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专业

2024-05-05

涉农专业(精选6篇)

篇1:涉农专业

眉县职教中心为农服务课程改革调研报告

一、学校概况

眉县职业教育中心是县委县政府建设的有眉县教育局主管的集信息服务、科技推广、成人科普培训、劳动力资源开发与转化为一体的了农村职业教育基地。近年来,在省、市、县各级政府和教育管理部门的领导和支持下,学校以次为目标。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调整的实际,立足市场,服务“三农”,积极拓展职业教育服务功能,构建起一中心(职教中心)、八个辐射点(八个乡镇农科教综合服务中心)、123个村农技校的融职教、成教和农业科技示范与推广为一体的,以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和转移为核心的大职教体系。学校现有教职工168名,师资力量雄厚。学校占地面积203亩,建筑面积57466平方米,学校建起了具有领先水平的教学设施和实习实验场所。职教中心多方开发职教服务三农的新途径,搭建农民与农科专家相互沟通的平台,通过科技引导,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学校注重涉农专业教学实训基地的建设,与宝鸡金果公司联合开办职教为农服务基地,投资13多万元建起植物组培室及“农民远程科技教育网”,定期向农民传授农业科技知识。到2012年,此科技示范基地为全县培育高产无病毒草莓种苗10万多株、大田生产种苗100多万株,有力地促进了全县草莓业发展,出现了槐芽、小法仪“草莓乡”等杂果栽培规模乡镇。同时,职教中心与政府职能部门联合,依靠科技推广,引导农民因地制宜发展“订单农业”。猕猴桃、大樱桃、苗木繁育不断上规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果。

学校不断探索职教服务三农的新途径,搭建农民与农科专家相互沟通的平台,通过科技引导,带动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在县委县政府“科教兴农”政策推动下,我县县域经济不断发展,科教兴县连创佳绩。全县“科技示范户”、“示范园林”发展到600户,有1895名农民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有1900名农民取得“绿色证书”。金果园艺公司等二十多家园林企业、三十多家农产品加工企业累计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近万名,有效地实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转移。

近年来,学校始终坚持改革和创新,立足“三农”,以农业实用技术开发和农村劳动力资源开发为已任,走出了一条农村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道路,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眉县职业教育立于“三农”,服务县域经济,眉县职业教育中心为农村产业开发和经济发展做出了有力的探索,学校先后被授予“陕西省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陕西省农村青年劳务输出培训基地”,省级 “文明校园”、“绿色学校”,被国家教育部授予“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训基地”、“全国职业指导工作先进学校”、“全国农村青年转移就业先进单位”。

二、课程改革情况

“涉农类” 专业开设是学校教学改革的一大突破

1、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

农村经济产业化发展步伐的加快,推动了我县种植业和养殖业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农业产业化发展带来的经济效益,鼓舞了学生和家长从事农业的积极性。如何转产转业,发展高效农业,从有限的土地

里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是农民面临的涉及生计的重大问题,人们认识到有技术、懂经营是从事种植业和养殖业成功的关键。因此通过职业教育学习农业技术知识具有较大的市场

开设“涉农类”专业能更好的促进我校的专业建设,扩大我校的办学规模,而对就读“涉农类”专业的学生,国家给予学费全免,有利于我校招生。

2.开设的“涉农类”专业需合理、合情

专业的开设关健在于是否符合市场需求,是否符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根据调查表明,我县在种植、园艺、园林、养殖行业将有很好的发展前景,不仅需要大量的高级技术人员,还需要更多的一线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正担负着这一重任。我校作为我县唯一的一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为我县经济发展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是我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校开设涉农类专业势在必行。

经调研综合分析得出,比较适合我校开设的是园艺专业。一是该专业的专门化方向较广,包括:果树、蔬菜、观赏植物、生物技术应用、草坪生产和养护、食用菌,比较切合我县农业生产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并能结合招生市场需求对专化方向作出灵活调整。二是我校生源地的群众主要从事和园艺专业相关的农业生产,且已认识到种植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他们的收入,更愿意送子女到学校学习相关技术,有利于招生。三是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成本低。我校建有农业

实习、实训基地,且我县果业和园林种植规模较大,可与种植户们合作,聘请他们做技术指导教师,也可租用他们的农业设施作为学生的实习、实训场所。这些因素为我校以较低的成本、更好的条件来开设涉农专业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3.开设的“涉农类”专业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1)师资:目前我校的“涉农类”师资比较缺乏,现有教师的知识结构老化,农业实践操作水平有待提高,这会直接影响我校开展“涉农类”专业教学的成效。

(2)设备:我校涉农专业起步较晚,导致“涉农类”专业教学设备和实训设施都比较落后,这将严重束缚我校“涉农类”专业教学的长足发展。

(3)经费:要办好“涉农类”专业,需要必要的经费投入。但目前我校的经费十分紧缺,维持正常运转都很困难,更无法投入更多的经费到“涉农类”专业的教学工作中,这是我校“涉农类”专业开设的较大阻碍。

三、教材使用情况

学校涉农类专业教材以全国自学教材及中职大专教材为主,同时开发具有县域经济特色的县本教材和校本教材。先后开发了《素养》、《农业实用技术汇编》、《外出务工手册》、《猕猴桃栽培》、《礼仪》等以及农民素质教育读本《做一代新型农民》。在使用中教师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主性,这有利于教师积极性的发挥,但不利于规范的教学管理,不利于教学质量标准的把握。

四、教材规划及建议

学校将在原有国家规划教材和校本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我县近年来农业产业格局的变化,再进一步完善。从中等职业学校的实际情况进一步编写新型涉农专业的教材,力求时效性、实用性、专业性、以满足实际教学的需要。在教材编写中将充分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我县农民的现实情况,降低教材的理论难度,增大实际应用的篇幅,实践操作实训的教学内容。

五、组织形式

以专业组为龙头,专业课教师共同参与,分学科编写。先讨论课程提纲,再搜集各学科专业素材,以科学性、发展性、拓展性、趣味性、灵活性、开放性、实用性为原则。

从上述各方面来看,眉县的农业发展涉农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也颇高,这一方面是眉县的农业产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另一方面也是人才自我发展的必需条件,中职学校也只有努力在这些方面下功夫、巧用劲,才能让自我培养的眉县的农业人才与眉县的农业发展趋势相适应,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也才更具生命力。

篇2:涉农专业

1、种植

2、农艺

3、园艺

4、蚕桑

5、养殖

6、畜牧兽医

7、水产养殖

8、野生动植物保护

9、农副产品加工

10、棉花检验加工与经营

11、林业12、13、木材加工

14、林特产品加工

15、森林资源与林政管理

16、森林采运工程 17、18、19、航海捕捞

20、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

21、符合以下四条件中任意一项直接享受免学费,并且直接进入免学费学生名单: a学生修读专业属于规定的21种涉农专业的,不考虑其户籍情况可享受免学费; b农村户籍的西藏学生享受免学费; c三地州学生享受免学费。

d农三师,农十四师学生直接享受免学

关于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工作的意见

财教[2009]442号

根据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和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要重点支持农村中等职业教育。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 免费,今年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做起”的要求,经国务院 同意,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中等职业学校 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 。现就免学费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免学费工作的重大意义

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教育工作的战略重点。逐步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是落实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国民素质,把我国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优化教育结构,促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有效手段;是推进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重大举措;是继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之后,促进教育公平的又一件大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绝大部分来自农村,其中,相当一部分来自低收入和困难 家庭。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工作先从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做起,对于减轻农民负担,增强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鼓励高素质劳动者在农村创业就业,改善农村劳动力结构,加快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免学费工作的基本原则和主要内容

免学费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根据“中央政策引导、地方统筹安排、积极稳妥起步、逐步推进实施”的原则,从2009年秋季学期起,对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全日制正式学籍一、二、三年级在校生中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逐步免除学费(艺术类相关表演专业学生除外)。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和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三地州农村户籍的学生全部享受免学费政策;其他地区享受免学费政策的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地区按以下比例确定:西部地区按在校生的25%确定;中部地区按在校生的15%确定;东部地区按在校生的5%确定。中央财政参照上述比例安排中央补助资金。各地可根据实际,合理确定行政区域内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比例。

涉农专业为2000年教育部发布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教职成[2000]8号)中的农林类所有专业,具体包括:种植、农艺、园艺、蚕桑、养殖、畜牧兽医、水产养殖、野生动物保护、农副产品加工、棉花检验加工与经营、林业、园林、木材加工、林产品加工、森林资源与林政管理、森林采运工程、农村经济管理、农业机械化、航海捕捞,以及能源类的农村能源开发与利用专业和土木水利工程类的农业水利技术专业等2l类专业。

对因免除学费导致学校收入减少的部分,通过财政给予的补助和学校开展校企合作及顶岗实习获取的收入来解决,以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具体办法是:第一、二学年学校因免除学费导致的运转经费缺口,由财政按免除的学费标准给予补助;第三学年学校因免除学费导致的运转经费缺口,原则上由学校通过校企合作和顶岗实习等方式获取的收入予以弥补,对涉农专业和经认定顶岗实习有困难的其他专业,由财政按一定标准给予学校顶岗实习补助,具体办法由国务院相关部门另行制定。

免学费标准按各省(区、市)人民政府及其价格主管部门批准的学费标准确定。对在政府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依法批准的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就读的一、二年级符合免学费政策条件的学生,按照当地同类型同专业公办中等职业学校免除学费标准,给予补助。

免学费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统一按照每生每年平均2000元标准,与地方财政按比例分担。其中,西部地区,不分生源,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为8:2;中部地区,生源地为西部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为8:2,生源地为其他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为6:4;东部地区,生源地为西部地区和中部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分别为8:2和6:4,生源地为东部地区的,中央与地方分担比例分省(市)确定。免学费资金由省级财政统筹落实。

今年秋季学期前已出台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的省(区、市),免费标准和免费范围高于本《意见》要求的,可按照本地的办法继续实施;低于本《意见》要求的,应逐步调整,到明年秋季学期开学时要达到本《意见》的要求。尚未实施免费政策的省(区、市),要抓紧组织实施,今年财政确有困难的地方,可视自身财力情况统筹安排资金,但从明年秋季学期开始,要按规定落实地方应承担的补助资金;对未按规定落实地方应承担的补助资金的,财政部将核减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各地要将2009年秋季学期至2011年春季学期两个学年的免学费工作方案,于今年年底前报财政部、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要在总结2009学年中职免学费工作的基础上,就实施中的有关问题和进一步推进中职免学费工作进行研究,修订完善相关政策措施。

三、实施免学费政策的配套改革措施

在实行免学费政策的同时,中等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坚持多元化办学,大力推进改革和创新,全面提高办学质量,提升中等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一)建立“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坚持理论学习与技能培养结合、课堂教学与岗位技能培训结合、校内实训与校外实训结合的原则,推进顶岗实习制度的 落实。创新教材应用、教学方式和专业设置,使中等职业教育面向企业、面向农村、面向市场培养技能型人才。

(二)建立健全质量保障机制。规范办学行为,严格教学管理,提高教育质量。建立针对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质量评价体系,形成多方参与、内外结合的评价机制。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技能课教师补充机制。探索建立聘请企业在职或退休技术人员担任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教师的机制。同时,创新教师教学和综合素质考核制度。

(四)建立健全就业准入的政策法规。落实“先培训、后上岗”、“先培训、后就业”制度;完善职业资格证书政策;改革行政事业单位用人制度,按岗位实际需要确定用人标准。

在实施免学费政策的同时,国务院相关部门将选择部分中等职业学校进行改革创新示范。

四、实施免学费政策的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职责分工。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切实加强对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要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免学费政策全面落实到位。中等职业学校要把免学费和深化改革作为工作重点,制订具体工作方案。国务院相关职能部门将加强免学费和深化改革的指导与协调工作。

(二)落实经费责任,强化预算管理。各省级财政要统筹安排中央补助资金和地方应分担的资金,制订本行政区域内各级财政的具体分担办法,完善省对困难市(县、区)的转移支付制度,确保免学费补助资金落实到位。要加强免学费补助资金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建立严格的预决算制度,将各项收入全部纳入学校预算,按部门预算要求,编制综合预算;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与标准支出;加强学校财务管理和资产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建立健全会计账簿,规范会计核算;加强内部控制和审计制度,确保免学费资金使用的规范和有效。

(三)严格收费审批,规范收费行为。省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依据培养成本,制定生均经费拨款标准。公办中等职业学校不得因免学费而提高其他收费标准,或擅自设立收费项目乱收费。同时,根据《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的意见》(国发[2007]l3号)的规定,2012年秋季学期前,中等职业学校的学费、住宿费标准不得高于2006年秋季学期相关标准。各地要按照《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要求,进一步规范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各项收费的管理。

(四)加强学校管理,做好基础工作。各地职业教育行政管理部门要对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质进行全面清查,尤其要加强对民办中等职业学校办学资质的核查,并定期公布不合格中等职业学校名单。同时,要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实行电子注册制度,做好免学费对象的认定工作,保证学生基本信息的完整和准确。

(五)部门通力合作,狠抓监督检查。各级财政、价格、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与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密切合作,齐抓共管,加强对免学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级人民政府要把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和免学费工作,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对虚报学生人数,骗取国家补助资金等违规行为,要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并追究相关学校领导的责任。

(六)加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氛围。各地要深刻领会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的精神实质,制定宣传工作方案,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开展宣传,使党和政府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免学费政策的实施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确保免学费工作顺利进行。

财政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教育部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

篇3:改革创新 盘活职高涉农专业

关键词:改革,职业高中,涉农专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中指出, 要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要加强涉农专业建设, 加大培养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力度。职业高中作为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主阵地和主力军, 理应承担起这一历史重任, 为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培养大量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可目前我国多数农村职业高中的涉农专业却因招不到学生而面临萎缩, 甚至停办, 难以发挥其应有的职能。那为什么会出现如此尴尬的局面呢?下面笔者就来作一个简单剖析:

原因之一, 受当今择业观的影响, 农村青年跳出“农门”的思想普遍, 不愿学农。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还相对滞后, 产业化和现代化程度不高, 经济效益低, 加之农村人口众多, 农民平均收入水平偏低, 农村各项事业落后于城市, 农村青年向往好的生活, 都想跳出“农门”, 不愿去务农、学农, 从而导致了职高涉农专业生源匮乏。

原因之二, 职高涉农专业办学质量不高, 培养不出适合农业和农村需要的实用人才。

目前, 职业高中涉农专业大多还沿袭着学科型教学模式, 在专业教学中以理论传授为主, 技能培训很少, 整天是“黑板上种地”, “教室里养猪”。纸上谈兵, 学生难以学到从事生产的“真本领”, 毕业后是种地不如爹, 养猪不如娘, 就业无能, 升学无望, 没有什么特长和优势, 社会认可度低, 反过来也影响到涉农专业的招生。那么, 在当前形势下, 职高涉农专业如何才能摆脱这种尴尬局面, 迎来生机呢?笔者认为, 可采取如下几项措施:

一、政府在政策与舆论上对“农”多加倾斜与宣传, 营造“爱农”的社会氛围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而且在各地区的发展也很不平衡, 这就需要各级政府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 出台治本的、可行的强农、惠农政策, 出实招、下苦功, 切切实实推进各地农业产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引导农民致富, 提高其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在舆论方面, 要多宣传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以及农村发展的新气象和致富先进典型, 逐步在全社会树立起热爱农村、关心农业、崇尚农民的良好氛围, 进而吸引广大青年爱农、学农、务农, 投身到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队伍中来。

二、职业高中要更新观念, 改革创新, 提升涉农专业的办学质量

1. 牢记宗旨, 端正方向, 围绕当地农村产业办好涉农专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已经为我们农村职业教育指明方向: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宗旨, 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 以反映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科学、新技术、新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 有效推动“三农”发展。农村职业高中的决策者必须吃透这些精神, 牢记办学宗旨, 端正办学方向, 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远大的战略眼光, 主动参与到地方经济的建设中去, 与相关部门配合, 做好当地农业产业、农村经济发展所需人才的预测, 围绕主要产业开设相应的专业, 发挥学校应有的职能, 为当地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撑。

2. 内强素质, 提高自身办学水平。

当前制约职高涉农专业发展的瓶颈是师资和实训基地。为此我们就需要在这两个方面努力, 攻坚克难,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1) 提高学历职称水平。从事农业职业教育的教师应具备高学历、高职称, 因而要鼓励专业教师加强学习, 提高学历, 同时通过努力提高职称水平。 (2) 提高教学业务水平。要求教师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 并通过走出去考察、引进来交流等措施, 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 掌握先进的教学技艺。在校内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 相互切磋, 共同发展, 以快速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 (3) 提高职业技能。学校应规定专业教师每年 (利用课余时间) 到农业生产第一线去进行为期两到三个月的实践锻炼和调研;鼓励教师经营教学基地或利用业余时间到乡村搞技术承包, 通过产学研结合提高教师的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 并以行业技能证书的要求作为技术标准努力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而且任课教师要达技师以上等级, 使全体专业教师均成为“双师型”教师。

3. 建设高标准的实训教学基地, 为技能教育提供保证。

实训基地是职业学校教学质量的保证, 尤其是对涉农专业来说, 显得更加突出, 因为要学以致用, 技能教学必须与生产接轨, 所以就需要学校加大投入, 采取独办或联办等形式建设高标准的示范实训基地, 为培养学生的操作技能和掌握最新的实践本领提供服务, 同时也要为当地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4. 改革办学体制, 创优育人环境。

(1) 改革招生制度, 为更多的农村青年创造就学机会。目前, 我们职高涉农专业招生基本上是面对应届初中毕业生, 在今天普高热和普高扩招的形势下, 我们的招生范围实在是太窄了。我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改革招生办法:扩大招生范围, 涉农专业既可招收应届初中毕业生, 也可招收往届初中毕业生, 还可招收相当于初中文化水平的在职农民, 年龄应适当放宽;实行定向招生, 可以根据农村经济区域的划分, 将招生名额分配到乡村, 也可以根据农民家庭经营项目和当地承包户、专业户以及经济联合体的需要, 将招生名额分配到农民家户;加强涉农专业招生宣传工作, 将涉农专业的培养目标、就业前景以及国家对涉农专业的相关优惠政策, 如免收学费, 经济困难学生在校生活补助等信息传播到每一个角落, 让其家喻户晓, 以吸引更多的青年前来就读。 (2) 改革学制, 适应农村实际需要。随着农业政策的改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当前农村“两高一优”农业发展很快, 农民们渴望学到实用技术, 并学以致用, 见到效益。可职高传统学制无法满足, 为此, 涉农专业要从实际需要出发, 建立灵活的学制体系, 把教学内容分成不同模块, 使每一段的学习都有相对完整性, 既可以分段结业也可连续完整地学习, 实行学分制, 如遇到农忙, 可以中断学习回家务农, 待农闲时再返校学习, 学满规定的学分, 仍可获得学历证书。 (3) 改革教学模式, 突出实用。涉农专业要改传统的学科型教学模式为职业能力型教学模式。在专业教学上, 适当减少理论课, 增加实践课, 大致比例为2:3。在教学方法上, 改革传统的按科目一门接一门按部就班的教学方式为根据动植物生长过程中不同时期所需要的饲养管理和田间管理技术, 采用“理实合一”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 直接讲授当前动植物生产所需要的管理操作技术, 播种季节就讲播种, 修剪季节就讲修剪, 让学生知道当前需要做什么、怎么做, 并结合必需的专业理论知识讲解, 让学生逐渐明白为什么这样做。如此循环, 经过一个周期的教学, 学生们不仅听得懂、学得会, 而且还系统地掌握了本专业所需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 (4) 改革办学模式, 送教下乡。长期以来, 我们职高涉农专业办学模式单一, 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其发展。2009年开始河北邢台农校大胆改革, 首创了中职涉农专业“送教下乡”的办学模式, 深受群众欢迎, 也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充分肯定。我们职高涉农专业完全可以借鉴, 根据当地农业产业的布局, 与当地行政或经济组织合作, 在乡村开办相应的农技专业班, 把职高农类的优质教育资源送到农民的家门口, 让想学习的农民有学上。力求通过2~3年的系统学历教育, 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 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培养“用得上, 留得住”的新型农民。 (5) 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并举, 以短促长。在当前形势下, 我们职高涉农专业在积极开办学历教育的同时, 还应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的需要, 主动承担起相关的农业科技培训任务, 充分发挥我们在设备、信息、技术、人才等方面的优势, 与相关部门合作, 组织涉农专业骨干教师利用适当的时机深入田间地头, 手把手地把技术教给农民朋友, 以满足其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急需, 帮助其致富。这样既可以促进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 充分发挥我们职高的社会职能, 同时也会在广大农村中树立起我们职高涉农专业的形象, 逐步打造出自己的品牌。长此以往, 我们职高涉农专业学历班的招生就会迎来新的曙光, 就会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综上所述, 办好职高涉农专业, 领导重视是关键, 提高质量是根本, 产教结合是出路。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EB/O L].新华网, 2010-9-25.

篇4:涉农专业

【关键词】中职学校;涉农专业;教学策略

中职学校涉农专业分得比较细,种植的不学养殖与加工,养殖的不学种植与加工。许多农业企业却是一个综合经营性的单位,他们需要的是一个全面的综合性人才。职业教育长期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面对新的政策和发展机遇,中等职业学校涉农专业如何调整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改革,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综合性农业企业经营和管理人才,正是养殖专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教学过程是处理教师、学生、教材三要素的过程,教师、学生、教材构成了课堂教学的全三角。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说,是由“不知”到“知”的过程;可以说,教师的“己知”和学生的“不知”的矛盾构成了教学过程中的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则是教师的“己知”。所谓教师的“己知”,就是指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掌握。实践证明:一个受过农业专业训练的毕业生,对农业科学的概念、定律、定理都有了基本了解,但对那些基本概念中的细节问题,往往会不十分清楚,理解也不够深刻。在教学过程中,钻研教材就成了解决教师本身的“知”与“不知”的矛盾的过程。解决这个矛盾的主要方法就是熟读教材,深入理解教材,抓住主线,明确重点,确定难点,在自己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知识结构网。

二、把握好“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教师不但要钻研教材,还应钻研如何通过传授知识来培养学生的能力,知识是能力基础,知识绝不等于能力。挖掘教材中有利于培养学生某种能力的因素,是钻研教材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如总结解题思路,不但能使学生加深对定律和概念的理解,也是培养学生总结概念能力的好方法。学校传授给学生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有限的,学生毕业后,这些知识和技能必须通过能力才能在工作中发挥作用,能力又会加速知识和技能的扩展与更新,如此反复深入。这样的循环既能促进学生知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能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普及。因此,农业类专业教师在教学中应将过去以传授知识为主过渡到传授知识与掌握技能和培养能力并重。在一定意义上说,培养学生的能力比传授知识更为重要,能力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手段。

三、重视“知识”与“品德”的关系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教书又育人,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人才,人才必须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一方面农业类专业教师不能是只传授知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任何一个教师总会以自己的言行去影响学生的思想,这一点恐怕也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农业类专业教材中也确实有着丰富的教育因素,如唯物主义思想、辩证的思维方法、爱国主义思想及农学家们的勤奋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农业类专业教师要本着对学生全面负责的态度,除了教给学生农业类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农业,热爱祖国,为振兴祖国农业的精神,要完成这些任务,就必须从教材中挖掘这些因素,并把它渗透到教学中去,有机地和知识教学结合起来,钻研教材时有意识地注意这个问题是完全必要的。

四、强化“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农业专业不同于别的学科,具有自身独特的特点。不仅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其他学科之间均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教学中教师不仅仅是把精力放在短短的课堂内,而应该适应农业发展要求,不断完善农业实践教学体系。

同时,在农业实践中,作为重要的环节便是实验,实验的种类和数量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由于现在很多学校没有对农业实践教学予以高度重视,导致这些学校缺乏足够的具有针对性的实验科目,给实验的有效开展带来很大的难度。教师必须充分考虑农业实际需求的情况下,对实验教材进行重新的编写,并对以往的实习内容进行整理和总结,并编写成册,为学生的有效实验提供参考。

五、加强教学实践的考核与评估力

考核和评估是中职农业专业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来说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在对教学进行考核和评估时,可以从实验基础知识、技能、探究能力以及态度观念等多个角度综合进行,并采取具有针对性的评估模式。对于实验基础知识来说,可以采用课堂自测累积的方式。而对于探究能力,则主要侧重于对学生设计和执行能力的考察和评估。另外,教师可以从出勤率、课堂表现以及实验报告的完成情况来考察和评估态度观念。并将这些模块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整理和累加,得出学生的综合实验成绩。

综上所述,中职农业作为农学专业的一门基础学科,应用性极强,必须对教师教学进行强化。只有不断提高农业教学质量,才能培养掌握农业理论的高科技人才,并为我国的农业生产所服务,促进我国农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薛路花.中职涉农专业存在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职教通讯,2014,(3).

[2]李婵.浅谈涉农专业中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施途径[J].广西农学报,2013,(1).

[3]周法宁,江山.现代农业背景下中职涉农专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3,(6).

篇5:涉农专业教学计划

“送教下乡”教学计划

根据国家教育部有关涉农类专业的具体要求,我校设有以下涉农类专业包括:茶叶生产与加工、畜牧兽医、林果专业等专业。

一、招生对象与学制

本专业招生对象为具有初中毕业或同等学历、年龄在16-45岁、已经或准备在农村创业、身体健康的初中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复转军人等、学制3年。

二、培养目标

1、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培养一批能够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服务、管理和经营的中等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

2、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掌握从事农业生产(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所必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专业技能;

3、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在农业产业结构中,能起到一定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在新农村建设中能够担当起新型农民的模范带头人。

三、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分为三个模块分别为:公共文化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基础理论和实用技术课);专业实践训练课程;在总体的课程设置上,采用“2+3”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学课程占40%,实践训练课程占60%。

(一)公共课模块

1.教学目标: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相关各种课程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打好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和接受继续教育的基础。

2.教学要求:与专业课教学、实践课教学和学生的生活、生产实际紧密联系起来,加强学生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和思维能力训练和培养,并在文化课和专业课的各个教学环节中重视融入德育内容。

3.教学内容:公民道德与法律、农村经济与社会、农村实用数学、农村实用语文、农村实用英语、农民工自我保护、农村计算机信息技术等。

(二)专业课模块

1.教学目标:根据当地实际发展的需要,通过相关各种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使学生掌握茶叶生产与加工、各种畜禽生产经营以及畜禽疾病防治、林果生产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为学生发展规模化经济奠定基础。

2.教学要求:与实践课教学紧密结合,注重课程的综合性、系统性和针对性,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

(三)实践课模块

1.教学目标:紧密结合学生所选主攻专业生产经营项目及技术推广,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及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传播,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创业能力和技术推广能力,使其能真正掌握所选学

科生产经营及技术推广技术,并结合实际在产业化经营方面有所突破。

2.教学要求:与专业课教学相结合,根据生产特点,农忙时,授课指导到实践场地;农闲时,授课指导到学校教学点,以生产经营中的核心技术为主要突破,按照工作导向、行动导向的理念,安排教学内容,严密组织教学活动,特殊情况下,可集中组织参观学习生产经营过程中出现的重点问题,指导学生边学习、边生产、边示范、边推广。

3.教学内容:根据各教学点及学生的具体生产经营项目灵活确定。随着生产条件的改变,根据生产过程中随时出现的问题,可更新和修订部分实践课的教学内容,但需经领导小组讨论通过

四、教学形式

专业的教学形式为课堂讲授、教师辅导、学生实践等。

1.课堂讲授:教师按照教学计划在学校进行现场教学。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讲授。

2.教师辅导:教师在学生学习多媒体教材及文字教材的基础上进行个别辅导,辅导方式包括当面指导、电话、电子邮件答疑等。

3.学生实践:

(1)实验:学生按照课程教学要求进行有关内容的实验,写出合格的实验报告;

(2)实习:学生根据本地实际和本人特长,选择和确定与本专业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项目进行实施,并根据实际情况撰写日志、报告、总结等。鼓励有条件的学生积极开展集约化的经营服务活动。

五、教学管理

1.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原则上第一学年的两个学期以公共课和专业课为主,第二学年的两个学期以专业课为主,第一学年和第二学年的各个学期都安排实践课。具体安排时,要以专业课教学为中心,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农事季节特点确定切入点组织教学,同时注意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顺序性、衔接性和整体性,使教学过程各部分的内容尽量自然、连贯。

2.学校应在学期结束前3-5周内公布下学期各年级必修课、必选课和任选课的开设计划,由学校在放假前公布课程表。根据需要,有些课程在假期予以安排。

3.教职员工要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努力实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的有效组合,充分发挥现代教育技术和手段的作用。

4.各专业教学务必开齐开全公共课、专业理论课与专业实践训练课课程。学校通过多种形式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六、考核

(一)考核原则

1.客观性原则:秉持严肃的态度、严密的制度和严格的程序,从农村人才成长的基本特点出发,以学生结合从事农业经营服务项目进行专业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确定考核标准,力求其真实、准确、科学地体现学生的整个学业成果。

2.全面性原则: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既考核学生在学期间专业知识、技术、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程度,也考核学生在学期间思想政治表现,以及在当地农民群众劳动致富过程中的贡献。

3、实践性原则: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促进生产为导向,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坚持实践第一的理念,着重考核学生在学期间的实践能力、应用能力的提高。

(二)考核方式

学生的学业成绩考核实行过程性考核、终结性考核、实践成果考核三种方式。

1.过程性考核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测评,由课堂教学的出勤情况、平时作业专业实验、实习等组成。

2.学科教学结束要进行课程结业考试,成绩采用百分制。

3.实践成果考核是对学生专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实践成果的综合测评,成绩分为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

(三)考核时间

各门课程的考核根据教学进度一般安排每学期期末集中进行该学期所学课程的终结性考核。终结性考核不合格者,在学制有效期限内安排一次补考。实践成果考核在学生毕业前的一个学期进行。

十、毕业与颁证

学生在学制有效期限内取得或超过本大纲规定的最低毕业学分数,即可准予毕业。毕业生报教育行政部门备案,学校颁发毕业证书,获得国家承认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历。

灵寿县职业中学

篇6: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交流材料

——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推行“现代学徒制”交流材料

2011 年 6 月召开的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国家试点推进会强调,中国正面临产业升级的关键时期,“学徒制肯定是产业升级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展现代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我校抓住课改契机,努力以“现代学徒制”作为校企“联姻”的合作有效形式,翻开中职农业教育的新篇章。

浙江省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的前身是湖州市埭溪中学,创办于1956年。1985年,经教育改革布局调整后开始招收涉农专业职高班,2001年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挂牌,成为全省唯一一所纯涉农的省一级重点职业学校。现有在校农业类学生共计1092人,已开设现代农艺、园林技术、果蔬花卉生产技术、商品花卉、淡水养殖、畜牧兽医、农产品加工与检验等专业。2010年秋季开始承担招收中职西藏学生这一光荣而艰巨的教育任务,至今已有两届。学校现为浙江省中职农经专业教研大组理事学校。

一、我校推行“现代学徒制”的几大条件:

(一)专业提升:专家引领,联袂前行

在多方联系,积极争取下,我校已聘得浙江大学、湖州市农业局、市林业局、市农科院、相关农业龙头企业的专家8人为我校外聘教师,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作为“现代学徒制”推行的专家资源库。对学校专业建设、师资培养、基地运行和人才培养进行研究,提供咨询。这些正是“现代学徒制”推行的软件基础。(二)课程改革:坚守专业,重点突破

我校坚定围绕品牌专业特色和本市经济发展要求,不搞大而全,而是有重点地就一二个专业进行突破。如为了做强我校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借助省教育厅在全省全面推进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东风,2011年6月我校成立项目研究课题组,同时我校的果蔬花卉生产技术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省级课程改革项目申报成功,成为我市首家中标学校。这些成为“现代学徒制”推行的课程基础。

(三)基地建设:精心规划,打造品牌

近年来我校重点加强实训基地的建设。2008年园艺专业和现代农业实训基地同时被评为省级示范专业和省级示范基地;2010年成功申报了省级养殖示范专业和市级园艺品牌基地;2011年园林技术专业成功申报成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和市级品牌专业,并成功注册“湖州博创园林绿化有限公司”,实现了基地的公司化运作;2012年投资260万元,开始建设一座建 1

筑面积1800平方米的玻璃温室花卉大棚,基地建设是“现代学徒制”推行的实践场所。

(四)校企合作:服务社会,扩大影响

为尽快深入落实“现代学徒制”,我校园艺、园林技术、养殖等骨干专业都走上了“校企合作”之路。学校先后与多家单位合作,建立了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包括上挂下联模式、横向联系模式、校校联合培训模式、校村结对辐射指导模式。拟成立“浙江大学教育学院实验职业高中”,下与德清阳光园艺有限公司、浙江绿叶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合作,派学生见习、实习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多种模式的灵活推行,为“现代学徒制”的实施铺平道路。

二、实践“现代学徒制”的几步探索(一)中职西藏班

本学期初,我校中职西藏班学生分三组奔赴各实习单位开始第一期实习,一周一轮训。此次实习的单位主要有:浙江德清绿色阳光农业生态有限公司、湖州方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和湖州博创园林绿化有限公司。进行了涉农专业现代学徒制尝试,得到了吴志广经理、褚国平主管的大力支持。

内地中职西藏班学生顶岗实习责任大,任务重,为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完成,学校专门成立了顶岗实习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实习前,学校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联系落实实习单位,给每位实习生配备了工作服、鞋帽、劳保用品等。

在实习过程中每个实习点每天都安排了带队老师,并确定学生实习小组长,明确责任。每3-4位实习生分别和一位师傅进行师徒结对,落实实习任务,并要求每位带队老师和实习生分别填写工作日志和实习日志。为确保中职西藏班学生的安全,加强住宿管理,顶岗实习期间采取早出晚归、教师带班护送的形式。

在总结上学期第一期实习经验的基础上,根据涉农专业实习受生产季节周期性影响较大等特点,克服各种困难,探索创新实习方式。试行创业承包式实习,小组合作比赛,分阶段分项目安排分配实习内容,定期轮岗实训,践行和诠释湖州市中职现代学徒制。(二)涉农职高班

本学期学校探索实训实习新举措,借鉴“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尝试开展创业承包式实习,分班级承包了埭溪镇小羊山绿源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五个瓜果大棚。

每个大棚由各班主任当“班级农场主”,分别种植新品种甜瓜、樱桃番茄等,由班级学生亲自轮流参与施肥、种植、喷药、整枝、授粉等全程管理。学校专业老师和吴兴绿源现代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专家师傅给予技术指导,进行师徒结对。2

师生主动参与性空前高涨。

涉农专业实习受生产季节周期性影响较大,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周期分阶段分项目制定实习内容成了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在实施市中职现代学徒制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新课题。而创业承包式实习无疑为涉农专业实习开创了一条新思路。

学期结束前,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学生在实训基地种植的新品种樱桃番茄、甜瓜等喜获丰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作品走向商品”,师生们在品尝自己劳动成果的基础上,“小羊山瓜果团”成员对产品进行包装,走进埭溪中心农贸市场等,进行农产品营销。真刀实枪体验,全方位锻炼了学生的创业能力。

尤其是至尊金珠樱桃番茄的味道,大家都啧啧称赞,市场反馈较好。实训基地引领示范,许多教师、农户回家亲自种植,学校提供技术,大大提高了湖州市现代农业技术学校办学的影响力和声誉。

三、探寻“现代学徒制”的几点困惑

实践中出现了学校热、企业冷,工和学的结合停留于形式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缺乏落实校企合作的保障机制。

落实校企合作政策,需要制订具有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保障发展并逐步形成制度化的保障机制。当前在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两个方面都存在欠缺,如在校企合作的合同协议签订、执行过程、成效评估等方面缺乏统一的管理规定,使得合作效果缺乏统一的评估标准,也就难以对评估对象进行适当的奖励和督促。(二)企业自身利益缺乏保障,合作积极性不高。

由于企业在合作中没有得到预期的成本补偿和收益,即政府的财政补贴或合格人才的不断补充,因此导致校企合作中企业积极性欠缺,不愿为校企合作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

(三)对校企合作的作用认识不够。

由于缺乏深层次的合作意识,不少企业把校企合作作为解决暂时用工困难的手段,没有长期的人才培养、储备规划。(四)校企双方对学生的协调管理不足。

部分企业对学生的管理模式不当,缺乏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致使部分学生没有归属感,并未起到企业对学生应有的教育教学作用。(五)课程体系未能满足企业需求,针对性不强。

学校培养学生受多方面客观条件制约,多侧重理论方面的内容,过多强调基础技术教学,而针对企业具体用工要求的系统能力训练不足,针对岗位工作过程 3 的训练不足。

(六)师资理论扎实,技术更新落后。

由于缺少更多的实践历练,在推行过程中已暴露出许多问题,亟待通过各种培训途径来弥补不足。

四、拓展“现代学徒制”的几点建议:

“现代学徒制”的发展需要的体现现代学徒制精髓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寻找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四个方面共同的利益诉求点。(一)政府层面

校企合作是校企之间资源交换的一种形式,是涉及到不同社会经济主体的合作,要兼顾多元办学主体的利益,必须遵循权益平衡,因此需要政策的引导和公共财政的支持,作为一所办学规模不大,但特色鲜明,极具潜力的中职农业学校,我们期待来自上级领导部门更多政策支持,资金保障,以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展开合作。(二)合作层面

在校企合作、产学结合的现代学徒制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运行中,需要校企双方互相高度认可和积极合作,只有校企合作模式中的院校和企业通过深层次的了解,互相认可对方的实际教育、培训效果才能积极地开展合作。推行校企合作试点,论证、修订教学计划、课程内容,协调校企双方的优质师资,形成最佳的可行方案已迫在眉睫。而我们也希望企业也不能简单地把顶岗实习的学生视为学徒工,应认可并像培养自己的员工一样开展培训教学,激发我们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进而形成认同感。(三)学生层面

上一篇:村镇建设市场专项治理主持讲话下一篇:高一化学第二章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