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教学实录与评析

2024-05-22

威尼斯教学实录与评析(共6篇)

篇1:威尼斯教学实录与评析

《威尼斯商人》教学设计与评析

一. 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

《威尼斯商人》一课节选自职高语文教材(基础版)下册,位于第四单元第17课,该单元主要选择了四篇戏剧代表作。《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要素的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感体验和思考。”单元大纲强调:“要能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了解情节,体会剧中矛盾冲突。”《

威尼斯商人是莎士比亚戏剧名篇。节选文本通过一个封建资家庭的罪恶和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冲突,反映了正在酝酿大雷雨般大变动的20年代的中国现实。教学本课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戏剧文本的文体特点,有层次的朗读、欣赏、品鉴课文,在和体验。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戏剧的一些基本常识和作者莎士比亚。2.了解情节,体会剧中矛盾冲突。3.品析人物形象,体会时代背景特征。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莎士比亚是世界有名的戏剧大师。其中一部著名的悲剧《罗米欧与朱丽叶》与中国的《梁山泊与祝英台》极为相似,让不少的青年男女唏嘘不已。今天我们再来学习

二、整体感知 , 了解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⑴结合所预习的“现当代戏剧鉴赏”的有关知识,判断《雷雨》属于那些剧种?

⑵在各类文学作品中,戏剧的矛盾冲突最为集中。本剧的悲剧人物主要是哪几个?理清人物关系并归纳这些悲剧人物构成了哪几组矛盾冲突,主要的冲突是哪两组?、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自学情况。、课堂讨论,教师总结归纳:从表现形式看,是话剧;从作品的容量看,是多幕剧;从演出的场合看,是舞台剧;从时代看,是现代剧;从情节主题看,是悲剧。悲剧人物有;周朴园、鲁侍夫妻之间的矛盾冲突,有周朴园与鲁大海父子之间的矛盾冲突,有周萍与鲁大海兄弟之间的矛盾冲突,有鲁侍萍与周萍母子之间的矛盾冲突等。其中主要的矛盾冲突是周朴园与鲁侍萍之间以及周朴投影补充人物关系:

鲁贵

四凤

大海

……

繁漪

……

………

鲁侍萍

………

周朴园

隔不断命运的聚散

周萍

周冲

(引导学生自学,让学生走进文本,通过自主解读与合作交流的方式,整体感知文本内容,初步领会矛盾冲突是戏剧的灵魂,以增强文体意识、方法意识、培养学生掌握戏剧文本阅读鉴赏的一

三、研读鉴赏,探究人物的形象、研读第一场周朴园与鲁侍萍的矛盾冲突。

探究辩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否是真的?把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真的的同学作为正方,把认为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感情是假的的同学作为反方。分组合作探究,结合人物语言研析其

一、分析周朴园是爱鲁侍萍的:

生1:我认为周朴园依然爱着鲁侍萍。理由是周朴园向鲁侍萍打听“梅侍萍”的下落;还问及她的坟在哪里,想为她修坟;以及他把家里的摆设都按照 30 年以前的样子;他还藏着 30 年前的那生2:爱永不消逝。30年来,他没有一天不想念侍萍!他总不愿意别人把窗户打开;从家里的摆设也看得出来是爱她的。

生3:还给她钱,车费什么的都他付。

生4:我不同意,那是想赶她走的。“(忽然)痛痛快快的!你现在要多少钱?”这“忽然”说明他不假思索,用金钱来解决矛盾冲突是他常用的伎俩;“痛痛快快的”表明他想尽快解决后顾之忧,快”;他用金钱收买侍萍并赎自己的罪以求得良心的安定,却又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卑鄙的强调“你……要……”

师:那么到底是爱她还是想赶她走呢?

生5:有爱她的成分,更多的想把她赶走。

生6:不光我们说了算,还有一位权威人物也是这样认为的。请大家看投影

“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实的,绝对真实的。” ——曹禺

师:很好,引用作家自己的话,确实很权威!请一位同学把你们正方的回答小结一下。

生7:(多媒体展示)

周朴园爱鲁侍萍的表现有:多次向人打听,派人到无锡打听侍萍的下落;称她为梅家的年轻小姐,很贤惠也很规矩;打听她的坟墓所在,想为她修坟;一直保留着侍萍喜欢的家具;一直记得鲁雨衣;

师:连曹禺都认为他的怀念是真实,那么其他的认为周朴园不爱鲁侍萍的同学怎么办?就证明你们是错了的吧?

生:(反方)不是的,我们没有错。师:那么请你们这些同学拿出证据来好吗?

其二、分析周朴园不爱鲁侍萍:

生8:看了《雷雨》的第一幕后,有人会认为周朴园还爱着侍萍,因为他还保留着旧家具,还要为她修坟。但是我认为周朴园根本不爱鲁侍萍。只是把她当成玩物,不要的时候就抛弃她。至于为她修坟,也只是为了自己精神上好过一点。这些都是为了维护他“正人君子”的形象。当周朴园知道鲁侍萍还活着,并且生活得不好的时候,也没有想过要帮助她。他最害怕的是鲁侍萍会不会来找自己面前的女人就是侍萍时,变得很冷酷,显示了他资本家的冷酷的本性。所以我觉得他并不爱鲁侍萍。

生9:周朴园对鲁侍萍的爱,没有温度。当鲁侍萍出现在她面前的时候,他极度冷漠,以他的身份地位来压制侍萍,并想用金钱来打发她。毕竟金钱不是万能的,他的钱不能换回鲁侍萍的幸福的洗礼。他是不可能真心对鲁侍萍的。

生10:让我来分析一下吧!我们假设周朴园是爱鲁侍萍,现在在他的面前就站着这么一位和侍萍很象的人,那么周朴园最希望发生的事是什么?毫无疑问,希望这个人就是鲁侍萍。

请我们看看当周朴园怀疑面前人的时候他的表现:

你,你贵姓?——似曾相识,内心仍很平静。

(抬起头来)你姓什么?——感到意外,疑惑。

(忽然立起)你是谁?——更疑惑,感到有事发生(有不祥之感),有点慌。

哦,你,你,你是?——心中释然,有些不知所措。

哦,侍萍!(低声)是你?——知道眼前人是谁。但抱侥幸心理,不愿也不敢承认这是真实的。

可见他并不希望见到侍萍

生10:当他确认了眼前人就是鲁侍萍的时候,他周朴园又是怎样表现的呢?请允许我叫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一下。从“(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读到“这于我也心安一点”。

大家感觉到了什么?周朴园凶相毕露,软硬兼施,不仅要赶走鲁侍萍,而且还要辞退鲁贵,要四凤回家!可见他是一个十足的伪君子,他性格的主要特征是狡猾,冷酷、自私、残忍!

师:(多媒体展示):

周朴园(人物性格的复杂性):

相遇——怀念——爱

相认——冷酷——不爱

师:那么怎样理解周朴园爱情呢?

师:请课代表综合一下大家的发言

生11: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怀念是真的。但是这种爱是带有条件的,他爱的是 30 年前的已经死了的鲁侍萍,对他没有威胁;他不爱现在的鲁侍萍,因为现在的鲁侍萍会对他照成影响。他的爱师:很好!分析得很全面,我们就应该这样来分析一个人物,要看到人物的两面性。我们称周朴园的爱为“叶公好龙式的爱情”。2、分析周朴园的人物形象

研读第二场“周朴园与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全面分析周朴园的性格特征”,分角色朗读,然后小组谈论,班级交流。

生12:“你是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这些潜台词,既直接表现了鲁侍萍痛苦、失望、悲哀的心情,又见间接地表现了周朴园虚伪自私、冷酷无情。生13:他在大年三十夜为娶有钱有势的小姐撵走侍萍母子;害得他家破人亡,骨肉分离;他叫警察镇压工人,结果死了三十多条人命;他在哈尔滨包修江桥,故意淹死两千二百个小工,每个周朴园是个自私、虚伪、无情、贪婪、凶残、丑陋的封建资本家。、分析周朴园的悲剧:

师:是的,周朴园就是这样一个冷酷无情、凶残卑劣的资本家,但我觉得他也挺可怜或可悲的,大家同意吗?

生14:我觉得他当年把鲁侍萍赶出去是家里的主意,他也有些无奈。课文里有“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的周家”鲁侍萍这两次强调的“你们”就是明证。

师:对的。除了这个呢?谁能再联系整场戏剧的结局来说说?

生15:到最后很多人物都死了,剩下了他。

师:对的,剩下他一人承受那么多的苦痛。

欣赏影片片断:(戏剧的最后部分)

师:这是一出象盛夏一样郁热的戏剧,所有的人物都被这郁热压抑地透不过气来,当驱赶热浪的雷雨挟全剧的高潮来临之时,“各个人物都纷纷奔向了他们命定的死亡与疯狂的归宿”。这就是影也是个悲剧人物,他也受到了命运的主宰。从这一角度看,我们又看到了周朴园的悲的一面。因此他是个可怜、可恨又可悲的人物。

(多媒体展示):“未出场的第九个人物——„命运‟是全剧的最高主宰,它轻而易举、反反复复地捉弄、摆布场上人物,它的突然而至与悄无声息触动着每一个人的恐惧神经。”

4、师:面对不公平的命运,剧中人物有各自不同的表现。你认为哪个人物身上有值得你学习的品质呢?

生16:“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带着一个孩子在外乡,什么事都做:讨饭,缝衣服,当老妈子,在学校里侍候人”,鲁侍萍面对不公平命运、面对苦难生活的那份刚强;“侍萍接过支票,生17:鲁大海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疾恶如仇,立场坚定,勇敢斗争的精神值得我学习。

(对周朴园感情真假的透视、对他性格的全面掌握以及对其可悲性的探究,是对文本的重点与难点的突破,这种由点及面、又表及里的鉴赏可以增强学生品味语言、感受形象、领悟内涵的鉴赏展开,有利于培养他们的团结协作以及倾听、思辩、整合的综合能力。)

四、拓展训练,发展创新思维。

假如你是剧中人物之一,面对这样的命运,你将怎样与命运抗争?请以 “生如夏花之灿烂”为题写一篇文章。

[ 评析 ]

以上教学设计,体现了以下三个方面的特色:、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愿学、会学、乐学的基础,激发兴趣是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本教学设计始终注意兴趣的张力效应。开始后的开放式写作训练都表现出教学的“兴趣意识”。、注重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理念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文本本身的信息资源是多重的,“面面俱到”的“面”的铺排,远不如重点突出的“点”的敲击。而学生学习的效信息的选择就显得非常重要。教什么才是重中之重。本篇教学设计,对周朴园形象的专题性探究的意义在于:以对“点”的欣赏带动探究的宽度,以对“点”的集中研讨来达成探究的深度。专题性研讨3、注重创新思维训练与健康个性的培养相结合。新课程理念强调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健康个性。而创新思维一旦和健康个性相结合,创新能力就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本课最后两的鉴赏强调思辩性,“假设性”角色作文的要求与题目的设计,也明显地体现了对学习主体的积极健康审美情趣与价值取向的关注。这种积极乐观、正确面对人生的引导对学生的终身成长需求与可持

篇2:威尼斯教学实录与评析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自学了课文,并且分别以老舍先生和记者先生及观众朋友的身份准备了一期《艺术与人生》的现场节目,大家准备好了吗?生:(跃跃欲试,齐答)准备好了。

(移开讲台,模拟中央台《艺术与人生》布置)

[评:在学生对课文进行了充分的阅读、自学后开展以课文内容为中心的现场谈话节目,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生提供了听说的实践平台,学生就能学得主动、积极。]

师: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您现在收看的是中央电视台《艺术与人生》栏目,今天我们的特邀嘉宾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

(任选4名准备好的老舍先生在一阵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

师:我们今天说的主要话题是关于老舍先生养花,下面请记者朋友、观众朋友们与老舍先生自由交流。

(生1——生4为老舍先生扮演者,其它为观众及记者)

生:我是东方台记者,请问老舍先生,您养些什么花?

生2:我只养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比如菊花、昙花、桂花等。生:您为什么不养奇花异草?

生3:(看同伴一时接不上,抢着说)珍贵的花草不容易养活,北京的气候,冬天冷,春天多风,夏天不是干旱就是下大雨,秋天喜欢闹霜冻,这些对养花来说不太好。

生:老舍先生,早上好。我是中央台记者,请问您为什么要养花?生1:因为我很爱花,而且我觉得养花是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生:我是明珠台记者,请问老舍先生,你对养花有些什么感受?

生3:我觉得养花有益身心。我有腿病,不能长期行走,范文网[]也不能长久地坐,但因为有花草,所以我工作的时候,一会儿就到院子里浇浇这棵,搬搬这盆,然后再写,然后再出去,就能使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得到适当的调节。

师:(问其它老舍)还有吗?

生4:我觉得养花能增长知识。

师:能具体说说吗?

生4:(想了会儿)比如:有的花喜阴,就别放在太阳地里,有的花喜干,就别多浇水。

师:您不觉得辛苦吗?

生2:不辛苦。

生3:辛苦,但有乐趣。

生:有什么乐趣?

生2:花分根后送给朋友们一些,觉得自己的劳动果实使其他人也享受了,也觉得很高兴。

生1:昙花开放的时候,约朋友来观赏,自己觉得很骄傲。

生:请问老舍先生,您在养花中有伤心事吗?

生4:有,今年夏天就有这么一回。三百棵菊秧还在地上,没到移入盆中,下了一场暴雨,隔壁的墙倒了,菊秧被砸死三十多种,一百多根。全家都几天没有笑容。

生:您有什么感受呢?

生4:唉,我非常伤心。

师:既然很伤心,还觉得有乐趣吗?

生1:有,因为毕竟高兴的时候多,伤心的时候少。

师:那次菊秧被砸死后,您是怎么处理的?

(四学生相互看了看,不知如何回答)

师:为了观点统一,允许你们商量商量,也请下面的观众、记者讨论讨论,猜一猜。

(约两分钟后)

师:咱们先听观众猜一猜。

生:我想老舍先生可能后来又种了一些,好不容易才活。

生:我想老舍先生把倒塌的墙砖慢慢捡了起来,救活了一些菊秧。师:老舍先生,您究竟是怎样做的?你的感受又怎样呢?

生3:菊秧被砸死后,我们收捡了残砖破瓦,却发现有一些经过拯救还有活的希望。于是,我们把那些菊秧小心地移入盆中,后来,它们果然活了,还开出了美丽的花。

师:您的心情„„

生3:我很激动。

生4:有一种失而复得的欢喜。

生1:有一种失败后成功的喜悦。

师:(朝观众)朋友们,你们有过这种乐趣吗?

生:有。我以前种紫罗兰的时候,花盆被楼上的砖掉下来打破了,花也好像被砸死了,我伤心地几天不忍心去看它,可是后来它竟然开花了,我觉得真是一种乐趣。

生:我也有。我第一次养桅枝花时,为了让它早点开,课件下载

[]就放了一些肥料。结果没过几天,花就被烧死了,我伤心地哭了。可是后来,在妈妈的鼓励指导下,我又养了一盆。去年开了花,我觉得非常高兴。

师:那么,大家觉得伤心事有一种什么乐趣呢?(生思考了一会儿)生3:有一种遇到困难再奋斗的乐趣。

生:有关切朋友的乐趣。

生:有“有笑有泪”的乐趣。

师:是的,有喜有忧更有乐趣。

[评:给学生充分地表达的机会,学生的潜力会得到充分的展示。但当学生的理解有偏差时,教师自然的点拨显得多么及时精妙,不知不觉地引导学生自己解决了理解中的难点。]

师:看来,老舍先生今天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因为时间的关系,这次节目到此结束,感谢老舍先生,感谢观众记者朋友。(掌声)

[评:教师与学生像朋友一样地平等交流,各自选择适合自己的角色去参与学习、参与实践,在听说中加深了对课文基本内容的理解,在交流中自由放飞了自己的思想,正是充分发挥了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二、在引导点拨中感悟

师:我发现在刚才的节目中,大家都能按要求抓住课文主要内容进行交流,而且把握重点也很准,主要是什么呢?

生:老舍先生养花的乐趣。

师:是的,不过刚才我们谈的关于养花的乐趣比较零散。请大家再读一读课文,综合地说一说,老舍先生所谈的养花的乐趣有哪些?

(生自由读课文,小组讨论后指名回答)

生:养花的乐趣主要有:一是养花可以增长知识;二是养花有益身心健康;三是养花能闻香味,看花开,送花给别人;四是养花能使人体会喜忧的快乐。师:你是从哪个地方体会到“养花能闻香味,看花开,送花给别人”的?生:第五自然段。(朗读)

师:闻香味,看花开,送花给别人,这是养花的什么?

生:这是养花的成果。

师:想一想,养花是不是只有这三件成果?

生:不 是。

师:还可能有哪些?

生:还可能花落了,结果了,可以吃果子。

生:还可能在菊花开的时候,送去参加展览获奖。

师:既然有这么多成果,为什么作者只写这三件?请大家都默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体会作者写这一段究竟是想说什么?

(生默读、思考、指名答)

生:我觉得主要是写面对这些成果的感受。我是从“看着友人拿走自己的劳动果实,心里自然特别喜欢”这句话看出来的。

师:什么感受?

生:特别喜欢。

生:我觉得还很骄傲。我是从第一句话看出来的。

生:我还觉得很自豪。我是从“约几位朋友来看看,更有秉烛夜游”的味道看出来的。因为举着蜡烛在夜间看难见的昙花开,朋友们肯定要赞叹,所以我就很自豪。

生:我不同意他说的“举着蜡烛”。课件下载[]因为秉烛夜游的意思是举着灯烛在夜间游赏,也许是举着灯笼呢?

师:嗯,用词是要准确。那么这种喜欢、骄傲、自豪是一种什么乐趣呢?生:是享受劳动果实的快乐。

师:对,这种理解更准确了。

[评:理解不够准确时,需扎实地读读课文,深入地研究课文,毕竟课文是培养语文能力的主要凭借。]

师:最后一段与前边具体的讲述有什么联系?

生:最后一段是总结,前面是分述。

师:那么从作者讲的养花的乐趣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花的什么感情?生:我体会到作者很爱花。

师:你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作者爱花之情的?找一找、划一划、读一读,再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

师:谁能把你体会最深的一段有感情地读一读?

(指名朗读,读得好的掌声鼓励)

师:通过了解老舍先生养花的乐趣,你有什么收获?

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面对生活中的忧伤与不快,我们也应该向老舍先生一样坦然面对,因为生活的乐趣就是有酸有甜有苦有辣。

生:我体会到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不能害怕它,而要向老舍先生一样勇敢地去面对并且克服,这样才能象老舍先生养花一样体会到乐趣。

生:我体会到,老舍先生对养花这么小小的事就能做得有滋有味,我们对待其它的事也要象他一样认真做,就能得到乐趣。

[评:这样的体会恐怕不是只用思想教育几个字说得透的,因为教师在教学引导中真正拨动了学生情感的体验,所以感悟得如此深刻。]

师:你们可真了不起,这些有哲理的话简直可以写成名人名言了。不过,大家可别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把你们的体会真正融入你们的学习、生活,你们会真正得到生活的乐趣。那么在写法上还有没有收获呢?

生:我收获到,在写作时要写清自己的感受就要通过具体事例把它写清楚。生:我给他补充一点,还要有条理地分成几部分来写。

三、在课外练笔中运用

师:老舍先生不愧为大作家,一篇短短的《养花》竟给我们这么多启发。同学们,你们在养花中有些什么感受呢?你能写出来让大家同你分享吗?(有些赞同地点头,有些显出为难的样子)

师:如果觉得有困难,也可以写写你最喜爱的花草。

(生铺开纸笔,开始写作)

[评:实施分层的习作练习,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能给每一个学生提供积极学习的机会。]

[总评:这节课,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特点:

篇3:“折扣”教学实录与评析

教学目标:

1.理解“折扣”的意义, 能联系实际解决简单的“折扣”问题。

2.在探索解决“折扣”问题的过程中, 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感知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一、“叫卖”设境, 揭示课题

课件出示: (一个拿着促销传单的人正在促销) 我是中枢大厦的促销员, 快来看, 看了选, 洗衣粉“买三送一”, 高档衣服打六折, 电饭煲打八折……

师:每到节假日, 许多商家、超市都会进行各种促销活动。课前我让同学们去了解一些商家的促销手段, 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生1:我和妈妈去超市买衣服, 看到有些衣架上贴着“五折”。

生2:我到超市买肥皂“买四赠一”。

生3:我看到××超市里的“三笑”牙刷“买一送一”。

师:像刚才同学们所说的“打五折”、“买一送一”、“买四赠一”等, 在数学中叫做“折扣”问题。 (板书课题:折扣)

评析:本环节创设“叫卖”的生动情境, 开门见山, 直奔主题激发学生对“折扣”的认识兴趣, 不仅为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地学提供了思考性、挑战性素材, 而且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 挖掘了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达到“收放自如”。

二、自主探索, 获取新知

1.理解“折扣”的意义。

师:出示教材例4的场景图 (略) 。让学生说说从图中获取了哪些信息。 (课件出示海报:店庆五周年, 商店搞促销活动, 电器九折, 其他商品八五折。) “九折”是什么意思?同桌交流。

生1:九折就是十分之九。

生2:九折就是90%。

生3:九折就是原价的十分之九。

生4:九折就是原价的90%。

师:说得很好!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生1:家长告诉的。

生2:售货员告诉的。

生3:课本上看到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一起看课本第97页第一自然段。你看到了什么?

生1:几折就是十分之几, 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生2:八五折就是原价的十分之八点五, 也就是原价的85%。

评析:教师充分利用学生的原认知和体验, 使学生说出“打折”为何意, 这是学生主动而富有个性的体验结果。

课件出示:

生1:六五折就是按照原价的十分之六点五出售, 就是卖原价的65%。

生2:七折就是按照原价的十分之七出售, 也就是按照原价的70%出售。

生3:八八折就是按照原价的十分之八点八出售, 也就是按照原价的88%出售。

师:你们说得很有道理。“几折”就是原价的十分之几, 也就是按照原价的百分之几十出售。一般情况下, 不把折扣写成十分之几这样的分数形式, 而是写成百分数的形式。

评析:在认识活动中, 学生的每一种想法都反映了其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作为教师, 就是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得到发展, 这才是课堂真正的落脚点。

2.教学“折扣”的计算方法。

出示讨论题: (1) 一辆原价180元的自行车, 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 八五折是什么意思?买这辆自行车用了多少钱?怎样列式?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2) 一台原价160元的随身听, 现在只需花九折的钱。九折是什么意思?买这台随身听用了多少钱?怎样列式?比原来便宜多少钱?又该怎样列式?

生1:一辆原价180元的自行车, 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 八五折的意思是现在这辆自行车的价钱按照原价的85%出售。买这辆自行车用了180×85%=153 (元) 。因为现在这辆自行车的价钱按照原价的85%出售, 也就是现价是原价180的85%, 所以用乘法计算。

师:实际上就是我们已经学过的“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的应用题。那么, 第2小题你们是怎样理解的?

生2:一台原价160元的随身听, 现在只花九折的钱就能买到, 九折的意思是现在这台随身听的价钱只要原价的90%。买这台随身听用了160×90%=144 (元) 。比原来便宜了160× (1-90%) =160×10%=16 (元)

师:还有其他计算方法吗?

生3:160×90%=144 (元) 160-144=16 (元) 。

师:对, 在解答数学问题时, 你可以先用你理解的方法解答。

评析:“引导”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由于内容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 因而容易唤醒学生的创造欲望。“预设得巧妙, 生成得精彩, 创造得真实”, 收到了“教育的问题就在于使学生通过树木而见森林”的效果。

三、联系实际, 解决问题

1.

2.

3.购物中心有一套儿童服装原价240元, 现在打八折出售, 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4.六一儿童节期间, 某县新华书店的书一律按七五折销售, 聪聪花15元买到一本《趣味数学》, 请问原价是多少元?

教师小结:生活中还有很多打折让利现象, 你能应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 (一题多变)

5.购物中心有一套儿童服装, 打八折后售价192元。一套儿童服装原价是多少元?

6.购物中心有一套儿童服装, 打八折后比原价便宜了48元, 原来售价多少元?

7.购物中心有一件儿童大衣, 现在售价192元, 比原来便宜了48元, 这件大衣打了几折?

评析:此练习环节由浅入深, 层层递进。在练习过程中, 学生能用自己的思维去判断,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让人们真切地感受到:开放的教学为学生开放的思维带来了生机与魅力。这正是新课程最需要的。

四、课堂总结

同学们, 回顾一下我们今天所学的知识, 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启示?商品的现价、原价与折扣之间有什么关系?在购物中有许多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数学问题, 相信同学们今后能更聪明、理智地购物。

篇4: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能正确地听、说、读、写tired,hot, ill,cold 等单词。

能听得懂、会说、会读和会写句子Whats the matter?Im… Heres …等句型。

2.技能目标:能用贴切的形容词表述自己的感觉。

3.情感目标:能用所学知识关心他人。

二、教学难点

1.能用贴切的形容词表述自己的感觉。

2.单词tired , hungry , matter的读音要到位。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单词句型卡片等。

四、教学过程

1.Greeting

T: Hello,boys and girls,

S: Hello,Miss Wang!

【点评】通过亲切的师生相互问候,拉近了师生间亲近的距离。

2.Sing an English song (Go to school)

T:Now boys and girls,do you like English songs?

S: Yes.

T: Lets listen to an English song,If you can sing,sing it together,Ok?

S: Ok!

(课件呈现歌曲 Go to school)

【点评】歌曲的播放,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为本节课的教学营造出一个轻松愉快的英语学习情境。

3.Presentation

T: Are you happy?

S:Yes!

T:Im happy,too.This is the way I go to the park.Shall we go to the park,Ok?

S: Ok!

T:Oh,Its cold .(出示新单词cold,教读指读,加上动作)

【点评】由于歌曲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心情自然好,要去公园玩,可出门时遇冷风又退回来,贴切的真实的学习情境创设引出新单词cold冷的教学,显得水到渠成。

T:Its so cold , lets do some exercise. Ok?

T:Stand up, please! Run,please!Jump,please!

S:Act.

T: Now, Im not cold. Im hot and tired.(出示 hot,tired 教读指读,加上动作)

【点评】冷,怎么办?通过作运动,跑、跳等一系列活动引出新单词hot和tired,把教学进程向前推进。

T:Lets go to the park now.

S: Ok!Lets go!

T: Oh,wait for a minute.I have some friends.They want to go to the park,too.Who are they?Guess!

(点击课件)

S: Wu Kong,Ba Jie and Sha Seng.Tang Seng is not here?Why?

T:Whats the matter with Tang Seng?(出示课题,教读指读)

Lets call him.

S:Whats the matter,Mr.Tang?

(点击课件出现唐僧)

TS:Im ill.。(出示ill 教读指读,配以表情)

T:Dont worry. Heres some medicine for you.(出示Heres ….for you.教读指读)

TS:Thank you.

T: Are you fine?

TS:Yes,Im fine.

【点评】《西游记》里的唐僧师徒是同学们非常熟悉的人物,在这里出现,大大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学生们在回答谁没来时,争先恐后,学习起来轻松,活跃,从而为下面的学习进行了有益有效的铺垫。

T: Ok.Lets go. (呈现课件flash “The wheels on the bus”)

T:Ok,here we are.Where are we?(呈现一张大家都熟悉的公园图问)

S:Were at Bo ChiShan Park.

T: Have a rest.Boys and girls,lets play a game.Ok?

S:Ok.

【点评】这首歌朗朗上口,好听,好唱,又符合我们坐车去公园实际。再配以学生的动作,效果佳。

4.Presention and consolidation

(1)Look and say (看和说)

T: Whats the matter,xx?

S: Im hungry.

【点评】在公园里做“看和说”游戏,对新授的知识起到了巩固和加深的作用。

(2)Act

T:Yes.If youre hungry,you need…....

(呈现课件一幅有很多食物饮料的小车,引导学生选择)

S1:A cake.

S2:A hamburger

T:Good! Here are some people in the park,they need some help.Lets help them.Ok?(课件呈现各种症状的人与解决症状之物品配对,分组选择并表演。)

例如:一生选择症状cold 与蛋糕

T: Whats the matter?

S:Im cold.

T: Heres a jacket for you.

S: Thank you.

【点评】这一环节还是以巩固前面所学句型为主。主要是检查学生能否将所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相联系。并通过小组比赛,培养合作精神,让每个人都参与进来,较好地体现了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新课程理念。

(3)Sing

T: Good!We are good boys and girls. So Miss Wang have a sing for you.

Whats the matter, whats the matter?

I am tired , I am tired.

Heres a chair for you, heres a chair for you.

Thank you, thank you. Thank you,thank you.

(cold/a jacket ) (hot/a fan)

【点评】运用学生喜欢的旋律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要点唱出来,既寓教于乐,又易于学生记忆。

(4)Answer

T:All of you did a good job.Heres a cinema in the park(课件图片).There are some presents in the cinema,Do you want to have them?

S:Yes!

T: Good!But you must judge the follow questions.(课件出示问题)

(Liu Tao is hungry.[] It is in the morning. [] Here is a glass of juice for Liu Tao. [] Liu Tao is thirsty. [])

T: (播放)Look!Is Liu Tao happy?(媒体出现课文)

S:No.

T:Whats the matter with Liu Tao? Lets go. (播放)

Check the answer

【点评】通过观看录像与课本联系起来。再通过有礼貌问答的形式,既加强了学生的参与性又可以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学生无不跃跃欲试,收到了理想的教学的效果。

5 homework

(1).Lets think

(2).Make a dialogue.

【点评】出示几个情景题让学生选择,师再给出几幅图让学生选择课后的练习内容进行自编对话,既拓展了学生的发散思维。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

【总评】:本课教学有三个明显的特色:一是巧妙激趣;二是重点突出;三是过渡自然。

1.巧妙激趣。在教学过程中教者通过今天很高兴要带大家一起去公园游玩进行激趣,创设情境来教学主要单词与句型。比如教学单词cold时假装出门做遇风状退回从而感到冷,过渡到做运动,运动结束后很自然的引出不冷not cold,和单词又热又累hot and tired,既巩固了所学旧知,又很自然地学习了新知。

2、重点突出。为了巩固所学尤其是句型的灵活运用,突出公园游玩这条主线,教者将这一操练安排在了去公园的路上及在公园中。比如安排choose and act选择与表演这一游戏,在给学生的一堆图片中挑出一个“ 症状”与能解决该“ 症状”的物品,让他们两两对话。加深他们对句型的印象。

3.过渡自然。教者安排了让学生进公园的电影院看卡通片这一环节,自然过渡地学习了课文前三幅图。为了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通过有奖答题进行激趣,促进了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也较好地检查了学生对这一课重点内容学习后的掌握情况。【e】

篇5:《白杨》教学实录与评析

(二)师:请停一下。我发现有些同学有困难,不知道怎么问,哪对同桌愿意作示范,把你们讨论的成果跟大家汇报一下 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妈妈是怎么工作的 师:就像他们这样,继续讨论后两句。(生继续讨论)生甲: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生乙:他们不知道爸爸为什么这么做 生丙: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生丁:他们不知道这么远,为什么爸爸、妈妈还要来 [汇报阅读收获,老师的点拨恰当、适时,这儿教师的主导作用发挥得好。学生在阅读中思考与表达,这正是学习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这段话,老师把大家提出来的问题再复述一遍。(生逐句读,师逐句问。)师:就带着这三个问题,看画面思考。(击键,大屏幕显示当年建设大军垦荒的景象和新疆今日繁荣的景象。)生:爸爸、妈妈当年克服各种困难,跟大自然作斗争,凭着坚强的意志,开发、建设新疆。生:看了刚才的画面,读了老师推荐的资料,我知道当年像爸爸、妈妈一样的建设者为了抵抗干旱,在冬天零下四十度的天气里挖渠,手都冻到了锄头把上。有的时候,为了不让水白白流失,他们就跳进水沟里,用自己的身体堵住洞穴。师:能利用课外资料理解课文,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提出表扬。生:爸爸、妈妈等一批边疆建设者克服了我们根本想不到的困难,全力建设边疆。师:既然这么艰苦,爸爸为什么还接孩子们来呢 生:他想让自己的孩子像他一样,长大后建设边疆,扎根边疆。(板书:扎根边疆)生:爸爸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热爱新疆,响应党的号召。生:爸爸就像白杨一样,在恶劣的环境中扎根,奉献一切,把新疆建设得那么美丽。师:这些建设者献了青春献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这是什么精神 生:这是默默地无私奉献精神。(板书:奉献)师:他们耕耘,奉献了一生,换取了今日边疆的繁荣,捍卫了各族人民的尊严,他们跟白杨一样,都是----生:(齐答)卫士![看画面,利用课外阅读资料,进一步理解建设者与白杨之间的共同处:哪儿需要,就在哪儿生根、成长;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坚强不屈。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深化了对中心的认识。] 师:学到这儿,我又有心得: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而领悟中心。(板书:段--领悟中心)师:这第16自然段我们得背下来。这个自然段里的几句话有什么规律吗 生:每句都用“他们只知道”开头。生:每句话都跟新疆有关,而且都有“新疆”这个词。师:第14自然段我们用熟读背诵的方法,这个自然段就用找规律背诵的方法。一分钟时间,看谁先背会。(指名背诵)师:真了不起,不到一分钟就基本背下来了。谁还能背这样吧!愿意背的同学站起来背,不会背的跟老师一起边听边记。[!--empirenews.page--](生多数站起背诵)

(四)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把顾全文 师: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想想哪儿不明白。生:爸爸为什么又陷入沉思他在想什么 生:爸爸的嘴角为什么浮起微笑 师:爸爸又陷入沉思是因为他已经沉思过,他第一次沉思在想什么呢(板书:沉思微笑)请同学们默读全文、思考。生甲:爸爸第一次沉思是在回忆自己是怎样工作的。生乙:爸爸第一次沉思,他在想他们这些边疆建设者建设边疆的事迹。而他第二次沉思是在想自己的儿女能不能像他一样扎根边疆。生丙:他在想儿女们能不能不怕艰苦,为边疆奉献自己。生丁:爸爸微笑是因为他看到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在风沙中成长,他对自己的孩子有信心。生戌:他想我的儿女肯定能像小白杨一样扎根边疆,他觉得祖国建设后继有人,所以嘴角浮起一丝微笑。师:同学们,你们是祖国西南边疆建设者的后代,继承父辈的事业是大家光荣的使命。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让我感受到你们的真心、信心、决心![以两次“沉思”、“严肃”、“微笑”的理解,反顾了全文,体现了整体--部分--整体的阅读教学训练的原则。](生齐读课文)

(五)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用抓重点词、句、段反复阅读思考的办法,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从而领悟了中心。知道作者写白杨是为了----生:赞美建设者!师:下节课,我们将要练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中心。总评: 《白杨》这堂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一)力求构建新的教学模式 1.设计了“变序”教学。初读课文了解课文梗概后,直奔与课文中心密切相关的段落,先学习“白杨树的特点”,这就与理解“建设者的奉献精神”自然衔接,而又在学生精力最充沛的黄金时段,集中学习课文主要段落。学习白杨树的特点之后,自然引向前三个自然段,了解了白杨树的生长环境;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反顾全文,深入理解作者为什么写白杨树。既突出了重点,又梳理了顺序,条理异常清晰。2.加强了两个意识。本节课的设计,力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与语言文字训练意识,如,朗读指导贯穿于整篇课文中,强调“边读边思”与“读中理解”。在读的形式上,有自读、范读、齐读、自由读、听读、个别读、背诵,内容上则有读词、读句、该段、读全文。同时,边读边总结读书方法:(1)读书时抓重点词品味,就能作会作者要表达的感情;(2)读书时联系上下文抓重点句理解,能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感情;(3)读书时抓重点段反复思考阅读,就能体会感情,从内容中领悟中心。这就提示了基本的读中理解词、句、段、篇的方法。不仅体现了以读为本,也体现了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全面训练。3.展示了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从师生交流中看到老师是尊重学生的。如,老师在多处有这样的语言:“我有一个心得跟大家分享”、“几位小老师,我说对了吗”„„这充分表现了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能处处让学生尝试有所收获的喜悦。

(二)在阅读过程中引导质疑 [!--empirenews.page--]创新从质疑开始。创新的过程,必然要经历积极思维。这节课,老师注意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多思、深思,并提出问题。如,学生在阅读爸爸说的三句话时提出:“我不明白爸爸明明是在说树,干吗用了‘坚强、不软弱、不动摇’这些写人的词呢”这一问题极有思考价值,说明学生已初步从理解词语联系到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这节课,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进行了听读质疑、合作讨论质疑、反顾全文质疑,在理解课文的同时,所提出的问题又逐一得到了解决。可以看出,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正在形成。(三)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突破难点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本节课中“白杨树象征着建设边疆、扎根边疆的建设者”,这一部分内容课文中没有直接描写,而这部分内容不仅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教者设计了引导学生探求“孩子们所不知道的”,并用电教媒体介绍边疆建设者当年垦荒的场面,使学生从形象的直观中领悟到“白杨与建设者”之间的联系。同时,展现了今日新疆的繁荣景象。鲜明的对比,更富现实教育意义。另外,电教媒体使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篇6:《统计》教学实录与评析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94页。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经历和体会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过程;

2.使学生理解单元格的含义,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分工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解决问题的途径,最后解决问题照应创设的情景。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单元的含义

2.让学生体会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四、教学难点

理解单元格的含义

五、教学准备

课件,每组一份统计表,统计图

六、学具准备

水彩笔

七、教学过程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师:昨天我接到遵义动物园园长的电话,动物园最近准备进这么几种动物(出示课件:大象、孔雀、熊猫和老虎),可是他不知道小朋友们喜欢哪些动物,他想请我帮忙想一想,我也不知道大家都喜欢哪种动物?哪种动物多进一些,哪种动物少进一些。同学们,你们说怎么办?谁愿意帮助老师?”(引出需要探究的问题――哪种动物需要多进,哪种动物需要少进?)

(二)探究解决的方法

生:我喜欢孔雀。

生2:我喜欢老虎。

生3:我喜欢熊猫。

师:你喜欢的动物是孔雀;他喜欢的是老虎;她喜欢的是熊猫,我能告诉公园的园长说,这几种动物都买行吗?

生:不行,因为一个人的爱好不能代表全体学生的爱好,我们要调查。

师:调查是个好办法,怎样进行调查?

师:调查是跳着调查还是一个一个地调查

生:一个一个地调查。

师:多调查一些人们喜欢的动物,就是进行统计。

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进一步来学习统计(板书课题)。

[评析: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这里创设了帮助动物园园长出谋划策购进动物的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激发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学生从自己的喜好和交流中认识到,自己喜欢的不一定是别人喜欢的,使学生认识到尊重别人的喜好也是尊重自己的喜好,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的思想。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解决生活中的事情就是利用数学的具体表现。]

(1)体验统计过程

师:这个统计任务就交给你们,行吗?(行)那我们就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对在场的老师和同学现场统计一下,好不好?(好)

电脑出示注意事项:

1.活动之前,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如何分工。如何进行合作。

2.当你走到每位老师面前,应当怎样?

3.其他组询问过的老师,就不要重复询问了。

4.每个小组统计在场的1―2位老师。

5.最后将统计的结果进行整理,填入统计表中。

6.不要忘记调查本组组员和自己。

四人小组分工进行活动,教师参与活动。

[评析:一年级下册已学习了统计方法。这里教师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相信学生,大胆放手,给学生创设了民主、宽松、和谐的活动氛围。指导学生如何分工合作,鼓励学生合作调查统计,有意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学生亲身经历了分工合作、收集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的全过程,整个活动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这一基本理念。]

(2)汇报统计结果,展示统计方法

师:哪个小组谈谈你们组是怎样进行分工与合作的?并汇报统计结果。

各组代表发言。

第一组:我们分两个小组分头调查,每组调查5人。1人询问,1人在记录单上打“○”。

第二组:我们组3个人问,1个人记录,在记录单上画“正”字。……

师:这么多统计方法,你们认为哪种数起来方便,又不容易统计错?

学生对各组的汇报进行评价。

师:只有黑板上的这些数据行吗?(不行)那怎么办?

生:算出总人数。

分组计算喜欢每种动物的总人数,汇报,教师在统计表中记录结果。

[评析: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充分的自由合作、小组交流的空间。学生畅所欲言。展示了本组的学习成果,从中体验到合作学习带来的成功愉悦。同时,学生在互相评价中,初步体会到画“正”字的统计方法更加准确、直观。]

(3)感受统计图

师:我们学校2006年11月25日在全校举行了冬季体育运动比赛,这是老师根据我们班参加的各个项目的人数制成的统计表,并制作了统计图,请看大屏幕。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

生1:我看到有涂了颜色的条形图。

生2:我看到统计图比统计表看起来更好。

师:更好是什么意思?

生:就是统计图可以很快看出参加跳绳的人数最多,参加推球的人数最少。

师:你们想将我们今天的统计表制成统计图吗?

生:想。

[评析:感受统计图,从实际生活中的事例入手,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让学生经历体验生活中的事情,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学生认识到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有统计图,进一步使学生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且用于生活。初步感受、认识统计图,为进一步制作统计图埋下伏笔。]

(4)制作统计图,突破教学难点

师:我们除了可以用统计表来统计人数,还可以用什么来统计?(统计图)每个小组桌子上放着2份统计图,选择你们喜欢的一份,4人合作完成,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完成得又快又好。

(小组合作涂色,教师参与指导)

师: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的统计图?

生1:我们准备选择统计图,可是只有8格,只能把喜欢大象的人数涂完,其他怎么办呢?

生:老师可不可以一个不代表一个人,我们想代表2个人。

师:可以,你们小组商量商量。

生2:我们组是用一格表示一个人,我们发现不行的,因为喜欢孔雀的有20人。

生3:我们组是一格表示2人,但是只有8个单元格,不够。

生4:我们是一格表示5人可以。

生5:我们是一格表示3人也可以。

师:一格表示几人,你可以根据统计的具体情况决定。

师:同学们说得真不错,通常在人数较多时,1个小方格可以表示2个人,如果人数更多时,比如要统计1000个人喜欢的小动物,1个小方格还可以表示10个人,100个人……小方格表示的人数越多,我们涂色的格子就越少,涂色的速度就越快。

[评析:学生在制作统计图时,选择了一格表示一人的统计图,但是学生在制作时发现,用一格表示一个人不行,从而引起学生的思想冲突,学生又经过讨论探究发现一个单元格表示一个人不行,要表示2――3人才可以,学生的这一表现说明学生在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在学习,在感悟。同时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给学生自主选择统计图的权利与机会。涂色前要观察选择,涂色后观察比较,使学生真正体验到统计图一格表示多个数量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三)解决实际问题

(展示一份统计图)

师:看这份统计图,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生:我发现喜欢孔雀的人数最多。

生2:我发现喜欢大象的人最少。

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生1:喜欢孔雀的比喜欢老虎的多多少人?

生2:喜欢熊猫的比大象的多多少人?

生3:喜欢熊猫的和喜欢孔雀的一共有多少人?

师:同学们提的真不少,通过今天的调查统计,你想对遵义动物园的园长说点什么?

生:我想告诉动物园的园长应该多买孔雀,因为喜欢孔雀的人最多。

师:同学们提的建议非常好,老师一定会转告园长,同时代他谢谢你们!也代表他邀请你们到遵义动物园参观,是你们给他提出好的建议。

[评析:再次激发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在多角度地、灵活地观察分析统计图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建议。这一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统计知识的生活价值,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成功,感受数学在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课后反思:本课始终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这一主导思想,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创造性地改编教材,设计教学过程。(事前对学生的喜好进行了调查。确定动物种类。)

1.创设问题情境,体验统计的价值。课始,教师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统计。如何统计?课中学生交流、实践调查,充分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整节课活动小组合作研究、交流评价,场面热烈、活跃。学生在问中思,思中做,做中悟,悟中学,真实地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

2.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广阔的空间。教师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大胆放手,让学生在观察、交流、讨论中学习统计知识。

3.在突破难点(一个单元格代表多个数)时,我采取学生试做一发现一个代表一人不行――小组合作探究――研究一个代表2人――再做一又不行――发现3、4、5人可以,同时学生又引起思想冲突,出现不是一个整个的情况,学生最后发现可以使用半格或多一点点来表示。整堂课是大情景首尾呼应,小情景突破难点和重点。

上一篇:五分钟文明礼仪演讲稿下一篇:公司制度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