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小学生作文

2024-04-27

大自然小学生作文(通用14篇)

篇1:大自然小学生作文

你知道大自然的杰作吗?我知道。暑假时,我去了大自然的杰作之—白云山

来到山前,望着直插云雾的山顶小学生作文--描写大自然的作文3篇作文。我们开始爬山了。在这历史悠久的白云山里,人们都沉醉在这中古朴的美,淡雅的美,绿意浓浓的美中。别人都说白云山的鸟很出名的。在这爬山的途中,我们能免费地听着这大自然中可爱的生灵的交响曲,来自大自然的天籁之音。

篇2:大自然小学生作文

作文一:大自然的声音

大自然有许多奇妙的声音。

风是大自然的音乐家。习习微风吹在脸上,像妈妈的手抚摸着我的脸;吹在嘴上,像妈妈和我窃窃私语;吹在耳朵上,像妈妈在和我一起听音乐。微风的声音真好听,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温柔。呼呼的狂风大作,花草树木吹得东摇西摆,路上飞沙走石,像大人生气的时候大发雷霆,那强大的声音充满了力量,让人感到大自然的威力。

雨也是大自然的音乐家。春雨淅淅沥沥,飘洒到地上,小草像吮吸妈妈的乳汁畅饮着,探出头来,东张西望,感受美丽的世界。麦苗张开嘴大口大口地喝着雨水,慢慢地钻出头来,长满整块田野。小雨滴滴滴答答汇聚唱歌,小溪淙淙地跑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张开双臂,汹涌翻滚着,像演奏着波涛进行曲。

动物更是大自然的歌手。你听!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草丛中的虫儿唧唧哩哩地叫着,河边的青蛙呱呱呱地叫着,田野里的蜜蜂嗡嗡嗡地叫着……它们仿佛在说:“在大自然中我们真快乐!”

作文二:大自然的声音

大自然的声音多么美妙!像一位朋友为你吟诗,像一位慈母为你讲故事,像音乐家为你歌唱。

听,树上的鸟儿高声啼啭,唱出一首首沁人心脾的歌,知了听了也不甘落后,跟着“吱吱吱”地伴奏。不一会儿,就有更多的音乐家想要加入。看,奔流的`山溪做起了舞伴,风中摇曳的草儿就像一个指挥家正指挥着呢!桂花妹妹也在这大自然举办的音乐会中忙着展现自己。

轰隆隆!雷雨来了,可音乐会并没有因此而受到影响,反而变得跟热闹了。调皮的小雨点打在石榴弟弟的脑袋上,仿佛是在邀请他快睁看眼看表演呢;风爷爷也心血来潮,拿起他的手风琴,演奏出 哗--哗--咝--咝--沙--沙的声音,时而缓,时而急,时而沉重,时而欢快。小鱼儿此时也陶醉在了婉转动听的歌声里,吐出了五彩缤纷的小泡泡。

夜晚,雨停了,大自然笼罩着一层轻轻的薄雾,进入了梦香······

作文三:大自然的声音

大自然的声音是动听的,大自然的声音是粗扩的,大自然的声音是欢快的,大自然的声音是寂默的。

春天的一大早,公鸡叫喔喔地叫着,都把我吵醒了,我乒地一声打开窗户,小鸟在枝头唱着美妙的歌,勤劳的小蜜蜂也不甘示弱,翁翁一采起了蜂蜜,穿绿色衣服大眼睛的青蛙呱呱地叫着,好像在说:春天来了,春天来了。天鹅姐姐嘎嘎的叫着好像在跟小溪亲切地交谈着。

知了知了,知了知了,知了正在唱着歌,好像在说:夏天已到,夏天已到。小朋友在小溪里打水战,翻跟头,侧身游,欢快极了。小朋友咔嚓咔嚓地吃起了冰棒。有一天晚上,突然轰隆隆的雷声可怕极了,越下越大,沙沙沙,沙沙沙的声音加上轰隆隆的声音是多么可怕啊!雨水滴在窗户上,滴滴滴的声音真美妙啊!

秋天,风哗哗的吹着,树叶啪啦啪啦地掉在了地上,咝咝咝,咝咝咝,很多小动物正在寻找准备过冬的食物。

冬啊!姨哨哨地走了过来,北风呼呼地吹着,一搜船在洁冰的路上开着,嘟嘟嘟地叫着,好像一个受伤的小朋友在说谁来帮帮我!快乐的是,我们在洁冰上滑冰,真是快活极了。冬天还有一个节日,就是冬奥会,体育馆里发出了热闹的声音,“哇”中国队又获胜了。所有人都欢呼起来!爸爸、妈妈、弟弟和我都在火炉过烤火,中午,我和爸爸下棋,真是好玩极了,咚咚咚,是小明来我们家做客了,我高兴地和他电脑,轰轰轰,啊!胜利了,我和小明玩的津津有味。最后,我们吃了团圆饭。

篇3:大自然小学生作文

一、到田边地头亲吻自然风物——以真为基础的教学情境创设

语言文字连同一切的知识都是在情境中发生的, 也一定要在情境中才能得到真正运用。作文是学生对真实生活体验的表达。这正是古代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利用农村特有的自然环境, 带着孩子走向大自然, 用真实的情境打动学生, 进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春天的发现》 (人教版语文第十册第一单元) 时, 带着学生一起去寻找春姑娘的笑脸, 到小河边欣赏柳枝随风舞动的倩影;到田野里领略花仙子的妩媚……孩子们置身于此情此景中, 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常常即兴描述他们的所见所闻。在小河边看到柳树那柔软的枝叶, 说“那是春姑娘舞动的长发”, 有的甚至深情地朗诵“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在田野里看到那遍地都是的蓝色小花, 就脱口而出“这是春姑娘漂亮的连衣裙”“这是夜晚一闪一闪的星星”“她们虽然很不起眼, 但她们为春光增添了无限生机, 把春天打扮得更美丽, 让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他们既在情境中学习语言, 也在情境中运用语言, 同时也陶冶了情操。这种教学方法, 真正做到了让孩子用自己手中的笔, 写出了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写出了一篇又一篇的精彩习作, 真所谓“情动而辞发”!

二、在学校家庭感受事理人情——以情为基础的教学情境创设

知识来源于生活, 同时也服务于生活。学生只有更好地融入生活、融入社会, 才能加深对生活的感知, 使情感得到升华。比如学生在写《我最敬佩的人》时, 有的写老师, 有的写父母, 有的写正在田间劳作的农民……可写出来的作文往往缺乏真情实感。究其原因, 是他们对这些人的认识还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 不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我们也应该看到, 学生能写出不同行业的使他敬佩的人, 说明他们正在用自己的眼光去观察社会、理解社会。只要教师稍加引导, 便能让他们把内心的真实情感表达出来。

如让学生当一当小老师, 模仿做一些老师的工作;让学生观察爷爷姐姐的日常, 与他们交谈, 试着去分担一些家务事;或者布置学生双休日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通过具体的情境, 让学生亲身观察、体验社会中的一些人和事, 激发他们的情感, 使他们有话想说、有感必发, 用自己那探索新知的笔, 写好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这不仅能使学生写出更真、更实的作文来, 而且很多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增加了对社会生活的认识, 增强了社会责任感。

三、看新闻影像丰富间接经验——以形为基础的教学情境创设

所谓“形真”, 主要是要求形象富有真切感, 即神韵相似, 能达到“可意会, 可想见”就行。农村家庭现在普及了电视, 有的家里还有电脑, 真所谓“坐在家中看世界”。强大的信息量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 为学生的习作提供了更广泛的天地, 学生知道得更多、更快, 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如“描写身边的风景名胜”这类作文对于我们长江之滨的学生来说, 是既熟悉而又陌生。虽说每天能观赏汹涌的波涛, 畅饮甘甜的江水, 但长江从雪峰奇山出发, 它以不可抗拒的洪流, 冲过万千山峦, 流过绵绵高原, 淌过千里平川, 汇入东海的壮阔图景, 学生还浑然不知。通过电子白板播放相关视频, 引导学生一边欣赏风光, 一边议论描述……利用网络资源填补学生的知识空白, 充实思想, 丰富间接经历。学生在有话可说、有情可发的基础上, 不知不觉地完成了习作, 效果甚佳。

为了加强学生的表达能力, 让学生每天看十几分钟电视新闻第二天到学校与同学们交流。让有条件的学生轻点鼠标, 赏鉴大千世界。写景可点击“自然风光”, 写动物可搜索“动物世界”……还可根据课文内容延伸, 尝试写作。

利用农村特殊的环境, 在作文教学中, 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学生在情境中, 触景生情, 由事明理, 返璞归真, 这能让学生产生一种表达的强烈愿望, 教师稍加点拨, 学生将文思泉涌, 便会欣然命笔, 写出比较好的文章, 它能帮助我们教师走出作文教学的泥淖, 走向教与学的坦途。不止于此, 更重要的是避免了矫情枉作, 有利于学生将来真诚做人, 踏实做事。

参考文献

[1]李吉林.小学语文情境教学——李吉林与青年教师的谈话[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篇4:亲近中学生作文的“自然”

在一份语文试卷中,作文试题因其所占分值大、命题难度不易把握,而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以至每年高考语文考试刚刚结束,往往就有行家学者甚至旁观者按耐不住“指点江山”,辩说其中利弊。纵观今年的全国卷和各省市的高考作文题,足见命题者小心翼翼, 精益求精。而注重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考量,已是命题者的孜孜追求。

就广东省的高考作文试题来说,也是体现了这一方面的命题趋势。我们来熟悉一下广东省的高考作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看天光云彩,能测阴晴雨雪,但难逾目力所及;打开电视,可知全球天气,却少了静观云卷云舒的乐趣。

漫步林间,常看草长莺飞、枝叶枯荣,但未必能细说花鸟之名、树木之性;轻点鼠标,可知生物的纲目属种、迁徙演化,却无法唤到花果清香、丛林气息。

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这是一道新材料作文题题型,要求学生阅读一则材料后写一篇作文。这则材料中,“从不同的途径去感知自然,自然似乎很‘近,又似乎很‘远”,这一句提示语显得非常重要。它告诉我们,人们认识自然,认识世界,有不同的途径与方式,所以会对事物产生“远”与“近”的效果。人与自然的距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于方式途径的不同,这是颇具哲理性的命题。写一篇这样的应考作文,绝对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理性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世事无绝对,考生只有找准角度,辩证思考,拿捏到位,才能写好作文。

“文体不限”、“不得套作,不得抄袭”等,是突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实施建议”之“表达与交流”中,对作文能力有一个很到位的归纳: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书面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有个性地表达、有创意地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在这个归纳定义中,“创造性表述”、“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均有明显的阐述,而在广东高考作文试题中,这些含义都有很好的体现。所以,我觉得,广东高考作文试题不仅体现了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的大趋势,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国家课程标准。

纵观这几年的高考作文题,广东的高考作文试题追求稳中求变,略有难度,但在情理之中。让我们回顾2014年的高考作文题,围绕传统的黑白胶片技术与新科技数码相片技术,隐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思辨色彩非常强烈。今年的作文试题依然一脉相承,虽然在难度上有差异,但题型上、材料内容上、考查点上却有“似曾相识”之感,突出的就是“思维”与“表达”的能力考查,突出了试题的开放性和思辨性。

让作文试题具有时代感,具有生活气息,是广东省高考作文题的最大亮点。这正是中学生作文回归“自然本真”的体现。这些年来,广东高考作文试题提供的阅读材料内容,都带有非常鲜明的时代色彩,突出了鲜活的时代感,内容往往紧贴时事热点,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比如,2014年的广东高考作文题,以熟悉的生活材料为切入点,陈述了相片技术和当代人生活的关系,相片科技给人情感体验带来的改变与影响,隐含了科技发展与现代人类情感关系的探讨,是常见的热点话题。今年的广东高考作文试题,是从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信息技术发展的关系,来探讨认识自然、认识世界的途径方式。这是相当热点的话题,而且这一话题与考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当然,这样涉及新科技知识的作文命题,应该最大可能地避免城乡学生的认知差异、环境差异等带来的影响,避免学生作文时,对着材料无话可说,或者说起来也是错漏百出。

广东高考作文这一命题趋势和特点,也足以引发我们的一些思考,特别是中小学作文教学方面的反思。

我们经常说,写好一篇作文,要引导学生多观察生活,多了解生活,但是,我们在教学中往往没有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用辩证思维去思考我们的所见所闻,去剖析常见的生活现象,没有用“不同的途径”去“认识自然”,因此,作文教学中的辨证思维能力培养在一定程度上是缺失的,没有获得重视的。现在,在作文教学中出现了学生背范文、依葫芦画瓢的作文教学现象,给学生的作文箍上了太多的“清规戒律”。这样,又怎么能写好今年的高考作文呢?

缺少观察和思考,让学生的作文无法走进“自然”,无法培养作文的思辨能力,作文成了“无米之炊”;而缺乏想象和联想,又让学生的作文无法“深刻”、“丰富”、“有文采”和“有创新”(参见广东省高考语文考试说明),作文成了“千人一面”,成了空洞苍白的“行尸走肉”,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折损”。像今年的高考作文题,提供的只是一则材料,材料中的现代生活气息很浓厚,阅读材料既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又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与联想,题目没有给予写作者太多的限制,考生有很大的自由发挥的空间。因此,大胆的想象与联想一旦缺失,就不可能写出质量上乘的有真情实感的文章,最多只能是写出一篇雷同的、套题的作文。

另外,引导学生平常多读书、多积累,在作文教学中“以读带写”或“以写促读”,对提升学生的作文质量很有帮助,毕竟,在校的学生事事亲为,花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参与亲身的生活实践,从而积累直接的生活经验,目前还不现实。这话题已是老生常谈。正 如今年高考作文试题中所揭示的认识规律和生活规律一样,可以用“不同的途径”,包括读书,去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世界,从而写出自己对自然和社会认识 的“远”与“近”,写出中学生的“自然本真”的作文。

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对于中小学作文教学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留给我们很多思考。当然,我们不是仅仅为了考试而作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作者單位:广东佛山市禅城区教育发展中心)

篇5:小学生保护大自然作文

南极冰川近年来退缩之快令人惊讶,科学家预计如果以这个速度,在不久的将来,沿海的很多城市,很多农田将被海水吞没。到2050年至少有400种鸟儿大幅减少或濒临灭绝,到218700多种鸟类大幅减少或濒临灭绝,很多植物也将大规模灭绝,将呈现万物凋零的状态,全球的生态环境将非常恶劣,粮食将大规模减产,人们将食不果腹。人们将逼迫离开赖以生存的家园。

现在我们要做的就是尽量节约能源,不要再燃烧地球上剩余的那些石油和煤碳了。燃烧那些原油和煤炭会产生大量的温室气体,导致地球变暖,人类不应该再向地下要能源,应该大力开发太阳能、潮夕能、风能、水电等这些清洁能源,只有我们每个人,每个国家都行动起来,才能形成合力,共同抵制全球变暖。

篇6:我爱大自然小学生作文

你看,别的小朋友不和你玩,你会孤单,不过你不会孤单,因为有大自然在陪着你,你不会孤单。你在看,你心里有话想和别人说,可你又不和别人说,你可以和大自然说。可是,你们看大自然现在的大山的树有的都很少很少,以前那树可多可多了,我去我大姨家的路上,我看到了很多很多的树也有人在破坏大自然,我想说不要砍,车开的太快了,没来得及说,我们不要砍树木。要多多种植树木,少砍树木我们要好好爱后大自然。

你可以把大自然当作你的朋友,也可以把大自然当作然当作你的母亲我们也要保护环境,不要都是砍树,也不要不保护环境,我们要多多的爱护大自然,让大自然变得更美好也让大自然的一切事物也变得更美好一些,还让大自然的动物们回归大自然,让大自然变得更更更美好,更翠绿。

篇7:小学生走进大自然作文

大自然绚丽多姿。走进大自然,会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会发现辽阔无垠的草地上,开满了无数五颜六色的花朵,小草偷偷地从土地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还会发现青山的无限风光,绿水的浩瀚深邃。早晨,天空撒开片片云锦,黄昏大地吹来阵阵微风。有飞禽走兽相伴,有花草树木做伴侣。

那绿树,那阳光,那鸟鸣,那小溪的`歌唱……会使我们感到大自然的魅力,使我们的心灵更贴近绿色,会使我们眼睛更加明亮,这种亲近自然,亲近绿色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开阔我们的眼界,启迪我们的智慧。从而激发起我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美好情感。

篇8:引领学生发现大自然的美

古代文人崇尚大自然, 他们很善于从大自然中寻求写作的灵感。正因为如此, 才有了“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的壮阔, 才有了“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的雄奇, 才有了“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的苍凉, 才有了“乱花渐欲迷人眼”的绚丽, 才有了“月出惊山鸟, 时鸣春涧中”的静美, 才有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温馨, 才有了“杨柳岸, 晓风残月”的凄清……

在与自然的沟通中, 我们会重新拥有生存的勇气、人生的睿智和美好的心灵。“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当李白饱尝人间辛酸滋味, 看透世态炎凉之后, 怀着伟大而孤寂的心灵投入了自然的怀抱, 在无言的精神对话中, 寻求到了心灵的慰藉, 借以弥合精神的创伤。作为语文老师, 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建立欣赏发现大自然美感的意识。

我们可以引领学生到公园里去, 到田野上去, 到乡村里去, 到森林中去, ……选择切合实际的活动地点, 利用课余时间, 让学生零距离接触自然、观察自然、感受自然。

要让“大自然”变成可触可感的万千形象, 奔涌到学生的眼底。首先要做的, 便是精细的观察。观察, 不仅靠眼睛, 还需要调动听觉、触觉、味觉、嗅觉去感受事物的特征, 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质感等, 让景物具有立体感, 最终实现“状难写之景, 如在目前, 含不尽之意, 见于言外” (《六一诗话》) 的效果。观察的方法角度有很多种, 如:

(一) 彰显特点

法国著名作家莫泊桑说:“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 要长时间很注意地观察它, 以便发现别人没有发现过的和没有写过的特点。”同样是山, 黄山与庐山不同, 泰山又与华山不同;同样是水, 江、河、湖、海, 各有不同。因此要写出景色的特点, 千万不能写成千篇一律、千景一色。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具有朦胧之美, 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是清、静而悲凉的, 老舍笔下济南的冬天是优美的……

如孙犁对白洋淀夜景的描绘, 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片银白的世界———“洁白的雪地”、“洁白的云彩”, 给宁静的夜色涂抹上了一层明丽的色彩。这些景物的描写, 不仅绘出了荷花淀浓郁的生活气息、明丽的地方色彩, 而且还弥漫着荷花淀特有的清香。这里没有丁点的战争味道, 没有丁点的尘世纷扰, 一切平和而温馨, 抓住了白洋淀的特点, 营造了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

(二) 注意动静

行云流水、日出日落、潮涨潮息自不必说, 就是山峦、建筑, 随着我们观察位置的不同、角度的变化, 也是千变万化的。一切事物都是动中有静, 静中有动, 动与静是不可分的。

观察既要注意静止时的优美景色, 更要注意动态时刻的景色。这样的观察才细致全面, 才能在写作时做到动静结合, 才能把细致全面的描写表达出来。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写月下荷塘的荷叶:“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 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 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这是静态。“微风过出, ……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 像闪电般, 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 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这是动态。不同动静描写表现出的是, 月下荷塘的荷叶不同的侧面。两相对比, 展现出月下荷叶动人的神韵风采。

(三) 用心观察

用自己的心去与自然沟通, 用真情去拥抱自然, 就会“在细微处显出才华” (老舍语) , 才会有独特的感悟。这样才有收获, 才能达到观察的目的, 观察的兴趣和习惯才得以养成。要想让自己的心去与自然沟通需要一定的感悟能力。感悟能力弱的人面对生活犹如面对一片荒漠, 感悟能力强的人在荒漠中也会发现人生。

朱熹诗云:“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从半亩方塘的清澈而想到源头活水, 由此感悟出了人生的哲理。在生活和学习中, 面对大自然的绚丽多彩和千变万化, 可以引导用心学生观察,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 一定会生发许多感悟, 得到许多人生的哲理。

以观察花开花落为例:含苞欲放时, 可以引导学生感悟到花朵的勃勃生机, 感悟到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 准备着将来有所作为;绚丽灿烂时可以引导学生联想到人生的美丽, 感悟到要珍惜青春年华, 勤奋学习, 让生命发出灿烂的光辉;随风飘落时, 可以引导学生联想生命的奉献, 感悟到“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崇高精神境界。

学会观察, 学会感悟, 观察世间百态, 感悟人生真谛, 才能写出佳作。

有了人的观赏, 美好的景色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有了人的参与, 美好的景色才能显现出它的灵动;有了人的思考, 美好的景色才不会仅仅是愉悦人的耳目。仔细观察只是第一步, 如何传达呈现出大自然的美呢?

(一) 化大为小

感悟自然, 所“感”所“悟”, 不能漫无边际或浮光掠影, 要注意角度小而集中。面对无垠的大千世界, 不能茫然无措, 这就需要写作时化大为小。

又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作者十分巧妙地写了荷塘月色、荷叶、荷花和荷花的形、色、香。月光如流水, 叶子、花朵儿在柔和的月光中做着美丽的梦, 一会儿月光给淡云遮住, 一会儿月光透过树丛筛落下斑驳的黑影。朦胧的月光不仅静静地泻在荷塘上, 她还静静地泻在四面的树林和远山上。这时作者大约也嫌太过寂静罢, 紧接着便写出蝉鸣蛙叫。当你听到叫声时, 那四面几乎已经凝结住的空气便顿然活泼起来, 使人感到还有生命的存在。这种境界是美的, 写法层次分明, 细致明晰。正是因为化大为小, 才使读者随着作者的引导, 步步深入地欣赏静寂的荷塘下的美丽月色, 如果没有这样精巧的构思, 读者也就不可能在作者的引导下欣赏到

“月光如流水一般, 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如此美丽的月色了。

(二) 联想想象

描写景物应力求形象逼真, 使人如若亲见;但对景物的描写又不可太实, 在写景中展开联想和想象, 能使文章内容更显饱满, 避免景物单调、乏味。从而写出生动形象、内容丰富、立意新颖的文章。也能创造出优美的意境, 增强文章的美感。

可接近联想, 由某一事物而想起在时间或空间上接近的其他事物的联想。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由“河畔的金柳”联想到“夕阳中的新娘”。可比喻联想, 由某一事物而想起在性质上与之接近或相似的事物的联想。朱自清在《荷塘月色》中由“叶子出水很高”通过想象, 联想到“亭亭舞女的裙”, 由“白花”联想到“一粒粒明珠”“碧天里的星星”“刚出浴的美人”, 通过这种想像和联想很好地抒发了作者对月色下荷塘的喜爱之情。可对比联想, 由某一事物而想到与之相对立的另一种事物或事物的另一面的联想。如鲁迅的《故乡》由眼前萧索、破败的故乡联想到记忆中美丽的故乡。通过联想和想象, 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 思维也随之活跃起来, 这样学生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 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完成作文。

(三) 情景交融

写景要写出感情, 情景交融。景色描写和情感描述是写景文章的两大支柱。描写景物要注入感情色彩, 要把主观感情投射到景物上, 要写出特定心境下看到的景色, 任何好的景物描写都是心灵的感悟, 思绪的升华。写景时也不应刻意苛求“情”在景中, 可以运用排比、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对比、对偶、用典、铺垫、烘托、映衬……等手法细致精巧描绘最有代表性的景物, 然后在合适之处 (如文尾) 用传神的感情色彩浓郁的字、词、句, 点明全文所含之情, 使全篇染上灵动的色彩、深挚的痴情, 从而使前面所绘之景都笼罩在这浓浓的情中。

篇9:大自然小学生作文

一、用真挚的尊重来呵护学生最美好的青春行为和青春激情

狄尔泰曾说:“诗人的创造活动的基础包括三方面:个人自己的体验;对他人体验的领悟;由观念推导和深化的体验。”所有这一切都可能促成诗人的内在冲动,初中生作文也是如此。初中生正值青春期,青春的冲动,是他们最明显的心理特征。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自己,对友谊,甚至对爱情,已经渐渐有了自己朦胧的意识和体验的渴求,而教师和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当和教育机智的缺失,容易造成孩子的叛逆,甚至使其走向极端。那么,如何把学生的冲动情绪引导到理智的行为上来,通过情绪的发泄求得行为的平静,让孩子的作文也像他们的青春一样激情满怀呢?这就需要 “蹲下”身心,呵护学生脆弱而美好的情感,用机智而又巧妙的方法,陪伴孩子成长,真正成为孩子心灵的倾听者、共鸣者,引导他们自然地抒写出自己人生中最真挚最美好的“青春文字”。

“第一次,我遇见了你——一个男孩般的清秀。素朴的沙滩上,弥漫着令人陶醉的芳香;你短短的发香,在如梦般的纱巾里荡漾;你火苗似的娇羞啊,在幻想与梦想中化作了夕阳中的新娘。

第一次,我拥抱了你——一个女孩的馨香。简朴的公园草坪上,流淌着你令人销魂的体香;柔柔的爱啊,在湖畔浅浅的莲花池中怒放;青春的憧憬啊,在绿叶与花瓣间闪烁着熠熠的光芒,照亮了你我未来的希望。”

这是一个初三男孩的课堂作文。当时他和班内一个女孩相恋一年,双方家长竭力阻止甚至暴力相向,但是事情适得其反。对于这篇文章,笔者并没有加以否定和斥责,更没有在班级管理中流露出丝毫批评和张扬的痕迹,而是尊重了他这段美好的初恋和最美好的感情抒发,并且不断地通过日记和他交流,通过私下的笺条和他沟通,通过书信交往和对话冷静地向更加积极健康的方向引导:“你们美好的情感就像一弯新月,天高云淡,一定会照亮自己的明天,也会照亮她的未来。”后来,他渐渐懂得了爱与责任的关系,开始了冷静地处理,毕业前夕偷偷送给了笔者一篇《心灵绕行》,来表达自己对爱情的理解和冷静心态。文章很美,在征求他意见后,那篇文章发表在《作文评点报》上,相信这段记忆会成为他一生的美好回忆。

二、用时代生活引领起学生对生存行为的思考和对未来行为的期待

初中生的生活是充实的,但又是紧张和单调的。学业的负担、考试的压力、升学的压抑,特别是来自家长和教师的约束与监督,不仅让处于青春期的他们烦躁压抑,甚至是极度的反感和叛逆。没有沉静的心态,没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他们很难写出充满激情、富于诗情画意的文章。于是在尊重学生的青春权利的基础上,笔者尝试用最富于时代气息的生活题材和素材,打开学生相对封闭的学习生活眼界和狭隘的心灵,和孩子们一起去感受时代的脉搏,和时代一起感动、一起陶醉、一起忧虑、一起深思、一起反省、一起憧憬……让孩子的心灵始终和时代一起跳动,一起明辨是非,一起喜怒哀乐。

2009年的除夕之夜,济南的哥莫文斌师傅载着香港客人遗忘在车上的三百余万巨款,找寻了乘客整整一个除夕夜。他的事迹感动了整个济南,在大雪纷飞的市中心大街两旁,市民主动挂起了一条条鲜红的丝带。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及时播报了这条消息。笔者通过短信,给全班43位同学添加了一个新作业,即把这个故事写成一篇情景交融的文章。寒假后张笑的一篇《美丽的红丝带》让全班同学感动不已。后来《扬子晚报》的一篇《生命的钻石》激起了学生写作的欲望,写出了《一个9岁美国女孩的感动》、《纪念罗京逝世一周年》、《犀利哥,我想对你说》、《邵帅——徐州少年的骄傲》、《高晓松的忏悔》、《“(李)娜”一样精彩》、《感恩——我们在行动》等文章。通过主题班会演讲征稿,优秀作品征集,发表作品推荐等一系列活动,在学生青春的心灵里源源不断地注入源头活水,让他们对生存现状拥有更多的体验和思考,让他们对现实生活拥有了更多的感动和崇敬,也让他们的作文常写常新,不断地体验作文成功的喜悦。

张悦同学在《寻找幸福》中就写到:“寻找幸福就是要学会执著于那一条条卓越完美的人生轨迹。罗京,48岁的生命,26年的播音生涯,用自己纯美的音质、完美的音调、勤奋执著地追求书,写着自己26年零错误的人生。26年,假如每一个官员26年都不出现一次徇私枉法,假如每一个医生26年都不出现一次医疗事故,假如每一个司机26年都不出现一次交通事故……那么,我们的社会将是一个最和谐的社会,一个最幸福的社会。”文章虽然拘泥于李瑞英的颂词,但借用却恰到好处,这样的作文读来让人心潮澎湃,更让人深为孩子们生活的激情和美好的期待所感动。

三、用教师的审美行为来感染学生,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不断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不断地提高学生作文的审美品位

美好心灵的呵护,审美情趣的培养,需要语文教师切合特定学生的年龄特点、行为特点以及审美情趣等加以引领,以赢得学生的钦佩,赢得学生审美的共鸣,更好地促进学生审美情趣的真正提高。

在写“爱心传递”这一话题作文时,不少学生写到了公交车上让座的情形,不但选材如出一辙,连立意也近乎一个模式:别人不让座,自己让座,老人感激不已。文章无意境、无真情、更无感染力,究其根本原因其实就是缺乏生活的真实与心灵的感动。

于是,笔者便把自己在公交车上的亲身经历写成了一篇文章——《于无声处》,记述了自己为一个远道旅游回家的小女孩让座,而女孩却微笑谢绝的情形。笔者在结尾写到:

“轻轻的,我感到轻轻的一触。朦胧中我转过头来,原来是那个小小的女孩,她已走到了车厢的中间,正转头调皮地冲我微微一笑,满眼的真诚,然后轻轻地摆摆手,似乎是用哑语表达了自己真诚的谢意,悄然走下车去。

我不禁心头一热:多可爱的孩子啊!

她所得到的只是我无心的“帮助”和那一丝不情愿的怜悯与同情;然而,于无声处,我所得到的却是她最甜美的微笑与最真诚的谢意。

隔着朦胧的车窗,望着那对远去的母女的身影,我的心底不由地涌起一阵愧疚和自责。”

为了这次作文的成功,笔者特意延迟了作业上交的时间,要求几个写让座的学生必须再体验一次自己周末乘坐公交车的经历,要求观察认真,描述真实细腻,必须是自己真实的感受。结果,第二周作文学生写作的真实性和细致性就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

后来,在写命题作文“陪伴”的时候,笔者写了《母亲的拐杖》,描写了父亲去世火化前一天,母亲害怕父亲肝癌传染,撵走儿女抱着拐杖在门楼旁独守家院的令人心碎的凄凉之情;写“身边的感动”话题作文时,笔者写了《祝你一路顺风》,描述了当天市政整修黄楼路面,造成严重堵车以及堵车时人们的焦躁以及摆脱困境后乘客与司机心有灵犀的配合融洽,另外,细节描写写了一个小车司机伺机下车擦拭等候的惬意;在写“因你而快乐/为你而忧愁”时,笔者转换题目,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与环境保护,当堂写了《心灵绕行》和《蝴蝶花开半树香》,记述当天晨练时自己绕过被涂鸦的湖边庭廊与被毁坏的严重的栏杆和脚灯,面对美丽夜景时的复杂心情,启发学生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关注生活、呵护自然。

这些美好意境的捕捉、审美情趣的感悟,需要教师平时用心地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中去发现,一点一滴地去提炼积累,通过自己和学生生活经历的融汇比较,启发学生、感染学生,给予他们以情感和精神的熏陶,在潜移默化的影响下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并在不断的积累中,逐渐培养起一种良好的心境、一种美好的情感倾向来,进而创造出更富于真情和美感的习作。

四、用开放的作文评价体系催生学生心灵深处情感的自然美

最美的作文,常常来源于学生灵感的捕捉,最成功的作文也常常源于学生心灵的感动。而作文评价标准却往往要求学生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又要求学生立意要深刻、思想要积极健康、选材要新颖、不能使用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这些评价标准在经过了语文老师的不同层次的理解与转嫁之后,就常常变成了束缚学生思维、限制学生写作灵感的桎梏,而所谓的立意也常常变成空洞的概念和口号的代名词了,于是“爱国”“奉献”“孝敬父母”“团结友爱”……在孩子心中就不自然地衍变成了一种“政治说教”,作文远离生活、远离生命等“假大空”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怪了。

以学生为主体的作文评价体系应该是循序渐进的动态评价系统,它始于本班的实际水平,具有发展的普遍性和阶段性,同时又具有特殊的个性评价标准。这样多角度评价的有效结合,既能达到整体提升的目标,又能达到个体激励的目的,同时又能更有效地实现心灵的疏导和人文价值的提升。基于此,笔者认为作文评价首先应该是学生的评价,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同学间的评价。一篇作文也许写的平淡,但读的动情,听的感人,这是一种情感层次的作文评价,即求真层次的评价标准。其次是教师和家长的评价。学生写的是生活,写的是自己内心的和生存的真实,求的是理解和沟通,表达的是自己真实的追求和梦想,这是一种价值层次的评价,即求善层次的评价标准。最后是文学层次的评价。从文学的角度看审美,破除学生满分作文的镣铐,鼓励学生抒写个性和创造,追求的是未来的期待,这更是一种人文价值的评价,即求美层次的评价标准。

就提高学生作文的行为和情感体验方面而言,自然美就是要真正地关注学生的生存状态,关注学生现实生存的实际追求以及每个学生不同的实际生存需要,通过不断的行为实践,不断的情感体验,创造出属于学生自己的作文情感自然美。

(张启东 江苏省徐州市潘塘中学 221111)

篇10:美丽大自然小学生作文

春天,早上人们起床的时候,它会射进屋子一束光,给人们带来温暖。再望望窗外,它带来无限的美景:迎春花吹了吹小喇叭,小草听到了,伸伸懒腰,从地下探出头来,朝着太阳努力生长。鸟儿听到了,从长久的睡眠中醒来,揉揉眼睛,开始新一天的生活。花儿听到了,绽开了笑脸,冲着路过的行人微笑。大树听到了,便努力长高,孕育出新的绿叶。看着人们赏花,它欣慰地笑了。

夏天,它来到大树的面前,催它努力生长。大树听到了,伸展叶子,撒下一片阴凉。大自然来到瓜地里,催促西瓜快点生长。西瓜听到了,长得又大又圆,让人们在炎热的夏天中尝到香甜的西瓜。看着人们在大树下吃着香甜可口的西瓜,它欣慰地笑了。

秋天,它惋惜的看着枯黄的叶子像一只只蝴蝶,在空中飞舞,然后落下。但它看到人们在“地毯”上跑来跑去,非常高兴,它又振作起来,来到田野里,催促庄稼快点生长。庄稼听到了,赶快努力生长。农民伯伯看到了,脸上露出了笑容,弯着腰,在田地里收割庄稼。看着丰收的景象,它欣慰的笑了。

冬天,它让松树、竹子不要枯萎,让它们来给人们挡雪。它让腊梅盛开,让人们在冬天也能看到美丽的花朵。它让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来,堆积在地上。看着孩子们高兴地玩雪,它欣慰的笑了。

当人们赞美它的伟大时,当人们唱起为大自然写的赞歌时,它却躲到一旁,默默的催促植物生长。

篇11:大自然的启示小学生作文

今天,丫丫老师还是和往常一样,胸有成竹地走进来,脸上露着狡猾的笑容。我不禁心想:丫丫老师今天葫芦里又卖着什么药?肯定又有好玩的事情发生了!

开始上课,丫丫老师拿出一个装满水的塑料杯子放好,端出一盒回形针,问:“你们觉得杯子里能放多少个回形针?”话音刚落,教室里就炸开了锅,有人说能放一百个,但全班反驳道:“放两个就会溢出来!”我看着他信心十足的样子,不禁为他捏了一把汗。

接着,丫丫老师将回形针放入水杯的时候,同学们大惊失色,惊呼声一浪高过一浪……转眼间,回形针就占了杯子的一半。

一位同学说:“这针加工过吗?”丫丫淡定地回答道:“没有。”最后,丫丫叫几个同学上来一百个、一百个地放,只见第一个同学猫着腰,身子前倾,把手抬高,轻轻地把针放进杯子里,我们也目不转睛地盯着水面的动静……一百个,水平如镜……两百个,有惊无险……三百个稳如泰山,我们惊讶地眼珠子都要掉了。

篇12:小学生作文:大自然的启示

在一个晴朗的星期天,我偶然发现了一只小蜘蛛,只见它正准备织网,它慢慢地从嘴里吐出一点白色的细丝来,然后,从墙角这边爬到墙角那边,这样,第一根线就织好了。

接着,它又照着前面织线的方法往下织,过了一会儿,一张完好的蜘蛛网眼看就要完成了,淘气的风又来捣乱,它‘呼’的一吹,蜘蛛网‘绷’的一下就断了。可怜的小蜘蛛只好重新织网,终于,在小蜘蛛的努力下网织好了。

篇1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情感

三.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整合的课堂教学实现模式

信息技术用于高中语文教学, 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手段, 改变传统, 组织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实践活动, 为学生创建自主学习的语文平台。其课堂实现的主要模式如下:

1. 开设语文课件展示课。

将网上下载或自己制作的课件在信息技术教室向学生展示, 让学生对照课件自主地学习课文。如在学习《过秦论》时, 学生直接在网上观赏课件和欣赏教师给他们提供的课件, 让他们在教师不讲一句的情况下, 自主学到了古文的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字等文言文知识。

2. 开设背景知识检索课。

这种课型主要运用在反映重大事件课文学习时进行, 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 让相应的情感。通过图片、音乐等直观教具, 创设出一个优美、清新的自然环境, 尽可能的使学生想象自己置身于这样一个优美的环境之中, 去细心体会大自然带给人的美感, 并且让这些美感逐渐在学生的心灵中沉淀下来, 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之情, 也就会水到渠成, 自然而生。

在教学中, 除了让学生感受诗文中画面的美以外, 还应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古人能写出这些意境悠远的诗文呢?大自然在这里充当了一个什么“角色”呢?引导学生思考自然与人的关系。要让学生懂得, 在古诗文中, 自然成了诗人抒发情感的重要对象, 成了诗人情感外化的表现体, 缺少了自然环境, 作者就无以抒发自己的感情, 无以激发自己创作的激情和灵感。可以说, 是环境孕育了诗人, 是诗人赋予环境以生命。

学生在网上检索曹雪芹的生平知识;学习《杜甫诗三首》, 则检索关于“安史之乱”的知识。

3. 组织课件自主制作课。

在学生查找了大量的课文学习的背景资料后, 我还注意让学生把这些资料整理成课件, 变成自己的东西, 将信息技术课中学习的制作各种课件的方法运用到语文课堂上。如在学习《归园田居》后, 学生可以制作《我眼中的陶渊明》、《陶渊明的饮酒诗》等课件。

4. 进行基础知识训练课。

在网络上也可以进行基础知识的训练, 将训练题通过服务器发到每一台学生机上, 让学生自主地在电脑上做题, 实现了网络上的“无纸化”作业。如:考试后, 教师可以将质量分析也放在网络上做, 把题目发到学生机上后, 让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答题思路自己

在古诗文中, 环境除了能表意抒情以外, 对培养健康的人格、豁达的心情还有重要的作用。壮丽秀美的自然环境, 能促使作者调整自己的心态, 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社会, 并且能够给作者带来不少生活哲理的启迪。对这一点,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引导学生去探讨、去思考。例如, 孔子面对奔流不息的大河, 发出“逝者如斯夫, 不舍昼夜”的感慨, 告诫自己和弟子莫要虚度时光;杜甫登临泰山, “一览众山小”, 建功立业的壮志油然而生;范仲淹登岳阳楼, 观“巴陵胜状”, 则“心旷神怡”, 达到“宠辱偕忘”的人生境界。“优美的自然环境能陶冶人的情操”, 在这些诗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综

杨建胜, 教师, 现居山东海阳。

更正错误。

5. 开设写作知识欣赏课。

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鉴赏能力, 教师可以把作文课有时也放到信息技术教室上, 让学生自主地在网上查找有关高中生写作的文章, 欣赏网上发表的优秀习作, 这对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综上所述, 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 确实能使语文课程的学习面貌为之一新。但信息技术毕竟只是教学中的一种辅助手段, 因此, 我们一定也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 恰当而巧妙地运用信息技术, 让它与语文学科有机地整合, 有效地为高中语文教学服务。综

篇14:把小学科学课堂搬到大自然

[关键词]小学科学;大自然;素质教育

一、小学科学课的内涵所在

小学科学课是从上世纪初就已经设立的学科,最早的科学课课本被称之为《格致》,主要内容就是动物、植物、矿物以及一些物理和化学变化等,其教育目的就是让孩子们能够尽早的熟悉身边的事物,能够具有一定的判断和辨别能力,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进步,科学这门课程从简单的自然科学逐步渗透进了人文科学,而且将自然科学中产生的人文精神、价值观,以及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等等,因此科学课已经从单一的了解自然世界上升到科学领域,从而使科学课程的学习成为小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小学科学课要时刻以培养学生探究科学为核心,以灵活多样,不拘一格的教学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断使学生在探究科学的同时养成愛科学、用科学的素养。

小学生对新鲜事物总是有好奇心的,希望能够自己去探究事物的本质,弄清楚事物的内在联系,因此小学科学课正好适用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需要,通过对科学知识的初步学习和了解使孩子们对未知世界更加向往,使小学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而且通过小学科学课的课堂趣味性、多样性和启发性的教学活动,使小学生对学习科学的态度、情感以及价值观都会有正确的培养,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二、把小学科学课堂搬到大自然

小学科学课的主要内容来源于大自然,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科学课教学,就要让学生走进大自然,亲身去感知自然、体会自然、欣赏自然,从而激发孩子们对认识自然界事物的好奇心,如:教师在教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就可以带领小学生到校外,去观察不同植物的生长情况,通过学生亲眼去看植物的形状,亲手去摸植物的根、颈、叶,然后将自己的疑问告诉教师,教师在一一的给予正确的解答,这样就可以改变书本带给学生们较为抽象的知识,而活灵活现的在自然界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鼓励学胜认真采集植物标本,自己制作植物标本,为更好的学习植物的变化提供帮助。

为培养小学生探究科学的动手和动脑能力,教师还可以指导小学生自己种植植物,将学生在自然界采集的植物种子进行栽培,让学生每天都能够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生长变化,如:让小学生随时观察自己种植的植物高度和变化情况,观察植物叶片的生长发育情况,叶子的数量、颜色等等,从而培养学生从小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教师还要带领小学生到农村去,让小学生与农民伯伯接触,到田间地头去看耕种与收获,去亲手种植,去向农民伯伯寻找答案,可见将科学课的课堂搬到大自然,对于培养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大自然进行科学课程的学习,教师要认真做好指导工作,而且还要注意小学生的安全,如:教授人教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的《水和空气》一课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河边去观察水的流动,然后提问,谁为什么会流动,水的形状是什么等问题,从而引导学生去思考;而对于看不见摸不到的空气,教师可以用肥皂泡在空中浮动来演示给学生,然后提出问题,肥皂泡为什么能够在空中飞?从而让学生产生疑问,然后告诉学生这是由于空气具有的浮力造成的,然后引入空气的概念。可以说将科学课课堂搬到大自然方法很多,教师要让学生在大自然中自主的去发现事物,自主的去探寻事物的本源,尤其是一些有条件的学校可以通过组织夏令营、冬令营来让小学生认知自然界,从而使孩子们热爱自然、关心自然,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还要与科学课本上的知识密切联系,通过有关实验让孩子懂得科学研究的重要性,培养小学生对科学的创新思维,让小学生始终对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让大自然成为孩子们的最好老师。

三、结语

小学科学课程是一门富有知识性、趣味性和研究性的学科,能够满足小学生对科学的探究欲望,通过让小学生到自然界中去了解自然,分析自然,从而提高小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探究和认识自然界的同时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为将来更好的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供可靠的保障,为实现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陈华彬,梁玲编著.小学科学教育概论[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2] 蔡海军,谢强.小学科学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06).

[3] 岳玉荣,杨昭.农村小学科学课程资源整合的探索[J]. 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1(03).

上一篇:剑门关一日游作文下一篇:“走进世博”理论学习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