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祭诗歌

2024-04-25

心祭诗歌(共6篇)

篇1:心祭诗歌

我把你安放于此。

安放于万源之中,万灵之上。

安放于时光之中,安放于岁月之外。

清明时无需祭拜,分分秒秒都是祭台。

流动的殷红风干成凝固的火,浴时光而倍加耀目。跳动的脉搏历炼成坚硬的石,因打击而更加沉默。

我知道,你的目光刺痛着我山一样的叹息。

我知道,你的木然雕刻着我炼狱的痛。

然而,我只能说,请安息。

因为,所有的语言只能是你身边掠过的风。

因为,所有的行走只能是你身边路过的雨。

即便是我的泪,也只能是你清晨指尖的一滴露。

即便是我的血,也只能是你默认枕边的一杯酒。

所以,我只能说,请你安息。

请在火里自愈,请在石里疗养。

你的火抽痛了我的心。

你的石硌痛了我的魂。

所以,我只能说,请安息。

篇2:心祭诗歌

清明,总是伴着纷纷的细雨,透着春天的阴冷与寂寞,多少人在这忧伤中徜徉留恋,丝雨细如愁,这雨,与我而言,如泪,如念,如诉,在这清明时节,纷纷的“泪雨”中,为我的双亲奉上的是一束“心祭”

又是一年清明雨,“路上行人欲断魂”这首诗不知泪湿与渗透了多少人的心。那飘落的雨丝,滴着我的思念:那凝重的春风,吹拂着浓浓的悲情。跟随着祭奠的人流,走在思亲祭故的途中,心,开始隐隐的作痛,这痛不曾消失,只是在这样的日子里,更显得真切。

雨纷纷,泪纷纷,远远地我看见了,静卧在李官山下那一座坟茔,一堆黄土下,埋葬着曾经鲜活的生命体,那是双亲久留的住所,只是我与他们阴阳相隔,怀念成了心灵的慰藉。那英蓉宛然。风无声,默默传递着两个世界相同的怀念与哀思 。踏过崎岖离尘的山路,女儿来看您了,我生命中难忘的亲魂。

荒凉的千冢,墓碑寂寂,侵染着春木的的清冷。风读碑文,雨诉追思,我拘一捧新土,添加感恩的分量,为二老献上一束白菊,寄哀思!缅怀父母对我的赋予之恩。虔诚跪拜在那凝重松软的土地上,任悲怆的泪水流淌……

泪水滴着思念,父亲,您走了二十五个春秋,母亲,您已走了七载。您在天堂还好吗?今天是清明,女儿为您点一烛心香,点燃袅袅烟火里的心祭絮语,让那不灭的念,温暖岁月的沧桑,父母您永在心间。

古人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阳圆缺,此乃世事常理。”“……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轻抚丰碑,泪凄然,一捧黄土,一吊纸钱,在纷飞的纸火中,我仿佛看见了父母的音容,您依然是那么的和蔼可亲,阴阳相隔,相识许久,竟久久无言,泪潸然!这一刻我抑制不住内心的悲伤,紧紧的抱住您的坟茔,与您隔河相拥。

在这个没有了喧嚣的角落,沉默哀思,趟满了静静地荒凉,不见了渐远的距离,唯有思忆化作了这时光里不变永恒,守候着不同世界里依依的眷恋。多少思念?多少委屈和悔恨,泪水像决堤的洪水奔涌而下。又有谁能体会”子欲孝而亲不在“的悲凉与辛酸。

时光轻擦,那个不听话叛逆的女儿,已是中年,那苦果,我品尝了半生。一切的一切,只是源于我不能言说的因,无法辩解,只因慈悲。那种内心的折磨一直吞噬着心扉。不是我天生叛逆,也不是我少不更事,不明事理,那或许是我前世里欠下的债。

人,不能不信命,却不得不随缘,有些缘是债,与前世有关。我已吞下少不更事的苦果,只是难以报娘恩。多少个不堪风起的深夜里,那无人知晓的泪痕,覆盖着我心灵深处的星空,让我看不到阳光和开阔,内心的沉重惨痛到荒芜,人生有太多的痛事,让你久久不能释怀,不想去抱怨,只有自己去承担,在每一个人的眼里,我是快乐的,可又有谁知道,笑容背后风干了多少泪水,开朗的下面,藏着多少忧伤,向上的心里有多少沮丧,痛过无数次学会了坚强,为了责任和承担,我慈悲的活着,活成您希望的样子,不愧做您的女儿

望着片片纸钱慢慢化为灰的碟儿,恍惚间,我仿佛看见了您爱怜的眼神。那滴落的雨丝,打湿了我的衣衫,那是否就是您,心疼女儿的泪?好想再喊一声:爸,妈!这称呼是多么的温暖,却再也没有了应答,徒留一生的伤悲,无处话凄凉。风起,熏风拂过心寂的罐隙,如同落入儿时怀想的庭院。那清幽的时光,温暖的家,仿佛就在眼前。爸爸穿梭的背影,妈妈穿针引线的忙碌,兄弟姐妹围坐在一起,听妈妈讲故事的温馨,那场景,历历在目。

在我的意识中,父亲,您像一座山,高耸在我的心里,传递给我的是坚强和信念,即使遭遇艰难险阻,也沉着坚定: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亮。在困难时,您,给我力量:在迷茫时:您,给我方向:在失落时您,给我信心 。您是我支撑生命的拂岸。

母亲,您像一颗树,为您的儿女们撑起一片天:在我柔弱的生命中,撑起了凉爽的绿荫:在我人生的旅途上,竖起了永恒的丰碑。您的`殷殷教诲,淡然的温情还在,默默地时光里,有着未曾远离的温情。

红尘与黄泉,两个世界,让我与您,感应着时间和空间的绵延。多少往事走成了背影,多少背影镌刻成了怀念。多少在长辈生前没来得及懂得的那些深深地忏悔,还有您走后,夜半三更都会惊醒的的深深地惆怅。那些悔恨再也回不到原点。不知是谁说过:有些事情,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珍惜活着的每一天,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光,能做多少就做多少,珍惜身边的每一个人,珍惜这个看起来并不完美的世界,不给明天留遗憾。

如今,父母已走出了尘世,回到了一个叫天堂的地方,再也回不来。天人相隔,或许并非是最远的距离,我的脉络里流淌着您的血液,您已住在我的心里,那暖不再让我伤感。

篇3:诗歌评判与诗歌创作

一曰境界高。所谓境界,即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比如思想境界、艺术境界,等等。近代学者、文学评论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借用宋代词人的词句写的三种境界比较有代表性。“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是第一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蝶恋花》)是第二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青玉案》)是第三境界。大凡有诗歌创作实践的人,对以上三种境界都会有切身的感受。开始作诗,创作欲望高,又担心自己写不好,信心和希望若有若无,几分痴迷,几分迷茫,的确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感觉。进入状态后,总想着把诗写得更美一点,更纯粹一点,说是对语言的锤炼,实则是磨砺思想或者说是折磨思想的一个过程。得不到好句子,常常是连觉都睡不好,真可谓“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思想的过程,又是一个发现甚或不断发现的过程;而发现,每每在不经意中巧遇新鲜的东西,这时候,你就会激动起来,眼睛一亮,豪情万丈,你可能会旁若无人地唱上一段什么歌,甚至手舞足蹈起来,说得严重一点,有那么一点神经质,这就应了哪句话:“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三种境界,都离不开两个东西,即人品与作品。也就是说,境界是作者的人格特质与品格高下的重现,同时也是作品品格高下的展示。

二曰感怀深。有一句老话叫“诗言志”,志,即源于心怀的感动。触景生情,感怀弥深。艾青的名篇《礁石》即可证明这一点。从诗人所讴歌的“礁石”的形象上,可以鲜明地感受到诗人崇尚的饱经磨难而又坚贞不屈的伟大气质与精神。只要感怀深,哪怕语言朴素一点,形象简略一点,也仍然能使人不能忘怀。感怀是心灵的到达,一切矫揉造作,搔首弄姿,只能使人生厌,使人反胃。意大利诗人但丁在他的名篇《神曲》中有一句诗说:“他是诗人,不是写诗的人。”这是什么意思呢?诗人难道不是写诗的人?从字面上讲,诗人不就是写诗的人吗?但丁不是在玩文字游戏,这里,前一个“诗人”的“诗”字是指真正的诗,而后一个“诗”字则只是形式意义上的诗。“诗人”,就是忠实于自己的体验感触,不写自己真实的心灵颤动以外的东西。

三曰情操美。情操是由感情和思想综合起来的不轻易改变的心理状态。“对真、善、美、圣的寻求,对纯情的执著,对正义与正直的坚持,对罪恶的愤怒,对生命的喜悦,对亡故的哀伤,对国家民族复兴的企愿,对众生忧患的悲悯……莫非优美之情操。”而那些以诅咒自己文化的优良传统为荣,狂妄的自我膨胀,沉沧于迷幻药之类的东西而沾沾自喜还以为值得大写特写等等,无疑为情操之卑劣。我们在评判诗歌的时候,必须做到爱憎分明。

四曰语言精。一首诗,是由语言构成的;语言,是由一个一个的字连缀的。语言精,就是要善待每一个字,选好每一个字,用好每一个字。就像我们欣赏建筑之美,不能忽视每一块砖所起到的作用一样,我们要让每一个字找到应有的位置。语言精,就是要准确、凝炼、有新鲜感、有跳跃性。古人常提到“诗眼”这两个字,现在我们把它称之为“警句”。诗人田间说:“警句是诗的眼睛,明亮发光。”臧克家说:“诗要有警句,如果把诗中的每一个字比作砖瓦,那么,警句就是梁柱。”所以,在诗篇中创造出具有深刻哲理意味的警句,有助于提高诗的品味,提高诗的感染力。现在有些诗歌中,通篇都是对琐屑、无聊和乏味的日常生活细节的描述,东拼西凑,鸡零狗碎的。而且,这些诗中的描述不是去揭示日常生活的真相,而是对之摆出一种洋洋得意、津津乐道的姿态,仿佛他们已经看透了生活,看破了红尘。这绝不是一种新的艺术创建,而是一种传统的劣根的生活态度的回潮和反弹,它借一种无聊的话语,在伸张一种卑鄙的趣味,一种粗蛮的生活态度。这无疑是不可取的。

五曰形象活。有一个谜语,谜面是这样的:“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四季花还在,人来鸟不惊。”这个谜语的谜面就是一首诗或者说具备了诗的某些特征,它容易使人记忆,为什么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借助了形象来说话,很容易刺激人的听觉,随之实现听觉到视觉的转换。山、水、花、鸟、人,还有色彩,还有声音,还有人的走动,这些形象的自然切入,叫人耳目一新。所谓“诗中有画”,其实也就是要求有具体的形象感,使人读后栩栩如生,若有一幅画面浮现眼前。如果把创作诗歌比作制作豆腐的话,形象就好比制作豆腐时所用的石膏。如果没有石膏,豆腐就会散架,不管你将那豆腐块切得多么碎小,石膏都含在豆腐里,哪怕你肉眼看不见。可以这么说,你不会使用形象,你就没有完成诗歌创作的准备,在这种情况下,你硬着头皮写下去,必定会打乱仗。中国自古有“赋、比、兴”三种写诗的方法,叙物以言情,索物以托情,触物以起情。汉字本身就是最有形象感的文字,它所具备的结构之美,是任何拼音文字所不能达到的,要说诗歌的形象美,汉字就给了我们天生的姿态。无论欣赏诗歌,还是诗歌创作,我们都应该有一种自豪感,带着一份好心情。

六曰结构紧。新诗以分行排列为外观特征,它的结构与传统诗最大的不同在于增加了排列美这一要素。从一个字到整篇排列,或整齐谐和,板块醒目;或参差不齐,错落有致,根据诗的需要和个人的审美取向,你可以自由选择、自由发挥。视觉美,在未通读正文的情况下,给你一种文字的排列所独有的美感。你可以眯着眼看,或者用眼睛就那么扫视一下,这种形体美,会刺激你的阅读兴趣。诗如何分行,每行以多少字为宜,并没有一定之规。散文中有“形散神不散”之说,书法中有“形断意不断”之说,诗的分行与之相通:形断意不断,意断形相连。

七曰音韵畅。所谓音韵,即诗歌的音乐性,就是指诗歌在形式和语言所具有的与音乐相同或相近的艺术特质。音韵是诉诸听觉的艺术。正象音乐必须通过演奏、歌唱来表现一样,诗歌也只有在吟唱、朗诵中才能充分发挥其抒情的、审美的艺术效果。从诗歌的发展历史看,音乐性是诗歌先天的素质。就新诗而言,尽管它打破了传统诗那种一定的韵式,并不等于不要音韵感,事实上,音韵美正是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重要分水岭。现在音韵的运用又有了新的分野和新的认识,不过,无韵的自由诗仍然要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才行,它以感情起伏为节奏,而在形式上,则消失了韵脚。至于有的人不懂韵而排斥押韵,那是一种不聪明的表现。

八曰风味醇。风味是一首诗能否具有魅力的主要决定因素。风味醇,就是风味醇郁。醇,有许多的近义词,醇厚、醇美、醇香、醇正。也就是说,风味,你不仅可以品,可以闻,还可以听,可以看,可以悟,可以思。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对某些作品风味的肯定,也就是对这些作品的作者的人格的肯定。通常情况下,这样的判断,很少出现偏差。

如果说诗歌评判是诗歌创作的准备的话,那么,诗歌创作则是对诗歌评判的重构与完善。诗歌创作有无规律可循?这其实是一个不便回答的问题。每一位诗人都在按自己的方式进行创作。排出表面的繁复,笔者以为,吸收传统,借鉴现代,让诗歌返璞归真,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从题目入手。对于一个初学者来说,往往容易忽略题目的重要性,或以清一色的名词作题;或写出的题目总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等等,这些题目都很难调动人们阅读的兴趣。当然,这并不是说,别人写过的题目就不能再写了,如果能出新,也未尚不可;如果是炒现饭,那就有点煞风景了。有一个说法,题目要当诗来写,或者干脆说,题目,是诗的一半。有了好题目,你就会激动不已,你就会按捺不住,你就会以一种良好的状态投入到这首诗的创作中去。比如《花朵的方向》。花朵有方向吗?从语法的角度讲,似乎是一个病句。花朵有色彩,花朵有香味,花朵哪里有什么方向?不,花朵有方向,它的方向是向上的,因为光合作用,它每时每刻都在向上,这个题目给了我们多少想象的空间:花朵有根,植根大地;花朵向上,有太阳、有天空,更有诗人的目光。又比如《停在记忆上的云》。记忆是保持在脑海里的过去事物的印象。一朵云,停在了记忆上,它是什么样的颜色?什么样的状态?或许每个人回答都不一样,看到这样的题目,首先就叫人沉默。从题目入手,往往会出现这种情况:一是有一个题目突然从心里冒出来,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灵感吧;二是有了一个挥之不去的形象,再考虑围绕这个形象作一个什么样的题目;三是有了某样一种氛围,暂定一个题目,然后边写诗边修改题目。强调题目的重要性并灵活地运用于诗歌创作,常常会使读者在阅读的阻碍中获得发现的惊喜。

用形象说话。一首诗有没有生命力,在于它有没有形象。形象能给人色彩感、画面感、动态感。在我们的生活经验中,就有许多美好的形象留在我们的记忆中,你说记忆深刻也好,你说刻骨铭心也好,形象的穿透力,常常会使我们惊讶不已。我们的记忆,因为有形象来帮忙,才找到了一个又一个支点。来看《火焰》。火焰很平常,大家都见过。可要写特殊的火焰,第一朵火焰,人类的第一朵火焰,燧木取火,这属于历史知识的范畴了,我们谁都没有能力去讲述这段历史,而我们感兴趣的是那第一朵火焰像“试翅的黑蝴蝶”。黑蝴蝶,便是我们要捕捉和描绘的形象。第一朵火焰叩响天空/烧毁了一片森林/回响的空旷里/飘满试翅的黑蝴蝶/纷纷扬扬/是一些故事的种子/认识了火焰/其实就是掌握了光明/太阳的微笑/曾是红色的狡黠/使我们的祖先/学会了思考和拼搏/作为火焰的映衬/黑夜与寒冷目光炯炯/像一对谪仙/从另一侧面为我们指点生活/还有饥饿/把我们每个人都培养成/火焰的捍卫者。这首《火焰》,除了黑蝴蝶,还有许多与之相关联的形象,天空、森林、种子、太阳,还有“红色的狡黠”,黑夜与寒冷也拟人化了,可以“目光炯炯”,像一对受了处罚下界到人间的神仙,为我们指点迷津。用形象说话,代替了我们口舌的笨拙,同时又使我们的思想有了一个舞蹈的空间。

靠语言造型。写诗,对语言的要求是极高的。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句子通顺、语法规范的层面上,而是要洗炼、独到、本质、纯粹。用语言造型,是对一首诗的整体关照。选择什么样的词语,准确地说,是选择什么样的字,在字的组合中结构什么样的形象,折射出什么样的思想,语言起着关键的作用。一个字的重复,一个字的变化,都是很有讲究的。现以《小孩与桌子》为例:小孩的头/撞在了桌子上/桌子未笑/小孩哭了/妈妈拿过木尺/连连敲打桌子/桌子未哭/小孩笑了。全体只有两段、八句,记述的事情也很简单:小孩的头撞在了桌头上,疼得哭起来;妈妈用善良的、欺骗的手段用木尺敲打了几下桌子,小孩不哭了。小孩的头撞在了桌子上,可见小孩还小,一、两岁吧,只有桌子那么高。这是诗中的暗示。关键是字的变化,使这首诗在童趣中多了一些机警,桌子未笑/小孩哭了/……桌子未哭/小孩笑了。无非是将“笑”与“哭”换了一下位置,效果就出来了。自然,桌子既不会哭,也不会笑,可小孩由哭变笑,这首诗也就完成了。另有一首《门》:我想把门关上/然后坐在谛听里/细品你不期的脚步/与叩门的声响/我又想把门打开/好让你梦幻般的眼睛/和我灼热的心/来一次自然的碰撞/到底是打开/还是关上/我来不及想/却又想了一个晚上。这首诗写了一种等待,等待谁?诗中没有说出来。也许是朋友,也许是恋人,这都不重要。关键是把那种“等待”写得有了味道。不知道是把门打开好,还是关上好,接着又说“来不及想,却又想了一个晚上”。来不及想,时间那么短;一个晚上,时间又那么长,门到底是个什么状态?这其中有太多的暗示。诗的语言,不能容忍多出一个废字。长思考,短文字,这样才有了语言的张力。

以情感取胜。写诗,要有感情投入,这是不言而喻的。没有感情,诗就没有了灵魂,而感情的基础是思想。来看《瓶子在清晨碰撞》。瓶子是什么样的瓶子?你可以把它想像成啤酒瓶子,是液体被人吸干了的空啤酒瓶子。那空瓶子在清晨碰撞又是怎么一回事呢?诗记下了一个真实的片段。一个收废瓶子的人在他的竹篓里装瓶子,那两只竹篓分别架在自行车后座两边。就那瓶子碰撞的声响,使诗人的内心隐隐作痛,想到了生活的艰难。诗人不知道这许多的空了的酒瓶子能卖多少钱,也许够不上一包上好的烟钱,或者等于半个月的早餐(或许每次只能吃一块钱一碗的面条)。但诗人被他那种用平静的心态享受生活的精神感动了,于是有了写作的冲动,记录下最本质的生活。瓶子不经意的碰撞/好响/这分明是窗外的事物/正在行走的事物/行走的瓶子和人/悄悄中/带着某种液体的重量/急骤的脚步声/像砂砾一样杂乱无章/我不能很好地去倾听/城市的清晨/仿佛瓶子的破碎/撒落些什么/沿着记忆的街道/我让疲惫临风而舞/渐渐模糊的空洞里/开满失眠的灯光/我无法将瓶子进行概括/瓶子太多/而且各式各样/都有精美的包装/人们反反复复将它们搬运/用尽气力/朝着梦中的方向/瓶子在清晨碰撞/在梦的边缘碰撞/掌握瓶子的人/变得一天比一天匆忙/而瓶子在破碎前总要碰撞/我不知道它们停顿在什么地方。要想以情感取胜,必须注重生活的积累,从细微处着眼,多观察、多思考、多记录。厚积薄发,乃是诗歌创作之精要。

还有一点是不能忽视的,就是要从写短诗开始,并从中锤炼语言,塑造形象,完成情感的酵化。多写短诗,或许是走向成功的一条捷径。

摘要:诗歌评判与诗歌创作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纵观诗歌的流程,异态纷呈,波澜壮阔,从旧体诗、近体诗(格律诗)到新体诗和新诗(自由诗),按历史发展的演变,出现了不同的分类。本文拟就新诗的评判标准和创作方法展开讨论。

关键词:诗歌评判,诗歌创作

注释

1引自高凖《试论诗的评判标准》,载《诗刊》2001年第2期。

2同上。

3黄明山:《花朵的方向》,载《飞天》1992年第5期。

4参见黄明山《幸运的翅膀》,载《飞天》1995年第5期。

5黄明山:《火焰》,载1998年8月8日《文艺报》。

6引自《中国诗歌精选》,中国作家协会选编,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7引自《中国当代青年诗人诗萃精评》,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

篇4:心祭许中田

那是在1996年11月上旬,时任人民日报社副社长的许中田,来到人民日报社扶贫点虞城县考察,我作为随团记者,跟随左右,参与报道。

小雨霏霏,下个不停。短短的几天时间里,许中田同志不仅代表人民日报社向虞城县扶贫办公室、小侯乡人民日报社希望小学、张集镇齐新寨村委会捐款10万元,还冒雨来到虞城县张集镇乔庄访贫问苦。他弯腰走进一户农家低矮的厨房,掀开锅盖,看了看锅中的饭菜,又默然走了出来。

"你们这里救助特困户的标准是什么?"

当得知一户一般一次救助300元时,他从自己的衣袋里掏出1200元,交给当地干部,说:"这算是我给4家特困户的救助款吧,请转给他们。"

他扭过头来,吩咐跟随的人民日报社的同志:"对特困户,我们能救几户是几户。"

中午,河南省委、省政府接待人民日报社考察团时,许中田与同志们共进盒饭,并再三强调,今天和以后,人民日报社的同志们,在对口扶贫的虞城县吃红富士苹果、喝鱼头酒等都要自己掏钱。

就在那一年的10月18日,来自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等10多个国际组织、40多个国内单位的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在虞城县店集乡开会吃的午餐是每人一盒快餐、一瓶矿泉水和一瓶冰红茶,每份10元,很受欢迎。有位外宾说:"虞城县的做法,一定会成为全中国的样板。"我参加此会并就此采写了一篇特写《国际扶贫会上的工作午餐》,在10月28日《人民日报》四版头题发表。一周后,时任人民日报社新闻评论部主任的李德民又针对此特写在《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从文明角度看吃喝》的评论。眼下,许中田来到这一新闻的发生地时,触景生情。他边进盒饭,边特意提到此事,并反复强调坚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反对大吃大喝。

两天后,虞城县召开扶贫工作恳谈会,许中田在会上再次强调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他说,在虞城县张集镇乔庄,我们看了特困的几家。解放这么多年了,我们的一些基层群众生活条件、生产条件还这么差,意味着我们没有尽到共产党员的责任。设黄金宴,一个晚上卡拉OK花上几千块钱,对照那些尚未脱贫的群众,简直是犯罪。

他声音哽咽着继续说道:"这说明扶贫工作是多么重要。我们要勒紧腰带,能救几户是几户!"

末了,许中田动情地说,感谢商丘地区、虞城县给我们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广大青年都应该受到这样的再教育。"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是真理;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我看也不错。谁忘记了老百姓,谁就要受到惩罚。所以说,党中央强调扶贫,强调厉行节约,意义非常重大。

篇5:心祭诗歌

时间过的好快呀,一切似乎就发生在昨天,可是,一晃,却已经一年了。我的心里,还那么清楚的记得的去年的那个日子。那天,我正在给学生上信息课,突然间,就感觉到自己坐不稳了,窗户的玻璃,被摇的哗啦哗啦的响,我还没有反应过来,楼下就有老师在喊,地震了,地震了。从来没有经过地址的我,一时不知道怎么办。听楼下的老师喊,赶快把学生扯到操场上,我这才醒过来,领了所有的学生,来到了操场上,心才平静下来。

所有的学生,都集中到操场上,我们老师就在问,哪里发生的地震,震的厉害吗?就给外边的亲人打电话,电话打不通了。连忙去网络上搜索,很快,从网络上,就知道了是汶川发生了7.8级地震。边等待后续的消息,边搜索汶川的图片。从图片上,我知道了,汶川,这是一个多么漂亮而美丽的县城呀!我们不知道,地震后,这个美丽的县城是什么样子了。

手机还可以打的通,就按照搜索到的汶川一些单位的号码打过去,一个都不通。很快,在网上就知道了,汶川的交通,通信都中断了,汶川和外界的信息中断了。我的心,就提着了,我不知道,这突然的地址,让多么美丽的汶川变成了什么样子,那里生活着的我的许许多多的可爱的同胞们,又是咋样的了。唯一能做的,就是双眼盯着电脑的屏幕,等待着消息。

地震后的各种消息,很快就汇聚到网上了,这次地震,是以汶川为震中,方圆几百公里的面积,汶川周边的县市也受到了这次强地震的破坏,甘肃,陕西的一些地方,震情也很是严重。这次地址,已升级到了8级,地震的破坏力,超过了唐山地震。我的心,一下就很凉的很,我就想,就在那短短的时间里,我的同胞呀!有多少人,将要在地震中遇难。

一时,人们都陷入在了恐惧中,陷入在了观望中,从北京,到广州,从西藏,到上海,都不知道咋办了。

在地震的二十分钟后,总理乘专机,前往汶川,总理的讲话,凝聚了人们的心,也稳定了人们的情绪。总书记也召开了常委会,发布了抗震救灾的指示,有了总书记的指示,总理的深入灾区的讲话,稳定了人心。人们心都稳定了下来,全力以赴投入到抗震救灾中去。

篇6:心祭 难忘的一个人作文900字

――臧克家

天,乌云笼罩,阴沉沉的,好像要压下来。人们噙着眼泪,手持白花,默默地站在她的坟前。花圈摆了一个又一个,心在祭奠。

在无数的记忆碎片中,我拾起一些片段,拼凑成一个人。

她是我的家乡一个又脏又哑、又疯又傻的女人。说起她的样貌,可真让人不敢恭维。头上成天顶着一个爆炸式的乱发,脚下拖着两只不同款式的破旧拖鞋,似乎一年四季都披着一件脏得令人作呕的暗红上衣,穿着长短不一,别扭至极的裤子,嘴角的肌肉还时不时的抽动几下,更给她那个本就不堪的脸庞添了几分惊悚,因为她生来就哑,也不认识几个字,她的名字早被遗忘,大家都叫她“哑巴”。

童年的我们几乎就是被她吓大的。儿时,每当我们不听话的时候,大人们就会说:“哑巴来了。”然后我们就会如老鼠见了猫一样一哄而散,躲在自认为隐秘的地方,大气也不敢出。因为听大人说,哑巴是会捉小孩的,捉了便卖。那时,我们大抵认为这是真的,不然她身上怎么总是挂个大麻袋呢?或许正是因为如此,所以那时,我们一帮小孩,一见着她就用小石子掷她,尤其是在雨天,我们更肆无忌惮,总是用小竹筒泼得她一身泥水。然而她并不生气,还是笑嘻嘻地观看我们的“壮举。”只有在我们实在太过分的时候,她才“哇哇”大叫着,把我们驱散。

后来,我上了初中,随着接触的减少,也渐渐淡忘了这个曾经带给我无数恐惧的人。

有一次,我放学回家,天灰蒙蒙的,妈妈让我去买点东西。我快步走在泥泞的小路上,不一会儿便瞧见了她,儿时的恐惧更让我加快了行走的步伐。忽然听见她在后面“呀呀”地喊,我心里一惊:难道她真的会捉人吗?感觉声音越来越近,我猛地一转身,发现她就在我的身后,似乎吓了一大跳,气喘吁吁的,衣服裤子已经湿透了,脏乱的头发贴在额前,向下滴着水,她塞给我一个东西,嘴里发出“呜呜”的声音,原来在慌乱中我竟将自己的钱包弄掉了,正当我想开口跟她说些什么时,她已转过身,蹒跚地走了,只留我一个人怔怔地愣在原地……。

远处,又有一群小孩子如年幼的我们一样,用小竹筒朝着哑巴泼泥水,她依旧笑嘻嘻的看着孩子们的“壮举。”而我――作为一个旁观者,竟有说不出的悲伤和苦涩,真想冲上去把孩子驱散。

我回校不久后,老家传来了一个噩耗――“哑巴”死了。

那场大雨整整下了一天,一群小孩子放学回家,经过一段小山坡,突然,山坡上滚下许多被大雨冲得松动的大石头,可年幼的孩子们并没有注意到危险的来临,而是走在他们后面的哑巴,冲上去,及时把孩子们推了出去,可她却被巨大的落石压在了地下……

上一篇:美术写生总结下一篇:竞聘正护士长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