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法律法规有哪些

2024-05-05

涉农法律法规有哪些(精选8篇)

篇1:涉农法律法规有哪些

・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农业局关于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实施意见的通知 /广东省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9-4-2) 阅44次

・ 邢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邢台市利用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9-4-2) 阅86次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制止违法宣传“无抗奶”意见的函》修改意见的函 /农业部办公厅――(2009-4-2) 阅272次

・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梅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农业局关于促进梅州市农产品食品出口实施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9-4-2) 阅1次

・ 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农业开发用地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人事应该了解的法律法规有哪些:国家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社保规定、工伤保险条例、职业病防治、卫生及安全条例、薪酬与假期的相关规定,劳动部及其他相关部委出台的配套细则、条例、意见、通知、办法、要求,地方政府出台的相关细则、条例、意见、通知、办法、要求等,所在行业的行业规范、公约,再加上单位本身的相关管理制度。

篇2:涉农法律法规有哪些

还是有很多的。有国家的还有地方的。

农业部关于贯彻实施《食品安全法》的通知

/农业部——(2009-6-1)阅930次

· 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与监管指引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5-31)阅477次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部科学事业单位修缮购置专项资金管理实施细则》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2009-5-27)阅437次

· 农业部关于下拨中央财政种植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的通知

/农业部——(2009-5-27)阅634次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汛期渔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2009-5-27)阅241次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部信息公开电子监察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2009-5-27)阅263次

·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动农业银行惠农卡和农户小额贷款工作的意见 /江苏省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9-5-18)阅40次

· 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进一步做好2009年农业保险工作的通知 /江苏省镇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9-5-11)阅31次

· 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农业局漳州市2009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实施方案

/福建省漳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9-5-11)阅13次

·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农业局市监察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管理工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9-5-11)阅2次

· 国务院关于当前稳定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

/国务院——(2009-5-10)阅591次

· 农业部农机化司关于印发《农机购置补贴管理系统数据分类和标准代码规范》的通知 /农业部——(2009-5-8)阅394次

· 农业部关于加强内陆捕捞渔船管理的通知 /农业部——(2009-5-7)阅408次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年农垦“安全生产月”活动方案》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2009-5-6)阅212次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应急预案(试行)》的通知 /农业部——(2009-5-5)阅421次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年兽医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三项行动”和“安全生产月”活

/兽医局——(2009-4-30)阅187次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动物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2009-4-29)阅332次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农业部门人感染猪流感应急预案(试行)》的通知 /农业部——(2009-4-29)阅248次

· 农业部关于下达农业综合开发支出预算的通知 /农业部——(2009-4-27)阅216次 · 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若干意见

/浙江省人民政府——(2009-4-27)阅27次

·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中国农业银行三农金融事业部制改革与监管指引》的通知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4-23)阅276次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办公室 北京市国土资源局关于进一步加快中央

/农业部办公厅——(2009-4-22)阅264次

· 荆门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科技局市人事局市农业局关于开展科技特派员创业行动实施意见的

/湖北省荆门市人民政府——(2009-4-17)阅8次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豆产业发展机制创新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2009-4-15)阅227次

·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平稳较快发展政策措施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2009-4-15)阅32次

· 关于规范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管理的通知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2009-4-13)阅514次

· 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转发市财政局市农办《南通市农业保险试点政府巨灾风险准备金管理

/江苏省南通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9-4-13)阅87次

· 抚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中国农业银行抚州市分行关于金穗惠农卡发行工作方案的通知

/江西省抚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9-4-12)阅9次

· 农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关于深入开展电脉冲捕捞作业专项整治工作的通知

/农业部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2009-4-10)阅327次

· 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2009年农业机械购置补贴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

/海南省三亚市人民政府——(2009-4-9)阅2次

· 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09年测土配方施肥补贴项目实施指导意见的通知

/农业部 财政部——(2009-4-8)阅276次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09年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2009-4-8)阅215次

· 庆阳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 /甘肃省庆阳市人民政府——(2009-4-7)阅42次

· 农业部办公厅、财政部办公厅关于加快农业机械购置补贴资金结算进度的紧急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 财政部——(2009-4-3)阅502次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做好秸杆沼气集中供气工程试点项目建设的通知 /农业部办公厅——(2009-4-3)阅200次

· 农业植物品种权执法专项检查方案

/农业部——(2009-4-2)阅408次

· 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农业局关于促进农村居民持续增收实施意见的通知

/广东省佛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9-4-2)阅44次 · 邢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邢台市利用农业发展银行贷款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

/河北省邢台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9-4-2)阅86次

· 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制止违法宣传“无抗奶”意见的函》修改意见的函 /农业部办公厅——(2009-4-2)阅272次

· 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梅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市农业局关于促进梅州市农产品食品出口实施

/广东省梅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09-4-2)阅1次

· 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农业开发用地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篇3:涉农法律法规有哪些

记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市场准入的相关法规政策是什么?

吕卉:为规范咨询业市场,一些国家或地区对从事咨询服务的人员、企业及其活动方式作出一定的规定,该规定主要来自于以下方面:

①法律及法律性规范(统称“法律”)。针对特定咨询行业的法律通常对其从业人员资质、企业行政许可或登记、咨询活动规范、监管措施、惩罚等作出规定。除此之外,企业还需遵守法律对普通企业的要求,主要包括依法进行公司登记、依法纳税、依法用工等。

②行业协会的规范和第三方认证。许多领域具有各自的行业协会,通过协会章程等形式,对咨询人员从业资格、职业道德作出规定,发挥辅助管理的职能。行业协会或其他第三方组织还向从业者提供各种相关培训和考试,并向其颁发相应的认证或证书。

管理咨询的市场相对开放,通常只需遵循当地法律对普通企业的要求。同样,企业可加入相关行业协会,遵守相关协会准则。并且,从业人员可通过各种相关培训和考试获得相应的认证或证书,但该等认证或证书一般并非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从业资格,而是由国际或区域性机构或行业协会以职业技术鉴定的方式颁发的推荐性的职业技术证明。

在中国,对于管理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的企业、人员及其活动并无特定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企业必须遵守法律对普通企业的要求,主要包括依法进行公司登记、依法纳税、依法用工等。

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企业可以加入相关的行业协会(管理咨询方面或者人力资源方面)。如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拥有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企业会员数百家,每年为企业会员提供员工培训、员工任职资格认证、行业研讨会等服务。

记者:与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吕卉: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企业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参考或者作为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主要有:

劳动合同法;

税法;

社保缴纳相关政策;

福利费提取的相关政策;

工会组建的相关政策。

记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相关的行业组织、认证有哪些?

吕卉:国际上,与管理咨询相关的协会及认证比较多,部分简单介绍如下:

1.国际管理咨询协会理事会。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采用其1999年制定的“阿姆斯特丹标准”。

2.美国管理咨询公司协会(即管理咨询工程师协会ACEM)。成立于1929年,是成立最早的管理咨询协会,会员为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期,该协会共有48个公司会员,这些公司在美国31个州、60个城市设有办事处和附属机构,并在27个国家设有固定办事处。

3.美国管理咨询学会(IMC)。成立于1968年,20世纪80年代后与ACME在一地办公,成为姊妹协会。会员是个人(包括个人执业者、小公司的合伙人,大公司的咨询顾问等)。颁发“注册管理咨询顾问”资格。

4.类似的行业组织美国还有经营管理咨询协会(AMC)、国内管理咨询协会(AIMC)、职业管理咨询协会(SPMC)等。

5.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City&Guilds)旗下英国领导管理学会。提供培训和考核ILM英国国际企业管理师;

与人力资源咨询相关的认证及证书有:

①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

②美国人力资源认证协会;

③加拿大人力资源协会的加拿大人力资源计划者。

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机构加入的协会组织主要有两类,一是与管理咨询相关的,如中国管理咨询协会及各省管理咨询协会;二是与人才服务业相关的,如中国人才交流协会,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等。

篇4:法律与道德有哪些不同

一、道德与法律的学理含义:

(一)道德的含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恩格斯讲:“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这表明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简单的概括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野蛮与谦逊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系。

(二)与道德密切相关的法律的含义。

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道德,也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法律。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还存在,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对立的。不同的统治集团各有各自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阶级利益相适应的道德。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客观方面,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二、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一)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至少可归结为:

1.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二)道德与法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道德与法律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都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有效性。道德与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主要有:

(1).法律既规定了权利,又规定义务;而道德只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2).法律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以国家机器为后盾;而道德的实施,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维护。因此,道德的强制更似一种精神上的强制。

篇5:法律法规个人复习计划有哪些

第一篇依法治国篇,内容共52页,以了解、熟悉的内容较多,可以花费约一个星期的时间进行浏览,学习,并根据大纲划出重点内容。同时,在划重点的时候,对于时间、关键词例如根本基本等进行重点标识。因为最终笔试是客观题,所以出题思路中会出现选择关键词的选项,所以在划书的时候,不要只是一笔划过。而是,带着出题人的思路去划出重点。

第二篇政策篇,大纲中的要求是以了解、熟悉的内容为主。所以一个星期的时间,参照第一篇进行浏览、学习,并画出重点内容和重点关键词。政策中有大量规划的内容,所以时间是一个重点内容。

第三篇法律法规篇,这是重点学习的内容。建议需要花费两个半月的时间去详细学习,划出重点和关键词。

第二轮

有了第一轮的重点和关键词,第二轮的复习是进行精读、理解和记忆。脑海中已经有了整本教材的大致框架,那么在整个框架下,就有必要将所有的内容进行填充,以及对各个内容进行相互间的联系。客观题的一个特点,是给出选项,让考生去选择答案。这其实给我们进行复习的时候,就给出了一个策略。首先,第二轮复习可采用口读的方式,让自己的耳朵也加入记忆的行列。语感有时候能帮助我们找到文字与文字之间的感觉,给我们的选择带来帮助。但是,不要太过依赖。口读的方式,也会加深记忆,帮助我们去记忆知识点。

其次,归纳与总结。记忆的方法很多,到了第二轮,对于各个知识点、各个关键词,就有必要进行总结和归纳。虽然第三篇的章节是按照不同的法律分门别类进行分章的,但是在学习过程中会发现,每章内容上都会有联系。一部旅游法贯穿其中,所以到了第二轮,可以不一定要以每一部法律分开记忆。可以使用案例,或者典型事件去记忆与之有关的法律条文。如此这般,对于法律条文的理解和记忆才会方便。另外,由于教材中出现的时间、事件等较多,可以从这几个角度去专门总结出所有时间知识点,所有的事件知识点等。这个时候,也可配合着练习题复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本阶段建议花费三个月的时间去完成,每一个章节控制在1个星期去精读、整理、归纳和记忆。

第三轮

最后的一个月,以总浏览,查漏补缺,做综合练习题为主。

每天浏览一遍,自己所列的知识点,已经记忆的打上勾,有疑问的做好记号,第二天进行时巩固一下。

篇6:国有企业改制有哪些法律法规

一、基本法律法规:

《公司法》;

《证券法》;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

《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

《关于企业兼并的暂行办法》;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

二、企业重组法律法规:

关于企业改制重组若干契税政策的通知

关于做好原有股份有限公司规范工作的通知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清理不利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文件的通知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对东方电机厂股份制改制资产重组框架设计的批复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制企业有关问题的复函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吸收外资参与资产重组与处置的暂行规定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关于转让国有房地产征收土地增值税中有关房地产价格评估问题的通知

中共中央關於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

《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关于审理与企业改制相关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

三、股权转让法律法规: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2003 年 5 月 27 日)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条例(2003 年 12 月 31 日)

关于企业国有产权转让有关问题的通知(2004 年 8 月 25 日)

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2002 年 7 月 27 日)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2003 年 11 月 30 日)

北京产权交易所国有产权交易流程

北京产权交易所拍卖暂行规则

北京产权交易所交易暂行规则

北京产权交易所招投标暂行规则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意见的通知(2003 年 11 月 30 日)

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2003 年 5 月 27 日)

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办法(2003 年 12 月 31 日)

财政部关于印发《企业公司制改建有关国有资本管理与财务处理的暂行规定》的通知(2002 年 7 月 27 日)

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的意见(2002 年 4 月 26 日)

利用外资改组国有企业暂行规定(2002 年 11 月 8 日)

外国投资者并购境内企业暂行规定(2003 年 3 月 7 日)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 与企业改制相关的民事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2003 年 1 月 3 日)

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裕人员的实施办法(2002 年 11 月 18 日)

关于进一步明确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有关问题的通知(2003 年 7 月 4 日)

企业国有产权向管理层转让暂行规定(2005 年 4 月 11 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及公司诉讼案件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公司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试行)

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适用公司法案件若干问题的意见(实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登记管理条例(1994 年 6 月 24 日)

公司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规定(1998 年 1 月 7 日)

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关于国有企业改革中登记管理若干问题的实施意见》的通知(1998 年 5 月 8 日)

企业名称登记管理实施办法(2004 年 6 月 14 日)

公司注册资本登记管理规定(2004 年 6 月 14 日)

篇7:涉农法律法规有哪些

中顾网律师解答: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2、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

4、《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

5、《麻黄素管理办法》

6、《强制戒毒办法》

7、《戒毒药品管理办法》

8、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批准《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公约的决定》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1984年9月2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了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实行特殊管理办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1986年公布、1994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吸食鸦片、注射吗啡、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等予以处罚。

(3)《麻醉药品管理办法》。1987年11月28日,国务院发布《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对我国麻醉药品的种植、生产、运输、进出口、使用的管理作了严格的规定。同时还规定了违反该法的处罚措施。

(4)《精神药品管理办法》。1988年1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精神药品管理办法》,对我国精神药品的种植和生产、供应、运输、进出口、使用的管理作了严格的规定。同时还规定了违反该法的处罚措施。

(5)《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有很多条款内容涉及禁毒的行政处罚问题。规定对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15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

(6)《强制戒毒办法》。1995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的《强制戒毒办法》,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制定的一项重要行政法规,对我国依法开展禁吸戒毒工作,教育和帮助吸食、注射毒品成瘾人员戒除毒瘾,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1984年9月2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了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实行特殊管理办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198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吸食鸦片、注射吗啡、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等予以处罚。

(3)《麻醉药品管理办法》。1987年11月28日,国务院发布《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对我国麻醉药品的种植、生产、供应、运输、进出口、使用的管理作了严格的规定。同时还规定了违反该法的处罚措施。

(4)《精神药品管理办法》。1988年1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精神药品管理办法》,对我国精神药品的种植和生产、供应、运输、进出口、使用的管理作了严格的规定。同时还规定了违反该法的处罚措施。

(5)《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有很多条款内容涉及禁毒的行政处罚问题。规定对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15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

(6)《强制戒毒办法》。1995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强制戒毒办法》,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制定的一项重要的禁毒行政法规,对我国依法开展禁吸戒毒工作,教育和帮助吸食、注射毒品成瘾人员戒除毒瘾,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考试大企业法律顾问站收集整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

①1990年12月28日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通过并发布的《人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条款;

④国务院1995年1月12日发布实施的《强制戒毒办法》; ⑤1987年11月28日发布的《麻醉药品管理办法》;

⑥1988年12月27日发布的《精神药品管理办法》,以及公安部、卫生部、国家药监局等有关部门制定的一系列相关法规。

禁毒工作中现行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答:当前禁毒工作中现行的法律法规有: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1997年3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三号公布);

(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2005年8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

(3)、《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2007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通过);

(4)、《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2号公布);

(5)、《易制毒化学品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445号公布);

(6)、《娱乐场所管理条例》(2006年1月18日国务院第122次常务会议通过);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禁毒的通告

文号:鄂政发[1997]017号 颁布日期:1997-03-18

为了打击毒品犯罪,根除毒品危害,保护广大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通告如下:

一、严禁走私、贩卖、运输和制造毒品。对走私、贩卖、运输和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特别是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数量大的犯罪分子、毒品犯罪集团首要分子、武装进行毒品犯罪以及利用、教唆未成年人从事毒品活动的犯罪分子,必须依法严惩。

二、严禁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违者除一律强制铲除外,对数量较少的行为人予以治安拘留;对数量多的行为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非法运输、买卖、存放、使用罂粟壳的,一律予以收缴,同时对行为人给予治安拘留处罚。

三、严禁吸食、注射毒品。吸食、注射毒品成瘾的,一律送戒毒场所强制戒除;强制戒除后又吸食、注射毒品的,一律实行劳动教养,并在劳动教养中强制戒除。引诱、教唆、欺骗或者强迫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依法从重处罚。

四、本通告公布之日至1997年4月10日前,凡有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人员,主动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或登记悔过的,公安机关可视情节依法从轻处理;对有检举、揭发其他毒品犯罪等立功表现的,可依法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逾期不到公安机关投案自首、登记悔过或继续进行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的,依法从重从严惩处。

五、全省广大公民对本通告所禁止的违法犯罪行为有检举、揭发的义务。对检举、揭发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等犯罪活动的人员以及在禁毒工作中有功的人员,给予奖励。

本通告自发布之日起施行。湖北省人民政府

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禁毒委员会关于开展禁毒人民战争实施方案的通知

文号:鄂政办发[2005]50号

发文单位:

颁布日期:2005-05-17 执行日期:2005-05-17 各市、州、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省禁毒委员会《关于开展禁毒人民战争的实施方案》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00五年五月十七日

关于开展禁毒人民战争的实施方案(湖北省禁毒委员会 2005年4月30日)

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对禁毒工作的重要批示,坚决遏制毒品问题的发展蔓延,根据国家禁毒委员会的统一部署,省禁毒委员会决定在全省范围内广泛、深入的组织开展禁毒人民战争。

一、指导思想

全省禁毒人民战争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关于禁毒工作的重要批示,全面落实全国、全省禁毒工作会议精神,在各级政府的领导下,广泛发动人民群众,集中全社会的力量,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毫不手软地打击各类毒品犯罪活动,彻底扭转毒品问题严重地区的面貌,坚决遏制毒品发展蔓延的势头,努力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二、目标任务

通过广泛发动,全民动员,深入地开展禁毒人民战争,实行对毒品问题的综合治理,实现遏制毒品来源、遏制毒品危害、遏制新吸毒人员滋生的总体目标,绝不让毒品问题发展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重大社会问题。

(一)抓好禁毒预防教育,增强人民群众识毒、防毒、拒毒意识,提高人民群众自觉抵御毒品的能力。

(二)抓好禁吸戒毒工作,开展大普查、大收戒、大帮教活动,实现社会面基本无失控吸毒人员。

(三)抓好堵源截流工作,在省内水、陆、空交通要道开辟公开查缉阵地,遏制毒品来源。

(四)抓好禁毒严打工作,以“破大案、打团伙、抓毒枭、捣网络”为重点,严厉打击制贩毒活动。基本禁绝大面积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娱乐场所涉毒问题得到有效治理。

(五)抓好精神、麻醉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管理,防止流入非法渠道。

(六)缉毒执法队伍正规化建设得到明显加强,执法水平得到全面提高。

三、工作措施

采取“大宣传、大普查、大会战、大收戒、大帮教、大检查”等六项举措,积极推动禁毒人民战争取得突破性进展。

(一)开展大宣传。在全省集中开展禁毒人民战争宣传周活动,并结合“6?26”国际禁毒日,开展禁毒宣传月活动。一是各级政府领导要带头参与禁毒宣传周活动,主要领导同志要发表禁毒广播电视讲话,亲自动员部署。各级禁毒委员会要精心制定宣传计划,积极争取政府的领导和支持;要通过刊发署名文章、组织专题访谈、参加社区禁毒宣传、印发禁毒宣传资料等活动,突出禁毒宣传的影响。二是要采取多种宣传形式,努力营造禁毒人民战争的浓厚氛围。要深入街道、社区、工厂、学校以及车站、码头等地,并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宣传主渠道作用,广泛深入地开展宣传发动工作,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认清毒品危害,使党和政府的禁毒方针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要突出抓好青少年和高危人群的禁毒教育,认真组织实施《中小学生毒品预防专题教育大纲》,大中学校要普遍开设禁毒预防教育课,确保青少年学生受到禁毒教育。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对外来务工人员、无业闲散人员以及戒毒所、劳教所、监狱等监管场所在押人员的禁毒宣传教育,加强对公共娱乐服务场所从业人员的禁毒知识培训和法制教育,提高其抵御毒品的能力。

(二)开展大普查。各地要安排专门警力,以派出所辖区为单位,组织街道、居(村)委会,企事业单位保卫部门逐户逐人调查摸底,并结合登记在册吸毒人情况,组织力量深入各强制、劳教、自愿戒毒所和街道、单位对吸毒人

员进行一次彻底的排查登记,并按照公安部印发的《吸毒人员登记卡》、《贩毒人员登记卡》的要求建档建卡,并输入计算机,纳入吸、贩毒人员信息系统。

(三)开展大会战。各级禁毒部门要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按照“什么毒品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哪个地方毒品问题严重就重点整治哪里”的原则,适时组织开展禁毒严打行动和专项斗争,坚决遏制毒品犯罪上升的势头。

一是打好破案攻坚仗。各级公安机关要以打击贩毒集团,摧毁贩毒网络为重点,力争破获一批大要案件,摧毁一批贩毒网络,抓获一批贩毒分子。在5月下旬前,各市、州、直管市公安机关要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向省公安厅上报一批重大案件线索,由省公安厅挂牌督办;各市、州公安机关也要根据本地的毒情挂牌督办一批重大案件。

二是打好外流贩毒歼灭仗。武汉、荆州、宜昌、襄樊、咸宁、孝感、十堰、仙桃等外流贩毒问题比较突出的地区,要组织专门力量,集中开展对在逃外流毒贩的抓捕工作,严惩一批长期流窜在外进行贩毒活动的犯罪分子,有效遏制外流贩毒猖獗的势头。

三是打好禁种铲毒仗。各地公安机关和森林公安部门在认真排查摸底的基础上,确定一批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重点地区,开展禁种铲毒的集中行动。恩施、十堰、襄樊、黄冈、神龙架林区等地区要依托国家禁毒委“天目?05”卫星遥感监测铲毒行动,及时发现和铲除非法种植的毒品原植物。

四是打好涉毒娱乐场所禁毒仗。各地公安机关,特别是武汉、黄石、宜昌、荆州、襄樊等大中城市,要会同文化、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坚决打击寄生在娱乐场所的贩毒分子,依法取缔问题严重的娱乐场所,从严处理参与和纵容吸、贩毒的不法业主,坚决遏制娱乐场所吸、贩毒蔓延的势头。各地要探索建立以行政部门依法管理为主、娱乐场所自律管理和全社会共同监督相结合的长效管理机制,尽快解决娱乐场所涉毒严重的问题。

五是打好堵源截流仗。武汉、襄樊、宜昌、荆州、咸宁、孝感、仙桃等地以及海关、铁路、民航、长航等公安机关要根据当地毒情和贩毒活动的新特点,及时调整毒品公开查缉布局,部署双向查缉工作。邮政部门也要依法对可疑邮件进行检查,遏制毒品流入和易制毒化学品非法流出,真正形成“水、陆、空”三维查缉体系。

六是打好易制毒化学品和精神药品、麻醉药品管理仗。各地公安机关要会同商务、海关、卫生、食品药品监督、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对生产、经营、使用精神、麻醉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单位进行一次认真、全面的清理,切实分门别类,摸清底数。要明确职责分工,规范相关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精神、麻醉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管理体系。

(四)开展大收戒。各地公安机关要在对吸毒人员排查摸底的基础上,充分运用强制戒毒和劳教戒毒手段,对社会面上的吸毒成瘾人员开展集中收戒行动,做到对吸毒成瘾人员一律强制戒毒,对复吸人员一律劳教戒毒,对戒毒出所人员一律落实帮教措施。努力做到满员收戒,有条件的要做到全员收戒,实现社会面基本无失控吸毒人员。

(五)开展大帮教。建立健全对吸毒人员的监控帮教体系,各级基层组织和单位要切实做到帮教对象、帮教措施、帮教人员、帮教领导“四落实”,加强戒毒出所人员心理和行为矫正,积极做好戒毒出所人员的就业安置工作,解决好他们的生活出路,使他们从心理上、生活上真正回归社会。

(六)开展大检查。要严格落实禁毒工作责任制,层层建立禁毒工作问责制,切实把禁毒工作成效纳入政绩考核内容。各级禁毒委要采取定期抽查,突击检查的方式进行督导,通过检查、整改、验收等环节,确保禁毒人民战争取得实效。省禁毒委员会将由各委员领队,对各地开展禁

毒人民战争的动员部署、组织领导、措施落实情况进行指导督办,确保禁毒人民战争取得实效。对各地、各禁毒委成员单位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对禁毒工作成绩突出、毒品问题得到有效遏制的地方,要予以表彰奖励。对禁毒工作不力、毒品问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地方,要追究有关领导责任。

四、组织领导

(一)切实加强对禁毒人民战争的组织领导。各级人民政府对本地的禁毒人民战争负总责,主要领导同志要亲自抓,要建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专班,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要切实加大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为禁毒人民战争的深入开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各级禁毒委员会要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禁毒办要做好情况的综合、分析、研究,统筹协调各项工作,统一组织协调本地的禁毒人民战争,确保禁毒人民战争打出声威,收到实效。

(二)禁毒委成员单位紧密协作,齐抓共管。政法各部门要发挥禁毒工作主力军的作用,依法严厉打击毒品违法犯罪活动,绝不允许以罚代刑,降格处理;铁路、交通、海关、民航、邮政等部门要积极参与毒品查缉工作,切断毒品贩运通道;公安、文化、工商等部门要加强对娱乐服务场所的管理,探索建立禁毒长效管理机制;卫生、药监、商务等部门要加强对精麻药品和易制毒化学品的管制,组织开展戒毒治疗和科研,提高戒毒康复水平;宣传、文化、教育、广电等部门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禁毒预防宣传教育,不断扩大禁毒预防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众团体要深入组织开展“职工拒绝毒品零计划行动”、“不让毒品进我家活动”、“禁毒青年志愿者行动”,把禁毒人民战争引向深入。

(三)广泛动员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禁毒斗争。各地要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禁毒通告,公布禁毒举报电话,敦促毒品犯罪分子限期投案自首,规劝吸毒人员主动登记、自觉戒毒,对协助查破案件有功的人员或单位予以表彰奖励等多种形式,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参与禁毒的热情,实现人民群众从认知毒品危害向提高抵御能力转变,从关注禁毒工作向参与禁毒斗争转变,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投身于禁毒人民战争。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禁毒的通告

为了打击毒品犯罪,根除毒品危害,保护广大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治安,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特通告如下:

一、严禁走私、贩卖、运输和制造毒品。对走私、贩卖、运输和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特别是对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数量大的犯罪分子、毒品犯罪集团首要分子、武装进行毒品犯罪以及利用、教唆未成年人从事毒品活动的犯罪分子,必须依法严惩。

二、严禁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违者除一律强制铲除外,对数量较少的行为人予以治安拘留;对数量多的行为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非法运输、买卖、存放、使用罂粟壳的,一律予以收缴,同时对行为人给予治安拘留处罚。

第二部分 禁毒法律法规

33、我国有关禁毒的刑事法律有哪些?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修订新《刑法》,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中的有关禁毒的刑事立法部分作了较为详细的规范, 成为我国目前现行的惩治毒品犯罪最完善的刑事立法。除《刑法》第3章第4节第191条,专门规定了有关反洗钱的内容外,第6章第7节共11条27款专门规定了有关毒品犯罪的罪名和处罚。

34、什么是毒品犯罪?

毒品犯罪是指违反国家和国际有关禁毒法律、法规,破坏禁毒管制活动,应该受到刑罚处罚的犯罪行为。《联合国禁止非法贩运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公约》规定:毒品犯罪是指非法生产、制造、提炼、配制、兜售、分销、出售、交售、经纪、发送、过境发送、运输、进口或出口麻醉药品和精神药物、种植毒品原植物以及进行上述活动的预备行为和与之相关的危害行为。

35、毒品犯罪有哪些特征?

毒品犯罪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毒品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即具有社会危害性;(2)毒品犯罪是触犯刑法的行为,即具有刑事违法性;(3)毒品犯罪是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即具有应受处罚性。

36、毒品犯罪的构成应具备哪些要件?

毒品犯罪和其他犯罪一样,其构成应具备4个要件:

(1)毒品犯罪客体,即指我国刑法和有关禁毒的法律法规所保护的而被毒品犯罪所侵犯的有关对毒品进行管制的管理制度和社会管理秩序;

(2)毒品犯罪客观方面,即指我国刑法所规定的有关毒品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等,其中,危害行为是不可缺少的要件;

(3)毒品犯罪主体,即指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实施了毒品犯罪行为的自然人和法律规定的犯罪单位;

(4)毒品犯罪主观方面,即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故意实施的毒品犯罪行为造成危害社会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37、我国《刑法》对毒品犯罪的刑事责任年龄是如何规定的?

毒品犯罪刑事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自然人对自己所实施的毒品犯罪行为应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毒品犯罪刑事责任能力,是指毒品犯罪行为人能够正确辩认自己行为的社会性质及其意义,并能够控制和支配自己行为的能力。

(1)已满16周岁的人实施毒品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贩卖毒品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3)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实施毒品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4)实施毒品犯罪而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38、我国《刑法》对毒品犯罪分子的量刑有哪些特点?

我国《刑法》规定的对毒品犯罪分子的量刑体现了以下特点:

(1)规定了较重的刑罚。除对毒品犯罪分子规定死刑外,还规定了其他较重的刑罚。体现了对毒品犯罪从严惩处的精神。

(2)普遍规定了财产刑。针对毒品犯罪往往以获取暴利为目的的特点,《刑法》除规定“并处没收财产”刑外,对每一类具体的毒品犯罪都规定了应当或可以判处罚金。

(3)增加了适用刑罚种类。对每一类毒品犯罪,除明确规定适用的主刑外,还规定了相应的附加刑。

39、认定毒品犯罪事实应采取哪些步骤?

在认定毒品犯罪事实的过程中一般应包括下列步骤:

(1)筛选毒品犯罪事实,评价毒品犯罪危害程度。任何一起毒品案件都包含了诸多方面的事实、情节和因素,有些对定罪有意义,有些则不影响定罪。筛选犯罪事实,就是以毒品犯罪的一般构成要件为标准,选出符合构成要件的案件事实。然后根据表明行为社会危害性的事实和情节,综合评断行为的社会危害性,确定其危害程度。如果社会危害达到严重程度,应当受到刑罚处罚,则构成犯罪,如果“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则不认定为犯罪。

(2)确定能否构成毒品犯罪。根据《刑法》第3条“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的规定,必须在《刑法》规定之范围内定罪处刑。又根据新《刑法》附件:“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下列补充规定和决定要以保留,其中,有关行政处罚和行政措施的规定继续有效;有关刑事责任的规定已纳入本法,且本法施行之日起,使用本法规定。”也就是说,从1997年10月1日开始毒品犯罪的刑事处罚只能按照《刑法》定罪处刑,《关于禁毒的决定》中的毒品犯罪的刑事责任已无效。(3)选定适合的法律条文,确定具体的罪名。依照《刑法》的内容,选出最适合该行为的具体的法律条文。根据行为的特征选择该法律条文中规定的与行为相符合的罪名。

(4)确定构成犯罪的其他内容。即确定是否共同犯罪,是否“有组织的国际贩毒”等刑法规定的具体量刑情节等内容。

40、认定毒品犯罪事实应注意哪些问题?

在认定某一个毒品犯罪事实,适用法律时,要注意考虑下列问题:

(1)毒品的种类。不同种类的毒品对人体的危害性不同,其社会危害性也不相同,因此,《刑法》对不同类的毒品在犯罪构成中规定了不同的数量标准,有些毒品犯罪则没有明确“起刑点”,因而,在认定毒品犯罪事实时首先应确定毒品的种类和性质。

(2)毒品的数量。相同种类的毒品,数量的多少,则决定了其社会危害性的大小,因而《刑法》对某些毒品犯罪明确规定“一定数量”是犯罪构成的要件之一。如:非法持有鸦片200克以上不满10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10克以上不满50克,就是非法持有毒品罪的犯罪构成要件。

(3)行为情节。行为人实施某一行为的手段、后果、次数等情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着其行为的社会危害程度,因此,《刑法》也将一些情节规定为构成某一毒品犯罪的犯罪构成要件之一。如: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经公安机关处置后又种植的;抗拒铲除的”,即使其种植数量未达到法定起刑点,也应按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定罪;以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手段进行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则不论数额多少,均构成犯罪。

(4)犯罪的对象。有些毒品犯罪的构成,是以特定的犯罪对象为构成要件的,如:走私毒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非法提供毒品罪,是以毒品为特定犯罪对象的;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其特定对象是毒品犯罪分子。如果不是特定的对象,则不构成相应的犯罪。

41、我国《刑法》规定的毒品犯罪的罪名有哪些?

(1)走私毒品罪(第347条);(2)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第347条);(3)非法持有毒品罪(第348条);(4)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第349条);(5)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第349条);(6)走私制毒物品罪(第350条);(7)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第350条);(8)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第351条);

(9)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第352条);(10)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第353条);(11)强迫他人吸毒罪(第353条);(12)容留他人吸毒罪(第354条);

(13)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第355条)。

42、走私毒品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走私毒品罪,是指违反国家毒品管制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毒品进出国(边)境的行为。

(1)走私毒品罪的犯罪客体是复杂客体,不仅侵犯了国家对毒品的管理制度,同时也侵犯了国家对外贸易管理制度。(2)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违反毒品管制法规和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邮寄毒品进出国(边)境的行为。

(3)犯罪主体,即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论是我国公民,还是外国人,原则上都可成为该罪的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即明知走私的物品是毒品,而实施走私的行为。

认定走私毒品罪,应注意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划清走私毒品罪与走私罪的界限;划清本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

43、常见的走私毒品的具体行为方式有哪些?

走私毒品的行为方式多种多样。下列行为应当属于走私毒品的行为:(1)从境外购买毒品后非法入境,或者与境外贩毒分子相勾结,将毒品偷运入境;

(2)将非法入境的毒品偷运出境,或者把在境内购买的毒品偷运出境;(3)为走私毒品的犯罪分子和集团购买、运输毒品,或者在边境地区与境外走私毒品分子相勾结,买卖、运输毒品;

(4)与走私毒品的犯罪分子通谋,为其提供货款、资金、实物或者为其提供运输、保管、藏匿以及其他方便;

(5)与走私毒品的犯罪分子相勾结,在内地直接向走私毒品分子购买毒品;(6)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单位或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向走私毒品犯罪分子提供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并偷运出境的。

44、走私毒品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刑法》对走私毒品罪分别情形,规定了不同的刑罚:

(1)走私鸦片1000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50克以上或者其它毒品数量大的;走私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武装掩护走私毒品的;以暴力抗拒检查,情节严重的;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的,处15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2)走私鸦片200克以上不满10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10克以上不满50 克或者其他毒品数量较大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走私鸦片不满2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不满10 克或者其它少量毒品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5、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是指违反毒品管理法规,贩卖、运输、制造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吗啡、大麻或者其他毒品,违反国家禁毒管制的行为。(1)本罪系选择性罪名,即根据行为人的行为特征,可单独成立一个罪名,也可结合在一起。

(2)本罪的犯罪客体是国家对毒品的管理制度。贩卖毒品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对毒品的管制;运输毒品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对毒品运输的管制;制造毒品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生产、制造的管制。根据我国《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和《精神药品管理办法》的规定,这两类药品只能由国家卫生主管部门审批或指定的经营单位统一调拨或收购,其运输只能由国家指定的有关生产单位、供应单位和运输部门,依照法律规定的方式和方法进行运输;其生产只能由国家指定的生产单位,按有关主管部门下达的计划生产,其它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国家或有关部门批准,不得擅自从事上述两类药品的销售、运输和生产。(3)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行为。所谓贩卖,是指非法买卖与交换、批发和零售。不论是转手倒卖,还是销售自制毒品,不管是否营利,也不论贩卖毒品的数量多少,均构成本罪。

所谓运输毒品,是指行为人利用交通工具将毒品从某一地点运往另一地点的行为。这种行为不管是否营利,也不论毒品的数量多少,实际到达目的与否,均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所谓制造毒品,是指利用毒品原料进行加工、提炼、配制毒品的行为。包括从毒品原植物中提炼毒品,对毒品的精练、加工、配制,以及用化学方法合成毒品等。

(4)犯罪的主体,除一般主体外,在特定条件下,贩卖毒品罪和制造毒品罪还可以由单位构成。

(5)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即明知是毒品而予以贩卖、运输或制造。否则,不构成犯罪。

(6)贩卖毒品除了主观上具有故意之外,还应当具有牟利的目的。不以牟利为目的,如单纯为了本人或亲友吸食而购买毒品的,则不构成本罪。认定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应注意: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划清走私毒品罪与该罪的界限;划清本罪既遂与未遂的界限。

46、常见的贩卖毒品的具体行为方式有哪些?

贩卖毒品的行为方式多种多样。下列行为应当属于贩卖毒品的行为:(1)将毒品买入后又转手卖出,从中牟利的;(2)将家中祖传下来的毒品卖出牟利的;(3)制造毒品后销售的;

(4)以毒品为流通手段交换商品和其他货物的;(5)以毒品支付劳务费或者偿还债务的;(6)赊销毒品的;

(7)介绍贩毒,从中牟利的;

(8)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单位和人员,违反国家规定,以牟利为目的,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员提供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

(9)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单位和人员,明知对方是贩卖毒品的犯罪分子,而向其提供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等等。

47、常见的运输毒品的具体行为方式有哪些?

运输毒品的行为方式多种多样。下列行为应当属于运输毒品的行为:(1)自身携带毒品的;

(2)伪装后以合法形式由交通运输部门托运或者交邮电部门邮寄的;(3)利用、教唆未成年人、老年人或者怀孕、哺乳的妇女携运毒品的;(4)以运货为名,雇佣人员和车辆运输毒品,毒品犯罪分子和毒品“人货分离”、分段转运的,等等。

48、常见的制造毒品的具体行为方式有哪些?

下列行为应当属于制造毒品的行为:

从罂粟中提炼、制造鸦片、吗啡、海洛因系列毒品的; 从大麻中提炼、制造大麻烟、大麻脂、大麻油的; 从麻黄素或者其他方法加工、制造、提炼、合成冰毒、摇 头丸的;

明知他人制造毒品而为其提供或买卖醋酸酐、乙醚、三氯 甲烷或者其它经常用于制造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物品的,等等。

49、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1)依照《刑法》第347条规定,贩卖、运输、制造鸦片1000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50克以上或者其它毒品数量大的;贩卖、运输、制造毒品集团的首要分子;武装掩护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以暴力抗拒检查、拘留、逮捕,情节严重的;参与有组织的国际贩毒活动的,处15年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或者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2)贩卖、运输、制造鸦片200克以上不满10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10 克以上不满50克或者其它毒品数量较大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3)贩卖、运输、制造鸦片不满2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不满10克或者其它少量毒品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4)依照《刑法》第350条之规定,明知他人制造毒品而为其提供或买卖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它用于制造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的物品的,以制造毒品罪的共犯分别论处。单位有上述违法犯罪行为的,除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它直接责任人员以制造毒品罪的共犯论处外,并对单位判处罚金或者予以罚款。

(5)依照《刑法》第355条第1款、第2款的规定,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人员,向贩卖毒品的犯罪分子或者以牟利为目的,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按《刑法》第347条规定的贩卖毒品罪定罪处罚。单位有上述违法犯罪行为的,除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贩卖毒品罪处罚外,并对单位判处罚金或者予以罚款。

50、非法持有毒品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非法持有毒品罪,是指违反毒品管理法规,持有一定数量毒品的行为。(1)非法持有毒品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毒品的管制。

(2)在客观方面,行为人具有非法持有一定数量毒品的行为。所谓持有,指对毒品的事实上控制和支配。所谓非法持有,是指违反《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和《精神药品管理办法》而持有、占有、携有、存有或藏有毒品。所谓一定数量,是指《刑法》规定的鸦片200 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10克以上或者数量较大的其它毒品。

(3)犯罪主体系一般主体,即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并且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不论其国籍和职业,均可成为本罪的犯罪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即明知是毒品而非法持有。《刑法》对非法持有毒品行为的动机和目的未作明确规定。因此,除客观上能够认定持有毒品行为是其它犯罪的组成部分外,其它所有故意非法持有毒品的行为,均构成本罪。

51、非法持有毒品行为应该具备哪些法律特征?

(1)非法持有毒品罪的持有行为对于毒品的来源并无特殊要求,至于是行为人自己购买、非法占用或者祖辈遗留,对非法持有毒品行为没有影响;(2)非法持有行为的本质特征在于持有人对毒品的实际支配和控制;(3)非法持有可以是共同持有,也可以是单独持有,前者的成立是所有共同犯罪人实际上共同享有对毒品的支配权并相互明知;

(4)非法持有行为必须有一定的时间段,并非一持有就构成犯罪;(5)非法持有毒品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

52、非法持有毒品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根据《刑法》第348条之规定,非法持有鸦片1000克以上、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50克以上或者其毒品数量大的,处7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非法持有鸦片200克以上不满1000克、海洛因或者甲基苯丙胺10 克以上不满50克或者其它毒品数量较大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53、认定非法持有毒品罪应注意什么问题:

在认定非法持有毒品罪时,应注意本罪作为持有型犯罪,是在难以证明犯罪分子持有的毒品的来龙去脉、难以根据刑法规定的其它有关毒品犯罪追究持有人刑事责任的情况下,为严密刑事法网、不让犯罪分子逃避惩罚、减轻公诉机关的证明责任而设置的一种堵漏型、补充性的定罪。因此,凡是能够证明犯罪分子持有的毒品的来源、持有的目的以及去向的,均应直接根据刑法有关罪名定罪,而不能以本罪论处。

54、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是指明知是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而为其进行窝藏或者帮助掩盖其罪行,以逃避刑罚处罚的行为。

(1)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侵害的客体是司法机关同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作斗争的正常活动。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的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在于不仅妨碍了司法机关对毒品犯罪分子及时进行侦查、起诉和审判的正常活动,而且为毒品犯罪分子逃避法律制裁、继续犯罪制造了前提条件。

(2)包庇的对象必须是已实施了《刑法》规定的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行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犯罪分子。即包括尚未被司法机关发觉的犯罪分子和作案后潜逃尚未抓获归案的犯罪分子,也包括脱逃的未决犯和已决犯。至于毒品犯罪分子所犯的具体罪名以及判处何种刑罚,则不影响本罪的成立。(3)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对毒品犯罪分子予以庇护即掩护、包庇为其掩盖罪行的行为。其包庇方式,不仅包括向司法机关提供虚假证明,为毒品犯罪分子掩盖罪行,而且也包括帮助毒品犯罪分子毁灭罪迹、掩藏犯罪工具,为其潜逃提供帮助等行为。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

(5)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犯罪。即行为人明知包庇的对象是上述毒品犯罪分子而有意予以包庇。即根据行为人对包庇对象的了解及所知的其它有关情况,结合其行为的客观表现,有充分的事实能够证明行为人应该知道包庇的对象是上述的毒品犯罪分子的,就应当认定为“明知”,而予以定罪。另外,行为人必须是在上述毒品犯罪分子已实施了毒品犯罪行为后才明知的,才能构成本罪。如果事先通谋的,则以共犯论处。

认定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时应注意:分清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与包庇罪的区别;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与一般“知情不举”的区别。

55、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根据《刑法》第349条规定,犯包庇毒品犯罪分子罪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缉毒人员或者其他国家机关人员掩护、包庇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的犯罪分子,依照前款从重处罚;事先通谋的,以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的共犯论处。

56、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窝藏毒品罪,是指明知是毒品或者毒赃,而为毒品犯罪分子藏匿、转移、隐瞒的行为。

(1)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司法机关同毒品犯罪作斗争的正常活动。

(2)犯罪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实施了为毒品犯罪分子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的行为。这种行为既包括为毒品犯罪分子提供隐藏毒品、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的场所,也包括为毒品犯罪分子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的行为。(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行为人明知是毒品、毒赃,而仍然为毒品犯罪分子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不知为毒品、毒赃,而实施了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行为的,则不构成本罪。

认定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应注意:把握既遂与未遂的区别;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行为一罪与数罪的正确定性;划清本罪与窝赃罪的界限。

57、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依照《刑法》第349条的规定,为犯罪分子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于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58、走私制毒物品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走私制毒物品罪,是指违反国家有关法律、规定和海关法规,逃避海关监管,非法运输、携带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其他经常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或者配剂进出国(边)境,数量较大的行为。

(1)该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对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他经常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和配剂进出口的管制,同时也侵犯了国家的对外贸易管理。(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实施了非法运输、携带制毒物品进出国(边)境的行为。

(3)犯罪主体,即包括自然人,也包括单位。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论是我国公民,还是外国人,原则上都可成为该罪的主体。依照《海关法》第47条、《刑法》第350条之规定,单位也可成为本罪的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即明知走私的物品是制毒化学品,而实施走私行为。

认定走私制毒物品罪应注意: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区分本罪与走私罪的界限。

59、走私制毒物品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依照《刑法》第350条之规定,非法运输、携带制毒物品进出境,或者违反国家规定在境内非法买卖上述物品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量大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明知他人制造毒品而为其提供前款规定的物品的,以制造毒品罪的共犯论处,单位犯该罪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同一规定处罚,对单位判处罚金或予以罚款。

60、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所谓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是指违反国家有关管理法规,非法买卖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他经常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和配剂,数量较大的行为。(1)该罪侵害的客体是国家对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或者其他经常用于制造毒品的原料和配剂的管制。

(2)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在境内买卖制毒物品的行为。醋酸酐、乙醚、三氯甲烷等化学品既是医药和工农业的重要生产原料,又可以作为制造毒品的原料和配剂。因而对于这些物品的销售和购买、使用,国家实行管制,违反这些规定非法进行买卖,即构成本罪。具有合法手续依法进行买卖,不构成本罪。本罪必须发生在中国境内。在境外买卖或者跨境买卖,不构成本罪,但可能构成其他犯罪。

(3)犯罪主体,即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凡是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不论是我国公民,还是外国人,原则上都可成为该罪的主体。(4)犯罪主观方面,只能是直接故意,即明知买卖的物品是国家管制的制毒物品,而仍然实施买卖行为。如果误以为是其他化学物品而加以买卖,或者受人欺骗为他人代买的,则不构成本罪。

认定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应该注意:正确认定罪与非罪;正确认定犯罪形态。

61、非法买卖制毒物品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1)依照《刑法》第350条之规定,犯买卖制毒物品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数量大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2)单位犯该罪的,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按同一规定处罚,对单位判处罚金或予以罚款。

62、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是指违反国家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未经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私自种植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数量较大的行为。

(1)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毒品原植物种植的管制。毒品原植物,是指用来提炼、加工鸦片、吗啡、海洛因等麻醉药品的原植物,它既可作为制造医用麻醉药品的原料,又可成为制造鸦片、海洛因等毒品的原料。为了保证制造医用麻醉药品的需要,又要防止被毒品犯罪分子利用来制造毒品,国家对这些植物的种植实行严格的管制,严禁非法私种。任何单位和个人未经国家批准,或经国家批准但违反指令计划而超量种植,都是非法的。在我国,毒品原植物主要是指罂粟和大麻。(2)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国家有关法规,非法种植数量较大的毒品原植物的行为。种植是指播种、插苗、移栽、施肥、灌溉、除草、收获等一系列行为,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其中一种行为,即可构成本罪。根据《刑法》第351条规定:数量较大是指种植罂粟500株以上。(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而故意种植。

认定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应注意:划清本罪与制造毒品罪的区别;本罪与妨害公务罪的关系。

63、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依照《刑法》第351条规定,非法种植罂粟500株以上不满3000 株或者其它毒品原植物数量较大的,经公安机关处理后又种植的,抗拒铲除的,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非法种植罂粟3000株以上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数量大的,处5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或没收财产。非法种植罂粟或者其他毒品原植物,在收获前自动铲除的,可以免除处罚。

64、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及其犯罪构成?

本罪是指违反国家对毒品原植物种植的管理法规,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的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数量较大的行为。(1)本罪所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毒品原植物种植的管理制度。

(2)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的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数量较大的行为。(3)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未经灭活的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而仍然买卖、运输、携带、持有。

认定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应注意:划清罪与非罪的界限;本罪与制造毒品罪的区别。

65、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依照《刑法》第352条规定,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的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数量较大的行为,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66、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是指违反国家禁毒法规,以引诱、教唆、欺骗为手段,促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本罪属于选择性罪名,在具体认定罪名时,应根据犯罪分子实施行为的具体特征,按照选择性罪名的定罪方法予以认定。(1)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不仅侵犯了社会治安管理秩序,同时也侵犯了他人的身心健康。其引诱、教唆、欺骗的对象是从未吸食、注射过毒品或曾吸食、注射过毒品但已戒除的人。

(2)犯罪的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以引诱、教唆、欺骗为手段,促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

所谓引诱,是指以精神或金钱、物质及其它方法勾引、诱使、鼓吹、拉拢本无吸食、注射毒品意愿的人从事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例如,行为人有意在他人面前大肆鼓吹吸食、注射毒品带来的奇妙幻觉和兴奋,以刺激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好奇心等。所谓教唆,是指以劝说、怂恿、授意、挑拨或唆使为手段,鼓动本无吸食、注射毒品意愿或意志不坚定的人吸食、注射毒品。教唆的方式,可以是口头的,也可以是书面的,甚至是示意性动作。

所谓欺骗,是指以编造虚假事实,掩盖毒品真象的方法,使他人不知是毒品而予以吸食、注射的行为。以上三种行为,均可分别构成一个独立的罪名,只要行为人实施了其中的一种行为,即可构成犯罪。(3)犯罪的主体系一般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即行为人明知是毒品,而有意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不管行为人的动机是牟利、报复,还是拉人下水,只要实施了上述行为,即构成本罪。

认定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应注意:犯罪与治病的区别;本罪与贩卖毒品罪的区别;本罪与教唆犯罪的区别;既遂与未遂的认定。

67、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1)依照《刑法》第353之规定,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引诱、教唆、欺骗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从重处罚。依照《刑法》第356条之规定,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本罪的,从重处罚。

68、强迫他人吸毒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强迫他人吸毒罪,是指违背他人意志,使用暴力、胁迫等手段,迫使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

(1)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双重客体,即不仅侵害了社会治安管理秩序,同时也侵害了他人的人身权和健康权。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背他人意志,使用暴力、胁迫等手段,强迫他人非自愿的吸食、注射毒品。

所谓暴力,是指以殴打、捆绑、杀伤、拘禁等足以危及他人健康或生命安全的方法,致使被迫者不能反抗或不敢反抗。

所谓胁迫,是指行为人以实施暴力或其他危及被害人利益的方法进行威胁和恐吓,实行精神强制,使不愿吸食、注射毒品的人产生恐惧,迫使他人违心地吸食、注射毒品。胁迫的方式,既可以用明确的语言进行威胁,也可以用某种动作或者示意行为进行威胁。胁迫的内容无论真实与否,只要使他人受到精神强制即是胁迫。

(3)犯罪主体系一般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即明知是毒品而强迫他人吸食、注射。不论行为人出于何种动机和目的,均不影响本罪的成立。

认定强迫他人吸毒罪应注意:区分既遂与未遂的界限;多次引诱、教唆、欺骗以及强迫他人吸毒行为的定罪问题;强迫他人吸毒致人死亡案件的认定。

69、强迫他人吸毒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1)根据《刑法》第353条第2、3款的规定,强迫他人吸食、注射毒品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强迫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的,从重处罚。

(2)依照《刑法》第356条之规定,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的,又犯本罪的,从重处罚。

70、容留他人吸毒罪及其犯罪构成是什么?

容留他人吸毒罪,是指行为人利用自己的住房或者其他场所,召集、收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并从中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

(1)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双重客体,不仅侵害了社会治安管理秩序,同时也侵害了他人的人身权和健康权。犯罪对象是自愿吸食、注射毒品的人。如果被侵害的对象是非自愿吸食、注射毒品的人,则不构成本罪,但是可能构成其他犯罪。(2)客观方面表现为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所谓容留他人吸食、注射毒品,是指为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场所和便利条件。(3)犯罪主体系一般主体。

(4)犯罪的主观方面必须是故意。即明知是吸食、注射毒品人员而又有意容留并提供场所和便利条件。

认定容留他人吸毒罪应注意:本罪与引诱、教唆、欺骗他人吸毒罪的区别;本罪与强迫他人吸毒罪的区别;本罪与贩卖毒品罪的区别;主观上只能出于故意,如果行为人明知他人走私、贩卖毒品而提供毒品的,或以牟利为目的,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毒品的,以走私、贩卖毒品罪论处。

71、容留他人吸毒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1)根据《刑法》第354条的规定,犯本罪者,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罚金。

(2)对于容留他人吸毒罪,应当区别以下三种不同的犯罪行为,分别予以从轻到重的处罚:对单纯容留行为的,应当处以相对较轻的刑罚;对以牟利为目的的容留行为的,应当在法定刑幅度内处以相对较重的刑罚;对以贩卖毒品为目的的容留行为的,应当以容留他人吸毒罪从重处罚,并在此基础上与贩卖毒品罪进行数罪并罚。(3)依照《刑法》第356条之规定,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本罪的,从重处罚。

72、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及其犯罪构成?

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是指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单位和个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行为。

(1)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管理制度。

(2)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违反国家关于麻醉药品、精神药的管理规定,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行为:一是该行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二是提供的对象必须是吸食、注射毒品的人;三是提供的药品必须是受国家管制的、即可以作为毒品使用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四是非法提供的行为必须是无偿的供给或赠送。

(3)本罪的犯罪主体是特殊主体,即依法从事生产、运输、管理、使用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人员或单位。

(4)主观方面是故意。一是明知提供行为的违法性;二是明知提供的药品是受国家管制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三是明知接受药品的对象是吸食、注射毒品的人;四是主观上不是以牟利为目的。

认定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应注意:注意区分罪与非罪;区分本罪与贩卖毒品罪的界限。

73、非法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罪的刑事责任是怎样规定的?

(1)依照《刑法》第355条的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7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向走私、贩卖毒品的犯罪分子或者以牟利为目的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国家规定管制的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精神药品的,依照本法第347条的规定定罪处罚。非法向吸食、注射毒品的人提供毒品的单位,对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照上述规定处罚,并对单位判处罚金。(2)依照《刑法》第356条之规定,因走私、贩卖、运输、制造、非法持有毒品罪被判过刑,又犯本罪的,从重处罚。

74、我国有关禁毒的行政法规主要有哪些?

(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1984年9月20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规定了对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实行特殊管理办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1986年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规定对吸食鸦片、注射吗啡、种植罂粟等毒品原植物等予以处罚。

(3)《麻醉药品管理办法》。1987年11月28日,国务院发布《麻醉药品管理办法》,对我国麻醉药品的种植、生产、供应、运输、进出口、使用的管理作了严格的规定。同时还规定了违反该法的处罚措施。

(4)《精神药品管理办法》。1988年12月27日国务院发布《精神药品管理办法》,对我国精神药品的种植和生产、供应、运输、进出口、使用的管理作了严格的规定。同时还规定了违反该法的处罚措施。

(5)《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1990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禁毒的决定》,有很多条款内容涉及禁毒的行政处罚问题。规定对吸食、注射毒品的,由公安机关处15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和吸食、注射器具。

(6)《强制戒毒办法》。1995年1月12日,国务院发布《强制戒毒办法》,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禁毒的决定》制定的一项重要的禁毒行政法规,对我国依法开展禁吸戒毒工作,教育和帮助吸食、注射毒品成瘾人员戒除毒瘾,保护公民身心健康,维护社会治安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75、毒品违法行为主要包括哪些?

(1)非法持有毒品的违法行为;(2)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的违法行为;(3)吸食、注射毒品的行为;

(4)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的违 法行为。

(5)非法走私、买卖、运输制毒物品的违法行为

76、什么是非法持有毒品的违法行为?应如何处罚?

非法持有毒品违法行为,是指非法持有鸦片不满200克、海洛因或甲基苯丙胺不满10克或者其他少量毒品,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行为。

对非法持有毒品违法行为,应由公安机关处15日以下拘留,可以单处或者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并没收毒品。

77、什么是走私、非法买卖、运输制毒物品违法行为?应如何处罚?

走私、非法买卖、运输制毒物品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规定,走私、非法买卖、运输易制毒的特殊化学物品,数量较少尚不构成犯罪的行为。对走私行为,按海关法有关规定处罚;对非法买卖、运输制毒物品的违法行为,依照有关法规处罚。

78、什么是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违法行为?应如何处罚?

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规定,非法种植罂粟、大麻等毒品原植物数量不满500株且无其它情节的行为。

对非法种植毒品原植物违法行为,应由公安机关处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3000元以下罚款。对于在收获前自动铲除的,可以免除处罚。

79、什么是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的违法行为?应如何处罚? 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的违法行为,是指违反国家规定,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未经灭活的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数量较少,尚不构成犯罪的行为。

非法买卖、运输、携带、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的违法行为的,予以没收,处以15日以下拘留,单处或者并处3000元以下罚款。

80、对吸食、注射毒品行为应如何处罚?

篇8:涉农法律法规有哪些

2008年1月1日我国《农业保险统计制度》基本框架分为农业保险和涉农保险两大类。农业保险又分为种植业保险和养殖业保险, 是指由保险机构经营, 对农业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因遭受约定的自然灾害、事故或者疫病所造成的经济损失承担赔偿保险金责任的保险。[1]涉农保险是指除农业保险以外, 其他为农业服务业、农村、农民直接提供保险保障的保险, 包括涉及农用机械、农用设备、农用设施、农房等农业生产生活资料, 以及农产品储藏和运输、农产品初级加工、农业信贷、农产品销售等活动的财产保险;涉及农民的寿命和身体等方面的人身保险, [1]总之, 涉农保险包含的险种种类繁多且范围难以确定。目前,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经济实力的提高, 对三农问题更加重视, 由过去单纯的种植、养殖保险, 逐渐扩大到涉农保险, 更加重视农民福利的提高。

二、我国涉农保险发展及其制约因素

近年来, 我国各项涉农保险也取得一定的发展。2009年底为止, 全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为133.8亿元, 保险金额为3812亿元;包括涉农保险 (农房保险、农机保险等) 保费收入为25.2亿元, 提供风险保障为1.6万亿元, 支付赔款为16.4亿元。[2]在全国各地出现了不同种类的涉农保险模式:比如, 云南、四川以及浙江的“湛江模式”等。我国涉农保险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 但无论是险种推广, 还是保险规模远远达不到经济发展的要求。究其原因是我国涉农保险发展的法律制度滞后, 主要表现为:

1.涉农保险立法缺位

长期以来,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调整、社会服务的优化等, 主要依靠国家的一系列农业政策, 政策在指导农村改革中充当了相当重要的角色。反而法律的功效性并不明显。法律对农村经济和改革的介入程度相对少的多, 在决定农村经济发展的诸要素中选择, 基本把政策列为首要因素, 而将法律处于次要位置。政府不是通过立法活动保障农业保险的发展, 而是主要采用政策支持、政府号召的办法, 掩盖了立法发展的迫切性。

现行的《农业法》和《保险法》只是简单提及农业保险, 并未涉及到具体的政策性涉农保险内容, 不是专门的涉农保险法律规范, 就很难有效保证政策性涉农保险的运行。还有一些地方依据中共中央的一些决定或地方政府的意见来开展涉农保险, 不具有法律的约束力和权威性, 不能保证涉农保险顺利、有条不紊的进行, 涉农保险常常随着政府换届而中断, 缺乏可持续性。我国农村政策和农村法律位序倒置, 政策代替法律, 法律又貌似政策, 导致二者的作用都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

2.政府财政支持政策缺位

涉农保险具有政策性和准公共物品属性, 需要政府的支持和配合。2004~2007年, 中央连续发出四个一号文件, 提出“加快建立”、“扩大”、“稳步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的试点。2006年《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 这些政策较为宏观, 缺乏操作性。政府对农业保险的支持仅限于免征营业税, 却没有配套措施。2007年, 才推出少量的政策性农业保险, 目前只限于生猪和水稻, 财政给予涉农保费补贴支持力度不够。涉农保险由于自身的特殊性, 具有风险高和赔付率高的特点, 如果完全市场化运营将会导致:一是投保人无法承担高昂的保费, 二是保险人 (商业保险公司或者其保险机构) 也无法承担数额巨大的灾害赔偿。商业保险公司作为商事主体, 以追逐利润为目标, 要保证商业保险公司开展农业保险业务, 至少能够经营下去。所以要做到这些, 没有国家的参与不行, 这也是我国涉农保险经营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3.涉农保险经营体制不合规律

我国以前的涉农保险业务是由商业保险公司来经营, 商业保险公司并没有把涉农保险同商业性保险分离开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打破了人保系统独家垄断经营的格局, 人保公司经营机制也随之进行改革, 导致其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与涉农保险长期严重亏损 (公司长期暗补) 之间的矛盾日益激烈。于是, 人民保险公司系统内开始调整农保险种结构, 逐步停办了一些高风险的险种, 使农业保险的业务不断萎缩。在现有的条件下, 保险公司经营高风险的涉农保险, 会与商业保险的利益原则发生严重背离, 如果经营体制不改革, 涉农保险就难以获得良性的共同发展。

4.涉农保险相关主体责任不明确

长期以来, 我国保险合同的签定都是以《保险法》作依据, 完全依照商业保险法来规定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责任关系。我国目前推行的政策性涉农保险不同于商业性保险, 具有很强的政策性特点, 涉及的主体多, 权利、义务、责任关系复杂, 必须对其进行重新的适当定位, 这直接决定了涉农保险能否健康、持续的发展。虽然目前我国各地正在进行政策性涉农保险的试点工作, 涉农保险的运作仍然存在很多问题。由于缺乏相关的权责规定, 不能有效的指导和规范各个主体的行为, 影响了涉农保险的持续发展。

5.农业再保险体系未建立

农业再保险是我国农业保险经营的稳定器和安全网, 它可以扩大商业保险公司的承保能力, 增加保险业务量, 同时还可以均衡商业保险公司的业务结构, 分散商业风险, 降低农险的经营成本。尽管我国法律对再保险早已规定, 但是我国至今还没有建立起农业再保险体系, 这严重影响了农业保险公司的稳定经营和业务拓展。大部分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比较成功的农业再保险经营模式, 例如美国, 先由私营保险公司销售农作物保险, 联邦保险公司再和私营保险公司签订标准再保险协议, 向私营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支持。通过农业保险的再保险就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化解农业风险, 符合农险经营的大数法则。因此, 我国亟待出台农业再保险的法律法规。

6.涉农保险监管制度缺失

我国对政策性涉农保险缺少专门法律方面的监管。我国没有建立农业风险管理局, 也没有建立和实施专门的农业保险监管规则。在缺少专门监管的条件下, 涉农保险实行完全商业化经营, 主体行为不规范, 必然导致涉农保险无序发展和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一是保险公司为了实现利润可以随便撤消险种, 抬高费率, 造成市场供给短缺, 需求不足;二是政府对涉农保险支持的随意性很大, 许多地方政府基于自身财政能力, 取消对涉农保险的补贴, 甚至反过来任意侵占保险利益, 从而加剧涉农保险经营的不稳定性。目前, 农业保险最为严重的问题还表现为:一是保险基金运作无序, 保险基金收支、管理和运作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欺诈行为;二是多头管理, 缺少专门监督, 随意挪用资金情况严重;三是损害了保户的利益, 导致百姓对政府缺乏信任。由此看, 没有专门的农业保险立法作为保障, 政策性涉农保险很难打开局面, 实现有序的发展。

三、涉农保险优化发展的法律制度的思路

1.涉农保险经营范围优化的法律制度

涉农保险涉及农民家庭财产、农房、农机、农村小额贷款借款人人身保险等业务, 按照是否接受政府财政补贴, 分为政策性涉农保险和商业性涉农保险。应具体细化涉农保险的类型, 关于农用机械、农用设备、农用设施、农房等农业生产生活资料的涉农保险, 应属于政策性涉农保险业务;涉及农民的寿命和身体等方面的人身保险应属于商业性涉农保险;农产品储藏和运输、农产品初级加工、农业信贷、农产品销售等活动的财产保险应属于准政策性涉农保险。涉农保险经营范围优化的立法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涉农保险和农业保险的优化发展, 将涉农保险与农业种植业保险紧密结合起来, 互为补充, 协调发展;二是涉农保险内部的优化发展, 应该遵循农业生产生活资料、农民人身保险和农村财产保险相结合的原则, 使不同用途的涉农保险, 互相支持, 协调发展。

2.涉农保险的商业性和政策性业务优化的法律制度

(1) 近期尽快出台《政策性涉农保险条例》。

制度经济学认为, 一个节省交易成本的制度安排、制度框架和制度创新非常重要。我国政府必须改变涉农保险制度供给缺位问题, 颁布专门的涉农保险条例, 调整涉农保险中政府、保险公司、农户之间的关系;通过法律明确规定涉农保险的经营目标、经营原则、组织形式、政府支持方式、实行自愿保险或强制保险等。

(2) 近期明确政府财政补贴的范围及方式。

由于我国地区发展的严重不平衡性, 政策性涉农保险制度应采取各省份分散决策的方式, 中央、地方共同对农户予以保费比例补贴。我国现阶段政策性涉农保险以保障农户的再生产能力为主, 以保本作为对农户的保障水平是减轻政府负担的有效方式, 逐步发展过渡到保收入的成熟阶段。政策性涉农保险应以补偿农业生产经营中的自然灾害损失为主。补贴方式应先确定一个重点补贴的目录, 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按一定比例分摊保费补贴, 剩下的由农户自己承担。

(3) 远期政府应设计一套利益诱导机制。

首先, 以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作为依托, 以各种方式降低保险公司经营涉农保险的私人边际成本, 保证其经营涉农保险可以获利 (如拓展涉农保险经营范围、对外开放涉农保险市场等) , 吸引更多的商业性组织参与涉农保险。其次, 建立相应的诱导机制 (如灾后利益的分配要严格与涉农保险的投保行为挂钩;保险盈余分配与涉农保险行为挂钩;发放涉农贷款与农业投保行为挂钩等;提高投保人“搭便车”的成本等) , 有助于私营保险机构市场化经营。最后, 要完善财政补贴机制。借鉴国外经验, 建立专门研究机构, 设计和精算涉农险种、费率、政府补贴份额等, 检查监督保险经营绩效和政府补贴使用状况, 定期公示。

3.涉农保险组织结构优化的法律制度

(1) 组建政策性农业再保险机构。

我国应组建中国农业保险公司, 作为政策性涉农保险机构, 只经营再保险业务, 接受其他农业保险机构的分保, 充当最后保险人角色。国家也可以通过农业立法、财政税收支持等方式鼓励现有的股份制保险公司参与涉农再保险, 主要接受涉农相互保险公司的分保业务, 弥补其保险过程中逆选择和道德风险防范难的弱点;利用募集资本的优势, 建立涉农巨灾保险基金, 解决涉农保险的高赔付率的问题。

(2) 发展合作性涉农保险机构和涉农相互保险公司。

我国农业底子薄、经济实力弱, 农民保险意识不强, 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呈多层次, 适合于建立以合作制涉农保险组织为主体的体系。合作制包括:较低层次的涉农保险合作社和较高层次的涉农相互保险公司两种形式。涉农保险合作社是建立在农村基层、面向广大农民而成立的一种合作性质的保险组织, 适合于我国农村经济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具有易于防范涉农保险中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 农民参加保险比较便利以及非盈利性的特点。相互保险公司是根据相互保障原则, 由某些对同类性质的风险具有保险需求的人组成的法人组织, 其全体成员既是保险人, 又是投保人, 可从公司得到分红, 享受公司的利润盈余, 适合于我国经济比较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国家应建立县域涉农相互保险公司, 自主经营, 平衡整个县域范围内的涉农保险。国家应加大对农业相互保险公司的财政和税收支持, 增加财政拨款, 加大税惠幅度, 提高涉农保险的保障能力。

(3) 发展商业性保险公司和专业股份制涉农保险公司。

如果给予我国商业保险公司一定的优惠政策进行鼓励, 就能够发挥涉农保险的一定作用。商业性保险公司经营政策性农业保险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和条件:拥有经营保险的技术和配套的专业人才;可以开拓农村的寿险市场、产险市场等;拥有比较规范的制度和较好的信誉。由于商业性保险公司的盈利最大化目标与涉农保险的亏损性的矛盾, 政府的优惠程度有限以及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因此, 商业性保险公司只能作为涉农保险的一种补充形式。专业性的股份制农业保险公司具有股份制公司的优势, 公司通过“以险养险”, 促进公司的持续经营。

4.涉农保险发展模式优化的法律制度

(1) 明确多元化的涉农保险经营主体。

我国各地自然条件、农业生产技术和农业发展水平的差别较大, 因此, 应在不同地区建立相应的农业保险公司, 负责当地农业保险的经营业务。应以当地政府为主导, 构建专业化的农业保险公司、相互农业保险公司和商业保险公司等多元化的农业保险经营主体。以政府为主导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中央政府, 应该对农业保险给予法律上保障、监督管理、财政支持;对涉及国计民生的基础性农作物进行强制保险;对保费和业务费进行补贴, 提高参保率, 分散风险, 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二是地方政府, 应结合本地的农业生产情况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 选择不同的涉农保险发展模式。从而, 实现扩大投保面和保证保险业务的顺利开展。

(2) 适地选择合理的涉农保险发展模式。

根据我国的实际, 现阶段涉农保险应采取政策和市场两种手段, 适时适地选择合理的涉农保险发展模式, 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对象分别采取不同的手段。一是东部地区应以市场性保险为主, 西部地区应以政策性保险为主。二是涉农大户和农业开发公司应以市场性保险为主, 普通农户应以政策性保险为主, 特别贫困地区的农户应完全实行政策性保险。三是应成立专门的政策性农业保险公司 (从商业保险中逐步把涉农保险业务分离出来) , 以国家保险公司引导涉农保险发展方向;以各省农业保险公司引导涉农保险发展方向;以各省农业保险公司的区域性管理为业务主导, 构筑县、乡两级的农业保险公司为经营主体的涉农保险体系。

5.涉农保险基金体系优化的法律制度

(1) 建立涉农保险基金。

由政府拨付、保险公司收取的部分保费共同组成基金, 主要应对严重自然灾害导致保险超过赔付额的情况。在保证充分的偿付能力之后, 可以进行银行存款、国债和投资基金等多渠道投资, 投资收益纳入其中, 以共同应付高风险、高赔付, 保证涉农保险的稳定发展。

(2) 政府应给予涉农保险必要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

给予保险公司必要的经营管理费用补贴, 免征经营涉农保险业务一切税费, 给予农民适当的保费补贴。还应随着我国财政经济能力的增加和农民支付能力的增加, 不断调整补贴的比例。[3]

(3) 多方筹集涉农保险资金。

涉农保险具有很高的社会公益性, 作为涉农保险的受益者应该和农民共同承担保费, 多渠道共同筹集涉农保险基金:一是政府的涉农风险基金列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每年应从财政收入中划拨一部分, 设立涉农风险基金。二是公司经营涉农保险业务的保费收入。保险公司从事涉农保险业务时, 投保农民作为涉农保险的直接参与者与受益者, 应依据费率缴纳保费, 成为保险基金的基本组成部分。三是商业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一定比例的提取。政府通过赋予商业性保险公司捆绑式经营的权力, 并将其商业保险业务的一定比例保费收入上交国家农业保险公司, 纳入农业风险基金。四是国际银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及我国商业银行的贷款。

必须严格管理涉农风险基金, 由国家农业保险总公司统筹使用, 税务、财政部门征缴和管理, 并接受相关部门的监督。

6.涉农再保险体系优化发展的法律制度

(1) 设立专业的涉农保险公司。

国家应设立专业的涉农再保险公司, 建立多层次的涉农风险转移机制, 逐步完善中央地方财政支持的涉农再保险体系, 为涉农保险稳健发展提供保障。我国目前应建立政策性全国涉农再保险公司, 直接由政府对其他涉农保险经营机构 (商业性保险公司、政策性保险公司或互助保险公司等) 经营的保险业务进行再保险, 按照低于涉农风险的实际费率来承保。如果保险业务赔付率超过一般赔付率时, 就由再保险公司进行赔付。

(2) 设立涉农风险管理基金。

设立涉农风险管理基金, 将其列入再保险基金帐户, 用于存放涉农保险经营机构的再保险费用和税收减免费用, 用于对经营政策性涉农保险的经营机构进行再保险赔偿。通过税收减免形成的基金, 主要用来应对大灾之年超过再保险赔付率时, 对涉农保险进行赔付。保证农户能够承担相关的费用和涉农保险公司获得盈利;使涉农风险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分散;政府同时通过对涉农再保险公司的经营综合调节, 保证涉农保险的健康持续发展。

(3) 对涉农保险立法。

对将来的涉农保险立法, 一是由国家涉农保险总公司提供大额再保险, 再由各级分公司提供小额再保险, 形成层层分保体系。二是农业主管部门应充分调动国内外再保险公司的积极性, 制定涉农再保险方案, 分散涉农保险经营风险。三是明确在再保险赔付缺口之外, 财政给予无息贷款或巨灾风险基金赔付。四是在一定范围内实行横向分保试点并逐步推广, 初步构建成一个纵向和横向分保相结合的涉农再保险体系。

7.涉农保险监管优化的法律制度

对政策性涉农保险的监管立法, 要更加注重对保险机构风险承担能力的监管和经营机构内部管理的监管。具体监管内容包括:

(1) 对涉农保险机构管理的监管。经营政策性涉农保险业务的机构必须向监管机构提出申请, 经过监管机构审核同意, 才能经营涉农保险。因产业结构调整或其他原因, 发生地址变更、撤消或负责人变动, 应事先征得保险监管机关的许可, 才能进行相应的变更。

(2) 对政策性涉农保险业务的监管。管理机构对保险公司设计的保险条款和费率都应报审并备案, 同时要加强保险准备金充足性的监管。监管机构应制定严格的法定标准, 随时对保险准备金进行监督;还应加强对政策性涉农保险产品和费率进行监管。保险费率的厘定必须科学合理, 报监管部门审批, 防止保险公司故意提高或降低费率。

(3) 对涉农保险偿付能力的监管。及时准确地评价政策性涉农保险经营者的偿付能力, 防范和化解涉农保险市场风险。制定相应的涉农保险监管会计制度, 加强财务会计报表真实性监管和查处力度;建立资产负债匹配动态的监管模式, 对保险经营公司的总资产进行监管;要设计出有效评价农业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的指标体系。

(4) 发挥保险行业协会维护涉农保险市场的作用。行业协会能够维护行业和会员利益, 协调投保农户、经营者、政府之间关系, 促进行业间交流, 进行涉农保险知识宣传等。行业协会有权代表保险行业提出有关政策、立法和行业规划等方面的建议。通过与有关政府部门的沟通, 及时向监管部门和政府反映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创造有利于涉农保险业发展的社会和政策环境。

(5) 完善特殊的理赔机制和便捷的诉讼机制。一是完善特殊的理赔机制。涉农保险的特殊性决定了其不同于商业保险的理赔, 由于涉农保险损失的原因比较复杂, 理赔必须科学、公正、合理和及时。我国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现金和实物相结合的赔偿方式。为了有效防止心理疏忽、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 我国涉农保险法律制度应根据不同投保对象, 设置合理的保险金额和免赔额。二是建立便捷的诉讼机制。对于涉农保险理赔过程中产生纠纷, 应启动民事诉讼程序。为了解决诉讼审理期相对较长的问题, 应建立一套具有可行性的便捷的涉农保险诉讼机制。

参考文献

(1) (2) 杜林.论农业保险统计制度的改革与发展[J].保险研究, 2008, (03) .

(3) 任晓.一行三会:扩大农业保险和涉农保险覆盖面[N].中国证券报, 2010-07-28.

上一篇:让地球快乐起来作文下一篇:病假工资应该怎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