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与理学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功利与理学范文

第三讲 功利主义

开篇问题:救生艇问题

一、功利主义的定义及相关问题 1.为功利主义正名

utility n. 实用;效用;公共设施;功用adj. 实用的;通用的;有多种用途的 功利主义(Utilitarianism)也称作“效益主义”,指的是如果一个行为有助于带来合乎需要的或有意的结果,那就是道德的行为。然而“功利”二字在中文含义里带有贬意,为避免旧有的刻板印象与先入为主的观念,伦理学家近年来逐渐称呼功利主义为效益主义。

2.结果论:根据行为的结果来判断行为本身是否是正当的。其基本理论是:一种行为如有助于增进幸福,则为正确的;若导致产生和幸福相反的东西,则为错误的。幸福不仅涉及行为的当事人,也涉及受该行为影响的每一个人。

3.功利主义与伦理利己主义:

相同:都是结果论伦理学:根据行为的后果来判断行为的正确与否。

不同:伦理利己主义要求一个人总是做符合自己最大利益的行为,这样,利己主义的后果评价是对行为者个人利益的估价。

功利主义评估后果的好坏时,不是只考虑这个后果对于行动者本身的好坏,而是对于所有被这个行动影响的对象的好坏。

所谓最佳结果,是指人类社会、乃至宇宙整体善的最大化(maximization),则是指行为者利益的最大化。

4.功利主义基本原则: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Maximum Happiness)。

二、古典功利主义

主要哲学家有杰瑞米·边沁、约翰·斯图尔特·密尔等。功利主义的渊源:早在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理论之前,就有功利理论雏型的出现。西元前5世纪的亚里斯提卜(Aristippus)、前4世纪的伊比鸠鲁、中国古代的墨子及其追随者的伦理学中都存在着如何促使最大快乐的思维,他们是古人中的功利主义先驱。近代英国哲学家与伦理学家如坎伯兰(Richard Cumberland)、法兰西斯·哈奇森与大卫·休谟都有功利主义的倾向。据边沁指出,他在英国化学家约瑟夫·普利斯特里、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Claude-Adrien Helvetius)、意大利法学家贝卡里亚(Cesare Beccaria)以及休谟等的著作中都发现了功利主义的身影。

功利主义正式成为哲学系统是在18世纪末与19世纪初期,由英国哲学家兼经济学家边沁和米尔提出。英法两国功利伦理思想以英国霍布斯(公元1588---1679)、边沁(公元1748—1832)、约翰·穆勒(公元1806—1873)和法国的爱尔维修(公元1715—1771)、霍尔巴赫(公元1723—1789)为代表。

(一)边沁的功利主义

杰尼米·边沁(Jeremy Bentham,1748-1832),是系统的功利主义的创始人。他的成名作是《政府片论》(1776年),他在其中尖锐地反驳了守旧派对英国宪法的美化,揭露了这部宪法的缺陷。在他的代表作《道德与立法原理》一书中,功利主义的原则第一次得到明确的表达。边沁在实践上是激进的社会改革者,他反对君主制,提倡普选制度。他对被压迫人民抱有深切的同情心,他制定了监狱改革计划,并亲自担任典狱长实施之,他支持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的实验,还为农民创办了“节俭银行”。他既是伦理学家,又是法学家,而且是一生为新的立法而努力的活动家.在哲学上他深受洛克、哈德烈、爱尔维修等人影响,主张感觉经验是智识的最根本而又真实的基础或要素. 因此,在伦理学上边沁认为苦乐感

1 情是人性或道德的基础. 苦乐的精确计算,和道德上善恶的评价,密切相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就是一切社会道德的标准. 也是决定个人行为的方向. 这个原则,又叫功利原则. 边沁主张这种理论,是另有目的的,那就是:他把道德看作是和法律一样,只要道德理论是以科学的苦乐计算为根据,以功利原则为根据,那就可以建立一个科学的道德法典,人人都可据此成为有德的人、快乐幸福的人. 他遗留后世的著作,除《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islation,1789 )外,还有《义务论》(Deontology,1834,二卷) ,《行为的原动力》(Springs of Action )。后二书,是在边沁死后才出版的。

从基本结构上看,边沁的伦理理论可以简单地概况为:建立在快乐主义基础上的“苦乐原理”,从后果判断行为的理论框架和以合理利己主义为背景的“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原则。从范围上看,边沁的伦理思想可以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部分:个体道德理论、社会功利理论和法律调节思想。

“苦乐原理”:“自然将人类置于两个至高无上的主人的统治之下,痛苦和快乐。它们两个才能够指出我们应该做些什么,以及决定我们将要怎样做。” 《道德与立法原理绪论》(1789)

幸福是指快乐与免除痛苦;不幸福是指痛苦和丧失快乐。 苦乐的价值及其计算

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即“最大效益”)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不同于一般的伦理学说,功利主义不考虑一个人行为的动机与手段,仅考虑一个行为的结果对最大快乐值的影响。能增加最大快乐值的即是善;反之即为恶。

单对一个人本身来说,单说一种苦或乐本身,则苦乐价值的大小是依照以下各个条件决定的:

1) 它的强度intensity:即行为所带来的快乐的感受的强烈程度; 2) 它的持久性duration:即快乐感觉持续的时间的长短;

3) 它的确定性或不确定性certainty:即快乐的感觉是真实的还是虚假的;

4) 它的迫近性或遥远性(时间上的远近)propinquity:即快乐的感觉是眼前可以获得的还是更长远的时间才能得到;

以上是单独估价一种苦或乐本身时所应该注意的条件. 但是如果是为了估量任何产生苦乐的行为的趋势而研究苦乐的价值,那末,还有两个条件应该考虑进去:

5) 它的继生性fecundity,或苦乐之后随之产生同类感受的机会,也就是乐后之乐、苦后之苦。

6) 纯度(是否纯粹)purity,或者苦乐之后不产生相反感受的机会,也就是不产生乐后之苦、苦后之乐。

不过严格说来,最后这两个条件几乎不应该被看作苦或乐本身的性质,因此严格说来,它们并不计算在苦或乐的价值因素之内;它们只应被当成行为的性质,或者别的产生苦乐的事物的性质,因而只应该算在发生这种行为或事物的趋势上. 对一些人来说,苦乐价值的大小,依照七个条件来决定

7) 范围(扩展所及的人数,或itsextent,也就是苦或乐受苦乐影响的人数多少.)

2 边沁的功利主义原则:

“任何行动中导向幸福的趋向性我们称之为功利;而其中的背离的倾向则称之为祸害。”(《政府片论》)“功利原则指的是当我们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的时候,我们是看该行为是增多还是减少当事者的幸福;换句话说,,就是以该行为增进或者违反当事者的幸福为准。这里,我说的是对任何一种行为予以赞成或不赞成,因此这些行为不仅要包括个人的每一个行为,而且也要包括政府的每一种设施。”(《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

边沁理论的优点:

其一,简单明了,容易掌握,如果成立则可以使伦理学成为一门精确的、可计算的科学;

其二,具有直观上的吸引力,因为最好的后果通常是人们行为的动机和意向的重要部分。

“这既不是一个没有用处的理论,也不是新奇而无根据的理论. 在这一切说法中没有一个地方是同人类的实践不完全符合的,只要人们对自身的利益有清楚的看法.比如说,一宗财物或一块田产是有价值的,那是为什么呢?因为它能使人产生各种快乐,或者说能使人免除各种痛苦也是一样.但如所周知,这样一种财物的价值是随着一个人能享有它的时间长短、取得它有确实把握与否、以及得到它的迟早(要是能到手的话)而有所升降的. 至于一个人能从中得到的快乐的强弱,则这一点从来不曾考虑到,因为这要靠每一个特殊的人可能如何利用它来决定;而只有在他可能从中获得的快乐,或借之免去的痛苦临到眼前时,才能对这种利用予以估量. 由于同一理由,他也不会想到那些快乐的继生性和纯粹性。” 《道德与立法原理绪论》(1789)

.边沁理论的困难:

其一,实践上如何对不同的强度进行比较?一个人可以进行内在体验的比较,但不同人之间如何比较?但并非只有边沁的学说有这个困难,另外我们也许可以满足与近似的计算而不一定精确。

其二,理论上是否所有的人类价值都可以转换为快乐和痛苦的经验?如何比较不同类的快乐经验?吃巧克力和观看球赛只有量上的区分吗?有没有质的不同?

5.社会功利理论

边沁在苦乐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功利原则,从而将个体道德理论扩展到社会伦理领域。功利原理:“任何行动中导向幸福的趋向性我们称之为功利;而其中的背离的倾向则称之为祸害”。“所谓功利,意即指一种外物给当事者求福避祸的那种特性,由于这种特性,该外物就趋于产生福泽、利益、快乐、善或幸福(所有这些,在目前情况下,都是一回事),或者防止对利益攸关之当事者的祸患:痛苦、恶或不幸(这些也都是一回事)。假如这里的当事者是泛指整个社会,那么幸福就是社会的幸福;假如是具体指某一个人,那么幸福就是那个人的幸福。”

6.最大幸福原则

“凡有利益攸关的人们的最大幸福,这种幸福是人类行为(各种情况下的人类行为,特别是知性政府职权的一个或者一批官员的行为)的正确适当的目标,并且是惟一正确适当并为人们普遍欲求的目标。”他在《政府片论》中提出:“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是正确与错误的衡量标准。”

(二)穆勒的改进

穆勒(或译密尔John Stuart Mill,1806-1873)在伦理学上深受边沁功利主义的

3 影响。他进一步修正功利主义,主张快乐不仅有量的不同,还有性质的不同,道德不仅只是计算苦乐,还有不计苦乐的自我牺牲,也有一定的地位.他反对从宗教动机、从纯粹理性推演道德法则.他在1861年发表的《功利主义》一小书,是伦理学史上的一本经典著作. 此外,他还著有《论自由》1869.《论妇女的从属地位》编注其父(詹姆斯·密尔)的《人心现象的分析》,也是有关伦理学的著作.

1.快乐在质上的差异

穆勒试图通过区分快乐在质上的差异来克服边沁的困难。穆勒从两个方面分辨了快乐在质上的差异。首先,高级的快乐是所有或几乎所有对高低级快乐都有体验的人坚决选择的快乐;其次,享受高级快乐需要高级的官能,这种享受通常比低级的享受更难达到。人类的真正的幸福,要求比单纯的感受享受更多的东西,人们一方面需要低级的肉体快感,更重要的是,他们也需要文化、智力、友谊、知识和创造力,后一类事物是人类幸福不可缺少的要素。

2.从快乐主义到幸福主义

穆勒用内涵更广泛的幸福概念作为功利主义理论的基础,用幸福主义取代简单的苦乐原则。

幸福概念是穆勒理论的核心概念。在穆勒看来,幸福是一个具体的整体,也是一个多元道德概念,爱音乐、追求健康、崇尚德性、追求个体的自由发展,这些都可以作为幸福的组成部分包括在幸福之内。另外,像对金钱、名望、权势的追求,由于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因而也作为幸福的组成部分。

(三)对古典功利主义的几个反驳

其一:来自于不可实践性的反驳,难以确定一个行为给别人带来的结果。 其二:诺齐克的体验机器:如果有一个experience machine, 姑且叫做体验机器吧,它能让你去体验任何你以为真实的场景,能实现你的各种YY,前提是这些都是假的,虚幻的,你可以永远呆在里面,过一种全新的生活,你会选择去么?《无政府国家和乌托邦》1974 其三:功利最大化原则要求太高

其四:与日常道德相抵触:电车难题最早是由哲学家Philippa Foot提出的,用来批判伦理哲学中的主要理论,特别是功利主义。

三、规则功利主义

在当代的讨论中,人们对伦理学语言的分析,以及对边沁的“快乐计算”均已失去兴趣;功利主义出现了种种修正的和复杂的形式。出现了新功利主义伦理学,以澳大利亚的斯马特(1920-)、美国的布兰特和美国的罗尔斯(公元1921—)为主要代表。这一派别继承发展西方的功利主义传统,又重新强调道德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主张行为的道德价值最终必须依据最后的实际效果来评价,或者以人们的共同准则去判断,把道德行为重新纳入到一定的准则、规范之中。

1.规则功利主义与行为功利主义 行为功利主义:一个行为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在面临所有可能的行为选择中,这个行为比任何其他行为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效益。

规则功利主义:一个行为是正确的,当且仅当它是一个或一组原则所要求的,这个或这组原则,如果被普遍遵守的话,将比任何其他原则给社会带来更大的效益。

行为功利主义与规则功利主义

行为功利主义认为,正确的行为是在该情况下能够产生最大功利的行为。规则功利主义强调规则在道德中占有核心地位,规则不能因为特殊情况的需要而被

4 放弃。

行为功利主义在探讨一个行为的对或错时,会以“当下该行为”是否能产生最大效益来进行判断。 而规则功利主义则认为人们若能因为遵循某种规则而达到最大效益,则遵守规则就会是对的行为,违反规则则是错的。

单就闯红灯为例,行为功利主义可能会认为“当下”闯了红灯可以节省时间并减低怠速排放的废气,故在遇到红灯且保证不发生交通事故时应该闯红灯,如此才能达到最大效益;但若以规则功利主义来看,如果每个人能够遵守交通规则则能大大降低交通事故的发生机率,因此遵守交通规则才是合乎伦理规范的行为,我们不应该闯红灯。

再以说谎为例,行为功利主义会先计算说谎后所带来的结果是否达到最大效益,如果说了谎可以达成最大效益,则当下的说谎行为是可以接受的,例如:对歹徒说谎最后使他被捕。但若以规则功利主义来分析,如果人们都无法诚实的据实以告,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会充满猜疑,最终人们会不信任彼此,故无法达到最大效益,因此诚实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规则,说谎是不符合伦理规范的。

2.规则功利主义的论证

规则功利主义可以避免行动功利主义的几个困难:

其一,从实践的角度看,我们的行动只是遵守某些既定规则,不需要在每次行动之前都做复杂的计算;

其二,规则功利主义为人们的日常道德原则(不说谎、不谋杀、守承诺等)提供了说明。

3.反对规则功利主义的论证

但是,批评者仍然指出了规则功利主义的存在问题:

其一,规则功利主义的立场不稳定,有可能走向某种形式的规则崇拜,从而更像义务论;也有可能走向行为功利主义的立场。

规则崇拜的意思是,这种理论可能最终是依据行动的规则而不是行动的后果来做出道德结论的;走向行为功利主义指的是,如果规则功利主义必须坚持后果的最优化原则,那么,规则功利主义在实践上是等价于行为功利主义的。

其二,规则功利主义理论上不一致,某些最大化了功利的行为在道德上可能是错误的,因此规则功利主义与功利主义的核心概念不相容。如,邪恶警长的例子。

四、对功利主义的总体评价

1.消极责任(negative responsibility)责任问题

由于功利主义在乎是否能实现最佳结果,因此谁是行为的执行者并不重要。如果行为者能直接或间接影响行为的结果,则无论他居于何种地位,他都有为此负责,这就是所谓的消极责任。也就是说,如果一个人对一个时间结果的产生有责任,则不论他允许它发生或者是因为无法阻止而造成它的发生,他对此事的责任和他亲自促成的情形一样。

Bernard Williams称这种不是由行为者主动促成、却是因他而造成的责任为“消极责任”,为了批评功利主义这种消极责任的谬误,威廉姆斯举例阐明其论点。

Jim 到南美洲的小镇旅游,正好碰上20名反抗政府的印第安人将被处以死刑。负责执行的队长叫佩德罗,他给吉姆一个救人的机会,他表示,如果吉姆帮他枪毙其中一个人,其他19个人都可以被无罪释放;当然如果吉姆不愿意这样做,他对把所有20个人都杀掉。

5 按照功利主义,吉姆如果拒绝杀一个人,等于他默许这二十个人的死亡,他因此而负有道德责任。但威廉姆斯认为,这种说法是荒谬的。

2.简化

功利主义另一个被批评的重点就是它过于简化,因为功利主义将行为结果的最大化,视为惟一相关于决定行为对错的指标。

功利主义将其他的道德考量,如正义或遵守诺言等,视为和行为的对错无关,但是这和我们一般的道德直觉有所抵触。

规则功利主义企图证明其他道德考量,但其精神反而更接近于义务论,所以,我们似乎没有理由相信,功利原则可以解释正义、遵守诺言等道德考量。

事实上,功利主义的简化有可能造成更严重的问题。许多哲学家已经注意到,一些我们通常视为不道德甚至邪恶的制度,在功利主义的观点下能够被证明。譬如种族歧视、奴隶制度等,只要多数人所得到的利益,超过少数人所承受的折磨,则少数无辜者所受到的惩罚或不公平的待遇都是应当的。

功利主义的简化还会产生另一种违反一般道德的结果,那就是:没有一个行为是道德上无关的行为,因为每一个行为都可以或多或少对整体效益有所贡献。比如说,按照功利主义的主张,我们平时的休闲娱乐也变成一种道德上错误的行为,因为我们休闲的时候,永远有机会去从事别的行为,而可以因此提升整体效益。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承认有些行为和道德无关,比如:休闲娱乐,看电影还是看球赛等,但是在功利主义的解释下,任何一个行为选择不是对就是错,因为它不是提升最大效益就是没有提升最大效益,而这个结论显然是我们不容易接受的。

3.分配的正义

功利主义“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不只是重视效益的最大化,同时也顾及分配的问题,是最大多数人得到幸福。但是“幸福”和“数量”根本是两回事,这里蕴含着两个原则:一个是“提升最大幸福”,另一个是“最多数人得到幸福”,前者是效益原则,后者则是分配原则。这两个原则并非完全一致。比如,同样条件下两个行为导致的结果:有十二个人受益,每一个人分配到四单位的效益,而另一个行为使八个人受益,每一个人分配到八个单位的效益。我们应该从事哪一个行为呢?

参考书: 1.边沁:《道德与立法原理导论》 2.穆勒:《功利主义》 思考题:

1.分析功利主义与伦理利己主义有何异同? 2.古典功利主义学说有哪些问题?

3.分析行为功利主义和规则功利主义的异同,并评价规则功利主义的优点与局限性。

第二篇:我喜欢这个功利的世界散文

总是听到有人说,现在这个世界太功利了。但是,功利点不好吗?因为它承认每个人的努力。

前几天看了薛之谦上《吐槽大会》的视频。令我印象很深刻的事,薛之谦在分享给大家的两句话。

第一句话是,在这个时代,根本就没有怀才不遇。

第二句话是,红,就一定要红的有尊严,因为这不是80年代,不会有一个伟大的诗人在马路边上修轮胎,一修就是一辈子,根本就没有人发现他。你只需要在修轮胎的时候,发一个朋友圈,你的朋友就会知道,你是一个伟大的诗人,然后再把你介绍给世人,这个世界上的自媒体,已经足够承载任何一种形式的才华,但关键是你必须真的具备才华。所以,请你一定要强大自己,不要走歪门邪道。

没错,这个社会已经强大到足够承载任何一种形式的才华。但,你要真的有才华。

这,就是这个功利的世界。只要你足够努力,足够有才华,这个世界总会张开双手接纳你。

前两天,我从工作了两年的地方辞职。不是因为什么,只是因为不甘心在家乡这个小地方混日子而已。

25岁的我,太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不甘心平平淡淡的过着,总是想要在还能折腾的年纪使劲折腾。

但因为一些原因,让我不能不放弃这个想法。

后来冷静的想了一下,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不甘心,那就让自己变得强大,优秀。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这个世界,从不会辜负每一个努力拼搏的人。

小A原本是一个美丽的女人。一次突如其来的车祸,让她的余生只能在轮椅上度过。可是,她没有自暴自弃,没有因此一蹶不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看到了隔壁邻居家的女孩在做直播,她觉得很有趣 ,虽然身体有缺陷,但偏偏拥有了一副好嗓子。

这可能就是别人常说的,上帝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会为你开一扇窗。

第一次开直播。她特别的忐忑,害怕失败,更怕因为自己的身体缺陷被人歧视。

一次直播下来后,很多人因为她在直播中唱歌好听,去关注她,甚至成为好朋友。慢慢的,小A喜欢上了直播。她觉得,直播能够让更多的人认识她,让她的生活变得丰富,才华得到展现。

有些人可能会说,这个世界是很功利的。

功利吗?确实,但是我很爱它。只要你有才华,这个社会事从来不缺载体的。

第三篇:从功利主义中看基督教传播

一、基督教与功利主义

功利主义有广义、狭义的分界。广义上的功利主义强调的是功利价值、以功利为衡量事物价值尺度的价值观。而狭义上的功利主义是指以边沁的功利主义学说“功利主义认为人应该做出能‘达到最大善’的行为,所谓最大善的计算则必须依靠此行为所涉及的每个个体之苦乐感觉的总和,其中每个个体都被视为具相同份量,且快乐与痛苦是能够换算的,痛苦仅是‘负的快乐’。”[1]

那功利主义究竟和基督教有什么关系呢?基督教强调的是心灵自身的净化,也就是通过人与神的接触、忏悔来寻求心灵的慰藉与快乐,如果按照边沁的理解功利主义内涵“幸福最大化”,在追求幸福这一点上与宗教理念是不谋而合的,也就是说这样的慰藉与快乐也可以算是功利主义的一部分,那更不用说那些因为畏惧末日审判或是犯罪过后期望得到宽恕的人,这样的相信更是功利主义的部分。而且在《圣经·约伯记》中也体现出神早已预示到这一切,耶和华在天上临朝,上帝的众子侍立在旁,撒旦也在其中。耶和华提及他的忠仆约伯,说道“地上再没有人像他完全正直,敬畏神,远离恶事”①。撒旦却就约伯的忠诚向上帝挑战,指控约伯只为了物质利益才事奉上帝。上帝若容许他把约伯所拥有的一切都夺去,约伯必定会舍弃忠诚。撒旦就是因为看穿了多数信徒对于物质的追求,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向上帝提出了质疑。虽然最后约伯依然对上帝保持了忠诚,但是凡是出现在《圣经》中的必有其道理,而撒旦所说的有其存在的价值,也充分体现出了其实在基督教信徒中,依然有着大量的因为追求功利而信奉神的人,约伯的忠诚就是为了警示不诚心信奉的世人。“神迹”或“特殊的感应”对民众皈依基督教信仰具有催化作用。[3]它只能影响人们去开始相信基督教,但这种相信很快就会因为困难而动摇。例如《圣经》的《出埃及记》中提到摩西带领以色列人民走出埃及,以色列人在开始是真心的信奉上帝还是因为畏惧上帝所降下的神迹才跟随摩西?他们当初就是希望跟随摩西出埃及后能得到更好的生活,但却一一违背上帝戒律,而当遇到生存问题时就第一时间质疑耶和华,这不是典型功利主义的特征吗?

所以,只有那些得到神的感召,通过灵与上帝沟通的人才是真正的信奉上帝的人,而那些出于任何目的,不管心灵上的慰藉或者是物质上的追求,去信奉上帝的行为,都是与基督背道而驰,但当今社会却拥有大量的这类人,而又正是因为存在这样一批人,在宗教的传播上就应该采用与以往不同的方式。

二、基督教传播中的功利主义

如果说功利主义直接体现在基督教文化中,这确实很难找到任何的论据支撑,但是却不能排除基督教在传播手段中没有碰触到功利主义的范畴,或有目的性地针对特定人群的需求来传教。从民众最初接触基督教信仰的动机与途径来看,大多数人是在生活或生命处于危机或困境之下开始接触基督教信仰的,可以说,基督教信仰最初是作为“逃遁的武器”为信仰者所选择和使用。[4]例如,许多留学生到了海外,总会有牧师主动上门关照,给予心理辅导,邀请其参与教会活动,甚至提供食物,住宿等帮助,让留学生们开始接触基督教,从而传播 ①《圣经》中约伯记:1:8 教义,让留学生们开始信教。西方很多传教士在传教的时候就利用了留学生的特点——内心的寂寞空虚,留学生需要内心慰藉,传教者就利用这些“内心慰藉”去达到传教的目的,去完成自己心中所谓的“使命感”,获取内心的满足与受人尊重的快乐。双方都带着目的地去完成各自心中的需求,从而基督教也在不知不觉中通过了功利主义完成了传播。

在基督传播的过程中,功利主义是最须要避免的,也是最难以避免的,因为大多数人选择继续笃信基督的动力,要么就是与神的真实交流(绝大多数人并不是如此),要么就是带有目的性的功利,或许是心灵的慰藉,也或许是物质的追求,但不管怎么样,没有这份功利的动力,就没有持之以恒的坚持。所以利用功利主义可以算是最简单而又最便捷的手段,让人去开始接触基督教,相信基督教。

不过,当今基督教传播方式的扭曲与当今社会的转型有很大的关系,不能单单责怪传教方的功利。随着经济科技等各方面的发展,社会节奏逐渐加快,人们压力越来越大,单纯的传教已经不能让烦躁的都市人静下心来去领会基督教的教义,而功利主义正正贴合了如今都市人只求结果的心理,对基督教的皈依,心灵压力的倾吐,正正成为基督教得以传播的方式。压力或危机事件的触发是现阶段民众接受基督教信仰的内在动力。[5]如果不是通过功利主义合理利用,包括基督教在内的所有宗教在当今社会都将难以生存,而基督教传教者也仅仅是利用了“功利主义”去让人接触了解基督教,而后续的信与不信则依然由当事人决定。所以,对功利主义心理的良好把握,着实有利于基督教的广泛传播。

三、基督教功利主义在中国

钱穆的《现代中国学术论衡》说道:"中国自身文化传统之大体系中无宗教。"中国古往今来作为一个大国,从来就没有宗教之说,有的都是一些大英雄主义与儒家经典著作。直到国难当前,物资缺乏的年代,人们失去了方向,这时人们需要的是一个可以让他们百求百应的神,带有强烈功利性,每个人都从自身需求出发,这也是当时中国人的特点,也是他们的需要。基督教的传入,人们逐渐转而信教,希望通过央求外地的神从而得到生命的救赎,而维持他们信仰的就是神祗的灵验程度。那怎么样才能让当时的中国人笃信基督教?针对中国人这样的特点,当时的传教士对中国人功利主义心理进行了利用,从而让基督教得以在中国迅速地传播。

方德望(Etienne Faber)神父在陕西传教时,曾通过施洒圣水的方式来驱赶蝗虫。此后因民众没有追随其教义而引发蝗虫复出。当他第二次发挥圣水的神效来彻底驱走蝗虫后,村民们折服于圣水的灵验,纷纷要求受洗,并主动在村庄里建立教堂。[6]

又如,龙华民(Nicolas Longobardi)神父在韶州传教时,曾送一幅圣母像给一个难产的孕妇,并叫她“每天念七遍我们的父和福哉玛利亚,礼敬圣母的其次节日”。孩子顺利出生后,孕妇一家认为“无疑是得到圣母的特别帮助的”。在圣母像带来的不可置疑的灵验的吸引下,全家人皈信了天主教。[7]

这些例子都很好地印证了在当时的中国,如果基督教不通过解决人们内心的诉求,它根本就无法在中国传播,只有通过解决人们诉求的目的,才能让基督教在中国有点点立足之地,尽管这样的传教方式与教义不符,但功利主义在基督教的中国传播上确实提供了强大的推力。

功利心态提供普通民众进入基督教的门槛,对于宗教皈依来说,门槛是最重要的,如果无法吸引民众走进基督教,自然也就不可能有后续的皈依。而一旦民众走进了基督教,就有可能在后续的礼拜、诵经、唱诗等宗教活动中,不断加深对基督教的理解,并有望成为一名真正的基督徒。[8]所以对于不同的地方国家,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特点,基督教要生存,就要改变,在传播方式上应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改变,功利主义式传教也并非一无是处。

四、功利主义可以成为基督教最初传教的手段,但不能成为其的持续的方式

尽管基督教功利主义的利用,在世界上,在中国内都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但笔者认为,功利主义仅仅能作为让人初步接触基督教的途径,并不可以以功利主义性质去维持信众与基督教的关系。

功利主义的良性利用,可以成为基督教传教的重要手段,但如果被恶性利用,后果将会不堪设想。例如在14-16世纪的欧洲教会发行的赎罪券,信徒以为教会掌握“功德库”,储存基督无限的恩功,和殉道圣徒的多馀有限善功,可以拨给信徒,以抵减他们犯罪应得的刑罚。当时教会就是利用信徒“原罪”的思想,恶性利用功利主义,在信徒对基督教皈依后依然利用功利主义的思想去欺骗信徒,让信徒自以为获得了救赎而从中获利,导致当时民不聊生,引发后来的宗教改革。

而在《福音时报》曾经提到:“基督教本是最不功利的,传福音却可能把功利传进去。善行是基督徒本该去行的,行善者却可能带着功利主义之心。”[9]例如现在出现这样一些现象,基督教徒在做善事、公益活动的时候,借机传教,借做善事,宣扬神的伟大与无私。他们就是利用了贫穷人民的心理,在最须要帮助的时候得到帮助,通过不断的馈赠与补贴,维持信众对基督教的信仰。在慈善本来是基督教践行圣经爱人如己的教训,是一种本能和责任,如果为了让别人信教而行善,那么就失去了行善的实质意义。“爱不是为了吸引别人来归向主,而是我们如果爱了,别人就会被吸引来归向主。”[10]神爱世人理应面向普罗大众,而不仅仅是那些有意向信教的人。

所以,笔者认为功利主义思想只能成为基督教最初传教的手段,当民众对基督教有了初步认识后,绝不能再以功利思想驱使信徒,否则结果只会与最初设想越走越远。要想维持信徒与上帝,信徒与基督教之间的关系,就应该通过一系列教会的活动去感召信徒,让信徒与上帝真正建立起雅达的关系,绝不能通过功利主义思想来维持这段关系而不断满足信众的要求,这与圣经的根本思想完全不符。而通过功利主义来维持的关系是经不起风雨的审问,经不起时间的推敲,一旦与诉求稍有不符,这段关系也将随之破裂。

总而言之,在当代日星月异的社会中,功利思想已经占据了大多数人的心灵,在基督教的传播中良性地利用功利主义确实能达到让基督教发展的作用,去功利化,保持基督教的神圣性的观点在这样一个多样的社会逐渐难以立足,但这种功利主义的利用仅仅能保持在信徒刚接触基督教的阶段,绝对不能持久,当信徒全心全意服侍主的时候,就应该摒弃一切功利。

参考文献:

[1] 杰里米·边沁.《道德和立法原理导论》 [M].(1789) [3] 梁丽萍. 《社会转型与宗教皈依:以基督教徒为对象的考察》 [J]. 世界宗教研究,2006(2). [4] 同[3] [5] 梁丽萍. 《社会转型与宗教皈依:以基督教徒为对象的考察》 [J]. 世界宗教研究,2006(2). [6] 谢和耐. 《中国和基督教》[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p138-139 [7] 利玛窦,金尼阁. 利玛窦中国札记[M]. 北京: 中华书局,1983 : p 445 [8] 范正义.《试论教徒的功利心态在基督教对华传播中的作用》 [J].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7 [9] 于欣伟.《牧师探讨慈善与宣教:教会也当慎防陷入功利主义》 [N]. 福音时报,2012/05/29 [10] 同[9]

第四篇: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杂文随笔

西雅图夜未眠我前段时间很喜欢《亲爱的同学》这首歌。

听到“你熬夜看书的夜晚,收音机播放的歌曲”的时候,会自然想起在台灯下默默啃书,带着mp3听歌的日子。

我还是觉得短暂人生中,我最喜欢高中那段日子。走过来的岁月已经挺多了,最舍不得被偷掉的回忆还是那几年。

以前我还不是很清楚自己在缅怀什么。

后来我听《亲爱的同学》,听到“时间奔跑一年又一年,是否你已经远在天边”的时候,我没有想起任何人。

我没有想起我喜欢的那个男孩子,我也没有想起陪我哭得死去活来的那些女孩子。

我只想到了我自己。

我只想到了一个不污浊的自己。

上个星期,我跟苏英俊说,好好考毛概,6个学分呢。她问我,真的不知道囫囵吞枣地看了,又背了有什么用。

我说,没什么用,我每次都只当做是一个锻炼自学能力,速记能力的过程,然后拿一个好成绩。

她说,真的很功利。

我不否认我有想成为独特的狼子野心,但更多的,我只想混个文凭,或者继续做园林,或者转行,但一定,拿个奖学金。

八月长安说,你越功利,世界对你越神秘。

我很功利,世界对我很神秘。

我不功利,世界也不会对我展开本质。

我只能功利地丢了自己。

第五篇:2018国家公务员面试热点:理性看待功利化选课

【热点背景】

近日,各大高校学生已经陆续拿到这一学期的课程表,除了专业课,还可以根据兴趣爱好选修部分课程,但不难发现,当下大学生选课更偏向于选修与就业相关度高、易得高分的课,拓展、兴趣类课程听课人数寥寥。对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6%的受访者表示身边大学生功利性选课情况普遍存在,好拿学分(61.8%)、实用性强(51.7%)、易得高分(46%)是大学生选课的主要依据。

【命题预测】

根据调查,超过七成的受访大学生认为功利性选课情况普遍存在,针对这一现象你怎么看? 公务员面试备考攻略|公务员面试热点新解|公务员面试模拟天天练 历年公务员面试真题解析|历年公务员面试考情分析及预测

【中公解读】针对所谓的功利化选课应该平静的审视,对其不必过于大惊小怪,也没必要一片倒的去反对和抨击,更不必因此就去苛责学生。还是要理性地看待,少些苛责,多些合适的引导才较为妥当。

一方面,我们不必过分苛责功利性选课,功利性选课可以说是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学生自主选择的结果,其本身也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之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不能说学生的选修偏向就业、拿高分的课就不好,也不能说选择基础性、扩展性课程的学生就好,毕竟这其中学生的目的、学生的兴趣程度、具体课程的质量和课程真正的用处都各有不同,所以,功利性选课便很难定性。此外,功利性选课选的是选修课,而在大学里,选修课一学期一般为两门或三门,

其只占学生课程很少一部分,学生所学整体上还是以学校安排的基础学科和扩展学科为主。那在这种情况下,在选修课上适当偏向就业,追求好拿的学分和高分,又有何不可呢?既是对主体基础课程进行一个实用性的补充,又能让自己的成绩好看一些,倒是一举两得。反过来说,按一些人想的那样,希望学生在选修课上的选择也是偏向基础课程,那这样学生就不功利了?就能够提升素养和完善知识结构了?恐怕不见得,而且还可能脱离实际。

另一方面,功利性选课也确实存在问题,其本身得有个度,一旦越过甚至走入极端化,问题就来了。比如只为了成绩、学分,漠视课程本身,脱离兴趣和自身情况的考量等。这就得好好引导,规范这种极端化的功利性选课。

因此要想解决这一问题,还需要学校的引导,学校要从规范自身的功利状态做起,矫正教育观和评价观,对学生的功利性选课有一个恰当的判断。还要去保证选修课的质量,提升选修课的吸引力,学分结构和课程进行更合理的设置,对学生形成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把校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提升素养的大环境给营造好。至于学生自身,要对功利性选课有所警惕,毕竟一时的放纵,换来可能是未来的隐忧,要权衡好,不可犯糊涂。

备注:以上材料来源于网络

原标题:对大学生功利性选课,少苛责多引导来源;中国青年网作者:王彬

上一篇:管理员权力范文下一篇:感恩及感悟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