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功利主义与常识道德的关系

2024-05-24

浅谈功利主义与常识道德的关系(精选11篇)

篇1:浅谈功利主义与常识道德的关系

浅谈功利主义与常识道德的关系

对常识道德的反思是西季威克《伦理学方法》一书的中心内容.西季威克在本书直觉主义一编全面地表明了他对于常识道德的观点.他极有意义地指出了功利主义与常识道德观之间的`对立的表面性与非实践性,以及基本的道德对立只存在于这两者与利己主义之间.

作 者:申飞玲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北京,100875 刊 名:华章 英文刊名:MAGNIFICENT WRITING 年,卷(期): “”(12) 分类号:B82 关键词:西季威克   功利主义   常识道德   关系  

 

篇2:浅谈功利主义与常识道德的关系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

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内容、核心、原则、作用

二者的三方面的主要相同点

篇3:浅谈形式主义与改革的逻辑关系

一、形式主义实质辨析

形式主义在本质上是腐败表现的一种, 同当前加速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加速改革开放的步伐大相径庭。对其不进行消除, 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影响挫折, 最终对党群关系造成破坏。邓小平同志曾经尖锐地指出, 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我们党在现有条件下专心致志搞建设, 决不能靠空谈, 而要靠实干。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 我国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而这些成绩的取得完全是靠实干, 而并非靠空谈所得。正所谓, “空谈误国, 实干兴邦”。因而, 这就要求我们要努力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同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进行结合。“结合”的过程是一个要下苦功夫的过程。而形式主义是懦夫、是懒汉, 缺少狠抓落实、多办实事、深入调查的干劲, 只是在“花拳绣腿”上做表面文章, 而不是在办实事上花动脑筋, 热衷于搞空、大、假、套、长。这种歪风不仅会让改革开放所必须的人力、财力、物力以及宝贵的时间付诸虚掷, 同时还会助长腐败现象的滋生, 对社会产生极为有害的腐蚀。所以, 必须要将形式主义作为执行贯彻党的基本路线的头等大敌来进行反对。

毛泽东同志早在延安整风运行的时候就对形式主义的危害有过精辟的论述, “如果听其发展下去, 其结果之严重, 可以闹到很坏的地步。……这个毒物传播出去, 是要害党害国的。” (《毛泽东选集》第3卷, 第840页) 从延安整风提出摒弃形式主义到现在已经七十余年, 但这个毛病依然时有出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党建工作决非是一劳永逸的, 而是要经历一个长期的不断强化过程。作风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一项基础性的建设。作风建设需要从党组织和党员的具体态度、行为入手, 克服各种歪风邪气, 发扬优良作风, 为党的其它方面建设提供有力保证。没有作风建设作为支撑, 其它方面的建设也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某些问题目前来看是存在于党内, 却对改革开放的全局和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大局有所影响, 而这种不良结果又必然会反过来的党的自身造成影响。常言道,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下决心将党自身建设好, 是党心所向, 是民心所向, 是时代的呼唤, 更是改革开放的必然要求。我们要下定决心克服不正之风, 力戒形式主义, 这样艰苦创业、扎扎实实的精神就能发扬光大, 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才会大有希望。

二、形式主义对改革危害的具体体现

形式主义对深化改革的危害极为明显, 如改革的实践性和实效性常会被形式主义所延误搁置;改革要打破既定形式解放思想, 但形式主义却固步自封;改革要发现的矛盾常被形式主义营造的假象所遮掩;改革必然要触及社会敏感神经, 但形式主义出于利己的考虑会对改革进行阻挠。

显而易见, “四风”之中, 以形式主义的危害最大。可见其对党和政府形象的负面影响之巨, 以及广大民众的反感之深。常言道, “形式主义害死人”。形式主义危害党和人民的利益, 对党员干部队伍造成腐蚀, 严重损害干群党群关系, 是党和人民事业的大敌, 我们务必高度警惕。

几年前的一次切身经历使我对“形式主义”的危害有了深刻的感受。前些年各单位在搞“三讲” (讲学习, 讲政治, 讲正气) 教育活动期间, 在正常的工作时间里, 我到一个地方政府机关的公共服务部门办事。我本想象“三讲”教育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 机关中为群众服务的效率作风会有明显改善。结果事与愿违, 吃到了闭门羹。原因是由于这个部门挂出告示, 说今日安排“三讲”学习, 停止办公。至于如何为办事群众提供服务, 则没有言及。当时前来办事的群众心情之沮丧可想而知, 认为这是典型的形式主义不良作风。

开展“三讲”活动, 其目的即为端正风气。对党组织和机关的工作效率进行提高, 其初衷正是要提升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和广大群众的满意度。结果却为了满足学习会的形式要求而暂停为百姓办事, 这无疑是有违活动的初衷。

现实生活中相信很多人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这种现象充分说明, 形式主义的顽疾几乎无时无处不在产生侵蚀作用, 它使很多具有良好初始目的的工作, 轻者事倍功半, 重者目标与成效南辕北辙, 最终将好事办坏。因此, 如不下大力度清除形式主义的危害, 久而久之势必会让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更为严重的损害。细查形式主义的弊端, 其典型表现是做假动作、玩虚功夫、放空大炮、凑大场面、讨上欢心等诸如此类的劣行歪风。对于那些无能干实事、搞形式主义却在行的官员及其行为, 群众之中早有种种具有讥讽意味的称谓, 如“花瓶干部”、“假大空领导”、“钻空子”、“坐着车子转, , 隔着玻璃看”、“搭花架子”、“耍花腔”等等, 近来又有“舆论包装”、“秀场干部”、“政绩工程”、“雷人官员”和“数字出官”之类的形象说法。这些极具讽刺意味的评语, 反映了普通民众对形式主义的鲜明批判态度。当然, 形式主义另一方面的弊端, 并没有因群众的批评反感而有收敛, 更没有自行退出历史舞台, 相反, 在一定的条件下其影响还愈发严重, 以至于到了领衔“四风”的地步。

“形式主义”既是一种“弊”, 更是一种“积弊”。既然这样, 说明它在政治生活中屡禁不绝, 存在已久。究其根源无非是三个原因。首先是思想路线问题。这就是凡事不看本质只看现象, 不重实质内容只重外在形式的思想惯性。如果官场中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受到冷遇, 则形式主义必然大行其道。其次是工作作风问题。做事情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而只要表面的花团锦簇、场面宏大、言辞着着、行动云蒸霞蔚甚至拉大旗作虎皮, 那么形式主义必然要繁衍滋生。再次, 价值准则存在问题。不讲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做不从实际出发事情的作风如果长期存在且得不到明确的纠正反对, 势必要衍变成为客观存在的价值认同, 也就是常说的潜规则, 也会逐渐发展成为检验干部政绩的不良习惯, 久而久之形式主义的劣习必然难以改正。

由此发现, 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的实践活动中要积极寻找彻底根除形式主义的方略, 为在根本上治理这个顽固的弊病找出路子;同时, 由于形式主义无处不在, 根源深厚, 活动的本身也要警惕受其影响。

对“四风”之弊进行大检修、大排査、大扫除, 其中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寻求彻底治疗形式主义的良药。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进行认真的求索, 我们坚信依靠群众的智慧, 好药良方是一定能够找到的。

三、治理形式主义的对策

深化改革迫在眉睫, 人民群众翘首以盼, 因而决不能因为形式主义而对国家的发展和民族的振兴造成阻碍, 寻找根除形式主义的良策刻不容缓。

首先, 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要教育广大领导干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在制定规划、处理问题的时候, 要时刻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以群众“赞成不赞成”、“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作为评判准则;要了解民意, 体察民情, 珍惜民力, 集中民智;切实做到在任何情况下任何时候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当好人民的公仆, 从思想上摆正个人和群众的关系。

其次, 要端正思想。形式主义与实事求是完全相悖的。经验教训充分表明,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不得丝毫偏离, 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任何时候都不能丢。我们要将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进行统一, 将严格的科学态度和高涨的工作热情进行结合, 做到讲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 将中央的方针、路线、政策和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结合, 真正将中央的方针、路线、政策落实好、贯彻好。

再次, 深化体制改革。一是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使各类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真正的主体。同时要继续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和机构改革,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 缩小行政管理范围, 实现政企分开, 简化行政审批程序, 减少行政审批手续, 从根本上铲除各种各样的形式主义赖以存在和滋生的社会条件。二是要对干部管理体制和机制进行改革, 完善干部的政绩评价机制。要改变主要靠看数字、听汇报、比指标的评价体系, 组织群众为领导打分, 使群众参与干部的任用提拔, 使各级领导能真正从实际上对群众负责, 从源头上制止形式主义。

最后, 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还要做得率先垂范。上级机关和领导干部在布置任务、检查工作时, 要注重实效, 注重实际, 坚决摒弃华而不实。上级对下级的考核要抓住实质, 要注意突出重点, 更不可舍本逐末, 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在形式上要切忌繁杂, 简便宜行, 使基层在工作上能保持一定的灵活性。此外, 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推进, 行政管理工作必须规范化、法制化, 在反对形式主义的问题上, 尤其要强调法律和制度的作用, 要依法办事、依法行政。

目前随着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多层次性和所有制结构的多样性, 整个意识形态领域受到冲击, 我们党也将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因而, 我们必须深刻领会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定和个人主义做斗争, 坚持按党性原则办事, 不断深化改革, 扩大对外开放, 坚决摒弃形式主义的顽疾, 唯有如此, 我们党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领导全国人民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参考文献

[1]刘德宝.坚持不懈地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J]理论探索,

[2]刘泽玉.形式主义是一种腐败[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

[3]王顶岐.以制度创新克服形式主义[J]-理论前沿2002 (2)

[4]管淮、仲素梅.反腐败要力戒形式主义[J]-探索2006 (4)

篇4: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道德的关系

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便士报产生并逐步发展,其中立、公正的理想追求,带来了以新闻为主、关注百姓生活

的新闻理念。报人对新闻报道以及新闻关注公众生活的高度重视和对政党信息的有意偏离,表明新闻专业理念在传播者意识领域的初步萌芽,体现出新闻从业者理想追求和职业伦理的单纯维度。这一时期的专业理念和职业道德以及由此而来的传媒实践都给新闻专业主义套上了无形的镣铐,致使其步调踏不上“专业”的正常轨道。从而对新闻专业主义的追求形成一种缺乏自觉的职业意识,或是一种偏离本来面目的行业利用。而自觉以新闻为职业,并运用专业理想和专业实践逐步完善新闻专业主义,那是19世纪末独立报刊时期才有的历史事实。19世纪70年代,美国独立报刊兴盛而促使雇佣专职记者逐渐涌现,直至80~90年代,记者已成为一个社会职业,以尊重事实、精确新闻报道的实践,开启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论雏形。

二、美国独立报刊与社会责任理论

独立报刊在美国新闻史上的独特地位,及其呈现出的“职业化报刊样式”和“新闻信息模式”,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实践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摹本,也为西方新闻专业主义研究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美国独立报刊是一个复杂的新闻现象:新闻专业理念已成为他们的职业道德理想、新闻报道、写作和编辑的行为准则。1947年,以美国芝加哥大学校长哈钦斯为首的新闻自由委员会出版了名为《自由和负责人的报刊——关于大众传播系统:报纸、广播、电影、杂志和书籍的总报告》的小册子,对美国新闻自由的历史、现状和前景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受到垄断报刊威胁的新闻自由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观点,形成了报刊的新理论的基本框架。到1956年施拉姆等多位学者合著的《报刊的四种理论》出版,书中西奥多·彼得森[U1]写了《报刊的四种理论》一文,以“报刊的社会责任理论”命名的新理论得到了确认。

社会责任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媒介在享有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尽责,否则,政府就应该加以干预。为使传播媒介达到上述要求,新闻自由委员会认为应由传播媒介、公众、政府三个方面共同努力。传播媒介要加强自律,坚持专业精神,不为金钱驱使,减少广告客户对节目的控制,并提高工作人员的能力;公众则可通过设立非赢利的传播机构和新闻研究中心来对媒介进行督促;政府在面对滥用新闻自由的现象时,可采取新的法律手段来制止。社会责任论为新闻专业主义的成熟打下了充分的理论基础,但并未否定媒介自由。

三、新闻专业主义与新闻职业道德

新闻专业主义在现今时代受到了巨大的挑战。媒介的独立受到来自政府、商业利益团体的越来越大的威胁。媒介的独立性是新闻专业主义的基石,然而现在媒介与政府、利益团体的关系远比表面上密切得多,同时有人认为,新闻的客观性是难以实现的目标,新闻事实根本就是不可能中立的,无价值判断的,新闻不是直接从现实事实中产生出来的自然现象,而是新闻行业的产品,是对客观事实进行高度选择后的解释。新闻专业主义并没有一个明确不变的定义和标准,在不同的社会和政治制度下尤为如此。不管是新闻从业者自我认同的职业道德,还是官方所倡导的外部职业道德,两者要想发挥效用,必须得共同作用于新闻从业者的心理层次之上。新闻专业主义的各项要求促使有关机构和部门制定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职业道德,使新闻从业者能够从道德层次上符合新闻专业主义的各项要求,满足统治阶级和上层意识形态对新闻报道的要求。但同时,新闻职业道德的实施和执行,也可以在实际层面上维护和落实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从本质上说,至少包含三方面的理念:新闻传媒的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新闻从业者的行为准则。而新闻职业道德的背后应该包括职业职责、职业权利和职业利益等三方面的内容。新闻专业主义中的社会功能、新闻从业者的使命和社会责任应该对应着新闻职业道德中的职业职责和职业权利,同样,新闻专业主义中的行为准则和新闻职业道德中的职业利益密切相关,新闻从业者只有在满足一定的行为准则前提下,才能够获得其应有的职业利益,获得别人的赏识和尊重。

总的来说,新闻专业主义和新闻道德之间在概念所包含的维度上有相似之处。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元素在新闻职业道德之中有所体现,但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的职业道德体系并不相同。新闻专业主义是从职业视角上来考量新闻从业过程中的一些指导原则,而新闻职业道德则是从内在和外在规范或调整的角度来研究新闻从业者在新闻报道活动中所应遵从的规范。前者是业务性和实践性的,而后者是规范性和约束性的,二者在不同时期具有不同关系。在新闻专业主义形成过程中,新闻职业道德是一个必要条件;在新闻专业主义形成之后,二者就构成一对相互影响和作用的关系,这种关系不是恒定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平衡过程。

参考文献

篇5: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知识要求:社会主义法律的含义,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和原则。

理解要求:列举实例表明,我国社会主义法律和社会主义道德具有共同的目标。运用:

对提高道德水平有助于公民守法、护法,谈谈个人的体会和认识。

能力要求:培养学生初步的辩证思维能力,能正确理解社会主义道德与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法制观念打下基础。

情感、态度、价值观要求:认识社会主义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密切关系,努力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更加自觉地遵纪守法。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关系

通过这一内容的学习,让学生懂得进行法制教育不能离开道德教育而孤立地进行,认识到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从而自觉地提高道德水平,增强法律意识,做知法、守法、护法的好公民。

理解这一重点应把握以下两点:

首先要掌握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主要相同点。其表现在:阶级本质相同,都是工人阶级及其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指导思想相同,都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任务和目标相同,都是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维护良好的社会秩序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服务。

其次要掌握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是相辅相成的。具体表现在:第一,法律的制定体现着道德的要求,即法律的制定受道德的影响,体现着道德的基本要求。如我国宪法和婚姻法中规定“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成年子女有赡养、扶助父母的义务”,就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尊老爱幼”;第二,法律有维护道德的作用,即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打击违背道德的现象,确保道德的实现。如刑法第261条的规定对于人们履行养

老育幼等道德义务具有重要作用;第三,道德补充着法律的不足。法律不是万能的,不可能对社会生活的一切方面和所有问题进行明确规定,?quot;第三者"问题,有时违背道德但不违法,这就需要用道德规范来加以调节和补充;第四,道德支持、促进法律的贯彻实施。道德

通过提高人的道德素质和社会舆论的力量来支持和保证法律的实施,如对违法行为的抑制和谴责、对见义勇为的行为的赞扬和鼓励等。

二、教法建议:

1、关于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关系教法建议

本目的第一段着重从三层涵义上说明法律与道德的一致性,该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这三层意思,教师都应举出具体实例加以说明。凡是法律禁止的行为,也是道德所谴责的行为,最明显莫过于如盗窃、危害公共安全等行为,是法律所禁止的,也是社会道德所谴责的;法律所要求和鼓励的行为,也都是道德所倡导和赞扬的行为,如尊老爱幼、孝敬父母等,法律都将其明确规定为公民必须履行的义务,这也是社会主义道德所倡导和赞扬的行为;最后一层,有许多法律规定不仅是法律上的义务,而且是道德的要求,这里可引述该目第一段的例子。

2、关于法律与道德的相同点、不同点教法建议:

法律与道德的相同点、不同点,教学时可采用列表的方式,用投影打出,或在黑板上板书,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

教学设计示例

[复习提问]

先请同学们看两张图片,想一想图片各说明了什么观点?

(设计此题的目的:复习旧知识,为新教学内容做铺垫。)

图片一说明,法律最主要的特征是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图片二说明,人们遵守法律,要以道德作为思想基础。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法律和道德的联系。

(发每一个学生一份《××市市民文明公约》,请同学读一遍)

篇6:浅谈功利主义与常识道德的关系

宗教信仰和道德信仰的发展是一条曲折的道路。不过,并非任何一种曲折都与前进呈正相关性,更不是曲折本身就意味着进步。人类历史上曾遭受过重大的挫折,经历过漫长的道德黑暗期。如,欧洲曾放弃了古希腊的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传统而接受基督教,中世纪四五百年的宗教统治造成了漫漫的道德黑夜;近现代在全盘否定基督教,以个人主义的实用信仰来代替价值信仰后,又导致了新的精神荒芜,迄今仍让人看不到道德精神复苏的迹象。因此在宗教信仰与道德信仰间寻找一个平衡点,就离不开真正洞悉历史必然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在当下的中国,克服倒退性、萎缩性的道德信仰危机,消极的宗教信仰,建构真正合乎人性完善和发展需要的道德信仰,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

任何道德都是特定时代的社会利益关系的反映,在阶级关系还存在的时代里,受制于领导集团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道德信仰建设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道德信仰中的指导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马克思主义为道德信仰的确立提供了思想政治保证。不论是从道德的超越时空的全人类性或普世性上看,还是从其时代性和阶级性上看,道德都是利益的反映,体现了一定利益集团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公开声明自己的理论具有阶级性。它之所以有敢于标明自己理论阶级性的政治勇气,是因为它的无私性,它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学说,是关于劳苦大众自我解放的学说。合理的道德对社会和个体都具有工具性和目的性的双重价值和意义。以此为根据道德的信仰化便是道德存在的特有方式,个体合理的道德信仰便既是个体幸福的重要条件又是个体生命价值提升的重要前提和主要标志,社会合理的道德信仰是人类文明的表征。第二,马克思主义确保了道德信仰的科学性。在人类历史上,从来不缺乏对社会邪恶的道德控诉即价值批判。然而,单纯的道德呐喊,其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和不能持久的。道德化的批判必须建立在科学认识基础上才是真正有力的。道德价值目标的实现,唯有建立在现实发展的客观规律基础之上方是可能的。道德信仰作为对终极目标的虔敬之情,本身就具有非理智性和非逻辑性的一面,如果缺乏正确的哲学世界观的引导,难免陷入盲目性、蒙昧性乃至反理性的宗教信仰泥潭。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和强大指导力量不仅来源于其道德的力量,更来源于其科学的力量。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辩证法精神,确保了其科学性。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和科学方法为指导,使我们能够正确揭示道德的社会本质和人性根基,使社会主义道德既由于有其现实的社会存在基础而避免流于抽象与空乏的永恒道德的梦呓,又由于科学地揭示了道德的人文根基和道德发展的总趋势而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为指导,使我们能够第一次正确而全面地估价道德对社会和个体的功能和意义,免却滑入唯道德论和非道德论之两极;同时,使个体在确立自己的道德信仰时能够自觉地投身到人民群众的道德生活实践中去,避免过去所难以避免的独善其身的狭隘性和唯心主义的心性修炼路径。

篇7:浅谈功利主义与常识道德的关系

员工的职业道德水平影响企业文化,而企业文化同样影响员工的道德水平。一个好的企业除了要有一个好的企业文化,还要有一批具有与此文化相应道德水平的员工。企业文化往往与管理人员的道德水平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一、基本概念

1、道德

道德一词,无论古代中国还是古代西方国家都有阐述。古代中国:在中国最早的古籍中,“道”和“德”是分开使用的。商朝出土的甲骨文中,已经有了“德”字。当时“德”的意义比较广泛,有表示站在十字路口目光向前直视之意,似乎与今日之“德”毫无关系。到了周朝,德的涵义逐渐集中,西周初期的大盂鼎铭文的“德”字,已经明确地包含着按照当时的规范去行事而有所得的意思。道德二字连用,成为一个概念,始于春秋战国时的《管子》、《庄子》、《荀子》等书。荀况说:“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荀况不但将道和德连用,而且赋予了它较为确定的意义,即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道德境界和调整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古代西方:道德一词起源于拉丁语“摩里斯”(mores),指风俗和习惯,后来引伸为规则和规范、行为品质、善恶评价等方面的意义。到了近代,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道德作为一种社会范畴,属于上层建筑领域,其中包含着意识形态方面,是一种特定的社会现象。道德现象是由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用善恶标准去评价的一种社会现象。

我们现在对道德的定义: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人的信念的力量去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的行为规范。

所谓社会主义道德,概括地说,是指社会主义社会对人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要求。它是在社会主义基本思想的指导下,依靠社会主义社会的舆论、传统习惯、教育和人的信念的力量,来调整社会主义社会中人与人、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特殊行为规范。从阶级性上说,社会主义道德是无产

1阶级的道德,是建立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基础上的一种上层建筑。

2、职业道德

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同人们的职业活动紧密联系的符合职业特点所要求的道德准则、道德情操与道德品质的总和。

每个从业人员,不论是从事哪种职业,在职业活动中都要遵守道德。如教师要遵守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的职业道德;医生要遵守救死扶伤的职业道德等等。

职业道德不仅是从业人员在职业活动中的行为标准和要求,而且是本行业对社会所承担的道德责任和义务。职业道德是社会道德在职业生活中的具体化。

3、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并被员工认同的企业形象、经营理念、行为规范和文化氛围,是企业个性的反映,是以文明取胜的群体竞争意识。企业文化被越来越多的企业视为灵魂,并以企业文化为依托,实施自己的发展战略,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

4、宝钢企业文化

宝钢文化的本质在管理。宝钢对文化的管理体现管理的文化。宝钢企业文化管理通过对公司的精神管理、公共管理、危机管理和品牌管理,形成全体员工共同的认同,表现为宝钢的一种文化氛围、管理风格和队伍风气,在实际工作中培育宝钢的个性、精神和灵魂。

宝钢企业文化的主线是严格苛求的精神,学习与创新的道路,争创一流的目标。

二、道德水平与企业文化的关系

好的企业文化的第一要素,就是企业员工要具备职业化的素质,简单地说,就是企业的员工知道他应该认真把他承担的职责做好。所以说,员工的道德水平是好的企业文化的决定因素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理解。

首先,在内容方面,职业道德总是要鲜明地表达职业义务、职业责任以及职业行为上的道德准则。它不是一般地反映社会道德和阶级道德的要求,而是要反映职业、行业以及产业特殊利益的要求;它不是在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实践基础上形成的,而是在特定的职业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因而它往往表现为某一职业特有的道德传统和道德习惯,表现为从事某一职业的人们所特有道德心理和道德品质。甚至造成从事不同职业的人们在道德品貌上的差异。如人们常说,某人有“军人作风”、“工人性格”、“农民意识”、“干部派头”、“学生味”、“学究气”、“商人习气”等。而这些往往就会反映在企业文化上,因为企业文化有向导作用。企业文化的向导作用是指企业成为由共同价值观念、共同理想追求、共同精神状态而聚焦起来的稳定企业。一个企业内部有军人的作风,是一批人有军人作风,并带动一批人,慢慢形成了习惯,由习惯形成了作风,由作风形成了文化。

其次,在表现形式方面,职业道德往往比较具体、灵活、多样。它总是从本职业的交流活动的实际出发,采用制度、守则、公约、承诺、誓言、条例以及标语口号等形式,这些灵活的形式既易于为从业人员所接受和实行,而且易于形成一种道德习惯。企业文化有规范作用,企业文化规范作用指人或群体在各自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下活动。可以说职业道德的表现形式是通过企业文化有规范作用来表现的,有时又反过来决定企业文化。

再次,从调节的范围来看,职业道德一方面是用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关系,加强职业、行业内部人员的凝聚力;另一方面,它也是调节从业人员与其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用来塑造本职业从业人员的形象。企业文化有融合作用,企业文化的融合作用是指对一定范围内(比如企业)的人来说不会感到文化强制,但对范围以外的人来说就会感到文化的强制。职业道德从调节范围来看,属于企业文化,有融合作用。

最后,从产生的效果来看,职业道德既能使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职业化”,又使个人道德品质“成熟化”。职业道德虽然是在特定的职业生活中形成的,但它决不是离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而独立存在的道德类

型。在阶级社会里,职业道德始终是在阶级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制约和影响下存在和发展的;职业道德和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般与特殊、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任何一种形式的职业道德,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着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的要求。同样,阶级道德或社会道德,在很大范围上都是通过具体的职业道德形式表现出来的。同时,职业道德主要表现在实际从事一定职业的成人的意识和行为中,是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成熟的阶段。职业道德与各种职业要求和职业生活相结合,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形成比较稳定的职业心理和职业习惯,以致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在学校生活阶段和少年生活阶段所形成的品行,影响道德主体的道德风貌。企业文化的产生也是如此,同样与社会背景和人文文化息息相关,在这里二者是一致的。

三、职业道德的社会性

一个企业员工的道德水平有社会性,往往有时会超过企业文化的范畴。因为道德是社会的道德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一方面具有社会道德的一般作用,另一方面它又具有自身的特殊作用,具体表现在:

1、调节职业交往中从业人员内部以及从业人员与服务对象的关系。职业道德的基本职能是调节职能。它一方面可以调节从业人员内部的关系,即运用职业道德规范约束职业内部人员的行为,促进职业内部人员的团结与合作。如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都要团结、互助、爱岗、敬业,齐心协力为发展本行业、本职业服务。另一方面,职业道德又可以调节从业人员和服务对象之间的关系。如职业道德规定了制造产品的工人要怎样对用户负责;营销人员要怎样对顾客负责;医生怎样对病人负责;教师怎样对学生负责。

2、有助于维护和提高本行业的信誉。一个行业、一个企业的信誉(也就是它们的形象、信用和声誉)是指企业及其产品与服务在社会公众中的信用程度,提高企业的信誉要靠产品和服务质量,而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高是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的有效保证。如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不高,很难生产

优质的产品和提供优质的服务。

3、促进本行业的发展。行业、企业的发展有赖于高的经济效益,而高的经济效益源于高的员工素质。员工素质主要包含知识、能力、责任心三个方面,其中责任心是最重要的。而职业道德水平高的从业人员其责任心是极强的,因此,职业道德能促进本行业的发展。

4、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职业道德是整个社会道德的主要内容。职业道德一方面涉及到每个从业者如何对待职业,如何对待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从业人员的生活态度、价值观念的表现;是一个人的道德意识,道德行为发展的成熟阶段,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另一方面,职业道德也是一个职业集体,甚至一个行业全体人员的行为表现,如果每个行业、每个职业集体都具备优良的道德,对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肯定会发挥重要作用。

四、企业文化中的道德原则

1、合理性。企业文化是对一定范围内(比如企业)的人来说不会感到文化强制,但对范围以外的人来说就会感到文化的强制,这就要求企业文化要符合规律,体现公平和公正。不符合合理性的文化是不符合道德规范的文化,最终也是会被淘汰的文化。

2、效率性。企业是一个创造效益的地方,这里的效益指的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企业的文化如果偏离了这个方向,是不道德的。比如一个高污染的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不顾社会效益,最终的结果是被整顿或关门。“黑砖窑”给少数人带来了巨大效益,却建立在剥夺职工人身自由、非法用工、不维护职工基本权利和福利上,这种企业文化肯定是违背道德底线的,也是我们国家要严惩的。

3、可操作性。如果被大家认同并被参照的企业文化没有可操作性,则企业将如何通过其实现自身的发展?

篇8:浅谈功利主义与常识道德的关系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 我们应该进一步明确, 市场经济不仅仅是一种法制经济, 而且还应当充当一种道德经济的角色。正像没有法律就不可能规范人的经济行为一样, 没有道德规范, 同样也不可能规范人们的经济行为, 同样, 正像道德不是万能的一样, 法律也不是万能的。法律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 法律不论怎样的完善, 总会有许多的经济行为是法律所管不到的, 总会有一些法律漏洞。道德更强调人们的自觉性, 人们的道德意识, 或者说他更强调人们的羞耻之心和责任意识, 更有利于人们自觉地不违犯法律, 在强调市场经济是法律经济的同时, 应当力求避免一种有意无意地忽视道德的片面性。我国各行各业的职工队伍, 都有他们光荣的传统和优良的工作作风、职业道德。诸如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勤勤恳恳、埋头苦干等等, 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 这些好的品德绝对不能丢弃, 我们应当坚持和发扬光大, 然而在某些行业, 某些地区和部门, 职业道德和法律都是社会制约机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需要职业道德作保证, 如果谁都只想赚钱, 不讲信用不讲道德, 其结果是什么经济也难以发展起来。谁也赚不了钱, 认为发展市场经济, 假冒伪劣, 坑蒙拐骗, 巧取豪夺在所难免, 这是极大的曲解。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中, 从人和人的关系来看, 不论在市场关系和非市场关系中, 职业关系是一切人都必须要经历的一种最普遍、最重要的关系。一切执业活动, 都体现着个人同他人, 个人同社会, 个人同国家之间的职业责任。对职业的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是最基本的做人之道, 体现着一个人的忠于职守和尽职尽责的高尚品德, 是一切事情取得成功的重要条件。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 我们要有理想、有志气、要爱国、要敬业、要立志, 热爱并献身于自己所从事的事业。有了这样的精神, 就会刻苦地工作, 认认真真地办事, 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讲赚钱, 更要讲奉献, 该赚的钱就要赚, 该奉献的时候就要去奉献, 既讲功利性, 又讲公益性。合理合法地赚钱, 不等于提倡或者追求一切向钱看。市场经济也要有互惠互利, 只是为了钱和追求物质享受, 恐怕什么事情也干不成, 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也做不出什么贡献。各行各业的职业队伍若能把奉献精神, 把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心体现为职业道德, 那么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就会加快发展, 我们的民族就会以崭新的面貌出现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要教育职工爱国。爱国主义是对国家的一种崇高的感情, 也是成就个人事业的一种精神动力, 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础, 也是对个人道德品质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这一爱国名句和道德格言, 不知激励了多少仁人志士为祖国富强而奉献毕生。忘记了国格, 同时也就丢掉了人格, 维护了国格, 也就维护了自己的人格, 因此我们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和渗透到对广大职工进行的职业道德教育之中。“奉公为德”, 一个人随时随地都能想到国家利益、做工作、办事情都能想到对国家应尽的义务和对国家的责任, 个人利益企业利益不违背, 不损害国家利益, 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社会主义政治思想觉悟的一种表现, 也是一个人道德品质修养应该达到的一种境界。只要真正理解“爱国”的含义, 才能自觉地发奋学习, 加强修养, 辛勤工作。

职业道德建设,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道德的加强, 不仅能使每个从业人员思想水平和道德水平得到提高, 还能使整个社会主义社会中人和人之间的关系, 更加和谐地向前发展。在人和人的职业关系中, 每个人都将会感受到相互间的同志般的关心和照顾, 感受到人对人的同情、爱护和献身精神, 从而有利于人们的道德陶冶和整个社会风尚的改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 我们认为加强职业道德教育, 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 是贯彻和落实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和落实这一要求的重要环节, 是真正做到两手都要硬的有力措施。

作为一个普通的思想政治工作者, 我认为, 要做一个称职的劳动者, 首先必须遵守道德。职业道德建设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 是培养和树立道德行为主体的道德责任意识, 也就是这些年人们比较关注的道德主体意识问题。如果做为一个劳动者在劳动岗位上连必须遵守的道德都做不到, 还谈什么干好工作呢?随着现代社会分工的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增强, 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 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职业纪律和职业作风的要求越来越高。要大力倡导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好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 在工作中做一个好的建设者。

中国已不同以往, 随着香港、澳门的回归, WTO的加入, 将使我国跨入国际化的行列, 但作为最基层劳动者的我们, 如果不为祖国的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的话, 那就象盖楼房一样, 地基不稳, 怎能撑起一座大楼呢?所以我们劳动者就象地基一样, 必须牢牢的扎在社会的最底层, 做一个好的稳固的基石, 那样才会使我们的国家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 才会使我们的国家稳固的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我相信只要我们努力了, 一定会当好这块基石, 所以必须从自身做起, 培养自己对工作的责任感、道德感、发挥自己的责任心, 认真履行职业道德, 只有这样, 才能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加强大, 更加繁荣。

篇9:浅谈法与道德的关系

[关键词]法;法律;道德

在曾经轰动一时的彭宇案中,法官似乎想通过判决推行某些利他主义精神,结果在全国舆论引起了极大的争议,甚至在社会中出现了明显的道德滑坡现象,引起了舆论的轩然大波。以致后来的许云鹤案、小悦悦案都在不同程度上引起了人们对法与道德关系的思考。

一、法与道德的释义

(一)法

在现实生活中,法通常也被视为法律。在张文显主编的《法理学》中,将法定义为: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通过规定人们的权利与义务,以权力和义务为机制,影响人们的行为动机,指引人们的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的行为规范。[1]朱景文在其主编的《法理学》一书中,认为:“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反映着统治阶级( 即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 意志的规范系统,这一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它通过规定人们在相互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确认、保护和发展对统治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2]。舒国滢主编《法理学阶梯》一书认为: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由国家保证实施的规范体系。这种规范体系反映了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统治阶层或人民的意志,其目的在于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层或人民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价值目标”[3]。 简而言之,法是由一定主体,通常是一国的统治阶级,为实现一定目标,根据一定的原则,按照特定程序制定的,由外部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从生活中概括和抽象出来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一种社会规范。

(二)道德

我国理论界关于道德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三层意思:(1)道德是社会上层建筑和社会意识形态范畴。(2)它反映人们的社会关系,是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它广泛渗透于各种社会关系,广泛干预人们的一切社会生活。(3)它的反作用的方式是,通过教育和社会舆论,形成人们的内心信念,以约束人们相互关系的行为。由此可见,道德也是社会中用于规范人、人们间的关系、和人的行为的规则或者说是规范。只是道德直接源于人们的生活习俗,且是人们之间约定俗成的看不见的契约,主要存在于人们的思想中,只有人人都遵从这样的契约,才能够融入社会,并且保持社会的和谐;否则就会产生社会问题,发生矛盾或冲突,阻碍社会的良性运行。

二、法与道德的区别和联系

(一)区别

相比較而言,法律是在正式组织通过正式场合的正式行为确立的,本身更加具有权威性、严谨性和规范性,它通过外部强制力对受众施加影响,因而对受众的规范效力更加具有强制性和不容置疑性,它要求受众百分之百的遵守和执行。

道德主要以社会传统和风俗习惯为依据,对受众的规范效力主要在引导和劝导上,没有强制性或者其强制性不如法律,主要实施情况和效力发挥据受众的不同而不同,人们可以完全遵照执行,也可以部分执行甚至不执行;道德对社会的规范效力的实现需要一定的环境得以保障,脱离了一定环境则会使效力大减或发挥不了效力。

(二)联系

法与道德都属于调整社会关系和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二者的受众都较为广泛,都得到一定程度的认可和遵照执行,并且都对相对受众具有一定的规范效力。

法律和道德之间可以相互影响。一些落后于时代发展的不符合新时代道德的法律,会在时代的不断前进中逐步被修改或废除;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一些道德可能会进入立法程序,最终进入法制建设的轨道,成为法律而继续发挥社会规范作用。在社会法中进程中,道德也会同样发展,一些于法不合、与时代不合的道德也将会在法制社会的建设过程中被淘汰和废止。

三、法与道德的关系

(一)西方关于法与道德关系的学说

以富勒为代表的自然法学派认为在法与道德之间存在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主张法律必须以道德为基础并与道德要求相一致,因此,法律一旦失去其固有的道德性,就“导致一个根本不宜称为法律制度的东西”[4]。这种学派主张将法与道德结合起来看待,二者联系紧密,不可分离。以哈特为代表的实证主义法学家主张则和自然法学派刚好相反,他们将法与道德相分离,认为“法律问题作为一个科学问题,是社会技术问题,并不是一个道德问题”[5]。

除自然法学派和实证主义法学派之外,西方还有亚里士多德的原生与衍生说、霍布斯的互相包容说、康德的内在与外在说或普遍与特殊说、耶利内克和耶林的最低限度的道德说、富勒的道德性说、狄骥的根源之一说、庞德的时分时离或动态关系说、凯尔逊的不相关说、哈特的部分同一说、川岛武宜的共同分母或共同根源说这十种较为著名的说法。[6]这十种说法总的来说可以分为三类,即法与道德不相干、法与道德有交叉部分、法与道德一方包含另一方。

(二)法治与德治

法治,即“法的统治”,是指以民主为前提,以严格依法办事为核心,以确保权力正当运行为重点的社会管理机制、社会活动方式和社会秩序。[7]德治,是指充分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来治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治国方式。在我国古代,有儒家学者提出“为政以德”劝告统治者实行德治,也有法家建议君主以严刑峻法治理国家,也有法治与德治二者兼用的。而当今社会中,我国既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同时也重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两手并抓,促进法治和道德的双重发展与进步

法与道德都属于社会规范,二者可以相互影响,但不能过多介入。法主要规范社会公德方面的事物和各种关系,只是维持道德的底线;道德主要处理私德领域的事情和关系,但道德对人们的要求比法律高、比法律多;在公德与私德交叉的部分,则由法律和道德共同裁决。在交叉领域,法与道德的比重处理则是一项微妙的艺术。

nlc202309041019

如果用法律手段强行道德,就意味着提高和增加了法律的要求,也就是用强制力来提高道德的底线,要求人们的行为具有更严格的道德水准。这就可能使得法律变得太理想,在社会中很可能行不通。比如,在舍己救人的问题上,因为面临生死的抉择,如果法律强制人们服从道德规范,实际上是把利他主义作为法律的意识形态。一方面,这样的法律的落实质量和程度存在疑问;另一方面,此种法律的实施结果恐将与设计之初背道而驰。

同时,也应注意到,我国现有的法律体系已相当完善,但是并没有得到完全有效的贯彻和执行。如果连比较底的道德底线尚且被突破,连最基本的法律规定都得不到有效执行,却要求把更好的道德标准作为法律来规定,这就更显得不可思议了。在现实生活中,无论是在法治的建设还是在法律的运用和执行中,都会或多或少的与道德发生联系。无论是彭宇案,还是许云鹤案,都涉及审判中法官对法与道德的衡量;小悦悦案则引起人们对于是否应该将某些归于道德范畴的规范法律化……这些案件都扯着法律和道德两条绳索,在决断时既不能过松也不能过紧。法律脱离道德会出现恶法,而道德过分干预法律则会影响法律的程序和法律的运行。法律的制定应该是将生活中属于公德的范围的、需要外部强制力保证其规范的某些行为纳入其范畴,道德则是应该将法律不便于介入且不需要过多外部强制力介入的事项和行为纳入其范畴内。

总的来说,对于法与道德的关系,各方学派均有其道理和可质疑之处。但,法律不等同与道德,它们各有特点和功能,共同维护着社会秩序的稳定和有序,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法制建设和道德建设应该同时并举,不可偏废一方。同时,法与道德既二者不能割裂开,也不能过分介入对方,这不仅是立法者索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司法者和执法者在决断时需要不断斟酌和衡量的一个艺术性问题。

参考文献

[1]張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5-37.

[2]孙国华,朱景文.法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50.

[3]舒国滢.法理学阶梯[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24.

[4]赵路.法与道德关系的理论困境与成因分析[J].南方论刊,2009,03:32-33+18 .

[5]严森.试论法与道德的冲突[J].法制与社会,2013,35:1-2.

[6]严存生.法与道德关系模式的历史反思[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1,05:36-46.

[7]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330-333

[8]张煜.论法与道德的冲突及其解决[J].大众科技,2010,12:196-197.

[9]马长山.法治社会中法与道德关系及其实践把握[J].法学研究,1999,01:2-16.

篇10:浅谈功利主义与常识道德的关系

浅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崛起的关系

赵亚杰(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学号:00939017

【摘要】自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考和探索在一步步地深化,而关于如何构建这一体系更成为一个社会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关键问题。之所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此关键,原因可以从多个方面、多个领域、多个层次来论证说明。本文笔者非常关注当今中国国情,无论是国内建设抑或国际影响,故选取中国崛起这一角度论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构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崛起 关系

一、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八荣八耻”的荣辱观等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积极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调动积极因素,凝聚力量、激发活力,进一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重要保证。

这其中,“民主、平等、公正、互助”是支撑中华民族崛起的核心价值观,“民主、法制、勤政、为民”是奠定中国共产党执政基础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在整个价值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起决定作用。价值观具有多元性,但核心价值观却应该是唯一的。因为,核心价值观通过意识形态深刻地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之中,蕴含在政策、制度、法律和道德之内,它对价值取向、价值目标、价值实践起引领作用,对多元价值观起整合作用,对社会的意志和力量起凝聚作用,对民族的境界提升起奠基作用。核心价值观的缺失会导致精神危机,进而导致社会危机。因此,确立核心价值观,有利于确立政治信仰、引导价值取向、明确价值标准、规范职业要求,对各方面的工作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二、如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要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个体主动接受、真诚认同,诉诸实践、长期修养,反复强化、不断提升;需要组织将核心价值观生活化、在衣食住行中注入精神元素,将核心价值观载体化、通过生动可感的形象和仪式来塑造,将核心价值观法律制度化、用制度设计和权力运行来践行。

核心价值观之于每个人,则需要培养独立的思维、高尚的信仰和不断创新与创造的品质。同时,现实社会发展面临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核心价值观来化解。核心价值观的政治、社会、职业属性分别着力于社会矛盾的不同方面,能广泛指导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

虽然我国的核心价值观还没有抽象到可以用语言精准表述,但其民主、平等、公正、互助、民主法制、勤政为民的精神因子却是固定的。我国的核心价值观需要不断地社会化、生活化、载体化,建立完善的核心价值观。而个人则应该学会主动接受和真诚认同核心价值观,并诉诸实践,长期修养,在爱国精神的指引下反复强化核心价值观,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贡献。

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最本质、最恒久的道德支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会涉及到个人修养的问题。作为一个青年人,要增强人文精神、人文素养、要不断修养自己。其实很多事情我们心中是有的,比如孟子讲的“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等等,也就是人心美好的东西是有的,但是关键能不能调取,能不能落实到实践当中去。可以说目前情况下,“八荣八耻”就是我们现实社会最紧迫、最重要的道德标准。当我们有最核心的价值观支撑,真正落实胡总书记讲的“八荣八耻”的话,我们的和谐社会才可能建立起来了。

三、中国崛起需要哪些条件

首先,我们需要增强自身的内部力量,提升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不能只看GDP的增长,经济贸易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要有文化和文明方面的突破,必须确立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并使其能够发挥引领作用,才能使我们的精神基础坚不可摧,牢靠稳固。从现实条件来看,党的执政方式由革命党到执政党的变化拓宽了思想空间,党的理论不断创新特别是以人为本的思想实现了党执政理念的超越,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执政理念和行为及其民主的不断成熟,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产生提供了支持和土壤。同时,从我们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目标来看,在现今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里,宽容多元并非让多元并行,而是必须找到主流的价值观。社会要真正和谐,首先必须解决价值取向和精神归宿的问题,建设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

其次,我们不仅需要关注国内,更要努力营造一个有助于中国发展的良好的国际环境,优化拓展空间,与国际社会加强交流和合作,为进一步的发展铺就道路。然而,虽然在经济方面,中国自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已经在相当大的程度上融入了世界,但在思想和文化方面还需要获得更多的认同和理解。在此进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阻挠和困难,深层的原因是由于核心价值观影响着一个国家的制度设计和权力运行、思维方式和话语系统,而国家交往和国家间的博弈都受到核心价值观的影响。但现今情况下,我们无法回避国际社会对中国并没有真正的深入的了解,准确的说是对

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不够了解,这就使得他们无法准确估计中国在很多国际问题面前会采取何种措施,这种在做估计时的不自信和不可知,直接导致了很多国家和组织的恐慌,进而产生了一种排斥的结果。

比如说,现在世界上有一种说法叫“中国威胁论”,大部分学者都认为,要解决“中国威胁论”需要两个方面:首先西方国家需要消除保持了六十多年的“冷战”思维,其次就要求我们的核心价值观要与世界接轨。几天前我曾对话一名美方驻华大使,当我问到美国是否害怕中国的崛起有一天会撼动美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时。他的回答是,如果我们的人民能够像我一样较为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话,他们就不会感到害怕了。

所以,为了增加对象国家或组织乃至全世界在处理中国问题时的可知性和自信力,我们需要更加充分的在他们面前展示我们真正的价值观取向。而这个价值观取向一定要是最核心的,最准确的,最具有普遍性的观点,否则这其中的偏差可能使结果背道而驰。所以,我们当务之急就是明确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起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四、构建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中国崛起的影响

探讨构建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我们需要知道是什么支撑了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决定了核心价值观。在此,我想引用国防大学公方彬教授的解答:一是朴实的,二是民族的,三是正直的,四是崇高的,五是时代的。

朴实的,才能够被更好的理解,被广大的人民群众接受,从而真正成为每个个体内化了的一种观念,切实引导人民树立起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使得人民内部有足够的凝聚力,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更具有动力和创造力,以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民族的,才能使得这种价值体系有根基。基于五千年的历史传统和多民族文化的交汇和融合,才不会被轻易动摇,才能够迎接大风大浪的挑战,在波诡云谲的国际形势中站稳脚跟,展示自己,发展自己。

正直的,才使这种价值观具有普世的价值。才能够既被我们本民族更好地接受,同时被世界广泛地认同。从而对内对外都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崇高的,才能够有最优秀的引领作用。使得我们的社会不断的朝着一个更先进的方向发展,使得我们的每一次努力、每一步前进都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都建立在一个更具意义更加崇高的基础之上,从深层、从内里增强我们自身的实力,使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具有更强的影响力。

时代的,才能使得这种价值观富有生命力和创造力,才能紧跟着时代的步伐,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扼住时代的喉咙,找到我们最为准确的定位,看清我们自身的优势,了解我们的不足之处,从而最坚挺地屹立在世界的东方,连贯东西,沟通全球。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朴实的、民族的、正直的、崇高的、时代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确立,能够为中国崛起需要的国内、国际条件创造最为优越的环境和最强大的精神文化支撑,这种软实力是不可估量、具有无限发展潜能的。

五、结语

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分析和挖掘以及对如何确立这一体系的初步探索,我们可以展望到这一体系真正建立起之后产生的巨大的影响,虽然这种体系相对于一些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来讲开创性并不是很强,但是无形的同化力可以柔韧许多的文化,将民族文化形成自我的体系,从而成就自我,这对提高国民意识和国家执政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中国的崛起更是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

六、参考书目

【1】韩震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研究》 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年出版

【2】公方彬:《与青年谈成长》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6年出版

【3】吕学红:《多元文化视野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研究》长安大学 2009年出版

【4】王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理想信念教育》兰州大学 2009年出版

篇11:技师-道德与法律常识

======================== “道”客观性较强,指外在的规范要求

“德”主观方面,指人们内心精神方面的东西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范畴,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俗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维系,是对人们行为进行善恶评价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的起源:

1、社会关系的形成是道德赖以产生的客观条件

2、人类自我意识形成和发展是道德产生的主观条件

3、劳动实践是道德产生的动因

4、社会分工和私有制的出现使道德的产生从可能转化为现实 道德的本质:由经济基础决定的,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 道德的功能:

1、认识功能

2、调节功能

3、教育功能

道德的作用:道德功能的发挥和实现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及实际效果,就是道德社会作用 道德与法律的联系:

1、法律与统治阶级的道德是一致的

2、借助本阶级道德为法律辩护,借助本阶级法律维护道德

3、都是引导和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

4、从作用看,两者互相补充

道德与法律区别:

1、起源看,道德产生与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同步的,法律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2、形成方式看,法律是统治阶级运用国家权力制订的,道德是在共同物质生产、生活形成的3、表现形式看,道德存在人们意识和社会舆论中,比较抽象,法律是国家意识的体现,明确具体

4、调整范围看,道德涉及社会关系各方面,法律只调整重要的社会关系

“以德治国”----2001.1江提出“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紧密结合起来”

“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

“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

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内容:

1、以整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为重,强调对社会、民族、国家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

2、推崇“仁爱”原则,追求人际和谐

3、倡导言行一致,强调恪守诚信

4、自强不息和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

5、提倡身体力行的基本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中国革命道德传统基本内容:

1、追求真理的精神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3、艰苦奋斗、勤俭创业的精神

4、忠于职守、爱岗敬业的精神 ======================== 弘扬社会主义道德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006.10提出,2007.10.15 胡强调“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意义:

1、提出。。,向世人展现我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

2、提出。。,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3、提出。。,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4、提出。。,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需要

5、建设。。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科学内涵: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基础)

如何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勤奋好学,学以致用

2、坚定理想,爱岗敬业

3、积极进取,奋发有为

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重大意义:

1、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内在要求

2、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道德必要条件

3、是推动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

社会主义荣辱观的科学内涵:“八个为荣、八个为耻”是核心内容之一。“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精神概括;“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是为人民服务继承与弘扬;“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对科学思想精神坚持与呼唤;“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概括了劳动问题根本态度;“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是对集体主义精神的揭示;“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是对职业道德基本要求的概括;“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是对公民法制观念的强调和要求;“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对艰苦奋斗精神的放大

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

1、把握“一个根本方向”

2、坚持知与行的统一

3、弘扬社会主义荣辱观,工人阶级应当发挥主力军作用

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历史演变:1949.9=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

1982.12=提出“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2001.10=《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概括为“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公民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公民道德建设的重点: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主要内容:“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

社会公德:是人们用以维护公共生活秩序,调整人们之间关系,为人们所公认并自觉遵守的公共生活行为准则 社会公德特点:基础性,共同性,稳定性,继承性

社会公德基本规范:

1、维护公共秩序

2、文明礼貌

3、诚实可靠

4、助人为乐

5、爱护公物

6、保护环境

7、遵纪守法

8、树立良好的网络道德风尚

家庭美德主要规范:

1、尊老爱幼

2、男女平等

3、夫妻和睦

4、计划生育

5、勤俭持家

6、邻里团结 ======================== 职业道德: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生活中应当遵循的具有职业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为准则

职业道德的本质:

1、是社会经济关系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形态

2、是职业活动对职业行为的道德要求

3、是调节职业活动形成的各种职业关系的手段

职业道德基本特征:

1、职业性

2、从属性

3、强制性

4、继承性

5、实践性

6、多样性

职业道德社会功能:

1、促进职业活动的健康进行

2、对社会道德风尚产生积极影响

3、职业道德是推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

4、职业道德可以促使人们自我完善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本质特征:

1、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之上的2、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核心是为人民服务

3、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批判的继承了历史上优秀的职业道德传统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构成要素:

1、职业理想

2、职业态度

3、职业义务

4、职业良心

5、职业技能

6、职业纪律

7、职业作风

8、职业信誉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社会作用:

1、对经济建设促进作用

2、对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

3、对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维护作用

4、是维护社会主义职业活动正常进行的保证 ========================= 职业道德原则: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集体主义和以主人翁的态度对待社会主义职业劳动

职业道德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职业价值

2、树立正确职业理想

3、培养对职业真挚情感

4、磨砺职业意志

5、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和习惯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基本规范:

1、爱岗敬业

2、诚实守信

3、办事公道

4、服务群众

5、奉献社会

机关事业工人职业道德规范:

1、热爱本职,优质服务

2、热情友好,群众至上

3、真诚公道,不谋私利

4、不卑不亢,一视同仁

5、钻研技艺

6、开源节流,提高技艺

7、遵守纪律,服从调度

8、团结协作,开拓进取 ========================= 道德修养内涵:个体在道德意识、道德行为方面,自觉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所进行的自我审度、自我教育、自我锻炼、自我改造、自我完善的活动,被称为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基本特征:

1、要解决社会道德体系与个人道德选择能力、实践能力的矛盾

2、本质是自我改造、自我陶冶、自我解剖

3、内在驱动力来源于内在的道德要求

职业道德修养内容:

1、职业道德品质(职业道德认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习惯)

2、职业道德境界(雇佣型,尽职型,献身型)

加强职业道德修养意义:

1、是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途径

2、是提高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水平的重要条件

3、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需要

职业道德修养途径:

1、认真学习,省察克治

2、知行统一,律己律人

3、积善成德,防微杜渐

4、长期修养,坚持不懈

职业道德教育:指为了促使人们正确履行职业职能,对其实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道德教育活动 职业道德教育特点:

1、目的性

2、多元性

3、具体性

4、实践性

5、自觉性

6、重复性

职业道德教育内容:

1、正确的职业观教育

2、主人翁劳动态度教育

3、履行职责,遵守职业纪律

4、职业事业心教育

5、职业道德规范教育

6、职业道德警示教育

7、荣辱观教育

职业道德评价:就是善恶评价,从某种既定的或为某一社会、群体所认同的道德价值出发,对劳动者的职业行为作出正当与否的评估,是职业道德教育活动的实践环节。

职业道德评价标准:

1、第一层次的职业道德标准

2、第二层次,统治阶级的愿望、道德要求

3、第三层次,反映人类社会总体趋势职业道德标准

职业道德评价方式:自我评价,社会评价 ======================== 法律常识

======================== 广义法律:指国家机关制定或认可,并有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行政规章、地方法规。

狭义法律: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指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法律的基本特征:

1、法律是特殊的社会规范。

2、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

3、法律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

4、法律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具有普遍约束力。

法律的本质:指法律相对于其他现象而言的一些基本属性。(阶级性、国家意志性、物质制约性)法律的起源:随着私有制、阶级的出现而产生。法律的历史类型:奴隶制法律(最早的)、封建制法律(法自君出、言出随法,儒家思想)、资本主义法律(英美法系-普通法、大陆法系-罗马法)、社会主义法律(1954第一宪法)法律渊源(法的具体形式):

1、宪法

2、法律

3、国务院行政法规和其他规范性文件

4、地方性法规

5、自治法规即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6、特别行政区法律

7、国际条约

法律体系:指一国全部法律规范依照一定的原则和要求所组成的有机的统一整体。(2010年底,236件有效法律行政法规690件,地方法规8600件)

法律体系的构成:

1、宪法(根本法,立法依据)及宪法相关法

2、行政法(一般行政法,特殊行政法)

3、民法(民商法)(民法通则为基本法律)

4、经济法

5、社会法

6、刑法

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中国特色法律体系基本特征:

1、。。是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建立的

2、。。体现了国家的整体利益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3、。。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的具体化、法律化、制度化

3、。。具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时代特点 社会主义法律的重要作用:

1、。。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公有制为主的经济制度,维护。。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2、在政治领域中的作用(在保证人民民主反面,在实行对敌专政方面)

3、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4、在外交中的作用 社会主义法治原则:遵循宪法和法律至上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原则,依法行政原则,司法独立公正原则,人权保障原则

社会主义法治基本要求:“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1996年2月8日 江泽民发飙了“依法治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 1996年3月7日,通过“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治国方针 1997年9月12日,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治国方略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的标志:

1、形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2、宪法和法律具有最高的权威

3、实现“民主的法治化”和“法治的民主化”

4、国家的权力监督和制约机制的形成得到良性循环

5、“依法行政”和“依法司法”制度得到有效保障

6、国家法律秩序稳定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重要性,紧迫性:

1、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2、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保证

3、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根本保证

4、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5、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保持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长治久安的法律基础,规定了国家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反映了国家政治力量对比关系,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是一切组织、个人的活动准则。

宪法的特征:

1、内容上,规定国家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

2、在法律地位或法律地位上,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或效力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经过比普通法更严格的程序(常委或1/5代表提议,2/3代表通过)

宪法相关法:人大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地方人大和政府组织法,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村委会组织法,居委会组织法,选举法,香港基本法,澳门基本法,国防法,领海和毗连区法,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法,国旗法,国徽法,国籍法

宪法历史:1954,1975,1978,1982(12月通过)宪法指导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宪法基本原则:

1、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2、保障公民权利和自由原则

3、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4、民主集中制原则 国体(国家性质):指社会各阶层在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国体:

1、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2、我国的爱国统一战线(民革,民盟,民建,民进,农工党,致公党,九三学社,台盟)政体(政权组织形式):指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组成国家机关以实现其统治的形式。

我国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我国的选举制度(选举权的普遍原则,平等性原则,实行直接选举和间接选举并举,无记名投票原则)

国家结构形式:

1、是统一的多民族的单一国家

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3、行政区域(a:省、自治区、直辖市;县、自治州、市;乡、民族乡、镇;

b:特别行政区)

我国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公有制是基础; 经济成分(国有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外商投资经济);

分配制度(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公民基本权利:

1、政治权利和自由

2、人身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社会经济权利

5、文化教育权

6、特定公民权利

7、监督权利

我国公民基本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护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遵守社会公德

3、维护祖国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国家机构:是国家为实现其职能二建立起来的国家机关总和。

国家机构组织、活动基本原则:

1、坚持中共领导是根本原则

2、民主集中制原则

3、社会主义法制原则

4、集体领导和个人负责相结合原则

5、效率和精简原则

6、联系群众和为人民服务原则 国家机构体系:(全国人大,国家主席,国务院,中央军委,地方各级人大和各级人民政府,民族自治机关,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 民法通则(1986年4月12日

六届人大四次)(物权法,合同法,侵权责任法,婚姻法,收养法,继承法,著作权法,公司法)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法人、其他组织之间的财产关系(物权、债权、知识产权中财产权、财产继承关系)和人身关系(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婚姻自主权、知识产权中人身权)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民法基本原则:

1、平等原则

2、自愿原则

3、公平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5、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民事法律关系主体:

1、公民(自然人)-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监护

2、法人

3、其他民事主体 民事行为:合法行为,违法行为(无效的,可撤销的)

民事法律行为(有相应民事行为能力,意思表达真实,不违反法律或公共利益)

代理:指代理人在代理权内以被代理人的名义与第三人实施的民事法律行为,这种行为产生的后果由被代理人承担。代理种类:委托代理,法定代理,指定代理

民事权利:指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在民法关系中享有的具体权益。(分:财产权益,非财产权益)----------------------物权(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

债权(债发生原因:合同之债,不当得利之债,无因管理之债,侵权行为之债,单方面民事行为之债;

债的担保形式:保证,抵押,质押,留置,定金)

知识产权(无形财产权)-(六种: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植物新产品权,集成电路布线设计权,商号权)人身权

1、人格权(生命权、健康权、姓名权,名称权,肖像权,名誉权,婚姻自主权,)

2、身份权(监护权,亲属权,荣誉权,)

民事责任:指民事主体违反民事义务,依照法律规范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构成要件:

1、有损害行为的存在2、有损害事实的存在3、损害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承担民事责任方式: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危险,返还财产,恢复原状,修理,重做,更换,赔偿损失,支付违约金,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

诉讼时效: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不行使自己的权利,依法丧失其胜诉权的一种制度。

分一般诉讼时效(普通诉讼时效—2年)和特殊诉讼时效(1年)

从权利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开始算,侵害日超过20年,不予保护 ======================== 物权法:规范财产关系的民事基本法律(2007.3.16通过,2007.10.1实行)物权分:所有权,用益物权,担保物权 所有权是物权的核心、基础。“国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是物权法的核心

国家所有财产,属于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有国务院代表国家行使所有权。确认物权基本原则:

1、物权法定原则

2、物权公示原则------------------------合同是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也叫契约

合同法律特征:

1、是双方或多方的,2、是当事人达成的协议

3、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

4、一经生效共同遵守 合同法(1999.3.15通过 1999.10.1施行)=15种合同 合同形式(书面、口头、其他形式)

侵权责任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 无过错责任原则

侵权责任的免责事由:

1、过失相抵

2、受害人故意

3、第三人的原因

4、不可抗力

5、正当防卫

6、紧急避险 侵权损害赔偿:

1、人身损害赔偿

2、财产损害赔偿

3、精神损害赔偿

特殊侵权责任:

1、产品责任

2、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

3、医疗损害责任

4、环境污染责任

5、高度危险责任

6、饲养动物损害责任

7、物件损害责任---------------------------婚姻法(1980.9.10通过,2001.4.28修改)

婚姻法:从调整范围看,包括婚姻关系,家庭关系

从社会关系看,包括婚姻家庭的人身关系,产生的财产关系 婚姻法的基本原则: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护妇女、儿童和老人的合法权益,实行计划生育 违反婚姻法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

2、行政责任

3、刑事责任--------------------------继承法(1985.4.10通过 1985.10.1施行)

继承法基本原则:依法保护公民个人合法财产,继承权男女平等,养老育幼,权利与义务向一致,互谅互让。--------------------------公司法:是规定公司的设立、组织、活动、解散以及其他对内对外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993.12.29)有限责任公司:指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有限公司设立条件:股东人数(50人以下)出资最低限额(3万)章程 名称 组织机构 公司住所 一人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0万

股份有限公司:指全部资本分为等额股份,股东以其所持股份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股份公司设立条件:发起人人数(2人以上200人一下)发起人认购股本有最低限额 符合法律规定 章程 经创立大会通过 名称 公司住所

企业法:是调整国家在管理企业及企业在设立、管理和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公司法,国有企业法-1988.4,集体企业法,私营企业法,外商投资企业法)============= 行政法:是调整国家行政机关在履行其职能的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行政法基本原则:合法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应急性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

行政法主体:

1、行政主体(行政机关,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国家公务员)

2、行政相对人(与行政主体相对应另一方)

3、行政法制监督主体(国家权力机关,国家司法机关,专门行政监督机关,作为人民群众的个人、组织)行政行为:指行政主体实施的产生行政法律效力的行为。按对象分:抽象行政行为(行政立法,制定其他行政规范性文件行为)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行政给付,行政征收,行政奖励,行政处罚,行政复议,行政强制)

行政复议:指相对人人为行政主体侵犯合法权益,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复查申请,复议机关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做出行政复议决定的法律制度(知道行为日60日内申请,5日审查,60日复议决定)

行政许可:指行政主体根据行政相对人申请,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颁发许可证、执照等形式,依法赋予行政相对人从事某种活动的法律资格或实施某种行为的法律权利的行政行为。

行政许可原则:

1、合法原则

2、信息公开、公平合理、一视同仁原则

3、便民原则

4、救济原则

5、信赖保护原则

6、规范和约束权利原则 7监督原则

行政许可实施:

1、申请预受理

2、审查与决定(5日告知需补正的内容,20日做决定,可延长10日,集中办理不超45日,可延长15日)

3、监督检查

行政处罚:指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对违反行政法律法规的行政管理相对人所实施的行政制裁行为。

行政处罚分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吊销许可证,暂扣或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行政处罚原则:

1、处罚法定原则

2、处罚公开、公正原则

3、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4、一事不再罚原则 行政责任:指行政法律关系主体因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或不履行行政法律义务而依法应承担的行政法律后果。

行政赔偿:指国家行政机关及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侵犯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有国家承担赔偿的制度

治安处罚法(2005.8.28通过,2006.3.1施行)

违反治安管理行为: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法律规定不够刑事处罚,应当给予治安管理出发的行为。

治安处罚(公安机关)分类: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

集会游行法(1989.10.31)基本原则:

1、政府依法保障原则

2、权利义务一致原则

3、和平进行原则 ====================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在监管与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经济法调整对象:市场主体调控关系,市场运行调控关系,宏观经济调控关系,社会分配调控关系

经济法基本原则:国家调控原则,提高效率兼顾公平原则,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鼓励自由竞争反不正当竞争相结合 不正当竞争行为:欺骗性交易行为,强制交易行为,商业贿赂行为,虚假宣传行为,侵犯商业秘密行为,降价排挤竞争对手行为,搭售行为,不正当奖售行为,诋毁商誉行为,通谋投标行为,行政垄断行为和地方封锁行为。反垄断法:是在防止和制止垄断过程中发生的市场监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2007.8.30通过 2008.8.1施行)反垄断法适用主体---经营者

适用对象---垄断行为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调整保护公民消费权益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993.10通过,1994.10.1)包含:安全保障权,知悉真情权,自主选择权,公平交易权,获得赔偿权,结社权,知识获得权,受尊重权,监督批评权

税法的职能:

1、税收成为组织国家财政收入,筹集社会主义建设资金的主要固定来源,2、税收是调节社会经济活动,均衡分配,正确处理国家、集体、个人三者经济利益的重要手段

3、税收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杠杆

4、税收是强化国家经济监督,健全国家经济管理职能的有力武器 税法调整对象的分类:税收体制关系,税收征纳关系

税法构成要素:

1、征税主体(各级财政机关,税务机关。海关)

2、纳税主体(单位、个人)

3、征税对象

4、税种、税目

5、税率(比例,累进,定额)6纳税环节

7、纳税期限

8、减税、免税

9、违章处理 税法的分类:实体税法(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2007.3.16,个人所得税)程序税法 ====================== 劳动法(1994.7.5通过 1995.1.1施行)

劳动法基本原则:劳动权利义务相统一原则,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原则,改进劳动组织、提高劳动身产率原则,民主管理原则,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原则,享有劳动保护和休息权利原则,享有物质帮助权利原则,遵守偶劳动纪律的义务的原则,男女平等、民族平等原则

劳动就业原则:就业平等原则,相互选择原则,照顾特殊群体人员就业原则 工作时间:(每日8h 每周40h 延长每日1h 最多3h 每月不超36h)休假时间:法定假日 年休假

工资分配原则:按劳分配,同工同酬

加班工资:延长支付150% 休息日支付200% 法定假日300% 女职工保护:禁止第四级强度劳动,7月孕期不得延时、夜班,90天产假,1年哺乳期

劳动合同法(2008.1.1)种类:固定期限,无固定期限,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分:必备条款,约定条款

安全生产法(2002.6.29通过,2002.11.1施行)三大目标: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保护国家财产安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安全生产方针: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从业人员义务:自律遵规义务,自觉学习安全生产知识义务,危险报告义务 社会保险制度特点:社会共济,责任分担,国家干预和主导

社会保险制度适用范围: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新型农村社会,城镇居民社会),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会的性质:是职工自愿结合的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

工会活动准则:

1、以宪法为准则

2、坚持党的领导

3、依照工会章程独立工作 工会组织(基层工会组织,地方工会组织,产业工会组织,中华全国总工会)========================= 刑法(1979.7.1)(1997.3.14修订,10.1施行)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

刑法任务:

1、保卫国家安全、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

2、保护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3、保护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4、维护良好社会秩序

刑法基本原则:

1、罪行法定原则

2、平等适用刑法原则

3、罪刑相适应原则 适用范围:空间效力 时间效力()

犯罪:“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犯罪的特征:

1、社会危害性

2、刑事违法性

3、应受刑罚处罚性 犯罪构成要件:

1、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活动所侵犯的社会关系)

2、犯罪客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是指《刑法》规定的,说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为成立犯罪所必须具备的客观事实特征)

3、犯罪主体(自然人犯罪主体、单位犯罪主体)

4、犯罪主观方面(犯罪故意、犯罪过失)

正当行为:指客观上造成一定损害结果,实质上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也不具备刑事违法性,对国家、人民有益的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

正当防卫: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对实施侵害人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且未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

紧急避险: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采取的损害另一较小合法权益的行为

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犯罪既遂,犯罪中止,犯罪未遂,犯罪预备

共同犯罪成立条件:

1、犯罪主体(2人以上)

2、客观方面(共同犯罪行为)

3、主观方面(共同犯罪的故意)共同犯罪形式:一般共同犯罪,犯罪集团 共同犯罪种类:主犯、从犯、胁从犯、教唆犯

刑罚:是国家对犯罪分子实行惩罚的一种强制方法,是指刑法规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分子所适用的限制或剥夺其某种权益的最严厉的法律制裁方法

刑罚体系: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驱逐出境)刑罚的裁量:简称量刑,指人民法院对被指控犯罪的被告人依照刑法的规定裁量和决定刑罚的一种刑事审判活动。(两个基本环节---定罪、量刑)

刑罚裁量制度:

1、累犯(5年再犯)

2、自首和立功

3、数罪并罚

4、缓刑

刑罚执行制度:

1、减刑(不少于1/2,无期不少于13年,死缓不少于25年)

2、假释(已执行1/2,无期13年上)追诉时效:不满5年有期徒刑的—时效为5年,5年-10年有期徒刑的—时效为10年,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时效为15年,无期、死刑—时效为20年

犯罪种类: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类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危害国防利益罪,贪污贿赂犯罪,渎职罪,军人违反职责罪,犯罪种类有400多具体罪,常见的(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强奸罪,抢劫罪,盗窃罪)=============== 诉讼法:是规定诉讼程序的法律,指国家司法机关和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进行诉讼活动遵循的法律规范总称 非诉讼程序法:是当事人自愿达成协议并交给非司法机构审理的一种制度(包括:仲裁法,人民调解法)诉讼法种类: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刑事诉讼法 诉讼法基本原则:

1、共有原则

2、特有原则

证据:是能证明案件真实情况的一切事实,具有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等特征。

证据种类:

1、书证

2、物证

3、视听资料

4、证人证言

5、当事人的陈述

6、鉴定结论

7、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 举证责任: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提供证据证明其真实、合法的责任

证据保全:指法院在起诉前或在对证据进行调查前,对可能灭失或今后难以取得的证据加以收集和固定保存的行为--------民事诉讼法:是指国家制定规范法院与民事诉讼参加人进行诉讼活动,调整人民法院、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加人民事诉讼行为的法律规范的法律规范的总称(1991.4.9通过,2007.10.28修正)

民事诉讼法原则:

1、当事人平等原则

2、辩论原则

3、调解原则

4、处分原则

5、人民检察院监督民事诉讼原则

6、支持起诉原则

民事审判基本制度:

1、合议制度

2、回避制度

3、公开审判制度

4、两审终审制度

5、陪审制度 民事诉讼管辖:

1、级别管辖

2、地域管辖(一般、特殊地域)

3、裁定管辖(移送管辖,指定管辖)民事诉讼参加人:

1、当事人

2、共同诉讼人

3、诉讼代表人

4、第三人

5、诉讼代理人 民事诉讼强制措施:拘传,训诫,责令退出法庭,罚款,拘留

民事诉讼程序:

1、第一审普通程序

2、第一审简易程序

3、第二审程序

4、审判监督程序 5、6、执行程序

7、涉外民事诉讼程序------------行政诉讼法: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在法定期,依法向法院提起的诉讼(1989.4.4通过,1990.10.1施行)行政诉讼法基本原则:人民法院特定主管原则,合法性审查原则,行政诉讼期间不停止行政执行原则,当事人法律地位平等原则,不适用调解原则

行政诉讼管辖:

1、级别管辖

2、地域管辖

3、选择管辖

4、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的转移

行政诉讼参加人:

1、原告

2、被告

3、共同诉讼人

4、第三人

5、行政诉讼代理人(法定、委托代理人)行政诉讼程序:

1、起诉和受理

2、第一审程序

3、第二审程序

4、审判监督程序

5、执行-----------刑事诉讼法:是规定司法机关和刑事诉讼参与人进行刑事诉讼活动必须遵守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刑事诉讼法原则:

1、专项职权由专门机关行使原则

2、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权原则

3、公、检、法三机关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的原则

4、辩护权原则

5、未经人民法院判决不得确定有罪原则(无罪推定原则)

6、依照法定情形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

7、检察机关对刑事诉讼依法监督原则

刑事诉讼管辖:

1、立案管辖(公安机关直接受理的案件,人民检察院直接受理的案件,人民法院直接受理的刑事案件)

2、审判管辖(级别管辖,地区管辖,专门管辖)

刑事诉讼强制措施: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逮捕

刑事诉讼程序:

1、立案

2、侦查(询问犯罪嫌疑人,询问证人、被害人,勘验、检查,搜查,扣押物证、书证,鉴定,通缉)

3、起诉(公诉,自诉,刑事附带民事诉讼)

4、审判(审判组织:合议制,独任制)

5、执行(执行机关:人民法院,公安机关,监狱)

刑事执行依据:

1、已过法定期限没有上诉、抗诉的判决和裁定

2、终审的判决和裁定

3、最高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的判决和高级人民法院核准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的判决

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人格尊严受到保护权,聘请律师权,获得法律帮助权,辩护权,获得公平审判权,上诉权与申诉权

被害人权利:自诉权,聘请律师协助权,协助检察机关行使控诉权,申请抗诉权,申请经济赔偿权------------------仲裁:指纠纷当事人在争议发生发生后,在自愿基础上达成协议,将纠纷提交非司法机构的第三者审理,第三者对纠纷评判,做出对争议双方都有拘束力的裁决的一种解决纠纷的制度

仲裁法:规范和调整仲裁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1994.8.31通过,1995.9.1施行)

仲裁法适用范围: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纠纷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可以仲裁,而婚姻、收养、监护、继承这些具有人身权内容的纠纷,以及依法应当由行政机关处理的行政争议不能仲裁。

仲裁法基本原则:

1、自愿原则

2、依法公平合理解决纠纷原则

3、仲裁组织依法独立行使仲裁权原则

4、一裁终局原则

仲裁协议:指双方当事人自愿将他们之间已经发生或者可能发生的争议提交仲裁解决的协议 仲裁程序:

1、申请

2、受理(5日)

3、仲裁庭组成4、开庭

5、裁决-------------------人民调解:指人民调解委员会通过说服、疏导方法,促使当事人在平等协商基础上自愿达成协议,解决民间纠纷活动(1954.3颁布人民调解委员会组织通则,1982载入宪法,1989颁布组织条例,2010.8.28通过,2011.1.1施行)人民调解委员会设立: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

人民调解委员会原则:当事人自愿、平等基础调解,不违法,尊重当事人权利,不得因调解二阻止通过仲裁、行政、司法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调解程序:

1、调节的启动

2、调解员的选择

3、调解的方法步骤

上一篇:年终总结大会的主持词下一篇: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