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者有哪些法律义务

2024-05-18

经营者有哪些法律义务(精选9篇)

篇1:经营者有哪些法律义务

(一)协力义务

即缔约双方共同尽力促成合同缔结成功的义务。“在契约缔约过程中会出现很多导致合同最终不能成立的情况。如发现新的伙伴、提出新的要求等,不断的修改协议会导致合同的缔结无限期的拖延,要求对方出让某些利益或使对方承担更多的债务等。若当事人一方无力或无意缔约的情况下,恶意谈判或恶意终止谈判损害对方的利益并且该行为有证据证明的,这就违反了协力义务。

(二)告知义务

即情报提供义务,其包括:不向对方做出错误的意思表示的义务,这是告知义务最基本的解释。如不欺诈的义务,不作错误陈述的义务等。合同订立之前重要事项的告知义务。使用方法的告知义务,主要指产品制造人应在其产品上附使用说明书或向购买人告知使用方法。瑕疵告知义务。即对物品的缺陷和不安全因素有告知义务。对于某些特殊的合同,如保险合同、公司认股合同、广告推广式买卖合同等,其中的一方当事人,必须负责详细陈述各种与合同的有关的情况的正面义务。

(三)保护义务

即在缔约过程中当事人应当善尽必要的注意义务,相互促进,保护对方人身及财产权利不受侵犯,同时,不得滥用经济上的优势地位,胁迫对方,对对方施加不当影响或利用对方和无经验或急迫需要,而取得不当利益。即近几年在我国法院审理的经济纠纷案件中类似消费者在商场内行走或乘坐电梯发生人身伤害事故日渐增多。如果不在缔约过失责任中规定保护义务,而要用侵权责任的规定,就会在举证责任方面存在困难,不利于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因此有必要完善先合同义务的立法。

(四)保密义务

即对缔约谈判过程中知悉的对方的个人身份、财产状况、商业秘密、技术秘密等信息不得向外界泄露或擅自使用。由于缔约过程中“当事人为缔结契约而相互接触磋商之际已由一般普通关系进入特殊联系关系,相互之间建立一种特殊信赖关系”。因此,了解了对方一些局外人不可能知道的情况。按照诚信原则,不得泄露和不正当使用,否则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以诚信原则为依据的先合同义务,远不止以上几种。在具体实践中,基于诚信原则的弹性,还有更多的具体义务。如照顾、忠实义务等。因此必须深刻认识诚信原则并用其衡量才能保证法律的公正。

演出方:__________________(甲方)

受演方:__________________(乙方)

为了促进艺术交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满足人民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努力增加收入,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甲乙双方根据以上精神,经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共同信守。

第一条演出剧目和主要演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条演出时间和场次自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起至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止,由_______至_______演出,计________天,演出_______场。

第三条乙方应为甲方提供剧场现有设备及联系好宿舍(住宿费由承担),并给予一定装台时间,负责组织观众,作好宣传工作。

第四条票价__________________。

第五条分账方法:每天所售票款,扣除公提费用外,甲方得_________%,乙方得_________%。

第六条公提费用、旅运费(是指演职员的旅费和演出用品的运费)和宣传费(包括报纸广告、海报及其它双方协商同意的宣传品)等。

第七条甲方应事先将上演计划及有关宣传资料于演出前_________日寄给乙方。

第八条甲方在演出过程中应接受当地文化主管部门的安排和领导,办理有关演出手续。

第九条在演出期间,双方均应注意防止发生意外事故。要注意节约水电、爱护公物,如果甲乙双方损坏对方的设备或演出物品时应照价赔偿。

第十条违约责任

1.一方由于无故违约使对方遭受损失,应赔偿对方的实际损失,并偿付违约金_________元。

2.一方因不可抗力的原因,不能履行合同时,应尽快用电话、电报、电传通知对方,双方均应设法补救。如仍无法履行合同,可协商延缓或撤销合同。

3.一方接受出国、接待外国贵宾或中央指定特殊的政治任务时,应由接受方的任何一方协同主办单位在一个月前通知对方,双方应积极设法安排补救,如实在无法补救者,应由主办单位根据对方实际损失进行补偿。

第十一条双方因合同的解释或履行发生争议,由双方协商解决。协商不成,由双方指定的仲裁机构裁决。该裁决为终局裁决,任何一方不得向法院起诉。

第十二条本合同自签字之日起生效。本合同正本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

甲方(盖章):___________

谈判代表(签字):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日

乙方(盖章):___________

谈判代表(签字):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年______月____日

先合同义务又称“前合同义务”或“先契约义务”,是指在要约生效后合同生效前的缔约过程中,缔约双方基于诚信原则而应负有的告知、协力、保护、保密等的合同附随义务。通过定义可知先合同义务具有如下特征:

1、先合同义务的主体是特定的

即缔约合同的双方为缔约合同进行接触磋商,由一种普通人之间的陌生关系进入特殊密切联系的关系,实现了义务主体的特定化、相对化。

2、先合同义务成立的理论依据是诚信原则

诚信原则要求缔约双方维持特殊的信赖关系,互守诺言,讲究信用,共同促成合同缔结成功。如果违反该义务而给对方造成损失时,即使合同未成立或已经订立的合同被撤消或宣布无效,也要进行损害赔偿。

3、先合同义务是一种法定义务

先合同义务是法律强制缔约双方承担的义务。是一种强制性规范而非任意性规范,不是由当事人合意产生的义务,也不允许双方排除。因此违反先合同义务是违法行为而非违约行为。

4、先合同义务是附随义务

相对于有效成立的合同所生的合同义务而言,先合同义务并不决定合同类型,不以给付义务为内容。而且随缔约关系的不断发展,依据诚信原则逐渐形成不同内容的协力、告知、保护、保密等义务。

5、先合同义务始于要约生效,终于合同生效

在要约生效前,双方只是一般人之间的关系,相互间的期待和义务较弱,没有进入特殊信赖关系范围内。随着双方的接触,耍约生效后,要约对要约人和受要约人产生约束力,进入特定信赖关系。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才可能基于信赖对方而作出缔结合同的必要准备工作,对于违反先合同义务的行为进行制裁才有意义。

而在要约生效前,要约并未发生法律拘束力,若一方因可归责于另一方的过错而有损失,可用侵权行为法或不当得利加以救济。如在要约生效前,当事人承担先合同义务无疑加重了缔约双方的负担,不利于交易的顺利进行。当然“在少数情况下,并不存在要约,但合同谈判的当事人一方却基于信赖而受损失,出于公平与诚信的考虑,也会存在缔约过失责任。”

先合同义务终止时间应为合同生效前。对此,有一种观点认为在合同成立前。

我们认为这将缩小先合同义务发生的时间范围,使合同成立后到生效前的这段时间里的利益难以受到法律保护,因为有些合同并不是成立就生效。如需要办理批准登记手续才生效的合同、附生效条件、期限的合同等成立后并不生效。在此种情况下,一方违背诚信原则致另一方受损,因无先合同义务而无须承担缔约过失责任,也不承担违约责任。因此为保护当事人的利益应将合同生效作为先合同义务的终点。这样先合同义务、合同给付义务、后合同义务成为一个紧密连接的义务体系,与之相对应的是缔约过失责任、违约责任、后合同责任构成的责任体系。

[先合同义务有哪些]

篇2:经营者有哪些法律义务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4)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2、教师在工作和生活中要充分履行自己的义务,我认为应从以下几面去要求自己:

一、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教师必须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宪法和法律是国家、社会组织和公民活动的基本行为准则。教师要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更应当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和法制观念,使其成为遵纪守法的公民。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应当遵守职业道德,以自己高尚的品质和行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思想品质、道德、法律意识的形成发挥积极的影响。这不仅是教师自身的行为规范,也是法律要求教师应尽的基本义务。

二、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所以,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遵守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其他教育机构制定的教育教学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的具体的教学工作计划,履行聘任合同中约定的教育教学工作职责,完成职责范围内的教育教学任务,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三、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

教师的工作是教书育人的工作,通过教书,达到育人的目的。所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有义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思想品德、文化、科学技术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开展有益的社会活动。教师应自觉地结合自己教育教学的业务特点,将德育工作落实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全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不仅是政治思想品德课教师的职责,也是每一位教师的基本义务。

四、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促进学生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和美德,教师应当一视同仁地对待所有的学生,尤其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尊严,帮助其形成健康完善的人格,为其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特别是对于有缺点、错误的学生,更要满腔热情地帮助他们。要树立尊重学生人格尊严的法制观念,不歧视学生,更不允许侮辱、体罚学生。对于极个别屡教不改、错误性质严重、需要给予纪律处分的学生也只能以理服人,不能压服。教师违反本法规定,侮辱、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五、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

教师有义务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成长,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作为教师,自然更负有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成长的义务。教师应当在学校工作和与教育教学工作相关的活动中,对侵犯其所负责教育管理的学生的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予以制止,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也应当对社会上出现的有害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现象进行批评和抵制,这既是全社会的责任,也是教师义不容辞的义务。

六、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篇3:经营者有哪些法律义务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公众在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场所遭受损害而诉诸法律的案件。但是对于如何正确确定责任承担者以及如何落实损害赔偿责任等一系列问题, 裁判的法官们普遍感到缺乏依据。为此, 最高人民法院制定了确立我国安全保障义务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解释》) 第6条, 该条规定:“从事住宿、餐饮、娱乐等经营活动或者其他社会活动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 未尽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致使他人遭受人身损害, 赔偿权利人请求其承担相应赔偿责任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因第三人侵权导致损害结果发生的, 由实施侵权行为的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有过错的, 应当在其能够防止或者制止损害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补充赔偿责任。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责任后, 可以向第三人追偿。赔偿权利人起诉安全保障义务人的, 应当将第三人作为共同被告, 但第三人不能确定的除外。”

二、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种类

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要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包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经营者的硬件设备等不符合有关安全标准而导致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受到损害, 这一般是物上侵权或者产品责任。第二种类型是经营者纯粹的不作为, 没有提供安全的消费环境, 导致消费者受到损害。第三种类型是因为经营者没有制止来自第三方对消费者的侵害而承担的侵权责任。第三种类型即补充责任。明确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种类有助于我们在研究其归责原则以及责任分担过程中更加科学合理地去确定责任的承担。

三、我国安全保障义务权利主体范围界定

现实生活中为了不对经营者施以过分的苛求, 经营者只对其可预见的人承担安全保障义务。消费者因与经营者间存在密切的合同关系, 自然是经营者可以预见的。潜在的消费者是指已与经营者进行缔约接触, 因而当然也在可预见之列。至于那些实际进入经营者的经营场所的人, 如仅是逛商场而不打算购物者、到商场乘凉者、在商场与人见面的人等等, 这些人因与经营者间并未产生密切的联系, 因而其是否在经营者可以预见的范围内, 值得研究, 此时就需要结合公共政策加以判断, 即将经营者的责任限制在公平和正义所许可的范围内。但其司法判例在所有的安全保障义务案件中都坚持实际损害赔偿的原则, 因此, 被告承担的赔偿责任范围十分广泛[1]。笔者认为, 经营者以营利行为为业, 可以以此分散危险;经营者往往是事实上的强者, 相比于受害人往往具有较强的偿付能力;且一般来说, 经营者是针对不特定的公众从事经营行为的, 产生公共危险的可能性极大。因而, 在经营者开启或持续了某种危险的情况下, 实际进入其场所的人, 只要不是非法闯入者或者意在从事非法行为者, 经营者就需对其承担安全保障义务, 而不问实际进入者是否与经营者存在合同关系或有缔约接触。

四、对于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行为的归责原则

确定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侵权行为责任, 行为人必须具有过错, 且该过错的举证责任由受害人一方来承担。因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主要是一种消极不作为的行为, 与积极作为而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有所不同, 所以单纯从行为本身很难论断行为人是否具有过错[2]。此时, 只能考虑行为人是否负有积极作为的义务。如果有, 则违反此种义务的本身就有过错。因此安全保障义务也是判断行为人在不作为致人损害的场合是否具有过错的标准或依据。

判断行为人是否具有安全保障义务, 应当以一个合理的第三人处在当时的情况下的行为来判断。有无过错的一般标准是:其是否达到了法律、法规、规章或者操作规定等所要求达到的注意程度, 或者是否达到了同类行为人所应当达到的通常注意程度;或者是否达到了一个善良管理人应当达到的注意程度。

五、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责任承担

(一) 直接责任

在法学理论的责任构成体系中, 行为者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是一条最基本的规则。所以, 直接责任是指仅由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的责任, 即在没有第三人介入的情况下, 安全保障义务人要为自己违反安全保障义务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是“行为与责任相对应规则的”在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产生法律责任的具体体现。

(二) 补充责任

在有第三人介入的情况, 《解释》规定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的是补充责任。目前理论观点对于第三者侵权导致的经营者的补充责任性质的看法有所分歧。笔者认为补充责任不同于连带责任, 不属共同侵权。只有在以下几种情况才构成共同侵权:基于数个加害人有意思联络的故意侵害行为, 属于典型的共同侵权行为;共同危险行为;教唆帮助的共同侵权行为;侵害行为直接结合而构成共同侵权。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即使数个侵权人之间没有共同故意或者共同过失, 只要各行为直接结合而表现为行为竞合, 仍将构成共同侵权。”在第三人介入的案件中, 经营者只是消极的不作为, 而损害后果之发生事实上完全是由于第三人的积极侵权行为所造成的, 经营者一般是过失违反了安全保障义务。如果能证明自己已经尽到“合理限度范围内的安全保障义务”则不承担责任。可见, 直接实施加害行为的第三人是受害人所受损害的终局责任人[3]。二者不存在意思或行为的共同性, 显然并不能涵盖在前三类共同侵权行为中。另外, 直接侵权的第三人是故意或者过失违反了不得侵犯他人合法权利的义务, 经营者采取的行为只是消极不作为。在一个积极加害行为与一个消极不作为行为间也不能构成直接结合型的共同行为。

因此, 此类案件不能适用共同侵权的理论, 经营者和直接加害的第三人不应当承担连带责任所谓补充责任, 是指在能够确定加害人时, 由加害人或其他负有责任的人承担责任, 安全保障义务人不承担责任;只有在加害人无法确定时, 由安全保障义务人承担全部责任;如果能够确认加害人, 但是加害人或者对损害负有赔偿责任的人的资力不足以承担全部责任时, 则先由加害人或者对损害负有赔偿责任的人尽力承担责任, 剩余部分由负有安全保障义务的人承担[4]。此外, 在承担了补充责任之后, 安全保障义务人获得对加害人或者其他赔偿义务人的追偿权。

六、经营者安全保障义务的免责及抗辩问题

经营者违反安全保障义务承担民事责任的要件是有过错而经营者欲减轻或免除自身责任, 必须提出尽了安全保障义务责任的理由, 行使抗辩权。经营者免责抗辩通常的情形有:不可抗力、消费者故意、物本身之性质 (易变质之物品自然腐烂) 等等。一是受害人过错。在经营服务活动场所, 消费者因为自身的过错, 导致其人身、财产受损, 经营者对此可以提出抗辩。以受害人过错程度大小, 可减轻、免除经营者的责任。二是受害人身体的原因。主要是在经营场所或公共运输工具上, 因为受害人自身健康原因, 发生的损害之情形, 经营者提出抗辩免责, 法院应予以支持。《合同法》第三百零二条规定:“承运人应当对运输过程中旅客的伤亡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但伤亡是旅客自身健康原因造成的或者承运人证明伤亡是旅客故意、重大过失造成的除外。”三是第三人侵权。在经营场所, 因第三人侵权造成消费者人身、财产损害的, 经营者可以以自己已尽到安全保障义务不存在过错为理由进行抗辩。经营者适用法律请求权之抗辩: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适用之抗辩。《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所指的经营者提供服务致人损害, 应限于经营者之服务直接侵害消费者人身或财产之情形。消费者在餐馆、宾馆内遭受第三人侵害时, 经营者对《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作为其请求权基础行使抗辩的, 法院应予支持。

关于《合同法》适用之抗辩。消费者在经营服务活动场所遭受经营者自身的损害, 按照合同约定的条款, 自然可以适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但第三人侵害消费者, 则不能适用《合同法》的规定。关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与《合同法》适用之抗辩。如果消费者与经营者之间的争议既不适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也不适用《合同法》, 经营者依法可以抗辩, 而主张适用《解释》之规定。因为受害人并非完全意义上的消费者, 而是进入经营活动场所的其他人, 受害人与经营者没有合同关系, 当然也不能适用合同法。

总之, 经营者的安全保障义务是在既体现对于消费者的人文关怀, 又赋予经营者一定的抗辩权, 以此来达到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在权利和义务上的相对合理分配, 从而为构建科学的两者关系做出法律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民安.安全保障义务理论的比较研究[A].张民安.侵权法报告 (第1卷) [C].北中信出版社, 2005, 115-116.

[2]张新宝, 唐青林.经营者对服务场所的安全保障义务[J].法学研究, 2003 (4) .

[3]唐德华.最高人民法院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条文释义[M].人民法院出版社, 2004, 106-107.

篇4:法律与道德有哪些不同

一、道德与法律的学理含义:

(一)道德的含义: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道德根源于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恩格斯讲:“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而社会直到现在还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所以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这表明道德的内容最终由经济条件决定,并伴随经济的发展而有相应的变化;基于不同的物质生活条件的不同社会集团,有着不同的道德观,在阶级社会中的道德具有阶级性。因此,我们可以把道德简单的概括为:道德是生活在一定物质生活条件下的自然人关于善与恶、光荣与耻辱、正义与非正义、公正与偏见、野蛮与谦逊等观念、原则以及规范的总合,或者说是一个综合的矛盾统一体系。

(二)与道德密切相关的法律的含义。

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道德,也没有亘古不变的永恒法律。今天的社会,代表不同利益的统治集团仍然还存在,但是他们代表的阶级利益是根本不同或者是对立的。不同的统治集团各有各自的阶级利益,以及与其阶级利益相适应的道德。法律在本质上是统治集团的整体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既然法律是意志的具体化,而道德当然属于意志范畴,那么法律当然反映统治阶级的道德观。从侧重道德的角度,我们可以将法律定义为:在主观方面,法是国家意志和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在客观方面,法的内容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前者体现了法的国家意志性和统治阶级意志,后者体现了法的物质制约性。法就是这两个方面的矛盾统一体。

二、道德与法律的辩证关系

(一)道德与法律是社会规范最主要的两种存在形式,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两个范畴。二者的区别至少可归结为:

1.产生的条件不同。原始社会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法律,只有道德规范或宗教禁忌,或者说氏族习惯。法律是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氏族制度的解体以及私有制、阶级的出现,与国家同时产生的。而道德的产生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道德是维系一个社会的最基本的规范体系,没有道德规范,整个社会就会分崩离析。

2.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一种行为规范,它具有明确的内容,通常要以各种法律渊源的形式表现出来,如国家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等。而道德规范的内容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并通过人们的言行表现出来。它一般不诉诸文字,内容比较原则、抽象、模糊。

3.调整范围不尽相同。从深度上看,道德不仅调整人们的外部行为,还调整人们的动机和内心活动,它要求人们根据高尚的意图而行为,要求人们为了善而去追求善。法律尽管也考虑人们的主观过错,但如果没有违法行为存在,法律并不惩罚主观过错本身,即不存在“思想犯”;从广度上看,由法律调整的,一般也由道德调整。当然,也有些由法律调整的领域几乎不包括任何道德判断,如专门的程序规则、票据的流通规则、政府的组织规则等。在这些领域,法律的指导观念是便利与效率,而非道德。

4.作用机制不同。法律是靠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和传统的力量以及人们的自律来维持。

5.内容不同。法律是以权利义务为内容的,一般要求权利义务对等,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而道德一般只规定了义务,并不要求对等的权利。比如说,面对一个落水者,道德要求你有救人的义务,却未赋予你向其索要报酬的权利。向被救起的落水者索要报酬往往被视为不道德。

(二)道德与法律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都属于上层建筑,都是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的。它们是两种重要的社会调控手段,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任何社会在建立与维持秩序时,都不能不同时借助于这两种手段,只不过有所偏重罢了。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其关系具体表现在:

1.法律是传播道德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即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如不得暴力伤害他人、不得用欺诈手段谋取利益、不得危害公共安全等;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2.道德是法律的评价标准和推动力量,是法律的有益补充。第一,法律应包含最低限度的道德。没有道德基础的法律,是一种“恶法”,是无法获得人们的尊重和自觉遵守的。第二,道德对法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执法者的职业道德的提高,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观念的加强,都对法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第三,道德对法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3.道德和法律在某些情况下会相互转化。一些道德,随社会的发展,逐渐凸现出来,被认为对社会是非常重要的并有被经常违反的危险,立法者就有可能将之纳入法律的范畴。反之,某些过去曾被视为不道德的因而需用法律加以禁止的行为,则有可能退出法律领域而转为道德调整。

道德与法律都属于社会规范的范畴,都具有规范性、强制性和有效性。道德与法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主要有:

(1).法律既规定了权利,又规定义务;而道德只告诉人们应当做什么,不应当做什么。

(2).法律的实施必须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以国家机器为后盾;而道德的实施,主要依靠社会舆论、传统力量以及人们的自觉维护。因此,道德的强制更似一种精神上的强制。

篇5:经营者有哪些法律义务

来源:《上海市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条例》(12月22日通过)

第二十一条勘察、设计单位应当对勘察、设计质量负责,勘察、设计文件应当满足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需要。

第二十二条勘察单位应当在勘察作业前,根据强制性技术标准编制勘察大纲,并针对特殊地质现象提出专项勘察建议。

勘察单位在勘察作业时,应当遵守勘察大纲和操作规程的要求,并确保原始勘察资料的真实可靠。发现勘察现场不具备勘察条件时,勘察单位应当及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并提出调整勘察大纲的建议。

第二十三条勘察文件应当满足国家规定的深度要求,标注勘察作业范围内地下管线和设施的情况,并标明勘察现场服务的节点、事项和内容等。

第二十四条设计文件应当满足国家规定的深度要求,并符合下列规定:

(一)对建设工程本体可能存在的重大风险控制进行专项设计;

(二)对涉及工程质量和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进行标注;

(三)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的,明确质量和安全的保障措施;

(四)根据建设工程勘察文件和建设单位提供的调查资料,选用有利于保护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管线、设施安全的技术、工艺、材料和设备;

(五)明确建设工程本体以及毗邻建筑物、构筑物和其他管线、设施的监测要求和监测控制限值;

(六)标明现场服务的节点、事项和内容,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技术规范,指派注册执业人员对设计文件进行校审。校审人员应当签字确认。

第二十五条勘察、设计单位应当在建设工程施工前,向施工、监理单位说明勘察、设计意图,解释勘察、设计文件。

勘察、设计单位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和勘察、设计文件中明确的节点、事项和内容,提供现场指导,解决施工过程中出现的勘察、设计问题。

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发现勘察、设计文件存在问题的,勘察、设计单位应当应施工单位要求到现场进行处理;勘察、设计文件内容发生重大变化的,应当按照规定对原勘察、设计文件进行变更。

第二十六条勘察单位应当参加建设工程桩基分项工程、地基基础分部工程的验收,并签署意见。

设计单位应当参加设计文件中标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的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单位工程的验收,并签署意见。

篇6:经营者有哪些法律义务

物业服务相关知识问答

物业管理公司的权利和义务有哪些?

权利:① 物业管理公司应当根据有关法规,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小区管理办法;② 依照物业管理合同和物业管理办法对住宅小区实施管理;③ 依照物业管理合同和有关规定收取管理费用;④ 有权制止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⑤ 有权要求业委会协助管理;⑥ 有权选聘专营公司(如清洁公司、保安公司等)承担专项管理业务;⑦ 可以实行多种经营,以其收益补充小区管理经费。

义务:① 履行物业管理合同,依法经营;② 接受业委会和住宅小区居民的监督;③ 重大的管理措施应当提交业委会审议,并经业委会认可;④ 接受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及住宅小区所在地人民政府的监督指导。

业主的权利与义务

所谓业主,即物业的所有权人。物业管理必须有业主参与,这是国内外物来管理的成功经验。物业管理公司是物业管理市场的供方,物业管理市场的需求方则是业主。搞好物业管理,要求供需双方密切合作,相互配合,即实行团体自治管理与物业管理公司专业管理相结合的方法,这样,物业管理才能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一、业主的主要权利

业主的权利包括两方面:一主面是业主享有的基本权利,另一方面是通过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行使的职权。

(一)业主享有的基本权利

业主在物业管理中的基本权利,概括地讲就是业主管理权。业主依法享有对物业共有部分和共同事务进行管理的权利。主要包括:

(1)参加业主大会;

(2)享有业主委员会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3)表决通过业主公约和业主委员会章程;

(4)决定有关业主利益的重大事项;

(5)监督业主委员会的管理工作。

(二)业主大会及业主委员会的职权

业主大会是由物业管理区域内全体业主组成,是物业内的最高决策机构。按照一规定,一个物业辖区内入住率或物业已交付使用的建筑面积达到50%以上的,或者已交付使用的建筑面积达到30%以上不足50%,且使用已超过一年的,房地产地方行政管理部门应会同开发与业主协商及时召开第一次业主大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制订并通过业主委员会章程。业主大会每年至少召开一次。召开业主大会应当有过半数以上享有投票权的业主出席。业主大会的决定,应当有过半数以上享有投票权的业主同意方能通过。业主的投票权,住宅按每户计算表决权;工业厂房、商业用房按物业建筑面积计算表决权。

业主大会行使下列职权:

(1)选举、撤换业主委员会组成人员,监督业主委员会的工作;

(2)听取、审议业主委员会的工作报告,改变或撤销业主会员会不适当的决定;

(3)通过业主公约和业主委员会章程;

(4)批准物业管理委托合同;

(5)决定有关业主权益的重大事项;

(6)决定物业管理的其他事项。

业主管理委员会是由业主大会在业主中选举产生。业主管理委员会委员由热心公益事业、责任心强、有一定的组织能力和必要工作时间的人士担任。业主委员会委员的名额一般为11-17人,经业主大会决定可以适当增减,但最低不得少于5人。业主委员会设主任1名,副主任1-2名,由业主委员会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委员每届任期二年,可以连选连任。业主委员会对业主大会负责,维护全体业主的合法权益,1 咨询材料

履行下列职责:

(1)召集和主持业主大会,报告物业管理的实施情况;

(2)草拟业主公约、业主委员会章程草案,或者修订草案并报业主大会通过,监督业主公约的实施;

(3)通过公开招标等方式选聘物业管理公司,代表业主签订物业管理委托合同,经业主大会同意负责履行;

(4)听取业主、使用人的意见和建议,监督物业管理公司的管理服务活动;

(5)监督共同设备、设施。场地的使用和维护。

二、业主的主要义务

业主承担的主要义务包括:

(1)执行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的有关决议、决定;

(2)遵守业主公约;

(3)遵守有关物业管理的制度、规定;

(4)按时交付分摊的物业管理、维修等费用。物业管理费项目构成

根据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布的《城市住宅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收费暂行办法》,住宅小区物业管理费的成本构成包括以下项目:

(1)管理服务人员的工资和按规定提取的福利费;

(2)公共设施、设备日常运行、维护及保养费;

(3)绿化管理费;

(4)清洁卫生费;

(5)保安费;

(6)办公费;

(7)物业管理单位固定资产折旧费;

(8)法定税费。此外,物业管理费中还应包括物业管理公司的利润。对于高档住宅小区的物业管理,成本中可以增加保险费。

篇7:经营者有哪些法律义务

1、在工程实施阶段协助项目代建方进行质量、进度、费用、安全等管理,并服从项目代建方领导,

2、有权对施工单位人员进行资格认定;

3、审批施工组织设计和技术方案;

4、经项目代建方授权发布开工令、停工令、复工令;

5、检验工程师用材料、设备及工程实体质量;

6、负责监理规划、大纲、细则及其他计划、报告的编制并提交项目代建方审核;

7、工程进度地检查、签认权;

8、负责工程量计算和工程款支付审核;

9、审核竣工图,监理竣工资料;

10、配合项目代建方组织竣工验收;

11、履行其他法律规定的工程监理义务;

篇8:经营者有哪些法律义务

记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市场准入的相关法规政策是什么?

吕卉:为规范咨询业市场,一些国家或地区对从事咨询服务的人员、企业及其活动方式作出一定的规定,该规定主要来自于以下方面:

①法律及法律性规范(统称“法律”)。针对特定咨询行业的法律通常对其从业人员资质、企业行政许可或登记、咨询活动规范、监管措施、惩罚等作出规定。除此之外,企业还需遵守法律对普通企业的要求,主要包括依法进行公司登记、依法纳税、依法用工等。

②行业协会的规范和第三方认证。许多领域具有各自的行业协会,通过协会章程等形式,对咨询人员从业资格、职业道德作出规定,发挥辅助管理的职能。行业协会或其他第三方组织还向从业者提供各种相关培训和考试,并向其颁发相应的认证或证书。

管理咨询的市场相对开放,通常只需遵循当地法律对普通企业的要求。同样,企业可加入相关行业协会,遵守相关协会准则。并且,从业人员可通过各种相关培训和考试获得相应的认证或证书,但该等认证或证书一般并非法律规定的强制性从业资格,而是由国际或区域性机构或行业协会以职业技术鉴定的方式颁发的推荐性的职业技术证明。

在中国,对于管理咨询和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的企业、人员及其活动并无特定的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企业必须遵守法律对普通企业的要求,主要包括依法进行公司登记、依法纳税、依法用工等。

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企业可以加入相关的行业协会(管理咨询方面或者人力资源方面)。如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拥有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企业会员数百家,每年为企业会员提供员工培训、员工任职资格认证、行业研讨会等服务。

记者:与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业务相关的法律法规有哪些?

吕卉:人力资源管理咨询企业在为客户服务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参考或者作为依据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主要有:

劳动合同法;

税法;

社保缴纳相关政策;

福利费提取的相关政策;

工会组建的相关政策。

记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相关的行业组织、认证有哪些?

吕卉:国际上,与管理咨询相关的协会及认证比较多,部分简单介绍如下:

1.国际管理咨询协会理事会。国际注册管理咨询师采用其1999年制定的“阿姆斯特丹标准”。

2.美国管理咨询公司协会(即管理咨询工程师协会ACEM)。成立于1929年,是成立最早的管理咨询协会,会员为公司。20世纪80年代初期,该协会共有48个公司会员,这些公司在美国31个州、60个城市设有办事处和附属机构,并在27个国家设有固定办事处。

3.美国管理咨询学会(IMC)。成立于1968年,20世纪80年代后与ACME在一地办公,成为姊妹协会。会员是个人(包括个人执业者、小公司的合伙人,大公司的咨询顾问等)。颁发“注册管理咨询顾问”资格。

4.类似的行业组织美国还有经营管理咨询协会(AMC)、国内管理咨询协会(AIMC)、职业管理咨询协会(SPMC)等。

5.英国伦敦城市行业协会(City&Guilds)旗下英国领导管理学会。提供培训和考核ILM英国国际企业管理师;

与人力资源咨询相关的认证及证书有:

①美国人力资源管理协会;

②美国人力资源认证协会;

③加拿大人力资源协会的加拿大人力资源计划者。

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机构加入的协会组织主要有两类,一是与管理咨询相关的,如中国管理咨询协会及各省管理咨询协会;二是与人才服务业相关的,如中国人才交流协会,上海人才服务行业协会等。

篇9:特许经营:合同中会有哪些猫腻

原告:刘芳

被告:上海弘奇食品有限公司

原告诉称:原、被告双方于2005年4月1日签订“特许经营合约”,原告加入“永和豆浆中式美食”国际连锁店,并向被告支付了商标使用费等共计306695元。但被告并非“永和”注册商标所有权人,在与原告签约时,被告成立尚不足1年,不符合“1年以上良好经营业绩”的法定条件,不具备特许者条件。且被告经营管理混乱、法律手续不完备,在餐饮连锁店中无独特的专利产品和可传授的经营管理技术和诀窍。被告的欺诈行为使原告在履行了约定义务后,未能取褥合法有效的特许经营权,不仅无法得到预期利益,还在经营4个月内亏损达190151.77元。为此,请求法院判决:

(1)确认原、被告双方于2005年4月1日签订的“特许经营合约”无效;

(2)判令被告返还原告基于“特许经营合约”支付的费用306695元,并按同期银行固定资产贷款利率支付利息; (3)判令被告赔偿原告损失190151.77元;

(4)由被告承担本案诉讼费。

被告辩称:被告系“永和”及“稻草人”图形文字注册商标的许可使用人,不存在隐瞒自身情况、故意欺诈原告的情形。2007年12月30日,被告书面向法院表示,为妥善解决矛盾,被告同意解除合同,并退还原告合同保证金5万元。

案件事实和证据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经公开审理查明:“永和豆浆”品牌最初由台湾弘奇在台湾地区创立,1995年,台湾弘奇先后将其“永和”文字和“稻草人”头型的组合商标、“稻草人”孩童全身图形商标,以及“稻草人”头型图形商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工商管理局商标局核准注册。

2004年9月1日,台湾弘奇向被告上海弘奇食品有限公司出具授权书,授权被告上海弘奇食品有限公司为“永和豆浆”大陆地区区域特许人,得在许可区域内使用以及许可他人使用授权人专用商品、商标、企业Ⅵ,营销模式、培训体系、财务体系、专有技术等,得在许可区域发展“永和豆浆”加盟店。

2005年4月1日,台湾弘奇与原告直接签订商标授权使用许可合同,许可原告设立的永和豆浆店使用上述3个注册商标,双方约定许可使用费及支付方式由加盟合同另行规定。

当日,原告与被告签订特许经营合约。特许经营授权许可的内容及范围为“被告将永和豆浆中式美食及相关KNOW-HOW授予原告使用”,具体事项包括商标的使用、被告拥有专有权的制作物的采购、广告招牌的悬挂张贴等。

被告的主要义务为:将特许经营权授予原告使用并提供代表该特许体系的营业象征及经营手册,对原告提供开业前的教育和培训,指导原告做好开店准备,保证原告能完成独立营运开业。

原告的主要义务为:所属人员应接受被告相关训练,并经被告检定认可后方可正式营业;按被告规划之标准化资料进行店铺的规划、内部工程装潢、设备施工等,并负担相关费用;所需原、物料等事项由被告统一供应或指定供应商;产品的贩售种样、储存方式、器具、营业用品、调理方法、销售加热流程、包装方式、作业标准及装潢设计、招牌形式、员工服装、会计制度及报表之填具需遵照加盟相关办法及被告的行政流程办理;对被告提供的调理技术等负有保密之责;向被告支付权利金(每月营业额的3%)、加盟储备金8万元(用于培训、代收代付等)、商标授权金10万元(代收代付)、保证金5万元。

合同签订后,原告向被告支付加盟费8万元,商标使用费10万元,保证金5万元,货款76695元(用于从被告处购进设备等),并按照被告要求的统一标准进行了店铺的规划、内部工程装潢和店面的装修。在原、被告双方签订特许经营合约后,被告对原告进行了开业前的培训与指导,培训的内容包括店面装修、服务标准、员工操作规程、食品的制作工艺。2005年5月16日,原告经营的永和豆浆店开业。

判案理由

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认为:商业特许经营是指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以下称特许人),以合同形式将其拥有的经营资源许可其他经营者(以下称被特许人)使用,被特许人按照合同约定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并向特许人支付特许经营费用的经营活动。因此,具备特许者资格是特许者得以与他人签订特许经营合同的前提。

本案中,被告虽非“永和豆浆”品牌的持有人,但“永和豆浆”相关注册商标和“永和豆浆中式美食体系”的所有人台湾弘奇以授权书的形式,授权被告为“永和豆浆”大陆地区区域特许人,可以在许可区域内许可他人使用以及在许可区域发展“永和豆浆”加盟店。台湾弘奇的授权行为并未违反我国法律的规定,应属有效民事行为。在台湾弘奇向被告出具授权书时,被告虽尚未注册成立,但被告在此后注册成立,具备了法人资格,该授权书的授权行为应在被告成立之后当然有效。

因此,原告称被告不具备特许者资格、以欺诈手段与原告签订合同的理由不能成立。原告认为,依据法律规定,特许者需具备1年以上良好的经营业绩,而被告与原告签订合同时成立尚不足1年,合同应属无效。但鉴于“永和豆浆”的相关商标在1995年已在中国大陆注册,该品牌在我国餐饮业中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加之被告是依据台湾弘奇的授权与原告签订合同,因此,被告成立的时间对原告的加盟行为并无直接影响。

原告认为被告在餐饮连锁店中无独特的专利产品和可传授的经营管理技术和诀窍的主张,本院难以支持。

首先,被告已经按约定将“永和豆浆”的注册商标、企业形象等授权原告使用,并已在原告开业前就员工操作规程、食品的制作工艺等对原告的员工进行了培训和指导。

其次,依據惯例,餐饮连锁店的操作规程、食品制作工艺等均需统一,否则,难以体现特许者统一的业务模式。

再次,依据原、被告双方在“特许经营合约”第三条第7项中的约定,“原告所属人员均应接受被告所安排之相关训练,并经被告检定认可后方可正式营业”,因此,如果被告未对原告进行培训、未向原告传授食品制作工艺等技术,原告根本无法开业。

判决结果

综上,法院确认被告已履行了相应的合同义务。鉴于原告有关合同无效的主张不成立,且被告不存在违约行为,因此,原、被告间的合同尚不具备解除条件。现被告自愿解除合同并退还原告保证金5万元,于法不悖,本院对此予以准许。考虑到原告停业至今以及被告同意解除合同的意愿,对本院判决解除合同之日至合同期满之日的商标使用费和加盟金,被告应酌情按比例向原告返还,经计算,商标使用费为8100元,加

盟金为6480元,共计14580元。

[律师点评]

特许经营

特许经营这种营销模式,19世纪中叶发源于美国,以后风行世界。作为特许经营典型的麦当劳、肯德基简直成了美国的象征。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导入特许经营,给流通领域带来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引发了系列法律问题。

特许经营有四个基本要素:一是特许人必须是拥有注册商标、企业标志、专利、专有技术等经营资源的企业。二是特许人和被特许人之间是一种合同关系,双方通过订立特许经营合同,确定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三是被特许人应当在统一的经营模式下开展经营。四是被特许人应当向特许人支付相应的费用。

特许法律关系的核心是特许权。特许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使用许可权。特许权的持有人不因特许的法律事实而影响其权利本身,被特许者取得的只是使用权。特许权由商标、商号、商业秘密、专利权等组成,是一种组合式的知识产权。对特许者来说,特许权是整个特许体系得以发展的根基,如何利用特许经营合同对之进行适当的保护,关系重大,忽视特许经营合同,不愿订立或不注意合同的条款,对特许业来说,将是致命的。

特许经营合同

特许经营合同中细节问题订得越实际,则越有助于维持一个健康的长期关系。下列条款,应是所有种类的特许经营合同都必须具备的。

(1)授予特许权条款

这是特许经营合同的核心,是首要条款。特许者同意授予被特许者的特许权,具体包括特许权的内容、范围、期限、地域等。

(2)特许者的服务条款

特许者提供的服务是特许权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服务,特许店甚至特许体系将难以維持下去。特许者的服务由初始服务、持续服务构成。如对被特许者的培训和指导。

(3)特许费及其他费用的支付

特许费是特许者转让特许权所取得的收入。一般分为两部分:一是加盟费,这是固定的;二是使用费,一般是根据受许方一年毛收入的一定的百分比来计算。其他费用主要包括广告促销费、培训费等,具体由谁负担,也取决于特许方和受许方的合同约定。

(4)品质管理条款

高品质高标准是保证特许经营成功的关键,不能在一个业务单位中保持品质标准就会损害整个特许体系的利益。这些要求和规格一般写在业务操作手册中,被特许者应严格遵守业务操作手册的内容进行运作。

(5)保密条款

特许合同的核心是特许权,而特许权是由商标、专利、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构成的一个有机组合体。尤其是商业秘密,一旦泄密,无可挽回,必然严重损害特许者的利益,故应予以约定。

特许经营中的法律责任问题

特许经营的法律责任,应区分为外部责任、内部责任。对于内部责任,取决于特许者与被特许者双方在特许经营合同中的约定。外部责任总部(指特许者)对于加盟店(指被特许者)经营中与第三人发生的纠纷是否承担法律责任问题。

特许经营的外部责任应是特许经营法律责任中最重要的部分,特许经营法律关系的复杂性会在外部责任的归属问题上突显出来。

首先,合同责任的原则是:谁为合同当事人,谁就承担合同引起的法律后果。加盟店经营中对第三人的合同责任,总部应否承担?就看总部是否为合同当事人或者视为合同当事人;特许经营只是总部用以扩张交易规模的手段,是以加盟店的独立经营为前提的,即加盟店与总部在法律上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企业经营者,它只在一定程度上受总部的指挥及监督,是实际与第三人进行交易的主体,总部不是合同的当事人。

但是,总部向加盟店提供了全套的“加盟包裹”,包括商标,商号、服务标记、专利及经营决窍等,甚至于广告、加盟店便用笺及收据的抬头也都和总部的商号、商标一样,这种企业的经营外观非常容易使消费者产生“加盟店、总部就是同一企业”或得到了总部授权的确信,第三人可以信赖该加盟店与总部是同一企业或得到了总部授权,要求总部承担退货并赔偿损失的连带责任,这完全符合表见代理的规定。

其次,如果加盟店自己拥有资产,自享利润、自担风险,加盟店对第三人的侵权责任,总部就不予承担。但下列情况例外:

(1)总部对造成第三人损害有过错的;

(2)总部是加盟店工作场所所有人的;

(3)总部是致人损害商品的生产者或者销售者的。

实务中,特许经营合同是格式合同的一种,总部常在合同中特别规定,总部对于加盟店与第三人发生的任何纠纷,概不负责,加盟店自负其责。对于这种免责条款的效力,笔者认为,只在当事人之间有效,对于契约外的善意第三人,没有任何法律拘束力总部不得根据合同中的免责条款主张免除对第三人的损害责任。

上一篇:旅行随笔书推荐下一篇:形容优雅的成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