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

2024-05-10

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共9篇)

篇1: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

我院心血管病区近年收治急性心肌梗塞81例。在住院期间我们针对病人不同个性的心理特征,心理表现进行心理护理,使病人不同程度的解除了焦虑、恐惧、忧虑等心理状态。能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对急性心肌梗塞病人的康复治疗产生积极的影响。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自1994年12月~1月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病人81例,其中男性64例,女性17例,年龄最大81岁,最小40岁。

2 急性期的护理措施

2.1 患急性心肌梗塞的病人,要求头1~3周绝对卧床休息,大小便在床上完成,改变了往日的生活习惯。得知自己患了心肌梗塞,特别是有一定文化水平者,对疾病了解一些,但又不全了解。因此产生焦虑不安情绪。对这样的病人,我们主动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当病人提出问题时给予清楚的解释,并解释医疗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如:须限制盐的摄入,运动对身体的影响,卧床休息对心脏功能恢复的意义。使病人能够正确理解认识和对待疾病,正确理解护理要求,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2.2 有些病人不适应监护室环境,对室内监护设备及一些抢救仪器感到紧张及恐惧。另一方面由于频繁的治疗,观察及护理,造成紧张的快节奏气氛。对既没有亲属陪伴又没有亲友探望,遇到的全是陌生面孔感到伤心和孤独病人。认为只有临死的病人才被送进监护室,从而产生种种疑虑。这时我们要通过语言、行为等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给病人以积极的疏导与暗示,多关心询问病人的自觉症状,给予情感支持,让病人感到温暖和安慰。帮助他们熟悉环境,调整病人与环境的关系,改善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心理失控。护士在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稳、准、快,态度可亲、乐观、庄重、镇定,绝不能由于自己的负性心理状态影响病人的情绪,为解除病人的种种疑虑,医务人员要正确运用保护性医疗制度外,也应根据个体心理差异,选择性的告诉一些信息以稳定病人的情绪。为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3 恢复期的护理措施

缓解和恢复期的病人,他们的顾虑是担心心肌梗塞复发,担心出院后再发病时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另一方面担心不能再过正常的家庭生活,以至自己在家中和社会的地位受影响。这时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心,认真摸清每个病人的心理特点,倾听其诉说,确认病人对疾病和未来生活方式的顾虑。向病人提供有关疾病,治疗及预后的确切信息,强调正面效果,以增进病人的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在病人活动能力范围内,鼓励病人从事部分生活自理和运动,以增加病人的自我价值感。加强有关疾病的宣教,让病人和家属了解心肌梗塞的发病机理、治疗以及诱发因素、及自我救护等有关知识。定期随诊,保持精神开朗,就可以减少再发。在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的同时,还要做好家属的疏导工作,使病人和亲属之间建立起一种新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环境。

篇2: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

对本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采取适当而积极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及改善病人的临床预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问题与展望

1 病因及相关并发症

1.1 病因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终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病变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闭塞。[1]

1.2 并发症AMI的常见并发症包括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心室壁瘤、栓塞和心肌梗死后并发症。

2 护理

现代护理学的概念认为护理人员必须对疾病中许多病理生理过程的改变作出判断和评价,这些判断和评价与医生的诊断同样重要。[2]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还要积极学习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

2.1 一般护理

2.1.1 AMI病人经确诊后立即转入监护病房,进行心电监护、血压监护、血氧监护及吸氧,吸氧作为AMI治疗中的重要措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梗死周围缺血心肌的氧供,缩小梗死面积;[3]准确记录病人的.血压、呼吸、脉搏、神志、出入量、末梢循环情况及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动态演变,密切观察监护,及早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4]

2.1.2 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对翻身、进食、大小便等均由陪护人员协同操作,以降低心肌耗氧量。

可给病人做适当被动活动及肌肉按摩,防止坠积性肺炎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病一周后,病情趋于稳定,可逐步进行穿上和床边的轻微活动。[5]

2.1.3 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整齐、舒适、温度适宜,空气清新,减免探视,减少交叉感染及带给病人不良的精神刺激。[6]

2.1.4 护理人员以病人个体化制定合理的饮食结构,包括低盐、低脂肪、高纤维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发酵食物,以减少便秘和腹泻。[7]

2.1.5 AMI病人由于长期卧床和口服药物影响,胃肠道蠕动减少及膀胱收缩乏力,致排便习惯发生改变,排便时费力,导致血压上升,心脏负担加重,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危及生命。

护理人员必须协助病人保持排便、排尿的习惯,应用缓泻药物和小量灌肠药物,必要时留置导尿管。[8]

2.2 监护护理:熟悉监护仪的各项性能,并可鉴别监护中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设定报警范围,准确的记录48~72小时内心率、血压、呼吸的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剂,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处置,如进行静脉推注和静点及电复律治疗。

[9]在治疗期间,认真了解病人的主诉和体征改变,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必要时复查电解质和凝血项,严格控制输液的量和速度。

2.3 心理护理:大部分病人对于监护病房的各种抢救设施、频繁检查和陌生环境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悲观情绪,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对治疗和病情的恢复产生负面影响。

护理人员要做好病人和家属的心理护理,运用医学及心理学知识进行安慰、启发和说服,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治疗寄予希望,并且在了解病情和处置时,态度和蔼亲切,技术精准娴熟。

宣讲AMI的健康教育,帮助病人认识AMI知识,增进医患和谐。[10]

2.4 溶栓治疗的护理:溶栓作为AMI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对早期恢复心肌供血,挽救濒死心肌细胞,缩小梗死范围起积极作用,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除进行严密的监护观察外,护理人员还要求注意以下问题:(1)出血倾向,如有无黑便、血尿和淤血问题,重要是否有颅内出血的体征改变;(2)心律失常,多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发作突然,有些却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及时发现,早期处理;[11](3)溶栓药物应妥善保管,现配现用,并禁止与其他药物共用同一静脉通道;(4)溶栓前应仔细详尽询问病史,评估适应证,并在溶栓后尽量避免肌肉注射和反复静脉穿刺。

2.5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在微创的情况下开通堵塞的病变血管,作为目前心肌血运重建术重要的治疗策略,被各医疗中心所青睐。

[12]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具体做到:(1)术前,认真评估病人的的手术指证,完善各项化验检查,局部备皮和药物试敏,静脉补充电解质。

告知患者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消除顾虑;(2)术中,保证导管室安静,减免不良干扰,操作动作轻柔,指导病人配合时,言语亲切,并适时告知病人手术进展,使病人心理舒适。

密切协助术者操作,保证手术过程流畅;[13](3)术后,密切监护治疗,观察病人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和渗血,穿刺肢体皮肤颜色、温度、血管搏动和加压包扎情况。

拆除包扎后,观察穿刺口周围有无硬结以及皮肤张力情况。

[14]对于形成的血肿,用笔进行描记,动态观察。

针对病人术后应用抗凝剂,严密观察出血及心律失常并发症的危险征兆,减免不良事件的发生。[15]

3 康复指导

有计划的康复锻炼能使病人的体力及自我照顾能力增强,还可促进胆固醇水平下降,降低AMI发生的危险因素。

病人出院时要做好宣教工作,逐渐增加活动量,戒烟、戒酒,改善饮食生活习惯,严格AMI的二级预防,定期复查,随时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等。

4 问题与展望

当今对AMI诊断治疗理念和手段日臻完善,但目标主要是改善心肌血供,减轻或缓解症状,恢复或保护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降低社会家庭医疗负担。

使病人以最大的效价比获得最大治疗效益是目前AMI治疗的首要举措。

护理人员是病人接触最密切的人员,其对病情的观察判断,往往关系到能否及时挽救病人的生命,关系到病情的转归和结局。

这要求护理人员自身道德业务水平提升以及临床护理管理措施的健全外,还要加强倡导AMI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根本策略。

同时,随着新理念从医学领域逐渐拓展到护理领域,以解决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那么,相信AMI的治愈率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高润霖、朱文玲、胡大一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杂志,

[2] 罗晓辉.心血管疾病护理新进展.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0

[3] 曾庆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护理.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8

[4] 于晓华.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黑龙江医学,

[5] 范雪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

[6]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 李秋萍.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8] 张冬梅.便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猝死的教训和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9

[9] 农丽娜.急性心肌梗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护理,广西医学院学报,2002,5

[10] 董颖洁.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进展,中国社区医师,,18

[11] 冯俊桃.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进展,护理研究,,11

[12] 魏来临.冠心病理想治疗方式的选择,医学与哲学,2009,7

[13] 李玉华.老年冠心病患者经股动脉PCI术舒适护理的应用,中华全科医学,2009,7

[14] 阿依丽.10例PCI术患者72小时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新疆医学,2009

篇3: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研究对象为2008年1月—2009年1月来本院就诊的106例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其中男性74例, 女性32例, 年龄65~86岁, 平均年龄81.4±3.8岁。梗塞部位:前间壁26例, 前壁20例, 前壁并高侧壁10例, 广泛前壁13例下壁26例, 下壁并正后壁6例, 右室5例。患者并发症主要为心源性休克、右心衰以及不同程度的心律失常, 包括各种早搏、室速、室颤、房速、房颤和束支传导阻滞等。临床表现为:胸痛60例, 大汗淋漓12例, 上腹胀痛3例, 头晕、胸闷7例, 心悸、气短7例, 意识障碍5例, 血压下降70例, 其中休克7例, 血压升高16例, 闻及奔马律20例。

1.2 诊断标准

参照《急性心肌梗塞诊断和治疗指南》标准[1], 急性心肌梗塞的确诊符合下列3个条件中的2条及以上者: (1) 缺血性胸痛的临床病史; (2) 心电图的动态演变; (3) 心肌坏死的血清标记浓度的动态改变。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和心电图检查等, 做出初步诊断。

1.3 临床观察与护理

1.3.1 早期监护及护理:

嘱患者在发病初期要卧床休息, 活动会导致病情的恶化, 因此, 要向患者讲解卧床休息的重要性, 对躁动不安的患者可给予适量镇静剂。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进行24 h心电图连续监测, 5~7 d的血压和呼吸监测。在发病的第一天, 不允许患者自动翻身。每个30 min至少巡房一次。在106例患者中有70.0%的患者出现了先兆症状, 主要包括胸闷、气短、乏力和心绞痛等。一旦发现先兆症状, 及时进行相应的治疗与护理。如果出现严重室性早搏, 尽快告知医生, 及使处理, 防止猝死的发生。部分患者可发生心力衰竭, 尤其是在发病初期, 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紫绀、烦躁和咳嗽等症状, 严重时可出现尿少、肺水肿等。患者出现休克时密切观察其血压、面色、皮肤温湿度、脉搏和意识等。在使用血管收缩剂时,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密切观察血压、心率和心律变化, 既保证病人的安全, 又保证治疗的效果。

1.3.2 胸痛的观察及护理:

胸痛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最早出现的症状, 本研究中有56.6%的患者都出现了胸痛, 且多数患者因胸痛出现情绪恶化、烦躁不安, 从而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一般可应用血管扩张剂减轻心脏前后负荷, 增强心肌收缩力, 减少心肌耗氧量, 扩张冠状动脉, 从而保护心肌细胞。也可采用极化液, 一般用10%葡萄糖溶液500 ml, 胰岛素8 U, 硝酸甘油5 mg, 10%氯化钾10 ml, 每日静滴1次, 能够恢复心肌细胞的应激性, 减少心律失常的出现。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剧烈心绞痛难以忍耐时需要应用吗啡进行治疗, 但老年患者常合并多个脏器功能减退, 有的还合并有肺气肿等, 因此, 在应用吗啡时, 要保证剂量和给药速度的安全性。我院采用小剂量皮下注射或稀释后静脉滴注, 一般将3 mg吗啡加入20 ml葡萄糖或盐水中缓慢注射, 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综合情况适量调整用量, 最高不超过5 mg。

1.3.3 活动指导及康复护理:

患者的活动方式和强度应根据病情分阶段进行。在发病2周内即绝对卧床休息期, 患者的大小便、洗漱和翻身都由护理人员帮助进行, 在这期间要对患者的肢体进行被动活动, 以预防静脉血栓形成和肌肉萎缩。2周后, 可鼓励患者在床上进行四肢活动或轻微的活动, 例如自动翻身等。随后可鼓励和帮助患者逐步离床活动, 刚开始帮助患者在床边站立, 慢慢尝试在室内缓慢走动。活动量的大小和活动频率应根据患者的自觉症状和一些常规监测指标等, 若有不适应立即减少活动量或停止活动。

1.3.4饮食护理:

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 对各种食物成分的需求有其特点。因此, 老年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饮食应少食多餐, 饮食不能过饱, 以清淡饮食为主。根据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和需要, 食物做工要精细, 咸、甜适中, 多补充水果和维生素较多的食物。心衰患者减少钠盐摄入, 服用利尿剂的患者应多食含钾食物。由于患者巨大的精神负担和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胃肠蠕动, 往往会出现排便困难, 必要时要及时使用缓泻剂。对于患有前列腺肥大的患者还容易出现排尿困难, 必要时需要留置导尿管帮助患者排尿。

1.3.5心理观察及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多为突然发病, 患者没有心理准备, 且伴有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患者入院后要有两周的绝对卧床休息期, 患者入院后多表现为焦虑、紧张、恐慌和急躁。此外, 大量的监护和抢救仪器, 频繁的病情观察和护理都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心理负担, 这些负性情绪使患者交感神经兴奋, 导致心率加快, 血管收缩增强、血压升高, 冠状动脉供氧、供血更加减少, 心肌坏死范围进一步扩大[2]。不利于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康复。因此, 密切关注病人的心理和情绪, 根据患者的个性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 对疾病的治疗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患者要主动多接触病人, 加强与病人的沟通, 向患者讲解急性心肌梗塞的病因, 治疗和预后等, 鼓励患者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护理人员在工作中要态度和蔼, 动作轻柔, 并通过实例向患者讲解该病的治疗效果, 解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2 结果

经过密切观察病情和全方位护理, 80例患者治疗效果显著, 显效率达到75.5%, 即4~6周患者便进入恢复期, 2个月后病情稳定出院, 6个月后生活功能恢复良好。

3 讨论

3.1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首发症状不典型

有研究显示, 老年急性心肌梗塞患者中非胸痛发生率较高, 发生率为36.0%~61.0%, 本研究为43.4%, 与有关研究结果一致[3]。且年龄越大, 非胸痛发生率越高,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老年人痛阈高、冠脉侧枝循环建立、老年人反应迟钝等, 也可能是由于老年人以心衰、心源性休克等首发有关。老年急性心肌梗塞的首发症状不典型就要求患者入院后更加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3.2 情绪因素对疾病的治疗有重要的影响

本研究发现, 老年人比较孤独, 对疾病更加恐惧, 情绪相对较好的患者恢复效果较好, 因此, 在下一步的治疗和护理中要更加关注心理状态对病人的治疗的影响, 帮助病人克服不良心理状态。

3.3 老年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的个体化

老年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特征, 因此, 疾病治疗没有统一的模式, 要结合患者的健康状况、并发症、年龄、经济状况和心理状态等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并且密切关注治疗效果, 根据患者的反应和自觉症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既要保证治疗效果, 又要保证患者的安全[4]。

关键词:老年性,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观察,护理

参考文献

[1]中华心血管杂志编委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杂志, 2001, 29 (12) :707.

[2]陆霞, 吴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情感障碍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4, 20 (2) :65-66.

[3]王金英, 赵薇, 赵颖, 等.老年急性心肌梗塞86例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 2002, 19 (2) :86-87.

篇4: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进展

【关键词】老年;心机梗死;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44-5511(2011)11-0196-01

1 老年心机梗死的诱因及护理

1.1 重体力活动:患者过度劳累。患者经过较剧烈的活动和长时间的工作后,左心室负荷增加可引起心机持续缺血,缺氧诱发心肌坏死,因此老年人要适量运动劳逸结合,不应使自己感到劳累。

1.2 饱餐:特别是进食多量高脂肪饮食更易诱发心机梗死。因为大量进食后,胃肠蠕动增强胃体积增大,膈肌上抬影响心脏活动。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少食多餐,避免过饱。并给予低脂饮食。

1.3 情绪过分激动:情绪激动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引起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增加心脏负荷,加重心肌缺血而诱发心肌梗死。Arrigi研究报道,冠心病患者精神刺激时,可出现急性心脏效应,表现为心肌缺血,导致左室功能减退和心机灌注下降[2]。因此要注意调试患者情绪,避免激动。

1.4 感冒:感冒多伴有高热、呕吐、腹泻及食欲下降。易引起脱水使血液浓缩,诱发心肌梗死。另外感冒易诱发心肌炎,

增加心肌梗死风险。

1.5 寒冷:寒冷刺激可使全身血管收缩,血管道狭窄易诱发心肌梗死。寒冷可刺激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导致冠状动脉收缩,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心肌需氧量增加而诱发心肌梗死。

1.6 便秘:便秘大便干结大便排出困难,加重心脏负荷,易诱发心梗。指导患者多进高纤维素饮食,以细软易消化软质流质为主。

1.7 休息与睡眠时可发生心肌梗死 夜间安静入睡,迷走神经张力增高,心率减慢,血小板聚集,心肌梗死在12时至次日11好发,应加强这一时间段观察与护理,多巡视病房,必要时午夜加用硝酸盐制剂。

2 药物治疗与护理

2.1 溶栓药:我国常用溶栓药为尿激酶(uk)链激酶(sk)及重组-组织性纤维蛋白溶酶原激活物(rt-pA)临床研究证明,rt-pA50mg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有效安全,其溶栓效果明显优于尿激酶,并能减少严重出血等并发症,并且纤溶治疗可以显著改善AMI的愈后所有文献均强调急性心肌梗死在发病6小时内溶栓效果最好12小时内有效[3,4]。

2.2 抗凝药:通肝素、低分子肝素、水蛭素是各类冠心病AMI溶栓或介入治疗术中及术后的常规抗凝药及不稳定心绞痛的主要治疗药物。临床多用低分子肝素腹部皮下注射,应注意经常更换注射部位,观察注射局部有无局部淤斑瘀点,身体其它部位有无出血等。

2.3 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是冠心病常规用药能预防血栓,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病死率。常规在发病后即刻嚼服适当剂量的阿司匹林,然后每日1次顿服,但有消化性溃疡者慎用。

2.4 β-受体阻滞剂: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应用β-受体阻滞剂对伴有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者防止梗死范围扩大,改善愈后有利。护理方面注意观察其副作用。

2.5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主要用于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肌梗死后早期有明显心力衰竭者。能防止心室重塑,使心脏较少扩张,减少再梗死。

2.6 调脂药:他汀类药物在冠心病的一级预防及二级预防中的作用已得到了广泛认同,秦晓云研究证明普伐他汀早期应用与AMI是有益和安全的。普伐他汀治疗正常水平胆固醇心肌梗死患者,与其作为高胆固醇血症和多重危险因子的一级预防有相似或更好的成本疗效关系[5]。嘱附患者睡前顿服。

3 介入治疗

3.1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PTCA)对急性心肌梗死性PTCA,以扩张狭窄的冠状动脉,改善心肌缺血达到治疗心肌梗死的目的。

3.2 补救性PTCA:溶栓治疗失败,尽快行PTCA,使血管再通,以挽救心肌。

3.3 冠状动脉支架成形术。

3.4 斑块消融术。

3.5 药物治疗与介入治疗联合应用:AMI时溶栓与急诊介入治疗联用,介入治疗后长期服用调脂药和阿司匹林可减少心脏事件及冠心病的进展,起到二级预防作用。

4 护理措施及依据

4.1 饮食与休息:起病4-12小时内给予流质饮食以减轻胃扩张,随后过渡到低脂低胆固醇清淡饮食,提倡少食多餐。发病12小时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限制探视并告知病人。

4.2给氧:鼻导管给氧,氧流量2-5L/min以增加心肌供氧量以减轻缺血和疼痛。5.3止痛治疗的护理:遵医嘱给予吗啡或派替啶止痛,注意有关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给予硝酸酯类药物时应随时检测血压的变化,维持血压在100mmHg以上。

4.3心理护理:鼓励安慰病人,给病人心理支持,减轻其心理负担。烦躁不安者可肌注地西泮使病人安静。

4.4 溶栓治疗的护理

4.4.1 询问病人有无溶栓禁忌症溶栓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试验和血型。迅速建立静脉通路,遵医嘱应用溶栓药物,注意观察有无不良反应:①过敏反应表现为寒颤、发热、皮疹等。②低血压、出血.溶栓疗效观察。

4.4.2 据下列指标间接判断溶栓是否成功:1胸痛二小时内基本消失。2心电图ST段与2小时内回将50>%.3 2小时内出现在灌注心律失常。4血清CK-MB酶峰值提前出现(14小时以内)5冠状动脉造影可直接判断冠状动脉是否再通。

4.5 活动无耐力的护理:评估病人病情心肌梗死面积、有无并发症等。如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无明显疼痛,安静時心率低于100次/分。无严重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可进行康复训练。

4.6 便秘的护理:指导病人合理饮食,及时增加富含纤维素食物无糖尿病患者每天清晨给予蜂蜜20ml加温开水同服,适当腹部按摩(按顺时针方向)以促进肠蠕动。一旦出现排便困难,应立即告知医生可使用开塞露或低压盐水灌肠。

4.7 潜在并发症心律失常:心肌梗死溶栓治疗24小时内易发生再灌注心律失常。溶栓2小时内专人床旁心电监护,如发生心律失常立即通知医生,遵医嘱使用利多卡因等药物。警惕室颤或心脏停搏的发生,水电酸碱失调更易并发心律失常。准备好抢救设备以应急抢救。

4.8 潜在并发症:心力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在起病最初几天,甚至在梗死演变期可发生心力衰竭,特别是急性左心衰竭应严密观察病人有无呼吸困难,咳嗽,咳痰,少尿,颈静脉怒张,低血压,心率加快等。避免情绪激动,饱餐,用力排便等加重心肌负担的因素。一旦发生心力衰竭则按心力衰竭护理。

参考文献

[1]尤黎明,吴瑛主编.内科护理学.第四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2]魏晓冬.对冠心病患者精神刺激时的心肌血流反应.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1,28(2):124

[3]刘启华,奚志红.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用rt-pa溶栓中的作用.齐鲁护理杂志,2001,7(8):565

[4]程毅敏.以极早期纤溶治疗减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症状.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1.28(2):120

篇5: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的临床护理

【摘要】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6 h内行早期静脉溶栓的护理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的临床资料。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溶栓前的准备、溶栓期间的护理以及溶栓后的康复指导和健康教育。结果 本组32例患者经过及时救治及护理措施, 26例患者完全符合冠状动脉再通标准, 再通率为81.25%(26/32), 5例未达到再通标准, 1例由于急性左心衰竭导致死亡。结论 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进行早期静脉溶栓, 并给予溶栓前、中、后期密切全面地护理配合, 可以显著提高心肌梗死的救治率和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患者死亡率。

【关键词】溶栓;急性心肌梗死;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急危重症之一, 有数据显示, 约为50%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往往于发病1 h内死亡[1], 该病发病急, 病死率较高, 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引起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 形成的血栓使冠状动脉急性闭塞, 相应心肌出现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 导致心肌坏死。及早给予救治是提高该病救治率的关键, 早期溶栓治疗可以及时挽救即将濒死的心肌细胞, 缩小梗死病灶区域的范围, 使阻塞的冠状动脉血管再通, 实现心肌的血流灌注, 提高冠脉再通率, 改善患者心功能, 提高生存率。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1月~2014年1月本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2例, 其中男20例, 女12例, 年龄46~74岁,平均年龄(56.7±4.4)岁。32例患者均于发病后6 h内入院就诊, 经过分析判断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心电图、心肌酶等检查确诊, 符合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且无溶栓禁忌[2]。前间壁心肌梗死15例, 广泛前壁心肌梗死10例, 下壁心肌梗死5例, 下壁并侧壁心肌梗死2例。

1. 2 治疗方法 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通过检查确诊后行血糖、心肌酶、肌钙蛋白、电解质等血液检查。迅速建立静脉通道, 给予300 mg肠溶阿司匹林嚼服, 并给予8 mg重组组织性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5000 U肝素静脉注射, 于5 min内注射完毕。同时静脉滴注42 mg rt-PA, 于1.5 h内滴完, 静脉微量持续泵入1000 U/h肝素, 根据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调整给予肝素的具体剂量, 注意维持ARTT时间保持约70 s。静脉微量泵入24 h停止后, 于皮下肌内注射肝素500 U, 连续6 d。

1. 3 护理

1. 3. 1 溶栓前的护理 患者入院后送往急诊重症监护室(EICU), 并行心电监护, 保证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病房必须保证安静。持续给氧3~5 L/min, 保持患者呼吸道顺畅, 以帮助患者逐渐改善心肌细胞缺氧、缺血症状。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理指标和生命体征变化, 如:血压、脉搏、体温、呼吸等。为患者快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 为避免反复穿刺, 可采用留置针输液, 选择前臂较粗的血管, 比较容易固定。严格把握溶栓治疗的适应证与禁忌证。

治疗前需向患者及其家属详细介绍溶栓治疗的治疗过程及注意事项, 并告知治疗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获得患者及家属的理解与配合。由于急性心肌梗死会使患者呼吸困难, 有窒息感, 恐惧使患者紧张焦虑, 心率加快, 反而加重心肌缺血, 因此必须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工作, 让患者尽量消除恐惧紧张, 保持良好心态, 积极配合治疗。

治疗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 准备好治疗所需的全部药物及仪器, 如阿托品、多巴胺、利多卡因等抢救药品以及血压监测仪、除颤器、心电图机等抢救仪器。

1. 3. 2 溶栓期间的护理 溶栓期间进行心电图监护, 溶栓前记录心电图为基础值, 溶栓后立即记录心电图, 每30分钟打印全导心电图1次, 连做4次, 详细记录心电图的确切日期、时间、ST段抬高值, 特别注意观察ST-T演变, 以判断溶栓效果和及时发现再灌注心律失常。

听取患者主诉, 溶栓时每15分钟记录患者胸痛部位、程度、持续时间等, 溶栓后2 h内评估胸痛是否迅速缓解和消失是判断冠脉再通的有效指标。

严密观察生命体征, 监测血压、心率、脉搏, 以防止并发症, 及时采取抢救措施。

1. 3. 3 溶栓后的护理 溶栓治疗结束后, 冠状动脉内仍然有残余狭窄, 容易造成二次心肌梗死, 可遵医嘱给予患者抗凝治疗, 口服拜阿司匹林、波立维, 配合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以保证再通的冠状动脉避免发生血流堵塞情况[3]。抗凝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有无出血倾向, 监测凝血时间及凝血酶原时间。

治疗后嘱咐患者绝对卧床休息, 不可有任何大幅度的动作, 防止脱落的栓子逆流。治疗后1 d可指导患者下床进行简单活动, 此时活动是最佳的.康复时间[4]。但活动前需做好充分准备, 活动内容需科学合理, 要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饮食方面需注意少食多餐, 切勿过饱, 忌刺激性食物, 食物不可过热或过于粗糙, 否则会损伤消化道黏膜。

患者出院需给予其正确的出院指导, 叮嘱患者按时、正确地服药, 定期回院复查, 根据患者恢复情况可及时调整药物及用量, 一旦发现并发症可及时给予治疗。并教会患者及其家属简单的急救措施。

2 结果

本组32例患者经过及时救治及护理措施, 26例患者完全符合冠脉再通标准, 再通率为81.25%(26/32), 病情转好并出院, 5例未达到再通标准, 1例由于急性左心衰竭, 抢救无效后死亡。

3 小结

通过此次对3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早期溶栓护理可以体会到, 早期溶栓治疗可以显著提高冠脉再通率, 使心肌及早得到保护。而溶栓治疗的效果及并发症的防治与治疗各期的护理措施密切相关。相关护理人员必须加强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 熟练掌握溶栓治疗的各个流程、方法、适应证、禁忌证、注意事项以及并发症的处理等, 在溶栓治疗各期给予全面、全程的护理配合, 以帮助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溶栓治疗效果,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生存率, 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李凤香.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的护理体会.医学信息(上旬刊), , 24(3):1316-1317.

[2] 丁先琼.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治疗的护理配合.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 4(6):112-113.

篇6: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

摘要目的:研究循证护理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效果。方法:所选60例病例均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循证组和常规组,各组例数均为30例,循证组患者应用循证护理,常规组患者应用常规护理,对比分析各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评分以及心律失常再发生率。结果:和常规组相比较,循证组患者满意度度评分和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均比较高,住院时间短,同时心律失常再发生率低,2组数据比较差异大(P均<0.05)。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不仅可预防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再次发生,强化患者对疾病相关知识的认识,同时还可提高其满意度,加快其康复的速度。

关键词循证护理论文

循证护理是指在护理中有计划的把患者愿望与临床经验结合在一起,以此获取相应的依据实施护理服务[1。2]。本次研究择取9月至6月期间收治的30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应用了循证护理,所获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基本资料选60例病例均是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均满足世界卫生组织所制定的关于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标准[3],入院诊治时间为209月至206月,所有患者和其家属均签订知情同意书,积极参与本研究。随机将60例患者分为常规组和循证组,各组例数均为30例。常规组30例患者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为45~76岁,平均(56.38±1.2)岁;循证组男19例,女11例,平均(56.41±1.1)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可比性好。1.2方法常规组应用常规护理,如对症支持、健康指导及心理干预等。循证组应用循证护理,如下:1)构建循证护理小组,加强小组成员循证护理要点和操作等的培训,查阅相关文献,评估患者情况,了解其所需,结合本院患者实际情况和患者护理需求提出问题,制定合理的护理方案。2)循证护理干预实施:安排社会经验丰富、高专业素质以及强沟通能力的护士实施健康宣教,介绍治疗目的、所需费用、配合事项以及治疗效果等,强调治疗方案所具优势,消除顾虑;告诉患者不良情绪对疾病治疗的影响,使其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经微笑或者点头等一些非语言方式来表达理解或者同情,借助于解释、情绪转移、保证以及鼓励等方式实施心理干预,消除患者心理所存不适感;可介绍成功案例,强化患者治疗信心,告诉患者家属对患者多予以关爱,合理放宽探视,获得社会支持;实施介入治疗的.患者,术后鼓励其尽下床活动,观察桡动脉搏动、肢体皮肤温度、血压以及患者面色等,术后利用弹性绷带对伤口进行包扎,指导患者取合适体位,增强患者舒适度;加强心律失常高发时段的巡视,做好记录,若患者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应及时告知医师,协助其处理;指导患者合理用药。1.3观察指标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健康知识掌握评分以及心律失常再发生率。1.4统计学方法用SPSS17.0软件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以(x±s)表示,计数资料以χ2比较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循证组患者满意度评分、住院时间及健康知识掌握评分均优于常规组(P<0.05)。见表1。循证组心律失常再发生率为3.3%(1/30),常规组为20.0%(6/30),通过比较检验(χ2=5.26,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易威胁到患者身心健康和生命安全,常采取介入治疗,多数患者存在负性心理,再加上长期卧床,很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影响患者生活质量[4]。循证护理是把临床经验和科研结论有机结合,根据患者护理服务需求制定相应的护理方案,以使护理工作更加科学化以及规范化,防止护理服务的盲目性[5,6]。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应用循证护理,可提高患者满意度,深化其对健康知识的了解,预防和减少心律失常的再次发生,有利于患者尽快康复。

参考文献

[1]曹宏霞,王霞,杨秀兰,等.循证护理在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直接PCI术中常见问题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7(15):53-56.

[2]布威海丽且姆买买提,王小梅.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的影响分析[J].大家健康(中旬版),,(6):209-209.

[3]刘晓敏,房立丽,于大利,等.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患者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19):211-212.

[4]谭贤红,吴春平.循证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并发症及生存质量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5,5(12):345-346.

[5]何爱萍.早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循证护理[J].中国当代医药,,19(19):150-151,153.

篇7:急性心肌梗塞的治疗方法

病变血管粥样斑块内或内膜下出血,管腔内血栓形成或动脉持久性痉挛,使管腔发生完全的闭塞。

心排血量骤降

休克、脱水、出血、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外科手术等引起心排出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流量严重不足。

心肌需氧需血量猛增

重度体力劳动、情绪激动或血压剧升时,左心室负荷剧增,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需血量增加。

急性心肌梗死亦可发生于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冠状动脉痉挛,也偶有由于冠状动脉栓塞、炎症、先天性畸形所致。

篇8:急性心肌梗塞的护理

关键词: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 (AMI) 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 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 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 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 常可危及生命。急性心肌梗死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资料证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理护理在治疗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1]。我院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临床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78例, 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9例, 其中男21例, 女18例;年龄43~76 (59.1±15.9) 岁;梗死部位:前壁梗死13例, 下壁梗死23例, 正后壁梗死1例, 前间壁梗死2例;心功能分级:Ⅱ级15例、Ⅲ级13级、Ⅳ级11例。对照组39例, 其中男20例, 女19例;年龄42~78 (60.2±15.4) 岁;梗死部位:前壁梗死11例, 下壁梗死24例, 正后壁梗死2例, 前间壁梗死2例;心功能分级:Ⅱ级14例、Ⅲ级15级、Ⅳ级10例。两组患者均符合WHO关于AMI的临床诊断标准。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梗死部位、心功能分级、临床症状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具有可比性 (P>0.05) 。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 包括入院宣教、监测观察病情、遵医嘱对症治疗、用药指导、生活饮食护理干预、出院指导等。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 根据患者情况包括心理状态、对该疾病的认识程度而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干预。具体包括:

1.2.1 入院时心理护理

患者入院时大多是刚发病, 以急性重症住院, 患者及其家属心理压力普遍较大, 很多患者都伴有烦躁不安、恐惧、焦虑、抑郁等情绪, 此类情绪会引起患者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 造成病情恶化。这个阶段护理人员以平和的语气交代病情, 以自己的态度、表情、语言和行为来影响患者, 告诉患者不必惊慌, 从而使得患者精神压力缓解, 产生安全感, 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 需维护好病房环境, 禁止患者家属争论或谈论刺激患者的言论。医护人员的言行举止都应考虑到患者的心理, 尽可能地保持患者心理平稳, 有助于使治疗更加顺利。

1.2.2 恢复期心理护理

恢复期患者的病情逐渐稳定, 这个阶段护理人员应进一步加强患者的心理护理, 防治情绪波动或盲目乐观。谢绝多年未见的亲属、朋友探视, 以防患者因情绪激动而加重病情。同时加强夜间巡视, 并保持病房整洁、舒适, 从而增加患者的归属感和安全感。对治疗后可能发生的不良情况尽早进行防治, 并制定应对措施。

1.2.3 出院时心理护理

患者出院时, 嘱患者保持乐观情绪, 并诉患者心肌梗死是与人的心理活动密切相关, 发怒、紧张、焦虑、暴躁都有可能诱发疾病发生, 鼓励患者参加适当的娱乐活动。

1.3 观察指标

治疗两周后,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梗再发率、治疗前后焦虑症状改善情况及患者满意度, 进行统计分析。

1.4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疗效标准[2]:显效:血管再通, 心功能分级低于Ⅱ级, 未再发心梗, 未发生并发症;有效:血管基本再通, 心功能分级低于Ⅱ级, 部分再发心梗, 少数发生发症;无效:血管无再通, 心功能分级无改善, 出现并发症或死亡。根据焦虑自评量表 (SAS) [3]对患者评分轻度焦虑50~59分, 中度焦虑60~69分, 重度焦虑70~79分。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和分析,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心梗再发率、患者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心梗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1。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焦虑症装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前焦虑症状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两组患者治疗后焦虑情况明显改善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焦虑情况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见表2。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到其康复, 患者的心理应激和不良情绪对病情反复发作起着重要的作用。大量临床实践证明了解掌握患者的心理需求, 根据各自实际情况给予其鼓励和帮助, 提供相关疾病治疗咨询, 进行健康教育, 从多方面给予其心理支持, 从而可提高其战胜疾病的勇气[4]。

本文中观察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心梗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 患者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 治疗后观察组焦虑情况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 (P<0.05) , 充分说明了心理护理能显著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出现的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 降低此类情绪产生的不良影响, 使其对急性心肌梗死有正确的认识, 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这对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5]。

综上所述, 心理护理应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中的一项基本措施在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肖海燕.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及效果评价[J].中国医疗前沿, 2010, 5 (8) :76-78.

[2]曾影红, 张晓璇.心理护理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临床研究[J].护理研究, 2009, 23 (3A) :609-611.

[3]曾学英.心梗病人的心理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 2007, 12 (3) :73-74.

[4]郑丽娟.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理护理[J].吉林医学, 2007, 9 (16) :1784-1785.

篇9: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 护理 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5)03-0343-01

急性心肌梗塞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坏死。是内科常见急症,起病极昼,变化迅速,常并发心衰、休克、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如果在发病早期得到及时处理,就可以减少梗塞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这是降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死亡率的关键。经过实践,作者认识到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密切观察病情、积极抢救、有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其中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

一临床资料

我科在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共收治机型心肌梗塞患者108例,其中男65例,女43例,年龄36—83岁,平均年龄60.2岁,其中前壁梗塞的49例,下壁梗塞的32例,后下壁梗塞的15例,其他部位梗塞的12例。

二护理体会

2.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

2.1.1严密观察血压 由于心肌大面积梗塞,心肌收缩力降低,血输出量减少、血容量不足,心肌再灌注损伤、血管扩张及合并出血均可导致低血压,因此要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有合并症、血压不稳者应每隔10min监测一次,血压平稳后,根据病情延长测量时间;无合并症者每隔1—2h测量一次。

2.1.2心电监护 心律失常是心肌梗塞的常见并发症,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常发生于24h之内,其中室性心律失常最多见。护理人员必须熟悉患者心电图变化并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采用心电监护仪连续监护过程中,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性,及时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并将变化的心电图及时打印出来,标明时间。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时,电极位置一定要固定好,检查导联线连接是否牢固,防止患者翻身时电极脱落。

2.2吸氧 吸氧可以改善心肌缺氧状况,用鼻导管持续中等流量吸氧1—2d,流量为2—4L/min,3d以后改为持续低流量吸氧,氧流量为1—2 L/min,吸氧是心肌梗塞治疗中的主要措施,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早期足量的吸氧可以防止梗塞面积的扩大,及时、通畅、有效给氧至关重要。

2.3合理饮食 对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应给与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足量蛋白质、低脂的清淡易消化食物,切忌使用刺激性食物,同时鼓励患者多饮水,多吃水果,每天食用适量的蜂蜜,对吸烟者应强制其戒烟。饮食宜少量多餐,切忌饮食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

2.4休息 发病1—2d,绝对卧床休息,3—7d可以在床上活动,8—10d可以在室内活动,6wk后可以每天到室外散步、打太极拳等,8—12wk可以洗衣、骑车,3—6mo可以部分或完全恢复工作。

2.5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状动脉分支急性闭塞引起的心肌持久而严重的缺血,致使部分心肌发生缺血性坏死而产生剧烈持久的胸痛及急性循环障碍。患者一旦发病,心理变化复杂,思想负担重。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

2.5.1建立一个良好的舒适的修养环境;病室安静、整洁、,医护人员语言和蔼可亲,举止大方,让患者心情舒畅。

2.5.2严禁医护人员和家属在患者面前议论与其病情有关的问题,严禁在患者面前讲刺激性语言,不可将过喜、过悲的事情告诉患者。

2.5.3 进入监护室的患者有紧张、恐怖的心理,应将监护室内的环境,各种机器使用中出现的情况详细介绍给患者,使其尽快适应环境,稳定情绪,配合治疗。

2.5.4 对盲目自信、过分乐观的患者,应反复讲明本病的有关常识,劝其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合理安排生活,对有焦虑心理的患者,可采取放松治疗法,如气功,使患者自如地应用放松疗法应付内心的焦虑情绪和外界环境的刺激。

2.5.5 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劝患者戒烟、戒酒。因为饮酒可以诱发或加重心绞痛及心肌梗塞;吸烟可造成血管内膜损伤,加快粥样硬化,使病情加重。

2.5.6 向患者客观的讲解病情的演变,讲清病情稳定后要适量的活动,了解不活动不仅不利于心功能恢复,甚至会引起静脉血栓形成等并发症。鼓励患者活动并在活动方式和活动量上给予指导;患者活动时医护人员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让患者有安全感。

2.6 疼痛的护理 疼痛是最早发现的症状,多突然发生,呈持续性心前区疼痛,使患者产生焦虑情绪。护士应严密观察疼痛的性质、持续的时间。因剧烈疼痛,烦躁不安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疼痛时让患者卧床休息尽快止疼,遵医嘱给予杜冷丁或吗啡肌肉注射止痛。同时密切观察面色及呼吸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有效的止痛镇静措施不可忽视。

2.7溶栓患者的护理 溶栓治疗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之一。我科收治的患者中有10例在溶栓过程中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以溶栓治疗后24h发生率最高。首先溶栓治疗最常见的并发症是出血,应注意观察;其次注意有无药物的不良反应或过敏反应,观察胸痛的性质、持续时间、意识、语言状态及肢体治疗情况等,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再次溶栓常可发生再灌注性心律失常,因此应连续心电监护及生命体征变化,备好各种抢救药品和抢救器械。

2.8康复期的护理 康复期的患者的顾虑是担心心肌梗塞再次复发。因此做到加强宣教工作,让患者及家属了解该病的发病机制,治疗以及诱发因素及自我救护等有关知识,改变其不合理的饮食习惯,介绍成功病例,让患者意识到心肌梗塞是可以预防的。还应鼓励患者早期离开床进行活动。心肌梗患者应解除思想顾虑,不宜长期卧床休息。使患者有合理的运动量,切勿操之过急。

2.9 告知患者出院后注意事项 心肌梗塞患者出院后应巩固疗效,预防梗塞的再次发生。因此除了遵照医嘱服用有关药物,定期去医院检查外,在日常生活起居等方面尤其注意下列事项:

2.9.1 把每天的生活安排得当,以不感觉劳累为度的活动。如散步,做一些轻微的体育活动,循序渐进,要征得医生的同意,结合自己活动后的感觉来调节掌握,不宜长跑。

2.9.2 饮食要节制,不能吃的太饱,多吃新鲜蔬菜,多吃含维生素的食物。保证大便通畅,最好定时大便的习惯,在大便时避免用力过猛。

2.9.3 控制感情,调整情绪,不要过于激动,尽量回避一些对自己影响大的刺激,在感染发生的情况下,也易诱发心肌梗塞,因此在冬季要预防呼吸道感染,夏秋季注意预防胃肠道传染病。

2.9.4 当有心前区不是或心力衰竭等症状时应立即就医。

参考文献

[1] 杨雪松.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2):249-250.

[2]王颖.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實施急诊护理路径的效果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5,24(3):325-326.

上一篇:提高英语听力课题小结下一篇:二年级学生数学学情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