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远程教育资源与数学教育阐述

2024-04-23

对远程教育资源与数学教育阐述(共10篇)

篇1:对远程教育资源与数学教育阐述

对远程教育资源与数学教育阐述

对远程教育资源与数学教育阐述

一、在远程教育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第一,科学系统地进行备课。教师应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再在远程教育资源中找到与之对应的资源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分析。什么形式更有利于帮助解决教学重点;什么类型更方便突破教学难点。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远程教育资源与科学教育相结合,大大地提高远程教育资源在课堂的效果和功能,进而使资源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功效最大化。第二,开展有实效性的课堂互动。教师应开展一些有实效性的课堂互动,在学习、练习、提问等环节上设计一些互动。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头脑风暴》《开心课堂》等为主题的互动活动,来达到加深对数学概念的理解与教学能力掌握。通过这样的活动,促进师生间、生生间的互动,这才能有效地促进和提高教学效率。在远程教育资源应用课堂上,应多看一些实效性、针对性强的课堂活动。

二、如何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1.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体现教育的直观性远程教育资源中的音像、录像、影片等教学资源通过多媒体网络呈现,利用声、形、色等同时作用于学生大脑,形成鲜明的表形,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巩固。而这种资源的生动、形象和感染力,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思维活跃、充满活力,自主地获取数学知识。通过具体的教学资源演示,让学生对具体的授课知识有一个直观的认识,然后在教师的启发下,唤起学生探究的欲望,诱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动机。由此可见,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直观教学。

2.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远程教育这种新型教育形式下,教与学的关系、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也发生了转变。远程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大力倡导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就是有自觉的学习愿望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固定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初步形成习惯,使自学成为学生学习的需要;有一定的阅读技巧,如捕捉语言重点的能力;找到要了解的相关问题的资料或是工具书。因此,学习能力的培养是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进行智慧的启发和自我锻炼。这就要求教师在数学远程教育中,根据教学的特点合理地运用远程教育资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学习的需要。

3.通过远程教育资源,体现数学教学的趣味性“兴趣能激发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教师可以通过合理地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和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特点,例如:色彩、声音、动作、图像等,引起学生本能的兴趣。只有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才能在最佳的状态下,自觉地、积极地、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来,从而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更充分的发展。远程教育资源正是以它独特的“魅力”将学生吸引住,为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供了全新的途径。它以投影、录音、录像等色彩斑斓的画面和逼真的音响效果,展示在学生面前,激起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兴奋点”,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使学生很快进入愉快的学习情境,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总结

总之,远程教育资源的普及使用,使教育技术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它为数学教学提供了一个其他教学设施无法替代的教学形式。在远程教育资源与科学教育相结合的今天,教学不再是单纯为了符合现代教育形式的需要,而是为了给学生学习知识开辟新的途径。同时也是教育现代化改革的必由之路,也为从事教育的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课题。教育工作不仅要加强专业的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要更新教学意识和教学思想。在远程教育改革发展的今天,只要我们合理地利用资源,就会使数学教学更加异彩纷呈。

篇2:对远程教育资源与数学教育阐述

记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素质教育的关系是什么?

答:素质教育作为一种具有宏观指导性质的教育思想,主要是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的,重在转变教育目标指向,从单纯强调应试应考转向更加关注培养全面健康发展的人。

核心素养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具体阐述,可以使新时期素质教育目标更加清晰,内涵更加丰富,也更加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此外,核心素养也是对素质教育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反思与改进。尽管素质教育己深入人心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国长期存在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问题,影响了素质教育的实效。

解决这一问题,要从完善评价标准入手。全面系统地凝练和描述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标,建立基于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的评价标准,有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

记者: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关系是什么?

答:综合素质是对学生发展的整体要求,关注学生不同素养的协调发展。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素质具体的、系统化的描述。一方面,研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有助于全面把握综合素质的具体内涵,科学确定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另一方面,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可以反映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状况和水平。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

记者: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后,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的途径主要有哪些?

答: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一套经过系统设计的育人目标框架,其落实需要从整体上推动各教育环节的变革,最终形成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完整育人体系。具体而言,主要有三个方面的落实途径:

一是通过课程改革落实核心素养。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顶层设计,指导课程改革,把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进一步明确各学段、各学科具体的育人目标和任务,加强各学段、各学科课程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

二是通过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明确了“21世纪应该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品格与能力”,可以通过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指导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更好地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改变当前存在的“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现象。此外,通过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引领,可以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发展方向,激励学生朝着这一目标不断努力。

三是通过教育评价落实核心素养。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检验和评价教育质量的重要依据。建立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质量标准,明确学生完成不同学段、不同年级、不同学科学习内容后应该达到的程度要求,把学习的内容要求和质量要求结合起来,可以有力推动核心素养的落实。

有关《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课题组汇聚国内多所高校近百名研究人员,在总体设计、统筹谋划的基础上,综合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国际比较研究、教育政策研究、传统文化分析、现行课标分析、实证调查研究,全方位、多层次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反复修改完善,历时三年集中攻关,并经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审议,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篇3:对远程教育资源与数学教育阐述

旅游产业推动推动了我国地方经济的增长和相关产业的发展,提供了社会就业机会,缓解了就业压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条件,促进了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推动了我国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的双重发展。我国的旅游产业快速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多方面的问题。我国是旅游产业大国,拥有世界是最大的国内游市场,旅游企业众多,但没有一家大品牌企业。现在的旅游产业要想走出国门向国外发展,旅游企业良好发展,则需要拥有高水平、高素质和专业化的旅游人才队伍。只有这样,才能保障中国的旅游产业长期发展。而目前,我国旅游人才严重缺乏,已经满足不了当前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因此,要想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需要加强我国的旅游教育。

二、加强旅游教育,推动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和谐发展

旅游教育为旅游产业的科学、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持,同时,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旅游教育的强力支撑。而旅游产的发展方向决定旅游人才的培养模式,指挥着旅游教育的发展。教育出来的人才要高水准满足旅游行业的人才需求。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我们追求的永恒目标———旅游教育和旅游产业的和谐发展。

(一)旅游教育要紧跟旅游产业发展方向

旅游人才的教育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教育和旅游产业的发展息息相关,这就要求旅游院校要能科学的预测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以及旅游市场需要什么标准的旅游人才。然后旅游院校根据对旅游业发展方向的预测,合理的设置相关专业,并确定人才培养的计划和目标。要及时的删除落后专业,优化薄弱专业,开设更具有开创性和前瞻性的专业,努力做到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能最大限度的满足旅游市场的需求,跟得上旅游产业发展的步伐,促进旅游产业科学迅速的发展。

(二)科学严密设置课程,培养高素质人才

旅游院校的课程设置应具有针对性、合理性、发展性和科学严密性,必须要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课程的设置不仅要满足市场的一般性需求,更要与旅游业房展的方向相适应。因此,在设置课程时我们要能根据市场的需求适时调整,如果离开了市场的实际需求,我们的课程也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旅游人才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本领和文化修养,还要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旅游人才才会适应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旅游院校才能在旅游市场中长盛不衰。

(三)开展校企合作,实现双赢局面

开展实践活动是一个高水平旅游院校培养优秀旅游人才的必经之路。与旅游企业加强合作是旅游院校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环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合格的旅游人才往往都具有很强的社会实践能力,只有在实践活动中,不断的锻炼心智与本领,才能发现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才能提高自己的工作适应力,适应当前旅游业发展的需求。一个合格的旅游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的检验。校企开展合作培养模式,不仅能利用企业给学生提供一个真实的实践平台,锻炼学生的公关协调能力,提高旅游院校的教学水平,还能让企业利用学生对企业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提高其业务素养,实现双赢的局面。

三、旅游企业要与高校开展有效合作,共同培养旅游人才

目前,旅游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制约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问题。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不仅仅是高校单方面的事情,更需要旅游企业的大力配合。旅游企业要与旅游院校积极开展合作,吸纳高校学生到本企业实习、就业,给高校学生提供社会实践平台。另一方面,旅游人才需要大量的资金去培养,这就需要旅游企业在能力范围之内,最大限度的为高校的基础硬件设施建设、信息工程建设以及教师队伍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四、结语

国际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对我国旅游业来说是一把双刃剑,不仅是机遇,还是挑战。人才缺少严重制约着旅游市场经济的发展,相信,只要旅游高校科学合理地配置课程,加强与企业的合作,紧跟旅游市场的发展方向去培养人才,就能有效解决旅游企业人才发展不足的问题,一定能促进旅游教育与旅游产业的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国内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旅游产业已经是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型产业,对推动经济增长起着重要的作用。虽然现在的旅游产业经济保持着长期的增长,但是目前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近几年来,境外游深受国人青睐,竞争也十分激烈。旅游教育是保障我国旅游产业科学发展的基石,但是如何保障旅游教育,推动旅游产业的科学发展就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旅游教育,旅游产业,旅游人才,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首洁.高职商务英语口语教学模式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22).

[2]刘伽.商务英语口语创新教育探讨[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8).

[3]于建华.商务英语口语课教学设计原则探讨[J].科学教育论坛,2005(15).

篇4:对远程教育资源与数学教育阐述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育;媒体素养;媒体素养教育

一、媒体素养及媒体素养教育

媒体素养是指公众对媒体信息做出选择、反应、理解、质疑等多种能力的表现,其中公众的理解能力与思维能力是媒体素养中最被看重的一个部分。媒体素养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媒体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信息化时代下能够对媒体信息有正确的信息分辨与掌握能力,通过对学生媒体素养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分辨与理解技巧,让学生拥有良好的媒体素养,帮助他们今后更好的工作与生活。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变化,媒体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逐渐拥有重要的地位。媒体时代的到来,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是媒体信息内容繁多,除了各种有益的信息,也有许多不良的信息,所以对学生进行良好的媒体素养培养,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对媒体信息的分辨能力与判断能力,如果今后他们的工作涉及到媒体信息相关,减少不良媒体信息的传播,提高媒体信息的有效性。

媒体素养教育最早是在1930年被英国提出,当时受到电视电影等大众传媒与传统文化的冲击而形成的教育需求。大众媒体如广播、电视、电影等都是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的,这类大众传媒陪伴着我国青少年一路成长,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他们的心理发育,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更多的新媒体出现,能够接触到媒体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所以对青少年进行媒体素养教育显得尤为迫切。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媒体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一,当前大学生缺乏有效的媒体素养教育。目前媒体素养教育只在我国小众高校开展,大部分大学生缺乏有效的媒体素养教育,导致他们对媒体信息没有正确的判断力。而随着我国信息的高速发展,大众媒体、新媒体等越来越多,信息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传播覆盖面也越来越广,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媒体来学习英语,来促进他们的英语学习能力,但是另一方面,由于网络信息内容良莠不齐,并且没有做限制,所以很容易让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不良影响,这也是缺乏媒体素养教育带来的一个问题。

第二,大学英语教育缺乏媒体素养教育、综合人文教育观念。大学英语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英语,但是目前很多大学英语教育目的认识出现了偏差,大学生英语教育只注重英语语言的技能培养,大学生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去掌握英语知识,缺乏听说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在毕业后,不能有效的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工作中,最后逐渐的失去英语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大学英语教学只有技能的培训,却缺乏了听说能力的培养。另外,因为大学有四、六级的考试要求,所以很多大学生在学习英语的时候会存在明显的目的性,就是为了分数,为了通过考试而学习。有的学生因为英语成绩不理想,会经过反复考试或通过购买往年试卷,掌握考题规律后,用这种刷分的形式勉强通过考,这也看出大学生对考试的重视度更多于对英语的热爱度。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受到大学英语教育观念影响,大学英语教育缺乏媒体素养与综合人文教育。

三、媒体素养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有效整合

媒体素养比较低的人只能看到媒体信息的表面意思,而媒体素养比较高的人能够透过表面信息来探索深层含义,并且能够有效的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具有一定的信息分辨与判断能力,媒体素养的培养就是为了提升这方面的能力。传统英语教学主要培养学生英语的读写能力,但是缺乏独立思考,所以要提升学生媒体素养培养,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应该在英语教学中融入媒体素养培养,让英语教育与媒体素养教育相互促进、相互发展。要想两者相互发展,教师自身应该要有这方面的媒体意识,要养成使用英文媒体的习惯,通过引导和培养学生,让学生也养成使用英文媒体习惯。教师可以在英语教学的时候融入世界各地的趣闻轶事,各类娱乐、生活、政治、科技等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充分引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愿意用这些英文媒体来获取他们有兴趣的话题。此外,也可以结合生活来进行英语教学,比如母亲节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国外购物网站给自己的母亲选购礼物,提升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另外,考虑到大学生的专业不同,还可以引导他们访问与自己专业相关的国外专业网站,激发学生来获取媒体信息,共同提升英语与媒体素养能力。微信、微博、论坛等新媒体的崛起也让大学生有了更多的媒体信息获取渠道,所以教师还应该培养学生多利用这些新媒体来制造媒体信息,提升他们好的媒体信息传播能力,比如可以建立一个班级英文公众号,由学生自己编辑内容,让学生在提高媒体素养能力的同时又能够提高英语技能。

传统英语教学更加注重英语语法、词汇等方面的教学,但是对学生的口语教学、英语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不足,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式的学习,不要局限于个别词汇上的练习,应该从整个篇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英文的实际语篇的用法,体会到语言的运用技巧与规律,从而提升英语整体运用能力,让学生能够在现实中也有英文语言组织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媒体来获取学生想要的信息,然后基于这些内容形成完整语篇,让英文教学与媒体素养教学融合在一起,确保学生的综合素养的提升。

四、结束语

大学英语教育应该在传统教育基础上,融入新的教学方法,以提升学生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提高学生对社会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英语教育与媒体素养教育相互结合,是顺应媒体技术发展的潮流,能够让大学英语教学变得更加积极有意义。

参考文献:

[1]陈定刚.试分析信息时代的大学英语教育与媒体素养教育[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01).

[2]李皎.浅论大学英语教育中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实践和对策反思[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01).

[3]匡丽、魏亮.信息时代背景下大学英语教育及媒体素养教育的探讨[J].情感读本,2015,(12).

篇5:对远程教育资源与数学教育阐述

党的十七大把教育放在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方面进行阐述,强调教育的地位、作用、责任。现阶段社会发展的核心是“三农”问题,“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核心是就业问题,而就业问题的核心则是提高农民的素质和技能。为此,发展农村成人教育以优化农民素质,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增强就业能力,开发人力资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农民的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一、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现阶段农村人力资源表现在:文化素质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约8亿,农村人口的文化素质低下,而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相当艰巨。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告显示:全国有80739万人居住在农村,占总人口的63.91%。有42989万人只接受过初等教育,45191万人只接受过小学教育,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13.6%,每年还有近1000万左右的农村中小学毕业生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而回乡务农,农村文盲仍有8000万人。科技素质不高。国务院2007年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达76.4%。受文化素质的影响,加之缺少适时的农业技术培训,绝大多数农民对农业技术的接受能力不高。适应能力不强,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要求。由于受自给自足生产方式的约束和禁锢以及封闭式的生活方式的影响,农民普遍缺乏依据市场变化调整和组织生产的能力。

农民素质的现状说明,必须重视农村成人教育,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提高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的适应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的创新能力。

二、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树立科学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观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农村成人教育“是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所在;是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教育是维护整个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坚持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论农村成人教育,以国务院《决定》精神为指导,为“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农村成人教育是对农民实施政治教育和文化科学教育,以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农民的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为主要目的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农村成人教育要注重政治功能、文化功能、经济功能和身心功能的统一。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根本手段在教育,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育新型农民。目前我国农民受教育的年限较短,整体素质不高,亟须加大教育和培训力度,既对农民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又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遵纪守法、提高修养、崇尚科学、移风易俗,培养更多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农民教育观和学习意识,建立面向农村教育的学习系统,构建农村终身教育体系,将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

面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与期待,必须树立科学的农村成人教育发展观。农村成人教育的概念应该转化为功能概念,即农村成人教育是指一切可能且应该为农村现代化发展服务的教育。全面

提升农村人口素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需要全社会的教育关注农村、服务农村的发展。依据国际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与人力资本转化的经验,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农村劳动力的走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走出农村,到城市第二三产业及其他管理部门就业;二是到现有农村空间内发展起来的新兴小城镇从事非农产业;三是留在已被改造了的具有现代化性质的农业生产领域就业,即现代农民。农村劳动力走向的趋势,事实上已经给农村教育体系的建立提供了客观要求,也给农村教育确立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定位。依据农村劳动力走向的规律,农村成人教育的定位涉及两个方面:一是对未来预备劳动力教育的设定;二是对已成为现实劳动力教育的设定。农村成人教育要贴近农民的需求。农村成人教育的内容,包括向农民传授农村实际的、丰富多彩的农技知识,也包括向农民传授非农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开展电工、维修工等培训,以便更多的农民走出农村,进入国内城市工作和生活。对于青年农民,重点进行实用技术、社会公德、法律法规、安全环保等方面的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和致富能力,加强现代化农业生产能力与技术的教育,以培养现代农业所需要的现代农民;对进城务工的农民要加强岗位培训,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专业技能、职业道德和安全生产知识,营造农村人力资本培育的良好环境,提高他们的竞争就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以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第二三产业及现代化小城镇中从事非农产业的迫切需要,为实现农村“城镇化”以及农业产业化的非农化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刚毕业的初、高中毕业生、要系统进行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安全方面的培训,使他们能达到零距离就业的要求。要充分发挥农村成人教育的作用,实现教育资源的整合,使他们处处能学、时时能学,创建学习型社会,以实现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并使之快速转化为人力资本。

三、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的建议及措施

世界银行对反贫困问题的研究表明,贫困的根源在于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所以,大力发展农村成人教育,是全社会共享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成果、摆脱贫困的关键。开发农村人力资源,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必须依靠教育,农村成人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对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进行教育和培训,开发其潜力,提高其掌握运用科学技术、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能力。农村成人教育的发展水平决定着农民的素质,决定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就是运用教育、培训、配置等形式和手段,充分、科学、合理地发挥农村劳动力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现有农村人力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利用;二是对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使他们投入到社会中去。在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时,要结合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对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人才结构提出的全新要求,既要注重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科技水平和专业技能,又要注重人才的多样化。这就要求农村成人教育要根据形势的发展,不断调整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以适应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要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必须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这就要求农村成人教育一方面要注重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另一方面要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变化的需要,及时调整和更新教育内容和方式。浙江省嘉兴市化农民为市民的做法是:

八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嘉兴市一手抓劳动力培训、转移,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就业;一手抓生产力布局调整,大力发展区域特色块状经济,吸纳转移农民。嘉兴市从2004年开始全面推行“百万农民培训工程”,实施城乡“就业政策、招聘市场、服务制度、用工管理、社保体系”五统一,消除农村和外来劳动力就业的各种政策性障碍,实行城乡平等就业。该市劳动保障部门建立起全市150万户籍农村劳动力和27万被征地农民就业状况的数据库,初步建成覆盖城乡的人力资源市场体系。2007年全市人力资源市场累计举办招聘会400余场,提供就业岗位30万个,农民工进场38万人次,实现就业18万人。通过招商引资、激活民资,嘉兴市集中建设沿海、沿路两大产业带,加大城镇工业功能区的开发建设力度,促进镇村工业向园区集聚,逐步培育出木业、皮革、服装等一批区域特色产业。初步形成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都市型农业、先进制造

篇6:阐述《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人生下来原本都是一样,但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所以,德育教育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对提高整个国民素质,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都起着巨大的奠基作用。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品德教育应以情感教育和培养良好行为习惯为主,注重潜移默化的影响,并贯穿于幼儿生活及各项活动之中。”为了让幼儿将来成为21世纪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栋梁之材,培养幼儿终身受益的品质,我确信教师无疑是最辛勤的耕耘者、播种者之一。把公民道德的种子从小就播撒在每个幼儿的心灵深处,使千千万万的幼儿接受这样的启蒙教育,让幼儿从小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优良传统美德,是身为教师我的责任和对社会的负责。幼儿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基础,幼儿德育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我们能够充分认识到幼儿时期德育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园德育教育是学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在促进孩子在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中,德占据首位,因为年龄小只能去看去听。幼儿德育教育主要是指道德品质教育,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一个人素养的重要表现。正所谓言教不如身教!就是要以自身的好思想、好品德、好行为去教育影响幼儿的一种方法幼儿的行为习得的特点是“模仿学习”,无须别人来教,只要身边有这样的人、事,天长日久,耳濡目染,孩子们自然就会习得。我认为幼儿是联结幼儿园和家庭的纽带,两者共同施教的对象是幼儿,两者合作围绕的核心也是幼儿。他们使教师和家长之间达到情感上的“共鸣”,做到心与心相连,情与情相通。在教育思想、原则、方法等方面取得共识,双方配合更加默契,共同把爱洒向孩子,共把育人质量关。

向家长宣传科学德育教育幼儿的知识,为家长提高教育水平提供了一个学习机会,让家长获得了教育的知识经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我们应对幼儿进行适时适度的德育教育,创造优良环境,给幼儿潜移默化的影响,为幼儿形成、发展、巩固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品德教育是多方面的,幼儿园德育工作不可能涵盖方方面面,我就以我所教的这个年龄段的幼儿,我在这儿提出四个方面的德育教学心得:

一、培养幼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情感。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说真话,不说假话,做错事敢于承认和改正。

三、培养幼儿有礼貌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良好的性格。

四、培养幼儿与人交往的能力,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自信心、同情心。

身为教师要把品德教育寓于幼儿的各项实践活动中,对幼儿的教育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反复实践,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成为幼儿的表率,在情绪上感染幼儿。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师德是教育之魂。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在塑造着自己。教师是幼儿学习模仿的榜样,教师是幼儿的一面镜子,教师的一言一行备受幼儿的关注,并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幼儿。教师要不失时机的利用各教学领域的教学来进行德育教育,采用“寓教于乐”的方式,把道德素质教育的内容纳入各教学领域中进行,不仅有助于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更能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兴趣,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同时要引导幼儿从中发现哪些是应该学习的,哪些是不应该学习的,去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学会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及生活中的事情,孩子们通过读、听、看建立起了一种正确的道德行为,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因此,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领域进行教育是最直观的德育教育。

篇7:音乐教育古筝选修课革新阐述论文

一、推动新型教学模式的发展

1小组教学古筝属于弹拨乐器类,有固定的音高,初学者入门相对较为容易,又受到目前社会上学筝热氛围的影响,近年来,在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器乐选修课程中,选修古筝的学生人数比例上升最为明显,人数众多。面对学生多、教师少的现状,很难推行“一对一”的教学模式,因此,不少高校的古筝选修课都改变了传统模式,纷纷采用分小组教学的模式。各高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将传统的“一对一”变成了“一对六”“一对八”甚至是“一对十”。小组教学节约了师资成本,教师对相同的教学点只需要统一进行一次讲解和示范即可,避免了重复教学,这对于相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而言是十分实用的。当然,上课模式的改革并不是简单的从“一对一”变成“一对多”,一些教学辅助设施的完善也为其提供了可行的帮助。比如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可以借助摄像机和投影仪,同步将教师的示范投影到大屏幕上,能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清楚地看到教师的示范、听到教师的讲解,并不会因为上课人数的增多而不能看仔细、听明白。同时,利用多媒体,还可以将教学过程录制下来,学生在课后还可以反复观看录像,进行进一步学习。

小组课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如何学,还能培养学生将来就业后如何教。在传统的“一对一”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体会主要来自于自己上课时的感受,虽然个体性突出,但也十分单一。而在小组教学中,学生还可以观摩到教师在教授其他同学时的不尽相同的.教学方法,可以更好地将“教”与“学”结合起来,有利于促进学生师范技能的增强。小组课的教学模式也使得授课形式变得更丰富。例如,当学生学习到一定阶段时,由于同一组的学生学习进度差异不大,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安排合奏曲目的练习,让学生分别交替演奏不同的声部,既训练了学生的合奏能力,也使得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保相对稳定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学生之间在共同的学习中可以更好地做到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2分级教学分级教学是古筝课小组教学的进一步完善和必要补充。分级教学包涵了分级授课、分级练习、分级辅导和分级评价。小组教学要求教学对象必须是学习程度相近的学生,但是学生的学习能力存在着个体差异,当学习进行了一段时间后,同一小组的学生便会表现出不同的学习成效。显然,在选修生两至三年的学习中,都按照同一小组授课是不能满足教学要求的,而分级教学就能解决这一问题。分级教学就是按学生层次的不同,将学习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组授课。分级教学基于小组教学的形式,实质是在学生个体性中找到共同性,尽可能地做到“因材施教”。

要发挥好分级教学的功能,还必须要制定适合分级教学的大纲,这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前提和保障。传统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古筝教学大纲是按年级编制的,对相同年级的学生都是同样的规定。如今这样“大一统”的教学大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分级教学的要求,甚至还会制约分级教学的效果。针对分级教学出台的教学大纲,必须打破传统教学大纲按年级划分、编制的规则。分级教学的大纲必须充分反映分级教学的特点,服务于分级教学;要明确地制定出各层次古筝教学的目标和任务,规定各层次学生需要达到的演奏技能、必须完成的训练范围和必须掌握的演奏曲目等等。

二、编写适合古筝选修课程教学的教材

随着社会上古筝学习热的逐渐升温,大量古筝教材出版问世。受学习古筝群体特性的影响,古筝教材呈现出“两个适用”的特点。一是适合于古筝演奏专业学生学习使用的教材。如萧兴华主编的《中国筝曲》,选编了最具影响力的古筝流派的传统代表曲目和新近创作的创编曲目,既有简谱也有五线谱,保持了作品创作的原貌。二是适合于青少年古筝爱好者使用的教材,包括各类业余考级曲级、流行古筝曲集、少儿古筝教程等等。但要在纷繁的教材中找到适合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古筝选修课程的教材却十分困难,教师往往都是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在各类质量参差不齐的教材中东拼西凑,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和规范性。因此,编写一套适合古筝选修课程教学的教材成为了当务之急。

古筝选修课教材要依照选修课的特点来编写。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古筝选修课学时短,一般为3―4个学期,每周1个课时,一本面面俱到的教材虽然好,但显然不适合要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古筝基本演奏技能的选修学生来使用,选修教材应该重广度而轻深度。选修课培养的不是专业的古筝演奏者,而是让更多的人认识、了解和喜爱古筝这门传统民族乐器,在群众中普及推广古筝艺术的教师。所以选修课教材除了古筝技能演奏的训练外,还应包括古筝发展历史的介绍、古筝流派与著名筝家的介绍、代表曲目的分析、筝乐名曲欣赏等等。

这里要重点提出的是在古筝器乐选修课教材中增加筝乐名曲欣赏是十分必要的。对于学时只有4个学期左右的古筝选修生而言,要通过学习演奏各个流派的代表作品和新创作品来深入了解古筝艺术是不太可行的。教师可有选择性地教授学生弹奏各个筝派、各个时期的经典代表作品,在此基础上,结合筝乐名曲欣赏,让学生更充分地了解各个筝派、各个时期的技法特征、作品特点和音乐风格,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在选修课教材里还应注意,安排好练习曲和乐曲的比例。古筝选修生一般都是从零开始学习古筝演奏的,虽然学习时间短,但一定要重视练习曲的学习,这是具备高水平演奏技能的基础,必须要系统、规范、科学地掌握各种演奏基础技法,不能因为学习时间短就忽视它的重要性。因此,在我们的教材中也要反映出练习曲的重要性,做到合理安排。特别是随着古筝艺术的不断发展,大量新创作品问世,对于演奏者演奏技法的要求越来越高,并不断伴随有新的技法产生,我们的教材编排也要做到与时俱进。

三、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完善的评价体系不仅能全面地反映教学效果,也能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传统的器乐教学评价都是以演奏技能为考核重点,评价指标单一,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水平。基于为社会输送合格教师的高校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建议在教学评价中应建立更为完善的考核指标,服务于培养学生的师范技能和音乐综合素质。古筝选修课的评价,应该以演奏技能为考核基础,同时综合古筝基本理论知识、古筝乐曲分析、古筝教学能力、古筝选修课学习态度等。考核评价体系需要不断地修订完善,评价的形式也需要不断丰富。对于学生学习的评价,不要局限于每一学期的期末考试。期末考试的成绩和平时学习的表现都应纳入总体成绩之中,如期末考试成绩占到总成绩的60%,而平时学生在课上的表现、学生在校内外各类文艺演出中的表现、在音乐会上的演出表现都应该纳入总成绩计分,占到总成绩的40%,这样的学习考评,才能更全面地、更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在有效调动学生学习态度积极性的同时还能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四、结语

篇8:对远程教育资源与数学教育阐述

一、在“数的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数与代数”领域主要包括数的认识、数的运算、常见的量、探索规律等内容。在这些内容中, 根据数的特点和学生数感方面的实际情况, 可以巧妙地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资源, 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例如, 教学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一课。在导入新课环节, 教师可以创设一些关于生态文明教育的图文并茂的情境图。如:3月12日植树节;3月22日世界水日;2月2日世界湿地日;4月22日世界地球日;6月6日世界环境日, 等等。教师提问“你知道这些有意义的日子吗?”进行导入,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 而且让学生在绿色生态文化的熏陶下, 渗透了环境保护的生态文明教育。

又如, 教学六年级上册《百分数 (一) 》一课。在新授环节, 教师可以结合当地水土流失的历史状况, 把例题内容改编为:“1999年, 河田镇土地总面积约为350平方千米, 其中水土流失面积约占45%, 水土流失面积约为多少平方千米?”让学生在学习有关百分数的问题中了解家乡水土流失的历史状况, 体会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进行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二、在“图形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图形与几何”领域主要包括图形的认识、测量、图形的移动、图形与位置等内容。根据图形特点和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程度, 融生态文明建设内容于一体, 让学生走进自然、走向社会, 寓教于乐。例如, 教学四年级上册《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课。在练习环节, 教师结合当地生态文明建设的规划目标设计如下练习:

1、水土保持科技园面积121公顷, 合 () 平方米;

2、2012—2016年, 长汀县强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约323平方千米, 合 () 公顷。

让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了解当地水土保持和环境治理的规划前景和进程, 树立生态文明建设的信心和决心!

又如, 教学六年级上册《位置与方向 (二) 》一课。在练习环节, 教师根据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园的景点分布制成一张平面示意图 (为了便于学生描述, 已标好了一些必要数据) ,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

(1) 公仆园区在中心区的 () 偏 () () 度方向上, 距离是 () 米;

(2) 实验园区在中心区的 () 偏 () () 度方向上, 距离是 () 米;

(3) 物种园区在中心区的 () 偏 () () 度方向上, 距离是 () 米;

(4) 对照园区在中心区的 () 偏 () () 度方向上, 距离是 () 米。

让学生通过练习, 了解当地水土保持生态园园区的合理设置, 体会政府对生态园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匠心设计。

三、开发“统计与概率”领域课程资源, 在“统计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统计与概率”领域主要包括统计表、统计图、平均数、可能性等内容。根据统计数据的特点和学生的统计观念水平, 将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植入数学教学中, 浑然天成, 能收到润物无声之功效。

例如, 教学五年级下册《复式折线统计图》一课。在练习环节, 可依据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已取得的卓越成效设计如下练习:根据下列统计表设计一幅折线统计图, 并思考:“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数学信息?通过观察折线的变化趋势, 你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在统计活动中了解当地农民的收入增长情况, 感受到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对经济建设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 从中受到巨大鼓舞。

又如, 教学三年级下册《平均数》一课。在新授环节, 教师根据学校绿化工作编拟问题:“今年植树节期间, 我校五 (1) 中队种了28棵树, 五 (2) 中队种了26棵树, 五 (3) 中队种了25棵树, 五 (4) 中队种了33棵树, 平均每个中队种植了多少棵树?”让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相机进行植树造林、绿化美化校园环境的生态文明教育。

四、在“实践活动”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

“综合与实践”领域并不是数学课程的单独一个领域, 而是综合运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这三大领域的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它是以问题为载体, 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在这类学习活动中, 根据问题类型和特点, 适当创设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 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悟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使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深刻。

例如, 教学三年级下册《实践活动:设计校园》一课。在“设计方案”这个实践环节,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为了凸显我校生态文明建设的办学特色, 在设计校园时, 应该增加一些什么?”学生热烈交流、集思广益, 最后达成一致意见:应该在校园的一角修建一个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基地, 让全体师生平时更方便接受生态文明教育。

总之, 在数学学科教学中, 我们应该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依据, 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为契机, 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当地资源优势, 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开发生态文明建设的教学资源, 渗透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科教学根植于绿色沃土, 让生态文明意识扎根于学生的头脑中, 从而在数学教学中确实树立真正的生态文明观!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整合数学学科教学与学校特色教育, 巧妙开发数学课程资源、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 从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大领域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篇9:对远程教育资源与数学教育阐述

一、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数学名人名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材中有不少关于我国数学史上的名人名著,从古到今,他们取得了瞩目的成就,在世界数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借助这些名人名著,可让学生感受我国数学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强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激发遨游数学知识海洋的信心和决心。学生能够解决一个与这些名人名著相关的问题,其成就感是难以用词语来形容的。如学生学会了用勾股定理来解决相关问题时会想,原来这也不是深不可测的,是可以探究把握的,从而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

借助数学家刻苦耐劳、锲而不舍的研究精神,可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研究也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克服重重困难,需要坚持不懈。无形的熏陶胜过空洞的说教。

二、借助丰富的导入情境进行热爱自然、审美、热爱生命的教育

数学课堂往往是借助一定的情境导入课题的,这些情境可能是优美的乐曲、绚丽的自然风光、生动有趣的动画或影像、生动震撼的图表,让学生在欣赏乐曲和绚丽风光的同时可培育对大自然的感慨与热爱,感悟生命的价值。对于这一点,老师们用得非常充分,尤其是一些展示课,学生在欣赏感悟之余很自然地融入了课堂,效果是多倍的。笔者曾见识过华师一附中一位数学老师的引领课:首先多媒体展示了一幅以2008北京奥运会为背景的画卷,在画卷中展现问题,探究完毕之后将画卷收起来,形成了完美的课堂结局。这堂课中学生热情高涨,效果极佳,所有师生无不为之动容。

教材中不乏丰富的对称图案,让学生感受对称之美,进而感受自然界山水、动植物的灵性。学习黄金分割时,人体上下身呈黄金比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到了人体之美。还有众多的旋转图案、镶嵌图案等,都能让学生感受到美的存在,审美情趣得到极大的提高。

在学习《频率与概率》中《生日相同的概率》时,可让学生课前去找一找有无与自己生日相同的同学,在课堂上让学生说一说、比一比。教师可适时引导学生:生日相同难逢难遇,你们就应当结成好朋友,相互帮助,共同提高。进一步:同学们尽管生日不相同也是好朋友,也要彼此关爱、彼此帮助。

三、借助教材中与健康、自然灾害有关的话题进行保持健康、珍爱生命的教育

教材中有很多的问题其背景往往取材于一些关爱生命的话题,借此机会,教师可适时进行注重健康、关怀他人、珍爱生命的教育。如北师大版九下三角函数的有关计算中有一例题,描述的是对某器官后的肿瘤进行放射治疗时要保证疗效也要防止伤害器官,求射线与皮肤夹角的问题,这里就诠释了健康的重要性,同时也体现了数学知识的重要应用。如果仅考虑疗效,伤害了器官,可能会造成新的伤害;仅仅是不伤害器官,有可能达不到疗效,二者必须同时兼顾。在学习数的乘方时,以细胞分裂为背景研究,教师若假定这是人体里某有害细胞如癌细胞,问题就严重了,这样分裂下去人就没命了。所以,平常同学们要注意身体健康,若是健康出了问题,是很痛苦的,身心备爱折磨。

四、借助教材中有关安全的话题进行安全教育

学习二次函数时,有一个关于“刹车距离”的问题背景,在引导学生知晓影响刹车距离的因素、明确计算原理并用它来解决实际问题之后,不妨提出:“车祸猛于虎”,大家平常乘车和步行时应注意些什么?这里无形地进行了交通安全相关教育,印象深刻,影响深远。

五、借助教材中关于当今人口、资源、环境问题的背景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教材中有很多以人口、资源、环境等当今世界的热点问题为背景的材料,在教学时,教师可适时引导,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

如教材中的《世界新生儿图》列举了中国、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几个国家的新生儿数与相应的国土面积、森林面积形成比较,这里毫无疑问,中国的人口现状令人堪忧,人口与土地、资源不成比例。教师适时指出,必须重视和妥善解决我国的人口问题,做到可持续发展,此举关系未来的生存和发展,人人有责,学生的责任感油然而生。

六、利用教材中易混易错的背景问题进行坚信科学、实事求是的作风教育

教材中有些背景问题,从表面看一目了然,学生往往主观臆断,围绕着背景答题。教师要适时告诫学生,要实事求是、坚信科学。

如学习相似矩形时,大矩形内有一小矩形,矩形相对各边之间距离相等,问两矩形是否相似?这个问题学生常常答错,因为他们通常从表面去看而没有运用相关知识原理去研究。

总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生命教育是个长久不衰的话题,数学教学中理当充分利用教材中灵活的教材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审美与健康、关爱生命、安全至上、关注社会可持续发展、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教育。在教学中,只要认真去分析研究,这些材料是很丰富的,也是很有价值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是生命教育的参与者与实践者。

篇10:远程教育资源在小学数学中的应用

[文摘]受生活环境、学习条件的局限,农村的孩子认知面较窄、接收的外部信息少,所以他们对新事物有着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多媒体可以创设视听一体的教学环境,通过真实的情景再现、动感画面等一下子抓住孩子的眼球,使他们的注意力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到要学习的内容上来,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不但有利于教师的教学,而且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减轻学生的负担。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广大教师的主动性、创新性,走出了一条远程教育资源应用的路子。

[关键词]课堂教学远程教育资源运用 优化教学

电子计算机是20世纪一项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技成果,也是发展最快的新学科之一。它不仅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教育方式、学习方式乃至思维方式。“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为此,国家投入巨资,分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各级各类农村学校也积极筹措资金,建设远程教育多媒体网络,目的就是为了改善农村中小学教育设备落后、教学资源匮乏的现状,实现教育优势资源共享,提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水平。

我校在远程教育项目网络中利用计算机终端接受卫星传递的教育资源,并结合学校实际,开辟了地面宽带通道,构成了空中和地面、教育软件资源和多媒体硬件设备相结合的远程教育网络,使远程教育逐步走入课堂。通过一年来的应用实践,我摸索总结出了一些应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改变小学数学教学的经验,与大家分享,不当之处敬请指正。

一、利用远教设备优势,改变教学结构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在引入现代远程教育以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学生对有关的数学内容进行合作探索,实践与思考的学习过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再也不是老师讲,学生听的单向传输方式,要求教师运用

新的教学手段,通过多种媒体资源,联系生活实施教学活动,使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技能和数学概念,并逐步形成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

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改变以往备教学目标、板书、教学过程等环节的老套备课方式,应当充分考虑远教资源及其设备迅速及时、画面美观、图文声像并茂等优势,充分发掘这些优点,备资源,备媒体。教师在这种新形式下的备课尽量采用电子备课的方式,在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实际的同时对照远程教育资源,充分理解远程教育设备在展示信息、反馈信息、激起反应、控制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充分考虑多媒体设备容量大、传输快的特点,加大课堂教学容量,改变教学结构的设计,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益。

二、利用远教资源优势,创设课堂教学情景,激发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因此,教师设计教学过程和每个教学环节都必须充分考虑儿童心理特点和需要。在教学中要重视创设活动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将多媒体技术融入课堂教学,利用多媒体信息图文并茂,声像并举,能动会变,形象直观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各种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欲望,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教学变得丰富多彩,也极大程度的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如我在教学《0的认识及有关加减法》时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导入新课收到良好的效果。上课伊始:(课件出示小猴吃桃)同学们,今天我们请来一位小客人,你们想知道它是谁吗?瞧,它来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有什么变化,再把你们刚才看到的给小组的同学说一说(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妈妈留给小猴2个桃子,小猴先吃了一个,又吃了一个,盘子里没有桃子了)。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后,兴趣盎然,纷纷举手,学生情不自禁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练习时,我利用多媒体将练习题制成动画,用多媒体播放出来,如:①摘水果,②登山,③闯关游戏。这样不仅节约时间,而且给学生的吸引力也大,能加深印象,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效率也得到明显提高。

三、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优势,展示知识形成过程,培养学生理解能力。

小学生思维的特点是直观感性的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此时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这就构成了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与数学的抽象性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利用远程教育资源进行教学,能够成功地实现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才是数学教学。特别是应用教学,运用多媒体能形象创造出现实生活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如教学《圆的面积》时,运用远程媒体资源结合多媒体,首先展示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利用动画将平行四边形割补成长方形),启发学生思考:我们能不能把圆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某种图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想象:(1)把圆按照相互垂直的直径4等分,能拼成右图。(2)把圆8等分、16等分,按照上面的方法能拼插成一个什么图形。(3)把圆32等分、64等分……继续拼插,得到的图形接近了什么图形?通过多媒体演示,让学生体会出把一个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插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形。从而使学生能直观、形象、具体地根据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当学生认识掌握了圆面积计算公式后,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把圆等分16份后能不能拼插成我们熟悉的其它简单图形,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呢?让学生动手操作,积极思维,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去探索,从而拓宽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利用远教资源优势,模拟各种生活场景,促进知识应用。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在数学课程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在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提高和发展。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教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可见应用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有着更广阔的空间,甚至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之中。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知识学习与解决生活问题是脱节的,不能很好的指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就不能体现数学教学的价值,就不利于学生知识内化,促使学生能力的形成。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可以全方位、多角度的模拟生活场景,多视角展示社会生活场面,提取其中的数学元素,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指导和激励学生利用所学的数学知

识解决数学问题,不断提高应用意识和应用水平,增强数学价值观,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例如,在教学完了《百分数应用题》以后,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开展实际应用练习活动,模拟商店销售场景,商店销售人员在商场门口打出了“亏本价”、“破产价”和“跳楼价”的招牌,吸引顾客,同时也吸引了我们的学生。然后,通过画面切换,让学生了解所谓“降价”是把价格提高到原价的2.5倍后分三次分别降价30%后形成的。学生必然对这样的数学问题充满好奇,跃跃欲试,教师适时进行引导,要求学生利用学习的百分数应用题的知识,分析、计算,比较跳楼价和原价,指导理性购买。通过类似的活动,既可以向学生展示社会生活中常见的和难得一见的场面,激发学习知识、应用知识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利用远教资源优势,开阔学生视野空间,提高综合能力。

农村小学的学生受条件限制,往往见识浅薄,视野狭窄,知识面仅限于书本知识。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开阔学生视野空间,让学生更多的了解古今中外名人趣事,数学历史,趣味数学故事,即有利于拓宽知识面,增加知识储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自信心,提高学习自觉性。

例如,通过制作校园网站,将远程教育资源中数学资源链接到网络中,通过指导学生浏览网络资源,自主搜集知识,整理知识,了解数学历史,了解数学家,分析解决有趣的数学故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扩大课外学习的面和量,也培养了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再如,通过远程教育资源开展趣味数学竞赛,解决天南海北的数学问题,同样能够起到辅助教学,提高学习水平的目的。

上一篇:野小子变了作文500字下一篇:对日本的印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