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功利作文

2024-04-08

论功利作文(精选8篇)

篇1:论功利作文

论科学理论的功利评价

相对于主体所确立的不同的目的,科学理论具有不同的价值,其中包括功利价值.一个“真”的理论的有用性是理论的真理性的.结果.理论的功利价值在于它满足了一定的社会需要,这种社会需要包括感性需要和理性需要.满足社会的感性需要的理论有用性,是理论的实用性价值;满足社会的理性需要的理论有用性,是理论的工具性价值.

作 者:龚耘 作者单位:海军工程大学,基础部政教室,湖北,武汉,430033刊 名:理论月刊 PKU英文刊名:THEORY MONTHLY年,卷(期):“”(4)分类号:N031关键词:科学理论 功利评价 功利价值 实用性价值 工具性价值

篇2:论功利作文

在西方伦理学中,幸福是个重要的伦理范畴.英国近代功利主义思想家密尔继承了边沁功利主义幸福论,修正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主张个人幸福和社会幸福的统一,强调自我牺牲的.合理性;注重精神快乐,指出满足不等于幸福;强调了美德与幸福的一致性.他的幸福论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直到今天对我们仍有诸多的借鉴和启示.

作 者:梁德友 姜海兰 Liang Deyou Jiang Hailan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南京,210097 刊 名:太原大学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AIYUAN UNIVERSITY 年,卷(期): 4(4) 分类号:B82 关键词:密尔   幸福   功利主义   启示  

篇3:论功利作文

功利主义是从人的趋乐避苦的自然本性出发, 引出人增乐避苦的伦理学命题作为一切行为的标准, 并实现功利最大化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最终目标。在功利主义中存在着两种权利思想, 边沁认为不存在法律权利之外的道德权利或自然权利。

穆勒不同于边沁, 他承认道德权利的存在, 并认为道德权利和功利原则是可以相容的。穆勒区分了终极原则和次要原则两个概念为功利和权利的相容做好了铺垫, 他认为“无论我们认为根本的道德原理是什么, 都需要一些次要的原则来应用它, 一切道德体系不可能没有次要原则。”[1]功利仅仅是我们最终的标准, 但不是日常个别行为的标准, 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存在着从第一原则派生出来的次要原则, 例如正义、自由。看似穆勒把功利原则和自由原则、正义原则统一起来, 实际上他已经暴露了功利主义的内在缺陷。

2. 权利优先功利——权利论自由主义对功利主义的批判

罗尔斯强调正义是社会制度的第一美德, 正义论不承认以社会的全体利益名义而牺牲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当的、合乎道德的, 个人自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被牺牲。罗尔斯说:“那些认为他们都是平等的, 都同样有资格相互提出要求的, 人们决不会同意这样一个原则:只是为了使某些人享受较大的利益就损害另一些人的生活前景。”[2]正义主要有两个原则:平等原则和差异原则。平等原则证明了个人的自由是不可剥夺的, 当然罗尔斯也认为在社会中是存在着不平等的现象的, 只有当“某些不平等最大限度的提高或至少有助于提高社会最不幸阶层的长远期望时, 这种不平等是可以允许的。”[3]可以看出, 罗尔斯的正义论否认为了一些人分享更大利益而剥夺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当的。

诺齐克认为, 世界上存在的仅仅是单独的个人、不同的个人, 我们可以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牺牲自己的最小利益, 但是不能为了他人的最大利益牺牲自己的利益, 这“就意味着没有充分地尊重和理解他是一个单独的人, 他的生命是他拥有的唯一生命的事实。他不能从他的牺牲中得到一种超额利益, 故而没有任何人有权把这一牺牲强加给他。”[4]诺齐克也承认社会存在不平等, 即使是牺牲也必须经由人们自愿地贡献他们的一些持有。

3. 权利制约功利——何以可能的社会条件

两者的理论站在了功利和权利对立的两极, 尽管双方曾经试图将对方的思想纳入自己的体系中, 显然穆勒的尝试是失败的, 而罗尔斯的正义理论也是一种理想的正义, 在“无知之幕”背后制定的正义理论过于理想化, 我们更应该考虑到现实的正义。当今社会市场经济迅速发展, 功利主义原则即追求利益最大化成为在市场中最为普遍的、实用的方法, 但如果这种功利论的市场原则在其他领域中 (例如政治、文化、教育等) 以交换来计算得失, 以功利最大化为目标, 那么社会将无公正可言。

分配正义。现今社会的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生活领域的区分, 宗教、政治、文化、教育、科学、医疗等等领域都各自具有各自的价值观、正义原则, 因此现实社会中很难形成各个领域都认可的统一正义观, 这就是沃尔泽的“多元正义”。沃尔泽认为, 每个领域都有某种主要的交换, 确立什么是某领域的“特殊物品”, 也就是确立对这物品的分配原则, 即分配正义[5]。要保证分配正义有一个条件就是任何领域中的优势不能转化为另一个领域的优势, 否则就会形成“宰制”。

保护弱者的公共生活, 由于公共生活的本质是由所有平等的个体进行参与所构成, 我们在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是以不伤害他人权利的前提基础之上的, 因此良好的公共生活不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 尽量保护弱者是我们参与公共生活的基本条件 (马格利特语) 。

摘要:权利论自由主义和功利主义代表着当代自由主义理论的两极, 功利主义承认个人道德权利是因为它能够增加群体的福利, 而且为了实现群体幸福, 个人权利的牺牲在道德上被认为是正当的, 因而遭到了权利论自由主义的批判。笔者认为, 在当今社会功利主义原则不可避免, 但必须以权利制衡功利, 这需要公正的社会条件。

关键词:功利,权利,公正

参考文献

[1] (英) 约翰·穆勒.功利主义[M].徐大建译.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2008.

[2][3] (美) 约翰·罗尔斯.正义论[M].何怀宏, 何包钢, 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1.

[4] (美) 罗伯特·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M].姚大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8.

篇4:论密尔的功利主义

[关键词]密尔功利主义;道德;幸福;快乐

[中图分类号]B561.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3115(2009)16-0097-02

协调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哲学、社会科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功利主义哲学家的代表密尔在他的《功利主义》一书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独到而系统的阐释,值得人们关注和深思。密尔不仅对功利主义的概念、原则、标准以及约束力进行了详尽解释,而且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和划分。

一、功利主义的内涵

功利主义的前身是享乐主义,到了18世纪,功利主义的目的开始演变为获得快乐。边沁对这一科学伦理体系进行了阐述,他宣称人的目的是“追求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追求这一幸福的“行为”过程,就是人的“功利”本性的具体体现。他认为功利是道德的基础和目的,行为越能增进幸福就越正确,而越能产生不幸就越错误。边沁的这一论断,曾遭到许多人的反驳,认为边沁的功利主义无疑把人等同于动物,即“只有快乐而没有其他目的和归属的理论只适用于猪”。

密尔是第一个使用“功利主义”一词的学者,他对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进行了重新阐释和进一步发挥。密尔的功利主义是以人性假设为出发点的,他认为快乐之所以是人的最终追求目的,就是因为人们事实上是以此为目的的,这是人趋利避害的本性所决定的。不过,在密尔看来,快乐不仅在程度上有所不同,而且在质量上有所差异。“没有人会去找寻兽类的快乐而放弃人的快乐;也没有人会甘于蠢笨而舍弃聪明,或是甘于卑劣自私而舍弃良知与真感情……如果将幸福与满足混为一谈,则就可能认为这种选择会令幸福受损。”密尔的观点同马斯洛人的需求理论相一致,认为人在达到生理的满足之后,一定会追求更高层次的快乐。如果不是这样,那他就是“一种犹豫不决的个性的缺陷而非真正的选择”,或者是“心甘情愿地选择较低的那一类”。按照密尔的分析,执意选择较低一类快乐的人,如果不是笨蛋,那他肯定就是傻瓜。我国哲学家冯友兰曾经对人生的境界进行了四个层面的划分,即天地境界、道德境界、功利境界和自然境界。按照冯友兰的划分层次,选择较低快乐的那一类人无疑是属于自然境界中的人。密尔想告诉我们的是,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而追求快乐的本质是精神上的。这样,就把人对快乐的追求与动物的感官上的刺激区别了开来。

如何判断哪种快乐更“可欲”呢?密尔认为,“只有对两种生活方式都了解的人,才有可能对两种快乐孰好孰坏做出判断”。一方面,密尔对人的理性和经验给予了充分肯定,也就是说,只有真正意义上的人才会具备区分两种快乐的能力,这是人作为天地万物之灵的秉性和特质所决定的。正如我国哲学家讲的“为天地参”、“赞天地而化育”等。另一方面,密尔也充分肯定了个人的意义,认为没有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的人是难以区分两种快乐的。有了明确的自我意识和个人的主体性,也就有了追求更高层次快乐的能力和勇气。功利主义作为个人主义的联姻兄弟,对个人的肯定也是其十分重要的特性。

二、道德约束力的问题

功利主义作为一个完整的伦理学体系,它不能不讲道德。它不但要讲道德是什么的问题,而且要讲为什么的问题。密尔对功利与道德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认为功利是目的性的,而道德仅仅是一种手段。一旦将功利确立为目的,也就确定了“人是目的”这样一个命题,从而也就为“追求更高层次的快乐”的人生目标设立了合法性道德基础。事情就变成了追求快乐是人的本性,而道德是保障人追求快乐的一种手段,是对最好的行为的一种认识和规定。为什么是这样?密尔认为道德之所以必需,就在于它是追求快乐的工具,而公道与否的外在性标准则是功利。人们认为不公正的行为往往是人的自由权利受到侵犯,或者财产受到侵犯,或者阻止得不到他应得的东西等等。公道的行为恰恰应该反过来:留下别人的自由和财权,获得自己应得的一份,相互守约等等。另外,道德之所以成为必需,还在于人们需要互相帮助,建立友谊,制订契约。社会生活关系决定了建立一定的道德就在于确保这种社会生活关系。只有无损他人,共同生活才能保证。这也是公共精神产生的基础。

那么,既然人人追求快乐,道德的普遍约束力又从何而来呢?人们为什么具有增进公众幸福的责任呢?“功利主义具有或是可能具有其他道德体系所具备的内在与外在的制裁。外在制裁是一种不愿引起他人或宇宙主宰的恶感心理……而内在制裁则与由于义务遭到破坏而产生的轻重不一的痛苦相伴随。当遭遇这种痛苦时,一个受过正当的道德教育的人在严重的情况下就可能认为这不可想象,从而因恐惧而退缩。”因此,密尔认为作为功利主义最后的制裁便是人自身的良知和社会感情。这种道德的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本能。通过理性权衡,我们就能知道获得功用的最佳方式,而这个最佳方式是道德方式。道德归根到底不过是对最好的行为方式的认识和规定。我不说谎,因为我的理性告诉我,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比说谎带来的好处大得多;我不偷窃,因为我知道,偷窃是要受到惩罚的,况且我也有自己的财产要保护;我反对某些个人侵害公益,因为我明白,公益中也有我的一份。总之,目的论使我知道我应该追求什么,理性让我知道应该怎样追求,由此产生道德感和责任感。

三、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把功利主义理解为利己主义,那就是大错特错了。功利主义的道德原则是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密尔说:“功利主义认为行为者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并不是行为者一己的幸福,乃是一切与这行为有关的人的幸福。例如,功用主义需要行为者对于自己的与别人的幸福严格地看作平等,像一个与事无关而仁慈的旁观者一样……待人像期望人待你一样,爱你的邻人像爱你自己。做到了这两件,那就是功用主义的道德做到理论的完备。”根据密尔的联想原理,外在事物与人本性的某种愿望有着真实的联系。密尔认为这一自然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感情,“人是天然的社会动物”,人的社会性深入到人的情感就形成了人的社会感情。这是产生利他主义的心理基础。

人与人之间是需要合作的。既有合作,就会产生出公共利益和共同目标。共同目标的形成使“他们自己的目的和别人的目的变成同一;至少他们暂时觉得别人的利益就是他们自己的利益。一切对社会的联系的加强,使人人觉得在实际上顾到他人福利于自己更为有利。这种加强与发展也使人人越把自己的感情与别人的福利化为一体……他后来就觉得自己是一个自然重视别人的人”。社会产生合作,合作产生共同利益,继而产生共同的追求目标。这是利他主义产生的社会基础。由此,利己和利他得到了高度统一。

因此,密尔主张要尽可能地保证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和谐一致。他认为功利主义有两个训令:第一,法律与社会组织应该使个人的幸福或利益,尽量与全体利益相协调。第二,教育与舆论对于人的品格是有极大的影响力的,在这两方面应该利用这种影响在人心中把一己的幸福与全体的幸福紧密联结。尤其是为关顾全体幸福而应有的那种积极的与消极的行为,应该与他自己的幸福相联系。

功利主义经由边沁创立,由密尔发扬光大,成为一种比较完整的学说体系。尽管今天功利主义作为一种学派早已不复存在,然而功利主义的思想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尤其是在密尔《功利主义》这本著作中,他将功利主义的伦理观发挥得淋漓尽致,其锐利的论战笔调和完备的理论体系,更令后来的学人倍加叹服。

[参考文献]

[1]吴琼.思想的盛宴[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5.

[2]于海.西方社会思想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3]陈振明.公共管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张志伟.西方哲学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何光沪.大学精神档案[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5:论功利作文

读罢《论犯罪与刑罚》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作者所拥有的卓越的解构、建构能力以及突破传统的胆量。在书中,贝卡利亚痛陈了旧的刑罚制度及其弊端,揭示了其蒙昧主义的本质。他还首次明确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资产阶级刑法的三大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均衡原则,以及刑罚的人道主义原则。直至今天这三大原则仍然有其深远影响。

然而,本书使我感受最深的是贝卡利亚对待刑罚的宽和态度,明确反对死刑的立场提出的批判。作者的观点于当今社会仍存在着重要意义。作者在阐述他刑罚宽和及废除死刑的观点时,并未仅仅从人道主义、保护犯人的角度进行说理,而是首先站在功利主义的角度,给予犯罪人必要的惩罚从而对其他欲犯罪者给予威慑的角度层层展开、步步推理,得出刑罚应与其所犯罪相当的结论。

对于刑罚的目的,作者明确提出了自己进步性的观点:“刑罚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残折磨一个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业已犯下的罪行”,而它的目的仅仅是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规诫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辙”。所以,刑罚首先要充分考虑社会成员实际的心理承受能力。为此,贝卡利亚认为“:刑罚的规模应该同本国的状况相适应。在刚刚摆脱野蛮状态的国家里,刑罚给予那些僵硬心灵的印象应该比较强烈。为了打倒一头狂暴的扑向枪弹的狮子,必须使用闪击。但是,随着人的心灵在社会状态中柔化和感觉能力的增长,如果想保持客观与感受之间的稳定关系,就应该降低刑罚的强度。”其次,刑罚在方式上要精心选择,在数量上精心计算,做到宽严相宜、分寸恰当。刑罚在强度与施刑方式上与犯罪相称。“犯罪对公共利益的危害越大,促使人们犯罪的力量越强,制止人们犯罪的手段就应该越强有力”。“它在阻止人们进行较轻犯罪的同时,更使他们不可能去进行重大的犯罪。所以,刑罚不但应该从强度上与犯罪相对称,也应从实施刑罚的方式上与犯罪相对称”。并且,贝卡利亚强调刑罚的人道主义。他较为完整地阐述了刑罚的诸多弊端。在施行过程中,不应该施行最严峻的刑罚,严酷的刑罚还会造成同预防犯罪的宗旨相违背的有害结果。不容易使犯罪与刑罚之间保持实质性的对应关系,加之严酷的刑罚会造成施行者行为的变异。作者还体现在他对刑讯的深恶痛绝之中。贝卡利亚强调,在法官还未对个人进行判决之前,他就不能被称为罪犯。只要还没有判定他已经侵犯了给予公共保护的契约,社会便不能取消对他的公共保护。此外,贝卡利亚还深刻地指出了刑讯的“恶果”“:我们意志的一切活动永远是同作为意志源泉的感受印象的强度相对称的,而且每个人的感觉都是有限的。因而,痛苦的影响可以增加到这种地步:它占据了人的整个感觉,给受折磨者留下的惟一自由只是选择眼前摆脱惩罚最短的捷径,这时候,犯人的这种回答是必然的,就像在火与水的考验中所出现的情况一样。有感性的无辜者以为认了罪就可以不再受折磨,因而称自己为罪犯。罪犯与无辜者间的任何差别,都被意图查明差别的同一方式所消灭了。”“刑讯必然造成这样的一种奇怪的后果:无辜者处于比罪犯更坏的境地。尽管二者都受到折磨,前者却是进退维谷;他或者承认犯罪,接受惩罚,或者在屈受刑讯后,被宣布无罪。但罪犯的情况则对自己有利,当他强忍痛苦而最终被无罪释放时,他就把较重的刑罪改变成较轻的刑罚。所以,无辜者只有倒霉,论犯罪与刑罚 1

罪犯则能占便宜。”

死刑并未让人改恶从善,所以与刑罚目的相违背。再者,死刑会引起人们对受刑者的怜悯。贝卡利亚强烈指责了关于死刑的不公正、不人道、不必要,他另外还认为死刑所造成的司法错误是难以弥补的。但是,贝卡利亚在论述废除死刑时,最主要的是从预防犯罪这样的功利角度去考虑的,意在说明死刑的不必要性。他认为对罪犯判处死刑所产生的威慑效果, 不如长期劳役, 因为死刑的执行是瞬间的, 不久会被人遗忘, 不如徒刑的执行留给社会一种长久的鉴戒。他说:“ 刑场与其说是为罪犯开设的, 不如说是为观众开设的, 执行死刑在大部分人眼里已成了一种表演, 这种表演不会唤起民意对法律的健康的威惧感,只会给人提供人性凶残的榜样。”“一种正确的刑罚, 它的强度只要足以阻止人们犯罪就够了。”这句话集中地反映了贝卡里亚的最小的刑罚量取得最大刑罚效果的功利主义刑罚观。

篇6:文化功利性时代作文

文化的功利性,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题记

如今,能够真正静下心来研究文化,钻研文学的人恐怕不多了,在这个功利性时代,做什么事都具目的性,对于纯粹的精神探索,更多的人对此嗤之以鼻:这又不能当饭吃。这个时代,往往是功利抹去了真正具价值的珍宝。

文化的功利性,伤害了祖国的未来。小时候,对于我们的兴趣,家长们总会以“这些没有用”来浇下一盆冷水。上学时期,对于那些不在考试范围内的知识,予以轻视。“不考,成为“不学”最大的藉口。甚至,连出国留学,也无非是想在回国后谋一份更好的工作,而不是潜心去研究深造,高分,物质,官位……这些功利性的目的,决不是学习文化的最终结果,可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又有多少学习能做到放下功利,投入文化中呢?

文化的功利性,亦连社会中搅出了一趟浑水。快餐文化成风,一些所谓的名人学者,没真正搞好学问就赶着出书,借此显示自己多有学问,而这苦的是我们读者。读者就象是食客,作者则象是烹调美味的大厨。可现在,菜尚未成火候,厨师就已经将其起锅装盘,送到食客面前,这样得到的只是一份令人失望,外熟内生,毫无营养可言的菜肴。

烹出这无质量无水准的菜肴,能全怪厨师吗?不,现在的读者,受传媒、网络的影响,阅读往往功利性很强,不注重内涵,只是囫囵吞枣地了解个大概,便已达成目的。浮躁与功利这两个可怕的名词的确会毁掉精神文化,并堂而皇之地占据人们的精神生活。

功利性的文化,足以使一个泱泱大国的精神脚步停滞不前,前总理曾痛心发问:“为何我们这个时代产生不了大师?”我认为,这个问题的根源,离不开“功利”二字。如果一个国家的绝大部分人都是抱着“以知识换取物质”的心志来看待文化,那么文化仅仅成为一个俗气的获取物质的工具,而不是滋养人们心灵的精神慰藉,甚至,连科技文化的发展,都离不开为经济服务,在这个时代,大概能做到追求创新而不仅仅注重GDP的人也屈指可数了。这样的现状,中国国民的精神文化又可将何去何从?

中华文化的积淀,上下千年,本是国人的文化宝藏。在这个时代,到处充斥着浮躁、功利,这些正是将人们与真正的文化分离:一个沉积于底,一个浮于表面。要使它们产生交汇,成为强大的精神力量,需大家共同努力,驱赶对待文化的功利性,换上一份真诚,以真性情去面对它。这,是我们大家的期望。

篇7:考试作文分数高学生被功利扭曲

某小学前不久在六年级学生中做了一个关于小学生作文态度的调查,结果许多学生喜欢写作文的理由是:写作文能够练文采,也是语文考试时占分高的题目。

“好一个占分高,直白得让人担心。这种被功利扭曲的`喜欢,在他们未来的人生路上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呈现出来?”该校教师祝贵耀在博客中感叹,“大家都知道,在教育中为学和做人一样重要,有的时候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时下,我们的教师往往太重视学业一面了,结果是驱赶学生到功利场上拼搏。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师生关系逐渐淡漠是必然的。”

全国核心期刊《教学月刊》上,近日发表了这一小学生作文态度调查结果,引发全省老师热议。热议焦点从小学生喜欢作文的“雷人”理由,一直延伸到了如今的师生关系。很多老师抱怨说,现在出了师门,就没有老师了。

篇8:论设计的非功利性

一、功能性并不等于功利性

功能性是设计产品的首要因素,狭义的功能是指设计产品满足人类的实用需求或者物质需求,例如,房子能满足人遮风避雨的基本需求;衣物可以遮体御寒;椅子可以让人坐在上面学习工作。广义的功能则是指设计作品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而且具有审美价值、符号传达价值等其它价值意义,而本文主要指实用价值。设计产品的功能性主要由产品的适用性和经济性具体呈现出来。

需要指出的是当代设计的功能性已经由以前的“实用性”上升到“适用性”。实用性还停留在最基本的物品功用,例如,在原始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原始先民们打磨雕琢石块主要就是狩猎野兽及切割食物,受生产力的限制而较少选择其它更为合适的器具,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对于工具的选择有了更大的范围,对于完成同一件任务人们会选择最适合的工具去完成,即使同一件工具也会最大限度的去设计它,让它变得更加的高效、省时、省力。所以适用就成了当前设计师首要考虑的原则,而适用体现的是不拐弯、不折腾、方便快捷,这是设计非功利性的直接体现。

经济性是功能性的另一个方面。即设计师必须考虑的经济核算问题,包括材料费、生产成本、产品价格、运输储藏、展示推销等费用。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适用、优质、美观的设计,是艺术设计的重要标志之一。同时也是设计行为非功利性的体现。明末清初,李渔在《闲情偶寄》中,谈到“创立新制,最忌导人以奢,奢则贫者难行,而使富贵之家日流于侈。”立异创新作为古今设计师的共同追求目标,然而其最终的归宿却是让人们在最低的成本中享受最舒适的生活。因此,绿色设计、节俭设计、可持续设计是未来设计发展的主要趋势。而在商业行为中,一些设计师为了提高设计费用、材料费用,故意让设计作品复杂化的行为是让人厌恶的。

二、审美性是非功利性的视觉显现

审美性是设计作品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一件经济实用的设计作品现在已经不能够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产品的审美性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具有良好审美特征的作品完全能引领人们的消费潮流。因此,一方面设计师在设计作品中所呈现出来的外在形式应该是包含设计师非功利性的文化底蕴和美学涵养以及情感意趣。另一方面,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的非功利性情感审美取向也会成为产品生产设计的引导方向。

设计作品作为技术、艺术发展的有机统一,在不同时期、地域的设计作品均展示出这个时期的审美取向和文化特征。设计师在创造自己的设计作品时与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一样,其文化修养、审美取向、情感意趣都会在作品的视觉造型中呈现出来。日本著名平面设计师福田繁雄的很多作品都是自己的即兴情感、审美取向的视觉呈现,而并非是因为经济价值或者经济利益的驱使,但是福田繁雄的很多作品都成为了设计史上的不朽经典。

审美需求的产生是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逐渐形成的,人在获得了基本的物质保障后则向更高层次的审美需求发展,审美需求具有社会必然性,也有个体情感性,审美需求的个体情感性是设计作品非功利性的情感渗透,因此消费者的非功利情感需求逐渐成了设计产品的需求导向。例如,当前消费者在购买自己的服饰之后再也不像以前年代是由于破旧损坏的原因,而是个性与时尚的情感需求。个性化、时尚化、人性化的情感要素成为设计师考虑设计作品的重要因子。

三、材料使用的非功利性是设计作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材料是构成设计作品的最基本物质基础,再新奇的设计作品如果不能够通过现实材料有效的体现出来,也最多是一个乌托邦的理想梦境。材料一方面既是构成设计作品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材料也可以丰富设计作品的设计风格,设计作品也会对材料的发展提出新的发展要求。人类从石器时代、到陶器时代、青铜时代、钢筋混凝土时代,均产生了许多震撼人心的优秀作品。然而,设计师在决定使用材料的时候必须考虑材料的成本、对人体的损伤、对环境的污染等多方面因素,因此,设计师使用材料的非功利心态是这件设计作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工业化时代已经让我们的地球满目疮痍,生态、环保、可持续作为各个行业发展的指向标,作为社会精英的设计师更应该把环保、生态作为自己的职业准则,而不应该为了一己私利使用不合适的材料而影响客户的健康影响环境的生态。例如当前一些设计师为了提取更加丰厚的利润,而使用一些不合格的、甚至是有害人体健康的装饰材料以次充好,这是没有职业道德的。

总之,在整个设计活动的始终,无论是从设计功能的适用性、经济性,还是在体现设计作品的审美样式,以及所采用的制作材料等诸多方面,只有设计师保持非功利的心态、领悟设计的元真本质,才能够设计出优秀的设计作品。

参考文献

[1]徐恒醇.设计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7.

[2]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8:8.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论功利作文】相关文章:

功利主义道义论04-10

论艺术的功利性10-20

摒弃功利,追求心灵的富足作文1000字04-11

功利化05-02

功利与理学范文05-19

功利主义内容04-18

功利性学习05-16

功利化现象05-22

非功利性05-25

边沁功利主义评析04-10

上一篇:学说反义词教学反思下一篇:公司元旦活动策划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