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伊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2024-04-27

小伊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共4篇)

篇1:中学灾害教育问题分析与推进策略

虽然某些灾害不能从根本上避免,甚至不能准确的预报,但人的主观能动性在防灾减灾或灾后重建过程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我们主观能动性能将灾害的后果缩减到最小程度,但前提是我们要具备相关防灾、减灾的知识,面对灾害的良好心态与积极的灾害意识,这一切都应来自于灾害教育。灾害教育就是以灾害理论为基础,构建学生较为完善的灾害知识,培养灾害意识,树立正确的灾害观,进而减少灾害造成的人类自身或环境损失的教育。

一、学校灾害教育的阶段性特点

灾害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是指灾害教育的普及需要较长的时间,一方面是指受教育者的生命全程都应该参与各种形式的灾害教育。正规学校教育有明显的阶段性,这反应了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应的灾害教育也有阶段性与层次性的体现。

中学灾害教育为基础性的灾害教育,其中最主要的属性为广泛性、前瞻性和媒介性。减灾基础教育的受教育者是中小学生。我国目前共有2.2亿在校中小学生,普及面相当广。中小学生习得的减灾知识和技能对自身未来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他们又可以去影响其家庭及周围的人,发挥媒介作用。他们的减灾知识与技能程度如何,可直接关系到全局的减灾意识,关系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中学生或小学生中普及灾害基础知识和防减灾技能是提高国民灾害素质的重要出路。

二、中学灾害教育存在的问题

1. 灾害教育缺乏制度性、系统性。灾害降临时的有效避灾不能仅靠“急中生智”与“随机应变”,系统规范的灾害教育必不可少。然而,我国目前的灾害教育缺乏制度性、系统性,灾害教育没被纳入素质教育范畴。

2. 灾害教育注重书本知识单向传授。学校的灾害教育内容分布零散、缺乏创新。在课堂上,涉及到灾害教育的内容,教师采取的教学模式往往较为单一,以传授知识为主缺乏互动,很难提升学生应对灾害的技能。教育部基础教育司曾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曾经对天津、山东、福建、河南、吉林、陕西、甘肃、四川等8省市学校灾害教育的情况展开过针对性调查,发放问卷16640份,访谈1176人,结果是38.1%的教师反馈学校从未开展过灾害预防演习活动;55.6%的中小学生从未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灾害预防演习。这一调查说明我国灾害教育的知识传授多于技能培养,忽视了灾害教育的实效性。

3. 灾害教育的课程研究滞后,师资培训薄弱。我国对灾害教育的理论研究本身就很滞后,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学灾害教育的开展。另外,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中学灾害教育没有得到重视,与此相关的课程开发、师资培训等明显滞后,特别是能够胜任灾害教育教师的缺乏、课程近乎空白等成为制约我国学校灾害教育发展的瓶颈。

三、中学灾害教育的推进策略

1. 建立学校灾害教育的长效机制。灾害教育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灾害教育应该成为持之以恒的常识教育,不临时抱佛脚,也不能总搞马后炮。学校应制定灾害教育的教学目标、指导纲要以及学校灾害防救计划。同时,建立正确的灾害教育教学评价体系,以保证灾害教育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 灾害教育要注重创新性与实践性。印尼海啸灾害发生后几个月,联合国粮食计划署发布了一款游戏,游戏背景是一个虚拟岛,此地干旱导致重大灾害并有战争等人文灾害,这里的人民无家可归流离失所,他们需要安全,需要生存所需的一切用品。游戏教育孩子如何组织有效的求援来解决出现的问题降低损失。这是作为联合国组织首次发布的游戏,相比于充斥于大街小巷网吧中的各种无聊撕杀游戏来讲,这个游戏寓教于乐,在学生放松学习压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公众意识与情感,可以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中小學现今的灾害教育,可谓形式单一,枯燥无味,学生往往是在听安全讲座的同时,看课外书。如果从教育形式上想想办法改变过去的单向知识传递性的教育方式,就能吸引学生同时高效地培养学生的灾害意识与防减灾能力,可以更好地规避灾害风险。灾害教育有着明显的实践性性,如果只说不练,真正灾害到来知识是起不到实际作用的,所以应改变过分强调知识与灾害重现的方式,强化学练结合,学以致用。学校应定期开展紧急疏散、灾害救助、逃生自救及生存训练等方面的应急演练,根据学校所在区域的不同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演练计划和保障措施,并及时对演练活动暴露出的问题和不足进行整改和完善,使演练预案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3. 整合学科资源,加强校本课程开发。学科资源的整合应该包括学科内资源的整合、学科间知识的融合。灾害种类的多样性与防减灾措施的实践性,决定了灾害教育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我们在学校中系统地进行灾害教育,不能忽视了灾害系统的综合性与应对灾害时所用方法的综合性。各学科在常规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入灾害教育的相关内容,而不是一代而过或熟视无睹。比如:物理课中在讲授重力、势能、动能相关内容时,可以举一些地质灾害的例子,比如滑坡、崩塌、泥石流等;讲到动量守恒、摩擦力等内容时,可以加入交通事故发生的原理的分析,既能强化知识又能联系实际的进行灾害教育。就学科具体内容讲,地理科与自然灾害的关联度最大,从天文知识到圈层的物质运动与能量的传递转化,都可以适时地加入灾害教育的相关内容。但是从我国现在的教育体系来看,还没有一本真正适合高中开设的教材,如果能结合地区实际灾害情况与学生、老师的实际,创设一门可供开设的校本课程,不失为一种进行高效灾害教育行为有效的方法。

4. 在灾害教育中要渗透灾害伦理教育。灾害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是人类必须要正视的问题。灾害发生时,人们在逃生避害的过程中,涉及优先逃生、合作自救以及困境中是舍己救人还是自我保全,不同人群之间的责任问题在当今灾害发生过程中已经突现了出来,我们不能回避与无视。这种教育应该在中学进行,因为这一个阶段正是学生价值观与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灾害伦理比传统道德伦理有着更大的外延,其中人与自然的协调纳入到伦理的范畴中来研究便是一个具体的体现。

从伦理学上看,伦理学涉及不同主体之间的责任义务关系、行为方式的问题、对待事件的善恶评价问题,涉及人性的问题、对待劳动态度的问题,涉及社会的公正问题,涉及义利关系、群己关系问题,涉及道德情操和道德意志、道德感召等问题。灾害作为特定的时空场所,其中也涉及上述这些问题,而且是以一种更为集中和极端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在灾害发生时,人们往往是在一种紧急状况或者危机状态下处理责任关系,因此对人的伦理道德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人们在做出道德行为抉择的时候承担巨大的风险。

中学的灾害教育,不能只强调知识、技术、方法,也要涉及到伦理层面的教育,这样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有大爱、有责任感的优秀人才,才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与和谐稳定。

5. 加强灾害教育研究,提升教师灾害教育素养。我国现在的灾害研究多是进行灾害形成机理、灾情监测预警、灾害风险评估等方面的理论研究,但立足于教育的灾害研究还不普遍。中学没有灾害课程更不用说这方面的教育在高考中的份量有多少,所以高校在培养师资时根本没有这一学科。现在任教的各学课教师对于粗浅的灾害及防减灾知识如果还算有一些了解的话,那真正的灾害逃生技能与自救互救能力可以说是基本不具备,这种情况下进行科普性的安全教育尚可,进行实践性很强的有效灾害教育则显得不足。这就要求政府与高层教育部门设立相关的培训与培养,塑造能够胜任灾害教育的专业队伍。作为在校在职的一线老师,也要加强自修自为,增强灾害意识,提升灾害教育能力。

毋庸置疑,进行灾害教育,增强公众的意识提升防减灾能力,可以最大程度地减少灾害的损失。但灾害教育是一个长期的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中小学生进行灾害教育,长远来看,对整个社会防减灾能力的提升有着长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赵沁平.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提高公众参与意识[J].环境教育,2006(1):6—7.

[2]夏志芳.地理课程与教学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陈澄.地理教学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何爱平.灾害经济学[M].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00.

[5]马宗晋.灾害学导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

篇2:小伊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 综合素质教育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3.91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全体性、基础性、发展性、全面性和未来性等基本特点。中学生物学内容丰富、综合性强、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等学科特点,决定了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推进素质教育也成为教师的重要工作。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高中生物主要包括生命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生物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的调节、生物的生殖和发育、遗传和变异、生物的进化、生物与环境等方面的内容。因为研究对象就是生物本身的特点、发展规律以及它生存的环境,所以大部分知识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对应的例子来说明,这也是生物学科引起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的关键。教师应当重视这一点,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举一些学生都熟悉的实例来说明生命现象,还应多向学生介绍生物技术在生产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同时提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进行探索的积极性。例如,在体温的调节一课中,就可以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人冷的时候会打颤、起鸡皮疙瘩;学了生物的种间关系,就可以解释大豆与根瘤菌的互利共生关系、蛔虫与人的寄生关系等;在遗传变异部分,向同学介紹杂交育种、诱变育种、单倍体育种和多倍体育种等多种育种方法,让同学了解利用遗传学原理的现代农业技术;另外,通过人们在研究消化的时候发现酶、在研究植物向光性的过程中发现生长素等例子,可以启发同学其实许多重大的发现都产生在生活细节当中。只有学生觉得课程内容是生动有趣并且十分有用的时候,才会有学习的兴趣和热情,这将大大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素质教育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学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在高中生物的教学过程,教师应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应用,帮助学生养成观察、发现和思考的学习习惯,并重视学生想象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去观察身边植物或农田作物的生长,总结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并分析合理密植、温室大棚、增施农家肥等措施是如何提高光能利用率的;在神经调节部分的学习过程中,讲到反射作为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就让学生试着举出生活中条件反射和非条件反射的例子,并区别两者不同;教师还可以通过一些简单易操作的的小实验,如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等物质的鉴定,或一些标本、模型的制作,如DNA双螺旋模型等,让学生在亲自动手操作和观察中,对知识形成具体形象的记忆和理解;遇到需要进行讨论或提出设想的问题时,教师应鼓励学生们大胆提问、各抒己见,给学生提供想象和思维发散的自由空间,在经验的交流和思想的碰撞中推陈出新,获得对知识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的,给予了学生更多的发挥机会,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了科学水平和实践能力,这也将有利于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和未来的工作生活。

三、实施健康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

健康是良好学习生活的基础,开展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由于中学生物学包含的生命的物质基础、新陈代谢、生长发育、遗传变异等知识均涉及人类健康问题,所以中学生物教学成为实施健康教育的最适合的入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将课本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让学生明白怎样去解释和应对生活中遇到的与健康相关的现象和问题,积极地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例如,讲到生命的物质基础这部分时,教师可以告诉学生如何健康饮食、补充人体所需营养物质;进行新城代谢的讲解时,顺便提到为什么日常生活中要多喝水、多运动以及如何促进消化、吸收和排泄等;在阐述生长发育的机理时,不忘告诫学生注意睡眠和锻炼;另外,生物课堂作为普及生理知识的最佳平台,教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看待青春期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变化,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生物课堂和健康教育的有机结合,可以让学生在明白原理的基础上掌握保持健康的方法,远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提高自身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四、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

思想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一个重要的部分,培养具备良好个人素养的学生是人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需要。由于中学生物学研究生命现象及生命与环境关系等内容,所以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教师应在帮助同学正确认知生命的同时,让学生学会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和珍惜生命,在生活中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和挫折,都怀着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同时学会与他人和谐相处,关爱、理解、帮助他人,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另外,随着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应让学生了解人与生存环境的相互依赖关系,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和可持续发展观,用科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环境问题,建立起保护环境的的自觉性和责任感,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做有环保素养的社会公民。

总之,生物作为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学科,与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学生物教师应抓住学科本身的特点,通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入手实施素质教育,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和个人素养,让学生在对生物学产生巨大好奇心并不断深入了解的过程中,感受到大自然和生命的奥妙,增强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提高学习的能力和效率,形成积极健康的心态和价值观,成为满足时代和社会需要的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利. 解析如何在中学生物教学中渗入素质教育[J]. 成功(教育),2013,22:112.

[2]刘惠红. 浅谈中学生物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实施[J]. 学周刊,2013,24:162-163.

篇3:小伊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关键词】合作学习 教育 创新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5-0163-01

为了适应时代的要求,科学院系统已经提出建设国家创新体系,并开始实施知识创新工程;教育系统也提出了创新教育及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的目标。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学,为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打好基础,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然而,传统的“传授——接受”的旧观念至今影响着一部分教师,旧的教学观念还是影响着现代的教学;以学生考分高低评价教师的优劣,也使得有些教师急功近利;更主要的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还没被广大教师真正内化并变成自觉的教学行为。纵观中学数学课堂: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单一的、被动的,往往缺少自主的研究、探索;学生学习的合作、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很少;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主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研究表明,当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之中时,他们的学习会更有效率。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发现、探索、思考的问题才会成为学生真正的问题,期间他们所得到的知识才能真正为学生所掌握。所以小组合作学习是当前很受重视的学习形式,尤其在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阶段,小组合作学习已成为数学课堂教学中人们探讨的焦点问题之一。

试想正在数学教学中,假如学生在课堂上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那么他们不但可以在学习时获得愉快的情绪,而且可以让学习产生积极的体验,越来越喜欢学习。这就是教学的真正意义。多年的教学实践让我坚定以合作学习来推进中学数学教育的创新。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阐明:

一、合作学习的理论基础

1.合作学习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中学生往往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但自尊心强,腼腆但又不服输,注意力不集中但想象力丰富。他们具有创造和研究的潜能,但又不想被动接受知识。合作学习刚好可以满足学生的这种心理需要,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动机以及求知欲。

2.合作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尊重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因为学生对客观现实的认识来自于对外界尝试、研究、探索性的活动,而学生用自己的学习方式研究新知,对他们来说是最好的方法;教师再进行“因势利导”,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3.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合作学习提倡学生自由研究、交流、讨论,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以及表现与发展的机会,鼓励学生自由奔放和新异的想象,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发挥。

4.合作学习能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为学生只有在努力研究新知、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其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主体性才能得到充分发展,个性得到完全的解放。

5.合作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可以自由的设想,尝试,解答,检验,得出结论,交流思想。(2)发展学生独立研究与合作的精神,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效率,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3)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研究、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乐于质疑、解疑的心理倾向。(4)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二、实施合作学习本人认为要做到以下四点

1.树立合作意识,促进小组和谐发展。

2.创设合作情境,让学生乐于合作。

3.教给学生合作方法,促进小组合作学习。

当学生体会到合作的必要性后,可能会在需要合作的情景中自发地表现出合作行为,可是往往却不知如何去合作。这就需要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习惯,指导学生逐步学会怎样进行合作。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发现效果不错。

(1)课堂合作要求:①合作前要认真独立地思考,不人云亦云。②勇于承担任务,既要积极完成自己的任务,又要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发挥团队精神,有效地完成小组学习任务。③遵守课堂纪律,不喧哗,不干扰他人,不讲题外话。④在指导合作时,还要注意观察,尽可能给每一个学生参与合作的机会。⑤尊重他人,认真倾听。别人发言的时候不插话,有不同意见,等他人说完再说。⑥小组成员的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巩固,小组长要负总责,小组成员相互检查,相互监督。

(2)学会交流与倾听。

(3)学会记录与汇总。

(4)学会欣赏与激励。

4.制定合理评价方式,让学生促进合作

三、合作学习的环节

问题情境——独立探究——合作交流——实践运用——评价体验,五个环节可构成研创新学习的一个活动系统,每个环节中学生的活动是开放性的,而环节与环节是紧密相连的,为学生系统地提供自己研究、探索、充分展现、愉快合作、自我体验的时间和空间,也有利于教师指导作用的发挥。

四、合作学习在实际运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1.合作学习流于形式,不重实效

2.合作问题的设计比较简单,不需要进行讨论

3.学生没有经过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就开始合作

4.教师不能有效指导帮助,一味放手让学生合作

5.教师为赶教学进度,草草收场

五、合作学习教学的目标定位

篇4:小伊中学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

关键词 课程改革 异步推进

中图分类号:G63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6-0025-01

作文教学素称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不论在高考、中考语文试卷中,作文的赋分都超过总分的三分之一。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真正花在作文教学上的时间、精力与之是不相称的。每每考试或作文竞赛优秀作文不多,而平庸和尚未成文的作文却不少。这与作文教学过程“走过场”和“不到位”是不无关系的。这一问题受到了社会的普遍关注。有人感叹学生的作文“一代不如一代”了。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和探索,构建了中学作文异步推进教学法的基本教学模式。这个模式就是“三程七步”,即“三程”:“议”“写”“评”“七步”:“定题——讨论——成果交流——评价——写作——批改——评讲”。

第一个程序“议”,包括“定题”“讨论”“成果交流”“评价”。“定题”是指教师规定作文的范围,或给一个话题,或给一篇材料,或教师命题,让学生围绕教师给的题目,结合学生各自的情况再命题。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拟定作文的题目,确定作文的题材(让学生独立思考十分钟左右,并将自己拟定的题目和内容梗概,即思考的成果简略记录下来)。力求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自己要写的题目和内容。“讨论”是指教师组织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讨论,每位同学都谈谈自己的想法,再互相建议“你应该怎么写”“你应该增删哪些内容”等。通过互相补充,互相点拨,互相评论,互相帮助,形成各自作文的构想(或作文的雏形)。教师要逐组介入,参与讨论(十至十五分钟)。“成果交流”是指各组选出代表汇报本组讨论的情况,包括大家的题目和构想,特别是有创意的题目和构想等。让全班同学相互交流,相互借鉴(十五至二十分钟)。“评价”是指教师对同学们的交流情况进行提示性的、导向性的、鼓励性的评价,或请学生代表对其感受最深的口头作文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把评价引入学生作文的过程之中。

经过广泛深入地“议”,把“写是么”“怎么写”“怎么写好”的问题潜“移”默“化”到学生的脑海里,而且会成为他们丰富多彩的记忆,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同时,还可以丰富他们的思想。有人说:“你一个思想,我一个思想,加在一起就会产生更多的思想”。建构主义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我们必须将这四大要素引入作文教学过程之中。

第二个程序“写”,即指学生在课余写作文。有了题目,有了要表达的内容,有了写作文的思路和构想,还不等于形成了作文。要完成一篇作文,学生还要经历一个艰难的文字组织过程。因此,我们不提倡“当堂作文,当堂完成”。因为“当堂作文,当堂完成”只是一种变相的考试,只能反映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帮助是不大的。这种方法只能在考试检测或在毕业班训练应试技能和速度时用用。作文教学必须在现有的发展水平前面创造“最近发展区”,充分发挥学生作文的潜能,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写作文,学生就有了相对充裕的时间查阅资料,整理思路,谋篇布局,谴词造句,修改完善,周周正正地把字写好。

第三个程序“评”,包括教师“批改”作文和作文“评讲”。“批改”时,教师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出发,多就少改,注意捕捉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特别要注意发掘不同层次学生的“新的增长点”。眉批和总批要多用鼓励性的语言。教师批改时要做详细的记录,作为“评讲”的备课资料。“评讲”时,要注意赏析不同层次学生的文章、语段和句子。每次表扬面不得少于三分之一,特别要注意表扬作文成绩差的学生的“新的增长点”。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作文的积极性。还要对存在的有倾向的共性问题进行认真分析。对个别的问题,教师要进行个别指导。不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点名批评作文写得不好的同学,更不能用讽刺挖苦的口吻念他们的作文或写得不通顺的句子。以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削弱他们作文的兴趣。

上一篇:技术员自我工作总结下一篇:文革时期上海结婚证英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