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的分解组成教案

2024-04-24

8的分解组成教案(共14篇)

篇1:8的分解组成教案

8的分解组成与分解

科目 大班数学

课时 1课时

教师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6、7的分解组成,能够对水果进行分解组合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因此,整节课就需要教师创设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空,使幼儿经历一个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己动眼观察,大胆猜想,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操作、验证、游戏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情感体验,并作出分析、归纳的过程,亲身经历对数字分解组成的“再创造”,“再发现”。从中体验收获的喜悦。

二、教学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

1、知识与技能:

(1)、幼儿能运用卡片、糖果探索出8的分解组成方法。(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的观察、分析及动手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积木、卡片、糖果了解8的分解组成。

(2)通过做游戏,反复练习,巩固并掌握8的分解组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操作和游戏,培养幼儿探究、合作的学习意识和能力。

三、幼儿特征分析

本节课主要是根据教师平时对幼儿的了解和幼儿前面的学习表现而做出的。

1、幼儿是大班6-7岁的儿童。思维活跃,课堂上喜欢表现自己,对数学学习有浓厚的兴趣;

2、幼儿在学习中随意性非常明显,渴望得到教师或同学的赞许;

李发菊

3、幼儿在平常的生活当中有“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经历和体验,比如自己整理书包、被褥等;

4、幼儿对于游戏兴趣很高,游戏方法已有所掌握,能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学习,并且能自己创设情境来巩固、应用所学知识

5、幼儿有良好的小组合作进行探究的学习习惯。

6、幼儿已初步掌握了数字分解组成的方法。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新课教学通过让学生分一分,合一合,说一说等活动使每个幼儿都参与到知识形成的过程中,让幼儿在充分感知的基础上,抽象出数字组合的规律。

教学8的分解组成时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和游戏等方式让幼儿在开放式的学习氛围中全体参与主动探究,亲身体验,合作交流,从而找到8的分解组成的规律,实现不同的幼儿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理念。

另外,在练习设计中,结合幼儿自身特点由易到难,层层深入。练习形式灵活多样,有分积木练习,游戏练习,巩固练习,还有拓展练习。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轻松愉快的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数学意识。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具准备

幼儿教科书大班下册;专门为本课制作ppt课件;1-8数字卡片以及8个圆片。

2、学具准备

1-8数字卡片、8个圆片、积木、糖果

六、教学过程

(一)、做手指操:师生一起利用手指复习6、7的组成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让幼儿猜谜语,猜出今天要学习的内容:8的组成与分解。

2、让幼儿发现身边的数学。说一说生活中在哪里见到过数字8。

3、让幼儿说一说平时最爱吃的水果是什么?利用幼儿的最爱吃的水果—草莓,用分8个草莓的方法,激起幼儿的学习兴趣,为学好本课

做好铺垫。

(三)、新授课

1、组织幼儿分圆片,初步感知8的分解组成。

2、让幼儿观看课件-------分草莓,使他们进一步了解8的分解组成。

3、在了解的基础上分数字卡片,进一步感知本节课的内容。

(四)、巩固练习

1、组织幼儿拍手游戏

2、找朋友游戏:要求---两个人的数字合起来是8 • 1.和老师一起玩 • 2.两个小朋友一起玩

、用8元钱可以买到下面的哪两种水果,比一比看谁的方法多?

让幼儿充分利用游戏,掌握本节可所学内容,改变幼儿的学习方式。让幼儿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来掌握知识,要求教学内容要有利于幼儿主动地进行观察、操作、验证、推理与交流。

(五)、课堂延伸

让幼儿看图说一说算式------一图四式

(六)、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教师引导幼儿谈收获,感受收获的喜悦。

(七)、作业:回家与爸爸妈妈用数字卡片一起做游戏----规则:两个人的数字卡片合起来必须是8

教学总结与反思

一开始,我让幼儿猜谜语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师与幼儿共同探索的过程中拉近我和幼儿的距离,达到了寓教于乐的目的。接下来,我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发现规律。我创设了“摆一摆”的教学情景,采用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这样设计,能充分调动幼儿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既发挥了幼儿解决问题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幼儿的发散思维,同时加深一定的难度,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感受收获的喜悦。

全课设计,我力求做到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想方设法创设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使幼儿始终处于好奇、好学的学习情绪中,让每一位幼儿都学有所得。

整节课我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时空,使幼儿经历一个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自己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做数学”,用观察、操作、验证等手段收集材料,获得情感体验,并作出分析、归纳的过程,亲身经历对8的分解组成“再创造”,“再发现”。不断地激发幼儿学习的乐趣和欲望,不断地使幼儿得到鼓励,体会到成功与收获的喜悦。

由于大班孩子多,我又是第一学期教大班的课,对于幼儿的管理还不够到位,虽然课堂设计新颖,也符合幼儿的认知特点,不断地激发幼儿学习的乐趣和欲望,不断地使幼儿得到鼓励。但是,课堂上看起来纪律有一点乱,有一少部分幼儿掌握的不够熟练,这还需要在今后的课堂上多练一练。另外,在今后的课堂上,我还需要多加强、加大对幼儿的管理力度,以便更好的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这真是应了那句老话:活到老学到老,终身学习。

篇2:8的分解组成教案

活动名称

《8的组成和分解》 活动目标

1.学习用推理的方法进一步感知8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

2.引导幼儿找出递增、递减规律,感知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的关系

3.积极主动探索的兴趣和爱好,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思维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每人8个积数、学习包《科学

可爱的鸭子》 活动过程

1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小朋友们,我们都学过哪些数字宝宝啊,数字宝宝都是小朋友们的好朋友,请你说说你喜欢哪个数字,它能代表什么?(利用幼儿以往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说自己喜欢的数字来复习对7以内数的认识。)如:我喜欢3,三颗大树能用3来表示。

2乌龟一家出来玩——教师(出示一张“乌龟一家”的图片),今天天气真好啊,乌龟一家出来玩啦,看,这儿有几只乌龟?他们都一样吗?哪儿不一样啊?

提醒幼儿先记录总数,再引导幼儿观察图上有的乌龟有什么相同与不同的地方。师:我们发现了许多不一样的地方,谁按这些不同把乌龟分成两组?

幼儿思考并尝试将乌龟分成两组,说一说:大乌龟有几只,小乌龟有几只,根据大小特征,用分合式记录乌龟的数量。然后再找出一个不同点分一分并记录 3请个别幼儿说出“8”的四种不同分法的记录结果,教师演示并作以记录,再请幼儿说说这些幼儿分得对不对,自己分得和他们一样不。

4请幼儿观察计数卡,找出它们左边都有数字几,右边都有数字几?引导幼儿观察并找出规律(递增、递减、两个数交换位置和不变等)

5幼儿看黑板上的分合式跟老师玩对数的游戏。如:老师举数字1,幼儿则迅速举出数字7,或者老师举出数字5,幼儿则迅速举出数字3,要使老师和幼儿举的数字合起来是8 6游戏猜一猜

篇3:8的分解组成教案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SMA) 是一类具有两亲结构的高分子材料, 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1], 广泛应用于PC/ABS、PA/ABS之类的复合材料的增容剂[2-3], 作为粘胶剂的改性剂、地板抛光的乳化剂、纸张的表面施胶剂、水处理剂、环氧树脂的固化剂等[4-5]。

材料在应用时, 本身的热稳定性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因此研究SMA的组成对其热稳定性性能降解行为对研究其使用范围和成型加工具有重要意义。

之前课题组对SMA样品的热降解动力学进行了相关的研究[6];在此基础上, 本论文选择了不同组成的SMA样品, 对它们进行了热性能和热降解性能的研究。

一、实验

1.1、原料

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 (SMA) , 苯乙烯与马来酸酐的比例分别为1:1, 2:1和3:1, 编号分别为SMA1、SMA2和SMA3, 由美国沙多玛公司提供。

1.2、性能测试及表征

玻璃化转变温度测定:样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 (Tg) 在美国TA公司的Q100型差示扫描量热仪上测定, 气氛为高纯氮气, 流速为50ml/min。热分解行为测定:热重分析 (TG) 在美国TA公司的Q500型热重分析仪上进行, 升温速率分别为5、10、15和20K/min, 测试温度范围为50~800℃, N2的流量为40ml/min, 每次实验称取SMA样品约5mg。

二、结果与讨论

2.1、SMA的DSC分析

图1是SMA样品的DSC曲线, 样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列在图中相应的位置。从图中可以看出, SMA样品均有明显的玻璃化转变;随着SMA样品中St比例的增加, SMA样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逐渐下降;当St:MAH的比例为1:1时, 玻璃化转变温度达到最大值, 为154.4℃。原因是MAH是极性基团, 随着St比例的增加, SMA样品的极性下降;虽然St具有体积大的苯基, 有明显的位阻作用, 但MAH的极性对玻璃化转变的影响比St的位阻效应更明显。

2.2、SMA的TGA分析

图2是SMA样品的TGA测试曲线, 表1是由该TGA曲线获得的相关数据。从图2可以看出, 随着SMA中苯乙烯比例的增加, SMA样品的初始降解温度提高, T1%的温度分别为181.0、190.7和238.3℃;T50%和Tp的温度也随着增加, 可见苯乙烯含量的增加可以改善SMA的初始热降解稳定性, 提高其耐热性能, 这与苯乙烯的苯环结构有关。同时, 可以看出, SMA中苯乙烯含量增加, 样品的残余量反而下降, 说明, 马来酸酐中的氧对稳定残炭有较为明显的作用。

2.3、SMA的热降解动力学分析

Kissinger法是研究材料热降解动力学的常用方法之一[7-8], 通常根据多条DTG曲线的峰值温度TP和测试时的升温速率β之间的关系求解动力学参数。Kissinger表达式为:

注:β升温速率;TP峰值温度;A为频率因子;E为活化能;R为理想气体常数。

利用 (1) 式中lg[β/TP2]对1/TP作图, 即可得到一直线, 斜率和截距分别为-E/2.303R和lg[AR/E]可求出E和A值。

图3是以lg[β/TP2]对1/TP所作的图, 表2是根据图4计算得到的结果。由表3可以看出可知, 随着SMA中苯乙烯含量的增加, 活化能从143.1下降到136.2和127.3 KJ·mol-1。由此可见, 苯乙烯含量增加。SMA样品的总体耐热性能下降。

三、结论

1) 随着SMA样品中, 苯乙烯含量的增加, 样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下降;

2) SMA样品中苯乙烯能改善样品的初始分解温度, 但是不能促进成炭;

3) SMA样品的热降解活化能随着苯乙烯含量的增加而略有下降。

参考文献

[1]王久芬, 周海骏, 姜丽萍, 等.苯乙烯-马来酸酐无规共聚物的合成及表征[J].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3, 19 (4) :60-63.

[2]王旭红, 王荣伟.苯乙烯-马来酸酐无规共聚物合金[J].合成树脂及塑料, 2003, 20 (3) :68-71.

[3]杨明山, 李林楷.高效阻燃PC/ABS多元合金的相容性和性能研究[J].国外塑料, 2006, 24 (11) :44-47.

[4]廖正福, 李达, 罗朝明, 等.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弹性体, 2004, 14 (6) :19-21.

[5]张国运.SMA型表面施胶剂的制备与应用[J].造纸化学品, 2005, (3) :30-32.

[6]冯才敏.苯乙烯-马来酸酐共聚物热降解动力学研究[J].顺德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7, 5 (2) :34-37.

[7]Zhengzhou Wang, Guosheng Wu, Yuan Hu, et al.Thermal Degradation of Magnesium Hydroxide and Red Phosphorus Flame Retarded Polyethylene Composites[J].Polymer Degra-dation and Stability, 2002, 77 (3) :427-434.

篇4:热分解法测定碱式碳酸铜的组成

关键词:热分解法;碱式碳酸铜;组成

中图分类号: O614.121.6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1-0265-01

收稿日期:2013-05-21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编号:D20082705);黄冈师范学院教学研究计划(编号:2012CE01)。

作者简介:王菊平(1979—),女,湖北武汉人,硕士,实验师,主要从事无机材料表面改性研究。E-mail:wjp0820@hgnu.edu.cn。

通信作者:杨水彬(1960—),男,湖北浠水人,硕士,教授,主要从事无机化学教学与研究。E-mail:2416975012@qq.com。碱式碳酸铜既以绿锈俗称“铜绿”的形式存在于铜表面[1],也以矿物的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如天然矿石孔雀石)广泛用于制造各种铜化合物[2]。碱式碳酸铜是一种绿色环保农药产品,在农业上用作黑穗病防治剂、杀虫剂和磷毒解毒剂以及种子杀菌剂,与沥青混合可防止牲畜和野鼠破坏树苗[3];在防治海水、淡水鱼虾类体表寄生真菌病和某些原虫病中,碱式碳酸铜已成为1种常用的有效药物[4];在畜牧业中,碱式碳酸铜可用作饲料中铜的添加剂,可作为维生素稳定性指标反映仔猪预混料的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过氧化值(POV);同时,铜也是动物和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微量铜对生物的生长发育有促进作用[5-7]。

碱式碳酸铜因其生成条件不同,其颜色和组成也不尽相同,即碱式碳酸铜化合物中氢氧化铜Cu(OH)2和碳酸铜 CuCO3 的比例不同,即使是以Cu(OH)2CuCO3形式标明的商品用分析纯碱式碳酸铜,其标注的含铜量也只是一个大致的数值范围,通常为52.5%~56.5%[8-9]。事实上,用 Cu(OH)2CuCO3 表达碱式碳酸铜是不准确的,较为准确、科学的表达式应该是mCu(OH)2·nCuCO3(s),不同来源的碱式碳酸铜,其m、n值需要具体测定。

为了得到准确的m和n数值,以天津市凯通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的、含铜量52.5%~56.5%的碱式碳酸酮为试样,通过加热碱式碳酸铜测定其分解的二氧化碳量,简便、准确地测定碱式碳酸铜的组成[10-11]。

1材料与方法

1.1仪器与试剂

分析天平、酸碱滴定管、酒精灯、量气管;碱式碳酸铜(分析纯,含铜量52.5%~56.5%),由天津市凯通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生产;数字式气压计,由南京桑力电子厂生产。

1.2热分解测定方法

试验装置如图1所示,检查其气密性。向装置中注入适量的水,记录量气管中液面初读数;在小试管中放入准确称量的碱式碳酸铜样品约0.4 g,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使固体分解,直至分解完全;移去酒精灯并让试管冷却至室温,调节两液面使之持平,记录量气管的读数。平行测定3份,计算出试样中CO2的质量分数。

试验原理为:通过测定碱式碳酸铜在灼烧后所产生的气体体积,推导出碱式碳酸铜中碳酸铜的含量和氢氧化铜的含量,即可求出组成系数m与n的比值。分解反应方程式如下:

mCu(OH)2·nCuCO3(s)△(m+n)CuO(s)+mH2O(L)+nCO2(g)。

2结果与分析

热分解法是以质量为测量值的分析方法,其优点是操作简便,结果较准确。由表1可见,热分解法测得碱式碳酸铜3份样品的二氧化碳体积分别为42.69、42.56、42.36 mL,考虑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度为0.038 mol/100 g,因此不论二氧化碳在水中溶解与否,其体积均取4位有效数字。

根据表1数据,可得到方程式:123.56n+97.57m=M和98.27×V=n×8.314×297.8×1 000,联立2个方程式,分别得到碱式碳酸铜3份试验样品m/n的比值为1160、1165、1.178,平均值为1.168。

3小结

铜元素含量的不同直接影响着其在农业中应用的效果,碱式碳酸铜通常写法为CuCO3 Cu(OH)2并不是很准确,往往容易对使用者产生误导。因此,准确、方便地测定碱式碳酸铜[mCu(OH)2·nCuCO3]的具体组成有着重要的实际意义。本研究运用热分解法测定碱式碳酸铜的组成,具有方法较简便、反应條件容易控制、测定结果较为准确等优点。

参考文献:

[1]周公度. 化学辞典[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3:345.

[2]化学工业出版社. 中国化工产品大全[M]. 3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347-348.

[3]刘富强,朱兆华,邓华利. 用废杂铜制备碱式碳酸铜[J]. 化工环保,2008,28(4):357-359.

[4]孟庆显. 孔雀绿在防治鱼虾类疾病中的应用[J]. 山东海洋学院学报,1983,13(04):88-94.

[5]段俊红,王之盛. 微量元素对预混料中维生素稳定性的影响[J]. 饲料工业,2009,30(21):27-30.

[6]吴凡. 简评几种铁、铜饲料添加剂[J]. 四川畜牧兽医,2004,31(11):44-44.

[7]周文艺,周安国,王之盛. 碱式碳酸铜生物效价的研究[J]. 饲料工业,2007,28(10):35-37.

[8]管春平,韦薇,杨晓莹,等. 大学无机化学实验中碱式碳酸铜制备方法探讨[J]. 大学化学,2007,22(6):42-45.

[9]魏兴国,董岩. 碱式碳酸铜实验室制法的改进[J]. 德州学院学报,2002,18(4):36-38.

[10]北京师范大学. 分析化学实验[M]. 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67-168.

[11]吉林大学. 无机化学:下册[M]. 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826-836.杨智青,陈应江,金崇富,等. Lab色度系统对苏北草鸡不同产蛋期蛋壳颜色的评价及比较[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266-268.

篇5:大班数学公开课8的分解组成教案

1、通过走迷宫的活动培养幼儿观察、游戏、动手操作能力,复习巩固10以内的数字认读。

2、发展幼儿的观察力和灵敏的思维能力。

活动准备:

⑴迷宫图,小老鼠的手偶。

⑵1-10的数字卡片。

活动过程:

1、教师出示小老鼠手偶说:魔术师小老鼠要为小朋友们变魔术,出示几个数字,引导幼儿说出这是些数字娃娃,并且说出数字的名字。

2、出示迷宫图,说小老鼠迷路了,我们要帮他走出迷宫,要按数字的顺序走才能出来。引导幼儿说出图上的数字,并且说出与数字对应的象形,如:1像铅笔、2像小鸭。加深幼儿对数字的认识。

3、引导幼儿帮助小老鼠走出迷宫感受帮助别人获得成功的喜悦。

二、数字娃娃来和我们做游戏了

1、引导幼儿参与和数字娃娃做游戏。

2、10个小朋友分别戴上1—10的数字卡片,分别自我介绍自己是数字娃娃1—10。

3、全体幼儿认读数字娃娃头饰上的数字。

4、玩数字娃娃找朋友的游戏。

游戏过程:教师找一名幼儿找出教师所说数字娃娃的名字,找对了,数字娃娃把头饰送给找对自己的小朋友,并且说:“对,我的名字是X(数字),我把头饰送给你,我们是好朋友。”然后一起回到座位上。游戏持续到数字娃娃全部找到好朋友为止。

活动延伸:

篇6:8的分解与组成教学反思

胜利小学幼儿园幼儿六班 孙雪娟

这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幼儿的个性特点,大胆的创造、使用教材,从幼儿熟悉的“钓鱼”这一生活情景出发引入课题,吸引了幼儿的注意,使幼儿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中,激发幼儿的思维,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幼儿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于是这节课我放手让幼儿自己去尝试,去自学,去思考,去交流尝试的结果。在这个自学、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的幼儿,印象比较深,同时增加了自信心,激发了成功、愉悦感;不能理解的幼儿,也在自学中发现困惑所在,在小组合作、相互交流中,困惑得到解答,有恍然大悟的快感。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幼儿听,教师说,机械重复,单调乏味,幼儿很难活跃起来。所以在本课,我注意穿插一些有趣的游戏和活动,让幼儿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得到提高。

但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一是活动太多,课堂显得有些乱。二是在课堂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对幼儿渗透一些“有序”和”推想”的思想并要求幼儿按照顺序和推想的方法进行记忆。总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环节,不断地激发幼儿学习的乐趣和欲望,不断地使幼儿得到鼓励,体会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

篇7:4的分解与组成教案

活动目标:

1、通过思维体的插放,发展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

2、通过4的分解组合操作活动,能够说出四的分解,并能够通过操作实物来感知说明。

3、幼儿发现和体验数越大,分解和组合的方法越多。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演示板一套

2、思维学具每人一套

活动过程:

教师带领幼儿一起有顺序地取思维学具

一、情景导入

教师与幼儿一起来复习“3的分解组合”

二、操作探索

游戏一、学习4的分解

教师:请听题、思维板上有几个思维体呀?

幼儿:(训练耳朵)4个思维体

教师:好棒啊!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好不好啊?

幼儿:好,1、2、3、4、

教师:现在我们一起来和思维体做游戏好不好?请听题

幼儿:(训练耳朵)

教师:请你用好方法、快速度拿出一根红色的思维棒,在思维板的.第一排上插出4个思维体,预备开始

幼儿:操作

教师:现在,有两种颜色的思维体说要小朋友帮忙,他们要和4个红色的思维体做朋友,请小朋友帮助他们(出示黄、蓝色的思维体)。现在呀,老师把1个黄色的思维体插到第二排(与4个红的的思维体对应)我们来看一下,还要插放几个蓝色的思维体才能和红色思维体的一样多呢?(三个)好,让我们一起来帮助他们吧?1、2、3、小朋友们很棒,那小朋友们想一想,还有什么方法能够帮助他们呢?(教师引导幼儿说出4可以分成1、3 2、2 3、1 )

游戏二:学习4的组合

教师拿出由4个思维体组成的思维棒向小朋友们展示,并让他们点数有多少个思维体?(4个)并提问:“请想题(训练大脑)请你用好方法快速度,用几个蓝色的几个白色的思维体才能拼出和红色一样长的思维棒呢?

幼儿:操作

教师带领幼儿观察别人的不同组合方法,然后,教师引导幼儿说出4一共有几种组合方法?“三种”分别是“1”和“3”可以组成4、“2”和“2”可以组成4、“3”和“1”可以组成4

让幼儿不断地练习说出4个思维体的组合方法,并在演示板上做记录(用数字卡片及符号卡片)

游戏三、4以内的分解组合练习

教师请幼儿取出四个红色的思维体在思维板上插放,让幼儿拿出不同颜色的思维体来插放和红色思维体同样多的思维体。(教师可以从2|—4之间不断地练习)

三、交流总结

4可以分成几和几、“几”和“几”可以组成“4”以及“4”的分解组合有几种

四、迁移运用

1、教师可以用闪看思维体来练习4以内的分解

2、引导幼儿发现了3比2的分解组合方法多,及4比3的分解方法多。

让幼儿了解数越大分解组合的方法就越多

3、幼儿有序的收思维学具并有序送思维学具

活动延伸

1、在生活中,不断引导幼儿练习2—4的分解及组合

篇8:8的分解组成教案

关键词 数的组成 分解 数学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目前在组织组成教学中也存在教学误区:

(1)教师认为组成中的很多关系概念对幼儿来说太难,他们试图缩小知识内容的范围,减缓“知识”的难度系数,但却造成了数学概念模糊不清或不准确。

(2)先观察教师演示材料进行分合操作,得出数的组成规律,后请每位幼儿依样画葫芦操作的现象依然存在。

(3)教师过分强调幼儿的主体作用,盲目地让幼儿自己去探索、去实践,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感到手足无措,不知该如何组织操作后的交流归纳、更不知道怎样帮助幼儿提升概念。在很多时候,采用一种“放羊”的形式。

针对组成教学中需处理和解决的几个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明确每个环节的重点、每个环节需要幼儿积累的相应经验,还要清楚地认识到每个环节应运用何种教学方法引导幼儿分析比较、综合概括,帮助幼儿理解组成关系。下面就教学活动10以内数的组成分解中谈几点我的思考:

1操作在先,自主体验

我们知道学习组成最好的办法是让幼儿操作,通过自身的体验去发现数的分合规律,进而掌握数的组成。而幼儿参加学习活动的主动性完全来自于好奇心发展起来的求趣心,是幼儿产生兴趣、参与学习、获得快乐的划桨,因此幼儿数学教育必须创设游戏情境,充分利用幼儿的求趣心,寓教于乐。设计有游戏情节的操作活动,可以将“就事论事”地摆弄材料,变为有趣味的手脑并用的活动,可使幼儿多次反复操作而不感到枯燥乏味,有利于幼儿保持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活动中我们设计了保龄球馆这一游戏情景,能立刻吸引孩子孩子的兴趣,并愉快、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在击打球的过程中,让幼儿把投中与未投中的结果记录下来,发现其中总数与分成的两个部分数之间的关系。同时,每个孩子在轮流记录的过程中,感受到将数字分成两个部分时,可以有不同的结果。在这里,我们让幼儿操作体验在前,教师的引导归纳在后,这样更有助于幼儿对组成要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教师在组织活动中,注重引导幼儿自主地探索,而不是将知识灌输给幼儿。从游戏前,教师抛出问题:看看这张记分表,它告诉我们什么?通过探索、交流、讨论后达成共识,形成记录的方法;之后幼儿自由选择伙伴进行组合,并通过三人协商进行分工合作,一人击球、一人记录、一人拣球,在这样的自主合作探究中可以使幼儿得到同伴的启发,而这一切又会激发幼儿的灵感、表达的潜力,通过交流梳理信息,明晰事物之间的关系及探究历程。在记录分数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错误或争议,幼儿通过相互的激烈争议中能够达成共识,使他们对经验和概念的建构更加深入。

2归纳规律,提升概念

“数的组成”教学中的互补、互换规律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在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发现这两个规律。

游戏中孩子除了与材料之间的互动,活动后教师与孩子的互动无疑是十分关键的,教师在关键时刻的“提问”更是起到一种“支架”的作用。如幼儿在交流整理归纳的过程中,教师的问题呈阶梯式抛出:初步性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有更简便的方法记录吗?” 通过这样的交流帮助幼儿梳理记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并一一罗列;关键性问题:“找出两组相似的记录,用自己的方示表现出来。” 这实际上就是教师匠心独具的适时“支架”,引导孩子能够在观察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多组分合记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交流讨论、自己操作,来体验互换关系。为寻找结果中的孩子的学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支持。挑战性问题:“怎样的记录最容易让人记住,又不会漏掉和重复呢”,引导幼儿思考如何排列更有序等。这些问题无疑为孩子提供了一个深入探究与讨论、互动与思考的有效平台,提升了活动的内涵。让幼儿在开放的环境中自主的探索、发现,学着自己来归纳数的组成中几个重要的关系。这样,不但符合了幼儿的学习特点,同时也提高了幼儿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3重在运用,迁移经验

数学来源于生活实践,也应用于生活实践,儿童的思维是感性的、具体的,只有应用于生活的数学教育活动,才能使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对于数的学习,我们更加重视经验的迁移,运用在生活中,例如:为了让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我们将它们的用处告诉幼儿,并利用四个课时开展于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相关的系列教学活动——看分合式列四道加减算式题、看分合式口编应用题并能口算。通过这样的活动,幼儿在学习10以内数的组成和分解中能较快地将知识灵活地运用在10以内数的加减算,能较快地、熟练地心算出10以内数的加减算。

篇9:3的分解与组成教案

1、学习3 的组成,知道3分成两份有2种分法,并用较为清楚的语言表达分与合的过程。

2、在游戏中学习3的组成,,体验同伴合作的快乐。

活动准备:1、糖果若干, 记录卡每人一张,小猫头饰一个、手偶一个,两个圈,幼儿人手一张数字宝宝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找朋友复习2的组合(在寝室) 小朋友都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可是小猫的好朋友在哪呢?跟我一起去找找吧。(去活动室)

二、帮小猫分糖。小猫的好朋友是谁?(小猪和小兔)

1、师:今天小猫要邀请它的好朋友们小兔、小猴到家里来做客,还为它们准备了美味的糖果,有多少?(3颗)它想把这些好吃的分别放在2个盘子里,可是它不知道怎么分才好,你们愿意帮助小猫来分一分吗?

2、出示记录卡,那怎样把数量是3的分成两份呢,请你动动脑筋,动动小手,看谁想得办法多,并用数字把每次的分法记在下面的格子里。

3、幼儿操作,教师指导。

4、“你是怎么分的?请你用一句好听的话来说。”(在视频上展示幼儿的分法)幼:我把3颗糖果,1颗糖果分给了小兔,2颗糖果分给了小猪。 我把3颗糖果,2颗糖果分给了小兔,1颗糖果分给了小猪。 “还有其他的分法吗?”(没有了) 你说的真好听 奖励一个大笑脸娃娃。 5、你们看看自己是这样分的吗?和你的好朋友说说你是怎么分的,不一样的再分一分。

6、在请幼儿说自己是怎么分的 奖励2个大笑脸娃娃 小结:原来把数量是3的糖果分成两份有2种分法,3可以分成2和1,3还可以分成1和2.

7、刚才谁几个笑脸啊,1个2个,猜猜我刚才手里有几个?(3个) 2和1合起来是3,1和2合起来是3.

三、去小猫家,游戏学习3的分解。

1、师:小动物们吃得可开心啊,吃饱了,他们邀请我们小朋友一起森林玩,你们愿意吗?森林很远,我们3人一组开火车去吧! ”(听音乐3人一组玩开火车的游戏)“呀,看,有条河,踩着2个木桩过河 ,3个人怎么一起过河?

2、幼儿商量 过河并实践

3、有二说过河办法,老师梳理小结。

四、游戏学习3的组成。小猫家到了,门上有数字3,这个只允许数字3过去,可我们小朋友也想过去怎么办呢?(先变成数字宝宝),请你们先将自己的数字宝宝请出来,看看自己是数字宝宝几呢? 是数字3吗?那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字变成3呢?(幼儿讲述1和2组合,2和1组合)“真聪明,那快点找到一个与自己合起来是3的朋友手拉手、排好队,”(教师检查) 师:“刚才你们都很聪明,都能找到和自己合起来是3的好朋友,真棒!” 师:“请你来告诉大家,你是数字宝宝几,你找到的好朋友是几?” 幼:我是数字宝宝1,我找到的是数字宝宝2,我们一起过了魔洞。 幼:我是数字宝宝2,我找到的是数字宝宝1。 老师与幼儿小结1和2合起来是3,2和1合起来是3,大家一起学念。

篇10:9的分解组成大班教案

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摆学具的过程中感受并掌握8和9的组成与分解。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品质,增强小组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8和9的组成。

教学准备:1~9的数字卡片,数量是9的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出课题

星期六,爸爸和小聪去河边钓鱼,他们一共钓了8条鱼,可是用一个网兜又装不下,于是呀,爸爸让小聪把鱼分别装在两个网兜里。你想知道小聪可能会怎样分装这些鱼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8的分解与组成。(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为学生主动探索架设桥梁,过度自然,为下面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请你拿出数量是8的学具代表8条鱼,按照不同的分法把它们分成两堆。分分看,并把分的结果记录下来。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来选择学具,分一分,自己总结出数的组成,记忆会更深刻,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选择性,同时也培养学生的动手创造能力。]

2、以四人一小组为单位,把你分的结果在小组里汇报。

3、请各组派一名代表向全班汇报,组内成员之间互相补充。

4、根据学生的汇报,总结并板书8的组成与分解图。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组内汇报,目的是让学生个个都能感受成功的喜悦,同时也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从而产生集体感。]

三、讨论交流,巩固新知

1、师:同学们刚才通过分小鱼,知道了8的组成,你能想办法把它们都记下来吗?

2、引导学生讨论快速记忆8的组成的办法。

(1)师:我们怎样记8的组成最简便?你发现了什么小窍门?

(2)同桌讨论8的分解规律及自己的记忆方法,互相说一说数的组成(可以用提问的形式)。 ①按顺序记。 ②看一个,记两个。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有序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同桌讨论中发现规律。]

3、拍手游戏

同桌合拍8下,并相应说出8的组成,如: 生1:我拍1, 生二:我拍7,

1、2:1和7组成8,8可以分成1和7。

[设计意图:通过拍手游戏,帮助学生记忆8的组成与分解,并且掌握规律。]

4、自学9的组成与分解(可以借助学具来摆一摆),并说说你的记忆方法。

[设计意图:在学习了8的组成与分解知识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研究9的分解与组成。]

5、练习

9 9 9 9

8 ( ) 7 ( ) ( )( ) ( )( ) [设计意图:在学生自己学习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反馈,了解学生情况。]

四、运用新知,反馈练习

1、游戏。师生举数字卡片合对9的组成,如:

师举1,生举8,师生说:9可以分成1和8,1和8组成9。

2、抢答

( ) ( ) 8 9 9 8

3 5 2 7 2 ( )( ) 5 ( ) 1 1 ( )

3、哪两张卡片合起来组成9?请用线连一连。 1 4 7 6 0 8 3 5 9 2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一起研究新知,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个指导者。通过由易到难的练习,使学生巩固8和9的组成与分解。而且,运用变式练习,使学生灵活运用,为学习8和9的加减法做好准备。]

五、全课总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与感想?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抽象概括,小结出今天学的新知识,让学生从中体会。] 教学反思:

这节课从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关注学生的生活背景,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关注学生学习方法的评价等方面来设计,内容的呈现以“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回顾整个教学活动,我认为在教学中较好地贯彻了课改的新思想,主要体现在:

1、创设情景,在活泼气氛中引发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而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节课,我根据教学内容,结合低年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大胆地创造、使用教材,从孩子熟悉的“钓鱼”这一生活情景出发引入课题,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一开始就处于积极状态中,激发学生的思维,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自学互学,在合作交流中感受快乐

“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如今,“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上学生唱“主角”,教师只是一个“配角”,把时间和空间都留给学生进行思考、探究、交流,关注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思维等方面。本节课的内容“8和9的分解与组成”,学生已有一定的知识经验,于是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自学,去思考,去交流尝试的结果。在这个自学、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的学生,印象必然较深,同时增强了自信心,激发了成功、愉悦感;不能理解的学生,也在自学中发现困惑所在,在小组合作、相互交流中,困惑得到解答,有恍然大悟之快感。

3、实践应用,在有趣的游戏、精彩的练习中感受乐趣

传统的课堂教学,学生听,老师说,机械重复,单调乏味,学生很难“活”起来,“动”起来。在本课中,我注意穿插游戏或组织一些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得到提高。如在巩固“8的组成”时,同桌合作做“拍手”游戏;又如在反馈练习中,师生共玩“数字卡片”游戏。做到师生互动、知情交融,教师与学生始终处于和谐、民主、欢快而又紧张的课堂气氛之中,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沟通。

篇11:6的分解组成大班教案

1.幼儿通过自主探索动手操作,感知6的分解组成,掌握6的5种分法。

2.在感知数的分解组成的基础上,掌握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3.能够有顺序的记录6的分成。

活动准备:

6的`分合点图一张,6的分合式空白记录单,笔,《幼儿画册》(第三册P39)

活动过程:

1.导入:

(1)幼儿观察小猫,将6条鱼分在两只小猫,可以怎么分?

师:猫妈妈给猫宝宝买回来6条鱼,请你给两只小猫分一分。

请幼儿说一说自己分的结果,教师将每分一次的结果记录下来。

2.教师归纳幼儿的分法,总结出“6”的5种分法。

3.观察幼儿无序的分法,引导学习有序进行“6”的分解组成。

(1)教师演示给6只小猫分小鱼,一边分一边和幼儿点数小鱼的数量,并记录下分的结果,“6”可以分成1和5、2和4、3和 3、4和2、5和1.

(2)幼儿观察“6”的分解式,初步掌握有序的进行“6”的分解组成,了解数组成的递增、递减规律、互相交换的规律。

2.巩固新知识:刚才我们已经学习了6的分成,学会了记录,接下来请你做兔妈妈给兔宝宝分胡萝卜,你可以怎样分,请你按照顺序分一分。

3.幼儿操作;

兔妈妈采回来一些胡萝卜,请大家说一说可以怎么分给小白兔和小黑兔,请你上来分一分。完成操作!

4.教师巡回指导,展示幼儿作业。

篇12:2的分解与组成教案

数字2——10的分解与合成

第一课时

数字2的分解与组成

一、教学内容

教材第22和23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2、使幼儿积极操作探索“2个东西分成两部分”的方法和记录方法,并能用数的组成式记录。

3、知道2的分解、组成,认识分解、和的符号。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学习兴趣,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难点:使幼儿积极操作探索“2个东西分成两部分”的方法和记录方法,并能用数的组成式记录。

四、教学准备

1、演示教具:两朵花

2、学生人手两根铅笔、两个瓶盖。

3、幼儿人手一套记录用的卡片

五、教学过程(一)导入

(1)教师(出示两朵花):“今天早上老师收到了两朵漂亮花,如果把它们分给两位老师,你们愿意怎么分?”

(2)幼儿自主操作。

(二)教师演示

(1)教师和幼儿演示分的过程

请两名幼儿扮演老师,演示分的过程。

(2)写出分解式

教师:“两朵花可以用数字几表示?”在黑板上写“2”。

教师:“把两朵花分给两位老师,要用分解符号表示。”

教师画出分解符号,并告知幼儿。带领幼儿用手做出分解符号的样子,然后写在2下面。

教师:“分给第一位老师1朵,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分给第二位老师1朵,可以用数字几表示?”

分别在分解符号下面写两个“1”。(由上往下写)

如图:

根据分解式写出算式:

∕ \ ↓- 1 = 1 1

(3)演示合的过程:

教师:“两位老师把花贴到黑板上,会怎么样?”

教师:“两位老师在黑板上贴了几朵花?”

“1朵花和1朵花合起来,是几朵花?”

∕ \ ↑

根据合成式写出算式:

+ 1 = 2

(4)记录和的过程:

教师:“一朵花和一朵花合起来是2朵花,可以用组成式表示。”

演示组成式的记录方法(由下往上写)。

(三)学生操作:

(1)小朋友们拿2支铅笔和2个瓶盖,自己动手试一试,并用卡片记录。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

(3)请个别小朋友上黑板分。

六、作业布置

篇13:幼儿4的分解与组成教案

这个活动我设计了四个环节:第一环节是复习3的分解和组合。第二环节:小组活动、学习4的分解。这个环节是本活动的重点,也是难点,我为幼儿准备了一份水果(四个)、两个盘子、记录表。第三环节,是集体观察发现问题,学习有规律地分合一个数。第四环节:活动延伸。

在整个活动中我尝试着改变以往数学活动中“老师教,幼儿学”的教学模式,利用幼儿日常熟悉喜欢的水果作为学具,让幼儿在分一分、记一记的同时快乐学习,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整个活动都通过幼儿的自主尝试探索,学习4的分解组合。但活动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不足之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有少数幼儿没有掌握,在课后经过反思我又作了以下的调整:

1.第一环节中在幼儿说分法时,老师板书示范中应及时穿插图形和数字的记录,为幼儿下一环节的记录作好铺垫,降低难度。

2.在第二环节中幼儿操作记录后,把作业纸展示于黑板上讲评,这样更好地集中幼儿注意力。

3.按顺序分合4的组成不能完全体现,暂时不做要求。(放到以后的学习活动中)。

4.老师应给孩子更多的空间,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在活动中自主地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归纳出结果。

篇14:数学教案-复习5的组成和分解

数学:《复习5的分解与组成》活动目标:复习5以内数的分解及组成,初步理解除一以外的数,都可以分成两个数,两个数合起来是原来的数,数学教案-复习5的组成和分解。活动准备:数字卡若干、胸饰、幼儿操作材料若干、幼儿人手一张数字卡片放在口袋里。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复习5的分解” 导入,“我们来看这是数字几呢?”(5)我们将数字5分解,可以有几种分法?(有四种)分别是:(1和4、2和3、3和2、4和1)。小朋友真聪明,下面我们可以用5的分解来玩一个游戏,我说一个数字、请你也说一个数字,我和你们的数字合起来是“5”,幼儿教案《数学教案-复习5的组成和分解》如:“我说2”、幼儿答出“我说3”。游戏进行可根据音乐节奏拍手进行数次。

二、基本部分: “游戏”

1、“游戏玩得真高兴,我们又要到森林里去玩了,森林很远的,我们5人一组开火车去吧!”“好了,我们到森林了,森林之王给我们准备了一个分一分的游戏,请小朋友看数字卡片,在音乐声停止的时候迅速分开站在线的两侧。(举例,请一组小朋友做示范)开始进行游戏。”

2、森林里还有一个更好玩的地方,看那是什么?(魔洞),这个魔洞只允许数字5过去,可我们小朋友也想过去怎么办呢?(先变成数字宝宝),请你们先将自己的数字宝宝请出来,看,向我这样变变变就变成数字宝宝了,呢们也快点变一变吧!小朋友看自己是数字宝宝几呢?你们的数字是5吗?怎样才能让我们的数字能够变成5呢?(2和3组合)真聪明,看我和她合起来是5,我们手拉手先过去了,你们也快点找一个与自己合起来是5的朋友手拉手、排好队一起过魔洞吧!

上一篇:陪外公外婆看锡剧作文下一篇:初一800字元旦节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