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德育现状的反思及改善策略

2024-05-25

对中国德育现状的反思及改善策略(精选9篇)

篇1:对中国德育现状的反思及改善策略

如何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发展

摘要: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和内容。和谐社会的建设要以人为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大力培育具有时代精神的社会主义新文化,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格人才,这便为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提出了新的任务。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我国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出现了新特点,研究新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新方法和教学艺术,是教师迫切而重要的任务。本文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我国学生的思想品德现状;二是学生思想品德素质存在问题的成因;三是依据成因所采取的策略。策略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中学思想品德课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重要作用;教师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主导作用;良好的班风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发展所起的导向性作用。

关键词:思想品德,学生,师德,思想品德课,班风,提高思想品德我国学生思想道德现状

首先我国学生德育的总体现状是好的,主流是积极的。他们乐于接受新事物,主体性和平等意识有所增强,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他们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有较强的公民意识,比成年人更容易接受环保意识,兴趣爱好广泛。但是在看到这些喜人局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许多不容忽视的新问题,部分学生的道德状况还是令人担忧的。

1、精神空虚、行为失范

市场经济条件下,许多学生不能正确对待竞争,平时不努力,怕苦怕累,贪图享乐,关键时刻企图用不正当手段在竞争中取胜;有些青少年则听天由命,坐待机遇,陷入宿命论的泥潭。近几年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巨大变化和市场经济对人们价值观念的影响,中学生的价值观处于观念混乱模糊的阶段,许多青少年以自我为中心,注重功利,讲求实惠,缺乏理想,过分强调物质利益,出现了“前途前途,有钱即图”、“理想理想,有利就想”的拜金主义倾向。

2、缺乏独立性、自私任性

调查发现,我国不少未成年人依赖性强,缺乏独立性的问题非常突出。在“中国城市独生子女人格发展现状及教育”的调查研究中显示,有一半以上的孩子不具备“向往生活能力较强”、“做事独立,不依赖他人的”、“有责任心”这些道德优点。喜欢依赖他人的行为一旦形成,就很容易导致依赖性人格的形成。依赖性人格对个人的成长、发展都有很大危害,会使个体难以发挥自立性和创造性,自身潜能难以得到拓展。

3、缺少同情心

现在,有许多的独生子女的同情心比较差,漠视他人的困难与不幸,甚至是当作笑谈。比如说在老师生病或有困难时,大多数学生认为老师拿着国家的工资,就应该有所牺牲。在课堂上,不尊重老师的劳动,闹课堂,对老师缺少应有的理解。缺少同情心还表现在同学之间没有相互的关爱,相互之间的关系冷漠。我国学生思想道德问题的成因

1、主观原因

未成年人正处在成长发育期,一方面,有积极向上的热情,可塑性强,接受教育的能力较高;另一方面,自控能力差,未成年人的心理处于感性阶段,涉猎心态强,普遍追求新奇,好玩时尚,不是与理性牵手,而是跟着感觉走。他们愿意接受一切看上去新奇有兴趣的东西,并且不记后果。由于未成年人年龄很小,涉世未深,他们缺乏分辨是非的能力。未成年人心里稚嫩,不会分辨是非曲直,加之逆反心理强,容易被引诱,甚至上当受骗。

2、客观原因

第一、国家考试制度决定了“重智力轻德育”的导向。“重智轻德”已经成为很多家庭教育孩子的重要衡量标准,社会对教育的理解也一度认为是为了培养精英人才,培养社会栋梁。而所谓的栋梁之才也只是被单一地理解为事业成功。为了提高升学率,校领导和教师们几乎殚精竭虑。重视学生成绩,是无可厚非的,关键问题是要摆正“智与德”的关系,如果为了提高成绩而忽视德育,教育则走入误区,未成年人的德育水平也终将下降。

第二,来自成年人的影响

大多数来自老师的影响。教师关于政治局势的基本看法,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教师的主要道德规范和要求, 教师的学习与工作情况等对学生影响较大。教师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始终起着主导作用。一些老师自己不能以身作则,向学生传递一些不好的思想,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产生了很多不好的影响。提高我国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策略

1、有效利用中学思想品德课

中学思想品德课的目标为: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提高道德素质,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树立法制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课程结构的基础是逐步扩展学生的生活,主线是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教师应充分挖掘“文本”的动能,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建构积极向上的评价体系,努力把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以活动引领教材),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的育人功能。教师在课堂上的任务,就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经验、生活,不断架设学生思维的桥梁,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使学生乐学不疲。如人教版九年全一册第三单元“融入社会,肩负使命”中的第七课《关注经济发展》的第三个框体《学会合理消费》一课,是与学生的生活较近,很感兴趣的一课。在讨论消费的乐趣以后,老师把话题转到理性消费上,引导学生如何才能做到理性消费。这时,同学们就开始七嘴八舌地议论起来。有的同学说到跟妈妈一起上街,妈妈是怎样砍价的;有的同学说返季消费比较合适,有的说不合适;有的同学说买货要货比三家;有的说买名牌的,质量有保障,不浪费精力和时间;有的说要看售后服务;还有的同学说到了买东西要看是不是环保等等,课堂气氛很活跃。在议论中也有争论,不断的总结合理的经验,纠正着错误的消费思想,最后形成比较正确的观点。

其次,利用时政教育开启学生心魂之门。在思想品德课中,利用时事政治,开启灵魂之门,润化学生的心田。从学生对国内国际新闻感兴趣的方面入手,及时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提高思想觉悟,强化社会观念,从而在对社会评价中,培养学生的道德观,达到感情的升华,培养坚定的社会责任信念,使时事政治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锐利而有时效的武器。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以课本知识为主体,紧密联系实际,给以道的潜移默化,以导情的循循善诱,以评的情感升华,产生春风化雨滋润心田效果。

以鼓舞人心的时事政治新闻与评论为引子,使学生产生巨大内驱力,激励学生,关注社会,关注时代的发展,关注中华民族的成长,认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紧扣时代的脉搏,增强历史责任感,最终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前途联系起来。

2004 年 8 月的希腊雅典奥运会田径赛场上,中国 110 米跨栏运动健儿刘翔为国争光的动人场面,让亿万中国人欢呼雀跃。在课堂上,每当说起这个例子,回放这一历史画面时,同学们都感到无比的欢心鼓舞。他们畅所欲言,尽情发表自己的感想。借此机会,老师与同学们一起回顾中国体育事业所走过的历史,所取得的成就,让学生评述取得成就的原因,并联系到在 2008 年我国将举办的奥运会,积极引导正面情结,使学生产生对国家、民族的肯定,热爱的体验,达到情感的升华,增强了民族自信心、自豪感,这远比几次说教课灌输课效果好的多。

2、教师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行为与思想感染学生

下面是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生影响调查统计表

从表2所列的 13个调查项目中, 教师对学生影响终身的在 2.6%(教师对待加入政党的态度)至19.6%(教师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之间;影响较大的在 42.9%(教师的入党目的)至59.6%(教师的人生态度)之间;影响一般的在24.1%(教师的学术道德)至 41.1%(教师的人生命运观)之间; 没有影响的在 4.7%(教师的学术道德)至9.6%(教师的世界观)之间。调研结果显示: 高校教师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对学生的影响是较大的。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当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不要给学生灌输错误的思想,尤其是一些偏激的政治思想。部分高校政治老师自身政治思想存在偏差和倾向性,不应把它带到课堂上。

3、培养良好的班风

良好的班风对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以下我将从两个方面论述如何形成良好的班风。

首先,情感与班规相结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班主任首先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应从生活上关心学生、学习上鼓励学生,应多给学生讲做人的道理,讲为人处事的原则,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注重多与学生交流沟通,用情感去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吸引学生和教育学生,因为良好的师生感情能拉近教师与学生的距离;能滋润学生的心田;能感化学生的心灵;进而把学生对老师的感情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动力。但是如果只有情,班级管理缺乏力度,容易造成管理上的放纵与随意。也会造成管理上的困难。

其次,管与放相结合,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核心是要充分发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注意放不是不管,在放的同时班主任要多看多想少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宏观调控。这样既有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完善、能力的提高,更有利于学生思想道德的形成。

结束语 思想道德素质,一方面代表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精神、世界文明精华、科学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文教育的功能、理想、道德承载的力量,是学生精神生活、情感培养和智力发展的动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是激励性教育,决定着人的发展方向。加强我国大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刻不容缓!参考文献

[1]吴柳 素质教育理论与基础教育改革[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柳斌 柳斌谈素质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3]孙俊才 品德教育和生活德育的比较[M].载《教育学》2004,12 [4]罗国杰主编 思想道德修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5]高职院校教师师德对学生思想品德影响的研究《益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6 [6]有宝华著 综合课程论[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7]魏书生 《班主任》

[8]陆士桢 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社会环境、误区与对策[J].《人民教育》,2004,18

篇2:对中国德育现状的反思及改善策略

一、应对原有的饭店作再认识及意识改革

对原有的饭店作再认识及意识改革,这对于等待即将“重建”及“改革”的饭店而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开始。原饭店中上至经营者,下至最基本的员工虽然已成为集团饭店的一员,但如果其思想意识没统一到集团饭店中来,就算新的经营者提出再多的意见或理论也绝对无法顺利将之推行。理由相当简单,他们往往还会以旧的一成不变的眼光和习惯对待新的饭店集团交给的责任,而缺乏一种新的使命感。就是这种观念上的差异,很可能会使员工把原有饭店的一些恶习带到新的集团饭店中,产生恶性循环,使集团经营者所提出的再好的计划和措施也难以顺利进行。

通常,原饭店的员工面对新的经营管理制度时,多半是持欢迎的态度。特别是新的经营者制定的经营策略符合他们的口味时,这一特点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果新的经营管理制度毫无新意,员工就会感到“不痛不痒”、“换汤不换药”。一般而言,员工对新经营者都会抱有希望。当这种心态处在正常的状态时,对往后的经营很可能有正面的影响;如这种心态处于不正常的状态时,对往后的经营就会产生绝对性的破坏力。如新的经营者在领导策略上让员工逐渐失望,那么经营者更换得愈多,员工的失望感就会愈大。

对于进入集团后的新经营体制,员工最初往往处于一种观望态度。因为这种心态符合员工在变化阶段的利益需求,要避免重复“希望越高失望也就越高”的心理挫折,观望才是上策。再则,经过合并后的新经营体制和以往只是更换领导者的状况有所不同,因这种重大经济体制的变化虽然仍带有一种“危机感”,但同时也伴有新的希望,新的幻想。此时正是对原有的饭店作再认识及意识改革教育最为有利的时机,集团经营者就应抓住时机对员工进行明确的经营方针说明以及新管理体制的教育,不仅促使员工对原有的饭店重新认识,更主要的是接受意识改革。对管理层干部更必须做到此点,只有这样,新政策的推行才会有可能成功。

二、共存共亡的精神教育的重要性

原有的饭店经过集团化改造,重新开张,我们也可以说它是“老铺新开”,应有焕然一新的面貌。在确定改善经营管理策略时,经营者应考虑将“共存共亡的精神教育”列入对员工进行“鼓舞士气”的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大型饭店集团如果不能建立上下“荣辱共存”的信念,长远发展绝无可能。原有的饭店在对这一点的认识上如无法获得一致信念的话,最后很可能陷入重蹈覆辙、回生无门的地步。

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处在深入发展的阶段,要完全改变陈积已久的陋习并非易事;可是今日不改他日终归要改,他日要改也绝不比现在容易。时代改变迫使大家都在改变,现在不改将永远跟不上时代,最后终将遭到淘汰。只有发现问题,尽快改进才有生存发展的可能,才有竞争的能力。唯有具备积极改革的心态,才有可能建立及理解“共存共亡的精神”。

集团饭店的经营者要让所有的员工都深深了解“共存共亡”的重要性,如果不尽心尽力地做好饭店的工作,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所有员工都将可能遭到失业的命运,必须改变“观望”的态度以更为积极主动的精神参与集团饭店的工作。

三、确立管理体制及落实责任制度

在获得心理建设的初步成功后,饭店才能正式确立管理体制,改善经营策略。领导者要把明确划分责任的分层负责管理的方式贯穿在整个集团的经营活动中,各单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将会产生良好的循环作用。

经营者在制定经营决策之同时,亦应努力观察干部的能力,量才适用方为有效。对于不适任的工作者应妥善处理加以替换。在公事处理上,经营者应尽量避免直接接触一般的员工,自觉遵守并维护分层负责的行政体系,让中下级干部获得应有的尊重和权利;在生活上则应多给予员工细心的关怀。

各级管理干部除努力做好部门工作外,要养成及时对所处理的各项事故及服务内容作详细的记录和工作报告的习惯,以便决策管理者了解情况,分析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应及时纠正并迅速加以弥补及指导,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分层负责管理手段的功效。各单位的责任制度如能获得充分发挥,领导者就会有精力去考虑事关全局发展的重大计划。

四、修定管理规则,实施人事精减

在员工的精神教育得到成效并确立管理体制后,就必须修定管理规则,执行符合新经营体制的政策。

修定管理规则必须以“陋法必修”、“赏罚分明”、“合情合理”、“严而不苛”为基本理念。以“办不到的事不制定”为要领、以“一切为公”、“屏除私利”为原则,以“优质服务,增加效益”为目标来认真、全面、合理地制定新的管理规则。

在修定好了管理规则后,应尽快宣传贯彻实行。在方法上可设定试行期,以1~3个月或3~6个月为宜,以便让所有员工有机会改变观念去努力遵循。

进入正式执行阶段后,就必须严格要求检查落实,并依此新规则作为人事安排或精减的依据。原有的饭店存在较大的人事包袱,新修定的管理规则可以有效制止人员膨胀及机构不力情况的恶性发展。已往多余的机构人员和不能产生效益的单位如无法完成上级交付的任务,就必须进行裁减人员或取消该机构,这样才不会影响饭店的营运。同时这项管理规则的修定应具备人事裁减的法律依据,以显示出新领导体制的合理性。

五、软、硬件改进及创汇之关系

高标准的软、硬件能为集团饭店创造出最高效益。如果说饭店的成功与否取决于软、硬件的水平,那么软件所占份量应该在70%、硬件在30%的说法在理论上应该是说得过去的。因为软件属“实”,是饭店实际操作的主角,硬件则属“虚”,虽然也很重要,但在整体的功能上,它只能说是处于配角的地位,毕竟人还是主导者。两者之间又以软件的变化比较大,硬件的变化相对较小。因为人是活的,其活动力自然大;建筑物是死的,活动力相对小,除了改装或天灾地变能使其产生变化之外,不易改变其原有的风貌。也就是说要经营好一个饭店,软件是一决定性的因素。

仅以日本游客赴中国旅行为例。根据调查,在最近数年间,虽然大约有近150万人以上的日本游客到中国本土访问,占出国访问国家的第4位,但每年只有大约10万人的增长。中国这么大旅游市场为何只有如此低的增长呢?到过中国的日本游客对中国的山川水色几乎都赞不绝口,但对中国饭店服务品质留下良好印象者则不多见。为此必须尽快改进软件方面的缺点。

一般来说星级饭店的.软件已有一定的水平,只要各部门忠于职守、尽责尽职,缺点并不难克服。

目前,一个大集团饭店的软件在如下三方面有待改进:

1.敬业精神的不足

敬业精神的不足常常造成服务业水平的急速下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饭店管理不严、员工素质不佳。诸如干部的不尽职、一些不良恶习的弥漫等,使得不该发生的现象很自然的发生。还有相当数量的员工仅是为谋一职位而来,根本不知何谓“服务”、何谓“奉献”,基本概念尚未明确,也没有全身心地投入酒店的工作,自然在敬业精神上缺乏表现。对此,集团饭店的领导者和各级管理干部应注意关心员工的思想动向,利用和安排多种形式的敬业教育。经常灌输“奉献精神是服务业最基本的素质要求,也是全体员工最高的精神表现”的思想,才能使敬业精神生根于整个酒店。

2.对职业的敏感度不足

职业的敏感度是指员工在工作中对其周围所发生的一切变化随时都应具备高度的反应能力。员工应养成眼观四路、耳听八方及过目不忘的能力。服务中应随时注意客人的动向,适时地向前给予亲切的服务,而非处于静止待命的状态。

客人对缺乏职业敏感表现的员工是最无法谅解的,并往往对其加以批评、指责,造成双方的冲突,最后导致不欢而散。这些事例如在星级酒店发生将严重损害酒店的声誉。相反,如果员工反应迅速,处理得当,将对饭店形成积极而又有意义的宣传。

3.在职训练不足

这是一项亟待加强的工作,应要求每一位员工都接受不同形式的专业训练。所有不符合职业规范标准的表现都必须给予严格的纠正。最好的办法就是通过在职训练的机会来加强指导,重视知识更新,教授最新的服务理论及技术,以符合星级酒店的要求。

饭店的硬件配置设计中,会考虑多方面因素。在理论上来说,饭店的硬件配置设计似乎应该相当合理,它是经过多年使用并仔细了解发现其优缺点才确定的,其中某些优缺点甚至会因客人不同习惯而产生完全相悖的意见。

处于“利弊互长”状况中的硬件,应如何发挥功能使其达到最高的使用率呢?首先,对不能重建、不易修改的建筑部分,在外观上应以费用比较低廉的各种装饰为手段来增加美感。如对大门停车场周围的环境进行美化,让客人感到值得留恋。其次,对内部各项设备,平时应以加强保养及维修为原则,要求各物件清洁亮丽、一尘不染。必须重新装修时则应重视色泽美感、使用方便、性能安全。此外,还必须在某些设备上增加防止噪音外泄的装置。

在软、硬件改善后,饭店目标应采取X星级评价,X+1星级的服务水平的方式,让客人享受高品位、高水平的服务。这对集团饭店整体的营运及创汇都将会产生莫大的促进。

六、恢复信心及建立信心的重要性

排除万难,树立信心,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条件。毫无信心者在工作时常常没精打彩、度日如年;信心十足者则表现出精神百倍、度日如春的风貌。这种两极化的表现,在饭店内处处显得极为不平衡,如不加以辅导将影响整体的工作士气。要加强员工的精神教育,鼓舞信心,让员工以在饭店工作为荣,增进员工对饭店的向心力。人人有信心,个个有把握,集团饭店的发展当指日可待。

饭店的经营不可

缺少团队精神。团队精神的倡导和建立则要看员工是否具备敬业精神及向心力。这些似有似无的力量,除了个人素养的因素外,还得靠集团饭店平常的训练来予以培养。而这种观念的提升都属于意识改革的范畴,可见意识改革教育对重新组合的大型饭店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饭店在经营过程中,应将提高服务技术列为长期计划认真推行。特别是应让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有机会前往服务获得好评的饭店进行技术交流,并在预算允许范围内赴国外研修,以了解他国的经营技术及民俗风情,作为提高服务技术的借鉴。事在人为,只要努力做,就会成功。相信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原有的饭店将会和整个大集团饭店共同步入成功之路。

篇3:对中国德育现状的反思及改善策略

近年来, 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 已经开始制约城市经济及人们生活的发展。在此种背景下, 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通过垃圾分类处理, 可以降低垃圾所带来的危害, 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当前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中还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需要制定科学的改进措施, 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由此, 本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城市生活垃圾概述

(一) 定义及来源

所谓城市生活垃圾, 是指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产生的垃圾, 归属于固体废弃物类别中, 包含餐厨垃圾、有毒有害垃圾、可回收物等, 与工业废弃物、建筑垃圾、医疗垃圾等相区别。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日常办公等均会产生一定的废弃物, 这些均是城市生活垃圾的来源, 这其中, 居民居住环境中的垃圾是城市生活垃圾的主要来源。

(二) 产生的危害

城市生活垃圾对环境及人们的生活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占地过多, 生活垃圾多堆放在市郊地区, 不仅占据了比较多的土地, 甚至还占据了部分农田;第二, 污染空气, 生活垃圾多为露天堆放, 垃圾中的有机物分解之后, 会产生刺鼻的气味, 同时, 还会将大量的氨、硫等化学物质释放到空气中, 严重影响空气质量[1];第三, 污染水体, 垃圾中包含大量的有害物质, 经雨水冲刷之后, 部分有害物质会随雨水一起进入地下, 污染地下的水体;第四, 火灾隐患, 生活垃圾中的可燃物质比较多, 堆放过程中, 会产生可燃气, 比如甲烷, 遇到明火时, 会引发火灾, 甚至有些垃圾会产生自燃, 引发爆炸, 危害社会及人身安全;第五, 滋生有害病菌, 病原微生物是生活垃圾本身含有的, 加之老鼠、蚊蝇等在垃圾堆中栖息、繁殖, 导致大量的病原菌产生, 造成传染性疾病发生, 危害人身健康;因此, 城市生活垃圾如果不经过无害化处理, 随意填埋和堆放, 会产生严重的污染, 不仅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而且会导致生态环境遭到破坏。

(三) 影响垃圾产生量的因素

人口数量是影响垃圾产生量的重要因素, 城市的人口数量随着城市的发展不断地增多, 由此导致生活垃圾的产生量逐渐升高, 而且短时间内生活垃圾产生量上升的趋势将会一直持续[2]。除了人口数量因素之外, 经济发展水平、消费结构等也是主要得益影响因素。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的提升, 进入到人们生活中的物品种类逐渐的增多, 由此也导致垃圾产生量不断提升。

二、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

(一) 取得的成效

现阶段, 分类处理是有效降低生活垃圾危害, 提升处理效果的方法。张家港隶属于江苏省, 陆域面积为777 平方公里, 截止2014 年末, 常住人口125 万, 其中, 城镇人口达66%[3]。张家港市是我国首批对外开放的国家一类口岸, 近年来, 其经济发展非常迅速, 但与此同时, 张家港市每年的产生的生活垃圾量也非常多, 给张家港的发展及人们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

2011 年7 月, 张家港市正式启动生活垃圾分类管理试点工作, 首批试点单位为市区108 个党政机关, 43 所学校, 东方明珠锦苑、世纪华庭、湖滨国际等8 个物业管理较为规范的小区[4]。通过垃圾分类的实行, 现已经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在试点单位周围已经形成了比较好的垃圾分类氛围, 市民也逐步的形成了垃圾分类的意识, 具有比较好的参与积极性。在试点单位中, 均积极的开展各种垃圾分类宣传活动, 比如万红小学, 策划了垃圾分类知识竞赛、垃圾分类宣传标语书法比赛等, 强化了学生垃圾分类的意识, 并能够争取的区分各类垃圾。

2012 年7 月份之后, 张家港市在第一批试点单位的基础上逐渐的扩大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实施范围, 逐渐的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及无害化的目标。从源头开始, 张家港市在收集生活垃圾时, 直接进行分类收集, 并根据具体的类别运输至专门的处理地点, 实施分类处理, 取得良好的成效。

(二) 存在的问题

张家港市自2011 年7 月开始实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工作以来, 已经开展4 年多的时间, 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也应该注意到, 张家港市的生活垃圾分类中依然存在比较多的问题,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垃圾分类收集效果还有待提高, 尽管张家港市的首批试点单位垃圾分类收集取得一定的效果, 但仍有大部分范围的生活垃圾尚未实现分类收集, 依然采取混合收集的方式, 无论何种类型的垃圾, 无论垃圾是否可再利用, 均全部混在一起运输到垃圾点, 导致可利用回收垃圾具备的价值降低或消失, 同时, 后期再进行分类处理时难度非常大;第二, 垃圾分类收集车辆及设施比较少, 通过张家港市的宣传与强调, 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显著提升, 能够较好的实现垃圾分类投放, 但在收集垃圾时, 采用了混合收集, 导致居民的分类变为无用功, 造成居民分类投放垃圾的积极性降低, 失去群众基础, 同时, 垃圾分类处理的配套设施还比较少, 限制了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有效开展;第三, 部分市民垃圾分类概念模糊, 生活垃圾的分类方法具有非常强的专业性, 市民比较难以理解, 比如塑料垃圾, 部分可回收, 部分不可回收, 市民在投放垃圾之前, 需要先对塑料垃圾的污染程度进行判断, 实际上, 这是难以实现的, 很多市民无法准确的分清, 从而导致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施受到影响[5];第四, 配套政策不完善, 垃圾分类处理的开展需要配套的政策来支持, 但当前张家港市政府制定的配套政策还不完善, 且在实施配套政策时, 执行力度比较差, 进而对垃圾分类的实施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

三、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改善策略

(一) 加强宣传的力度, 提升市民生活垃圾分类意识

张家港市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时, 将此项工作作为文明工程, 大力的进行宣传, 提升市民的垃圾分类意识, 在整个市区范围内形成良好的垃圾分类氛围。宣传工作应充分的利用各种形式, 通过新闻媒体, 宣传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有益之处, 提升市民正确认识, 采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并重的宣传方式, 扩大宣传范围, 逐渐的提升市民的生活垃圾分类意识;让宣传走进校园, 与教育部门共同合作, 在校园中广泛的开展宣传工作, 并组建“小手拉大手”的活动, 由学生来带动其家庭成员的垃圾分类举动, 促使整个市区有效的开展垃圾分类工作[6]。同时, 张家港市还可以举办大型的宣传活动, 以竞赛、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提升市民的分类意识。

(二) 成立专门的组织, 提升组织人员的综合素质

专门组织的建设可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深入发展, 对此, 张家港市应建立专门的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中的成员要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小组成立之后, 结合当前张家港市垃圾分类处理的实际情况, 制定完善的工作计划, 对各个职能部门的职责和义务进行明确, 从而保证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有效开展, 并取得预想中的效果[7]。张家港市还应加强对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经费支持, 保证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 贯彻分类的思想, 提升生活垃圾处理的效果

生活垃圾处理的总共包含四个步骤, 一是投放, 二是收集, 三是运输, 四是处置, 要将分类思想融入进每个处理环节中, 提升分类的有效性。具体说来, 主要包含以下环节:第一, 源头分类, 投放之前的垃圾属于源头垃圾, 所谓源头分类, 就是在市民家中或市民单位中对垃圾进行分类, 依据不同的类别投放至对应类别的垃圾点, 这就需要市民具有良好的分类意识及分类能力, 张家港市应加强对市民的垃圾分类知识宣传, 促使市民能够正确的进行垃圾分类;第二, 收集分类, 工作人员在进行垃圾收集时, 不应直接进行混合收集, 而是在现场进行二次分类, 由此一来, 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量的增加, 张家港市可依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适当的增加工作人员数量, 提升二次分拣的有效性[8];第三, 转运站分类, 垃圾运送至转运站之后, 需要再次进行分类, 张家港市可引进先进的垃圾分拣设备, 实现机械化分类, 提升分拣的效率;第四, 处置前分类, 在对垃圾处置之前, 最后一次分类, 之后再将垃圾送至对应的终端处置场, 实施科学处理, 张家港市在进行此环节的分类时, 应十分注意垃圾二次污染的问题。

(四) 完善配套的政策, 提升政策的支持力度

张家港市在开展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时, 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 建立完善的配套政策, 鼓励和保障垃圾分类处理工作的开展, 创设良好的生存环境。同时, 政府还应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 提升垃圾分类处理工作人员及市民的积极性, 促进垃圾分类处理工作顺利的开展。

结论

在城市运转的过程中, 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生活垃圾, 如果处理不当, 不仅会造成环境污染, 甚至会危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通过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实施, 提升生活垃圾处理的科学性, 降低生活垃圾的危害, 促进城市经济及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胡一蓉.从国外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看我国城市垃圾处理发展方向[J].天津科技, 2011, (01) :48-50.

[2]付杰, 韩相奎, 李广.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有机垃圾处理方法探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2015, (02) :30-33.

[3]张宏艳, 刘晓淳.城市生活垃圾分类与处理的调查问卷分析[J].生态经济 (学术版) , 2013, (01) :395-398.

[4]张宏.浅谈城市生活垃圾的分类处理[J].科技创新导报, 2013, (23) :110-111.

[5]褚明兴, 王汉逸.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现状及推进对策[J].山西建筑, 2014, (18) :226-227.

[6]曾霞.市民参与视角下的广州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实施探析[J].科技创业月刊, 2014, (07) :93-95.

[7]石文伟.促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的财政政策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为例[J].财政研究, 2014, (08) :30-32.

篇4:对中国德育现状的反思及改善策略

【关键词】中职院校 德育教育 现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1-0087-01

1.现阶段我国中职院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现状

1.1 德育教学的内容较为落后

在中职院校内我们之所以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工作,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这样在其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后,能保证其符合相应的规范要求,并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的德育教育工作中,很多中职院校还保留着传统的教育观念,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中几乎都是采用单一的说教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是完全没有活力的,而教师就是将教材中的道德知识填鸭式的灌输给学生们,没有体现出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根本无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1.2 德育教育没有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

在我国中职院校进行德育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其所形成的教育目标仍是不够完善的,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很差,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德育教育工作并没有有效的结合他们的实际需求。中职院校旨在向社会和企业的生产一线输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复合型人才,那么这就要求了中职院校的学生不但应具备良好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同时还必须具有合理的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所以,教师在进行德育教育工作时,其应充分的考虑到学生在学习中的具体要求,同时也应考虑到企业对于人才的实际需求,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保证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2.做好中职院校学生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对策

2.1 强化道德规范,加强德育教育的建设

只有学校对德育教育工作足够重视了,那么才有可能做好德育教育工作。在原有的德育教育基础上,中职院校还应在重点做好对学生的理念教育工作,帮助学生逐步的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建立与自身特点相适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并应重点提升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因此,学校应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应为学生安排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生活和校园文化,同时还要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另外,还应不断的提高学习教师的综合素质,其素质的高低对学生的好坏是有着最为直接的影响的,学校应认真的观察和培养每一名教师日常的工作手法和行为仪态,并定期的对教师进行教育和培训,从而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师德。

2.2 明确教学目标,对课程进行改革

中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复合型人才,那么教师就应根据这一目标进一步的明确德育教育工作,并对其进行适当的改革。第一,应适当的改革文化课,将一些不必要的理论知识全部删除,并增加一些实例说明。其次,应重点做好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教育工作,为学生将来的毕业和择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最后,应采用分层次的教学方法,尽可能的让全部学生都参与到社会实践中来,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培养他们的道德意识。建议采用引导式的教学方法,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一些实际的案例来引导学生自己去寻找并发现问题的答案,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3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帮助学生走向健康的人生道路

外界环境很容易就会对中职学生产生影响,他们也更加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因此,应重点做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样学生在将来的工作中才会更善于拓展他们的人际关系,并更好的发挥出他们的专业知识。进行德育教育工作中,应安排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课程,及时的消除学生心中的紧张和焦虑的情绪,多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了引导他们走向正确、健康的心灵之路,并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学生之间也应建立良好的友谊,彼此之间应相互促进并共同成长。学校应定期的开展一些与安全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的讲座,帮助学生尽早的养成安全意识。

2.4 对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应给予鼓励和赞许,并注重个性培养

要想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就必须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应做好学生知识技能的培养工作,同时更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德,发展他们的个性。对学生进行职业教育时,应充分的考虑到学生的性格、爱好以及个性等因素,因材施教。同时,德育教育工作也不能强加于学生,在开展时应充分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与他们的自身发展需求相适应,多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不断的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的完善自身的缺点和问题,从而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3.结束语

德育教育工作者应深入的研究和探讨现阶段我国中职院校学生的德育教育现状,针对德育教育工作中的一些常见问题,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改善对策,不断的创新教学方法和内容,从而为社会和企业输送出高素质的技能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5:中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改善对策

班级:软件三班 姓名:李晓芳 学号:20132230

中国海洋环境现状及改善对策

20132230 2013级软件三班 李晓芳

摘要:我国是一个拥有近300平方公里的海域,3200公里长海岸线,其中大陆海岸线长1800多公里的海洋大国。中国海域海岸线漫长、海域辽阔、岛屿众多、资源丰富、海洋生物和生态系统具有丰富的多样性。这是中国海洋的富饶,这是近年来我国提出“海洋大国战略”、“走出深蓝的中国海军”等基本的立足点。保护好中国的海洋环境,就是在保护中国以后的资源供给,具有战略性意义。要想了解中国海洋战略,首先得了解中国的海洋环境现状,以及改善的对策,才能真的实现“海洋大国战略”。

关键词:中国海洋环境现状 改善方法 海洋大国 一.中国海洋环境现状

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环境污染一直比较严重。对于我国四海:渤海、黄海、南海、东海,的海水污染状况研究表明,四个海域中,渤海、东海的海水污染较严重。二十世纪末以来,由于江河携带大量陆源污染物入海,我国近岸三分之二的重点海域受到营养盐污染。在我国受污染海域中,主要入海口海域污染程度相对严重,主要污染物质是无机氮、磷酸盐、油类以及有机物和重金属。近几年的海洋沉积物质量监测结果表明,我国近海和远海海域的海洋沉积物总体上保持良好,沉积物污染的潜在风险较低,但部分近岸海域沉积物受到比较严重的污染,尤其是一些河口、海湾的沉积物污染较重。

海洋生物是海水环境和沉积环境污染的直接受害者,并且污染物对海洋生物的影响具有累积作用,其体内的污染物含量反映了其生存环境的质量,可食用生物质量的好坏对人体健康更是有着直接的影响。目前,我国海洋生物质量状况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海洋生物结构失衡,珍稀濒危物种减少;主要经济生物体内有害物质残留量偏高;沿岸经济贝类卫生状况欠佳。

以上都是我国海洋环境的现状。

或许是受近代著名的法学家,格劳修斯的“海洋是无边无际,不可用竭”的思想,和近代科学技术大发展的影响,人类对海洋探索越来越热,渴望从海洋中获取那“用之不竭”的丰富资源。却也因此,对海洋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海洋环境污染,尤其是国家近海领域的污染,给中国的海洋发展提出了巨大挑战。

从我国对渤海黄海南海东海的海洋调查分析中,可明显的看出,我国海洋环境主要生态系统处于亚健康或者不健康状态。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有以下表现:某些海洋水产资源衰落,渔获量减少,少数珍贵海产品受损,一些海洋水产资源质量受到影响;部分滩涂荒废,滨海环境遭到损害;由于海水的富营养化和营养失衡,生物群落的结构变得异常。尤其是我国石油资源的污染,是海洋油污染中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石油在海水表面形成油膜,阻止了还洋气体的对流,是海水中溶解的氧减少,引起大面积的缺氧;而且油膜能黏住大量的鱼卵和幼虫,是鱼卵、幼虫,还能引起鱼、贝的畸形,蓄积某些致癌物质,对使用这些鱼、贝的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二.中国海洋环境现状的改善方法

从以上介绍中,我们不难发现,我国海洋生态问题严重,难以实现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海洋强国、大国战略,我们需要加大对海洋环境的治理力度,改善海洋环境现状。

首先,从根本上说,我国公民的海洋保护意识不足,是造成海洋环境污染的最大根源。因此,我们首先应当提高公民的海洋保护意识。

其次,从政治层面看,我国应该加强海洋立法的完善,执法的健全。比如,海洋监察手段落后和执行力不足。国家海洋局每年承担常规海洋环境监测,以及两次污染基线调查、陆源污染及重点排污调查、几个海湾的海洋环境容量与总量控制调查,以对近岸海域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控制。目前,海洋环境容量的大小和污染源的对应关系仍不清楚,还不能有针对性地控制污染物质的排放,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污染。还有,涉海行政部门协调不够。根据现行法规,海洋环境保护的管理工作由国家海洋局、国家环保总局、交通部、农业部、海事等部门以及沿海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各部门根据分工对不同类型的污染源实施监督治理。尽管法律明确规定了涉海各部门的职权范围,但各部门职能交叉、机构重复设置的问题依然存在。而且海洋部门不上岸,环保部门不下海,机构间和部门间缺少协作。环保、海洋、海事、渔政、军队环保部门共同参与海洋污染治理,互相扯皮的现象随之产生,影响了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效果。现在由于钓鱼岛等一系列的岛屿和附近资源的归属问题,我们深刻意识到了,我国的海洋权益正受到来自世界各国的威胁,在《世界海洋公约》的指导下,加强我国的海洋立法,成为我国执政者的重要任务。我们应该多借鉴外国经验,多听取大众意见,争取做出最优的决策,还应该精简机构,明确各个部门责任,以及奖惩措施。

第三、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首先是人口和资源对海洋的压力。

再者,人类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人口的急剧增加,使资源的供求量相应增加。陆地资源的稀缺性,使人类不得不到海洋去获取资源。解决人口、环境和资源三大问题,主要依靠海洋。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给海洋环境带来了巨大挑战和机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海洋经济得到了发展,但对海洋环境的污染也随着沿海经济的增长而上升,对海洋环境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在经济发展方面,不应仅仅追求GDP量的多少,而更应该加强环境的监管,对于污染较大的坚决取缔,对于排放严加控制。

最后,我们应该看到的是现代科技在军事之中的应用引起的破坏。海洋污染除了由于大量工业三废、生活垃圾、农药、石油等所导致外,还有海洋放射性污染。海洋放射性污染通过生物体富集或食物链富集辐射整个海洋环境,危害人类或其他生物。比如日本福岛核电站,核泄漏事件对我国的领海环境就造成了很大的损害。我们在利用科技的同时,也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让科技成为人类自杀的工具。对于在海洋中进行的实验和科学技术的运用,我们应该有严格的“度量衡”,将科学技术污染降到最低,真正做到环保、绿色。

我衷心的希望,中国的海洋环境现状不只是一份由中国海洋局出版的报告,而是我们心中共同关心的问题,就像我们对衣食住行的关注一样;希望以后的中国,是一个拥有蓝色领海的海洋大国、海洋强国;希望那片湛蓝的海域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与收获,带给我们生存的资源······

参考文献: 《中国海洋发展报告(2014)》中国海洋局、社科院等联合撰写 《海洋环境污染现状及对渔业的影响》--张田号,王飞--《安徽农业科学》,2014年12期

《论中国的海洋环境与资源保护》--周衍庆--《人民论坛》,2014,(11)

篇6:小学英语教学现状及改善策略

一、小学英语教学现状

1.小学英语实习队伍良莠不齐

目前, 在我国小学教育中, 英语老师不仅数量上无法满足教学的需求, 而且现有的英语老师综合素质不高。在我国部分地区, 英语老师更是稀缺资源。即使有些小学开始开展英语教学, 但大部分英语老师也不是专业的, 都是其他老师经过短暂的培训然后进行英语教学的, 这些老师没有英语教学经验, 因此, 增加对优秀小学英语老师的输出是当前解决小学英语教学的首要任务。

2.教育观念落后

英语教学只要教会学生26 个英文字母和一些简短的语句就行了, 当地的老师现学现用就能搞定, 不需要引进英语专业的老师了。这是我国许多教育部门和小学存在的教育观念。这种教育观念严重阻碍了英语教育的普及推广。小学生正处于学习的初始阶段, 在他们的大脑中还未形成学习的概念, 此期间老师的教学会对学生进行塑形, 老师怎么教, 他们就会怎么学。他们认为老师教的都是正确的。

二、对策及建议

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培养高素质教师

要想开展高质量的英语教学首先需要有一支具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首先, 当地教育机构应从师范类院校招聘英语专业毕业的具有基本教学素质的大学生, 他们具有专业的英语知识, 而且对学生的心理能够把握得比较准确, 知道如何带领小学生去学习。其次, 当地教育机关或学校要定期组织老师进行培训, 增加老师对外交流的机会, 多与同行进行教学经验的交流, 学习先进的教学方法, 提高自身的素质。

2.重视英语教学, 改善教学质量

在我国的小学教学中对应的重视力度远不如数学和语文, 导致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也不是很上心, 有了这样的态度, 英语教学自然做不到高质量。因此, 学校应提高英语的教学地位, 重视英语教学, 将英语看做与数学、语文同等重要的课程, 增加英语的课程安排, 多开展与英语教学有关的活动, 使学生从内心重视对应的学习。

篇7:对中国德育现状的反思及改善策略

关键词:高中 信息技术教学 现状 改善策略

一、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

1.教学内容不科学

我国高中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与其他学科的课程设置有明显差异。信息技术学科的开设时间不长,无论是信息技术知识体系设置,还是教材内容安排,都存在不足。受传统高中教学模式的影响,许多学校的信息技术教学流于形式,枯燥而乏味并没有真正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无法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阻碍了学生发散思维的形成。

2.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

信息技术不是高考学科,所以许多高中学校的管理者与教师都不重视信息技术学科,以至于信息技术学科的课时不多,甚至经常被其他学科占用。一方面,很多教师认为高中信息技术不重要,没有教学激情,导致学生也失去了学习动力;另一方面,许多学生会在信息技术课堂中复习其他学科的内容,任课教师默许这种行为。

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策略

1.重视信息技术教学,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

重视信息技术学科,是提高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第一步。只有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都重视信息技术学科,才能使信息技术教学活动有施展的空间。除此之外,还要建立信息技术教育体系,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更加科学。在设计教学活动时,高中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考虑如何传递信息技术专业知识,还要考虑如何提高学生的其他能力。教师只有明确教学方向,寻找合适的教学模式,才能使信息技术教学体系逐渐发展和完善。

2.重视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渗透着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也是新课程标准提倡的创新教学思想。把学生视为一个个体,分析学生的个性,是促进信息技术教学个性化发展的前提。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多考虑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从学生现有的信息技术水平出发进行教学,给学生讲解一些软件的高级功能,有利于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只有不断接触新知识,才能使学生感到自己仍然需要提高、仍然需要学习。

3.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丰富的教学方式,是开展高中信息技术教学的重要举措,单一的教学模式会降低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活动的魅力。高中生的思维较为成熟,他们辨别事物的能力较强,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进行高中信息技术教学,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融入课堂,成为课堂主体。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合作探究的方法组织学生学习。合作探究不仅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思考与合作学习的机会,也让学生成为信息技术的第一开发者。不做教学内容的接收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主总结学习内容,有利于学生体验到学习信息技术的成就感。

三、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的普及以及应用技术的更新,使得传统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推动信息技术教学改革,需要每一位教师的努力。只有接受全新的教学思想,承认当前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才能构建高效的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

参考文献:

[1]夏学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的研究与实践[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2]刘垚玥.新课程理念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设计[D].金华:浙江师范大学,2009.

[3]朱瑞.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的主题式教学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2.

[4]艾文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中态度教育研究[D].徐州:江苏师范大学,2012.

[5]盛龙.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探究式教学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6]李天文.高中信息技术自主学习模式的应用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3.

篇8:幼儿园环境现状分析及改善策略

一、成人眼光,审美偏差

具体表现:A园为了激发教师创设班级环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常会采取“环境评比”的形式。为了在“环境创设”中获得优胜,教师担心幼儿年龄小、动作技能差,参与环境创设的效果不理想,因而普遍选择刻意“模仿幼儿手法”进行环境创设,使创设的环境成为“伪环境”。而且,教师在设计校园环境或班级环境的时候,高度注重环境饰物的美观和精致程度,希望能够较好地体现装饰、美化环境的目的,忽略了校园环境的教育意义和隐性价值。与此同时,担任幼儿园“环境评比”活动的评委基本上都是本园教师或幼儿家长,他们的审美角度很难脱离“成人眼光”,按照这样的评比标准进行的环境创设与评比活动,难免会陷入“审美偏差”的尴尬局面。

改善策略:基于“儿童审美”视野

瑞吉欧教育强调活动室环境要“表现出儿童的身份和形象”,处处都要努力传达出积极主动的儿童形象[1]。基于“儿童审美”视野,笔者提出建议:首先,将“班级环境创设与评比”活动,调整为“班级环境亮点推介”活动。每班邀请2~3名“小小推介员”组团介绍、推荐自己班级内某一个最有趣、小朋友最喜欢的亮点环境,归还幼儿“小主人翁”的角色身份;其次,在创设班级环境、区域环境的时候,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幼儿共同参与,如讨论活动区域的适宜选址和功能定位,集体商议并分工完成室内环境的布置与美化任务。建议教师在辅助幼儿进行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尽量削减成品材料,多提供半成品材料或自然环保材料;提醒家长“放心、放手”让幼儿独立完成各类家庭小制作,并将其合理布置在班级环境内,由此萌发幼儿的自豪感和成功感,有效杜绝“班级伪环境、幼儿伪审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让每一个幼儿的生活、学习和游戏环境变得更加真实,更为稚拙,更富有童趣。

二、过度装饰,缺少留白

具体表现:随着“课程游戏化”建设项目的整体推进,A园热火朝天地进行环境创设。为了迎接上级领导的检查、幼教同行的参观,园级领导和教师们绞尽脑汁、煞费苦心,将班级区角、公共走廊、户外活动区等校园环境布置得琳琅满目,视线所到之处不是悬挂装饰物品就是进行美化处理,甚至在作为区域隔断的小篱笆、大厅楼梯栏杆、体育区平衡木桩、围墙铁制栅栏等地方都进行了各式装扮,整个幼儿园变成了“装饰的天地、色彩的海洋”。过度装饰、毫无留白的校园环境反而会成为幼儿学习或游戏活动的视觉刺激和色彩干扰,幼儿很难在这样“喧闹”的环境之中集中注意力,安静地进行各类学习或游戏活动。

改善策略:立足“整体布局”基础

幼儿园环境的创设应以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为旨归,为此必须注意环境规划的整体性和可持续性,体现环境的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延展环境的教育功能[2]目前,A园缺少的不是丰富的色彩,而是能够让幼儿静心进行学习和游戏活动的优质环境。针对上述问题现状,笔者建议A园将校园环境进行整体调整与局部改善,促使整个校园环境布局合理、匠心独具,给予幼儿恬静和舒适的美感。首先,建议教师将“悬挂饰物”适当布置在户外体育区域,并排列成1~5个不同的高低层次,便于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根据自己的跳跃能力进行“纵跳触物”游戏;其次,可以将各个班级内的操作橱柜、幼儿桌椅、游戏区家具全部调整为原木、本色,尽可能地减少强烈色彩对于幼儿的视觉刺激和干扰;再次,集中核查幼儿园内的人工环境或人工材料,尽量弃用或减少“人工草坪、塑料地垫、塑制玩具、合成橡胶饰品”等物品,选择并投放无毒且无害的半成品材料、废旧材料、自然材料等,分类布置在幼儿“视线等高、取放便捷”的空间位置,由此满足幼儿自由选择的个性需要和视觉审美的共性需求。最后,幼儿园大厅或长廊空间的悬挂物品尽量简约、大气,以能够让幼儿感受到视觉美感为佳,不需要过分追求精致或精细,避免幼儿因长时间仰头欣赏而产生头晕、目眩、不舒服等视觉审美疲劳。同时,建议班级主题墙面或游戏区域空间也适当留白,一则给予班级环境一点“呼吸的空间”,二则便于幼儿和教师在实施园本课程的过程中将产生的新构思、生成的新内容,随时布置在留白的主题墙上,丰富班级的主题活动内容。

三、显性分区,层次不足

具体表现:A园为了营造多样的区域活动,将活动室布局成多个相对封闭和隔断的单体空间,共享空间和公共空间比较少,给予幼儿的自主选择权不高,环境空间的延展性不够;室内的区域环境设置基本上由教师一手包办,幼儿的共同参与只是起到象征性的点缀作用。考虑到单体空间的位置和功能,教师往往会在“视觉审美、安全细节”等方面比较重视,同一区域内所提供的活动材料层次性不足,导致幼儿的操作活动参与度和价值度不高,失去了区域活动因人而异、因材施教的个别化学习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

改善策略:契合“错落有致”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针对上述问题现状,笔者提出针对性建议:首先,帮助教师理清“校园环境创设为了谁?校园环境创设的目的是什么?”这两个思路性问题,正确认识校园环境的本质、意义和价值,归还幼儿在校园环境创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其次,班级内创设每一个“区域环境”教师都要征求幼儿的意见,包括区域活动的取名、功能定位、材料投放等。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或者发动幼儿家长一起来出谋划策,最大限度地吸纳集体的力量和智慧,最终由教师、幼儿、家长共同完成区域环境的设计和创设任务;再次,班级内的所有区域空间需要进行整体规划,尽量采取“半围合、半开放”的形式进行科学布局。例如,将四方形封闭区域的两条边利用橱柜或墙面进行固定,另外两条边利用可移动的小篱笆、小围墙进行暂时固定(预留出入门),尽量避免将某个区域单独围合、封闭布局,以免影响幼儿自主选择和自由出入。与此同时,两个相邻区域可以共用不足1米高的弹性墙面,幼儿入区之后既可以静享独立空间,又能够在产生特殊游戏需求的时候,隔墙互借替代材料,丰富、补充自己所处区域的游戏情节或内容,甚至可以在产生突发奇想的时候拆墙合并,成为一个空间更大、游戏内容更丰富的“前店、后厂”区域。最后,要求教师在进行校园环境创设的时候,要契合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设计理念。家具橱柜可以进行高低不同、造型各异等层次性搭配,种植园地的农作物选择需要兼顾季节交替、色彩互搭、单棵植株和爬蔓植物错落布局的层次性种植,大厅或公共长廊的悬挂饰物同样需要大小交错、高低分层、材质多元等层次性布局,从而为幼儿营造出“大气、大美、大爱”的校园环境。

四、忽略安全,本末倒置

具体表现:A园的大厅和走廊等公共区域比较宽阔,幼儿园将其作为展示幼儿作品的欣赏空间,班级游戏区域的配套空间,甚至用小栅栏封闭、堵塞次要通道走廊,拓展成为美术室、科发室、儿童博物馆等专用区域,并投放大量的展示支架、家具橱柜、操作桌椅或者丰富的操作材料。殊不知,幼儿园大厅、走廊等公共空间承担着特殊的作用和价值。大厅空间兼具人流集中、风雨操场的双重价值,长廊空间能够满足幼儿和教职员工紧急疏散的作用,楼梯低矮扶手具有帮助幼儿安全、有序通行的特殊用途,活动室门口或专用室门口需要保持开阔、畅通,确保幼儿或教师能够在校园火灾、防暴等安全事件突发的时候排队快速、无障碍疏散。因此,教师对于环境空间的“高效利用”和环境空间固有的“特殊作用”产生了强烈的冲突,存在着不容忽视、不可规避的安全隐患。

改善策略:遵循“安全第一”原则

笔者认为,幼儿园的校园环境创设,必须严格遵守安全第一的原则。首先,合理改善环境。校园环境存在着特殊性,教师尤其要为幼儿创设干净、整洁、舒适、温馨的物质环境。建议教师对校园整体环境进行安全排查,将幼儿能够接触到的建筑物墙角、方形厅柱、楼梯斜角、木门金属把手等地方进行软包装处理。对班级区域环境进行专项诊断与评价,将玻璃制品、硬质材料、尖锐物品、带刺植物等进行集中放置、妥善处理,确保幼儿的个别化学习和游戏活动安全;其次,杜绝安全隐患。可以对大厅环境、长廊环境进行减法处理,确保幼儿和教职员工能够在任何时间段内有序通行、安全疏散。建议将活动室内的物质环境进行针对性调整,确保每个区域空间的半开放、可流通,保障每个班级门口的开阔与畅通。需要清除楼梯扶手两旁的装饰物品,清理专用活动室通行过道内的堆积物品,确保各个走廊和安全通道的畅通无阻。

环境作为一种隐性课程,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教师和幼儿都是环境创设的主体,他们既是环境的创设者,又是环境的受益人[2]。只有教育价值与审美价值并存的校园环境才能达到意义的最大化[4]。基于此,笔者建议全体教师达成共识:幼儿园的校园环境必须满足幼儿的学习、游戏和安全需求。教师需要对幼儿园的校园环境进行整体观察、客观诊断和价值判断,最大限度地削减无效环境、干扰因素,最终留下最本质、多元价值、必不可少的物质环境,竭力助推全体幼儿的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黄进.从“墙面”到“地方”[J].幼儿教育(教育教学),2016,(03).

[2][3]袁静.幼儿园提升环境价值的策略[J].学前教育研究,2012,(11).

篇9:我国海事管理现状及改善策略

【关键词】 海事管理;港口;码头;船舶

口岸是由国家指定对外往来的门户,是国际货物运输的枢纽。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口岸的发展与国家对外贸易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关系密切。海事管理是海事机关的一项重要职能,代表国家行使口岸开放监管、国际航行船舶进出港安全秩序维护、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查验、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等职责。近年来,随着我国口岸快速发展,海事管理工作也面临新的形势和挑战,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1 口岸定义及分类

口岸是指经国家批准设立,由国家法定机关实施监管的,允许人员、运输工具、货物、物品直接进出境的区域。口岸分为一类口岸和二类口岸:一类口岸是指由国务院批准开放的口岸(包括中央管理的口岸和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管理的部分口岸),可对外国籍船舶开放或允许外国籍船舶进出我国领海范围内的海面交货点;二类口岸是指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开放并管理的口岸,是依靠其他口岸派人前往办理出入境检查检验手续的本国船外贸运输装卸点、起运点和交货点。

2 海事管理面临的新形势

2.1 口岸迅速发展要求海事管理能力尽快提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带动港口建设和港口经济以超常规的速度实现跨越式发展,口岸规模也随之迅速扩大。以厦门港为例,“十一五”期间厦门港由原来的5个港区整合扩建为8个港区,口岸水陆域范围由300 km2扩大到500 km2,港口吞吐量从2006年的7 780万t增加到2010年的1.3亿t,集装箱吞吐量从2006年的400万TEU增加到2010年的580万TEU,船舶进出港数量从2006年的28万艘次增加到2010年的54万艘次。口岸的快速发展、进出港船舶数量的大幅增加,使海事管理辖区范围扩大,工作量激增,给海事管理工作带来新的挑战。

口岸的发展不仅要求航道、码头、通航水域环境、装卸能力等口岸硬件条件实现同步发展,更对海事、海关、检验检疫、边检等口岸查验机构在船舶、货物、人员通关方面的能力建设提出新要求。海事机关应在保障进出港船舶航行安全、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服务船舶和货物通关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这也是海事机关应该承担的重要职责。

2.2 地方经济发展对口岸开放提出要求

口岸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海事机关作为经济类执法部门,在服务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下,应发挥海事管理职能,实现经济发展与海事管理相协调,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有效遏制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管理的现象。

2.3 港口建设费征收对海事管理提出新要求

2011年10月1日起,海事机关正式履行港口建设费征收职能。《港口建设费征收使用办法》规定,“港口建设费的征收对象为经对外开放口岸港口辖区范围内所有码头、浮筒、锚地、水域装卸(含过驳)的货物”。对辖区开放口岸数量及范围的核定非常重要,因为这是港口建设费征收的根本依据。

2.4 海事危机管理面临新形势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的船舶、货物、人员在我国口岸往来日益频繁,进出港口船舶数量大幅增加,船舶大型化和专业化趋势明显,船舶进出口岸风险有所增加,安全保障要求不断提高,由船舶及人员进出引发的口岸突发事件也随之出现,海事危机管理迫在眉睫。这要求海事管理职能由传统的口岸开放、国际航行船舶进出口岸审批和查验等常态化管理向海上运输工具特殊安全保障、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疫病疫情联防联控、有效应对核辐射等口岸突发事件的综合管理方向发展。

3 海事管理存在的问题

3.1 口岸管理立法相对滞后

目前,我国缺少国家层面的口岸管理法规,许多拥有对外开放口岸的省市缺少口岸管理行政规章,口岸管理工作的实施缺乏足够的法律支撑。目前海事管理依据的是国务院早年出台的相关规定,主要有1980年《国务院港口口岸工作暂行条例》、1985年《国务院关于口岸开放的若干规定》、1995年《国际航行船舶进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口岸检查办法》、2002年《国务院关于开放港口口岸新建码头启用等有关问题的批复》等。由于上述规定颁布时间较早,内容相对片面,缺乏系统性和可操作性,难以适应目前口岸建设快速发展的形势。现有规定中并未明确口岸查验监管设施配备、建设标准或经费来源,对查验单位业务办公用房、后勤保障等的相关规定也无法满足口岸管理实际需求。海事机关在口岸管理中面临法律依据不足、执法标准不明确等实际困难,这些问题制约着海事管理职能的发挥。

3.2 口岸管理缺乏组织协调

海事、海关、国检、边检分别履行口岸管理中交通运输工具、货物通关、货物质量检验和检疫、进出境人员的管理职责。在地方一般由口岸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口岸办)或外经贸委负责协调各口岸单位的工作,但在国家部委机构中未设置口岸办,其职能由海关总署代理,并设立国家口岸管理办公室。由于各口岸管理单位分属不同系统,信息沟通渠道单一,协调效率不高,导致口岸开放码头、泊位、锚地、系泊点的信息发布不及时、不准确,难以跟上口岸发展步伐,致使海事机关在口岸的认定和管理上面临困难,辖区开放水域内新扩建码头在通过验收后不能及时得以公布,实现正式开放,使国际航行船舶进靠开放口岸内码头(泊位)受到影响。

3.3 海事电子口岸建设与口岸发展不相适应

随着进出口岸船舶和货物数量的增加,传统的海事监管模式显得捉襟见肘。而目前电子口岸建设还处于起步阶段,海事管理涉及的船舶进出口岸查验、危险货物远程申报和系统排查、海洋防污染管理等信息系统还处于建设期,各系统相对独立,建设和运行标准不一,缺乏统一管理,信息“孤岛”现象明显,信息资源未能实现有效整合,电子口岸的功能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一些网上审批环节还局限于内部管理,面向行政相对人的客户端尚未建立,口岸管理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站式”管理任重而道远。

3.4 口岸管理人员不足

目前,依据《口岸检查检验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办法》的规定,口岸扩大开放过程中拟增设的海事口岸查验机关和人员编制难以在短时间内得到解决,而口岸开放给海事机关增加很多工作量。特别是近年来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港口开放提速,海事机关工作量成倍增加,人员缺乏的问题更显突出,严重制约海事管理工作的发展。

4 改善海事管理策略建议

4.1 积极推动海事管理立法

鉴于目前口岸发展形势以及口岸管理工作的需要,海事机关应厘清现有法规赋予其的海事管理职权,分析目前海事管理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目标,充分发挥海事管理职能。同时,积极推进我国口岸管理条例的制定,以法规的形式进一步明确海事管理范围、管理职责、管理要求,巩固并发挥海事机关船舶进出口岸检查联席会议召集人的地位和作用,建立协调统一的口岸管理机制,明确口岸开放建设条件,统一口岸查验设施设备配备标准。

4.2 引入综合安全评估方法(FSA)

从近年海事管理的实践来看,口岸开放大多涉及辖区开放水域内原有内贸码头扩大开放或新扩建码头开放。原有内贸码头一般具备一定的靠船条件,开放要求迫切,但不一定满足码头开放海事监管条件;新扩建码头一旦完成施工则通常难以改动。为确保海事管理工作的有序实施,海事机关应该把握时机、提前介入,前移口岸管理端口,减少业主单位整改次数,使海事机关在码头开放管理中处于主动地位,保障海事监管和查验设施以及业务用房与码头的同步规划、设计和建设。

口岸开放涉及面广,决策一旦实施往往不可逆转,因此,海事机关在口岸开放管理中应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建立合理的口岸开放管理评估体系。国际海事组织(IMO)提出的综合安全评估(FSA)可用于口岸开放管理评估。FSA方法包括危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控制、费用和收益要素、决策建议等五要素。FSA原用于船舶安全评估,但作为一种安全基准体系,它不仅可以用于定性分析,还可以满足口岸开放前期介入的需要,实现定量分析和风险预测控制,而且可以让业主单位明确认识采取安全管理措施的投入成本以及降低风险带来的收益,带动其由被动接受向主动配合海事机关接受口岸开放管理的转变。

4.3 建立港口码头开放海事安全监管和防污染 配套建设及验收标准

口岸开放是一项系统化工程,涉及码头及前沿水域前期规划、通航安全评估、施工建设、工程质量验收、码头竣工验收、海事安全监管和防污染应急设施设备配备等诸多方面。必须制定相关建设和验收标准,明确海事机关管理职责以及地方政府、港口码头的权力和义务,有针对性地实施口岸开放管理。根据口岸管理工作实践,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口岸开放评定:申请项目界定(属于开放水域外新增开放码头还是开放水域内新增、新扩建码头)、通航安全评估结论及评审意见整改落实情况、工程质量验收结论、码头交工验收报告、防污染设施设备配备情况、防治船舶污染海洋环境能力专项验收情况、海事视频监控系统(CCTV)建设情况、港口设施保安符合证书持有情况等。

新增、新扩建码头在正式开放之前,通常需要经过试运行和临时开放的阶段,以检验码头的实际靠泊能力是否到达安全生产水平。在码头临时开放期间,海事监管配套设施可能还处于建设阶段,在核定码头已通过交工验收及相应规模通航安全评估的前提下,对船舶拟进入的水域是否具备安全通航条件或已采取相应的临时性措施,是否存在严重碍航情况或潜在危险,是否具备防污染应急处置能力或已采取相应的临时性措施等情况进行风险评估后,实施开放水域内新增、新扩建码头的临时开放。

4.4 推进海事电子口岸建设

由于口岸快速发展,进出港船舶数量激增,海事监管业务量猛增,单一的人力监管模式已经不适应口岸发展需要,必须以电子口岸建设推动海事管理向信息化、效能化、现代化发展。应推动海事信息化建设,整合数据库系统,实现业务信息的有效互通,优化审批管理流程,并建立人机互动、实时响应的基础数据库,改善口岸内部管理,增强口岸应急保障数据支持能力;建立客户申报端,推动船舶进出口岸查验、危险货物申报和系统排查、海洋防污染管理的远程无纸化申报和审批,以及港务费征收和稽查的电子化应用,提高口岸业务办理效率。建议在一定业务范围内探索建设能自动完成申请受理、审批和批件传递的审批系统,最终构建“虚拟口岸”通关模式,并加强海事、海关、检验检疫、边检之间的横向合作,实现口岸“一站式”服务。

4.5 加大海事监管力度

海事机关在口岸管理中担负的职责是保持有效监管,保障水上交通安全,防止船舶污染海洋环境,促进口岸通关便捷。

(1)维护良好的通航环境和秩序。一是提前介入。积极参与口岸、港口、航道、码头的前期规划和审定,争取在口岸及港口总体布局和水域功能区划时提前介入通航环境建设。二是发挥技术优势。充分发挥船舶交通服务系统(VTS)、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CCTV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实现对进出港船舶的动态监控和有效指挥,保障船舶进出口岸安全畅通。三是建立安全应急保障机制。有效应对船舶航行、进出港期间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保障船舶、人员及货物安全。

(2)加强海事管理队伍建设。海事管理工作综合性强、涉及面广、情况复杂,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要求较高。一方面应核定海事管理人员编制,保障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应加强海事管理人员的政策、法规学习以及业务能力培养,提升其口岸监管能力。

4.6 开展海事危机管理研究

口岸危机管理是口岸管理机关为应对口岸突发或紧急事件而采取的直接应对措施及管理活动。海事危机管理主要涉及船舶水上安全和污染事件,如碰撞、搁浅、溢油、火灾、沉船、搜救等。随着口岸开放的深化,口岸突发或紧急事件向多样性、复杂性方向发展,仅依靠海事机关的力量无法有效应对,需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及其他口岸查验机关之间的横向合作,形成应对合力。交通运输部与国家质检总局签订的合作备忘录建立了沟通渠道和应急协调机制,为海事、港口、检验检疫各直属单位间开展合作,有效应对口岸突发事件,特别是为需要跨部门开展的联防联控奠定了基础。如果能将海事、海关、检验检疫、边检以及地方政府纳入统一的合作框架下,不仅可推动口岸管理需求互通、标准互通、程序互通、动态互通,还有利于增强海事口岸风险预测和监测能力,有效降低口岸运作风险,增强海事危机管理防控和应对能力。

5 结 语

上一篇:信息化管理办公室工作制度下一篇:让你内心变强大的励志经典短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