蛙声一片散文

2024-04-26

蛙声一片散文(通用16篇)

篇1:蛙声一片散文

听取蛙声一片散文

万物,应该都已经沉入梦乡了吧?只有窗外的车声和池塘里的蛙声还在相互辉映着。本想关上这扇窗子,可是关上了它,便吹不到那凉爽的晚风了。我想,即使关上了这扇窗户,也还是会听到车声,而那倍感亲切一片蛙声便也会听得不真切了。

我喜欢这睡梦中的蛙声,仿佛每个夜晚,都能回到儿时的故乡。躺在麦田边上的草垛旁边,同样是幸福的梦着,也在静静地等待着一场收获的喜悦。而这场梦,我通常是不愿醒来的。大抵是因为夏天太炎热,阳光太强,所以我才不愿意睁开眼睛吧。其实,在父亲起床开始农忙的时候,我的意识就已经跟着清醒了。只是我还在等待着什么,我也不记得了。只记得母亲喊一声起床了的时候,我才渐渐的睁开了惺忪的睡眼。母亲已经从家里带来了热腾腾的早饭,而不久后,便会看到父亲从热辣辣的太阳下面走到树荫下,端起饭碗……通常在这个时候,他都会长篇大论地跟我讲一些不要学坏之类的大道理,会声情并茂,告诉我说谁家的孩子因为偷了谁的车而被关进了派出所、谁家的孩子因为独自在外面跑而失踪、谁家的孩子因为喜欢玩水而溺死等等。这样的情节对我造成了一种坏人不会长久、外面的世界很危险、好奇害死猫等的印象。虽然都是浅显易懂的道理,但只进了小学一年级一天的父亲却能够讲得绘声绘色,这一直是我最敬佩父亲的一点。这天他什么也没有讲,可能是夏天太炎热,又正值农忙吧。

农忙的意义,就在于农民一直都很忙。进入芒种以后,就是收割、收割结束后,就要开始翻土播种下一季的农作物。我们那里以小麦、大豆为主,玉米、棉花、绿豆等其它农作物为辅。但无论是哪种,都需要这个世界上最伟大的劳动者的细心呵护。很多人常说,民以食为天,而我要说,民以土为天。农民们几乎每天都在与土地打交道,农民与土地之间,也有着说不完的故事。

我的父亲和其他的农民一样,从春天的时候,他就开始犯愁,一直愁到下一个春天。几乎每天清晨,他都会往农田里跑一趟,仔仔细细地检查一下有没有害虫、杂草、缺肥生病之类。除此之外,和其他农民一样,他关注的更多的`就是天气了。一直以来,天气都是农民们心里最大的一道阴影!干旱了,就意味着颗粒无收,洪涝了,也预示着饥荒来临……因此在干旱时,很多家庭宁愿自己家少用水,也要优先灌溉庄稼。有些有抽水机的家庭便会借着这个机会发一笔小小的横财。而洪涝的时候,许多的农民就真的没办法了,家乡的水利建设并不是很好,而住在下游的不负责任的村庄,经常会干一些故意堵水的勾当。

每次洪涝总会有人死去。这也正是父亲跟我讲那些道理的意义,父亲的解释通常是水里有水鬼,父亲说,在他们那个时代经常能看到鬼,看到最多的,也就是水鬼。父亲所说的水鬼一般都潜伏在水底,一旦出现,通常是脸朝上,闭着眼漂浮在水面上,水鬼会在你下水的时候拖住你的脚,直到把你拖入水底。父亲说,水鬼喜欢把小孩子拖下水,并不是要害死小孩子,而是想让小孩子陪它玩,小孩子被淹死后,就会变成另外一个水鬼……从小到大,家乡的洪灾我也经历了数次,但从未见过水鬼的影子,水鬼,也就成为了一个模糊的印象,永远的封存在了我的记忆里。有一天我好奇的问父亲,为什么我从来没有看见过鬼?父亲的回答饶有趣味:因为现在人多了,鬼都不敢出来了。

跟父亲的对话越来越少了,而在外面的那么多年,也让我的身上多少脱去了一些农民的气息。但我始终是一个农民,因为我坚信,只有劳动,才能创造一切。而最令我感叹的,就是无情流逝的时光吧,父母渐渐地老了,而我们,也终有一天会老去,在依然贫穷,不能给家里太多帮助的年纪,我想我们能给的最大的礼物,就是多一些关怀和问候吧。

虽然还是一片蛙声,但这跟家乡的蛙声相比,却相差甚远!家乡的蛙声里能听到童年的欢快,收获的喜悦,而这里的蛙声,却听到了太多的伤感!

篇2:蛙声一片散文

故乡的夜,在蛙声中湿润,我循声走去,那是一片水草茂密的水田。夜色暗浓,我轻步如尘,一心沉醉于蛙声的美妙中。

夜静如止水,流淌的夜色染黑我的双眼,杂草里,是生命的欢唱,可我独爱蛙声。蛙声简单,每一句都似乎是对我的呼唤。我知道,今夜我该归来,那些被蛙声装饰的夏夜,是我最初的心。

我喜欢水田里密密麻麻的小蝌蚪,游来游去,摇动着小尾巴,无忧无虑的生活。直到后脚的长出,小尾巴的脱落,它那鲜艳的外表,如稻谷秧苗般的翠绿。两只大眼睛直视着前方,不时鼓着气囊鸣叫着。看上去有呆萌,着实惹人喜爱。

蛙声此起彼伏,一场音乐表演刚演奏完,另一场音乐表演又开始了。我有些不知所措,两只耳朵在一片片蛙声倾听,似乎听见了这个世间最美的情诗,又似乎听见了的最痴情的表白。那一声高过一声的鸣叫,是对爱情的执着,是对内心的尊重。

我知道,每一声鸣叫,都是青蛙用最真挚的心演奏的,它们虽然藏身于黑夜,藏身于水田里,但我依然能在红尘的路上遇见它们。它们用最原始的鸣叫,表达自己的心。那如情人间的窃窃私语,听得我是心神飞扬。我有些惭愧,想不到在爱情的路上,我会在一片蛙声中迷了路。

蛙声的美,不仅仅在于其简单的鸣叫,而在于其对内心的坦白。倘若我能从容走过一片蛙声,我相信,我能听见的绝不是只是一片蛙声。我也许能听见稻谷秧苗茁壮成长的喜悦,我也许能听见一年丰收的汗水滴落声音,我也许能听见浑噩的我、从生活的泥土中爬出时的呐喊。

白天的雨后也是能听见蛙声的,一场来去匆匆的滂沱大雨,似乎给它们带来了灵感。田地里,你一言,我一句的交谈着,仿佛在说:远方的姑娘,我在这里为你流浪。对于那些沉默的“哑巴姑娘”,它们在为自己的未来幸福寻觅着,一跳一跳的,来了,又去了,似乎是在说:没房的穷鬼,带着你的诗滚去远方吧!庆幸的是,我并没有听见一只青蛙气馁颓废。

其实青蛙之间没有物质,只有谁的声音更动听,谁的声音更响亮?它们以此来判断雄蛙是否健壮,这也是“哑巴姑娘”们择偶的唯一条件。有时候,难免碰上脸皮厚的,一副死不要脸的的样子执着追求。老天终会眷顾有心之人,大多数的有情人都能情遇知心人。

当然,我还是更喜欢夜里的蛙声,黑夜遮住双眼,只有声音的世界,安静中带着几分简洁,不做作,简单明了。与人心相比,蛙声实乃一剂疗愈浮躁的良药。白天知了的声音在耳朵里,似乎依旧嗡嗡作响,只有蛙声才能带给内心平和。

若要论蛙声对于我的重要性,我不得不提起我的童年。我的童年尽管没有各种各样的玩具,但我却有一片蛙声可以保留。蛙声从过去一直响起,如今深入了我的.记忆,深入了我的耳朵,似乎没有了蛙声的岁月,我便不再确定,我是否度过了一个个酷热的夏天?

蛙声像流水,潺潺流过我的生命,它们即将到达一片荷塘,调皮的水珠在荷叶上自成一个世界,而它们只需要穿梭于一片片田田的荷叶间,便能在几缕清幽的花香中,唱出一整个夏天。我在岸上漫步,用耳朵去尊重,它们却用声音去诠释。实际上,我并没有看见一只青蛙,可我却总能听见它们,即使它们安静下来,我的脑海中也会响起一片蛙声。可惜的是,我脑海中的蛙声,不是情感的表达,也不是爱的告白,而仅仅是一种心灵的倾诉,以及美好落空后的幻象残影。

如果你非要我给蛙声一个定义,那我只能说,它是每一个人渴望的声音。如果你听见了,那将是一次生命与生命的对话。如果你没听见,它只是田野间缥缈的歌声。

篇3:总有那一片蛙声

唯有月夜,那块草地是完全属于 我的 。 这时候夜 安睡了,一轮皎洁的月儿来到水洼子上,映得那水好一片白。在白水之上,忽然有不知来于何处的小 蛙 , 欢快地跌 跌地跳跃,仿佛是要把那一轮月儿从水中端详个究竟,或者坐在月儿之上,让月儿浮托它走。小蛙们如同孩子,待它们游戏得尽情的时候,就一齐坐在水上唱歌。那就是在我的生命中离不去的蛙声了。惯于在夜里读书和写作的我,就极爱着那一扇窗,起起伏伏的蛙声,能让我的思绪飘浮,进入这样一个季节深处。

但我却没有了南国的那一扇窗子 , 羁旅北京 的日子长 长,我的窗前,纵是也有这样一块草地,一簇绿柳,在春天的阳光里,还会有一树杏花装点。但是北国没有雨季,我看不到小孩子们折纸船的情景。 北京是要到七月或者八月才会有雨 , 那是槐花 开放的时 节了。北京的雨会与槐花下了一街,一街的槐花雨把整个日子都流淌得芬芬芳芳,但即使是这样的 雨 , 仍不会积 上一洼水,引来天使一般的小蛙,所以即使雨后有月,她也在这芬芳里找 不到栖落 和梳洗的 地方。

我固执地想,如是北京的槐花雨能够积成一个洼子,这样一个清浅的弥漫着槐花芬芳的水洼子,有一轮皎月把水映得银银的白,有一群天使般的小蛙,它们围着月儿唱歌,那该是多么的好啊。我常常在雨后的北京的夜里出走,我以为我是能 够找到这 样一个地 方的,它就在某一扇窗下,甚至那窗前也有一个痴情展卷的学子,甚至水边,还留着孩童戏水的赤足的脚印。可是,我的出走,却并没有找到这样一个地方,我想终归是有这样一个地方的 , 是我没有 找见它罢 了。

居京的月夜,于我它是散文化的时光,我在键盘上演绎着一个个的梦,情至深处,会忽然在某一段落,浮起一片蛙声,是南国的春宵里那天真烂漫的蛙鸣,初是浅浅低低的几声,孤独而悠远,渐渐地汇合起蛙的合唱,且愈来愈临近我的窗,仿佛就在那一簇柳下。 此时人便恍惚地进入以往的时光,一颗羁旅中的心,忽然的一热,为之深深的感动。但待我有心凝神细细地聆听,却发现窗外是一片寂静,静得月的清辉飘落到柳叶儿上发生的细小的沙沙声都能够听到,只是没有了蛙声。哦,此时的我, 这才感到深深的失落,原来那一片蛙声,它源于我的梦里, 或者说,是那永远也拂不去的幻听了。

春天的今夜,便又是这样, 我打开了电脑,轻轻地敲出一段怀想的文字,不觉间窗外就有了一 片蛙声 , 是如许的 亲切,如许的温馨,它拂动着春夜的暖风,沿了情感的脉络缕缕入心。然我猛然地觉醒,却分明是,寂夜无边!人不由地发现,那暖暖的一缕情思,竟也就化成两滴清冷的泪珠,冰凌般的挂在两腮。

篇4:听取蛙声一片

最初的经历在台北。时在1995年司,为当时服务的报社出差,在台北市中心某家五星级酒店的商务房登记入住。白天办完事,和三两知己餐叙之后,施施然返回酒店,发完了稿,冲完凉,躺在床上看了一会儿电视新闻,准备就寝。正在朦胧入睡之际,隔壁房间开始出现了响动。那一点点逐渐清楚的声音,以不可抗拒的穿透力,从隔壁的房间传入了我的耳间。

估计是外籍人士,估计他们以为左邻右舍不明白他们在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更不知道商务套房的隔音设备是靠不住的。从彼此之间的调情,前戏,到坦诚相见,只听见间或小桥流水,喃喃细语,间或大江东去,澎湃如潮,或者高吟低唱,或者撕肝裂胆,全然不是行周公之礼的温良恭俭让,激情进发,山崩地裂,及至最高潮的那一声淋漓尽致,逐渐,逐渐地停歇,步入床下,光着脚丫,走进洗手间,再到蓬喷头或称花酒的哗哗流水声,到倦怠之余的爱抚,事无巨细,尽入耳中

五星级酒店的商务套房,居然有此不堪一击的隔音设施,算是领教了。他们乐在其中,这边厢,辗转反侧,叫苦不迭。买不相瞒,是晚,看了两部限级电影之后,洗了一次冷水澡,在下才算是勉强冷却了任何人在如此不堪情境中,可以想象的“欲火中烧”。上世纪90年代中期,台湾政党执政百花齐放,不完全统计有80多个政党登记在册。心中暗暗思量,这究竟是哪个党在考验我呀?

同样的遭遇和经验,还是发生在台湾大学体育馆附近的台湾行政院公务员培训中心。也是初夏,依然是午夜时分,不知道是不是本命年,命犯太岁,还是应了老祖宗所言:“天欲降大任于斯人,必先苦其心志 ”息之,同样的声响,不一样的横冲直撞,那一种无法言传的大珠小珠落玉盘的吟诵,仿如杜比系统的音响,让你避无可避,这不是又让我给撞上了一艳福不浅啊!

假定上回可能是国际友人,这次却绝对是台湾同胞,炎黄子孙。炎黄子孙也听起来特别能战斗,一连两个晚上,同样的时辰,同样的声响,主旋律都是同首歌,曲调,节奏,韵律有过之无不及。虽然隔着一堵薄薄的墙,但墙那边的风情万种,如怨如诉,跌宕起伏,无须同声翻译,也不用DHL递,总之是同步的,零距离的,而且和老夫躺卧的方位和方向是一致的,头朝南,脚朝北,这哪里是艳福,简直是活受罪l在忍无可忍之际,动手敲击着薄墙,善意做出一点提醒,却不了隔墙的哥哥更加来劲,结果连墙都摇晃了起来。毛泽东诗词有道 “金猴奋起千钧棒,地动山河铁臂摇”。至于在下的现场情境,凡是有过相似经历的朋友,都可以尽情想象。

第二天到服务台,坚决要求调换房间,才免了持续轰炸之苦。好奇心驱使之下,特意在一个早上,站在过道上,就是想看看从那个制造噪音的房司里走出来的,究竟是何方英雄。

女主角倒是无缘一睹风采,但男主角的出现着买让我大失所望,并不是阿诺辛格似的彪形大汉,整一个文弱书生模样,30岁开外,约莫一米七十左右个头,戴着一副眼镜,走近一看,镜片是厚厚的好几个圈圈,英雄啊,扰民的英雄。心想,若不是天生异禀,或者家传秘诀,或者服用当时刚刚上市的威尔刚,岂可如此提枪上阵,席卷千军,气壮山河?

之后类似的经历,发生在深圳的一家星级旅店。多少年前,在香港一本杂志上,拜读过阿城从法国发来的一篇随笔,说的也是他所居住的那座公寓大楼,居住着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肤色的年轻人,难免在春暖花开,或者夏日炎炎,秋高气爽之际,做那些男男女女爱做的事,那里的叫唤声可是国际化的,哪一个国家的呼唤声,呻吟声都有,蔚为奇观。在下没有阿城的福气,经验中的呼唤惊喜声,迄今为止只是国产的,两岸的,实在是遗憾得很哪。

行笔至此,不由得忆起辛弃疾所作“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前半首,词曰:“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篇5:《听取蛙声一片》阅读答案

② 青蛙,又叫田鸡。它的家族很多,有黑斑蛙、泽蛙;有大到半斤重的虎纹蛙;有小至蚕豆一样的浮蛙;有鸣声如琴的弹琴蛙;还有背上布满疙瘩的蟾蜍,俗语称癞蛤蟆。各种蛙都有出色的捕虫本领。

③ 说到青蛙的捉虫本领,首先得从它的舌头和眼睛谈起。青蛙的舌头又长又宽,前端分叉,舌面上有一层胶粘的液体。它的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也很特别,舌根生在口腔的前部,舌尖是向里伸向咽喉的。捕食的时候,它只要认准目标,立即闪电似的突然向外一翻,就把食物卷到口中。青蛙的眼睛非常奇怪,看活动的东西很敏锐,看静止的东西却几乎看不见。只要虫子在飞,不管飞得多快,飞向何方,青蛙都能分辨清楚;同时能判断在什么时候跳起来把虫子吃掉。如果虫子停住不飞,它就看不见了。科学家做了一个试验,把青蛙养在一只笼子里,拿一大堆死苍蝇来喂它,结果青蛙一只也不吃,不几天就活活地饿死了。后来又把死苍蝇拴在细线上,在青蛙面前摇晃,青蛙跳起来就把它吞了,跟吃活苍蝇一样。

④ 另外,青蛙的食谱很丰富。甲虫、蝗虫、稻螟虫等好几十种害虫,都是青蛙所爱吃的。有人做了统计,一只青蛙平均一昼夜能捕食70多只害虫,一个月约只。如果按青蛙每年活动期六至八个月计算,可以消灭各种害虫15000只左右。全国各地青蛙千千万万,帮助人类消灭的害虫是多么可观啊。

⑤ 青蛙的幼虫蝌蚪,不少画家常爱以此为题进行创作……一只蝌蚪大约经过五六十天就发育成蛙。

⑥ 青蛙在文学家的笔下,也有一些不好听的字眼。例如:”井底蛙“,”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癞蛤蟆跳秤盘“等,这实在是冤枉了。它们只知道终日在田野里捕捉害虫,而且癞蛤蟆捕虫的本领比起一般的青蛙还要高超。尤其是夜间,食虫的益鸟纷纷归巢,这时更靠它捕食各种害虫。

⑦ 在丰收季节里,联想起青蛙对于人类的功绩,我们要更加赞美和保护这可爱的两栖动物。

1.解释文中加点词或短语的.含义。(2分)

婆娑: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2.青蛙捉虫的本领,文章是从哪几方面来说明的?(4分)

3.已故著名画家齐白石曾根据”蛙声十里出山泉“作了幅画,把无形的蛙声描绘成有形可见的画面。根据选文的提示,想象一下,这幅画画的是、流水、乱石、远山。(1分)

4.作者为什么要举文学家笔下有关青蛙的一些不好听的字眼?(2分)

5.第⑥段中,作者在为青蛙”鸣冤“时运用了举例子、________ 和________的说明方法。(2分)

6.在”而且癞蛤蟆捕虫的本领比起一般的青蛙还要高超“一句中,”一般的"可否去掉,为什么?(2分)

篇6:总有那一片蛙声阅读题答案

小题2:运用拟人的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小蛙欢快跳跃的情景。整个画面美丽、温馨,富有动感和情趣,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愉悦。

小题3:找不到。因为这样的地方只属于作者对故乡美丽、温馨生活的记忆,人在他乡不可能找得到。作者所强调的“终归”的内容只是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并不可能实现。

小题4:作者以写文章的方式来寄托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身居京城月夜,作者就会遥想起故乡月夜和着蛙鸣的温馨美丽的池塘的画面,勾起他对故乡过往时光的回忆,消弥他内心的孤独寂寞。

小题5:由梦境转入现实。突出了作者的怀乡之怀有,和文章开头亲切而温馨的画面遥相呼应并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回味思索。

篇7:故乡蛙声散文

蜗居县城十余载,城市生活纷繁芜杂,喧嚣浮躁,蒸蒸夏日,热浪不已,使我情不自禁地念起恬静淡雅、清新自然、闲情适意的故园。那里有父母含辛劳作的身影,有伙伴成群结队的嬉戏,有乡亲真挚友善的问好,有生我养我的水土,更有夏日蛙声不绝于耳。

炎炎夏日,子夜时分真想侧耳聆听蛙声一片,可惜蜗居小城这不过是一种奢望,是一种怀想,是一种神往。

故园村口古槐旁有一湾水塘,是一段早已淤泥的.池水,我的童年与之息息相关、纠缠牵绊,那里有同伴笑语甜甜,有伙伴戏水嬉闹,更有蛙声连绵成片。

故居的夏夜,皓月千里,晚风习习,乡亲们惯于闲情惬意的纳凉,让清风消除周身的疲倦不堪和仆仆风尘。月夜的我惯于侧卧凉席,在习习清风中小睡酣眠,院外蛙声此起彼伏,声声不息,给幽静的子夜带来一线生机,一种灵性,一段乐声。也不知何时才能归宁消停。而池塘边的蛙声嘹亮雄浑,如鼓声阵阵,蛙声雷动,美其名曰“蛙鼓”。

蛙声混匀交错,或尖利,或高昂,或流连,或清鸣,或亢亮如天籁之音,清婉动人;如交响声乐,此起彼应,这余音波动着朦胧月色,动静呼应,相映成趣,天然一幅夏夜闲逸美妙的水墨丹青,激荡着寥廓苍茫的帷幕,在寂寥无边的天地间滚滚轰鸣、不绝于耳,犹如集齐万架锣鼓,响彻苍穹。时而流连婉转,时而轰鸣雷动,时而清脆雄浑。形成夏夜中最具生机的主旋律,最具共鸣的交响乐,凄切悱恻,缠绵不绝。这是天然的乐声,动人心神,让人不由的心旷神怡,浮想联翩。大自然真是包罗万象,天生神韵。就连蛙声都是那么风情万种,妙不可言。

伙伴们在蛙声中渐消稚气,由于生性好奇,对捕蛙兴趣盎然,我在蛙声悦耳中成长,却对河蛙肆意捕杀,正是为了一己之利,忘却善念,杀鸡取卵,或许是年幼无知,童心未泯。但我仍旧触目伤怀,惭愧至极。

青蛙是极具诗意的灵物,古今往来,不知多少文人墨客,挥斥书豪,赋诗颂吟,国画宗师齐白石就有“蛙声十里出山泉”之真迹墨宝,南宋爱国词宗辛弃疾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就连红楼梦中都有“隔巷蛙声听未真”之绝唱。

由此观之,蛙不仅具有诗情画意,而且是极具天赋的灵虫,或是天生百益无害,或是音如天籁,或是生机灵动,或是人类挚友。

蜗居闹市,耳边终日汽笛轰隆,鞭炮振振,嘈杂喧嚣,浮躁纷扰,不免惦念蛙声鸟语,天籁之美。

或是由于人类贪婪肆意捕杀,或是由于农田大肆施肥喷药,或是由于水草渐少河塘干涸,使青蛙剧减,蛙声也渐鸣渐消,如果人类就此与蛙绝别那是一件多么悲悯之事,凡事自有因果,人类一意孤行的同时给自己种下忏悔的苦果。

人类,但愿我们不再一味地盲目自大,人为破坏自然之和谐法则。但愿蛙声鸟语组成的天籁,不至于成为子孙后代无从聆听而成为奢望。人总要在贪心摄取的同时不能忘却生后的日子。

蛙声是一种自然和谐的天籁,蛙声是伴我童年的一帘幽梦,蛙声是天地间精灵所赋,蛙声是天然赋予它的宿命和尘缘,或许蛙声自有它的心声和夙愿。

篇8:听取蛙声一片

找蛙也是个技术活

第一次黑夜寻蛙,是去海南观鸟的时候。虽然是冬天,这个季节北方的蛙们已经在泥洞里、厚叶子底下冬眠了。海南地处热带北缘,素有“天然大温室”的美称,蛙们当然不用去冬眠。晚上我们戴上头灯去溪水边转悠,一只蛙也没发现,正当我们在溪边郁闷的时候,突然在脚边发现了一只细刺水蛙。

当时不是青蛙繁殖的季节,蛙不会发出鸣唱,不能根据蛙鸣来定位,它静静地趴在水中,我们用灯光照住它,它会暂时失明,什么都看不到,当然就会乖乖地让我们拍。一旦挪开灯光,眨眼间就找不到它了。这是我们在海南见到的第一种蛙,也是海南数量最多、比较常见的一种蛙。有了这次的经验,第二天,我们也能自己找到蛙。

脆皮大头蛙

徒步穿越鹦哥岭保护区的绯胸鹦鹉调查结束后,晚上大家约好去保护站后面的溪里一起找蛙。夜晚找蛙,棍子是不可以少的,一来可以探路,二来可以打草惊蛇,我们为了爬山带的登山杖此刻继续发挥作用。在黑魆魆的林子里,虽然每个人都戴着头灯,打着手电,但是周围还是一片漆黑,我们只能往有水流声音的地方找过去,灌木丛根本没法走。终于,我们找到一只脆皮大头蛙,它的模样可实在谈不上漂亮,不过很好认,两眼之间有条连接的短线。还有一只脆皮大头蛙的小蛙趴在石头缝里,竟然也给眼神敏锐的同伴找到了,它的模样比大蛙可爱多了,皮肤感觉有点透明,发出黄玉一样的色泽。

发现“明星蛙”

找到第一种蛙,我们很兴奋,紧接着发现的海南拟髭蟾被我们评为这次的明星蛙,漂亮的大眼睛,大而扁的嘴巴,蓝蓝的肚皮,而且我们拍的时候,它实在是很乖巧,一点都没有想逃跑的样子。任凭闪光灯一闪一闪地对着它,颇有明星风范。

在一个激流下面,大家发现了海南湍蛙。海南湍蛙喜欢生活在湍急的水域中,能敏捷地穿过激流,攀登岩石,所以它们的趾末端膨大成吸盘状,背面有一横凹痕,腹面呈肉垫状,借以贴附在溪流石上。湍蛙的蝌蚪也很奇特,它的腹部有一个吸盘,能吸附在岩石上,以免被急流冲走。一只小湍蛙很惬意地趴在滴水莲巨大的叶子上,它的吸盘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哦。

可爱的树蛙

路边的树枝、叶子上也有可爱的树蛙们,寻找它们就比寻找湍蛙们容易些,不过它们躲藏得很好,要有细心和耐心才能发现它们。这次我们找到了两种泛树蛙:斑腿泛树蛙和无声囊泛树蛙。它们的背前部有一个很特别的图案:“X”形深色斑。

雄蛙是天生的歌唱家

辛弃疾有词云:“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儿时,在家乡的夏夜里,晚上都是听着蛙鸣入睡。现在偶然听到几声蛙鸣,总能唤起我对童年的美好回忆。

寒冷的冬季,蛙躲进了温暖的洞穴开始了冬眠,春暖花开的时候,青蛙就开始出来活动。这时,雄蛙在水边高声鸣叫,雌蛙顺着声音找过来。在雄蛙口角两旁生有一对鸣囊,鸣囊对声带发出的声音有共鸣作用。蛙类在繁殖季节发出各种鸣叫进行种内通讯,这些鸣叫一般都是雄蛙发出,雌蛙根据其鸣叫声是否洪亮来选择爱侣。雌蛙一般仅会发出求救叫声,少数种类的雌蛙会发出回应雄蛙叫声的回应叫声。

河南董寨自然保护区

春天,在河南董寨自然保护区,当倦鸟归林,夜晚来临的时候,水稻田里那片震耳的蛙声,将我们吸引过去,我们带上夜晚拍摄的照明工具:头灯、手电、闪光灯。这是我有生以来听到的最响亮的蛙鼓声,蛙声甚至盖过了我们互相说话的声音。目前,中国大部分地区,由于大量使用农药,蛙的种类和数量在急剧减少。蛙是害虫的天敌,蛙的减少,使得害虫增多,人们不得不使用更多的农药,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最后受到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董寨自然保护区一直保持着良好的生态环境,我们走在田埂上,随便就找到一只鼓着鸣囊的饰纹姬蛙,饰纹姬蛙是种比较常见的蛙,体型很小,只有大约3厘米,常在草丛中、田边和水塘附近活动。它的背上有很清晰对称的深棕色斜花纹。

在这片稻田里,我们还找到了很多泽蛙。泽蛙原本是长江下游水稻田最常见的蛙类,近年来,由于这些地区的人们改变水稻栽培方法,普遍使用除草剂、杀虫剂,加上水体大面积污染等原因,导致泽蛙数量急剧减少。

这只就是赫赫有名的癞蛤蟆,中文名字叫中华蟾蜍,因为身上密密麻麻地长着许多疙瘩,被人俗称为癞蛤蟆。它们喜欢晚上出来活动,以至于人们走路的时候不小心就会踩上它。

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1年的春天有些冷,以至于“五一”我们到达广西岑王老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时候,虫虫、蛙们都还没有大量出没,这里蛇很多,所以夜晚寻蛙需要特别注意。但是冒险都是值得的,找到这只漂亮的角蟾的时候,所有对蛇的恐惧都忘到九霄云外去了。回程的时候,一只常见的花臭蛙跳了出来,其实它不是真的臭,只是会散发出一种奇怪的味道,让很多想吃掉它的家伙望而却步。在广西的大瑶山自然保护区,傍晚散步的时候,我们还遇到了锯腿小树蛙,锯腿是因为四肢有大小不同的疣粒形同锯齿而得名。

黄山脚下的意外收获

2011年4月的一个周末,我去黄山旅游,傍晚在路边散步的时候,我听到一种很尖细的鸣叫声,我随便向路边的当地人打听,听到一个让我振奋的消息,原来这是黄山特有的一种蛙的叫声——凹耳蛙的鸣叫。凹耳蛙是中国特有蛙种,由中国科学院赵尔宓院士和吴贯夫等人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在黄山桃花溪边发现。这种蛙发出的声音很特殊,像鸟鸣般的“叽叽”声,又尖又细,当地人称它们为“水吱”。与其他蛙的鼓膜紧贴在身体表面不同,中国凹耳蛙的鼓膜深入头腔,具有与鸟类相似的外耳道。

篇9:描写蛙声的散文

这就是乡村的月夜,也是乡村的夏夜。

调皮的星星在湛蓝的苍穹眨着明亮的眼睛,多情的柔风偷偷地撩拨着花草树木漂亮的裙裾,也抚摸着我的飘飘长发与湿润的肌肤。恬静中写意着和谐,淡雅中流淌着诗意,如此曼妙的夜色,谁又能说不是一个天造地设的自然大舞台呢?我正准备驻足寻找舞台中的主角,突然,感觉耳边萦绕着串串明快的蛙声,时而高亢激越,时而低沉恢弘,时而委婉清纯,酷似一曲饱含着浓郁泥土气息的交响,虽然没有金碧辉煌的音乐大厅名流大师合奏的高雅,但它不加修饰的原声演唱带给人的乡村野趣,田园风情,再权威的音乐大家,也无法抵达的境界。借着明亮的月光,我想一睹这些歌手的芳容,循声走近草丛,走近河畔,可一只蛙影都没发现,但我并不觉得失望,反而有种意外的欣喜,如果人也能像蛙独隐一隅,不在意自己是谁,只在意为的是谁,生活中还会有世态炎凉?还会有名利权誉的纷争吗?我不忍心再去打扰这些痴情的歌者,与月亮,与星星,与身边所有的朋友一起静静聆听,一起沉沉陶醉,一起乘歌而飞……

月色盈盈,蛙声袅袅,时光瞬间穿越千年,轮回在词光溢彩的大宋王朝,我与“鬼才”赵师秀邂逅于黄梅时节的雨夜,分享“青草池塘处处蛙”的安祥,感受虫歌唱透绿窗纱的曼妙。我与辛弃疾相约在稻花吐芳的田野,饱览着“听取蛙声一片”的狂喜,憧憬金秋送爽时的丰年盛景。驾着时光的羽翼继续穿越时空,徜徉于墨香飘逸的盛唐诗坛,欣赏“蛙声作管弦”“只把蛙声鼓吹同”的绝妙和鸣;放情“蛙声篱落下”,“黄昏烟雨乱蛙声”的天籁绝响。蛙歌曾经醉古人,今人同样醉蛙鸣。人民艺术家老舍爱蛙至深,竟然以“蛙声十里出山泉”为命题,请齐白石作画,齐老自然懂得老舍的用意,经过一番绞尽脑汁的构思,一幅令人叫绝的蛙图脱颖而出:远山映衬下,山间的乱石中泻出上道急流,六只蝌蚪在急流中摇曳着小尾巴顺流而下。画蛙却未见蛙墨,真的是没蛙吗?贪玩的小蝌蚪也许在戏水中忘记了妈妈,远处的岸边,蛙妈妈不是正鼓腮“呱呱呱——呱呱呱”地呼唤自己的孩子吗?从音韵美到母爱美,两位艺术巨匠琴瑟共鸣,他们对蛙声会是怎样的感激呢?如果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很重要的一部分是农耕史,那么,蛙声便是这农耕史中的一个亮点章节了吧!

一阵清风如少女的纤纤素手,抚摸着我的脸颊,我本能地还原回最真实的自己,此起彼伏的蛙歌由远而近,由近而远,袅袅娜娜、层层叠叠,笼罩了银色的村庄,笼罩了恬静的夏夜,也笼罩了我的心、我的情。知觉告诉我,绵延的山峦因了蛙鸣愈显静默了,活泼的小溪因了蛙鸣愈加欢欣了,碧绿的田野因了蛙鸣倍感丰厚了。河畔月光下一块光哒哒的`沙石仿佛是早已为我准备好的玉座,我缩身坐下来,把整个儿自己浸泡在潮起潮落的蛙声里。此时此刻,我最真实的感受就是在观赏一场宏大精彩的音乐会,音韵的谐和柔美,节奏的明快规律,也只有蛙这样的演奏家才能所为。思绪在蛙歌里流淌,似乎自己也变成一只青蛙了,没有滚滚红尘的濡染,没有物欲横流的诱惑,没有看山非山、看水非水的忧虑。

篇10:荷塘蛙声优美散文欣赏

原来,动物也有自己的语言,尽管这种动物发出的音响各异,但是物以类聚,语言类同。它们的情感交流在此一举。当然,雨后送清凉,给它们送去无限的惬意。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而发出籁音。

我常常想,如果大自然没有这些动物语言,人类将是极端孤独的,单调得让人惧怕。更谈不上大自然的多姿多彩。与动物共舞才能显现人类生活的元色。

篇11:倾听蛙声短篇散文诗

剔去一切杂质的歌声,陶醉了田园。

放歌春雨的那一份真情,神韵了大野。

你听,到处都是一声声的蛙声。

充满了野趣的交响乐队,纯粹了

——土地和庄稼还有春天的意境。

是的`,就在光和水中,心思飘荡,所有的颂词,所有的景象,所有的寄予,在风雨之中记住了那一位庄稼人的满怀心愿,在农事的主题里浓进了现代农业的乐章,放声着秋天的那一首首歌谣和诗篇……

蛙声,预兆着每一次的风调雨顺。

蛙声,丰盈了一个季节的诗情。

篇12:听取蛙声一片

天气暖和得恰到好处,晚间凉风习习,可以敞开半页窗子,放油菜花香跑进房间来,渗透到黑甜乡的梦里去。翌日清晨,我被一阵强似一阵的蛙鼓闹醒了,“鼓噪”一词真不是瞎编的,要汇成如此巨大的声浪,该有多少“鼓手”接力才行?不知别人如何看待,单就我而言,久在城市中生活,重读辛词《西江月》中的妙句“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早已有些隔膜了。

我径直走向田原深处,除开油菜花地,还有许多块刚刚犁过的水田,青蛙就藏身其中。蛙鸣起伏波荡。蛙鼓是激励春天的行军鼓,惊蛰之后,渐次发动,春天就不再是零星芽叶微露枝头,而是以草之葱茏、叶之葳蕤、花之绽放、果之悬垂来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我漫步在田埂上,真实地感觉到春天不再是一部默片,它的配乐如此强劲有力,与重金属音乐相比,丝毫也不逊色。

姐夫见我出来散步,也跟了过来,他对我说:“以前,城里人总喜欢开车到这边来捉青蛙,这两年来的人少了,青蛙就放开生养,数量越来越多,叫得越来越起劲。”究竟是人们的环保意识增强了,还是管住嘴、迈开腿的聪明人正在迅速扩容?无论如何,青蛙免灾,则丰稔可期,这是农民的福音。

四十多年前,我随父母下放到华容。当地山穷水瘦,半年吃米饭,半年吃红薯,餐桌上荤腥之零星难得,可想而知。惊蛰之后不久,父亲就带我去池塘边、水渠旁钓青蛙和泥蛙,每次出门,总有收获。将青蛙、泥蛙 剥皮斩首,然后用青椒、大蒜、生姜一顿爆炒,真是美味无比。八岁时,我就开始了独立自主的钓蛙生涯,右手持一根钓竿,左手持一只蛇皮袋,走遍了村里方圆二十里地。至今我仍记得十分清楚,国营商店收购泥蛙,个头二两以下的收购价是四毛八分,个头二两以上的收购价是五毛六分,我每年暑假钓获的泥蛙,在补贴家用方面,至少能贡献八十元到一百元,这个数目,放在当年,颇为可观。我亲手杀过的青蛙实在太多了,对此我内心至今仍感觉罪孽深重。有一回,几位好友在农家乐聚餐,上了一道爆炒青蛙,别人吃得津津有味,我的筷子却总是绕道而行,他们感觉奇怪,问我是不是忌食青蛙,我说:“小时候,我吃青蛙吃得太多了,蛙族若要记仇,我的麻烦可不小!”大家都笑我胆怯,现在吃素也不能再补救什么。

回想起来,年少时我在荷塘边听到蛙鸣,虽有惊喜,却无诗意,仿佛听到的是食物在叫,金钱在叫,穷困足以移人,从大自然的怀里攫取它的赤子,不会有任何迟疑,要说什么是可怕,这就是可怕。

倾听蛙声时,我突然记起中国历史上那位昏庸愚蠢之极的皇帝——晋惠帝,他不肯勤学,倒是好问。天下荒乱,百姓饿死,他却突发奇问:“何不食肉糜?”还有一次,他在华林园大模大样地游玩,听到蛙鸣,他好奇地询问左右侍从:“此鸣者为官乎,私乎?”一位侍从回答道:“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这则记载见于史册《晋书·惠帝纪》,应该不是胡诌瞎扯。青蛙为谁而鸣?是为官,还是为私?这样的问题,也只有昏君司马衷能够想得出。侍从的答案纯属忽悠,正确答案理应是:青蛙为本性而鸣,为爱情而鸣,为自由而鸣。

听取蛙声一片,这是一次偶然的遭逢,落为文字,却还有许多未尽之言,但愿所闻即所得,我思故我在,就不枉此行此遇了。

篇13:一片雪原散文

太阳继续在走着,已到头顶了。哦,是正午了吧各种鸟儿都已出巢,享受暖阳的朗照,不时,发出清脆的叫声,好像在赞颂新的一年已来临了,让我们一起播下丰收的希望吧!我们的愿望是美好的,我们的前途是光明的;也好像在说,冬天将近尾声,春天的脚步就要来临。我不禁想到:四季是大自然的乐曲,鸟儿是大自然的音符,人类是乐曲的作者,风、雨、雪是乐曲的音调,花儿是四季的结晶。

我的思想随着手中的笔在飞翔,想到菊花的高傲,牡丹的尊贵,荷花的清逸,梅花的谦逊。哦,这正值冬季,梅花已经绽放,她不畏艰苦,不畏严寒,她谦逊不争春,却把春来报。我不禁想到:新时期的中国人中那些默默无闻、辛勤劳动在自己岗位上的人们,他们不被编入史册,不抱怨环境,何尝不像梅花呢?

我住笔静思,他们的精神是可佳的,他们的事迹是可传的。虽不载史册,但永远是人民大众的一份子,是改变世界、推动世界车轮滚滚向前的一份子。

篇14:一片黄叶散文

初冬的清晨,天像刚睡醒的孩童一样不愿睁开明亮纯净的双眸,雾气氤氲地笼罩着大地,晶莹剔透的露水打湿了不愿早起的万物,洗去了昨日的混浊与彷徨。冬风乍起,一片枯黄的树叶在凛冽中做着无用的挣扎,来回翻滚。是树叶屈服了冬日的严寒,还是冬日的寒风在为树叶伴舞和铺垫?不愿多想,附身捡起这片枯黄,仔细端详,在黄色的主基调下尚能发现绿色的影子,展示着如今的无奈和曾经的光彩。

不远处,冬青精神抖擞地傲立着,枝叶焕发着靓丽的青春,显得卓尔不群,倔强地不谙风情,与周围的枯黄相比显得那么不协调。无论东西南北风,绿色覆盖在枝头,为枯黄萧条世界带来绿的期盼和指引,昭示着轮回不变的真谛。

风雪压不坏冬青的枝桠,也让雪松在寒冽中有了伴侣。颤颤巍巍的枝桠上绽放着一片片绿色的精灵,在抖动中展示着活力和希望,把坚强与不屈延续给了下一代的种子,生命不息,绿色永存。

孤梦与群芳共舞,冬晖与枯黄一色。郁郁葱葱的河边翠竹让孤芳自赏的寒梅有了依靠的臂弯,在翠竹呵护下,寒梅在冬日寒若噤婵的阳光下打了一个悠长的盹,做了一个华丽的梦:一个蝴蝶正采撷着冬日的花蜜,送给需要温暖和甜蜜的万物,传递着春的阳光与雨露,带给世间美好和希望。

看着枯黄世界里的几处绿景,是它们故意在显摆?还是在显示自己的高尚?其实不是。它们只是始终如一的.保持。保持自己的专注,保持自己朴素的永恒,保持自己内心与世无争始终如一的那份坦然。问世间谁不曾绿?唯把绿当作自然的延续,责任的担当,当作一件外衣,不把它当作显耀的资本,保持内心的绿意盎然,率性洒脱,才能在寒冬中保持那份弥久愈绿的丰姿。

他们不是春天舞台的主角,也不会去羡慕春日的鸟语与花香。花红尚需绿叶配,充当绿叶让他们自豪,若是世界总是春,做一辈子绿叶又何妨?不曾想,一些春天的主角在历经夏的热烈和秋的萧条后,曾经的光辉与荣耀在寒冬的到来,纷纷枯黄滚落地上,任万物踩踏与寒风的蹂躏,宛若我手中拿着的这片黄叶。

冬日的绿色有张弛、有包容、有豁达、有大度。懂的在春日盛景时,谦卑地把自己化为万千红叶中的一枝绿,深深地埋藏自己,没有埋怨与苛求,更不求回报,用自己微弱的身躯点缀着争奇斗研的万物。懂的在凛冽的冬日,坚强地矗立在寒风之中,不畏严寒,为落寞的冬景增添绿的春意,为冬眠的万物和落魄的黄叶带来希望和梦想。居功不自傲,低落不自卑,把握宁静与恬然,不经意间温暖了寒冷的心,带动了枯枝发芽,落叶生春。

篇15:一片落叶优美散文

我手捧一本书,倚窗而读。

注目眺望窗外,人物皆景色。

我正陶醉,画的静态突然被一片从空中飞来的叶子打破,我专注的思维,惊了一下,“哪个调皮的孩子,取闹逗乐,来惊扰我的世界?”

当目光投向那天外来物,“哦,原来是一片叶子,是多么的美,沧桑中透着几分暗黄”。思索中,我突然顿悟,“秋天来了,一片黄叶报秋来。”叶子叩开了秋的大门,秋天,正在一秒,一分,一时,一天,开始介入世界。

撇开季节不谈,叶子集中了我的所有注意力。窗棂上的这片叶子,占据了我的整个世界,在我思维的整个系统游荡飘行。

我如此近距离地观察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是一片杨树叶子,四周锯齿状,尾部翘起一个小尾巴,身体布满了清晰地纹络。它静默无语,就像一位老人,蕴含了一生的智慧,有过童年,有过青春,有过旺年,见识了春华繁茂,经历过风雨交加,每一段时光,都是一段精彩。

从它厚实的身驱,不难看出,曾经“其叶沃若”,从它身体上残留的,坑坑点点,累累伤痕,想必,它这一生,也历经虫咬蚕食,可见,叶子生命力的顽强,它曾经忍受咬噬的痛苦,努力愈合伤口,坚守着岗位,它明晰自己的职责,为母体光合作用,汲取能量,为大树的茁壮,承诺一份坚守。

这片叶子,是成百上千片叶子中的一片。它知时守令,不眷恋往日的美好时光,不贪恋母体的.繁华富贵,它急流勇退,率先垂范,落叶归根,化作春泥更护花,该奉献时奉献,该牺牲时牺牲,是多么的高风亮节,普通中体现着伟大,伟大中是何等的默默无闻!

篇16:乐听“蛙声”一片

【关键词】儿童教育 倾听 尊重 和谐 窗边的小豆豆

《窗边的小豆豆》由61个小故事组成,每个小故事都带给我们意外的惊喜和感动。看似浅显的故事,其实表达着深层的意味和哲理——轻盈,温暖,言有尽而意无穷……仔细品味这些故事,我们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儿童教育的智慧,引起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的我的共鸣。

教育从倾听开始。佐藤学认为:“倾听,远比发言重要。”当小豆豆退学后第一次来到巴学园时,她和小林校长便愉快地聊了四个小时。这样的一次交谈,让小豆豆发出了“能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就好了”的童音。这样的一次倾听,也让小林校长了解了小豆豆的性格、爱好,以及该为小豆豆提供怎样的教育。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有时候,教师只需要做一个倾听者。”如此看来,倾听在教育中真的很有必要。那么,作为一名教育者,我们该如何倾听呢?

一、倾听,“氤之以爱,氳之以心。”

在《窗边的小豆豆》中,印象最深刻的是小林校长对小豆豆说:“你真是一个好孩子。”虽然只是一个念一年级的小朋友,小豆豆却已经被学校退学了一次。以前的老师,责备小豆豆和窗外的化妆师聊天扰乱了课堂秩序,没有人说她是一个“好孩子”。而小林校长却能把握小豆豆身上固有的好孩子的优点:善良、勇敢、对人友好、对弱者和小动物非常有爱心……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可爱和美丽的。”

倾听,可以使教师更全面地掌握情况,把握教育的契机。2013年9月的一天,我刚走出教室,就有一个同学跑来跟我说,小明撕破了班里的背书表,当时我不假思索就责问他,他看了看我,轻声说:“不是,不是这样的。”看到他满脸的委屈,我心里一震,把他拉到身边,轻声问怎么一回事?原来是他看到背书表脱落了,想贴牢。险啊!险些错怪了他。抓住此次契机,我趁机表扬了他,从此,这个素来让老师头疼的学生慢慢地变好了。

二、倾听,“尊重为先”

这就是,我们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认知与表达的个别性,交流每一个学生形象与思考的个别性,开拓多样性。一花一木一世界,一言一行一片情。

很多老师追求“好的教育”,他们将“好学生”与“好的发言”关联在一起,他们否认不认可不尽如人意的发言。这样的课堂往往是直线式的,单纯流畅,没有横生枝节,没有不和谐的音符,有的只是正确答案的“连锁”。渐渐地,学生被划出了“优等生”与“后进生”的楚河汉界。

看过很多的公开课,课前一遍遍地进行师生演练,真正上课时,个别能回答出“正确漂亮”答案的,便成了主角。大多数学生就只能充当没有台词的群众演员或是道具,这样的公开课和做戏没什么两样,一片好评和掌声的背后却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淹没了学生的灵性。

教育应当建立于每个学生的独特性之上,应当是“敞开”与“接纳”,“开放”与“包容”的。教育应当还每一个学生话语权,“成人之美”,给予每个学生学习的权利。

真正的倾听是不会去区分每个学生发言与理解的“优”与“劣”的,对学生思想的火花应当是全盘的接纳。小豆豆因为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小林校长促膝聆听数小时,无视先见并欣然接纳了这个被排斥、被冷眼、被边缘化的窗边族。一般人眼中“怪怪的”小豆豆,在小林校长的呵护与引导下,渐渐恢复了本来的开朗与天真浪漫。小林校长明白:每个学生的理解与发言都不可替代”,如采摘珍宝似的重视每一个孩子的发言。在这样的教学中,师生都作为人、作为生命而存在,教育才真正是“人的教育”。

倾听应不持任何观念,不为任何先见所囿,对学生发言保持“期待视野”,解除知识与经验的优越感,谦虚地倾听、体味每个学生的发言内容,这样孩子才敢在你面前毫不羞涩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不着边际,只要是自己的话,什么都可以。

三、倾听,“不打扰是我的温柔。”

在小豆豆成为巴学园小学生之前,她和小林校长有一次长达四个小时的愉快交流。在小豆豆滔滔不绝的诉说过程中,小林校长没有中途打断小豆豆的说话进程,以致最后两人以一场“饱满”的聊天代替了午饭。

《窗边的小豆豆》里让人印象最深的大概就是小林校长与孩子们自由畅快聊天的情景。我们强调“倾听”就是要教师们蹲下身去,在与孩子同等的水平高度上,对孩子的言论给予最大的包容心。

也许正是这样一种“不打扰的温柔”才能让孩子们更自在地畅言,变得更敢于一抒己见。长久以来,我们常听人诟病中国学生总是人云亦云,缺乏表达自己观点的胆量。可能是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中没有做好“倾听”的工作,没有一个能让他们畅言的舞台。过分的干涉,过多的该做与不该做,无形中给小小的肩膀施加了一重又一重的压力,让一次次几欲张口表达的嘴巴无奈落寞地合上。给孩子“不打扰的温柔”,让童言无忌在校园里说出一番天地,解除孩子的顾忌。只要是孩子的话,都是悦耳动听之言。

四、倾听,奏响和谐之音

有位名人说过:“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相互倾听和应答的过程。”倾听可以增进沟通,促进理解,在日常生活中,老师的一句温暖的问候,一次深情的凝视,一个甜蜜的微笑……学生都会被感动,而这一切则从耐心倾听开始,如果说心有门,那么倾听就是一把钥匙,一把打开学生心扉的钥匙。这把钥匙沟通师生间的感情,消除相互间的隔阂,奏响和谐之音。作为教师,应多倾听、多理解,让学生把积压在心里的不愉快和各种各样的烦恼乐于跟你交流,舒缓孩子的情绪,共同奏响一支和谐的篇章。

优秀班主任李镇西老师曾经说过,“倾听应该是非功利性的谈心,倾听本身就是目的。”我们要细心,要洞察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给他们畅所欲言的机会。

教育者,肩负重大的育人责任。《窗边的小豆豆》和多年的教育工作经历告诉我:教育应该从倾听开始,愿师者都能乐听“哇声”一片。

【参考文献】

[1]张海景.浅论《窗边的小豆豆》与儿童成长主题[J].文学教育.2011.04

[2]王鑫.尊重受教育者个性,还生命以真、善、美——读《窗边的小豆豆》[M].南海出版公司.2003.01

上一篇:高三生物种群和群落下一篇:两岸三通后5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