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红枣简介

2024-05-01

临县红枣简介(精选5篇)

篇1:临县红枣简介

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由于自然灾害频发,不同地域同行产品竞争激烈,比较效益下降等,山西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进行深入调查、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思想认识、经营管理、政策导向、政府职能、生产技术等方面,指出了红枣生产的出路,以实现临县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临县红枣产业;挑战;出路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2001802中图分类号:S665.1文献标识码:B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是临县红枣飞速发展期。在县委、县政府“东山核桃西山枣”“要想富,办学修路栽枣树”的号召下,至今全县红枣林面积已发展到15.7万hm2,覆盖16个乡镇、400余个村和30万农业人口,正常年份红枣产量超过2亿kg,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规模之首,产值突破6亿元,占到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2%,红枣收入占枣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红枣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2000年,临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经济林名优特新之乡――中国红枣之乡;2004年,临县被中国果蔬专家论坛命名为“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2013年12月“临县红枣”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1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

1.1自然灾害频发

自然灾害主要是气候灾害和病虫害。在2001-2013年的13年里,除了2002年、2004年以外,每年都因为连绵秋雨导致不同程度的红枣雨裂浆烂,红枣的雨裂问题成了影响枣区农民生产、生活、生存的重大问题,原来属于“不易裂果”“较抗裂果”的木枣成了遇雨就裂、十年九裂、裂了就烂的易裂品种;病虫害是仅次于雨裂浆烂的自然灾害,多年来由于防治方法不科学,人们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导致了同一种虫害年年多次打药,结果是害虫越来越多,天敌越来越少,尤其是2008年、2013年,病虫害泛滥成灾,导致全县红枣几乎绝产,也给枣农造成极大的损失。从去年和今年的病虫害发生和发展势头来看,病虫害将要成为比雨裂浆烂还要严重的自然灾害。

1.2不同地域同行产品竞争激烈

临县红枣主要受到新疆红枣产业的挤压。近年来,新疆红枣产业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黄金”产业,奋起直追,发展速度高于华北、中原老枣区,目标是打造“世界枣园”。新疆现已栽培有十几个大枣品种,种植面积超过27万hm2,接近全国红枣种植面积的1/5,产量超过了30万t,已经形成哈密、巴州、阿克苏、和田、喀什五大红枣产区,且枣果个大、色靓、皮薄、肉厚、味甜,并以高价占领市场。

1.3比较效益下降

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那时候一个农民工一天的工资仅10元,现在一个农民工一天的工资上了100多元还不好找。那时期1 kg卖5~6元的枣果到现在还是卖5~6元,有的年份甚至连这个价钱也没有人收了,枣农收入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临县红枣生产出现了严重危机。

在这些危机和挑战面前,枣区绝大多数人经过前几年的努力之后,对年复一年雨裂浆烂和红枣价格一年不如一年的局面,只好举家外出谋生,尤其是去年红枣几乎绝产后,留在村里的人口和劳力越来越少,村里多数是60岁以上的人,对于树小又稀的能种庄稼的枣树地还种一些庄稼,枣树结多少果不关注,不能种庄稼的

张德志: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枣树地就放弃了。现在枣区随处可见荒芜的枣园。在这些枣园里,地没有人耕作,草没有人去锄,虫没人去治,树没有人修剪,枝弱、叶小又黄,枣儿又稀又小,甚至秋后连打枣的人也没有。近年枣区又出现了“要想富,刨枣树”的呼声,临县红枣生产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这三大挑战,既有自然因素,也就是枣树生长前期干旱,枣果进入白熟期以后雨水较多导致的雨裂浆烂;也有人为管理因素,主要是枣农前些年枣价好时为追求产量,盲目地超量使用纯氮化肥(碳铵、硝铵、尿素),导致枣果产量升高了,质量却大幅度下降了,从而也降低枣果的抗裂性能;还有市场因素,由于红枣价格低廉,枣区农民对枣树病虫害防治的放松,致使病害虫泛滥成灾,尤其是近年发生的绿盲蝽和枣锈病,靠分田单干后各自为政再加上不懂防治技术的枣农几乎不可能解决。因此,就是在村里的农民,绝大多数对枣树的态度也是任其自生自灭,临县红枣将要走向经济林→生态林→薪炭林的毁灭之路。

2临县红枣生产的出路

2.1思想认识转型

临县虽然有2 000多年的红枣栽培历史,但在栽培管理上一直是粗放型的,即使成为全国红枣第一大县,生产上仍然是粗放管理。而面临着如此严峻的挑战和如此严重的病虫害,认识和管理上还停留在落后的经营管理、传统的生产方式、习惯的生产技术上,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了。向精细管理、集约经营的转型首先必须实现思想认识的转型。

2.2经营管理转型

一家一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大面积爆发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更不适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和实施有机生产。这几年枣树病虫害年盛一年,导致红枣减产、绝产的问题充分证明了这一问题。临县红枣生产的出路是实现有机生产,而合作生产是有机生产的前提。

2.3政策导向转型

政府应出台新的红枣生产政策,制定激励机制和处罚条例,引导产业发展。如:建立奖惩制度。枣区乡镇要把各村按户对枣园面积、株数、产量进行造册登记,并报县红枣产业局(或林业局)验收、核实备案。农户每年能正常管理的枣园,秋后由职能部门验收后每667 m2由县财政补助100元。查出撂荒枣园,每667 m2罚款100元。这种制度要坚持常态化。对连续撂荒3年的枣园,村委会可以无偿收回重新发包,政府可根据财政能力,在主要产枣区一个或数个乡镇枣区实施并在全县推广。再如支持合作经营。积极引导枣区农村成立红枣生产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生产。对一村成立一个合作社或按地形数户至数十户成立一个合作社统一经营的予以政策上倾斜、经济上扶持、技术上帮助。

2.4政府职能转型

目前临县红枣县职能部门由林业局、红枣局两个单位分管,虽无相互推诿、扯皮之嫌,但总不如一个单位责任心强、管理到位。枣区乡镇,尤其是实现枣园全覆盖的乡镇,属于农业系列的各基层站(农技、林业、农机、水利等)应进行合并,充实为经济林技术推广站,并要进一步促进政府公职人员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加强对红枣生产、加工、销售等服务。

2.5生产技术转型

临县红枣生产技术由常规生产向有机生产转变,是临县红枣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在这个转型过程中,必须由只重视化肥使用转变为使用有机肥、生物肥、绿肥、沼肥,改变施肥习惯上由地面撒施改为挖穴、挖沟深施;整形修剪必须放弃放任生长、树体高大不便管理的传统树形,培养矮冠、枝稀、方便管理的树形,推广“把树压低、枝拉斜,合理留枝、勤摘心”的整形修剪技术,进行三季修剪;在病虫害防治方面,要改变滥用化学农药以破坏生态平衡来维持红枣产量的做法,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防重于治”的病虫害防治方针,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逐步减少和停止化学农药防治的做法,实现临县红枣生产的可持续发展。

篇2:临县红枣简介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2009年06月12日 18:22:38 来源:新华网山西频道

红枣产业作为贫困山区临县的一项经济林果品产业,是立足当地有力的山区条件,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和品质优势发展起来的农民增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红枣产业已发展成为临县的特色主导产业。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临县红枣产业正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抓好红枣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快全县红枣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提出了“100万亩红枣林覆盖临县”的目标,按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思路,每年以 6万亩的速度发展密植优质枣园,不断扩大红枣栽植面积,举全县之力建设“全国红枣第一县”。目前全县红枣林面积已突破80万亩,覆盖16个乡镇、400余个村和30万农业人口;年产量达2.5亿斤,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规模之首;产值突破3亿元,占到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2%;红枣收入占枣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红枣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一是注重实施标准化管理。采用高标准水保整地、优良品种栽植、病虫害统一防治等措施建成了高家塔、开阳、庞家庄、雷家沟等一批红枣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实施“三集”水保整地、科学栽培、生态防虫、红枣气象信息预报、枣园放蜂等标准化管理措施,保证了园区红枣的正常生长。

二是注重发展优质化品种。在每年发展6万亩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对老枣园采取嫁接改良,每年完成品种改良2万亩,发展了赞皇、虎枣、木枣、金昌一号等20余个优质品种。2004年,山西木枣精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克虎镇3万亩有机红枣林通过国家70多项质量指标严格检验,全国首家通过中国认证中心红枣质量认证,获得了打入国际市场的第一张门票,树立了临县红枣在全国的品牌形象。

三是注重采取系列化加工。为实现红枣系列化生产,最大限度地挖掘红枣的增收潜力,组建了天渊、鸿潮、碛口红、奥华等20余家红枣加工龙头企业和200余个红枣加工户,依托建设的2000余座红枣烘干房,进行红枣的初精细加工,全县的红枣加工转化能力达20%。尤其是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通过积极争取,选定了天渊枣业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牛奶伴侣、碛口红工贸有限公司年产80吨红枣香精和鸿潮食品有限公司年产3900吨红枣系列产品的等3个红枣产业项目,纳入了市“双百双千”项目,这些项目产业链条长,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能够带动周边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

四是注重加快市场化营销。全县扶持了1000余名红枣经纪人常年从事红枣的营销,建立起了林家坪、克虎、三交、正觉寺4个红枣批发市场,目前正在建设大型红枣加工产地批发市场。通过发展天渊、鸿潮、碛口红等20余家红枣加工企业、建设红枣批发市场,推动了红枣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形成了“生产有基地,加工有龙头,销售有网络”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目前我县生产的真空油炸枣、贡枣、酒枣、黄河枣等二十余种产品已占领了东北、西北市场,并出口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五是注重搞好宣传。2008年以来,我们充分挖掘枣文化,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把枣树确定为“县树”。开展了红枣文化体系建设,组建了红枣网站,搭建了临县红枣与市场连接平台,宣传临县的红枣优势,展示临县的红枣产品。编写了《湫虹》红枣专刊,《红枣与健康》、《有机红枣管理知识读本》等丛书,为加快全县红枣产业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二、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地建设规模不大,管理方式粗放。临县每年栽植的枣林面积在6万亩以上,但由于苗木的品种、质量不高,农民整地标准、栽植密度不统一,加之技术水平低和后期管理粗放,造成幼苗成活率低和长势差的局面,导致红枣产量低而不稳。同时,主产区级别以农户个体种植为主,产地分散、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园林化红枣基地少,产业化和规模化效益难以发挥。

二是品质结构不合理,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侵袭。临县红枣优质品种较少,以木枣为主,颗粒较小,含糖量低,肉薄核大,市场竞争力弱。虽然近年来先后引进嫁接了部分赞皇大枣、俊枣、虎枣等,但较为零散,不成规模达不到优质目的,难以形成强势的吸引力。由于品种单

一、品质低下,枣树老化,产量下降,以至于面对突然来临的自然袭击难以承受。一种是裂果,表现为成熟期遇雨后果实开裂、霉烂;另一种是落果,表现为开花期受病虫害影响果实提前脱落。近两年来,临县红枣连续遭受了较为强大的春季红枣病虫害和秋雨裂果袭击,这两年病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受灾面积越来越大,受害程度越来越高,农民缺乏有效预防手段,致使临县80万亩红枣2007年几乎全部绝收,2008年又有30%绝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5亿元,农民损失惨重,纷纷对红枣产业失去栽植的信心,整个红枣产业发展正面临毁灭性威胁。

三是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县内红枣协会和合作组织少,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枣农管理枣园的能力弱。各职能部门对枣农和加工企业技术培训、信贷支持、市场销售等环节服务力度不够,受红枣生产加工季节性强,加工企业难以筹集大量周转资金来贮备加工原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枣加工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时也制约了红枣产业的发展。

四是产品深加工不够,产业档次不高。临县80万亩栽植面积,正常年景产量1亿公斤以上,全县没有一户成规模的红枣加工企业,仅有20余户小型红枣加工企业、加工量不达总产量的20%,从种植到采摘包装、储存到保鲜等生产全过程技术落后,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粗放的手段。受资金短缺、销售渠道不畅的影响,加工企业标准化技术的组装配套不够,不能实现优质生产,发展集约经营,提高产业效益,严重制约着红枣加工业的发展。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红枣生产无法进入有序市场指引下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致使近80%的红枣停留在出卖干果和鲜果初级阶段,价格由九十年代初期每斤原枣3元以上跌落为近年1元左右。作为临县农业发展的支撑产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影响。

五是品牌宣传滞后,营销手段落后。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广告社会。营销手段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化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皇帝女儿不愁嫁”等思维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巴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对于一户企业或者一个地域来说,要想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产品质量是关键,但是无孔不入的宣传战略才是迈向品牌的生命之门。由于现有的贮藏与营销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大都采用传统的营销手段,不能适应生产和市场流通需要。加之地方政府和企业自身品牌宣传培育工作滞后,培育地方自主品牌的意识不强,加之职能部门帮助枣农和企业打品牌树形象的力度不够、投大不到位,“临县红枣”品牌效应没有显现出来,以至于出现临县红枣企业挂靠外地红枣品牌闯市场的现状。

三、红枣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临县红枣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建成100万亩红枣产业基地。不光是量的目标,更是品质、管理、营销等生产环节的提挡升级。今后红枣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建设全国最优红枣基地,提高红枣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把临县红枣培育成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继续巩固红枣产业在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中的支柱地位,推动临县红枣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壮大基地规模。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规模才有市场,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也就没有竞争力,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纽带,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要重点发展和壮大加工企业,依靠龙头企业的内联外拓功能,实现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红枣与统一市场的对接,把基地、农户、企业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效解决生产与流通、生产与市场的矛盾,加快推行“加工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推动红枣产业做大做强。要充分发挥县内自然资源优势,通过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形成连片种植,迅速扩大红枣生产规模,3-5年内全县新栽植优质红枣林20万亩,实现八堡、克虎、曲峪、丛罗峪、兔坂、碛口、刘家会等7个乡镇的红枣林全覆盖,确保我县红枣面积达到100万亩,年产量达到3.1亿斤,年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枣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从而奠定我县红枣生产在全省、全市的主导地位。

二是加快品种改良和中低产枣园的改造,提高红枣质量。要协调组合科研力量,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组装配套实用技术,解决制约红枣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为培育地方优势特色品牌和红枣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同时,在重点红枣产区加强示范园区建设,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通过各种形式,把先进技术传授给农民,切实提高农民栽植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益,调动生产积极性,扩大生产规模。

三是全面推行红枣标准化管理,着力打造临县红枣品牌。全面推行无公害红枣标准化有机生产技术,实行枣园放峰、引水浇灌、枣园养鸡等生物防治病虫害措施,用有机肥取代化肥、激素,扩大有机红枣生产基地。推行红枣园标准化生产挂牌制度,通过检测对达到无公害标准的红枣园统一挂牌;健全红枣质量检测体系,按国际标准建立红枣质量检查中心,配备各种检测设备,规范红枣质量检测手段和规程;实行无公害市场准入制度,县内建立无公害红枣批发市场,达不到无公害标准的,不能打无公害的牌子,达不到有机红枣标准的,不准冒充有机红枣销售。

四是创优发展环境,增加红枣产业投入。加快发展红枣专业合作社,以红枣生产合作社为龙头,以各乡镇红枣协会为依托,加快对全县枣农的红枣无公害综合丰产技术的系列培训活动。同时,要为红枣产业化开发营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快规划建设红枣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交易加工、信息、储藏等区,使枣农和商家取得双赢。要创造条件,搞好服务,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临县进行红枣精加工、深加工,致力于培养一批红枣加工的技术人才、加工企业,开发红枣系列产品。要组建临县红枣销售集团,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红枣销售点,通过经纪人队伍把临县红枣销到国内外。建议上级部门建立直接投资机制,注入资金扶持贫困地区红枣产业开发。同时,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建立红枣产业开发绿色通道,在红枣产业开发用地、扶贫开发、技术、信贷、销售等各个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理顺各部门关系,从农民增收大局出发,给予支持。

五是强化服务,逐步完善流通体系建设。一是支持和引导红枣主产区建立红枣协会和合作组织,发挥他们在组织生产和流通方面的作用。二是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招商引资步伐,逐步完善流通体系的建设,积极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红枣产业流通体系建设,推动红枣产业整体效益提高。三要建立红枣病虫害联防机制。建议上级政府出资建立枣区病虫测报网,投资购置大型防虫器械,组织农民防治病虫害,保证红枣产品质量。四要建立红枣与农作物病虫害生物体系。通过引进既能增收又能制约红枣林地病虫害的农作物,在红枣林间空地种植,来实现生物互制,降低防虫成本。

篇3:临县红枣机械加工现状及展望

红枣作为山西省特有的农副产品, 与核桃、小杂粮一起被称之为“山西三大土特产”而闻名于世, 享誉全国。近年来, 随着山西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新农村建设中特色产业的不断壮大, 红枣已经成为山西省不少地方, 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

临县位于晋西北, 西靠黄河, 与陕西佳县、吴堡隔河相望;北接兴县;东连方山、离石;南与柳林交界, 面积2 971 km2, 地形以黄土丘陵为主, 地形破碎, 河壑纵横, 水土流失严重,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平均气温8.8℃, 无霜期170 d左右,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极易红枣生长, 红枣产量居山西省各县之首。全县人口60万, 红枣面积4万hm2, 红枣成了该县真正的主导产业。

2 开展红枣深加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临县红枣前几年的价格也与山西省煤炭价格一样, 不断攀升, 销路一直不存在问题。枣农只需卖鲜枣或干枣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收入。除了几个大型的红枣加工企业和一些加工专业户生产一些红枣蜜饯、糖枣和脆枣外, 农民根本就不去考虑红枣深加工、再增值的问题。因此他们对发展红枣深加工产业的兴趣不大, 投入不足, 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随着新疆和江西两地红枣业的迅速崛起, 特别是新疆作为新兴的红枣基地, 不断从内地引进优良枣树, 极大地丰富了新疆的优质枣种资源。他们在引进新品种的同时, 又把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和相关人才一并引入, 目前仅山西就有上百名“土洋”专家在那里从事红枣的种植和深加工等相关产业。同时, 新疆更具优势的自然条件, 产出的红枣品质比山西省还要好, 单产比山西省的高很多。除符合绿色无公害产品外, 甚至可以达到有机食品的标准要求。出现了市场前景广阔、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 在售价上, 特别是鲜枣的售价极高。其中一级骏枣售价达80元/kg, 一般每0.067 hm2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比山西省枣农收入高很多。良好的收益促使新疆红枣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如阿克苏地区, 仅仅5年时间, 红枣的栽培面积由原来的0.2万hm2迅速发展到5万hm2, 预计未来几年红枣的栽培面积将达到16.67万hm2。此外, 南方江西的鲜枣价格也比我省高出几倍。由于受新疆和南方红枣产业发展的影响, 山西省的红枣销售、特别是销往外省的鲜枣价格受到很大的影响。严重地冲击着山西省的红枣产业, 临县红枣的销路也受到很大的冲击, 价格受到很大的影响。枣农们感到了市场竞争的残酷和激烈, 真正地有了“狼来了”的感觉。

有了危机感, 必然要想出路。近两年山西省枣农对红枣深加工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迫切和渴望。一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红枣生产专业户纷纷要求开展红枣精深加工, 以此来减少卖鲜枣和干枣带来的风险。另辟出一个红枣生产的新市场。红枣深加工种类很多, 如加工枸杞枣、阿胶枣、脆枣、枣泥、枣糕、枣酱、枣脯、枣汁等。这些产品的出现, 增加了红枣的附加值, 延长了红枣的产业链, 与卖鲜枣、干枣相比, 虽然投资了一些设备, 但收益可以提高很多倍甚至十几倍。红枣深加工市场竞争的核心是深加工技术和设备的竞争。在这些红枣深加工产品中, 去核红枣是主要的深加工原料。所以红枣去核将是制约红枣深加工发展的“瓶颈”。

3 红枣去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山西省红枣加工企业和红枣加工专业户大都是由人工来完成去核这一过程。人工去核缺点很多, 如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多等缺点, 人工去核满负荷加工, 也只有5 kg/h。为了提高红枣去核效率, 一些生产厂家、科研院所先后研究试产出一批红枣去核机。主要有简易式连杆、手动、脚踩去核机, 槽式机械去核机和模具式机械冲核机等几个类型。但这些去核机的使用效果都不是很好。分析原因, 红枣去核存在四大难点: (1) 红枣个体大小各异, 虽然经过分选后的枣大小差异还是很大。 (2) 同品种外形大小差不多, 但枣核的大小却有所不同, 大核会造成卡机现象, 损坏了机械, 造成停机维修, 影响了工作效率。 (3) 一些异型枣如:大头尖尾, 扁平形, 两头粗中间细, 歪斜等, 很难用一般的机械式去核手段完成。 (4) 枣体胖瘦, 硬度不一致, 增加了机器去核的难度。红枣去核机对某些特定枣的去核效果是不错的。但由于红枣的形状不定性, 个体的差异性, 干鲜的软硬性和枣核大小不同性, 很难用一种纯机械式去核机全部满足不同品种红枣的去核要求。所以经常会出现: (1) 去核时乱抠, 不仅把枣肉挖掉, 而且把较小的枣挖破。 (2) 去核机不但没能达到去核的目的, 反而增加了红枣的破损率, 增加了枣农的损失; (3) 去核机“漏核率”很高, 冲针下去, 冲不到核常常空冲。因为机械式去核机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也就不可能推向市场。

4 纯机械去核机使用中的问题

4.1 漏核率高

由于红枣大小、形状的不同, 给机械去核难度增大。单纯机械去核会出现设计上的困难:按大枣尺寸去核设计时, 去小枣的枣核时会出现把肉去掉的现象, 按小枣尺寸去核设计时, 去大枣核时会出现去核困难导致漏核的现象。而且使用时极不稳定, 无法使用户满足。

4.2 破损率高

红枣去核机由于无法解决每个红枣的排序问题, 也就无法使冲核棒在冲核时, 每次都能准确无误地对准红枣长轴方向去核, 也就无法保证冲核时, 次次都能冲到红枣的中心。这样就增加了红枣的破损机率, 使红枣的利用效率降低。

4.3 损失率高

由于红枣含水量的不同, 在去核时会出现:含水量高的枣破碎率高, 而含水量低的枣, 去核时, 枣核中“抠”出的肉残留多的现象。这样就给红枣加工户带来一定的损失。使加工户的经济效益下降。

4.4 噪音大体积大工作环境差

机械式去核机在红枣去核时, 是靠机器冲杆的冲力进行冲击枣核, 为了去核干净, 生产厂家都在加大冲击力度, 加快冲击速度。由于设计安装时的不合理, 连接件和传动件上的噪音很大。这样在去核时会产生很大的噪音, 人们在这样的噪声环境下工作, 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此外, 同时为了提高生产, 把机子做的很庞大。既占地方, 效率也不高。

分析机械去核机出现上述不良现象的结症主要在于:红枣在冲核前不能精准定位, 定不了正确的中心, 冲针冲核时就会随机冲核, 乱“冲”乱“抠”, 破损就会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设计思路的落后。没有引用机、电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等高科技设计理念。为了要产量, 把机械做得很大、很复杂, 结果效果不佳。因此, 必须解放思想, 应当由科技部门牵头, 集中攻关, 研制新型高性能全自动红枣去核机。

5 高性能全自动红枣去核机研制的必要性

5.1 用全自动红枣去核机代替人工去核

红枣去核的应用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工, 将节省下的人工投入到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力急需型企业上, 可以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5.2 增加了红枣附加值延长红枣深加工产业化链条

红枣去核是绝大多数红枣深加工产品必须完成的工序, 去核后的红枣, 为红枣深加工提供了生产新产品所必须的原料资源, 使得红枣精深加工产品的品种更加丰富, 红枣的附加值得到增加, 从而提高了红枣深加工后商品的价格, 节约了加工成本、增加了红枣的销量。为红枣生产专业户拓宽了红枣利用空间, 延长了红枣深加工产业化链条。作用明显, 意义深远。

5.3 为销路差的红枣找到了市场打开了销路

被枣农称之为“劣质枣”的红枣, 其实是一些“肉质木, 糖分低, 口感差”的枣。这些枣在鲜食时没有市场, 卖干枣也不看好。还有一些树龄较长、未经改良的老枣树结出的红枣, 虽然口感差, 但枣的营养成份和营养品质一点也不差, 特别是微量元素的含量, 甚至比近年来改良和嫁接后的红枣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还要高。这些肉质粗糙、含糖量低、口感差的“劣质枣”经过红枣去核机去核后, 加工成贡枣、脆枣泥、枣糕、枣脯、枣晶等深加工产品, 为“劣质枣”找到了新出路, 创出了新效益, 卖出了大价钱。过去这些常常被贱卖的“劣质枣”, 经过去核机去核后, 加工成各种枣产品, 效益成倍增加。即减少了浪费, 又增加了收入, 深受枣农欢迎。

5.4 全自动红枣去核机安全效率高

手工去核, 效率低, 又不安全, 一不小心锋利的器具就会刺伤人。有些用户在食用红枣产品时, 会吃出指甲、血渍和手指肉皮等, 严重地影响了产品的信誉, 投诉现象屡有发生。此外, 人工去核时, 工人为图方便常常不按食品卫生要求去工作。特别是那些较小的红枣加工作坊和红枣加工个体户, 由于管理差、卫生意识差, 他们根本没有养成上班带手套、口罩的习惯。常是裸手去核, 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不说, 而且严重时, 会传播疾病。威胁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使用全自动智能化红枣去核机去核后, 减少了人工直接与红枣的接触机率, 降低了“病从口入”的风险。使消费者能吃到更安全、更卫生、更健康的红枣加工制品。

5.5 丰富了红枣市场带动了相关产业促进了区域繁荣

红枣本身就是一种大补食品, 其药用功能和保健功能早已被营养学界和医学界所认可。民间有“每天必食七颗枣, 远离疾病身体好”的说法, 所以民生红枣市场是广阔的。人们在食用了深加工后的红枣大补产品, 身体强壮, 延年益寿, 为社会的贡献就会增大。

红枣去核机的投放市场, 将会对红枣深加工产业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和创新作用。使得红枣深加工产品更丰富、销售市场更好。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如:红枣种植业、包装业、运输业、食品加工业、医药保健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当地的税收, 增加了税源,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摘要:红枣是临县的主要农产品。种植面积大, 品种好。目前临县枣农以卖鲜枣和干枣为主, 特别精深加工产品很少。针对临县红枣加工现状, 分析了当前推广应用机械存在的问题, 提出研制高性能全自动去核机的设想, 以促进临县红枣业深加工的发展。

篇4: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关键词:临县红枣产业;挑战;出路

文章编号:1005345X(2015)02001802中图分类号:S665.1文献标识码:B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至本世纪初,是临县红枣飞速发展期。在县委、县政府“东山核桃西山枣”“要想富,办学修路栽枣树”的号召下,至今全县红枣林面积已发展到15.7万hm2,覆盖16个乡镇、400余个村和30万农业人口,正常年份红枣产量超过2亿kg,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规模之首,产值突破6亿元,占到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2%,红枣收入占枣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红枣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2000年,临县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中国经济林名优特新之乡——中国红枣之乡;2004年,临县被中国果蔬专家论坛命名为“中国红枣产业龙头县”;2013年12月“临县红枣”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

1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

1.1自然灾害频发

自然灾害主要是气候灾害和病虫害。在2001-2013年的13年里,除了2002年、2004年以外,每年都因为连绵秋雨导致不同程度的红枣雨裂浆烂,红枣的雨裂问题成了影响枣区农民生产、生活、生存的重大问题,原来属于“不易裂果”“较抗裂果”的木枣成了遇雨就裂、十年九裂、裂了就烂的易裂品种;病虫害是仅次于雨裂浆烂的自然灾害,多年来由于防治方法不科学,人们大量地使用化学农药导致了同一种虫害年年多次打药,结果是害虫越来越多,天敌越来越少,尤其是2008年、2013年,病虫害泛滥成灾,导致全县红枣几乎绝产,也给枣农造成极大的损失。从去年和今年的病虫害发生和发展势头来看,病虫害将要成为比雨裂浆烂还要严重的自然灾害。

1.2不同地域同行产品竞争激烈

临县红枣主要受到新疆红枣产业的挤压。近年来,新疆红枣产业作为具有地域特色的“黄金”产业,奋起直追,发展速度高于华北、中原老枣区,目标是打造“世界枣园”。 新疆现已栽培有十几个大枣品种,种植面积超过27万hm2,接近全国红枣种植面积的1/5,产量超过了30万t,已经形成哈密、巴州、阿克苏、和田、喀什五大红枣产区,且枣果个大、色靓、皮薄、肉厚、味甜,并以高价占领市场。

1.3比较效益下降

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那时候一个农民工一天的工资仅10元,现在一个农民工一天的工资上了100多元还不好找。那时期1 kg卖5~6元的枣果到现在还是卖5~6元,有的年份甚至连这个价钱也没有人收了,枣农收入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临县红枣生产出现了严重危机。

在这些危机和挑战面前,枣区绝大多数人经过前几年的努力之后,对年复一年雨裂浆烂和红枣价格一年不如一年的局面,只好举家外出谋生,尤其是去年红枣几乎绝产后,留在村里的人口和劳力越来越少,村里多数是60岁以上的人,对于树小又稀的能种庄稼的枣树地还种一些庄稼,枣树结多少果不关注,不能种庄稼的

张德志:临县红枣生产面临的挑战及出路

枣树地就放弃了。现在枣区随处可见荒芜的枣园。在这些枣园里,地没有人耕作,草没有人去锄,虫没人去治,树没有人修剪,枝弱、叶小又黄,枣儿又稀又小,甚至秋后连打枣的人也没有。近年枣区又出现了“要想富,刨枣树”的呼声,临县红枣生产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

这三大挑战,既有自然因素,也就是枣树生长前期干旱,枣果进入白熟期以后雨水较多导致的雨裂浆烂;也有人为管理因素,主要是枣农前些年枣价好时为追求产量,盲目地超量使用纯氮化肥(碳铵、硝铵、尿素),导致枣果产量升高了,质量却大幅度下降了,从而也降低枣果的抗裂性能;还有市场因素,由于红枣价格低廉,枣区农民对枣树病虫害防治的放松,致使病害虫泛滥成灾,尤其是近年发生的绿盲蝽和枣锈病,靠分田单干后各自为政再加上不懂防治技术的枣农几乎不可能解决。因此,就是在村里的农民,绝大多数对枣树的态度也是任其自生自灭,临县红枣将要走向经济林→生态林→薪炭林的毁灭之路。

2临县红枣生产的出路

2.1思想认识转型

临县虽然有2 000多年的红枣栽培历史,但在栽培管理上一直是粗放型的,即使成为全国红枣第一大县,生产上仍然是粗放管理。而面临着如此严峻的挑战和如此严重的病虫害,认识和管理上还停留在落后的经营管理、传统的生产方式、习惯的生产技术上,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了。向精细管理、集约经营的转型首先必须实现思想认识的转型。

2.2经营管理转型

一家一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已经完全不能适应大面积爆发病虫害的预防和防治,更不适宜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和实施有机生产。这几年枣树病虫害年盛一年,导致红枣减产、绝产的问题充分证明了这一问题。临县红枣生产的出路是实现有机生产,而合作生产是有机生产的前提。

2.3政策导向转型

政府应出台新的红枣生产政策,制定激励机制和处罚条例,引导产业发展。如:建立奖惩制度。枣区乡镇要把各村按户对枣园面积、株数、产量进行造册登记,并报县红枣产业局(或林业局)验收、核实备案。农户每年能正常管理的枣园,秋后由职能部门验收后每667 m2由县财政补助100元。查出撂荒枣园,每667 m2罚款100元。这种制度要坚持常态化。对连续撂荒3年的枣园,村委会可以无偿收回重新发包,政府可根据财政能力,在主要产枣区一个或数个乡镇枣区实施并在全县推广。再如支持合作经营。积极引导枣区农村成立红枣生产专业合作社,进行合作生产。对一村成立一个合作社或按地形数户至数十户成立一个合作社统一经营的予以政策上倾斜、经济上扶持、技术上帮助。

2.4政府职能转型

目前临县红枣县职能部门由林业局、红枣局两个单位分管,虽无相互推诿、扯皮之嫌,但总不如一个单位责任心强、管理到位。枣区乡镇,尤其是实现枣园全覆盖的乡镇,属于农业系列的各基层站(农技、林业、农机、水利等)应进行合并,充实为经济林技术推广站,并要进一步促进政府公职人员由管理职能向服务职能转变,加强对红枣生产、加工、销售等服务。

2.5生产技术转型

篇5:临县红枣简介

1 临县中东部红枣产区的生产现状

临县中东部红枣产区是指临县除了沿黄红枣主产区以外,包括雷家碛乡的大部(主要是原雷家碛乡)、石白头乡东部(主要是原曹峪坪乡)、安家庄乡、刘家会镇的东部、林家坪镇的大部及招贤镇以北的三交、湍水头、车赶、大禹、安业、玉坪、临泉、木瓜坪、青凉寺等临县所有红枣栽培区。这里年均温度8~10 ℃,比沿黄红枣主产区年平均温度低1~2 ℃;年降雨量500~550 mm,较沿黄红枣主产区多50~100 mm;无霜期比沿黄地区短10~20 d。中东部枣区枣园面积约占全县枣园总面积的30%以上。

临县中东部红枣产区栽培的枣树品种,大多数还是木枣,也有一定数量的牙枣,此外,还有一些梨枣、骏枣、壶瓶枣等引进品种。虽然这一地区历来就有枣树分布,但大多数村规模小或为庭院、宅旁及村周零星栽植,人们一直以卖鲜枣为主,效益也不高。在上世纪80~90年代,随着红枣市场的升温,红枣价格走高,加之枣树适应性强、结果早、好管理,各地农民也趁热发展了不少枣树。到本世纪初,枣树也成了一部分村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以大禹乡为例,全乡现在共有枣园面积近340 hm2,正常年产枣超过100万kg,平均667 m2产200 kg,远低于沿黄红枣产区。这一地区大部分农民对枣树的管理历来就没有沿黄红枣主产区重视,甚至栽上树后不再进行管理,任其自然生长。时至今日,临县的红枣产业面临着雨裂浆烂和经济效益下降两大难题。在本世纪已过的12年里,除了2002年、2004年没有发生雨裂浆烂以外,其余年份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雨裂浆烂,轻则减产减收,重则绝产无收;和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相比,那时期中东部1 kg卖2~3元的鲜枣现在连2元也卖不到,甚至连这个价钱也没有人收了。枣农生存面临着严重的挑战,临县红枣生产出现了严重危机。在这一危机和挑战面前,中东部红枣产区农民大多数人面对年复一年雨裂浆烂和红枣价格一年不如一年的局面,只好举家外出,有一技之长的靠技术谋生,没有技术的靠出卖苦力谋生。现在留在村里的大多是50岁以上的人,对枣树还小、树又稀的、能种庄稼的枣树地还种一些庄稼,不能种庄稼的枣树地就放弃了。在中东部枣区随处可见荒芜的枣园。在这些枣园里,地没有人耕作,草没有人去锄,树没有人修剪,枝弱、叶又小又黄、枣又稀又小,甚至秋后连打枣的人也没有。

两大难题的产生,不仅有自然因素,主要是枣树生长前期干旱,枣果进入白熟期以后雨水较多导致的雨裂浆烂;也有管理因素,主要是枣农前些年枣价好时为追求产量,盲目地超量使用纯氮化肥(碳铵、硝铵、尿素),导致枣果质量大幅度下降,从而降低枣果的抗裂性能。再则,随着沿黄红枣主产区枣农对枣树虫害防治的放松,中东部枣区从来也没有的食芽象甲、桃小食心虫、绿盲椿象等害虫也泛滥成灾,枣农既不懂治虫技术,又因为治虫增加了红枣生产成本,致使在村里的农民绝大多数对枣树的态度也是任其自生自灭。

中东部的红枣生产真的到了收不抵支、没有保留和发展价值的地步了吗?笔者在工作中顺便走访了临泉镇前月镜村的刘狗则,他栽有1 hm2枣树,其中有1/3梨枣、1/3金昌1号、1/3木枣,一般年产枣7 500 kg,年收入3万元左右,667 m2平均收入2 000元;大禹乡后大禹村的张学贤,有枣树0.53 hm2,主要是木枣,还有部分梨枣、骏枣,年产枣近5 000 kg,年收入1.5万元左右,667 m2平均收入近2 000元。这二人的枣树收入,在当地是最高的,就是和同等枣园面积的沿黄主产区农民相比,经济效益还要好于沿黄主产区农民。他们的经验虽然不能全部说明中东部红枣产区的出路,但也可以说明中东部红枣产区红枣生产还是有相当好的经济效益的。

由于临县红枣产业化水平低、市场开发不足与缺乏品牌建设等原因,至今没有真正打开市场,尤其是中东部枣树更是栽植分散、面积小,难以形成规模经营;优质品种推广面积较少,经营枣业的企业基本上是沿用从农户手中或枣贩处收购——进行加工处理——进入市场的传统产销链形式,真正上规模、上档次、专业化的红枣生产企业和销售企业还没有形成。

2 临县中东部红枣产区产业发展的出路

2.1 采取综合措施,降低枣的雨裂损失

对于枣的雨裂问题,目前虽然还没有彻底解决的良方,但通过采取减少纯氮肥施用量、实行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改接一批早熟和晚熟优质品种的措施,以及延长红枣成熟期和采收期,就可以有效地降低枣果因降雨而导致的雨裂损失。

2.2 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促进枣产业发展

临县县委、县政府在积极培植现有“天渊”“奥华”“天然林”“母亲河”等红枣加工企业的同时,去年又引进“枣福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西中鹰大红枣产业有限公司”“吕梁丰润枣业有限公司”“山西红日子枣业有限公司”等国内大型红枣深加工企业,这些企业建成投产后,加上原有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能达到20万t,可为临县红枣生产开发更“精”、更“深”的系列产品,临县红枣以卖原枣产品为主将要成为历史。同时加强了专业机构和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成立临县红枣产业开发局,并开辟“临县红枣网”,为红枣生产提供了一个技术和信息平台。临县红枣生产即将在较短的时间内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2.3 加强管理技术措施

2.3.1 复垦,整修土地,科学施肥 中东部枣区的枣树现在至少有1/3土地荒芜了,应在春季惊蛰后开始复垦枣园,同时进行环状穴施追肥,肥料以山西省化肥厂生产的“天脊”牌硝酸磷为主,平均667 m2施30 kg,挖穴深度为30 cm,每穴施0.1~0.15 kg。追肥后,梯田地要修补地埂,坡地要整出鱼鳞坑,以利于保持水土。

2.3.2 合理整形修剪 采用发芽前(冬季修剪)用疏枝、回缩的方法把树压低,发芽后(春季修剪)用拉枝、撑枝等方法开张角度,生长期(夏季修剪)用抹芽、疏枝等办法合理留枝及采用摘心的修剪技术,调节枣树生长结果的关系。整形修剪过程中留下的直径超过3 cm的伤口,要涂保护剂腐殖·硫酸铜保护。

2.3.3 品种改良 临县中东部红枣生产区由于年均温度较沿黄产枣区低,无霜期较沿黄产枣区短,不能完全满足木枣对温度的要求,生产的木枣质量远不如沿黄产枣区。因此这一地区进行品种改良,比沿黄产枣区更为重要,可选用临县“大蜜枣”(早熟王)及引进多年的“大白枣”“金昌1号”、山西省果树研究所选育的“金谷大枣”、“晋赞大枣”、辽宁省朝阳市经济林研究所选育的“金铃长枣”(已引进)、“金铃圆枣”。

2.3.4 及时防治病虫害 中东部枣区枣树虫害主要是食芽象甲、绿盲椿象、桃小食心虫,重点防治时期是惊蛰后清洁枣园,刮枣树粗皮并集中烧毁,消灭潜伏在枝干和枯枝落叶上的越冬虫蛹;清明前后枣树发芽前要全面喷洒3~5 °Be石硫合剂,杀灭食芽象甲、绿盲椿象。5月中旬起至7月份在下一场好雨后,在上年有桃小食心虫危害的枣园地面撒辛硫磷粉并尽快浅锄,消灭羽化出土的桃小食心虫成虫,或在枣园挂桃小性诱芯捕杀桃小成虫。

2.3.5 加强花期管理,提高枣树坐果率 6月中旬喷1次15 kg水兑1支复方920+50 g尿素,以提高坐果率。6月下旬至7月隔10 d喷1次15 kg水兑50 g尿素+50 g磷酸二氢钾,促进枣果发育,减少落果。

2.3.6 秋施基肥,为来年稳产奠定基础 进入9月份,每667 m2枣树可采用环状沟施“吕梁环源有机肥厂”生产的有机肥(烘干鸡粪),每667 m23袋(120 kg),施肥沟深40 cm,为来年丰产优质奠定基础。

上一篇:贴近群众 服务居民 构建和谐社区下一篇:公司成立30周年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