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

2024-04-26

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精选9篇)

篇1: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

第五部分 生态学基础 第36讲 种群和群落

一、考点内容全解

(一)本讲考什么

个体 → 种群 → 群落 1.种群及数量变化

(1)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种群大小和密度的重要因素。

(2)年龄组成:对预测种群的变化趋势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种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迁入、迁出)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2.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项目 “J”型曲线 “S” 型曲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无限 环境资源有限

种群增长率 保持稳定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降

K值(环境负荷量)无K值 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动

(1)指数式增长——“J”型曲线(2)逻辑斯蒂增长——“S” 型曲线(3)“J”型曲线与“S” 型曲线的比较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及生物群落

(二)考点例析

[例1]预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数量未来动态的信息主要来自()A.现有居住人口不同年龄组成的比例 B.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 C.现有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 D.现有人口男女性别比

[解析]该题许多书提供的答案是C,这是错误的。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人口,可以看作是一个种群。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等特征同样可影响种群的密度,而未来种群密度应该由当时的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这4个参数决定。虽然现有人口数量和密度会影响未来人口的绝对数量,但对未来人口数量变多还是变少关系不大。由于种种因素的干扰,预测出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到时候未必能成为现实,特别是人类自身的出生率,其大小并非单由人类自身的生育能力所决定,还要考虑该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政策及人们的生育观念,人的死亡率也并非单由人自身因素决定,还要考虑该国家的社会、经济、科技的发展状况。要知道一个国家的未来人口数量,最好准确知道未来时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迁移率(这是不可能的),虽然通过现在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无法预测迁移率,但未来某时的出生率、死亡率从该题提供的选项看,只能通过现有年龄组成预测。[答案] A [例2] 在一个玻璃容器内,装入一定量的符合小球藻生活的营养液,接种少量的小球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小球藻的个体数量,绘制成曲线,如右图所示:下列4图中能正确表示小球藻种群数量增长率随时间变化趋势的曲线是()[解析]本题将常见的种群增长问题以增长率的形式表现出来,由题干图知,小球藻的增长为“S’型增长,开始时增长率逐渐加快,为指数型增长,但随环境条件的改变,增长率会逐渐下降,最终变为0。现高考试题的灵活性越来越强,要善于将常见的问题进行转化。提示如下问题:1.种群为什么会呈现“S”型增长;2.在“S”型增长过程中增长率是如何变化的;3.“J”型曲线与“S” 型曲线的比较识别。[答案] D [例3] 森林群落中,下层植物较上层植物光合作用强度低,因为下层()A.光照强度较弱 B.红光及蓝紫光比例较大 C.湿度较高 D.温度较高 [解析]本题是一道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布与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题。森林群落(或海洋藻类)有分层现象,其主要原因是光透射的强度及光谱的区别所致,使各种生物都能充分利用光,提高光的利用率。随高度的下降,红光及蓝紫光由于波长较长,穿透力较弱,光照越来越弱,而它们也正是植物所能利用的最有效光波,因此下层的植物光合作用较弱。[答案] A

二、能力提升技巧

1.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受光的影响,动物的分层现象主要受食物的 影响。植物生长具有垂直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主要受温度的影响,经 度地带性则主要受水的影响。2.标志重捕法计算种群密度 N=(M1∕ M2)ХT2 N:种群个体数量

M1:首次捕捉到并标记的个体数

M2:第二次捕捉到的个体总数中已标记的个体数 T2 :第二次捕捉到的个体总数 3.3种存活曲线

凸型、线型、凹型(如右图): 4.种群过度增长的制约因素

①密度因素:食物短缺、种内竞争加剧、传染病、捕食者增多等。②非密度因素:自然灾害等非生物因素。

[例5]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头,将捕获的鼠经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头,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头

篇2: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

1.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如:北京八一湖冬季有野鸭种群,就不能说什么季节都有野鸭种群。

2.我们所见到的物种实际是种群,所以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在种群这个集合体内,个体之间可以自由繁殖后代,所以种群也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同一种群内,基因可以自由交流,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最终导致物种的变化,可见,种群也是物种的进化单位。此外,种群也是群落的构成单位。

二、关于种群特征的教学。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是种群的基本特征。在教学中要防止理论上的空谈,一定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对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如猫熊(即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就要对某一保护区的猫熊进行种群调查,调查的内容就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种群特征,并依此对猫熊种群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又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实际就是对我国人口种群特征的调查,并依此对我国人口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制定应采取的人口政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和归纳的问题有:

1.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在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在讲种群这几个特征时,必须扣住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可将这几个种群特征割裂、孤立起来。

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之一,标记重捕法是种群密度调查的重要方法。标记重捕法的教学应采用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如:一个学生估算一块木头下面鼠妇的种群数量。她捉了40只鼠妇,将它们标记后放回,并与该种群中的其他个体混合在一起。24h后,她又捉了40只鼠妇,在新捉的鼠妇中,只有16只是有标记的。假定在24h内,鼠妇无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估算鼠妇的种群数量。(第十届国际生物奥林匹克竞赛试题)通过实际粒子的计算理解标记重捕法。

3.年龄组成是种群的年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是相对稳定的,也可以是不稳定的。应让学生明确种群的年龄结构的表示方法是按年龄的高低自下而上排列,低年龄在下,高年龄在上。幼体数为生殖前年龄;成体数为生殖年龄;老年个体数为生殖后年龄。教学中可结合某些国家的年龄结构具体说明:如德国人口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瑞典人口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的年龄结构提供了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例如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为急剧增长型,人口还得持续增长几十年,直到2052年人口达到15.39亿的时候才会停止增长,其年龄结构才能转化为稳定型。

4.根据不同物种的种群,具有不同的性别比例,种群可分为三种类型:雄多于雌;雌雄相当;雌多于雄。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否则雄多于雌的性别比例类型就无法理解。蜜蜂是社会性昆虫,工蜂和蜂王为雌性,在数量上远远超过雄蜂,但由于工蜂无生殖能力,所以蜜蜂种群仍然是雄多于雌。在教学中要列出一系列的具体种群,让学生分析雌雄比例情况,然后再归纳出种群性别比例的三种情况。最后应强调多数生物种群雌雄之比接近1∶1。但是出生的时候往往雄多于雌,到了老年期组雌又多于雄,如麋鹿。人类也是如此,男婴一般多于女婴。由于男性死亡率高,到了老年期组时女性会多于男性。

5.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在教学中要结合我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基本国策的制定是有其生态学科学理论根据的。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不可能通过增大迁出率降低人口数量,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变化对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没有多大的影响。通过增大死亡率降低人口数量更是违法的。因此,控制和降低我国人口数量的唯一途径就是降低出生率,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三、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教学。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指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数量增的“”型和“S”型曲线代表了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以下几个问题。

1.交代清楚种群在不同条件下增长规律不同。“”型曲线代表的是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S”型曲线代表的是在有限环境中的种群增长。而这种有限的环境的特征是:种群的最大容纳量为一个值。

2.不论是那种增长曲线,都是用数学关系式来表示种群的增长规律,数学建模的方法和思想史研究种群增长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因此,教是可以提供一个自然种群数量增长的数据(如中国获世界的人口增长数量),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绘制曲线,从中总结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3.在学习和理解“S”型曲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在环境有限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曲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从最大的容纳量入手,先确定了种群增长的最大值,在分析种群增长速度的变化,推导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4.要引导学生注意,不论哪种增长曲线,都是理想状态下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的种群数量变化会有一些差别,再提供教材中实际种群增长曲线的例子给学生,让学生理解模型与实际种群之间的关系。

5.在理解种群增长曲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四、关于生物群落的概念教学。在教学中要剖析一个或两个具体的生物群落,明确群落内各种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教师提出某群落中有哪些生物,再让学生讨论分析这些生物间的关系,最后再概括出群落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群落的概念,可设问: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人是否是一个群落?长期积水的树洞中的生物是否是一个群落?教师最后应强调种群和群落的关系;群落有大有小;群落内的各种生物中,会有少数种类对群落的存在和发展有重大影响;群落是一个动态体系,可以发生演替,如荒废农田群落的演替。强调以上几个问题,既联系了种群的知识,又为以后学习生态系统内容做了铺垫。

四、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教学。群落的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在教学中要剖析典型的实例说明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具有清楚的层次性,即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群落的垂直结构明显。在教学中应强调以下几点: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因此,由于森林的植物层次比草原植物层次多,所以森林群落比草原群落的动物种类多。水生群落也有分层。例如一个池塘,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就是植物分层。青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就是动物分层的实例。阳光、温度、水分等生态因素对动植物的分层有直接影响。强调以上几个问题,既联系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为以后学习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内容做了铺垫。群落的水平结构点到为止。

五、结束语: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体构成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有着各种关系的各个种群的集合体构成群落。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处于相互作用之中。总之,课题结束语既要概括归纳学过的内容,又要为学习生态系统埋下伏笔。

篇3: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

一、植物种群密度调查法——样方法

1.调查原理

在被调查种群的分布范围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2.调查步骤及注意事项

步骤内容1准备:观察地形,分析有无安全隐患,提出注意事项.2确定调查对象:确定本小组要调查的种群.3选取样方:样方大小一般以1m2的正方形为宜.如果种群个数较少,样方面积可适当放大.常用的取样方法为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如图所示,则该样方中个体数目计数方法如下(注:图中,“○”代表个体):

a.样方内的个体全部计数.

b.位于边线上的,只计相邻两边及其夹角上的个体,即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4计数:计数每个样方内所调查植物的数量并做好记录.5计算种群密度:以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注意

事项①适用范围:一般适用于双子叶植物,也可以用于昆虫卵的数量调查及一些活动范围较小的动物,如作物植株上的蚜虫、跳蝻等.

②注意事项:生物个体分布范围较大,取样要随机,不能有主观因素.

③调查误差分析:对调查对象认识不准,统计偏差;样方的数目、大小不统一;调查地段种群分布不均匀;计数时对各生长期的个体统计不全.例1学校周围生长着很多植物,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对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设计如下调查步骤:

(1)选取40 cm×40 cm为最佳样方面积.

(2)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利用 (如图1)取5个样方(若在较长的范围内调查,可采用 )(如图2).

图1图2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如下表

样方N1N2N3N4N5种群密度(株/m2)3715x4其中第四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如图3所示.

图3则N4样方中x= 株/m2.

(4)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请分析以上设计步骤,思考下列问题:

①填充调查步骤中的空白.

②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三点错误并加以改正.

a. ,b. ,c. .

③若某同学选取样方的统计数量明显比其他同学的高,可能的原因是在 .因此选择样方的关键是要做到 .

④若他们调查的对象是白杨树,所采取的调查方法应该是 .

答案:①五点取样法,等距取样法,8.②a.选取的样方面积不对.应取物种数量达到稳定的最小面积100 cm×100 cm,取样方法不对,b.应在草原中随机取样,c.对种群密度值的估计方法不对.应以调查样方的单位面积中种群个体数量的平均数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 ③密度高的地方选取样方,随机取样.④逐个计数法.

二、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法——标志重捕法

项目内容调查

原理在被调查种群的活动范围内,捕捉一部分个体,做上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到的动物中标记个体数占总个体数的比例,来估计种群密度操作

步骤确定调查对象→捕获并标记(数量为N1)→重捕、计数捕获数N2

标记数N0→计算种群密度(计算公式为:NN1=N2N0)注意

事项①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②前提条件:标志个体与未标志个体在重捕时被捕的概率相等,在调查期内没有新的出生和死亡,没有迁入和迁出.

③注意事项

a.标志物和标志方法不能影响动物的正常生命活动.

b.标志物不能过分醒目,过分醒目易被捕食.

c.标志符号持续存留时间不短于研究时间.

d.数量变动:在研究期间,没有较多个体的出生和死亡,也没有较多个体的迁入和迁出. 【归纳提炼】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

调查方法生物类别逐个计数法范围小、个体大估

法样方法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昆虫卵、蚜虫、跳蝻的密度标志重捕法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黑光灯诱捕趋光性昆虫例2某研究机构对某区域的一种田鼠进行了调查,所调查样方的总面积为2 hm2(1 hm2=10 000 m2),统计所捕获的鼠数量、性别等,进行标记后放归,3日后进行重捕与调查.所得到的调查数据如下表:

捕获数

(只)标记数

(只)雌性个

体数(只)雄性个

体数(只)初捕50502822重捕50103218以下是某同学对数据的分析结果,你认为正确的是 ( ).

A.此调查方法可以用来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物种的丰富度

B.若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统计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C.综合两次捕获情况,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约为7∶2

D.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只/hm2

解析本题考查动物种群密度调查方法.因土壤中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且身体微小,因而对其丰富度的调查一般采用取样器取样法;标志重捕法理论计算公式N=N1×N2/N0,田鼠在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即N0值减小,N值会增大;通过两次捕获情况,不能确定该田鼠种群的性别比例(捕获次数过少,偶然性较大);该地区田鼠的平均种群密度约为125 只/hm2.答案:D

三、微生物种群密度调查法——抽样检测法

1.实验原理

nlc202309040825

(1)可用液体培养基(培养液)培养酵母菌,培养基中种群的增长受培养液的成分、空间、pH、温度等因素的影响.

(2)在理想的无限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中,酵母菌种群的增长呈“S”型曲线.

(3)可采用抽样检测的方法,进行显微镜计数.

2.实验流程

(1)酵母菌培养类型、条件,液体培养基,无菌条件

(2)振荡培养基目的,酵母菌均匀分布于培养基中

(3)观察并计数:每天将含有酵母菌的培养液滴在计数板上,计数一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量,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

(4)重复(2)、(3)步骤:连续观察7天,统计数目

(5)绘图分析:将所得数值用曲线表示出来,得出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3.注意事项

(1)该探究实验应注意的问题:①显微镜计数时,对于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遵循“数上线不数下线,数左线不数右线”的原则计数;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前,需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目的是使培养液中的酵母菌均匀分布,减小误差;③每天计数酵母菌数量的时间要固定;(4)溶液要进行定量稀释,计算1 mL菌液的数量.

(2)血球计数板计数法:血球计数板有两种方格网,如图4所示,对于16×25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的4个中方格共计10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而对于25×16的方格网而言,计四角和正中间的(共5个)中方格共计80个小方格中的个体数量.

图4计算方法:大方格长度为 1 mm,高度为0.1 mm(即规格为1 mm×1 mm×0.1 mm),则每个大方格的体积为0.1 mm3(10-4mL),故1 mL培养液中细胞个数=(中方格中的细胞总数/中方格中小方格个数)×400×104×稀释倍数.

例3依据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的实验过程和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某学生的部分实验操作过程是这样的:

①从静置试管中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记录数据;

②把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冰箱中培养;

③第七天再取样计数,记录数据,统计分析绘成曲线.

请纠正该同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错误.

(2)利用血细胞计数板可在显微镜下对微生物细胞进行直接计数.血细胞计数板是一个特制的可在显微镜下观察的玻片,样品就滴在计数室内.每个计数室由25×16=400个小室组成,容纳液体的总体积为0.1 mm3.现将1 mL酵母菌样品加99 mL无菌水稀释,用无菌吸管吸取少许滴在盖玻片边缘,使其自行渗入计数室,并用滤纸吸去多余菌液.现观察到图5中该计数室所示a、b、c、d、e 5个中方格80个小室内共有酵母菌44个,则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约有菌体个.为获得较为准确的数值,减少误差,你认为采取的做法是.

解析本题考查微生物密度调查方法,及血细胞计数板使用方法.要理解实验过程中各个步骤的要求及其原因,才能更好地理解实验的原理.在实验过程中,对酵母菌的总数进行计算是很难的,所以要采用抽样检测法,每次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时,都要进行振荡,目的是让酵母菌在培养液中分布均匀,减少计数的误差;培养酵母菌时,要提供酵母菌生活的最适条件,包括温度、无菌条件等,所以不应该放在冰箱里进行培养;7天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是不断变化的,所以连续7天每天都要进行取样、观察、计数,而不是仅在第7天进行计数.在显微镜下观察时,要注意多取样,取平均值,尽量减少误差.计算酵母菌总数时,要先计算出每个计数室中酵母菌的数量,然后乘酵母菌总体积.所以上述1 mL酵母菌样品中的总数为:4480×400×100×1 000÷0.1=2.2×108个.

答案:(1)①应将试管轻轻振荡几次再吸取酵母菌培养液进行计数;②应将酵母菌培养液放置在适宜温度下培养;③应连续七天,每天观察、取样计数并记录数据(2)2.2×108 多取样、取平均值

(收稿日期:2014-09-13)

篇4:生物种群和群落教案

一、目标

1.列举种群的特征。

2.尝试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

二、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种群的特征。

2.教学难点:样方的选择和确定。

三、课时安排:2

四、教学过程

〖章引入学生阅读P59,特别强调种群的概念

〖板书物种:是指分布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而且在自然状态下能够相互交配和繁殖,并能够产生出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个体。

种群: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节引入以 “问题探讨”引入,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可采用课本介绍的两种取样方法取样,用样方法进行估算。也可以将模拟草地平均分成若干等份,求得其中一份的数量后,再估算整体的数量。

〖问题以“本节聚焦”再次引起学生的思考,让学生带问题学本节。

〖板书第一节种群的特征

一、调查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的方法

种群密度:是指种群在单位面积(或体积)中的个体数量。(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探究学生阅读思考讨论,师提示。

〖讲述1样方法(quadrat method)

样方法的方法繁多,依生物种类、具体环境不同而有所不同。样方的面积有大有小,样方形状也有方形、长方形、圆形、条带状等多种,但是各种方法的原理却是相同的。首先,在要调查的生物群落中,确定一个或数个范围相对较大区域作为样地;再在样地中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然后计数各样方中的全部个体数量;最后,计算全部样方个体数量的平均数,通过数理统计,对种群总体数量进行估计。

例如,假设随机抽取样方n个,每个样方的生物个体数为X1,X2,X3,…Xn,则样方的平均数X=∑Xn/n。

〖探讨的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1.提示:“问题探讨”中调查对象是完全随机分布的,且调查区域是规则的,调查对象与其他物体的区分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采用样方法得到的估算值与真实情况比较容易接近(误差小)。而在实地调查中,调查对象的分布往往不是随机的,调查区域也往往不是规则的,还有许多其他因素会干扰和影响调查的准确性,因此,采用同样的方法其结果误差会比较大一些。但是,只要掌握了科学的调查统计方法,其误差会控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2.提示: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通过样方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3.提示:样方的数量太少,其统计结果的误差可能就较大;一般而言,样方越多,其统计结果越接近真实情况。但是,样方数量太多,整体取样花费的时间、精力就越多。从统计学上看,一定数量的样方即可以保证统计结果的真实性。

4.提示:种群密度的调查结果应当允许在一定范围内波动(不同小组对同一种群的种群密度调查结果可能是不一样的。),例如5%以内。如果超出了此范围,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造成不一样的原因应当首先归结为采取不同的样方法所致。所以,要针对实际情况,讨论取样方法是否存在问题。

〖讲述2标志重捕法(mark-recapture method)

标志重捕法:是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量生物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重新充分混和分布后),再进行重捕。根据重捕样本中标记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这种方法一般适用于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和腹足类等动物种群数量的绝对估计。

假定在调查区域中,捕获M个个体进行标记,然后放回原来的自然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重捕的个体数为n,其中已标记的个体数为m,根据总数N中标记比例与重捕取样中标记比例相等的原则,即N∶M=n∶m,可得调查区域种群数量N=M×n/m。

〖板书二、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死亡率:是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例。

三、迁入率和迁出率

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和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分别称为immigration rate or emigration rate.

四、 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几种年龄型种群的特点

类型种群构成特点发展趋势图示

增长型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保持稳定

衰退型老年个体很多,幼年个体很少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

〖思考与讨论生思考回答师提示。

〖提示1.提示:图中A种群属于增长型,C种群属于衰退型,B种群属于稳定型。这是由于种群中年轻个体越多,一般来说出生率会越高,死亡率会越低。

2.提示:年龄组成为稳定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也不一定总是保持稳定。这是因为出生率和死亡率不完全决定于年龄组成,还会受到食物、天敌、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此外,种群数量还受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年龄组成为衰退型的种群,种群数量一般来说会越来越小,但是也不排除由于食物充足、缺少天敌、迁入率提高等原因而使种群数量增长的情况。

〖板书sex ratio是指种群众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板书五、种群的空间特征

〖小结种群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

种群具有个体所不具备的总体特征,这些指标多为统计指标,大体分为三类:(1)种群密度,它是种群的最基本的数量特征;(2)初级种群参数,包括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和迁入是使种群增加的因素,死亡和迁出是使种群减少的因素;(3)次级种群参数,包括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等。

种群的数量是不断变化的,造成其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从个体数量上的变动来看,则表现为由出生、死亡、迁入和迁出四个基本参数所决定。这样,种群在某个特定时间内数量变化可以用下式表示:

Nt+1=Nt+(B-D)+(I-E)

篇5: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

第一节 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

概念: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特点: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在同样的环境条件下差异很大。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2.年龄组成概念: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类型:

增长型:种群中幼年个体很多,老年个体很少,种群正处于发展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大 稳定型: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种群正处于稳定时期。

衰退型:幼年个体较少,而老年个体较多,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研究目的:对于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3.性别比例

概念: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量的比例。

类型:雌多于雄;雄多于雌;雌雄相当。

研究目的:性别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种群密度。

4.出生率和死亡率

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

研究目的:是决定种群大小和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

第二节 种群数量的变化

一、构建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1.数学模型:用来描述一个系统或它的性质的数学形式。

2.构建数学模型的方法步骤:提出问题→提出合理的假设→用适当的数学形式表达→检验

或修正。

3.数学模型的表达形式

⑴数学方程式:优点是科学、准确。

⑵曲线图:优点是直观。

二、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1.含义: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大致呈“J”型。

2.数学模型

⑴模型假设

①.条件: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

②.数量变化:种群的数量每年以一定的倍数增长,第二年的数量是第一年的λ倍。⑵建立模型:t年后种群数量表达式为Nt=No×λ的t次方。

⑶各参数意义:No为该种群的起始数量,t为时间(年),Nt表示t年后该种群的数量,λ表示该种群数量是一年前种群数量的倍数。

三、种群生长的“S”型曲线

1.含义: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

曲线,呈“S”型。

2.产生条件

自然资源和空间有限,种群密度增长→种内斗争加剧、天敌增加→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出生率约=死亡率

3.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下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又称环境容纳量。

第3节群落的结构

1.群落是指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

2.种群是一个系统,种群水平的研究集中于种群的数量动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年龄

组成、性别比例等。群落是更高层次的系统,在群落水平上研究的是另外一些问题。

3.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是要分析群落的物种组成,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叫做丰富

度。一般来说,森林要比草原物种的丰富度大。

4.同一群落中的各种生物要通过复杂关系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关系主要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在一块农田里,农作物与杂草之间的关系属于竞争关系,农作物与田鼠之间的关系属于捕食关系,田鼠与蛇属于捕食关系,非典病毒与人之间属于寄生关系。

5.群落中各个种群的不同分布,构成了群落的空间结构,它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我国传统上四大家鱼混合放养,四大家鱼在池塘生物群落中的结构属于垂直结构;我国的华东地区,自沿海向内地,随着降雨量的不断减少,动植物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地带性,这种地带性的动植物分布体现了生物群落的水平结构。

第4节群落的演替

1.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它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因为环境条件是不断发生变化的,这就导

致了组成群落的种群也是不断发生变化的,从而使群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

2.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叫做演替,它分为初生演替和次生

演替。

3.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

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上、干涸的的湖底进行的演替。

4.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

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如火灾过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上进行的演替。

5.在现实生活中,人类的许多活动正在影响着种群的演替。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

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6.为处理好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政府明确提

篇6: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

【】查字典生物网小编编辑整理了高二生物教案:生物与环境之种群和生物群落,供广大同学们在暑假期间,复习本门课程,希望能帮助同学们加深记忆,巩固学过的知识!引言:《光明日报》消息:澳大利亚野兔成灾。估计在这片国土上生长着六亿只野兔,它们与牛羊争牧草,啃树干,造成大批树木死亡,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专家计算,这些野兔每年至少造成一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兔群繁殖之快,数量之多足以对澳洲的生态平衡产生威胁。

澳洲本来没有兔子,一八五九年,一个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英国人来澳定居,带来了二十四只野兔,放养在他的庄园里,供他打猎取乐。奥斯汀绝对没有想到,一个世纪之后,这二十四只野兔的后代达到六亿只之多。

(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播放澳大利亚野兔成灾的录像片或蝗灾的录像片,没有录像资料的可以给学生读有关的剪报内容。)提问:一只野兔是一个个体,澳大利亚的全部野兔属于什么?(回答:是一个种群。)讲述:澳大利亚野兔成灾,实际上是种群的数量变化问题。澳大利亚野兔为什么成灾?成灾后人们该采取什么对策?这节课我们接着来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请大家阅读课本第9

4第 1 页第 1 页 页第四段,注意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阅读:

提问:种群数量是由什么决定的?(回答: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等决定的。)提问:哪些因素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怎样影响?(回答: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等因素可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它们通过对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的影响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讲述:凡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的因素,都会引起种群的数量变化。这些因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现代社会中,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是人类活动。

(投影片: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讲述: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种群数量会发生各种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下面我们主要研究种群的增长。

(投影片:某海岛上环颈雉种群的增长;我国人口数量变化曲线。)提问:两个种群的增长有什么共同特点?(回答:连续增长,曲线大致呈J型)讨论:出现J型增长曲线的条件。(注意与影响种群数量变

第 2 页第 2 页 化的四种因素对照)(结论:理想条件:食物或养料充足,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在一定时期内种群的增长大致符合J型曲线。

(投影片: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某岛屿绵羊种群的增长曲线。)提问:两个种群的增长有什么共同特点?(回答:增长到一定程度(K)后不再增长,曲线呈S型。)讲述:对,这就是S型增长。这种增长的特点是增长率逐渐下降。请分析为什么这两个种群的数量不能无限增长?(回答:在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必将加剧,捕食者也会增加,种群的出生率就会降低,死亡率增高,增长率下降。)讲述:S型曲线出现的条件是:空间有限,食物有限,有捕食者存在等非理想条件。

小结:种群数量的增长有两种类型,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呈现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率逐渐下降,呈现S型曲线。

请点击下载:高二生物 生物与环境之种群和生物群落教案下载.doc 更多频道:

第 3 页第 3 页 高中频道 高中英语学习

篇7:揭秘种群数量透视群落结构

一、“J”型曲线与“S”型曲线的区别

例1 下图为某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曲线和“S”型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出生率小于死亡率

C.b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增加

D.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无法实现最大增长率

解析 K值与空间和资源条件等有关,因此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在bc段虽然种群的增长率在下降,但是种群个体数量仍在增加,出生率大于死亡率。

答案 B

系&种群在没有环境阻力的条件下呈现“J”型增长,实际上是“S”型增长的最初阶段,“J”型增长是一定时间内的增长方式,最终是以“S”型增长结束。两种增长方式的差异,主要在于环境阻力对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就是通过生存斗争淘汰的个体(即图中阴影部分表示因环境阻力,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的个体数)&]

二、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例2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J”型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渔业捕捞后需控制剩余量在b点

B.种群增长过程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d点之后

C.防治蝗灾应在害虫数量达到c点时进行

D.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会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解析 c点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利用这一特点,在进行渔业捕捞时,捕捞后的种群数量应保持在K/2这个值,以便取得更大的产量。然而在害虫防治时,却应根据预期,在达到K/2点之前进行防治,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归零,种群数量总是随环境的变化处在波动中。

答案 D

点拨 生产生活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利用种群数量增长曲线:(1)防止病虫害最佳时期的选择。害虫防治的目的是把害虫的种群数量控制在对农作物没有太大危害的小密度范围内,因此防治害虫的最佳时间应选择在种群开始增长时,即K/4以内时期;(2)渔业捕捞最佳时期的选择。渔业捕捞则应该选择在不影响种群密度的基础上进行,时期应该选择在不会由于捕捞的进行而影响种群数量的时间,最好选择在大于K/2时。此时捕捞,种群数量会稍有减少,但能够很快恢复;(3)K值在生产中的应用。K值是环境能够承载的最大种群数量,如果人为再增大数量,就会导致资源破坏;(4)多数种群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归零。应为野生生物资源和濒危动植物种群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进行保护和恢复;对于有害动物应改变条件,降低环境容纳量,进行有效控制。

三、种群中的种间关系

例3 某水池有浮游动物和藻类两个种群,其种群密度随时间变化的趋势如图。若向水池中投放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丙),一段时间后,该水池甲、乙、丙三个种群中仅剩一个种群。下列关于该水池中上述三个种群关系及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时间][O][甲][乙][种群密度]

A.甲和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B.甲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C.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甲种群

D.丙和乙既有竞争关系又有捕食关系,最终仅剩下丙种群

解析 从图像分析可知,甲乙是捕食关系,且甲是被捕食者(藻类),乙是捕食者(浮游动物)。而丙为后期向水池投放的大量专食浮游动物的某种鱼,所构成的食物链应为:藻类(甲)→浮游动物(乙)→鱼(丙)。由于鱼种群数量大,所以短时间内它们的食物(浮游动物)急剧减少,而由于食物缺乏导致生存斗争加剧,鱼类也随之大量减少。甲、乙、丙三个种群仅剩一个种群的话,该种群肯定是藻类,即甲种群。由于强调了鱼是专食浮游动物乙,显然A项是不合理的。丙和乙的竞争关系不一定体现在食物的竞争,可能在大量投入鱼(丙)时也会导致空间(水池)、氧气等方面的竞争。

答案 C

点拨 熟悉不同种群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对应数量坐标图曲线形态,是理解群落结构的重要前提条件。四种常见种间关系对应曲线及特点如下表:

四、种群变化探究类实验设计

例4 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见下图。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大

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

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

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

解析 三组实验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因b组的发酵进行的最快,所以b组的温度最适宜。由三组酵母菌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可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因三个组别的微生物最大数量不同,所以环境的容纳量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因能量影响微生物的繁殖,三个组别的微生物数量变化与其供能情况有关,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自然个体数量最少。

答案 C

[【练习】

1. 下图表示某一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的增长曲线图,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 这个种群的增长曲线是S型,该环境条件所允许的最大种群数量大约是500只

B. 如果此种群是鱼类,我们的捕捞量控制在曲线的b点最合适

C. 如果此种群是老鼠,我们限制其种群数量的最好方法是尽量降低K值

D.该种群的增长速度最快点在b点,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6年后开始的

2.下图表示某种处于平衡状态的生物种群因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四种情形,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中,正确的是( )

(1)若图①所示为草原生态系统中羊群数量变化,则a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过度放牧

(2)若图②所示为某发酵罐中菌种数量,则b点后的变化原因可能是增加营养供应

(3)图③中c点后发生的变化表明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一定限度

(4)图④曲线可用于指导海洋捕捞

A.四种说法都正确 B.只有三种说法正确

C.只有两种说法正确 D.只有一种说法正确

3.下图表示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两个种群,一个种群主要以a为食,另一个种群主要以b为食,它们所吃的食物有些是共同的,以c表示(图B表示A经过自然选择形成的结果)。下列关于种群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两个种群间存在着竞争的关系

B.自然选择使以C为食的个体逐渐减少

C.自然选择一定会使两种群中的一种灭亡

D.两个种群在竞争中最终适应环境

4. 下列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草原生物群落在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分层现象

B. 动物在群落中的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有直接关系

C. 草坪和树林中的动物都具有分层现象

D.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5. 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对于无法知道名称的小动物,不可忽略,应记录下它们的特征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可分别在白天和晚上取同一地块的土样,调查不同时间土壤中小动物丰富度

【参考答案

篇8: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

给水生物预处理反应器的细菌种群多样性和群落结构

摘要:提取一生产性规模的给水生物预处理反应器中生物膜样品的总DNA,构建细菌16S rDNA克隆文库,并通过16S rDNA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生物膜中的细菌种群多样性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给水生物膜反应器中的细菌种群多样性十分丰富;生物膜中的.细菌分别属于10个主要类群,其中α-Proteobacteria是克隆文库中的最大细菌类群,占克隆子总数的32.28%,其次是β-Proteobacteria;与Rhodobacter系统关系密切的细菌是克隆文库中所占比例最大的一个菌属,占克隆子总数的12.6%;反应器中与硝化作用有关的是Nitrosomonas和Nitrospira属的细菌.研究结果表明,给水生物预处理反应器中的细菌群落结构和废水生物处理反应器中的细菌群落结构是有所差异的.图1 表1 参13作 者:钦颖英 李道棠 杨虹 QIN Yingying LI Daotang YANG Hong 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上海,40期 刊: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ISTICPKU Journal:CHINESE JOURNAL OF APPLIED & ENVIRONMENTAL BIOLOGY年,卷(期):,13(1)分类号:X7关键词:微污染水源水 生物膜 16SrDNA克隆文库 菌群多样性

篇9:《种群和群落》单元练习题

1(莱芜市届高三上学期期末).以下关于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小,群落演替越慢

B.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群落的物种组成不断发生变化

C.生物与非生物因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可导致群落演替

D.初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无竞争现象,次生演替形成的群落内竞争明显

2(安师大附中2012届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 我国西南横断山区被公认为全球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地区,不同海拔区域蝶类物种多样性研究结果见下表。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垂直带 Ⅰ Ⅱ Ⅲ Ⅳ Ⅴ Ⅵ

海拔<1000 =“” 2500=“” 3000=“” 3500=“”>3500

植被类型 热带季雨林 常绿阔叶林 常绿落叶混交林 针阔混交林 针叶林 高寒灌丛草甸

蝶类种数 349 452 201 136 125 100

A.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

B.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反映了群落的空间结构特征

C.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植被类型无关

D.蝶类物种多样性与各垂直带气候特征有关

3(玉溪一中届高二上学期期末).下面是调查双子叶草本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操作正确的是 ( )①确定调查对象 ②选取样方 ③计数 ④计算种群密度 ⑤丈量

A.①→②→③→④ B.①→⑤→④

C.①→④ D.①→③→②→④

4(宜宾市四中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如右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增长的曲线。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①K值是环境条件所允许达到的种群数量最大值

②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

③如果不考虑迁入迁出等其它因素,在K值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

④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③④

5(宜宾市四中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线虫与昆虫病原体被联合用于害虫的防治。线虫首先感染宿主昆虫,然后细菌从线虫中逃出、繁殖,并杀死宿主,最后线虫以分解中的虫体为食。这一事实说明( )

A.可以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和基因工程等措施综合防治害虫

B.有害生物的天敌包括捕食者和寄生物

C.同一宿主同时可被多种寄生物危害,寄生物本身又可被另一寄生物所寄生

D.生物防治可以避免害虫的抗性进化,防止环境污染

6(陕西师大附中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谚语“苗多欺草,草多欺苗”反映的种间关系是( )

A.竞争 B.共生 C.寄生 D.捕食

7(射阳中学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正确的是 ( )

A.先将培养液滴在血球计数板上,轻盖盖玻片防止气泡产生

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

C.早期培养不需取样,培养后期每天取样一次

D.计数时,压在小方格界线上的酵母菌应计相邻两边及其顶角

8(射阳中学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下列叙述中,符合种群密度概念的是

A.一亩水稻的年产量

B.某地区灰仓鼠每年新增的个体数

C.某湖泊每平方米水面鲫鱼的数量

D.每平方米草地中杂草的数量

9(东北师大附中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 下列有关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

A. 群落自然演替是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过程

B. 群落演替过程中种群的基因频率一般不会发生变化

C. 在森林遭受火灾后的地段上重新形成森林属于次生演替过程

D. 人类活动可以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

10(望城一中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一对夫妇一两个孩子计算,人口学家统计和预测,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翻一番大约20—40年,美国需要40—80年,瑞典人口将会相对稳定,德国人口将减少。预测人口的这种增减动态主要决定于

A.种群数量和密度 B.种群年龄组成

C.种群性别比例 D.出生率和死亡率

11(望城一中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调查昆虫卵的密度常用的方法是

A.样方法 B.灯光诱捕法

C.标志重捕法 D.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

12(望城一中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比较福建武夷山和西伯利亚泰梅尔半岛冰原,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物种组成明显不同

B.泰梅尔半岛冰原冰土中的小动物类群丰富度较低

C.武夷山和泰梅尔半岛冰原的群落与各自的气候环境相适应,不再发生演替

D.武夷山生态系统比泰梅尔半岛冰原生态系统稳定性高

13(荆州中学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下图表示一个生物群落中甲、乙两个种群的增长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曲线,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乙两个种群可能为竞争关系,甲的竞争力小于乙,竞争强度:弱→强→弱

B.t1-t2时间内甲、乙种群呈“S”型增长,甲种群从t2开始出现环境阻力

C.t2-t3时间内甲种群出生率下降,死亡率上升,但出生率仍大于死亡率

D.t3-t5时间内甲、乙两种群的年龄组成不同

14(荆州中学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下列关于人口数量动态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 人口密度是预测未来人口数量动态变化的主要依据

B. 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

C. 影响人口数量问题的主要因素是其自然生理基础,而与社会制约因素无关

D. 城市人口的剧增是因为迁入率大于迁出率

15(衡水中学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 对生物群落结构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垂直结构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B.垂直结构显著提高了植物利用环境资源的能力

C.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的生物种类在研究土壤中往往也有差别

D.动物之所以有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有关

16(遵义四中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下列叙述中,不属于种群空间特征描述的.是

A.斑马在草原上成群活动

B.每毫升河水中有9个大肠杆菌

C.分布在遵义四中校园内的桂花

D.杨树在公路旁每隔5米种植1棵

17(遵义四中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下列生物群体属于生物群落的是

A.一座山上的各种植物、动物、菌类等全部生物

B.一片森林中的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C.一片池塘中的各种水生植物和水生动物

D.一片草地上的各种杂草等植物和兔、鼠、昆虫等动物以及各种蘑菇等大型真菌

18(遵义四中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下列有关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影响的表述,哪一项是正确的

A.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要远远超过其他所有自然因素的影响

B.人类活动对群落的影响往往都是破坏性的

C.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进行演替

D.人类活动可以任意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加以控制

19(深圳市高级中学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关于“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的说法错误的是

A.该研究过程是:提出问题→制订计划→实施计划→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B.许多土壤小动物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采用标志重捕法进行调查

C.利用小动物的避光避热性,可采用带灯罩的热光源收集样土中的小动物

D.取样时尽量不要破坏环境,并应事先取得有关部门的同意

20(黄山市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大的是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中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上层液体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振荡试管

B.调查土壤小动物的丰富度,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时没有打开电灯

C.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D.用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的种群密度时,未统计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21. (绥棱一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 右图表示接种到一定容积培养液中的酵母菌生长曲线图,曲线中哪段表示由于有限空间资源的限制使种内斗争增加

A.CD段(增长速度慢)

B.DE段(速度加快)

C.EF段(速度加快)

D.FG段(速度逐渐变慢)

22(绥棱一中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右图是某一资源动物种群迁入一个适宜环境后增长曲线图,请回答:

(1)图中表示种群数量最大的一点是_______。

(2)图中表示种群增长速度最快的是_______。

(3)该种群的增长速度由缓慢逐渐加快是在迁入______年后开始的,环境阻力明显增大是在迁入后______年开始的。

(1)d (2)b (3)2 6

23(望城一中2013届高二上学期期末)下图表示甲、乙、丙三个种群数量变化,试根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写出这三个种群构成的食物链:

___ ____

(2)种群丙繁殖速度最快是在图中的哪一点? 。

AB段繁殖速度受到限制的原因是:

① ;

② 。

(3)丙种群在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如图中的___ ______。

上一篇:考 生 考 试 须 知下一篇:蛙声一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