意识到规则是契约;

2、从单方面尊重到多方面尊重;

3、从约束的道德到合作的道德品质;

4、从他律到自律。幼儿还处在前道德的或前习俗的道德发展水平。

(3)科尔伯格:儿童道德发展三水平六阶段:前习俗水平(以惩罚与服从为定向以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易定向)、习俗水平(以人际关系的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以法律与秩序为定向)、后习俗水平(以法定的社会契约为定向、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8(4)儿童道德发展的动力:儿童的道德认识与外部道德主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的动力。影响儿童道德生活的情绪或情感倾向:爱的需要、对比他在和强的人的畏惧感、由爱和畏惧混合而成的感情。

2、领会:(1)个体的智慧性发展水平是其道德发展的前提条件: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是由智慧水平内在地制约着的,智慧发展是道德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要条件,两者不是同一个过程,具有平行发展的趋势。儿童的道德发展除需要智慧这一必要条件外,还需要社会性质的刺激。

(2)社会性刺激条件与智慧发展条件一起促使儿童道德发展的具体实现:。(3)儿童道德发展的动力儿童的道德认识与外部道德主体的道德要求之间的矛盾是儿童的道德认识发展的动力。影响儿童道德生活的情绪或情感倾向:爱的需要、对比他在和强的人的畏惧感、由爱和畏惧混合而成的感情。

3、运用: 如何对儿童进行道德教育。

(1)学前儿童道德教育应避免成人化倾向。

(2)发展儿童的智慧,为提高儿童道德水平提供必要条件。

1、对于他律阶段的儿童而言,道德就是知识

2、智慧的发展是道德认知发展的必要条件(3)道德知识的传授在儿童早期是必要的。进行道德传授时,教育者应注意:

3、向儿童传授的规则必须经过严格的选择和检查;

4、道德传授要建立在教育者与儿童之间良好的感情关系上;

5、道德传授旨在使儿童掌握处理社会生活的方式,而不是为了使儿童盲 目服从;

6、进行道德传授时不要忘记发展儿童的道德认识能力。(4)幼儿园后期的道德教育应注意发展自律道德:

皮亚杰认为,发展自律道德的一个重要途径是让儿童与同伴发生相互作用; 科尔伯格提倡认识冲突法,即教育课程的焦点集中在由教师和学生进行的道

德两难问题的讨论上,以引起儿童认知上的冲突,接着组织相邻阶段的学生进行讨论。

(5)不同年龄的儿童其智慧水平是不同的,因此对于不同年龄儿童应当采用不同水平的道德教育形式。

(6)提供交往机会,利用游戏、童话、促进儿童道德发展。(7)与儿童平等对话

(8)“培养一个儿童需要一个村庄”。

第十二章 学前儿童审美教育

1、识记:(1)审美欣赏:指个体充分调动其感知、想象、理解、情感等各种心理能力对审美对象的形式及其意味进行充分体验和认识的活动。(2)审美创造。

(3)学前儿童审美欣赏心理过程的描述:大致经历以下阶段:准备阶段(最初是审美态度)、实现阶段(审美感受阶段)、效应阶段(最后阶段,结果是主体审美心理的变化)。

(4)学前儿童审美创造心理过程的描述:审美创造是指创造者在一定的创造欲望的推动下,运用线条、色彩和形体、声音等艺术语言,加工、创造出可感的形象,以表达 其审美感受的过程。心理过程三阶段:审美知觉阶段(指审美器官对对象的形状、色彩、光线、空间张力等审美属性及其所组成的完整形象的整体性把握)、审美反思阶段(包括了体验和对信息的形式分析两方面)、审美表达阶段(儿童的审美表达是他们的知觉与情感的物化形态)。

(5)审美教育及审美教育的特性: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特性有二:

一、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为主的教育,其目的在于通过种种审美活动的熏陶和影响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健全其审美心理结构,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

二、审美教育是人体全面发展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6)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目标与内容:目标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较为具体的目标,就是审美教育必须促进学前儿童对美的敏感性以及审美感受和审美表现与创造能力的发展,第二层次是为将来学前儿童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打下良好的基础,这是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内容主要包括艺术美、自然美与社会美。

2、领会:(1)学前儿童审美及艺术的特征:

1、学前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是其内在生命力的表现,也是他们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

2、学前儿童的审美与艺术是其整体发展的一部分,它侧重于情感的感受和表达。

(2)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关系: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是指通过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进行的一种教育活动。艺术教育是以音乐、美术、文学为手段和内容的教育。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包含;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促进;总之在人的精神素质的提高方面相辅相成,起着相互促进作用。

3、运用: 学前儿童审美教育的实施。

审美感受力的培养:

1、用美包围儿童;

2、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3、和、帮助儿童进行审美情感的积累;

4、引导儿童利用多种形式感知审美对象的审美属性;

5、启发儿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

审美表现与艺术创造力的培养:

1、丰富儿童的内在图式;

2、激发儿童审美表现与艺术创造的动机;

3、启发儿童的审美思维;

4、教给儿童表现的技能。

第十三章 学前儿童的游戏

1、识记:(1)游戏的概念:在某一固定时空中进行的自愿的活动,它有别于日常生活,并伴有愉悦的情绪,是遵从一定游戏规则的有序活动。

(2)游戏的特征:

1、游戏是一种自愿的行为,它具有主动性;

2、游戏是一种假装的行为,它具有虚构性;

3、游戏是一种有规则的行为,它具有有序性。

(3)儿童游戏的年龄发展阶段:一是认知发展:

1、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

2、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

3、规则游戏阶段(7-11岁);二是社会性发展:分为六种水平,偶然的行为、旁观行为、独自游戏阶段、平行游戏阶段、联合游戏阶段、合作游戏阶段。

(4)学前儿童游戏的分类:

沿认知分类包括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按社会性分类主要根据参与游戏的儿童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划分为独自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和合作游戏。

根据儿童参与时的角色分为主动性游戏和被动性游戏 按教育作用分类:创造性游戏和有规则游戏 按实用性来分类:自发性游戏和教学性游戏(5)儿童游戏权利保护的有关规定。

2、领会: 游戏对学前儿童发展的价值(前四点)(1)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身体的生长发育。(2)游戏可以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

(3)游戏可以促进儿童良好情绪、情感的发展。(4)游戏可以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

(5)游戏与工作的关系:游戏就是工作,工作就是游戏。(6)游戏与学习的关系:二者是相互联系的,可以相互转化的,游戏中包含着学习,学习中也包含着游戏,让儿童在游戏化的学习中获得发展。

(7)幼儿园游戏活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注重游戏的教育作用,忽略游戏的发展价值;

2、注重追求游戏的外在形式,忽略了儿童游戏的特点和需要;

3、注重主观的随意性指导,忽略了系统的观察指导;

4、注重以成人的既定模式来讲评游戏,忽略儿童的经验获得和能力的发展。

(8)儿童游戏权利保护的意义:首先,对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是尊重儿童的具体体现;其次,保护儿童游戏的权利,就能真正把儿童当作游戏的主人,尊重儿童游戏的愿望,让儿童在游戏中自己玩耍,充分享受游戏的快乐;再次,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是我国履行对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承担的义务的具体行动表现。

(9)儿童游戏权利的社会保护。

3、运用:(1)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开展:

1、儿童是游戏的主人,教师是儿童游戏的伙伴和支持者;

2、根据儿童游戏的需要,与儿童一起准备游戏所需的物品、材料;

3、观察儿童游戏,与儿童一起来讲讲玩过的游戏。

(2)如何保护幼儿的游戏权利: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努力改变全民意识;其次,提供物质保障,完善游戏设施;最后,对儿童游戏权利实施保护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把儿童游戏权利的保护作为儿童权利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

2、把儿童游戏权利的社会保护与儿童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3、把儿童看作积极主动的权利主体。

第十四章 学前课程

1、识记:

(1)学前课程的定义:幼儿园课程指联系教育目标和实现儿童发展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中介,它反映了教师的有目的的计划及其展开过程。

(2)学前课程系统的构成要素:

课程目标:在课程系统中起着统帅的作用。一方面它反映了教育的总目标,是 一定理论和价值观念的体现;另一方面它又是教育目标在实践中的具体化,是一种可操作的目标。一个课程的总目标是这个课程的最高层次的目标

课程内容:学前课程内容是教师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而为儿童选择和设计的学习内容。包括:健康领域、语言领域、科学领域、艺术领域和社会领域。组织课程内容的五条原则是:顺序性、连续性、整合性、关联性和均衡性。

课程实施:也是一种组织过程,是对教育过程的组织,它包括方法、途径和组 织形式。方法可分为两种类型:直接指导和间接指导。途径有三个方面:教学、游戏和生活。组织形式可分为:集体教育活动、分组教育活动和个别教育活动。

课程评价:有两方面的目的。一是了解课程的目标是否实现,所以说课程评价

是课程系统运动的最终环节;二是了解课程本身是否合适,是否需要改进以使它更加完善,所以说课程评价是使得课程进一步持续发展的基础,是新一轮课程系统运动的开始。

2、领会:学前课程的理论基础。

发展理论与课程:是制约学前课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格赛尔 遗传决定论 桑代克 环境决定论 皮亚杰 相互作用论 A、儿童的发展受到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双重因素影响 B、儿童是通过和环境之间主动的相互作用获得发展的 C、儿童各方面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

D、每个儿童都是年龄特征和个体特征的结合体,在发展的水平、速度上存在着差异性。

哲学观点与课程:不同发展理论之间的争论,根本上都可归结为哲学价值观的争论。日本学者森昭分析了教育思潮的对立:

教育目的:个人目标和国家(社会)目标的对立

教育内容:主张教授适应儿童发展的内容的心理主义与主张教授注重文化遗 产的体系的科学主义的对立

教学方法:侧重儿童的主动性与侧重教师的文化传授的对立

儿童的发展观:尊重儿童自发发展的自然主义与强调形成有价值的人格的理 想主义的对立

学校论说:视学校为传授知识的场所与视学校为儿童生活、作业场所的定位

社会要求与课程:教育本质上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也必然要反映社会的要求,课程对于 个体发展的价值和对于社会的价值不是对立的而是一致的。幼儿园的课程,由于其对象的特殊性,不仅要反映当代社会的要求,还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

文化选择与课程:文化选择指的是任何一个课程,都要适合它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或者说,都要经过文化的筛选、选择和适应性改造。文化选择对课程的影响表现在:首先,文化价值观影响着课程的目标;其次,文化内容的差异影响了课程内容的选择;再次,文化也影响着教师教学方法的选择。

(2)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之路:第一次,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陈鹤琴为代表的为构建中国化、科学化的幼儿园课程而进行的一系列实验研究;第二次,新中国成立以后,在苏联影响下,全国一律实施以学科课程为基础的分科教学;第三次是始于80年代初,直至今天仍方兴未艾,延续时间最长,规模和影响最大的一次课程改革,针对我国长期据主导地位的分科教学模式的弊病提出。80年代,赵寄石首创综合教育课程,也有的课程完全打破学科界限,如“活动课程”,还有的在保持分科课程模式的基础上,对原有的分科教学进行改革。除上述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分科课程外采用一种混合的课程模式。

3、运用: 结合学前课程的理论基础分析现实幼儿园的课程实践。

第十五章 学前教育研究方法

1、识记:

(1)观察法:在自然条件下,通过直接感知与考察的方式获取研究资料的一种方 法。

按观察者在观察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完全参与观察、名义参与观察、非参与观察或局外观察;

按观察过程的结构特点:标准观察与非标准观察 按观察的场所:实验室观察和实地观察

观察法的运用包括观察设计与观察实施两个方面。观察设计阶段第一步是确定具体的观察内容,第二是选择观察方式和观察策略,第三是制定观察卡片或记录表,第四,要对观察人员进行培训。

(2)实验法: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假设,依照事先规划的程序,给予研究对象以特定的刺激,同时研究者要控制可能影响结果的一些干扰因素,之后再观察或测量实验刺激所产生的结果,以确定实验刺激与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实验法的要素:实验对象、实验变量、实验测量;

实验法分实验室实验和现场实验。实验室实验是指在实验室或某种人为环境中所进行的实验,其情境特征是控制;现场实验法是将实验控制与现实情境相结合,在实际情境中进行的实验研究。

(3)调查法:指以语言为中介来收集间接资料,对学前教育现象与问题进行考察、分析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访谈法是调查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通过调查者向被调查者口头提问来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和一种方法。

问卷法是通过问卷向被调查者提问来了解所要研究的问题的一种方法,其核心 是问卷设计。

2、领会: 为行动而研究:就是实践者为解决自身面临的问题而进行的研究,又称行动研究。主要特征有:自然性、行动性、多种角色统一性、研究成果的非普适性.3、运用:尝试用观察法、实验法和调查法来做行动研究。

第十六章 21世纪中国学前教育展望

1、领会: 走出儿童教育的误区。(1)超前教育的误区。(2)儿童科学教育的误区。(3)超前识字的误区。(4)幼儿外语热的误区。

附录 题型举例

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5小题20分)

1、社会性

2、审美教育

二、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小题20分)

1、学前教育第一次被正式纳入国家学制的是()A、癸卯学制 B、壬戌学制 C、新学制 D、癸丑学制

三、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小题15分)

1、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是。

四、简答题(每题5分,共6小题30分)

1、简述学前课程系统的构成要素。

五、论述题(每题10分,共2小题20分)

上一篇:关于督办全市系统纪检监察下一篇:人教新课标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匆匆 9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