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死

2024-04-28

急性心肌梗死(精选6篇)

篇1:急性心肌梗死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最常见,美国每年约有150万人发生心肌梗死。中国近年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年新发至少50万,现患至少200万

病因

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狭窄基础上,由于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另外,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也可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因如下: 1.过劳

过重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体育活动,连续紧张劳累等,都可使心脏负担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缺血。剧烈体力负荷也可诱发斑块破裂,导致急性心肌梗死。2.激动

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3.暴饮暴食

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4.寒冷刺激

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因此,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冬春寒冷季节是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5.便秘

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6.吸烟、大量饮酒

吸烟和大量饮酒可通过诱发冠状动脉痉挛及心肌耗氧量增加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2临床表现

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心绞痛加重,发作时间延长,或对硝酸甘油效果变差;或继往无心绞痛者,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包括:

1.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或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2.少数患者无疼痛

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3.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 可能误诊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少数患者表现颈部、下颌、咽部及牙齿疼痛,易误诊。4.神志障碍 可见于高龄患者。5.全身症状

难以形容的不适、发热。6.胃肠道症状

表现恶心、呕吐、腹胀等,下壁心肌梗死患者更常见。7.心律失常

见于75%~95%患者,发生在起病的1~2周内,以24小时内多见,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心率减慢、房室传导阻滞。8.心力衰竭

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在起病的最初几小时内易发生,也可在发病数日后发生,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9.低血压、休克

急性心肌梗死时由于剧烈疼痛、恶心、呕吐、出汗、血容量不足、心律失常等可引起低血压,大面积心肌梗死(梗死面积大于40%)时心排血量急剧减少,可引起心源性休克,收缩压<80mmHg,面色苍白,皮肤湿冷,烦躁不安或神志淡漠,心率增快,尿量减少(<20ml/h)。3实验室检查

1.心电图

特征性改变为新出现Q波及ST段抬高和ST-T动态演变。2.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升高

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及肌钙蛋白(T或I)升高是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指标。可于发病3~6小时开始增高,CK-MB于3~4d恢复正常,肌钙蛋白于11~14天恢复正常。GOT和LDH诊断特异性差,目前已很少应用。

3.检测心肌坏死血清生物标志物

采用心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快速诊断试剂,可作为心肌梗死突发时的快速的辅助诊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4.其他

白细胞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或消失,血沉加快,血清肌凝蛋白轻链增高。4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衍变以及血清生物标志物的动态变化,可作出正确诊断。心电图表现为ST段抬高者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心电图无ST段抬高者诊断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过去称非Q波梗死)。老年人突然心力衰竭、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也要想到本病的可能。表现不典型的常需与急腹症、肺梗死、夹层动脉瘤等鉴别。5并发症 1.心脏破裂

常发生在心肌梗死后1~2周内,好发于左心室前壁下1/3处。原因是梗死灶失去弹性,心肌坏死、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释放水解酶所致的酶性溶解作用,导致心壁破裂,心室内血液进入心包,造成心包填塞而引起猝死。另外室间隔破裂,左心室血液流入右心室,可引起心源性休克和急性左心衰竭。左心室乳头肌断裂,可引起急性二尖瓣关闭不全,导致急性左心衰竭。2.室壁瘤可发生在心肌梗死早期或梗死灶已纤维化的愈合期

由梗死心肌或瘢痕组织在心室内压力作用下,局限性的向外膨隆而形成室壁瘤。室壁瘤可继发附壁血栓、心律不齐及心功能不全。3.附壁血栓形成

多见于左心室。由于梗死区内膜粗糙,室壁瘤处出现涡流等原因而诱发血栓形成。血栓可发生机化,少数血栓因心脏舒缩而脱落引起动脉系统栓塞。4.心律失常

多发生在发病早期,也可在发病1~2周内发生,以室性早搏多见,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导致心脏骤停、猝死。缓慢性心律失常如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多见于下壁梗死患者发病早期,多可恢复,少数需永久起搏器治疗。5.心力衰竭和心源性休克

可见于发病早期,也可于发病数天后出现,详见临床表现部分。6.心肌梗死后综合征

一般在急性心肌梗死后2~3周或数月内发生,表现为心包炎、胸膜炎、或肺炎,有发热、胸痛等症状,可反复发生,可能为机体对心肌坏死形成的自身抗原的过敏反应。6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应及早发现,及早治疗,并加强入院前处理。治疗原则为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1.监护和一般治疗

无并发症者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低血压、休克患者必要时监测肺毛楔入压和静脉压。低盐、低脂、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无并发症患者3天后逐步过渡到坐在床旁椅子上吃饭、大小便及室内活动。一般可在2周内出院。有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低血压等患者卧床时间及出院时间需酌情延长。2.镇静止痛

小量吗啡静脉注射为最有效的镇痛剂,也可用杜冷丁。烦躁不安、精神紧张者可给于地西泮(安定)口服。3.调整血容量

入院后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前3天缓慢补液,注意出入量平衡。4.再灌注治疗,缩小梗死面积

再灌注治疗是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最主要的治疗措施。在发病12小时内开通闭塞冠状动脉,恢复血流,可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减少死亡。越早使冠状动脉再通,患者获益越大。“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因此,对所有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就诊后必须尽快做出诊断,并尽快做出再灌注治疗的策略。(1)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有急诊PCI条件的医院,在患者到达医院90分钟内能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的情况下,对所有发病12小时以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均应进行直接PCI治疗,球囊扩张使冠状动脉再通,必要时置入支架。急性期只对梗死相关动脉进行处理。对心源性休克患者不论发病时间都应行直接PCI治疗。因此,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尽可能到有PCI条件的医院就诊。(2)溶栓治疗

如无急诊PCT治疗条件,或不能在90分钟内完成第一次球囊扩张时,若患者无溶栓治疗禁忌证,对发病12小时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应进行溶栓治疗。常用溶栓剂包括尿激酶、链激酶和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等,静脉注射给药。溶栓治疗的主要并发症是出血,最严重的是脑出血。溶栓治疗后仍宜转至有PCI条件的医院进一步治疗。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不应进行溶栓治疗。5.药物治疗

持续胸痛患者若无低血压可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所有无禁忌证的患者均应口服阿司匹林,置入药物支架患者应服用氯吡格雷一年,未置入支架患者可服用一月。应用rt-PA溶栓或未溶栓治疗的患者可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或肝素静脉注射3~5天。对无禁忌证的患者应给与ß阻滞剂。对无低血压的患者应给与肾素-血管紧张素转氨酶抑制剂(ACEI),对ACEI不能耐受者可应用血管紧张素受体阻滞剂(ARB)。对β受体阻滞剂有禁忌证(如支气管痉挛)而患者持续有缺血或心房颤动、心房扑动伴快速心室率,而无心力衰竭、左室功能失调及房室传导阻滞的情况下,可给予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所有患者均应给与他汀类药物。6.抗心律失常

偶发室性早搏可严密观察,不需用药;频发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时,立即用利多卡因静脉注射继之持续静脉点滴;效果不好时可用胺碘酮静脉注射。室速引起血压降低或发生室颤时,尽快采用直流电除颤。对缓慢心律失常,可用阿托品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可安置临时起搏器。室上性心律失常:房性早搏不需特殊处理,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快心室率心房颤动可给予维拉帕米、地尔硫卓、美托洛尔、洋地黄制剂或胺碘酮静脉注射。对心室率快、药物治疗无效而影响血液动力学者,应直流电同步电转复。

7.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和泵衰竭的治疗

肺水肿时应吸氧,静脉注射吗啡、速尿,静脉点滴硝普钠。心源性休克可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或阿拉明静脉滴注,如能维持血压,可在严密观察下加用小量硝普钠。药物反应不佳时应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支持下行直接PCI,若冠状动脉造影病变不适于PCI,应考虑急诊冠状动脉搭桥手术。8.出院前评估及出院后生活与工作安排

出院前可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超声心动图、放射性核素检查,发现有症状或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和严重心律失常,了解心功能,从而估计预后,决定是否需血管重建治疗,并指导出院后活动量。出院后2~3个月,可酌情恢复部分工作或轻工作,以后,部分患者可恢复全天工作,但要避免过劳或过度紧张。9.家庭康复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医院度过了急性期后,对病情平稳、无并发症的患者,医生会允许其回家进行康复治疗。

(1)按时服药,定期复诊;保持大便通畅;坚持适度体育锻炼。(2)不要情绪激动和过度劳累;戒烟限酒和避免吃得过饱。在上述原则中,坚持合理适当的体育锻炼是康复治疗的主要措施。因为心肌梗死后,1~2个月心肌坏死已愈合。此时促进体力恢复,增加心脏侧支循环,改善心肌功能,减少复发及危险因素,是康复治疗的目的。应做到:①选择适宜运动方式和方法 在医生指导下,根据病情轻重、体质强弱、年龄大小、个人爱好等,选择能够坚持的项目,如步行、打太极拳等。②掌握好运动量,是一个关键问题 运动量必须与医生协商决定,运动量过小,尽管比不运动好,但起不到应有作用;过大则可能有害。运动中若有心前区不适发作,应立即终止运动。③运动量增加要循序渐进 尤其出院早期运动量一定要适当,根据体力恢复情况及心功能情况逐步增加运动量。需要再次强调的是,心肌梗死后每个患者的情况都不相同,运动康复必须个体化,必须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应有家属陪伴进行。7预后

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后与梗死面积的大小、并发症及治疗有很大的关系。死亡大多发生在第一周内,尤其1~2小时内,相当一部分患者在住院前死于室颤。住院后死亡原因除严重心律失常外,还包括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脏破裂等。急性期住院病死率上世纪60年代在30%以上,广泛采用监护治疗后降至15%左右,近年来应用直接PCI后降至4%~6%。8预防

心肌梗死后必须做好二级预防,预防心肌梗死再发。患者应采用合理膳食(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心态平衡。坚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β阻滞剂,他汀类调脂药及ACEI制剂,控制高血压及糖尿病等危险因素,定期复查。

对公众及冠心病患者应普及有关心肌梗死知识,预防心肌梗死发生,万一发生能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除上述二级预防所述各项内容外,在日常生活中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过度劳累

尤其避免搬抬过重的物品。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可能诱发心肌梗死。2.放松精神

愉快生活,对任何事情要能泰然处之。3.洗澡时要特别注意

不要在饱餐或饥饿的情况下洗澡。水温最好与体温相当,洗澡时间不宜过长,冠心病程度较严重的患者洗澡时,应在他人帮助下进行。4.气候变化时要当心

在严寒或强冷空气影响下,冠状动脉可发生痉挛而诱发急性心肌梗死。所以每遇气候恶劣时,冠心病患者要注意保暖或适当防护。

5.要懂得和识别心肌梗死的先兆症状并给予及时处理 心肌梗死患者约70%有先兆症状,主要表现为:

(1)既往无心绞痛的患者突然发生心绞痛,或原有心绞痛的患者发作突然明显加重,或无诱因自发发作;

(2)心绞痛性质较以往发生改变、时间延长,使用硝酸甘油不易缓解;

(3)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大汗或明显心动过缓或过速;(4)心绞痛发作时伴气短、呼吸困难;

(5)冠心病患者或老年人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或晕厥等情况时都应想到心肌梗死的可能性。

上述症状一旦发生,必须认真对待,患者首先应卧床,保持安静,避免精神过度紧张;舌下含服硝酸甘油或喷雾吸入硝酸甘油,若不缓解,5分钟后可再含服一片。心绞痛缓解后去医院就诊。若胸痛20分钟不缓解或严重胸痛伴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晕厥,应呼叫救护车送往医院。

篇2:急性心肌梗死

绝大多数(95%以上)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偶为冠状动脉血栓、炎症、先天性畸形、痉挛和冠状动脉口阻塞,造成管腔严重狭窄和心肌供血不足,而侧支循环未充分建立。在此基础上,一旦发生下列情况心肌供血进一步急剧减少或中断,使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达1h以上,即可发生心肌梗死。

(1)冠状动脉管腔内血栓形成

①心肌梗死前无心绞痛病史者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一般都在70%以下,原管腔较为通畅,该动脉供血的区域无有效的侧支循环,血栓使管腔突然完全堵塞,受此血管供血的心肌急性坏死。此类病人发病急骤,症状严重,心肌坏死常自心内膜下至心外膜下贯通心室壁全层。其梗死部位室壁常变薄向外扩张,在发病1周内易并发心脏破裂,血栓堵塞在冠状动脉大分支近端,贯通性梗死累及范围较广,常发生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及室壁瘤形成。

②原有心绞痛史或陈旧性心肌梗死史者

急性血栓堵塞另一支冠状动脉,不仅使其供血部位发生急性心肌坏死,并阻断了提供原缺血和陈旧心肌梗死部位的侧支循环,使病情较前更为严重。

③多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在某支冠脉斑块已使管腔极为狭窄处发生急性血栓堵塞者,一般既往多有心绞痛史,可因存在一定数量的侧支循环对心外膜下心肌起了保护作用,急性堵塞所致的心肌坏死可能仅限于心内膜下心肌,呈多发灶性坏死,梗死范围较小,故不易发生心脏破裂及室壁瘤形成。

④在冠脉斑块处血栓形成不完全堵塞

病人常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也可导致心内膜下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无异常Q波,此时应进行血清心肌酶学检查,以助诊断。

(2)冠状动脉痉挛

有的作者在一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后12h内做冠脉造影,显示有冠脉痉挛者占40%,向闭塞冠脉注入硝酸甘油能使闭塞的管腔开放或部分开放,说明该组急性心肌梗死是由冠脉痉挛造成。

(3)粥样硬化斑块内或斑块下出血

富含脂质的软斑块表面的纤维覆盖帽较薄,加上斑块的外形,其中脂肪灶处于偏心位置,受血流冲击易于破裂。除这些易损斑块的结构以外,由冠状动脉腔内压力急性改变;冠状动脉张力改变;随着每次心搏冠状动脉弯曲及扭转等外界因素都可使易损的斑块破裂或内膜下出血,诱发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使冠状动脉阻塞,导致心肌梗死。

(4)心排血量骤降

休克、脱水、出血、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致心排血量骤降,冠状动脉灌流量锐减。

(5)心肌需氧量猛增

重体力活动、血压升高或情绪激动,致左心室负荷明显增加,儿茶酚胺分泌增多,心肌需氧量猛增,冠状动脉供血明显不足,导致心肌细胞缺血、坏死。

2.发病因素

对于心肌梗死的发病,与所有冠心病一样,高胆固醇血症(或低密度脂蛋白增多)、高血压和吸烟是重要危险因素。

(1)性别与年龄

男性病人多于女性,男女比例为2∶1~3∶1。绝大多数急性心肌梗死发生于40岁以上的中年和老年人,按国外文献所载约占总数的95%,个别病人不到30岁,发病率随年龄而明显增高。

(2)发病前原有的有关疾病

我国各地报道心肌梗死病例中合并有高血压占50%~90%,在北京地区1972~1983年有53.1%~70.2%,一般较国外记载的合并率稍高。伴发糖尿病的病例有3.9%~7.5%,较国外大多数报道的稍低。将近半数的病人以往有心绞痛史。

(3)诱发因素

篇3:急性心肌梗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 年1 月-2014 年1 月来院治疗的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 例作为观察组, 选择同期来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 例作为对照组, 均符合1999 年WHO制定的关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2]。其中观察组男18 例, 女12 例, 年龄40~78 岁, 平均 (57.6±2.4) 岁;梗死部位:前壁15 例, 下壁8 例, 心内膜下5 例, 合并两壁以上以及梗死2 例。对照组男17 例, 女13 例, 年龄41~76 岁, 平均 (56.4±2.2) 岁;梗死部位:前壁16 例, 下壁7 例, 心内膜下4 例, 合并两壁以上以及梗死3 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患者入院后, 了解患者的病历资料, 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时间、既往病史、发病时的临床表现及并发症发生情况。两组患者均按照患者的实际病情给予抗凝及尿激酶治疗, 血糖者严密监测血糖情况, 并有效控制血糖, 高血糖给予胰岛素治疗, 以达到降血糖的目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详细告知患者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 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正确认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 包括风险评估、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饮食指导等。

1.3 观察指标

统计记录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 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住院时间及生存质量评分, 其中生存质量评分从自身身体健康状况、社会功能及疾病发展情况等多方面进行评估, 分值越高, 生存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8.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计量资料用均数 ± 标准差 (±s) 表示, 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 (%) 表示, 比较采用字2检验,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

观察组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感染、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率均较对照组高,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死亡率为26.6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字2=14.3977, P<0.05) , 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及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生存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详见表2。

3 讨论

从两组症状来看, 观察组发病时多有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感染、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发生, 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36.67%、33.33%、30.00%、23.33%, 对照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感染及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为23.33%、16.67%、16.67%、6.67%,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与单纯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目前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可能与自主神经系统失调有关。心肌的自主神经传出纤维数量减少, 可减弱甚至中断感觉冲动的传入。与此同时, 糖尿病易合并冠心病, 严重的可能发生严重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 胸痛被并发症的严重症状所掩盖, 造成无痛的假象。糖尿病患者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而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不明显, 易被胃肠道功能等糖代谢疾病引起的并发症所掩盖, 另外, 发病后, 因动脉血功不足, 组织内缺血缺氧, 导致出现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症状。然而, 在临床实践中, 大多把胃肠功能紊乱症状归为糖尿病的正常反应, 临床症状不典型, 易出现漏诊及误诊现象, 导致患者错失最佳治疗时机。有研究发现, 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经常规心电图检查, 可发现ST段有所改变[3,4]。有研究发现,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 其弥漫性改变, 可增加心肌硬度, 降低心输出量, 进而发生心力衰竭, 心源性休克症状, 病死率较高。另外, 随着血糖的增高, 心肌耗氧量增加, 提高血浆中游离脂肪酸浓度, 增加 β 受体兴奋性, 心肌收缩减弱, 易引起心律失常, 加上高血糖产生渗透性利尿, 加重心肌损害恶化, 进而增加心肌梗死死亡率。因此, 在临床治疗中,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患者, 除常规血糖监测外, 也需警惕是否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生, 通过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的内径, 可对患者的心功能进行评估。

通过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对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加强对患者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等并发症症状的预警工作, 为患者提供全面的生活护理, 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降低死亡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在治疗过程中, 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开展相关护理工作, 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 包括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等;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向患者详细讲解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相关知识、治疗方法及其相关注意事项, 提高患者对该疾病的认识。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护理, 在常规护理基础上, 应做到以下几点, (1) 风险评估:高血压、高血脂、高胰岛素血症是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主要因素, 护理人员应详细了解患者病史, 评估患者是否有危险因素, 以便尽早干预。 (2) 加强健康教育:目前临床上对糖尿病的治疗尚无根治性治疗方案, 为降低其发病率, 主要以预防控制为主, 因而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健康教育中, 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不同的健康教育及指导, 向患者详细讲解血糖监测、饮食控制、用药指导、功能锻炼等的作用及重要性, 使患者对该病有一定认识, 最终控制好血糖。 (3) 心理护理:大量临床研究显示,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除躯体上的明显症状外, 大多有一定的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等心理问题, 伴随疾病的生理折磨及较高的医疗费用, 患者难免会存在一定的心理负担。然而, 在现代医学模式下, 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护理人员与患者积极沟通交流, 充分了解患者的心理问题, 并给予更多的鼓励与安慰, 消除患者的不良情绪, 从而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 (4) 饮食指导, 饮食控制是血糖控制的关键之一, 若饮食不合理, 易导致血糖出现变化, 加重患者的心脏负担, 这就要求护理人员需加强对患者的饮食护理, 指导患者合理饮食, 坚持少量多餐的原则, 进食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食物, 以低盐、低脂、无糖及易消化食物为主[5,6]。 (5) 用药护理, 临床上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治疗的常用药物有多巴胺、胰岛素、尿激酶等, 且多采用溶栓治疗糖尿病, 但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因此, 在溶栓治疗过程中,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血糖变化, 注意观察患者是否有头痛、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出血性休克等症状发生, 一旦发生上述症状, 需立即报告医生, 并采取相应措施, 有效控制血糖[7,8]。

本研究结果显示,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为 (16.78±5.42) d, 优于对照组的 (21.45±2.43) d, 观察组的生存质量评分为 (36.52±4.27) 分, 优于对照组的 (26.59±2.34) 分,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表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 可取得较好的效果。总的来说, 糖尿病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之一, 因糖尿病的病程较长, 患者的植物神经受到损伤, 神经纤维数量减少, 痛阀升高, 一旦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 因其临床症状不典型, 易发生猝死。因此, 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有针对性进行处理, 对减少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发生及病死率有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临床特点及相关护理要点。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来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 选择同期来院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 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 并提出相关护理措施,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护理干预, 对比两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急性感染、心源性休克发生率分别为36.67%、33.33%、30.00%、23.33%, 均高于对照组的23.33%、16.67%、16.67%、6.67%,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死亡率为为26.67%,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67%,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的住院时间、生存质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糖尿病并发急性心肌梗死的首发症状较多, 临床治疗中应对患者的血糖、血压变化进行合理判断, 并提出有效的护理措施, 降低死亡率, 改善其预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临床特点,护理对策

参考文献

[1]刘爽, 谢丹, 张晓启, 等.糖尿病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 2012, 19 (8) :50-51.

[2]欧海平.高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0, 7 (18) :62-64.

[3]曾加琳.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观察及护理对策[J].医学美学美容 (中旬刊) , 2014, 2 (6) :258-259.

[4]吴菊娴, 刘元, 吴炜玮, 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临床特点分析及护理[J].吉林医学, 2014, 5 (14) :3128-3129.

[5]杨茹, 邵素云, 胡司淦, 等.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蚌埠医学院学报, 2013, 38 (1) :105-107.

[9]郭晓岚, 卢少平, 吴学勤, 等.青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护理学报, 2010, 17 (18) :29-31.

[7]杨让琴, 高一兵.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的临床特点及护理对策[J].甘肃医药, 2013, 32 (2) :146-147.

篇4:急性心肌梗死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护理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26-02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心脏功能受损,左心排出不能满足机体代谢及血液循环需要而出现的一组综合征。[1]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大面积心肌梗塞心衰的发生率更高,[2]也是心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正确的护理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

1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遵循下列原则

尽早开通梗塞相关血管,挽救濒死心肌,缩小坏死面积,保护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3]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是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引发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原因为:

1.1 左室大面积坏死、梗死,左室顺应性下降与心肌收缩力降低导致左房压力上升。

1.2 右心室梗死的表现 ①漂浮导管的检查,测肺毛细血管楔压、热稀释法测心排血量或心脏指数、肺毛细血管楔压可以间接估计左室充盈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和热稀释法测心排血量可作为收缩功能;②急性心肌梗死引发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以左心衰竭为主;③胸部X线显示由肺泡水肿与肺间质引起双肺上叶肺静脉充血,严重时肺门云雾状阴影向外扩展。

1.3 小部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机械并发症。

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以灵敏的观察力充分评估病人有可能发生的护理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杜绝不应发生的任何问题,最大限度地使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减轻病人痛苦和家庭经济负担,为病人的康复做出最大的努力。[4]

2 基础护理

2.1 体位 严格卧床休息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半坐卧位,以减少回心血量,增加肺活量以利呼吸,使痰较易咯出。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积极纠正缺氧是治疗的首要环节。及时协助病人咳嗽、排痰,并观察记录病人的咳嗽情况及痰液的性质、量。[5]

2.2.1 鼻导管给氧 可用单侧或双侧鼻导管持续高流量给氧(5-6L/分)。鼻导管插入深度以8-10cm为宜,并要求患者闭口呼吸,否则很难提高肺泡氧分压。若用单侧鼻导管吸氧,一般8-12小时后应换另一侧。

2.2.2 面罩吸氧 普通面罩给氧气时,吸入氧的浓度与鼻导管法相似。

2.2.3 加压给氧 对神志不清严重缺氧的患者应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2.2.4 酒精湿化吸氧,降低泡沫表面张力以使泡沫破裂,亦是改善通气和保证供氧的重要措施。经鼻导管给氧时,可将氧气通过含20-25%酒精的湿化瓶,与氧一起吸入呼吸道。初始流量2-3L/分,待患者适应后可增至5-6L/分,间断吸入。20%酒精经超声雾化吸入,可吸20分钟,停20分钟。酒精与氧气混合后有易燃、易爆的特性,故应注意远离火炉、油炉和电炉,禁止吸烟。酒精对肺泡及支气管粘膜有一定刺激性,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宜间断应用。

2.2.5 必要时查血气分析,及时调整用氧浓度及方法。

3 病情观察

3.1 及时给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准确记录患者意识、体温、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密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及有创血压的监测。

3.2 观察呼吸困难的程度,包括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鼻翼动、三凹征、痰鸣音以及口唇紫绀的程度。

3.3 循环系统除观察心率外,还应注意心律是否规则、心音是否有力和末梢循环等情况,包括面色、肢端温度和颜色。[1]

3.4 准确记录尿量,对病情变化进行正确的判断。

4 用药观察

4.1 镇静剂 首选吗啡5-10mg皮下注射或更小剂量,除镇静作用外,亦扩张周围血管,减轻心脏负荷,使呼吸减慢,改善通气功能和降低耗氧量。

4.2 利尿剂 宜选用速效强效利尿剂,以减少血容量,缓解肺循环的淤血症状。首选速尿或泽通静脉注射。速尿静脉注射还有扩张周围静脉作用,降低心脏前负荷。注意准确记录尿量,防止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4.3 血管扩张剂 通过扩张周围血管,减轻心脏前和/或后负荷,改善心脏功能。常用制剂有硝普钠、硝酸甘油等,使用输液泵控制液体滴数并严密观察患者血压波动,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4.4 平喘药物 氨茶碱0.5G稀释缓慢静滴或喘定0.25G稀释中缓慢静推,注意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

4.5 激素类的应用 氢化可的松琥珀酸納50-100MG稀释后静推或甲强龙40-80MG稀释后静推,注意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

4.6 洋地黄类制剂 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内禁用。

4.7 IABP的治疗护理 使用IABP治疗心力衰竭可减轻心脏负荷,减少能量消耗并能促进梗死或缺血区的侧支循环的形成。在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血栓、气栓的形成,出血,感染、血小板减少、主动脉破裂、下肢血栓形成等。严格掌握停机、拔管指证。

5 心理护理

5.1 首先应稳定病人的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主动积极配合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在尽力终止病人不断加剧的紧张情绪和疾病痛苦的基础上,再配以适当的语言安慰,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5.2 其次在合适的情况下,应向患者家属做好必要的病情介绍,讲明配合治疗的重要性,稳定家属情绪,使他们主动配合治疗并影响、感染患者的情绪,使救治顺利进行。

5.3 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言谈举止得体、大方,仪表的整洁、端庄,首先会在心理上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印象,再加上扎实的基本功,执行医嘱的准确无误,技術操作的熟练利落,就会让患者看到自己康复的希望,在安全感中很快进入被救治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抢救成功率。[6]

6 体 会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均要进入CCU进行监护并且立即抢救,根据病情进入抢救流程。经过精心的救治和护理,大多数急性心力衰竭病人均能度过急性期,好转出院。然而有少部分严重心力衰竭病人,并发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救治无效而死亡。[5]

参考文献

[1] 连莲淑,章安安.婴幼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2002,24,(1).

[2] 焦永凯.急性大面积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的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04.10,11(10)上半月版.

[3] 张长群.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力衰竭9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06,5(6).

[4] 张金英,穆希珍.心肌梗塞发生心力衰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工企医刊,2003,16(5).

[5] 周慧敏.32例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抢救和护理[J].全科护理,2011,9(14):1276-1278.

篇5: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常规

对本病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等特点,采取适当而积极的护理措施和健康教育,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缩短住院时间及改善病人的临床预后。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护理;问题与展望

1 病因及相关并发症

1.1 病因AMI是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终断,使相应的心肌严重而持久地急性缺血所致。

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病变的基础上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血管持续完全闭塞。[1]

1.2 并发症AMI的常见并发症包括乳头肌功能失调或断裂、心脏破裂、心室壁瘤、栓塞和心肌梗死后并发症。

2 护理

现代护理学的概念认为护理人员必须对疾病中许多病理生理过程的改变作出判断和评价,这些判断和评价与医生的诊断同样重要。[2]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对工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还要积极学习掌握最新的医学知识,紧跟时代的步伐。

2.1 一般护理

2.1.1 AMI病人经确诊后立即转入监护病房,进行心电监护、血压监护、血氧监护及吸氧,吸氧作为AMI治疗中的重要措施,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梗死周围缺血心肌的氧供,缩小梗死面积;[3]准确记录病人的.血压、呼吸、脉搏、神志、出入量、末梢循环情况及心肌坏死标志物的动态演变,密切观察监护,及早发现并处理相关并发症。[4]

2.1.2 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对翻身、进食、大小便等均由陪护人员协同操作,以降低心肌耗氧量。

可给病人做适当被动活动及肌肉按摩,防止坠积性肺炎和深静脉血栓形成。

发病一周后,病情趋于稳定,可逐步进行穿上和床边的轻微活动。[5]

2.1.3 保持病房环境安静、整齐、舒适、温度适宜,空气清新,减免探视,减少交叉感染及带给病人不良的精神刺激。[6]

2.1.4 护理人员以病人个体化制定合理的饮食结构,包括低盐、低脂肪、高纤维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辛辣、发酵食物,以减少便秘和腹泻。[7]

2.1.5 AMI病人由于长期卧床和口服药物影响,胃肠道蠕动减少及膀胱收缩乏力,致排便习惯发生改变,排便时费力,导致血压上升,心脏负担加重,诱发恶性心律失常发生,危及生命。

护理人员必须协助病人保持排便、排尿的习惯,应用缓泻药物和小量灌肠药物,必要时留置导尿管。[8]

2.2 监护护理:熟悉监护仪的各项性能,并可鉴别监护中出现的各种心律失常和其他并发症的发生,设定报警范围,准确的记录48~72小时内心率、血压、呼吸的生命体征。

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遵医嘱给予镇静止痛剂,积极配合医生进行相关处置,如进行静脉推注和静点及电复律治疗。

[9]在治疗期间,认真了解病人的主诉和体征改变,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

必要时复查电解质和凝血项,严格控制输液的量和速度。

2.3 心理护理:大部分病人对于监护病房的各种抢救设施、频繁检查和陌生环境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恐惧的悲观情绪,这些不良的心理因素对治疗和病情的恢复产生负面影响。

护理人员要做好病人和家属的心理护理,运用医学及心理学知识进行安慰、启发和说服,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治疗寄予希望,并且在了解病情和处置时,态度和蔼亲切,技术精准娴熟。

宣讲AMI的健康教育,帮助病人认识AMI知识,增进医患和谐。[10]

2.4 溶栓治疗的护理:溶栓作为AMI再灌注治疗的重要手段,对早期恢复心肌供血,挽救濒死心肌细胞,缩小梗死范围起积极作用,能降低死亡率,改善预后。

除进行严密的监护观察外,护理人员还要求注意以下问题:(1)出血倾向,如有无黑便、血尿和淤血问题,重要是否有颅内出血的体征改变;(2)心律失常,多由于缺血再灌注损伤,发作突然,有些却威胁着病人的生命,及时发现,早期处理;[11](3)溶栓药物应妥善保管,现配现用,并禁止与其他药物共用同一静脉通道;(4)溶栓前应仔细详尽询问病史,评估适应证,并在溶栓后尽量避免肌肉注射和反复静脉穿刺。

2.5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能够在微创的情况下开通堵塞的病变血管,作为目前心肌血运重建术重要的治疗策略,被各医疗中心所青睐。

[12]护理人员应有高度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具体做到:(1)术前,认真评估病人的的手术指证,完善各项化验检查,局部备皮和药物试敏,静脉补充电解质。

告知患者术中术后的注意事项,消除顾虑;(2)术中,保证导管室安静,减免不良干扰,操作动作轻柔,指导病人配合时,言语亲切,并适时告知病人手术进展,使病人心理舒适。

密切协助术者操作,保证手术过程流畅;[13](3)术后,密切监护治疗,观察病人穿刺部位有无出血和渗血,穿刺肢体皮肤颜色、温度、血管搏动和加压包扎情况。

拆除包扎后,观察穿刺口周围有无硬结以及皮肤张力情况。

[14]对于形成的血肿,用笔进行描记,动态观察。

针对病人术后应用抗凝剂,严密观察出血及心律失常并发症的危险征兆,减免不良事件的发生。[15]

3 康复指导

有计划的康复锻炼能使病人的体力及自我照顾能力增强,还可促进胆固醇水平下降,降低AMI发生的危险因素。

病人出院时要做好宣教工作,逐渐增加活动量,戒烟、戒酒,改善饮食生活习惯,严格AMI的二级预防,定期复查,随时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品等。

4 问题与展望

当今对AMI诊断治疗理念和手段日臻完善,但目标主要是改善心肌血供,减轻或缓解症状,恢复或保护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命,降低社会家庭医疗负担。

使病人以最大的效价比获得最大治疗效益是目前AMI治疗的首要举措。

护理人员是病人接触最密切的人员,其对病情的观察判断,往往关系到能否及时挽救病人的生命,关系到病情的转归和结局。

这要求护理人员自身道德业务水平提升以及临床护理管理措施的健全外,还要加强倡导AMI的“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根本策略。

同时,随着新理念从医学领域逐渐拓展到护理领域,以解决临床实践中的问题为出发点,那么,相信AMI的治愈率将会有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高润霖、朱文玲、胡大一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杂志,

[2] 罗晓辉.心血管疾病护理新进展.四川省卫生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0

[3] 曾庆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护理.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8

[4] 于晓华.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体会,黑龙江医学,

[5] 范雪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中国误诊学杂志,2009,9

[6] 尤黎明.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7] 李秋萍.内科护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8] 张冬梅.便秘导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猝死的教训和护理,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9

[9] 农丽娜.急性心肌梗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护理,广西医学院学报,2002,5

[10] 董颖洁.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进展,中国社区医师,,18

[11] 冯俊桃.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护理进展,护理研究,,11

[12] 魏来临.冠心病理想治疗方式的选择,医学与哲学,2009,7

[13] 李玉华.老年冠心病患者经股动脉PCI术舒适护理的应用,中华全科医学,2009,7

[14] 阿依丽.10例PCI术患者72小时后并发假性动脉瘤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新疆医学,2009

篇6:急性心肌梗死如何治疗方法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措施包括两种情况:

(1)健康教育:对整个人群进行健康知识教育,提高公民的自我保健意识,避免或改变不良习惯,如戒烟,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保持心理平衡等,从而减少冠心病的发生。

(2)控制高危因素:针对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如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吸烟以及有家族史等情况,给予积极处理,当然,这些危险因素中有些是可以控制的,如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肥胖,吸烟,少活动的生活方式等;而有些是无法改变的,如冠心病家族史,年龄,性别等,处理方法包括选用适当药物持续控制血压,纠正血脂代谢异常,戒烟限酒,适当体力活动,控制体重,控制糖尿病等。

2、二级预防措施

冠心病患者的二级预防内容也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方面包含了一级预防的内容,也即要控制好各种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第二方面,采用已经验证过有效的药物,预防冠心病的复发和病情加重,目前已肯定有预防作用的药物有:

(1)抗血小板药:已有多项临床试验结果证实了阿司匹林可减少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再梗死率,急性心肌梗死后应用阿司匹林可使再梗死率下降大约25%;如有阿司匹林不能耐受或过敏者,可选用氯吡格雷。

(2)β受体阻滞药:只要无禁忌证(如重度心力衰竭,严重心动过缓或呼吸系统疾病等),冠心病患者均应使用β受体阻滞药,尤其在发生过急性冠状动脉事件后;有资料显示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药,可使病死率和再梗死率降低20%~25%,可采用的药物有美托洛尔,普奈洛尔,噻吗洛尔等。

(3)ACEI:多应用于伴有左心室功能严重受损或心力衰竭者,已有许多临床试验(如SAVE,AIRE,SMILE以及TRACE等)结果证实了ACEI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的病死率;因此急性心肌梗死后,射血分数<40%或室壁运动指数≤1.2,且无禁忌证的患者,均应使用ACEI,常用的有卡托普利,依那普利,贝那普利和福辛普利等。

上一篇:12月大学英语六级短语下一篇:学习型组织论文:论中国共产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