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县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4-04-14

临县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通用8篇)

篇1:临县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临县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在线投稿】

【关闭窗口】 2009年06月12日 18:22:38 来源:新华网山西频道

红枣产业作为贫困山区临县的一项经济林果品产业,是立足当地有力的山区条件,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和品质优势发展起来的农民增收产业。经过多年的发展,红枣产业已发展成为临县的特色主导产业。然而,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和自然灾害的频发,临县红枣产业正面临生死存亡的严峻考验,抓好红枣产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民增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红枣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加快全县红枣产业的发展,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县委、县政府提出了“100万亩红枣林覆盖临县”的目标,按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思路,每年以 6万亩的速度发展密植优质枣园,不断扩大红枣栽植面积,举全县之力建设“全国红枣第一县”。目前全县红枣林面积已突破80万亩,覆盖16个乡镇、400余个村和30万农业人口;年产量达2.5亿斤,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县级规模之首;产值突破3亿元,占到全县农业总产值的42%;红枣收入占枣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0%以上,红枣产业已成为全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

一是注重实施标准化管理。采用高标准水保整地、优良品种栽植、病虫害统一防治等措施建成了高家塔、开阳、庞家庄、雷家沟等一批红枣科技示范园区。通过实施“三集”水保整地、科学栽培、生态防虫、红枣气象信息预报、枣园放蜂等标准化管理措施,保证了园区红枣的正常生长。

二是注重发展优质化品种。在每年发展6万亩优良品种的基础上,对老枣园采取嫁接改良,每年完成品种改良2万亩,发展了赞皇、虎枣、木枣、金昌一号等20余个优质品种。2004年,山西木枣精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克虎镇3万亩有机红枣林通过国家70多项质量指标严格检验,全国首家通过中国认证中心红枣质量认证,获得了打入国际市场的第一张门票,树立了临县红枣在全国的品牌形象。

三是注重采取系列化加工。为实现红枣系列化生产,最大限度地挖掘红枣的增收潜力,组建了天渊、鸿潮、碛口红、奥华等20余家红枣加工龙头企业和200余个红枣加工户,依托建设的2000余座红枣烘干房,进行红枣的初精细加工,全县的红枣加工转化能力达20%。尤其是2006年以来,县委、县政府通过积极争取,选定了天渊枣业有限公司年产5000吨牛奶伴侣、碛口红工贸有限公司年产80吨红枣香精和鸿潮食品有限公司年产3900吨红枣系列产品的等3个红枣产业项目,纳入了市“双百双千”项目,这些项目产业链条长,具有较高的科技含量,能够带动周边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

四是注重加快市场化营销。全县扶持了1000余名红枣经纪人常年从事红枣的营销,建立起了林家坪、克虎、三交、正觉寺4个红枣批发市场,目前正在建设大型红枣加工产地批发市场。通过发展天渊、鸿潮、碛口红等20余家红枣加工企业、建设红枣批发市场,推动了红枣产业规模化、市场化发展,形成了“生产有基地,加工有龙头,销售有网络”的产业化发展格局。目前我县生产的真空油炸枣、贡枣、酒枣、黄河枣等二十余种产品已占领了东北、西北市场,并出口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家。

五是注重搞好宣传。2008年以来,我们充分挖掘枣文化,经县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把枣树确定为“县树”。开展了红枣文化体系建设,组建了红枣网站,搭建了临县红枣与市场连接平台,宣传临县的红枣优势,展示临县的红枣产品。编写了《湫虹》红枣专刊,《红枣与健康》、《有机红枣管理知识读本》等丛书,为加快全县红枣产业发展营造了浓厚的氛围。

二、红枣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是基地建设规模不大,管理方式粗放。临县每年栽植的枣林面积在6万亩以上,但由于苗木的品种、质量不高,农民整地标准、栽植密度不统一,加之技术水平低和后期管理粗放,造成幼苗成活率低和长势差的局面,导致红枣产量低而不稳。同时,主产区级别以农户个体种植为主,产地分散、集中连片的高标准、园林化红枣基地少,产业化和规模化效益难以发挥。

二是品质结构不合理,难以抵御自然灾害侵袭。临县红枣优质品种较少,以木枣为主,颗粒较小,含糖量低,肉薄核大,市场竞争力弱。虽然近年来先后引进嫁接了部分赞皇大枣、俊枣、虎枣等,但较为零散,不成规模达不到优质目的,难以形成强势的吸引力。由于品种单

一、品质低下,枣树老化,产量下降,以至于面对突然来临的自然袭击难以承受。一种是裂果,表现为成熟期遇雨后果实开裂、霉烂;另一种是落果,表现为开花期受病虫害影响果实提前脱落。近两年来,临县红枣连续遭受了较为强大的春季红枣病虫害和秋雨裂果袭击,这两年病害的发生越来越频繁,受灾面积越来越大,受害程度越来越高,农民缺乏有效预防手段,致使临县80万亩红枣2007年几乎全部绝收,2008年又有30%绝收,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5亿元,农民损失惨重,纷纷对红枣产业失去栽植的信心,整个红枣产业发展正面临毁灭性威胁。

三是组织化程度低,服务体系不健全。县内红枣协会和合作组织少,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低,枣农管理枣园的能力弱。各职能部门对枣农和加工企业技术培训、信贷支持、市场销售等环节服务力度不够,受红枣生产加工季节性强,加工企业难以筹集大量周转资金来贮备加工原料,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红枣加工企业的规模化发展,同时也制约了红枣产业的发展。

四是产品深加工不够,产业档次不高。临县80万亩栽植面积,正常年景产量1亿公斤以上,全县没有一户成规模的红枣加工企业,仅有20余户小型红枣加工企业、加工量不达总产量的20%,从种植到采摘包装、储存到保鲜等生产全过程技术落后,主要还是沿用传统粗放的手段。受资金短缺、销售渠道不畅的影响,加工企业标准化技术的组装配套不够,不能实现优质生产,发展集约经营,提高产业效益,严重制约着红枣加工业的发展。由于市场体系不健全,红枣生产无法进入有序市场指引下良性健康发展的轨道,致使近80%的红枣停留在出卖干果和鲜果初级阶段,价格由九十年代初期每斤原枣3元以上跌落为近年1元左右。作为临县农业发展的支撑产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影响。

五是品牌宣传滞后,营销手段落后。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广告社会。营销手段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信息化社会中显得尤为重要。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酒香不怕巷子深”、“皇帝女儿不愁嫁”等思维方式,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巴成为企业发展的桎梏。对于一户企业或者一个地域来说,要想做大做强做出品牌,产品质量是关键,但是无孔不入的宣传战略才是迈向品牌的生命之门。由于现有的贮藏与营销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大都采用传统的营销手段,不能适应生产和市场流通需要。加之地方政府和企业自身品牌宣传培育工作滞后,培育地方自主品牌的意识不强,加之职能部门帮助枣农和企业打品牌树形象的力度不够、投大不到位,“临县红枣”品牌效应没有显现出来,以至于出现临县红枣企业挂靠外地红枣品牌闯市场的现状。

三、红枣产业发展的对策和措施

临县红枣产业发展的目标是建成100万亩红枣产业基地。不光是量的目标,更是品质、管理、营销等生产环节的提挡升级。今后红枣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先导,以效益为中心”,坚定不移地建设全国最优红枣基地,提高红枣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把临县红枣培育成富民强县的支柱产业,继续巩固红枣产业在新农村建设和促进农民增收中的支柱地位,推动临县红枣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加快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壮大基地规模。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有规模才有市场,没有规模,就没有市场,也就没有竞争力,龙头企业是农业和农民进入市场的纽带,也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要重点发展和壮大加工企业,依靠龙头企业的内联外拓功能,实现千家万户分散生产红枣与统一市场的对接,把基地、农户、企业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有效解决生产与流通、生产与市场的矛盾,加快推行“加工企业+基地+农户模式”,推动红枣产业做大做强。要充分发挥县内自然资源优势,通过科学规划和正确引导,形成连片种植,迅速扩大红枣生产规模,3-5年内全县新栽植优质红枣林20万亩,实现八堡、克虎、曲峪、丛罗峪、兔坂、碛口、刘家会等7个乡镇的红枣林全覆盖,确保我县红枣面积达到100万亩,年产量达到3.1亿斤,年加工转化率达到50%以上,全县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000元,枣区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从而奠定我县红枣生产在全省、全市的主导地位。

二是加快品种改良和中低产枣园的改造,提高红枣质量。要协调组合科研力量,不断研究开发新技术,组装配套实用技术,解决制约红枣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关键技术难题,为培育地方优势特色品牌和红枣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保障。同时,在重点红枣产区加强示范园区建设,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科技培训活动,通过各种形式,把先进技术传授给农民,切实提高农民栽植技术水平和经营效益,调动生产积极性,扩大生产规模。

三是全面推行红枣标准化管理,着力打造临县红枣品牌。全面推行无公害红枣标准化有机生产技术,实行枣园放峰、引水浇灌、枣园养鸡等生物防治病虫害措施,用有机肥取代化肥、激素,扩大有机红枣生产基地。推行红枣园标准化生产挂牌制度,通过检测对达到无公害标准的红枣园统一挂牌;健全红枣质量检测体系,按国际标准建立红枣质量检查中心,配备各种检测设备,规范红枣质量检测手段和规程;实行无公害市场准入制度,县内建立无公害红枣批发市场,达不到无公害标准的,不能打无公害的牌子,达不到有机红枣标准的,不准冒充有机红枣销售。

四是创优发展环境,增加红枣产业投入。加快发展红枣专业合作社,以红枣生产合作社为龙头,以各乡镇红枣协会为依托,加快对全县枣农的红枣无公害综合丰产技术的系列培训活动。同时,要为红枣产业化开发营造一个宽松的政策环境,加快规划建设红枣专业批发市场,形成交易加工、信息、储藏等区,使枣农和商家取得双赢。要创造条件,搞好服务,吸引更多的外地客商来临县进行红枣精加工、深加工,致力于培养一批红枣加工的技术人才、加工企业,开发红枣系列产品。要组建临县红枣销售集团,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红枣销售点,通过经纪人队伍把临县红枣销到国内外。建议上级部门建立直接投资机制,注入资金扶持贫困地区红枣产业开发。同时,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建立红枣产业开发绿色通道,在红枣产业开发用地、扶贫开发、技术、信贷、销售等各个方面制定优惠政策,理顺各部门关系,从农民增收大局出发,给予支持。

五是强化服务,逐步完善流通体系建设。一是支持和引导红枣主产区建立红枣协会和合作组织,发挥他们在组织生产和流通方面的作用。二是积极协调金融部门,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加快招商引资步伐,逐步完善流通体系的建设,积极落实招商引资的各项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和民间资本,投资红枣产业流通体系建设,推动红枣产业整体效益提高。三要建立红枣病虫害联防机制。建议上级政府出资建立枣区病虫测报网,投资购置大型防虫器械,组织农民防治病虫害,保证红枣产品质量。四要建立红枣与农作物病虫害生物体系。通过引进既能增收又能制约红枣林地病虫害的农作物,在红枣林间空地种植,来实现生物互制,降低防虫成本。

六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发展氛围。一方面要积极办好临县红枣网站,扩大对外宣传窗口,及时发布临县红枣生 产、加工的动态,搞好与外界连接的纽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招商引资等形式大力做好红枣产业的宣传工作,将临县的红枣宣传出去,创名牌,创品牌,使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另一方面积极组织红枣生产企业、加工大户、红枣经纪人外出参加各类红枣博览会,积极推销产品,提高市场知名度,注重培育和打造“临县红枣”品牌。(中共临县县委书记、县长 刘永平)

篇2:临县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专业论文

佳县红枣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佳县红枣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摘要: 佳县红枣业已初具规模,已经能成为佳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本文分析了佳县红枣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科学策划佳县红枣产业发展布局的具体对策与思路。

关键词: 红枣业; 产业化; 佳县

中图分类号: 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3)02-0006-01

佳县位于黄河中游晋陕峡谷西岸,黄河自北向南流经县域73公里,区域总面积2029.3平方公里,辖8镇8乡,653个行政村,总人口26.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3.4万人。区域无任何工矿企业,经济发展主要靠农业支撑,属典型的纯农业县。农业经济中红枣经济收入占着主要比例,全县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红枣产值占着1/3还多,红枣业从经济收入量的角度看已经步入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行列。纵然,红枣业已初具规模,但产业自身发展问题多,矛盾凸显,严重抑制着红枣产业化的发展速度和质量。要使红枣业真正能成为佳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必须立足实际,研究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科学策划产业发展的布局与思路,并付诸实施。

一、佳县红枣产业化发展现状

(一)从红枣基地建设情况来看,佳县枣树栽培历史悠久。建国前,老百姓沿境内黄河、秃尾河、五女河等河流两岸零星无序栽植。建国后,农民又在自家的自留地田埂上零星栽植,使境内枣树栽植株数有所扩大。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红枣渐进入县境外的市场,给栽枣树的农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入。这种经济增长方式极大地刺激了广大农民,更多的农民开始买苗选种栽植枣树。县委、县政府为了引导农民科学、合理的栽植枣树,先后出台了《佳县60万亩红枣商品生产基地建设规划》、《佳县红枣产业发展规划》和拍卖五荒地促进红枣基地建设的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规定农民承包地新栽枣树70年不变承包权,坚持‘谁栽植、谁拥有、谁受益’原则,允许继承、转让、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拍卖,让农民吃“定心丸”,鼓励枣农多栽枣树,扩大红枣基地规模。目前,全县枣林面积已发展到60万亩,正常年景年均产鲜枣1.4亿公斤。

(二)枣树品种及分布、红枣品质及价格差异。佳县枣树品种繁杂不一,主要有油枣、木枣、团枣、赞皇枣、骏枣、梨枣、等三十多个品种。其中油枣、木枣占所有品种的90%以上,其它枣种零星夹杂分布。

(三)枣园抗灾能力及病虫危害情况。区域自然灾害主要有旱灾、阴雨连绵、冰雹、风灾、病虫灾害等,冰雹、风灾是局部的,需预防应急处理。旱灾、阴雨连绵灾、病虫灾害是时有发生,危害十分严重,常常造成红枣大面积减产,影响枣农经济收入。枣树病虫也是严重影响枣树生产的一个重要方面。佳县枣树虫害主要有枣尺蠖、枣牙象甲、枣粘虫、枣瘿蚊、枣龟蜡蚧、桃小食心虫、黑绒金龟等。枣树病虫害发生在枣区常见不鲜,它将会给枣农带来严重危害,因此需要认真研究加以防治,尽量将其危害降到最低程度。

(四)市场营销情况。佳县红枣自然晾晒枣均价3.5元/公斤、烤枣15元/公斤、熏枣6元/公斤、醉枣5元/公斤、保鲜枣8元/公斤,其营销渠道、营销区域及市场前景良好,目前在北京、内蒙、新疆、广州、深圳、西安、等10多个省市开拓营销市场及营销窗口100多个,将所产90%红枣销售在这些市场上,其次还有日本、韩国、台湾等地的客商也来此洽谈生意,购销红枣。虽佳县红枣基地建设较好,资源充足,但没有红枣营销的专业组织,这对红枣营销是一极大的限制。目前主要是靠农民分散经营、分散营销。

二、佳县红枣产业化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存在问题

(一)红枣基地建设制约因素。佳县红枣基地60万亩,都是枣农随意就近在品种杂而无序的母树林中刨苗,按传统栽植方式建起的。没有在优质母树林中选优质枣苗新建枣园,致基地枣树品种杂乱;枣园管理不科学。不能按枣树生活史适时实施锄草、松土、追肥、浇水、修剪、防虫等抚育管护措施,只是传统粗放经营;各级政府在红枣产业化发展中投入资金量很少,严重影响着红枣产业的健康发展;枣农对培养有机红枣产品意识低。大多枣农对有机红枣产品意识淡,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一味追求产量,不顾质量,在先进科技手段应用能力低下之时,好使用农药、化肥来提高红枣产量,影响着红枣经济的增长。

(二)红枣加工制约因素。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没有对红枣产品的需求调研分析,不掌握顾客对红枣产品类型的渴求;对区域内红枣产品种类没有调研分析,盲目生产、盲目加工,致加工混乱;对红枣基地情况没有透彻分析,盲目经营、生产,致使区域烤炉、加工厂、加工企业的类型组建等都是盲目的,没有预先的科学策划;区域没有企业经营管理、产品加工的领军人才,多是未经专业知识培训的农民、工人、干部等凭感情、热情在思谋筹划中加工、经营;资金来源少,没有较充足的流动资金,固定资产与流动资金比例失调;没有树立商品、品牌意识。

(三)市场营销制约因素。没有一批具备专业素质的市场营销人才。没有组建适应国内、国外红枣产品市场发展需要的具备专业素质的营销策划组织。没有真正组建枣农协会。红枣产品在进入流通市场前,没有经过专门组织负责的科学检测。县域红枣市场处于混乱无序的营销状况,至今尚未形成规范、有序、合理的营销体制和营销市场。

(四)红枣产业化经营存在的主要问题

1.“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机制尚未完善。主要体现在:一方面订单红枣的履约率很低,枣农和业主的合同意识较差。另一方面,项目前期投入错位。由于投入机制的不均衡性,使枣农与企业谈判中处于不公正的地位,在利益分摊上没有把枣农的投入纳入企业成本核算,使枣农不能获得产品的社会平均利润,而当遭遇风险时,损失最大的是千家万户的枣农。

2.产业发展的层次较低,科技含量不高。从行业类别来看,生产加工占了绝大部分比重,而市场开拓方面严重不足。导致整个产业化生产科技含量低,产品的成本高,市场竞争力弱。从红枣生产加工内部来看,由于注重短期效益,简单的红枣烘烤加工等占了较大比重,而红枣的深加工和产业链条延伸方面不足。

3.产业化发展缺乏有力地金融支持。在红枣产业化过程中,资金支持不力是制约红枣产业化的突出问题。金融支持是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资本来源。当前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较低。金融支农力度低的主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要原因在于红枣加工业自身的弱质性和脆弱性及商业银行发展战略的调整。

三、佳县红枣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一是县上要把红枣产业化发展列入其工作的主要议事,要把红枣产业化开发列入县委工作重要议事日程,拟定红枣产业化发展的制度,把红枣产业化纳入制度化轨道。二是成立红枣产业发展办公室,负责红枣产业发展的各个科研机构,协调枣农协会、红枣产品开发集团公司等的各种关系,为县委、县政府科学决策做好参谋。三是吸纳专门人才,组建基地建设、加工、市场营销及科技研究机构。四是合理规划新建枣园,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五是壮大科技队伍,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六是成立枣农协会,广泛吸纳区域枣农为会员,让会员真正成为协会的主人,积极参与红枣产业化的发展。七是组建红枣产品开发集团公司,把集团公司办成全县红枣产业开发的龙头企业。八是组建红枣产品营销市场。九是制定发展红枣产业化的各种政策。凡是有利于红枣产业化发展且符合法律法规的一切政策都能制定出台,为红枣产业化发展鸣锣开道。十要广泛吸纳资金,加大投入,搞好红枣产业化发展。

总之,只要能够按照上述研究实施,佳县红枣基地与红枣加工、市场营销组织既能健康协调发展,又能稳定安全生产;既有效防御了自然灾害,又增加了经济收益;既为枣农谋了福利,又为社会做了贡献,使红枣产业真正成为一个名副其实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篇3:临县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1. 气候资源优势

临县属大陆性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8.2℃, 平均日照时数2 771.5 h, 太阳辐射能量为563 360 k J/cm2, 无霜期160 d, 雨量充沛, 雨热同季, 年平均降雨量480~540 mm, 且集中在7月—9月, 雨热相对充足期正好与马铃薯块茎膨大期相吻合, 所产马铃薯薯块大、薯皮光滑、薯型整齐、品质较好。特别是较为充裕的耕地资源和土地条件, 为马铃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是全省马铃薯优势产区之一。

2. 科技支撑优势

全县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92人, 中高级以上职称人数达51人, 占农业技术人员总数的55.4%;20世纪90年代建成的临县脱毒种薯基地, 专门从事马铃薯原原种、原种繁殖和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及推广, 多年来一直进行一级种薯的扩繁和引进推广, 积累了马铃薯种植丰富经验。同时, 全县依托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科技入户等项目, 培训了一批繁育马铃薯的乡土人才。雄厚的技术力量, 为马铃薯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3. 交通区位优势

近年来, 临县先后争取到两条高速公路 (太佳高速、西纵高速) 、三条铁路 (晋中南出海通道、太中银铁路吕临支线、太兴铁路) 。目前, 太原直通临县的太佳高速已建成通车, 西纵高速公路和三条铁路全部开工, 加上紧邻正在建设的吕梁飞机场等, 全部建成后, 将实现四通八达的快速交通格局, 为马铃薯外运创造便利条件。

4. 劳力资源优势

临县劳动力资源数为22万人, 发展马铃薯具有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5. 政策支持优势

马铃薯是重要的粮菜饲兼用作物, 营养价值很高, 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 被誉为人类的“第二面包”。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马铃薯产业发展, 2006年《农业部关于加快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意见》 (农农发[2006]9号文件) 下发后, 山西省农业厅又把临县确定为“一县一业”马铃薯基地县, 吕梁市把马铃薯产业确定为“8+2”重点产业之一, 临县也相应制定出台了具体政策措施, 发展马铃薯产业具有政策支持优势。

二、临县马铃薯产业现状

1. 种植生产情况

临县是全省马铃薯种植大县, 2012年全县马铃薯种植面积20 000 hm2, 平均单产为820 kg/0.067 hm2, 总产量为24.6万t, 产值为2.58亿元, 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2.6%, 其中马铃薯人均收入达到520元, 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 144元的16.53%。全县23个乡镇560多个行政村约12万户农户从事马铃薯种植, 占全县行政村和农户总数的88.7%、85.7%。现已形成36个“一村一品”马铃薯专业村。

2. 良种使用情况

近年来, 临县把脱毒种薯推广作为马铃薯产业开发的突破口, 充实了临县脱毒种薯基地技术力量, 成立以山西鑫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龙头的种薯繁育企业, 建成了年产300万粒微型薯的组培中心, 开展了6.67 hm2品种对比试验, 并通过马铃薯良种繁育、“一村一品”、“一县一业”等项目, 引进推广了克新1号、晋薯7号、冀张薯3号、晋薯7号等脱毒马铃薯原种, 累计推广脱毒种薯1.33万hm2, 全县脱毒种薯覆盖率达到67%以上, 马铃薯单位面积产量有了较大提高。

3. 栽培技术情况

推广普及脱毒种薯良种良法, 实施机械化整薯播种、机械收获、起垄栽培、双垄沟全膜覆盖、病虫害综合防治、高巧拌种、机械铺膜等集成技术。

4. 加工销售情况

现已注册有山西鑫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临县祥和淀粉有限公司、临县兴龙粉皮厂、临县富民粉皮厂等5家薯产品加工企业, 拥有家庭小型加工坊120余家, 主要产品有精淀粉、粉皮、粉条、粉丝等, 产品畅销省内外各地。目前, 全县注册登记专业合作社30多个, 马铃薯从业人员约达48万人。

三、存在问题

尽管临县马铃薯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但是在良种繁育、栽培技术、贮藏加工、市场交易等方面还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 严重制约着马铃薯产业的升级。

1. 良种繁育相对滞后

由于马铃薯良种生产周期长、环节多、成本高、风险大, 加之临县脱毒种薯繁育体系建设起步较晚, 良种繁育推广仍然是马铃薯产业发展最大的制约因素。

(1) 品种 更新换代慢, 品种退化严重, 产量低而不稳。

(2) 主栽品种单一 临县种植的马铃薯品种以克新1号和晋薯7号为主, 由于多年种植, 对病虫害的抗耐性越来越差。并且适宜临县栽培条件的早熟品种、加工型品种和其他优势品种缺乏, 成为影响马铃薯产业发展最主要的难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3) 病毒检测不到位 由于检测仪器、检测设备和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随着全县种薯扩繁能力的提高, 加强病毒检测, 确保各级种薯质量成为当务之急。

(4) 种薯企业实力不强 目前, 只有山西鑫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一家种薯繁育企业, 年产微型薯300万粒, 可供0.2万hm2一级种薯, 带动能力有限。

2. 种植技术比较落后

重茬种植普遍, 农家肥料投入不足, 在化肥施用上重氮轻磷、钾, 基本不防治病虫害等, 全县马铃薯单产仅为820 kg/0.067 hm2。

3. 精深加工能力有限

目前, 临县注册粉皮加工企业仅有5家, 小型加工坊120余家, 年可加工转化鲜薯6万t, 消耗马铃薯量占马铃薯产量的25%, 且大多数加工企业规模较小, 设备档次较低, 设备改造更新滞后, 生产工艺较为落后, 加工深度不够, 淀粉提取率较低, 产品质量等级较低, 生产成本高, 企业利润空间小, 市场竞争能力较弱。

4. 贮藏设施标准不高

全县现有2 000 m2以上的大型种薯贮藏窖2个, 马铃薯贮藏主要依靠群众自建薯窖, 由于千家万户的贮藏窖容量小, 建设标准低, 通风不良, 设施较为简陋, 烂窖率极高。

5. 市场体系不够完善

马铃薯专业批发市场缺少, 市场不健全, 经纪人队伍较少, 马铃薯商品率不高。

四、临县马铃薯产业化发展对策分析

针对临县马铃薯产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全县在马铃薯产业发展中, 要按照“良种化、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思路, 加快建设完善马铃薯种薯繁育体系、生产基地体系、农技推广体系、仓储加工体系、产业市场体系等“五大产业支撑体系”, 加快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体系的发展。

1. 完善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体系, 实现品种良种化

加强马铃薯品种选育、种薯繁育、良种推广、质量控制等关键环节的技术创新与管理, 建立服务全县、面向全省的优质脱毒种薯繁育供应推广体系, 加快推进种薯良种化。要按照县里主抓原原种、原种和一级种薯扩繁, 乡镇主抓二级种扩繁的工作要求, 重点实施“3222”良种工程, 即:300万粒脱毒微型薯、20 hm2原种繁育基地、200 hm2一级种薯基地和2 000 hm2二级种薯基地为主要内容的马铃薯脱毒种薯良种繁育体系, 形成原原种、原种、一级种薯、二级种薯一条龙供应的良种繁育格局, 实现种薯生产质量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专业化、检测制度化。

(1) 原原种基地 要以临县脱毒种薯基地、山西鑫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为依托, 建设2 000 m2左右的脱毒马铃薯组培苗繁育中心, 配套工厂化生产的组培室、茎尖脱毒车间、病毒检验检测中心, 年产300万粒脱毒原原种 (微型薯) 的标准化钢架隔虫网 (温) 室等设施设备。组建马铃薯良种生产繁育协会, 大力开展新品种的引进筛选, 原原种的培育, 规范化种薯生产技术和商品薯生产实用技术研究, 为全县搞好技术服务。

(2) 原种基地 在海拔1 100 m以上的白文镇圐圙、梁家湾、阳坡等村, 按4年一轮作的要求, 每年建设集中连片的20 hm2、总规划建设80 hm2的原种生产基地, 为一级种薯繁殖基地提供原种, 满足200 hm2一级种薯生产基地用种需求。

(3) 一级种薯基地 在海拔1 000 m以上的白文镇秦家坪村、铁芦沟, 城庄镇明旺塔村、松峪里、程家塔村等15个村, 按3年一轮作 (轮作期内不能种植茄科作物) 的要求, 每年建设集中连片的200 hm2, 总规划建设600 hm2一级种薯生产繁殖基地, 形成年生产一级种薯5 000 t以上, 保证2 000 hm2二级种薯基地用种需求。

(4) 二级种薯基地 按两年一轮作 (轮作期内不能种植茄科作物) 的要求, 在海拔900 m以上的城庄、玉坪、临泉、青凉寺、雷家碛、石白头、大禹、木瓜坪等10个乡镇, 规划建设2 000 hm2、总规划建设4 000 hm2二级种薯生产繁殖基地, 每年产二级种薯4.5万t, 保证20 000 hm2商品薯生产用种需求。

2. 大力发展马铃薯商品生产基地, 实现种植规模化

要按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要求, 着力优化区域布局, 规范和有序推进农村土地流转, 实行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 推动马铃薯生产向优势区域集中、向规模基地集中、向龙头企业集中、向种植能手和大户集中。要通过项目、资金、技术、社会等各类资源优化配置, 重点建设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马铃薯产业带, 每个乡镇至少建立1个200 hm2以上集中连片种植带, 商品马铃薯种植面积稳定在20 000 hm2以上, 形成年产马铃薯45万t以上规模种植。

3. 积极推广马铃薯高产集成技术, 实现生产标准化

要大力推广标准化种植技术, 实施良种良法配套, 依托百亩示范 (1亩=0.067 hm2) 、高产创建、典型样板田等示范活动, 重点落实推广脱毒良种、高巧拌种、增施磷钾、平衡施肥、地膜覆盖、适时早播、深松整地、起垄栽培、中耕培土、科学管理、综防病虫、机械收获等高产集成标准化技术, 全面提高马铃薯生产水平, 努力使全县马铃薯平均单产由现在的820 kg/0.067 hm2提高到1 500 kg/0.067 hm2以上, 实现平均单产翻番。

4. 加强马铃薯仓储加工体系建设, 推进经营产业化

要以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为重点, 加强仓储加工体系建设, 加快推进经营产业化。

(1) 马铃薯精深加工体系建设 鼓励采取租赁、收购、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建马铃薯加工企业, 建议县财政每年设立300万~500万元“一县一业”马铃薯产业化发展资金, 对种薯基地、加工企业、微型薯推广、建贮藏窖、技术推广、市场营销等环节进行扶持, 重点支持山西鑫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临县祥和淀粉有限公司等成长性好、产业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企业进行改造升级, 不断提高装备水平和技术工艺, 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同时, 要积极争取实施马铃薯精淀粉节水技术改造、法式速冻薯制品等一批重大项目, 在城北现代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筹建马铃薯加工园区, 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 进一步壮大产业集群, 延伸产业链条, 提高产品附加值, 辐射带动全县乃至全省马铃薯产业的快速发展, 努力建成全省最大的马铃薯精深加工基地。

(2) 马铃薯仓储基地建设 按照种薯、原料薯、商品薯分级、分类贮藏的要求, 坚持深挖窖、广积薯、均上市、增效益的思路, 改进和创新贮藏技术, 加强大型贮藏设施、千家万户贮藏窖 (窑) 建设, 新建1 000 t以上大型贮藏窖10个, 500~1 000 t中型贮藏窖50个, 100~500 t中小型贮藏窖50个, 支持新建一批千家万户马铃薯标准化贮藏窖, 不断提升马铃薯标准化贮藏水平, 使全县形成多元、多层次贮藏经营格局, 使全县马铃薯贮藏能力达到45万t以上。

5. 建设完善马铃薯产业市场体系, 实现产品品牌化

篇4:临县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1当前南疆红枣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1当前普通干枣盲目发展导致面积及总产量猛增

目前南疆地区红枣产业无限制盲目发展,导致红枣面积过大。由于职能部门缺乏正确引导,加之枣农缺乏足够的市场意识,只看到前几年红枣干品高价位运行的丰厚效益就大面积发展,导致今日发展面积已经临近饱和,预估2011年南疆上述四大枣区干制红枣将猛增至近10亿kg!近几年南疆所产的干枣商品果价格较高,国内中低收入消费群体一般都接受不了且消费不起这么高的价格,预计将来这四大产枣区红枣商品果走到正常运行轨道后,价格将逐步回落到一个合理的水平!由于普通干枣商品果价格偏高及国内各地中低档普通干枣市场尚未完全建立等因素,必然给南疆普通干枣销售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

1.2南疆普通干枣果品质量(水分)标准化程度低

近几年,内地红枣收购客商及南疆红枣加工厂在10月中下旬就抢购枣农树上半鲜半干的含水量远未达标的红枣,2010年秋天多数红枣收购商,把含水量超高的半鲜半干的所谓干枣运回了内地,由于水分严重超标的红枣经过长途运输引发霉烂,故运回内地还未来得及再制干,就已损失了很多,导致亏了本。2011年南疆几大产枣区到10月下旬树上还满挂着红枣,出现无人收购的被动局面。根据近几年我们对这些半干半鲜红枣商品果进行含水量检测,结果含水量竟然达到了35%左右,有的抽检样品含水量竟然达到40%以上!而我国原商业部早在1978年就制定了红枣干果质量指标是含水量在25%以内,由于上述几大产枣区红枣含水量严重超标,虽然枣农短期内获得额外水分效益,而收购单位却亏了大本!从而严重破坏了南疆正常红枣产购销体系!若未来不及时对红枣干品质量标准化加以规范,从长远看有可能毁坏南疆红枣地域知名品牌!所以建议南疆地区职能部们应尽快制定红枣干品果的标准!从而尽快恢复南疆红枣在旨内的良好信誉及重塑质量信得过品牌!

1.3南疆当前干枣品种较单一,性状不够完美

在过去数十年间直至今天,南疆阿克苏、和田、巴州、喀什这几个大区仍然是以河南灰枣、山西骏枣为主栽品种,据不完全统计,这两个品种面积大约占95%以上,尤其是灰枣面积更大。根据我们多年检测及加工等多项测评,灰枣和骏枣品质也只是中等水平;而且这两个品种尚存在着多种性状缺陷,如灰枣果实虽抗裂,较均匀,但太小,商品性欠佳,直接影响了它的市场商品价值,也给工厂化深加工利用带来诸多不便!另外在栽培上丰产性较差,不开甲基本达不到理想的丰产效果,果实偏小且果肉品质不佳将会制约这个枣未来的市场前途!骏枣果实较大,丰产性也较好,但近几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南疆的气候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阿克苏过去每年的秋季基本无雨,而近年来在枣成熟阶段的9月份往往还会有零星降雨,2009年9月7日阿克苏地区就下起了几个小时的雷阵雨,使正着色的骏枣暴露出不抗裂的性状缺陷,从而引发果实的大量裂果,导致果肉霉变,直接影响了枣的内外品质。另外,骏枣果实大小不均匀,这给枣的分级也带来困难。同时由于骏枣干品皮较厚,经咀嚼果皮有粘连上腭的缺陷,尤其是全树外围暴露在阳光下的骏枣果面往往被阳光日灼皱缩呈“牛皮癣”状的缺点。由于这两个枣还存在着很多重要性状缺陷,这就给南疆未来红枣生产及红枣制品向深层次发展带来了较大障碍!应引起足够重视!

1.4普通干枣产量上升,效益下降

由于南疆7年前相继建园的枣树均先后进入丰产及盛果期,由于树龄及枣园面积不断增加,红枣干品总产量逐年大幅度递增,这势必导致价格的回落。那为何前几年价格较高呢?而且供不应求?主要原因是前几年新建的枣园刚挂果,产品总量较少。前几年南疆先后建园的灰枣、骏枣到2011年大多进入了丰产期及盛果高产期,故产量大幅递增,据预测,未来的几年南疆所产的普通灰枣、骏枣干品果价格肯定逐年开始走低到正常价格的水平,从长远看这是正常现象。

1.5国外红枣宣传及广阔市场尚未得到开拓

到目前为止,国际上除了韩国及亚洲少数国家认识红枣外,世界大多国家基本上不认识中国传统的红枣,也谈不上有消费的习惯了,更谈不上在欧美等国家的市场占有率了!红枣具有丰富的营养及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能,能促进人体细胞的生成,降低血清胆固醇,提高血清白蛋白,保护肝脏,富含维生素C及铁、钙等微量元素,对老年骨质疏松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而且对辅助防治贫血也具有很好的功效。所以当前对全世界消费者全面地宣传红枣的营养价值,充分认识红枣强大的生理功能,积极开拓广阔的市场,这显然是十分必要的。

2南疆未来干枣产业发展的对策

2.1干枣果品质量标准体系应尽快完善

结合国家相关部们制定的红枣质量标准及我们多年红枣生产技术提出红枣果品质量标准,干制红枣感官质量是果肉微硬而富有弹性,手捏指压干枣不破裂,压后能恢复干枣原状。尤其红枣干品含水量应在25%左右,如果含水量超过28%会因红枣果肉酵母菌、霉菌等微生物活动而导致变质。由于近几年南疆红枣俏销国内各地市场,致使大多枣农对于枣果品质量注意不足,不少枣农把此期果肉较软、不耐捏压、半鲜半干所谓干枣商品果,都堆放在露天的箔帘上暂贮待售。客商收购这类红枣后,必须再作干燥处理,才能安全贮运销售,以致经销者没有安全感,影响了正常销售。所以,南疆红枣产区今后必须注重干果质量,以免出现干枣滞销跌价、丧失名优品牌的被动局面!

2.2限制普通于枣面积,倡导适度发展高品质大果型高档干枣品种

南疆红枣产业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有两个重大问题,是继续发展普通于枣呢?还是发展高档干枣?分析认为如继续坚持发展普通干枣品种,未来这项投资及产业肯定面临风险!由此会引发效益进一步下跌甚至烂市的重大风险!因现在市场已经暴露出价格逐年下跌的事实,随着这40万hm2枣园陆续进入盛果期,干枣总产量将显著提高,销售形势将更加严峻!所以现在一方面在稳定现有灰枣、骏枣产业的基础上.适度发展高品质高档大果型干枣产业,才是南疆红枣产业的唯一出路及明智之举!才能让南疆从事红枣产业的同仁看到产业的光明!

2.3适度发展高档干鲜兼用或高品质鲜食枣产业

篇5: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

摘要:本文介绍了陕北红枣的现状和发展优势,分析了红枣产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促进陕北红枣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路与对策。关键词:红枣;产业;问题;对策

一.现状:枣树是我国最具民族代表性的果树之一,早在远古时代它就与桃、杏、李、栗并称为我国的“五果”。目前随着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退耕还林的开展,作为陕北地区特殊资源优势的红枣产业出现了迅猛发展的新势头,红枣产业从面积、产量、栽培管理、果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方面已形成初具规模的产业系统,红枣主要集中在陕北黄河沿岸,年产约20万吨,居全国第五位,近年红枣产业发展前景看好。

二.发展优势:1,栽培历史长,品种多。

陕北黄河沿岸河谷地带是中国枣的起源中心,距今已有两三千年的红枣栽培历史。陕西省佳县朱家洼乡泥河沟村至今仍保存有1300 多年的枣树群。20 世纪80 年代枣资源调查表明,陕西共有138 个品种,5 个变种,而陕北就有100 多个品种,其中鲜食品种和蜜枣品种主要有世川狗头枣、牛奶脆枣、高园团枣、梨枣、脆枣等,制干品种主要有佳县油枣、大木枣、方木枣、长条枣等,抗裂果品种主要有陕北白枣,还有极具观赏价值的磨盘枣、羊奶枣等。近年来,陕北地区又相继从外地引进、筛选出一批优良品种并具备了一定栽植规模,如西农1 号,赞皇大枣、骏枣、晋枣、梨枣等,特别是经过多年选育已通过陕西省审定的晚熟制干枣新品种“佳县长枣”,长势旺、抗旱、耐病薄,早熟、丰产、个大、色红、肉厚、味甜,熟期可避开雨季,发展前景看好。长期以来,枣区群众采用根乐苗建园,自然变异类型很高,丰富的枣品种资源为陕北红枣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自然条件好,栽培面积大。

陕北黄河沿岸土石山区为暖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干燥少雨,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土地广阔,年降雨量490 mm,年日照时数2700 h,生长期昼夜温差15 ℃以上,人均耕地0.2 hm2 以上,属于枣的优生区和主产区。近十年红枣产业发展迅猛,2008年栽培面积11.88 万 hm2,年产鲜枣约34.9 万吨。生产的干枣具有个大、色红、肉厚、核小、糖量高、品质佳、无污染、耐贮运等特点,驰名中外。1.3 产业化体系正在形成,发展前景广阔自陕北红枣基地(百万亩)建设及产业化开发项目实施以来,鲜枣年产量迅速上升,加工量持续增加,以企业为龙头的产供销体系正在形成。据统计,陕北已成立红枣加工企业60 多个,年加工能力约8 万吨。加工品主要是烘烤干枣,其次有蜜枣、酒枣、熏枣、枣酱、枣酒、枣泥、枣醋、枣汁、枣露、速溶固体饮料、高维C 香脆枣片等产品。红枣产区建立了3 0 多个批发市场,以南方和东北市场为重点,全国大中城市设有干枣及其加工品销售网点,枣产业体系正在逐步形成。

3,企业建设已显成效,发展前景广。

枣区政府注重枣产品的深层加工与开发,鼓励国有、集体、个体、股份、合资等多种形式发展红枣加工。同时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满足广大消费者多样的需求,枣区开始建起大批红枣烤炉,且少数红枣在包装上改变了过去大麻袋式的传统习惯。自有“中国红枣之乡”的清涧县和延川县,涌现出了巨鹰集团公司、兰花花枣业公司、北方饮料公司、红海枣业有限公司、巨金枣业食品责任有限公司、永州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益康农工贸有限责任公司等一批红枣经销加工企业,促进了陕北红枣产业的快速发展。

4,效益高,市场前景看好。

红枣是陕北继苹果、猕猴桃之后,市场经济和生态效益均看好的优势果树树种。目前,我国红枣及其加工品年出口量约1 万吨,其中8% 销往东南亚国家,2% 销往欧美市场,在红枣出口贸易中我国占有绝对优势和主导地位。当前,在国内市场对红枣及其加工品需求增长和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支持下,红枣产业强势发展,面积、产量持续增加,产业水平不断提高、市场前景看好。

三.存在的问题

1,枣区干旱缺水,基础设施落后。

陕北地区干旱少雨,尤为春旱发生频率高,建园栽植成活率难以提高,长期徘徊在30%~50%,需2~3 年补植才能成园。大多数枣园没有健全的生产道路,且缺乏灌溉设施设备,严重制约了大量肥、水的投入和产品的外运,额外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将近90%以上的枣园没有灌溉条件,制约了新品种、高密度、集约化管理的枣园建设,同时也影响了老枣园的产量和质量,仅此制约因素使红枣产量降低约30%[6],枣区年均减少收入上亿元。

2,品种多而杂,良种比较少。

经过几年调查初步查明,陕北枣区现有品种56个,占陕西省枣树品种的45%,其中佳县45 个,清涧县18 个,延川县20 个,在主产县中不少重点村枣树品种也在10个以上,加上长期应用根乐苗建园、自然变异多,良莠不齐和品种退化现象严重,地方品种选优和更新尚未引起各方面的足够重视。综合性状表现好的方木枣和品质优良的狗头枣、牛奶脆枣仅在部分主产县的个别乡镇有小规模栽植。同时对引进的优良品种和专用加工品种缺乏研究和开发。

3,科技水平低,枣树抗御灾害能力差。

防疫困难春季病虫为害,夏季落花落果,秋季遇雨裂果霉烂是红枣生产中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严重制约着红枣生产的产量和质量。其中又以枣疯病、红枣缩果病、裂果病和绿盲椿蟓、食心虫等难以防治的重大病虫害的危害地区越来越广,危害程度越来越严重,致使红枣丰产不丰收、减产甚至绝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挫伤农民种枣的积极性,严重影响红枣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4,重发展,轻管理,单产水平低。

2005-2008 年,陕西全省红枣每667 m2平均产量304 kg,而佳县仅为264 kg,低于全省平均水平,远低于河北、山东、河南等省一些主产县800 kg 的产量水平。究其原因:一是栽植密度小、土地空间利用率低,原有枣园一般每667 m2 栽30 株左右,新建枣园多在40 株左右,加之土壤贫瘠、枣树生长慢、树冠覆盖率低,导致土地空间利用率低。二是多数没有科学规划,随意建园,尤其是山地枣园,栽培前未整修梯田,栽植时也未按等高线成行定植,直接影响枣树的生长发育,并给以后的规范管理带来很多困难。三是施肥量偏少,肥料种类单一。目前施肥仍以尿素为主,农家肥和钾肥使用量很少,叶面喷肥多数枣园年均1~2 次,多在花期和幼果发育期进行,难以满足枣树生长和结果对肥料的需求。四是生产性投资偏少,与技术规范要求相差很大。据对近几年全县枣树生产投资统计,每667 m2 年均投入78.45 元,其中肥料投入40.81 元,而佳县、清涧县等多数枣园的投入均在35 元左右。

5,产业化,加工技术水平低。

从产业化来看,一是产地批发市场数量少、档次低、利用率低,国际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出口量小,货值较低。二是流通体系不健全,直接经销人员少,市场信息不灵,丰年价跌,欠年价涨,枣价波动大,枣农和加工企业增产不增收现象越来越明显。三是由于产地从县域角度考虑的多,而从区域经济角度考虑的少,对眼前市场和效益看得重,而对长远市场和效益看的轻,导致枣果加工“小而全”,低档次重复建设普遍,难以形成规模效益和名牌效应。四是当前干制红枣普遍含水量偏大,致使贮运销售过程中烂果较高,加之主产区缺少龙头企

业和名牌企业,直接影响陕北红枣的声誉和市场竞争力,这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陕北红枣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瓶颈。

四,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的对策

1,发挥区位优势,因地制宜。

合理布局陕北区域地表破碎,沟壑纵横,许多宜枣荒山坡均需采取工程措施才能达到高标准建园要求。要继续推广蓄水保墒的工程措施,坡洼地栽植枣树要修成水平梯田或水平带,土石山区要垒石造田,平川上要深翻改土,以有利于采收,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枣树生长。其一,根据不同枣树品种生长发育特性和特点,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选择适宜的品种,搞好跨县域布局。枣树生长周期较长,在分区过程中,要注重其宏观结构的合理性。其二,要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加工能力等,对红枣市场进行分析和预测,突出名、特、优、新品种。城市近郊、交通便利、肥水条件较好的地方以发展鲜食品种为主;丘陵、山区、盐碱地和沙漠地应以干制品种为主;居民庭院可发展观赏品种。其三,稳定农民土地使用权,调动农民发展红枣的积极性,要对林地权属已经清楚的枣园发放林权证,真正做到定林权,稳人心,谁栽谁拥有,谁经营谁享受的措施。2,全面推广科技种树,培养优质红枣。

首先把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作为指导思想,切实把红枣产业发展转移到依靠科技培育优质枣苗上。把新园建设与低产劣质老枣园改造结合起来,因树制宜,采取改土肥田、加密补稀、高接换头、整形修剪、保花保果、品种改良、施专用肥、科学防治病虫害等综合管理技术措施。二是坚持开展品种资源调查和选优,同时引进和推广国内外名优品种,建立母本园,做好良种贮备。三是有关市县和科教单位应联手开展科技攻关,对单产偏低、品质下降、裂果、枣疯病等难题进行立项研究,尽快解决生产问题。四是各枣区应建立良种苗木繁育基地,为当地品种改良提供苗木和接穗,对老枣园采取高接换头,改良品种,对新建枣园应当根据不同用途和土地条件,选择适生、抗性强,高产优质。在发展生态农业的带动下,强化优质高产红枣无公害产品,大力发展有机红枣种植,瞄准市场销售前 景好的品种,在发展优良晚熟制干枣品种的同时,引进培育鲜食、制干鲜食兼用品种。

3,扩大企业规模,大力扶持龙头企业。

应该完善红枣流通机制大力扶持红枣龙头企业,普及初级加工以工业化发展的思路引领红枣产业化经济,使红枣产业从以农业形态为主转变为以工业形态为主。各级党政部门要加大扶持力度,制定相关扶持政策,调动全社会参与红枣产业发展的积极性,为企业搭建一个健康发展的平台。注重总结近几年各地创造的好经验、好办法,紧密结合本地实际,充分尊重群众意愿,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投身到红枣产业发展上来,为红枣产业的大发展奠定基础。实行名企联合入股组建陕北红枣有限责任公司,将分散运作的红枣种植业、采收处理与储藏加工业、相关的科技服务和营销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化红枣资源,合理配置技术、资金、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整合红枣品牌。在跨区域发展中通过组建跨区域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推动公司一体化,一方面有利于发挥红枣产业分工深化和规模经济的优势,另一方面有利于有效的打破条块分割,进一步推动资源、生产要素在地区间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消除地区间、行业间企业联合的障碍。企业集团通过跨地区收购、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实现规模扩张,逐步形成红枣产业规模 经济,增强综合经济能力,提升产品科技含量,着力提高优果率、转化率、出口率和交易诚信度。同时疏通红枣流通渠道,通过红枣“绿色通道”快速办理各种流通手续,减少流通障碍,为红枣的外运提供一个快捷、安全的流通环境。4,加强红枣多元化加工和深加工。

深加工链条是一个增值链条,这个链条越长,产品增值可能性越大。陕北地区有着上千年的红枣栽培历史,红枣的吃法也是多种多样的,且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今后应在不断挖掘红枣传统加工工艺的同时,依靠现代科技不断研发新产品,实 现红枣产品的差异化,瞄准大市场,打造红枣食用、药用、营养、保健一体化产品。好的产品需要有好的包装,这样可以无形中提升产品的档次。我们应当改变红枣产品过去采用“粗放型”包装甚至没有包装的状况,生产出方便、安全、卫生、易于保鲜的新包装产品。另外,产品的包装不仅具有保持产品品质的作用,更是产品、企业甚至产地的特色文化符号,因此陕北红枣的包装上应注重体现陕北的特色文化,做到在包装上宣传产品。

5,创建网络服务平台,树立品牌意识。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把网络信息服务渗透到红枣产业的各个环节和相关领域,搭建起生产者与消费者,生产基地与市场之间、区域内与区域外相对的“信息桥”,从而使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步入现代信息化轨道,促进红枣产业现化进程,通过网上展销等活动的推荐,搞好企业宣传,增强信息交流,提升品牌知名度。品牌是商品进入市场的“通行证”。应该切实帮助枣农树立正确的营销观点,枣品销售要严格分级,全面打造红枣产品的内在品质,使生产出符合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年龄消费群体需求的新产品,在标准化基础上树立大品牌,创民族品牌,国际品牌以开拓国内外市场。发挥陕北独特的传统优势和区位优势,加快红枣生产基地的改造、建设与升级,实现产业优化,不断建立一支红枣产品经济人才队伍,做到把客商引进陕北,把市场引进陕北,真正使陕北的红枣产品走向全国、全世界,成为中国红枣产业中的领头军。

参考文献:

[1]高学田,郑粉莉.陕北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水土保 持研究,2004,(04).[2].原双进,王新栓.陕西省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陕西林 业科技,2005,(01)

[3]于海礁.榆林红枣产业发展前景探析[J].科技资讯,2007,(36)

[4]沈新元,李鸿德,薛维堂,陈国欣,寇艳玲.陕北黄河沿岸红枣产业化发 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09,(15)

[5]曹生勇.陕北红枣产业发展的现状及其对策,2010,(25)

篇6:临县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经过近30年的发展,我国红枣产业迅速发展壮大,年产量达460亿斤,居全球首位。从外贸角度看,我国是唯一出口红枣的国家;红枣企业多以生产初级产品为主,自然晒干或烘干,进行简易包装后面市,或者出口给外商,都只能以很低的价格走货。这种现象极大地阻碍了红枣产业的发展。

今年,新疆阿克苏地区开始限制枣树面积,意图稳定产量,把生产的重点放在提高红枣质量和促进产品深加工上。有农户说,同样的红枣,深加工后的价格比一般的干枣高出几倍。红枣及其深加工产品具有温补人体、养血生津的作用,受到海内外华人的普遍欢迎,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一,红枣深加工产业

1,原料与品种

目前国内红枣的种类多达几十种,著名的有:金丝枣、灰枣、板枣、和田玉枣、若羌枣等。农户在选择品种时应挑选上等枣,好的品种不仅能提高产量,还能提升品质,为红枣深加工提供一流的原料。

拿山西板枣来说,它号称中国“四大名枣”之首,果实皮薄、肉厚、核小,肉甘甜,为扁圆形,制干后的好枣,皮无皱折,丰满有弹性,肉淡红色,即使压扁仍可复原,可拉出30-60厘米的金黄亮丝,含糖量31.33%,目前已开办工厂加工金丝蜜枣,大量提供外销。2,深加工设备

面对红枣加工耗损率高、品质徘徊不前等现状,企业纷纷加强科技和装备投入,改变目前干枣加工的单一局面,实现流程标准化、制干烘烤化、研发系列化。

红枣经过清洗、干燥处理后表面失去光泽,使商品价值明显下降。企业可以通过加工设备,适当采用生物技术,对枣进行加工处理,使其具有光洁鲜亮的外观,以提高产品质量和商品价值。

对于制作红枣粉的企业来说,一般的粉碎技术生产的红枣粉不能很好地溶于水,饮料外观差,口感不佳。红枣超细粉碎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通过气流超细粉碎的红枣粉,颗粒直径宿小到5-8um,这样可以迅速溶于水,有效避免大量果肉沉积的问题。3,成本控制

如何做到有效降低成本,提高红枣的资源利用率,成为企业和农户都在考虑的问题。企业希望以优惠的价格收购上等原料,相应的,农户希望提高红枣的单位产出。

在红枣的干制过程中,很多地方沿用传统的自然晾晒方式,耗时长、霉烂率高、质量难保证,损失率在20%-30%左右,遇到阴雨天气,很多枣烂在树上,损失率达70%-80%。

传统的干制方法落后,没有保障,丰产不一定丰收的原因就在这里。要解决这一难题,只有采用微波烘干技术,以烘干取代传统的自然晾干。向精加工要效益,成为大枣企业做大做强的基础条件。

4,市场渠道

同样的新疆干枣,在郑州等地的农贸批发市场能卖16元/kg,到超市可以卖40元/kg,制成枣粉、枣酒等制成品,加上精美的包装,摆上超市专柜,价格比红枣又高出许多倍。所以说,市场渠道对于红枣企业来说至关重要,不论是初级产品还是深加工产品,只有找准市场渠道,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

我国红枣的生产基地以北方为主,需求面遍及全国各地,以及国外的华人圈子;如何更好地安排分销渠道、发展各级经销和代理,成为大型红枣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红枣深加工产品的市场应与初级产品形成有效区隔,重点面向高端人群展开营销,朝养生、保健等领域发展。

5,产业多重性

红枣加工作为支农产业,受到国家政策扶持。红枣产业是许多地方政府的主要税收来源,也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推手;因此,红枣产业具有促进农业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多重作用。因此,红枣深加工产业正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比如,某地大枣加工厂正式投产后,先后吸纳了本村及领村的100多名剩余劳动力就业。这些就业人员中,通过自学和培训,有20多人已成为出类拔萃的技术人员。他们在家门口就地就业,除了在厂里从事大枣加工,还百忙中抽空学习有关企业经营管理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在当地,这样的企业受到政府和民间的广泛好评,具备长远发展的深厚土壤。6,需求多样化

红枣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份、胡萝卜素、维生素B、C、P及磷、钙、铁等,具有补虚益气、养血安神、健脾和胃等功效,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重要食品。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习惯日趋多样化,人们对红枣的需求也呈现多样化趋势。目前我国红枣大部分为传统加工品,如蜜枣、干枣、枣粉等,只是对果品进行初级加工,改善颜色、风味和形状,加工层次较低。有的企业找准问题所在,进行红枣酒、枣酱、红枣饮料、红枣休闲食品及功能食品的开发,做到有效对接市场需求,取得良好的效果。二,品牌高端化趋势

1,产业延伸

随着市场对红枣需求的多样化,红枣的深加工也呈现多元化趋势,产业不断延伸,开启红枣的多维度、全利用时代,是红枣产业延伸的主要表现;如枣渣、枣皮、枣核等尾料,都有可供利用的空间。

枣渣中含有一些粗纤维,如纤维素、半纤维素,这些纤维质同时也是功能性食品基料,是组成膳食纤维的主要成分。研究表明,膳食纤维虽然在人体内不能被消化吸收,却有着多种特殊的功能和生理作用,如预防肠道疾病、降血糖、防癌等,是许多功能保健性食品的重要原料。

红枣皮富含红色素,且红枣色素水溶性较好,可作为天然食品添加剂和功能色素加以开发利用。此外,红枣核也是高品质活性炭的上等原料。

2,高端品牌

和其它行业一样,红枣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高端品牌来支撑。这样的红枣品牌不仅需要高端的品质,还需要系列化的深加工产品来支撑品牌,开拓市场。一个高端品牌的创立,必须有雄厚的研发团队,深厚的品牌积淀和稀缺的销售渠道。

企业研发团队应保证新品的开发时序,有效引导市场潮流,并长期保持优势。有的企业联合高校,成立枣产品实验室,同时对枣原汁、枣奶、枣粉、枣酒等新品进行研制。

新品的研发能促进销售网络的完善,提高品牌影响力。比如北京红日子果业有限公司开发出一系列新品:红枣胶原肽咖啡、红枣阿胶姜茶饮、红枣阿胶浓浆等。据销售部门预计,新产品的登场,将进一步完善产品体系,强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同时有力促进各加盟商、代理商的市场运营能力。

三,外销与内销相结合我国枣产业发达,枣树种植面积和产量占世界的98%以上,国际贸易的枣几乎100%来自中国。我国红枣品种多样,营养丰富,受到日本、港澳台、东南亚等国家的欢迎,外销呈现不断增长的态势。

然而,红枣的销售形式,包括出口,几十年来一成不变,鲜有创新,从而大大束缚了红枣市场的发展。各类高科技含量新品的出现,坚定地推动了红枣产品的深加工及销售方式的革新,为红枣企业树立高端品牌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方圆认为,大型枣企采用外销与内销相结合的方式,能有效提升红枣的品牌价值,获得更高的产品附加值和销售利润。

四,方圆李明利深度服务农业产业

李明利,北京方圆品牌营销机构董事长,中国农业龙头联盟主席,中国农业产业品牌营销第一人,中国著名实战派品牌营销专家,县域经济提升专家,中国农业品牌营销高峰论坛发起人,清华食品总裁研修班客座教授,专注实效品牌营销11年。

篇7:临县红枣产业的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

李成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战略部署。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内陆省份和农业大省的湖南,虽然文化建设在区位、政策、资本及技术等方面都缺乏优势,但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据《湖南日报》报道,“十一五”期间,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上,从2006年到2010年,我省文化产业年均增长20%左右,2008年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全省7个千亿产业和重要支柱产业之一。2010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827亿元,占GDP比重5.2%。在《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发布的222个文化品牌中,“湘字号”达31个,占14%。2011年10月20日,在省委召开的湖南传达贯彻学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会议上,省委书记周强强调,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深入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全面部署,明确了一系列重大举措,这是湖南充分发挥优势,加快建设文化强省的重大机遇,全省上下要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改革创新精神落实好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扎实做好文化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加快建设文化强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出更大的贡献。这时一步明确了当前湖南文化强省的重任。但由于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以省会长沙为中心的城市群,其发展还没有延伸到乡镇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着严重的城乡发展不平衡,湖南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还相当滞后,并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农村文化事业正在逐步发展,如农村的文化设施建设逐步得到改善,农村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地方文化部门对民俗文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取得可喜的成绩等。湖南农村文化建设尚未形成产业,但已出现文化产业的萌芽因素,这些萌芽因素主要体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民间盈利性文化团体日益增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许多民间盈利性文化团体也应运而生,走向市场。如洞口县黄桥镇文化广播站乐队是在该镇文化广播站的支持下建立的乐队,近年来该乐队平均每年外出表演近百次,成员人均收入近7000多元。隆回县文化局提供的一份最新资料表明,该县当前有各种业余艺术表演队366支,其中乐队279个,秧歌队37支,业余小剧团25个,民俗表演队25支,从业人员达3158人。而在旅游经济比较发达的历史文化名城凤凰,仅县城沱江镇就有阳戏、文武茶灯及巫傩歌舞剧团等表演团队60余个。二是农村文化娱乐休闲场所陆续涌现。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层次在不断提高,需求也日益多元化,一些文化娱乐休闲场所在农村逐渐出现。2004年,浏阳市沿溪镇大光村就出现了私人建设的休闲农庄,农庄里设有歌舞厅、茶座、棋牌室、餐厅、住宿等设施,歌舞厅向当地居民免费开放,其他项目收费也不高,因此很受当地居民喜欢,大大丰富了他们的业余文化娱乐生活。据了解,浏阳市已有不少农村建有这类“农家乐”式的休闲娱乐场所。三是农村文化开始出现经济增长点。民俗文化已逐步开始转化为农村的经济增长点。前面提到的盈利性农村文化团体,其中不少就是民俗文化的产物,如凤凰县的阳戏、文武茶灯及巫傩歌舞剧团等。隆回县的滩头年画、花瑶挑花两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民间工艺,商家对其市场前景十分看好,合作开发已在初步进行。四是农村文化市场初现端倪。我们在调研中发现,目前农村所有的乡镇基本上都有网吧、音响店、录像厅、电游店、书店等文化娱乐场所及表演乐队。这些文化娱乐场所及表演乐队,一般都由个人自主经营,已形成初步的农村文化经营市场。当然,目前的这些农村文化市场还很分散,尚未形成规模,经营也不够规范。

但是,虽然湖南农村文化建设已开始出现令人欣喜的产业发展迹象,问题也是显然的。首先,农村文化的产业形态并未形成。目前,湖南的农村文化,基本上是以文化事业为主体,农村文化产业刚刚开始萌芽,产业形态尚未形成。当前湖南农村文化中的一些文化产品的经营与销售、文化市场的初步形成,都完全处于自

发状态,只算得上是带有产业特点的文化现象,还没有形成真正的文化产业。其次,各地农村文化产品的开发不平衡。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尚处于萌芽期,各地在农村文化产品的开发不平衡。各地的经济水平和区域位置及文化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地区之间农村文化产业建设的不平衡。如衡阳市南岳区,依靠南岳衡山这一独特的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迅速。但更多的农村地区,文化未能成为其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另外,从湖南省城乡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农村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产业的差距日益拉大,湖南的文化业产业,主要集中在以长沙为中心的城市群。第三,农村文化市场经营管理混乱。当前乡镇文化广播站拥有的职权非常有限,既没有审批权,也没有执法权,对乡镇文化娱乐场所无法进行管理,形成了“县里鞭长莫及,乡镇无能为力”的文化管理状况,农村文化市场处于混乱无序的局面。农村的民间文化组织也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既不要登记,也无人监管,无序竞争现象严重,演出质量不高,有的演出活动内容违法也无人制止。

农村文化产业建设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一是政府缺乏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意识,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政策环境。没有制定鼓励其发展的政策法规。在许多基层政府的负责人看来,农村文化建设就是要投钱但不能创造经济效益的公共事业。我们在调研中发现,许多乡镇以致县一级文化部门都只是将农村文化单纯作为公共事业进行建设,没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想法和打算,更没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计划和政策。二是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经济基础。在经济发展落后的农村,物质生活的贫乏必然制约精神文化生活的追求,从而制约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物质生活欠富足,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居民文化意识不强,文化消费能力不高,文化市场不活跃。三是农民的思想文化素养不高,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缺乏文化土壤。从整体上来说,农民受教育程度低,文化水平低,缺乏科学知识和人文素养,缺乏现代思想观念和创造精神。数千年来,中国农民在封闭的穷乡僻壤形成了相对封闭的小农文化意识,养成了安贫乐道、墨守成规的生活习惯。大部分农民依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洞口县杨林乡联盟村的一位“秀才”农民开玩笑地表示,“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就是他们的基本生活状态。同时,由于封建残余思想依然根深蒂固,封建迷信活动在农村依然盛行,修坟墓、建寺院、塑神像等现象在农村极为普遍,封建迷信活动严重影响着农民的精神文化追求,这些也是制约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代农村文化建设,既要重视文化事业建设,也要重视发展文化产业,二者不可偏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农村文化事业建设和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并举,使两者互为支撑,互为补充。

第一,迅速转变观念,树立和强化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意识。目前,许多县(市)及乡镇等基层政府的领导干部缺乏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农村文化产业的意识,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农村只可能发展公益性的文化事业,不可能发展非公益性的文化产业。各级政府特别是乡镇一级的基层政府必须要转变观念,与时俱进,树立和强化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意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农村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使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进入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第二,整合相关资源,大力开发产品,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形成。农村文化的资源是丰富多彩的,包括民俗文化、乡土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等。农村文化产业的建设,必须充分整合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通过招商引资,引导农村文化走产业化发展的道路,最终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加强农村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合作开发,是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形成的重要途径。旅游景点,旅游产品必须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在进行农村文化产业建设时,应该转变传统的经营观念和方式,应从以往的“观光游”、“体验游”的单纯而狭隘的思想观念中解脱出来,提升旅游景点的高文化含量,增加旅游产品的高附加值,通过发展地方特色旅游,将潜在的民俗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要形成农村文化产业,必须要大力开

发和生产农村文化产品。产品是产业形成的基础,有产品才能形成市场,也才能进而形成产业。不少农村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要充分利用这些民俗文化资源,充分发掘其内涵,开发和生产出相关的文化产品,从而使文化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产品和效益。隆回县开发并走向市场的“滩头年画”,就是将民俗文化转化为产品和效益的很好的实例。要积极创新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雕刻、纺织等民间手工技艺项目,积极保护传承民族传统戏曲、音乐、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表演和民俗活动,积极开发古镇游、生态游、农家乐等民俗旅游项目,进而形成当地的特色文化产品品牌。

第三,招揽和培养农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人才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最重要也是最紧缺的资源之一,要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首先必须招揽和培养一批农村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亟待解决的难题。湖南省政府特别是文化管理部门和各市、县等政府部门,应当制定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从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工作的相关政策,如保留他们的城市户口,按城市标准提供薪酬等,对自愿从事农村文化产业发展创业的毕业生提供资金支持和税收等方面的优惠等。此举可收缓解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之双重功效。

第四,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养和参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意识。当前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不高,要建设先进的农村文化,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必须要建立健全农民的教育培训保障体系,注重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要坚定不移地在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为提高未来农民的思想文化素质奠定基础。要创新农村教育模式,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培养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有文化的新型农民。要强化农民参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主体意识,让农民清楚地认识到他们既是农村文化产业的服务对象,同是又是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参与者和重要力量。

第五,建立规范有序的农村文化市场。建立规范有序的农村文化市场,是农村文

化产业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要通过现代流通手段,把农村文化产品与文化市场紧密联系起来,改善农村的文化消费环境,提高农村文化资源和产品的商品化和市场化程度。从当前湖南农村文化市场的现状来看,文化商品市场和文化服务市场已经初步形成,但至关重要的农村文化要素市场还基本上处于未开垦状态。如农村的文化资金市场、文化艺术设施与设备市场、文化艺术人才和文化劳务市场等尚未形成。在这方面还需要不断深入研究农村的文化市场需求,根据其需求创造有效供给。

第六,走集约化发展道路,建设农村文化产业集团。资源分散和集约化程度低是湖南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从长远来看,要提升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层次,必须走集约化发展的道路,最终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形成农村文化产业集团。随着科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也必然会步入“网络”、“数字化”和“信息高速公路”时代,这将促使农村文化产业内部或地域之间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我们发现尽管当前农村的民间文化团体逐步增多,但从整体上看,这些文化团体存在着规模小、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等问题,既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又不能从根本上满足农村的文化市场需求。要最终实现农村文化产业的集约化发展,组建综合性的农村文化产业集团是一条可供选择的策略,通过以资本和业务为纽带,组建跨地区、跨行业的综合性农村文化产业集团,既明确专业分工,又形成规模经营,从而提高农村文化产业的效益。另外,这种农村文化产业集团的筹建和运营,也将会促进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既能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能更大程度地满足农村居民的文化需求。

篇8:临县红枣机械加工现状及展望

红枣作为山西省特有的农副产品, 与核桃、小杂粮一起被称之为“山西三大土特产”而闻名于世, 享誉全国。近年来, 随着山西农业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和新农村建设中特色产业的不断壮大, 红枣已经成为山西省不少地方, 特别是贫困山区农民致富的一项支柱产业和主要经济来源。

临县位于晋西北, 西靠黄河, 与陕西佳县、吴堡隔河相望;北接兴县;东连方山、离石;南与柳林交界, 面积2 971 km2, 地形以黄土丘陵为主, 地形破碎, 河壑纵横, 水土流失严重, 属温带大陆性气候, 平均气温8.8℃, 无霜期170 d左右, 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 极易红枣生长, 红枣产量居山西省各县之首。全县人口60万, 红枣面积4万hm2, 红枣成了该县真正的主导产业。

2 开展红枣深加工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临县红枣前几年的价格也与山西省煤炭价格一样, 不断攀升, 销路一直不存在问题。枣农只需卖鲜枣或干枣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收入。除了几个大型的红枣加工企业和一些加工专业户生产一些红枣蜜饯、糖枣和脆枣外, 农民根本就不去考虑红枣深加工、再增值的问题。因此他们对发展红枣深加工产业的兴趣不大, 投入不足, 积极性不高。

近年来随着新疆和江西两地红枣业的迅速崛起, 特别是新疆作为新兴的红枣基地, 不断从内地引进优良枣树, 极大地丰富了新疆的优质枣种资源。他们在引进新品种的同时, 又把先进适用的新技术和相关人才一并引入, 目前仅山西就有上百名“土洋”专家在那里从事红枣的种植和深加工等相关产业。同时, 新疆更具优势的自然条件, 产出的红枣品质比山西省还要好, 单产比山西省的高很多。除符合绿色无公害产品外, 甚至可以达到有机食品的标准要求。出现了市场前景广阔、产品供不应求的局面, 在售价上, 特别是鲜枣的售价极高。其中一级骏枣售价达80元/kg, 一般每0.067 hm2收入都在万元以上, 比山西省枣农收入高很多。良好的收益促使新疆红枣种植规模不断扩大, 如阿克苏地区, 仅仅5年时间, 红枣的栽培面积由原来的0.2万hm2迅速发展到5万hm2, 预计未来几年红枣的栽培面积将达到16.67万hm2。此外, 南方江西的鲜枣价格也比我省高出几倍。由于受新疆和南方红枣产业发展的影响, 山西省的红枣销售、特别是销往外省的鲜枣价格受到很大的影响。严重地冲击着山西省的红枣产业, 临县红枣的销路也受到很大的冲击, 价格受到很大的影响。枣农们感到了市场竞争的残酷和激烈, 真正地有了“狼来了”的感觉。

有了危机感, 必然要想出路。近两年山西省枣农对红枣深加工出现了从未有过的迫切和渴望。一些有一定经济实力的红枣生产专业户纷纷要求开展红枣精深加工, 以此来减少卖鲜枣和干枣带来的风险。另辟出一个红枣生产的新市场。红枣深加工种类很多, 如加工枸杞枣、阿胶枣、脆枣、枣泥、枣糕、枣酱、枣脯、枣汁等。这些产品的出现, 增加了红枣的附加值, 延长了红枣的产业链, 与卖鲜枣、干枣相比, 虽然投资了一些设备, 但收益可以提高很多倍甚至十几倍。红枣深加工市场竞争的核心是深加工技术和设备的竞争。在这些红枣深加工产品中, 去核红枣是主要的深加工原料。所以红枣去核将是制约红枣深加工发展的“瓶颈”。

3 红枣去核存在的问题

目前山西省红枣加工企业和红枣加工专业户大都是由人工来完成去核这一过程。人工去核缺点很多, 如效率低、劳动强度大、卫生条件差、安全隐患多等缺点, 人工去核满负荷加工, 也只有5 kg/h。为了提高红枣去核效率, 一些生产厂家、科研院所先后研究试产出一批红枣去核机。主要有简易式连杆、手动、脚踩去核机, 槽式机械去核机和模具式机械冲核机等几个类型。但这些去核机的使用效果都不是很好。分析原因, 红枣去核存在四大难点: (1) 红枣个体大小各异, 虽然经过分选后的枣大小差异还是很大。 (2) 同品种外形大小差不多, 但枣核的大小却有所不同, 大核会造成卡机现象, 损坏了机械, 造成停机维修, 影响了工作效率。 (3) 一些异型枣如:大头尖尾, 扁平形, 两头粗中间细, 歪斜等, 很难用一般的机械式去核手段完成。 (4) 枣体胖瘦, 硬度不一致, 增加了机器去核的难度。红枣去核机对某些特定枣的去核效果是不错的。但由于红枣的形状不定性, 个体的差异性, 干鲜的软硬性和枣核大小不同性, 很难用一种纯机械式去核机全部满足不同品种红枣的去核要求。所以经常会出现: (1) 去核时乱抠, 不仅把枣肉挖掉, 而且把较小的枣挖破。 (2) 去核机不但没能达到去核的目的, 反而增加了红枣的破损率, 增加了枣农的损失; (3) 去核机“漏核率”很高, 冲针下去, 冲不到核常常空冲。因为机械式去核机解决不了这些问题, 也就不可能推向市场。

4 纯机械去核机使用中的问题

4.1 漏核率高

由于红枣大小、形状的不同, 给机械去核难度增大。单纯机械去核会出现设计上的困难:按大枣尺寸去核设计时, 去小枣的枣核时会出现把肉去掉的现象, 按小枣尺寸去核设计时, 去大枣核时会出现去核困难导致漏核的现象。而且使用时极不稳定, 无法使用户满足。

4.2 破损率高

红枣去核机由于无法解决每个红枣的排序问题, 也就无法使冲核棒在冲核时, 每次都能准确无误地对准红枣长轴方向去核, 也就无法保证冲核时, 次次都能冲到红枣的中心。这样就增加了红枣的破损机率, 使红枣的利用效率降低。

4.3 损失率高

由于红枣含水量的不同, 在去核时会出现:含水量高的枣破碎率高, 而含水量低的枣, 去核时, 枣核中“抠”出的肉残留多的现象。这样就给红枣加工户带来一定的损失。使加工户的经济效益下降。

4.4 噪音大体积大工作环境差

机械式去核机在红枣去核时, 是靠机器冲杆的冲力进行冲击枣核, 为了去核干净, 生产厂家都在加大冲击力度, 加快冲击速度。由于设计安装时的不合理, 连接件和传动件上的噪音很大。这样在去核时会产生很大的噪音, 人们在这样的噪声环境下工作, 时间久了就会影响到身体的健康。此外, 同时为了提高生产, 把机子做的很庞大。既占地方, 效率也不高。

分析机械去核机出现上述不良现象的结症主要在于:红枣在冲核前不能精准定位, 定不了正确的中心, 冲针冲核时就会随机冲核, 乱“冲”乱“抠”, 破损就会增加。究其原因主要是:设计思路的落后。没有引用机、电一体化、智能化、自动化等高科技设计理念。为了要产量, 把机械做得很大、很复杂, 结果效果不佳。因此, 必须解放思想, 应当由科技部门牵头, 集中攻关, 研制新型高性能全自动红枣去核机。

5 高性能全自动红枣去核机研制的必要性

5.1 用全自动红枣去核机代替人工去核

红枣去核的应用可以节省大量的人工, 将节省下的人工投入到劳动力密集型企业和劳动力急需型企业上, 可以创造出更高的经济效益, 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

5.2 增加了红枣附加值延长红枣深加工产业化链条

红枣去核是绝大多数红枣深加工产品必须完成的工序, 去核后的红枣, 为红枣深加工提供了生产新产品所必须的原料资源, 使得红枣精深加工产品的品种更加丰富, 红枣的附加值得到增加, 从而提高了红枣深加工后商品的价格, 节约了加工成本、增加了红枣的销量。为红枣生产专业户拓宽了红枣利用空间, 延长了红枣深加工产业化链条。作用明显, 意义深远。

5.3 为销路差的红枣找到了市场打开了销路

被枣农称之为“劣质枣”的红枣, 其实是一些“肉质木, 糖分低, 口感差”的枣。这些枣在鲜食时没有市场, 卖干枣也不看好。还有一些树龄较长、未经改良的老枣树结出的红枣, 虽然口感差, 但枣的营养成份和营养品质一点也不差, 特别是微量元素的含量, 甚至比近年来改良和嫁接后的红枣中的微量元素含量还要高。这些肉质粗糙、含糖量低、口感差的“劣质枣”经过红枣去核机去核后, 加工成贡枣、脆枣泥、枣糕、枣脯、枣晶等深加工产品, 为“劣质枣”找到了新出路, 创出了新效益, 卖出了大价钱。过去这些常常被贱卖的“劣质枣”, 经过去核机去核后, 加工成各种枣产品, 效益成倍增加。即减少了浪费, 又增加了收入, 深受枣农欢迎。

5.4 全自动红枣去核机安全效率高

手工去核, 效率低, 又不安全, 一不小心锋利的器具就会刺伤人。有些用户在食用红枣产品时, 会吃出指甲、血渍和手指肉皮等, 严重地影响了产品的信誉, 投诉现象屡有发生。此外, 人工去核时, 工人为图方便常常不按食品卫生要求去工作。特别是那些较小的红枣加工作坊和红枣加工个体户, 由于管理差、卫生意识差, 他们根本没有养成上班带手套、口罩的习惯。常是裸手去核, 不符合食品卫生要求不说, 而且严重时, 会传播疾病。威胁到消费者的身体健康。使用全自动智能化红枣去核机去核后, 减少了人工直接与红枣的接触机率, 降低了“病从口入”的风险。使消费者能吃到更安全、更卫生、更健康的红枣加工制品。

5.5 丰富了红枣市场带动了相关产业促进了区域繁荣

红枣本身就是一种大补食品, 其药用功能和保健功能早已被营养学界和医学界所认可。民间有“每天必食七颗枣, 远离疾病身体好”的说法, 所以民生红枣市场是广阔的。人们在食用了深加工后的红枣大补产品, 身体强壮, 延年益寿, 为社会的贡献就会增大。

红枣去核机的投放市场, 将会对红枣深加工产业带来极大的促进作用和创新作用。使得红枣深加工产品更丰富、销售市场更好。同时也带动了相关产业如:红枣种植业、包装业、运输业、食品加工业、医药保健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为当地的税收, 增加了税源,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繁荣。

摘要:红枣是临县的主要农产品。种植面积大, 品种好。目前临县枣农以卖鲜枣和干枣为主, 特别精深加工产品很少。针对临县红枣加工现状, 分析了当前推广应用机械存在的问题, 提出研制高性能全自动去核机的设想, 以促进临县红枣业深加工的发展。

上一篇:小的决定大的冯景元阅读答案下一篇:改写泊船瓜洲作文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