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枣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24-04-16

红枣产业发展调研报告(通用6篇)

篇1:红枣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2017年以来,紧紧围绕县委确定的有机绿洲发展战略引领下的“一枣二蒜三畜四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发展思路,始终把红枣产业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推进乡村振兴的着眼点和着力点,以红枣产业提质增效为核心,为农民脱贫增收提供强有力支撑。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对在有机绿洲战略下如何依靠红枣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情况进行专门调研,并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产业发展现状

全乡红枣种植面积1.52万亩,占耕地面积69.5%,其中有红枣的贫困户271户、2836.9亩(其中户均10亩以上的117户、1933.3亩;10亩以下的154户、903.6亩)。红枣产业占人均纯收入的67.3%,依靠发展红枣产业实现了稳定增收。

由于各项管理举措为全乡枣农带来了效益,当前全乡枣农管理红枣的积极性、自觉性不断增强,各项技术措施落实比较到位,今年红枣坐果情况明显好于往年,红枣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经实地走访群众普遍反映:2018年红枣价格、产量及收入均与去年相比上升了30%左右,分析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积极推动枣园提质增效。以有机绿洲发展战略引领红枣产业发展,全乡红枣种植面积1.52万亩,申报有机枣园9181.2亩、占枣园面积60.4%,认证383.2亩,在有机红枣管理过程中,严格按《有机红枣栽培管理技术规程》进行管理,坚决杜绝使用化肥、化学农药,确保我乡有机红枣品质不断提升。今年以来,我乡按照县委要求,积极开展大树移栽工作,按照且末县密闭枣园简优化关键技术改造要求,对定干过低、底层果枝下垂退化的枣树进行逐步清理,并对密植枣园进行疏密,共完成红枣大树移栽227亩,枣园疏密1515.2亩。

二是实现标准化管理。乡村两级积极统筹各支力量组织群众实行红枣统一管理,尤其是病虫害防治、旋耕、抹芽、施肥等环节统一时间、统一标准,确保了我乡红枣产量,优化了我乡红枣质量。

三是强化技术培训。在红枣管理过程中,在每一个红枣关键管理节点及管理过程中,都及时有效的开展技术培训,每周一升国旗仪式后,专门留出时间对当前阶段性红枣管理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分管领导及林业技术人员经常在枣园检查指导,及时提醒管理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截止目前我乡开展红枣管理培训90余场次,参与干部群众2.1万人次,通过各类培训,80%的群众基本掌握了红枣常规管理技术,能独立管理红枣。管理水平明显提升。

四是认真开展红枣病虫害防控工作。为有效防控有机枣园枣大球蚧,今年春季共发放石硫合剂102吨,全乡所有枣园喷洒了一遍石硫合剂;在红枣病虫害防治关键时期发放苦参碱1吨,动员枣农购买使用苦参碱、矿物油等生物药剂进行防治药取得明显有效。

五是积极开展有机施肥工作。为培肥土壤,增加枣园有机质含量乡党委及各村广泛动员宣传群众广积农家肥,积造发酵有机肥830立方米;今年我乡免费向枣农发放生物有机肥435吨。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枣园管理不规范。全乡约有20%左右的枣农枣园日常管理不到位,管理积极性不高,技术水平较差,导致红枣产量低;部分红枣地套种小麦的,没有按要求留足营养带,影响枣树正常生长和通风透光,个别套种小麦的枣园小麦收割后,没有及时开展施肥灌水、修剪、病虫害防治工作,坐果情况较差。

二是红枣病虫害较为严重。当前部分农民对虫害预防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石硫合剂喷洒不够彻底全面,部分枣园枣大球蚧、红蜘蛛两种主要虫害危害依然严重。乡村包联干部和县直部门在下沉期间没有帮助农民抓红枣管理,在红枣病虫害防治、花果期管理等关键阶段,由于疏于帮扶监督,导致部分枣园坐果率低,红蜘蛛等病虫害危害严重。

三是有机肥施肥量严重不足。托格拉克勒克乡整体上养殖牲畜数量有限,乡内有机肥缺口量大,全乡大致仅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枣园能够达到每年每亩施2立方农家肥的施肥标准。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加大密植枣园疏密和大树移栽力度。按照县委决策,将推广“简优化”关键技术作为工作重点抓好抓实抓出成效,逐步解决枣园“三过”问题,彻底改善枣园通风透光条件,提高机械化程度,降低劳动成本。保证2-3年前完成全县密植枣园疏密任务。

二是高度重视红枣病虫害防治。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严格履行主体责任,始终不放松红枣病虫害防控这项基础性工作,要切实做好石硫合剂喷洒、树干涂白、枯枝落叶清理、全园旋耕等清园工作,最大限度的消灭越冬害虫,降低虫口基数。在关键防治时间节点,加大石硫合剂、苦参碱、矿物油等生物药剂喷洒力度。

三是加强农民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在我乡已有6个农民技术服务队的基础上,加大农民专业技术服务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发挥农民技术服务队传帮带和示范引领作用,重点对无劳动力的特殊家庭和管理不到位的枣园开展技术帮扶管理工作,补齐管理短板,整体提升全乡红枣产业发展水平。

四是加大贫困户帮扶力度。将271户贫困户的2836.9亩红枣管理与干部绩效挂钩、考核挂钩,通过帮扶干部、结亲干部帮助贫困户解决红枣修剪工具,解决农家肥,帮助修剪、抹牙,施农家肥,红枣大树移栽,帮助贫困户提升红枣管理效率和水平,让红枣产业成为贫困群众持续增收的主导产业。

五是加强有机红枣生产监管。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全程依法监管。坚持实行乡领导包村、村干部包条田、包联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包技术服务的包联制度,明确工作职责,强化责任意识,使各项有机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有机红枣名副其实,能够经受任何经验检测。

六是切实加大有机肥投入力度。要尽量保证每年每亩枣园至少施足2立方米以上的充分腐熟的优质农家肥和200公斤以上商品生物有机肥,保证枣园地力得到可持续补给,为生产优质红枣打牢基础。积极推广农家肥生物发酵技术,将农家肥、枣园杂草落叶、径粗小于3厘米的枝条粉碎后,掺入生物菌充分发酵后深施,最大限度的释放有机肥的有效成分。

篇2:红枣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红枣是我县的传统栽植果业。近年来,我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发展红枣产业作为兴县富民的战略重点来抓,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政策扶持、科学引导、突出重点、稳步推进”的要求,推进红枣产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企业化转变,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但至今红枣产业化进程缓慢,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出现了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在进一步壮大红枣产业上遇到了不少问题。为此,我们深入全县多个乡村及多家红枣加工企业,就红枣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实地走访调查。基本情况如下:

一、我县红枣发展的现状

(一)红枣种植及品种构成的基本状况。我县大面积有计划的栽植枣树始于上世纪末的退耕还林时期,之前的红枣栽植一直处于自发、盲目状态,处于发展的低级阶段。目前红枣保存面积16万亩,挂果面积10万亩,正常年份产鲜枣3万吨,产值近6000万元。现在黄河沿岸已形成长50公里、宽5公里的红枣林带,红枣收入已成为当地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其中樊家畔、下山畔等产枣大村的枣收入占农民农业总收入的90%以上,在东部沿黄红枣村的带动下,西部乡村红枣栽植与生产也取得长足发展。从2005年开始,张家山乡仅用两年时间,新建红枣标准示范园10000亩,覆盖全乡11个村,成活率达70%以上,加快了我县东枣西延的进程,扩大了红枣生产基地。1

(二)良种示范园已建立,单一品种的局面有新改善。为有效优化红枣品种结构,适应消费者需求,在我县品种选优的基础上,先后引进了油枣、梨枣、灵宝大枣、圆铃枣等新优品种,形成了齐家山、中心苗圃和康家塔为重点的新品种示范园,为扩大品种改良提供了条件。特别是引进的骏枣,干果重量、出肉率均高于本地木枣,可溶性糖和游离态氨基酸等营养成份含量也大于本地木枣,很有推广价值。

(三)科学栽培初见成效,丰产技术已被相当一部枣农应用。目前后焉村建成100亩矮化密植示范园,张家山乡应用“孟岔模式”流转土地1100亩,康家塔高接换优800亩,下山畔、王家圪崂按接改良500亩,并制定了详细的实施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相当一部与枣农十分重视红枣的经营管理,能够应用新的丰产技术,每年进行整形修剪,深翻改土、修集雨窖、培保水塄,施有机肥和复合肥,并适时防虫,使红枣中的科技含量稳步提高,扭转了原来的粗放经营模式。

(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枣树是抗旱适应性最强的树种之一,在黄土高原栽植枣树,不仅可减少干旱带来的经济损失,同时可以保护土壤,防止水土流失,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良好的经济效益推动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了重要作用,枣树逐步成为我县农村的“生态树”、“致富树”,同时栽植枣树也成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重要途径。

(五)红枣加工营销形成一定规模。近年来,我县红枣加工从无到有,逐步发展。目前全县有红枣烤炉600多座,大型加工企业光大、巨人、国丰等10多家,研制开发了鲜枣酥、紫晶枣、空心脆枣等加工品种,产品远销日本、韩国等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成为****红枣外销的窗口。

二、红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虽然近几年我县的红枣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但由于各种原因,依旧存在一些制约我县红枣产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一)品种单一。到目前为止,我县枣树品种基本上是木枣占85%,团枣、牙枣占14%,而新引进的优良品种仅占1%,在优良品种和类型未能形成规模,在如今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没有好的质量,最终会被淘汰,这对我县枣业现状不能说不是一个警示。

(二)基础设施落后。我县部分行政村交通状况很差,虽然有许多村新通了水泥路,但一遇雨,排水不畅,那确实是“水和泥”的路,只有三轮能够通行,大多数枣园没有田间生产道路,缺乏灌溉设施,离村较远的枣园防虫用水困难,加大了管理难度,制约了新技术的应用,影响了成品的采收速度,现有的条件根本不能满足红枣生产发展的需要。

(三)抵抗自然灾害能力较差。春季病虫危害、夏季落花落果、秋季裂果腐烂、冬季霜冻抽干,是红枣生产中普遍存在的四大问题,特别是2007年秋,阴雨连绵半个多月,全县红

枣普遍绝收,损失可想而知,严重影响了枣农的经济收入和积极性。

(四)缺乏规范管理和科学管理意识,部分枣农认为枣树适应性和抗病能力强,栽植管理简单容易,所在栽植中存在重挂果、轻管理的错误认识,以致幼树成活率低,生长量少,成型慢,造成了大量低起点、低标准、低质量的低产枣园,在成龄枣园的管理上采取的是传统的粗放管理模式,枝条生产无序,许多农民怕影响产量而拒绝整形修剪(老枝),致使红枣质量急剧下降,同时大量使用剧毒农药杀虫,单一使用化肥,致使红枣单产低、品质差,全县近5万亩枣园逐步变成低效枣园。

(五)产品加工量小,能力差,深加工不够,产业发展的层次不高。近几年,以烘干为主的初加工有所发展,但烤炉数量少,规模小。目前全县标准烤炉不足300座,农村小型土烤炉300余座,年加工能力不足红枣产量的20%,具有一定深加工能力的企业不多,而且加工量也很小。由于资金和技术等原因,难以开发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新产品,加之深加工跟不上,又没有高质量的冷库和气调库,绝大多枣农只能停留在出售鲜果和干果的初级阶段。从栽植到采摘包装,主要还用传统粗放的采收,标准化技术的组装和配套不够、不能实现优质生产和集约经营,产业效益低下。

(六)品牌培育滞后,带动力不强。我县红枣尤其是黄河

沿岸的红枣,无论在品质上还是在外形上都堪称一流,可时至今日,仍旧没有培养出自己的品牌,主要是由于培养地方品牌自主意识不强,没有长远眼光,看不到品牌对产品的带动及潜在价值的提升,以致“****红枣”的品牌效应没有显现出来。

三、对策建议及措施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加强枣园道路建设,切实解决交通运输问题,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加快通村油路建设。二是枣树周围建集雨坑,积极推广下山畔挖集雨窖的经验,在枣园高处修建集雨窖,遇到旱季即可灌溉,黄河沿岸和有河流经进的村庄,可积极修建抽水设施,解决干旱季节的灌溉问题。三是大力兴建烤炉力争在两到三年内新建烤炉600座,同时在红枣集中地建设高质量的冷库和气调库,延长红枣贮藏期。

(二)加强现代科技应用,普及红枣丰产技术,要积极总结现有的实践经验并予推广,努力建立人才培养和技术推广体系。一是要选取一些专业人员到大专院校、科研部门和生产单位进修学习及参观考察,以更新知识,提高技术水平;二是积极组建培训班,深入农村尤其是一些种枣大村进行技术培训,使枣农都能掌握和应用实用技术;三是红枣研究单位和科技部门要围绕红枣生产中的难点问题,确定科技攻关项目,尤其在抗旱、防裂和防治病虫害上下功夫,要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全程优质服务。

(三)大力引进优良品种,提高枣果质量。在市场竞争如

此激烈的环境下,果品本身的质量则占有市场的根本性因素,要扩大品种资源,优化品种结构,从外地引进名优品种,通过建立苗圃和示范园的形式,确定适应性强、丰产性稳、品质性优的品种予以推广。在推广中要坚持因地制宜,按不同类型和时段进行分区栽植,分类指导以发挥最佳效益。

(四)进行红枣的深加工,增加其附加值。在烘干等初加工的基础上,通过到兄弟县区红枣产业较好的乡村和企业学习经验,由政府支持新建一批影响力大、吞吐量大、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积极试验公司+农户的运作模式,使农民成为利益风险的分享者和承担者,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力争实现红枣企业的系列化生产、规范化管理和集约化经营,开发科技含量高、品种花样多、竞争力强的产品,树立自己的品牌,扩大知名度。

(五)加强宣传力度,切实拓宽红枣销路。建立专业性强、具有一定规模的红枣批发市场,使其成为知名度高、销售面广的产品集散地,积极培育市场营销网络,使用现代营销手段,在大中城市设立专门销售点,并通过代理商和批发商打开销售门路,拓宽销售渠道。同时要利用各种农产品展销会、经贸洽谈会和红枣交易会等机会,大力宣传*****红枣,广招客商,要积极探索利用现代网络发展电子商力,通过网络为消费者提供便利平台。

(六)建立有效激励机制。要在县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全县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都要树立“兴枣富农”的战略思想,把红枣产业作为“三农”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抓出成效。一是县、乡、村各级领导都要建立任期目标制,把发展红枣产业作为一项指标列入议事日程。二是计划、财政、扶贫、科技、金融、保险等部门要紧密配合,通力协作,人、财、物、技配套投入,形成合力,综合作用于红枣产业开发上,特别是县财政应拿出一定财力予以扶持,形成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户投入为主体,金融支持为补充的投资机制。三是县、乡要选择有代表性的村,抓典型、树样板、总结经验、辐射推广,使其中下山畔、樊家畔等老典型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再创业绩。

篇3:财政支持红枣产业发展调研报告

一、陕西省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作为全国五大红枣产业基地, 陕西在我国红枣产业中, 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目前全省种植面积达到285万亩, 年产量71.04万吨, 产值达23.42亿元, 基本形成了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优生区以生产优质干枣为主, 适生区以鲜食与制干兼用;关中沿泾、渭、黄、洛河流域鲜食、制蜜、制干三分天下的格局。2010年底, 榆林市红枣面积已达170万亩, 挂果面积135万亩, 年产量32万吨, 产值11亿元;其中清涧县红枣栽植面积70万亩, (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25%) , 挂果林面积50万亩, 年产量达15.5万吨, 产值达7亿元, 占农业总产值的58%, 农民人均收入中红枣产业提供的收入为2 280元, 占52%。红枣产业已真正成为清涧县富民强县的一项主导产业。延安市红枣面积为47万亩 (其中延川县41万亩, 占全市87.3%) , 挂果面积23万亩, 年产量5万吨, 产值5亿元;渭南市红枣面积为48万亩, (其中大荔县42万亩, 产量40万吨, 产值10亿元) 。

从陕西红枣近年来发展的态势来看, 一是鲜食枣的栽培规模、产量、产值、品种、技术创新发展提升很快, 已成为我省红枣产业中带动单位面积红枣生产力提高的新兴骨干力量。大荔县冬枣面积达15万亩, 进入收获期的冬枣平均亩收入达6 000元;大棚冬枣平均亩收入20 000元, 最高达50 000元以上;目前该县冬枣暖棚达3万亩, 每年以上千亩的规模发展。二是红枣建园质量稳定提高, 一大批高标准示范园, 为红枣产业转变发展方式, 提升管理水平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李新岗教授介绍, 近年来, 陕西红枣与同处黄河沿岸的山西相比 (山西红枣面积约300万亩, 产量30万吨) , 单位面积产量、产值上升较快, 在栽培方面, 具有较大优势。三是红枣低产园改造成效显著。以品种改良、树形改造、防虫防裂改方、管理模式改进和增肥、增水措施的四改双增技术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效果和巨大的推广潜力, 榆林市创立的“孟岔模式”、清涧县的惠国海枣园、佳县朱家洼乡脑畔疙瘩村武忠和等典型代表了红枣低产园改造的方向。四是产业化开发势头良好。储藏、加工等方面技术进步与现代物流配送相结合, 为红枣龙头企业扩展营销网络注入了强大活力。以清涧县巨鹰企业集团为代表的红枣龙头企业, 把“打造中国红枣第一品牌”作为企业奋斗目标, 以加盟大型超市和建立陕西特产专卖店为手段, 积极拓展销售市场, 扩大营销范围, 营销能力连年成倍增长, 2010年销售额已突破亿元大关, 营销业绩连续多年在国内红枣业位居前三。巨鹰的发展带动了清涧、延川枣农收入的增长, 验证了龙头带动战略的有效实施对基地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五是产业区域布局更趋合理。以晋陕大峡谷黄河沿岸红枣最佳优生区为主的陕北优质红枣制干基地、以无定河中下游、大理河两岸红枣适生区干鲜兼用基地和关中鲜食、制蜜红枣生产基, 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 与市场需求对接更加紧密。在市场导向作用下, 产业布局与红枣优良品种选择及配套的栽培技术、储藏加工技术相得益彰, 展示出旺盛的生命力。

近年来, 榆林、延安市及大荔县各级政府坚持立枣为业、兴枣富民原则, 积极加快红枣基地建设, 培育龙头企业, 强化销售服务体系, 延长产业链条。使红枣这一主导产业得到长足、快速发展, 从而成为农村区域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个重要支撑。

二、各地抓红枣产业采取的主要措施

(一) 制定科学规划, 为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发展红枣产业, 只有立足资源, 因地制宜, 制定出合理的发展规划, 才能使红枣产业科学、健康发展。省林业厅按照省政府2号文件精神, 编制了红枣“十二五”专题规划。各基地县坚持统筹规划、分类指导, 科技先行、创新机制, 市场引导、政策扶持, 使红枣成为山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清涧县始终坚持把红枣产业作为立县之业, 全力以赴, 重点突破, 科学构建了红枣产业战略发展五大目标、十大体系, 制定并出台了《中共清涧县委清涧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红枣产业化发展的决定》、《中共清涧县委清涧县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推进红枣产业化进程的决定》、《清涧县百万亩红枣基地建设实施意见》、《清涧县红枣基地示范园工程建设验收标准》、《清涧县红枣精品示范园工程验收及资金兑现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和具体实施意见, 鼓励引导农民栽植红枣, 促进了红枣基地规模化建设进程。

(二) 加强组织领导, 健全服务体系

为了使红枣产业发展有规划、有指导、有落实。枣区各级都建立健全了红枣产业开发领导机构, 围绕一个共同的目标,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坚持一个产业、一个规划、一项政策、一抓到底的工作方法, 充分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 挖掘社会各方面的有利因素, 明确目标和任务, 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清涧县把红枣作为主导产业来抓, 去年被列为陕西省唯一的“一县一业”红枣主导产业发展示范县, 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建立了中国清涧枣网, 形成了统一的销售网络, 从产品开发、商标注册、产品包装、产品销售等环节形成了产业链。大荔县冬枣研究所与河南“好想你”集团签定了合作协议, 引进山东绿香源果业有限公司香酥冬枣加工项目。下寨赵家密枣加工厂与日本“第一交易”株式会社达成蜜枣销售意向, 为大荔县蜜枣的销售开辟一条新的出路。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建立了以石槽孙家、安仁红星为主的30多个红枣专业批发市场, 在促进和规范红枣销售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 加强科技支撑, 全面推广红枣标准化生产技术

红枣基地县围绕标准化生产、从示范园入手, 制定生产技术规程。从育苗栽培、生产管理、贮藏运输、产品分级包装等各方面制定了严格的系列标准。榆林市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枣业科研基地, 开发研究红枣的种植、品种、病虫害防治、加工等关系到红枣产业发展的新技术。大力引进优良品种, 积极推广红枣丰产技术, 提高红枣产量、质量。创立的“孟岔模式”, 如米脂孟岔村、清涧惠国海枣园等。他们的主要做法:第一阶段, 能人探索、带头发展阶段;第二阶段, 支部引领、整村推进阶段;第三阶段, 产业升级、全面发展阶段。根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 (陕政发[2010]2号) 文件要求, 大力推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服务、产业化经营, 有效提高了我省红枣的质量水平, 创立了品牌, 增强了我省红枣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四) 整合支农项目, 加大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

各红枣基地县财政每年专门拿出专项资金发展红枣产业, 积极扶持红枣标准化生产、绿色认证、病虫害防治和专业合作组织, 促进了红枣产业的健康发展。同时, 结合财政支农项目多头管理、使用分散的实际情况, 按照统一规划、整合资金、捆绑使用的原则, 将省市财政安排的林业红枣专项资金、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资金、移民后扶项目资金、扶贫产业资金、农民增收七大工程资金、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进行整合使用, 扶持发展示范园、专业合作社。从2008年开始, 延安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 对红枣新建园按每亩150元进行补助;2010年佳县给矮密丰红枣示范园每亩补助500元, 给标准化红枣示范园每亩补助200元, 一般低产枣园改造每亩补助120元, 高接换头每亩补助800元;清涧大力整合农村和农业闲散资金, 鼓励在外的家乡人投资办厂入股;凡享受国家扶助资金的村庄及个人, 都要办红枣基地;为了解决基地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 采取部门协作、资金拼盘、各投其资、各记其功的办法, 县上通过全面整合林业、农业、水利、发改等各部门涉农资金, 加大了基地建设投入力度, 促进了红枣产业的迅速发展。

三、陕西省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陕西红枣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也存在着以下值得重视的问题。

(一) 财政投入不足

陕西省红枣种植面积仅次于苹果, 但效益较苹果尚有较大差距, 中省财政每年在红枣产业方面投入资金总量不足1 000万元, 红枣产业的投入基本依靠市、县两级财政投入。全省5个红枣产业大县清涧县、佳县、延川县、大荔县、子长县财政收入偏低, 例如清涧和佳县每年财政收入只有2 300万元左右, 虽举全县之力亦无法支撑红枣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尤其在良种红枣苗木的繁育、标准化枣园建设和产业化发展环节投入偏低。

(二) 产业化程度低

与发达省份相比, 陕西的红枣产业化程度低, 主要表现为:目前国内规模较大的红枣科研机构、生产企业逾40家, 河北 (8家) 、山西 (6家) 、山东 (8家) 、新疆 (6家) 、北京 (4家) , 陕西是五大生产基地之一, 却榜上无名;陕西红枣产品等客上门的销售方式依然占很大份额, 无法在终端市场形成有效营销网络。二是品种、品牌外向度小, 其表现是:外调苗木建园比例较大;没有在外省, 比如新疆建立陕西红枣品种生产基地规避风险, 扩展红枣品种和品牌。

总体来看, 按照做大做强陕西省红枣产业要求, 陕北产区的突出问题是:单位面积产量低, 管理粗放, 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有限, 产业科技含量有待提高;红枣建园标准不高, 特色优势品种比例低, 红枣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滞后;龙头企业规模小, 市场拓展能力需要增强。关中产区的主要问题是:创新成果受资金制约应用范围小, 技术推广示范有待加强;品牌建设不到位, 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受经济实力影响难以发挥;鲜食冬枣配套设施建设资金需求大, 市县财力难以有效扶持。

以上问题存在的原因是:由于红枣主要产区财力所限, 在红枣产业开发的良种繁育、科技示范、产业化建设等关键环节与发达省份相比, 建设资金不足是最大的制约因素。加大财政对红枣产业开发关键环节的支持力度, 对于我省红枣产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意义重大。

四、建议和对策

陕西省红枣产业应按照“科技先导、龙头带动、规模经营、项目支撑”的发展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转变发展方式和深入贯彻落实省政府2号文件精神为动力, 以有利于枣农增收、产业增效为标准, 坚持“突出重点、分类指导、规划先行、严格管理”财政扶持原则, 努力在“十二五”期间使红枣产业开发能够取得新跨越。

(一) 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从2012年开始, 逐年加大对红枣产业的投入力度, 逐步扩大扶持范围。积极争取中央财政对红枣产业的补助政策, 并设立省级红枣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督促市县两级建立或完善红枣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并逐年增加资金规模, 形成一个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逐步建立起以公共财政投入为主导, 多渠道、多层次的多元化投入的体系。省财政继续开展红枣政策性保险试点工作, 在清涧县、延川县各开展1万亩红枣保险, 通过财政承担部分保费, 使参保农户降低灾害带来的收入损失, 有效促进农民增收。

(二) 加强资金整合, 提高使用效益

按照“政府统筹、渠道不乱、用途不变、整合使用、各记其功”的原则, 依据《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核桃等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发展的意见》陕政发[2010]2号, 以县为单位, 整合各类涉及红枣产业发展项目, 在红枣产业发展规划区域内, 将林业、农业、水利、农业综合开发、扶贫、科技推广等方面的资金进行整合, 提高投资使用效果。鼓励5个红枣产业大县全部参与省级支农资金整合考评, 加大奖补力度, 促使红枣产业大县抓好新建园及老园改造的同时, 加大对红枣良种苗木繁育、标准化示范园和产业化发展的投入, 使资金发挥更大作用。

(三) 财政扶持主要环节

建议省级财政从以下几个环节加大扶持的力度。一是每年新建园20万亩, 每亩补助200元, 每年共安排财政补助资金4 000万元, 其中省财政补助2 000万元, 市县配套资金2 000万元。二是每年改造30万亩, 每亩补助100元。每年安排财政补助资金3 000万元, 其中省财政补助1 500万元, 市县配套资金1 500万元。三是红枣良种苗木繁育基地建设3 000亩, 其中良种繁育基地1 000亩, 良种育苗基地2 000亩, 总投资5 000万元, 财政补助3 000万元, 其中省财政补助1 500万元, 市县财政配套1 500万元。四是产业化发展资金, 每年安排财政补助资金800万元, 主要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烘干设备补助、红枣龙头企业新产品开发、营销网络建设等环节。其中红枣烘干设备补助每台套1.25万元, 省财政补助0.25万元, 市县财政配套0.25万元, 共补助1 000台套, 需500万元;另市县财政投入300万元在5个红枣产业基地县对新产品开发及营销网络建设等环节予以扶持。

以上环节共需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08亿元, 其中省财政安排5 250万元, 市县配套资金5 550万元, 并建议省财政将红枣产业补助资金列入年度预算, 建立我省红枣产业的长效扶持机制。

课题组组长:苏新泉

课题组副组长:乔朴曹恒

主要执笔人:张凌伟陈智勇

摘要:作为全国五大红枣产业基地, 陕西在我国红枣产业中, 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鲜食枣的栽培已成为全省红枣产业中带动单位面积红枣生产力提高的新兴骨干力量, 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布局趋于合理, 但投入不足的问题仍然突出。今后, 要建立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 加强资金整合,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从五个环节予以扶持。

篇4:中国红枣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建议

1庞大的产业规模

目前,我国除黑龙江省外,各省、市、自治区均有枣树栽培,全国栽培面积已达133.3万公顷,年产量约25亿千克,年产值接近200亿元,枣树已成为我国第一大干果树种。

《2006年中国林业统计年鉴》记载,我国枣总产量246.3087万吨,其中河北省90.9万吨、山西50.3万吨、山东37.0万吨、陕西16.0万吨、新疆15.3万吨、河南13.5万吨、甘肃7.0万吨、辽宁5.7万吨、宁夏2.2万吨、天津1.9万吨。

枣产业已发展成为一个事关全国贫困地区近千万人口的扶贫产业。在河北太行山区,河北、山东环渤海盐碱区,陕北黄土高原,山西吕梁山区,河南黄河故道风沙区以及新疆、宁夏、云南、广西等地的许多国家级贫困县、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枣树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50%以上,全国有800万~1000万人以枣产业为主要经济来源,主要分布于山、沙、碱、旱等贫困地区。

枣产业还是一个滋补强壮13亿中国人的健康产业:一个有着巨大出口创汇潜力的民族产业: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一个在山、沙、碱、旱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点产业。

2创造绿色财富的突破口

“绿色”与“财富”并不矛盾,搞好了二者完全可以相得益彰。笔者认为,发展枣树产业就是一个可以兼顾国家和农民利益、创造绿色财富的很好突破口。这是因为,枣树具有经济、生态、文化和政治四个方面的重要价值。

2.1经济方面

在枣树的各种价值中,经济价值是最早被开发和利用的。

7700年前:河南新郑出土的炭化枣核,标志着农耕文明尚未兴起之前,枣已被广泛利用。

3000年前:《诗经》中“八月剥枣,十月获稻”的句子,暗示当时的枣树与水稻齐名。

2000年前:《史记·货殖列传》记载“北有枣栗之利、其人与千户侯”等,枣已成为致富的摇钱树。

今天:枣产业已成为许多贫困县市的支柱產业。

河北沧县崔尔庄:靠枣树生产和流通,人均收入过万元。

山西临猗河东村:10年前就靠种植梨枣人均收入过5000元。

新疆阿克苏:5年内要发展枣树13.3万公顷,打造人均8000-10000元的支柱产业。

在全国各地都有667平方米产值3万。5万元的典型,如河北冬枣、山西梨枣、新疆引进的骏枣。

2.2生态方面

枣树的生态价值是最近几年才引起人们关注的。毫不夸张地说,枣树是经济林中生态价值最高的树种之一,它往往分布到最恶劣的环境,如河北、山东环渤海盐碱地区,太行山、吕梁山和陕北黄土高原干旱区,新疆绿洲边缘。

2007年9月,笔者在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周边地区考察了几天,给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两种树,一个是代表古老沙漠戈壁不屈精神的胡杨,一个是代表绿洲扩张和经济开发新希望的枣树。我曾问当地的科技人员和农民,你们为何不在绿洲和沙漠的交界地带大面积发展胡杨,那有多么壮观。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胡杨的经济效益远不如枣树,枣树不仅可以绿化,还可以增收,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据估算,目前全国有枣树林地133.3万多公顷(2万多平方千米),为我国森林覆盖率贡献了1个多百分点。在许多集中产枣区,枣树更是构成了森林的主体,对森林覆盖率的贡献率超过了50%。比如在河北省沧州80%的森林为枣树,太行山区的赞皇、阜平、行唐。吕梁山区的临县、石楼、柳林,陕北的清涧、佳县等50%的森林为枣树;在新疆阿克苏、哈密、和田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周边地区,枣树正在成为绿洲生态建设的主力军。

2.3文化方面

枣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俗:结婚,枣、栗子;节日,粽子。

文学:在历代戏曲、小说、诗歌、散文中。关于枣的故事不胜枚举。“牡丹花好空人目,枣花虽小能结实”。

中华国粹中药: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中列为上品,60%的中药方剂中用到枣。

北梦琐言:“枣林坪滨黄河西,有一张氏女,煮枣数日始熟,香飘千里,闻之。死者生,病者起”。

民间则有“一日吃仨枣,长寿不显老”;“男人不可一日无生姜、女人不可一日无红枣”的说法。

近期研究表明,枣有预防和治疗癌症、失眠多梦以及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作用。

2.4政治方面

历史上的民谣:“枣柿半年粮、不怕闹饥荒”。枣树曾是古代中国生活安定、政治稳定的重要因素。

抗日战争期间:陕北八路军,一把炒面,一把红枣,冬吃不冷,夏吃不热,携带方便,健身解饿,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如今:枣树成为许多山、沙、碱、旱贫困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摇钱树,成为党和政府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工作。枣产业如果出了问题,几百万人口可能会返贫:枣产业如果抓不上去。许多正在大力发展枣树的贫困地区的农民将失去脱贫和致富的希望。

可见。发展枣树效益多多,事关重大。

3空前的发展机遇

枣树具有风土适应性强、果实营养丰富、用途多样,便于管理,经济寿命长和适于长期间作、不与粮棉争地等5大独特优点。能同时满足国家生态建设和农民增收双重需求,成为近年来最受农民欢迎的经济林树种之一,

在我国加入WTO、经济全球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的历史背景下,作为我国特殊优势的枣树正在进入一个栽培面积和市场需求同步快速增加的大发展时期,目前仍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在高速发展。

如果能够一方面充分利用枣的营养丰富优势,打优质绿色牌,争创高档果品典范;同时利用其适应性强、耐贮藏的优势。打生态经济牌。扩大生产,争创大宗果品新局面。那么,枣产业的未来将是十分光明的。

只要充分发掘其内在潜力,枣产业有望成为年产值500亿甚至上千亿元的大产业,并一定能成为令国人骄傲与自豪的代表性民族产业。

4严峻的现实危机

尽管我国枣产业前途光明、潜力巨大,但同时面临着不可回避的严重危机。

4.1高速发展隐藏重大危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枣树栽培面积和产量增长了6倍以上,为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总体

看属于规模扩张型,盲目发展现象比较普遍。一些老产区迷信自己的品种最好。无限制地扩大规模,忽视市场调研和开拓,导致单位面积效益大幅下滑。新产区则缺乏整体规划和论证,盲目跟风外地经济效益好的新品种,常常出现因引种不当和栽培技术跟不上,致使栽后多年形不成经济产量,甚至导致毁灭性传染病害——枣疯病进一步蔓延成灾,农民损失惨重。有的地方则一味追求产量,滥用化肥、农药和激素问题严重。品质迅速下降,使整个枣产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

鲜食枣是市场空间最大最具发展前途的一类枣品种。但由于长期贮藏、设施栽培和不同成熟期品种搭配等方面技术没有跟上,鲜枣的周年供应甚至亚周年供应都无法实现,目前供应期只有3个月左右,严重制约了鲜枣产业的发展。另外,枣的采后商品化处理和加工增殖严重落后,带动性强的大型龙头企业队伍尚未建立起来。采后增值尚不到30%,这又反过来制约了农民的进一步增收。

一个蓬勃发展潜力巨大的民族产业需要政府科学的宏观指导和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目前这样的宏观指导和科技支撑显然是不够的。

4.2市场开拓滞后产业发展

枣产业发展的根本希望和制约点都在于市场,其中包括国内外枣产品当前的市场容量和对未来市场的开拓水平。这些年,我国枣产业的发展总体上看发展数量大有成效。但发展质量急需提高,市场开拓严重滞后。具体表现为:

(1)枣产品的国际市场仅局限于华人圈,在有50亿人口的非华人世界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是因为出口的干枣、蜜枣等传统产品不符合非华人消费习惯,而以营养见长具有巨大市场需求的鲜枣和功能性枣食品还没有真正打出去,目前枣产品出口量还不到总产量的1%;2006年全国红枣出口10717万美元(而早在1996年就达到过12468万美元)。

(2)枣的生产、加工企业规模偏小,市场开拓和竞争能力不足,消费者对枣产品及其食疗保健价值的了解也远未到位,没有充分调动起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

(3)品种更新速度慢、品种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变化了的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4)鲜枣周年供应和功能性枣食品等方面的技术开发滞后于生产和市场需求的发展。

4.3病害猖獗危及产业生存

枣产业的生存正面临枣疯病的毁灭性威胁。枣疯病俗称枣树的癌症。具有高致死、高传染特点。近年来,枣疯病每年导致3%~5%的枣树死亡,全国每年因之死树上千万株,许多枣园甚至著名枣区已因之被毁,经济和生态损失惨重。若不采取有效措施,20年后很多枣区将不复存在或失去其经济和生态功能。能否及时有效的控制枣疯病,已成为枣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头号威胁。可喜的是。河北农业大学已培育出高抗枣疯病新品种,并研制出高效治疗药剂,但新技术推广任务艰巨。难度很大。

此外,枣树上的另外两种病害近年来也愈演愈烈,常导致大面积有产无收。一种是裂果,表现为成熟期遇雨后果实开裂、浆烂,严重时失去经济利用价值;另一种是缩果病,表现为成熟期果实发生皱缩、凹陷、发苦,提前落果,因苦涩不堪食用,也无加工利用价值。目前,我国现有的枣树主栽品种大多不抗裂果和缩果病。近年来。这两种病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受灾面积越来越大,受害程度越来越高,常导致整个产区甚至多个产区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年经济损失高达数亿至数十亿元。同时,还会造成市场供应和价格的大幅波动。

5化险为夷的建议

针对枣产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国内外发展趋势,笔者认为枣产业要抓住历史机遇、实现历史性的大跨越,开拓市场是出路,做强企业是动力。改造农民是基础,完善政策是保障,先行科技是关键。今后应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5.1优化区域布局

大力提倡枣树生产向其优生区集中。其中:鲜食品种北上、南下即一方面向目前枣的分布北缘——冷凉地区(河北、北京、遼宁交界地带)进军,另一方面向南方——热带亚热带地区挺进(调节早晚供应期);制干品种向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的西部山区和北方的滨海盐碱区和河流故道沙荒区集中:加工、营销和研发向枣产业规模大且经济、技术和信息相对发达的东部省份集中。

5.2优化品种和产业布局

因地制宜地适当控制发展速度和规模,加快品种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做大做强鲜食枣产业,扩大中、早熟品种的种植面积,尽快实现周年、亚周年供应;适度控制制干品种规模,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大力开展传统枣产品改造升级和功能性食品开发。实现产业深层增值:着力培植区域性和国际性龙头企业(包括营销企业和中介机构),全力开拓国际市场。

5.3强化技术创新

(1)枣新品种选育(抗裂、抗病优良制干品种:中、早熟优良抗裂、抗病优良鲜食品种)选育和区域化试验,为品种更新换代和适地适栽奠定基础。

(2)优质鲜枣周年(亚周年)供应技术体系开发,为建设大规模的外向型鲜枣基地提供技术支撑。

(3)绿色简化标准化技术体系研发。确保外向型优质、安全枣产品基地建设。

(4)毁灭性重大病害高效治理新技术攻关(枣疯病、铁皮病、裂果),确保枣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

(5)枣果营养评价与功能性食品开发,推进枣产业深层增值。

(6)智能化枣产业技术和信息服务平台研究与建设,大幅度提高技术推广效率和普及范围。

5.4强化技术推广

树上品种调优。加快推广新选育优良品种,特别是利用新品种规模化高接改造传统品种。

树下生草养殖。推行树下生草(百脉根、扁径黄芪等)制度,提倡树下生态养殖(鸡、鸭、蚯蚓等)。

矮壮透光防病。推广矮化、控冠、透光技术(幼树矮化密植,成龄树落头、开心、拉枝、控冠改造),推行树干涂抹促花王、树上喷肥、树下有机肥等以替代传统的开甲和喷激素技术。

生物物理治虫。性诱集、黏虫胶、杀虫灯等物理杀虫新技术推广。枣疯病等综合治理技术(抗病品种、复合药品、专用药械)推广。

设施保鲜增值。示范推广可提前和延后成熟的鲜食品种设施栽培新技术,集科学采摘、长期贮藏、冷链运输和货架期保鲜于一体的鲜枣供应技术体系。

干制分级提质。人工干制、分级、免洗干枣生产技术。

精细加工增效。适口性好、优质、中低档、大宗新产品加工,营养、功能性高档产品。

智能信息务农。推广多媒体技术服务系统(基于计算机、互联网和VCD),建立村村(重点村)通的网络智能专家服务系统。

内外开拓市场,提质增效富民。

5.5大幅度提高组织化程度

1建议国家林业局成立枣产业发展领导小组。(贫困地区近千万人的主要经济来源,正在蓬勃发展的千亿元大产业)。

2健全行业协会,包括整合(联合)全国性相关行业协会,在集中产枣区建立集生产、营销、科技于一体的农民合作组织,

3在政府、企业、科技工作者和农民之间建立起共同发展枣产业的新机制。在技术层面上:

科技人员:研究真正解决问题的技术(实用、高效、简化、模块化、傻瓜化)。

各级政府:加大投入力度,鼓励研究开发并积极推广适合自己的技术。

企业:用好的技术增加经济效益,并担当起支持科技、帮助农民的职责。

篇5:红枣产业学习调研汇报会材料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的指示,由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熊辉银同志带队,自治区政协几位老同志和林业厅、我区红枣主产区地州、县市相关领导参加的红枣产业考察团,于6月13日至30日对河南、山西、河北、山东四省红枣矮化密植丰产栽培技术、枣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枣优良品种及品种结构调优经验、枣果贮藏保鲜技术、枣果人工制干技术、枣的营养和功能食品加工产业、红枣新品种、新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模式以及精深加工技术、红枣产业化发展方向等进行了重点学习考察。现将学习考察情况汇报如下。

一、我国红枣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枣树是我国有3000余年栽培历史的特有树种,在各地广为栽培。近年来,我国枣产业发展十分迅速,枣树栽培面积和产量每年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目前,面积已达2200多万亩(国家林业局统计),年产量突破230万吨,占全世界面积和产量的99%。其次为韩国,产量2万吨左右,尚不能实现完全自给。全国红枣品种近800个,其中已登记的704个,按主要用途,分为制干品种、鲜食品种、蜜枣品种、制干加工兼用品种和观赏品种五大类。黄河中下游的河北、山西、山东、河南和陕西五省,历史上是我国红枣的主产区,栽培面积和产量各占全国的90%左右,其中,河北省栽培面积和产量分别为441万亩和91万吨,代表品种为金丝小枣、婆枣、赞皇大枣、黄骅冬枣;山西省为550万亩(含间作面积),40万吨,代表品种为板枣、相枣、骏枣、壶瓶枣、梨枣、木枣;山东省为336万亩,76万吨,代表品种为金丝小枣、圆铃枣、长红枣、沾化冬枣;河南省120万亩,23万吨,代表品种为灰枣、圆枣、扁核酸、鸡心枣。从目前我国各枣区主栽品种的构成来看,北方绝大多数为制干或制干加工兼用品种,南方主要为蜜枣品种。

在栽培方面,一是枣粮间作稳步发展;二是矮化密植丰产园逐渐成为常规模式,不少地方还在探索每亩400株以上的超高密度枣园;三是无公害栽培迅速发展。

加工产品方面,枣树全身是宝。枣的加工产品已经发展到数百个品种,但制干仍是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初级加工方式,绝大多数采用自然晾晒。近年来出现了清洗分级后人工制干。加工产品除初级加工外,主要有果脯、罐头、饮料、果酒、果酱、蜜枣、枣醋、色素等,精深加工产品正在向药品、保健品方向发展。加工企业主要集中在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其中山东、河北、山西三省加工企业居多。枣树的树干材质坚硬,可加工木梳、制作乐器、雕刻工艺品等。枣核可用来制造活性炭;枣花蜜是上等蜂蜜,枣叶、枣树皮、枣树根、枣核、枣果、枣花蜜均可入药。

我国红枣及其加工品种,在国内主要销往南方和东北。在国外,远销五大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95%以上仍在华人圈。年出口量稳定在10000吨以上。出口品种主要为金丝小枣、婆枣、赞皇大枣、灰枣、鸡心枣和板枣等。

尽管我国红枣产业发展迅速,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外向度低。目前我国原枣及枣加工产品出口量还不到总产量的1%,且长期在东南亚和华人市场。二是新技术普及率低。各地虽然创造了一批优质高产的典型,但大多局限在试点和示范区里,全国红枣平均亩产只有200公斤左右,栽培管理总体比较粗放,新技术应用率较低。三是品种结构不太合理。制干品种产量偏大,专用加工品种严重缺乏,鲜食品种主要为中晚熟品种,枣树品种老化严重,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和高级化的要求。四是鲜枣贮藏技术还未过关。五是枣果的高新技术加工产品少,附加值低。六是枣疯病、缩果病、裂果等难以防治的病虫害日趋猖獗,严重影响着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四省红枣产业发展的主要经验与做法

(一)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是普遍实行的经营方针

四省区红枣基地建设真正体现了突出重点、规模发展、集中连片、铺天盖地,基地规模化、栽培区域化,参观考察红枣基地,令人置身于枣海,为这壮观的红枣王国惊叹不已。红枣主产县(市)种植面积最小的15万亩,最大的达30多万亩。河北省是我国枣树种植面积和产量最大的省,产量约占全国总产量的三分之一多,枣树面积居全省各林果树种之首,重点形成了太行山婆枣、赞皇大枣和黑龙港流域金丝小枣、冬枣两大栽培区域。太行山婆枣、赞皇大枣栽培区主要分布在太行山区中段的行唐、赞皇、阜平、曲阳、唐县等8个县,总面积约200多万亩,平均每个县达25万亩;黑龙港流域金丝小枣、冬枣栽培区主要分布在沧县、献县、泊头、盐山、海兴、黄骅、青县、大城等12个县(市),总面积约220多万亩。山西省运城市是我国枣树栽培历史最长的地区之一,“要想富,种枣树”已成为运城枣区农民的新时尚,红枣产业已成为当地“红色战略”的支柱产业,枣树栽培集中连片。目前,全市红枣种植面积达87.95万亩,年产鲜枣10.71万吨,原枣产值3.4亿多元。河南省新郑市是我国灰枣的故乡,生产的灰枣和鸡心枣驰名中外,全市拥有枣树22万亩、600万株,年产量3万多吨,主要分布在8个乡镇,形成了区域化布局、基地化建设、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化发展格局。山东省无棣县红枣栽植面积更是绵延广博,红枣产量雄冠华夏,全县枣园面积达115万亩,年产金丝小枣(干枣)4.3万吨,冬枣5.5万吨,产值4.6亿元,仅枣业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增收1000多元。

(二)高度重视红枣科研工作,大力推进品种良种化

近年来,四省依托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力量,加强技术服务。河北农业大学专门设有中国枣研究中心,是专职研究枣树的科研机构,对枣树早实丰产技术、枣品种选优、枣优质高产培育技术以及红枣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都有一定研究,在河南、山西、河北、山东等地建有丰产示范基地;山西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山西省果树研究所国家枣资源圃、山东省果树研究所干果研究室、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干果研究室等大专院校和科研部门,都是专职研究枣树品种、丰产技术及高新技术加工的科研机构,这就为四省红枣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此外,河南的新郑、山东的滨州、沾化等红枣大县都建有枣科所,科研力量雄厚,服务体系健全,为当地枣树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了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由于科研成果显著,四省的红枣产业枣树良种化、品种多样化的趋向相当明显,主栽品种明确,但品种更新换代的步伐日益加快。一方面,各地品种选优和积极引进优良品种已蔚然成风;另一方面,枣品种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革,制干、鲜食、兼用、蜜枣和观赏品种开始协调发展,早中晚熟有机搭配成为必然的选择。河北省现有枣树栽培品种120多个,但规模化栽培的品种主要有5个,即金丝小枣、婆枣、赞皇大枣、圆铃枣和冬枣,其中金丝小枣为第一大主栽品种,面积、产量分别占全省枣总面积和总产量的37%和42%;婆枣是第二大主栽品种;赞皇大枣为第三大主栽品种,是目前我国唯一已知的自然三倍体品种,也是河北省向外省推广面积最大的全国知名品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省枣总面积、总产量的10%。近年来,河北省还从地方品种中选出了一批新的优良品种,如制干品种金丝蜜、无核红、赞金、赞玉、赞宝、南宫大紫枣,鲜食品种月光、早脆王、悠悠枣,以及抗枣疯病品种星光等,目前已处于试栽推广阶段。山西省针对红枣立地条件的多样性和优特果多的特点,研究不同土壤、气候因素对枣树适应品种、产量、品质的影响,积极培育区域化、专用化的优生、适生枣树品种。该省凭借国家枣资源圃在太谷县的优势,不断调优品种结构,逐步实现枣树栽培良种化,确定了十个主栽品种。四省都在红枣主产区重点建设相应的良种采穗圃和良种苗木繁殖圃,为枣农提供高质量的苗木和接穗,从而加大了优良品种提纯复壮力度,然后引导枣农对劣质枣树进行分批更新,不断优化品种结构。

(三)依托科技服务网络,加大生产技术普及力度

一是科技服务网络比较完善。主产区县(市)一直把基层林业站作为技术推广的龙头,向枣农推广技术成果;层层建立红枣协会,上连科研单位,下连千家万户,开展技术承包,抓好技术服务;各乡镇建立果品技术信息服务站,各村配备数名技术信息员,家家户户都有技术明白人,真正构建起了比较完善的市、县、乡、村四级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为提高红枣基地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技术管理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加强红枣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红枣主产区组织果农严格按照《无公害红枣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和《无公害果品质量标准》进行生产,实行配方施肥、周年修剪、保花保果,坚决杜绝喷洒高毒、高残留农药,大力推行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等综合新技术。河北省沧州市红枣无公害基地认定面积达100多万亩,占全市红枣总面积的55%以上,其中,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基地达40多万亩,优质果率达到80%以上。

三是层层大力开展技术培训。以提高枣农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枣树管理水平为重点,聘请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进行技术讲座或现场指导;举办各种类型的技术培训班,培训技术人员和枣农;建立典型示范基地或示范村,帮助广大枣农掌握现代枣树管理新技术,树立依靠科技提高质量求生存促发展的新思想。山西省永济市还制定了通俗易懂、便于操作的《枣树丰产综合技术管理历》和技术操作规程,发到每个枣农手中,便于枣农提高技术水平,搞好枣树的田间管理。

(四)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努力实现生产经营产业化

四省在红枣产业发展上不断调整思路,把工作重点由过去只注重抓产前管理,转向既抓产前又抓产后、注重于产业链的延伸;经营方式由单纯抓生产管理转向抓红枣的产业化经营。河北省的做法一是始终把扶持和推动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进红枣产业优化升级的最佳切入点和着力点。制定优惠政策,扶持企业快速发展,各级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对重点龙头企业给予贷款贴息和财政补贴;金融部门每年从信贷规模中安排一定比例的资金,专项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对引入重点扶持的企业,在用地和税收方面给予优惠。二是面向市场,突出重点,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和组织。省林业厅按照科、工、贸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发展思路,组织实施“百龙腾飞”计划,筛选出20多家省级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扶持。通过建龙头、育龙头、强龙头、借龙头等形式,推进红枣产业化进程。三是实现了从物理加工到化学加工的飞跃。全省红枣加工企业大小达2000多家,加工量已占红枣总产量的25%左右,产值占枣业总产值的40%左右。初级物理加工产品主要有蜜枣、脆枣、阿胶枣、枣酒、枣茶等10余类50多个品种。近年来,新型枣加工产品如浓缩枣汁、冬脆枣、枣蜜素、枣精粉、枣含片等发展迅猛。功能性化学加工产品的研发势头十分强劲,沧州恩际生物制品公司就是一家集科研、产品开发、生产、销售于一体现代化高科技红枣保健食品企业,该公司引用世界一流的超临界萃取技术,提取红枣中的有效抗癌成分“环磷酸腺苷”,生产红枣提取物、红枣纤维素、枣多糖等产品,成为世界上第一家采用生物技术生产高档保健品的企业。四是不断进行产业经营机制创新。重点推广“公司+中介组织+农户”或“公司加基地连农户”的组织形式。

山西省从事枣加工的企业达500多家,其中,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50余家,年加工大枣30万吨,占当地红枣总产量的60%,加工产品的产值约10亿元,每加工1吨红枣约增值2000元左右。位于交城的山西天骄食业有限公司拥有资产1.75亿元,年加工红枣能力可达2万吨,年创产值13215万元,带动农户10000户,产品七大系列近百个品种,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产品远销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实施品牌创优战略,狠抓国内外枣产品的市场开拓

近年来,四省在市场开拓上坚持“开发一个市场,带动一项产业,繁荣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群众”的指导思想,加强红枣市场建设,大力开发市场,促进红枣销售。

一是积极开展红枣品牌战略,突出抓好品牌基地建设,努力培育精品红枣,努力提高市场占有率。实行统一技术、统一施肥、统一浇水、统一用药“四统一”的管理模式,鼓励和

引导品牌企业与农户对接,建立自己的品牌基地,确保红枣质量。四省规模较大、条件较好的红枣加工企业,都已取得ISO9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ISO14000国际环境保护体系认证,有的还拥有自主专利产品,河北沧县“好想你”、“枣香村”和“惠宜”牌枣产品,“沛然”枣汁等先后打入了全球最大的连锁超市——沃尔玛超市,取得了进军国际市场的通行证。二是组建红枣专业批发市场。河北省沧州市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了占地面积202亩、全国最大的“沧州崔尔庄红枣专业批发市场”,该市场由交易区、初级加工区、信息服务区、储运区组成,是一个集网上交易、电子汇兑、饮食住宿为一体的大型专业市场,2006年达到75万吨,交易额31亿元。市场交易范围扩展到全国及东南亚、欧美等1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红枣集散地。此外,河南新郑市的大枣批发市场、河北黄骅的冬枣批发市场、山东乐陵的红枣交易市场、河北赞皇的大枣交易市场,都是年交易额上亿元的红枣集散地。

三是大力发展红枣营销队伍。加强红枣专业协会和合作组织建设,提高枣农和枣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注重培养、建立、壮大业务精通、适应经济一体化要求的专业销售队伍和农民经纪人队伍;组建大枣经纪人协会,将千家万户的农民联合起来共同闯市场,同时,统一价格、统一标准、统一标识,杜绝无序竞争,提高枣农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四是加强红枣市场体系建设。以河南新郑奥星公司为代表的红枣加工、销售大型企业,为开拓市场,积极制定市场营销策略,重视建设网络销售体系。他们在全国各地建起了三种互相补充的销售网络。一种是在大中城市建立红枣经销商和代理点,尤其在南方省区,代理点几乎覆盖每一个大中城市;另一种是在大中城市建终端专卖店和加盟专卖店;第三种是在大型连锁超市形成销量稳定的销售网络。

五是组建红枣商务网站。河北沧州、山东沾化等地建立了专业枣类商务网站,注册用户达2万余家。山东裕华集团与中国枣研究所共同主办中国枣业报,及时准确地向枣农和交易者提供生产信息、库存信息、市场销售信息、气象信息及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通过宣传,沟通信息,促进了红枣产品的销售。

六是各红枣主产区充分挖掘枣文化资源,以枣为媒,进行对当地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度开发与利用,使人们增加对枣的了解,从而更加热爱枣、喜欢枣、研究枣、利用枣、消费枣。

三、几点启示和建议

(一)充分认识枣业对于解决我区农业结构性矛盾的重要作用,从当地实际出发搞好发展规划

枣树抗干旱,抗盐碱,耐瘠薄,易繁殖,好管理,结果早,寿命长;枣果不仅营养价值高、药用价值大,而且耐储藏、适合远距离运输,非常适合于在我区栽培。应作为我区南疆和东疆地区特色林果业的优势树种大力发展。

目前,全国大部分枣区,枣果成熟季节正逢雨季,常因降雨发生裂果、缩果病以及黑斑病,造成丰产不丰收,并且危害地区越来越广、危害程度愈来愈大,严重影响着内地各省区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而我区地理与气候环境优越,土地资源丰富,与内地比较,裂果病、缩果病以及黑斑病等红枣发展中的毁灭性病虫害发生率低,加之我区昼夜温差大,光照时间长,红枣的含糖量高,品质优良,这些客观条件,对我区发展红枣产业非常有利。因此,南疆、东疆适于红枣生产的县市要坚定发展红枣的信心,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因地制宜,科学规划,适地适树,规模发展。我们建议全区红枣的种植规模控制在300万亩左右(其中喀什80万亩、阿克苏80万亩、巴州60万亩,其它地州80万亩)。要选好优良品种,调整品种结构,根据市场需求,实行品种多样化、高级化。红枣品种一般以制干与鲜食兼用品种为主,把灰枣、骏枣、壶瓶枣、金昌一号等品种作为主栽品种;同时要根据市场需求,早中晚熟品种合理搭配发展鲜食品种。要抓好优良品种选育、推广和引进工作,加大对现有劣质红枣品

种的改劣换优力度,实行一县一品。

(二)重视枣业科研,完善服务网络,加强技术培训

从四省的经验和做法来看,特色林果业已成为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振兴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的主导产业,各省都高度重视,从省委、省政府到各级领导,分工负责,统筹协调,机构健全,同时,在红枣主产区组建红枣产业化办公室和研究所,机构健全,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完善,对特色林果业实行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质量标准,规范林果业产业化发展。

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南疆林果业将成为继棉花之后的又一个支柱产业。这么大的一个产业,迫切需要有一个专门的科研机构,一方面进行科学研究、建立良种采穗圃、红枣优良品种种质资源汇集圃,规范技术标准,最终实现品种良种化;一方面按照标准化的要求,进行产前、产中、产后的系列化全程技术服务,指导农民随时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品种结构调整。

建议自治区应抓紧组建红枣研究所,专门研究、推广、开发红枣的品种、田间技术管理、精深加工,开发红枣的保健与药用功能,发展高端产品。

要把培养农民技术员,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当务之急。建议各级财政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资金,采取各种措施,尽快培养一批了解市场信息,掌握现代林果管理技术,具有现代林业观念的农民群体,使每个村都有高素质的林果(红枣)技术员,每家每户都有一个管理林果的明白人,努力实现林果业的提质增效。

(三)加强集约化经营,实现枣产业的增产提质增效

要按照突出重点、规模发展的原则,加快我区红枣集约化经营、产业化发展步伐。一是栽培区域化。发挥区域优势,力争优势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南疆的和田、喀什、阿克苏地区,巴州的若羌、且末,吐鲁番地区的托克逊、鄯善,哈密地区的哈密市作为我区红枣重点发展区域,要进一步优化布局,扩充规模。二是栽培模式标准化。红枣栽培模式要以矮化丰产为主,为便于枣粮间作,采用4×1.5米或3×2米的栽培模式。加强田间管理,推广应用以“树开心、枝拉平、精细管、肥平衡、无公害、质先行”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方式,强化树上树下综合管理,加大红枣无公害、绿色果品标准化生产的力度,实现枣园增产提质增效。三是抓好示范基地建设。要把林果科技示范基地或示范村建设纳入林果主产区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主产区各级领导都应亲自抓好1-2个林果科技示范基地,并作为年终考核的指标之一,努力形成村村都有示范基地,每亩都是优质果园。四是强化枣果采后分级包装。大力推行干枣、鲜枣按品种进行机械化分级,同时,依据市场需求,积极开发小包装、礼品包装、真空包装等多种多样的包装形式。

(四)依托市场,搞活流通,大力推进红枣产业化经营

为了使1200万亩林果产品有一个稳定的销路,建议自治区重视市场对产业的带动作用,努力搞好红枣批发市场的开拓与建设。一是由于新疆本地消费能力有限,目前我区的枣业生产主要是依托内地市场。我们要把生产与内地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搞好区外乃至国外的农产品市场的开拓,推动红枣产业朝着外向型发展。二是在区内的农产品市场建设中,重视林果农产品批发市场体系建设。建议在南疆库尔勒建设现代化的林果产品批发市场,扩大乌鲁木齐北园春市场的果品批发业务,并使红枣产品在我区的果品市场中据有一席之地。建议自治区围绕着林果产业加速引进龙头企业。把特色林果产品加工业纳入自治区新型工业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大集团、大企业来我区投资林果贮藏保鲜与精深加工,逐步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新格局,不断推动地方经济持续、协调、快速发展。

(五)加大对以红枣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发展的投入

近两年自治区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用于果农培训、示范基地建设、良种采穗

圃与病虫害防治,但由于自治区财政还没有形成一个扶持林果业产业化发展的投入机制,资金规模与林果业发展需求还不太相适应。因此,建议自治区在红枣产业化发展中,调整地方财政支出结构,每年安排一定份额资金用于扶持红枣产业化发展,产区地县财政也要安排资金,用于红枣示范基地、良种苗木繁育、采穗圃建设和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培训、龙头企业扶持等。同时安排一定份额的资金,用于红枣精深产品开发研究,或与国内著名的食品、药品研究机构联合攻关,重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

各级金融机构一定要从加快新疆林果业产业化发展的大局出发,调整信贷结构,根据林果业建设的特点,增加对林果业产业化的长期限、低利息的信贷规模,对一些大型林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项目的贷款,各级财政要给予适当贴息。

(五)切实加强对林果业产工作的领导

篇6:成立红枣协会助推红枣产业发展

11月22日,xx红枣协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xx农业园区召开,标志着我县红枣协会正式成立。县委常委、政法委书记xx,副县长xx及县红枣协会全体会员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由xx主持。

会议听取了xx红枣协会筹备工作情况;选举产生了红枣协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及会长、副会长、秘书长、副秘书长等。xx当选会长,xx等6人当选副会长,xx当选秘书长,xx当选副秘书长。协会特聘xx为名誉会长。xx为红枣协会授牌,并代表县委、县政府对红枣协会的成立表示祝贺。

据了解,县红枣协会是在县工商联和xx农业园区的共同推动下,由红枣加工企业牵头,60多户种植户自愿参加而组成的非营利性社会团体。协会成立后,将按照“协会+公司+基地加+枣农”的整体发展思路,进一步做大做强红枣产业,对规范我县红枣产业发展经营秩序,促进红枣产业健康发展,提高整体开发水平和技术能力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着力破解园区农业转型升级,助推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xx在讲话中希望县红枣协会要强化发展意识,发挥我县红枣资源优势,引导红枣产业由传统落后的生产管理转向科学精细化的管理,形成协会、基地、农户、加工、营销的一条龙运行模式,帮助加工企业向现代科技水平的深加工发展,努力打造我县红枣实现标准化和品牌化;要强化竞争意识,着力提高全县红枣产业的质量和效益,充分利用技术力量,研制开发适销对路、高品质、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制定适应现代市场的销售策略,开拓稳定的销售渠道;要强化服务意识,制定红枣质量标准,大力发展会员,开展业务培训,发挥好桥梁纽带作用,履行协会的基本职能,探索和创新协会运行机制、运作方式,诚信服务、致富农户、做活红枣产业、实现多方“共赢”。

上一篇:大邑县骨科医院危重病人抢救制度下一篇:流泽中学乡村学校少年宫档案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