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复习全套教案

2024-05-07

高三生物复习全套教案(精选6篇)

篇1:高三生物复习全套教案

课时37 微生物的类群

一.书本基础知识整理

1. 微生物的概念、种类 2. 细菌

基本结构: 特殊结构: 遗传物质: 细菌的繁殖: 菌落的概念: 菌落的特征: 3. 放线菌

菌丝体的结构: 放线菌的繁殖: 4. 病毒

基本结构:

特殊结构: 功能:

病毒的增殖:

二.

1.微生物类群的比较

思维拓展 蓝藻:念珠藻、色球藻、鱼腥藻、颤藻、螺旋藻

细菌:乳酸菌、根瘤菌、原褐固氮菌及××球菌、××杆菌、××螺旋菌 真菌:酵母菌、霉菌、衣藻、团藻等绿藻、红藻、褐藻均为真核生物 原生生物如变形虫、疟原虫、草履虫等均为真核生物 3. 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功能

(1)芽孢:壁厚而致密、含水少、通透性低,对高温、干燥、光线和化学药品有很强的抵抗力。芽孢不是生殖细胞、而是抵抗不良环境、保存生命的一个休眠体。芽孢是鉴别细菌的重要依据之一。

(2)鞭毛:使细菌运动

(3)荚膜:保护作用,一般由水、多糖或多肽组成,有荚膜的细菌,不易被白细

篇2:高三生物复习全套教案

生命的物质基础

第1讲

绪论

一、考点内容全解

(一)本讲考什么 1.生物的基本特征

生物区别于非生物的基本特征是生物具有新陈代谢的特征,而这一特征得以表现与其结构密切相关。个体组成为群体后必然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这就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下图简单概述了生物的基本特征间的关系:

2.生物学的历史与发展

(二)考点内容例析

[例1]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在于生物体

A.有严整的结构 B.通过一定的调节机制对刺激发生反应

C.通过新陈代谢进行自我更新 D.具有生长发育和产生后代的特性 [精析]: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的基本特征。生物有六大基本特征,但新陈代谢是其它生命特征的基础,也是生物与非生物的根本区别之所在。最简单的生物也具有新陈代谢的特征,判别某个体是否是生物的标准也在此。

[答案] C [解题警示] 概括与推理能力是一种基本素质,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比如严整的结构生物确实具有,但它并不是根本特征,如蜜蜂的蜂房也具有精巧的结构,但它不能算是生物。

[同类变式] 夏日,取池塘中的一滴水制成装片,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如图所示。你确认它们是生物的根据是:(1),(2),(3)。

[精析] 本题考查生物与非生物的几点区别。但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生物的几个基本特征却是有限的,需要有实际的显微镜操作经验,也变相考查了实验是否真正动手做过。显微镜下可观察的生物特征可归纳为如下几点:1.被观察的对象有细胞结构;2.对外界刺激会发生反应(应激性);3.能(正在)进行繁殖(细胞分裂);4.能游动或主动运动(适应环境的表现)。

[答案] 任答解析中的三点即可。[解题警示]实验动手能力如何考查,本题就提供了一个范例。解答本题与上题的区别在于本题是从观察的角度讨论生物的基本特征,实验经验尤为重要,这也就提示我们要注意日常的实验,不能去背实验记实验,而应当真正动手。新陈代谢是一个总体特征,但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困难的,它往往要通过一些其它的特征来表现,如细胞分裂过程中必然伴随物质交换等。

[例2] 生物科学史上对遗传物质的发现和研究的逐步深入,代表了生物学发展的各个重要阶段,并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865年孟德尔发表《植物杂交实验》,提出了生物遗传的两个规律,首次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他认为生物性状的遗传是由遗传物质——遗传因子控制的。1900年,随着孟德尔遗传规律被重新提出,生物学从第一阶段迈人了第二阶段。

1944年,美国生物学家艾弗里用细菌做实验,第一次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1953年,美国科学家沃森和英国科学家克里克共同提出了DNA分子的双螺旋结构模型,这是20世纪生物科学发展最伟大的成就,标志着生物科学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阶段。

2000年6月,美、英、法等国家的科学家向全世界公布了“人类基因工作草图”,这项成就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为在21世纪里生命科学研究向更广阔,更纵深领域的发展和获得更多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0世纪以前的生物学的研究是以描述为主的,可以称为 生物学阶段。在这一阶段(19世纪)最伟大的两项生物学成果是创立了 和。

(2)1900年,孟德尔规律被重新提出,标志着生物学发展展到了 生物学阶段。

(3)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标志着生物学发展到了 生物学阶段。

(4)参与“人类基因组”研究的国家还有,我国在此研究中承担了 %的研究任务。“人类基因组计划”是为了弄清人类大约 个基因的结构与功能。目前公布的“人类基因工作草图’’是指人类基因的(结构、功能)草图。在新世纪里,“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将侧重弄清人类各个基因的 及相关工作。(下图示人类基因组草图)

[精析]材料分析的关键是要掌握要点,本题以背景材料的形式首先展示生物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重要史实,然后根据这些史实作出具体的判断。仍然考查对生物学史实的认识。特别是有关“人类基因组”计划这类较新的材料,要求大家要保持对生物科技新成果必要的关心,这些知识可通过阅读媒体的相关报道解决。同时若能对生物学发展史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件的了解,也有助于本题的解答。

[答案](1)描述性 细胞学说 进化论(2)实验(3)分子(4)德、日、中 1 2.6386—3.9114万 结构 功能

[特别提示] 本题要根据具体材料回答,切不可盲目照搬以前记忆过的一些资料,比如对“人类基因组”计划所提到的一些数据在每年都有一些变动,一定要对此保持关注,再比如对于SARS这样一些新问题,也必须有所了解。

二、能力提升技巧

本部分内容主要要解决生物的基本特征问题,该部分知识为全书的纲,在复习过程中要加深对生物特征的理解。

1.适应性是生物在与自然界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是长期的,其特征往往与环境有关。应激性则是生物适应环境的一种形式,它的形成需要具体刺激物的刺激。

2.对生物各特征的认识要建立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中,现今存在的生物其实都是在与环境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对各种特征及性质的理解也要建立在此基础上,做到生物与环境的统一。

[例3] 在生物的基本特征中,哪项不是维持生物个体生存所必须的 A.应激性 B.适应性 C.新陈代谢 D.生殖 [精析] 维持生物的个体生存需要一定的条件,如果没有适应性,生物就不能适应环境,就会被环境所淘汰,适应性具体可通过应激性表现出来。而新陈代谢则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新陈代谢一旦停止,生命也就终止了。生殖是生物繁衍种族所必须的,但对维持个体生存来讲则并不是必须的。

[答案] D [特别提示] 维持种族延续和个体生存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生物必须首先维持个体的生存,在此基础上讨论种族的延续才有意义和可能。

[同类变式] 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做出一定的反应。虽然草履虫的结构很简单,但是它对外界的有利刺激或有害刺激能够做出反应。如图甲、乙表示两载玻片,分别在载玻片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使两滴培养液连通。当在两块载玻片右侧培养液的边缘分别放一小粒食盐和一滴肉汁时,分析可能出现的现象以及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

(1)在甲、乙载玻片下方的括号内用箭头表示草履虫移动的方向。

(2)草履虫的这种现象在生物学上称为

,这种行为的意义是。

(3)草履虫完成这一过程的物质基础主要是

,结构基础是。

[解析]应激性是生物对外界环境刺激所做出的一种反应,动物通过神经系统,对外部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叫反射,是一种特定的应激性。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没有神经系统,不可能有反射,只有应激性。

[答案](1)甲(←)乙(→)(2)应激性 使生物逃避有害刺激,趋向有利刺激(3)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和化合物 细胞

三、基础能力测试

1.蝉一般在24℃以下时不鸣叫,而在24℃以上,光照强度在0.6米烛光以上时才鸣叫,这种现象说明生物体具有

A.遗传性 B.向光性 C.适应性 D.应激性

2.在显微镜下观察一滴河水,发现了一些能运动的绿色小颗粒,下列哪项不能作为判断这些小颗粒是生物的根据

A.有细胞结构 B.有应激性 C.体小且绿色 D.能生长繁殖 3.下面对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的描述,正确的是 A.基本组成物质中都有蛋白质和核酸 B.除病毒外,基本的组成物质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C.除病毒外,是由细胞构成的 D.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的结构单位 4.研究表明SARS病毒由蛋白质和RNA组成(如图所示),它只所以是生物判断的根据是

A.它由有机物组成 B.它能独立生活,表现出生命活动

C.它能侵入寄主表现出生命活动 D.它能使其它动物患病

5.下列不属于应激性的是

A.根的向地性 B.茎的背地性 C.避役的体色与变化的环境保持一致 D.鲸的前肢变为鳍

6.对生命的维持和延续起着决定性作用的是

A.新陈代谢 B.生殖 C.细胞结构 D.遗传性 7.在生物学的研究过程中,一般经历下列过程

A.提出问题、进行实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作出假使、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B.进行实验、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作出假使、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C.发现问题、进行实验、提出问题、作出假使、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D发现问题、作出假使、进行实验、验证假设、得出结论 8.下面的例子中哪些应用了生物工程学原理

①由腐烂的植物体产生混合肥料 ②.炼油生产汽油、柴油、燃料油等 ③.啤酒厂制造啤酒④.从家庭、农场废物中制造沼气 ⑤.利用酶的性质生产种类不同的生物洗衣粉 ⑥.利用细菌生产干扰素 ⑦.从铁矿中炼铁

A.①③⑤⑦ B.①②③④ C.③④⑥⑦ D.⑤⑥

四、潜能挑战测试

9.下列现象,同时属于应激性、反射性和适应性的是 A、含羞草的叶子受到振动后马上下垂 B、下风口的雄蛾飞向上风口与雌蛾交尾

C、生活在青草丛中的蝗虫身体呈绿色,生活在枯草丛中的蝗虫身体呈褐色D、草履虫从浓的食盐水游向清水中

10.近代分生生物学研究表明,细菌的质粒(环状DNA)独立于核区的DNA能自我复制,且能拼接到DNA中,还能从一个细胞进入另一个细胞。入噬菌体作为①,其生活方式是②,离开宿主就相当于没有生命的分子。入噬菌体的DNA可独立存在于大肠杆菌细胞质中,也可以整合到E.coli的DNA中,并与其一起复制。

用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入噬菌体侵染E.coli发现,入噬菌体将其③注入到E.coli体内;由E.coli提供完整的酶系统、原料和④,以噬菌体DNA为模板合成⑤,并在E.coli的⑥上合成蛋白质。进一步研究发现,入噬菌体没有自身特有的遗传密码。含有的基因常和E.coli的基因相同或相似,而和其他病毒的基因不同,当子代的噬菌体释放出E.eoli后,又可继续侵染其他的E.coil。

(1)在上文数字标号处填写恰当的生物学名词。

①,②,③,④,⑤,⑥。

(2)上述研究中哪些事实支持“病毒是生物”的观点。(3)有一种观点认为“病毒来自细胞,是细胞分出来的部分”,上文中有哪些材料支持这一观点。

11.生物多样性的破坏与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密切相关。中国正以历史上最脆弱的生态系统,承受着历史上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发展压力。下图表示了目前全球存在的环境问题:

请回答:

(1)我们在许多商品上已经能看到生态设计的影子,在废物循环领域,人们提出了所谓4R的设计准则,即REDUCE,REUSE、RECYCLE、RECOVERY。它们的含义是,。

(2)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每个家庭都应该倡导绿色生活,就我们平时的“衣、食、住、行”四个方面,提出几项可行性的建议:

衣:,食:,住:,行:。

五、答案与点拨

1.D.(此处有具体刺激物即:24℃以上,光照强度在0.6米烛光。适应性往往无具体刺激物。)2.C(生物基本特征不包括颜色。)3.C(朊病毒只由蛋白质组成,无核酸。)4.C.(新陈代谢才是生物的基本特征。但SARS病毒属于寄生型生物。)5.D.(鲸的前肢变为鳍是鲸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属于适应性,在形成过程中无具体刺激物。)6.B.(生命的延续必须依赖于生殖,新陈代谢是个体生命活动的特征)7.D.(科学研究的具体方法如此)8.D.(生物工程是以生物科学为基础,应用先进的科学原理和工程手段来加工或改造生物材料)9.B.(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才可能有反射)10.本题为现代生物学最新发展的一些简介,可根据材料回答。答案:(1)①细菌病毒 ②寄生 ③DNA ④ATP ⑤噬菌体的DNA和信使RNA ⑥核糖体.(2)支持观点的材料:噬菌体有严整的结构,能繁殖;有遗传现象。不支持的材料:不能独立生活;无独立代谢能力(无酶系统,不能合成ATP)。(3)病毒的DNA与细菌质粒有相似的功能;病毒没有自身特有的遗传密码,还有基因与宿主基因相同或类似,而与其它病毒不同。

篇3:高三生物的复习策略

一、正确的备考思想是科学安排复习计划的基础, 不同的备考思想决定不同的复习计划, 会产生有效或无效的备考结果, 所以, 高三生物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

1.复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再现, 有的教师在第一轮的复习中, 避免机械的重复高中的知识, 让学生能够从新的角度去重新认识学过的知识和技能, 在认识上产生质的飞跃。

2.能力的提高不是靠题海战术形成的, 依据心理学的记忆原理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是经过由简单到复杂, 基础到能力, 理论到实践, 知识到应用多次反复和深化的过程, 而并非一次性完成, 因此复习要循序渐进, 要有层次性, 第一轮复习是巩固双基, 第二轮复习是提高能力, 这些教师要注意把握.

3.“遗忘”问题不是简单的记忆力差的问题, 很多学生在高三复习中早已将学过的知识忘记, 或只是一些模糊的, 大概的印象, 而这种遗忘现象在以后的复习中还会出现, 遗忘不是简单的记忆力差, 更多的是与学生的学习过程, 掌握知识的结构, 储存信息的方法等因素有关, 所以复习要有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二、注重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梳理, 形成知识网络的能力

1.在第一轮复习中, 特别要重视基础, 基础知识是学生解决问题的源泉。生物复习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基础知识加以整理和归类, 使之成为知识链和知识网, 便于学生理解性记忆和回顾。例如在复习必修二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时, 可以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形成细胞小专题, 这里要强调的是学生自己归纳总结, 现在的复习资料都是把知识归纳好了, 学生就看, 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归纳能力的培养, 当然可以是表格的形式, 也可以是树状结构, 只要是学自己归纳的东西, 学生就会印象深刻。教师要对学生归纳的进行评价, 加以补充, 在细胞专题部分, 教师可以补充历年高考对人的成熟红细胞的考查情况, 列出表格, 让学生心中有底。

2.在第二轮复习中, 要特别注意建立知识网络, 突出知识的联系和综合性, 教师可以让学生利用以下两种方法:一是串联法, 讲所学的知识用一主线联系起来, 如, 脱氧核糖核苷酸——基因——DNA——DNA结构和复制——基因表达——基因突变——可遗传变异来源——进化。这样学生归纳出一条主线, 以利于学生系统地获得知识, 并形成联系的观点, 活跃思维。二是并联法, 将相关的知识点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例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动植物的有丝分裂比较, 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育种 (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多倍体育种) 的比较等, 这样易于理解和掌握知识,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

三、重视生物实验的复习

1.实验在高考中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复习时要加强对学生实验设计能力的专题训练, 而不仅仅限于让学生去照本宣科, 按部就班地完成实验, 而是首先给学生一定的实验原理, 然后引导学生遵循一定的科学设计实验的方法, 去创造性地进行实验设计如, 给一定浓度的KNO3和洋葱等必要的材料器具, 请设计一个质壁分离自动复原的实验。要求学生在获得相应实验能力基础上来科学地设计实验步骤, 以求得对实验原理、步骤、结果严密的结论, 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2.充分挖掘教材中相关的材料, 如在“光合作用的发现”, “生长素的发现”,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等内容都体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

3.学生用陈述方式表达自己的实验设计方案时, 语言表达不准确, 对此, 一定要加强练习, 不断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四、注重图表图解表述问题, 培养学生的识图与用图能力

1. 在复习时按照专题对图表图解进行复习, 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下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为例说明 (图解见课本) , 复习时引导学生分析图解: (1) 在食物链中能量储存于有机物, 有机物的多少即能量的多少, (2) 依据食物链中能量流动特点:低营养级高能量, 高营养级低能量, (3) 依据图解写出本题的合理的食物链, (4) 依据食物链中生物的捕食关系, 分析各营养级生物的数量变化关系。

2.强化学生的解图表题能力, 图表题是试题中常见的题型, 也是考生最易失分的题型之一。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能让考生具备以下三方面能力:①识图能力。考生对考题中出现的图形、表格要认真分析, 并找出其与书本知识及有关数据之间的关系。②译图能力。要能比较熟练地把图像信息转化为文字或数据信息, 或把数据、文字信息转化为图像信息,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③挖掘图表中的隐含条件能力。这些隐含条件往往是考生容易忽视的内容。有些错误信息的获得, 就是因为不能做到这一点, 造成了全题的失败。只有捕捉到信息, 才能处理信息, 从而运用正确的新息解决实际问题。

篇4:高三生物复习全套教案

(一)考纲要求

1.现代生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Ⅱ)

2.生物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原因(Ⅱ)

(二)考纲分析

本单元内容和其他章节的联系非常的密切。通过对近几年高考考题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近几年各地高考,在该单元的内容上下了一定的功夫。一轮复习时可以通过以下几点进行:(1)生物的变异,应该从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入手,也可和基因工程结合在一起考虑。(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环境对生物的选择。(3)免疫与病原微生物的进化,例如感冒病毒疫苗的使用。(4)DNA分子杂交在亲缘关系的鉴定方面。

【考点提要】

(一)考点一:达尔文的自然选择

1.两种进化理论的比较

2.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局限性

(二)考点二: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1.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進化

2.隔离是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及应用

3.共同进化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教学目的要求】

(一)知识方面

1.说明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

2.概述生物进化理论与生物多样性的形成

(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

1.形成生物进化的观点

2.探讨进化论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

(三)能力方面

1.运用数学方法讨论种群基因频率的变化

2.运用进化论解释一些生物现象

【考点突破】

考点:基因库的概念、基因型频率及基因频率

思考: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与生物进化的关联及基因频率的计算。

基因频率的计算(哈代—温伯格定律的内容及应用):

学生回答:哈代—温伯格平衡公式条件是群体足够大,随机交配(进行有性生殖)并能产生后代,基因没有发生突变、没有自然选择和迁移的条件下,二倍体生物核基因遗传。

PA——显性基因频率 qa——隐性基因频率

PA+qa=1→(PA+qa)2=1→P2A+2PAqa+qa2=1

PA2——AA基因型频率

2PA×qa——Aa基因型频率

qa2——aa基因型频率

PA=AA基因型频率(P2A)+■×Aa基因型频率(2PAqa)

qa=aa基因型频率(qa2)+■×Aa基因型频率(2PAqa)

教师考点延伸:复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的计算。

如ABO血型(启发学生完成)。

p(IA)——IA基因频率 q(IB)——IB基因频率

r(i)——i基因频率

p(IA)+q(IB)+r(i)=1→〔p(IA)+q(IB)+r(i)〕2=1

p2(IA)+q2(IB)+r2(i)+2p(IA)×q(IB)+2p(IA)×r(i)+2q(IB)×r(i)=1

p2(IA)——IAIA基因型频率

q2(IB)——IBIB基因型频率

r2(i)——ii基因型频率(O型血的基因型频率)

2p(IA)×q(IB)——IAIB基因型频率

2p(IA)×r(i)——IAi基因型频率

2q(IB)×r(i)——IBi基因型频率

也可以寻找出类似的由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型频率的方法:

p(IA)=IAIA基因型频率+■IAIB基因型频率+■IAi基因型频率

q(IB)=IBIB基因型频率+■IAIB基因型频率+■IBi基因型频率

r(i)=ii基因型频率+■IAi基因型频率+■IBi基因型频率

诸如此类都可以进行推理,比如多倍体生物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的计算。

【教学体会】

在高三第一轮考点式复习中,一定要注重基础知识的夯实,在复习中还要注意知识点的细化,既具有侧重点,也不能忽视一些知识死角,可创造性地设计一些问题的延伸和难度的拔高。通过近几年各地市的高考题分析及考纲要求,有针对性地复习,提高复习方向的准确性和高效性。还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改精神,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应试能力。在本节复习中,要加强高频题的训练,比如,基因型频率的计算、隔离对新物种形成必要条件等,既有理论知识的复习,也有基础知识的考查训练,要让学生找到复习理论知识、解答典型题、总结解题方法体会考题的规律。

篇5:高三生物复习全套教案

第12讲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一、考点内容全解

(一)本讲考什么 1.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糖类、脂类和蛋白质类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要从来源和去路上进行分析。

蛋白质代谢往往是考试的重点,因为它对人体的影响更大,生命活动的体现者是蛋白质,并且蛋白质不能在人体内贮存,每天都在不断更新。

2.三大营养物质的相互转化

三大营养物质在体内是可以相互转变的,其联系的桥梁是生物氧化过程中中间产物,如丙酮酸等。

3.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与人体健康

营养物质与人体健康有密切关系,其代谢过程是否顺畅在某种程度体现了人体机能是否完善。

(二)考点例析

[例1] 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是 A.增加了氨基酸的数量 B.不增加氨基酸的数量 C.必需氨基酸 D.非必需氨基酸

[解析] 氨基转换作用是将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转移给其他化合物,使此化合物变成氨基酸,而被转移掉氨基的那个氨基酸就不再是氨基酸了。也就是说,氨基转换作用是以失去一个氨基酸为代价去形成一个新的氨基酸,因此在总量上,细胞内的氨基酸并没有增加。既然这个氨基酸可以在细胞内通过转化而形成,不是只能从外界环境中摄取,因而属于非必需氨基酸。

[答案] D [例2] 右图表示体内的物质代谢途径和产物,其中X和Y为代谢中间产物,→表示反应方向。

(1)写出图中下列物质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_; E_________;F_________。

(2)人饥饿时首先使用的贮能物质是_________,当它数量不足时。则动用_______和 ___________.(3)用图中标号依次写出食物中的淀粉转化为脂肪的代谢途径_________________。

(4)A物质分解过程⑧又称为_______________作用。人体必需的A物质有一部分不能由过程⑦生成,必须从膳食中摄取,这部分物质称为__________。

[解析] 本题将三大类有机物代谢综合考查,题目中出现了一系列数字,符号,这要求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对基础知识一定要学扎实,牢固.这样才能进行分析、综合、应用。(1)蛋白质可以分解氨基酸;而分解成甘油与C(脂肪酸)的是脂肪;淀粉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的葡萄糖可以合成糖元(在肝脏中合成肝糖元,在肌肉中合成肌糖元),当有机物氧化分解成C02和H20时,需要吸进02。(2)饥饿时,肝糖元会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当肝糖元不足时,脂肪、蛋白质也会分解释放能量,供给生命活动所需要.(3)食物中的淀粉分解成D(葡萄糖)。形成X(代谢中间产物),再转化成甘油和脂肪酸,然后再合成脂肪,这是淀粉转化脂肪的大致过程。(4)A(氨基酸)分解成Y的过程,称为脱氨基作用。对于人来说,有8种氨基酸不能通过体内的其他物质转化而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这8种氨基酸叫必需氨基酸。

[答案](1)氨基酸 脂肪 糖元 氧(2)肝糖元 脂肪 蛋白质

(3)(4)脱氨基 必需氨基酸

[同类变式]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保持在很小的范围内波动,组织细胞才能正常完成其功能,下图表示维持血糖浓度稳定的相关结构。

(1)胰岛素能“打开”图中哪些生理过程。

(2)解释健康人的血糖含量怎样从正常水平转变为水平Y。解释健康人的血糖含量怎样从正常水平转变为水平Z。

(3)健康人从血糖水平y恢复为正常水平,激素是如何调节的。[解析]对图的认识必须清楚各部分图标的含义,在图中面积最大的是血液,其内的糖是血糖。血糖浓度的稳定依赖于肝脏、肾、胰岛等器官的协调活动。胰岛素的功能是降低血糖,通过促进血糖的分解和抑制非糖物质转化为血糖实现,即从来源和去路两方面控制。L和N刚好是这两者的开关。另外通过图象分析,X水平为正常水平,Y水平为高水平,而Z水平为低水平。正常血糖水平的维持,主要由肝糖元与血糖的相互转化实现,若由激素调节,则主要是胰岛素,它有反馈调节的机制。

[答案](1)L和N(2)①摄取富含糖类的食物后,糖类将被水解并在小肠内吸收进入血液②运动之后,运动需要大量能量,葡萄糖用于供能,如果储存的葡萄糖不能满足要求,血糖水平将降低(3)血糖水平高可刺激胰腺细胞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胰岛素功能:①促进全身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②促进葡萄糖在肝细胞内直接氧化;③促进多余的血糖在肝脏内转化为糖元;④促进血糖转化为脂肪

[延伸拓展] 图文转化是生物学的一种基本技能,本题中注意的是各部分所代表的器官及各符号的含义,血糖相当于一个容器,要注意入口与出口的位置及相关联的器官。

[例3] 进食后4小时测定甲、乙两人的血糖浓度。甲为0.14%,乙为0.1%:然后,给他们分别口服100克葡萄糖,并每隔半小时测定一次血糖浓度,结果如右图所示:请回答:

(1)两人中糖代谢及其调节功能比较正常的是___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2)造成AB段变化的生理活动可能是______,该过程可以发生在______器官中。

(3)在乙的血糖浓度变化中,实现BC段的主要代谢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曲线CD段表示乙处在饥饿状态时的血糖浓度。此时维持血糖浓度相对稳定的代谢途径主要是____。(5)造成线段DE所代表的生理活动的原因可能是____。

[解析]本题考查血糖浓度的调节,正常生理值必须要牢记,并以此为分析问题的出发点。高于正常值的往往是糖尿病患者,治疗也通常采用胰岛素。人体内血糖的调节与多器官有关,最主要的是肝脏,它起着一个缓冲库和平衡库的作用。正常生理状态下血糖的增加与减少都依赖于它。

[答案](1)乙、乙血糖浓度维持在0.1%左右(2)葡萄糖被吸收、小肠(3)葡萄糖分解、合成肝糖元和肌糖元、转化为脂肪等(4)肝糖元分解或葡萄糖进入血液(5)进食吸收了葡萄糖

三、能力提升技巧

(一)考试技巧在哪里

1.本讲内容最核心的内容是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及相互转化: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起着枢纽作用的应是糖代谢,蛋白质和脂肪代谢都可以通过糖代谢进行相互转化,使三大物质的代谢形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糖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有机酸是多种有机物转化的关键。图解关系如上右图。解题中必须以此为基础。

2.蛋白质代谢要注意其含N部分和不含N部分代谢终产物的差异,不含N部分可视为与糖代谢类似的过程,而含N部分形成尿素是在细胞,但并非只有肝细胞,其它细胞也可以形成。

[例4] 下图是人体内物质代谢简图,请据图回答:(1)参与过程②的消化液是由_________分泌的。(2)如果a是结构蛋白质,则b主要是___________。(3)过程⑦产生的物质将被转化成______排出体外。(4)d是________,f是_______,g是________,h是________。

[解析]本题图文相对比较复杂,但它们相互间转化的核心是三大物质代谢的中间产物。食物是人体获得这些营养物质的根本来源,它必须通过消化才能被人体吸收利用。消化酶在此过程中有重要作用。蛋白质在人体内的作用巨大,除作成分物质外,还是一些重要酶的基础原料。脂类主要是作能源储备物,但一些脂类激素也是由它合成的。图中边缘部分的分支都是这些物质在人体内的功能或作用。

[答案](1)唾液腺、胰腺、肠腺(2)酶和蛋白质类激素(3)尿素(4)乳酸 卵黄 肝糖元 磷脂 [延伸拓展]表面的繁杂往往是由内在的联系所维系,解题时不要为枝末小节所迷惑,应分清主次。本题中央为三者间的关系,而周边是它们各自的功能。

[例5]蛋白质代谢是以氨基酸形式进行的,血液中氨基酸通过一定的来源和去路维持动态平衡。请根据下图所示的氨基酸代谢的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在血液氨基酸的来源中,①是指_______;②主要是指机体内————的水解;能转变为部分氨基酸的物质③来自于____,该类物质通过____作用转变为氨基 3 酸。

(2)在氨基酸的去路中,④是指____,NH3随着血液入肝后转变成⑤_____;酮酸氧化分解的终产物⑥为____;以酮酸为原料合成的非蛋白性物质⑦包括___。

(3)在氨基酸的去路中,⑧是指____________;该反应过程区别于④的特点是___________;以血液氨基酸合成的物质⑨包括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此题将蛋白质代谢过程用图解表示出来,要求弄清动物内氨基酸的来源途径和去向,以及转氨基和脱氨基的区别。(1)血液中的氨基酸来源途径是:食物中蛋白质在消化道消化后吸收来的、组织蛋白水解产生的、其他物质转变而来,其他物质主要指酮酸,酮酸主要来源于糖类代谢的中间产物,如丙酮酸。酮酸经氨基转换作用形成新的氨基酸,如丙酮酸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丙氨酸;(2)氨基酸的去路是:脱氨基作用产生酮酸和NH3,NH3运输到肝脏转变为尿素排出体外,酮酸可以氧化分解产生CO2+H20+能量,也可以合成糖类、脂肪;(3)氨基酸可以通过氨基转换作用形成酮酸和新的氨基酸;脱氨基作用与转氨基作用的主要区别是:脱氨基时有NH3和酮酸产生,转氨基作用无NH3生成,而产生新的氨基酸;氨基酸还可以合成各种组织蛋白,以及酶和某些激素等。

[答案](1)肠道吸收 组织蛋白 糖类代谢中间产物(如丙酮酸)氨基转换作用(2)脱氨基作用 尿素 CO2+H20 糖类和脂肪(3)氨基转换作用(转氨基作用)无 NH3生成,但有酮酸生成 各种组织蛋白质、酶和某些激素

三、础能力测试

1.人体内脂肪和蛋白质的共同的代谢终产物有

A.CO2和尿素 B.胆固醇和氨 C.尿素和尿酸 D.CO2和H2O 2.血糖转化成脂肪主要发生在

A.人体所有细胞 B.肝细胞 C.肌细胞 D.脂肪细胞 3.人体必需氨基酸主要是指

A.人体内合成的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氨基酸

B.在细胞内可由其他物质转化而成的、不可缺少的氨基酸 C.必须由人体或动物细胞合成、不能单独来自食物的氨基酸 D.人体或动物体内不能合成、只能来自食物的氨基酸 4.细胞内的蛋白质转化成糖类,必须先经过

A.转氨基作用 B.氧化分解作用 C.脱氨基作用 D.消化作用

5.早餐空腹喝牛奶,不如喝牛奶时吃些馒头等食品营养利用价值高,其原因是前者被人体吸收的氨基酸主要进行下列哪项作用所致

A.合成作用 B.氨基转换作用 C.脱氨基作用 D.以上三种作用 6.些对胃具有较大刺激作用的药物,常装在淀粉制成的胶囊中,原因主要是 A.不少药物是蛋白质类物质,避免在胃中被消化 B.为了入药方便,便于吞咽

C.胃液对胶囊不起作用,可顺利经胃入小肠 D.让药在胃中缓慢渗透出来,减轻突然刺激

7.旅美中国学者章蓓和美国、瑞典、西班牙的科学家们最近联合发现了一种功能类似于胰岛素的真菌化合物。这一发现为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开启一个全新之门”,它有可能使糖尿病患者将来只通过服药而不必注射胰岛素进行治疗。关于文中的“真菌化合物”的推测,肯定是错误的一项是

A.该化合物具有降低血糖浓度的功能 B.该化合物应该不是蛋白质 C.该化合物应该是相对分子质量较小的有机物 D.该化合物应该是蛋白质 8.氨基酸作为能源物质,实际参加氧化分解释放能量的部分是

A.含氮部分 B.氨基 C.羧基 D.不含氮部分 9.北美爱斯基摩人以肉食为主,他们的尿液中含量可能偏高的物质是 A.H20 B.C02 C.尿素 D.无机盐 四.潜能挑战测试

10.根据下列反应过程,依次指出脱氨基作用和氨基转换作用

①NH3尿素 ②谷氨酸酶酶酮戊二酸NH3。

酶③蛋白质氨其酸 ④谷氨酸丙酮酸酮戊二酸丙氨酸 A.②④ B.①②③ C.④② D.③②① 11.右图为某种营养物质在血液中含量的变化图像,请据图分析回答:

(1)此营养物质是________,依据是_________。(2)引起AB段生理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3)引起BC段生理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___。(4)引起CD段生理变化的原因主要是_______。

五、标答与点拨

篇6:海洋地理 复习全套教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选修2

海洋地理

复习全套教案

课时安排:教学目标:

一、海洋和海岸带

1、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

2、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

3、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对全球水、热平衡的影响

4、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

5、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

6、海岸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7、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

8、海平面变化对海岸带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影响

二、海洋开发

1、海水资源、海洋化学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

2、潮汐能、波浪能等的特点以及海洋能的开发前景

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4、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重要性及其主要方式

5、海洋旅游业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三、海洋环境问题与保护

1、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

2、海洋主要污染物的及其对海洋环境产生的危害,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主要对策

四、海洋权益

1、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

2、我国海洋国情的基本特点和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重要意义

3、建立和维护国际海洋秩序的重要性本讲重点:1.海底地形、海水温度、盐度的分布规律2.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及其作用3.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特点和现状4.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5.内水、领海、毗连区、大陆架、专属经济区和公海等概念的区别本讲难点:1.厄尔尼诺、拉尼娜现象及其对全球气候的影响2.风暴潮和海啸的成因、危害及应对措施考点点拨:第一课时

一、地球上的海与洋1.海与洋对比对比项目洋海占海洋面积比重89%11%水深一般在3000米以上平均深度从几米到二三千米受陆地影响程度影响较小受大陆、河流、气候和季节影响大水温和盐度变化不大比较大海流系统有独立的系统无独立的系统2.四大洋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热带海洋面积大。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3.海(1)概念:通常一面或两面临近陆地,但不深入陆地,其余面以开阔的水域或若干海峡与其他海或洋相连。有个别海不邻近陆地,如北大西洋西部的马尾藻海。(2)海的分类:按所在位置划分内海、边缘海、外海、岛间海。内海,或称地中海,如地中海、红海、黑海、波罗的海、渤海等。边缘海,如白令海、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等。外海:如阿拉伯海、巴伦支海等。岛间海,如爪哇海、苏拉威西海等。举例:陆间海—地中海

内海—渤海

边缘海—东海、南海

最大海—珊瑚海4.海峡和海湾(1)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A.分类:海峡有天然海峡和人工海峡两种。B.天然海峡的成因有多种,如海底扩张、大陆漂移、地层陷落、冰川重压等。c.世界主要海峡海峡连通海域曼德海峡红海--印度洋马六甲海峡印度洋--太平洋霍尔木兹海峡波斯湾--印度洋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大西洋巽他海峡印度洋--太平洋英吉利海峡大西洋—北海土耳其海峡黑海---地中海(2)海湾A.海湾多由沿海陆地沉降、海面上升淹没沿海洼地、河谷等形成。B.有一些海湾名为湾,实为海,如墨西哥湾、比斯开湾、孟加拉湾等。c.有一些海湾名为海,实为湾,如马尔马拉海、亚速海等。

二、人类对海洋的探索与认识

三、海岸与海底地形

(一)海岸1.海岸线(1)定义:海岸线是海洋与陆地的分界线。实际上,海面由于潮汐等因素而涨落不定,因此海岸线的位置也随之迁移。通常人们把海平面升到最高处时与陆地的交线,叫做海岸线。(2)影响海岸发育因素:除潮汐因素外,风暴潮、海底地震和火山爆发等引发的海啸、全球变暖等因素。2.海岸的类型(1)按海岸组成物质,可分为基岩海岸、砂质海岸、淤泥质海岸和生物海岸。(2)按海岸塑造因素,可分为侵蚀性海岸、断层海岸、泥沙质海岸、三角洲海岸、生物海岸。

(二)海底地形的分布海底地形:从大陆边缘到大洋中心,海底地形分成大陆架、大陆坡、洋盆和洋中脊等主要类型。大陆隆:也称大陆基。是大陆坡麓向大洋盆地缓侵倾斜的海底沉积带。深度约为1500—5000m之间。靠近大陆坡的地方较陡,接近大洋盆地的部分较缓。大陆隆主要分布在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和南极洲周围。海隆:深海底宽广而下坡平缓的高地。呈长条状或近似圆形,高出海底数百米,宽约数百千米。海山:高出海底1000m的死火山和活火山,坡度在5°--15°之间。深洋底的火山为点状散布,呈椭圆形或狭长形。

(三)海底地形的形成1.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

海底扩张说认为,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扩张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洋中脊是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洋中脊也是洋壳的诞生处。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随着地幔物质的对流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洋盆。即洋中脊和洋盆是洋壳形成与扩张的产物。2.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认为,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俯冲地带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第二课时

一、海水的温度和盐度

(一)海水温度1.海水热量的收入和支出:收入主要是太阳辐射,支出主要是海水的蒸发。收支基本平衡,但不同季节,各个海区收支并不平衡,低纬度海区收入大于支出,中高纬度海区支出大于收入2.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3.海水对大气温度的调节作用:海水的温度变化比陆地温度变化小;海洋上空的气温变化比陆地上空慢。

原因:海水热容>陆地>空气[经典例题1]下图是北半球海洋热量收支分布曲线图。读图回答(1)、(2)题。(1)关于海洋热量收入与支出的叙述,正确的是()A.热量净收入从低纬度海区到高纬度海区逐渐减少B.各纬度海区的热量收支基本平衡c.赤道海区热量收入最多,极地海区热量支出最多D.海洋热量的主要收入是太阳辐射,主要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2)有关海洋表层温度的叙述,正确的是()A.暖流流经海区的水温均高于寒流流经海区B.洋流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之间的水温差异c.热量辐射是各纬度海区之间热量交换的主要方式D.水温的年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解析】(1)海洋热量收入来自太阳辐射,支出是海水蒸发耗热,热量收入大致由低纬向高纬递减,由图可知热量收入最多在赤道以北10°N附近,从全球海洋看热量收支平衡,而各纬度海区热量收支不一定平衡,由此可知正确选项为A、D。(2)洋流通过对高、低纬度热量输送、交换可减小高、低纬度海区的水温差异,且同纬度海区暖流流经海区水温高,由于近岸洋流影响导致水温变化幅度近岸海区大于同纬度大洋中部,故正确选项为B、D。【答案】(1)AD

(2)BD

(二)海水盐度:单位质量(100克)海水中所含盐类物质(氯化钠和氯化镁)的质量。世界大洋的平均盐度为3.5%。1.影响海水盐度的主要因素:①气候因素——海水盐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气候因素,即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盐度较低,反之较高。②洋流因素——同一纬度海区,有暖流经过盐度偏高;寒流经过盐度偏低。③河流径流注入因素——有大量河水汇入的海区,盐度偏低。另外,高纬度海区结、融冰量的大小(有结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高;有融冰现象发生的海区,盐度偏低)、海区的封闭度(海区封闭度越强,盐度会趋于更高或更低)、与附近海区海水的交换量等也能影响到海水的盐度高低。各个因素具有时空不同的变化,因此海水的盐度高低也具有时空的差异。2.分析影响海水盐度因素的方法:①同一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各海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

②不同纬度海区,主要考虑寒、暖流的影响;其次近岸海区河流径流注入量的大小;高纬度海区还要考虑结、融冰的情况。最高海区:红海位于副热带,降水稀少、蒸发旺盛、陆上流入淡水少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达4.1%最低海区:波罗的海。原因:温带海洋性气候,河流有大量淡水汇入;纬度较高,蒸发小、与外洋相通的水域狭窄。不超过1%3.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高纬度和低纬度递减。(如下图)①副热带海区盐度最高的原因:气温高,蒸发大;副热带高压控制,下沉气流为主,降水少。②赤道海区盐度较低的原因:赤道低气压控制,蒸发量大,但降水量更大。③高纬度海区盐度低的原因:气温低,蒸发量小;温带多雨带,多河流水注入。④60°N比60°S海区盐度低的原因:北半球陆地面积大,河流水注入多。

二、海水的运动

(一)海水运动形式1.波浪:风浪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海啸是由海底地震、火山爆发或风暴引起的巨浪,破坏力极大2.潮汐:海水在月球和太阳引力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通常一天观察到两次,白天称为潮、夜晚为汐。杭州湾为三角形海湾,口小内大,夏秋季节夏季风盛行,加剧潮势,形成钱塘潮。3.洋流:海水常年比较稳定地沿着一定方向作大规模流动,又叫海流,越向深处流速越小。

(二)洋流(1)洋流分类

寒流的温度不一定比暖流低:寒暖流只是与所经过的海区比,阿拉斯加暖流温度比加利福尼亚寒流低。(2)洋流的分布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反气旋型洋流),北半球顺时针、南半球逆时针;中、低纬度大陆东侧为暖流,西侧为寒流;中高纬度大陆东侧为寒流,西侧为暖流。重要的洋流:①太平洋:北太平洋暖流、日本暖流(黑潮)、千岛寒流(亲潮)、加利福尼亚寒流、秘鲁寒流、东澳大利亚暖流②大西洋:北大西洋暖流、墨西哥湾暖流、拉布拉多寒流、本格拉寒流、加那利寒流、巴西暖流、③印度洋:西澳大利亚寒流、北印度洋季风洋流④环球:西风漂流(寒流)第三课时

一、海—气相互作用及其影响1.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交换①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最主要②海洋是大气最主要的热量储存库③海洋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碳储存库,海洋对大气中co2的吸收是平衡co2的主要途径。④海洋向地球大气提供40%的再生氧气,人们把海洋与森林并称地球的两叶肺。2.海—气相互作用与水、热平衡(1)全球的水量平衡是通过水循环来实现的能量:外因——太阳辐射能、重力能,内因——水的三相变化

(2)地球上高低纬间的热量输送主要是通过大气运动和洋流共同实现的二、厄尔尼诺和拉尼娜

1、沃克环流正常年份,在赤道附近及其以南海区,太平洋西部温度高、海面高,东部温度低、海面低的状态下形成的。如图所示:2.厄尔尼诺现象(1)定义:有些年份,赤道附近太平洋中东部的海面温度异常升高的现象。(2)厄尔尼诺现象的典型特征:①赤道西太平洋大气低层出现西风;②南方涛动(南方涛动(So),指日界线以东的东南太平洋与日界线以西的西太平洋--印度洋之间海平面气压的反相关关系)指数表现为明显的持续负指数;③沃克环流异常偏弱;④赤道太平洋东部副热带地区高空气压高于正常状态;⑤两半球副热带北部冬季平均急流位置向赤道地区和向东偏移。(3)厄尔尼诺对环太平洋热带地区气候的影响①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上升,大气对流活动加强、降雨增多,暴雨频繁,洪涝成灾。

②西太平洋和印度洋一带,由于海温下降,大气对流活动减弱、降水减少,旱灾严重。③太平洋和大西洋地区发生的热带风暴都比常年偏少。3.拉尼娜现象(1)拉尼娜现象是指赤道附近中东太平洋海面异常降低的现象(2)拉尼娜现象的典型特征①赤道中、东太平洋具有低于正常温度的深厚冷水层,海面温度一般平均偏低1—2℃,次表层水温偏低2—4℃;②赤道中、东太平洋斜温层深度比正常浅,深度仅达50~100m;③在赤道太平洋东部,对流性降水受到抑制;④赤道太平洋大气偏东信风比正常增强;(3)影响:赤道附近太平洋东西部的温度差异增大,沃克环流增强,同样会引起气候异常和水旱灾害。

三、海岸带的开发1.海岸带及其开发利用优势(1)定义:①狭义:主体是指潮间带。②广义:是指海岸带向海陆两侧扩展到一定宽度的带状区域。(2)海岸带开发利用的优势:①海岸带是海域与陆域的交接地带,地理位置十分优越②海岸带的自然资源兼备陆地和海洋双重性质,资源类别和品种最为丰富③海岸带是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各种过程相互作用最活跃的区域,具有很高的自然能量和生物生产力。④人口密集,城市集中,具有信息、技术、资金等优势。2.海岸带开发利用方式(1)滩涂养殖(2)港口建设

①定义:港口是货物和旅客集散并变换运输方式的场地,由水域和陆域两大部分组成。

②影响港口区位的因素:港口选址是港口建设的主要内容和先决条件。港口选址不仅要考虑水文、水深等水域条件,还要考虑腹地、交通等陆域条件。

③一个优良港址一般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有广阔的经济腹地和便利的交通运输;有海阔水深、风平浪静的港湾,能满足船舶航行与停泊要求;有足够的岸线长度和陆域面积,用以布置库场、铁路、道路及生产辅助设施。此外,港口选址要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的不利影响,并能够与城市发展相协调。④港口规划中,通常要研究这样几个问题:准确预测腹地范围和港口吞吐量,评价腹地范围内经济发展水平、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及其生产潜力;研究港口与腹地之间的疏集运条件,以充分发挥港口的区域服务功能。(3)海洋旅游①按照其空间范围,分为:海岸带旅游、海岛旅游、海上旅游和海底旅游②距陆域的远近为标准,分为:滨海旅游、近海海上旅游和远洋旅游

四、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1.海洋水资源利用①海水直接利用②海水淡化利用2.化学资源: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镁、溴、淡水等,我国海盐产量世界首位,天津、河北境内的长芦盐场有平坦的海滩和利于蒸发的天气,是我国最大盐场3.海洋生物资源:(1)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万种鱼类海洋生物可以直接捕捞,也可通过养殖、增殖等途径实现可持续性发展主要分布在沿海大陆架。(2)渔业资源分布:世界四大渔场:北海道、纽芬兰、北海、秘鲁渔场。中国最大渔场:舟山渔场。(3)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①过度捕捞,造成传统经济鱼类资源不断衰减②围垦和人口填海造陆,导致海洋生态环境变化引起物种减少③海洋污染及某些海洋工程造成的近岸海域生态环境恶化,导致海洋生物资源衰减。4.海底矿产资源

①大陆架海底:石油、天然气、煤、硫、磷等②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

③海盆:深海锰结核,是未来可利用的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资源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始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工程,目前海底矿产资源开发以油气资源为主。

五、海洋能的开发利用1.海洋能源:通常指海洋中所蕴藏的可再生的自然能源,主要包括潮汐能、波浪能、海流能、海水温差能和盐差能等。2.海洋能特点:①总量大、密度小;②可再生

③污染小,属清洁能源;④时空分布不均3.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

六、海洋空间的开发利用1.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特点和意义:(1)海洋空间利用(海上、海中、海底三部分)(2)海洋环境复杂性和特殊性:多变的气象状况和海水运动;深海的黑暗、低温、缺氧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力大,对工程材料和结构有严格要求,投资高、难度大、风险大(3)海洋空间开发利用方式

2.海洋空间开发利用的主要方式:(1)海洋交通与通讯世界主要航线有:①北大西洋航线:由美国,加拿大东海岸,横跨北大西洋至英国,然后分南北两线。南线沟通西欧或入地中海到达南欧、北非各国;北线入波罗地海,连接中欧和北欧诸国。世界上有1/3的商船航运在这条航线上。②亚欧航线也称苏伊士运河航线:由亚洲各个港口经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苏伊士运河、地中海、直布罗陀海峡至欧洲。波斯湾所产石油经这条航线,向东去日本,向西去欧洲各国,因此该航线是西方国家出口工业品和进口战略物资的海上生命线。但受苏伊士运河航道限制,超过25万吨的特大船只仍须绕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③南北美航线,也称巴拿马运河航线:是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捷径,对美国东西海岸的联络和运送阿拉斯加的石油具有特殊的意义。委内瑞拉、巴西、智利等国的农矿产品也多由此转运输出。④北太平洋航线:北美各国同亚洲国家间的国际贸易航线。随着亚太地区经济的崛起,这条航线上的贸易量逐年增加。⑤非洲航线,也称好望角航线:苏伊士运河凿通之前,它是从欧洲到东南亚、东亚的唯一海上通道。目前,无法通过苏伊士运河的大型油轮散装船舶仍要利用这一航线。它对俄罗斯、印度、越南等国也利益攸关。除此以外,还有南大西洋航线、南太平洋航线等。(2)围海填海造陆第四课时

一、海洋自然灾害与防范

(一)海洋自然灾害:1.定义:是由风、潮、浪、冰、雾等自然过程引发的,主要有热带气旋、风暴潮、海啸、巨浪、海雾等。2.风暴潮:3.海啸(1)由水下地震、火山爆发或水下塌陷和滑坡等所引起的巨浪称为海啸。(2)成因:大多是由海底地震引起的。如图所示:

(3)海啸危害特点:其始快、来势猛、突发性强等特点。4.海冰和冰山(1)海冰:狭义的海冰是指海水冻结形成的咸水冰。广义的海冰包括咸水冰以及流入海洋的河冰、湖冰等淡水冰。(2)形成:在风弱、浪小、流速慢、海水含盐偏低的近岸浅水区会最先形成海冰。(3)危害:海冰的膨胀力以及运动时发生的推力和撞击力,都具有很大的破坏性。(4)冰山:是淡水冰的一种,是指大陆冰川滑入海中断裂而形成的巨大冰块。

(二)海洋自然灾害防治

.加强海洋自然灾害的预报与监测。2.加强沿海工程设施建设。3.提高人们的防灾减灾意识与自救能力

二、海洋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

海洋环境问题包括二个方面:一是海洋污染,即污染物质进入海洋,超过海洋的自净能力;二是海洋生态环境破坏。

(一)海洋环境污染:(1)海洋污染的:绝大部分海洋污染物于陆地上的生产和生活活动。污染物进入海洋,污染海洋环境,危害海洋生物,甚至通过食物链影响人体健康。①城市和工业生产排放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弃物是海洋污染物的主要,它集中在大型港口和工业城市附近。②核电站和工厂排出的冷却水,水温较高,流入河口或海中,也会影响海洋生物。③施入农田的杀虫剂和化肥随雨水流进江河,或随土壤颗粒在河口淤积,最终流入海洋。④石油污染:沿海工业生产和海洋航运中的船舶,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因此,石油污染区域多集中于沿海水域或海上航线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污染物集中,污染迹象明显,危害严重,因而也备受公众关注。

(二)海洋生态破坏1.产生原因:①人类生产活动排放污染物一—造成海洋污染;过度捕捞一—造成生物数量减少;海岸工程建设和围海造田——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生态系统②自然环境的变化: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2.赤潮:综合分析赤潮产生的原因:①地理、生物、化学:赤潮生物的种类主要是藻类植物中的甲藻、硅藻等浮游生物,也包括一些原生动物和细菌等;海水中的营养盐和有机物以及一些微量元素的大量存在,是赤潮形成和发发展的基础。②地理:春夏温暖李节,雨过天晴,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总之,赤潮发生是人类活动造成环境污染形成的自然现象。我国沿海易发生赤潮的区域及发生时间:在江、河口海区和沿岸、内湾海区及养殖水体比较容易发生赤潮,如渤海、东海的长江口海域、舟山群岛、杭州湾、南海的海口湾等。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赤潮的危害:①危害水产养殖和捕捞业。赤潮生物分泌粘液附着在鱼类的鳃上,使其窒息死亡;赤潮生物产生的毒素使鱼类中毒死亡;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消耗水体中的溶解氧,鱼类缺氧窒息死亡。②损害海洋环境。pH值升高,水体的透明度降低,其它生物减少,水体缺氧等。③危害人体健康。水产品富积赤潮毒素,人们不慎食用对身体健康产生威胁。④影响海洋旅游业。破坏旅游区的秀丽风光,因赤潮有毒,应避免在赤潮发生水域游泳或做水上活动。

(三)海平面上升1.海平面上升原因: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的两极冰川融化、上层海水热膨胀等原因引起的2.带来的危害:

(四)海洋环境保护海洋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①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②提高陆地资源和海洋资源的利用率,合理使用各种资源,减少污染排放和资源浪费,实行清洁生产,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以海洋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利用为目标。③加强国际间的合作。[经典例题2]XX年8月20日,广东大亚湾发生赤潮,下列各因素与之关系不大的是()A.晴天连续水温偏高

B.海流运动微弱c.湾内污染严重

D.有台风活动

【解析】要回答本题,首先要了解赤潮发生的原因及赤潮现象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所谓赤潮,是指浮游生物大量异常繁殖而使海水变色的现象。天然水体中的浮游生物多数具有一定的颜色。正常情况下,由于数量小,不易察觉。但当水体富营养化使其急剧繁殖增多时,它们便大全聚集于水面,呈块状、带状等多种形态漂浮着,使水面具有各种颜色。产生赤潮的原因,主要是海洋受到污染,生物可利用的氮、磷等营养元素积累,造成海洋富营养化,为赤潮生物的大量繁殖提供了丰富的营养盐类。而阳光强烈、水温升高、海水停滞、海面上空气流稳定,又是有利于赤潮生物集结的自然条件。赤潮的出现,使生态平衡受到了严重破坏。一方面,赤潮生物的生长繁殖和死亡分解过程中,都要消耗水中的溶解氧,使鱼、贝等缺氧窒息而死。同时在代谢过程中也产生大量生物毒素,可使鱼类病变【答案】

D[经典例题3]读下面世界石油污染水域图和两段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XX年10月3日,一油轮在①处搁浅造成7000吨原油泄漏,污染了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附近的海域和海岸,导致大量鱼类死亡。

材料二

南非两个岛的近20万只非洲企鹅因沾上被油轮泄漏的石油而面临生命危险。——摘自《中国环境报》XX年12月30日(l)材料上所说的石油泄漏事故发生在由世界石油主要供应地驶向主要消费地的两条石油运输线上,这个石油供应地是,并用字母“A”在图上标出它的位置。(2)由石油供应地A向东经过①处附近的 海峡,运送的石油主要供应

。(3)如石油泄漏事故1月发生在印度半岛南端附近的海域,在洋流的作用下,水面上的油膜将向偏

方向漂流。在泄油区鱼类迅速死亡,其原因是。

(4)有关海上石油泄漏清污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A.近海航线上的原油泄漏,通常让其自然分解

B.近岸或渔场周围,可以采用分散法使石油迅速分散

c.小面积的油污可用燃烧法清除

D.吸收法只能在净水环境中进行

【解析】海洋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海洋石油污染。沿海工业生产和海运航线上的船舶,是海洋石油污染的主要。因此,石油污染区域集中于沿海水域和海上航道沿线。由意外事故造成的石油泄漏,因为污染迹象明显,污染物集中,危害严重,因而备受公众的关注,也是目前治理污染的重点。石油污染产生的危害、怎样减少石油污染、海上石油泄漏有哪些方法,都是学习中应该了解掌握的内容。

【答案】(1)中东波斯湾沿岸

标注略

(2)马六甲

日本

(3)西

因油膜覆盖,海水中缺氧,鱼类窒息而死;海水严重污染,使鱼类中毒死亡

(4)D

三、海洋权益

“海洋国土”,它不仅仅包括一国的内水和领海,它是一国内海、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等所有管辖海域的形象总称,是一个集合概念。1.海洋权益和《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世界性的海洋开发利用热潮,使得国与国之间的海洋矛盾和冲突日益增多。国际社会经20多年努力,于1994年通过并生效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为解决矛盾与冲突提供了一个各方都能接受的行为准则。该“公约”规定:沿海国家在享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的专属经济区面积有300万平方千米。2.我国的海洋国情(1)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大陆海岸线18000多千米,岛屿6000多个,岛岸线超过14000千米,中国的领海面积37万平方公里,可主张管辖的海域面为300万平方公里。(2)我国海洋环境状况不容乐观:海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海洋生态破坏加剧(3)存在海洋划界等问题:

①中国的专属经济区中有1/3是周边国家也声称拥有“主权”的水域。②我国海上相邻或相向的八个国家,都与我国有海洋争端。③与我国相邻或相向国家片面划定涉及我国管辖的海域范围共约150万平方公里之多。④就目前而言,存在“重复水域”、大陆架和岛礁争议的重区域是在东海和南海。3.关于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重要性:①主权意识:海洋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包含内水及领海主权、海域管辖主权和主权权利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发展。②资源意识:海洋是巨大的资源宝库,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基地,对于解决我国经济发展中所面临的资源、能源问题,具有重大的意义。③促进我国高新技术发展的意义:现代海洋资源的开发,属知识、技术和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海洋资源讲课带动和促进我国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经典例题4]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下图表示多数沿海国家由其海岸向外延伸拥有的()A.领海范围为a+b=200海里B.专属经济区范围为a+b=200海里c.领海范围为a=12海里D.专属经济区范围为b=200海里【解析】沿海国家拥有12海里领海权,其管辖海域范围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由此可推断正确选项为B、c。【答案】B、c

[经典例题5]读“海洋空间的划分留”回答下列问题:

(1)《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全球144个沿海国家对A处拥有

权;对B处享有

、、、保护、管理自然资源的主权;c处为

,是

财产。

(2)我国

海域面积约473万平方千米,相当于我国陆地面积的。

(3)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中的一座小岛将使岛屿所在国拥有43万平方千米的专属经济区(请用数学公式列出该答案的计算方法:

。)【解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于1994年11月16日正式生效。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全球144个沿海国家除拥有12海里领海权外,其管辖的海域面积可外延至200海里,作为该国的专属经济区,享有勘探、开发、利用、保护、管理海床上覆水域及底土自然资源的主权。我国管辖的海域面积为473万平方千米。按《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海洋中的一个小岛将使岛屿所在国沿各个方向拥有200海里的资源管辖权限,即占有面积为126000平方海里,也就是43万平方千米。

【答案】(l)领海

勘探

开发

利用

国际共同海域

人类共同继承

(2)管辖二分之一

(3)能力训练1.读“太平洋1700w附近某观测站水温随深度而变化的曲线图”,其中正确的是()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2.是海洋表面盐度随纬度分布的曲线图,其中正确的是()

A.曲线A

B.曲线B

c.曲线c

D.曲线D读大陆边缘向洋盆过渡的地形剖面示意图,回答3~4题。3.③图中c地位于()A.非洲板块与印度洋板块张裂地带

B.美洲板块与亚欧板块张裂地带c.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地带

D.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地带4.流经①图a海域的洋流是()A.秘鲁寒流

B.墨西哥湾暖流

c.北大西洋暖流

D.日本暖流5.对海洋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可能造成的后果是()A.围海造田,有可能引起海岸侵蚀B.过度开采海滨砂矿,会减少人工养殖海产品场所c.对鱼类过度捕捞,有助于减少生物对海洋造成的压力D.海产品受污染,可影响人体健康XX年12月26日由地震引发的大海啸袭击了东南亚和南亚多国,目前已确证有20多万死亡。据此回答6—8题:6.下列关于海啸的叙述正确的()A.海啸是最常见的一种波浪B.海底地震、火山爆发可引发海啸,而风暴则无法引发海啸c.海啸是波浪的一种表现形式D.海啸的毁坏破坏力极大,主要是对海上船只及其岛屿而言,而对沿海建筑和村镇则影响很小7.此次地震的震中在苏门答腊岛西岸,具体地理坐标为北纬3.6°,东经96.28°,关于此次地震叙述正确的有()A.地震发生的第二天,地球公转速度明显变慢B.处于震中海域轮船上的人,先感觉到左右晃动再感觉到上下颠簸c.震中位于板块与板块的生长边界处

D.震中位于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

8.此次地震海啸造成该地区人员重大伤亡的主要原因是()①人类自救能力差②人口密度大③人口老龄化④缺乏海啸预警系统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图瓦卢是南太平洋一个岛国,然而由于海平面的上升,再过50年,这个拥有9个小岛的国家将在世界地图中消失。读图,回答9—11题:9.因被海水侵吞的土地不断增加,图瓦卢在XX年举国移民新西兰。图瓦卢土地被淹没的原因有()

①岛屿沉降

②海水膨胀

③暴雨泛滥成灾

④两极冰盖融化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10.风浪对海岸有侵蚀作用,图瓦卢5月份的盛行风是()A.东北风

B.东南风

c.西北风

D.西南风11.下列措施能减缓海平面上升的是()A.调整生产结构,减少对能源的使用量B.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加强国际合作C.提高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减少对工业的依赖性D.分散城市人口,减少城市中二氧化碳排放量12.气候对海岸带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海岸带变宽

B.土地利用减少

c.浅海渔场增多

D.海岸生态变化13.由海底火山喷发引起的海水运动形式是()A.风浪

B.潮汐

C.洋流

D.海啸14.目前,人类开发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是()

A.海洋滩涂养殖

B.海港码头

C.海底通讯电缆铺设

D.海洋公园15.澳门围海造陆有利的自然条件是()A.人多地少,经济实力雄厚

B.沿海有许多淤积的浅滩c.围海造陆历史悠久

D.风浪小16.读海底地形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海洋生物分布最集中的是②处表层的海域B.①处海底蕴藏丰富的锰结核和沙矿c.③处的海底地形往往是板块相互碰撞造成的D.④处海盆的沉积环境有利于石油.天然气形成17.一艘轮船由世界最大港口驶往我国最大港口的途中,走最短的航线,经过的海上“咽喉要道”有()①直布罗陀海峡②好望角③苏伊士运河④曼德海峡⑤马六甲海峡⑥望加锡海峡⑦巴拿马运河⑧麦哲伦海峡⑨台湾海峡

A.①②⑤⑥⑨

B.①⑦⑧⑨

c.①③④⑤⑨

D.②⑦⑨18.读图分析,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A.a的宽度为12海里

B.b的宽度为200海里

C.a区域享有和该国领土一样的管辖权D.b区域自然资源所属国享有勘探、利用、保护、管理的主权19.读大潮和小潮图、月相变化图,回答

海水运动形式主要有波浪、洋流、三种。

潮汐是海水在

作用下发生的周期性涨落现象,称为潮。

图①中,A点出现大潮的原因是,出现大潮的农历日期可能为。

图②中,A点出现小潮的原因是

,出现小潮时所见月相可能为图中的。

我国沿海某地利用潮汐发电,一天之内能发电几次

A.二次

B.一次

c.四次

D.三次20.读大陆架剖面图,回答下列问题:图中A、B、D三处,处理藏着丰富的煤、石油等矿产资源

处广泛分布着锰结核。c箭头含义:。

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 处海域,因为①

,②。

目前,地质学家通常利用

方法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

B上覆海域海水上泛,其原因主要有:①洋流中的 流;②冬季温带海区水温表层比底层,海水易形成对流。

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拥有

海里的领海权,海里的专属经济区。

21.读海洋开发利用示意图,回答问题:①盐场

②潮汐发电

③钻井平台

④海上工厂

⑤海洋捕捞

⑥海上旅游

⑦海洋运输

⑧海底隧道

⑨石油天然气

⑩藻类

⑾蟹类

⑿贝类

⒀海底居室

⒁锰结核

⒂海水制取镁、钾、溴、碘、铀等

⒃鱼类把图上有关内容的数码代号填入下面表内:代号资源及其开发在示意图上的具体反映A海洋生物资源及其开发⑤⑩⑾⑿B海洋矿产资源及其开发③⑨c海洋化学资源及其开发①D海洋能源资源及其开发E海洋空间资源及其开发④⑥⑦⑧

以上图表反映了海洋资源的性,在开发利用中,必须注意

开发,而避免片面开发。

关于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目前海水的运动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B.人类利用海洋空间最早的形式是利用人力或风力,驾驶木船在近海活动c.目前海洋化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达到工业规模的是深海锰结核D.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的根本途径

22.读世界部分海运航线示意图,回答问题:

图中航线A、B、c都是石油运输线,航线A从波斯湾开始,经过印度洋、非洲南端的 角、洋,到达北美和西欧。

航线B从波斯湾出发,经过印度洋、海、运河、海、海峡、洋,到达北美和西欧。

航线c从波斯湾出发,经过印度洋、海峡、洋到达日本。

航线①和②是中国与中美洲之间的主要航线。当把货物从中国运往中美洲时,船长们都是沿航线①航行,试分析其中原因。

当从中美洲返航中国时,大多数船长选择航线②,这是为什么?

23.读下图,回答

给图中洋流A、B、c、D加绘箭头,完成南太平洋大洋环流图。

海洋可利用的空间包括海上、、三个部分。

大范围渔场E、F、G的形成中,得益于上升流的是

,该渔场名称是。

太平洋沿岸渔获量最大的国家是

和。

北太平洋洋底分布着未来可利用潜力最大的金属矿产是。

海洋化学资源的开发达到工业规模的有食盐、、、淡水等。

24.阅读资料,回答问题。

今年天津塘沽渔业部门捕获的梭鱼、皮皮虾等个体较前两年大,数量较前两年多,这说明“伏季休渔”初见成效。自90年代初开始,渤海实施“伏季休渔”政策,规定每年6月中旬至9月中旬为休渔期。为控制捕捞强度,自XX年6月1日起进行我国首次全国性渔船普查。最近又出台了今后渔业官员不以产量论政绩等措施,以保证渔业资源的永续利用。

前几年海洋鱼类比现在个体还要小,数量还要少,这说明近些年来人类活动导致的

等问题严重。

“伏季休渔”是针对人类对海洋渔业资源的 而制定的政策,这样在休渔期可使鱼类。

为保证渔业资源的永续利用,资料中列举了哪些措施:

。你还能提出什么建议?。

参考答案1.A

2.D

3.D

4.c

5.D

6.c

7.D

8.c

9.B

0.B

1.B

2.D

3.D

4.B

5.B

6.c

7.B

8.c19.潮汐

月球和太阳引力

白天的海水涨落

日地月三者成一条直线,海水所受引力大

初一或十五

日地月三者成直角,海水所受引力分散,c或c’

c20.B

A

表示入海河流带来富含营养物质的泥沙

B

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

地震波

上升

20021.由上而下依次为:16、14、15、2、13

多样

综合

cD22.好望角

大西

苏伊士

地中海

直布罗陀

大西

马六甲

太平洋

这条航线沿途依次途经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一路顺水,在沿北太平洋暖流航行时,又顺着中纬西风,速度快

沿航线②既可顺东北信风,又可顺北赤道暖流,速度快23.略

海中

海底

F

秘鲁渔场

中国

日本

锰结核

镁、溴24.海洋污染

海洋生态破坏

过度捕捞

较好地繁殖与生长

实施“伏季休渔”政策,进行全国性渔船普查,对渔业官员不以产量论政绩

①发展水产养殖,加强优良鱼种培育和鱼病防治技术的研究

②控制海洋污染

③加强宣传工作,增强全民海洋意识

上一篇:感谢挫折500字优秀作文下一篇:秋天的落叶五年级写景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