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2024-05-02

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精选5篇)

篇1: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前一段时间读了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这本著作,这本书的主要思想是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教育的感受是走进享受。现结合自身的教育生活,谈一下个人的感悟:

我发现初中学生每天无所事事的人具多,问其原因,皆说什么都不会,没有兴趣,没有目标,不想再学习了。其实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优秀,都希望自己有才,只是受家庭或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使他们的学习变得糟糕,这本身不是他们的本意,尤其是在青春期孩子,他们需要完成心理学意义的自我认同阶段,要顺利健康地来完成这个过程,环境和正确的指导是很重要的,所以需要老师掌握一定的沟通技巧,理解,尊重和共情,要抚平学生的逆反心态。教师如何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方法。

一、什么是教育的真谛,我原以为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然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一文中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而是研究差异,关注差异,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

二、让学生快乐成长,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我们的课堂教学,主要是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每个班级学生确定,教材单一,课时紧,教师每天都在赶进度,做练习,有时完全忘却了学生的需求,只是想着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学完就好。于是,讲授知识就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学生听了课,做了练习,但就是课堂知识巩固率极低。当前,由于课堂变革没有适应时代,课程建设较滞后,导致我们的课堂大多在约束学生的潜能,萎缩学生的潜能,而非释放学生的潜能,因此,学习的不快乐成了不少学生的痛苦感受。所以,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已经成为我们当下及将来亟需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建立符合学生个性、适应学生发展的动态、综合的课程体系;我们要让合作课堂,让差异发展成就学生的美丽人生。让学生用自己的特长和兴趣来与课堂的讲授形成一个结合点,那么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学习就是享受了。学生在这种快乐的环境中成长,怎能不快乐的享受学习呢

既然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已成共识,我们还需要等待吗?作为一名现代教育者,我们要积极行动起来,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实现自身的专业发展,以适应教育现代化的要求,为走进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做好准备,做出贡献。

篇2: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2002年12月29日。

北京北苑宾馆的大会议室里,《中国教师报》首届全国知名校长论坛正在紧张有序地举行,台上、台下精彩的互动演讲不时给会场带来热烈的掌声。这其中,著名的教育创新专家、上海建平教育集团总校长冯恩洪《让每个学生的强势智慧都得到充分发展》的演讲尤其给与会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人启迪,引发思考。正如《中国教师报》总编辑刘堂江所总结的那样:“冯恩洪校长演讲的价值远不止于讨论学生的强势智慧发展这个问题本身,他使我们开始想到:作为一位知名校长、一位教育改革家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我觉得应该具有国际的视野、活跃的思维、勇敢的探索精神、非凡的识别能力。”

论坛举行间隙,记者有幸就冯恩洪校长的演讲主题对冯校长作了一次专访。

记者:冯校长,您好!请问您是怎么想到要演讲这个主题的呢?

冯校长:最近我看了一本题目为《重建多元智慧》的书,这本书的作者告诉人们,如果上一个世纪60年代谈到人类自身,我们只认识到人有智商的话,那么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于自身的研究已经大大地往前推进了一步。作者认为,现代的人类有八种半智慧:有的人语言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逻辑数学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音乐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肢体动作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视觉空间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人际交往是强势智慧;有的人内省智慧是强势智慧;有的人自然观察是强势智慧。当然他说还有半种智慧,这就是有的人的存在智慧是强势智慧。在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十分注意这个社会科学前沿的研究成果,它使我想到:很多名人之所以有所成就、有所作为,甚至成为大师级的人物,是他们很幸运地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自己的强势智慧与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进步结合在一起了。

在认识到人类拥有多元智慧的今天,我们面对着激烈的国际竞争是给强势、弱势智慧都各不相同的人一模一样的标准化教育来实现个体的社会化,还是充分发展每一个人的强势智慧,使其与社会的发展相结合并服务于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由此已经引发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价值取向。所以今天我才提出这样一个以前没有,现在也可能会引起争议的话题。我想,争议可以活跃教育思想,这样,有利于推动教育创新。

记者:您可否举一下现实生活中能印证您这种教育思想的事例?

冯校长:比如陈镜开和陈景润。在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英名录上,陈镜开是一位国宝级的人物。我曾到广东东莞访问,石龙镇中学的校长执意邀请我到他的学校看一看。在石龙镇街头,我看到了一个不锈钢的举重运动员雕像,下面是国家体育总局领导人的题词--“中国举重之乡”,原来这是陈镜开的故乡。陈镜开肢体动作智慧是强势智慧,他以他的强势智慧为国争光,九破世界记录,到目前为止空前绝后。我也曾200多次来北京开会,跟数学家陈景润交谈过,他的数学逻辑智慧是强势智慧。他教书不行,但他做歌德巴赫猜想离成功只差半步,只可惜身体不好英年早逝。

我有时就胡思乱想:这两人都姓陈,那么把他们颠倒一下怎么样呢?比如跟陈镜开谈一次话:老举重不行,要德智体全面发展,你应该去算歌德巴赫猜想!再去动员陈景润:你如此之瘦,今天不抓紧时间健身,将来要抓紧时间养病的,你应该去练习举重!当然这种推理近乎荒唐,也就是说,陈镜开做不了陈景润的事,陈景润也做不了陈镜开的事。但是我们的国家既需要陈镜开,也需要陈景润。

由此反思今天的教育,我们的教育者(包括家长)往往是胸中有书,目中无人。每个学生的强势智慧在哪里,我们教师有没有研究过、发现过?家庭中,我们是不是做到了知子莫如父?很可能,到一个孩子毕业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他的强势智慧在哪里,他最需要的发展和帮助又是什么。

记者:那么在您的教学中,您研究、发现过这样的学生吗?

冯校长:2002年元旦之前,我收到了一个高三文科生要求在下学期转学的信,她要转到一所无论从硬件、师资水准,甚至升学率都远不如建平高级中学的学校去。我当时大吃一惊:这是我当校长十七年中,第一次遇到高三的优秀学生在最后一学期申请转学。

2002年元旦早晨9点钟,我冒雨来到这位女学生家里,跟她谈了两个半小时。这名女学生给我上了难忘的一课,使我的思想受到了一次强烈的震撼。我问她,对学校管理有意见吗?她说没有,作为建平的学生,她不但做到了合格,而且学会了选择,为此,她感谢学校给她创造了一个她的同龄人还不能掌握的发展选择能力的难得的氛围。我接着又问,对老师的教学有意见吗?她说也没有,从初中到高中,她已经在建平读了六年半了,这里每一个老师都称得上是良师益友,她终生都不会忘记。

我很惊讶:那你为什么要申请转学呢?她告诉我说:这里适于其他同学的发展,但不适于她的发展。

我当时听了这话,心一下子就收紧了,我让她继续说下去,她告诉我说,校长,您太忙了,您可能不知道,您面对的这个看似柔弱的学生,从高一开始就已经在网上发表文学剧本了。而且在剧本发表一周之后,就被上海戏剧学院收购,编成舞台剧在上海戏剧学院礼堂公演,她也由此收到了有生以来第一笔数目不小的稿费。从此就下定决心,高中毕业除了中央戏剧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的编剧系以外,其他学校不再报考。学校其他同学的爱好都有发展、深造的机会,但是像她这样的影视文学爱好者,学校没有给她提供发展的平台。她知道要去的那所学校各方面都比不上建平高中,但是那里有学生影视文学爱好者的剧团和剧社!

这件事给了我非常深刻的印象,谈话的最后,我诚恳地说,可惜你提的问题我发现得太晚了,但是还有补救的机会,学校里包括我本人有十几位老师出版过专著。当年高中毕业,我第一志愿报考的也是上海戏剧学院编剧系,如果你不介意,希望你给我们一次调整的机会。这位同学最后没有转学,她现在已经成为北京电影学院编剧系一年级的合格新生了。

记者:在您的学校管理中,您又是怎样具体实践自己的这种教育思想的呢?

冯校长:我们集团学校曾在孩子六岁时,根据学生兴趣和科学的骨龄检测发现了一批学生,并把这批孩子交给最好的老师--国家女篮总教练丛学娣和她的丈夫。我们还合作建立了丛学娣篮球俱乐部。11年下来,喜结硕果。2001、2002年4次全国性比赛,她们4次获得了全国冠军,引起了高等院校的重视。华东政法大学副校长专程找我,华东师范大学的校长也来找我,“这些孩子太优秀了,我们愿意无条件地接受他们,并且整队入学。”这就启发我们:人需要发现自己的强势智慧,而学校教育的责任就应该是让每个学生的强势智慧都得到充分发展。

上海建平高级中学,聚集着许多成绩优秀的学生。当我们追求优质教育资源的最大化,向城区学校、城乡结合部的学校辐射管理文化,把优质教育文化送到寻常百姓家时,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们追求的强势智慧充分发展的教育理念也在浦东新区实现了成功辐射。

但我们把自己的管理文化辐射到社会集资的民办学校时,却遇到了一个挑战:同样的高一学生,这所民办学校的录取线比建平学校的录取线低120分之多。这120分的差距也许能使正常的标准化教学无法得到组织实施。可学生起点低,家长的期望值丝毫不低。面对这么大的反差,发展的路究竟在哪里?担任该校质量管理委员会主任的我,思考着让学生的强势智慧充分发展的教育理念,对于这些薄弱校的学生有没有实践意义呢?

学校开始用欣喜的目光注视着每一个学生,开始调查这些总分比建平低120分的学生究竟有没有自己的强势智慧。最后吃惊地发现,这个学校每一届四个班级的高中学生当中,有30%~35%的学生,曾经喜爱过甚至至今仍然喜爱美术,这一发现使他们得以让学生美术方面的视觉强势智慧充分发展。连续三年,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拿今年来讲,他们高三36名同学加试美术,美术专业考试全部合格通过,最后有35名同学被中央戏剧学院等一类院校的美术专业录取,一名同学被专科院校录取,学校跃居上海民办学校综合评估的第二位。由于让强势智慧充分发展,学生起点低,出口不低,在总分比我们低120分的前提下,他们挑战并发展了建平的管理文化:你有你的优势,我有我的优势,你做到的,我做不到,我做到的你未必能够做到。

记者:在充分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方面,中国与外国有什么不同吗?

冯校长:与个体强势智慧充分发展构成强大对立面的,是我们传统的标准化的教学管理模式。无论是兰州还是广州、上海还是青海,全国各地的学生都学一模一样的课程。我们这些搞教育的人随便到哪里,一了解某个学生的学历,就可以推出这个青年的知识结构。这是中国实施标准化管理的过程当中发现的特有的社会现象。

我的一个随父母移民澳大利亚的学生一年后回来告诉我:校长,我没给你丢脸,我已经以高二年级总分第一名的成绩进入高三了。我问他进入高三的条件,他说要12个学分。我就问这12个学分的构成,他说,理科数学一学期100节课4个学分,他因为数学在国内的基础好,就选择了理科数学,获得了4个学分,加上其他科8个学分,正好12个学分。我脱口而出:不学数学,能不能也获得4个学分进入高三呢?他说可以,台北来的一个跟他同宿舍的学生数学不行,就选择了西洋文学史,2个学分;西洋音乐史,1个学分;西洋美术史,1个学分。也获得了4个学分,再加上其他的8个学分,他也进入了高三。面对这样的澳大利亚高中毕业生,你能推出他的知识结构吗?

让人的强势智慧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说将我们的教育发展引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但中国从依附于农耕经济的私塾、书院、科举教育,到1902年清王朝颁行新政、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后来又出现了依附于工业经济的庞大的现代教育体系,开始推行粉笔、黑板、教科书和老师个体面对学生群体的管理模式。人类社会现代教育300年走过的路,在中国大地上100年走完。今天,面对说到底是人的竞争的国际竞争,而知识经济的竞争又取决于教室里的准备时,这样的一种在工业经济初期、中期曾经发挥过积极作用的标准化的教育管理,还能否释放它的生命活力,拉动经济增长、社会进步?的确已成了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思考的严肃课题。我们应该从打破标准化教育模式方面找出路,充分发展学生的强势智慧意义就在于此。

篇3:如何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教育的真谛是什么?我的理解是: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知识, 让学生拥有学习能力和工作技能等, 而学生是否享受学习似乎不是我们所要思考的。而《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的教育思想告诉我们: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享受教育,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让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 教育不仅要创造适合教育的学生, 教育更有责任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 教育要注意受教育者的差异, 教育者对学生的差异不应该埋怨, 而是研究差异, 关注差异, 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所以教育要尊重学生的情感, 激励学生“你真了不得, 你离成功就差一步了”, 创建和谐的师生情感, 让教育的感觉不是难受而是享受。教育者的责任就是让学生快乐成长。所以教育要让学生彻底释放自己的潜能, 让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明确了教育的最高境界, 作为一个教育管理者, 我对当下学校教育进行了反思:我们现在的教育, 是挑选适合教育的学生。我们的班额较大, 五十多人, 一个教案, 统一练习, 完全没有注意到受教育者的差异;对于学生的评价只有理性的对错, 没有感性的激励, 特别对于学生的“错误”回答, 缺少引导, 缺少尊重, 致使学生在忍受教育, 在挫败中痛苦学习;我们每天为了学生考高分, 在想方设法为学生布置作业, 批改作业, 让学生在作业堆里拼命, 经常性地忘却学生潜能的发展, 只是固执地让学生在教师设定的学习网内挣扎, 这样的教育能实现教育的目的、能让学生感动吗?

撬起教育质量的支点在哪里?“在课堂”。撬起课堂教育质量的课堂变革在于, 走出讲授, 走进合作或者差异发展, 以释放学生的潜能。

课堂是将自然人打造成社会人的主要手段, 课堂承担着个体社会化的第一责任。课堂变革要由讲授走进合作。合作课堂就是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 经过启发后, 学生仍然存疑的, 教师才发挥画龙点睛作用的课堂。合作课堂上, 让学生主动想参与课堂, 做课堂的主人, 学到并理解知识并能创造性地运用知识。课堂变革还要由讲授走进差异发展。差异发展就是我们给有差异的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 就是不固定班级, 按照层次开展课堂教学, 实实在在地实施分层次教学, 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得到有效发展。

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 我们也在力求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发展, 但每个班级学生确定, 教材单一, 课时紧, 教师每天都在赶进度, 在练习, 有时完全忘却了学生的需求, 只是想着让学生将课程内容学完就好, 于是, 讲授知识就占去大量的课堂时间, 学生听了课, 做了练习, 但就是课堂知识巩固率极低。而那些为了展现合作教法而合作的课堂, 让后进生举手发言的所谓关注差异的课堂, 都不是高效的课堂。当前, 由于课堂变革没有适应时代, 课程建设较滞后, 导致我们的课堂大多在约束或者压制学生的潜能。因此, 学习的不快乐, 成了不少学生的真实感受。

教育的关键是适合每个学生的个性, 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 培养合格加特长的人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我们现在的教育是重合格轻特长。过分强调合格, 过分看重学生的分数, 让分数说了算, 而拥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凤毛麟角, 令人遗憾。试想, “一个学生将来用特长跟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一个结合点, 找到一个结合点, 那么对这个学生来说, 工作就是享受了”。反之, 只有合格, 毫无特长, 走上社会, 能快乐地享受工作吗?

“创造适合每一个学生的教育”, 是一种温暖, 是一种关怀。“适合教育”就是强调以学生为本, 追求人文关怀, 引导学生的心灵走向真、善、美;强调教育要适合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适合每一名学生的实际需要, 在尊重和理解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民主、科学的教育教学服务;强调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要让每一名学生都有发展。强调教育要与时代发展紧密结合;强调教育必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把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自主性、选择性、倾向性还给学生。

篇4: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创造一种适合学生的教育就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尊重学生的情感、释放学生的潜能。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抛弃接受、远离忍受、走进享受。作为教育中的德育是基础中的基础。现行的德育需要改进和加强。作为教育工作者和管理者要掌握规范学会选择,引导学生学会负责,在体验中处理好满足和提高的关系,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我到北京市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附属实验学校参观,学校的校园非常小,但是人比较多,以至于学校连个成规模的食堂都没有,学生在地下室吃饭。上千的学生在地下室吃饭,没有值班老师,没有执勤学生,而且他们吃的饭是自助式的,吃完了饭,倒剩饭的那个垃圾桶竟然是干干净净的。在这个学校全体学生都会背一首儿歌叫“吃多少,盛多少。盛多少,吃多少。”

有一次,我去浙江宁波鄞州高级中学参观,被一个无门、无窗、无管理员的图书馆吸引。那个校长说:“其实,学生把书拿走回家认真看,说明书对他有着极大的吸引力,一个爱书的学生能坏到哪去?第一年刚开馆的时候,我准备了30万,准备把请图书管理员的钱来填补丢的书,结果发现书不仅没丢,反而多了几千本。后来问学生,学生就说‘既然学校这么信任我们,我们不能辜负学校对我们的信任,而且我们买的书有的看完了就放了起来,还不如放到图书馆里,让更多人来分享!’”

其实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现在德育的一个发展趋势是由防范性的教育向發展性的教育过渡。

一切德育问题首先是教育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德育现实。

每名学生都有差异。让每个学生享受适合自己的教育是21世纪人类教育改革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目前,我国有39万所中小学都让学生接受标准教育。标准虽然重要,但适合永远比标准更重要。要把挑选合适教育的学生转变为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享受适合的教育,需要学校做四件大事,即创造积极的教育环境,做到关注差异、注重情感、释放潜能;改变单一的课程结构;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学校文化要注重发展学生多种能力,即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

成长环境的不同加上遗传决定了每个学生都是有差异的,教育应关注差异。同时,还应尊重情感,学生对老师产生的不同情感会影响学习效果。

我在2004年在美国听的小学数学课,内容是“3+5”。坐在我旁边的学生是一位与我一样高的14岁的黑人少年,但是他算不出“3+5”。他在课堂上被叫到后,站起来搔了两次头皮,最后回答说“3+5=7”。这位美国的教师没有批评,而是热烈鼓掌,快步走到这位学生的身边,摸了摸他的头,拍了拍他的肩膀示意他坐下,然后说:“你真的了不起,你离成功就差一步啦!”这位学生听了这话,似乎得到了某种暗示,站起来说:“老师,3+5可能等于8。”这节课为什么会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呢?是的,“你离成功就差一步啦”谁都会说,谁都会写,但是面对14岁的孩子,还说“3+5=7”时,说出“你离成功就差一步啦”是多少的了不起!

1985年我提出了德育改革的新思维新思考。1987年我提出了合格加特长的目标模型,提出卓越不止一种表现形式,卓越也不意味着要求所有的学生达到某个统一认定的所谓的优秀标准。1990年我提出了用规范保证合格,用选择支持特长,校园里不能只有规范而没有选择。1993年我提出了优秀教育资源最大化,使之进入寻常百姓家。2000年我提出了教育的真谛在于人的社会化与人的个性化的和谐发展。所以优秀的教师应该是有思想的老师,没有思想的老师不可能优秀。

从课堂着手,释放学生潜能。学校不能没有规范,没有选择,规范为主,选择为辅。合适的德育才是实效的德育,关注德育的有效性。德育要回归基础,重视体验性。我当年获得全国模范班主任,靠的是一次主题班会,题目叫“爱我的妈妈”。我组织了一次看似奇特的活动,我起名叫“负重自修”,要求班级的每位同学带一个塑料袋,塑料袋里装上4公斤黄沙,然后把这个塑料袋绑在腰间,先上一节自修课。课后立即召开主题班会讨论,题目就是“从负重自修谈起”。这时,教室里响起了一片牢骚声:谁出的馊主意,违反未成年人保护法,应该押上道德法庭……就在这节骨眼上,我坦白交待:这个馊主意是我出的,同学们身上绑上4 公斤重的沙袋连一节课都受不了,那我要告诉你们,妈妈养你可不是40分钟啊!有道是十月怀胎,我请同学们算一道算术题:10个月除上40分钟,等于多少节自修课?才40分钟就要把我押上道德法庭审判,那请想想,你妈妈为了生你、养你,付出了多少情感,多少辛劳。今天的讨论会主题就叫做“爱我的妈妈”。听完我的解释,同学们恍然大悟。我趁热打铁:“每一位同学都设计一项让妈妈高兴的活动,但是这个设计方案在付诸实施前千万要保密,下个星期这一节课讨论,内部交流,交流的目的是汲取别人的长处,完善自己的方案,然后星期天付诸实施,给妈妈一个在情理、期望之中,而又意料之外的惊喜。”教室里立即活跃起来,同学们顿时倍觉母亲的伟大,迫不及待地要对妈妈表示“发自内心深处的爱”。

我们的课可以上得如临春风,也可以上得如坐针毡,差别在哪里,在于我们教师的语言能力。尽管我们有多媒体,但关键的还是单媒体,主要的是语言能力。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好的报告,是融知识、哲理、榜样、激情为一身的报告,这样的报告是孩子们喜见乐闻的。因此我们的老师要追求这样一个目标:要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语不惊人死不休!

我做过一件很傻的事,那就是连续处理违纪学生,可学生逃学上网问题接连不断。网吧的魅力到底何在?我要与它搏斗。于是,我以学校为圆心,三公里为半径,组建搜索队,抓住违纪学生就行政记大过,处理了一批,第二天又活捉了五个,继续追加行政记大过,一天处分22人。我签字时,手都在发抖,这到底是怎么了?那么好的学校难道不如网吧有吸引力吗?很快地,我找到了标本兼治的方法,那就是组织喜欢上网的同学来研究机器人,并带他们参赛,在全国获得冠军,又代表中国参加美国国际大赛。赛项是消灭房顶的火种,以灭火的时间决定胜负,我们的学生以1.86秒,再次夺冠,换来了高考加分50。还影响甚至改变了上海消防的十年规划,让电网指挥机器人,第一个烧坏了,第二个再派上去,影响了上海的十年发展规划啊!孩子能没有成就感吗?教育就是培养人对未来的信心。

人是有情感的,我们的教学要能燃烧起学习热情。好的老师,上好每一堂课,用一生的努力来实现。尊重学生,关注差异,尊重情感,释放潜能,总分第一的学生的不可能没有弱势,什么样的老师是恩师,能发现孩子强势智慧的。我听过这样一节高二的物理课。上课铃响,老师开始导入新课:一个囚徒给法拉第写了一封挂号信:“读了你的创造、您的发明,回顾我的前半生,觉得是活得那么平凡,那么庸俗,那么无聊。”这个囚徒叫拿破仑。法拉第用他自己的智慧影响了整个世界,改变了人类世界。讲完课,离下课的时间还有四分钟,老师说:“用自己的智慧改变了世界的科学巨匠法拉第一生贫困。他甚至买不起住宅,不得不寄居在英国皇家科学院三层楼的阁楼上。年满65周岁,法拉第行将退休,这时他哭了,他和他年迈的老伴到哪里度过余生?这一天终于来到了,法拉第三步一回头地走出皇家科学院的大楼,回顾他熟悉的黑漆大门时,大门打开了,英国女皇手捧鲜花为这位英国优秀的科学家送行。皇家卫队全体立正,对空鸣枪,向这位英国的科学巨匠致敬。女皇微笑着告诉他:‘为了表彰你对英国科学的贡献,皇家决定拨出一幢别墅供你安度晚年。’法拉第苦笑着说:‘谢谢陛下,我付不起维修费。’女皇说:‘这个问题我们想到了,我们会每年拨出这个费用,不需要先生操劳。’法拉第第二次苦笑:‘对不起,可是我还付不起租金。’女皇微笑着说:‘租金全免。’法拉第这才露出笑容:‘谢谢陛下。’”至此下课铃响。这节课至今仍留在我的记忆深处。听这样的课的孩子是幸运的,教这样课的老师孩子哪会不喜欢?学生是需要激情的,能够燃起学生热情的老师是合格的老师。我曾在建平中学做调查,发现有一个班的学生最怕语文下课。为什么?因为这个班的语文老师是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这个老师出现在学校讲台上,学生如临春风。但是再讲下去我就笑不出来了,他们最怕物理上课。为什么?这个老师很胖,体重224斤。由于身体不堪负重,就是脸上肌肉也始终拉下来,用学生的话来说,“这位老师的脸是用水泥做成的,始终一个表情”。而且这位老师还有一个特异功能,讲完课让学生做作业,他站在讲台上就会打呼噜。学生因此最怕物理课,在物理课上,学生如坐针毡。

nlc202309040520

我们建平中学是上海市质量最好的学校,也是上海市活动最多的学校。每年的国庆节,从9月30日晚上至10月1日早上,18年来我们是通宵搞活动。但18年通宵搞活动,教学质量不降反升。通宵搞活动,对于中老年来说是一天不睡十天不醒,对我来说是“今夜难熬”啊。但是孩子们不同,他们是“今宵难忘,难忘今宵”。所以教育者不能以自己的心态来阻挡校园活动。一个校园应该拥有青春的旋律,一个教育工作者永远要有童心。老师不但需要有一个与日俱增的自然年龄,而且还需要有一个日益年轻的心理年龄。一个教育者要用童心去拥抱校园生活,校园不能只有纪律而没有欢声笑语。

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我觉得我当老师是一个快乐的教师。例如我收到学生信,请我参加他家的家庭会议,我收到了来自中越自卫反击战前线的信。收到这样的信,我们会感觉到,虽然我们不是亿万富翁,但是我们能够享受到他人享受不到的这份獨得其乐,而要享受这份独得其乐,就要做学生喜欢的老师。学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我说,学生喜欢处在又像又不像的教师。根本不像老师的人学生不喜欢。我上午与你们的校长说过,当老师要淡泊,在三尺讲台上走不下全国首富。当老师就要享受一流人生,创造一流业绩。我们所追求的就是那份有钱也买不到的独得其乐。老师要儒雅,学生第一个模仿的可是老师呀。老师能不能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我说老师有两个年龄,一个是生理年龄,一个是心理年龄。一个教师要有永远年轻的心理年龄,要永远年轻,要有时尚的内心世界。假如你已经听不懂“帅呆”等等词语,说明你已经与孩子们失去了共同语言,已经产生了代沟了。

最后,做老师就要做出质量的老师。现在全国都处在用时间的延长来换取分数提高的低水平状态。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在45分的课堂里效益低下,不得不用延长时间来弥补。美国国家教育实验中心发布实验报告:老师讲授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5%,学生自己阅读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20%,有多种感官刺激如多媒体所得的知识,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30%,用讨论、交流所得的知识,24小时后知识的巩固率是50%。所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过程是走出老师传授的过程。

给学生内容的合适:党章第一条,和中学生守则,在内容上是一模一样的,合适吗?知识经济时代,有个“四恰当”的原则:最恰当的时间,面对最恰当的人,用恰当的方式,做最恰当的事。正确的就是恰当的吗?做一个诚信、感恩的人,基础就是八个字。掌握规范,学会选择。

我欣赏一首诗,题目叫做《播种》:“播种一个信念,收获一个行动。播种一个行动,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收获一个性格,播种一个性格,收获一个命运。”我们当老师就是播种,播种信念、播种行动、播种习惯、播种性格,帮助学生收获幸福。帮助别人收获幸福的人,本身也是幸福的。

责任编辑 萧 田

篇5:冯恩洪的《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读后感

一、创造适合学生教育的理论支撑

教育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学生个体,这些个体之间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差异。正如世界上找不到任何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样,每一个学生都是与其他学生不一样的个体,他们在性格特征到学习品质等方面都会表现出自己的特征。面对这些差异,我们必须创造适合他的教育模式,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创造适合学生教育的理论支撑。

二、创造适合学生教育的有效尝试

1. 了解学生差异。

进行适合学生的教育的前提是了解学生,尊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因此,教师必须对全体学生有一个全面了解。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我们了解学生差异的方法有两种。

一是课堂教学前测法,指根据即将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题目对学生进行检测,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对新知识的了解情况。通过这样的方法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为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做好准备。对即将进行的课文讲授,我们就可以设计一些问题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就设计了以下题目。

①你了解朱自清吗?他生活在哪个年代?你读过他的哪些作品?

②《背影》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这个故事给你什么震撼?

③这篇散文中有哪些字词是陌生的?有哪些句子描写十分感人?

通过对以上这些问题的检测,我能够大致了解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课堂教学内容的了解情况,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这个反馈进行梳理,及时调整教学重点和难点。同时,有些问题我可以让同学们在课堂上进行解答,比如我了解到小明同学对朱自清的生平和作品很了解,就在课堂教学中讲到作者简介时,让小明同学给大家做个介绍。通过这样的接受,同学们都对小明流露出佩服的意思,从而激发其他同学学习的积极性,同时对小明同学是一个激励,让他感到强烈自尊。

二是课堂教学后测法,指根据已经进行的课堂教学的内容设计一些题目进行检测,看看全体学生对这堂课的内容掌握得怎样,从而了解到学生之间的差异,以便对个别学生做进一步的个别辅导。通过这样的两种方法,我们不断掌握学生在学习上的差异,从而为我们不断地在课堂教学中调整自己的策略打下良好基础。比如在学习完《将相和》一课后,我提出以下问题:

①文章中的“将”和“相”分别指的是谁?他们分别为国家作出了怎样的贡献?

②文章通过“将相和”的故事在做人方面给我们哪些有益的启发?他们身上分别有哪些优秀品质值得我们学习?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就能检测出学生对这篇文章的整体掌握程度,了解到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情况,为以后的教学调整策略进行有益反馈。

2. 适合教学尝试。

通过观察和了解,我认识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学习方式和策略,根据这些差异,我进行了不同的教学尝试,以适应每一个学生的特点。

①针对视觉学习型同学:这类同学在课堂听讲的过程中,会认真地听讲,眼睛会紧盯老师,这也是教师通常认为学习认真的学生比较受欢迎。针对这类同学,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尽量把学习材料转化成图表或者图画形式,而且不忘留下一些板书,我们的板书就是针对这些同学设计的,以便这些同学通过视觉的强化对学习内容掌握得更好。

②针对听觉学习型同学:这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要发挥听觉的作用,有时候在上课的时候,我们会感觉这类学生好像并不是十分认真地听讲,实际上不是,尽管这些学生并没有用眼睛紧盯着我们,但是他们听得仔细。这类学生的记忆是以声音作为媒介的,我们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尽量把一些材料转化成声音,如在课文教学中,就要把出声朗诵、课文讲解、话题讨论、课文复述等充分利用声音效果的机会让给这种类型的学生,以加深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上一篇:施工安全监理技术交底下一篇:××药店GSP认证自查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