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爱创造教育的奇迹

2022-09-03

第一篇:用爱创造教育的奇迹

用爱创造生命的奇迹(通讯稿)

用爱创造生命的奇迹

——中煤集团大屯公司郭明义爱心团队活动纪实 我国血液肿瘤的发病率,仅白血病约为十万分之三,即每年约有近3.6万人得白血病。而这些病人中,大多数年龄在30岁以下,其中15岁以下的人群占用50%以上,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很大的负担和不幸。虽然骨髓移植是治疗特别法庭肿瘤的理想方法,但要寻找与病人组织相容性抗原基因相匹配、不被排斥的骨髓却不容易。据悉,我国已有超过100万的白血病患者需要造血干细胞配型,这就需要有足够多的爱心人士的HLA资料。虽经各方努力,中华骨髓库已经有120万的资料,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患者的需要,更多的白血病患者正无助地在死亡线上挣扎!

爱如潮水,它将你我包围

3月5日,是学雷锋纪念日。一大早,中煤集团大屯公司矿工俱乐部门前广场就人声鼎沸,排起了长队。彩虹门高高矗立,上面写着“学习雷锋榜样,践行大屯精神,彰显道德力量”几个大字。原来,大屯公司郭明义爱心团队在这里举行学雷锋大型义务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爱心活动,他们用实际行动向雷锋同志学习,用爱点燃生命的希望,给这个料峭的春寒时节带来了一股暖流。

8点30分,当记者来到俱乐部时,广场门前已经聚集了百余名年轻人,他们在采血车旁排起了长队。他们头戴小红帽,上面可以清

晰地看到“郭明义爱心团队”几个字,个个精神抖擞,脸上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这些义务捐献者是来自矿区各单位的职工,他们当中有生产一线的矿工,有机关管理岗位的干部,有技工学校学生,还有职工家属。

采集工作刚刚开始,就有一位年轻人跑到队伍的最前面,这位“加塞”的年轻人说:“我前两天收到了团委的倡议短信,今天因为要去机场接人,怕耽误了,能让我先捐献吗?”青年有些急切地说。他的请求得到了许可,这位青年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一位采煤队的矿工在接受采访时说:“郭明义是我们央企职工学习的榜样,我加入了郭明义爱心团队,就要拿出实际行动向他学习,力所能及地做一点好事吧。”

人群中,有一位中年妇女,当被问到为什么义务献血时,这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妇女告诉记者:“我爱人在矿里上班,我没有工作,平时也不能为企业做什么贡献,这次有机会献血,我很高兴,如果我的血能挽救病人的生命,我就没有白来。”这位职工家属的话朴实又感人。

在长长的队伍里,我们发现了孔庄煤矿职工马吉国的身影。这位大屯公司第一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曾六次参加无偿献血活动,这次他又积极主动报了名,他深有体会地说:“献血并不会对个人身体造成影响,献血救人是我们应尽的义务,也是我们大屯青工的自豪”。 负责采集工作的医务人员对记者说,大屯公司踊跃献血的场面令她感动,这在她的工作经历中是不多见的。

大屯公司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李占福也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到现场。他与每一位捐献者一一握手,并登上采集车察看。他代表公司党政对献血员工进行了慰问,高度赞扬了青年职工积极参加义务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义举。他说,此次活动,是一次学习雷锋、学习郭明义的生动实践,是央企员工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行动,必将对提升大屯公司的良好形象发挥积极的作用。

据介绍,这天上午,共有400多人报名,采集工作一直持续到下午3点,由于血液贮藏柜容量不足,最终只能为75名志愿者进行造血干细胞采样,125名志愿者采集鲜血36000毫升。

从献血车到捐献造血干细胞现场,到处上演着一幕幕爱心奉献的动人场景,大屯员工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在向郭明义学习,奉献着爱心,服务着社会。

最远的你是我最近的爱

有些名字注定要在茫茫人海中闪亮。

——马吉国,大屯公司第1例、徐州市第6例造血干细胞配型成功且本人同意捐献者。2005年4月的一天,大屯公司孔庄煤矿团委和徐州市红十字会在“五四”青年节来临前组织了“跟党走献真情”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马吉国加入了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两年后的2007年4月,他成为4月24日,在江苏省人民医院,分离过程从早晨8时持续到12时40分,血细胞分离机从马吉国身体血液提取了120毫升造血干细胞。

一晃3年过去了。那位患者病情到底怎样了?在马吉国的心中,多了一份放不下的牵挂。2010年阳春三月,马吉国应邀参加江苏省和常州市红十字会联合在常州举行的“与爱同行——江苏省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联谊会暨大型广场宣传活动”,没料想,竟与接受了他捐献的造血干细胞的患者见了面,两个七尺男儿都禁不住流下了热泪。这一幕深深地打动了在场观众。原来,早在2006年,医院就给年仅38岁的患者下达了病危通知书,是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帮患者找到了与他配型完全吻合、并且愿意帮助他的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马吉国。患者术后康复得很好,这让他更加想念那位不知姓名的救命恩人。按规定,造血干细胞移植3年后,经双方同意方可见面,因此,活动主办方安排了这次非同寻常的见面。这天,患者与恩人相逢,能不激动吗?

马吉国被授予共青团江苏省委“优秀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徐州市首届“十佳文明职工”、 沛县“十佳市民”、大屯公司“青年突出手”、精神文明建设“十佳新人新事”等荣誉称号。

——陈磊,孔庄煤矿职工,大屯公司第2例、徐州市第1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2009年3月9日在南京市鼓楼医院经过4个多小时的血细胞分离,顺利完成造血干细胞采集捐献。当天,陈磊捐献的造血干细胞就被送往天津患者所在医院进行移植。3月11日,他从南京回来后,徐州市红十字会召开欢迎会,对陈磊甘于奉献的精神给与了高度评价,并充分肯定了大屯公司在人道主义救助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工作,对大屯公司青年志愿者在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

进步”的志愿者精神的义举表示了衷心感谢。

——刘国防,徐庄煤矿通风科职工,2008年响应号召参加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活动,2011年4月经过全面体检及高分辨检测,与一位白血病患者的HLA分型数据相匹配,经过多次体检详细配型,符合捐献要求,刘国防本人同意实施捐献,成为徐州市第19名、也是公司第3名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当年6月29日,徐庄煤矿举行刘国防赴南京捐献造血干细胞欢送仪式。7月4日,刘国防在江苏省人民医院进行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捐献工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书写人间大爱。

当天,那位患者,一个年轻的女孩子怀着激动的心情,给刘国防写了一封信,其中一段这样写道:当我躺在病床上,几乎感到绝望时,从骨髓库传来了您的配型和我完全配对的好消息,我彻夜未眠,这使我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当我得知您的体检合格,并且您和您的家人又愿意捐献时,我感到了人间真情,感到了您的伟大人格。当您的干细胞输到我身上时,她将使我重新获得第二次生命,您的大恩大德,我将永生不忘。

——许洪,24岁,大屯公司铝板带厂冷轧车间员工。2011年3月,他的造血干细胞与南京一位白血病患者相吻合,在电话确认捐髓意向时,他毫不犹豫地同意捐献,并得到了父母和同事们的大力支持。他查阅很多关于调节自己身体状态的资料,准备在手术前把自己的身体状况保持到最佳状态。随时等候通知准备手术,去挽救一位虽不相识但同样珍贵的生命。最近,他被评为大屯公司第六届精神文明新人

新事当选者。

——薛文茜是大屯公司发电厂职工子女,现在天津科技大学外语学院就读。2011年“五四”青年到来之际,薛文茜于5月9日为了一名男性患者的康复,在天津血液病医院接受了造血干细胞的采集。校团委及相关学院师生均到医院看望和鼓励两位同学,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坚强与无私生动反映了科大学子“爱国爱校爱人”的精神风貌,受到市红十字会及病患家属的充分肯定。薛文茜的事迹让大屯公司职工家属深受感动,在大屯公司第六届精神文明新人新事评选中,薛文茜以高票当选。

我的未来不是梦

据大屯公司团委书记刘琴介绍,早在2004年,大屯公司就开始动员和组织广大青年投身中华造血干细胞捐献事业。为做好造血干细胞的发动工作,公司团委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征募活动的通知》,积极投身干细胞采集前的各项宣传工作,共发放《献一人爱心 救一人生命——捐献造血干细胞宣传手册》达8000余份,爱心、奉献的博爱精神,传遍了整个矿区。向全矿区青年发出捐献造血干细胞倡议,号召大家行动起来,积极投身到捐献造血干细胞队伍中来。同时,常年开通捐献热线,随时接受来自矿区青年的爱心火种。

前不久,中煤集团团委发出“传承雷锋精神 弘扬明义品格 为和谐社会建设贡献力量”的倡议后,大屯公司团委立即行动起来,通

过网络、手机等媒介,向全矿区团员青年发出学“当代雷锋”郭明义献爱心倡议,组织“郭明义”爱心队员开展义务献血、捐献造血干细胞等义务奉献活动。于是,大屯公司团委和教卫办发起了这次爱心活动。

多年来,大屯公司团委多次举办大型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活动,每次都有上百名志愿者争先恐后地填写《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同意书》并进行血样采集,从他们热情真挚的笑容里,我们读懂了一份无私的高尚;在他们从容淡定的背影里,我们体味到了一种忘我奉献的感动。在大屯公司团委的倡导和组织下,目前,已有646名团员青年加入到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队伍,约占徐州志愿捐献者总数的8%,其中成功捐献4例,占徐州市捐献总数的19.1%,在全国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企业中位列第一。他们正在用爱心延续生命,用奉献创造奇迹。让爱心和奉献精神在大屯公司得到了传承和发扬。

2007年,公司青年员工马吉国成为沛县首例、徐州第六例成功捐献者,在此之后的4年内,大屯公司团委通过积极宣传发动,陆续又有陈磊、刘国防和许洪3名团员青年与患者配型吻合,并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王磊、李静等8名青年初次配型成功。江苏电视台、徐州电视台、中国煤炭报、彭城晚报、中国文明网、国资网、新浪网、江苏文明网等数十家媒体对大屯公司青年员工捐献事迹做了专题报道。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如今矿区每年都有青年人主动联系红十字会,要求加入造血干细胞库,“奉献爱心,传递生命”已成为大屯青年的青春宣言。

爱心延续生命,奉献创造奇迹。每一次的成功捐献,都让我们热血沸腾;每一个生命的挽救,都让我们倍感欣慰。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白血病患者重生的希望就不再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第二篇:赏识和期待是创造“奇迹”的教育智慧

——读《教育 最伟大的奇迹》有感

浙江省余姚中学 王军晖

看完《教育 最伟大的奇迹》后,35位名人,35个教育案例,读来几乎不会产生什么距离感,我相信,每一个看到这本书的教师,无论你头顶着多么耀眼的光环,都会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掩卷而思,作为有18年教龄的我有点汗颜,从教多年,我不确定一直把提高学生成绩作为目标的我有多少教育智慧在实际中运用,我一直凭经验而缺少理论指导的实践,看了这书豁然开朗。

细细品读这本书,发现每一位“天才”的成功都离不开支持,鼓励,赏识和期待等,然而,我有时却忽视了这些强大的力量。

书中,作者讲到了一个故事:美国一位黑人州长的教育奇迹——罗杰·罗尔斯从“五吨船长”到“纽约州长”的成长蜕变。从一位普通的黑人小男孩到纽约州长,这个奇迹是谁创造的?是罗杰﹒罗尔斯自己!当然,更重要的是他的引路人——皮尔·保罗的智慧。用信念刺激学生成功的欲望。“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你将来是纽约州的州长。”这个伟大的预言,激励着保罗不断努力,不断前进,终于将预言变成现实。每个人的体内有着伟大的力量,如果你能发现学生的内在的力量,那么学生的梦想和憧憬都会变成现实。

对待学生,我们更要向保罗校长学习,寻找时机、创造时机激起学生的自信,使他们逐步树立这样的一些观念:“我能行”,“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很精彩”,“每个人都有巨大的潜能”。有了这样的信念做支撑,在学生们今后漫长的人生旅途中,他们才能用最好的自 1

我教育、最持久的激励来锻造自己的实力,彰显独特的人生魅力。

在“影响一生的优点单”这个故事中,讲述了海伦莫尔斯拉女士,在参加工作时,他们班级上有一个调皮吵闹的男孩子,叫马克,他是一个捣蛋鬼。虽然如此,但海伦老师还是很喜欢他,在他身上,他看到了作为孩子的活泼自信。但几年后,孩子们长大了,慢慢的,海伦老师发现,孩子们的生活似乎充满了疲倦,烦躁和自我否定,特别是看到曾今充满活力的马克,也是如此时,他感到了深深的担忧。于是他想出了一个让学生写写别人优点的办法。采集了所有学生的优点后,教师把孩子们的优点进行整理,发给那些当事人,于是每个学生都得到了别人对自己的评语,他们喜出望外,因为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对于别人的意义,他们从来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于是,通过此次活动他们恢复了自信,生活又充满了阳光。看到这里,也许你会觉得这个故事显得稀松平常,当时的我也是如此。但结尾却出乎意料的给了我深深的感动和思考。多年以后,当那个快乐自信的马克死后,父母在他的钱包里,发现了在他孩提时代的两张纸,他们看上去很旧,显然被折过很多次了,但却平整的保存至今,那就是记载着他优点的记录单。于是,海伦老师发现这样的学生不止是马克一个,有的学生把优点单一直放在身上,有的放在了结婚纪念册,有的放在了日记本。。。。。。

这是一个教师成功教育的故事,蕴含了以为教师伟大的教育智慧,那就是—赏识和期待。海伦老师是一位发现优点的教师,在别人眼里的调皮、闹事,在她心里却是乐观向上,他用心制作的优点单,

令所有学生珍藏。教育智慧,往往隐藏于小事之中,无需教师做什么惊天动地的改革,只需用积极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便是打造了奇迹的源头。也许我们会苦于找不到那些后进生的闪光点,那是因为我们往往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他们,把他们看做了一成不变的“顽石”,试着摘下眼镜看看他们,让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哪怕是星星之火也要无限放大,使其成燎原之势。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有没有去真正的思考过我们的学生需要怎么样的表扬与期待?孩子其实都是可爱的,他们需要老师的表扬和关心,这关心中含着期待,这期待会成为他们努力的动力和源泉。

我记得我有一学生从初二到高一,物理考试从未及格过,后来一次单元测试中居然破天荒及格了,我当堂表扬他,并让他担任物理课代表,从此他对物理课着了迷,不但上课认真听讲,经常钻研难题,而且帮我做事,担任了班干部。物理成绩步步升高,我不断对他提高要求,让他做竞赛题。高三时竟然在全国物理竞赛获了奖加了分,后来进入复旦大学物理系,现在香港科技大学读博士后。后来我告诉他,那次分数是老师有意加及格的。现在回想起来,赏识和期待激发了他内在的力量,我不自觉地运用了这一力量。

赏识和期待是欣赏与赞美,就是关注孩子的优点和长处,让孩子觉得“我能行”;是关注孩子心灵深处的需要,为孩子营造一个愉快、舒展的成长环境;是多肯定、少否定,多鼓励,少泄气,多赞扬,少斥责;是优点的放大,缺点的缩小;是承认差异,允许失败;是尊重、理解、宽容前提下的爱,是包含信任和等待的爱,是和谐而平等

的爱,是鼓励孩子追求成功的爱,它存在于教育者细心的观察中,存在于教育者用心的发现里,存在于教育者日常的工作中,存在于教育者无声的活动里,它来自于一切源于爱的细节。最伟大的教育智慧,产生于最平凡的教育行为中,但它不是一蹴而就,需要教育者持之以恒的努力,需要教育者充沛的教育热情。

伯乐相马的目的是挑出千里马而淘汰其余的马,教师却必须对每个学生负责,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是教育研究的重点。我们知道,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人,学习新知时所具有的能力就是学生的潜在能力。因此,在所有智力正常的学生中,没有潜能的学生是不存在的。教学的关键就是要拓展学生的心理空间,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发挥学生的潜在能力,促使学生积极主动思维,充分发挥其创造性和智力潜能。

那么,在以后教学中,我体会到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每个人都有一种被爱和被承认的心理需求,特别是处在青少年时期的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应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学生的优点及时给予表扬和赞美。对学生积极向上的行为要及时地加以肯定。同时,要鼓励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即使学生犯了错误,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要狂风暴雨式地横加指责,伤害学生。学生犯了错误,教师应和风细雨地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站在帮助学生正确认识错误的角度,逐步接触到问题的实质,晓之以理,并给学生改正的时间和机会,增强学生改正错误的信心,从而培养深厚的师生感情。

其次,表扬要及时。在学生表现出良好行为、取得一定进步时,应马上给予表扬,及时强化。这样,不仅能坚定学生的信念,增强其积极性,而且还能以此教育其他学生,促进大家产生积极向上的心理动机。特别是对于在集体中缺少信任和威望的学生,要善于捕捉其闪光点,及时、当众表扬,满足这类学生渴望友谊、渴望被人尊重等心理需要。当然,表扬的时间最好不超过“1分钟”,点到为止,时间太长会让学生飘飘然,产生骄傲情绪,甚至减弱表扬的效力。

教育为什么会有奇迹产生?因为,教育有最伟大的智慧。教育需要智慧,赏识和期待是创造“奇迹”的教育智慧,是学生成功的催化剂和发动机。从事教育工作的我们的确每天都面临着、时时都面临着可能改变学生命运的挑战。赏识我们的学生,并去激励、期待他们吧!在我们的激励和感召下,让我们的学生羽化成蝶,创造出一个个绚丽多彩的奇迹吧!

第三篇:《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读后感

在研读《创造教育奇迹的55个细节》一书时,作者多次强调了学生的优秀是教育出来的,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天赋和可塑性,只要让他们置身于教育的氛围中,只要让他们感觉到是被需要、被爱的,即使是问题学生也能培养好的修养”。在这本书中,作者可谓是站在教师的角度,推心置腹的和我们在讨论一个个教学管理中常会遇到的问题,细致地帮助每一位阅读者从问题入手剖析平时的管理。一遍通读,仿佛也在经历着一次重新认识自己、审视自己的过程。试问自己的工作中有没有在匆忙的工作中停下来看一看自己,看一看你为工作的付出是不是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阅读中,发现原来在面对同样问题时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更有效的解决方法,开拓了新的思路,使原来觉得无从下手解决的问题处理起来也有章可循。

不仅如此,书中所提供的55个细节从微处入手,却是处处切中要害,就像是为我们的教师管理提供了工作指南,如良好的学习习惯、社交礼仪、社会公德等方面的细节,将这些教育的细微之处罗列出清单,提醒我们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注意自己怎样以身作则,帮助我们在孩子的德育中一一落实。

实际上,我们在教育的课堂管理中,更加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偶发事件,教师如何处理这些事件,如何组织课堂教学直接影响到师生关系。《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一书特色鲜明,描述了如何运用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规律,帮助教师整合各种经验,在课堂上做出明智的教育决策,成为优秀的教育者。

作者提出身处教育改革浪潮中的教师,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有意识的教学”,需要对教育心理学原理有更清醒,透彻的认识,明智地运用于实践,改善教学。

大量案例的分析深入浅出,倡导教师在大多数时候应当着眼于学生个体本身的差异,试图从学生自身寻找教育的切入点,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特别是作者对特殊学生群体的深入研究,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到,只有帮助营造适宜于特殊学生的教育环境,才能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一书通读,“用爱团结集体,用策略组织课堂”的教育理念已深入人心,从中收益非浅。

第四篇: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每日名言

永远不要放弃赞美别人的机会。

每日自励

我把时间花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上。

每日短文:奇迹是怎样创造的

1983年,伯森·汉姆徒手攀壁,登上纽约的帝国大厦,在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的同时,也赢得了“蜘蛛人”的称号。

美国恐高症康复联席会得知这一消息,致电“蜘蛛人”汉姆,打算聘请他做康复协会的心理顾问,因为在美国有八万多人患有恐高症,他们被这种疾病困扰着,有的甚至不敢站在一把椅子上换一只灯泡。

伯森·汉姆接到聘书,打电话给联席会主席诺曼斯,让他查一查第1042号会员。这位会员很快被查了出来,他的名字叫伯森·汉姆。原来他们要聘作顾问的这位“蜘蛛人”,本身就一位恐高症患者。

诺曼斯对此大为惊讶。一个站在一楼阳台上都心跳加快的人,竟然能徒手攀上四百多米高的大楼,这确实是个令人费解的谜,他决定亲自去拜访一下伯森·汉姆。诺曼斯来到费城郊外的伯森住所,这儿正在举行一个庆祝会,十几名记者正围着一位老太太拍照采访。原来伯森·汉姆94岁的曾祖母听说汉姆创造了吉尼斯纪录,特意从100公里外的葛拉斯堡罗徒步赶来,她想以这一行动为汉姆的纪录添彩。谁知这一异想天开的做法,无意间竟创造了一个耄耋老人徒步百公里的世界纪录。

《纽约时报》的一位记者问她,当你打算徒步而来的时候,你是否因年龄关系而动摇过?老太太精神矍铄,说:“打算一气儿跑100公里也许需要勇气,但是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只要你走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一步再一步,100公里也就走完了”。

恐高症康复联席会主席诺曼斯站在一旁,一下明白了伯森·汉姆登上帝国大厦的奥秘,原来也有向上攀登一步的勇气。

在这个世界上,创造出奇迹的人,凭借的都不是最初的那点勇气,但是只要把最初的那点微不足道的勇气保留到底,任何人都会创造奇迹。

每日书摘:想最幸福的事就是最幸福的人

著名的英语学者,已故的耶鲁大学教授威廉·莱安·费尔普斯常说:

“想最幸福的事就是最幸福的人。”

人的幸与不幸由这个人的想法来决定,这是事实。我们依据自己的思维模式来思考,也生活在由思维创造出的世界里。因此如果想获得永远的幸福,就必须努力保持幸福的思考。

如果允许自己去挑剔、去恨,允许自己采取与善意和宽容无缘的心态,就会变成不幸的人。

几年前,我在香港饭店的电梯里,有人跟我打招呼说:“你是诺曼·皮尔先生吗?”我回答说是,他说他是我的忠实读者,想请教我一些个人的问题,希望能约个时间见面。

过了两天和他面谈时,他说他是美国总公司派驻远东分公司的经理。他在事业上有极好的地位,应该是个幸福的人,但事实上他一点儿也不幸福,他觉得自己非常不幸,所以希望我能给他一些指点。他想成为积极的人,过幸福的人生。

我想知道他怀有什么样的想法,要他多说一些。我知道幸与不幸往往是由一个人的想法决定的。在谈话中,我发觉他讨厌许多人,也讨厌团队和公司。可是那些人与他并无私交,和他的公司也没有任何来往,主要是他个人的感觉。

例如他认定几个小商店的老板是“神气活现的人”,表示非常厌恶,当问他是否认识那些人,他说连名字也不知道。

他又说绝对不看《纽约时报》,对在该报经常发表意见的人很反感,他也不认识他们。他就是因为怀有这种近乎憎恨的激烈的厌恶感而变得不幸。不管怎么说,那都是不合理的感情。

第五篇:一个母亲创造的奇迹

2月15日清晨,初春的寒风依然袭人肌骨,人们都还沉浸在春节的欢乐气氛中。在××××××县××*镇的公路上行人稀少,一位满脸憔悴的中年妇女迈着蹒跚的步伐,扶着在一个特制的铁围栏中艰难行走的女孩。女孩名叫××*,患“先天性脑瘫”,今年21岁,她出生仅3个多月就被亲生父母遗弃了。而扶着她走路的中年妇女是养母××*。

21年前当

××*、××*夫妇把一个冻的嘴唇发紫的弃婴抱回家时,就发现她是个病孩子。从此,他们踏上了漫长的求医路,足迹遍布大江南北,却也拖跨了曾经殷实的家,积蓄没了、土地没了、房子没了......姣姣的生活依然不能自理。为了她将来的生活有人照顾,在姣姣3岁那年,夫妇俩为她收养了一个妹妹。

而今,他们一家4口住在15平方米左右的出租房内,靠维修机电艰难度日,希望用爱再次创造生命奇迹。厄运逼人

20世纪80年代初,××*、××*夫妇在××*镇开了个机电修理门市部。1987年农历十一月十七,这是个他们永远难忘的日子,凌晨6时许,还在睡梦中的××*夫妇就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热心的邻居说马路边有个哇哇啼哭

的小孩,离他家的店铺不到50米。赶到那儿时,××*吓了一跳,躺在襁褓中的孩子闭着眼睛,呼吸微弱,嘴唇发紫,他不由分说抱起孩子就往家跑。村民们闻讯而来,大伙都说孩子有3个多月了,在给女婴穿衣服时与人发现不对劲,女婴的脚伸不直,而且向外翻,蹬腿无力,有人说孩子有“疝气病”,有人说怕是脑子有毛病,扔回去算了。××*夫妇默不做声。

第二天,她们抱着女婴去了运城医院,给孩子做了疝气

手术,主治医生告诉他们:孩子患有“先天性脑瘫”。看着妻子泪流满面瘫坐在医院的长椅上,××*安慰道:“没事的,医学这么发达,咱们不信治不好这种病”。

他们将女婴收为女儿,并取名为姣姣,但接踵而来的事远比姣姣患病更让夫妇俩感到痛心。由于体质弱,遇到阴天雨天姣姣就感冒发烧网并感染了肺炎,而且一岁多的孩子不会翻身,无法坐立,不会说话,甚至对周围的反映也不敏感。

生活的弦绷得紧紧的,每年到了9月份××*就抱着女儿出远门去看病了,刚强的××*一个人支撑起家里的一切。好心的村民及亲戚们不止一次劝他们面对现实放弃治疗,可他们说:“咱不做孽,就是砸锅卖铁也要看好女儿的病”。

这件事在不足两万人口的××*镇传开了,有的人说××*脑子有毛病,甚至当面说他们是傻子。特别是埝掌村人对此大惑不解,看到××*夫妇领着姣姣回家更是觉得意外,为了不让年幼的姣姣有心理负担,他们只得选择不回埝掌村。

特殊的家庭更需要希望。姣姣每次发病都出现肌肉痉挛且大汗淋漓,这给厚道的××*夫妇俩带来沉重的打击,××*拉着丈夫的手号啕大哭说:“咱俩死了后,姣儿可咋活呀?”为此,他们为姣姣收养了一个妹妹,这以后,家里的日子更是雪上加霜。夫妇二人抱着小的喂大的,有时一顿饭要吃两三个小时。姣姣每天大小便都要被抱来抱去,晋南的冬天异常寒冷,××*说不清有多少次抱着姣姣摔到在去厕所的路上。

漫漫求医路

残酷的现实还是在姣姣的身上出现了,两三岁时仍不会走路,甚至连东西也拿不起来。为了给孩子买营养品,靠修理费用已很难维持家庭,××*的服务又多加了几条,其中一条就是上门服务,风里来雨里去随叫随到。为了尽快攒够看病的钱,平时不多干活的××*也开始学会了电机修理。这样即便丈夫出门了,家里的生意也就耽误不了。

从医学的角度讲,这种病几乎没有痊愈的可能,患儿将来生活完全不能自理,而且对家庭、本人都是沉重负担。但他们夫妇俩仍抱有一丝希望。

1990年,盛××*的北京骄阳似火,此时的姣姣已3岁多了,301医院病房中的姣姣仍不会坐力,不会说话,但在这里夫妇俩看到许多像姣姣一样的患儿,依靠长期住院治疗病情有所好转。他们按医生的指导,每天给孩子做简单的训练。但身上携带的2.5万元很快就花光了。带着沮丧和失望,他们

抱着姣姣回来了。此时,他们终于明白,光开苦心不行,孩子的病需要钱,此时正是农忙时节,也是挣钱的大好时机,××*开始没白没夜地修理电机。到了9月底,××*挣了1.8万元,又抱着孩子踏上了求医路。

几年中他们从北京301医院、儿童医院,辗转到上海、西安、太原、郑州等各地医院,只要听说哪里有治疗脑瘫的医院他们就抱着孩子去。许多专家都记住了这个抱着孩子、背着大包的执著××*夫妇。

1997年××*,夫妇俩听说石家庄有个脑瘫康复医院,他们立即抱起孩子赶到石家庄。一个疗程的治疗,花去了一万多元,竟让姣姣坐起来了,

上一篇:医保局稽核工作计划下一篇:用爱心呵护孩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