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组织调研报告

2024-04-28

网络社会组织调研报告(精选6篇)

篇1:网络社会组织调研报告

社会组织情况调研报告

XX区民政局深入全区六个街道、喇镇、牧场开展民间组织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总结经验、发掘典型、查摆问题,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培育发展民间组织提供了比较可靠的工作依据和决策依据。

一、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区把培育发展民间组织作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民主自治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构建和谐社会的大事来抓,坚持以培育发展为主线,在培育发展中提升质量、在培育发展中规范管理、在培育发展中优化结构,民间组织数量快速增长,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至今年3月底,我区共有145个民间组织,约占全市民间组织总数的20%,居全市首位。具体做法:(一)高度重视,健全组织,为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几年来,我区高度重视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健全领导组织,完善工作制度,把它摆上重要工作日程,抓好抓实。

一是高度重视。多年来,我区一直把民间组织登记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高度重视,摆上日程,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并根据民间组织自身特点,定期召开由

各相关部门主管领导参加的联席会议,明确任务,落实责任,齐抓共管,充分发挥了各相关部门的积极作用。

二是健全组织。为了确保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成立了由主管副区长任组长,区民政局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喇嘛甸镇、六个街道、人事局、卫生局、教育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司法局、科学技术局、地税分局、工商分局、安全生产监督局、物价检查所等单位的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的建立为民间组织的管理打下了坚定的基础,并形成了各部门互相配合,互相支持,共同管理的工作局面。

三是加强宣传。为使民间组织管理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我区注重对国家、省、市关于民间组织管理条例规定的宣传,并充分利用闭路台、板报、宣传单等宣传手段在全区范围内进行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宣传,强化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同时,要求民间组织工作人员深入街道、社区、学校进行普法宣传,扩大影响。两年来,利用电视黄金时间播出各种宣传教育节目时间累计50余个小时,下发宣传手册2万份。通过广泛宣传,有30多家组织主动到我局进行登记。

二、明确责任,全面检查,扎实推进民间组织管理工作 我们始终认为,要加强民间组织管理工作,必须明确责任分工,全面动员广泛普查,大力推进,这样才能使民间组织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

一是详细调查了解。为全面了解全区民间组织的基本情况,我们组织各街道民政办对辖区内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的具体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摸底,对调查的结果登记造册,并逐户下发登记通知单,要求其按通知单要求,准备基础资料,由各单位民政办统一报送区民政局审批。

二是明确责任分工。针对有些民间组织存在发展不完善、行为不规范、作用功能不强,给登记和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等情况,我们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制订下发了《XXX区社区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做到“四个明确”,即:明确规定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为社区民间组织的业务主管部门,负责本街(镇)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规划和协调管理;明确了街道、社区干部在检查、督促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中的工作范围和工作职责;明确了民间组织办理登记管理所具备的条件和办理登记的程序;明确了民间组织一般可按照服务性、群众性和专业性原则设立,也可以社区为单位综合设立。《XXX区社区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暂行办法》的制订,为规范社区民间组织登记,加强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促进社区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充分发挥其推进社区自治、维护基层社会稳定与发展的积极作用创造了条件。

三是全面检查登记。为进一步规范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我们每年都要协调街道、公安局、教育局、劳动局等相关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对全区的民间组织进行定期的全面的大规模检查。不仅规范了民间组织的管理,同时也对部分违法经营的民间组织起到震慑和教育作用,受到很好的效果。截至目前,注册登

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共有157个,社团组织20个。

四是提高管理水平。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法律法规是严肃的至高无上的,执法人员在执行法律时要秉公执法,严格执法,决不能够徇私枉法。但在秉公执法的前提下,要以人为本,根据社会需求,扶持和发展群众需要民间组织,使全区民间组织管理更加合理。因此,工作中,一方面大力宣传、扶持托老所、敬老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家庭的增多,社会对敬老院和托老所有了需求,不少个人开办敬老院或托老所,针对部分业主不知道开办敬老院、托老所应具备的条件以及如何办理登记手续的现象,我们进行详细讲解,现场指导,让业主感到了政府的温暖,增强了办好托老所、敬老院的信心。另一方面强化管理,规范教育市场。由于对各类教育、教学的需求,社会上出现大量不同种类的培训和辅导学校等民办非企业学校,为了规范教育类民间组织,我们主要在“疏”、“导”上下功夫,即督促检查其办理登记管理手续,而不以处罚为目的。通过我们的行为感动了许多未办理登记手续的民办非企业学校,积极主动配合我们工作,仅2008年上半年就有50余家民办非企业学校办理了登记手续。

三、理顺程序,严格执法,努力提高民间组织执法水平为进一步规范民间组织管理工作,我区理顺工作程序,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进行执法,从而使民间组织管理工作提档升级。

一是理顺执法程序。坚持三项工作制度,即:坚持审核制度。由其相应业务主管部门批准成立的民办非企业单位,要向区民政

局提供登记申请书、业务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场所使用权证明、验资报告、章程草案和安全防火证等有关材料。坚持审批制度。民政局对其活动场所进行现场检查,对符合条件的单位上局务会研究,经班子讨论通过方可发给《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坚持公式制度。我区对办理登记的民间组织要及时发布公告。对于手续不全或未经任何部门批准的民办非企业单位坚决不予发证,并明令停业、整改或者予以取缔。

二是建立执法队伍。为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规范执法程序,我们成立由街道、公安局、教育局、劳动局等相关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队,各街道安排专人成立执法小组,细化分工,明确责任,形成了一支组织严密、执法严格的执法队伍。

三是强化执法培训。在理顺执法程序,组织执法队伍的同时,还在推升执法水平上下功夫。我们采取集中培训与分别辅导相结合的方法,组织街道、社区干部学习《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251号令)、《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以及《行政诉讼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几年来,先后共培训21次,通过执法培训进一步提高了执法人员的执法水平,强化民间组织管理力度。

几年来,经过我们的不懈努力,XXX区的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深知,我们的工作还有很多差距,我们决心再接再励,奋力拼搏,使XXX区的民间组织登记管理工作再上新台阶。

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总体上看,由于观念、体制、环境等多方面因素,我区民间组织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和粗放型管理阶段,在发展上还存在问题。

1、活动不正常。目前社会上对民间组织的认知度不高,对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及民主政治进程中的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有的甚至认为民间组织可有可无,民间组织也因为不能从政府那里得到经费等方面的支撑而大多不愿来备案,这使得部分民间组织的活动不能正常开展。大多数民间组织没有规范的章程,没有健全的组织机构,运作不规范。不少民间组织实际上处于自发无序、松散无力、自生自灭的状况。

2、结构不合理。从民间组织结构上看,存在某些类型数量相对不足和某一类型数量相对过剩并存的现象,与社会公益事业发展需要不相适应。民间组织主要集中于教育、卫生、劳动等行业,慈善类、服务类的相对来说较少;在社会团体中,活动类占绝大多数;低层次、传统型的多,高层次、现代服务型的少。

3、从机制上看,大多数民间组织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规范的组织机构,因权利未下放到各街道、镇、牧场,对民间组织的监管只能靠上级部门督促,没有专职的社团干事,管理队伍薄弱、管理资金短缺和管理设施落后等问题。

4、发展不平衡。主城区之间的民间组织发展不平衡,最多的是乘风街道,有42个,最少的是庆新街道,有1个;主城街道与郊区街道之间的民间组织的发展不平衡。领导重视民间组织工作的街道,民间组织发展得就好一些,反之就流于形式。慈善救助、公益类的民间组织往往过分依赖政府机关,缺少独立运作的能力。

5、登记不规范。至今年3月底,我区共有300余家民间组织,注册登记的有157个,占总数的48%。导致民间组织登记不规范,备案不及时的原因最重要的一点是管理力量严重不足。民间组织登记管理机关力量薄弱,无专职工作人员,一人兼任数职,管理难度可想而知,只登记、不管理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了。从街道的管理力量上看,人员少,且大多没有熟悉民间组织管理的业务干部,也没有民间组织管理这项职能,不少地方对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和登记管理还处于空白状态。

6、政策不到位。按照现行法律法规,民间组织的法律地位不明确,这是现阶段制约民间组织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这类问题的解决要依靠国家有关部门。表现为绝大多数民间组织不具备法人条件,没有独立的民事主体资格,不能建立有效的内部治理结构等;目前,尤其缺少政府扶持、税收优惠、社会保障等方面有利于民间组织发育成长的配套政策;在具体操作上,缺乏类型细分、区别对待、分类管理的政策。

三、进一步培育发展民间组织的对策建议

(一)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充分认识培育发展民间组织的重要意义。我们认为,民间组织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在整合社区资源、化解社区矛盾、发展社区公益、提供社区服务、扩大社区参与、增加社区就业、繁荣社区文化、维护社会稳定、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培育发展民间组织应成为全区各级党委、政府一项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二)调查研究,摸清实情,加大理论攻坚力度,充分认识民间组织概念、内涵、性质、业务范围、目的宗旨等问题;积极探讨民间组织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关系,民间组织与社区建设的关系,民间组织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关系等;认真研究解决民间组织工作人员的职业化、年轻化、专业化及培训、工资、保险等问题,培养民间组织工作骨干,解决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

(三)打破常规,探索创新,提供支持,为培育发展民间组织营造宽松的环境。立法部门,应加快制定相关法律;政府部门,应制定相应扶持政策。政策上的扶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的支持:一是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民间组织的非营利性收入应给予税收减免;二是大力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根据居民需要、提供服务的质量等,通过政府购买民间组织提供的服务,引导民间组织朝公益性方向发展;三是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积极探索建立一套科学的

民间组织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根据民间组织提供服务的数量、质量等给予相应的财政资助或补贴,优胜劣汰,促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

(四)上下合力,部门联动,形成良好的民间组织培育发展工作机制。实践证明,民间组织的培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坚持“党委领导、政府支持,上下合力、部门联动,社区牵头、居民参与”的工作方针,以居民需求为起点,以培育发展为重点,以登记备案为手段,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开拓创新,加快培育发展。民政部门作为民间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要加强与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发改、财政、税收、物价等部门多联系、多沟通,积极反映民间组织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争取他们的理解与支持;要与街道、社区居委会多联系、多沟通,积极帮助他们解决释难解困,共同营造培育发展的良好氛围;要向同级党委、政府多请示、多汇报,让领导机关及时了解本地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情况及其作用,争取领导的关心、指导和支持。

(五)降低门槛,简化程序,建立健全民间组织的登记、备案制度。本着与时俱进、求实创新的精神,在不违背国家法律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进一步放宽登记条件,降低准入门槛,简化登记程序,采取“先发展、后规范,先备案、后登记,部门联动、分类指导”的办法,对符合登记条件的民间组织,要纳入登记管理;对达不到登记条件的,可根据社区公益事业发展

需要,自下而上,经社区居委会初审,街道(镇)、区民政部门逐级核准备案。

(六)区分层次,分类管理,实施扶持政策。民间组织涉及领域广泛,功能作用不同,表现形式不一,要研究不同类型社区民间组织的形态、特点、规律,区别不同情况,实施分类管理。总体上实行“规范活动类、做实维权类、发展救助类、壮大服务类”的分类管理原则。主要是:对于有良好“造血功能”的组织,如民办学校(不含赢利较多的民办培训类)、民办老年公寓等,由于其服务对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通过服务收费或其他渠道就能够大体满足简单再生产的需要,政府可给予适当的政策引导(如在房屋租赁、场地使用、设施配备等方面给予优惠);对于运作成本比较低的文体娱乐活动类社团组织,如腰鼓队、合唱团、棋牌协会等,政府可在活动场地、经费方面给予适当支持;对于慈善救助类组织,如社区互助社等,其服务对象是困难群体,服务也是无偿或低偿的,很难通过服务收费来维持其正常运行,对于这类组织,政府不但要给政策,还要给资源;对于应业务主管部门要求,自上而下、对口成立的维权类组织,如老年协会、计生协会、残疾人协会等,可在硬件条件方面给予便利,所需经费则主要由其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提供。

另外,镇、牧场民间组织,与城区相比,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运行质量上,都显得薄弱。民政部门可“双管齐下”的方式

求突破,一方面,主动联系业务主管部门,从业务指导、经费资助到人员培训,帮助社区建立相应的民间组织;另一方面,深入街道(镇)、社区居委会,积极物色、鼓励、支持有专长的、热心社区工作的人士,经过动员、培训,筹办相应的民间组织,并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给予支持帮助。

(七)加大宣传力度,扩大社会影响,积极营造民间组织培育发展的良好氛围。由于多种主客观因素,民间组织“不显山、不露水”,社会认知度低,即使在政府部门内部,认同度也不高。作为民管干部,既要踏实做好工作,又要认真宣传工作,要让社会认识、认知、认同民间组织,让方方面面都来关心、爱护、支持民间组织。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民间组织在发展社区公益、提供社区服务、满足居民需求、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营造培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形成民间组织建设与和谐社区建设良性互动的新格局。

篇2:网络社会组织调研报告

[摘要]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相互传递信息的快速渠道,网络中产生的信息量十分巨大,在社会网络环境下,信息的组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对信息进行组织才能实现信息的有效利用,促进信息共享。对社会网络环境下信息的组织和信息共享模式进行分析与探讨,旨在提高网络信息的利用水平。

[关键词]社会网络环境;信息组织;信息共享;信息应用

社会网络,是一群节点及节点之间的连线所组成的关系组合,节点代表了个人、组织、团体甚至是一个国家,节点之间的连线也表示节点之间的联结关系,而且这些关系都是特定的社会关系,并且在这些关系中蕴藏了很多的信息资源,所以社会网络实际就是个体、组织之间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交流及资源分享的关系网络[1]。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因特网上涌现出很多社会网络,规模也十分庞大,而且经常都处于变化之中,网络中的信息和网络形式都随时变化,网络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信息共享和传播的平台,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表达个人意见,促进情感交流,甚至可以在网络上开展经济活动。用户对网络的使用也很频繁,在网络上具有较高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也促进了社会行为逐渐向网络行为转变,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关系逐渐向网络社交关系转变。随着人们对社会网络信息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利用人际网络来获得信息,所以在社会网络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团体组织也不断优化内外交流体系,从而使得组织内外的信息传播变得越来越迅捷,从而可以不断提高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

一、网络社区概念

网络社区是互联网快速发展背景下的一个新名词,是由相邻或者有关系的各个社会群体以及社会组织构建成的一个网络共同体,是一个来源内容开放程度较高、Web主体参与、信息个性化利用的“社区”[2]。在网络社区中,用户处于中心地位,用户、信息、交流等都是网络社区中的组成部分,用户既是信息的生产者又是消费者,是信息交流过程中的主体,通过用户的交流,可以维系社区存在。社区交流也是用户之间产生联系的纽带,正是因为有了信息数据的存在,才使得网络社区成员之间有“黏合剂”[2],能够将不同的成员黏合起来。从传统的实体社区到新型的网络社区,人们的交流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交流的范围、交流的内容、交流的类型、交流的深度与广度等都发生了改变,这些都是传统社区无法比拟的。社会网络环境下,不同网络信息的组织越来越便捷,信息量也越来越大,信息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用户只需要根据使用网络信息的习惯与偏好来选择信息传递过程即可。

二、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和共享模式

(一)基于用户的信息组织与共享

用户是信息交流的主体,是通过信息联系起来的,用户也可以在网络社区中形成较好的社会关系与沟通能力。与现实的社区一样,网络社区也可以教会人们很多知识。用户在社区网络环境中可以和其他的成员进行交流,实现信息的获取和传递,用户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具有一定的间接性,在这个交流的过程中,用户处于信息传递过程的中心。在基于用户的信息组织模式里,用户的地位十分关键,用户可以产生信息,也可以消费信息。用户通过信息来表达自我,而且在交流的过程中用户还可以形成自己的信息个人页面,所产生以及消费的信息都是以用户个人为中心,用户既是信源亦是信宿[3]。另外,在某些网络社区中,网络系统会向用户反馈相应的信息,例如一些比较大型的阅读网站,系统利用大数据技术了解到用户比较喜欢的书籍或者是与用户相关的其他人阅读的书籍细腻系等,此时系统就会针对用户的喜好来给用户推荐一些个性化信息,这就是网络社区对用户的信息反馈,是根据每个客户的个性特点来定制的。信息都是围绕用户产生的,使得用户在信息传递系统中处于被动的状态,成为信息的接收者。基于用户的信息组织是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一种微观信息组织模式,用户具有十分明显的个性化结构,而且每一个用户的信息组织结构体系也都是个性化存在,与社会网络中的其他成员不相同。与用户相关的信息内容可以随着用户的兴趣、爱好等方面的改变而改变。

(二)基于信息流运动的信息组织与共享

传统信息组织一般都将信息看成一种普通的信息资源,其表现形式也比较单一,不如在网络上这么多元化。但是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使得各种网络信息的内涵发生了改变。而且在社会网络环境下,网络的表现形式通常都是微型的,网络社区中的信息也是多种多样的,各种信息之间的有效整合,使得网络信息变得越来越丰富。例如图书信息、音乐信息、电影信息、地图信息等,在网络社会关系中,信息流的运动变得十分重要,信息流成为信息传递的主要形式,当人们在浏览某一个信息的时候还会产生很多与之相关的其他信息,从而使得信息在网络系统中不断流动和传播。在社会网络环境下,信息流运动也是信息的时空转移,从本质上看,是信息的功能展示,而且网络信息流动是在网络信道中实现的,信息会通过网络从一个特定的时空转移到另一个特定的时空中[4]。社会网络背景下的信息流运动形式与传统的信息流运动模式有一定的差距,传统的信息流运动一般是单向的,是从信息的`产生者传递给信息的接收者,比如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将信息传给群众,但是在社会网络背景下,信息流的运动是双向的,甚至是多向的,社会网络中的主体可以随时随地实现信息的交流和分享,信息流的运动也由单一的模式变成了多元化模式,从点对点发展成为点对面传递、多点之间的传递、面对面之间的传递[5]。例如一个单一的网络用户可以与社区、群体开展信息交流,这就是点对面;社区多个成员之间进行的信息交流,就是多点对多点;社区和社区之间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就是面对面。在社会网络环境中,网络社区的社会系统特征十分明显,社会网络里的全部信息都可以被称为社会信息流,这些信息流一般分为三种[6]:第一种是人际信息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交流产生的信息流。第二种是组织信息流,指的是组织内部的成员之间,或者组织内部的各个部门之间开展的信息交流。第三种信息流是大众信息流,指的是信息在社会中被大量的复制和传播,而且在社会中产生了一定的舆论效应的信息流,在社会中具有十分广泛的传播特征。社会网络环境中信息流的运动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7],第一,社会网络软件对信息流运动具有一定的可控制性,在系统的设计过程中,软件设计人员已经对信息流运动轨迹、信息聚合、分类过程进行了确定,信息流在运动的时候会按照预先设计好的运动轨迹以及设计规则进行运动,形成有序的信息结构体系。当前大多数社区的网站都通过计算机实现分类,在对信息进行存储的时候也可以分类存储。第二,网络社区交流与社会关系对信息流的运动产生了影响。在社会网络环境下,社会关系是十分重要的纽带,社会关系维系了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因此在社会网络发展过程中要通过各种手段来维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社区交流有一定的群体化优势,用户可以自我建立属于个人的交流社区,而社区交流就是建立在某些特定的主题内容上的,网络中的每个成员都对网络有很强的认同感以及归属感,比如兴趣爱好相同的、经验相同的人、年龄相近的人,都很容易聚集在一起成为一个交流的群体,借助网络对各种信息进行分享,开展交流,从而使得信息流运动带有一定的聚合特征[7]。

(三)基于网络社区交流与社会关系的信息组织与共享

在社会网络的发展过程中,信息技术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信息技术的应用才使得社会网络功能变得越来越顺畅,也融入了更多的人为因素,其不可控性使得完全想要依靠信息技术来实现信息组织是不太现实的。因为在信息的组织和使用过程中,社区交流及社会关系对交流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使得社区网络中的信息具有某些群体化优势,在一个社区网络中,交流的信息主题或者内容,应该是大多数社区内部成员都感兴趣的或者认同的,如果只有零星的几个成员认同或者感兴趣,则这样的信息在社区网络中不能实现大规模传播。另外,在社区网络中,群体也可以对信息进行评价,供用户选择信息。由此可见,在社区网络环境下,社区内部、社区之间的交流与社会关系是信息组织的主要手段和工具[8]。用户在网络上的行为活动是多元化的,比如用户共同参与某个活动,相互之间的交流和共享,相互之间的合作与体验等,都可以帮助用户与他人之间建立起一个圈子,网络社区就是这样一个圈子,而且是信息交流和知识传递的场所。在网络社区中有三个十分重要的元素[9]:个人用户、群体、社区,个人用户、群体是重要组成部分,人与人之间可以同网络软件进行沟通和联系,而且在沟通与联系的过程中还可以不断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利用自己的朋友认识更多的朋友,从而拓展人脉,建立更大的人际关系网络,在这个人际关系网络中,信息的传递就变得越来越广泛,而且各种信息之间也可以通过多种交互关系组织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大小不一的网络社区。交互是网络社区中的一种重要行为,交互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虚拟关系或者真实的讨论与交流过程[10],例如当一个新闻在网络上被人们讨论的时候可能产生很大的舆论,因为网络的传递是多向的,任何一个人都可能通过网络看到新闻信息,而且可以将新闻信息传递出去,而且会在不同的群体与社区之间进行传播,在这样一个过程中,就形成了信息的聚合,这种聚合也是信息组织形式之一,随着网络社区的规模不断变大,网络社区中的信息量也会不断增加,因此真正有效的、有价值的信息量会减少,比例下降。在大数据时代,人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网络上的信息资源量十分巨大、丰富,其涉及的内容也是各行各业的,多种多样,比如工业、农业、文学、航天、地理、医疗、娱乐等,每个领域都有大量的网络信息。所以信息的利用难度也会随之增大。网络社区中的成员都是有独特个性的,并且会影响信息的传递过程,伴随兴趣、信息需求的转变,造成社会关系与社区活动的不确定性。基于网络社区交流以及社会关系的信息组织模式也会受到信息的有序化程度的影响,但总体来讲,对于整个社区以及群体而言,信息的有序化程度并不会对信息组织模式产生太大影响,因为信息的有序化程度与用户在网络社区中的交流热情程度也有很大关系,用户在网络社区中的参与度高、热情程度高,则网络社区中的成员就可以对网络社区产生更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社区中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也会不断强化,使得各个成员之间可以建立更加牢固的关系,从而使得信息的流动更有方向性。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信息的数量变得越来越大,社会网络环境下信息的组织与共享成为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随着用户社会关系和信息流的空间不断发生变化和转移,与用户相关联的信息也成为一个整体,发生转移,信息被重新组织,重新利用。在社会网络背景下,信息流、社会流以及各种社会关系之间都有联系,并且会形成一个比较稳定的体系结构,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促进信息共享和深入利用。

【参考文献】

[1]王翠英.社会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与共享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1):66-69.

[2]欧阳剑.社会网络环境下个人信息组织的驱动力及模式特征[J].情报资料工作,(1):64-67.

[3]黄如花,苏小波.论社会化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的发展[J].图书馆论坛,,31(6):190-198+13.

[4]林强,杨玉麟.对新信息环境下信息组织的解读[J].图书情报工作,2011(12):118-121.

[5]倪龙敏,汪祖柱.论Web2.0环境下的信息组织发展趋势[J].情报探索,(2):105-108.

[6]施莉.网络环境中的信息组织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

[7]文金书.网络环境下信息组织模式与挖掘技术应用研究[J].知识管理论坛,2011(7):74-76.

[8]岳泉,谭华军,施云.网络环境下的信息组织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99-101+94.

[9]刘金玲.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共享的多层次模式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4-6+34.

篇3:生物网络型社会组织

在我们生活的社会上,我们人类是生活在网络的世界里,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将我们生活的网络世界分为物理网络、社会网络、生物网络。而生物网络则是支持生命存在的基本网络,现代科学的认知分类如下图所示。

在这个网络的世界中,人类生命的标志由肉体和意识共同体现。肉体的存在,即为细胞层次的存在、分子层次的存在、原子层次的存在、基本粒子层次的存在、光子层次的存在。从宇宙空间的角度来讲,以量子力学研究对物质结合的各种可能的角度来看,在宇宙中产生生命的几率是10-215,而产生人类这样智慧生命的概率更小。从这个角度来讲,生命的产生可能首先由光子形成的信息能量团的控制下完成,这目前还只是科学的一个猜测。意识的存在,即为信息感知的存在,而信息的存在是感知的基础,信息是人类意识的基础,人类的意识是建立在信息之上的。信息是生命的第二特征。

生物网络,主要是通过代谢网络完成物质和能量的代谢,通过基因调控网络完成祖传信息的复制与分形,通过蛋白质调控网络完成环境状态的适应性控制,通过疾病基因调控网络完成组织自我修复,通过神经网络完成信息的感知、、产生、传递、存贮、处理,再通过细胞网络层、器官网络层、整体网络层而构成生命的意识,最后保证生命产生智慧。

二、社会组织

从人类这个物种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有六个基本要素,即物质、信息、能源、代谢、轮回、人性。而人性的基本要素有四个,即嘴、性、行、思,在这四个要素的基础上演化为生存、生活、生产、生命。

人类作为群居性物种,当我们把人作为一个单位元素的状态下,我们认为人与人之间构成能量、信息、物质稳定有序的流动关系,那么一种组织状态也就被构成,系统序参量也就从无到有。

系统目标也会随着序参量的增大而逐步的清晰明确,系统的内聚力和驱动力也逐步的清晰,系统的演化的方向、模式、功能等一系列的问题也逐步的明晰。

根据组织系统所形成的目标和功能,在人类社会上形成政权、政府、经济、社会责任、社会公益、家族等组织形态。

三、生态智慧城市

生态,站在人类的角度来认识,我们可以解释为自然生态、人类生态、经济生态、社会生态、人文生态五个层次。自然生态是能量与物种的轮回,人类生态是能源与食物的代谢,经济生态是生产与消费的货币交换,社会生态是组织的权力与服务,人文生态是信息对文化与信仰的支持。

从人类生命的角度来认识信息,信息是意识对物质的一种认知,信息也是物质在意识中的一个映象,信息更是物质产生时所具有的天定属性的描述与记录。

从这个角度我们看智慧,智慧就是逻辑、因果、事理、真理、能力、信息、秩序、知识等的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讲,智慧是生命内在的一种能力,智慧是知识溶入生命的一种状态,智慧是引领生命航程的一种方法,智慧是红尘迷雾中照亮生命前程的心灯。智慧的心是会永不停止地学习,智慧的心是探索地、观察地、学习地、研究地去发现什么是真理。智慧不是知识,智慧产生于对自我的了解。

城市的智慧在这个意义上讲,就是城市要具备的群体学习能力、知识升华能力、生命存活能力、人间事理处理能力、宇宙真理认知能力、生命信仰修炼能力。

城市是一个复杂、开放、动态的巨系统,城市发展是宇宙物质运动的一个宏观过程,同样存在着进化和退化两个方向。当社会和经济能量在地域空间上呈现向城市集中的态势,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趋于增强,城市社会的组织分化和协调程度越来越高,城市呈现一派繁荣的景象时,城市就处于进化状态。当城市与周围环境之物质、信息、能量的交流将逐渐弱化,城市的聚集效应和规模效益趋于减少,城市社会的组织分化和协调程度越来越低,城市走向衰微破败,城市就处于退化状态。

我们将人口与土地作为城市系统演化的状态参量,这是城市子系统相互作用过程中两个最活跃的因素。人:可以分为自然人、功利人、信仰人。地:可以分为自然生态斑块、食品生产斑块、建城斑块。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模拟想象研究区域城市体系演化。竞争与协同是城市系统演化的加速器,渐变与突变是城市系统演化的路径,分叉与选择是城市系统演化的结构。

对人类来讲太阳能是地球实现负熵积累的主要能源,是地球拥有生机与活力的最主要的宇宙能量。在地球上无论是水汽循环还是植物生长无不是这种能量作用的结果。那么从人类发展的角度,太阳的光合作用所产生的结果是人类或者说是地球上生命最直接受益的负熵积累。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将一个城市区域内光合作用所得到的干物质总量作为这个地区负熵积累量,同理,其增加量就可以代表负熵变化量。对于一个城市区域内光合作用所得到的干物质所包含的能源总量作为这个地区系统负熵,同理,在主这个区域人类活动所导致的能源消耗量作为这个区域的系统熵增。

为此,我们这里定义一个区域系统熵系数K。它是区域内光合作用所得干物质的增加量中包含的能源总量T,与区域内人类活动所消耗能源总量R的比值。即:K= T/ R

当K>=1时代表区域内的生态基本平衡

当K <1时代表区域内的生态处于失衡

智商:主要反映人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能力、观察能力、计算能力、律动能力等。也就是说,它主要表现人的理性的能力。它可能是大脑皮层特别主要是主管抽象思维和分析思维的左半球大脑的功能。理性,在这里我们可以理解为对数据实行结构化的能力和结构化数据应用能力总和。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个总和也是智商高低的描述。

情商:主要反映一个人感受、理解、运用、表达、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以及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情感关系的能力。情商所反映个体把握与处理情感问题的能力。情感常常走在理智的前面。它是非理性的,其物质基础主要与脑干系统相联系。大脑额叶对情感有控制作用。情感,我们可以理解为对非结构化数据的感知能力和处理应用能力的总和。在一定意义上讲,这个总和也是情商高低的描述。

从我们对智商的理解,对于一个城市区域,我们可以认为其区域内信息的产生量(我们计为S)和检索量(我们计为J)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内智商的高低。

为此我们可以设城市智商,计为I= S+J

人类的社会在一定意义上讲,其正常的稳定运行状态是结构化的运行状态。而非正常的情况下,它处于非结构化状态,这是我们需要政府的一个主要的原因。也就我们要处理这个瞬时出现的非稳定状态进入稳定状态的过程,我们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他组织体系来控制这个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对非结构化的处理能力体现一个政府能力,在这个意义上讲社会的情商或一个城市的情商是由政府的运行能力和模式来体现。

对一个政府的能力的体现有太多的要素,但是,从我们对情商的理解,对于一个城市区域,我们可以认为其区域内政府信息的发布量(我们计为F)和人们的使用量(我们计为Y)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区域内情商的高低。

为此我们可以设城市情商,计为E= F+Y

对于智慧生态城市而言,我们可以定义城市的智慧生态指数,为:

城市中的组织可以简单分为如下图6所示的两类。

四、生态智慧城市的灵魂———生物网络型社会组织

具不完全统计中国目前有微信和QQ用户分别都在5亿到6亿左右。每一个用户都至少在一个群里。中国IT研究中心(CNIT-Research)日前发布《2014年Q1中国移动网购市场调研报告》 指出,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网购用户数量已超过3.1亿,且网络购物平台正从PC端不断向移动端渗透。预计未来几年中国移动购物将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到2015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3500亿元,用户数量有望超过5.2亿。从这些数据来看社会网络的形态在物理网络的技术支持下正在逐步演化为生物网络形态,从而更好支持城市智慧的形成。

1 、 细 胞 与 生 命 智 慧

细胞在生物网络的环境中完成了营养吸收、传递,在此过程中信息的感知、复制、传递构成了生命的功能。生物网络是生命体中物质、能量、信息流通的通道。生命体将生命与生命环境中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结构化,生成知识和生命信仰,称之灵魂。灵魂具有感知的意识,和处理数据的能力。智慧就是在生命信仰指导下的生命行动,以及通过这种生命行动所获取的生命能力,这种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生命的智慧。对宇宙真理的探索并依法而行的智慧是修行的智慧,对社会发展规划认知并依法而行的智慧是生存的智慧,对物质世界运行规划的的研究并指导实践的智慧是科学的智慧。

2 、 人 与 城 市 智 慧

人在社会网络的环境中促使了物质流动,在此过程中信息的感知、复制、传递构成了社会的功能。社会网络由众多大小、性质不一的组织构成,是人类活动中物质、能量、信息流通的通道。组织将人与社会中的非结构化数据进行结构化,生成知识和引导生命建立信仰。城市的灵魂是建立在社会网络基础上的,让城市保持生机与有序运行的社会组织体系。城市的智慧在于保持生机与活力的能力,保持对生命养护的能力,保持对灵魂净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在一定意义上讲就是城市的智慧。我们理想中的生态城的建设就是要通过实现环境层次的生态城,到技术层次的数字生态城,到社会与经济层次的信息生态城,到文化层次的知识生态城,最终实现灵魂层次的智慧生态城。

3 、 生 物 网 络 型 社 会 组 织

在空间地理划定的内部均质且具有一定尺度的区域构成了斑块,如城市、社区、产业园、森林、湖泊、草原等等。斑块内的活动主体我们称之为群落,例如生态群落中包括微生物、植 物、动物、人 等 ;经济群落 中的农业 、工业、商业、服务业、金融业、政府等;社会群落中包括农民、蓝领、白领、金领、商人、官员等。斑块间通过具有通道与阻隔的双重作用的廊道连接,例如交通、水系、生态走廊、电信网路等。如此便形成了庞杂的社会网络,对于组织来讲,生物网络型社会组织以一种扁平化、自组织的网络体系形式存在。

五、生态人类联合会

生态人类联合会是以“师法自然回归生态,生态世界和谐人类”为人类发展的理念;“融生素长润物清源”为组织自身发展的理念;“唤醒人的生态觉醒”即生命意识觉醒、生存意义觉醒、生活目的觉醒、生产目标觉醒,为使命的社会组织。生态人类联合会以“生物网络型自组织体系”为组织模式;以自愿者机制(申请制、介绍制、邀请制、会费制),服务机制(诚信制、公开制、议事制、决策制),退出机制(声明制、定期制),活动机制(捐助制)为运行机制。

主要开展的工作包括:1、师法自然多层次生态修复的理论探讨与实践;2、以养护生命为核心的智慧生态城市建设理论探讨与实践;3、以食品安全为核心的生态人类家园建设理论探讨与实践;4、以养心为核心的生命养护理论探讨与实践;5、生命与环境教育体系的理论探讨与实践。

篇4:网络社会组织调研报告

摘要:信任是企业组织合作的基础已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在现代社会中,嵌入在社会网络中的企业组织要形成合作信任必然会受到社会关系网络的影响,因此,培育和构建企业组织合作信任需要跳出传统封闭化的思路全面走向网络化的思维模式。在社会网络的全新视角下,文章通过对企业组织间信任产生和生成的分析,找到影响信任生成的主要因素,并针对不同依赖程度的合作关系,分别提出有效的信任培育机制。

关键词:企业组织;合作信任;社会网络;信任培育

一、信任的界定

对于信任的定义。学界至今众说纷纭,学者们多出于自身的研究角度对信任作某个方面的规定或限制。Deusteh将信任理解为“信任方对被信任方采取合意行动可能性的信念和预期”。Sabel认为,“信任就是合作各方相信任何一方都不会去利用另一方的易受攻击的弱点去获取利益”。Boon&Holmes认为“信任是在承担风险的情况下为尊重他方而对其动机的积极预期”。而Hardin则基于理性选择的思考将信任看作一种暗含利益的表达,就某一具体事件而言,之所以一方信任另一方为其利益行事,是由于另一方的利益已经暗含在这一方的利益当中。在这里,本文采纳Boon&Holmes的定义,认为信任首先是一种主观上的预期,这种预期指向未来:其次,信任也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至少有两个对象组成,即施信方和受信方;第三,信任发生在主观价值取舍的判断中,具有理性计算的色彩。

二、信任、企业组织合作与社会网络

在现代社会中,信任问题总是与合作问题密切相关,某种程度上两者是同构的。正如Gambetta所指出的那样,这种联系无非可以归结于以下两个基本问题:一是在多大程度上合作能够独立于信任而存在:另一个则是信任是否可以被看作是合作的结果而不是它的前提条件。而这正好说明了两者的关联度。因此,企业组织之间的合作与信任从来都是紧密相关。John B,Cullen(2000)等曾指出。企业相互间的信任和承诺是战略联盟存在的基础。战略联盟就是一种网络式的组织间合作模式,它区别于一般单一企业战略的标志就在于企业间的相互信任。按照Luhmann(1979)的观点。信任是一种简化复杂性的机制,当面对现代社会中不断增长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时,组织之间能够依靠相互合作、相互信任来提供安全感和确定性,从而有利于减少组织间的交易成本,有利于提高合作效率,有效地降低社会网络交往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促进隐性知识的共享。所以,信任对于组织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传统的组织理论对于信任的关注仅仅集中在封闭性的企业组织内部,而没有注意开放式的社会网络对于企业组织的潜在影响力。格兰诺维特(Granovetter,1985)指出,大多数的行为都紧密地嵌入在社会网络之中,所以社会行为者的行为及行为结果都会受其所嵌入的社会网络的影响,因此,“公司间的社会关系对秩序的贡献比原本‘市场或科层思考方式想象的要重要些。而公司内的威权则没有想象得那么有效力”。所以,他认为交易中的秩序或失序、诚实或欺诈与社会关系网络有关,而与组织形态则较少关联。因此,我们对于组织信任的研究需要从封闭的“科层”化走向网络化,由于企业组织之间以及企业组织内部成员的关系是资源(信息、知识、情感等)流动的渠道,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信任联结或破坏的重要载体。很难想象离开社会网络这个工具,企业组织间的信任与合作将如何维系。由此看来,格兰诺维特的社会网络理论解决了交易费用分析框架的局限,并突破了行为与结构之间的分裂,从而提供了看待组织信任的一个全新的视域与分析范式。

三、企业组织合作信任的产生与运行

镶嵌在社会网络之中的企业组织合作信任的产生主要与以下因素密切相关:(1)交易经验。信任度首先与交易时间的长短呈正比。Zucker(1986)认为这是一种基于过程的信任模式。这种信任模式依赖于过去交易的经验,这表明可根据对一个人过去的了解而决定是否给予信任。(2)社会声誉。对于企业组织而言,社会声誉是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凝结了时间对它长期的检验,因而具有较大的客观性。因此,企业声誉是组织合作信任缔结的一个重要参照。一般而言。声誉较高的企业往往能获得较高程度的信任。(3)投资规模。投资规模的大小直接反映出沉没成本的大小。一般来说,投资规模越大,锁定的可能就越大,而转移收益往往会越低,因而投资规模可以被视为一种潜在的标志,反映出企业组织合作关系的信任程度。(4)制度约束。将合作置于非个人性的社会规章制度的约束之下,能够给企业组织带来较高的信任度,因为严苛的制度惩罚给,机会主义行为设置了较高的交易成本。Zucker认为促使这种基于制度的信任产生的原因大致有三个:一是交易双方的社会距离,即交易跨越团体进行,而这些团体有着不同的交易预期;二是交易双方的地理距离。制度信任更容易跨越地理距离而传播开来:三是社会体系中不可分离的交易数量,尤其是大型的相互依赖的网络交易的产生。(5)非正式关系与组织文化。企业组织成员间非正式关系也与信任度密切相关。社会网络理论认为企业组织合作往往取决于企业组织内部成员的非正式关系的亲密程度,这些非正式关系往往成为企业组织合作的替代性来源,此外组织文化的背景也能促成合作者之间思维和行为模式的一致。

一般来说,企业组织间的合作信任度会经历一个由低到高的过程。Banley&Hansen(1994)就根据机会主义的程度将信任划分为三种不同程度信任,即弱式信任、半强式信任和强式信任。在这里,半强式信任也称为“治理信任”,强式信任也称为“硬核心信任”。一般来说。在企业组织合作建立初期,控制机制在规范组织间的机会主义行为上起着主导作用。相应于初始阶段的高控制程度,信任度就处于有限的弱式信任阶段。在企业组织合作的第二阶段,控制机制的作用逐渐减弱,组织间的相互沟通开始成为组织合作信任的维系纽带。在频繁的接触中,沟通在很大程度上能消除分歧,奠定了长期交往的合作默契,因此这时的信任是半强式的信任。当企业组织合作信任关系进入第三阶段,也就是信任最高程度——强式信任时,维持信任的方式就变成组织间的相互适应和文化融合。这种相互适应体现为一种合作过程中的相互妥协,妥协的意愿反映了合作者对合作伙伴利益有所考虑,从而加强了伙伴间的情感联系。在这种高信任氛围的影响下,合作者会自觉地从整体利益的角度出发,机会主义行为因而几乎不可能再出现了。

四、企业组织合作信任的培育与建构

不同企业组织的合作关系需要不同的信任培育机制,王咏丽等(2006)的研究表明,如果在浅层依赖关系中,法庭、借贷机构、信用机关等都是生成组织合作信任的有效制度安排。在这里,降低风险的措施主要是精打细算或靠威慑作用。威慑作用体现在如果受托人没有遵守规则就会

受到惩罚,如可预见的法庭判决。以及信誉的降低等。威慑作用还体现在可能中断与对方的关系所导致的潜在关系成本,如长期的损失弥补不了短期的收益等。因此。在现阶段有必要进一步完善以法律等交易制度为基础的信任保障体系。推动成熟完善的市场运作体系的确立,从而全面为社会成员树立起一种普遍信任的制度性安排与制度性承诺。此外,建立和完善企业组织信任的社会评价体系,从而建立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创造公平的氛围,对于构建企业组织信任具有有效的推动作用。Lewis(1985)指出,在选择合作伙伴、形成合作信任以及以后的运作过程中,必须通过一套经常性的、持续的内部评估审核分析体系对每一合作伙伴作出科学合理的评价。企业组织在确立合作信任之前,必须全面分析了潜在的合作伙伴,而这时一个全面公开反映企业概况和信用状况的评价体系就是最佳的参照体系。社会评价体系的确立不仅能使企业组织作出正确的合作选择,而且能够成为鞭策企业组织信誉的重要衡量标准,评价体系能迅速及时地传递信息,随时驱逐劣品。杜绝机会主义行为的出现。而如果在深层依赖关系中,王咏丽等认为内在化是构建企业组织合作信任的基本策略,即受托人把委托人的偏好和观察世界的方式内在化。时间、临近性、共享战略、共享身份、共同的激励、共同价值的谈判等都能够导致向着相似的观点、信念、价值观的方向演变,企业组织间合作要强化建立一种坦率开放的沟通关系,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渠道保持信息的及时共享,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网络,加强以诚实守信为主要内容的组织文化建设,从而有助于形成关系网络中的二次信任和基于个体义务感知的心理契约,使企业组织合作信任由基于计算的信任转为基于认同的信任。

值得一提的是,完善基于交易制度的信任保障体系需要注意与现阶段的我国市场体系现状相结合。李涛等(2004)的实证研究表明,对于当前处于转型经济中的民营企业而言,他们更多地相信业务关系和关系网络能实际解决组织信任关系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而对于制度的代表——法院和政府的解决方式不予认同。因此。李涛等提出,司法体系的改革与完善会增强适度的市场竞争提高信任程度的作用,但是,它也会降低信息通过非正式渠道扩散对信任程度的贡献,由此看来,司法体系改革应当考虑到二者在维护企业间信任时的一个最优平衡。

参考文献:

1JohnB,Cul len,JeanL,Johnson,Tomoaki Sakano,Succes s through commitment and trust:The soft side 0f strategic a11lance management,Journal Of WorldBusiness,2000,35(3):223

2Lynne G,Zucker,ProductiOn 0f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Research inOrganizational Behaviour,198 6,(1 8):53-55

3J,B,Barney&M,H,Hansen,Trustworthines s as aSourceof CompetniveAdvantage,StrategiesManagementJournal,1994:175-190

4J,D,Lewi s&Woigert;,Trust a s a social realny,Social forces,1985:967-985

5王咏丽,李乾文,组织模式演变的信任视角分析,生产力研究,2006,(2):214-216

6李涛,李红,双方关系、关系网络、法院与政府:中国非国有企业间信任的研究,经济研究,2004,(11):93-94

7格兰诺维特,镶嵌:社会网与经济行动,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8甘曦之,现代企业组织模式的弊端及对策,北方经贸,2005,(4):100-101

基金项目:2007年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的社会理论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构”(07MLB003)。

作者简介:江德兴,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陈良斌,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吴荣顺,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东南大学成贤学院副教授。

篇5:社会组织发展调研报告

一、我县社会组织现状

(一)发展态势

近年来,我县社会组织发展较为迅速,截止到2011年底,共有民间组织156个,其中社团组织108个,民办非企业单位48个。具体分布如下表:

(二)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及创先争优活动开展情况

在我县的156个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有150个,占96%。自全县开展创先争优以来,我县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也相应的成立了领导班子,按照“一讲两评三公示”的要求,积极推动创先争优活动。各党支部为提高党员的党性,积极采取外出学习、相互交流的方式,不断提高组织成员的整体素质。如巴川中学积极打造教师 “健康工程”——实行“四个一”:每个工作日10:20全体党员集中到操场做一次课间操,每周分工会小组开展一次800米跑,每月一次户外活动(远足、登山等),每期组织一次趣味运动会。一年来,共攥写心得体会260篇,发展规划11个,帮助就业50人,帮扶贫困学生100个,化解劳资矛盾50个。

(三)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培育发展情况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业综合效益。”积极培育和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农民合作组织,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业竞争力,繁荣农村经济的有效措施,也是农民表达利益的渠道、推动村民民主管理的重要载体,实现了村民和市场经济的接轨。一年来,我县培育了2农村专业经济协会,为农民带来了50万元的经济收益。虽然我县的农村专业协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在培育上还是有一定问题的。如思想认识不到位,农民参与积极性不高,培育程度发展较慢;规范程度不高,没有形成利益分享、风险公担机制;规模小,能力也比较差,难于低于风险的侵袭。

二、社会组织的运行特点及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一)社会组织的运行特点

社会组织并不是组织成员及物资设备的简单集合和组合,它是组织成员为了实现同一目标而协同努力的集体。因此我县的社会组织具有以下特点:

1.社会组织运行具有统一性。社会组织是因为一定的目标而组织起来,具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因此具有一套运行有效的组织体系,以便实现政令统一,确保组织运行的权威性。

2.社会组织运行具有双重性。我县的社会组织都在“双重管理体制下”的管理,一方面要受到主管部门的领导;另一方面要接受民政部门的监督。只有得到主管部门的支持,才能更好的拓展资源获取渠道。

3.社会组织运行具有灵活性。社会组织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目的就是为了维护组织的运行,实现组织的长效久安。但时代是变化的,社会组织也会根据现有的实际情况,不断的调整和变化自己的运行机制,保障社会组织的长久性。

4.社会组织运行具有市场性。社会组织的发展必须依靠扎实的物质基础,在当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不可避免的要根据市场的发展提供有效地服务,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组织的健康发展。

5.社会组织运行具有法制性。社会组织根据成员的意志制定了章程和运行规程,成员都要在章程规定下活动;同时社会组织也要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从事自己的行业,因此法制是社会组织的有效保障,也是社会组织运行的重要依据。

6.社会组织运行具有文化性。社会组织也有自己的组织文化,而组织文化更多的是在运行中体现的。组织文化决定着组织的精神面貌,决定着组织是够可以长治久安,是否能够更好的为成员服务,因此社会组织大都在运行中不断的创新和实践自己的组织文化。

(二)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1.社会组织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

社会组织在承接政府职能转变、直接参与社会公共管理、健全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行业协会对经济的发展促进最具有意义。建立行业协会,实现了资源的互通有无、调剂余缺,有利于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相互交流,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如围龙镇的石材行业协会,实现的石材资源的有效调整,革新了技术,完成了石材企业的结构调整,大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

2.社会组织极大地促进了社会和谐

社会组织作为一个服务型的组织,以提供服务为主要的产品支出,因此社会组织在调节劳资矛盾、维护会员合法权益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我县的煤炭行业协会,2010年调解劳资矛盾50余起,并组织和帮助行会的会员加入意外医疗保险,为会员解决了后顾之忧。同时社会组织可以培育人民的互助协作精神,增强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坚持自助、互助和助人的原则,极大地推动和传播了志愿精神。

3.社会组织极大地繁荣了社会文化

和谐社会的涵义之一就是以人为本的和谐文化。社会组织在弘扬社会先进文化和促进学术研究方面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它为弘扬传播先进文化和促进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平台,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先进文化我需要。如我县的合唱协会、老年书画研究会、美术家协会,定期的开展活动,以“唱读讲传”为契机,不断弘扬红色文化和传统文化,大大的繁荣了我县的文化,推动了精神文明建设。

4.社会组织极大地推动了民主建设

市场经济确立以来,社会利益主体多元化,不可避免的就会产生摩擦,因此社会组织在党和政府无力顾及或不便干预的领域协调利益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利益的调节过程中,公平正义成为了终极归宿,而“罗伯特议事规则”或者类似于“罗伯特议事规则”的程序成为了人们遵守的程序原则,会员积极参与,实现集体议事、集体决策,在不同的利益主体之间实现平衡。也使民主意识逐渐的渗透在人们的心中,从而不断地实践推广,尤其是在农业行业协会中,使农民真正实现的话语权、知情权和决策权,进而推动了民主政权建设。

三、社会组织发展的基本经验

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在原有管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小政府,大服务”的管理模式,做到管理不干涉自治。

(一)登记监督规范化

在登记方面:建立了一套全县统一的、规范的、符合我县实际的社会组织管理的行政许可程序和文档。同时,对全县登记管理机关的工作人员和相关负责人进行了业务培训,使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工作有章可依,避免了全县登记管理和行政许可档案资料的参差不齐。在监督方面:一方面组织全县登记管理工作人员参加行政执法证的培训,使全市登记管理工作人员的行政执法证的持有率达100%;另一方面加大执法力度,采取打疏结合的原则,依法打击非法社会组织。一是对已在业务主管单位取得许可资格没有在民政部门登记的,坚持以疏导为主,引导登记。二是对完全没有登记许可的,坚决予以取缔。去年来全县共打击取缔违法社会组织1家。

(二)纽带作用最大化

社会组织作为与政府、企业并列的第三部门,在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倡导互助友爱,疏缓就业压力,反映公众诉求,推进公益事业,化解社会矛盾,解决贸易纠纷,促进科教兴国等方面发挥了很好的作用,成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力量,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在社会组织中,集中了一批优秀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在繁荣文化、发展教育、企业管理、保护生态、推进科技进步、促进体育卫生事业方面奉献聪明才智,建功立业,促进了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如我县慈善会自2003年成立以来,筹集资金3500万元,救治15万人次,救治资金达3300万元,极大地缓解了社会压力,促进了社会和谐;铜梁县水禽联合会自2005年成立以来,不断促进扩大养殖规模,目前蛋禽销售已遍及云贵川渝,每年为农户带来数万元的增收。

(三)内部管理社会化

为切实克服社团行政化倾向,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与管理中的积极作用,积极推动社会组织体制改革。一是定期召开业务培训。我县涉及社会组织有156个,业务面广、情况多样,政策性强,因此我局定期召开社团秘书长和业务主管单位联系人会议,强化业务培训,去年来共培训300人次。二是积极推动社会组织自我管理。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在章程的范围内活动,不断激发社会组织的自我管理积极性,推动社会组织管理的自治化,培育独立的社会组织管理机制。全县108个社团组织,全部实现了政企分离和独立管理。三是强化监督。自我管理并不意味着不受登记部门的管理和监督,对违反章程活动的社会团体进行限期整改。2010年,整改社会组织3个,注销社会组织1个。

四、社会组织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社会组织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社会团体在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铜梁等方面发挥了明显的作用,但也存在不可忽视的问题。

1.宣传不够深入,群众参与不广泛。受经济发展滞后、信息传递闭塞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广大市民对社会组织感到陌生,对加入行业协会给自己带来多大的利益认识不清楚,认为社会组织尤其是社团就是政府机构,有的社团作用发挥不够好、行业协会尤其是农业行业协会培育发展缓慢。

2.办公经费匮乏,活动开展不丰富。由于部分社会组织经费无法保证,开展活动不够广泛、影响力不大,帮助会员解决实际问题不够;有的社会成立后流于形式,没有很好开展活动,没能从根本上为会员服务,仅仅依靠收取会费为主要支撑,缺乏财政收入来源。

3.政治素养较低,党建工作不全面。通过对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调研,也对社会组织派遣了党建指导员,但效果不佳。目前仍有20家没有成立“两新”党组织。对已建立党组织的社会组织,在开展活动上多仅限于考察和交流;在创先争优过程中,资料备档不齐全、不完整,活动开展的不够深入,缺乏针对性的开展。

4.发展程度不一,组织文化不深厚。我县社会组织发展不平衡,有的社会组织发展极为出色,并建立了自己组织文化,实现了组织文化推动组织管理;有的社会组织发展缓慢,没有形成自己的组织文化,管理上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有的社会组织在有声有色的开展活动,并不断为会员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或多渠道的财政收入,有的社会组织还在为自己的生存发愁,缺乏主管单位的绝对支持。

(二)社会组织发展的对策建议

1.积极培育发展特色龙头社会组织

一是加快社会组织改革发展,进一步优化社会组织的布局和结构,建立优胜劣汰机制,积极推进社会组织重组与改造,着力培育发展一批符合我县产业特色,适应市场经济需要的行业协会。二是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积极发挥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不断探索社会组织这只有形的手更好地为政府、为广大会员服务,在农村提高社会组织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2.加大对社会组织的监督管理力度

确保年检率达到100%的基础上,与业务主管单位密切配合,重点检查民间组织按照章程开展活动,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全面实现社会组织动态管理机制,对年检不合格且不按时整改的民间组织一律按照《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条例》有关规定,予以撤销。对于工作突出的社会组织通报表扬,以激励先进,鞭策后进,充分调动民间组织遵纪守法的自觉性。

3.积极推动社会组织的自身建设

定期或不定期对协会秘书长进行培训,增强依法自治水平和处理业务能力,不断强化法治化教育;同时,积极联系组织部,加大对社会组织党建指导员的派遣工作,实现社团团体党组织的全覆盖,提高社会组织的政治素质;建立定期学习制度,建立学习型社会组织,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4.完善和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公益性

篇6:社会组织自查报告

***镇基层党建工作自查报告

2014年4月15日,***镇党委根据县委组织部的要求,结合我镇实际,对所辖党总支、党支部收缴党费、党员发展、“两新”党建、“创先争优”活动开展、党务公开、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以及远程教育“学用”情况等基层党建工作进行了深入全面的自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认真总结,深入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现将有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镇基层党建工作现状。

在县委组织部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党委高度重视基层党建工作和创先争优活动的开展,始终坚持狠抓落实基层党建工作,坚决按照上级组织部门的要求,深入落实各项工作。

1、积极开展基层党建工作。我镇共有党支部22个,党员551个,其中其中机关党支部14名,老干党支部14名,***小学党支部19名,***中学党支部8名,企事业党支部13名,农村党员483名。2014年,我镇

应收党费8067.6元,实收党费8067.6元,党费收缴率达100%。同时狠抓党员发展及管理,明确党员发展的数量和质量,积极开展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党员轮训和党员冬训,2014年新发展党员17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0人,新培养入党积极分子52名,高中以上文化程度37名,党员素质和数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针对新兴发展起来的两新组织,我镇组织开展“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大力组织开展活动,发展党员,努力实现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发展。

2、扎实开展“创先争优”工作。2014年以来,我镇坚决按照县委要求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根据我镇年初制定的创先争优活动规划方案,深入开展了“公开承诺”活动,共收集公示了全镇各党组织承诺21份,党员承诺98份,并建立了承诺台账,切实做到践行承诺为百姓办实事。在助耕支农百日服务活动、党员志愿者活动中,我镇党员纷纷争当优秀,深入田间地头对老百姓旱育秧、油菜等大春作物耕种技术进行培训指导,目前,由我镇机关党支部培育的旱育秧已经初见成效,深受百姓好评。为积极探索“创

先争优”活动开展的新形式、新方法,积极树立了以十字路、顺梁寨等村为示范村和刘小琴、刘兴胜等一批党员标兵“创先争优”活动典型,切实提升了我镇“创先争优“活动实效。

3、稳步推进制度建设。我镇切实履行党务公开、“双述双评”、“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充分保障广大党员干部的知情权和监督议事权,镇党委书记向组织部报送了述职报告,在单位召开了述职会议测评会,并要求各村支书在本村做好述职报告,并上报纸质的述职报告。积极监管各村严格履行“四议两公开一监督”制度,实现了党务透明、议事公开、群众满意的党建工作格局,极大促进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公益事业等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

4、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远程教育和大学生村官的使用管理。我镇制定了严格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管理制度,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进行值班守护、定期清洁、制度上墙的管理,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战斗堡垒作用。切实加强对远程教育设备的维护使用,定期下载节目,定期组织学习,充分保证了设

备的作用发挥。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管理使用,严格要求村官到岗到位,充分考虑村官的作用发挥,合理安排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二、存在问题。

1、党员发展的范围还不够广、质量还不够高。目前我镇各村党支部新发展的党员主要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中老年农民,青年党员、有致富能力的党员还比较少。

2、还没有充分发挥远程教育设备的作用。目前对远程教育设备的接受观看,只停留在看的层面上,没有转化为生产力,真正把远程节目中的有用信息利用起来。

三、解决办法和措施。

1、镇党委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不拘一格发展党员。各村要充分发动群众,积极鼓励引导有志青年、致富能手加入到党组织中来,大力充实党员队伍,提高党支部的战斗力。

2、注重远程教育与实际相结合,提高远程设备作用的发挥。要把远程优质节目与当地产业发展、农

民增收致富相结合起来,充分发挥远程节目的理论指引作用,不断把远程设备管好用好。

中共县***镇委员会

2014年4月18日

第二篇:2014组织生活会自查报告

组织生活会自查报告

在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中,通过不断学习,对照检查,思想认识有了新提高,增强了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现将自己对创先争优的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总结如下,希望领导和同志们批评指正。

一、对创先争优的认识:

通过参加集中学习和个人在工作中不断学习,让我深刻认识到:在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对于进一步抓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整改落实工作、完善长效机制、推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对于激发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的生机活力、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对于进一步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不断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对于促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更好地联系和服务群众、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个人存在不足

1、理论水平有待提高。虽然平时比较注重学习,但对理论学习不系统,不全面,对新事物、新知识学习不透。一是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思想做得不够;

二是在政治思想上学习不够,对党和国家的一些重要精神和政策学习和领会不深、不透,政治敏锐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站在全局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做得还不够。

2、创新工作有待加强,工作中不注重用创新的思维去谋划工作,用创新的举措去推动工作,导致工作按部就班,缺少创新和特色。

3、工作作风有待改进。一是工作深入不够,存在畏难情绪和急躁思想,不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增强事业心和责任感;

二是工作艺术性不够,对问题深层次思考不够,对工作方法的完善会给自己的工作带来动力的认识不深刻。

三、今后努力的方向

1、加强学习,提高素质。要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胡锦涛重要讲话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在实际工作中碰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

2、增强能力,推动创新。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同时,要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进取的拼搏精神,乐观向上的处世哲学,开朗大方的个性,宽广坦荡的胸襟,不畏艰难的韧性和耐力。

3、转变作风,严于律己。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树立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脚踏实地地做好本职工作,尽心尽力地把作做好。

当然,我还存在很多不足,需在与同志们的进一步交流

中发现和改进,需要领导和同志们中肯的批评。

总之,在今后工作中,我将在开拓中进取,在进取中开拓,保持积极进取的良好精神状态,恪尽职守,奋发有为,以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各项工作中。

2014年6月

第三篇:乡镇组织工作自查报告

按照县委组织部《关于报送2014年组织工作考核自查报告的通知》要求,对照年初与县委签订的《2014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目标责任书》相关内容,镇党委对今年以来全镇组织工作开展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地自查,并对照《2014组织工作目标考核细则》进行了逐项打分,具体自查得分为100分,分细项如下: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情况

全年以来镇党委加强了对全镇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安排和布置,责任分工明确,目标分解到位,自查得分25分。其中:

1、创建并挂牌党建示范点8个,示范基地1个,自查得分6分。

2、切实加强村活动室的管理和使用,特别是强化了党员远程教育设备的广泛使用,自查得分4分。

3、认真执行“三务公开”,各村支部均较好地记录了《支部书记工作日志》、《党支部工作记实手册》,自查得分5分。

4、全面落实了村干部坐班制和村组干部诫免谈话、歇职、奖惩激励等制度,2014年扯职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一肩挑”1人,自查得分4分。

5、全面加强村官管理工作,落实村干部基本报酬及办公经费补助标准,“村官”待遇政策落实,自查得分4分;

6、健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困难党员关爱、党员干部培训资金保障机制,全年利用春节、七一看望困难党员40余人,自查得分2分。

二、党员队伍建设情况

在全镇党员中开展了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为主的学教活动,加强对党员干部履职情况及时进行督促检查,自查得分17分。其中:

1、继续抓好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四个长效机制的贯彻落实,自查得分4分;

2、认真做好农村党员发展工作,自查得分5分;

3、认真开展了“万村党建富民、共建美好家园”行动,制定了实施方案,落实了领导小组,强化了活动取得实效,自查得分5分‘

4、进一步推进和完善基层党建工作社会评价制度,将群众代表、服务对象和在镇县党代表、县人民代表、县政协委员等列为社会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化对全镇基层党建设工作的监督和促进工作,自查得分3分;

三、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

全年认真按照年初与各支部签订的目标责任书开展工作并进行督促检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到了实处,及时解决了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自查得分11分。其中:

1、落实的党建工作责任制,实行镇党委班子成员联系所包村党建工作的制度,负责指导和协助所联系村支部开展基层党的建设工作,自查得分5分;

2、继续推进“三级联创”活动,健全基层党建工作考评体系,实行镇党委书记亲自负责全镇党建工作、党委副书记具体抓基层党建工作、村党支部书记年终述职制度,基层党建工作顺利开展,自查得分3分;

3、加强“四强”党组织创建活动,积极探索创新城镇基层党组织和党员互帮互助机制,自查得分3分。

四、农村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设备情况

全年来全镇党员现代远程教育设备使用情况良好,党员受教育范围广泛,成效显著,自查得分12分。其中:

1、镇党委召开了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题会议,并针对全镇实际制定落实了相关管理人员和村支部的责任和目标任务,自查得分2分;

2、2014完成了最后各村的党员现代远程教育站点建设,实现全镇100%村建站目标,同时加强了设备的管理,与各村签订了远程教育工作目标责任书,强化了考核监督措施,自查得分2分;

3、全面落实各远程站点工作人员,每季度均开展了远程教育骨干人员培训,自查得分2分;

4、通过“万名党员学电脑”活动,各村村三职干部均学会了操作和使用远程教育设备,各村农民党员获得“计算机操作员”国家职业资格证书人数也超过了5人,自查得分2分;

5、各站点严格按照制定的教学计划每月开展教学活动均不少于2次,自查得分2分;

6、认真做好了教学活动记录,定期向县远程办报送相关信息,全年上报远程信息6条,自查得分2分。

五、领导班子建设情况

镇党委班子认真开展了“四强”组织创建活动,班子成员团结凝聚在镇党委周围,顺利推进了全镇各项工作的开展,自查得分23分。其中:

1、认真开展了争创“四好”领导班子活动,制定了计划、措施,并对开展创建活动进行了认真总结,按要求召开了班子民主生活会,充分征求意见,切实找准问题,认真进行了落实整改,自查得分6分。

2、领导班子学习、调研和组织生活制度健全。班子成员参学率均在90%以上;

坚持调研制度,深入基层、深入一线调查研究,每位班子成员撰写调研报告1篇;

坚持组织生活制度,每位班子成员全年参加所在党支部组织生活不少于4次,自查得分7分。

3、贯彻民主集中制,坚持“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班子议事规则、程序和决策机制健全,无重大决策失误、失泄密及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现象,自查得分5分。

4、积极推进本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党的建设,全面完成工作目标任务、县委政府和上级党组织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自查得分5分。

五、干部队伍建设情况

全年积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工作,认真组织干部参加培训,干部整体素质有了较大提高,自查得分12分。其中:

1、积极配合县委,大力选拔人品正、能干事、真爬坡、敢破难的干部,干部选拔过程中无拉票行为,自查得分5分。

2、及时配齐配强中层干部并努力加强了年轻干部的培养和锻炼,自查得分4分。

3、按要求完成全年干部培训计划和干部调训任务,并及时反馈了相关信息,自查得分3分。

六、倒置扣分情况

全年来我镇党委认真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强化了制度的落实,完善了监督和检查机制,全面完成了相关规定任务xx县委政府中心工作任务,无扣分项目。

第四篇:关于开展党建组织工作的自查报告

关于开展党建组织工作的自查报告

根据和田县委组织部和教育局党委的安排,我校于2014年5月20日上午针对组织部下发的《和田县机关基层组织建设近期督查工作要点》进行了认真自查。自查结果如下:

一、落实党建工作责任方面。

根据“三重一大”和“党政一把手”“三不直接”的要求,我校在职称评定、定级定岗、评先选优、重大财务支出等事宜,均由支部会议、校委会研究通过,并做好了认真记录。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方面,中心组每月开展2次政治学习,党员每月开展4次政治学习,教职工每月开展4次政治学习,党员每季度开展一次党课,党员大会计划在5月底召开。切实做到了有计划、有考勤、有记录、有总结。特别是校务、党务公开方面,严格按照自治区和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党务公开目录编制指导意见》的要求,该公开的在第一时间内公开,做到了校务、党务工作的透明化。

二、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方面。

按照县委、教育局的要求,全面开展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为主题的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其中我校3名科级干部参加了培训,再次认真学习了党的十八大精神。今年我校计划预备党员转正1名,预备1名,发展对象2名,积极分子3名(1名学生),严格按照党员发展程序和比例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做到了成熟一名发展一名。2014我校应缴党费基数为11436.48元(在职党员)和2708.4元(退休党员)。要求党员按月足额缴纳党费,学校每季度向县委组织部足额上缴党费,同时及时更新了党员信息库。

在重大节日来临期间,组织专门人员慰问离退休、困难党员认真组织党员开展党员活动。

三、开展帮扶工作方面。

我校的定点帮扶村是塔瓦库勒乡博尔赞村,我校在库尔邦节、元旦、建党节以及农忙时节组织我校党员教师开展慰问和帮扶工作,让广大农民感受到党的温暖。

以上是我校做所的工作,虽然离上级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们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再接再厉。

和田县第二中学党支部

2014年5月20日

第五篇:街道组织工作自查报告

街道组织工作自查报告

街2014年组织工作紧紧围绕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创建富裕文明滠口新城的目标,求真务实,开拓创新,不断增强各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为推动全街的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一、扎实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不断加强党员队伍建设

1、扎实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滠口街现有党员1374名,下设一个党委,3个总支,56个党支部。我街参加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单位共涉及基层党组织21个,党员305名。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街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区委部署,立足实际,创新学习形式,强化分类指导,努力实现群众满意工程。首先在突出“早、快、实、活、严”五字特色上做文章,即准备工作抓得早、宣传发动抓得“紧”、学习培训抓得“实”、领导带头抓得“活”、督促检查抓得“严”;

然后再科学安排合理计划,在学习内容上安排“十个一”的活动,在学习时间安排上坚持“51”、“82”的方法,针对不同类型的党员实施分类指导,在先进性教育活动启动时间不长的情况下,创造了很好的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分类指导方面,正确处理好了三个关系:首先正确处理好普遍要求与具体要求的关系,着力增强广大党员的内动力。第地理正确处理“规定动作”与“自选动作”的关系,着力增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第三是正确处理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的好范文版权所有关系,着力扩大先进典型和先进经验的影响力。为不同领域开展先进笥教育活动摸索经验,形成了十个方面的工作方案和操作办法;

在边学边改过程中,以学习促工作,把先进性教育活动融入到各项具体工作中,为群众解忧。实施村级公路和有线电视“双通”工程,建设60余公里村级公路,铺设有线光纤光缆150公里,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推进自来水管网向农村延伸,有7个村(居委会)用上自来水,着力于“渔、奶、菜、果、游”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建设,初步建成水产基地1万亩、蔬菜基地1万亩、林果基地5000亩、生态旅游农业基地1万亩,养殖奶牛5000头。为企业服务,努力打造黄陂制造业基地,推进支柱产业的成长壮大。

2、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契机,认真学习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在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同时,广大党员干部通过举办理论骨干班、专题研讨班、听报告会、讲座等形势,还通过电视、报刊、广播,订阅: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丛书等途径,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不断提高理论水平和工作能力。

与此同时,全街科级以上干部还自觉学习公共经济概论、和谐社会、循环经济等干部读本,参加普通话口语表达、计算机信息培训等学习,不断提高自身适应社会的综合能力。

二、强化教育,突出培训,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素质

结合新形势,坚决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五中全会以来的各种会议精神,以及街工委关于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新要求,在抓好干部日常管理的基础上,加强了干部教育培训工作,今年共培训干部15期,2014余人次。积极完成上级下达的各类调训任务。加强街干部的学历教育,今年培养大专学历干部3人,本科学历干部2人。根据各级干部的不同特点,精心设计了培训内容,采取了理论学习、分组讨论、大会交流等形式,并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的方法,组织参观考察和拓展训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加大干部管理、教育力度,切实提高了广大干部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三、圆满完成村“两委会”换届选举工作

在今年的村“两委会”换届选举工作中,街工委严格按照选举程序,依照四个提倡的选举原则,认真做好村“两委会”换届选举的各项准备工作。街道工委首先组织专班对村两委建设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并制订切实可行的两委会换届选举工作方案,下发两委会选举工作的通知,成立选举工作领导小组、指导组、工作专班等,对干群矛盾较多的村、村级组织软弱涣散的村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制定相应的整改措施和分类指导方案。组织力量认真做好村级财务审计和民主评议村民委员会成员工作,对基层和选举工作骨干进行系统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大力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正确引导,坚持纠正和查处村两委会换届选举中的违法行为。全街13个村“两委会”全部进行了换届选举,实行“一肩挑”的有9个村,现共有村干部59名,其中年龄在35岁以下的9人,30-50岁之间的37人,50岁以上的13人;

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的1人,高中(中专)的25人,初中文化程度的33人。

四、努力创建“五好”村、社区党组织

上一篇:逗趣国王的旅行的作文下一篇:九年级英语上Unit1-5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