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活动记录与评析

2024-05-24

教学活动记录与评析(共8篇)

篇1:教学活动记录与评析

教学活动记录与评析

区直机关第一幼儿园周 妮

活动一:大班奥尔夫音乐活动《元宵灯会》

执教:杭师大幼儿园司徒老师 活动记录:

1、师:过年小朋友开心吗?我们是过完什么节才来上学的?元宵节的时候你去做什么了?幼:看灯会。师:在灯会上你做什么了?幼:猜灯谜/看到灯笼/有嫦娥奔月/看到了金牛王„„

2、教师逐幅出示图片讲述元宵节看花灯的故事。

(分析:故事引导很好,幼儿回答了提问后,老师及时地给予肯定,这非常好。但老师用图卡讲故事的时候老师忘了交待故事名称。教师还可以用手将图卡中的重点部分圈一下,或者走一圈将图卡给幼儿看清楚些,以便为后面的认识重音奠定基础)

3、(播放第一遍音乐)师:我们听音乐也去看花灯,随音乐拍手。重音停顿时引导幼儿做看到花灯的动作。师:一共有几盏花灯?幼:七盏花灯。

(分析:接着音乐就响起来的时候,老师可以做一些引导,讨论一下去哪里看花灯,怎样去,看到花灯后怎样表达等等会更好。)

4、第二遍倾听音乐,引导幼儿数一数有几盏花灯。

5、(放第三遍音乐)老师在白板上跟着音乐节奏画圆圈,一拍一个圆圈,数圆圈画出灯笼。提问:(音乐)什么地方是一样的?

(分析:教师画圈时,自己跟不上节奏,一直都是错误的示范,可以看出教师并不熟悉音乐,活动前的备课不充分。加上歌词“灯笼在哪里,灯笼在哪里,准备了,X!” 总共是三段的重复,图谱画十六宫格是不太合适的。)

6、发给每个幼儿一块泡沫垫和一个琴锤。让幼儿随音乐敲节奏,音乐轻时轻击,遇到重音时重击。(老师指白板示范,幼儿在泡沫垫上敲击。)

师:重重的那个音是什么音?

幼:是打鼓的声音。

师:是什么乐器?这是重音。

(引导幼儿将小锤和泡沫垫收好。)

7、将呼啦圈围成一圈摆放在地上,幼儿随音乐围圆圈走,听到重音时跳进呼啦圈里。

师:小朋友要想想连续的重音该怎么跳?(再次尝试)。

(幼儿更为有序地绕圈走,重音时跳进圆圈,连续重音时连续往前跳。)(分析:这一环节中教师要求幼儿的火车等距开,这是幼儿做不到的。呼啦圈散放,也许游戏效果会更好一些。教师可以说呼拉圈是很多大灯笼,大家可以自由做动作,重音时跳进呼啦圈,连续重音时连续跳,增强游戏的趣味性。)

8、发给每个幼儿一条纱巾用来盖头,要求听到重音时掀开纱巾,看看旁边的伙伴是谁。(教师和个别幼儿先尝试,再带领全体幼儿尝试。)

(分析:教师可引导幼儿探索纱巾的多种玩法,在重音时除了掀盖头,还可往下拉或摔纱巾等多种动作表现重音。)

9、出示釵,幼儿人手一对。

师:这是釵,小朋友拿到之后可以试试。在什么地方敲一下?

幼:重音。引导幼儿用小釵轻敲击身体其它地方。

(分析:应当让幼儿看看、摸摸、闻闻,试试这个乐器会怎样发出声音,充分探索之后再使用这个乐器。区分轻音和重音时,还可让幼儿充分探索思考,拍身体的时候声音轻,对拍的时候声音响,不同的声音应该对应哪些乐句。指导幼儿收发乐器的时候,老师是将整个乐器盒推到幼儿跟前,这点不好,对幼儿造成负面的影响。教师可以轻轻地走到幼儿面前,放筐子在幼儿面前。表扬的环节应当充分表扬,让幼儿获得成就感。)

10、出示双响筒,一半的幼儿人手一个,有一半的幼儿仍使用小钵。老师做指挥,指向的幼儿敲乐器。

第二遍,幼儿交换乐器,请一名幼儿上来指挥。

引导幼儿收好乐器。

(分析:奥尔夫活动比较忌讳所有人都敲乐器,这一环节中可以不齐奏,分出声部来加大活动的难度。)

11、指导幼儿做课本练习。玩法:作业本上画有一圈小灯笼,中间画有一个手掌印,幼儿随音乐点灯笼,重音时手掌拍下去。

(分析:教师研究教材不透,教错幼儿做课本练习的方法。应该是第一拍指灯笼,第二拍指手掌印,第三拍指下一个灯笼,以此类推交替拍节奏,正好一首曲子放完就指完一圈灯笼。)

评析:

教师教态好,亲切、自然。活动过程清晰,流畅,以游戏贯穿,每个游戏都是围绕目标的。活动中小朋友玩得愉快,但是在难点的处理上,老师没有把握好,教师可以做更多的引导,还可以单独多练习。教师图谱画得不够清晰,后面幼儿都看不清楚。收取乐曲时等待的时间过长。呼啦圈环节连续重音时,幼儿随重音连续跳圈,老师没有及时发现、肯定幼儿的做法。原本教材音乐很好听,教学形式也很有趣,但由于教师自己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对教材没有吃透,影响了教学效果,教师的备课效率有待提高。

活动二:中班音乐游戏《在大森林里》

执教:杭州市三塘实验幼托园章瑛

活动目的:

1、感受音乐活泼欢快的情绪,喜欢参加音乐游戏。

2、能感受、辨别音乐的乐句,用各种动作加以表现。

3、尝试听辩音源,养成良好地倾听习惯。

活动准备:

录制好的音乐碟片、录音机、音乐盒、录音机等

活动过程:

1、律动进入活动场。

听音乐“小矮人”和“魔法师”进入活动场,感受音乐活泼欢快的情绪。(分析:活动一开始,教师头带尖帽在愉快地音乐下,将孩子们自然而然就引入到情景游戏当中,孩子们非常高兴也非常感兴趣。音乐素材选得非常好,轻松、愉快。)

二、游戏《在大森林里》

1、完整欣赏音乐两遍,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学习听辨乐句。

第一遍音乐:完整倾听,感受音乐欢快的情绪。

第二遍音乐:完整播放音乐,教师合着音乐做吹泡泡的动作,帮助幼儿边听音乐感受乐曲最后的延长音。

(分析:这一环节中,教师语言不够清晰、交代不明确,使得孩子们都不明白教师意图,也没能有意识地感受到每个乐句最后的延长音,没为后面的环节做好铺垫。)

2、教师哼唱,分句欣赏:进一步感受乐句结尾处的长音并做吹泡泡的形态加以表现。

3、完整欣赏若干遍:进一步感受音乐欢快活泼的情绪,用吹泡泡、变泡泡的动作感受、表现乐句。(教师吹泡泡,幼儿变泡泡,或教师变泡泡,幼儿吹泡泡,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

(分析:由于前面环节的交代不清,导致刚进入这一节时,孩子们都不会游

戏。但是,教师非常灵活,没有继续往下交,而是停下来找一个聪明的幼儿与教师进行示范。所有的孩子很快明白了游戏玩法,越玩越好。)

4、完整游戏:《在大森林里》听辨音源,养成良好地倾听习惯。

“小矮人”和“魔法师”在玩吹泡泡的游戏,一次又一次,太高兴了,不知不觉天黑了,(幼儿拉下头饰遮住眼睛),小矮人们找不到回家的路了,魔法师用好听的音乐带领大家走出大森林„„

(分析:在前面的环节中,我一直认为教师一直给孩子戴“小矮人”头饰有些多余。直到这一环节,我才发现教师是多么的聪明,巧妙地让幼儿拉下头饰遮住眼睛,在愉快地游戏中不知不觉地训练幼儿听觉。好!)

5、完整游戏若干遍,邀请听课的老师扮演各种各样的树,天黑后,小矮人在魔法师的带领下绕过各种各样的树走出大森林,增强游戏性。

(分析:教师充分利用现场听课教师多的资源,邀请听课教师来扮演各种大树,幼儿必须仔细倾听音源,否则就会撞到大树。即增加了游戏难度,更增添了游戏的趣味性,深受孩子们喜欢。教师刚开始选择的音乐盒太小声了,孩子们根本听不见。幸好教师非常地灵活,及时调整活动方案,用碰铃更换了音乐盒,效果好很多。

三、结束:

小矮人在魔法师带领下走出大森林。

活动评析:

此活动选材很好,音乐非常轻松、活泼、欢快。活动设计也很巧妙,以情景游戏贯穿,符合中班幼儿年龄特点。教师教态亲切、肢体动作优美、富有感染力。但是,在第二环节中教师指导语不够清晰明确,孩子们不理解教师意图,不懂得如何跟老师配合做相应的泡泡变大、泡泡变小的动作。在后面的听辨音源环节,教师首先选择的音乐盒太小声了,孩子们根本听不见。教师非常地灵活,及时调整活动方案,用碰铃更换了音乐盒,效果好很多。

篇2:教学活动记录与评析

本次教研活动我听了赵佩佩老师的一节英语课,根据听课记录我作了如下评析:

一、优点:

1.教师能够把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运用到教学中,精心设计了本节课,无论是新课的引入、重难点的把握、教学方法,还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布局能够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与教师的主导作用。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课题采用英语歌曲和积极的师生问候。2.教学过程流场。教师重视了课外知识的拓展。能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储备(以前学过的知识)来进行教学;能结合实际及时从网络上收集信息,教师能抓住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即时产生的资源。体现民主的师生关系。但激励、调控、评价没有跟上,这是教学气氛的直接原因。教师不仅要评价,也要让学生参与评价。3.能通过创设活动,情景引导学生参与课堂教学;能让学生利用English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训练学生思维及口语能力;能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对课堂教学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4.教学设计思路较清晰,能按“四位一体”课堂教学法(preparation 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思路设计并实施教学,课堂教学基本体现“三维目标”要求,教学效果较好,能注重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又能引用例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师生互动性强,课堂气氛较活跃;语言节奏控制较好,能利用肢体语言“拉近”师生关系。

二、不足之处:

1.教材中的活动知识内容可在适当的时候加入教学中,给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发展的机会。

2.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来安排教学任务,如一部分学生完成较好、较快、可以帮助其他学生完成,整体效果会更好。教师教学中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激情,去激发、唤醒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改变学习方法,一部分学生完成较好,可以和其他学生一起互相帮助合作、探究完成,整体效果会更好。

3.讲授过程中,教师语言要规范。

4.在讲解开始插入图片或动画,可以再次展示开课引课用的风景网页,引导学生模仿逐步学习;

5.课堂气氛稍显严肃,学生不够活跃,回答老师问题的学生太局限。6.结束有些仓促,总结、设计展示拓展内容的环节,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祖国的大好河山。

三、建议:

1.应多创设问题情景,引发学生思维、讨论、互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应让学生朗读英语语言,以获得亲自体验、感受;

3.应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多鼓励学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总之,在传授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要注意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 体现。

4.可以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讨论,适当控制教学节奏;

篇3:教学活动记录与评析

硬拷贝照相机是指利用成像系统提供的输入信号,在“材料片”上产生不可擦除图像的装置,此“材料片”在影像技术学中称为记录介质。硬拷贝照相机的主要评价指标是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分辨率(阈值对比度)[1,2,3]。空间分辨率指将点源图像的计数密度分布集中到一点的能力,在医疗影像领域,空间分辨率指影像设备在给定背景和对比度水平下所能检测到最小细节的能力。对比度分辨率(阈值对比度)指在图像的整个动态范围内,给定尺寸细节结构的被检物体和背景产生明显差异的最小对比度水平,用于低对比结构影像测定。

1 胶片和纸介质成像技术原理

医用胶片的记录方式已被应用了100多年,它以X射线作为采集影像信息的信息源,以增感屏/感光胶片作为记录影像信息的媒介,通过化学冲洗加工放大潜影,获得模拟影像。近十几年,随着数字化和成像技术的进步,影像信息记录介质也发生了新的变化,除了常用的医用胶片介质外,纸质介质也逐步在医疗中获得应用,这两种记录方式在成像方式和原理上有很大区别[4]。

1.1 医用胶片成像技术原理

在医疗影像设备中,常用的干式成像技术输出的图像是连续色调图像,即每一个输出点均可以根据图像的灰阶值输出不同的密度值[5]。连续色调图像指图像的色调在变化过程中可以连续的变化,包括深浅变化与颜色变化,图像中每个点都能正确地再现景物的阶调层次与色彩,在表现层次的变化时没有间隙。在医疗影像领域,目前的医用胶片打印机即是连续色调图像的输出设备,每一个打印点(Dot)均可以显示4096级灰阶中的任何一种灰阶度,换言之,一个像素数目(ppi)由一个每英寸打印点数(dpi)所表现。连续色调图像色调变化的浓淡或深浅是由单位面积成像物质颗粒密度构成的。医用胶片的连续色调,是在单位面积内由金属银颗粒密度构成的,连续色调图像的深浅变化是无级的。

目前在医疗影像中,医用胶片输出设备主要包括光敏热成像(Photothermographic,PTG)和非光敏性成像(Thermographic,TG)两种,即通常所说的激光热成像技术与直接式热敏成像技术。PTG成像技术以羧酸银和卤化银为成像物质基础,TG成像技术以羧酸银为成像物质基础。羧酸银本身不感光,但它在直接加热的情况下可以发生还原反应并根据温度的差异而形成不同密度。在PTG成像技术中,羧酸银是形成PTG材料银影像的银离子供应源,约占涂层银量的90%左右。目前最常用的羧酸银为山嵛酸银,此外还有硬脂酸银、花生酸银等。

羧酸银中研究最多的是硬脂酸银。研究发现,硬脂酸银是一种八元环的二聚体单元结构,[Ag(O2CXH2X-1)]2单元内的两个硬脂酸银分子之间通过共用银离子与羧酸离子成键后形成八元环的二聚体结构,Ag-O间是共价键;二聚体单元间通过较弱的Ag-O配位键相连形成长链的(聚合型)晶体,具有二维平面结构;形成的长链聚合体的链与链之间又通过范德华力的作用,使有机酸银中长链烷基彼此靠近,形成多层结构,最终形成一种具有板状结构的有机羧酸银晶体。羧酸银一般热分解温度在200℃以上,但由于晶体缺陷、杂质和碳链长度变化等原因,分解温度相对要低于此温度,约为150℃,热分解产物是游离脂肪酸和金属银。羧酸银二聚体[Ag(O2CXH2X-1)]2的热稳定性是链长的函数,即随链长的增加其分解温度提高。羧酸银在常温下为结晶体,在110~120℃附近发生非晶质状态相变,这种特性使硬脂酸银在热显影温度下能够成为银离子供体,而在常温条件下适合保存。

1.2 纸质介质成像技术原理

纸质介质成像技术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技术,从临床应用开始,该技术就存在很大争议。纸质介质为半色调输出,通过调频和调幅来完成[6,7]。半色调是按照加网的方法,网点分为调幅网点(Amplitude Modulation Screening)和调频网点(Frequency Modulation Screening)。

调幅网点是以点的大小改变来表现图像的层次,点间距固定;调频网点以点的疏密来表现图像的层次。调幅加网技术是以网格中心元素为基础,相邻两网点的中心距离不变,网点的排列遵循一定的规律,网点形状是人为设计的。像素值的大小控制着网点面积的大小,它在加网网点数目不变的情况下,以改变网点的大小来表达图像层次的深和浅。调频加网的网点大小是固定的,当输出设备的分辨率为2400 dpi时,最小网点的直径约为10.5μm(1/2400 inch)。

半色调图像表现的色调远小于连续色调图像,其通过网点的大小或疏密表达图像层次与色彩的变化。由于网点在空间上呈离散型分布,具有一定的距离,并且由于加网的级数总有一定的限制,半色调图像不能像连续色调图像一样实现无级变化。目前的非连续色调打印机,包括彩色喷墨打印机、家用激光打印机等,所打印的每一个最小点并不能表现出完整的灰阶层次,也即一个ppi由多个dpi所表现。

2 硬拷贝的图像质量评价与分析

硬拷贝的影像质量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评估,其中最重要的参数是图像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分辨率[8,9,10]。

2.1 医用胶片输出设备的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分辨率

医用胶片输出设备所生产的图像是连续调色图像,每一个输出点均可以根据实际的像素灰阶值生成相对应的密度值。即每一个点都可以表现从0到4095的任一灰阶值,因此在胶片输出设备中,dpi等同于ppi。

目前的医疗胶片输出设备一般分为为320 dpi(ppi)、325 dpi(ppi)、508 dpi(ppi)和650 dpi(ppi)四种。以空间分辨率最低的320 dpi(ppi)为例,其每个点的像素尺寸为79μm,即其可以达到的极限空间分辨率为79μm(6.33 LP/mm)。

2.2 医疗纸质输出设备的空间分辨率和对比度分辨率

医疗纸质输出设备所产生的图像是半色调图像,是通过调频调幅来生成图像的,因此需要相应数量的点来表现不同的密度和对比度。换言之,根据不同的灰阶输出需求,需要相应数量的“点”来表现。例如,当需要表现出4096级灰阶时,就至少需要4095个点来表现,即64×64的点矩阵仅表现出一个像素。

从上述分析可见,如需同时表现出320 ppi和4096级灰阶的输出要求,就需要达到320×64即20480 dpi,目前的设备远无法达到如此高的dpi。目前主流的医疗纸质输出设备的dpi一般在2400左右。如果要满足每个像素4096级灰阶的输出要求,实际ppi通过以上分析进行计算:每一个像素需要64×64的点矩阵完成显示,那么实际ppi=2400÷64≈38。接下来再计算实际的分辨率,实际的像素分辨率=2.54 in÷38=668μm。核算成近似的线对数:线对数=1000μm÷668μm÷2=0.75 LP/mm,远远无法满足医疗的需求。在实际工作中,图像的表现比计算结果要好很多,其原因为:由于人眼对灰度的分辨率一般为64级,一般目前的医疗纸质输出设备采用的也是这种输出灰度级,即仅用8×8的矩阵(64级灰阶)就显示了一个4096级灰阶的像素。这样它的分辨率为2400÷8=300 ppi,即每个像素尺寸为84.7μm,相应的空间分辨率为1000μm÷84.7μm÷2=5.92 LP/mm。这接近于医疗胶片输出设备的空间分辨率,但是这种输出方式试图应用64级灰阶表现4096级灰阶,实际上失去了约90%以上的图像信息。

另外也有一些厂商采用了256级灰阶的输出方式,即16×16的点矩阵,试图达到灰阶和空间分辨率间的平衡。这样它的分辨率为2400÷16=150 ppi,即每个像素尺寸为169μm,相应的空间分辨率为1000μm÷169μm÷2=2.96LP/mm。这样实际上是应用256级灰阶表现了4096级灰阶,同时的空间分辨率为2.96 LP/mm,同样也丢失了大量的信息。

2.3 动态范围

动态范围表示所包含的从“最暗”至“最亮”的范围。动态范围越大,所能表现的层次越丰富,同时记录的暗部细节和亮度细节越丰富。胶片和纸介质的动态范围对比,见图1。通过对比可知胶片影像输出的动态范围远大于纸介质输出,可提供更多影像信息。

胶片的最大光学密度值(Dmax)一般大于3.0,乳腺专用胶片的输出密度可达3.5以上。胶片的最小光学密度值(Dmin)一般在0.2左右,可以显示更细微的组织结构。纸质输出介质(高光相纸)的Dmax一般在2.0~2.3,Dmin一般在0.3~0.4。

由此可以看出,与纸质输出介质相比较,胶片具有更大的密度空间显示,即更大的动态范围,可以显示更多的医疗组织结构信息。这意味着,胶片介质影像可以达到更大的图像对比度,显示更多的组织特异性。

3 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两种记录介质的不同特性(如动态范围、灰度信息、对比度等)对比发现,记录医疗诊断影像信息的最佳介质为连续色调输出的胶片。目前纸介质输出设备无论在空间分辨率还是对比度分辨率上,均无法达到医疗胶片输出设备的影像质量水平,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需密切注意信息丢失和分辨率低下所引起的漏诊和误诊[11,12]。纸介质迄今为止尚不能用于精细诊断(原始诊断),只能用于影像参考及病人的信息分享。但随着图像重建技术的发展和三维重组可视化彩色图像应用的普及,纸介质应用于医学影像学记录会发挥更大价值[13,14,15]。

摘要:随着医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部分医疗机构开始应用纸介质取代原有的胶片作为医学影像记录介质。本文以两种介质的成像原理、硬拷贝的图像质量评价与分析为出发点,综合分析了两种方式的技术特点、成像水平,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篇4:教学活动记录与评析

《鸿雪姻缘图记——延年玩丹》原文:“乾隆五十六年,岁在辛亥,三月十四日,麟庆生于河南南阳府署,时大父晓严公官知府。越五载,嘉庆元年丙辰,余六岁,大父亲教识字,并习国语,丁巳,迁粮监道侍宦赴省。戊午,年八岁,居道署之二堂后,有院一区,楼三楹,篆额日延年。相转有仙居之,户枢严密,非朔望祭祀,戒勿启。楼下东偏,设有家塾,延曹蓄齐师(讳萃,安徽太湖人,岁贡生),余就塾必经楼下。一夜晚归,月明如画。忽见楼头飞起一丹,其圆如珠,其赤如火,随风直上,与月争光,继起者倏隐倏现,飘扬无定,少顷,一丹飞人云际,自上而下,芒含五色。又有一丹,自下而上。两丹相值,化为千百,如璎珞四垂。方注目间,一丹斜飞落肩上,余惊呼,丹即不见。比道光五年,余由安徽颖州守擢河南开归管河道,抵省之日,先拜楼下。有诗云:少小曾游处,而今做宦游。未参新政府,先问旧书楼。祖德期无忝,君恩那得酬。观民原乏术,况复奠黄流。均纪实也。”

下面根据文章对这起UFO事件做一下简单的评析:

1事件发生的时间。嘉庆三年即公元1799年的一个非常晴朗、“月明如画”的夜晚。

2事件发生的地点。当时省城(即今河南开封)的粮监道道署后院的一座名为“延年”的楼附近。这座楼“相转有仙居之”——“仙”、“居”两个字在这里的使用很值得注意,因为中国如有异常的事物出现通常是用鬼怪来形容。例如宋朝苏轼镇江金山寺夜见UFO后写诗“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竞何物”、明朝刘基见UFO后写诗“大月如盘海中出,不知妖怪从何来”。而本文中说当时人们是用“仙”而不用“鬼”、“怪”来形容延年楼上出现的异常事物,这说明以前这里出现的事物是善良无害、光明辉煌的,所以用“仙”来记述。而“居”字说明这个事物不是外来的,是本来就住在这座楼里的,那么以前肯定不止出现一两次,而是多次出现,这两个解释从后面的事件过程中完全可以得到印证。

3事件的经历人。本书作者麟庆(《清史稿》有传,他是清嘉庆十四年进士,历任各地的府、道官,曾官至湖北巡抚、署理两江总督的封疆大吏),时年八岁,在延年楼下东边的家塾里读书。其子崇厚读过中国近代史的可能不会太陌生。

4事件的经过。作者从私塾读书晚归经过延年楼时,见楼顶飞起一“丹”形不明飞行物体。这里用“丹”字来形容这个UFO,是因为它“其圆如珠,其赤如火”,说明这个物体是圆形红色的。再联系到后文此“丹”可以“斜飞落肩上”,说明这个丹形UFO体积比较小。‘起初的两个表现不同,第一个“随风直上,与月争光”,第二个“倏隐倏现,飘扬无定”。过了一会儿,其中之一“飞入云际”,并发出五色的光芒,接着它与又出现的第三个“丹”上下相“值”,这个“值”字在这里联系上下文很显然应该是“撞”的意思。但特意查了下古汉语词典,“值”在古汉语里有“相逢、相遇”的意思,并没有“撞”字所内含的猛烈味道。那么以作者的文字功底显然不会滥用字,究其原因,我们会发现本文描述这一事件时,始终没有声音的描述,一切都是静悄悄的。而声音是一起事件中的要素,无论UFO这样奇异的事件还是日常生活里的普通事件,都不应该将声音忽略掉,那么本文中居然一点没有提到声音如何,这必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这一事件的整个过程。丹形UFO从出现到消失根本就没有发出声响,于是一切表现得那么静谧平和,再结合上文提到的“月明如画”的夜色,非常具有美感。“撞”这样有着剧烈的破坏涵义的字用在这样的环境下当然不合适了。在“两丹相值”后,出现了很漂亮壮观的景象:“化为千百,如璎珞四垂。”这句话很难理解,只得勉强解释为这两个丹形UFO“值”到一起后出现了众多的分身,这是此次事件的高潮。最后的结果是,当作者正看得起劲时,其中之一落在了他的肩上,把小孩子吓得不轻,一声惊呼打破了事件从始至终的寂静,于是丹形UFO就立刻不见了。注意不是迅速飞走,也不是渐渐隐没,而是突然的全部就地消失。

5记录的真实可靠性。我认为这起UFO事件的记录是真实可靠的。首先这本书是写实体笔记,完全不同于清朝纪晓岚的《阅微草堂笔记》这类本就以志怪为主旨的笔记。作者对自己的这本书非常重视,书的前面请了既是清朝重臣又是著名学者的潘世恩、许乃普、阮元等人作序并制作插图,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冒牺牲名誉的危险而故意编造。而且大概作者也觉得此事件颇为离奇,恐旁人质疑,于是在《延年玩丹》的篇末特意强调“均纪实也”。我看到的版本是北京古籍出版社1984年依据道光二十九年刻本影印的,出版说明中也评价说:“书中的记载都是作者亲身的经历,当时记述或事后回忆,应该是真实可靠的”。其次作者麟庆进士出身,宦游南北,官至封疆大吏,除了《鸿雪姻缘图记》这本笔记外,还著有《凝香室诗集》、《黄运河口古今图说》、《河工器具图说》等书,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功底,完全能够用文字清楚地表达出所经历的事情。或者有人说这是作者回忆八岁时的经历,恐有记忆不清甚或想象成分在内。我认为这样的怀疑是不成立的,因为八岁的小孩已经具有完备的记忆力,何况对这样奇异的事情,肯定是记忆深刻,难以忘怀。作者在这本笔记的开端就记述了这件事(第一篇《小照自题》可以说并不是笔记的正式开始),以及作者在重回故地任职时,首先没有到衙门就职,而是急急地先“拜于楼下”,特意到书楼下祭奠,说明此事件对作者影响至深,记忆错误的可能性基本没有。

6对此事件的综合分析。我看完这则笔记后,首先想到的就是这是一起有趣的UFO事件,接着我就想它可能是属于哪种情况呢?首先,是不是烟火呢?这个可以排除,因为作者生于官宦世家,年已八岁,肯定见过烟火,不可能分辨不出来;其次,会不会是某种自然现象呢?这个可以存疑,一方面如果说文中的延年楼一带区域由于偶然原因具备某种特殊属性,会在一定的环境下,例如“月明如画”、寂静无声的晴朗夜晚,发出小火球样的物体,而最后由于作者惊呼破坏了这种自然现象发生的环境基础,所以就立刻消失了,那么可以说这是一种解释;另一方面因为自然现象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同样的环境下的表现应该具有某种同一性,而文中“丹”的表现完全相反,一个“随风直上,与月争光”,一个“倏隐倏现,飘扬无定”,以及作者惊呼后“丹”立刻消失,颇说明这“丹”具有一定的非自然性和某种内在(“丹”本身有意识)或者外在(“丹”受外在其他意识的控制)的意识,当然,这更是一种存疑性的分析。

篇5:幼儿园半日活动记录及评析

作者:叶子的博客

发表时间:2011-3-17 8:37:44 访问次数:410

幼儿园半日活动记录表

(一)幼儿园:

幼儿园

记录人:

记录日期:

6.19

主题大树与小花

幼儿园

小太阳幼儿园

执教老师伍芳芳班

级中一班

本次活动关注重点:

1、如何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的半日活动,避免和减少幼儿的消极等待问题?

2、教师如何灵活接过幼儿抛过来的球,从而有效调控课堂气氛?

3、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如何进行活动后的评价?

一、户外活动(8:10

活动内容:拍皮球(老师能个别指导能力较弱 的孩子,与个别有情绪的孩子进行情感交流)

二、晨间操(8:30(老师能带领幼儿有精神的做操,整理好队伍。回到教室后提醒幼儿主动喝水,上厕所,系好自己的衣裤。)

四|、晨间谈话:我喜欢吃的水果8:50

早操后有什么感觉?这么热的天老师想吃西瓜了,你还想吃什么水果吗?(有什么凉快的方法既然幼儿已提出,不必要纠正幼儿的“错误”,应是顺着幼儿的回答适宜的引导到水果)

你喜欢吃哪些水果?你还认识哪些水果?多吃水果好还是不好?(老师多次要求小朋友要听清楚老师的提问,过分强调,应该是引导,幼儿回答问题语言的完整性要强调培养,可以适当准备一个树,树上长什么水果,以便在第一个活动是引出水果是大树 的产物)

小结:吃水果少生病。(注意卫生教育,细节很好,但是要注意语言的简约)

3、鼓励个别幼儿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三、点名、喝牛奶9:00

1、点到自己的名字时能大声的说到,关注没来园的幼儿。

2、请值日生分发牛奶和吸管。

2、幼有序地取用、牛奶,鼓励幼儿安静地喝完牛奶。

(值日生是事先安排还的没必要浪费时间再安排,序号的报名方式有点冷,结束后没有上厕所等马上上课对幼儿来说时间太长,但是能关注到了没来园的幼儿,看出了老师的细心)

四、集体活动一9:20综合活动:盼盼的树朋友

目标

1、知道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树木,萌生对树的感激之情。

2、能发现生活中的木制品和树的果实等树的产物。

过程

谁是盼盼的好朋友。

1、你们喜欢树吗?树有什么用?

小结:大树可以挡风„„(没有重点说出为活动后大树给身边生活带来方便的话)

2、今天来了位小朋友叫盼盼。他喜欢树(出示盼盼,打招呼),他怎么喜欢树呢?请听故事。

3欣赏故事第一段。盼盼和谁是好朋友?你从哪里看出他喜欢树?他是怎么喜欢树的?

(幼儿说的不多,老师灌输的太多,只是幼儿还是没弄明白)

4、完整欣赏故事。

—盼盼是怎样回答小朋友的?他的朋友在哪里?

—为什么说它们是盼盼的树朋友?(幼儿不明白老师说的树朋友,老师应该有个语言的提示)

寻找躲藏着的树朋友。

5、看挂图欣赏故事。

——盼盼起床时,他的树朋友在哪里?抽屉里有树朋友吗?盼盼吃饭时,树朋友在哪里?

——盼盼在幼儿园画画时,树朋友在哪里?看书时,树朋友在哪里?出去玩的时候,树朋友又在哪里?(幼儿回答的语言完整性老师应注重培养,孩子对于树朋友的含义还没有了解,老师过于注重本活动的故事理解,其实本活动侧重常识,故事不过是情节安排。)

6、画一画自己的树朋友。

——盼盼有树朋友,你有吗?(幼儿无法回忆家里的树朋友,甚至说明没有,说明幼儿对树朋友的含义从活动结束还没有真正理解,完全可以从身边的事物来唤起幼儿的直观形象,如教室里的树朋友的哪里?我们教室里木头做的事哪些?)

——幼儿自由画自己的树朋友,并向大家介绍。(由于幼儿对“树朋友”的含义没有真正理解,画的环节没有真正意义,建议换其他形式:如我们出去幼儿园里找找哪里有树朋友)

七、小便洗手、户外大型玩具活动9:50

八、集体活动二:区域活动(10:10

(一)活动目标:

1、自由选择喜欢的游戏内容和材料,自主,愉快的游戏。

2、在活动中发展幼儿的交往能力,提高幼儿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角色游戏中提高角色意识并自己发展游戏情节。

4、乐意共享自己的和别人的快乐。

(二)活动过程:

1、导入活动:喜欢区域活动吗?玩区域活动要注意什么?

要求:完成一种活动后在其他区有空置时才可以换区,不能多次换区。活动时保持安静,专心操作、探索,不影响别人。遇到问难,发生争执,能自己想办

法协商解决。保留作品向同伴展示。活动后自觉整理区域材料。

(没有向幼儿介绍今天的区域内容)

2、幼儿活动

(1)、幼儿分组(出现等待,并让幼儿失去了自主选择的权利)

(2)幼儿去区域活动:

角色区(10人):娃娃家、理发店、小医院

益智区(6人)各种棋类、拼图(小花园)

语言区(4人)提供幼儿活动材料第二册相关主题故事,边读边讲,加深对故事的散文的理解。

提供树的模型和小动物形象,幼儿用树和小动物来编讲故事。

阅读区(4人)与主题相关的书籍,如树木、花等。

美工区(4人)树叶拓印、树叶粘贴画。

计算区(4人)夹花瓣:提供卡纸做成的花蕊,幼儿根据花蕊上的数字夹夹子,巩固50以内的点数。

运动区(4人)投篮、套圈、拍球等。

科学区(4人)瓶养鲜花,提供放大镜观察花瓣、花蕊。分类:提供多种材料玩具制品,请幼儿进行木头与其他材料玩具制品的分类,玩木头玩具。

(区域设置的是不是太多了?是否进行归类简化有主题性的教育意义呢?老师在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适时介入。鼓励幼儿在遇到问题先想一想再试一试。及时捕捉幼儿的创造表现,给予肯定,帮助个别游戏中有困难幼儿

鼓励幼儿大胆交往。)

3、师生交流共享:

(1)让幼儿展示、介绍作品,增强幼儿的自信心及成功感

说说自己在活动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是怎么解决的?学到了什么新本领?

(适时表扬和鼓励幼儿积极动脑解决困难和创新精神,应该还让幼儿多说一些碰到了什么困难,怎么解决)

(2)、老师对幼儿的今天活动情况作适当评价。(区域设置过多,有些没有评价)

(3)、共同收拾各类教玩具。

评价:

反思与学习心得:

伍老师给我们带来一个精心准备的半日活动,由于其他原因,今天的活动延迟了一个多月,也给上课老师的安排带来了一定的难度,我以旁观者的身份来看待活动中出现的细节失误,以学习者的身份来观察每个细节。本次的学习感触同样很深,有了前次的学习经验,也可以说有了一定的衡量标准,学习的体会自然也就不同。

1、时间上的合理分配要注重动静交替。上次也提起,作为中班的半日活动,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比较敏感:刚刚过了小班的注意力时间不长的特点、大班幼儿注重知识与游戏相结合、时间可保持半小时以上的特点。所以一个优质的活动,时间与幼儿兴趣应该是相等的。今天的半日活动,从集中活动、自由活动、户外活动的安排是很可以再作适当调整的,动静交替,适宜幼儿的发展,2、幼儿为主,教师为导的教学理念。这个理念其实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了,让孩子处在主体的位置,教师顺着孩子的思路慢慢的用各种教学方法引导孩子到活动在重点中。本活动出现了一些强制性语言显然我们平时的教学也会存在。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我是知道这个理念就会这样做的,其实,我们很容易引起疏忽。往往带着主观性的口气来与孩子对话。

3、师有互动。一个完美的活动课,老师与孩子,孩子与孩子之间应该有很好的骄傲刘互动,这样的活动课孩子喜欢,孩子呢学的轻松,老师上的轻松,也会让听课的老师感觉轻松。

4、我抱着极大的学习态度去观看,去聆听。主题与区域的连接有利于主题活动的升华与巩固,让幼儿始终对这个主题包兴趣与巩固记忆。

5、幼儿常规与语言培养的重要性。中班孩子对语言表达的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要求,我们平时要从小班开始培养,因为一个设计的最完美的教案,没有孩子们的积极配合,活动也是索然无味。

不同的学习有不一样的体会,虽然这次的活动形式与上次一样,但是内容不同,评课上课者的不同,带来的收获自然不同。

建议:

1、教师主观性语言的出现过多,强制性语言的出现抹去了孩子与老师之间亲切感,缺少了交流互动。如集中活动课中老师说我们看图片吧。有小朋友说:噢,找答案拉。老师纠正:不是,是看图片。其实孩子说的很对,老师应该说:是啊,图片里有答案,小朋友可要仔细看哦。就显得非常自然和谐。如活动中出现很多次纠正孩子错误,将老师的意思加给孩子“你听清楚了,是„„,不是„„”建议换口气,并且走下来与孩子们拉近距离,亲近些,态度融合写更好。

2、平时注意孩子的常规培养:如聆听习惯。孩子们回答问题的语言完整性更是要注意培养。

3、区域开放有点乱,太过随意,要针对本周或本日主题活动想联系,有巩固与延伸主题的作用,区域人员分组是方式要改变,减少等待。

篇6:幼儿园中班听课记录及评析

1.初步认识环境与人类生存的关系,教育幼儿爱护花草树木。

2.培养幼儿的环保意识和能力。

3.了解树木和人类的关系。

二、听课评析:

重点了解树木与人类生存的关系;难点是树立幼儿的环保意识,知道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三、活动准备:

沙尘暴纪录片一盘;树木作用幻灯片一组;树宝宝头饰一个。

四、活动过程:

(一)导入部分 观看纪录片,引出课题。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张光盘,大家看里面介绍了一件什么事情?”,

提问:你刚刚看到了什么?沙尘暴是什么样子的?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什么不便?沙尘暴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会有沙暴尘?

(二)展开部分 介绍树木与人类的关系

出示树宝宝,以树宝宝的口吻询问幼儿:

小朋友你们知道我们树木对人类有哪些帮助吗?

结合幼儿回答情况,演示幻灯片。

如果地球上没有了我们会是什么样子的?

我们很愿意与你们做朋友,大家又应该怎样对待我们呢?

教育幼儿爱护树木,保护环境。

听课评析:教育幼儿树立环保意识

人们不保护环境,会受到大自然的什么惩罚。

最后让幼儿讲一件自己亲眼所见或听说到的受到大自然惩罚的例子,并且打算怎样做一名保护环境的小卫士。

篇7:《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新疆乌鲁木齐市第十二小学 毛飒 评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教科所 张岚

一、教学设计说明

一、教学设计的依据

1.重、难点确定的依据。

(1)从编者的编排意图上看,九册第六组导读中明确指出,训练的重点是“练习概括中心思想”,并且强调要在“从内容中体会思想”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

(2)从前后知识的贯通上看,初中第三册编排了《白杨礼赞》,训练重点为“初步理解托物言志,体会白杨的象征意义”。可见,在本课教学中,让学生对文章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就可以了。这样可以保证他们具备合理的认知基础,进一步系统深入地学习。

(3)从课文内容和结构上看,文章既写了孩子的天真,又写了父亲的深情;既写了高大挺秀的戈壁卫士白杨,又写了无私奉献的边疆卫士建设者。学生难于理解作者对爸爸神情的多处描写和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三句话的深刻含义,以及当年建设大军开发荒原的情形。

2.重、难点的确立。

教学重点: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的有关句子;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教学难点:对边疆建设者无怨无悔奉献一切的精神的认同和理解。

二、教学设计的特色

1.课时划分。

共分两课时教学。第一课时: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有关段落。第二课时:读写生字词。练习概括中心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课时整个教学过程结束,虽然没有进行中心思想的概括,但因为有大量、有效的训练,已是水到渠成。

2.教学方法。

为突破重难点,采用多媒体课件,把北方特有的树种——白杨的形象清晰地展现出来。又再现当年军垦战士垦荒的情形和他们的光辉形象。最后还采用今日新疆繁荣、美丽的景象的画面。

为了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内容,全程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准备丰富的辅助材料,在课前提供给学生,使他们在课前、课中、课后都能有所收获。

对文章主旨的挖掘则是采用层层剥笋法。先直奔到与文章的重点段有密切关系的第14自然段,然后以环环相扣、步步深入的逻辑引导,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培养发展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教师既和学生一起深入挖掘课文的深层主题,又不是以得到这个主题为目的,而是全力去展现这种挖掘过程,教给学生分析文章、归纳主题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略读课文,让学生先从文章中抓取基本材料——爸爸的三句话,然后对它们作粗略分析,形成初步印象,获得有关主旨的初步认识——介绍白杨,教会学生抓取重要材料的方法。

第二步,精读三句话,作精细分析,然后以点带面,联系前文,抓重点词、关联词,分析、讨论、修正关于中心的认识——赞美白杨,教会学生抓重点词品味,把握文章中心的方法。

第三步,抓住揭示文章主题的句子“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反溯前文,深入挖掘作者欲说还休又无不洋溢在字里行间的潜在主题——赞美建设者,从而第二次修正主题,真正把握中心。教会学生抓重点句理解、体会思想感情的方法。

第四步,对重点段(第16自然段)展开讨论。先自己提出问题,继而根据画面、背景材料展示出的生动内容回答。在语言训练中深化对中心的认识。教会学生多方面摄取信息,尤其利用背景材料解析文章的方法。

3.训练设计。

在本课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训练机会、时间,多样的形式,充分确立其主体地位。

(l)字的学习。出示“疆”后,让学生自己归纳写“疆”字要注意什么在充分肯定他们的想法基础上渗透思想教育。

(2)词的学习。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白杨的特点是“直和坚强”,教师请学生从文中再找一个词把两方面的特点都说上,并且放在具体的语境中让学生品味理解。又设计填词和关联词的练习,请学生动手独立完成。

(3)句的学习。关键性的句子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体会。

(4)段的学习。重点段要学生质疑,梳理后,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展开教学。并引导学生开展同桌伙伴学习、四人小组讨论学习等方式进行说的训练。还教给背诵方法,限时记忆。

(5)篇的学习。学生读书时本着从整体—部分—整体的训练原则,在经过逐段的学习后,围绕爸爸的情感线:沉思—严肃—沉思—微笑,提纲契领再次回归整体。

总之,能使学生轻松、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且从中学到一些知识,掌握一些方法,形成一定的能力,是进行本课教学设计的宗旨。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第十九课,请同学们用最响亮的声音齐读!

生:白杨!

师:预习了课文,你知道文章主要讲什么吗

生:主要讲一位边疆建设者在旅途中向子女介绍生长在戈壁滩上的白杨。

师:说得真准确。(在黑板上贴上字条“介绍白杨”)这个边疆指的就是老师的家乡(单击计算机键,大屏显示“新疆”)齐读。

生:新疆!

师:写“疆”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生:左边弓字旁里有个提土,别忘了。

师:是啊!失去了土地,疆域就不完整了。(文字退出屏幕)

[这既让学生自己观察、记忆,找出这个生字在字形上应该注意什么,又把字的音形义结为一体,适时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师:同学们,在我们新疆处处都可以见到白杨树,它没有柳树的婀娜多姿,更不像榕树那样浓荫蔽日,只是笔直笔直地向上长。一排排,一行行倔强地挺立着。作者为什么要写白杨呢难道只是为了介绍它吗让我们一起读书,解决这个问题。

[教学目标的展示,自然而适时,在上课之始,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做到心中有数。]

师:请自由朗读全文,并且画出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那个自然段。(学生边自读边勾画思考)

二、了解白杨特点,学习析词悟情

师:请你读出画好的段落,大家边听边想自己哪儿不明白。

生:我不明白为什么爸爸的脸色变得严肃起来

师:提得很好,老师帮你记下来。(板书:严肃)

生:我不明白爸爸介绍的白杨树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

[学生质疑,在一边读一边思考中培养提出问题的能力。同时,养成了认真读书的习惯。学生的提问,不仅抓住了写爸爸神态的词语,也将写树与写人的词语联系了起来。说明学生已从爸爸的三句话中初步学会从含义着眼,抓重点词,寻找内在联系。]

师:经过思考,同学们提出了非常有水平的问题,让我们先看一组画面,它能帮助你了解白杨的特点。(击键)

(学生观看画面,聆听解说词。)

师:根据爸爸说的话和看到的内容,四人一小组讨论白杨到底有什么特点。

生:我们小组讨论后认为白杨的特点是直、适应性强和生命力强。

师:总结得不错,请问这三个特点是怎么得来的

生:爸爸一共说了三句话,我们是一句一句地读,抓关键的词归纳出来的。

师:这个办法真好,不如请你们小组同学给大家演示一下,让大家学一学。

生甲:爸爸说的第一句话是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通过“从来”、“直”,我认为白杨树很直。

生乙:爸爸说的第二句话是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很快地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从“哪儿……哪儿……”我看出白杨适应性强。

生丙: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通过“不管……不管……总是……”和“那么……那么……”我看出白杨具有很强的生命力。

[学生在合作学习中进行词句训练,而且照应了自己的质疑。老师紧抓写白杨树的关联词语,既进行了深入的语言训练,又学习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师相机击键,大屏幕显示学生朗读这段话,在学生重点讨论的三句话上有黄色线条作标识。)

师:适应性强、生命力强能用一个词概括吗

生:坚强!(板书:直 坚强)

师:概括得很精练。可作者比你们还巧妙,他用了一个词把白杨的特点全说上了,快速读前三个自然段,找到这个词并说说为什么。

生:是高大挺秀。因为“挺”可以说明直的特点,而“高大”和“秀”说明它长得好,坚强。

师:请同学们再读第1自然段,能不能想得更深入些。(生自读描写环境恶劣的第1自然段)

生:高大是说白杨长得粗壮、结实;“秀”是说白杨长得秀美。读第1自然段,我知道白杨是长在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戈壁滩,在这么荒凉的环境中它却长得高大、秀美,给戈壁带来绿意和生机,所以说它很坚强。“高大挺秀”这个词用得好。(板书:高大挺秀)

师:你理解得这么好,就请你把前三个自然段给大家朗读一遍吧!(生充满赞美之清朗读第1至3自然段)

师:刚才第一位发言的同学,你说得也很精彩,想读吗

生:想!(朗读)

师:你们听出了什么

生甲:她很喜爱白杨。

生乙:她读出了赞美的语气。

师:作者写白杨是为了什么(手指字条)怎么改

生:是为了赞美白杨!(揭去纸片,露出“赞美”一词)

师:我有一些心得跟大家分享,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板书:词—体会感情)“高大挺秀”就是这样的词。这高大挺秀的白杨守护着铁路,它像谁一样

生:卫士!(板书:卫士)

师:看来,白杨的特点你们真的了解了。独立完成填空题。(生拿出练习纸,完成练习;师行间巡视,纠正写字姿势。)

生汇报,师击键,大屏显示:白杨树是戈壁滩上的(卫士)。(哪儿)需要它,它就在(哪儿)生根、发芽,长出粗壮的枝干。(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它总是那么直,那么坚强,不软弱也不动摇。西北边疆处处都有它(高大挺秀)的身影。

[学习写白杨树的特点这一段,回顾前三个自然段,突出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并使段与段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在此,老师设计了填空练习,使学生全体参与,把语言文字训练进一步落到了实处。]

三、理解表白的心,学习析句、段悟情

师:既然在赞美白杨,我不明白爸爸为什么神情严肃,就像同学提到的还用了那么多写人的词。谁能读读书上的句子,消除我的困疑呢

生: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师:读得挺流利,可我没听明白,谁再读(生一字一顿认真地读,特别强调“表白”、“心”。)

师:懂了,爸爸是边疆建设者,他赞美白杨实际上是述说建设者的志向和心愿。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

(板书:建设者)(生欣然点头)

师:这儿又要修改了(手指字条)怎么改呢

生:是赞美建设者!

(揭去纸片,露出“建设者”一词。)

师:我又有心得。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板书:句—)请同学们跟我再读这重点句。(击键,大屏幕显示,生仿读。)

师:自己读,超过老师!(生齐读)

师:原来爸爸借介绍白杨表白自己的心。作者借爸爸的表白赞美建设者。这是借物喻人呀!那我们要好好读读爸爸介绍白杨的第14自然段。(板书:物—人)(指名读)

师:遗憾的是你只读出了字面的意思,它还有深刻的内含呢!仔细琢磨我说的话,把爸爸说的第一句话再读一遍!

生: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

师:对了,这才是深情地表白呢!向他学习,深入思考,仔细揣摩,练读这一段话。(生自由练读,齐读)

师:读得这么有感情,这么熟练,让我们试着背一遍!(齐背)

[抓重点句“爸爸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从而体会思想感情。在理解、熟读的基础上,要求背诵这一段话。背诵,是深入体会思想感情与积累语言的好方法。]

师:爸爸要表白怎样的心愿孩子们现在还不知道。看课文,(引读)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他们只知道——。孩子们不知道什么请同桌讨论,用问句提出来。(生同桌展开讨论;师巡视,掌握情况。)

师: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有困难,不知道怎么问,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生继续讨论)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汇报阅读收获,老师的点拨恰当、适时,这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表达,这正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生逐句读,师逐句问。)

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

(击键,大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

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

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

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

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

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板书:扎根边疆)

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

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

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板书:奉献)

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

生:(齐答)卫士!

[看画面,利用课外阅读资料,进一步理解建设者与白杨之间的共同处: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成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坚强不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深化了对中心的认识。]

师: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

师: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句都用“他们只知道”开头。

生:每句话都跟新疆有关,而且都有“新疆”这个词。

师:第14自然段我们用熟读背诵的方法,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指名背诵)

师: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生多数站起背诵)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

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 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

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

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

生丙: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

生丁: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

生戌: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

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

[以两次“沉思”、“严肃”、“微笑”的理解,反顾了全文,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训练的原则。]

(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

生:赞美建设者!

师: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

总评:

《白杨》这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们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

2.加强了两个意识。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个别读、背诵,内容上则有读词、读句、该段、读全文。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1)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作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

3.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师生交流中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老师在多处有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

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者设计了引导学生探求“孩子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另外,电教媒体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执教教师简介

毛飒,女,二十五岁。新疆乌鲁木齐人。1992年毕业于乌鲁木齐市师范学校。文化程度大专。小学一级教师。曾获乌鲁木齐市中青年教师课堂评优一等奖。作文课堂教学改革研讨特等奖。自治区目标教学课堂评优第一名。全国“丁有宽读写结合教材教法”实验科研成果奖,录像课一等奖。

篇8:“折扣”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的意义, 能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折扣”问题。

2.在探索解决“折扣”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感知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一、“叫卖”设境, 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 (一个拿着促销传单的人正在促销) 我是中枢大厦的促销员, 快来看, 看了选, 洗衣粉“买三送一”, 高档衣服打六折, 电饭煲打八折……

师:每到节假日, 许多商家、超市都会进行各种促销活动。课前我让同学们去了解一些商家的促销手段, 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我和妈妈去超市买衣服, 看到有些衣架上贴着“五折”。

生2:我到超市买肥皂“买四赠一”。

生3:我看到××超市里的“三笑”牙刷“买一送一”。

师:像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打五折”、“买一送一”、“买四赠一”等, 在数学中叫做“折扣”问题。 (板书课题:折扣)

评析:本环节创设“叫卖”的生动情境, 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激发学生对“折扣”的认识兴趣, 不仅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地学提供了思考性、挑战性素材, 而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挖掘了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达到“收放自如”。

二、自主探索, 获取新知

1.理解“折扣”的意义。

师:出示教材例4的场景图 (略) 。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课件出示海报:店庆五周年, 商店搞促销活动, 电器九折, 其他商品八五折。) “九折”是什么意思?同桌交流。

生1:九折就是十分之九。

生2:九折就是90%。

生3:九折就是原价的十分之九。

生4:九折就是原价的90%。

师:说得很好!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1:家长告诉的。

生2:售货员告诉的。

生3:课本上看到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看课本第97页第一自然段。你看到了什么?

生1:几折就是十分之几, 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生2:八五折就是原价的十分之八点五, 也就是原价的85%。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原认知和体验, 使学生说出“打折”为何意, 这是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的体验结果。

课件出示:

生1:六五折就是按照原价的十分之六点五出售, 就是卖原价的65%。

生2:七折就是按照原价的十分之七出售, 也就是按照原价的70%出售。

生3:八八折就是按照原价的十分之八点八出售, 也就是按照原价的88%出售。

师:你们说得很有道理。“几折”就是原价的十分之几, 也就是按照原价的百分之几十出售。一般情况下, 不把折扣写成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形式, 而是写成百分数的形式。

评析:在认识活动中, 学生的每一种想法都反映了其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作为教师, 就是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得到发展, 这才是课堂真正的落脚点。

2.教学“折扣”的计算方法。

出示讨论题: (1) 一辆原价180元的自行车, 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 八五折是什么意思?买这辆自行车用了多少钱?怎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 一台原价160元的随身听, 现在只需花九折的钱。九折是什么意思?买这台随身听用了多少钱?怎样列式?比原来便宜多少钱?又该怎样列式?

生1:一辆原价180元的自行车, 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 八五折的意思是现在这辆自行车的价钱按照原价的85%出售。买这辆自行车用了180×85%=153 (元) 。因为现在这辆自行车的价钱按照原价的85%出售, 也就是现价是原价180的85%, 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实际上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那么, 第2小题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生2:一台原价160元的随身听, 现在只花九折的钱就能买到, 九折的意思是现在这台随身听的价钱只要原价的90%。买这台随身听用了160×90%=144 (元) 。比原来便宜了160× (1-90%) =160×10%=16 (元)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3:160×90%=144 (元) 160-144=16 (元) 。

师:对, 在解答数学问题时, 你可以先用你理解的方法解答。

评析:“引导”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由于内容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因而容易唤醒学生的创造欲望。“预设得巧妙, 生成得精彩, 创造得真实”, 收到了“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森林”的效果。

三、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1.

2.

3.购物中心有一套儿童服装原价240元, 现在打八折出售, 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4.六一儿童节期间, 某县新华书店的书一律按七五折销售, 聪聪花15元买到一本《趣味数学》, 请问原价是多少元?

教师小结:生活中还有很多打折让利现象, 你能应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一题多变)

5.购物中心有一套儿童服装, 打八折后售价192元。一套儿童服装原价是多少元?

6.购物中心有一套儿童服装, 打八折后比原价便宜了48元, 原来售价多少元?

7.购物中心有一件儿童大衣, 现在售价192元, 比原来便宜了48元, 这件大衣打了几折?

评析:此练习环节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在练习过程中, 学生能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开放的教学为学生开放的思维带来了生机与魅力。这正是新课程最需要的。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 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 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启示?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购物中有许多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 相信同学们今后能更聪明、理智地购物。

上一篇:小学生寒假日记:烧不坏的纸碗下一篇:一张“产品” 说明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