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西县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24-04-22

林西县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精选6篇)

篇1:林西县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林西县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

实践与思考

林西县创新 “1+3”即“村党组织”+“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户”村级发展模式,催生合作社325家,覆盖90%以上的行政村,辐射带动40%以上农户,受益农民达到6.1万人。2010年合作社实现增收4400多万元,人均增收720元,引领了农村发展新趋势。

近年来,农村一家一户为主的生产模式,分散的土地经营体制,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已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农民大幅增收的主要障碍。如何发挥党组织作用,有效破解这一难题,实现十七大提出的2020年农民人均收入翻两番的目标,已成为摆在各级党组织面前的首要课题。

基于这种背景,林西县委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出台了《关于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意见》,将合作社建设列为全县农村重点工作之一。县委组织部紧紧围绕提升基层党组织引领发展能力建设,适时推行了 “1+3”村级发展模式,并将推进这一工作模式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服务中心工作的总抓手,强力推进合作社建设,积极培育生产基地,突出示范户带动,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鲜而持久的动力。

一、当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从2008年4月林西县第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 1 起,到2010年统计,全县共注册成立了305家专业合作社。全县合作社建设发展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发展迅速,势头强劲。全县2008年注册成立合作社仅为2家,到2009年底,发展到了56家,到目前,已累计注册成立合作社325家,其中:种植业102家,养殖业165家,农机类38家,林果业5家,流通业10家,其他类型5家。合作社覆盖全县90%以上的行政村,辐射带动40%以上农户,受益农民达到6.1万人。2010年,全县合作社实现增收4400余万元,人均增收720元。在合作社建设引导下,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10.6万亩。

(二)覆盖面较广。据统计,全县合作社中,一二三产业均有,行业覆盖面较广,涵盖了全县种植、养殖、林业、农资、技术服务等各个方面,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合作社269家,占82.8%,其中:目前种植类合作社占31.4%;养殖类合作社占50.8%;农机服务类合作社占11.7%;林果业类合作社占1.5%;农畜产品流通类合作社占3%;其他类型合作社占1.5%。涌现出了像林西双赢农机、金土地农业机械化、广源肉驴养殖、千户同心农牧业生产、蒙东种植等一批引领作用强、示范效果好的合作社。

(三)积极性较高。各方面领办创办积极性较高,领办层次较多,其中村干部创办领办的140家,占43%;经纪人领办的103家,占31.7%;种养大户领办的60家,占18.5%;其他12家,占3.6%。出现了一批像大井镇中兴村、大营子 乡东升村、官地镇下官地村等行政村党组织,以及像许宝良、侯文良、张凤铭、刘玉林、王久慧等一批党员干部,在合作社组建、规范与发展中,发挥出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据统计,全县有90%以上的村干部参与到合作社中来,培育和发现经济能人1370余人。

二、合作社建设采取的主要措施

林西县委充分发挥党组织在经济建设前沿的主导地位,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转变农业生产方式战略部署,把推进“1+3”村级发展模式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服务中心工作的总抓手,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引导、服务、推进、规范等主导作用,强力推进合作社建设。

(一)发挥各级党组织主导作用,强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

1、党委重视,专项推进。把推进合作社建设作为党建推动经济建设的契合点,已列入了全县农村三大重点工作之一。县委政府及职能部门多次调研指导,提出发展思路,解决实际问题,县委组织部制定了《关于推进“1+3”村级发展模式的指导意见》,把这一工作完成情况纳入对乡镇班子和村级班子考核重要指标。县委组织县直涉农部门、乡镇干部、村“两委”班子负责人等近300人对全县合作社建设进行了专项拉链检查和观摩推进。各乡镇分别由党委书记挂帅专项推进,制定了倾斜扶持政策。统部镇党委对村两委 班子明确提出村级项目建设,由党委政府统一争取、统筹安排,村级尤其是党组织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解决和落实引领发展和促进增收上来。这些做法为合作社的崛起建立了良好的领导机制和组织基础。

2、把握机遇,因势利导。土地流转政策的提出和《合作社法》的颁布实施,为农业生产合作和集约生产奠定了法律、政策、资金和发展等基础,明确了发展的导向、目标和趋势。抓住政策就是把握机遇,在2007年《合作社法》颁布以来,林西县委组织部和各级党组织在每年的村干部培训班和党员教育培训上,都把学习《合作社法》、解读合作社扶持政策、剖析县内外合作社发展典型案例、讨论本地区发展合作社的领域、空间和机遇等作为重要培训内容之一,统一思想、更新观念、因势利导。2008年以来累计培训1530余场次,培训党员群众11.8万人次,为宣传和推进合作社建设奠定了思想和理论基础

3、实施“双带”,干部推动。充分发挥各级干部在领办、参与、指导、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和发展中的“带领”和“带动”作用,将领办和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行政村干部重要考核指标,将组建和规范合作社建设纳入乡镇包村干部任务目标,将推动、扶持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列入各包村单位帮扶内容。全县325家合作社中,村干部带头领办的达40.9%,在各级党组织推动下组建的达 23.5%,各级干部扶持组建的达21.6%,农民自发组建的达15%。

4、突出重点,分类推进。各级党组织根据农牧业主导产业、特色种养业和专业村、专业小区等种养板块布局,以全县六大产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为重点,将涉农产业全面纳入合作社发展范畴,围绕经济增长点分类推进,开展劳动、资本、技术和销售等方面的合作,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覆盖面。目前合作社覆盖了种植、养殖、农机、林果、农畜产品流通等各个方面。

5、党员带动,能人领办。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作用,借势各类“能人”资源,引导扶持“党员”、“能人”带头组建合作社,带动合作社发展,在目前组建的合作社主要由村干部、农村经纪人、种养殖大户领办,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6、协会转型,整合改造。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引导和帮助有条件的农民专业技术协会从松散的技术服务、产品购销向紧密的资本整合、生产合作转变,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进行改造改建,转型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目前土庙子金沙滩林果种植合作社等20多个专业合作社就是由协会转型升级而来的。

(二)调整党组织设置,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

1、围绕合作社调整党组织设臵,确保组织覆盖。围绕合作社建设,加快村级党组织设臵和服务格局的调整,打破原党组织以块为主的设臵形式,转而围绕产业链实施以条为主设臵党组织,推行“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设臵方式。在致富链上,组织开展党员设岗定责;在经济联合体上,建立产业党小组,重点实施双培双吸;在合作社上,建立合作社党支部,推行合作社党支部负责人与村两委班子党员干部交叉任职;实施村支部向党总支升格,构建“党总支--合作社党支部--产业链党小组--产业党员”为构架的村级党组织设臵新体系。目前,已建立合作社及产业党支部105个,在164个致富链上确立了720余名党员带头人,发展党员140名,培养积极分子311名。

2、发挥党员教育平台作用,加强对合作社成员及群众技术培训。在行政村全面普及的基础上,今年建了10处合作社党员远程教育示范站点,开展了对《合作社法》及相关实用技术、农业标准化生产、无公害和特色农产品生产技术、供求信息等方面的培训和宣传推介,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员、负责人、财务人员和技术骨干进行了合作知识、市场营销、经营管理、财务会计等培训。累计培训470余场次,培训社员群众2.5万人次。

3、拓展村级契约化管理范畴,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合作社作为有“法”可依的新兴经济实体,在合作社建立之 初,各级党组织即将契约化管理模式引介导入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中,建立健全合作社章程和制度,合理设臵组织机构、成员股金结构,规范财务制度和会计核算,设臵成员账户,健全档案管理,实行社务公开,接受成员监督,严格依法办事。重点在组织形式、内部运行机制、内外部利益关系的处理及合作社与各种组织、合作社与社员、社员与社员等之间的权利与义务关系等方面采用契约机制,实行规范管理。目前,所有运行的合作社全部推行了这一管理模式,为其科学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

4、典型示范,分类管理。注重合作社的分类,对合作社开展定级评比,实行目标化管理,突出不同类型合作社的特点,树立典型,对各个行业及产业实现了有力带动。今年对五十家子千户同心农业种植合作社等6个合作社进行了重点表奖;对双赢农机等5个已晋升为自治区、赤峰市示范社的合作社进行了重点扶持。

(三)项目支撑,金融扶持,加大对合作社的关心和支持。

1、政策倾斜,项目支撑。把合作社作为实施国家农业项目建设的重要对象,将涉农项目向合作社大力倾斜,委托和安排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2010年以来通过合作社落实项目41个,资金5400多万元,其中土地整理2.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1.6万亩、肉牛肉羊养殖项目13个,节 水灌溉2.1万亩、甜菜种植3.6万亩、农机补贴138台(套)、农技推广项目40个、农村信息网络建设47处。在较好落实项目的同时,推进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2、协调准入,金融扶持。在各级党组织的努力协调下,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把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信贷的重点,以合作社为依托推进了诚信村建设,放宽准入标准,解决其生产性、季节性和临时性的资金需要,争取了种植业、养殖业等生产领域的贷款利率优惠政策。2010年全县共发放涉农贷款1.26亿元,其中发放到合作社的达到45%以上。

3、优化服务,重点支持。为充分保护和鼓励农民自觉加入组织化生产的积极性,各相关部门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开展周到服务。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工商部门降低准入门槛,上门服务;财税部门减免税费,鼓励扶持;土地部门简化手续,加快审批;水务部门优先考虑,重点解决;农口业务部门上门培训,承诺服务;交通部门开辟通道,保障流通。为合作社健康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空间。

(四)推进生产基地建设,保障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稳定的农牧业生产基地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组建、发展和壮大的前提、基础和保证。因此,各级党组织在推进合作社建设的同时,采取有力措施重点抓好生产基地建设。

1、围绕六个重点领域,推进六项措施。即围绕龙头企 业重点链条、合作社重点产业、市场重点导向、土地流转重点区域、专业村重点项目、专业小区重点产业等六个方面,采取完善科技推广机制、完善专业培训制度、建立农业信息化普及措施、建立项目倾斜机制、建立定向引导办法、制定激励政策等多元投资等六项措施,推进农牧业生产基地建设。2010年以来全县形成初具规模的农牧业生产基地71处,其中种植规模在1000亩以上的基地达30处,养殖规模在500头只以上的基地达22处,干部集中帮扶示范基地19处,为合作社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2、围绕五个方面,加强生产基地规范管理。即围绕建立紧密型基地,规范基地与龙头企业或合作社的契约合作关系;围绕提升农产品产量和品质,实施良种工程,重点引进、培育优良品种;围绕解决粗放经营,强化集约化、精细化管理,推广先进的应用配套技术;围绕提升效益,推进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开发力度;围绕保障质量和安全,加强对农药、兽药、化肥、饲料等市场及其应用的监督管理,做好疫病灾害防治工作,推进了生产基地的科学发展。

3、实施三个引导,解决土地流转后农民就业问题。首先引导有一定实力的农民投资、经商、返租倒包流转集中的土地,实现规模种植;其次引导强劳动力外出务工,由农民转变成工人,实现打工增收;再次村党组织发挥劳务经济中介职能,重点组织不离乡的土地流转农民就近到企业、工地、合作社、种养大户进行季节性、阶段性、临时性打工,使之成为产业工人,解决劳动力闲臵问题。今年流转土地的农民共4800多人,实现就业的4470人,其中从事规模经营土地的农民330人,流转土地后外出务工的农民1950人,就近县内打工的农民2100人,其人均收入较过去增收1000余元。

(五)突出党员和大户的示范作用,带动群众加快生产方式的转变。

1、党员带头,干部示范。无论合作社发展还是生产基地建设都离不开党员的带动示范。为此,充分发挥党员宣传、带动和示范作用,不但要形成舆论环境,更要率先垂范,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示范作用尤为重要。目前全县418名村级干部,90%参加了合作社生产;全县325家合作社中,党员带头领办率达85%以上,起到了较好的表率作用。

2、大户引领,效益带动。合作社的发展让参与其中的一些大户实力变得更强,同时也催生了一批新的增收大户。今年,325家合作社中已初步取得效益的达100余家,其中双赢农机、共赢养牛、广源肉驴、千户同心种植、绿园蔬菜、内蒙野果、金鸡岭小笨鸡等50多个合作社的综合效益尤为明显。2010年单个合作社个体收入最高的达80万元左右,社员平均收入最高的达20多万元。效益最具说服力,合作社增收大户凸现的效益,激发了群众高涨的合作热情和发展激情。

3、基地带动,产业拉动。在党员示范户、增收大户效益示范下,由其领办参与的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产业成了周围群众关注的热点和要求积极参与的焦点区域。合作社不断拓展覆盖面、基地逐渐壮大规模、产业逐步集聚,一村一品悄然形成,已成大势所趋,农业生产已渐续步入科学发展的良好循环,农民增收正在迎来一次阶段性的跨越。

二、合作社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合作社的崛起和发展,是继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的新一轮革命,对当前农村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势必将引发农村转变生产方式和农民加快致富增收的重大变革。

(一)有效破解了一些制约和影响农村发展的难题。

1、推动了土地流转,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土地流转,今年合作社土地流转面积达到了10.6万亩。土地流转提高了农业的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经营水平,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收到了统一作物、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效果。如统部双赢农机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社员,在获得每亩400元保底金的同时,年末每亩又分红近900元,规模效益非常明显。不仅种植大户的效益可观,土地流转出去的农民收益也较好。据统计,土地流转到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比同等条件未流转土地的农户人均年增500余元。

2、提高了基础设施利用率,为承接农业基础建设项目搭建了平台。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其具备规模生产的基础和条件,已经成为落实惠农项目的重要载体。今年实施的国家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高效节水灌溉项目,要求必须达到作物集中连片,并做到统一施工、统一管理、作物相对统一。新合村种植合作社项目区的老百姓受益匪浅,在今年这样的大旱之年达到了节水、省工、增效的目的。2011年申报农业开发项目时,前提就是成立合作社,所以,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初步发展成为承接国家惠农项目的平台和载体。

3、优化了农村诚信环境,初步破解了金融支农瓶颈问题。农业发展贷款难的主要原因是产业发展不稳定,信贷诚信缺乏保障。合作社作为新兴的经济实体,发展有基地、产业托底,还贷有资金、资产保障,合作有信誉、诚信基础,加之各级党委政府的扶持,为金融银信部门加大农村投入增强了信心,提供了保障。2010年在县金融办的协调下,单个合作社贷款额度达2000余万元,享受政策的合作社员户均5万元左右,有效缓解了农业生产资金短缺的瓶颈制约,为合作社把握机遇加快发展奠定了底气,助推了农民增收进程。

4、细化了措施,深化了政府的服务职能。合作社以其独有的优势,在其种子化肥的选定供应、技术培训指导、代耕代管生产、市场营销等环节上,实施的诸如金土地农机合作社的“集约式”生产资料供应管理,双赢农机、千户同心 等合作社实施的生产过程“一条龙”服务等,填补了服务空白;在新技术推广、新品种试验、良种繁育等方面,诸如蒙东种植合作社的“黑膜”新技术试验,鑫盛养羊合作社4类肉羊优良品种杂交试验,统部绿园蔬菜合作社土豆原种试种繁育等,拓展了服务空间;在开辟市场、开拓市场和稳定市场等方面,诸如共赢养牛合作社盘活统部活畜市场、东升农业专业合作社开拓山东反季蔬菜市场等发挥出的强大功能,提升了服务农牧业产业化水平。合作社服务职能的完善和作用的发挥,推动了政府服务职能和重点的转变,实现乡镇政府对社会的服务由宏观向微观转变,由直接服务向间接服务转型,服务合作社的发展已成为政府间接服务广大群众的重要渠道。

5、提升了生产水平,推进了发展现代农业进程。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组织起来集体闯市场,提高了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观念。入社农民通过进入市场,充分体验到了农产品品种、技术、标准、管理、品牌和机械化生产等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在农业生产中推进了发展现代农业步伐。如广源肉驴养殖合作社引进山东乌头驴新品种,淘汰本地土种驴,为延伸产业链,实施驴产品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奠定基础;九佛山内蒙野果合作社围绕对路适销推进的模式化管护,有效规范了果型、果色,使产品推入了一些大型超市;孤榆树蛋鸭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注册孤榆树牌 鸭蛋,使鸭蛋的价格由注册前的每枚1.5元,上涨为每枚3元,并且供不应求;双赢农机合作社推广的马铃薯全成机械化生产模式,以其低成本高效益为农民带来了更多实惠。现代农业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发展势头日趋强劲。

(二)有力调动了农民致富增收积极性。

1、提高了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部分合作社通过统一购买农业生产资料,享受到了“团购”优惠价格。通过统一组织整地、选种、耕作、施肥、牲畜防疫等,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统一组织销售农畜产品,提升了农民的主体市场地位,掌握了议价权,提高了农产品价格。据统计,全县325个合作社辐射带动全县农业生产达50%左右,2010年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购买的农资就达3500吨,节约开支近70余万。金土地种植专业合作社经谈判争取,其食用葵花比合同签订价格每斤1.7元价格高出1.0元出售,仅此一项社员增收近20万元。

2、激发了农民发展创业的激情。合作社的产生和发展,打破了农业收入徘徊不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这一僵局,实现了农业生产和农民增收的新跨越。双赢农机合作社任宇年收入近百万,金土地农机合作社大田亩产由原来1000多元提升到6000多元,合作社成员收入由原来的2万元左右提升到20万元的水平。合作社燃起了农民致富梦想,担起 了2020年农民收入翻番的重任。今年以来,广大农民纷纷组建合作社,积极要求加入合作社生产,合作社为农民实现收入再提高找到了新途径,激起了农民新一轮的创业激情。

(三)有力促进了党建与经济建设的共赢。

1、为党建工作推动中心工作找到了契合点,党组织的作用不断增强。在合作社建设过程中,各级党组织根据合作社的生产规模、地域分布,因地制宜、因社制宜,将党建工作和合作社生产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全力推进“1+3”发展模式,调整党组织设臵,凡具备条件的合作社,全部指导建立合作社党支部、党小组,把党组织建立在农村经济发展的产业链上,有力推动了合作社的规范建设和健康发展。目前共建立产业党支部95个,成立合作社支部的村党支部全部为村党总支。

2、为党组织、党员发挥作用找到了落脚点。围绕组建、推进和规范合作社发展,发挥各级党组织引导、协调、推进作用,在合作社产业链上,组织党员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先锋岗、示范岗、责任区等设岗定责活动,充分发挥合作社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支持合作社发展,巩固加强合作社的凝聚力,使党员的先进性在合作社中得到充分体现,促进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发展。

3、为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农村区域化党建格局进行了有效探索。党建工作与社会发展与时俱进,面对新的发展需求,党建工作更应走在发展的前面。为此我们在推进“1+3”村级发展模式的同时,对建立领导、适应形势发展的党建新格局进行了有效探索。五十家子镇以五十家子村为核心,依托千户同心农业种植合作社,以产业带动为主,探索了的一村带多村的农村区域化党建模式。在五十家子村带动下,2010年水泉沟村建立了千户同心农业种植合作社锦绣水泉分社,种植笤帚苗子2400多亩,亩均增收300多元;依托千户同心农业种植合作社销售渠道,老房身村组建了鹏龙养殖合作社,养小笨鸡1.3万余只,纯收入30多万元;东边墙、南沟门等村也积极与五十家子村联系探讨合作,以产业为纽带的区域性党建格局正在逐步形成。大营子乡依托东升村蔬菜合作社,带动联合、繁荣、幸福等4个行政村的土地和产业集聚,打造蔬菜产业基地,以区域化党建格局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合作社产业的相对独立性,为在全县范围建立同一产业合作社联合会、协会等区域性组织奠定了基础,为推进全县农村区域化党建创造了有力条件。

三、目前合作社建设和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由于起步较晚、层次较低,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总体来看,全县仅有30%左右的合作社作用发挥较好,还有很大一部分合作社虽然注册成立,只是为了争取国家政策,但还没有实质性运作,等待观望,作用还没有发挥;一 部分合作社急于上马,但受人员素质、资金、技术、信息等因素制约,缺乏成型的发展思路、运作措施和有力支撑,发展速度比较缓慢;部分地区重视程度不够,只是靠群众力量自发组织发展,没有一定的措施跟进,发展盲目,运行缓慢。

从合作社建设外部环境来看,对合作社建设过程中的体制机制尚需进一步完善;支持力度不够,对合作社建设政策扶持、融资渠道、产品销售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加大力度;按照合作社成员组成要求,合作社人员以农民为主,人才匮乏,缺乏有效的智力支撑。

从合作社内部来看,部分合作社内部管理尚不规范;部分合作社从章程到利益分配,还不是十分明确;大部分合作社缺乏社员议事、培训、活动场所,议事活动开展不正常、不规范;缺乏必要的办公设施,在硬件建设上还不到位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部分党组织和党员在合作社建设与发展中,定位不明确,作用发挥不明显,引领带动作用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土地流转工作还存在着方向与思路不明确、群众认识不到位、流转方式不够规范、流转措施还不到位、流转难度越来越大以及流转后效益不明显等问题。

这些问题的存在,在合作社建设和土地流转初期尚属正常,也亟待加以解决。

四、我县合作社建设的几点启示与思考

合作社通过整合农村资源、统筹生产要素、提高生产效率,以其合作搞生产、抱团闯市场的独有优势,已成为农村 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推进合作社建设实践中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发展合作社是农村转变生产方式的必然趋势。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产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为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扩大规模、拓展市场、增强抗御灾害和风险能力、提高谈判地位而开展联合协作的一种趋势,实现了以抓企业的思维抓农业生产的转变,产业结构有序调整,土地实现流转增效,使农业由生产产品向生产商品实现跨越,提高了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入合作社的农民按照产业分工需求实现了合理的再分工,社员的身份也由农民向股东、产业工人等发生了转变,社员的收入随之实现了激增和翻番。

(二)发展合作社要遵循其发展的基本规律。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经营制度的创新,也是农业生产专业化、规模化、市场化的必然结果,其发展有一个因势利导、能人带动、群众自愿、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过程。因此,引导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发挥党组织引领职能,从实际出发,不硬套模式,不搞行政包办、强迫命令或设限压制,坚持自然发展、重点示范、引导整合,做到边引导、边发展、边规范。

(三)推进合作社建设是农村党组织发挥作用的主战场。合作社是农村新兴生产方式,在其发展过程中,党组织、党员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倡导方向上,要在突出主导产业的同时,注重围绕市场前景挖掘适合本地特点的特色经济;在引导发展上,要在遵守自觉自愿原则的基础上,突出效益导向;在指导合作形式上,要在依法规范的同时,注重不拘一格;在推介合作内容上,要在放宽领域的同时,注重引导拓宽视野;在选择引导对象上,要在保护积极性的基础上,突出党员、能人、大户的示范作用;在扶持上,要在制定倾斜政策的同时,加大信息、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在服务上,要在及时建立党组织,加强党组织工作覆盖的同时,切实发挥产业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合作社实现更为具体的服务;在管理上,要推进其规范发展、科学发展,在分类推进的基础上,重点扶持。

(四)要进一步研究加大政策扶持推动力度。国家对合作社建设发展工作都给予高度关注,部分省市将合作社的发展列为对乡镇政府的考核目标任务。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深化和加强服务型政府建设,突出服务职能的重新定位和重要转型,抓引领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建设,抓重点难点问题协调与解决,探索让一些经营有方、有能力扩大种地规模的农户结合土地流转牵头组建合作社,制定下发有关扶持合作社发展的文件,进一步加大行政推动力度、政策扶持力度,为合作社发展提供新的动力。各涉农部门要将合作社作为农村生产方式转变的重要突破口,将合作社作为惠农项目的主 阵地,项目建设向合作社进行转移,推进合作社基地建设。金融部门要加大对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支持扶持力度,完善信用制度,扩大授信覆盖面,减少信贷环节,为合作社提供及时有效的资金扶持。要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注重首创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合作社作为承接国家面向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各类惠家项目的有效载体,尤其要抓住国家惠农政策的有利时机,认真总结经验,积极做好准备,采取有力措施,通过科学管理、规范运营,在协调低息贷款、物资统购、土地流转、技术指导、产品销售等方面提供及时服务,解决群众实际困难,加快推进合作社发展和土地流转工作,进一步推动1+3村级发展模式,提高村级引领发展的能力,为加快实现农村增长方式转变、农民大幅度增收提供有力的组织保障。

(五)要注重解决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凸现的问题。在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盲目、投机、起点低、目标小、目的杂等现象;在组成上存在产权关系比较松散,合作化程度较低问题;在管理上存在制度不规范,措施不配套,运行不规范等问题;在发展上存在缺规划、少措施,目标不明朗,小农意识浓,持续发展有隐患等问题;在环境上存在政策少、资金紧、党组织党员作用发挥不够等现象。对此,要抓住机遇,积极引导,除了在种植、养殖等方面外,还要积极探索不同方式、不同经营范围、不同利益机制的合作社竞相发展,进一步在农村生产优势和劳动力优势上下功夫。与此同时,要注重解 决合作紧密性不强、组织凝聚性不强、功能作用有限等问题,对运行的合作社,要解决合作社组成、管理、发展及环境方面等诸多问题,研究组建行业协会,在强化行业自律,推进再合作和组团发展。要加大示范推广和规范化建设力度,注重规范,大力推进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合作社建设中的作用。

篇2:林西县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三农论坛

加入时间:2010-3-1 16:31:38 驻马店农业信息网

点击:224 作者:陈惠娟

文章来源:作者来稿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近年来,如皋市把发展专业合作社作为创新农业经营制度的重要抓手,作为促进农民创业增收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平台,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充分发挥其促农学技、带农入市、为农争利、助农增收、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积极作用,切实改善了政府、企业和农民之间的关系,激发了农村发展活力,促进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快速发展。

一、主要成绩

截止2010年年初,全市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98家,成员45083个,其中登记在册成员22320个。合作社总数南通第一,全省前茅。带动非成员农户近8万户,成员出资总额2.18亿元,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13.74亿元,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5.32亿元,培训社员12.5万人次,总收入14.87亿元,盈余2.41亿元,盈余返还成员总额1.90亿元,占盈余额的78.84%。从产业类别看,种植业222家:其中,粮食类14家、蔬菜类81家、水果类26家、花木类55家、蚕桑类40家,其他种植类6家;畜牧业136家:其中,生猪类43家、家禽类76家,其它养殖17家;水产业27家;服务业13家。从组建形式看,由种养大户或经纪人组建的295家,由事业单位代表牵头组建的16家,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的29家,由村干部带头组建的43家,其它形式的15家。从发展层次看,经国家、省、市及我市认定的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达66家,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5家、南通市级33家。

如皋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依托花木、果蔬、畜禽、蚕桑四大特色主导产业而建,在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开拓新市场等方面受到了广大社员的一致好评,在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充分发挥了桥梁纽带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带动了产业壮大和结构调优

合作社围绕做大做强特色主导产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户发展专业化生产,建立健全规模化、专业化的农业产业区域和体系,初步营造了主导产业的壮大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良性互动的氛围。目前,全市已经形成了以如城、桃园为核心的12万亩花木板块,以白蒲、丁堰、林梓等镇为主的年饲养120万头优质生猪板块,以搬经、袁桥等镇为主的千万羽优质黄鸡板块,以磨头、桃园、九华、搬经、袁桥、石庄等镇为主的10万亩外向果蔬板块,以高明、雪岸、柴湾、袁桥等10个镇为重点的10万亩优质蚕桑板块。

(二)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合作社通过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生产适销对路的农产品,促进了高效农业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使农民分享加工和流通环节的收益,获得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如城镇孙庄草坪专业合作社带动892个农户,种植草坪2600多亩、花木1200多亩,户均收入3万多元,全村人均纯收入由2001年的2000多元增长到2009年的12000多元,由原来的帮扶村一跃成为小康示范村,并辐射到周边镇村,带动一大批农户通过种植草坪脱贫致富。

(三)推动了品种优化和技术更新

合作社把普及推广农业科学技术作为服务的主要内容,引进实验示范传播农业适用技术和科研成果,提高了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和农产品质量。如皋市利农优质生猪专业合作社通过优良品种引进和标准化的生产技术示范,社员饲养的生猪价格比其他农户饲养的生猪价格每公斤高1.2元,每头猪多收入130元左右,合作社社员养猪规模从成立之初的1.5万头发展到现在的近7万头。如皋市张仙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草莓新品种,举办各个种植环节的生产技术讲座,种植水平大大提高,同时套种刀豆等其他蔬菜,亩均收入5800元左右。

(四)发挥了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

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改变了以前单打独斗闯市场的局面,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联接问题,既提高了农产品竞争力和农业效益,又培育了市场竞争主体,同时也有效地抵御了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合作社实行统一生产标准、操作规程、产品质量标准和农资供应,积极注册产品商标,打造优质知名品牌,推广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提升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和推广提供了组织保证。下原九庄禽业专业合作社以保护价收购鸡蛋,饲料供应统一采购,一年为成员增加经济效益136.6万元,节约成本58.6万元。合作社积极注册产品商标,打造优质知名品牌,推广绿色农产品,为农业标准化的推广提供了有效的载体。目前,全市仅合作社的农产品注册商标就有25个、绿色食品2个、无公害农产品16个,其中如皋市利农优质生猪专业合作社“天盟”牌优质猪获省“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优秀品牌。

二、主要做法

如皋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历程中,始终坚持“政府支持、能人引导、农民参与”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政府“引导不参与、鼓励不包办、扶持不干扰”的基本准则,加快公共政策服务平台建设,提高运行质量,做大合作规模,扩大合作范围,做优合作品牌,提高合作效益,增强带动辐射能力。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行政强势推动,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发展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主持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座谈会,专题听取合作社负责人介绍合作社发展情况,并对如何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市委、市政府分管负责人经常深入合作社了解情况,协调解决合作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各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过问,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农经站明确专人负责服务指导。为了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市每年都召开现场点评经验交流会议,促进合作社规范运行。每年都召开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培训会议,让合作社负责人了解农业农村经济的特点、基本要求和方向,掌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则,让会计人员了解合作社会计核算内容和办法。几年来已培训12批次,参培人数5000多人。同时,积极组织合作社参加展销会、农洽会等大型活动,展示和推销产品,加强产销对接。

(二)加强规划引导,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发展

市相关部门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制定了“十一五”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其目标是:到“十一五”末,全市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00家以上,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农户达到5万户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比例达到40%以上。通过规划,引导各镇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促进主导特色产业做大做强,努力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社”、“一镇一业”等农村经济发展新格局。

(三)广泛宣传发动,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依法发展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出台后,通过广泛宣传发动,营造声势,着力提高广大干群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认识,引导全社会关心支持其发展。从2008年开始,每年的7月份的第一个休息日确定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日,在繁华地段和办公场所显著位置张贴、刷写、悬挂宣传标语条幅,印发宣传资料,开动流动宣传车,在《如皋动态》连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相关知识,在市电视台播放专题片和流动字幕,切实营造学习贯彻《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浓烈氛围。

(四)构筑服务平台,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弱势产业中弱势群体的联合,它的成长发展需得到社会各界的支持和扶持。市农工办作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业务主管部门,按照自愿参加、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要求,大力鼓励专业市场、加工企业和专业大户发挥自身优势,牵头组建专业合作社。选择如皋市光远果蔬专业合作社、如皋市吴窑齐富畜禽专业合作社、如皋市九庄禽业专业合作社、搬经镇宏如蚕桑专业合作社等多家不同类型的典型予以重点指导和扶持,助推其做大规模,发挥示范带头作用。积极引导合作社通过建章立制来强化内部管理和规范生产经营行为,采取多种形式,实现合作社与社员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市工商部门坚持解放思想热情服务,在合作社注册登记中,第一时间与农工办联合印发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实务手册》,既依法登记,又注意方便基层。市财政部门积极支持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在项目资金的拨付、使用、管理上强化服务,两年来本级财政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131.9万元。市税务部门根据国家出台的税收优惠政策,开展了调查研究,目前已拿出了花木生产、果蔬生产等方面的税收征管办法,方便了一些合作社的经营生产。农林、农机、供销总社等部门也从本单位、本行业出发,积极给予指导和支持。

(五)加强政策扶持,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

市委、市政府把积极引导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作为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各镇(区)按照产业优势和专业特色,积极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列入对各镇经济责任制加分考核。对经工商部门登记新组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人数50人以上,带动农户300户或种植业基地面积300亩以上,经验收合格的,由政府一次性奖励5000元。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做大做强,每年按照组织规模、联结程度和带动作用等在如皋全市评选10个优秀“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同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指导合作社编报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扶持,近年先后有1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项目申报,获得中央、省市财政资金扶持和奖励296万元,为合作社发展壮大增添了后劲。

(六)开展“四有”创建,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

将合作社健康运行、规范发展作为工作重点常抓不懈,特别是2009年,在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已经达到一定数量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及时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重点转移到抓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上来。在全市开展广泛开展争创“四有”示范社和先进镇(区)的活动,要求各镇在发展达到一定数量的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的提升。明确提出:以镇为单位,社员百人以上的合作社数要达40%以上,达到“四有”的合作社个数要达到30%以上。各个合作社要在增加社员人数、增强辐射带动、具有健全的规章制度、经营状况良好并有一定的自身积累等方面狠下功夫,做大做强。对全市各镇(区)争创“四有”合作社和增加成员情况按月上报,并在《如皋动态》公布,2009年9月底开展申报评比,设立争创先进镇(区)奖和优秀“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奖,并由市委、市政府表彰奖励。根据各镇上报,开展竞赛以来,全市共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29617个,新增“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58家。应该说,在其他地区还在重点抓发展的时候,我市已把工作重点放在做大做强和规范化建设上,工作部署上又走在了前列。

三、存在不足和原因分析

近年来,如皋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过近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虽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积累了一些成功经验,但总体看来,尚处于发展阶段,与现代农业的要求相比,与广大农民群众的期望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层面、十个方面:

(一)从外部环境层面看

一是用地瓶颈有待突破。合作社扩大生产经营规模,需要建设临时性用房,虽然是按农用地处理,但不得兴建构造物。省政府对我们苏中地区指导价为650元/亩,但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一部分农民惜地种粮观念根深蒂固,土地流转价格节节攀升,现在一般已达到1000斤大米/年·亩,约1500元/年·亩,偏高的土地流转费用,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规模化经营。

二是融资难题亟待化解。由于合作社没有足够的固定资产可以抵押或不被金融机构认可,社员难以进行融资,运作差的合作社无法生存,运作好的合作社难以壮大。涉及农业的银行有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和农业银行等,有网点优势的为邮政银行和信用社,但信用社的小额贷款对象有严格规定。邮政储蓄银行如皋支行与市农工办联合发文,加大邮储小额贷款支农、惠农的力度,并推行“借五免一”的优惠,虽降低门槛,但利率偏高。

三是保障机制有待完善。我市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的险种有小麦、油菜、水稻、种公猪和能繁母猪,目前,只有一些生猪养殖合作社和极少数的稻米合作社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之列,而其他如设施农业类、禽业养殖类、水产和特种养殖类合作社还不能享受政策性农业保险阳光的普照,在某些程度上制约了合作社在遭遇风险后恢复生产的能力。

四是政策扶持有待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后,税收、用电等相关配套政策尚未出台或者政策虽出台但实际操作难,影响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与壮大。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尽管这两年政府出台了扶持合作社发展的政策,但力度偏小、资金偏少。五是培训指导有待强化。农业科研及有关涉农机构与合作社缺乏有效的协调配合,难以为合作社的生产经营活动提供系统的服务支持。合作社成员存在文化素质偏低、合作意识不强等情况,必须通过加强培训指导予以提升。

(二)从内部运作层面看

一是内部运作有待规范。部分合作社仍以技术指导服务为主,实质性经营尚未正常开展;有的盈利能力不强,难以对社员进行二次分红;有的内部机制不健全、不民主,虽然订立了章程,但不按章程办事;有的虽设立了“三会”制度,但重大经营方针少数人说了算,农民社员主体地位尚未真正体现;有的系基层干部“拉郎配”,属于“被发展”,而非农民自愿,主人翁的参与意识不强。

二是合作规模有待壮大。我市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社平均拥有成员低于全省的平均数,带动非成员农户的覆盖率不到30%。合作社之间缺乏有效的联合,一部分相同专业的合作社各自为战,造成不必要的低级竞争,不能获得规模效益或规模效益被打折扣。

三是思想观念有待更新。宣传发动还不够深入,合作理念未能深入人心,农民自身的市场意识、协作意识淡薄,社员缺乏持续投资的意识和能力。大多数合作社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不敢发展新项目,更不敢高薪聘请专家能人。合作社大多为村干部、能人或经纪人、龙头企业创办型,有的仍采取经纪人加农户的形式,社员参与管理意识不强,合作社在“组织农民闯市场、合作生产保质量、培养造就新农民、增收致富靠合作”方面切实发挥作用不够。对社员的服务尚处于统一供苗(种)、统一肥料、统一用药等浅层次方面,有的技术还停留在经验阶段,因而吸引力不够。

四是诚信氛围有待营造。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在统一购买生产资料,统一销售等方面,还没有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工作机制。社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社员重权利、轻义务,重得益、轻诚信,重眼前、轻长远,市场行情好抵制合作,市场行情差依赖合作,使合作社的诚信度受到影响。对此,合作社无有力的约束措施。

五是总体层次有待提高。合作社的“能人”是相对于普通农民而言的,但总体上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全市文化素质比较高的农民绝大部分已转移到二、三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以“老、弱、妇女”为主,合作社社员文化水平和农技素质普遍偏低,缺乏市场开拓能力和长远发展眼光,懂技术、会管理、市场开拓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更是严重缺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合作社的产品大多为最原始的农产品,基本没有初加工能力,有自己品牌的更是凤毛麟角,因而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和推进举措

2010年是《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三周年,我们将深刻领会法律法规和政策意见的精神实质,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调动干部群众参与的热情,促进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江苏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发展现代农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目标,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结合起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全面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的主要组织形式。

主要目标:到2012年和2020年,全市入社农户加带动农户数占农户总数的比例分别达到60%、80%以上,工商登记率均达100%;100户以上规模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分别占总数的60%、80%以上;以镇为单位,市级以上“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数量占合作社的分别比例达到60%、80%以上;每年重点培育发展具有自主品牌、产业优势明显、经济实力较强、带动农民增收显著、运行规范的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支持示范专业合作社努力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力争产生一批在省内外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基本原则:(1)坚持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通过推动农户联合和合作为家庭承包经营提供更有效、更全面的服务。(2)发展与规范并重。在发展中加强规范,在规范中加快发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多主体参与,多元化投入,多形式发展,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3)实现互利共赢。以谋求成员的共同利益为根本宗旨,把发挥创办人员的积极性与普通成员的积极性结合起来,合理确定合作方式和利益分配方式,保障合作各方的利益,充分调动农民参与和发展合作社的积极性。(4)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采用农民群众欢迎的方式方法,实行民主管理。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强化培训服务,帮助合作社解决实际困难。

对照上述目标要求,我们将着重从以下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进一步统一思想认识,增强规范发展意识,坚持做到宣传发动常态化

高度重视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牢固树立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扶持农民促进增收的思想观念,广泛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普法教育,提高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紧迫感和责任感。一是合作意义宣传到位。进一步拓宽宣传渠道,丰富宣传手段,尤其是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宣传,充分营造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舆论环境和工作氛围,充分调动起农民参与合作的积极性。二是政策意见宣传到位。市农工办积极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相关政策法规和上级有关扶持优惠政策,以及享受优惠政策的条件与程序。财政部门及时公开财政扶持合作社的项目及程序。工商部门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条件、登记手续等。税务部门宣传享受税务有关优惠政策必须具备的硬件条件、具备手续及具体实施流程。三是典型亮点宣传到位。进一步加强对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及其带头人先进事迹和典型经验的宣传,充分发挥典型引路、示范带动作用,突出宣传组织农民闯市场、合作生产保质量、培养造就新农民、增收致富靠合作的好做法、好经验,为广大农民群众树立一批可学可比的典型,让社会各界广泛知晓一批品牌叫得响、质量安全优的知名合作社,进一步扩大合作社的社会影响。

(二)进一步创新思路举措,提高辐射带动能力,加快促进发展体量规模化

鼓励龙头企事业、供销合作社、种养大户、基层干部、大学生“村官”、科技人员等各类主体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继续扶持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同时,抓住城市化、工业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机遇,积极引导农民进行资本联合,引导工业反哺农业,加大技术和设施投入。加快引导和鼓励合作社从生产领域向加工领域、销售领域等整个产业链拓展,从产品生产领域的“小而全”向规模化专业服务领域拓展,从农业发展领域向非农产业发展领域拓展,从在本地合作发展向合作开发利用外地资源拓展,从合作发展经济向合作兴办农村各项事业、合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拓展。根据我市优势特色产业,择优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质量安全优、民主管理好的示范性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率先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引导和带动更多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今年各镇(区)以增加合作社成员数为重点,发展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规模,提高带动辐射作用,以确保年底每个镇经工商注册登记100人以上的合作社占镇合作社总数40%的目标圆满实现。

(三)进一步注重量质并举,坚持做到规范运作,加快促进效益提升最大化

从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入手,正确处理好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愿的关系、发展与规范的关系,牢牢把握“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在狠抓总量扩张的同时,更加注重合作社质的提升,积极推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一是增强实力,激发活力。结合关于新农村建设和推进“一村一品”、“一村一社”、“一镇一业”的部署和要求,努力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能力和发展活力。指导部分合作社在自身发展和外部环境成熟的基础上成立合作社联合社,进一步降低经营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以项目为载体,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高效农业、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加工流通收益。通过促进纵向一体化经营,走“种、养、加、服”相结合的路子,扩大合作社的业务范围,巩固和增强合作社的市场地位。合作社切实增强市场开拓意识,拓宽服务领域,实行生产投入品采购、产品生产技术标准、培训辅导与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商标品牌销售和利润返还“六个统一”,在让成员尝到甜头的同时,合作社自身也得到发展壮大。二是依法规范,建章立制。在国家法律政策的基础上,依据《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着重规范合作社工商登记,规范内部的股金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财务管理制度、产品交易制度、岗位责任制度,坚持合作社以农民为主体,规范运作机制建设、收益分配制度的建设等主要工作环节。三是创建“四有”,提升档次。围绕“有组织活动、有较大规模、有组织手段、有明显效益”的“四有”目标要求,不断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运行水平,增强合作社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加快构筑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富一方群众的发展格局,确保今年如皋市级以上“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数达到合作社总数30%、每镇创建的示范社不少于2个。今年,以镇(区)为单位,对争创“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先进镇设立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对10个优秀“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社设立一、二、三等奖,分别奖励2万元、1.5万元、1万元。对年内获得国家、省、南通市“优秀”或“四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称号的,分别奖励10万元、5万元、2万元。

(四)进一步突破瓶颈制约,建立健全扶持机制,加快促进政策激励制度化

在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积极化解矛盾,有效突破制约瓶颈,尽可能给予农民专业合作社优惠和方便。一是积极化解“用地难”。对设施农业、规模养殖、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项目用地,凡不破坏耕作条件的,按照农用地进行管理;对高效农业建设中的管理、仓储用房以及配套服务等附属设施建设用地,按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其用地指标可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置换方式取得,面积控制在农业项目用地规模的3%以内。合作组织兴办加工企业所需的建设用地,由国土部门统筹安排用地计划,积极提供用地服务。加快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充分发挥镇(区)土地流转服务中心、村(社区)土地流转服务站的职能作用,加快建立土地流转价格自然增长机制和财政补助奖励机制,制定实施承包土地流转最低保护价和片区指导价,切实促进土地高效、规范、有序流转。二是积极化解“贷款难”。在经济实力较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建立起规范运作的农民资金互助组织,引导农民资金互助组织逐步走上规范化轨道。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层次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广泛动员和积极支持农业行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实体和各类社会资金参与组建担保公司。积极探索仓单质押、农用机械、农作物收获权益质押等多种担保手段,鼓励农民或企业主以养殖水面使用权、经营承包权、经营林权、订单作质押进行融资。加强小企业贷捷通贷款、“公司+农户”保证担保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流动资金贷款和金穗支付通等载体建设,努力完善贷款运作机制,不断提高服务效率。三是积极降低运作成本。税收方面,严格对照《江苏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通知》(苏政发〔2009〕13)要求,最大限度落实相关税收减免政策。用电方面,农民专业合作社从事果场、林场、蚕场、水产养殖、花圃(电加热)、苗圃、蔬菜种植、茶叶种植以及灯光诱虫、农田排涝、灌溉、打井、打场、脱粒、积肥、育秧、防汛临时用电、现代化或专业化畜禽养殖和孵化用电,执行农业生产用电电价政策。流通方面,鼓励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国内外超市、物流或配送中心、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销售网络,通过订单形式建立契约关系,优先申领绿色通道通行证。四是积极防控生产和经营风险。严格落实省关于农业保险的各项财政支持政策,积极稳妥地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为合作社发展保驾护航。在巩固水稻、小麦、油菜等主要农作物和生猪保险成效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推进其它经济作物、养殖项目、高效设施农业以及农机、渔船渔民保险试点。按市场化原则尝试建立小额农贷保险,使农村信用社与保险公司形成风险共担的“三农”服务主体。

(五)进一步统筹各方力量,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加快促进服务指导全程化

篇3:林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思考

1. 林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林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08年开始起步, 2009年在全县推开,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56家。2010年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合作社达到348家, 截止到2013年11月底, 全县工商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639家, 农民成员13110人, 带动农户2.1万户, 带动非成员农户数6416户。

2. 经营状况

据县农经部门统计, 2013年, 全县63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价值9543.64万元, 统一组织购买农业生产投入品总量3.331万吨, 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24660.46万元, 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量11.3029万吨。共实现盈利5703.15万元, 剩余盈余分配总额1498.96万元, 成员户均纯收入0.65万元, 人均增收1400元。

3. 入社及融资方式

林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采取以房屋、牲畜、农机具、土地经营承包权、其他财产等方式出资, 而缴纳社费 (合作社) 和会费等形式的比较少。主要通过能人的信誉担保、投亲靠友用城镇房地产抵押、农村信用社通过五户联保等形式进行融资。

二、林西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及农民增收中发挥的主要作用

1. 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得到提高。

农民专业合作社围绕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这一目标, 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通过统一购买种子、化肥、饲料、兽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和投入品, 享受到了“团购”优惠价格, 降低了生产成本。通过统一组织销售农畜产品, 提升了农民的主体市场地位, 提高了议价权和农产品价格。

2. 农村的机械化程度得到了提升。

由于合作社的建立, 农民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 土地实现了统一机翻、统一播种、统一耕作、统一收获的全程机械化。

3.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不断扩大, 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提高了农业集约化、机械化、规模化的经营水平, 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收到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的效果。

4. 农产品品牌切实提升。

农民专业合作社将农民组织起来集体闯市场, 提高了农民的市场观念。入社农民通过进入市场, 充分体验到了农产品品牌对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作用。

5. 搭建了承接国家惠农项目平台。

农民专业合作社因其具备规模生产的基础和条件, 已经成为落实惠农项目的载体。

6. 党组织的凝聚力不断增强。

在合作社建设过程中, 根据生产规模、地域分布, 因地制宜、因社制宜, 将党建工作和合作社生产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 全力推进“村支部+合作社+生产基地+示范户”的“1+3”发展模式, 积极组织党员开展先锋岗、示范岗、责任区等“设岗定责”活动, 充分发挥合作社党组织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使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在合作社中得到体现, 从而促进了合作社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采取的主要措施

1. 政策推动, 鼓励发展

县委、县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高度重视。2010年以县委1号文件联合下发了《中共林西县委、林西县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意见》, 作为指导今后一段时期农村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共提出15项具体工作, 其中明确要求“积极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自2009年起, 每年县委、县政府都把发展农民合作社作为全县重点工作重点部署, 并由县处级领导专门负责实施, 同时将发展农业合作社作为乡镇和相关部门的年终工作实绩考核的重要工作指标。

2. 发挥党组织核心作用, 引领发展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 县委、县政府创新并强力推进“1+3”的村级发展模式, 为引导、服务、推进、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县418名村级干部, 90%参加了合作社生产, 全县639家合作社中, 党员带头领办率达85%以上。

3. 项目和资金倾斜, 支持发展

实践证明, 农民专业合作社正在成为我县承载国家惠农政策的载体。在具体工作中, 为解决建立合作社资金问题, 积极鼓励、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合作社建设。县政府主要采取项目扶持和资金投入对合作社进行扶持。将农牧业基础建设项目资金优先投向合作社, 用于扶持帮助合作社发展壮大。2008年以来, 共向各类专业合作社投入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 县财政共投入资金600万元, 银行向各类合作社投放贷款7000多万元, 社会各界向合作社投入资金2300多万元, 有力地推动了合作社的快速发展。

4. 不断规范, 有序发展

针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及时加以规范和引导, 指导合作社明确产权关系、规范内部管理、健全财务制度等。县农业部门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作要点》《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加强合作社办公场所建设, 加大品牌建设力度, 合作社做好品牌建设规划, 进一步加大农产品品牌注册力度。积极按照国家无公害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准, 认真组织本合作社的农产品生产, 并积极争取相为各类农产品进入市场打好基础。

5. 加强培训宣传

针对一些部门和乡镇对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合作社成员对相关知识缺乏的实际, 县农业部门借助“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班。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 目前共培训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2458人, 对合作社进行辅导1100多人次, 发放各类学习资料12000多份。

6. 典型示范, 带动发展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有意识地选择典型进行培育, 确定了统部镇双赢农机合作社等14家试点示范社, 全县重点支持46家运行较为规范的合作社, 注重发展质量, 突出示范作用, 带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序发展。自2009年开始, 县财政每年拿出一定资金对优秀合作社进行奖励。县委、县政府每年组织召开全县合作社拉练检查会, 乡镇或行政村自行组织外出参观学习, 进一步学习先进的经验做法, 对促进合作社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润莲.我国新型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运行机制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 2007.

篇4:林西县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一、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基本情况

一是发展速度较快。近几年来,伴随着现代农业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的要求,农民自我组织、抱团发展的主动意识在逐步增强,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也在呈几何级增长。2007年,铜鼓第一家合作社诞生,同年合作社达到11家,2012年全县合作社达到103家,今年又新增4家,五年多的时间,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增长接近10倍,合作社资产总额达6586万元,年创产值近1.6亿元。目前全县10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中,含种植业51家、养殖业44家、服务业4家、林业8家,工商注册登记社员约900人,入社农民达4000多人,覆盖全县农户数量约为25%。

二是发展模式多样。根据农业发展项目的不同特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模式也呈多样化特点,主要有龙头企业牵头创办型、致富能手牵头创办型、科技人员牵头创办型、村委兼管型和农业协会转办型,采取以上5种发展模式的合作社分别为24家、54家、8家、10家、1家,占农业合作社总数的90.7%。

三是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总体来看,在合作社成立的前几年,大部分都存在规模小、社员少、资金少、机制不完善、经营困难等问题。最近两年来,随着现代农业发展脚步加快,合作社社员能力素质提高和管理制度、财务制度完善,合作社的自我发展的能力也在迅速增强。目前,全县规模100人以上的合作社达到5户,20人以上的12户;80%以上合作社都有固定的办公场所,所有合作社都设立了银行账户;2007年,全县合作社进行盈利分配的仅7家,2008年上升至16家,201 2年达到65家,占总数的61%。

四是品牌意识不断提高。全县107家合作社中,省级合作示范社有4家,加入省级联合会的有10家;拥有注册商标的9个,1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获得OS论证,15家参加过有关农产品交易会、洽谈会。铜鼓沩山有机白茶合作社的“禅硒”牌白茶荣获第八届“中茶杯”特等奖;春韵茶叶合作社“春韵”牌宁红茶荣获中国茶叶协会名优茶特等奖。

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近几年铜鼓合作社发展迅猛,但对比周边县(市)等地,铜鼓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主要是有“三难”:

一是运转难。保障合作社基本运转,关键是要强化内部管理。但总体来看,虽然目前合作社基本都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规章制度,设立了社员(代表)大会等机构,但部分都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流于形式。少数合作社“只搭台、不唱戏”,注册登记后没有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部分合作社没有严格执行“一人一票、盈余按交易量返还”等合作社基本原则;有的合作社“企社不分”,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意识差。

二是技术难。农业合作社要发展,农业种养技术的提高是重要的前提。目前,全县现代农业种养技术基础比较薄弱,比如作为全县农业发展重要突破口的有机农业,县委、县政府正在全县大面积推广,但许多农民在种养过程中没有严格按照有机标准进行生产,影响了市场销售和有机品牌质量。同时,作为农业技术推广主要职能部门的农经站,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中被撤销,并入到乡镇农产品质监站,农经人员的工资、经费等问题没有解决,导致人员流失,人心涣散,严重影响了农业技术的推广。

三是资金难。虽然县政府制定了真金白银的扶持政策,比如在农业产业化三年大会战中,全县将在三年内,每年按照1万元的标准扶持十个合作社,县信用社和邮政储蓄两家银行也明确了对社员放贷最多可达10万、对合作社最多可达50万的支持政策。近三年全县涉农贴息贷款近三年总额1070万元,但合作社贴息贷款仅为120万元,仅占全县涉农贴息贷款总数的11%,造成这种情况,既有合作社内部财务制度不健全等原因,但主要还是因为多数社员小农思想比较严重,对合作社贷款需要互相联保的要求比较抵触,造成金融机构在贷款扶持方面难以跟上。

三、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几点建议

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是中央一号文件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本前提。要更好地促进合作社发展,必须针对当前合作社在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在以下四方面跟上:

一是政策扶持要跟上。随着中央一号、省委二号文件的出台,各级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力度在逐步加强,也发挥了很好作用,但对比合作社发展迅猛的态势,总体来看扶持力度还比较小。比如铜鼓县的107家合作社,前三年省里每年只扶持1个,资金也只有10万元。因此,有必要针对农业合作社发展新要求,把农民合作社发展纳入地方政府和基层组织工作,在资金、项目、制度等方面提供优质服务,努力创新农民合作社发展的外部环境。

二是数据统计要跟上。今年省委二号文件明确提出力争2013年入社社员达到120万,覆盖全省约30%农户的目标。要完成这个任务,各个部门之间必须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如合作社入社社员问题,铜鼓县工商部门的数据是约900人,经全县抽样调查5家合作社,仅有一家注册登记成员数与实际数一致,其余四家合作社注册登记成员55人,实际成员有344人,是注册登记数的6倍多。农民合作社注册成员数与实际数产生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合作社刚成立时人数较少,工商部门在注册登记时只按最低要求收录5名成员的信息;另一方面是近几年合作社发展较快,吸收了新的成员加入。但工商部门办理变更成员数登记时没有及时跟上。因此,农业、工商两家要加强沟通配合,就农民合作社注册、变更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农业部门动员合作社及时到工商部门办理变更登记,工商部门要及时提供便捷服务。

三是队伍建设要跟上。省农业厅《2013年全省农业系统绩效考评》办法提出,今年全省农民合作社要增长33%以上、合作社覆盖农户数增加100万以上。农经队伍作为合作社发展的重要力量,目前处境堪忧。健全各级农经队伍显得尤为重要,积极探索将农经队伍转入政府序列或实行参公管理制度,为农经队伍开展工作提供应有的保障,切实解决基层农经队伍的后顾之忧,促进合作社大发展。

四是人才保障要跟上。合作社要发展,关键一点还是要能人带头,针对目前合作社理事成员文化水平低、管理经验缺乏等现状,必须加强合作社人员培训力度,提高社员发展能力。同时,十分有必要把大学生村官充实到合作组织发挥作用,以加强合作社的管理和经营,促进合作社健康有序发展。

篇5:林西县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近年来随着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据广西壮族自治区工商局统计,截至6月,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6495个,同比增长88.7%;合作社出资总额50多亿元,同比增长了2倍;成员总数71660人,同比增长了61.6%。

从产业分布来看,广西农民专业合作社涉及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多个行业,且大部分合作社集中在种植业及养殖业。在区域分布上,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条件、交通条件以及产业结构各不相同,加上不同地区的政府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视程度也不同,因此,广西各地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广西全区14个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分布在玉林、梧州、桂林、钦州等地,从农业生产结构上来看,这些地区主要生产木薯、蔬菜、瓜果等;养殖上以家禽、生猪为主。这些农产品的市场供给价格弹性较小,因此农户有比较强烈的合作倾向,并有可能进一步向农产品深加工方向发展。

从地理位置上看,北部湾经济区例如:南宁、防城港、北海等地交通便捷,农产品的中间商或者直接采购者较多,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较大,市场风险以及买房优势较小,因此农民组建合作组织的愿望较弱;相反,在一些受地理位置限制较大,交通不便,信息不够灵通的地方,农产品供给价格弹性较小,基本处于买方市场,农民没有定价的话语权,因此,这些地区的农民加入合作社组织的愿望比较强烈,相对来说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分布也就较多。

三、新农村建设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提出的新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以提高农村的自主发展能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步伐。这就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提高认识,为合作社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是规范管理,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内部管理机制。

三是出台政策,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扶持力度。

四是加强培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成员素质。

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对农民社员进行统一培训、学习技术,提高了农民社员的素质,增强了他们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因此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塑造新型农民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立也为政府在市场经济下调控和支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杠杆和支点。在今后的发展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应加大对社员的培训力度,除了提高社员的种养水平之外,还应该进一步普及与农业相关的科技文化知识,提高农民社员的综合素质,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敏.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篇6:林西县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中国农民合作社》期刊发布时间: 2010-09-16)

——摘自《中国农民合作社》2010年8月总第15期

延安市辖1区12县、166个乡镇、3396个村委会,总人口215.2万人,其中农户35.8万户,农业人口153.1万人。耕地面积687万亩。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58元。近年来,在中央连续7个“1号文件”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指引下,延安市依托林果、草畜、棚栽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开发基础,按照“因地制宜、多元创办,政府扶持、部门指导,市场运作、行业自律”的发展思路,大力支持和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截至2010年3月底,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625个,其中种植业类430个,养殖业类152个,其他类型43个,拥有成员2.6万户,带动农户4.7万户,出资总额3.2亿元,拥有固定资产1009.87万元。有59个合作社取得农产品产地或产品质量认证,36个合作社拥有自己的注册商标。2009年,合作社举办经营实体140个,年经营收入8186.31万元,按交易量向成员返还盈余1146.05万元,按股分红116.88万元。合作社组织成员开展技术培训6.14万人次,统一采供农业生产投入品总值6937.65万元,占到成员总施用量的20%,统一组织销售农产品总值2.99亿元,占到成员销售总额的30%。成员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非成员1000元以上。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以成员的共同利益和需求为纽带开展互助合作,有效发挥“统”的功能,为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全方位服务,组织从事专业化生产的农民走产、供、加、销一体化经营路子,在统一采供农资、开展技术服务、组织标准化生产、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产品营销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解决了农民群众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许多“政府部门包不了,村组集体办不了,单家独户干不了”的困难题,较好地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在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用,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延安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注重法律宣传,营造促进合作社发展的社会环境

《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以来,延安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高度重视,坚持开展学习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对合作社的思想认识,为合作社的发展奠定社会基础、营造良好氛围。2006年10月该法刚颁布,主管部门市农业局就专门下发了《关于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学习宣传活动的通知》,对全市的学习宣传和贯彻落实工作进行安排部署,并根据国家农业部、司法部规定,确定每年7月的第1个星期六为法律宣传日,订购《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册子600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50问》350多份,编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资料汇编》1000册,作为学习宣传资料下发各县区。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电台、报刊杂志等媒体开展法律宣传活动,与延安广播电台“延河热线”节目组联合举办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专题宣传节目,在延安农业信息网开辟了“农民专业合作社”专栏,宣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及其配套法规和示范合作社典型经验。同时,每年以科技下乡、“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宣传日”、“五五普法”等活动为载体,采取召开会议、发放宣传资料、举办培训班、张贴标语、出动宣传车、组织人员上街、下乡、跟集宣讲和接待群众咨询等形式,广泛开展法律学习宣传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累计召开座谈会36次,举办不同层次培训班121期,培训人员1.26万人次,出动宣传人员1180人次,张贴标语横幅1800余条(块),印发各种资料12万多份(册)。

二、强化行政推动,加强对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支持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和发展工作,坚持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农业经营机制和体制创新的着力点来突破,作为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措施来抓。为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领导,市、县两级都成立了以主管市长、县(区)长为组长,农业、财政、工商、税务、金融、民政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农业部门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设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导服务。同时,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国民经济“十一五”规划之中,逐级制定发展规划,确定目标任务,认真组织落实。并将合作社建设作为各级政府为农民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内容,作为农业产业化建设的重点任务,纳入农业农村工作考核指标中进行考核。市委、市政府在制定出台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政策性文件时,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作为重点内容,不断加以完善和强化。2007年,在《关于促进以苹果为主绿色产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到2011年,全市1/3的行政村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目标;2008年,在《关于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的意见》中,提出从2008年到2012年,用5年时间在全市建成150个市级示范合作社,并决定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市级示范合作社建设;2009和2010年,在《关于加快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强农产品营销工作的意见》两个文件中,进一步制定和完善了促进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健康发展在政策上给予了极大支持。

三、抓好示范建设,为合作社发展发挥典型带动作用

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延安市坚持典型带动、示范引导的工作方法,通过抓示范社建设,培育典型,树立样板,积累经验,发挥示范带动效应。2008年,《市政府工作报告》首先提出“用3—5年时间在全市建设150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的要求。为此,市农业局专门制定印发了《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点建设工作实施意见》,对示范点建设工作进行具体部署落实,从而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活动。2009年,为了进一步推动示范社创建工作,市里专门在宜川县召开会议,对示范社建设工作经验进行及时总结交流和现场推广。并以先行一步所取得的示范社建设成果,积极争取省农业厅农民专业合作社省级示范县建设项目,使全省唯一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县建设项目落户延安市宜川县。为了加强对示范社创建工作的指导,市农业局及时制定推行了以强化责任落实为核心,以行政推动、领导包抓、部门共建、依法规范、确定专职业务人员指导为主要内容的示范社建设“十个一”

工作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受到了省里肯定。同时,出台了《延安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市级示范社考核验收办法》,对示范社建设标准、考核办法、认定程序等进行规范,指导县区认真开展创建活动。两年多来,全市已建成市级示范合作社60个,均以市政府名义进行了授牌确认。宜川省级示范县项目选定30个合作社,在提升服务能力、经济实力和规范化运行水平及资金互助合作、土地流转、承接国家支农建设项目等方面开展示范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被省农业厅确定为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宜川模式”在全省推广。

四、加强业务指导,提高合作社规范化运行水平

按照“边发展、边规范”的工作思路,各级业务管理部门全面实行了合作社指导员制度,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导。一是规范合作社内部运行机制。以《陕西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为指导,帮助合作社建立和完善《章程》,明确办社方针、服务宗旨、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及成员的权利、义务,建立健全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制度、理事会和监事会集体领导制度,实行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切实做到民办、民管、民受益。二是完善内部管理制度。指导和帮助合作社在《章程》的约束下,建立健全成员管理制度、成员账户制度、收益分配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社务公开制度、内部审计监督制度等规章制度,强化制度约束,保障成员的合法权益。三是着力提升合作层次。指导合作社开展技术、信息、劳动、资金、土地和生产、销售、储藏、运输、加工等多层次联合,通过成员出资入股、按交易额进行盈余返还等方式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组织起来参与市场竞争,实行实体化经营,实现利益集体最大化。同时,市里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每年举办1—2期培训班,邀请中央部委、科研院所和省里专家对市、县农业和农经部门领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指导员、示范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进行了业务培训,并多次组织人员参加国家和省里举办的培训考察活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培养指导和管理人才。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参加市以上举办的培训考察活动的人员已达310余人次。

五、落实扶持政策,增强合作社发展的活力和实力

为了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市政府早在2005年就制定印发了《关于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意见》,制定和明确了税收、土地、用水用电、金融信贷支持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优惠政策。市财政把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纳入农业产业化建设扶持内容,专门安排项目资金支持合作社示范社建设,并在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中每年拿出部分资金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工作会议和业务培训等经费。各县区也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措施,甘泉、洛川等县区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每年预算安排一定资金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奖励扶持。据统计,2007年以来,全市累计投入到合作社示范社建设的各级财政资金达2100多万元,有128个合作社得到了扶持。各有关部门从本部门实际出发,积极落实各项扶持和优惠政策,为合作社的发展创造宽松环境。工商部门认真落实“登记不收费、监管不年检”政策规定,开通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绿色通道”。税务部门积极落实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4项税收优惠政策,减轻农民专业合作社税收负担。国土部门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储藏、加

工用地想方设法予以优先安排。金融部门根据国家银监局、农业部通知精神,组织开展了农民专业合作社评级授信摸底调查活动,为合作社争取信贷资金支持创造条件。农业、扶贫等部门积极开展合作社承担支农项目建设试验,将“一村一品”、农业信息网络建设、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村沼气建设、测土配方施肥、扶贫互助合作资金等项目委托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施。

上一篇:数学说课说什么下一篇:2006年度科技局党支部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的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