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及康复期的护理体会

2024-05-18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及康复期的护理体会(精选10篇)

篇1: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及康复期的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及康复期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是指由于冠状动脉供血急剧减少或中断,引起相应的心肌细胞发生严重而持久的急性缺血坏死。临床上以严重而持久的胸痛、急性心力衰竭、休克、严重的心律失常,辅助检查有白细胞升高、血沉加快,伴有特征性的心肌酶学、心电图的动态改变。临床资料

2.1 再梗死或梗死后心绞痛 尤其对经溶栓治疗临床判断已溶通的患者,如再发生心前区疼痛,应及时作心电图并通知医生,必要时做心肌酶等追踪。如酶蜂值再度升高,则要考虑再梗死的发生,即使心肌酶不再升高,考虑为梗死后心绞痛,也要视为严重的心血管事件。

2.2 急性左心衰竭 在大范围前壁AMI者,尤易发生。要对患者呼吸困难程度的表述、呼吸频率加速、心率加快高度警觉,及时记录。能在患者发生急性左心衰竭早期,仅表现呼吸增加至25次/min以内,心率在120次/min以内,肺内湿罗音尚未增至布满全肺时报告医生予以处理,将明显提高治疗的成功率。要及时调整为半坐位,下肢低垂,减少回心血量,加大吸氧流量。强调抢救患者时用强心、利尿药要静脉推注。

2.3 恶性心律失常 如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最易发生于发病后24h以内,因此对发病第1~3天的患者进行全天全程心电监护,随时描记异常心电变化,溶栓观察期(2h)内,随心前区疼痛明显缓解时发生短时加速性室性自搏心律或房室传导阻滞,可能为梗死相关血管溶通引发的再灌注心律失常,多经简单用药即可消失。将除颤器置于患者床旁并随时充电待用。

2.4 心源性休克 常发生于大范围心肌梗死患者,对血压有降低趋势的患者,更应注意有无神志逐渐淡漠,肢端皮肤发冷或出现花斑,尿量少于20ml/h。发生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死亡率大于80%[1],故需积极救治。右心室梗死引起的低血压和休克,通过吸氧及适当的扩容来纠正。病情较轻者用2~4L/min吸氧,较重者6~8L/min或面罩给氧5~10L/min,持续给氧72~96h,以后可逐渐低流量或间歇给氧,提倡午睡和晚睡前给氧,以提高睡眠质量。由于右心室排血减少,通过大量输液,一天在3500~5000ml,平均4300ml,迅速建立二路静脉通道进行补液,补液时必须注意,不要过量,特别是当右心室梗死合并广泛的左心室梗死时,更应警惕。康复期护理

3.1 心理护理 恢复期心肌梗死病人的心理状态有:1)疑病恐惧,过分依赖;2)盲目自信,过分乐观;3)抑郁、焦虑,忧心忡忡;4)悲观厌世,消极人生;5)偏执己见,情绪不稳[2]。多数患者在患心梗后,因为身体上的痛苦(如疼痛、气短、活动受限制等),以及精神上的压力(如担心劳动能力下降、家庭经济状况、夫妻感情等),造成情绪低落、悲观等不良精神状态。这些对治疗效果有很大的影响。精神愉悦能够使体内的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激素处于最佳水平,能够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和损伤修复。这时护理人员应注意在护理工作中运用沟通技巧,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以诚恳的态度、科学的知识让患者稳定情绪、保持乐观的精神状态。同时向家属解释病情,取得家属的配合也非常重要。潘冬梅的研究表明恰当的心理护理可以使白内障患儿局麻下配合手术比率、成功率提高。

3.2 活动能力康复 有文献报道,AMI患者病发第1天实施康复训练效果优于绝对卧床2周训练者[3],AMI患者早期活动可促进冠脉侧支循环建立,降低血小板聚集,减少冠脉血栓的形成,有利于心功能的恢复[4]。国内研究显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等药物的临床应用有效降低左心室重构(VR)的发生率,为早期康复奠定了基础,因此在充分的药物治疗情况下,对无并发症的AMI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能延长患者的寿命及降低病死率[5]。对所有的心肌梗死后具有可比性结果的分析表明,进行系统康复治疗后,可降低死亡率25%,减少患病率15%有研究表明[6],无合并症的心肌梗塞早期康复治疗并不增加远期死亡、心肌再梗塞、心绞痛的发生率,同时对心功能及生活质量无不利影响[8]。实施康复护理的要领是掌握患者的思想情绪,通过暗示、说明、解释、教育等方法,施加良好的心理影响,使患者产生安全感,主动配合治疗,平稳度过急性期[8]。出院指导

4.1 出院意味着疾病已康复,患者逐步恢复其家庭和社会角色,精神准备很关键。在出院前应使其树立正确生活方式,建立重入社会的信心。对于部分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的患者来说,在观念中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建立重入社会的信心,对于很多女性患者是非常重要的。梗塞后反复发作心绞痛患者,与不良生活习惯及精神因素有很大关系。告诫患者戒烟酒、常做运动、避免劳累、保证睡眠、控制情绪波动在预防再发心梗、心绞痛具有极大的意义。

4.2 告诫患者遵医嘱按时服药、合理用药。

4.3 告知患者在有身体不适时应该采取的措施。定期复查。

【参考文献】

[1] Webb JG,Sleeper LA,Baller CE,et al.Implication of the timing of onest of cardiogenic shock after acute myocardiol infarction:A report form SHOCK trial registry[J].J Am Coll Cardiol,2000,36:1084-1090

[2] 唐永玲.心肌梗塞病人恢复期的心理分析及护理[J].实用医技,1999,6(6):470

[3] 芦良花,陈风侠.老年急性心肌梗死不同时期实施康复程序的临床观察[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12):6

[4] 陈启华,叶国鸿,罗发强,等.冠心病三级预防康复的实施与长期指导的作用[J].中国康复,2004,19(4):211-213

[5] 杨丽艳,邹继华,绳杰清.急性心肌梗病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4,10(5):316-317

[6] 周士枋.心脏病和呼吸系统疾病的康复[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05,20(9):702

[7] 马虹,廖新学,何建桂,等.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1年随访[J].中华心血管杂志,2001,7:397-399

[8] 倪晓春,李惠兰,陈泽英,等.心肌梗死反复发作患者的心理康复护理[J].中国康复,2003,18(4):251-251

篇2: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及康复期的护理体会

冉桂玲,王守法

摘要:急性脑梗塞(ACI)亦称脑血栓形成1,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狭窄、闭塞而造成急性脑缺血和脑组织坏死,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的严重损坏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疾病。临床上以起病急和四高(即:发病年龄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2。目前,在临床上用静脉溶栓的办法对于这一疾病的治疗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方法也容易引起诸多的并发症(比如用尿激酶(UK)静脉溶栓治疗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会产生影响,从而引发可能出现的并发症3)。本文主要针对使用静脉溶栓之后,对可能引发的并发症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

关键词:急性脑梗塞 静脉溶栓 并发症

分析及护理对策

引言: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越来越严重,老年人的健康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由于人自身发展的特点和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一些在特定年龄阶段最容易出现的疾病(比如中老年人为脑梗塞的多发人群),自然就成为医学界同仁关注的焦点,而急性脑梗塞(ACI)更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的并且严重损坏人类健康的神经系统性疾病。急性脑梗塞在临床上以起病急和四高(即:发病年龄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病死率高)为主要特征,而且治愈率比较低,恢复也比较慢,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活质量4。目前对于急性脑梗塞的治疗,临床上主要采用静脉溶栓的办法,而且这种治疗的办法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是,这种治疗的方法很容易引起诸多的并发症,比如:现在临床上主要用到的尿激酶(UK),以尿激酶静脉溶栓后就会对凝血及纤溶系统产生影响,比如栓子溶解后血液渗出 ,继发性纤溶亢进 ,凝血功能障碍等等3,从而引发主要诸如出血等可能出现的严重的并发症。为了保证静脉溶栓的最大功效,防止因溶栓而导致的意外并发症,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及护理,本文特针对在使用静脉溶栓之后(尤其是在使用静脉溶栓后的24个小时以内),对可能引发的主要并发症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有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一、使用静脉溶栓后可能出现并发症的分析

尽管尿激酶被广泛用于急性脑梗塞的临床治疗,而且其效果可以说目前是最好的,但是,在静脉溶栓后,很有可能会出现出血、血管再闭塞、再梗塞及再灌注性脑损伤等并发症征象。

第一、静脉溶栓后,出血是溶栓治疗后最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所以医护人员一定要严密的观察病人出血的征象,比如:颅内、皮肤、粘膜、泌尿道、消化道、生殖道等有无出血现象。特别是要注意患者的意识、瞳孔和肢体活动的变化情况,一般每过十五到三十分钟就要观察一次。如果病人发生如下症状:

1、颅内压增高,这时会出现头痛、呕吐和视神经乳头水肿的“三主征”;

2、“两慢一高”,即:脉搏缓慢而洪大,呼吸慢且深,血压升高;

3、言语和肢体再次出现活动性障碍等,就必须要警惕了,因为有脑出血的可能。这时应该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并尽快采取有效的处理措施。

第二、静脉溶栓后,有的患者还有可能会出现如头痛、呕吐以及肢体乏力再度加重的临床症状,复查头颅CT时发现颅内有出血。

第三、静脉溶栓后,再发性梗塞征象:意识、言语和肌力等神经系统体征发生变化。如果出现恶化情况,除了要警惕颅内出血外,也要考虑是再发梗塞,这用CT即可资别鉴别。

总之,采用静脉溶栓的办法对急性脑梗塞的治疗效果非常显著,但是静脉溶栓后也会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因为溶栓药物应用后,残存血栓的促凝作用会导致纤溶后的高凝状态,近期内很容易发生再闭塞,闭塞率为10%一20%2,为了预防血管再闭塞,必须要定期复查出凝血时间,必要时复查血常规、肝功能及心肌酶等实验室指标;所以在采用静脉溶栓后,为了严格掌握病人的治疗进展及情况,避免突发并发症,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和血管再闭塞的预防就显得非常重要,以警惕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那么,在使用静脉溶栓后应该采取哪些防护和护理措施呢?

二、使用静脉溶栓后的护理对策

总的来说,采用静脉溶栓后,需要采取综合护理,观察出血及再梗塞等并发症的征象、心理辅导和康复指导。在急性脑梗塞的溶栓治疗中,各环节护理技术之间的配合至关重要。

疗效及生命体征观察。

1、观察病人意识、言语、肌力等情况。如果发现患者有肌力下降、意识障碍,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处理。

2、静脉溶栓后,记录血压的变化,根据病情变化进行相关监测。

3、心理疏导。由于脑梗塞起病急,病人突然面临偏瘫、失语等残疾的体验,情绪大都焦虑、急躁,而且要求快速康复的欲望极为强烈。如果后期疗效与预期有差距,患者则感到悲观失望,护理人员应该根据实际情况,给予每个病人不同的心理护理。一般而言,发病早期多安慰,多疏导患者,平复病人焦虑情绪。后期则应多给予鼓励、支持,以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

急性脑梗塞进行积极的康复治疗,可使90%的患者重新获得步行和自理生活的能力,其中30%的患者还能恢复一些较轻的工作2。因此,康复治疗对脑梗塞

患者很重要。康复护理及出院指导帮助患者早期进行康复锻炼,促进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率。留有后遗残疾的患者,教会其自我护理,提高残疾后适应工作和生活的能力,同时要向家属讲解照顾技巧,进行脑血管病的健康指导教育。

三、再灌注性脑损伤的预防和早期护理措施

闭塞的血管经溶栓治疗再通后,会引起再灌注损伤,发生脑水肿5。再灌注后脑水肿也是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常见的并发症,护理中应注意:

1、脑梗死发病12 小时内,缺血脑组织再灌注损伤及脑水肿较轻,但12小时以后则有明显的损伤和水肿。故在溶栓后24小时内应密切留意病人的意识、瞳孔、血压、脉搏、呼吸和瘫痪肢体功能的变化,观察患者有无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原来的病情有无好转,及时了解有无脑水肿的症状;

2、摄人量过大可加重脑水肿,故要注意保持24小时出入量平衡。在最初几天,最好能保持轻度脱水状态,使水出量略多于水入量。一般情况下水入量可按前一天的尿量加500ml来计算;

3、当出现脑水肿的征象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有效地使用自由基消除剂、脱水药、激素、维生素C和维生素E等。

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的预防和早期护理措施包括:

1、溶栓后24小时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语言、运动、感觉功能等的变化情况。如果在24小时内出现头痛、呕吐、失语或进行性意识障碍、双侧瞳孔不等大、对光反射迟钝或者消失、原来的症状加重或有新的肢体瘫痪,则提示有溶栓后血管再闭塞致继发脑梗死的可能,要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展开救治;

2、严格遵医嘱使用肝索、阿司匹林等抗凝药物。

综上所述,尿激酶静脉溶栓虽然是目前公认的一种有效治疗脑梗塞的手段,但使用溶栓后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在静脉溶栓后,做好必要的护理配合,进行严密观察以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护士还必须积极配合医生,密切观察病情,加强监护技术,对脑梗死患者的急救心理指导及康复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总之,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潜在的危险因素并实施早期护理干预,防止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笔者认为,药物的准确应用,结合病情观察和健康指导则是顺利完成治疗的保证。

主要参考文献

[1] 许凤春等.急性脑梗死溶栓治疗的观察与护理[J].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5-10 [2] 黄允香.急性脑梗死超早期静脉溶栓并发症的预防和早期护理干预[J].吉林医学杂志,2009-5 [3] 张锦丽等.急性脑梗塞静脉溶栓治疗前后对凝血及纤溶系统的影响[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1999年第16卷

篇3: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及康复期的护理体会

1 急性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的病人要求在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 大小便在床上完成, 改变了往日的生活习惯。得知自己患了心肌梗死, 特别是有一定文化水平者, 对疾病了解一些, 但又不全了解。因此产生焦虑不安情绪。

深入了解病人的心理反应, 当病人提出问题时给予清楚的解释, 并解释医疗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使病人能够正确理解认识和对待疾病, 正确理解护理要求, 积极地配合治疗和护理。

有些病人不适应监护室环境, 对室内监护设备及一些抢救仪器感到紧张及恐惧。另一方面由于频繁的治疗、观察及护理, 造成紧张的快节奏气氛。对既没有亲属陪伴又没有亲友探望且感到伤心和孤独病人。认为只有临死的病人才被送进监护室, 从而产生种种疑虑。这时我们应采取如下措施:①要通过语言、行为等与病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给病人以积极的疏导与暗示, 多关心询问病人的自觉症状, 给予情感支持, 让病人感到温暖和安慰。②帮助他们熟悉环境, 调整病人与环境关系, 改善因环境变化而引起的心理失控。③护士在护理操作时动作要轻、稳、准、快, 态度可亲、乐观、庄重、镇定, 绝不能由于自己的负性心理状态影响病人情绪。为解除病人的种种疑虑, 医务人员要正确运用保护性医疗制度外, 也应根据个体心理差异, 选择性地告诉一些信息以稳定病人的情绪, 为病人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

2 恢复期护理

缓解和恢复期的病人, 他们的顾虑是担心心肌梗死复发, 担心出院后再发病时得不到医护人员的及时治疗和照顾。另一方面担心不能再过正常的家庭生活, 以至自己在家中和社会的地位受影响。这时我们采取如下措施:①以高度的责任心, 认真摸清每个病人的心理特点, 倾听其诉说, 确认病人对疾病和未来生活方式的顾虑。②向病人提供有关疾病, 治疗及预后的确切信息, 强调正面效果, 以增进病人的自我照顾能力和信心。在病人活动能力范围内, 鼓励病人从事部分生活自理和运动, 以增加病人的自我价值感。③加强有关疾病的宣教, 让病人和家属了解心肌梗死的发病机制治疗及诱发因素及自我救护等有关知识。定期随诊, 保持精神开朗, 就可以减少再发。④在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的同时, 还要做好家属的疏导工作, 使病人和亲属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环境。

3 小结

篇4: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及康复期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护理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426-02

心力衰竭(以下简称心衰)是由各种病因引起的心脏功能受损,左心排出不能满足机体代谢及血液循环需要而出现的一组综合征。[1]心力衰竭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常见和重要的并发症之一,大面积心肌梗塞心衰的发生率更高,[2]也是心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正确的护理对提高抢救成功率具有决定性的意义。[1]

1 在临床工作中,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要遵循下列原则

尽早开通梗塞相关血管,挽救濒死心肌,缩小坏死面积,保护心功能,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率。[3]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是因为急性心肌梗死引发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原因为:

1.1 左室大面积坏死、梗死,左室顺应性下降与心肌收缩力降低导致左房压力上升。

1.2 右心室梗死的表现 ①漂浮导管的检查,测肺毛细血管楔压、热稀释法测心排血量或心脏指数、肺毛细血管楔压可以间接估计左室充盈压,肺毛细血管楔压和热稀释法测心排血量可作为收缩功能;②急性心肌梗死引发充血性心力衰竭临床表现以左心衰竭为主;③胸部X线显示由肺泡水肿与肺间质引起双肺上叶肺静脉充血,严重时肺门云雾状阴影向外扩展。

1.3 小部分由于急性心肌梗死的机械并发症。

以病人为中心的优质服务,以灵敏的观察力充分评估病人有可能发生的护理问题,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杜绝不应发生的任何问题,最大限度地使病情向好的方面转化,减轻病人痛苦和家庭经济负担,为病人的康复做出最大的努力。[4]

2 基础护理

2.1 体位 严格卧床休息协助患者采取坐位或半坐卧位,以减少回心血量,增加肺活量以利呼吸,使痰较易咯出。

2.2 保持呼吸道通畅 积极纠正缺氧是治疗的首要环节。及时协助病人咳嗽、排痰,并观察记录病人的咳嗽情况及痰液的性质、量。[5]

2.2.1 鼻导管给氧 可用单侧或双侧鼻导管持续高流量给氧(5-6L/分)。鼻导管插入深度以8-10cm为宜,并要求患者闭口呼吸,否则很难提高肺泡氧分压。若用单侧鼻导管吸氧,一般8-12小时后应换另一侧。

2.2.2 面罩吸氧 普通面罩给氧气时,吸入氧的浓度与鼻导管法相似。

2.2.3 加压给氧 对神志不清严重缺氧的患者应予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予呼吸机辅助呼吸。

2.2.4 酒精湿化吸氧,降低泡沫表面张力以使泡沫破裂,亦是改善通气和保证供氧的重要措施。经鼻导管给氧时,可将氧气通过含20-25%酒精的湿化瓶,与氧一起吸入呼吸道。初始流量2-3L/分,待患者适应后可增至5-6L/分,间断吸入。20%酒精经超声雾化吸入,可吸20分钟,停20分钟。酒精与氧气混合后有易燃、易爆的特性,故应注意远离火炉、油炉和电炉,禁止吸烟。酒精对肺泡及支气管粘膜有一定刺激性,使用时间不宜过长,宜间断应用。

2.2.5 必要时查血气分析,及时调整用氧浓度及方法。

3 病情观察

3.1 及时给予心电、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准确记录患者意识、体温、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密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及有创血压的监测。

3.2 观察呼吸困难的程度,包括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鼻翼动、三凹征、痰鸣音以及口唇紫绀的程度。

3.3 循环系统除观察心率外,还应注意心律是否规则、心音是否有力和末梢循环等情况,包括面色、肢端温度和颜色。[1]

3.4 准确记录尿量,对病情变化进行正确的判断。

4 用药观察

4.1 镇静剂 首选吗啡5-10mg皮下注射或更小剂量,除镇静作用外,亦扩张周围血管,减轻心脏负荷,使呼吸减慢,改善通气功能和降低耗氧量。

4.2 利尿剂 宜选用速效强效利尿剂,以减少血容量,缓解肺循环的淤血症状。首选速尿或泽通静脉注射。速尿静脉注射还有扩张周围静脉作用,降低心脏前负荷。注意准确记录尿量,防止电解质紊乱的发生。

4.3 血管扩张剂 通过扩张周围血管,减轻心脏前和/或后负荷,改善心脏功能。常用制剂有硝普钠、硝酸甘油等,使用输液泵控制液体滴数并严密观察患者血压波动,及时调整药物剂量。

4.4 平喘药物 氨茶碱0.5G稀释缓慢静滴或喘定0.25G稀释中缓慢静推,注意观察心率、心律的变化。

4.5 激素类的应用 氢化可的松琥珀酸納50-100MG稀释后静推或甲强龙40-80MG稀释后静推,注意患者的肺部感染情况。

4.6 洋地黄类制剂 急性心肌梗死24小时内禁用。

4.7 IABP的治疗护理 使用IABP治疗心力衰竭可减轻心脏负荷,减少能量消耗并能促进梗死或缺血区的侧支循环的形成。在使用过程中严密观察有无血栓、气栓的形成,出血,感染、血小板减少、主动脉破裂、下肢血栓形成等。严格掌握停机、拔管指证。

5 心理护理

5.1 首先应稳定病人的情绪,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才能主动积极配合救治,提高抢救成功率。在尽力终止病人不断加剧的紧张情绪和疾病痛苦的基础上,再配以适当的语言安慰,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

5.2 其次在合适的情况下,应向患者家属做好必要的病情介绍,讲明配合治疗的重要性,稳定家属情绪,使他们主动配合治疗并影响、感染患者的情绪,使救治顺利进行。

5.3 护理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素质,言谈举止得体、大方,仪表的整洁、端庄,首先会在心理上给患者一个良好的印象,再加上扎实的基本功,执行医嘱的准确无误,技術操作的熟练利落,就会让患者看到自己康复的希望,在安全感中很快进入被救治的最佳心理状态,提高抢救成功率。[6]

6 体 会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急性心力衰竭患者均要进入CCU进行监护并且立即抢救,根据病情进入抢救流程。经过精心的救治和护理,大多数急性心力衰竭病人均能度过急性期,好转出院。然而有少部分严重心力衰竭病人,并发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和多器官功能衰竭,救治无效而死亡。[5]

参考文献

[1] 连莲淑,章安安.婴幼儿肺炎合并心力衰竭的护理体会[J].福建医药杂志,2002,24,(1).

[2] 焦永凯.急性大面积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的治疗[J].实用医技杂志,2004.10,11(10)上半月版.

[3] 张长群.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力衰竭92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5.06,5(6).

[4] 张金英,穆希珍.心肌梗塞发生心力衰竭的原因分析及护理[J].工企医刊,2003,16(5).

[5] 周慧敏.32例急性心力衰竭病人的抢救和护理[J].全科护理,2011,9(14):1276-1278.

篇5: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及康复期的护理体会

1 临床资料

2007年2月~2009年12月共收AMI伴心律失常40例, 男32例, 女8例, 年龄45~76岁, 平均年龄57岁, 所有AMI患者均符合AMI诊断标准[2]。其中下壁梗死12例, 广泛前壁9例, 后壁梗死8例, 前间壁8例, 心内膜下梗死2例, 侧壁1例。其中合并窦性心动过速11例, 室上性心律失常5例, 心室颤动2例。

2 结果

本组患者中27例临床治愈, 10例明显好转, 3例因大面积梗死抢救无效死亡。死者平均年龄62岁。其中2例在入院72h内死于心律失常, 1例死于心源性休克。

3 急救护理

3.1 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得知病情时常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护士在配合医生抢救的同时, 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应用心理学知识和理论, 通过解释、疏导和答疑, 使患者及家属了解疾病有关知识, 减轻心理负担, 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配合治疗。另一方面, 医务人员应该在出现紧急情况时保持清醒头脑, 做出正确决策, 增加患者及家属对医生的信任度[3]。

3.2 基础护理

立即让患者平卧, 吸氧, 建立静脉通道。卧床休息能降低心脏的工作负荷, 减少心肌耗氧。护士应向患者及家属反复宣传休息的重要性, 避免用力排便及剧烈咳嗽等, 如便秘可用缓泻剂, 协助患者床上排便翻身。患者在发病72h内绝对休息, 3d后可进行关节的被动运动。饮食以低钠、低脂肪、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为宜, 不宜过饱。

3.3 心电监护

心电监护是处理此类患者最重要的措施之一, 心律失常绝大多数都发生在梗死后48h。医护人员应严密监测心电示读器上的心电图变化, 根据心电图状态调整患者心率维持在60~100次/min, 若发现异常应及时报告并给予处理。一旦发生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速, 立即静脉注射利多卡因, 对窦性心动过缓合并低血压可给阿托品0.5~1.0mg静脉注射。若病人出现心室颤动, 应立即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有2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应随时准备安装起搏器。

3.4 使用药物注意事项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正确使用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之一。在药物治疗同时做好心电监护, 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和心功能的变化, 及时发现异常情况, 及时治疗。用胺碘酮静脉给药时, 我们选择上肢肘静脉避免, 避免下肢及远端静脉给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严重的心前区压榨性疼痛, 休息或含硝酸甘油是不能缓解。通常使用吗啡或盐酸哌替啶镇痛。使用这类药物时, 需要注意观察神志变化, 血压下降及有无呼吸抑制。

4 讨论

心律失常是AMI最常见的并发症。心律失常会增加心肌耗氧量, 诱发泵衰竭引起猝死, 因此及时发现和抢救是关键。在抢救过程中严密观察和细心护理可真正起到提高成功率的作用。急性心肌梗死伴发心律失常的原因笔者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点: (1) 由于心肌供血中断, 交感神经反馈调节使得心率增快。 (2) 梗死部位如果涉及到心脏节律传导路径, 可切断该处的传导造成房室传导阻滞。 (3) 心肌细胞损伤后, 周围的正常心肌细胞出现异常放电, 局部电流形成反折。 (4) 心肌梗死后交感神经发生重构造成了其空间分布不均匀。

本组40例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通过密切观察病情, 心电监测, 针对AMI并发心律失常的类型进行急救, 护士同时积极配合医生进行各种抢救和治疗, 并经过认真研究, 科学分析, 制订最佳护理方案。结果有37例患者抢救成功, 成功率达92.5%。因此,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应严密监测心电变化, 及时发现, 及时救治, 降低死亡率, 提高成功率。

摘要:目的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 (AMI) 并发心律失常的急救与护理措。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09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42例AMI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资料, 并评价急救与护理措施的效果。结果 27例临床治愈, 10例明显好转, 3例因大面积梗死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主要死因, 持续监护能用时发现心律失常, 早期干预能取得满意疗效。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电监护

参考文献

[1]刘桂芳.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急救护理体会[J].哈尔滨医药, 2006, 26 (4) :67~69.

[2]周述娜, 朱玉坤, 吴国丽.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心在急性心肌梗死救治中的作用对比[J].中国全科医学, 2008, 11 (1) :148~149.

篇6: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及康复期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交感电风暴;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303—0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发病期间,心肌电活动极不稳定,易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其中心室颤动为致命性心律失常,发病突然,患者可表现为意识丧失、抽搐等,如不及时救治,可导致死亡。心室电风暴又称室速风暴、交感风暴、儿茶酚胺风暴、ICD电风暴。电风暴是指24h内自发的室速/室颤〉2次,通常需要电除颤或电复律终止。

2011年4月29日我心内二科收治了一名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引发交感电风暴患者,经过51天精心治疗和护理痊愈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53岁,于2011年4月29日以间断剧烈胸痛3天,加重2小时为主诉入院。该患者近3天无明显诱因出现剧烈胸痛,每次发作呈间断性及撕裂样疼痛,向咽喉部放散,呈烧灼感,每次持续30-60分钟不等,辅助检查:心电图 窦性心动过速,偶发室早,V1-V4ST段抬高成单项曲线,CK-MB273U/L,CK2531U/L,血压211/149mmHg。诊断:急性广泛前壁心肌梗死,泵功能Ⅱ级,高血压病3级。给予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降压、抗心律失常等对症治疗。入院3天后,由于出现大面积皮下瘀斑,被迫停用抗凝药物。10天后患者突发阿斯综合征,心电监护频繁室速、室颤,立即实施心脏电除颤、电复律抢救成功。每次发作前患者都自觉咽部成辣感后表情痛苦发作阿斯综合征。此后一直于利多卡因、胺碘酮、普罗帕酮药物一种或两种联合抗心律失常,但仍频发室早,室速、室颤交感电风暴现象,经专家会诊交感电风暴是因为患者心肌梗死后心肌缺血缺氧所造成,于5月27日、6月10日在家属迫切要求下,自愿承担手术风险行CAG及PCI术2次,术后室性早搏明显减少,于6月20日痊愈出院。

2护理措施

2.1休息与活动 患者一直有室早、室早成对等心律失常,不适合剧烈运动。但因卧床时间较长可以协助患者翻身,肢体被动运动,此期间密切观察心電监测,如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或有心律失常,应立即停止活动绝对卧床休息

2.2安置患者 最好是单患者监护病房,保持病房清洁、整齐、舒适、安静、温湿度适宜、空气清新,并注意保暖,给予氧气吸入。吸氧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心肌氧合,有助于梗死周围缺血心肌的氧供,缩小梗死的范围,从而减轻心肌缺氧性损伤

2.3 饮食护理 由于患者心功能低下及疼痛、气短的影响,使其食欲下降。因此宜进低脂、清淡、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减少便秘与腹张。进食不宜过快、过饱、过热、过凉,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和胃部不适。

2.4 保持大便通畅 鼓励进食新鲜蔬菜及富含粗纤维食物及注意饮水。保持每日大便1次或2次。若2日未解大便须积极处理,加速肠蠕动,便秘者给予开塞露或温盐水灌肠,排便时须有专人看护,避免排便过度用力,防止因腹内压急剧升高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血流量变化而发生意外。

2.5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心电监护 持续心电监护可及时发现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从而及早治疗,有效控制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为抢救赢得时间。应十分重视病人的主诉及精神状态,此患者每次发作都有向咽喉部放散,呈烧灼感症状,及时用药,准备好除颤仪防止室性心律失常引发意外。室颤是急性心梗病人突然死亡的主要原因,室颤发生前一般都有前趋症状出现,当发现病人有面色苍白、紫绀、出汗及心律紊乱等,要考虑室速、室颤的可能。心电示波提示以下几种危险信号要高度警惕:①多形性室早,室早呈二联律;②多源性室早;③连续出现3个室早、室性心动过速;④Ron T现象。若发现上述情况,可配合医生静脉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时除颤。

2.6 要由经验丰富的高年资专科护士承担 根据患者的病情制订出护理计划,详细列出护理事项。监护室的设备、药品要齐全,护士要熟悉监护室内各种仪器的性能及使用方法,熟悉各种急救药品的适应证,用药剂量、方法及放置地点。换班时要做到床前交班,心电监测要和病人症状体征的观察紧密结合,不能脱节。对室颤和心跳骤停者立即平卧行心前区叩击、胸外心脏按压术、人工呼吸,同时即刻准备除颤,要求操作熟练,动作迅速。

2.7 心理护理 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危急,症状反应剧烈,治疗措施复杂,易使患者担心自己病情严重,产生焦虑、恐惧、紧张、悲观心理等,而这些负面情绪又可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病情,因此做好心理护理非常重要。

2.7.1善于缓解紧张情绪 护士应以从容的神情赢得患者的信任,在处置和抢救时应操作熟练、忙而不乱,给病人以信任感和安全感。

2.7.2及时关心安慰患者 护士应尽快消除患者焦虑,孤独感,当患者有病情变化时,护士应尽量陪在患者身边,给与有效的心理支持。使患者感到温暖,鼓励其树立自信和战胜疾病的勇气。

2.7.3做好解释工作 应先向病人及家属做好解释工作,讲明病情与情绪的利害关系,取得家属支持,避免在患者面前哭啼或惊慌失措而致病情加重。安慰病人不要失望,使其树立乐观的情绪和战胜疾病的信心,密切配合治疗,充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

3 小结

篇7: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及康复期的护理体会

静脉溶栓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方法之一, 溶栓治疗可使阻塞的冠状动脉再通, 可逆性损伤的心肌得到再灌注, 限制梗死范围, 改善濒死的心肌, 维持心肌功能, 降低病死率。溶栓治疗的时间越早, 则梗死的范围越小, 病死率越低。尤其在发病1 h内行溶栓治疗, 可显著降低病死率。但是, 溶栓治疗后一定时间内有可能发生并发症, 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因此, 了解掌握溶栓后并发症的原因, 提高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和准确性, 加强对溶栓后并发症观察和护理, 对改善病人预后、降低病死率及病人的转归尤为重要。2007年1月—2008年10月我院收治6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静脉溶栓治疗, 同时加强了溶栓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 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7年1月—2008年10月我院收治65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静脉溶栓治疗, 其中男48例, 女17例;年龄41岁~70岁, 平均55岁;均在发病6 h内就诊, 经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均符合世界卫生组织 (WHO) 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无溶栓禁忌证, 均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梗死部位:前壁22例, 前间壁17例, 下壁13例, 下壁及正后壁11例, 下壁及右室2例;均为溶栓后冠状动脉再通病人。

本组溶栓治疗期间发生频发室性期前收缩12例, 室性心动过速10例, 房室传导阻滞1例, 心绞痛8例, 鼻出血1例, 皮下及注射部位淤斑3例, 低血压6例, 动脉栓塞1例。发现病情变化后, 护士及时通知医生并密切配合, 积极采取治疗、护理措施使病人转危为安。

2 溶栓后并发症的预见性观察与护理

溶栓后可能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心肌损伤、低血压、变态反应、出血、动脉栓塞等并发症。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掌握发生并发症的条件及因素, 发现异常及时报告, 并备好抢救物品及药品, 配合医生抢救。

2.1 心电监护

溶栓过程中持续监测心电变化, 及时记录。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使闭塞的血管再通, 恢复心肌灌注, 造成心电不稳定, 可引起再灌注心律失常。再灌注心律失常以室性期前收缩及加速性心室自主节律为主。溶栓3 h内心律失常发生率最高, 据报道84%的心律失常发生在溶栓4 h内[1]。前侧壁心肌梗死时, 由于血液中的儿茶酚胺水平较高, 心律失常多为室性心律失常, 如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下壁心肌梗死由于迷走神经的作用, 心律失常多出现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本组病人发生心律失常后均因发现及时并采取相应治疗措施, 使病人转危为安。因此, 对溶栓病人持续心电监护, 了解心电动态变化是及早发现心律失常并发症的关键。护士预见性的病情观察表现在溶栓治疗的整个过程中对病人心电图的观察、分析, 掌握心肌梗死病人心电图变化的规律以及常见心律失常的心电图型, 提高观察心律失常的敏感性, 对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再通室性心律失常病人进行连续心电监测, 并做好心电极板皮肤处理, 密切观察心律、心率变化。发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三联律、心动过缓等恶性心律失常及时准确判断和处理, 为抢救赢得时间。下后壁心肌梗死病人在睡眠中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如果抢救不及时, 可引起猝死, 尤其要加强夜间心电监护和病情观察。床旁备抢救药品、除颤器、临时起搏器, 充足电源, 以备随时取用, 护士应熟练掌握除颤技术, 做到分秒必争, 以免延误抢救时机。

2.2 血压监测

低血压是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并发症, 一般急性心肌梗死4 h最为明显。低血压可由心肌大面积梗死、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输出量减少所致, 也可由血容量不足、再灌注性损伤、血管扩张药物使用合并出血有关。低血压多见于下壁或后壁心肌梗死, 可能由于下壁分布较多的心脏抑制性感受器, 再灌注引起迷走神经反射的结果[2]。单纯性的低血压, 加强监测, 溶栓30 min后10 min测血压1次, 溶栓结束24 h内15 min~30 min测量血压1次, 之后1 h测量1次, 可根据病情延长监测时间, 直至平稳。并嘱病人保持情绪稳定, 绝对卧床休息。本组6例并发低血压病人中有2例伴周围循环灌流不足, 病人诉主头晕, 及时通知医生后, 给予多巴胺静脉泵入, 根据血压监测结果调整输注速度, 平稳后停用多巴胺, 效果满意, 防止了心源性休克的发生。

2.3 预防出血

溶栓治疗可以溶解冠状动脉内的血栓, 让血流再灌注缺血的心肌, 增加心肌供氧量, 但可使凝血时间延长, 引起出血不良反应。也有人认为, 可能与原来已形成的止血性血栓溶解后出血、纤维蛋白原耗竭以及溶栓抗凝治疗等措施有关。溶栓期间应严密观察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 穿刺部位有无皮下淤血以及鼻出血、牙龈出血, 有无痰中带血, 呕吐物、尿液的颜色。如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肢体麻木、瘫痪等症状, 应警惕颅内出血[3]。静脉输液尽量用留置针, 以减少穿刺部位的出血, 吸氧尽量用鼻塞以减少鼻黏膜损伤。溶栓后, 按时复查出凝血时间、血小板[4]。采血时扎止血带时间不超过3 min, 以免影响检验结果。饮食适当限制绿叶蔬菜和新鲜水果, 防止食物中过多的维生素K进入机体, 影响凝血功能[5]。

2.4 变态反应

溶栓治疗过程中病人出现发热、寒战、皮肤过敏、过敏性休克等, 提示有变态反应发生, 应立即报告医生, 及时采取措施, 防止更严重的后果。

2.5 再梗死

在治疗过程中溶栓和血栓再形成两者同时进行, 在溶栓剂的作用下, 抑制了血栓形成, 加速血栓的溶解, 随着治疗进行, 溶栓剂逐渐被消耗, 溶栓速度下降, 被抑制了的血栓形成因子可能再活跃, 导致血栓再形成。另外, 溶栓后, 冠状动脉仍有少量狭窄管腔, 易发生再梗死。如病人出现心前区疼痛、扩血管药物不能缓解、心电图显示S-T段再度抬高、心肌酶学变化, 提示冠状动脉再度梗死, 应立即通知医生, 行冠脉介入治疗[6]。另外, 由于溶栓抢救了大量的坏死心肌, 使其处于损伤缺血的状态, 易造成心电不稳而导致心绞痛反复发作。应注意观察并记录心前区疼痛的部位、时间、性质, 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临床表现, 以赢得抢救时间。

3 小结

护士应充分了解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各种并发症的症状及特点, 并熟悉护理对策;加强病情观察, 前瞻性评估不同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状况, 对各种潜在的危险因素做到心中有数。在溶栓后不同阶段及早提出可行性预防护理手段, 使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更加有效、安全, 以提高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生存率和生命质量。

参考文献

[1]蔡美玲.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律失常的护理[J].河南医药信息, 2002, 10 (7) :51.

[2]李桂君.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的并发症[J].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1996, 2 (4) :176-177.

[3]王改红, 赵肖娜, 王茹花.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 2009, 23 (12B) :3238-3239.

[4]王海花.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实施静脉溶栓疗法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增刊2) :83-84.

[5]魏秋玲.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的护理[J].护理研究, 2008, 22 (增刊2) :9.

篇8: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及康复期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 心肌梗塞;护理干预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2-7345-01

急性心肌梗塞是心内科最常见的急危重症,具有发病急、病情重,死亡率可达10%。促发心肌梗塞的诱因很多:如工作过于劳累、情绪紧张过于激动、暴饮暴食、饮酒过量、便秘,尤为老年人便秘用力屏气更容易导致心肌梗塞、寒冷刺激,特别是疾风迎走,刺激心脏血管收缩,导致疾病骤发。明确诊断,早期救治,积极护理,绝大部分患者能够转危为安。

1 临床资料

我院自2011年2月——2012年1月共抢救急性心肌梗塞患病人38例,其中男24例,女14例,最大年龄79岁,最小年龄41岁,治愈34例,死亡4例,其中4例死亡俱发生在急性期,故心肌梗塞病人急性期的救治与护理十分关键,要引起临床高度重视,如下将38例心肌梗塞病人急性期的护理经验阐述如下:

2 护理干预

2.1 接诊护士要做到“稳、准、快。”在短时间内争分夺秒的将病人安置在监护室内,立即通知医生,同时,做好常规的急救工作,如吸氧、止痛、安装心电监护,建立静脉通道,建议选用腹壁静脉,利于抢救,让药物快速有效的作用心脏,同时便于各种检查处置。

2.2 绝对卧床休息 心梗意味着心肌不可逆性缺血,损伤而坏死,导致坏死区域仍处于缺氧状态,因此,休息可减少心脏耗氧量,降低心脏的负荷工作,缩小心梗面积。绝对卧床休息是治疗心肌梗塞的关键。发病1-3天內需要绝对的卧床休息,尤其是最初的24小时之内,必须绝对卧床休息,限制探视,病人的一切生活如:进食,翻身、排便等琐事由护士协助完成,避免过于疲劳,防止活动过量,增加心脏负担。卧床期间,护士要协助病人肢体功能训练,7天后,可到室内外走动,14天后,可鼓励病人床上做伸展运动,深呼吸及四肢被动运动的轻度活动,以后,根据病情恢复状态适宜调节运动量。

2.3 心理支持 多数患者均在剧烈持久的胸骨后疼痛状态下入院,多表现为烦躁,特别是被医生确诊后,出现了极度恐惧、忧郁,精神高度紧张等心理应激反应。患者一旦情绪激动,会导致发生心律失常甚至猝死。加上患者心绞痛发作时常伴有濒死感,强化心理支持、协助是帮助患者战胜疾病的重要工作。护士加强病房及病榻旁的巡视,随时了解病人细微的病情变化和心理反应,治疗中,因病情的变化,药物治疗不理想,患者有消极的情绪,耐心和蔼与其交流,强调疾病治疗中的复杂性和曲折性,护士沟通要对患者使用保护性语言,不在病人面前谈论与病情相关的内容,实施技巧性有计划地指导病人了解自身疾病保健知识,并为之介绍治愈的病例,提高病人树立信心与病魔患作斗争,以良好心态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促进康复。

2.4 氧疗护理 鼻导管给氧,调节氧流量2-5L/min,间隙或持续性给氧2-3天,由于因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肌严重缺血缺氧,导致心前区疼痛,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浓度,增加心肌氧的供应,缓解心绞痛。吸氧期间注意观察鼻导管是否通畅,保持室内通风换气,每日1次/日,空气流通,有助于增加空气中的氧含量。

2.5 饮食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供血明显不足,心功能较差,加之需要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下降,因而饮食有着严格的要求,饮食结构要合理,以低盐、清淡、低胆固醇、低动物脂肪食物为宜,避免暴饮暴食,可少量多餐。调节好个人饮食习惯,是对心肌梗塞患者健康教育及护理干预的重点。发病初期3天内暂给予流质饮食,病情稳定后改为半流质或少渣饮食,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多吃如菠菜、芹菜、香蕉等含有纤维素的水果。促进肠蠕动,预防便秘。告诫病人戒烟酒,防止血压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导致病人心律失常,晕厥、甚至猝死。

2.6 疼痛的护理 病人疼痛与心肌缺血坏死有关。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突出的症状是心绞痛,剧烈的疼痛可诱发冠状动脉反射性收缩导致坏死区心肌缺血缺氧。因此,剧烈疼痛产生濒死感及置身监护室的陌生环境而焦虑和恐惧。应遵医嘱给予硝酸甘油10mg舌下含服或盐酸哌替啶50mg肌注,观察患者疼痛的部位、性质及持续时间,药物起效时间。此外,更要针对性对不同病人承受疼痛心理进行疏导,例如,病人对疼痛、经验、态度、注意力及情绪,疏导后,病人通过对疼痛的态度分散注意力后,稳定和暗示都能够减轻疼痛的刺激感。

2.7 二便护理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需长时间卧床,造成胃肠蠕动减慢及排便习惯的改变,病人因不习惯卧床排便甚至强迫自己不排便,易发生消化功能失调、便秘。患者一旦便秘,常会伴发腹胀而导致膈肌升高,导致反射性心律加快,影响冠脉血流量的改变,加重心脏负担;如排便时过度用力,可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加剧心肌缺血缺氧,易诱发心脏骤停。护理人员需耐心向患者讲解严格卧床及在床上排便的重要性,指出便秘对预后不利,可适服用与缓泻剂。在没有训练成功床上小便患者,易发生尿储留,可做腹部热敷、按摩或导尿。

2.8 溶栓护理 心肌梗塞早期溶栓治疗,能有效的缩小心肌梗死的范围。改善左心室的功能,降低死亡率。不足6小时,遵医叮嘱给与溶栓治疗,护士应该做到的是:

2.8.1 迅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支持输液及抢救使用。合理给药途径是治疗成功的重要环节,常规选择近心端的静脉通路。

2.8.2 护士处置前,询问病人有无心血管病史及肾功能情况,掌握配药的禁忌症。

2.8.3 准确配制溶栓药物的剂量。

2.8.4 使用溶栓药物要调节好静脉滴速,并及时观察病情,有无出血并发症,观察粘膜有无出血点,有无呕血及二便的颜色,重点注意瞳孔及头颅内有无出血,出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配合抢救。

2.9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病人持续的胸疼,提示心肌缺氧缺血,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或心理衰竭。急性期患者应严密进行心电图监测,密切观察神律、心率、脉搏、血压及心功能的变化。保持静脉通道通畅,备抢救药物。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液体入量。采取心电监护时,密切观察心律及心率变化以及有无休克表现,出现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痰等异常状态,立即通知医生配合抢救治疗。同时,针对病人的恐惧和焦虑的情绪,引导病人积极的反应状态,进行解释和开导,解除病人的思想负担,向病人讲解缓解情绪有利于病情控制的积极意义。

3 体 会

心肌梗塞是中老年生命杀手,它以病情危重,复发率高,给患者带来极大的恐惧。心肌梗塞急性期的护理干预,是防止心脏猝死的重要环节。临床中所践行的护理干预的重点,是注意患者的饮食、睡眠,活动的情况。必要时对心绞痛的病人给与止痛剂,舒缓疼痛症状,并根据患者接受病情的心理承受能力,情绪控制情况,体现人文关怀的服务理念,做出相应的心理安抚,做好患者健康保健指导工作,同时,护士要提升素质,具备精湛的护理技能,全面掌握常见疾病症状、并发症的病理特征和处置原则,认真细致的运用科学综合性护理干预,提高心肌梗塞的治愈率,降低死亡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王丽.急性肌梗死护理体会、《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8(35):295-296.

篇9: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及康复期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全面优质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日常活动指数,康复

急性心肌梗死属于严重的冠心病, 发病几率较高, 且具有很高的致残和致死率[1]。目前发病人群逐渐呈现年轻化, 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很大的影响[2]。此病常伴有心律失常、血清心肌酶升高、胸骨后强烈疼痛等临床症状, 并且病情复杂, 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3]。本研究对本院收治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全面优质护理,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2013年4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10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4例。对照组中男30例, 女24例, 年龄41~72岁, 平均年龄 (61.9±6.2) 岁;观察组中男32例, 女22例, 年龄42~73岁, 平均年龄 (59.6±6.0) 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医护人员定时对患者查房, 注意病情变化并快速作出处理。观察组采取全面优质护理干预, 与患者本身病情联合, 进行全面恰当的优质护理。具体内容包括: (1) 心理护理:严密注意患者心理状态并且快速做出调整, 需帮助患者建立准确的康复认识;告诉患者心情快乐和运动的关键性, 通过心理康复推动肢体康复。 (2) 饮食护理:教导患者摄入低蛋白、低脂、低盐和低纤维的食物, 预防因消化障碍而造成的便秘;患者需少食多餐, 避免因为过饱而造成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的发生。 (3) 休息护理:提醒患者要卧床休息, 使心脏负荷降低, 稳定呼吸。 (4) 药物护理:护理人员需严密注意一直疼痛的患者, 针对性地为患者提供镇痛药物, 并且确保室内空气清新, 减轻患者疼痛感;需对急性期患者给予吸氧, 减小由于缺氧引起的心肌梗死或者梗死面积的变大。 (5) 健康教育:告诉患者实施适量的运动从而使血管的扩张得到调节, 让血压降低;有氧运动是主要运动, 预防激烈的运动从而确保呼吸平缓, 可达到加强身体健康的效果。

1.3观察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活动指数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

2结果

2.1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和心绞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 。见表1。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日常活动指数评分比较护理前, 两组日常活动指数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观察组日常活动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见表2。

3讨论

在临床中急性心肌梗死的原因大部分是由于心肌缺血造成的急性心肌坏死, 并且此病病情复杂, 因此受到学者的注重和研究。相关报道显示[4], 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担忧、抑郁以及焦躁等消极心理, 这些消极心理将会提升并发症的发生几率。所以在临床护理中, 严密注意患者情绪改变状况并且对改变进行全面优质护理干预, 对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有非常重要的影响[5]。

此次研究对本院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全面优质护理, 结果数据显示, 护理前, 两组日常活动指数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护理后, 观察组日常活动指数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这表明急性心肌梗死应用全面优质护理对身体的康复有明显效果。观察组患者心律失常、肺部感染和心绞痛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表明全面优质护理可以促进患者独立进行日常生活。作者认为全面优质护理有以下几个优势: (1) 为患者建立休息较好的环境, 对患者的情绪变化进行疏通, 借助教育宣传, 让患者能够遵守医生的嘱咐, 按时用药。 (2) 教导患者吃清淡、容易消化的食品, 少食多餐并进行适当锻炼, 可以有规律实施腹部按摩从而提升排便肌肉的协调性。避免由于便秘用力或者血流速度变小造成心脏负荷过大和梗死面积的变大。

综上所述, 选取全面优质护理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不仅能够提升患者独立进行日常活动的能力, 还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白瑞文.注射用瑞替普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有效性及安全性临床分析.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17) :57-58.

[2]王咏霞.急症优质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研究.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10) :64-66.

[3]杨少慧, 李艳红.人性化护理干预及常规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内科治疗中的效果.中国实用医刊, 2015, 42 (10) :79-81.

[4]刘爱黎.急性心肌梗塞临床诊疗中循证护理的应用效果.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5, 3 (2) :185-186.

篇10: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症及康复期的护理体会

【关键词】 脑梗死;恩必普;高敏C反应蛋白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31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62-01

急性脑梗塞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临床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其发病率高,对人类的健康具有高度的危害性。近年来,为了探讨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以及对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我们对12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我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6例,全部经过头颅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确诊,均符合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通过的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且满足纳入标准:①首次发病在72h以内的脑梗死患者;②受试者按照NIHSS量表评分8分-25分;③经头颅CT或MRI排除出血性脑病;④无意识障碍,检查合作和吞咽无困难者;⑤自愿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病情持续恶化,出现新的梗死或出血;②蛛网膜下腔出血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③完全性失语及重度认知功能障碍、四肢瘫痪患者;④伴有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减退或衰竭、恶性肿瘤;⑤既往有痴呆病史、精神病史、聋、哑人。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64例,对照组62例。康复护理组男39例,女25例,年龄(60.56±9.36)岁;对照组男33例,女29例,年龄(61.81±9.95)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上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和常规护理,护理康复组在神经内科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分阶段早期康复护理;全部患者均由神经科医师、康复医师和护士共同完成,分别在康复护理干预前、康复治疗的第14天和一个月各评分1次。

1.3 观察指标 在用药前及用药后14天、一个月各评价患者的NIHSS评分[1]、分别在确诊后24h内及治疗7d、28d时抽空腹静脉血3mL,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CRP)质量浓度(CRP试剂盒购自SIGMA公司)。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比较用F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NIHSS评分比较 干预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IHSS评分干预后较干预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护理干预14天、1个月后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的NIHS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NIHSS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后14天、1个月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2.2 干预前后血清hs-CRP变化比较 干预前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的hs-CRP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s-CRP干预后较干预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护理干预14天、1个月后hs-CRP與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的hs-CRP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s-CRP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组后14天、1个月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结论

急性脑梗塞是由于脑部血管病变或全身血液循环紊乱所致的脑组织供血障碍性疾病,为人类病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1]。

康复医学认为:任何疾病发作之时康复护理即应开始;脑梗塞所致肢体瘫痪的恢复,除了药物和自然恢复因素外,重要是通过运动再学习到再训练,使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重组,以促进瘫痪肢体恢复[2]。急性脑梗塞早期物理康复治疗往往是患者感觉及运动功能得以恢复的关键。

急性期康复护理是在进行适当康复训练的基础上,早期、全方位、24h不间断的护理,对早期脑卒中患者进行静态、被动的体位护理,无论对出血性卒中还是缺血性卒中患者均是安全的。尽早进行改善功能的训练,使肌力和关节活动度得到恢复,可以预防各种并发症[3]。

本研究结果表明: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NIHSS评分,同时可以降低CRP的上升速度及浓度。本研究中早期护理康复组NIHSS评分变化明显好于对照组,表明早期护理康复可以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同时早期康复护理可以降低CRP的上升速度及浓度,早期护理的实施可能加速了脑侧枝循环的建立,促进了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枝循环的建立,促进了病灶周围组织或健侧脑细胞重组代偿,挽救“缺血半暗带”,从而减少炎症反应导致的CRP下降。

参考文献

[1] 陈清棠.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序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3,29(6):381.

[2] 陈秀琼,阳初玉,庞国防,等.早期康复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影响的研究.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l):8-H.

[3] 彭莲梅.脑血管意外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强化综合护理[J].现代医药卫生,2006,22(8):1122.

上一篇:有关大智若愚的议论文下一篇:党的群众路线第一阶段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