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沁功利主义评析

2024-04-10

边沁功利主义评析(共4篇)

篇1:边沁功利主义评析

边沁的功利主义

从杰里米·边沁说起,他被称为系统功利主义的奠基人,密尔对于边沁和他的功利主义这样说到:

像边沁哪种方式的运用的功利原理,确实成为把我的分散零碎的只是和信仰融合在一起的基本原理。使我对事物的概念统一起来。我有一个信条、一个学说、一种哲学和宗教,值得作为一生的重要目标。我有了一个宏伟的想法,就是那个理论将改变人类的现状。

--约翰.密尔

从边沁提出系统的功利主义直至今天,这种学说仍然活跃在今天的西方,虽然它有不足之处,这些不足之处,等下我们也可以试着稍加思考,不过,功利主义仍然风采依旧。

(一)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亦称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提倡追求“最大幸福”。早在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理论之前,就有功利主义思想雏型的出现。西元前5世纪的亚里斯提卜、前4世纪的伊比鸠鲁、中国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随者的伦理学中都存在着如何促使最大快乐的思维,他们是古人中的功利主义先驱。近代英国哲学家与伦理学家如坎伯兰、哈奇森与休谟都有功利主义的倾向。据边沁指出,他在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以及休谟等的著作中都发现了功利原则。

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首先由英国哲学家边沁提出。他被认为的系统功利主义的奠基人。1871年他的代表作《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一书在伦敦出版,功利主义的原则第一次得到了明确的表达。继边沁之后,他的学生密尔对功利主义进行了发展和修正。

(二)杰里米·边沁

(Jeremy Bentham,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

边沁是英国的法理学家、功利主义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改革者。他是一个政治上的激进分子,亦是是英国法律改革运动的先驱和领袖,并以功利主义哲学的创立者、一位动物权利的宣扬者及自然权利的反对者而闻名于世。他还对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边沁出生在一个保守党律师家庭。他被视为一个神童,因为他作为一个初学走路的孩子时便已在父亲的书桌边阅读起英格兰历史并且在三岁就开始学习拉丁文。

边沁在1760年入读牛津大学的女王学院并在1763年和1766年先后取得他的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他修读法律并于1769年获得律师资格,但他很快就认为英国法律缺乏理性基础而厌倦了。他认为英国法律是就事论事,主观武断。他希望法律的指导原则能从科学中汲取营养,而不是像18世纪那样为纯粹的特权、自私和迷信所支配。在得到父亲的允许和帮助以后,边沁开始研究法律并着手写书。《政府片论》是他最早发表的一部著作,也是第一部较系统的将功利原则运用与政治思想领域的著作。

在边沁的一生之中,他曾先后提出或支持过以下的观点:(1)个人以及经济的自由,(2)国教分离,(3)言论自由,(4)女性的平等权利,(5)废除奴隶制度和体罚(包括儿童),(6)离婚权,(7)自由贸易(8)爱高利贷,(9)同性恋的合法化。

由边沁发展出来功利主义学派有着一些重要的追随者,他们是:詹姆士·穆勒、其子约翰·斯图亚特·穆勒和包括罗伯特·欧文(社会主义的奠基人之一)在内的一些社会改革者。

(三)主要著作

1776年发表《政府论断片》

1789年在英国发表其杰作《道德和立法原则概述》,因而闻名于世。

1811年用法文发表《赏罚原理》,后分为《奖赏原理》和《惩罚原理》,用英文出版在俄国时用书信体裁写成《为利息辩护》一书。

1823年,大力支持宣传哲学激进主义的《威斯敏斯特评论报》出版。

晚年著作《宪法典》,生前未及完成,仅第一卷于1830年出版。

由友人和学生整理出版的著作有:《谬误集》、《司法证据原理》、《新逻辑体系》、《义务学》和《行为的动力》等。

<<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 导言

前言

第一章 功利原理

1.人类由快乐和痛苦主宰

2.什么是功利原理

3.什么是功利

4—5.什么是共同体的利益

6.什么是符合功利原理的行动

7.什么是符合功利原理的政府措施

8.什么是功利法规或功利命令

9.什么人是功利原理的信徒

10.如何理解应当和不应当、对和错等等 11.无必要亦无可能证明该原理正确 12.但难得有人始终如一地遵从该原理 13.绝对无法首尾一贯地反驳该原理

14.为克服对该原理所持的偏见而需采取的途径

第二章 与功利原理相反的原理

1.功利原理以外的所有其他原理一概错误

2.一项原理可以什么方式成为错误的 汉

8.禁欲主义原理从未被上述任何一类人坚定地应用于政府事务

9.禁欲主义原理恰恰来源于误用功利原理

10.禁欲主义原理绝对无法贯彻到底

11.什么是同情和厌恶原理

12.这与其说是实在的原理,不如说是对一切原理的否定

13.厌恶原理的信徒有何种情感

14.就是非标准而形成的各种理论体系皆可归结为该原理

15.该原理往往会和功利原理相符

16.该原理最易失之严苛

17.然而在某些场合失之宽纵

18.什么是神学原理?它不是一项独立的原理

第三章 快乐和痛苦的四种约束力或四种来源

第四章 如何估算快乐和痛苦的值

第五章 快乐和痛苦的类型

第六章 影响敏感性的状况 第七章 一般人类行动 第八章 意图 第九章 知觉

3.什么是禁欲主义原理

4.什么人是禁欲主义原理的信徒

5.该原理在某些人那里出于哲学缘由,在另一些人那里出于宗教缘由 6.宗教狂奉行该原理的程度甚于道德家

7.该原理的哲学表现在文人雅士中间影响最大,其宗教表现则最吸引俗人粗

第十章 动机

第十一章 论人类的一般性情

第十二章 有害行动的后果

第十三章 不适于惩罚的情况

第十四章 惩罚与罪过间的比例

第十五章 一套惩罚所应有的特性

第十六章 罪过的分类

第十七章 刑法的界限

(四)作为功利主义的理论基石的----功利原理

系统的功利原理,最早是在边沁匿名发表的第一步著作《政府片论》中被提出来的,该书在形式上批判英国著名法学家布莱克斯通的《英国法律诠释》。边沁认为,布莱克斯通对法律的叙述,至多不过是说明法律的现状,实际上是在阐述的伪装下为现状辩护。而法理学的真正职能是对法律制度进行批判,目的在于求得改进。这种批判的标准只能由功利原则提供,即只能以“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为标准去判断是非。在《政府片论》中,边沁在评论布莱克斯通对法律所作的分类时指出,在法律科学中,一种自然的分类应当首先抓住那些我们称之为法律或制度的目的与行动的趋向或背离幸福的特性。法律制度之趋向或 背离幸福的性质,是最容易吸引观察者并抓住他们注意力的。任何行动中导向幸福的趋向性,就是功利.而背离幸福的倾向则是祸害。关于法律特别有所规定的行为,惟一能使人们清楚地看到自己所追求的行为的性质的方法,就是向他们指出这些行为的功利或祸害。

而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中功利原理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边沁在第一章就明确地提出什么是功利原理,他说

‚功利原理是指这样的原理:它按照者来势必增大或减少利益有关者之幸福的倾向,亦即促进或妨碍此幸福的倾向,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我说的是无论什么行动,因而不仅是私人的每项行动,而且是政府的每项措施。‛ 这里有几点需要加以说明:

一是这里的利益相关者不仅指个人,还指一般的共同体,至于二者利益的关系,如果没有个人的利益,就没有共同体的利益的存在。同时,又不能局限与个人利益,应当建立“正确理解的个人利益”,把个人利益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起码不能损害他人和社会的利益;

二是如何理解这里的幸福概念,以及它与快乐的关系,“幸福就是最大的快乐和最小的痛苦的结合” 边沁是这样定义的,‚功利是指任何客体的这样一个性质,由此,它倾向于给利益相关者带来实惠、好处、快乐、利益或幸福,或者倾向于防止利益相关者遭受损失、痛苦、祸患或不幸。如果利益相关者是一般共同体,那么就是共同体的幸福,如果是一个具体的个人,那就是这个人的幸福。‛ 三是功利原理不仅是知道私人伦理的法则,而且是政府从事实践工作、指定各项措施的原则,这就突破了私人伦理的局限,把它应用到立法、行政等领域,而后者才是边沁真正使之发挥作用的场所,他的立法理论就是以这一原理为基础的。

(五)作为功利原理的理论基石的----苦乐原理

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一书的一开始就声明:功利原理承认人始终被快乐和痛苦所支配,并且仅仅把快乐和痛苦当做旨在依靠理性和法律之手建造福乐大厦的制度的基础。他说:

‚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它们才指示我们应当干什么,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是非标准、因果联系,俱由其定夺。凡我们所行、所言、所思,无不由其支配:我们所能做的力图挣脱被支配地位的每项努力,都只会昭示和肯定这一点。一个人口头上可以声称绝不再受其支配,但实际上他照旧每时每刻对其俯首称臣。‛ 也就是说,边沁首先确认所有的人都受快乐和痛苦主宰,都有一种趋乐避苦的自然天性,由此得出了他的功利原理,即一种评判人的所有行为的标准。一种行为是否合理,关键在于看它是否导致了人的快乐或幸福。于是,功利主义内在地包含了快乐主义,因为功利原理说到底就是快乐或幸福原理。

(说到这里,我们也许可以思考一下是否真如边沁所说的那样,人们做所有事最后的动因都是趋乐避苦的,有没有违犯这一原则的例子?)

舍己救人,边沁会说,帮助别人时你得到更大的快乐。

虔诚的动机,他说,看圣经里对天堂和地狱的描述,那就是趋利避害最好的写照,可见创造宗教的人就非常了解人类的这种心理,不然他们不会用哪种方式描述天堂和地狱。

不过有一个例子,是一个叫罗伯特诺齐克的人提出的,就是假如有一种机器可以和人相连接并且控制你的感受,让你一直保持快乐。(各种提到的快乐)没有任何痛苦和副作用,那你愿意将自己与那个机器永远的相连接么。这样你一生都在快乐中度过。为什么人们不愿意?

1缺乏自我控制和自由,失去自由将是一个很大的痛苦。

2人们不能确定到底结果如何,谁来控制电脑?这种不安全感。也是痛苦的来源。

对快乐的论述古已有之,而边沁的不同之处在于从感觉经验出发,对快乐进行分类计算,建立了他苦乐原理。他的快乐是从经验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并对快乐进行了归类。

边沁认为快乐和痛苦通常有四种可辨认的来源,它们分别是自然的、政治的、道德的和宗教的。而且每一种来源的痛苦和快乐都能对法律和行为规则产生约束力。自然的约束力来自寻常的自然过程,既没有人为的干预,也没有最高存在的非凡介入;政治的约束力来自代表一个国家机关行使权力意志的人控制;道德的约束力来自共同体内某个人的自发意向,没有任何已确立或者共同商定的规则的根据,亦称为俗众的约束力;宗教的约束力则来自最高的存在,无论是在现世还是在来时所产生的力量。在四中约束力中,自然约束力是政治和道德约束力的基础,而宗教的约束力如果是在现世对人的苦乐产生影响,那么也要通过自然约束力起作用。可见快乐和痛苦可以因为人类生活中的各种力量而产生,这些都是可以观察和体验到的,除了宗教约束力对人的来世的影响。苦乐可以有不同的来源,性质上都是相同的,只有量上的不同,正因为如此,它们可以进行比较和估算。

对快乐和痛苦的估算要考虑到七个方面的情况①强度②持续性③其确定性和不确定性④其邻近或偏远⑤其丰度,指随同感觉而来的可能性即乐有乐随之,苦有苦随之⑥其纯度,指相反感觉不随之而来的可能性,即苦不随乐至,乐不随苦生。⑦广度,即苦乐可以影响的人数。其中强度和持续时间这两个指标最重要。

对单独一个人来说,一项快乐或痛苦的值多大多小,他认为依据这项快乐的强度、持续时间、确定性或不确定性、邻近或偏远这四种情况来确 定。也就是说,要估算一项快乐或痛苦的值,我们需要考虑它的强度、持续的时间长短、确定性或不确定性,以及它的邻近或偏远。这里所谓的邻近与偏远是指快乐或痛苦的发生在时间上的远近。这是在估算每一项快乐或痛苦的时候所要考虑的四种情况。在单独估其一项快乐或痛苦的值时,并不需要考虑后两种情况。仅仅是在估其一项行动究竟会带来多大的快乐或痛苦时,才需要把它引起的快乐或痛苦的丰度或纯度考虑进去。对一群人或一些人来说,苦乐值的大小,除了需要考虑前面六种情况以外,还需要考虑快乐或痛苦的广度。

此外,边沁把苦乐分成“简单”和“复杂”两类。他把简单快乐分为以下共计14种类型:(1)感官之乐;(2)财富之乐;(3)技能之乐;(4)和睦之乐;(5)名誉之乐;(6)权势之乐,(7)虔诚之乐;(8)仁慈之乐;(9)作恶之乐;(10)回忆之乐;(11)想像之乐;(12)期望之乐;(13)基于联系之乐;(14)解脱之乐。他同时把简单病苦分为12种类型:(1)E乏之苦;(2)感官之苦;(3)棘手之苦;(4)敌意之苦;(5)恶名之苦;(6)虔诚之苦;(7)仁慈之苦;(3)作恶之苦:(9)回忆之苦;(10)想像之苦:(11望之苦;(12)基于联系之苦。简单痛苦的第12项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初版中没有,是在1823年版中增补的。边沁自信以上列举的这些苦乐类型,是人性可感觉的若于简单苦乐的一分完整的清单。而“复杂的苦和乐”是由数种简单的苦和乐汇合而成,复杂的快乐是简单的快乐在量上的扩大,它们之间并没有质上的区别。小孩子的游戏所提供的简单快乐和诗歌所构成的复杂快乐在性质上并没有区别。

而事实上,大家认为快乐是否存在质上的区别? 似乎密尔在这点上对边沁的理论作出了修正。

边沁对快乐的分类及其计算,都是想把行为的标准建立在客观量化的基础之上,用苦乐计算的结果来决定行为的取舍,衡量行为的价值。他反对形而上的思辨,把自己的研究建立在经验分析之上。虽然对快乐的计算在一定程度上是可行的,但是在苦乐的七个特征当中,有一项即强度,却无法找到度量的方法,强度又是估算快乐的重要指标,简单快乐和复杂快乐之间的界限也是模糊的,缺乏确定性,同时,也缺乏一种衡量体系来检验这种估算的结果正确与否。尽管这样,快乐估算方法贯彻边沁整个理论体系,理解这一方法,是理解边沁的前提。

(六)最大幸福原则

边沁在阐述功利原理的时候,发觉这个名称有诸多不便之处,主要体现在“功利”一词不像幸福那么清晰的表达快乐和痛苦的概念,它也不引导我们考虑受影响的利益的数目,而这两点却是边沁功利原理的核心内容,整是因为这种表达上的却是,边沁考虑换一种提法,‚我在《片论》中使用的功用原理,是从休谟的论文中借用过来的……我和休谟的不同之处在于,他用这个词描述的是‘是什么’,我则是‘应当是什么’,那之后,佩里没有注意到,我也在用这个词,并且是在我使用这 个词的意义上来用的。我所做的就是吸收普里斯特利的概念—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不管是他本人也好,还是其他什么人,都没运用过这个概念。‛ 可是,“最大多数人”这个概念可能比“功利”还要模糊,容易给人们的理解造成一定的困难和混乱。最后边沁又将概念改为“最大幸福”原理,他思考过后,对“最大多数人”给出的最终解释是“政府在任何情况下的目的都是组成它的个体的最大幸福”。他始终没有得到一个令人满意的称谓。

由此,边沁的功利主义又称为“最大幸福原则”边沁认为,边沁认为趋乐避苦是人的本性,一切社会活动都建立在快乐和痛苦的基础之上的,这些感情是以善恶为划分标准。边沁主张的善就是一般幸福,而且每个人总是在追求自己的幸福,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就是最大幸福原则。边沁站在自由主义的立场上提出社会利益只是一种抽象,是社会成员个人利益的总和,个人利益才是具体,不能因为抽象而牺牲具体。如果个人利益都牺牲了,那就没有社会利益可言了。所以,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是以社会利益为起点,以个人利益为终点。当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有冲突时,只能按照功利原理取大舍小地实现社会利益,因为社会利益意味着更多的快乐和幸福。

此外,根据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边沁在其法律思想及其他思想上都得到了现如,立法的目的是实现“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性情的好坏取决于效果,取决于增大或减少社会幸福方面的效果。”这些主张都能够体现边沁的“最大幸福原则”。

根据这种最大的原则,将会如何,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两个人A和B。A比B的效用大,那为了增加这种最大幸福,大家应该把所有书都给A。这好像涉及到了分配的问题。同时让我联想到过去我在经济学中学到的一个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就是指。。

由此功利原则似乎仍然合理,因为人们不可能把所有的东西都给同一个人A。

那现在我们来聊另外一种情况,如果,一个穷人很可怜,一个富人很有钱,那么根据功利原则我们应该如何。拿到两人的效用平等为止。

这是功利原则带来的财富分配问题上的问题,这是一种向下分配的原则。这样就对富人造成了一种巨大的冲击,想象,假如你是那个富人,你愿意这样么?事实说明很多富人,宁愿把财富毁掉也不愿意分给那些穷人。

这样我们是不是陷入了某种悖论?遵循功利原则之后,将减少社会的最大幸福。富人会降低积极性,那么最大幸福就会减少。这是个有趣的问题,后来也有不少人在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

(七)自然主义思想 边沁在早于达尔文(1809-1882)半个世纪前就写下了他的准则,并以人类生存的需要为基础,他认为这种趋利避害的原则,有一个自然的生物基础。尽管前面我们提到他认为快乐和痛苦有政治、宗教、道德等来源,不过他认为其实这些都是次要的。物质上的,作为政治,道德和宗教的基础也包含在其中。

他还提出,人们会被功利原则所束缚,就像自然法则会无意识的束缚人的身躯一样,当我们对于行为的解释与效用原则不符时,我们也会感受到这种束缚。

他在《经纪人的心理学》中提到:

‚如果我们没有遵守功利主义,人们就不能继续存在了,及时不在几天或者几周之内,但在几个月内,我们会需要它‛ 也就是说,功利主义表达了我们作为生物的客观利益。

以上是一些关于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也许边沁是这样一位思想家,即使再他死去的一天,也没有一个人会完全地被他说服,但是他存在的价值不容忽视。在功利主义上,他吸引你去了解这种观点,并且最终你会给它加上一些限制,因为边沁的理论也许超越了某种限度,如果人们一直试图去发展和修正这种理论,你将会看到它的巨大影响和作用。

(八)对边沁功利的阐发和修正

1密尔的发展与修正

2密尔之后西方伦理学家对功利主义的继续阐发和修正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的现代新功利主义伦理学得到全面发展。主要的新功利主义伦理学家,除了英国哲学家威廉斯,还有在英国受教育后迁居美国或澳大利亚的哲学家如麦金泰尔、斯马特等人;也有纯粹土生土长的美国人布兰待、罗尔斯。这些学者理论修正的出发点或者理论批判的对象,都是英国古典功利主义即边沁功利主义理论。这一时期西方伦理学界对边沁传统功利主义的阐发、修正和补充,主要采取了行为功利主义、准则功利主义和社会契约功利主义这三种形式。1行为功利主义

行为功利主义与传统功利主义有最直接的继承关系。边沁的古典功利主义理论是行为功利主义的早期形式,密尔的理论是带有某些准则功利主义特点的行为功利主义,西季威克的理论则是典型的行为功利主义理论,在西季威克之后的伦理学家如摩尔等人都遵从行为功利主义的方向。秉承传统功利主义的基本主张,行为功利主义坚持用行为的最后的实际效果来评价行为的道德价值;但又在一定程度上接受了元伦理学派的批评,采纳非认识主义的立场来分析道德行为,不再把道德看成是与人的情感和态度无关的纯理性的功利计算。这样,行为功利主义便使自己成为从古典功利主义向现代功利主义过渡的第一个环节。行为功利主义最著名的代表是斯马持,其代表作是《功利主义伦理学体系概述》。在这本书中,斯马持 重申了传统功利主义的两大基本原则,即效果论原则和最大幸福原则,并根据反对者的批评对上述两太原则做了某些修正和补亢。2准则功利主义

准则功利主义不赞成行为功利主义把对效果的可能性的理性计算作为行为选择的惟一依据,而主张合理吸收义务论和元伦理学的某些积极成果,来弥补传统功利主义的不足,并建立适合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活的道德规范体系。推则功利主义的代表人物主要有美国的布兰特,他在1959年出版的《伦理学理论》一书中较早地对行为功利主义和准则功利主义做了区分,后又在1979年出版的《善与正当的理论》一书中系统地阐述了准则功利主义的基本主张。

3.社会契约功利主义

准则功利主义为了摆脱传统功利主义的困难而援引义务论的积极成果并取得了实际的成效,但是准则功利主义尚未能彻底解决功利追求与道德义务的统一问题。于是便出现了一种试图从契约义务论出发来解决这一难题的理论倾向,其代表人物就是罗尔斯,其代表作就是1971年出版的《正义论》。

此外,功利主义在现代的影响还表现在实际道德生活方面,这一点,我们从英国、美国的职业或部门伦理学的研究中可以看出来。例如生命伦理学的研究,一些人肯定节育和人工流产的道德性,就是认为这些措施符合“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有的人反对试管婴儿、无性繁殖,其理由也是这些做法将会带来不利于人类社会生活的灾难性后果,等等。所以,直到20世纪60年代,一些伦理学家仍然指出:时至今日,带有相当传统性的功利主义不是没有它的辩护人的。

篇2:边沁功利主义思想分析

边沁功利主义思想深受快乐主义、哲学经验论、英国情感论的影响, 继承西方哲学、伦理学思想。

(一) 快乐主义学说的影响。

古希腊时代的快乐学说是功利主义思想的源头之一。德谟克利特说:“快乐与不适构成了应该做或不应该做某事的标准”。[1]“苏格拉底认为, 给人带来快乐的就是善的, 给人带来痛苦的就是恶的。这也就把对行为道德判断是非的标准归到了人的内心体验。古希腊的伊壁鸠鲁学派体现着快乐主义的传统。伊壁鸠鲁学派认为:“我们认为幸福生活是我们天生最高的善, 我们的一切取舍都从快乐出发, 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得到快乐, 而以感触为标准来判断一切的善。”[2]这些思想都具有很强的功利主义色彩, 为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 经验论传统的沿袭。

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继承了以培根、洛克为代表的近代英国感性经验论传统。哲学经验论主张, 知识都来自经验, 而经验源于人的感官印象。英国现代实验科学的始祖培根为功利主义建立经验主义感觉论的人性论奠定了基础。洛克反对理性主义的天赋道德的原则, 提出著名的“白板论”, 认为经验是建立道德标准唯一的来源。“事物之所以有善恶之分, 只是就其苦乐的关系而言。所谓善只是能引起快乐减少痛苦的东西[所谓恶就是能产生痛苦减少快乐的东西“。[1]边沁的功利主义在继承经验论的基础上, 认为人的行为是否带来快乐的体验, 是行为是否具有道德性的标准。

(三) 英国情感论学派的影响。

英国情感论学派认为自私和仁爱是人性的两种倾向, 并由此出发解释道德行为和道德现象, 从而为功利主义的理论探讨设定了基本背景。哈奇逊第一次提出“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原则, 这是边沁功利主义原则的直接来源。孟德维尔认为社会道德的原动力出于人的自爱与自利本性, 这也对功利主义有着较大的影响。

二、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内容

从思想结构来看, 边沁的功利主义思想主要包括:快乐的功利原则、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原则、道德评价的效果主义。

(一) 快乐的功利原则。

边沁认为解决社会问题的关键是找到人性的一般规律。而这个规律就是人的趋乐避苦性。既然人性是趋乐避苦的, 那么快乐与痛苦也就成了人们行为的主宰。他在《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第一章的开篇中就讲到, “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位主公———快乐和痛苦———的主宰之下。只有他们才指示我们应该干什么, 决定我们将要干什么。“。[3]由此可见, 快乐与痛苦成了人们的行为取向, 人们应该做的就是能给人带来快乐的事, 而人们不应该做的是给人带来痛苦的事。边沁认为, 功利是指事物能给人带来快乐、好处或者防止人遭受痛苦的性质。功利原则的原理是这样:他按照势必增大或减小利益有关者之幸福的倾向, 亦即促进或阻碍这种幸福的倾向, 来赞成或非难任何一项行动。无论是什么行动, 不仅是私人的每项行动, 而且是政府的每项措施。[3]边沁认为功利主义原理是不需要证明的, 并且人的一生在绝大多数场合都在践行着此原理。功利主义不仅是人们行为的动机, 是判断人们行为善恶的标准, 而且还是政治法律的基础与原则。

(二) 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原则。

既然快乐与痛苦是人类的主宰, 人们对一项行动持赞成或者谴责的态度以此行动增大或减小利益相关者幸福的倾向为标准。那么如何确定一项行动到底是给人们带来快乐还是痛苦呢?边沁提到了快乐的演算问题。

他对快乐和痛苦进行了分类, 快乐可以分为14种, 其中包括感官的快乐、获得财富的快乐、和睦的快乐、权力的快乐等。痛苦可以分为感官的痛苦、贫穷的痛苦、不和的痛苦等12种。他认为不同种类的快乐与痛苦只有数量的差别, 却没有性质的差别, 是可以计算的。计算快乐与痛苦的值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强度、持续时间、确定性与否、临近或偏远、丰度与纯度以及广度。边沁追求的是与一项行动有关的利益相关者的最大幸福, 他对共同体的利益进行了化约, 认为其就是若干成员利益相加的总和。所以, 要想理解什么是共同体的利益, 必须先弄清楚什么是个人利益。因此, 在进行快乐演算时, 首先计算出该项行动对一个人造成的苦乐值。如果快乐的值大, 那么这项行动对此人带来好的倾向。反之, 则带来坏的倾向。对于共同体而言, 首先确定共同体的总人数, 对每个人都要进行一下苦乐计算, 把计算出的每个人快乐的值与痛苦的值分别相加, 比较快乐的总值与痛苦的总值的大小, 从而得出此项行动对共同体而言带来的是善的倾向还是恶的倾向。通过计算可以看出每项行动给人们带来的苦乐值, 从而追求最大的快乐, 采取能给人们带来最大快乐值的行动。边沁提到对于共同体而言, “最大多数的最大幸福是正确与错误的衡量标准”。[4]政府部门制定政策或者立法部门制定法律都要满足“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的原则。这条原则不仅是边沁的政治理想, 同时也指导着边沁的政治改革实践。

(三) 道德评价的效果主义。

边沁认为判断一项行为是不是道德是根据行为的效果而不是动机。动机是中性的, 不存在常好或者常坏的动机。动机的善恶是要根据行为在每一个具体情形所产生的效果来判断。动机之所以是善的, 是因为它具有产生快乐或者阻止痛苦的趋势。反之, 动机则是恶的。边沁不是仅在意识形态领域探讨动机的善恶, 而是根据行为所产生的效果来判断, 为行为道德性的判断提出了客观的标准。

三、对边沁功利主义思想的评价

(一) 关于快乐的质与量。

边沁的苦乐计算法为分析人的行为提供了客观的标准,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然而, 边沁认为快乐只有数量而没有性质的差别。他认为儿童玩大头针的快乐与读一篇诗歌的快乐是一样的。这种只考虑快乐的数量, 而不对不同性质以及不同层次的快乐作出区分的做法, 显然是错误的。之后的密尔, 对边沁的理论进行了批判继承。密尔认为快乐不仅在量上, 而且在质上存在不同, 不同种类的快乐是存在优劣的区分的。密尔在《功利主义》一书中写到:我们估计一切其他事物的价值的时候, 都把品质与分量同加考虑[偏偏以为快乐只按数量估价, 这就未免荒谬了。[5]他认为, 理性的快乐要比感官的快乐更有价值。高等心能的人追求精神的快乐, 而低等心能的人追求肉体的快乐。追求肉体快乐的人易得到满足, 而追求精神快乐的人往往觉得不满足。从密尔对快乐的认识来看, 快乐可以分为两种, 即肉体层次的快乐和精神层次的快乐, 精神层次的快乐相比肉体层次的快乐是更高层次的快乐。但是边沁没有对快乐的性质与层次进行区分, 这恰恰是边沁的局限性所在。

(二) 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原则与少数人利益的维护问题。

边沁强调最大多数人最大的幸福, 把其作为政府政策以及立法的根本原则。多数人的利益在量上多于少数人的利益, 按照功利原理, 多数人的利益理应得到维护。但是, 多数人的利益一定就是合理的吗?少数人的利益只是因为其利益主体占少数, 而得不到维护吗?社群主义代表人物、哈佛大学教授桑德尔在《公正:该如何是好》的公开课讲到了电车转轨难题。电车正在轨道上以每小时60英里的速度飞速行驶, 司机突然发现在轨道的尽头有五个工人正在施工。司机想把车停下来, 但是刹车系统已经坏了。如果按既定轨道继续前进, 五名工人必定死亡, 这是确信无疑的。司机发现在既定轨道旁有一条侧轨, 而且在侧轨的尽头只有一个工人在施工, 并且电车的方向盘没有坏。司机是否该转轨, 司机应该如何抉择?是沿既定轨道牺牲五名工人, 而是转向侧轨只是牺牲一名工人呢?按照边沁功利主义的原则牺牲五名工人的痛苦要大于牺牲一名工人的痛苦, 因而司机应该选择转向侧轨。但是, 那一名工人只是因为他在数量上占少数, 他的生命权就该得到忽视吗?这就表明一个问题, 在保障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时, 少数人的利益如何保障。边沁所讲的“最大多数人最大幸福”原则的实现有时往往是以牺牲少数人的利益为代价的。并且, 多数人的利益也不一定就具有合理性, 在政治生活中也会出现多数人暴政的现象。

(三) 有关动机与效果。

边沁认为以效果而不是动机作为判断行为是否道德的标准。如果不从效果反观动机, 动机只是停留在意识形态领域。因此, 边沁的道德评价的效果主义比道德理想主义更具理性。然而, 边沁没有看到动机与效果的辩证关系, 甚至割裂了二者之间的联系。他片面强调行为的善恶只是由效果单反面决定, 忽视了动机的相对独立性。这样道德会在实践中异化为谋求个人功利最大化的工具, 把个人功利作为道德实践的唯一动力。而且, 作为评判行为效果的是人的快乐与痛苦, 快乐与痛苦是一种内心体验, 我们根本无法计算出二者的具体值。因此我们要对边沁的道德评价的效果主义保持扬弃的态度, 在评价行为的善恶问题上, 我们要坚持行为的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 既要看行为后果, 也要从行为效果反观行为动机。

参考文献

[1]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 (上卷) [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64

[2]北京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史教研室编译.古希腊罗马哲学[M].北京:三联书店, 1957, 367

[3] (英) 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0

[4] (英) 边沁.政府片伦[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7

[5] (英) 密尔.功利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57

[6]徐大同.西方政治思想史[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5

篇3:边沁和密尔功利主义的比较分析

摘要:文章概述了功利主义的形成发展过程,主要从密尔对边沁功利主义的修正,即快乐主义和幸福主义,功利原则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道德的外部制裁和内部制裁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并简述了密尔在正义方面对于边沁功利主义的补充,通过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更加系统的了解功利主义。

关键词:边沁;密尔功利主义;比较分析

古典功利主义基本框架由边沁正式确立。他继承历史上功利主义的传统,他承认功利概念是从休谟那里得到启发的,并非其首创,最大幸福原则,是从贝卡利亚和普利斯特利的著作中发现的。边沁以功利主义为基础,提出了政治法律和社会改革的一系列思想,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密尔的功利主义是在边沁的功利主义基础上继承、修正和发展起来的,成为功利主义的集大成者。他的功利主义一书比边沁更系统、更严整地对功利主义进行了论述,标志着功利主义伦理思想发展的鼎盛时期,密尔在捍卫边沁功利主义的基础上,对边沁的功利主义进行了修正和发展。密尔对边沁功利主义的修正主要是从三个方面着手的:一是由快乐主义向幸福主义的转变;二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三是道德制裁。

一、快乐主义和幸福主义

边沁以苦乐原理作为其伦理理论的基石,确立了苦乐在人的行为中的支配地位。在他的《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开篇,就声明这一点;“自然把人类置于两个至上的主人——苦与乐的统治之下。只有它们两个才能够指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决定我们将要怎样做。”这种对苦乐的强调也导致了效果论,或称为后果论,即将行为的效果决定行为的善恶,而不是行为的动机。边沁这种完全以行为结果是否达到目的为判断行为正误的标准,只注重行为效果、不考虑行为动机给他的道德理论带来了局限性。

为了回应批评者的攻击,密尔必须对快乐主义的这种理论作出必要的修正。他提出,快乐不仅有量上的区别,也有质上的区别。他认为人不仅有感官上的快乐,而且还有精神上的追求,人具有动物所不具有的比嗜欲更高的心能。由此他认为快乐分为高级的快乐和低级的快乐。

以幸福主义理论来修正边沁的快乐主义学说,应当说是密尔对功利主义伦理学说最著名的修正。密尔所受的希腊古典人文精神(尤其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的熏陶使他不可能完全接受边沁纯粹的快乐主义,并使他最终在思想上产生两个重要的转折:其一,不再将快乐主义当作生活的目标,而把快乐以外的目的作为生活的目标,这表明他已经意识到快乐主义的悖论和局限性;其二,把个人的内心修养当做人类幸福的首要条件之一,不再把外部条件的安排和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训练看作唯一的重要因素,感情的培养成为其伦理和哲学的信念。这标志着密尔开始由外在向内在作理论的挖掘,他对快乐的质和量做了区分,提出内涵广泛的幸福概念作为理论的基础,并在幸福概念的基础上对功利主义理论做出了理论的论证。

二、功利原则和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

边沁在苦乐的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功利原则,功利概念并非他首创,而是他从休谟那里得到启发的,至于最大幸福原则,他又将著作权归于贝卡利亚和普利斯特利。这样看来,功利原则和最大幸福原则,功利主义伦理学的核心概念都是从英国伦理学传统中“借用”而来的。边沁的功利主义是以个人的苦乐感受、个人的利益为出发点,在这个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边沁始终将个人的快乐、幸福、利益摆在一个相当的高度,以合理的利己主义为背景,提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边沁认为,合乎道德的行为,不过是使个人快乐的总和超过痛苦的总和的行为,如果行为中痛苦为零,就是最大幸福,多数人都获得这种幸福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根据快乐使人幸福出发,密尔将快乐看作道德标准,这就需要最大程度的使全人类得到快乐。也就是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与边沁相比较,密尔的功利原则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密尔持有的功利主义道德观认为,在相信人们得到幸福的信念下,能够为别人作出自我牺牲的行为,都是值得赞美的。而且密尔认为普遍幸福比个人幸福更值得追求。他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准则,这其中已经包含了利他主义的因素,是功利主义的一个巨大进步,也是对于功利主义的极端利己主义的补救。

但是密尔功利主义者又认为,虽然他们赞美自我牺牲,但是,做不能增加幸福总量或没有增加这个总量的趋势的自我牺牲,是徒然浪费的。这样又使这个理论回到了功利主义的原点,也正体现了密尔所捍卫的功利主义理论的基本特质和实质内涵。

三、道德外部制裁和道德内部制裁

为了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边沁强调道德制裁,并提出了四种制裁:自然制裁、政治制裁、道德制裁、宗教制裁。但是边沁的制裁具有外在性的特点,他忽视了人们内心的道德意识和道德感情,密尔指出,作为一种伦理学理论来说,单是依靠外在制裁是不够的,对于原本就未曾被这一伦理体系所掌握的人来说,外在制裁力就只能以一种强迫人遵从的方式起作用。因此还应当向人的内在挖掘,从人的心理要求和人的社会成长中找到遵循功利原则的义务性的最终推动和根本来源,从自我教育、社会感情的培养中探寻功利主义道德发生作用的社会推动因素。这些是边沁体系所缺乏的,却正是密尔良心论的主旨。

密尔认为,只有良心才能够为功利主义提供其义务性的根本来源,提供其准则性的最终动力。密尔认为,功利主义伦理学的良心观不全同于直觉主义的良心观,也不尽同于义务论的良心内涵。从功利主义经验论的立场看,良心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情感,。良心是一种伴随违反义务而起的相当强烈的痛苦,它就像是阻碍做出违反伦理标准的行为的一道屏障,一旦人们冲破这道屏障,作出违反伦理标准的事,这种感情就变成了悔恨而重现于心上。而且在德行修养程度上越高的人,违反良心所伴随的痛苦就越强烈,这种感情是构成良心的基本成分。对于本身不具有社会情感的人来说,功利主义所说的良心是没有约束力的,但是如果这些人不具有功利主义所谓的良心,他实际上也不可能为任何别的道德原理提供的内在的制裁所约束,所以只能通过间接的外部制裁力的约束使他遵守道德要求。所以密尔主张将内在的良心制裁和外在的制裁结合起来,实现功利主义原则的有效的约束力。

四、密尔在正义方面对边沁功利主义的补充

从正义角度提出的诘难,是功利主义理论面临的最大挑战。密尔明确认识到这一点,他指出,在思想史中一切时代,使人不容易接受功利或幸福为是非标准这个学说的最大阻碍之一,就是由公道观念而来。”正义原则与功利原则的冲突的实质是:功利原则所提出的最大化幸福的主张,不能圆满地解决如何在不同的人们中间分配幸福的问题,而且贯彻最大化的要求往往会导致违反正义原则的后果。坚持正义原则的人认为,正义原则具有对功利原则的优先性,而功利主义则否认这一点。

就其实质而言,密尔对于正义的观点是从社会总体的安全和利益角度考虑的,他没有完全回应批评者认为功利主义忽视、甚至允许牺牲少数人的权利和利益以换取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指责。这是古典功利主义理论最易受攻击之处,也是现代功利主义理论论争中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

五、小结

通过用比较的方法对边沁和密尔功利主义的分析,可以看出,密尔是在边沁功利主义的基础上进行和修正和发展,从而使功利主义更加完善,内涵也更加丰富。功利主义的内涵与市场经济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它肯定了个人的正当的、合理的利益,强调了人的主体性地位,提升了个人的快乐、幸福和利益的价值,具有市場经济下的道德的现实性和功利性。在如今市场经济的背景之下,为了探寻功利主义的现实意义和出路,准则功利主义、合理利己主义和理性功利主义等这些理论都被许多学者热切关注和探讨。尽管学术界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从来没有停止过,但是对功利主义的积极方面应该加以肯定,我们要对功利主义进行扬弃,吸其精华,去其糟粕。(作者单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参考文献:

[1]宋希仁.西方伦理思想史[M](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罗素.西方哲学史[M](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篇4:边沁功利主义评析

关键词:功利主义,伦理学,快乐幸福

1 伦理学、功利主义的内涵

伦理学是关于道德的科学,又称道德学、道德哲学。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最先赋予其伦理和德行的含义,所著《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为西方最早的伦理学专著。在中国古代没有使用伦理学一词,19世纪后才广泛使用。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为研究对象,不仅包括道德意识现象(如个人的道德情感等),而且包括道德活动现象(如道德行为等)以及道德规范现象等。伦理学将道德现象从人类活动中区分开来,探讨道德的本质、起源和发展,道德水平同物质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道德的最高原则和道德评价的标准,道德规范体系,道德的教育和修养,人生的意义、人的价值和生活态度等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道德与经济利益和物质生活的关系、个人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关系问题。对这些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不同的甚至相互对立的伦理学派别。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将道德作为社会历史现象加以研究,着重研究道德现象中的带有普遍性和根本性的问题,从中揭示道德的发展规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强调阶级社会中道德的阶级性及道德实践在伦理学理论中的意义。

功利主义,即效益主义是道德哲学中的一个理论。在西方功利主义思想源远流长,其渊源可追溯到晚期希腊哲学的伊壁鸠鲁派和斯多噶派[1]。到了18世纪,法国百科全书派的爱尔维修发展了功利主义思想。但这些对现实社会都没有产生什么实质性的影响。直到19世纪,英国的边沁和密尔全面阐释了功利主义及其道德理想,并渗透到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各个方面构成了19世纪以来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立法和政治改革的道德依据;更为重要的是,自19世纪后期以来,功利主义构成了现代西方社会的一种生活观、一种社会的整体价值取向、一种社会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5]。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边沁和密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米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其基本原则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2]。

2 边沁的伦理学

边沁对“功利”概念的内涵界定。什么叫“功利”?边沁认为,能够给利益有关的当事人带来快乐(或幸福、利益、好处、善良)或防止痛苦(或危害、邪恶、不幸福等)的事物特性叫做功利[3]。简言之,所谓功利就是追求快乐,避免痛苦。这也是边沁的伦理学的主要内容。

边沁的功利主义即是伦理学。因边沁功利主义思想深受快乐主义、哲学经验论、英国情感论和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的影响,是西方哲学、伦理学传统的沿袭。其的思想可以在之前的伦理学里面找到模型。比如德谟克利特说:“快乐与不适构成了‘应该做或不应该做’的事的标准”,“快乐与不适决定了有利与有害之间的界限。”[4]在这里实际上已经提出了后来的功利主义的基本命题。苏格拉底的思想中同样包含着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他认为,善不是别的,就是快乐;恶不是别的,就是痛苦。这实际上也是把快乐与痛苦看成是衡量人的行为的依据。正是上述快乐主义学说构成了边沁的功利主义的人性论基础。同时边沁功利主义思想还继承了从古希腊罗马时代到近代英国经验论传统,尤其是把霍布斯、洛克以来的感性经验论作为其哲学基础。哲学经验论主张,个人的一切知识都来自于自己的经验,经验的最终来源是人的心灵所得到的感官印象。边沁功利主义明确将作为道德标准的体验归结为快乐和痛苦,并进一步指出,判断行为是否合于道德,通过检视行为的后果是否能够最大限度地增加人的快乐或是减少痛苦来实现。

3 密尔的伦理学

密尔对功利主义的具体的看法及对边沁功利主义的完善。

第一:功利主义者以人的感觉所表现出来的快乐作为判定的基本出发点,而精神的安宁则是在此之上的更高的衡量标准,由此推导出个人从事贸易、拥有财产、政治信仰自由、表达与创新的自由是可以促进个人功利和社会总体功利的最大化的。功利主义在其流行时期是最具感召力的道德和政治学说,自由主义理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以功利主义为依托,从法国启蒙思想家到英国功利主义者都信奉人的幸福是判定伦理原则和制度的最终标准。功利主义的最大影响并不在于其伦理判定的基础,而在于它对这些伦理观的政治运用。边沁继承了英国经验论的感觉论的传统,主张从人的感性经验而不是从理性的前提来确立道德理论。在他看来,道德观念、道德原则不是来自于天赋的观念或先验的原则,而是来自于人的感性体验。这样,边沁就彻底否定了快乐在质上的差别,强调了快乐的同质性。如果快乐在量上相等,则可以获得和欣赏诗歌同样的快乐,这自然要遭到强烈的批评。

第二:密尔在这里说得很清楚,对于快乐没有进行质的区分是边功利主义的缺陷。那么,怎样才能对不同质的快乐进行区别呢?密尔诉诸一个“有资格的人”的偏好。密尔认为,如果有两种快乐,对于两种快乐都有经验的人,都对于其中的一种有断然的偏好,而不考虑道义上偏好其中任何一个的感情,那么,这一件就是更可欲的快乐。他说:“如果有两种快乐,那些够资格的可以熟知这两种快乐的人,将其中的一种远置于他们所偏好的那种之上,并且明知它附带有更大的不满足,也还是如此选择,并且不以放弃它来换任何其他种他们的本性上能够得到的巨量的快乐,相比较而言,这种质的优胜远超过量的方面,量也就成为不足道的了。”[2]

4 联系实际说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边沁和米尔都认为:人类的行为完全以快乐和痛苦为动机。米尔认为:人类行为的唯一目的是求得幸福,所以对幸福的促进就成为判断人的一切行为的标准。

功利主义的影响甚为广泛。它在法律、政治学、经济学方面更有特别显著的重要性。例如在惩罚方面,功利主义反对一报还一报的报应理论。功利主义者认为惩罚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改造罪犯或保护社会不受罪犯破坏,从而避免发生更多的犯罪行为,同时也使其他人因惧怕受到惩罚而不敢犯罪。在政治哲学上,功利主义者赞成将民主作为使政府利益与公众利益取得一致的一种方法。他们认为每个人的最大自由和其他人的同等自由是一致的。不过也有人因为强调政府利益的一面,而走向保守主义、甚至独裁主义。另一方面,也有人因相信人性本善,认为最大的幸福是来自社会的根本变革,从而走向无政府主义的共产主义,如威廉·戈德温。在经济学上,所谓边际效用分析学派如威廉姆·斯坦利·杰文斯,则是从边沁那里吸取了许多思想,所谓福利经济学是以比较爱好代替比较效用,也表现了功利主义的基本精神。在经济政策上,早期的功利主义者倾向自由贸易,反对政府干涉。后期的功利主义者由于对私人企业的社会效率失去信心,又希望政府出面干涉来纠正私人企业的弊病。在当代的讨论中,人们对伦理学语言的分析,以及对边沁的快乐计算均已失去兴趣;功利主义出现了种种修正的和复杂的形式。

功利主义的中心思想,即每个人都应该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促进幸福,并避免不幸,这看来是应予肯定的。但关键性的问题是:整个规范伦理学是否都可以根据这个简单的公式来分析。是否有超乎快乐与痛苦之外的价值值得重视。如何衡量一个人吃了巧克力之后得到的快乐比别人多、少或者一样?没有方法来计算得到利益,也就没有方法确定什麼行为是道德允许的。所以快乐利己主义在某种程度上行不通。功利主义思想的另一个缺陷在于它没有在获得的幸福中作出长期的,整体的幸福与短期的、个体的幸福的区分,而这些幸福并非一直是统一的,很多时候他们处于矛盾的、对立的状态。

5 结语

功利主义是一套倍受争议的思想。批评的人多,理解的人少。国内有一位喜爱批评经济学家的哲学教授,谈及环境污染问题时说,环境污染就是由主张功利主义的经济思想导致,现在开始注重绿色GDP,重视自然环境的价值,才可能改变这种趋势。殊不知,他在这里运用的正是典型功利主义逻辑,看重的正是环境对人的效用。用功利主义批评功利主义的情形屡见不鲜,一方面说明中国人早已和美国人一样陷入功利主义社会,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国人对功利主义思想缺乏了解和反思。应认识到伦理学与功利主义的同一性,在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上也可以以功利主义做辅导。

参考文献

[1]约翰·穆勒.功利主义[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7.

[2]林建华,范佳楠(辽宁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辽宁大连116029)论密尔对功利主义思想的修正与超越.黑龙江社会科学,2011年5期.

[3]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P290,何兆武、李约瑟译,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4]陈志坚编著.哲学简史.线装书局,2006年5月.

上一篇:干在实处的范文下一篇:生日快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