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组成第二课时教案

2024-04-29

水的组成第二课时教案(精选12篇)

篇1:水的组成第二课时教案

第四单元 课题3 水的组成(参考课时:1课时)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① 认识水的组成。② 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过程与方法:

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总结,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2.1 教学重点

① 水的组成;② 对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2.2 教学难点

对单质和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3 教学用具

实验用具:直流电源、水电解器,试管、酒精灯、火柴 4教学过程

引入多彩的水世界

师:水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是生命发生、发育和繁衍的基本条件。水在人体总重量中约占70%,一个人每天需要饮用2L以上的淡水,如果人体失水量达到体重的1/4就会失去生命。俗话说:人可三日无食,但不可一日无水。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人类生存对淡水的依赖,水不仅是世间生灵万物离不开的,就是工业生产中,也时刻少不了它。但是,同学们知道水的组成是怎样的吗?

师: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曾经被人们看成是一种组成物质的元素,直到18世纪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与分解的实验的研究,才揭开了水的组成的秘密。现在,我们就跟随拉瓦锡的步伐,来探究一下水的组成吧!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假设与结论:水是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 设计并验证试验:[实验4-25]电解水的实验 实验步骤:

①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内注满水,接通直流电,观察现象。

②一段时间后,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的尖嘴处,打开活塞,观察现象。

③打开与电源负极相连的玻璃管的活塞,在玻璃管的尖嘴处点燃,观察现象。实验现象:

①通电后,两电极上有气泡产生;通电一段时间后,两试管内分别收集有一定体积的气体,与电源“+”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的体积少,与电源“-”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的体积多。体积之比约为1:2。

②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证明这种气体是氧气,因为此气体具有助燃性。

③气体能点燃,安静的燃烧,并发出淡蓝色火焰,证明此气体是氢气,因为该气体具有可燃性。

实验结论: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生成氢气和氧气。

通电

氢气+氧气

(H2O)→(H2)(O2)

由于元素在化学反应过程中的种类不发生变化,水电解生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因此可以得出结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同时也可以根据氢气的燃烧得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注意事项:在水的电解实验中,为了增强溶液的导电性,可事先在水中加入少量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

2、氢气的性质

(1)氢气的物理性质:通常状况下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是密度最小的气体,难溶于水

(2)氢气的化学性质:

①操作:在空气中点燃纯净的氢气,并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干燥的小烧杯,观察实验现象。

②现象:氢气能被点燃,安静的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持小烧杯的手感到发烫。

③实验结论:氢气和氧气点燃后发生化合反应,生成水。氢气+氧气 点燃

(H2)(O2)→(H2O)

④氢气与空气(或氧气)的混合气体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因此点燃氢气前要检验氢气的纯度。验纯的方法是:用排水法或向下排空气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试管口,靠近火焰,然后移开拇指点火,如果发出尖锐的爆鸣声表明氢气不纯,声音轻微则表示氢气较纯。

注意事项:在点燃任何可燃性气体时都要检验气体的纯度,因为混有空气的可燃性气体遇到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二、物质的分类:

(1)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单质 化合物

概念 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

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宏观组成 一种元素;

至少两种元素 微观构成 一种原子,或一种原子构成的一种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一种成分 共同点 都是纯净物

(2)氧化物

①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②氧化物的分类

金属氧化物:氧化铁、氧化铜根据元素组成 非金属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注意事项:

①同种元素可以形成不同种单质,如白磷和红磷,氧气和臭氧; ②判断一种物质是不是氧化物,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考虑: A.纯净物;B.两种元素;C.氧元素。

③氧化物是含有两种元素的含氧化合物,但是含氧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5 板书设计

一、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1)现象:两极出现气泡,V正极︰V负极=1︰2(2)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水

通电

氢气+氧气

(H2O)→(H2)(O2)2.小结: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二、物质的分类

按物质种类的多少可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

纯净物中按元素种类的多少可分为单质和化合物; 氧化物:两种元素,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篇2:水的组成第二课时教案

马万涛 2012.10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复习元素、单质、化合物、分子、原子等概念和氧气的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使学生了解水的组成。

3.巩固“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的认识。

4.了解水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教学用具

水电解器(霍夫曼电解器)、6V低压直流电源、用氧气饱和的5%~15%氢氧化钠溶液(或1∶10的硫酸溶液)、木条、火柴、简易氢气发生装置(含试剂)、尖嘴导管、盛氧气的干燥集气瓶、蒸馏水一瓶。

【引言】在第一章里,我们学过氧、分子和原子的知识,知道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叫元素?纯净物和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的区别在哪里? 【讨论】让学生三三两两议论,然后请一位同学回答,教师纠正。【投影】物质的简单分类

【讲述】水是我们最熟悉,也是地球上分布最广的物质之一。水究竟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呢?水的组成又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水的组成 【投影】

地球上水的分布

【讲述】地球表面约3/4的地方被水覆盖,水资源极为丰富,但可直接供人类生活、生产用的淡水仅占总水量的千分之一左右,十分有限。因此保护水资源十分重要。

[评注:教师在教学中极其自然地对学生进行节约用水的教育。] 【提问】根据生活经验,请学生自己归纳水的用途。(提问2~3人。)【投影】

【讲述】水是如此重要,那么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演示】在水电解器玻璃管里注满水[这里的水是用氧气饱和的、含有5%~15%氢氧化钠溶液(或1∶10的硫酸溶液)],接通直流电,一个电极接电源正极,另一个电极接电源负极。师:注意观察电极上发生什么现象。

生:接通电源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师: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

生:两支玻璃管里汇集了无色气体,液面降低,其中连接正极一端产生的气体比连接负极一端产生的气体少。师:片刻后,用准备好的划有刻度的纸,比较两支玻璃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

【讲述】水电解后两支玻璃管中得到的气体是同一物质,还是不同物质?电解得到的物质究竟是什么?我们通过实验来鉴定。

【演示】用一根带火星的木条接近液面下降较少的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开启活塞。师:注意观察现象。

生:木条燃烧得更旺。

师:这种气体能使木条余烬复燃,当燃着木条远离尖嘴口时火焰渐灭。这种能使余烬复燃的气体是什么气体? 生:氧气。

【演示】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接近液面下降较多的玻璃管尖嘴部分,慢慢开启活塞。师:注意观察现象。

生:看到微弱的浅蓝色火焰(或听到爆鸣声)。

师:这种气体能燃烧,说明不同于上一种气体。这种气体就是氢气。【板书】水氢气(H2)十氧气(O2)【讲述】实验表明:水电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引导学生思考这种变化是什么变化,这种反应属什么类型。(学生议论后,教师提问1~2名学生。)生甲:这种变化是化学变化。生乙:这种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讲述】水电解时发生分解反应。水分子分解生成氢分子和氧分子,转变成跟水的状态和性质都不同的氢气和氧气,说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投影】

练习: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A.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B.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C.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 D.水由氢分子和氧分子组成

【讲述】要作出正确选择,必须理解物质由元素组成,分子由原子组成。元素只分种类,不计个数,分子既分种类又计个数。

【讨论】学生讨论略。

【讲述】泛指的物质是宏观概念,它由元素组成。分子、原子都是微观概念。在表述分子的组成时,必须指出组成一个分子时原子的种类和个数。本题的正确答案是(B)。

【演示】点燃简易氢气发生装置中产生的氢气,将点燃氢气的尖嘴导管伸入充满氧气的干燥集气瓶内。[评注:教师在这里补充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实验。这样,可以从另一侧面来加深学生对水的组成的认识。] 师:展示集气瓶,请学生仔细观察集气瓶内壁发生什么现象。生:原来干燥的集气瓶内壁蒙上一层水汽。【讲述】实验表明: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板书】氢气(H2)+氧气(O2)

【提问】水电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水,这个实验事实说明什么? 生: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讲述】用一般的加热方法,水很难分解,因此人们长期以来一直把它当作一种单质,直到18世纪末,才证明水是化合物。

【展示】展示一瓶蒸馏水。

【提问】纯净的水有哪些物理性质? 【讨论】先让学生议论,然后请学生回答(相互补充)。

生甲:水是无色、无嗅、无味的透明液体。生乙:水的沸点是100℃,水的凝固点是0℃。生丙:水的密度是1g/cm3。

【讲述】教师纠正、归纳并联系自然现象、生活实际适当作些拓展。【投影】

【讲述】水电解时,水分子分裂成氢原子和氧原子。原子能重新组合生成另一些分子,因此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那么究竟由几个氢、氧原子组成一个水分子呢? 【投影】

【讲述】意大利科学家阿伏加德罗提出:“在同温同压下,同体积的气体有相同的分子数。”实验测得电解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体积比约为2∶1,可以认为水电解时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目约为2∶1。氢和氧的分子都是双原子分子,所以可推测1个水分子中氢、氧原子个数比也约为2∶1。

[评注:教师在这里运用了阿伏加德罗定律的内容,来导出水分子中氢、氧原子的个数比。这样做,对学习基础较好的学生来说,会有利于提高他们分析推理的能力。如果学生的学习基础一般,可能会不易理解。] 【设问】水的化学式怎样写?

【讲述】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精密测定,证实1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化学式应写成H2O。

【小结】这节课学习了水的组成。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它是维持生物生存、营造和谐生态环境必不可少的物质。水能造福于人类,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我们既要充分合理利用、开发和保护水资源,又要预防因水而引起的天灾人祸。

【作业】1.实验测得水电解时得到两种气体的体积(在相同条件下)比是2∶1。试说明它们分别是什么气体。你能用什么方法来证明这两种是什么气体?

2.课本习题(略)教后反思

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是水的组成。因此做好和用好电解水的实验是这堂课的关键。教师在做这个演示实验时逐步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随时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这样,既帮助学生得出水是一种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结论,又培养学生分析推理的能力。这是这堂课的优点之一。其二,在学习水的组成中,学生常会错误地认为“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或者说“水分子里含有氢气和氧气分子”。教师在课内及时让学生做有关的练习题,通过练习的分析,有利于防止学生产生对物质组成的错误认识。其三,在整堂课的教学中,教师很重视元素、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等基本概念的复习和应用。这样做既有利于学生认识水的组成,又可以加深对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

外九化学 青蓝工程 水的组成教案

篇3:《散步》第二课时教案

本文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言辞真切的散文,它虽选取生活中的感人的平凡故事,但意蕴十分丰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的词语,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揣摩词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3)感知家人之间深沉的爱,培养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点】

(1)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2)揣摩精美词句,品味语言的美。

【教学难点】

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教法学法】

教法:用自主探究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学法: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最后领悟课文深长意味。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檢查预习,认识亲情

(1)整体感知文本,谈最深感受。(2)以小男孩的身份简练讲述散步过程。

(三)走进文本,感受亲情

1.散步是多么平凡的生活小事,而作者却抓住了瞬间的美丽,感受了特有的温馨和美好。看看谁有发现美的眼睛?

(1)从文章中找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最感人的地方,读一读。(2)采用句式:“我喜欢的是___________,因为它美在(写出了)________。”谈谈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

2.走近四人

(1)阅读赏析文中一对年轻的母子。小孩子:天真、可爱、聪明、伶俐。妻子:一言不发,尊重丈夫,贤妻良母,疼爱孩子!(2)阅读欣赏文中一对年长的母子。

赏析母亲:

a.组织现场表演,邀请母亲散步。母亲信服儿子的善举,体谅儿子的孝心,对儿子言听计从,多么慈祥。

b.赏析品悟对孙子的疼爱。

c.品读小路的景色,感悟母亲看得远,预料到路障,体会母子深情。

小结:母亲——善解人意、疼爱孙子。

阅读赏析:

他很孝敬母亲。哪里看得出来?(1)体会母亲过冬的艰难。(2)体会生命如此美好!(3)体悟作者对母亲最大的孝顺。

(四)品析体会,感悟中心

(1)让学生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2)总结:“尊老爱幼,就是中华传统美德。”本文结尾的这句话就是全文的点睛之笔,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和妻子”对老人和孩子那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我们感受到尊老爱幼的世界才是完美的世界。

(五)拓展迁移,实践创新

我们随莫怀戚一家散步,真是让我们感受到幸福的家庭生活中,小小的细节都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

(六)抒发情感,课堂总结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意。

(作者单位 河南省濮阳市油田第五中学)

篇4:《水的组成》化学教案

3、运用科学探究的手段来攻破教学难点。水的组成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本节课对课本的实验[3-1]利用多媒体展示出来(实验室中水电解器上的电极有问题不能做实验),这样全体学生都能看到,避免了演示实验时有一部分同学看不到的敝处,而且现象比较明显,还节省了时间,当然不能用多媒体演示代替实验。这个探究过程中贯穿以“提出问题—作出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表达与交流—得出结论—知识应用”的科学探究环节,学生对这个探究实验很感兴趣,参与度较高,他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展开探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此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提高了科学素养。

4、注重拓宽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展示我们的地球,同时展示没有水的火星,在强烈的对比下,让同学们体会到水对我们地球上一切生命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命的一种情感。

篇5:溶液的组成第二课时

【课型】新授

【学习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洗洁精对油污的作用现象认识乳化作用和乳化剂。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

4、了解溶液的部分性质和在工农业生产、生活中的一般应用。

二、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研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2、树立发展勇于创新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重点: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难点:利用实验和数据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

力。

【教学方法】

1、边实验、边分析、边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他们积极思维,逐步建立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教师演示实验并给出一些数据,引导学生分析,逐步培养学生分析思维能

力和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

【教具】课本P5活动天地1-2,P7实验探究1-2所需仪器

【教学活动过程】

【教师导航,激发学趣】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了解了溶液。为

了对溶液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就需要将溶液作出分类。

【自学互助,合作探究】

二、乳化现象

1、自学讨论P5活动天地1-2,填写三个实验现象。

2、食用油能溶于,却不易溶于。而洗洁精、洗衣粉和洗发液等物质可以使食用油以的形态分散在水中,形成不易、的混合物,这种现象叫做。例如:油与水,在容器中分成层,密度小的在上层,密度大的在下层。若加入适当的洗涤剂在强烈的搅拌下,油被分散在水中,形成,该过程叫做。洗涤剂含有乳化剂,乳化剂的这种作用叫做。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1、什么叫饱和溶液?

2、什么叫不饱溶液?

3、仔细阅读P7实验探究1-2,填好表格。

【交流展示,诠释疑难】

1、本实验中采用哪些方法实现饱和溶液与不饱溶液的相互转化?你还能想到其他方法吗?

改变温度()增加溶剂

2、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改变温度()增加溶质

注意事项:⑴理解“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因为改变温度或溶剂的量,饱和溶

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相互转化。

⑵明确“某种溶质”,对该溶质来说是饱和的,对别的溶质来说不一定是饱和的;

⑶“不能继续溶解”是指该溶质在一定条件下溶解的质量到了最大限度,即最多溶解的量。

【梳理归纳,强化训练】

1、衣服和餐具上的油污,用水洗不掉,为什么在水中加入洗涤剂就能洗掉呢?洗涤剂起什么作用?

2、练习:用汽油或加入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二者的去污原理相同吗?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4、说明:①此转化条件适合于大多数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增大的固体物质。如硝酸钾、氯化铵等。

②对于极少数溶解能力随温度升高而减小的物质不适合。例如熟石灰,若通过改变温度把熟石灰由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应升高温度,而将其由饱和溶液转化为不饱和溶液,则需要降低温度。

5、浓、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常把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在一定量的溶液里,含溶质的量较多的是浓溶液,含溶质的量较少的是稀溶液。对于含不同溶质的溶液,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也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反之亦然。但对于同种溶质来说,在一定温度时,其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要浓。

【课堂检测,评价反馈】

1、下面关于饱和溶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溶质很多的溶液B、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C、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D、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2、从1L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取出100mL液体,则原溶液发生的变化是()

A.溶液由饱和变成了不饱和B.溶液中会析出晶体

C.溶液中只有溶剂减少了D.溶液中溶剂和溶质都减少了

3、饱和溶液用水稀释变成不饱和溶液的过程中,保持不变的是()

A.溶质的质量B.溶剂的质量

C.溶液的质量D.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

4、下列关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B.浓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不饱和溶液要浓

D.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稀溶液不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5、下列有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

B、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

C、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互相转化

6、下列现象不属于乳化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的是()

A、用洗洁精洗去碗盆上沾染的油污

B、用洗衣粉清洗就餐时不小心沾染的油渍

C、用汽油洗去衣服上沾染的油墨

D、各种日用洗涤剂、化妆品的配制

二、简答题

1、将接近饱和的KNO3溶液变成饱和溶液,试举出三种可以采用的方法.①; ②; ③。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乳化现象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一、乳化现象

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定义

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布置作业】

A、《伴你学》知识梳理

篇6:水的组成第二课时教案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氢气的基本性质,认识到氢气是一种环保燃料。2.根据氢气的燃烧实验推断出水的元素组成。3.了解电解水实验,并通过实验推断出水的元素组成。过程方法

1.学习运用活动探究以及知识归纳方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获取新知识。2.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体会探究的过程。3.运用Flash动画展示一些微观的情景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学习的能力。

2.通过设计氢气燃烧和电解水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的规律,来推测未知物质的成分,体会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知识的方法过程。

3.通过记录现象、分析数据,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氢气的燃烧实验推断水的组成。2.通过电解水实验推出水的组成,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教学难点】 通过氢气的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分析出水的组成。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环节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环节

二、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环节

三、课题延伸

课堂小结

氢气是一种很好的环保燃料,利用电解水可以制得氢气,成本太高,可是,我们看到水中含有氢元素,可以说水是储存氢元素的巨大的仓库,而且水在我们自然界中的资源非常丰富,如何利用水采用比较节能方便的方法,通过化学反应得到氢气,也是我们化学家们一直探索研究的课题。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有一天能在这个领域参与其中,研究出得到氢气的好办法。将来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开上用氢气做燃料的汽车来。

篇7:《永远的歌声》(第二课时教案)

文章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我”走出童年已经很久了,但童年的一些歌却牢牢地记在脑海中。

第二部分(第2至10自然段):这是文章的重点部分,写“我们”为生病的老师上山挖草药、捉鱼的事。

第三部分(第11至12自然段):在文章的结尾部分,作者用简洁的语言巧妙回应了文章的主题,即回答了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同时,与文章的开头相呼应,使得文章结构更加完整。

一、教学目标

1. 初步掌握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心理的描写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2. 读懂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品味“ 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等精彩词句,感受“我们”对老师真挚的爱,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尊敬老师、热爱老师的教育。

3. 从词语的替换对比明白用词的准确更利于表达真实的感情。

二、教学过程

复习

1. 回忆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回顾上节课学生质疑的问题,引入新课。

品读课文,感受“歌声”之情

(一)感受学生对老师的爱。学习课文6-10自然段。

1.(课件出示问题)默读思考,在整件事的叙述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孩子对老师的一片深情。

2. 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汇报,出示相应的句子并引导学生理解、朗读。

句子一:“ 放学的路上……使劲地点了点头。”

①指名读,找出描写二牛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拽住”你会用哪个词替换?体会二牛的急切。

②听了二牛的话,“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感受到什么?真的有狼吗?从课文哪里可看出?

③抓住“马上、立即 、使劲”等词语,引导学生感受孩子们为了老师不顾危险毫不犹豫的态度,以及对老师真诚的爱。

句子二:“而眼尖的小兰……一条一条地穿起来……”

①用“△”标出“我们”捉鱼动作的词语。

②抓住“摸呀,捉呀,追呀,堵哇”重点引导学生想象“我们”捉鱼的画面,体会抓鱼的快乐及对老师的爱。

句子三:“我们兴高采烈……老师、大人和同学。”

①用“○”标出描写“我们”神态的词语。

②“我们”高兴时会想些什么?(用感情朗读)

句子四:“在大人们的责骂和追问声中……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的脸上。”

①“我们”为什么会遭到责骂?想象责骂的情景。

②用△画出写“我们”动作的词,用○标出写“我们”心情变化的词。

③“我们”为什么委屈?

④“献”可以换哪个字,从这个字你感受到什么?

⑤老师的泪水是什么样的泪水?(激动、高兴、欣慰、心疼、担忧)

过渡 :这是个什么样的老师,让学生不顾危险去为她挖药呢?(引入2-5自然段的学习。)

(二)感受老师的好。学习2-5自然段。

1. 课件出示问题:用线画出写老师好的句子。哪个句子是概括描写老师的好,哪些句子是具体写老师的好,这些句子分别表现老师哪方面的好?

2. 全班交流汇报,教师相机引导。

①课件出示反映老师好的句子,分别指导。重点通过“荒凉破旧”和“从城里来”反映老师有爱心。

②从老师模样好、嗓音好、有知识、有爱心方面总结老师“样样好”。

3. 如果你有这样的老师,你会有什么感觉?(自豪、敬佩、骄傲)带着这样的感情朗读这些句子。

回顾全文,畅谈收获

1. 为什么以“永远的歌声”为题?(学生回答,老师总结)

2. 既然以歌声为题,我们还可以怎样的方式开头呢?

3.学习了本篇课文,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畅所欲言)

篇8:水的组成第二课时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②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为H2O。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推理、归纳和运用知识等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②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

③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实验探究认识水的组成是本课题的重点;从水的微观变化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是本课题的难点。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景导入新课(提问)

大家都知道刚洗过手不能触碰电源,为什么?大家都知道水是无色无味的,这是它的什么性质?还有什么其他的物理性质?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水曾被看作是一种元素。直到18世纪末,在前人探索的基础上拉瓦锡通过对水的生成和分解实验的研究,才确认水不是一种元素。请大家阅读课本81页,看看水的组成的探秘。

(二)、通过预习阅读,完成以下问题:

1、氢气的物理性质

颜色

气味

状态

密度

溶解性

2、点燃氢气前一定要,为什么要进行这样的操作。

3、氢气燃烧的现象;

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4、结合课本思考通过什么样的实验来验证水的组成?

5、电解水的实验与电源正极和负极相连的玻璃管有什么现象产生?。

6、电解水时为什么要在水中加入硫酸钠或者氢氧化钠?。

今天,我们就通过电解水的实验来探究水的组成。

(三)、实验探究(水的组成)

(实验)课本[实验4-6] 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负两极相连的电极上和试管内发生的现象。

3、验证实验

(观察)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出现,且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是正极的两倍

(讨论)正、负两极管内分别为什么气体?如何检验?

(观察)用带火星的木条和燃着的木条分别进行检验,可以观察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燃烧,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四、学生讨论:

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为什么要加入硫酸或者氢氧化钠?

2、实验后往往发现电解水后氢气和氧气的比大于二比一,可能是什么原因?

五、课堂小结

(一)氢气的性质

(二)电解水的实验结论(正氧负氢  氢二氧一)

六、实战演练

1、当电解水的电解器通电一段时间后,可以观察到的现象时()

A.电极上有气泡产生,两个玻璃管内气体的体积比约为2∶1

B.有氢气和氧气生成,而且体积比约为2∶1

C.每个水分子都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D.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2、关于水的组成的正确说法是()

A.由氢气和氧气组成B.由氢气和氧气两种分子组成C.由水分子组成D.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3、关于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正极产生一种可燃性气体

B.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是正极的2倍

C.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D.两极产生的气体都比空气轻

4、每一个水分子的构成是()

A.一个氢元素和一个氧元素  B.氢、氧两种元素

C.一个氢分子和一个氧原子  D.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

5、在做水的电解实验时,常在水中加入少量的硫酸溶液的目的是()

A、增加水的导电性         B、可以增加氧气的量

C、可以增加氢气的量

D、以上说法都正确

6、氢气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现象是()

A、发出白光

B、没有火焰

C、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D、发出桔红色的火焰

篇9:水的组成第二课时教案

知识:1、知道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定义

2、记住物质的分类

3、知道水的组成测定实验(现象、原理、分析、归纳)

能力:1、能正确区别物质的类别

2、化学术语的归纳

重点:混合物、化合物的区别以及目标3

难点:目标3

板书设计:

一、水组成的测定-----电解水

1、现象:两极都有气体产生,且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2:12、分析:正氧气负氢气

-------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且化学符号为H2O3、表达式

(分解反应)

第10个化学变化

4、微观过程示意图:

***物质由元素组成。

二、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

金属

固态非金属

物质

单质

非金属

液态非金属

稀有气体

气态非金属

纯净物

氧化物

化合物

其他

教学过程:

引入:

先展示电解水装置原理,气体产生以后液面的变化情况,接通电源。

提问::

化学的研究任务?

新课讲授:

提问:水的组成、构成描述。

讲解:不到一分钟说完了,但是人类对水组成的研究却不是这么简单。人类是怎样揭开了水组成的秘密的呢?

板书:

二、水组成的测定-----电解水

引导:看到什么现象?

板书:1、现象:两极都有气体产生,且正负极气体体积比为2:1

演示实验:点燃火柴,放在负极。气体燃烧。用一支小试管收集,点燃。发出爆鸣声。

板书

:2、分析:正氧气负氢气

-水是由氢、氧元素组成的,且化学符号为H2O3、表达式

(略)

4、微观过程示意图:-----学生必须心中有数!

练习:描述电解水的微观过程!

引导:在电解水变化中,分子的种类、原子的种类在变化前后改变了吗?

引导:物质分成?和?判断下列物质是什么物?---分类板书在右侧副板书上。

引导:它们都是什么

物?理由?但看它们的组成元素!

板书:

二、物质的分类:

混合物:

金属

固态非金属

物质

单质

非金属

液态非金属

稀有气体

气态非金属

纯净物

氧化物

化合物

其他

记忆:

提问:镁、氧化镁、铁、四氧化三铁

提问:有没有这样一种物质既是混合物、又是纯净物?

画图:

练习:用水、氢、氧分子模型画图,让学生判断物质类别。

从微观的观点差别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画示意图、O2、O3----猜

看活动。

强调单质的定义。

课堂小结:

篇10:水的组成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本课题包含三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通过学生的探究,使学生在客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粒子分散到溶剂中形成 的均

一、稳定的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其关系。

第二部分介绍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通过学生思考,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探究物质在溶解过程中的吸热或 放热现象。

第三部分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本课题内容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探究实验,并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对乳化现象有较直观的了解。

第1课时 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2)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2.过程与方法

(1)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2)学习采用对比的方法认识对相同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法。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2)培养勇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点】

建立溶液的概念,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教学难点】 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教具准备】

NaCl溶液、CnS04溶液、CuC12溶液、KMnO4溶液、FeCl3溶液、NaCl固体、糖、CuS04晶体、水、玻璃棒、100mL烧杯(若干)、药匙、碘、汽油、高锰酸钾固体、酒精、试管(若干)等。

【导入新课】

展示已配制好的五种溶液:NaC1、CuS04、CnCl2、KMn04、FeCl3。让学生观察,并设疑:这些漂亮的液体让你们想到了什么? 【学生活动】

学生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分析小结】

其实,我们看到的液体都是溶液。我们今天就要来学习第一课题──溶液的形成,学了本课题后同学们的猜想与假设自然有了答案。【活动与探究1】

几种固体物质溶于水(请同学依据实验填写下表)。药品:NaCl、糖、CuS04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mL烧杯三个、药匙 【交流现象】

请一组同学解释实验过程及现象:食盐、糖、硫酸铜晶体都溶于水中且硫酸铜晶体溶解后的液体是蓝色的。【得出结论】

三种物质都溶于水,得到混合物颜色有差异。【提出问题】

为什么物质会消失在水中?原因是什么?对此你有何猜想?小组讨论一下看是否能形成共识。【分析小结】

是固体小颗粒分散到水中,形成一种混合物,这种混合物就是溶液。【引导观察】

溶液的颜色是否均一?溶液中是否有固体析出? 【分析小结】

根据上述实验分析归纳出溶液的概念及溶液的组成:溶质和溶剂(见板书设计)。【提出问题】

生活中常见的蔗糖溶液、NaCl溶液中,溶质、溶剂分别是什么? 【交流回答】

蔗糖溶液中,溶质是蔗糖,溶剂是水;NaCl溶液中,溶质是NaCl,溶剂是水。【提出问题】

同一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否相同,不同的溶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是否相同? 【活动与探究2】

请同学们按教材P,27实验9-2进行实验,并记录好实验现象。【交流现象】

碘难溶于水,高锰酸钾易溶于水;碘易溶于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得出结论】

不同的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性不一样;同种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溶解性也不一样。

【提出问题】

把一种溶液放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活动与探究3】

请同学们按教材P28实验9-3进行实验,并记录好实验现象。【交流现象】

液体与液体可以互溶,振荡后不分层,不沉淀,形成溶液。【归纳总结】

液液互溶,量多为溶剂,量少的为溶质。

特别提醒:通常水无论量多量少,都是溶剂。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气体。①溶质和溶剂的确定

②溶液中的溶质、溶剂实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溶液的概念及其性质,以及溶液的组成。【布置作业】

完成本课时对应练习,并提醒学生预习下一节的内容。

第九单元 溶液 课题1 溶液的形成

第1课时 溶液的概念、特征和组成

溶液

1.溶液的概念: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2.溶液的性质:均一性、稳定性。4.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5.液体和液体形成溶液时:量多的称溶剂,量少的称溶质。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篇11:水的组成第二课时教案

关键词:隐形分层教学;初中化学;含义;应用

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成为评价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准。初中化学是中学生的主要课程之一,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成长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加强初中生化学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是非常重要的。隐形分层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方面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以九年级化学“水的组成”为例(人教版),对隐性分层教学进行简单的探讨。

一、隐性分层教学的含义

隐性分层教学是指教师根据班级学生学习情况的不同,对班级学生进行划分,进而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为其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从而全面推进班级学生的教学效果。隐性分层教学充分实现了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尊重,实现了对学生的因材施教。并且,这种教学方式由于是不公开的,只是教师在心里为学生设置的,因此不会伤及学生的自尊心,对于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等都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水平。

二、隐性分层教学在化学中的具体应用

“水的组成”是初中化学的内容,它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以及学生的动作操作能力。为此,初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隐形分层教学:

1.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掌握

实行隐性分层教学需要教师对全班学生的学习情况有全面的了解,然后根据班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等,为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然后选择不同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提问等。例如,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基础层的学生、稳定层的学生和提高层的学生。基础层的学生是基础知识掌握得不是特别牢靠,并且在学习方面缺少自觉性,动手操作能力也有待提高;稳定层的学生是基础知识掌握得相对牢靠,会认真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但在掌握有难度的知识时,还有一定的难度;提高层的学生是基础知识掌握得非常牢靠,并且能够自觉主动地探索新知识,这部分学生只要教师稍加指点,就可以有新高度的提升。教师在为班级学生完成好分组以后,在进行教学时,就可以通过为这三个层次的学生设定不同难度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教学,实现学生学习水平的提升。

2.教师在上课之前,需要为三个层次的学生设置不同高度的目标

例如,对于基础层的学生,教师只需要他们能够掌握氢气在燃烧后的产物,以及在点燃氢气以前需要事先验纯,以及电解水产生的气体是什么,比例是多少就可以了;对于稳定层的学生,教师需要让他们掌握检验氧气和氢气的方法,并且对于单质、纯净物和混合物也能够进行区分;而对于提高层的学生,在前两项内容掌握的基础上,还需要对电解水的本质进行掌握,并且能够使用学过的知识,对水的组成进行分析和理解。

3.教师在进行具体的课堂教学时,也需要针对三个层次的学生进行不同问题的设定与提问

例如,教师在点燃氢气的实验中,就可以针对实验现象方面的内容对基础层的学生进行提问,而对于发生的化学反应方面的问题需要提问稳定层的学生,针对反应的原理等方面问题的分析,就可以对提高层的学生进行提问,从而既可以保障不同层次学生对不同高度知识的掌握,又能有效地提高班级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推动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

4.在布置课后作业方面

教师也可以通过为不同层次学生制定不同作业内容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锻炼,从而使基础层的学生能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稳定层的学生加强学习的自觉性,提高层的学生实现对知识的延伸与拓展。

综上所述,隐性分层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以后,教师为提升教学质量而形成的新的教学模式,对于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有效实现因材施教的教学模式具有重要影响,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给予一定的推广,进而推动中国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刘丽萍,郑明花.延边朝鲜族地区中学隐性分层教学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3.

[2]高兴邦.初中化学常态化教学“失真”现象及应对策略[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

篇12:水的组成第二课时教案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首歌曲,请同学们在欣赏歌曲的同时思考:

1.歌曲中的母亲指的是谁?

2.是谁要回来?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第二课时,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书空课文题目(板题),齐读课题两遍。

二、初读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2.让我们带着这些疑问走进课文,从课文中寻求答案。

3.读文要求:齐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桥从哪里跨越到了哪里?

文中最主要的人物是谁?他们在哪里?

4.汇报、交流

三、再读文、深入感知

1.这两个素不相识的人,他们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让我们带着问题走人第一位主人公:小钱。

2.出示课文第2自然段学习:

从这段中你读懂了什么?

这段话中有几个描写花朵的词语,你们找到了吗?作者用( )比作( )?这个比喻句又说明了什么?

要想挽救这年轻的生命唯一的办法是什么?那找到合适的骨髓容易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④辗转是什么意思?⑤假设这个年轻人没有得白血病他会在做什么?⑥就在台湾青年要捐赠骨髓时发生了什么?

3.出示台湾地震图片:多么可怕的地震,我们的台湾青年抽取骨髓会成功吗?

4.小组合作学习3-6自然段。

5.小组合作要求:

大声朗读3-6段课文

把最令你感动的句子画出来

这些地方为什么令你感动?

四、升华感悟

1.我想学到这里你们应该明白生命桥的意义了吧?

2.补充完善板书

五、拓展

1.共同唱响《爱的奉献》。

2.如果有一天小钱和台湾青年、李博士相见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小组交流一下。

六、作业

上一篇:科学走进大自然下一篇:朱局长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