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调研报告

2024-05-24

涉农调研报告(精选8篇)

篇1:涉农调研报告

绛县农村信用联社

关于对涉农主体金融需求情况的调研报告

现将我联社对辖内涉农主体金融需求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调研组织实施情况

根据市联社《通知》要求,我县联社领导高度重视,立即组成专项工作小组,由联社理事长张小龙亲自挂帅,主任许国荣具体负责,并抽调信贷管理部、个人客户部等相关职能部门人员对照有关内容进行逐项调研和信息收集。调研中主要通过各社汇总、深入人行县支行部门调取等方式,确保有关数据真实、准确、有效。

二、金融服务现状

截止2011年3月底,我县信用社各项存款余额万元,各项贷款余额万元,占全县各金融机构贷款总额的%,其中农业贷款万元,当年累计投放万元,当年纯投放万元,增幅达%,同比多增万元。农业贷款中,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余额万元,占比%;农户联保贷款余额万元。农业贷款余额占到全县金融机构农业贷款余额的95%以上。

各类涉农贷款中,农林牧渔业贷款余额53893万元,较年初净增1022万元;农户消费贷款余额48万元,较年初减少29万元;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贷款13689万元,较年初增加616万元。

据调查,全县205个行政村、54345户农户中,金融服务覆盖面达80%左右,其中43770户享受了农村信用社的信贷服务。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县农村信用社在支农工作中投入了大量信贷资金,有力支持了全县“三大特色产业”,即以山楂、大樱桃为主的林果业、以养牛、猪、鸡、鹿为主的畜牧业、以黄芩、柴胡等为主的特色中药材种植,较好的发挥了农村信用社的金融支农主力军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一是社会信用环境和经营环境仍需不断改善。通过近几年评定信用村、信用户,已呈现出农户信用贷款快速增长,贷款质量逐步提高,社会信用基础不断改善的良好局面。但是,仍存在社会信用环境、执法环境欠佳问题,主要表现在企业悬空债务、个别赖债者逃废贷款债权、公职人员拖欠贷款不主动归还等现象上。一方面是部分企业信用观念淡薄,存在着赖债思想。有的企业借改制破产之机,想方设法逃废、悬空信用社债务;有的企业利用金融业不规范竞争之机,多头开户,隐瞒经营成果,恶意拖欠贷款利息;有的企业破产后,有效资产所剩无几,信用社得到的补偿十分有限,资产损失严重。另一方面存在执行难问题。农村信用社起诉借贷纠纷胜诉后,得不到有力执行,导致赢了官司输了钱,无疑增大了信用社的经营难度。为此,建议由地方县政府牵头,建立有效联动机制,推进信用工程建设,动员全县干部职工和社会各界加强诚信意识,使全县尽快形成“争创信用村,争当信用户,争做诚信人”的良好氛围。

二是加大支持力度,出台优惠政策。目前。农村信用社承担着全县85%以上的农村金融服务业务,尤其在支持“三农”贷款

中,风险大、成本高。因此,建议政府结合实际,加大对信用社工作的支持力度,使农村信用社轻装上阵,集中精力支持县域经济的发展:一是协调将信用社所在地各部门及企业的存款存入当地信用社,做到取之于农,用之于农;二是将信用社所在地的农业、林业、建筑、水利、畜牧、教育等涉农部门的资金开户到当地农村信用社;三是规范非金融机构行为,使农村资金返流回归信用社,返哺于“三农”;四是加大扶持资金支持,帮助化解历史包袱。由于历年历史包袱沉重,影响着银监部门监管评级升级规划目标实现。另外,历史遗留的不良贷款存在清收难。为此,建议地方党委、政府在扶持资金划拨上加大力度,帮助信用社进行股金分红。

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金融风险规避机制,分散农村金融行业风险。一是建立金融风险管理组织机构。承担行业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的管理,负责对行业风险、政策风险、市场风险的分析、预警工作。二是加快建立农村信用担保体系。鼓励现有商业性担保机构开展农村担保业务,解决“三农”发展中抵押担保不足的问题,发挥信贷资金的杠杆作用和乘数效应,增加“三农”资金投入总量。三是逐步完善农业保险,尽量减少自然灾害导致的信贷资金损失。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九日

篇2:涉农调研报告

近年来,随着中央、省、市、县不断加大财政涉农资金投入力度,农村的基本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农民纯收入逐年增长,特别对基础设施建设、种粮直补、农产品品种改良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均有很大提高,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确保越来越大的涉农资金板块能更行之有效地应用于推进“三农”发展,各级财政部门加强了对涉农资金使用、分配、管理等方面监督,我县更率先创新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新模式,为涉农资金安全良好运行打下坚实基础。而不可否认的是,当前涉农资金名目种类繁多,来源渠道广泛,资金性质复杂,资金监管往往存在薄弱地带,需要引起高度重视予以解决。现结合斑竹园镇涉农资金监管工作实际,就监管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一一罗列,形成报告。

一、斑竹园镇涉农资金监管日常工作开展情况 XXX年,XXX镇财政补贴惠民资金投入XXX万元,用于保障农民群众基本经济利益,投入涉农项目类资金达XXX万元,主要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针对资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督,镇政府及职能部门通过区分资金来源、性质、用途,实施分类监管,从资金流向、到位情况等方面严格把关,多项举措确保涉农资金平稳运行。

一是建章立制注重强化执行。一方面,建立和完善涉农资金监管制度体系,针对存在的缺失和漏洞,完善项目招投

标、审计验收、资金直达、公示公开、责任追究等制度,大力推进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制度实施。另一方面,利用政府网站、政务公开栏、横幅标语、电视媒体等多种形式,对涉农专项资金的名称、来源、数量、项目安排等情况进行广泛宣传,并实施不定期抽查巡查,化制度为行动,确保不走过场、不流于形式,真正实现以制度管人、理事,源头防范涉农资金领域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

二是加大宣传引导社会监督。结合镇、村公开公示、抽查巡查和走访调查,重点对资金拨付、直达、去向情况进行掌握和核实,以村组会议、村民代表大会、入户宣传、公开宣传等方式,引导农户及其他社会人士参与涉农资金监管,并畅通监督渠道,设立群众举报电话,做好群众来访接待,针对其所反映的情况及时进行核实和反馈。

三是电子平台实时监督反馈。注重运用现代化手段为涉农资金运行保驾护航,在资金支付上,实行账户直达,财政补贴惠民资金利用“一卡通”及时足额打卡发放到享受对象,项目类资金细化分解到人,通过银行代发系统打卡发放,减少资金传达中间环节;在监督管理上,强化乡镇资金监管系统维护,及时录入项目类、补贴类、“三资”类资金监管信息,落实监管信息通达和反馈机制。

四是创新方式落实包干监管。把包村干部涉农资金监管作为构建多层次、立体式的监管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落

实包村干部主体责任,实行以奖代补,将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纳入干部年终考核内容,按实际情况兑现奖惩,并精简包村干部履行监管职责的对应材料,规范监管信息填报,注重实效严防形式主义,确保实现监督关口前移和监督全过程无缝隙连接。

二、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涉农资金监管体系的不断完善,涉农资金使用管理总体运行良好,但主观或客观因素造成的问题却不容忽视,其主要表现在:

1、部分项目监管主体与申报主体重叠。基层财政部门按职能划分承担监管财政资金流向及安全责任,按照财务原则规定要实行“账钱分管”,因此财政部门本身不应具备补助资金申报造册职能,否则将造成造册、发放合一而不能实现有效的资金监管,但按照上级部门要求仍有部分补贴清册由财政部门造册(如农资综补、粮食补贴)。

2、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成效不明显。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作为一项监管创新举措,本意将监管关口前移,形成立体化监管模式,但从实际开展结果来看,相当部分包村干部未将监管工作纳入包村常态业务,监管结果流于形式。

3、监管工作范围延伸不足。一方面,基层财政普遍面临资金、项目多头管理的情况,很多资金由项目主管部门管理,项目从招投标、实施到验收审计,均无乡镇财政部门参

与,基层财政无法实施有效监督;另一方面,部分监管浮于表面,未进行监管纵向延伸,如资金最终流向是否到达本人,仅停留在填报监管信息上。

通过调研,造成这些问题主要原因在于:

1、没有形成统一的监管、申报责任界定认识,主体责任不明确,界限混淆。

2、部分包村干部责任意识缺失,推卸责任,不愿监督。

3、包村干部涉农资金监管作为基层财政部门目标考核内容之一,但基层财政部门与包村干部没有直接管辖关系,难以推动包村干部开展监管工作,只能以协商方式进行,缺乏强制执行力。

4、基层财政部门力量薄弱,业务人员少,除监管工作外,业务人员往往兼任多项其他工作,且许多项目需要专管人员长期深入实地检查,项目多、业务量大、资金分散、多头管理。

三、针对问题谋求解决对策

1、明确主体责任划分。应明确“账钱分管”基本原则,明确资金发放清册编制主体责任单位,建立起主管职能部门提供、财政部门审核监管业务流程,确保涉农资金有效监管。

2、加强干部教育管理。要切实加强涉农资金监管干部的宗旨教育和法纪教育,用艰苦奋斗、节俭办事、廉洁奉公的典型事迹教育干部职工,真正把会干事、干成事、不出事的干部推上台面,兑现经济待遇奖励。

3、政府主导包干监管。转换包村干部涉农资金监管主体责任,形成政府主导,职能部门配合推动的体系,将考核结果纳入政府年终综合考评内容,改变包村干部监管涉农资金被动局面。

篇3:涉农调研报告

关键词:涉农贷款,财政奖励,扶持政策

“ 三农” 问题关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中央1 号文件连续12年聚焦“三农”。 近年来,为了有效促进金融机构加大“ 三农” 信贷投放, 协调农村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的矛盾, 促进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的共同发展,人民银行、银监会、财政部等部门相继建立了与“三农”有关的统计制度及考核、奖励政策。 2007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建立了《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 2010年,为了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用于当地贷款,人民银行会同银监会又出台了《关于鼓励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将新增存款一定比例用于当地贷款的考核办法》。 同年,财政部下发了《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办法》。 从甘肃省实际看,政策实施以来,金融机构支持“三农”力度不断增强,有效地满足了“三农”发展的资金需求。

一、奖励政策执行效果

(一)财政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惠及面广,金融机构支农积极性不断增强

2010年9月,为了有效支持 “三农”发展,建立和完善财政促进金融支农长效机制,财政部出台了《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办法》。 随后,各级财政部门以及人民银行对该奖励政策进行宣传和引导,使金融机构全面了解和掌握了该奖励政策, 明确奖励政策实施的目的和范围,对奖励政策所规定的奖励条件、奖励资金的申请以及法律责任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 调研了解到,政策实施以来,省内大部分县域金融机构均享受了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红利。 近五年来, 涉农奖励政策政策共惠及全省400余家县域金融机构,已奖得奖励金额超过5亿元。 分机构看,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获得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额度最高,占全省奖励资金的半数以上, 奖补资金主要用于金融机构弥补经营成本、铺设营运网点、组织员工培训等方面。 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县域金融机构信贷支持“三农”发展的积极性, 有效发挥了财政资金在引导和促进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以及促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二)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农村金融主力军的地位更加突出

自2010年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考核工作开展以来,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对此项工作高度重视,立足县域实际,更好地服务“三农”,达到支农和增强自身资金实力的双赢局面。 一是新增可贷资金增加。 近年来,符合《考核办法》规定的甘肃省辖内县域法人金融机构考核达标率一般都达到90%以上。2011年以来至今,参加考核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累计新增可贷资金500多亿元, 为金融机构加大当地贷款投放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金来源。 二是调增支农再贷款使用限额。 为保证比例考核和兑付后续监测考核政策中支农再贷款激励政策的有效衔接,考核办法对考核中同时达到比例考核政策和兑付后续监测考核政策的法人金融机构调增再贷款限额。

(三)突出支农特色,有效促进金融机构加大 “三农”信贷投放

甘肃地处西北内陆欠发达省份,贫困面积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目前还有6220个贫困村、97万贫困户、470万贫困人口。 近年来,甘肃省紧紧围绕“365”现代农业发展计划、“1236”扶贫攻坚、“双联”行动及“1+17”精准扶贫,根据国家下发的支农、 惠农政策研究制定了相关的配套奖励措施,积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涉农领域的信贷支持力度,全省涉农贷款保持快速增长。 至2015年6月末,全省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4559.35亿元, 增长21.33%, 占各项贷款总量的37.25%。 从历史统计数据看,政策实施以来,我省涉农贷款一直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尤其是在2011年以后,涉农贷款都以24%以上的速度高位增长,且大都高于各项贷款增速;与此同时,涉农贷款占比也开始逐步提升,由2011年的36.04%迅速提高至2013年的37.76%。 2014年以来,受贷款周期性调整、不良贷款增多等因素影响, 涉农贷款增速及余额占比稳中趋降,但是从增量来看,涉农贷款年增量均高于上年同期,仅今年上半年的增量就高于2011年全年水平,金融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仍在稳步增强。

(四)发挥示范效应,涉农信贷创新亮点频现

在奖励政策的激励引导下,借助“双联”、“1236扶贫攻坚行动”和“金融扶贫示范县”创建活动等平台,全省各金融机构积极拓展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逐渐加大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扶贫开发项目等涉农领域的重点产品创新,产业“精准扶贫”贷款、“双联”惠农贷、牛羊蔬菜贷、 林权抵押贷款等数十项金融扶贫改革创新密集出台。目前,全省创新推出新型信贷产品和服务方式70余种,惠及1500多家涉农企业和250多万农户,基本满足了全省 “ 三农”多样化的融资需求。

(五)不断向县域延伸,农村金融基本实现县域网点全覆盖

在奖励政策激励下,全省金融机构在加大涉农信贷产品创新力度的同时,进一步转变经营意识和服务目标,不断布局县域的网点。 目前,农业银行、工商银行、邮储银行网点已经实现了县域全覆盖,甘肃银行已在83县(区)设立机构网点,邮储银行网点覆盖66%的乡镇,农村信用社网点实现乡镇全覆盖,并进一步向行政村延伸,同时农村新型金融机构也在加速发展,全省村镇银行数量达到17家。 目前,全省县域金融机构网点数量达到2654家,较2011年增加220家。

二、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从近几年实施情况看,涉农贷款统计制度及有关财政扶持政策在引导县域金融机构调整和优化信贷结构、加大涉农贷款投放力度、支持县域“三农”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出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一)涉农贷款统计数据质量有待提高

一是部分涉农贷款指标分类标准不太明晰,界定存在困难。 此次调研中,金融机构反映比较多的就是对农户贷款的界定。 《制度》中所指的农户主要是长期(一年以上)居住在乡镇(不包括城关镇)行政管理区域内的住户,还包括户口不在本地而在本地居住一年以上的住户。 随着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的深化,农村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发展,农业人口概念逐渐淡化,原农业人口“居住地”也不再稳定,这使“农户贷款”在贷款统计实践中缺乏可操作性。 调查发现,大部分金融机构在判定农户时仍以户口簿标注为“农业户口”为主。 二是基层金融机构统计人员对制度学习、理解程度不够,导致数据质量不高。 目前农村合作机构涉农贷款统计主要是手工统计,量大面宽,统计数据准确性很难保证,而商业银行核心业务系统数据集中在总行,涉农贷款统计数据也由各商业银行基层机构统计人员手工采集,逐级上报,由于基层一线人员对政策理解、标准把握、执行到位以及对承贷客户“活动”或“身份”的了解程度存在问题,导致涉农贷款登记信息和统计数据出现一定范围一定程度失真现象。 同时,由于涉农贷款数据的采集涉及到信贷、会计和统计等多个部门,客观上加大了数据采集难度。

(二)涉农贷款数据认定存在分歧,影响政策执行效果

一是财政奖励中所指的涉农贷款和人民银行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中的统计口径有所不同, 致使各级财政部门、金融机构在涉农贷款奖励申报、审核过程中易发生混淆。 《财政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管理办法》中所指的涉农贷款仅包括涉农贷款制度中的“农户农林牧渔业贷款”、“ 农户消费和其他生产经营贷款”、 “ 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农林牧渔业贷款”和“农村企业及各类组织支农贷款”四类。 调研发现,部分财政部门和金融机构对奖励政策细则及涉农贷款口径理解有误差,造成申报和审批的金额差异较大。 二是财政奖励办法中规定,审核认定的涉农贷款数据以人民银行金融统计管理信息系统中的“涉农贷款汇总情况统计表”(银统379表)为准。 随着“三农”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银行涉农贷款制度在不断完善,但财政部门对奖励办法中的涉农贷款数据来源没有做及时调整。 三是调研还发现,部分财政部门没有严格按照制度中的四类加总审核,而仅依据其内部规定进行认定。 部分金融机构按照财政部门的要求填报涉农数据,申报时需要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盖章确认后再报送财政部门,但如申报数据与人民银行系统内的数据不一致,而人民银行根据要求不能盖章确认,以至于金融机构在申报数据时面临两难境地。

(三)对考核奖励政策认识不够深入

一是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专业性比较强,所涉及的部门较多,调研发现,部分金融机构对此项政策的认识和理解不够深入。 有的金融机构认为此项政策只是针对农村信用社等涉农金融机构; 有的金融机构则认为申报过程较为烦锁,对奖励的标准和条件认识较为模糊,了解不全面,放弃了申报机会,从而影响了该奖励政策的实施。 二是就县域金融机构法人考核而言, 部分法人金融机构对政策的主要内容、考核标准、奖励政策、奖励申请流程等掌握还不够,致使政策实施大打折扣。 如大多数机构认为所谓的县域法人考核奖励政策仅仅是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上优惠一个基点,再享受不到其它优惠政策,而忽略了“对考核达标且财务健康的县域法人金融机构,可按其新增贷款的一定比例申请再贷款,并享受优惠利率”这一条。 金融机构对政策理解模糊,申请奖励或再贷款时瞻前顾后,错失优惠良机。

( 四) 增量奖励资金兑付缓慢, 奖励环节冗长, 资金兑付手续繁琐

据调查,目前金融机构申请涉农贷款增量奖励资金需要提供的资料有:工商税务登记证明、年度会计报表、涉农贷款发放质量认定表、奖励资金额度申请表等资料,要上报人民银行、银监局及多级财政等部门层层审批,手续繁琐、环节冗长。 金融机构年初提出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申请,一般年底还未能收到奖励资金。 加之,执行过程中,地方财政部门增加了奖金兑付的条件,延缓了兑付进度。 同时,奖励资金不到位的现象比较突出。 据了解,中央财政的奖励资金能够及时足额到账, 但地方财政在支付奖励资金时往往不能及时兑现或不能全额兑现,个别还存在延压中央、省级财政己兑付奖金的现象,省内大部分地区资金到位率不足60%。如平凉市2010年至今应获得奖励资金为10254.8万元, 实际到位资金5443.83万元,到位率仅为53.09%。

三、政策建议

(一)严格执行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切实保证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一是各金融机构要严格执行涉农贷款统计制度,进一步加强对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学习、培训,准确理解和填报相关指标、编制相关报表,对外披露和使用数据必须与人民银行系统的数据保持一致。 二是人民银行要加强对辖内各填报机构的指导与督促,纠正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及其扶持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做好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监督管理工作,定期和不定期地进行检查,不断督促金融机构提高涉农贷款专项统计报表的质量,确保涉农贷款专项统计制度的贯彻落实。 三是建议总行及时修订涉农贷款统计制度,确保涉农贷款数据能更加真实反映金融机构服务“三农”情况。

(二)完善 《办法 》中涉农贷款认定细则,加强财政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的协调配合

一是建议各部门加强对政策的深入理解和准确把握,并严格按照制度和办法规定,对财政奖励中涉农贷款的具体标准和范围进行认定,提高审核工作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同时,财政部门、 人民银行和银监部门应进一步完善沟通机制,建立统一的申报材料格式,简化审批手续,由三家单位建立审核小组,在规定期限内,对金融机构报送的材料进行集中审核,最大限度地提高政策执行效率。 二是财政奖励办法中所提到的“涉农贷款汇总情况统计表”(银统379表),统计指标科目已发生变化,建议财政部门根据人民银行口径进行调整重新界定口径和指标取数科目。 三是积极探索多样化的“财税+金融”政策衔接方式,确保涉农贷款增量奖励政策和贷款贴息、担保、税收减免、费用补贴等多项财税杠杆政策以及支农再贷款、存款准备金率、贷款利率等多项货币政策工具的统筹协调和密切配合。

(三)采取多种措施,加大落实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财政奖励资金的力度

一是简化程序,提高审批效率。 可由人民银行和财政部门根据统计报表及年度会计报表共同核实,减少申报手续及审批环节,提高审批效率。 二是加快奖励资金兑付进度。 增加财政预算,确保奖励资金足额兑现。 同时建议将由中央、省级财政拨付的资金,直接汇拨至受奖金融机构账户,避免层层截留、延压甚至挪用。 此外,建议对部分欠发达地区的涉农贷款奖励资金全部由中央财政支付或者适当提高中央财政负担的比例,切实缓解地方财政困难,确保涉农贷款奖励资金按时足额到位。

参考文献

[1]陈玲,贺婷婷.地方配套资金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财政监督,2012(8).

[2]陈永富.关于完善涉农贷款增量奖励的思考〔J〕.金融时报,2011(01).

篇4:涉农调研报告

一、基本情况

2011年以来,共立案查处涉农领域职务犯罪案件35件45人,涉案总金额500余万元,涉案人员多以乡、村干部为主,占涉案总人数的50%;其中人大代表15人、政协委员2人、正科级干部5人、副科级干部6人。涉农职务犯罪案件中,或虚报退耕还林面积,套取国家退耕还林资金;或虚报承包土地面积,骗取国家粮食直补及综合直补资金;或弄虚作假,私分土地征用补偿款、青苗补偿款、安置补偿款;或串通招投标环节从中收受贿赂,此类案件的查处,应引起相关方面的高度关注。

二、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特点分析

(1)犯罪主体趋向职务化、权力化。在查办的涉农系列中,犯罪人员多是村官或者财务人员,犯罪性质多为贪污、受贿。这些犯罪人员利用手中权力非法侵吞、占有退耕还林等公款,进行权钱交易收受他人贿赂。

(2)犯罪呈现合伙犯罪倾向。过去涉农职务犯罪一般是单人作案,近年来团伙型犯罪凸显,并有上升趋势,通常是村书记、主任和财务人员合伙作案。

(3)犯罪手段多样化。伪造发票,虚报冒领;恶意串通,私分公款;公款私用,极重难返;借钱下蛋,直接挪用。

(4)犯罪社会危害性大。涉农职务犯罪案件直接侵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而且败坏了党风党纪,破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与威信,影响了农业、农村紧紧发展和社会稳定。

三、涉农领域职务犯罪原因分析

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多,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国家对三农领域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各类支农惠农项目资金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就咸丰而言,涉农领域职务犯罪以退耕还林资金为主,而此项工作的直接实施者更多是乡镇、村组干部,尤其是村干部,对于村级事务却具有绝对支配权,实际上就拥有了对涉农专项资金支配和操控的权力,造成了涉农资金使用和管理上的混乱,孕育了腐败行为的发生。

1.干部心态失衡,法制意识淡薄

当前,少数党员干部尤其是村级干部文化程度不高,综合素质低下,平时对法律制度疏于学习,以致法治意识淡薄,对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违法犯罪浑然不知,加之他们的各种待遇普遍低下,致使他们思想上产生了失衡心态,在大量涉农项目资金的管理、分配、使用过程中,往往为了一己私利而置党纪国法于不顾,不惜损害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铤而走险,最后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2.资金监管失位,执行制度松懈

国家对每一项惠农政策专项资金的管理、分配、使用都有一整套管理制度,但是一些单位和部门在执行制度过程中,没有严格规范执行操作规程,监督者没有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导致大量项目资金被骗取和挪用。严重损害了农民利益,就是执行制度不严格的直接危害结果。

3.政策宣传不力,群众监督缺位

目前,大量的农村青壮年都外出打工,留守家园的都是以老弱妇幼为主,而这一部分人员文化素质相对较低,对于社会形势和国家政策知之甚少,即使国家有惠农补贴政策,由于信息渠道不畅,对此也根本不知情,有的甚至一家人常年在外,更加无法得知这些政策。一些乡村干部于是就利用这一部分人的人口信息和土地资源信息,采取各种手段骗取、强占他人惠农补贴归为己用,一旦东窗事发,就会引起干群矛盾,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固定的公开公示制度,相关职能部门对党的支农惠民政策宣传不力。

4.查处打击不力,认识误区蔓延

一方面由于檢察机关的内部考核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查办涉农领域职务犯罪案件的数量和质量,一些基层干部职务犯罪一般涉案金额不大,级别低,远远达不到查办大要案的要求,致使此领域职务犯罪容易被忽视。另一方面即使查处了一部分涉农职务犯罪,但法院量刑时一般都较轻,多为免予刑事处罚和缓刑,这样既达不到震慑犯罪的功效,又容易使犯罪分子走向认识误区,造成更加严重的行为后果。

四、涉农领域职务犯罪主要作案手段

1.高采低付,私换品种,赚取差价,套取惠农专项资金

在农业种苗采购过程中,一些犯罪分子为了谋取高额利润,不择手段,或采取提高单价,或私自改变品种,制作虚假验收单和种苗农户花名册等方式,套取国家项目资金,从中赚取差额利润装入私囊。

2.违背政策,弄虚作假,编造名单,骗取国家粮补资金

一些国家工作人员在实施国家退耕还林政策过程中,以权谋私,违背国家退耕还林政策,将不符合退耕还林政策的土地列入退耕还林范畴,并利用自家亲戚名义编造虚假花名册,骗取国家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助。

3.违规收支,重复报账,虚报冒领,侵占涉农建设资金

调查发现,县、乡、村三级直属管辖部门经常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上下勾结,违规自收自支,以解决经费不足为由采取重复报账等方式套取国家涉农项目资金。以打借条的方式,列虚假工程支出,挪用工程资金,供自己挥霍,涉案金额巨大。

4.利用漏洞,以权谋私,巧立名目,私分国家或集体资金

一些乡镇工作人员为了一己私利,利用“一事一议”政策,编造村级公路维修建设项目、公共设施便民福利项目、土地治理工程项目等涉农惠民项目,从中贪污、挪用、私分涉农惠民项目资金。因为惠民项目指标已然下达,而项目却未实施,项目资金却被套取,导致民怨较大,群体性事件多发,严重损害了政府的良好形象,人民群众反应强烈。

5.滥用职权,违规经商,赚取差价,乱发福利或补助

一些单位领导在履职过程中违反规定,政企不分,超越職权范围,滥用职权,在农村沼气能源建设中,以单位名义参与经商,赚取国家项目资金差价,给职工发放补助或福利。

五、查办此类职务犯罪的对策建议

1.坚持惩防并举,强化资金监管

涉农项目资金是职务犯罪易发高发领域,因此我们要坚持惩防并举的方针,对于违法违纪的苗头性问题要及时监督纠正,防止小问题积累成大问题,最后演变成职务犯罪;对于职务犯罪案件,要坚决依法查处,彻底清除腐败,防止腐败问题蔓延成窝案串案。在坚决依法打击职务犯罪的同时,要加强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狠抓制度执行,着力抓好部门之间、人员之间、岗位之间的监督制约,从源头上预防各类违法犯罪问题的发生,确保惠民项目资金安全。要求广大干部职工彻底摒除特权思想,不断增强其职业操守和自我保护意识。

2.明确职责分工,加强监督制约

通过办理涉农领域职务犯罪系列案件,涉农(下转第87页)(上接第85页)相关部门、相关人员、重点环节的职责要求不明确和监督制约不到位是造成惠民项目资金被骗的主要原因。项目资金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明确相关单位、人员、岗位的具体责任,积极探索责任清单制度,采取签订责任状等办法来压实各部门、各环节和相关人员的具体责任,而相关管理人员和监督人员要定期和不定期向项目主管部门汇报项目资金的管理、分配、使用及收效情况以及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履职情况。

3.加强组织建设,推动查办工作全覆盖

要加强村干部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村官。培养选拔一批德才兼备的大学生村官充实基层干部队伍,为促进农村和谐稳定作出积极贡献。严惩三农领域职务犯罪典型案件,震慑犯罪。检察机关要对发生在群众身边危害群众切实利益的重大典型职务犯罪案件实行重点办理、优先办理,并以查办职务犯罪的实际效果震慑犯罪,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健康发展和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4.积极查办涉农领域职务犯罪

篇5:涉农资金自查报告

一、领导重视,及时制定实施方案、组建机构

接到文件后经研究,我镇及时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的黄瓜园镇涉农资金专项整治行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涉农资金专项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全面负责全镇涉农专项资金清理、整顿及工作总结,协调解决清理工作中重点、难点问题,并对清理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整改。

二、20xx年-20xx年涉农专项资金清理情况

由于涉农专项资金涉及面广,内容多,此次清理,主要以20xx-20xx年为主,现将涉农专项资金清理情况汇报如下:

(一)20xx年涉农专项资金使用及清理情况

20xx年度上级共拨入我镇涉农专项资金2658.83万元;累计转付资金2569.86万元,其中:20xx年转付资金1457.6万元,20xx年转付资金1112.26万元;资金拨付率达96.65%;20xx年度滚存结余资金88.97万元。

1、20xx年度涉农专项资金支付方式

(1)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退耕还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补贴、大中型水库移民、小反刍兽疫扑杀补助、种植业补助、农村危房改造、低温霜冻后农业生产恢复救灾补助、农村低保、优抚定补、五保户等补助资金首先由涉及部门核实、造册、公示;其次由分管领导复核,法人签字认可;最后由镇财政所通过信用社将补助资金直接转入农户惠农存折;

(2)高龄补贴、孤儿补助、临时医疗救助等补助资金首先由涉及部门核实、造册、公示;其次由分管领导复核,法人签字认可;最后由镇民政办采取现金发放的方式进行资金兑付;

(3)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及补助类项目,首先采取公开招投标或邀请招标的方式确定施工方,其次再按照项目实施进度,经现场技术监督人员确认,分管领导复核,法人代表签字认可,最后再由镇财政所将项目资金通过转账的方式支付到施工方银行账户;

2、20xx年涉农专项资金滚存结余情况

截止20xx年末我镇20xx年度涉农专项资金滚存结余88.97万元;具体明细如下:

(1)20xx年完善退耕还林政策补助14.04万元,未及时兑付的原因是:该笔补助资金属金雷村委会小雷宰村农户,由于XX县工业园区建设征用该村民小组农户林地,我镇已及时书面向县财政局、林业局请示,是否按照标准兑付,正在等待县级部门批复。

(2)20xx年点连村委会青枣种植示范园区道路硬化建设资金1万元,项目已经实施完毕,正在完善财务报账手续;

(3)20xx年村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22.75万元,项目已经实施完毕,正在完善财务报账手续;

(4)20xx年度财政扶贫专项资金41.7万元,20xx年报账手续完备,已支付资金38.45万元;实际结余资金3.25万元,剩余项目已经实施完毕,正在完善财务报账手续;

(5)20xx年水务部门“爱心水窖”专项资金3.8万元,项目已经实施完毕,正在完善财务报账手续;

(6)20xx年涉农专项其余零散资金5.68万元,正在进行核实情况,争取尽快兑付完毕。

(二)20xx年涉农专项资金使用及清理情况

20xx年度上级共拨入我镇涉农专项资金3726.78万元;累计转付资金2839.56万元,其中:20xx年转付资金2332.73万元,20xx年转付资金518.83万元;资金拨付率仅达76.52%;20xx年度滚存结余资金875.22万元。

1、20xx年度涉农专项资金支付方式

(1)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退耕还林、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草原生态补贴、大中型水库移民、种植业补助、农村危房改造、城镇低保、农村低保、优抚定补、五保户等补助资金首先由涉及部门核实、造册、公示;其次由分管领导复核,法人签字认可;最后由镇财政所通过信用社将补助资金直接转入农户惠农存折;

(2)高龄补贴、孤儿补助、临时医疗救助等补助资金首先由涉及部门核实、造册、公示;其次由分管领导复核,法人签字认可;最后由镇民政办采取现金发放的方式进行资金兑付;

(3)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及补助类项目,首先采取公开招投标或邀请招标的方式确定施工方,其次再按照项目实施进度,经现场技术监督人员确认,分管领导复核,法人代表签字认可,最后再由镇财政所将项目资金通过转账的方式支付到施工方银行账户;

2、20xx年涉农专项资金滚存结余情况

截止20xx年4月底我镇20xx年度涉农专项资金滚存结余875.22万元;具体明细如下:

(1)20xx年退耕还林财政资金11.03万元,未及时兑付的原因是:该笔补助资金属金雷村委会小雷宰村农户,由于XX县工业园区建设占用村民小组农户林地;

(2)20xx年农村危房改造、扶贫安居工程、地质灾害搬迁避让农户建房等补助资金163.04万元,未及时兑付补助资金的原因是:农户住房正在施工,待组织相关人员进行核实后,再按照工程进度兑付补助资金;

(3)20xx年工业园区征地专项资金246.96万元,未及时兑付的原因是:征地群众工作正在进行,待农户签到协议后,再按照补偿标准及时兑付资金;

(4)20xx年度财政扶贫专项、一事一议财政奖补、抗旱应急、城镇供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等项目滚存结余454.19万元,未及时兑付的原因是项目正在组织实施,待完工后,财务手续完备后,我镇再及时支付剩余资金;

三、主要做法

1、早动员、早部署,自收到元府明电〔20xx〕17号我镇立即成立了领导小组,组织相关单位认真学习有关文件、资料、熟悉各项强农惠农政策。

2、认真进行自查自纠。按照检查内容对20xx-20xx年度涉农专项资金进行了全面清理,对涉农专项资金进行了全面检查,没有发现违规违纪现象。

四、存在问题

1、部分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往来款项挂帐,有些项目直接到村,反馈到财政所冲账有一定时间性,导至未冲帐,我镇已督促相关人员及时整理资料进行核账。

2、部分资金无法及时兑付,少数农户不能按时领取资金,这是由于农户“一折通”存折丢失、姓名出错等因素造成,已督促镇财政所派专人进行处理;

3、部分项目竣工后报账不及时,导致镇财政所无法及时转付资金,核销账务,已安排技术人员进行清理,对不完备的资料进行补充;

通过此次清理和清查,我镇涉农专项补助性质的资金已按照上级要求全部发放到农户惠农存折;涉农项目资金已按照上级下达文件要求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能有效的发挥它的作用。未发现资金多头申报、套取及资金截留、挤占、滞留等现象,无违规违纪违法问题发生。

篇6:涉农资金自查报告

根据财农[20xx]124号文件要求,我局对20xx—20xx年度环境保护涉农资金进行全覆盖地自查,现将自查情况汇报如下

一、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我局高度重视环境保护涉农资金自查工作,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分管领导牵头,相关业务股室、直属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研究部署自查方式、步骤及要求,根据股室、直属单位的工作职责,明确了相关责任人和工作责任。以电话、文件和网络公告等形式向两个年度的各环保涉农资金项目单位发出《关于报送环境保护涉农资金使用情况的通知》,明确了各单位报送材料的要求和时间节点。保证了我县环境保护涉农资金自查工作规范、有序进行。

二、涉农资金项目类别和资金额度。

20xx—20xx年我县环境保护涉农资金项目主要为污染防治、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问题村”环境综合整治等3类,共18个项目。省财政厅、环保厅下达涉农项目资金总额为996万元。

三、涉农资金项目申报、实施情况。

我局高度重视项目管理工作,在《XX县环境保护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岳环[20xx]111号])中就项目管理提出了明确、严格的要求,项目管理工作也在此指导下,规范、阳光地运行,决无违规、违法操作现象发生。近两年,我局严把项目申报入口关,未发现见申报项目套取和骗取财政资金的现象。18个涉农资金项正在实施15个,已竣工13个,大部分项目殾能按时启动,按期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同时,为了保障环保项目的规范实施,我局制定了《XX县环境保护项目招投标管理暂行规定》,所有已实施的项目均按照规定全面推行工程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管理制、工程监理制、资金报账制、竣工验收制,进一步规范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维护、管理制度,加大后期管护投入,确保环保涉农资金项目持久发挥效益。项目施工采取招投标、议标、竞标等方式,由项目单位组织实施,施工单位按施工方案进行施工,工程结束由项目单位组织进行工程决算和审计,并报县环保局,提出要求验收的申请,县环保局XX县财政局联合组织项目预验收,制定项目管理的长效机制。

四、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为了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规范项目资金的使用,我局制定了《XX县环境保护项目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XX县环保局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验收办法》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所有项目资金统一由县财政专户集中管理,属县政府采购范围的项目,由项目单位提出申请,资金拨到县政府采购中心,由政府采购中心根据项目清单公开招标、竞标采购;乡镇、村及企业项目资金由乡镇、村和企业根据工程进度提出申请,经县环保局、财政局审核后据实拨付,乡镇、村项目资金拨付到县乡镇财政管理中心,企业项目由财政直接拨付到项目单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和“问题村”项目的资金使用和工程决算、项目实施等在村级公开栏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两年来,我们及时拨付环境保护涉农项目资金418万元,其中:中央环境保护涉农资金160万元,省级环境保护涉农资金258万元,没有发生截留、挪用项目资金现象。

五、涉农资金项目实施效益。

通过污染防治项目的实施,有效地降低了污染物排放量,减少了农村环境污染,保障了农民的环境权益;通过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有效地改善了环境治理村环境状况,提高了农村居民居住环境质量;通过“问题村”的环境综合整治项目,解决了部分村庄环境的脏、乱、差现象。总之,这些项目的实施,使我县农村的污染防治工作得以有序推进,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农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六、存在问题及整改措施。

篇7:涉农资金自查报告

关于对涉农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自查的报 告

为了进一步搞好我局涉农资金管理工作,加强涉农资金的监管,提高涉农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关于对涉农资金使用情况进行自查的通知》(六府办〔2012〕33号)文件精神,我局及时对全局范围内涉农资金来源、用途、使用情况进行了自查自纠,现将自查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根据文件要求,检查的年度范围为2011年度;我局接到文件后,迅速组织学习并予以落实。涉农专项资金名称为:职业技能培训,培训类别为劳动预备制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截止2012年3月19日,对涉农资金管理情况进行了整理汇总后,将自查自纠资料整理归档。

二、自查情况

2011年共举办培训班31期822人,拨付补贴302.2万元。其中创业培训14期252人,拨付补贴25.2万元;职业技能培训9期220人,拨付补贴49.5万元;劳动预备制培训8期350人,拨付补贴227.5万元。

三、工作流程

人力资源保障部门、培训机构广泛宣传培训政策→培训机构组织生源并进行初审→制作开班资料报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经办机构对开班资料进行审核批准并公示→报特区财政部门审批→培训机构开班培训→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会同财政、监察等部门对培训情况进行每月2次的实地现场检查→培训结束后培训机构上报资料到人力资源保障部门经办机构初审并公示→财政部门复审结束将补贴款项拨付给人力资源保障部门→人力资源保障部门拨付给培训机构。

四、存在问题和建议

通过涉农资金使用自查情况看,我们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㈠资金拨付不够及时。由于上级资金下拨晚、培训周期长、资料审核时间长等原因,培训资金拨付到培训机构不及时,对培训机构正常开展工作造成一定影响。

㈡建议监察部门积极参与培训检查工作,进一步增加培训涉农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保证资金使用安全。

篇8:涉农电商成功案例

案例1:在浙江遂昌, 网店协会依托当地农村专业合作社开办网店营销生态农产品和农家旅游, 开辟了地方政府与淘宝合作共创诚信保证机制, 通过网店协会整合优势资源。

案例2:在苏北小镇沙集, 草根农民自发应用市场化平台开店创业脱贫致富, 网销细胞裂变式复制扩散, 以电子商务带动起一个上十亿规模的新兴产业群。

案例3:在福建, 世纪之村开发的农村信息化综合应用平台, 已在越来越广大的农村地区得到推广应用, 形成由农村龙头企业驱动、以线下商流组织创新支撑信息化线上应用的兰田模式。

上一篇:沐浴阳光,健康成长下一篇:年会搞笑小游戏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