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原理重点知识复习

2024-05-17

学前教育原理重点知识复习(通用5篇)

篇1:学前教育原理重点知识复习

环境—— 一般是指生物有机体生存空间内各种条件的总和。课程——课程即学科;课程即计划;课程即目标;课程即经验。教学——就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价值引导和学生自主建构辨证统一的过程。学习——就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为成熟、疾病或药物引起的,而且不一定表现出外显的行为。讲解——是教师向幼儿说明、解释某种事实和道理。(讲述——是教师向幼儿叙述时间,描绘所讲的对象。谈话——由教师根据一定的主题,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回忆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围绕教师的问题做出回答。演示——指教师在各项活动中,配合讲述和谈话,把实物、教具展示给幼儿,或者给幼儿做示范性的小实验,用以说明或印证所传授的知识。示范——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声音或者经过选择的典型事例,为幼儿提供模仿的对象的方法。儿童观——是人们对儿童的看法、观念和态度的总和,主要涉及儿童的地位和权利、儿童期的意义、儿童的特质和能力、儿童生长发展的形式和原因等。教育观——是在一定儿童观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为什么要教育儿童、要把儿童培养成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幼儿等方面的一些基本观点。观察法——是教师创设一定的机会与条件,使幼儿有目的地感知客观事物,甚至周围环境的方法。发现法——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为幼儿提供探索学习机会,使幼儿自己探索环境,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法——是教师指导幼儿运用简单的工具,通过改变一定的条件来引出所要得到的结果。访谈法——是评价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与被评价者进行交谈以搜集评价资料的一种方法。问卷法——是评价者通过书面形式向被调查者提出经过严格设计的问题,从而获取评价信息的方法。学前教育——是指旨在促进学前儿童(0~6、7)岁的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家庭教育——广义的加的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社区教育——是把教育置于一定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大背景下,在地方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以地区为依托,组织和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办好教育的新形式。行为辅导——指对幼儿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人为的干预。混龄编班——指把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孩子编排为一个班级的组织形式。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其主要的要素有:理论基

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课程评价等。课程设计——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有结构地产生课程计划、课程标准以及教材等的系统化活动。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目标模式——根据课程设计者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特点:区分了一般的教育目标和具体的教育目标,并把一般教育目标的分析放在了第一位;同时也把课程与教学区分开,将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放在前面,把学习活动或教学设计放在后面,者更符合课程设计的实际情况,具有更强的逻辑严密性。过程模式——不预先设定目标,而是在设计中详细的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采取的方法以及该活动中固有的标准。问题解决模式——把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具体的问题、矛盾、困难等,让幼儿在创造性地解决他们的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项目活动(方案教学/计划教学)——是师生共同建构、生成课程和合作研究式教学,强调教与学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动态设计”与“随机生成”课程。直接指导——由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言语或直观,尽力使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与技能方法。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幼儿认识和掌握一些新的知识与技能。间接指导——是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或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新的知识与技能。运用这类方法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直接教学(接受式教学)——表现为教师直接、明确地传递教育意图。这是一种明确、简捷、有序、迅速的教学方式。幼儿在其中的学习基本是一种接受式学习。间接教学——是教师通过适当的中介,迂回地传递教育意图的方式。间接教学中幼儿的学习方式是以发现学习为主。合作教学——是意大利瑞吉欧的教育在教学方面的特色。它主张师幼全通道式的多向交往,教学内容和问题面向全体幼儿,努力调动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潜能,使师幼彼此处在一种心理期待和认同的情境之中。分组教学是其主要的教学组织形式。集体教学——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基本相同的事情,活动过程一般是在教师的组织和直接指导下进行。当把这种组织形式应用于教学时就叫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也叫分组教学,就是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把全班幼儿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再根据各小组的特点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班级管理——就是教师以让学生适当的承担责任并减少教师

给予学生的消极反馈行为的可能性为目的的行为。因人施教——就是充分考虑和尊重每个受教育者的“类型差异”、“水平差异”以及兴趣、需要、能力、速度、性别等差异,通过教育活动内容、方法、途径、手段、策略、材料以及时空等方面的多选择性,提高教育的针对性,使不同受教育者受到最适合自己的教育。效果标准——是从工作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的标准,用以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效果。效率标准——是以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为依据评价托幼机构工作业绩的标准。职责标准——主要从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素质标准——是从承担各种职责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条件的角度提出的标准。全纳式教育——是指给所有受教育者(包括残疾者)提供均等的接收有效教育的机会,亦即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和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共同学习。个别化教学——可以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自发、自主活动。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它是指通过支架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教育生态学—— 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适合性原则——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二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挑战性原则——即所提供视觉材料、操作材料以及各种信息都要适当超越幼儿现实发展水平,而不是尾随幼儿的发展,也不是平行于幼儿的发展。启发性原则——在展现感官刺激物时要同时提出问题,并鼓励幼儿自己寻找答案,鼓励有多种结实。环境的启发性不仅包含对思维的激发性,而且包括对幼儿想象、创造、操作的激发性。丰富性原则——要充分利用幼儿园课室内外的地面、墙面、空间,为幼儿尽可能多地提供多层次、多侧面、多感官的知识信息、操作材料、实验探索材料等,以充分利用幼儿无意识的学习能力,促进潜能显现。平衡性原则——环境提供的各种知识信息要平衡,激发各种技能发展的因素要平衡,激发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发展的内容要平衡,提供的知识与能力获得的机会要平衡,促进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的内容要平衡。系统性原则——环境创设要有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系统性,而不能盲目或随意。动态性原则——环境布置的内容应随季节,节日,教学任务,幼儿的兴趣爱好、需要和能力的变化而不断更新,以使幼儿每天有新收获。主体性原则——环境创设从布置到评价全过程均让幼儿参与;环境布置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幼儿的需要,保证幼儿对环境的支配自由。效用性原则——力求以最少的投入获取最多的产出。力求做到一物多用、一地多用、一室多用,使每一设备设施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使用价值。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幼儿园课程即教育计划;幼儿园课程即学习经验。幼儿园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辨证统一过程。查阅材料法——是评价者对托幼机构保存或准备的材料进行检索、阅读、整理、统计以至浓缩,从而获取定量和定性的评价资料的方法。学前公共教育——只有家庭之外的社会指派专人组织实施的、旨在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活动的总和。托幼机构教育——是指在托儿所、幼儿园等机构中由专职的幼教工作者按照社会的要求,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而开展的教育实践活动,它是学前公共教育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学前教育的重要实施形式。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幼儿、成人及社会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它回答的是学前教育“应该做什么”、“应该具有什么作用”的问题,体现的是一种期待效应。学前教育效益——指学前教育所产生的结果以及学前教育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即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其特点是打破了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联系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幼儿园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主要包括:园舍建筑、设施设备、活动场地、教学器材、玩具学具、图书声像资料、环境布置、空间布局以及绿化等有形的东西。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指在以幼儿为中心事物的特定教育机构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全部条件。这些条件主要包括物化形态的和观念形态的两种,亦即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幼儿园的生成课程——是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生的一切事情。它要求教师相信游戏的力量——相信在许多可能性中幼儿做出的自发选择。托幼机构教育质量——托幼机构教育满足社会和个体明确的和潜在的需要的特性。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在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龄前期的教学与发展等理论影响下,以乌索娃为代表的前苏联学前教育研究者经过多年努力探索,逐渐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是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在园幼

儿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种因素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就是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活动的各项内容,按其相互联系、活动顺序,有机地组织在一起,成为一个具有特定功能的整体,这个整体就是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程序。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程序的结构——是指评价活动全过程中各个组成部分的顺序安排、衔接方式和相互搭配。

我国学前教育有哪些基本理论?发展的整体观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④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⑤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1).学前教育事业成为公共事业;(2)托幼机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3)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4)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5)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6)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全面实施全纳式教育;7)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8)走向多元化学前教育功能的特征:客观性;多样性;整合性;方向性。社区教育的特点:整体性;区域性;全面性;平等性;有效性。家庭教育的特点:1.早期性、2.全面性、3.情感性、4.灵活性、5渗透性.托幼机构教育原则?1)保教并重与结合的原则(2)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3)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4)与教育与各种活动之中的原则(5)重视幼儿同伴相互作用的原则。(6)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原则。家庭对托幼机构教育的意义:1)家庭是儿童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2)家庭是儿童的第一个学校。简述家庭教育和托幼机构对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影响特点 答:家庭教育的特点:早期性:家庭教育是幼儿接触最早的教育终身性潜移默化性④家庭教育是个别实施的托幼机构的特点:群体性计划性专业性 简述家庭教育、托幼机构教育和社区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保让了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家庭教育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家庭教育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托幼机构教育的作用:辐射作用,即向各种形式的幼儿教育发挥指导、示范作用并带动幼儿教育的发展促进各种幼儿教育形式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社区教育的作用:为学前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可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素质为幼教毕业生提供广阔的从业渠道。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①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2.帮助家长创设

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3组织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简述时代呼唤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1由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2由课程教材的踏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的研究者;3由师幼关系的控制者转变为师功关系的协调者与合作者;4由知识的权威转变为知识终身学习者。教师与幼儿之间除了基本的师生关系之外,还扮演着那些其他角色?1幼儿老师是幼儿的养护者;2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持者;3幼儿教师是幼儿行为的辅导者;4幼儿教师是幼儿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5幼儿教师是幼儿发展的研究者、诊断者和评价者。简述活动区创设的基本原则: 目的性原则;层次性原则;系统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安全性原则。简述动物区的创设要求。

1饲养可爱的、易于养活的各种小动物,以便于幼儿了解动物的种类和习性;2在成人的帮助下,让幼儿通过合作来饲养小动物,引导幼儿认真研究各类动物生活的条件、习性和生长特点等,做好观察记录;3注意饲养动物的卫生与安全;4动物房要注意采光。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原则(1)适应性原则:(2)挑战性原则 :(3)启发性原则:(4)丰富性原则:(5)平衡性(6)系统性原则:(7)动态性原则:(8)主体性原则:(9)效应性原则简述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系统性原则:(1)性、计划性、系统性。(2)要求利用环境提供给幼儿的知识信息、活动材料等要保持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三维空间同时提供的内容要有密切的横向联系,而且要注意引导幼儿认识和理解这种联系。(3)前后更替的内容要注意纵向联系,前面内容是后面内容的基础,后面内容是前面内容的深化和拓展。(4)活动材料的更替要遵循由简单到复杂,操纵由易到难。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适合性原则:1)一要适合幼儿的年龄特点。首先要使环境童趣化,能深深打动和吸引幼儿;其次要体现幼儿的年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发展的需要。2)二要适合幼儿的个性特点。要使环境个性化,充分考虑每个幼儿的动机需要、兴趣爱好、学习方式、能力水平、性格特点等,是每个幼儿都能感受到环境中有令他着迷的食物。幼儿教师应具备怎样的儿童观和教育观?1)儿童权利观和民主平等的师生观(2)儿童特质观和适宜教育观(3)幼儿在自身发展中的作用观和幼儿教育的方法观。幼儿教师应具备哪些知识和能力?知识:1)幼儿生理、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 能力:1)了解观察儿童的能力(2)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3)组织管理能(4)幼儿行为辐射能力(5)与幼儿沟通的能力(6)与家长沟通的能力(7)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8)

适应新情况的能力(9)反思能力。专业化幼儿教师的特征:第一他们是反思形的非冲动型的教师;第二他们是幼儿的研究者。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阶段:顺应阶段;适应阶段;发展阶段;专业化阶段。各个理论流派关于幼儿教师的基本观点:(1)成熟主义理论(赛格尔):幼儿身心发展的观察者和研究者,是适宜的幼儿经验的提供者。(2)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教师是父母的替代者,是幼儿自我实现和人格建构的支持者和引导着。(3)行为主义理论(华生):幼儿学习的管理者、强化者、评估者(4)建构主义理论(皮亚杰):幼儿学习环境的创设者;幼儿学习的支持者;幼儿学习的观察者和研究者。(5)社会构建主义理论(维果茨基)幼儿学习的研究者,幼儿学习的扶持者,为幼儿提供支架式教学。简述当前师幼关系单向度的表现。1教师——儿童的“代言人”,儿童——教师的“应声虫”2教师——“抛球者”,儿童——“接球者”3教师——规则的维护者,儿童——规则的执行者4儿童——教师的“玩具”,教师——“具”的操纵者。现代优质师幼关系的特征:互动性;民主性;互主体性;分享性;激励性。简述班级生活的特点。1生活节律性;2保教教渗透性;3活动多样性;4内外互动性;5班级的组织性。班级管理的指导策略:1)拟定班级工作计划2)明确保教人员职责3)对幼儿进行编组4)协调相关资源。简述不同年龄幼儿班级生活的特点和指导 :特点:小班:开始适应新的环境;对班集体活动缺乏经验而较被动;中班:基本上形成了班级生活规范和制度,形成稳定的师幼关系和同伴关系;逐渐形成班级归属感和荣誉感,在班级活动中表现较强的主动性;大班:幼儿之间的关系开始分化,大部分幼儿形成了稳定的同班朋友关系;对班级活动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和倾向性;具有了强烈的集体荣誉感,关心班级、小组的荣誉和价值;积极主动参与班级的各种事物,对班级事务能表达自己的建议和主张。指导:(1)小班:①进行必要的入园指导工作;②做好入园离园的迎送工作③加强对幼儿的照顾④通过活动帮助幼儿减轻焦虑⑤以大带小⑥逐步形成班级活动规则和日常生活的规律(2)中班:①以游戏为班级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加强对幼儿游戏的组织与引导,为幼儿在班级开展各种游戏活动创造充分的条件②通过班级活动,培养幼儿的任务意识和责任感③重视幼儿通过各种方式积极表达自我,重视幼儿对班级活动的建议与想法,关注幼儿在班级活动中的表现④帮助幼儿理解自己与班级的关系⑤建立值日生制度(3)大班:①通过维护班级规则和荣誉,引导幼儿集体意识的发展②积极引导幼儿间的协商、合作、分享③鼓励幼儿负责任地担任

一些班级事物,协助教师做一切力所能及的事情④鼓励幼儿发表对班级的建议与想法,并积极采纳幼儿的合理⑤合理组织和指导大班幼儿参与幼儿园中、小班幼儿的活动⑥的通过各种方式帮助幼儿了解小学教育的形式,理解小学教育活动的要求,并在班级活动中逐渐使幼儿感受小学的学习生活方式和要求。(4)混合班:①以分组活动为主,满足不同年龄幼儿活动和发展的需要②促进不同年龄幼儿之间相互认识和理解,适当参与彼此和活动,鼓励年长幼儿关心年幼的孩子班级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有哪些功能?1幼儿班级执行着幼儿生活共同体的功能;2幼儿班级执行着在幼儿中开展共同教育活动的功能;3幼儿班级有利于形成共同的舆论和价值观。简述班级生活与管理的发展适宜性要求。1满足幼儿在班的一切生理需要;2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3满足幼儿操作活动的需要;4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5满足幼儿从事不同活动的需要。幼儿行为辅导有哪些基本原则?:1由近及远,循序渐进;2联系幼儿的生活实践;3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幼儿园内部之间的同步教育。幼儿行为辅导的基本技术:自然后果法;移情训练法;生活锻炼法;同伴交往法;榜样影响法;社会评价法。简述课程模式的含义及主要要素。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训话方案或框架。主要要素有: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及课程评价。多元智慧理论的幼儿园课程的内容: 加德纳认为智力是在某种社会和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它的基本性质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具有7种智慧:语言智慧、逻辑-数学智慧、空间智慧、肢体-动觉智慧、音乐智慧、人际智慧、内省智慧。结构主义的幼儿园课程的基本观点:皮亚杰的理论观点1)强调课程内容应是学科的基本结构2)提倡螺旋式课程3)主张发现法的教学方法。简述HIGH/SCOPE课程模式中PWRE的含义及课程的主要内容:P(plan)制定计划,儿童自己计划在活动中要去做什么;W(work)工作活动,儿童按已作出的计划进行各自的活动;R 描述,儿童以某种方式将自己的活动和结果再现出来;E 评价,即儿童参与评价。内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幼儿园教学活动有哪些特点?1平等性;2目的性与计划性;3广泛性(生活性);4多样性。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组织原则和实施要点:原则:1)与幼儿支持性的联系比管理的会到的疏远的或惩罚的联系更有利于学习2)幼儿在伙伴关系中的游戏和交流比管理他们或向他们说教能更

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学习3)尊重幼儿的兴趣比忽视破坏或改变幼儿的兴趣更能鼓励幼儿的主动性控制力和能力4)接受幼儿非教师的思维推理方式比希望他们向老师那样思维和推理更能促进幼儿的思维和推理过程5)鼓励幼儿解决他们遇到的问题比为解决问题或企图提供没有问题的环境更能产生更多的学习机会6)确保提供的信息和活动适合与幼儿的发展水平对有效的学习经验来说更重要7)经验和问题解决是幼儿发展对概念和联系的理解的主要过程8)鼓励同伴--同伴游戏和问题增强了幼儿的独立性和胜任感。

实践要点:教师和幼儿一起控制;重视幼儿的能力;与幼儿形成可信任的关系;做出支持幼儿游戏的评论。

幼儿园教学活动的几个误区:1)把幼儿园教学等同于上课2)把幼儿园课程替代幼儿园教学3)把幼儿园教学与游戏并列起来。幼儿学习有哪些特点?

1活动性;2直观性;3兴趣性;4主动性;5广泛性;6游戏性;7模仿性。因人施教有何意义? 1享受适当的教育是每个儿童的权利;2因为施教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桥梁;3因人施教是实现幼儿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因人施教的途径与策略:

(一)正规教学活动中的因人施教;

(二)游戏活动中的因人施教。启发幼儿自己提出游戏主题;指导幼儿自己分配游戏角色;指导幼儿自己组织游戏;指导幼儿自己准备或自制游戏用的玩具或材料。

(三)生活活动中的因人施教

(四)环境中的因人施教。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1从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切入;2从下面提出谈话的主题;3以平等的态度和方式沟通;4应尽可能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向家长提出的问题尽可能有助于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和特点;5与家长一起制定观察研究孩子的具体计划,全面系统地收集研究资料。

搜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资料的方法有哪些?

1观察法;2访谈法;3问卷法;4查阅资料法。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的一般程序:1)准备阶段。组织准备;评价方案准备2)实施阶段。托幼机构自评阶段;评审机构实地考察3)评价结果的分析处理阶段。评价结果的检验,分析诊断,信息反馈,评价工作的总结。

NAEYC(1999)提出的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6个因素:师幼比例、班级规模、教师资格、教师的稳定性和连贯性、日常活动的内容和结构、空间和设备。理论联系实际,从功能论的角度分析“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要点:

1、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但是,学前教育功能 的释放并不是无条件的随意行为,它必然受到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

约。

2、“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个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所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已经遭到质疑。大家认为从0岁到65岁之间所有年龄段都有着开发智力的机遇,而非仅仅限于人生的早期阶段。2“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都把识字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0岁扫盲,3岁读书”。与学前期儿童应首先发展口语相违背。3“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效果,采取了单项强化训练的办法,破坏了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

3、总之,“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鼓吹学前教育万能论,最终必将导致学前教育的无能。理论联系实际,谈谈幼儿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1)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1幼儿生理、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2)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1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2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幼儿行为辅导能力;5与幼儿沟通的能力;6与家长沟通的能力;7独立思维和创造的能力;8适应新环境的能力;9反思能力。

举例说明,游戏活动中应如何因人施教。要点:1启发幼儿自己提出游戏主题;2指导幼儿自己分配游戏角色;3指导幼儿自己组织游戏;4指导幼儿自己准备或自制游戏用的玩具和材料;5指导幼儿自己评价游戏。

举例说明,教师应如何进行集体教学活动?要点:1班级管理策略;2尊重幼儿的兴趣;3注重个体差异;4打破讲台——课桌模式。

结合实际谈谈如何建立优质的师幼优质关系:(1)关爱幼儿;(2)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3)参与幼儿的活动;(4)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5)积极回应幼儿的社会性行为。结合实际分析,幼儿教师如何从新手发展为专业化教师:(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课堂教学观摩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一般来说,培养新教师宜用组织化观摩,这种观摩既可以现场观摩,也可以观看优秀教师的教育教学录像。(2)微型教学。微型教学指以少数幼儿为教育教学对象,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5-20分钟),让教师尝试做小型的教育教学,并把这种活动过程摄制成录像进行分析。(3)教育活动决策训练。事先接受训练的教师提供有关所教班级的各种信息,然后让他们观看教育活动实况录像,从中吸取自认为重要的成分。在此过程中,指导者一面呈现出更恰当的行为,一面加以说明。(4)通过反思来提高组织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蒙台梭利教育法(主要教育思想和课程理论): 1)儿童具有天

赋的潜能,处在不断成长和发展的状态,教育的基本任务是使每个儿童的潜能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由和发展;2)教育方法必须了解儿童为基础,促进儿童个性的发展,不能局限于单纯传授知识;3)课程和教学内容包括感官训练、实际生活训练、体格训练和基本知识技能的训练,尤其注重感官训练和肌肉练习,强调儿童适应环境必须以感官为基础。应用题:精神环境中的因人施教原理:1)适宜于因人施教的精神环境,强调教师对幼儿多支持、多肯定、多接纳、多表扬、多鼓励、多关注、多信任、多自主等。这是形成融洽、和谐、健康精神环境的必要条件。2)果老师过分看重自己的权威,当受到幼儿质疑时,她便会感到尊严受损,可能设法加以辩护,甚至对孩子表现不好的态度,这是不利于孩子的探索,也不利于和谐精神环境创设的。3)如果老师能肯定幼儿的想法,并对幼儿做出适当的引导,师幼之间通过自由交换意见,在和和谐的气氛下,帮助幼儿学会对事物的质疑与探究,努力找出答案。4)只有在这样自由、安全的心理条件下,幼儿的潜能才能得到更好的展现。

篇2:学前教育原理重点知识复习

1、P2学前教育:指旨在促进入学前儿童(3-

6、7岁)是身心全面,健康与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与措施的总和。

2、P7现代社会学前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

1.学前教育事业成为公共事业;2.托幼机构教育职能进一步加强。3.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重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4.重视教师的专业化发展;5.重视对处境不利儿童的补偿教育;6.关注特殊儿童“回归主流”,全面实施全纳式教育;7.重视多元文化教育,强调课程的文化适宜性。8.走向多元化

3、P13学前教育价值:指学前教育与个体及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

4、P23教育功能的特点:1.客观性、2.多样性、3.整合性、4.方向性

5、从功能论的角度分析“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

1.“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所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已经遭到质疑。

“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就是个体多方面素质发展的关键期在儿童期,关键期和敏感期的确存在,但是不是意味着错过关键期和敏感期后发展的障碍就完全无法弥补。“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把关键期的作用推至极化,导致了“早期经验决定论”,否定随后阶段发展的作用,关键期的起止时间不是适用于所有儿童的固定时间段。

2.“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都把教幼儿识字作为主要目标之一 提出了“0岁扫盲,三岁读书”,任何方案都必须是科学的,幼儿期是语言掌握迅速的时期,主要表现在口语方面,环境提供了丰富的听觉刺激以及大量运用口语的机会,首先发展的是口语,对书面语言的理解与运用是在口语的基础上的,所以学前期儿童的语言发展任务应以口语为主

3.“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效果,采取了单项强化训练的办法。

儿童周围一个完整的人,其身心发展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有机体,如果人为加速或强化某个方面的发展进程,会牺牲其他方面的发展为代价,破坏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从儿童终身教育的角度看,“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是“杀鸡取卵” 总之:“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学前教育只是影响因素之一,而且学前教育作用的发挥必须以儿童发展为原则,在儿童生理心理基础上才可能实现,“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鼓吹学前教育万能,最终必将导致学前教育无能。

6、P34提高学前教育效益的途径:1.适度扩大托幼机构教育规模;2.提高托幼机构学前教育质量;

3.合理调整学前教育结构;4.优化托幼机构教育资源配置;5.改革托幼机构教育体制和运行。

7、P37我国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1.发展的整体观;2.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3.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4.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5.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途径观。

8、P47家庭教育的特点:1.早期性、2.全面性、3.情感性、4.灵活性、5渗透性.9、P55托幼机构教育:是托幼机构组织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有计划实施的教育实践活动和措施

10、P58社区教育:社区利用本身特有的“天时、地利、人和”等优越条件,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的通力合作,对社区内成员施加“全方位、全程的、综合的、”教育影响。

11、P61教育生态学: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特别是生态姿态、生态平衡、协同进化等 与机智,研究各种教育现象及其成因,进而掌握教育发展的规律,揭示教育发展趋势和方向,概括地说:教育生态学是援救教育与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12、P78托幼机构与社区合作的途径:1.在社区委员会的领导与协作下,开展托幼机构与社区的合作。2.密切联系社区内各种机构组织;3.通过家长的积极参与,推动托幼机构与社区的合作。

13、P92托幼机构教育的基本原则:1.保教并重与结合的原则;2.面向全体、因人施教的原则;3.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4.寓教于各种活动之中的原则;5.重点幼儿同伴相互作用的原则;6.充分利用家庭和社区教育资源的原则

14、P97幼儿教师的工作任务:1(中心任务)观察了解幼儿,依据幼儿园课程标准,结合本班情况,制定和执行教育工作计划,完成教育任务;.2严格执行幼儿园安全、卫生保健制度,指导并配合保育员管理本班幼儿生活和做好卫生保健工作;.3.与家长经常保持联系,了解幼儿家庭的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4.参加业务学习和幼儿教育研究活动;5定期向园长汇报,接受检查和指导.15、P99简述现代社会对幼儿教师角色提出的要求:1.由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

2.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研究者;3.由师幼关系的控制者转变为师幼关系的协调者与合作者。

16、P105老师应具备怎样的儿童观与教育观

1.儿童权利观和平等民主的师生观;2.特质观和适宜教育观;.3.幼儿在自身发展中的作用观和幼儿教育的方法观。

17、P107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1.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2.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幼儿行为辅导能力;5.与家长沟通能力。6.独立思维和创造能力;7.与幼儿沟通的能力;8适应新环境能力

18、P116专业化教师的特征:1.是反思型的、非冲动型的教师、2.他们是幼儿的研究者

19、P128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

20、P128教育环境:主要是指以教育为中心,对教育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起着制约和调控作用的多维空间和多元环境系统。(是环境的子系统,同时也是幼儿园的母系统)

21、P139室内环境的构成:1.园舍的内部建筑设计2.活动室的规划模式(活动室的空间规划)3.活动区的材料与布置;4.活动室的设备;5.活动室的墙饰6.活动室陈设的变更频率等等

22、P157师幼关系的意义:1)师幼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幼儿从与教师的关系中获得关爱; 2.幼儿获得来自教师的安全感; 3.教师的榜样作用来自于一定的师幼关系中;4.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对幼儿给予更多的理解与关注;5.良好的师幼关系有助于教师帮助幼儿建立幼儿之间的同伴关系。

23、P175现代师幼关系特征:1.互动性;2.民主性;3.互主体性;4.分享性;5.激励性

24、P184建立优质师幼关系的策略:1.关爱幼儿;2.与幼儿经常性的平等交谈;3.参与幼儿的活动;

4.与幼儿建立个人关系。5.积极回应幼儿的社会性行为.25、P192混龄编班:混合班是指把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孩子编排为一个班级的组织形式。

26、P195班级对幼儿成长的影响:1.幼儿班级加强了幼儿之间的社会性交往;2.幼儿班级促进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学习;3.幼儿班级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集体观念;4.幼儿班集体使幼儿产生对班级的归属感;

5.幼儿班级为幼儿提供了表达自我和交流的机会;6幼儿班级为幼儿之间提供了观念共享的环境.27、P203班级生活与管理的发展适宜性原则。

1.满足幼儿在半的一切生理需要;2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3.满足幼儿操作活动的需要

4.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5.满足幼儿从事不同活动的需要;

28、P205小班幼儿班级生活指导:(入园、离园、帮助克服焦虑、熟悉班级环境和活动要求,以大帮小)

1.要进行必要的入园引导工作;2.做好入园、离园的迎送工作;3.加强对幼儿的照顾; 4.通过活动帮助幼儿减轻焦虑;5以大带小;.6.逐渐形成班级活动规则和日常的规律。

29、P207混合班幼儿生活的特点

1.最大特点:不同年龄的幼儿共同生活在一个班级;2.不同年龄是幼儿之间生理、心理发展差异较大;3.幼儿在班级活动中相互影响、差异相补、相互引导;4.大部分时间里,不同的幼儿从事着不同的活动;5.在活动内容、方式及活动的水平上极大的丰富了班级生活。

30、P208幼儿行为辅导:主要是指对幼儿在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认为的干预

31、P212幼儿行为辅导原则:1.由近及远,循序渐近;2.联系幼儿的生活实践;3.同步教育;

32、P214移情训练法:移情是指对他人所处的某一情景中的情绪体验的理解与分享。移情训练,使幼儿善于体察他人的情绪,理解他人的感情并产生共鸣。是改善幼儿社会行为的重要方法。

33、P222幼儿园课程: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教学计划(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总和。)、学习经验

34、P236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

35、P252学前知识系统化教学的基本原理

1.教育要着眼与儿童即将达到的或有可能达到的水平;2.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的发展水平和和特点不同,课程要有过渡性,相互衔接,逐渐提高。3.供给知识要系统化;4.教学活动的类型主要包括“日常生活活动”和“作业”;5.教学方法多样化;如:直观法、游戏法、口授法.。

36、P264生成课程的组织和实施:1.生成课程需要教师不断通过观察、记录儿童的兴趣来加以计划;2.生成课程的内容是弹性的、非强制性的;3.教师是课程关键的决策者;4.儿童、家长、社区成员是课程实施中的参与者和合作者。5.生成课程的内容与活动具有连续性、是有相互联系的。

37、P266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绕一个中心内容(主题).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特点是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各种学习内容围绕一个中心有机联系起来,让学习者通过该单元的活动,获得与中心有关的较为完整的经验。

38、P297幼儿园教学活动的特点:1.平等性、2.目的性与计划性、3.广泛性、4.多样性

39、P303 幼儿园教学活动组织的实施要点:1.教师和幼儿一起控制;2.重视幼儿的能力;3.与幼儿形成可信任的关系;4.作出支持幼儿游戏的评论;5.采取问题解决的方式解决社会冲突。

40、P310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没收和特点:1.直接教学、2.间接教学、3.支架式教学、4.合作教学

41、P313支架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为理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构建主义教学模式,她是指通过支架(老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又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麻醉后坼去支架。

42、P318集体教学及指导策略:

集体教学:指把全班活动叫集体活动,把这样的组织形式运用与教学就是集体教学

1)管理策略:1.预先计划并且实现对学生的接受行为有清楚的认识;2.把幼儿的注意引导到适宜的材料和活动上;3.幼儿在参加日常活动时,鼓励其建构性的同伴关系;4.使用各种教学方法:示范、复述和启发;5.耐心的工作直到幼儿完全掌握;6.对幼儿的行为给予集体的反馈,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而不是一味的表扬 2)尊重儿童的兴趣;3)注重个体差异;4)打破讲台一课桌模式,43、P334全纳式教育:只要是指给教育者(包括残疾者)提供均等的接受有效教育的机会,亦即在适当的帮助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共同学习。

44、P335多元智力论与因人施教的关系:根据多元理论,每个人的智力都有相对独立的多个领域,而且在个体的多元智力结构中不存在哪种重要,哪种不重要的问题,同时社会需要的人才也是多方面的,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因人施教,就是要设计能使每种智力优势的儿童都能充分展示自己智力的课程。

45、P335因人施教的基本原则:1.尊重不同智力类型,提供多元智力课程。2.尊重不同学习类型,采取多种教学形式。3.尊重不同的气质类型,既要接纳一定范围内的气质性的行为表现,又要能长善救失;4.尊重个体的兴趣、需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提供适合其接受能力和学习速度的教育活动;5.尊重儿童的基本权利,提供多自由、多选择的开放式教育活动。

46、P340问题解决模式:是把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具体的问题、,袄吨、困难等,让幼儿在创造性地解决他们的过程中学习,提高问题的解决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47、P354托幼机构教育质量:就是托幼机构教育活动满足某种需要的特性。

48、.P368 托幼机构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

1.效果标准:是从各种效果的角度来确定的标准,用以考查托幼机构教育工作的效果

2.效率标准:是以投入与产出的比例为依据评价托幼机构工作业绩的标准。3.职责标准:主要是从评价对象所应承担的责任和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评价,4.素质评价:是从承担各种职责或完成各项任务应具备的条件的角度提出的标准。学前教育原理自考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学前教育价值取向:指的是学前教育活动主体根据自身的需要对学前教育活动的属性、功能等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2、学前教育功能:是指学前教育所具有的能力和作用。

3、学前教育职能:是指学前教育必须实现的任务和作用。

4、学前教育的社会效益:是指相对于正在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比没有在接受学前教育的人所得到的好处。

5、家庭教育:广义的家庭教育是指成员之间相互实施的一教育,即在家庭里,无论是父母对子女,子女对父母,还是长者对幼者,幼者对长者所施加的一切有目的、有意识的影响。狭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家长自觉地、有意识地按一定社会的要求,通过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实施教育影响。

6、教育生态学:是研究教育与其周围生态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规范的、生理心理的)之间相互作用规律和机理的科学。

7、托幼机构教育:是由托幼机构组织的、由专职幼教人员根据社会的要求实施的、以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发展为目的的教育实践活动。

8、幼儿园教育环境:是在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全面发展的全部条件。

9、过程模式:是指不预先设定目标,而是在设计中详细地说明所要学习的内容,所要采取的方法及该活动中固有的标准。

10、生成课程:是指与幼儿特定环境相呼应而生存的课程,课程反映了儿童在环境中发生一切事情。

11、幼儿园教学:是在平等的基础上,教师对幼儿所有学习活动的有目的的计划地组织、支持、帮助与引导和幼儿自主建构的辩证统一过程。

12、直接指导法:是由教师向幼儿提出问题和任务,通过语言或直观,尽力使幼儿掌握一定知识与技能的方法。

13、间接指导法:是教师设置一定的问题情境,创设一定的条件,让幼儿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自己发现问题,并且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和技能。

14、支教式教学:是以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的一种新型的建构主义教学模式,是指通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生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幼儿自己,最后撤去支架。

15、小组教学:也叫分组教学,是根据教学和学习的需要,把全班幼儿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组,再根据各小组的特点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16、发现法:是教师通过创设一定问题情境为幼儿提供探索学习机会,使幼儿自己探索环境,发现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

17、幼儿园物质环境 :主要是指幼儿园内影响幼儿身心发展的物化形态的教育条件.18、混合班:指把年龄相差12个月以上的孩子编排为一个班级的组织形式。

19、示范:是教师通过自己的动作、语言、声音或者经过选择的典故事例,为幼儿提供模仿的对象的方法。20、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课程方案或课程框架。

21、全纳式教育:指给所有受教育者提供均等的接收有效教育的机会,亦即在适当的帮助下残疾和非残疾儿童与青少年在各级普通学校共同学习。

22、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指依据一定的评价标准,对在园幼儿的发展变化及构成其发展变化的诸多因素所进行和价值判断。

23、因材施教:最适合个体的教育就是因材施教。

24、幼儿行为辅导:是指对幼儿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行为进行干预。

25、单元主题活动:就是在一段时间内围经绕一个中心内容来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

26、问题解决模式:把教育内容和任务设计为具体的问题、矛盾、困难等,让幼儿在创造性地解决它们的过程中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27、幼儿园课程:即教学科目、教学计划、学习经验。

二、简答题

1、简述家庭教育和托幼机构对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影响特点 答:家庭教育的特点:早期性:家庭教育是幼儿接触最早的教育终身性潜移默化性④家庭教育是个别实施的

托幼机构的特点:群体性计划性专业性

2、我国学前教育有哪些基本理论? 答:发展的整体观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观学习与发展的幼儿主体观④教育促进和参与发展的教育作用观⑤活动是教与学的共同基础的教育途径观。

3、简述家庭教育、托幼机构教育和社区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答:家庭教育的作用:家庭教育保让了儿童机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家庭教育促进了儿童社会化的进程家庭教育为儿童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托幼机构教育的作用:辐射作用,即向各种形式的幼儿教育发挥指导、示范作用并带动幼儿教育的发展促进各种幼儿教育形式相互沟通、形成教育合力。社区教育的作用:为学前儿童提供公平的教育机会可提高全社区居民的素质为幼教毕业生提供广阔的从业渠道。

4.家庭与托幼机构合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①帮助家长提高科学育儿水平;2.帮助家长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3组织家长参与、形成教育合力。

5、简述时代呼唤幼儿教师角色的转变。答:1由文化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2由课程教材的踏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教材的研究者;3由师幼关系的控制者转变为师功关系的协调者与合作者;4由知识的权威转变为知识终身学习者。

6教师与幼儿之间除了基本的师生关系之外,还扮演着那些其他角色?

答:1幼儿老师是幼儿的养护者;2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促进者和支持者;3幼儿教师是幼儿行为的辅导者;4幼儿教师是幼儿课程的设计者和实施者;5幼儿教师是幼儿发展的研究者、诊断者和评价者。

7、简述动物区的创设要求。

答:1饲养可爱的、易于养活的各种小动物,以便于幼儿了解动物的种类和习性;2在成人的帮助下,让幼儿通过合作来饲养小动物,引导幼儿认真研究各类动物生活的条件、习性和生长特点等,做好观察记录;3注意饲养动物的卫生与安全;4动物房要注意采光。

8、简述当前师幼关系单向度的表现。答:1教师——儿童的“代言人”,儿童——教师的“应声虫”2教师——“抛球者”,儿童——“接球者”3教师——规则的维护者,儿童——规则的执行者4儿童——教师的“玩具”,教师——“玩具”的操纵者。

9、简述班级生活的特点。

答:1生活节律性;2保教教渗透性;3活动多样性;4内外互动性;5班级的组织性。

10、班级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有哪些功能?

答:1幼儿班级执行着幼儿生活共同体的功能;2幼儿班级执行着在幼儿中开展共同教育活动的功能;3幼儿班级有利于形成共同的舆论和价值观。

11、简述班级生活与管理的发展适宜性要求。

答1满足幼儿在班的一切生理需要;2满足幼儿的游戏需要;3满足幼儿操作活动的需要;4满足幼儿之间交往的需要;5满足幼儿从事不同活动的需要。

12、幼儿行为辅导有哪些基本原则?

答:1由近及远,循序渐进;2联系幼儿的生活实践;3幼儿园和家庭之间、家庭成员之间、幼儿园内部之间的同步教育。

13、简述课程模式的含义及主要要素。

答:课程模式是课程实施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联系所构成的训话方案或框架。主要要素有:理论基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方案、课程的具体类型各教育因素的组合方式及课程评价。

14、幼儿园教学活动有哪些特点?

答:1平等性;2目的性与计划性;3广泛性(生活性);4多样性。

15、幼儿学习有哪些特点?

答:1活动性;2直观性;3兴趣性;4主动性;5广泛性;6游戏性;7模仿性。

16、因人施教有何意义?

答:1享受适当的教育是每个儿童的权利;2因为施教是儿童全面发展的桥梁;3因人施教是实现幼儿教育现代化的要求。

17、教师如何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

答:1从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切入;2从下面提出谈话的主题;3以平等的态度和方式沟通;4应尽可能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向家长提出的问题尽可能有助于了解孩子的个别差异和特点;5与家长一起制定观察研究孩子的具体计划,全面系统地收集研究资料。

18、搜集托幼机构教育质量评价资料的方法有哪些? 答:1观察法;2访谈法;3问卷法;4查阅资料法。

三论述题

1、理论联系实际,从功能论的角度分析“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

要点:学前教育的基本功能就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但是,学前教育功能 的释放并不是无条件的随意行为,它必然受到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夸大了学前教育的功能和作用个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1首先“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所依据的“关键期”理论已经遭到质疑。大家认为从0岁到65岁之间所有年龄段都有着开发智力的机遇,而非仅仅限于人生的早期阶段。2“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都把识字作为主要目标之一,提出了“0岁扫盲,3岁读书”。与学前期儿童应首先发展口语相违背。3“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为了在短期内取得惊人的效果,采取了单项强化训练的办法,破坏了儿童和谐发展的正常进行。总之,“超前教育”和“神童教育”无视儿童发展的规律,鼓吹学前教育万能论,最终必将导致学前教育的无能。

2、理论联系实际,谈谈幼儿教师应具有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要点;(1)幼儿教师的知识结构:1幼儿生理、心理和教育方面的知识;2广博的文化科学和艺术知识。(2)幼儿教师的能力结构;1观察和了解儿童的能力;2设计教育活动的能力;3组织管理能力;4幼儿行为辅导能力;5与幼儿沟通的能力;6与家长沟通的能力;7独立思维和创造的能力;8适应新环境的能力;9反思能力。

3、举例说明,游戏活动中应如何因人施教。

要点:1启发幼儿自己提出游戏主题;2指导幼儿自己分配游戏角色;3指导幼儿自己组织游戏;4指导幼儿自己准备或自制游戏用的玩具和材料;5指导幼儿自己评价游戏。

4、举例说明,教师应如何进行集体教学活动?

篇3:学前教育原理重点知识复习

一、根据行为主义理论,组织基本运算的训练

对数学的学习而言,简单技能训练可以视为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对于依据某种法则,有一套操作程序的技能训练,其学习的达成依赖于一定的练习量。特别是对于能通过练习,其运用能达到相对自动化,很少或不需受意识控制的知识。

就目前高考而言,“多考一点想,少考一点算”,是一个努力的方向,但对于运算的要求还是颇高的,而考试时间有限,思维量又大,所以对于基本的运算,学生必须熟练。例如不等式(绝对值不等式、一次不等式、二次不等式、分式不等式等)的求解,指数、对数的运算,向量的基本运算,等差、等比数列中基本量的运算,甚至于立体几何中的法向量的应用,等等,都必须经过一定量的练习才能达到熟练的程度。我们反对题海战,但高三复习也不能排斥一定量的练习。对于基本的运算,设计有梯度的练习,限时限量,让学生达到熟练,是必须的。

案例1: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特别是线线、线面、面面关系是考查的重点。课上我和学生一起研究了法向量在判断线线、线面、面面关系,以及在求解线面角、二面角的大小、点到直线、点到平面的距离上的用途。在明确了法向量的用途后,同学们认识到正确求解法向量的重要性,在此我向同学们提出了求法向量的三个层次的要求:1.会算;2算得准;3.算得快。并辅以一定量的同一层次难度的练习题训练,统一格式要求,让学生边算边总结,在正确求解法向量上达到相对自动化的程度,这样就为法向量的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根据CPFS结构理论,组织概念、命题的复习

具备优良CPFS结构的学生更能合理正确地表征问题,进而有效地解决问题,没有形成完善CPFS的学生,往往不能从多角度、多层面去观察问题,从而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

在进行高三数学复习教学时,前面两年的学习已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数学概念和定理。如果复习时仅停留在书本上的层次,对概念、定理作简单的罗列,势必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这种“炒冷饭”式的复习,学生也往往会感到乏味,并在繁多的定理及综合性的问题面前头绪不清,对提高同学对概念和定理的认识帮助不大。我们应当同学生一起把先前所学的概念和定理穿成线,结成网,组成知识体系,内化为自己的能力。

对课本上的知识点,我和学生一起对照《高考考试说明》结合课本进行梳理,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CPFS结构。我首先要求学生关注各章节内部的知识,对章节内的知识点进行梳理整合。然后在第一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阅读课本的目录,组建章节与章节之间的知识网络,把各科的子系统网络编织成一张更庞大的、严密的、有序的、立体的数学知识网络来储存于学生的头脑之中,让学生在一个较高的高度掌握所学的知识。

案例2:在复习了三角函数、向量、解析几何之后,我从三角函数的定义出发,与学生一起组建了如下三角函数概念系的网络:

在此概念系中,我们看到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其逆运用、三角代换、圆的普通方程和参数方程、辅助角公式、向量,平面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以及椭圆的普通方程和参数方程。跨章节地串联了三角、向量与解析几何中的有关知识。熟悉这个网络,一旦一个知识点被激活,必将激活与之联系的其它几个知识点,同时向四周扩散,使联系能够在网络中自动而快速地传递。熟悉这个网络后,它所呈现的知识点还可以进一步压缩为三角函数的定义,利于知识的长时记忆。

在与学生编制知识网络时,我提醒学生把知识点尽可能多地互相联结起来,以使得检索知识可从不同的通道,便于知识的提取。

案例3:在立体几何中平行问题与垂直问题这一部分,教材中命题多而且分散,复习时以线线、线面、面面关系为线索,整理形成如下命题系的网络:

学生脑中有了这张“网”,不但可以沿着这张网中的各条线路迅速找到证明平行问题与垂直问题的依据,而且可以为以后“一题多解”奠定基础。

在编结概念与定理网络的过程中,我还与学生一起挖掘其中蕴涵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使一个大的知识单元不仅含有知识点的网络结构,而且含有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步骤等交织在一起的“图式”。

三、根据元认知理论进行解题教学

我校是一所较偏远的郊区中学,生源不太好,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得很不牢,很多学生对稍有综合性的题就无从下手,解题盲目,在学习过程中自我监控能力薄弱。在复习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对学生解题过程的自我监控能力进行了训练。

首先从单纯性习题入手,这一类题所涉及的概念、公式、命题、法则和方法单一,学生较易入手。训练时学生每作完一题,我就请两到三个同学描述自己在解此题时的想法,并回答如下一些问题:(1)读完题后,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2)当解题遇到障碍时,你是否想过改换解题策略?3.解完题后,你对结果检验总结了吗?本题还有其它方法解吗?在刚开始的训练中对这些问题做一些提示,如第一问中还必须回答: (1) 把题设和结论中的文字语言改为数学语言、符号语言或图形语言了吗? (2) 有哪些知识可以联结题设和结论?在这一段的训练初,用于自问的问题要少,便于学生记住,而出示的数学题目不宜难,但这些自问的问题必须回答,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在解题时养成自我提问的习惯,能自我监控,不再盲目,让学生明白原来解题也是有章可循的。有了第一层次的训练之后,我把重点放在了小综合习题的训练上,这一类习题是在较小范围内知识结合运用的论证题、计算题和作图题。从题设到结论有一到两个弯子,思维量和解题长度都在加大,有了第一阶段的训练后,大多数学生能通过对自己的提问,有目的地进行题设和结论的整合,得出一些新的可用的或待证(待求)的条件,在此提示学生重复对自己的提问,直至找到原已知和结论之间的知识链,从而解决问题。通过训练,师生一起讨论并整理出解题表,在高三的整个复习中都应用解题表解题,学生的解题能力必大有提高。

四、对高三复习过程中学生产生的过度焦虑及时疏导

由于高三学生的学习任务重,压力大,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过度焦虑,部分学生数学本身基础不太好,对数学的学习缺乏信心,大大影响成绩的提高。对复习过程中学生产生的过度焦虑,一方面要防患于未然,另一方面必须及时疏导。

首先,在高三开学之初鼓动士气,让学生做好吃苦的准备,同时帮助学生客观评价自己,实事求是地找出自己的优势与缺点,不妄自菲薄,提出努力的方向,不好高骛远,提高对失败和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充满信心地迎接高三的复习。其次,在复习的每一节课中对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力争让不同层次的同学都有收获,特别是要增强数学成绩在中下等的学生的信心,让他们觉得数学课能听懂,只要努力,数学成绩就能提高。最后,对待学生态度和蔼,教师要与学生情感相融,让学生觉得数学虽然可怕,但数学老师可亲,由亲近数学老师,渐渐地亲近数学。对学生的期望要适度,“恰当的期望是鼓励学生学习上取得进步的动力,而过高的期望会给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压力”。

在复习之末,做好应试指导,对所学的知识,特别是要回归基础,比如:立体几何回归平面几何,回归结构图;解析几何回归坐标和方程,回归定义;排列组合回归枚举;数列回归等差、等比,回归基本量,等等,从基础的角度加以概括,让学生有举重若轻的感觉,考试时要以“稳”字当头,合理筹划,扬长避短,让学生满怀信心参加高考。

参考文献

[1]喻平.数学教育心理学[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2004.

[2]涂荣豹.数学教学认识论[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3]李祥兆.知识分类与提出数学问题[J].数学通报, 2005, 11.

篇4:管理学原理复习重点——山大专用

重 点 知 识 总

徐向艺 主编

山东人民出版社

第四章 企业道德与社会责任

一、管理道德:狭义的管理道德是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管理者在社会一般道德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道德规范体系。广义:不仅是企业管理者内部的道德标准,还涉及到企业对外部环境及其利益相关者处理时面临的道德选择。取决于组织外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高层管理人员的个人道德三个层次。

二、影响管理道德的因素:管理者的道德发展阶段(前习俗、习俗、原则)、个人特征(自我强度、控制中心)、组织结构设计、组织文化和道德问题的强度。

三、改善管理道德的途径

1、甄选高道德素质的员工

2、建立高标准的道德准则

3、高层管理者的有效领导

4、设立科学的工作目标

5、对员工进行道德培训

6、综合绩效评价

7、独立的社会审计

8、建立正式的保护机制

9、电子商务网络新机制

四、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和社会整体所应承担的法律、经济、伦理道德和慈善责任。包括遵纪守法、保证员工生产安全、职业健康、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遵守商业道德、保护环境、支持慈善事业、捐助社会公益、保护弱势群体等

利益相关者:按交易性合同:契约性利益相关者,公众型利益相关者;承担风险的种类:自愿性和非自愿性;与企业联系的紧密性:主要利益相关者,次要利益相关者。

五、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范围:

对投资者、顾客、员工、竞争者、环境、社会承担责任。(利益相关者范围)泰罗科学理论要点:

1、科学管理的中心问题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2、要使工人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使用标准化工具、机器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3、实行级差记件工资制

4、把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变原来的经验工作方法为科学工作方法

5、实行职能工长制

6、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第五章 管理决策

一.决策:决策是对未来的行为确定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的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选择一个合适方案的并付诸实施的过程。二.决策含义:

1决策是行为的前提或基础。2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

3决策是一种多方案的选择

4决策的目的是为取得优化效应

5决策是一个动态的,分析判断的过程

三. 程序性决策:规范性决策。在日常生活管理中以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形式重复出现的决策。决策者可以依靠长期处理这类问题的经验或管理来完成此类决策。

非程序性决策:一次性决策或非例行决策。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很少重复发生,其程序无章可循、目标实现的风险性较大。四. 决策制定模式: 1 理性决策模式 有限理性(行政决策模式)

原因:决策必是为未来而进行,不可避免的包含不确定性;由于个人特质,影响对问题本质的认识,获取信息的能力有限;很难识别所以可能实现目标的备选方案,尤其是涉及到从未做过的事;即便借助高科技,也不可以分析所有,当意外情况发生时,几乎不可能找到全部的对应措施。3 政治决策模式 4 直觉决策

五.决策的过程 1定义问题 2确定目标

3拟定备选方案

4确定衡量效益的标准,测算每个方案 的预期结果

5方案评估及选择 6实施决策方案

7追踪调查方案实施及对目标的保证程度 六.影响决策过程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类型

2环境制约(信息的拥有量和组织文化)3决策者的个性特点

决策者的风险倾向:保守型、稳妥型、进取型。

决策者的个人决策风格:命令式、分析式、概念式、行为式。

七、定性决策的方法 1头脑风暴法 2名义群体法 3德尔菲法 4电子会议 八.决策技巧

1准确地收集和利用信息 2正确利用直觉

3克服决策过程中的心理障碍

优柔寡断、急于求成、追求完美 4把握时机、审时度势 5学会处理错误的决策

第六章 计划与预测

计划是管理者进行指挥的依据,是管理者实施控制的标准,降低未来不确定性 的手段,提高效率和效果的工具,激励员工士气的武器。

一. 计划:对组织在一定时期内活动或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组织内不同部门和成员从事活动或任务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二. 计划工作:是指人们编制计划、执行计划、检查计划执行情况等一系列管理工作。

三. 计划的表现形式:

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等 四.计划工作的原理

1.限定因素原理(木桶原理)2.许诺原理

3.灵活性原理(本身具有适应性)

4.改变航道原理(实施过程具有应变能力)※五.计划工作的程序(论述)1.描述组织决策,明确组织的使命和宗旨

2.分析机会(经济形势,政府政策,科学技术发展,市场,资源)SWOT分析法 3.明确目标(总目标、分解目标、贯彻执行)

4.编制及确定方案(确定计划的前提条件、拟定可供选择的方案、根据目标比较备选方案)5拟定派生计划

6制定政策(技术、投资、人事政策等,保证计划顺利实施)7编制预算使计划数量化

8计划实施、反馈及调整(执行中的监督和协调)

六.标杆管理:是一个系统的,持续的评估过程,通过不断地将企业流程与世界上居于领先地位的企业相比较,以获得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绩效的信息。类型:内部目标标杆瞄准

外部竞争标杆瞄准 优秀职能标杆瞄准 工作流程标杆瞄准

七、甘特图:纵轴展示计划项目,横轴展示时间刻度。日常工作计划进度表。

◎八.目标管理:MBO是以系统的方法集合许多关键管理活动,使组织的上下级共同商定组织的总目标以及围绕总目标的部门和个人目标,并有意识的引导人们通过协调和支持来有效的达成组织和个人目标的全面的管理系统。彼得 德鲁克

特点:

1、重视人的因素

2、建立目标体系

3、重视成果

4、目标管理是自我控制自我评估观念的应用

5、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

实质:

1、建立相互支持和明确责任的目标网络

2、强调人的因素,鼓励员工参加管理

3、强调效益第一

过程:1制定组织的全局目标和战略

2在事业部和职能部门之间分解目标

部门管理者及其下属单位的管理者共同设定他们的具体目标 4单位管理者和该单位全体成员共同设定每个人的具体目标

5在管理者和员工之间就如何实现目标的具体行动计划达成协议 6实施行动计划

7定期检查实现目标的进展情况,并提供反馈。8目标的成功实现得到基于绩效的奖励的强化

制定企业的总目标

目标分解,形成企业目标体系 部门和个人提出落实目标的措施 执行

监督检查,解决问题 考核,评比

总结,改进,提高 提出下一期任务

优点:1极大地提高了员工们的士气

2有助于改进管理和澄清组织中存在的问题 3有助于形成有效地控制 缺点:1设置目标的困难性

2高层管理者错误的理解目标管理 3 运用目标中的误区

4目标商定可能增加管理成本

5有时奖惩不一定都能和目标成果相配合,也很难保证公正性。第七章 组织设计与权力配置

一、组织设计:根据组织的目标和组织活动的特点,划分管理层次,确定组织系统,选择合理的组织结构的过程。

二、(组织设计的基本理论、)

1、古典组织理论

韦伯——理想的官僚组织模式特征:明确分工、等级制度、正式的规则和纪律、公开选聘与保障、专业分工并培训、对事不对人的绝对客观原则。

2、行为组织理论 巴纳德、利克特 组织是一个合作的系统、诱因贡献平衡论、权利接受论、非正式组织的功能、信息沟通原则。

(利克特第四类组织——参与型组织)

3、现代组织理论:企业是一个动态开放的系统,系统论的方法,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设计组织结构。

三、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1、战略目标原则

2、分工协作

3、责权对等与信息通畅

4、人事匹配与利于人才培养

5、经济高效与逐步发展原则 ◎

四、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1、组织战略:组织结构的设计必须服从于组织战略

2、组织规模:影响组织的结构的复杂性程度,规模越大,专业化程度越高,越复杂;影响规范化程度,规模越大越规范;影响组织的集权与分权,规模越大分权程度越高。

3、发展阶段:创业阶段,职能发展阶段,分权阶段、谋权激增阶段,再集权阶段。

4、技术和业务特点

5、人力资源状况:管理能力、综合素质、职业道德

6、组织的外部环境:稳定、变迁、动荡的环境。◎

五、组织设计的内容

(一)、岗位设计:任务与工作归类

1、工作设计: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工作丰富化、工作特征模型(工作核心维度:技能多样性、工作的特性、工作的重要性、工作的自主性、信息的反馈)P175

2、岗位设计:恰当的将工作归类以形成某种岗位,工作专业化。

(二)、部门设计:岗位与职能的归类

1、职能设计:以职能分析工作为核心,研究和确定组织的职能结构,为组织各部门、各职务、各岗位的分工协作提供依据。

设计过程:

职能分析:组织应有哪些职能

职能整理:新增、取消、充实、调整职能

职能分解:把各项管理职能分解为可操作的管理业务

2、部门化(1)、职能部门化(提高效率、内部协调、深度专门化;部门间沟通不良、缺乏对整体目标的认识)

(2)产品部门化(专门化经营、培养专家、贴近顾客;职能重复,缺乏对整体目标认识)

(3)地区部门化(满足独特需求、处理特殊问题;职能重复,与其他区域隔离)

(4)流程部门化(工作有效;适用范围小)

(5)顾客部门化(由专家满足顾客;职能重复,缺乏对整体目标认识)部门化发展趋势:顾客部门化越来越得到普遍使用,跨职能团队越来越受到管理者青睐

3、部门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目标原则、精简高效原则、均衡弹性原则、执行与监督分离原则 贡献分析法、关系分析法、竞争可控法

(三)结构设计

管理幅度:管理者可以有效管辖的直接下属人数,实际上意味着管理者控制和协调业务量的多少

管理层次:从组织最高一级管理组织到最低一级管理组织的各个层次。关系:数量上成反比、管理幅度决定管理层次、在稳定性方面,管理层次反向制约管理幅度。管理幅度影响因素: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状况、工作标准化程度、工作条件、环境条件

六、常见的组织结构形式。见课件

1、直线职能制:直线部门的领导拥有对下属的直接指挥权并对实现组织目标担负直接责任,职能部门对业务起指导作用,没有直接指挥权。

2、事业部制

3、矩阵制

4、团队制

5、委员会制

6、多维立体制

7、网络虚拟制

七、组织的权力配置

职权:管理职位所固有的发布命令和希望命令得到执行的权利。权利是一种影响力,不完全与组织职位相关。

不同职权间的关系:直线有大权、职能有特权、参谋只是建议权;直线指挥,参谋建议。

八、授权与权利委任

管理者的职权:支配权、强制权、奖赏权

授权:管理者把自身全权负责的一项任务委托给下属,但最终责任不下放。过程:分配任务、授予权力、明确责任、确立监控

原则:授权明确、责权利相当、命令统一、最终责任不能下放 权利委任:管理者将某项工作全权委托给下属

九、组织的集权与分权,影响因素:

1、主观2.客观:

决策或职责的重要性,下属的素质、组织规模、组织文化与历史、控制技术、外部环境影响。

第八章 组织中的人员配备

一、基本要素:招聘与选拔、培训发展、绩效管理、薪酬分配

二、招聘渠道的选择

1、内部提升:鼓舞士气、提高干劲、调动积极性;受聘者较快开展工作、选聘工作准确性;可能造成近亲繁殖,引起攀比,彼得现象(能干的人晋升到更高的职位,出现对新岗位的不胜任,腾出的位置又由不胜任的人接任,使整个体系充斥了多数不胜任的人而效率低下)

2、外部招聘:具有外来优势、有利于平息或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招聘到一流的管理人才;熟悉适应时间长,对应聘者情况不能深入了解,打击内部员工

3、公开竞争

三、信度:每次使用一种工具测试衡量同一事物时的一致程度。

效度:一种工具测量其所要测试目标的有效程度。

四、◎绩效管理:各级管理者为了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部门和成员进行绩效计划制定、绩效辅导实施、绩效考核评价、绩效反馈面谈、绩效目标提升的持续循环过程。

五、绩效评估:组织定期对员工工作的成绩及其对组织所作贡献的评价。

类型:特征评估、行为评估、结果评估

方法:关键绩效指标法、行为评分法、360度反馈法、目标管理法 注意问题:评估标准要明确统一、避免晕轮效应(评估者对受评者一种特性的评估影响到对这个人其他方面的评估,以致以偏概全,产生评估偏差)、克服近因效应(评估者对受评者某一时期工作成绩进行

评价时,只看近期表现和成绩,造成评估偏差)、预防相似性错误。第九章 组织变革与发展

一、组织变革的动因:

1、外部环境的变化

2、内部条件的改变

3、组织成员期望与实际的差异

二、组织变革的程序

1、发现问题征兆,认识变革的必要性

2、进行组织诊断,提出明确目标

3、提出变革方案

4、制定变革计划

5、实施变革计划

6、评价变革效果

三、组织变革的阻力

1、威胁到既得的地位与利益

2、历史的惯性与惰性

3、未看清组织当前的处境及未来发展趋势

4、对发起和组织变革的人心怀成见

5、心里上的障碍

四、实施策略

1、精心设计

2、全面动员

3、精心组织

五、组织发展的趋势 扁平化、柔性化、网络化、分立化 第十章 员工激励

一、激励过程 课本P255图

二、内容型激励理论(运用什么手段来激励,研究需要的类型)

1、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

内容:①人生来固有五个层次的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②五种需要从低到高排列并逐层递进发展 ③未满足的需要才具有激励作用

④高层需要和主导需要有更重要的激励意义

应用:层次满足法:了解不同员工的需要结构、用不同的手段满足不同的需要,尤其是主导需要、引导人们追求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需要。

2、X理论和Y理论 麦格雷戈

X理论:人的本性懒惰不诚实愚蠢不负责任。管理者:强制控制命令惩罚相威胁

Y理论:人可以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控制。管理者:安排好组织工作方面的条件和作业的方法,使人们的智慧潜能充分发挥,更好地为实现组织和个人目标奋斗。

4、ERG理论 克莱顿 奥尔德佛

① 主要内容:人的需要有三类:生存需要、关系需要、成长需要

② 需要的发展趋势由低到高,发展过程是满足上升,可以跳跃也可以回归 ③ 某种需要,尤其是关系与成长需要在得到了基本满足后,其强烈程度不降反升。

需要与工作成果关系图P261

5、麦克利兰需要理论 三种需要理论

① 主要内容:合群需要、权力需要、成就需要

② 不同人三中需要的排列层次和重要程度不同,受个人所处环境限制 ③ 高成就需要者的特征:事业心强、追求完美、工作目标有挑战性、愿意承担责任

④ 通过教育和培训可以培养人的成就需要

6、双因素理论 赫茨伯格

① 满意:与工作内容、工作性质有关,激励因素,属于内在激励

② 不满意:与工作环境、工作条件有关,保健因素,可产生外在激励 ③ 管理实践中首先要注意保健因素,防止不满情绪产生负激励,更要注意激励因素,激发成就感

三、过程性激励理论(研究如何由需要引起动机、动机推动行为、并有行为导向目标的)

1、期望理论 维克托 弗鲁姆 主要观点:人们预期他们的行动会给个人带来既定的成果且该成果具有吸引力时,才会被激励起来去做事情以达到组织设定的目标。激励力=期望值*效价

效价:一个人对组织设立的奖励或成果的偏好程度

2、目标设置理论 洛克

①、基本内容:A有目标比没有目标好,目标对提高努力程度的影响取决于:目标明确性、目标难度、目标责任心、接受目标,B工作绩效水平取决于组织支持和员工个人能力与个性特点C实现目标后,应让员工获得满意的内在和外在报酬

②应用:目标管理法:具有一定难度的具体的目标一旦被员工接受,更能激发高水平工作绩效。当与其员工在接受较困难的挑战工作会遇到阻力时,让员工参与目标的设定。

3、公平理论 亚当斯 ①、主要内容:

A人们对报酬的满意是社会比较过程,更取决于相对报酬(报酬/贡献)B相对报酬比较的结果使人产生公平感或不公平感

C不公平感造成人们心里紧张和不平衡,会导致产生消除紧张的行为。D公平感是一种主观心理感受。

四、行为塑造型激励理论

1、强化理论:人的行为是由外部因素控制的,控制行为的因素称为强化物

管理指导:管理者可以根据他们认为的有利的行为来影响员工的而活动。

强化手段消退:原来令人愉快或所希望的事件消失,取消正强化,以表示对该行为的否定。

应用:奖惩激励法

应注意人类行为的复杂性 要创造良好的奖惩条件

基本原则:实效性原则、渐进性原则、整体性原则、强化物有效性原则、公正原则。

2、学习理论 应用:榜样激励法(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力复制过程、强化过程)

五、综合激励模型 第十一章 管理沟通

一、管理沟通:围绕组织目标,通过信号、媒介等途径,有目的地交流观点、信息、情报、意见和情感的行为。

二、管理沟通的类型,正式沟通: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的沟通。非正式沟通,正式沟通之外进行的信息的自由传递与交流

沟通网络比较P284

三、人际沟通: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传递和情感交流过程。

四、◎人际沟通的意义和作用:

1、增加人们的知识和经验

2、有助于人际关系的协调和改善

3、有助于客观的认识自我

4、有助于人们心理健康

5、是营造高效工作团队的重要条件

6、组织管理的基础 人际沟通的特点:

1、沟通双方都是积极的主体

2、沟通受制于一定的人际关系,并对人际关系产生影响

3、沟通过程中会遇到特殊的障碍

4、主要方式是语言,辅之以手势、表情。

五、特殊障碍

1、信息选择与信息过滤

2、文化因素差异(语义障碍、文化程度障碍、文化传统差异、态度障碍)

3、社会因素方面的差异(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年龄差异、性别差异、情绪情感因素)

六、团队沟通:在特定的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用语言的、非语言的手段进行协商谈判以达到一致的意见的过程。

策略:

1、把听取内部意见作为首要任务

3、开辟多种内部沟通渠道

4、鼓励双向沟通

5、控制沟通的信息量

6、及时反馈

七、组织外部沟通作用:可以发挥为实现组织目标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组织传递有效的信息、拓展组织发展空间、维护组织形象、为顾客提供更优质的服务等作用;特点:互惠互利、平等沟通、结果备 查。

组织内部沟通的渠道:面谈、企业内部文化和规章制度、工作计划、工作 ①、②、③、总结、文体活动。

第十二章 领导行为与艺术

一、领导:影响群体实现绩效目标的过程

二、领导的特点:

1、领导的本质就是群体或组织成员的追随与服从

2、领导是一种特殊的投入与产出

3、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环境的函数

三、领导的作用:指挥、协调、激励作用

四、领导的影响力:

1、职位权力:法定权利、奖赏权利、惩罚权利

2、非职位权力:专长权利、魅力性权利、参照权利

五、◎领导者与管理者

1、领导与管理的区别:领导只是管理的一项职能,管理活动包括。。领导更着重于研究在目标既定的条件下如何影响一个组织或群体成员去实现目标;领导与管理其他职能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于人相联系的特征上。

2、领导者与管理者

管理者是正式组织中在组织结构中出现的部门负责人,他们都是组织正式任命的,在既定的权限范围内履行相应的职责,管理者拥有正式的职位权力。领导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影响力,是一种追随关系,领导者主要通过非职位权利——个人影响力发挥作用。、六、领导者的素质与条件

1、人格魅力

2、职业素养

3、业务能力(业务知识、业务技能)

4、身体素质

七、◎领导效能:是指领导者影响下属实现目标的实际效果。一看目标是否实现,二看目标是怎样实现的。

※如何提高领导效能

1、提高目标达成度(领导者自身应具备良好的能力与素质、一定的影响力和威信、工作群体管理和团队建设)

2、提高下属满意度:一方面善于运用需要激励情感激励目标激励工作机理奖惩激励榜样激励等手段调动下属积极性,另一方面要善于运用领导艺术。

3、改进领导集体的效果

①、要追求1+1>2的整合效应,领导集体应具备合理的结构(知识。能力。角色等结构)

②、领导集体成员应注意心理调适:认识一致、情感和谐、心理相容、心里互补。

十三章 控制类型与过程

八、控制:对组织内部活动及其效果进行衡量和矫正以确保组织的目标以及为此而拟定的计划得以实现。

九、控制的动因:

1、组织环境的不确定性

2、组织活动的复杂性

3、实现授权的需要

4、防微杜渐的需要

十、◎前馈控制、现场控制、反馈控制的特点P342

十一、控制的基本过程:确立标准、衡量绩效、分析与纠偏。图345

十二、◎有效控制的原则:

1、反应计划要求原则

2、组织适应性原则

3、控制关键点原则

4、控制趋势原则

5、直接控制原则

6、例外原则

十三、有效控制系统的特征

精确性、经济性、灵活性、全局性、可理解性。

信息反馈:系统的输出信息返送到输入端,与输入信息进行比较,并根据二者的偏差进行控制的过程。十四章 控制技术

一、预算控制:根据预算规定的收入与支出标准来检查和监督各个部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保证各个活动或各个部门在充分达成既定目标、实现利润的过程中对经营资源的有效利用,从而使费用支出受到严格有效的约束。

二、零基预算:把组织的计划划分为由目标、业务活动以及所需资源等组成的几个一揽子计划,然后以零位基数计算每一个计划的费用。

第十五章 风险控制与管理

一、风险管理:组织在进行决策和实施的过程中,通过对风险的识别和衡量,采取合理的经济和技术手段对风险进行有效地管理,力求以最小的经济代价提供实现组织目标的合理保障的管理活动。

二、流程:收集风险管理初级信息、进行风险评估、制定风险管理策略、制定和实施风险管理解决方案、风险管理的监督与改进。

三、风险识别:管理者运用相关的知识和方法,全面系统连续的发现组织所面临的各种风险以及风险事故发生的潜在原因。

四、风险评估:组织在对既有风险损失资料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特定风险事故发生的损失概率和损失程度做出估计,为风险管理决策提供依据。

五、风险评估的指标

1、损失概率

2、损失程度(损失期望值:未来某一时期内预期的损失平均值。损失幅度:一旦发生致损事故,其可能造成的最大损失值)

六、风险控制:是指组织在风险识别和评估的基础上,针对所面临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以消除或减少风险因素,进而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风险影响程度。遵循成本收益比较原则

七、风险管理的实施的条件:

1、高层管理者的支持与参与

2、风险管理人员的选择与任用

3、部门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风险管理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强化 第十六章 管理创新概述

一、管理创新:管理者借助于系统的观点,利用新思维、新技术、新方法,创造一种新的更有效的资源整合范式。

二、管理创新的作用:

1、推动生产力发展

2、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3、降低交易成本

4、企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力量

5、拓展市场、帮助竞争

6、有助于企业家阶层的形成

三、管理创新的过程模式P427

四、原则:反向原则、交叉综合、加一加二

五、理念创新

篇5:铸造成型原理重点知识总结

1、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研究液态金属的结构? 间接方法:通过固---液、固---气态转变后,一些物理性质的变化判断液态的原子结合情况。直接方法:通过液态金属的X射线或中子线的结构分析研究液体的原子排列情况。

2、如何理解液态金属的“远程无序”“进程无序”结构?

从X射线衍射分析对液态金属铝结构的认识中可以看到,液态铝中的原子排列在几个原子间的小范围内,与其固态铝原子的排列基本一致,呈现一定的规则排列,而距离远的原子排列就不同于固态?了表现为无序状态,称为“远程无序”“进程无序”结构。3.试阐释实际液态金属的结构及能量结构及浓度等三种起伏特征

处于热运动的原子能量有高有低,同一原子的能量也随时间不停变化,时高时低,这种现象称为“能量起伏”。另外,液态金属中存在由大量不停“游动”着原子团组成,原子集团不断分化组合,这种现象称为“结构起伏”。由于同种元素及不同元素之间的原子结合力是不同的,即游动集团之间存在着成分不均匀性,称之为“浓度起伏”。4.液态金属黏涝性的本质及影响因素有哪些方面?

本质:是质点间结合力的大小,即原子间做相对运动时产生的阻力。影响因素:温度。熔点。夹杂。

5、影响充型能力的因素及提高充型能力的措施都有哪些?

(1)金属性能方面的因素:合金的化学成分。结晶潜热。金属的热处理性能(比热容,密度和热导率)④黏度。⑤表面张力。措施:正确选择合金成分。合理的熔炼工艺。

(2)铸型性质方面的因素:铸型的蓄热系数。铸型的温度。铸型中的气体。措施:适当降低型砂中的含水量和发气物质的含量。提供砂型的透气性。

(3)浇筑方面的因素:浇筑的温度。充型压头。浇筑系统的结构。措施:在一定范围内提高温度。增发液态金属在流动方向上所受的压力。铸件结构方面的因素是铸件的折算厚度和复杂程度。

6、你认为可以采用哪些工艺措施来提高该铸件的成品率?

利用高温出炉低温浇筑工艺。预热铸型。增加金属液静压头。④分析浇筑系统,合理安排内浇道在铸件上的位置,选择恰当的浇筑系统结构和各组元的断面积,尽量简化浇筑系统。⑤选择正确的浇筑位置。⑥适当提高浇筑温度。

7、铸件的凝固方式及其影响的因素?

铸件凝固方式:逐渐凝固方式。体积凝固方式。中间凝固方式。影响因素:凝固区域的宽度,即铸件的凝固方式是由合金的结晶温度范围ΔT与温度降低ξt(可以近似的表示为温度梯度)的比值确定。第二章

1、论述均质形核与非均质形核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并分别从临界形核半径,形核功这两个方面阐述外来衬底的湿润能力对临界形核过冷度的影响。

区别与联系:相同点1)形核的驱动力和阻力相同;2)临界晶核半径相等;3)形成临界晶核需要临界功;4)结构起伏和能量起伏是形核的基础;5)形核需要一个临界过冷度;6)形核率在达到极大值之前,随过冷度增大而增加;

与均质性和相比,非均质性和的特点:1)非均质形核与固体杂质接触,减少了表面自由能的增加;2)非均质形核的晶核体积小,形核功小,形核所需结构起伏和能量起伏就小,形核容易,临界度过小;3)非均质形核时晶核形状和体积由临界晶核半径和接触角共同决定,临界晶核半径相同时,接触角越小,晶核体积越小,形核越容易;4)非均质形核的形核率随过冷度增加而增大,当超过极大值后下降。

2、从原子角度看,决定固——液界面微观结构的条件是什么? 热力学因素:a(L/kT00)(/)(Sm/R)(/)

a作为固态围观界面结构的判据

a<2形成粗糙界面a>2半整界面

动力学因素Tk大→连续生长——粗糙平面结构

Tk小→平整界面生长。

3、阐述各种界面微观结构与其生长机理和生长速度之间的联系,并指出它们的生长表面和生长方向各有的特点。(1)粗糙界面是连续生长方式

R1DL0Tk/RT0Tk生长过程中几乎不存在21热力学能障 易为较小的动力学过冷所驱动(2)完整平整界面的生长是二维形核生长方式R22eb/Tk

动力学能障 大需较大的动力学过冷驱动(3)非完整界面的生长是从缺

23陷处生长方式

大大减少热力学能障 R3TK

螺旋式的台阶在生长过程中不会消失,加快生长速度。

4、试述成分过冷与热过冷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成分过冷的含义:合金在不平衡凝固时,使凝固界面前沿的液相中形成溶质富集层,因富集层中各处的合金成分不同,具有不同的熔点,造成凝固前沿的液相处于不同的过冷状态,这种由于液固界面前沿合金成分不同造成的过冷。

热过冷的含义:界面液相侧形成的负温度梯度,使界面前方获得大于Tk的过冷度

区别:热过冷液固界面前沿的液相具有正的温度梯度液相中各微区的熔点和实际温度之间产生的并且与溶质浓度相关的过冷称为成分过冷。

热过冷:纯金属实际开始结晶的温度总是低于理论结晶温度,这种现象称为热过冷。

5、论述成分过冷对单相合金结晶的影响

1)在传质过程的无成分过冷或负温度梯度时合金同纯金属一样,界面为平面和树枝状形态: 2)在正的温度梯度时,晶体的生长方式产生多样性:当稍有成分过冷时为胞状生长;随着成分过冷的增加(即温度梯度下降),晶体由胞状晶变为柱状晶、柱状枝晶和自由树枝晶(等轴晶)。

6、细化枝晶间距与提高铸件质量之间有何联系 枝晶间距是相邻同次分枝之间的垂直距离,它是树枝晶组织细化程度的表征,枝晶距离越小,组织就越细密,分布于其间的元素偏析范围也就越小,故铸件越容易通过热处理而均匀化,因而也就越有利与铸件质量的提高。第三章

1、典型铸件的宏观组织包含那几个部分?他们形成的机理如何?

①典型铸件的宏观组织包含:表面细晶粒区、柱状晶区、内部等轴晶区②表面细等轴的形成机理:非均质形核和大量游离晶粒提供了表面细等轴晶区的晶核,型壁附近产生较大过冷面大量生核,这些晶核迅速长大并且无相接触,从而形成无方向性的表面细等轴晶区。中间柱状晶的形成机理:柱状晶主要从表面细等轴晶区形成并发展而来,稳定的凝固壳层一旦形成处于在凝固界面前沿的晶粒在垂直于型壁的单向热流的作用下,便转而以枝晶狀延伸生长,由于择优生长,在逐渐淘汰掉取向不利的晶粒过程中发展成柱状晶组织。内部等轴晶的形成是由于剩余熔体内部晶核自由生长的结果。

2、产生晶粒游离的途径有哪些?在实际应用中,如何采取工艺措施来强化晶粒游离作用? ⑴①液态金属流动的作用②直接来自过冷熔体的非均质生核③型壁晶粒的脱落④枝晶熔断和增值⑤液面晶粒沉积 ⑵一,合理控制热学条件①低的浇注温度及合适的浇注工艺②合理控制冷却条件二,孕育处理①孕育剂的作用机理合理选用②合理确定孕育工艺三,动态晶粒细化

3、解释枝晶缩颈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晶粒游离作用的影响

⑴①晶粒生长过程中界面前沿液态金属凝固点降低从而使其实际过冷度减小,生长速度减慢,又由于晶体根部紧靠型壁,富集的溶质不易排出,生长受到抑制②远离根部的其他部位面临较大过冷,生长速度快点多⑵缩颈极易断开,晶粒自型壁脱落而导致晶粒游离

4、等轴晶组织有何特点?在应用过程中,可从哪些方面来获得及细化完全等轴晶组织? ㈠特点:等轴晶去的晶界面积大,杂志和缺陷分布比较分散,呈各向同性,故性能均匀又稳定,缺点是枝晶比较发达,显微缩松较多,凝固后组织不够致密。㈡①向熔体加入强生核剂——孕育处理;②控制浇注条件:采用较低的浇注温度和合适的浇注工艺;③采用金属型铸造,提高铸型的激冷能力;④增大液态金属与铸型表面的湿润角,提高铸型表面的粗糙度;⑤采用物理方法动态结晶细化等轴晶:震动、搅拌、旋转铸型、撞击等等均可引起固液相对运动,有效减少消除柱状晶区,细化等轴晶。第四章

1、何谓偏析现象?它对铸件质量有何影响?

合金在凝固过程中发生化学成分不均匀的现象称为偏析。偏析会对铸件的力学性能切削性能耐腐蚀性能产生不同程度的不利影响。偏析的有利方面,可以用它净化提纯金属。

2、微观偏析有哪些表现形式?并解释共形成机理及消除措施?

枝晶偏析:因冷却速度过快,扩散过程难以充分进行,使凝固过程偏离平衡条件,形成不平衡结晶。

胞状偏析:胞壁处的溶质的量过多或过少,这种化学不均匀性称为胞状偏析。

晶界偏析:第一种,两个晶粒并排生长,在晶界与液相交界的地方出现一个凹槽有利于原子的富集,凝固后就形成晶界偏析。第二种,两个晶粒面对面生长,溶质被排出,晶界再相遇时他们之间富集大量溶质造成晶界偏析。消除措施:对晶界偏析用均匀化退火方法,对氧化物和硫化物引起的晶界偏析采用减少合金的氧、硫含量。

3、举例说明常见的宏观偏析及其形成机理,并进一步说明在生产中如何采取措施防止。正常偏析:由于溶质再分配,当合金的溶质分配系数K0<1时,温度降低则溶质的浓度增加,后结晶的固相溶质浓度高于先结晶部分,当K>1时与此相反,这种符合溶质再分配规律的偏析称为正常偏析。

逆偏析:与正常偏析相反的溶质分布情况,当K<1时,表面或底部含溶质元素多,面中心部分或上部含溶质较少,这种现象称为逆偏析。防治措施:在合金中加入细化一次分枝的元素,采用细化晶粒的措施,减少合金液的含气量。带状偏析:当固界面过冷度降低,固液界面推进收到溶质偏析的阻碍时,由于界面前方的冷却,从侧壁上可能产生新的晶粒并继续长大,从前方横切溶质浓化带。

防治措施:减少溶质的含量,采取孕育措施细化晶粒,加强固液界面前的对流和搅拌。密度偏析:密度偏析时金属凝固前或刚开始凝固时,当液体和固体共存或者是互相不混合的液相之间存在着密度差产生的偏析。防治措施:增加铸件冷却速度,加入第三种合金元素,尽量降低合金的浇注温度和浇筑速度。

4、简述析出性气孔的特征,形成机制及主要的防治措施 特征:析出性气孔数量多,尺寸小,形状呈圆形、椭圆形或针状,在铸件断面呈大面积均匀分布,主要是氢气孔和氮气孔

形成机制:金属在凝固过程中,结晶前沿,被枝晶封闭的液相内气体的饱和浓度值更大,有大的析出压力,而液固面气体的浓度最高,易产生金属夹杂物,所以液固界面更容易析出气泡,凝固后形成气孔 防止措施:①减少金属液的吸气量②对金属液进行除气处理③阻止金属液中气体析出,提高铸件冷却速度④型(芯)砂处理,减少砂(芯)型在浇注时的发气量

5、说明反应性气孔的形成过程及特征

⑴①氢气说:金属液浇入铸型后,由于金属液—铸型界面处气相中含氢量较高,在凝固过程中,金属液表面的各种氧化物以及铸铁中的石墨固相能使气体附着形成气泡,液相中的氢向气泡扩散,随着金属结晶沿枝晶间长大,形成皮下气泡②氮气说:铸型或铸芯的含氮粘结剂分解造成界面处氮气浓度增加,当含氮量达到一定浓度,就会产生皮下气泡③CO说:CO气泡可依附晶体中的非金属夹杂物形成。这是氢、氮均可扩散进入气泡,气泡沿枝晶生长方向长大形成皮下气孔

6、简述夹杂物的来源及其分类。

来源:原材料本身所含有的夹杂物。金属熔炼时,脱氧,脱硫,孕育,球化等处理过程。液态金属与耐火材料以及熔渣接触。④精炼后转包及浇筑过程形成二次氧化夹杂物。⑤金属凝固过程中的物理化学反应。

分类:(1)按来源:内在夹杂物和外在夹杂物。(2)按化学成分:氧化物。硫化物。硅酸盐。(3)按形成时间:初生和二次氧化物以及偏析夹杂物。

上一篇:但愿心中常开花作文600字下一篇:janice英文名字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