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手机作文

2024-04-12

论手机作文(共11篇)

篇1:论手机作文

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日新月异,交通、军事、医学……种种困难都被科学家们一一制服。

古时候,人们沟通交流十分麻烦,大多靠写信与远方的人联系。一封信要过十天半个月才寄到对方,这样重要的事情就被耽误了。后来人们发明出了新产品固定电话。固定电话给人们带来了许多便捷,但也出现问题。刚开始,没有几个地方有,比如在村子里,一个村就一台,想打电话找人还得请别人帮忙传话,有时找不到人,有时找了半天人来了,对方等不及走了。虽然后来人们生活条件好了,大多家庭都有了固定电话,但一旦走出家门想找人就麻烦了。于是,在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下,无线电话手机诞生了。

如今的手机功能也是越来越先进,除了打电话、发信息、聊天、发邮件,还可以视频、看电视、听音乐……甚至可以足不出户上网购物,要什么网上统统有,还可以帮你送货上门。肚子饿了,美团外卖,几分钟就可以吃上美味佳肴……手机的诞生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状态。

现在的手机似乎是万能的,它给人们带来幸福与便捷的同时,也隐藏了黑暗的一面。

公交车上、饭桌上、公园里,甚至走路时,人们长长低头刷微信、聊天、看电视……手机是电子产品,看久了导致视力严重下降,反应迟钝。除了大人玩手机,我们小孩同样喜欢,于是,鼻梁上架轮子的同学越来越多。不仅影响视力,我们还长长在新闻上看到一些因玩手机而误事的新闻,甚至危机生命。有一次,我看到一则新闻说一位“公主”整天除了玩手机啥事都不干。有一天,她又像往常一样打开手机玩,从白天玩到夜里,结果早上家人发现她死在了床上。当时她手里拿着手机,睁着眼睛。这则新闻立刻让我感到沉迷玩手机是多么可怕,它就像一个“黑洞”,让你越陷越深,有的甚至出不来。

手机给我们带来无限的便捷,但也隐藏着危害。我们人类要学会合理使用,让它只发挥好处,不出现灾难。

篇2:论手机作文

智能手机在我们的`生活中,演绎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通信工具设备。那么,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我们到底该不该随身携带这些智能手机呢?它会给我们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智能手机对我们小学生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写作业时,手机可以帮你查不会写的字,有助于加深印象。如果在哪儿走丢儿,回不了家,一个电话就能使你脱离危险。手机还有各式各样的休闲小游戏,你如果无聊了,就可以玩一玩,微信、QQ更能让小学生们着迷,这就成了小学生带手机的理由。

有利就有弊,智能手机不仅能帮小学生学习,也能亲手毁灭他们。一些小学生,痴迷于网络游戏,导致造成近视,还有更严重的造成他们走向犯罪的道路。还有一部分人,不懂得适当利用时间,半夜起来玩手机,第二天,没精神上课,使得他们成绩一落千丈。连一些尖子生都可能变成不及格的坏学生,相信长大后也会变得没有前途。

篇3:论手机媒体的传播功能

1. 其受众资源极其丰富

衡量一个媒体是否具有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现实和潜在受众, 而对手机媒体化来说, 最不用担心的就是用户资源。眼下, 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每百人32.7部。手机已经不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通讯工具, 它的快速发展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 成为一种传播、整合信息的设备。随着技术的完善、手机用户认知的不断提高和运营模式的逐渐形成, 手机媒体会更快更好地承载目前各种媒体的传播方式和内容。

2. 信息传播方式更自由

保罗·莱文森所著《手机》一书中, 对手机发展做了最乐观的分析。他认为, 人类有两种基本的交流方式:说话和走路。只是,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 这两个功能就是分开的, 直到手机的出现, 将这两种相对的功能集合起来。手机之前的几种媒介, 都把说话和走路分开, 只有手机能够使人一边走路一边发短信, 实现走路和说话的结合。

3. 传播功能极其全面

手机短信, 是一种很好的传播信息的方式。人们可以通过简单的、很少的字节传递自己想要传达的信息, 而且只要在开机的情况下, 发送信息和接收信息可以说是同步的。

彩信, 它最大的特色就是支持多媒体功能, 能够传递功能全面的内容和信息, 这些信息包括文字、图像、声音、数据等各种信息。包括短信、彩信、录像、拍照等多媒体功能, 都为手机媒体化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 像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功能均可以实现, 而这些传统、新鲜的功能结合在一起, 能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不同的内容, 满足他们的不同需求。

4. 传播速度极快、范围极广

从传播的角度看, 手机短信的交流手段更加方便、交流速度不断加快, 实际上也带来了交流内容的扩大。手机短信、彩信的这一特点使它在新闻信息的传播方面有着不可比较的优点。新闻信息一般都短小精悍, 更新快, 要求传播速度快和范围广, 这正是手机短信的优势所在。据报道, 美伊战争爆发后的4个小时内, 包括新浪、搜狐、网易等商业网站浏览量比平时暴增5~10倍, 用户短信订阅量超出平时4倍以上。很多人在第一时间收到了网站发来的新闻短信, 感受了短信业务的方便快捷。

5. 互动性强

手机媒体在“交互性”方面也有着传统媒体无法比较的优势。我们知道, 传统大众传媒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传播的单向性很强, 受众的信息反馈是滞后的、延时的, 这一特点导致传播者和接受者不能很好地进行沟通和交流。而电话则可以实现传受双方即时沟通, 及时地进行交流。

手机彩信在传播体系过程中, 传递双方是平等的, 被传方也是这个传播体系中的一环, 双方之间没有明确不变的界线。因此, 手机报可以给用户发送他所需要的新闻, 为读者和报社都提供了更多更方便的服务, 实现了更广泛、更迅速的互动。

二、手机媒体与大众传播

2004年7月18日《中国妇女报》推出全国第一家“手机报”———《中国妇女报·彩信版》, 掀开了手机与报纸联姻序幕, 引起各类媒体的骚动;2005年5月17日, 浙江手机报正式开通。2004年2月24日, 人民网推出国内首家以手机为终端的“两会”无线新闻网, 首次实现手机报道国家重大政治活动新闻的历史性突破。

前面这些例子正如我们所知道的, 手机与互联网的结合才使其成为一个重要的大众传播媒体。手机是跟数字通讯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结合在一起的, 这些相关领域的技术的发展是手机更新换代和功能提升的保证。毫无疑问, 手机已经成为网络媒体的延伸与组成要素, 已经成为一种新的媒体, 我们不妨称之为手机媒体。有人把手机媒体定义为“手机媒体是借助手机进行信息传播的工具, 随着通讯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与普及, 手机就是具有通讯功能的迷你型电脑;而且手机媒体是网络媒体的延伸。”相对于报纸、广播、电视与互联网“四大媒体”而言, 手机媒体就是不折不扣的“第五媒体”。

手机作为媒体模糊了传统的大众传播者和受众的角色地位。由于手机短信的技术优势, 传统传播媒介开始开辟手机短信平台, 受众通过手机短信向这些传媒发送新闻线索, 甚至直接发送新闻, 任何受众都有可能成为大众传播机构的传播者。这样使受众直接参与大众传播的门槛大大降低, 由公众流向大众传播的信息的数量和机会将大大增加。

三、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

报纸、广播、电视三大传统大众传播媒介, 手机具有易存储、易复制、随时交流沟通以及多媒体型媒介的优点。

大众媒体发展到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的使用到现在还有许多本身难以克服的缺陷, 比如, 其有线连接的方式造成了获取信息的时空限制。手机媒体的出现, 正弥补了互联网的这个缺陷。现在手机网络的稳定性还不是很高, 时常有“掉线”现象。“三网合一”是以后的发展趋势需要时间和努力。目前的数据传输速率还在千字节每秒, 3G手机要求的数据传输速率得达到兆字节每秒。随着无线通讯技术的发展, 用户只要接上互联网, 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而用户如果进行预定, 就可以每天接收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避免了在信息的海洋中搜寻的烦恼。因此, 网络是电视和广播以及报纸的“补偿性媒介”。而手机的方便性和手机无线网络的遍布性使其占有优势, 使其克服了网络不能随身携带、不能随时随地沟通的弊端, 从某种意义上说, 手机就是互联网的“补偿性媒介”。

今天, 手机继互联网之后成为“第五媒体”的事实已经得到了认同, 手机媒体与传统媒体已经有了很好的联合。2004年6月, 上海文广新闻集团、上海移动和江苏移动在上海电视节上共同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三方将共同开发移动流媒体及相关增值业务内容服务。这一举动, 打开了国内媒体集团与移动运营商的合作之门。同时, 《中国青年报》《京华时报》等也纷纷与手机联合, 它们都认识到要和手机联合, 这样可以扩大自己的市场, 使报纸媒体得到很好的延伸。

四、结语

手机成为了人们生活中重要的传递信息的工具, 时时刻刻伴随在我们的身边, 成了人类的“影子媒体”。其传递信息的快捷、便利、准确超越了以往的任何媒体。实现了精确的分众化传播———到达每个受众, 同时每个受众都可以成为信息的传递者。但是“手机媒体”必须在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上运行。手机作为媒体打破了地域、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可以随时随地接收文字、图片、声音等各类信息, 实现了用户与信息的同步。从未来发展看, 手机媒体的发展趋势之一是大众化, 手机媒体也已经成为大众化的媒体。手机作为传播媒介, 由于它的价格等种种原因使手机越来越大众化, 手机也必将以大众化的传播媒介形态普及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媒介消费中。

摘要:手机媒体与不同的传统媒体可以结合形成不同的手机媒体类型, 随着无线互联网的高速发展、3G应用及手机的日益普及, 手机已不是单纯的通讯工具, 它开始承担收看电视、阅读报纸、浏览小说、欣赏音乐等越来越多的功能, 并逐渐成为人们未来获取新闻资讯的一种主要阅读终端。本文将主要从理论上简述手机这种新兴媒体的传播特点及其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关键词:手机媒体,信息传播功能,手机新闻传播

参考文献

[1]匡文波.手机媒体概论[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2]祁聿民.广告美学原理与案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陈玉东.传媒有声语言实验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 2006.

[4]阮海红, 王志华.信息传播与文献检索[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6.

[5]张晓锋, 王新杰.传播协同发展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6.

[6]张秀兵.不一样的传播之道[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7.

篇4:论手机不宜作为定情物

一些实用主义的情人等不及看完我的文章,先买了手机送女友,我们时代的歌谣会唱出它们的下场:“我有一个旧娃娃,它一直留在我身旁;我有一个旧手机,我把它送给我爸爸。”随机附赠的说明书将各项配置、指标、功能等都标得一清二楚,只需多等两个月,其他虎视眈眈的雄性就能送一只功能更强大的手机给她。

“既然如此,我可以送她一块iPhone。”实用主义的情人们仍然很乐观:东西既新潮,又难上手,老年人绝对没法用,同时又能以教女孩使用为名,增加接触机会……可是为人父母者,心思是很活的,我就见过有老年人专门用iPhone来拍照片。

篇5:论智能手机的利与弊

黄旭超

(法学院,思政12101班,201202020102)

提要:智能手机已经不仅是一种单纯的通讯工具 , 更成为了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媒介。大学生作为接受新事物相对较快的群体 , 手机的普及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 具体把握手机给大学生所带来的影响有着关键性的作用。

关键词:智能手机的概念、特点,积极影响,消极影响,消除手机对大学生消极的影响

说到智能手机,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手机作为一种重要的通讯工具,是我们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随着科技大流的日新月异的进步,在经过不到半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发展历程上看,从90年代的我们所谓的模拟移动电话“大哥大”、BB机„„到现在我们使用的2G手机,3G手机,智能手机;从功能上看,从以前只具备一种语音通话到短信息和语音兼容,MSN,拍照、现在的移动上网,视频聊天„„从外观上看,以前的酷似砖块外表到现在的小巧玲珑的侧滑,翻盖滑盖等等,无疑是经历了一场场手机的大变革。踏进21世纪以来,手机作为一种重要通讯手段,并以其低廉的价格和资费,赢得了广大市民的喜爱,随着手机的日益普及,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手机在大学校园已成普及之势,手机不仅仅成为了一个通讯工具,更成为了时尚的一种代名词。

下面我们先来谈谈智能手机的概念。智能手机(SMARTPHONE),是指“像个人电脑一样,具有独立的操作系统,可以由用户自行安装软件、游戏等第三方服务商提供的程序,通过此类程序来不断对手机的功能进行扩充,并可以通过移动通讯网络来实现无线网络接入的这样一类手机的总称”。目前,全球多数手机厂商都有智能手机产品,而芬兰诺基亚、美国苹果、加拿大RIM(黑莓)、美国摩托罗拉。中国台湾宏达(HTC)更是智能机中的佼佼者。

智能手机具有五大特点:1.具备无线接入互联网的能力,即需要支持GSM网络下的GPRS或者CDMA网络的CDMA 1X或3G网络。2.具有PDA的功能,包括PIM(个人信息管理),日程记事,任务安排多媒体应用,浏览网页。3.具有开放性的操作系统,可以安装更多的应用程序,使智能手机的功能可以得到无限扩展。4.人性化,可以根据个人需要扩展机器功能。5.功能强大,扩展性能强,第三方软件支持多。

从智能手机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了它功能的强大,手机已经不仅是一种单纯的通讯工具 , 更成为了人们获得信息的重要媒介。大学生作为接受新事物相对较快的群体 , 手机的普及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影响 , 具体把握手机给大学生所带来的影响有着关键性的作用。下面我们就来具体谈谈智能手机在我们学生群体中产生的影响,当然以下内容不仅包含了我个人的观点,同时也包含了许多我搜集的资料,我就不一一点明其来源和观点的持有者了。

一方面,我们先说说手机对学生群体的积极影响。

1、有利于大学生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大学生是人格独立的具体实践期 , 个性的张扬凸显常常容易造成人际交往过程中的矛盾 , 例如宿舍同学关系紧张、师生关系疏远等。而手机交流不需要正面接触 , 能降低正面交流所具有的紧张感 , 有助于相互之间的沟通。例如 , 大学生在面对面交往过程中往往不敢表达感谢和道歉的话语 , 而这些话语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是十分必要的 , 如果通过手机短信发送 “对不起 ”、“感谢您 ”等语句则可以相对减少情绪顾虑 , 使得大学生更容易表达自我的真实情感 , 促进人际关系的发展。

2、有利于大学生与家里、学校之间联系的加强。手机这一联系方式具有的速度性、互动性和保密性。学生家长可以通过手机方便快捷的掌握学生的基本动向 , 而且通话过程可以不打扰宿舍同学的正常学习生活 , 并能有效保护个人隐私 , 这都是宿舍固定电话所无法比拟的。与此同时 , 手机作为学生工作部门与学生之间加强联系的媒介也发挥了巨大作用 , 例如 , 学生可以使用手机及时向辅导员咨询问题、反馈信息 , 辅导员也可以通过学生的私人手机号码及时联系到学生 , 这样方便快捷的双向沟通在实际操作中有利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工作和保护学生的隐私 ,更有助于学生打开与学生工作部门交流的心扉。

3、有利于大学生知识信息的获取。对于接受新事物较快的大学生群体而言 , 手机已经不再局限于是一种交流工具 , 更具备了作为一种知识信息获取工具的特征。例如大学生可以使用手机阅读电子书、可以利用电子词典等软件进行学习;可以利用视听功能随时把握感兴趣的信息、可以通过上网获取移动数据服务商和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手机以随时随地随身的移动传播方式为核心 , 在整合了传统的语言、文字、网络等传播形态的基础上 , 已成为了满足社会大众快速增长的文化需求的 “新媒介 ”, 一些手机的拍摄功能,可以随时拍下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东西。对大学生的信息获取方式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4、有利于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转变。当今社会 , 手机以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为信息和文化传播、交流的平台 , 手机的通话、短信、电子邮件、移动 QQ 等功能突破了传统人际信息交流的单向模式 , 为大学生提供了更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 , 实现了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关系。通过这些互动关系 , 可以使得大学生在任意时间与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进行交流 , 创造了更多相互接触的机会 , 扩大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 , 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社会 , 缩短了他们与社会的距离 , 从而加快了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转变。

5、有利于丰富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可以玩智力游戏,开发智力,调节大脑等。手机拍照功能,MP3,MP4功能都使得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加丰富,充满了滋味。

6、某一层面上来说,有利于增强包括大学生在内的社会公民舆论的力量,手机媒体的运用开创了新的媒介格局。在传统的大众媒体集体失语,而互联网的信息传播也受到严格限制:禁止或删除反面意见的情势下,手机媒体成为了“自由”及“自主”发言的唯一渠道,成为实现“言论自由”的唯一手段。正是在这种举步维艰的信息传播进程中,手机媒体的应用推动了事件的进一步发展,从而另辟蹊径,开创了民意表达和舆论力量显示的新途径。

另一方面,我们来说说智能手机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1、课堂上使用手机会影响正常教学秩序。不少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关闭手机 , 时不时关注手机必然分散了学习的投入性;有的大学生在课堂上用手机打电话或者短信聊天 , 部分学生甚至利用手机上网浏览网页、看小说、聊 QQ , 这使得部分大学生在听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 , 听课质量受到很大的影响。另外 , 课堂上偶尔响起的手机铃声或者短信提示音 , 不仅影响手机使用者本人 , 也会扰乱了老师的思路与情绪 , 影响其他同学的听课效果 ,严重影响正常的教学秩序。

2、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手机为大学生逃课、考试作弊提供了便利条件。手机传递信息方便快捷 , 一个电话或一条短信就可以告之逃课的同学老师点名的消息 , 使得逃课学生能及时返回课堂 , 这无形中助长了同学逃课的侥幸心理。由于手机体积小 , 隐蔽性好 , 不少大学生甚至利用手机考试作弊 , 而且作弊的方式也由传统的利用手机短信传送答案发展到利用手机的记忆储存功能将考试的文字资料存在手机里、利用手机的拍照功能将图片资料复制到手机中、利用手机上互联网寻找答案等。这些行为都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形成优良学风 , 会对大学生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与此同时我认为手机的娱乐化,无线上网更是给同学们上课不认真听讲找到了一个借口,在我们身边,这样的人不甚枚举,有些同学认为上课无聊,于是他们开始掏出手机看小说,上网,聊天,这样使得他们的学习成绩下降,道德准则也不断的沦丧。

3、过度依赖手机会带来人际交往障碍。手机能降低正面交际的紧张感 , 但是如果过度依赖手机进行人际交往 , 则会剥夺现实交往时间。有些大学生将大量时间花在手机聊天、发送短信上 , 就使得参加其他社会活动的时间变少 , 久而久之就会远离现实的人际交往。与此同时 , 由于手机的网络功能 , 可以使大学生进入虚拟世界的人际交往中去 , 也使得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会与现实生活脱离 ,从而不适应、不善于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交往 , 与他人的距离也越来越大 , 弱化现实人际关系的交往。

4、形成不健康的消费观。大学生作为社会的前卫群体 , 自我消费观念不断增强 , 在消费过程中总乐于接受流行 , 追求时尚和新潮。在大学生眼里 , 手机能够彰显个性 , 不仅是通讯工具 , 而且是一种时尚用品。手机的品牌、款式、功能层出不穷 , 价格更是从几百元到几千元不等 , 大学生在使用手机的过程中总是有意无意的与他人作比较以求心理平衡 , 获得自我认同感 , 这样就容易形成一个攀比的潮流。在从众心理与攀比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可能会盲目的购买手机,不断的更换机型,消耗话费,走品牌路线,从而适应潮流,追求虚荣,消除自身在群体中的孤独感与恐惧感。而大学生没有自己的经济来源,不懂得金钱的来之不易。这种不良的消费观念 , 不仅加重了自己和家庭的经济负担 , 也影响了家长和学生之间的感情。

5、对大学生健康的不利刺激。在身体方面 , 手机在工作状态下 , 会产生电磁辐射 , 这些辐射会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脏和眼睛有所影响。多数大学生每天将手机带在身边 , 甚至夜晚睡觉的时候手机也是开机放在枕头边 , 这些不良习惯都会影响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有些大学生长时间发短信,而且由于手机屏幕较小,同学们又习惯在被窝等黑暗处或走路发送短信,会造成同学视力严重下降,引发青光眼等眼疾。在心理方面 , 有些大学生甚至使用手机成瘾 , 对手机已经产生严重的依赖 , 常会出现情绪的极端变化 , 感染上 “手机依赖症 ”。这部分大学生会出现离开宿舍如果忘记带手机就会心神不宁 , 生怕漏接电话 , 手机通讯不良时便开始烦噪 , 经常下意识地拿出手机看 , 时常把同学的手机铃声当作自己的手机在响 , 和隔壁宿舍的同学联系也要用手机等现象。

6、给大学生带来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大学生长期身处在象牙塔之中 , 安全防范意识不强 , 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分子利用这一点 , 在大学生中进行垃圾信息、黄色信息、诈骗信息的传播 , 通过在短信中发放 “中奖 ”、“虚假信用卡消费 ”等信息对大学生进行诈骗 , 通过 “响一声 ”电话对大学生进行电话吸费诈骗 , 甚至直接拨打电话骚扰大学生。这类行为容易使大学生受到不良诱导 , 给他们带来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

鉴于手机存在很多弊处,很多地方多学生使用手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做法。在中国,杭州一中:不准带手机进校;龙岩一中:带手机进考场,无论是否用于作弊,该科成绩一律以0分论处;浙江台州一中:学生用手机需先与学校签合同。而国外的做法是这样的。芬兰:禁止向青少年推销手机。芬兰市场法院近日决定,禁止芬兰无线通讯公司直接向青少年推销手机入网等移动通信服务。如果违反这一禁令,将被处以10万欧元的罚款。美国:为校园手机立法。大约在10年前,美国各州的学区纷纷制定规则(有些是州议会或地方政府立法),完全取缔在校学生使用传呼机和手机。德国:欲禁止手机在学校使用。德国已开始就禁止在学校使用手机问题展开了公开讨论。

由上得知,智能手机给我们大学生带来了双方面的影响,那如何消除手机对大学生消极的影响呢?接下来让我们来探讨一番。

1、引导、教育大学生文明使用手机。在大学生中加强文明使用手机的宣传教育 , 让大学生意识到文明使用手机对促进良好社会公德的形成、对促进文明校园建设、对促进大学生人格修养的重要意义;加强手机负面影响的宣传 , 如手机可能导致的不良学习习惯、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潜在的不安全因素等 , 努力做到校园里人人皆知 , 以便形成广大师生共同努力营造文明使用手机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

2、加强对大学生使用手机的管理。在教室、图书馆、学生礼堂等教学区内的显著位置张贴告示 , 明确手机使用方式 , 如将手机调整至震动或者静音模式。在上课期间 ,教师加大对学生使用手机的监管力度 , 对有违反课堂纪律的学生进行批评教育;在考试期间 , 明确考场纪律 , 严格禁止将手机带入考场 , 有带入考场的学生开考前将手机交监考人员统一保管。学校与有关部分配合建立不良短信的举报机制 , 有效控制垃圾短信、虚假短信、有害短信在校园里的传播。

3、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消费观念。大力弘扬艰苦奋斗的精神 , 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 , 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 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强调合理、适度消费 ,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 , 引导学生走出盲目攀比、盲目从众的消费心理误区 , 根据自己的需要合理消费 , 以促进良好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形成。大学生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 , 选择是否需要配备手机、选择何种手机品牌及机型、选择何种手机资费套餐 , 不攀比手机价格、手机外观、手机功能 , 做到使用手机消费不增加家庭负担 , 不影响大学生正常在校的生活消费。

4、加强对大 学 生 心 理 疏 导 提升自身的控制力, 远 离 “手 机 依 赖 症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 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好自己学习、生活和休息时间 , 不要让手机影响自己的计划和安排;引导大学生和谐人际交往 , 加强人与人面对面的沟通与交流 , 不要依赖手机代替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交流。对有出现 “手机依赖症 ”的学生 , 可以在合适的时间远离手机或短时间地关机 , 让自己在脱离手机的状态下找寻到往日平静而和谐的生活 , 调整自己的心态 , 缓解由手机带来的焦虑、烦躁等症状;建议有需要的学生到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去咨询 , 通过心理医生帮助治疗。

5、在使用上,正确使用手机的措施:(1)及时纠正使用手机的错误姿势。尽量不要在走路或睡觉时玩手机,因为不正确的使用姿势会造成身体上的一些疾病,尤其对人的视力健康危害极大。所以在使用手机时姿势要正确。(2)要注意手机的摆放位置。因为手机待机时也会产生辐射,并且对人的各个内脏器官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建议大家手机不用时最好放在包里,或是衣服的口袋里,最好不要放在胸前的口袋中,也不要直接挂在胸前。(3)用耳机接听电话。因为打电话时的手机辐射较强,使用耳机接听电话可以使人体尽量远离手机,减少在打电话过程中吸收的手机辐射。(4)吃防辐射的食物。据科学家的调查研究发现如绿茶,橘子等食物,可以增强抵抗力,能够有效减少手机辐射对人体的危害。(5)购买之前了解手机性能,买适合学生使用,辐射小的手机。

6、我也在此提出几点合理使用手机更加具体的措施与标准:(1)购买手机的合理价钱:不高于3000元(2)每天使用手机的合理时间:不超过3小时(3)每月手机的合理话费:不超过100元(4)每月手机的合理流量:不超过100MB。

在我看来,手机作为科技进步带给人类的新工具,本身并无利弊对错。如今,身处信息时代的中学生们已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呆子。所以,拥有作为现代社会主要沟通工具之一的手机,是社会发展进步的必然。当然,也不能忽视手机进校园带来的新问题,但我们不能因为有弊而放弃“大利”,其实最根本的是我们应具备自律意识,以健康的心态正确使用手机,让我们的校园变得越来越和谐。

参考文献

【1】杨显慧:《手机的利与弊》

篇6:高中论手机的危害议论文

大街上随处可见拿着手机的人们,一个个目不转睛的盯着手机屏幕,不论发生什么,都看着手机,似乎唯恐自己不看手机,下一秒手机就会消失似的,不管大人还是小孩都沉迷在了手机当中,大人们用手机有的是拿来投资股票,有的是拿来与别人交谈商业知识,他们这些人拿手机只是一个赚钱工具,他们并没有沉迷于手机,而是把手机很好的利用来为自己赚钱,还有一些人他们把手机当做休闲娱乐的东西,拿来放松自己,他们通常会在手机上干自己喜欢的事情,比如说:在手机上玩游戏,在手机上看视频,这些人就沉迷于了手机,被手机“控制”了。还有一些人他们拿到手机不沉迷,把手机拿来帮助自己,比如说:拿来咨询作业,拿来与朋友交流,与朋友交流学习上的知识,一切都井然有序,完全没有因为手机的到来,而打乱自己的计划。

手机的来到是非常好的,但是如果不合理使用手机会让许多家庭失去了原来的温馨和快乐。

在原来没有手机的日子里每天一家人都过的快乐而充实。

但快乐的时光并不久远。

手机来临了,一家人变得陌生了,你玩你的,我玩我的,一会就沉迷于手机中了。孩子拿着手机打游戏看视屏,家长拿着手机一会儿听音乐,一会儿又打开游戏玩几盘,有了手机一家人不再交流了,一切都变了,因为手机,房间不再收拾了,大清早吃了早饭就抱着手机开始新的一天,整天沉迷于手机。

虽然手机给人们带来了方便和快乐以及其他的一切,但是在获得这些的同时是不是也少些了什么,有了手机,失去了亲情,失去了太多,手机发明出来是为了人们,手机的本质是好的,重要的是我们怎样合理的利用手机,把它真正的用处使用出来,为人类造福。

所以沉迷于手机并不是手机的错,而是你没有把手机的用处发挥出来。

篇7:论手机对大学生的利与弊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飞速发展和社会信息化进程加速。手机也经历着不断的更新和翻代。还记得十年前的手机无非就是打个电话,发个短信仅此而已。到现在的手机功能异常强大,上网,视频等多种功能被开发。大学生手机拥有量也逐年增加。在校园里,你会发现,无论是在什么场合,很多大学生的手指都在手机上飞速地按着。在路上,在课堂上,在食堂里„„不断的按着他们的触屏手机,他们的高质量手机。十年后,手机在中国大地上撒下了天罗地网,手机形状的袖珍化和价格的“平易近人”化,使手机族的势力扶摇直上。在校大学生作为信息的敏感反应者,已成为手机族的一支潜力巨大的新生主力军。

然而,现代手机的弊端逐渐显现。手机为大学生逃课、考试作弊提供了便利条件。

1.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手机传递信息方便快捷,一个电话或一条短信就可以告之逃课的同学老师点名的消息,使得逃课学生能及时返回课堂,这无形中助长了同学逃课的侥幸心理不利于优良学风的形成。一个电话或一条短信就可以告之逃课的同学老师点名的消息,使得逃课学生能及时返回课堂,这无形中助长了同学逃课的侥幸心理。

2.由于手机体积小,隐蔽性好,不少大学生甚至利用手机考试作弊,而且作弊的方式也由传统的利用手机短信传送答案发展到利用手机的记忆储存功能将考试的文字资料存在手机里、利用手机的拍照功能将图片资料复制到手机中、利用手机上互联网寻找答案等。这些行为都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形成优良学风,会对大学生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这些行为都不利于在大学生中形成优良学风,会对大学生责任意识、诚信意识的形成产生负面影响。

但是手机的优点也是很明显的。

手机以移动通信网络和互联网为信息和文化传播、交流的平台,手机的通话、短信、移动QQ等功能突破了传统人际信息交流的单向模式,为大学生提供了更方便且范围更大的社会交往机会,实现了各种各样的互动关系。通过这些互动关系,可以使得大学生在任意时间与不同地域、不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的人进行交流,创造了更多相互接触的机会,扩大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范围,有利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感受社会,缩短了他们与社会的距离,从而加快了大学生个体社会化的转变。

篇8:论手机电子数据的取证

一、Android系统手机和iphone手机电子数据取证的方法

(一)Android系统手机电子数据取证步骤

对Android系统手机进行取证,首先就是要对Android系统手机进行技术分析,然后将手机内的相关数据收集起来。我们在对Android系统手机进行电子取证之前,要确定取证方案,这就要根据手机的操作系统来看,使用MTK系统的手机需要获取手机镜像,然后通过手机镜像进行取证。使用Android系统手机取证要看是否已经获取了root权限。其次是进行手机取证时,要通过数据线或者蓝牙将手机与计算机进行连接,但是由于手机的生产厂家不同,有些手机需要安装驱动程序,计算机才可以识别。如果想要使手机与计算机有效连接,就要选择适当的数据线。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就是在进行手机取证之前,要将手机信号进行屏蔽,以免在取证的过程当中有电话和信息进入,导致手机的原始数据丢失或者遭到破坏。

(二)iphone未越狱和已越狱手机电子数据取证的不同之处

iphone手机电子数据的主要存储于手机内存和SIM卡中,对其电子数据的取证,主要是对用户数据进行提取。关于iphone手机,最需要弄清楚的一点就是手机是否已经越狱,因为iphone未越狱和已越狱所使用的电子数据取证方法是不同的。未越狱的iphone手机只能查看手机的Media目录,这个目录一般存储的都是照片、电子书和视频三个部分。而已经越狱的iphone手机则可以访问的程度更深一些,可以访问到设备的根目录,在Media目录中一般都不存储个人数据,个人数据基本存在根目录中。大部分使用iphone手机的用户,数据手储存在mobile用户下的Library中,通过其中的数据表,我们可以查看出手机存储的联系人信息。通过Safari浏览器可以查看出手机用户的上网历史记录和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存储的书签。通过对Mail文件夹下的查找,可以阅读手机用户的邮件信息,并且可以看到缓存的单封邮件信息。如果iphone手机中的个人数据一旦被删除,办案人员又想将这些电子数据恢复,作为证明犯罪分子犯法的证据。那么就可以研究一下iphone手机的数据储存机制。其实iphone手机在将记录删除时,并没有完全删除,还可以将手机中的记录进行适当恢复。至于恢复数据的方式和工具是多样的。根据iphone手机的系统设置,比较适用于iphone手机的恢复数据软件有效率源SD iphone Mobile和From by te Recovery For iphone等。同时,iphone手机也具有缓存功能,因此在iphone中可以通过键盘来将用户删除的信息进行恢复。

二、规范手机电子取证过程

手机电子取证对于办案人员是否能够顺利破案,为犯罪分子定罪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对手机电子数据进行取证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规范取证程序。手机SIM卡、手机内存和外置储存卡还有网络运营数据库中存储的信息都以电子形式存在的,而对电子数据的提取需要专业性很强的人员进行正规操作,在目前的侦查取证程序中还存在着一些不规范的地方,还需要严加制定规范程序。这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要做好取证准备工作,在进行取证之前,要全面了解取证手机的各方面特点,Android系统手机也好,iphone手机也罢或者说就算是山寨手机,也都要搞清楚手机的系统,配置,充分做好取证计划,一旦出现问题,要有紧急计划方案。第二,获取证据后,要对数据进行系统分析。第三,手机电子数据取证之后,一定要保存得当,至少要保存两个副本以上,并且要在屏蔽安全的环境下有专门人员对证据进行看管。

三、结论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手机电子数据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办案人员认为是解决手中大案、难案的有效方法之一。因此在手机电子数据取证的过程中要遵循坚决不予破坏的原则,让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公正、严谨而完整的取证,避免手机中的电子数据遭到损害。在取证后一定要有专门进行有效的保存备份。以便将来在法庭上作为有力证据指控犯罪分子。在对手机电子数据进行取证时,要保证其数据的完整性,也要使取证流程走向规范化和标准化。只有这样,对手机进行电子数据取证后,才能保证获取数据的真实性,以这些真实的数据为证据,来让犯罪分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

参考文献

[1]苗得水,夏虹.Android系统手机电子数据取证研究[J].中国刑警学院学报,2015,12701:49-50.

篇9:论手机出版的叙事特点

一“无”质化的比特叙事

从传播内容的本体叙事形态上看,手机出版和传统出版就不同。手机出版内容是电子数码语言的“比特叙事”,或者说是以数字化“比特”(bit,指0和1组成的计算机二进制数位)为符号本体的信息方式叙事。在电脑写作中,人类首次实现了尼葛洛庞帝所说的“从原子到比特的飞跃”。传统的信息传输工具如报纸、杂志和书籍等,它们所使用的物质是原子。原子是有体积、重量、生产成本和传输耗损的,比特则没有,也不会有。比特只是一种数码信息,在互联网上它无处不在,可以无限贮存任何信息却不挤占一切物理空间,它用“空中的文字”传递“海量的信息”,却又将自己隐而不显。只要有足够的网络带宽,使用者可以通过操作它来获得“所有时代所有地方的所有信息”,不仅能随时调阅,还能更新。时至今日,人类数千年文明积淀下来的文学艺术瑰宝和思想文化遗产,均能以比特方式栖居网络,而比特传输的网络信息大约每100天就会翻一番。就文学信息看,几乎古今中外的所有作品都经比特化处理后进入网络,网络原创作品更是汗牛充栋。正是借助比特的工具转换,使互联网成为古往今来最丰富的文学宝库。

比特是一种没有体积和重量的“软载体”,其传播无需“硬载体”传播的储藏和运输成本,也不会出现物质传播中常见的质量耗损或信息缺失,它所拥有的无障碍延伸从本体上改变了人类的时空观念。比特技术拥有强大的信息压缩和转换功能,它能用最简单的0和1这两个数字来表征最丰富的大千世界和最复杂的人类情感,不仅能轻易地实现文字转换,也能将对象转换为声音或图像。从符号本体的存在方式上说,用于网络写作的电子数码语言具有双重形态,即隐性形态和显性形态。这两种形态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电脑网络的语言出场。

二语言形象化的多声部叙事

从传播内容的外在表现形式看,传统出版主要采取文字言语的单一形式进行传播,而手机出版则采取了多样的形式,除了文字言语形式之外,还有许多非言语和副言语元素形态掺杂其中。非言语元素,就是指除了言语行为(说话和书写)之外的一切社会行为及其语境因素表示意义的元素。比如为了弥补网络传播中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姿态、动作等非语言信息的缺失,人们便创造了很多表情符号等非言语元素,用来生动呈现和描摹日常面对面交际中的音容笑貌等非言语信息,充分体现了传播与心理的关系。副言语元素是超出言语交际和分析范围的各种不同性质或种类的伴随言语语言的声音。手机出版由于有数码技术作为支撑,能够传播这种副言语元素,传递功能性发声,如笑声、哭声、叹息声、呻吟声、咳嗽声等;能传递伴随语言出现的语音特征,如语音、语调、语速、音高、音量等等。这种非言语和副言语元素,在传统出版中是不可能出现的。

手机出版在形式上不仅保留了传统纸质杂志的封面、目录和封底,还作出了传统杂志的中折痕以及翻页的效果。此外,生动精美的图像和视频、优美和炫酷的背景音乐、富有动感的视觉冲击等表现形式的综合运用,使读者在虚拟的杂志环境中获得艺术性的享受,创造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和快感。这种信息处理方式,直接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保留传统杂志的一些样式,是为读者导入一种认知图式,利用已有的信息对新信息进行加工,从而加深对信息的全面理解和记忆。

三“去中心化”的互动叙事

手机出版大多设有留言板,如果读者在线阅读,可以与编辑或者作者进行即时互动,读者可以随时对杂志的某些栏目、文章进行评论。传播学认为,有效的传播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传播者是受传者,受传者又是传播者。因此,读者的参与对于手机出版而言是其活力和生命的所在。手机出版传播的双向特征,使得读者的身份发生了变化,兼具双重性,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大众传播过程始终被传播者支配的局面,使传播过程变得更加平等。另外,追求网络中心各节点的平等地位的P2P技术的运用,使中心的意义被大大弱化甚至完全消解。去中心的特点将得到更为充分的体现,网络传播结构的扁平化特点也会进一步凸显。因此,“去中心化”在网络传播中心已经成为现实,网民的个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彰显。

在手机出版传播中,信息资源的全球联通性将使读者直接面对广泛而丰富的信息资源,使出版社原有的信息源中心消失。信息空间具有高度开放性,网络信息呈多向、发散式传播,读者有可能绕开传统出版设置的障碍而自由地获取信息。读者不仅可以主动地选择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可以自由地发布信息和意见,出版者与读者有可能成为平等的信息资源共享者,原来存在的左右信息和舆论的特权力量受到挑战。出版者在网络环境中从事叙事活动,叙事模式会发生变化。以互动和个性化为特征的“分众传播”和“点播”逐步普及,手机时代的出版者必须更快、更好、更生动、更准确地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并根据读者所表现出的偏好(主题、色彩、风格等)、读者所用的浏览器、读者的地理位置及所用的调制解调器的速率来编排网页和发送信息。要适应读者的要求,决定手机出版的展示形式——以这种或那种色调、版式打印出读者订阅的个人报纸、期刊;并选择一位虚拟的播音员播报新闻、讲解故事……在将来的某一天,甚至可以推出“私人数字助理”,为读者推荐不同的手机出版物,在读者需要的时候,以读者最喜欢的叙事方式展现。

篇10:论手机作文

试论认知语境对手机短信人际交流的影响

认知语用学为话语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本文运用认知语境的四大要素(情景知识、语言上下文知识、背景知识和社会表征)来解释其对手机短信人际交流的.影响,从而得出这四大要素是如何参与短信话语含义的推导以及其动态的激活过程.

作 者:钱红英 QIAN Hong-ying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杭州,310018刊 名:四川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ENGINEERING(SOCIAL SCIENCES EDITION)年,卷(期):200823(2)分类号:H314.3关键词:认知语境 背景知识 动态语境 语境暗含

篇11:手机啊手机抒情作文

手机啊,手机,你真不是个好东西!

可,这一切真是手机的错吗?一部小小的手机承载了多少技术人员的心血,它从笨重变得轻盈,从一开始仅有的通话功能扩大到信息、图形、视频的传递,还慢慢代替了钱包、记事本,让人们的生活更加便捷。但是,它再神通广大也只是一部机器,做“好”事还是做“坏”事,还得看主人怎么使用它!

最近,在网上有一篇名为《爸爸,我恨你》的作文引起了很多人特别是家长们的关注。“当我看见别人的爸爸带他们出去玩时,我是多么羡慕,而你却只知道玩手机、玩手机、玩手机!你快不是我爸爸了,你是手机的爸爸!”这样的话打动了很多父母的心,他们纷纷检讨自己花了太多时间在手机上,对孩子很愧疚。我也被深深打动了,因为妈妈为了方便辅导学习,早在三年级就给我买了手机。可我却经常不顾大人的警告用手机做了一些和学习无关的事,比如看动画片、下载图片等等。妈妈问我,我总说不知怎么就想去看、去玩!那么,我是不是也变成了手机的女儿呢?

上一篇:演讲稿教师篇下一篇:青葱岁月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