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主义内容

2024-04-18

功利主义内容(精选6篇)

篇1:功利主义内容

三生、四爱、五心、五好

三生

生命——要珍惜生命,在与自我、他人、自然建立和谐关系的过程中,促进生命的和谐发展。

生存——要正确认识生存的意义,了解生存知识,把握生存规律,提升生存能力,学会应对生存危机和摆脱生存困境,善待生存挫折,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正确生存观。

生活——要正确认识人生的价值,培养积极乐观、自强自立、永不放弃、懂得感恩等生活态度和情感以及社会责任感,改善自身的生活品质,为创造今后的更加

健康、文明和幸福生活奠定基础。

四爱

爱祖国——要以“我是中国人”而感到光荣,要有社会责任感。爱家乡——要保护、爱护这个生我、养我的地方。

爱学校——要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回报培育自己的母校。爱师长——做一个尊敬师长、有礼貌、有修养的人。

五心

忠心献给祖国——即以爱国爱家情感凝聚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廉洁从政、克己奉公,把忠于祖国、忠于党和人民统一起来,把爱国精神化作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满腔热血和实际行动。

孝心献给父母——即以敬老爱亲美德熏陶人。以尊老爱幼为核心,弘扬雷锋身体力行中华传统美德的高尚情操,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让每一个家庭充满生机和活力,在全社会形成尊老爱幼、团结友爱、互帮互助的良好社会氛围。

爱心献给社会——即以助人为乐风尚激励人。以集体主义为核心,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不断培育包容胸怀和互助精神,努力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社会氛围,构建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不断增强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的责任意识。

诚心献给他人——即以诚信道德意识塑造人。以诚实守信为核心,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努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加强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司法公信和个人诚信建设,增强诚实守信意识,做到遵守诺言、恪守信用,构建公平、公正、诚信的社会关系。

信心留给自己——即以奋发向上的信念引导人。以自信自强为核心,弘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开拓创新,勇于担当,不断实现自我超越和发展;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正确对待成败得失,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努力形成全民创新、全民创业、勇于创造的良好氛围。

五好

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

篇2:功利主义内容

本学爱国主义教育主要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爱国主义是指在知祖国、爱祖国的基础上,立报国之志、学报国之才、践报国之行。其有机统一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在引导小学生知国、爱国、报国上下功夫,做到以了解祖国、学习爱国主义知识和有关理论为基础,以激发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为重点,着力培养青年投身祖国四化建设的雄心壮志和努力学习的积极行动。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三个基本环节。

2、知国才能爱国,“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当前小学生对祖国是否有深刻的了解呢?一些调查资料表明,他们对祖国的历史名人,甚至是本地的名人,也知之不多、知之不深。因此,他们如何爱国,什么样的行动爱国,平时的行为应如何做才是爱国不甚了解。因此,爱国主义教育的关键是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帮助小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认识祖国的现在,展望祖国的未来,以此激励小学生珍重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相信中华民族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帮助小学生了解祖国的途径很多。如结合班校会进行国情教育;利用广播、黑板报、宣传橱窗,介绍祖国的光辉历史和改革开放以来的伟大建设成就;指导小学生收看新闻等电视节目,开展社会调查,使小学生感受祖国四化建设的飞速发展。特别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条途径,做到结合教学讲历史、讲传统;结合教学讲爱国民族英雄和科学家、艺术家的卓越贡献;结合教学

讲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丰功伟绩;结合教学讲社会主义建设的飞速发展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无比正确;结合教学讲爱国主义理论、远大理想和奋斗精神,等等。

4、不管采用什么途径都要引导小学生在生动的对比鉴别中提高认识。如,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使小学生认清新旧社会两重天和劳动人民翻身当家做主人的事实;通过向老人请教,以前的老一辈人的生活水平和现在的我们的生活水平对比,使小学生认识到祖国的发展,我们经济的突飞猛进离不开我们祖祖辈辈的辛勤劳动;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的对比,使小学生认清党的改革开放政策是强国之路、富国之本;通过对比教育激发小学生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并把爱国与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增强实现四化的信心,明确自己肩负的历史责任,树立阶级斗争的观点和爱憎分明的情感。

5、爱祖国是指关心祖国前途命运和荣辱兴衰,并随时准备为祖国的事业而献身的一种崇高而炽烈的道德情感。这种情感是爱国主义的基础。小学生的情感往往是和具体的人物、事件相联系的,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在帮助小学生了解祖国壮丽河山、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对人类世界的巨大贡献的同时,激发小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时帮助他们了解我国近代所以落后,并客观地分析它落后的原因和未来美好的前景,激励他们刻苦学习、发愤图强的精神。

6、在培养小学生爱国主义情感时,还要考虑小学生情感的特点,帮助他们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的思想感情,克服情感的肤浅性、波动性,使他们懂得爱国主义情感,是一种民族的情感、阶级的情感,是一种极其深沉的情感。我们既要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党、热爱祖国、追求真理的感情,又要指导他们自觉地“调节”、克服脆弱的感情。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首先要以生动形象的事物、形成强烈的刺激,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小学生的认识特点一般

是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壮丽的山河、雄伟的建筑、家乡建设新貌、热烈的劳动场面、欢快的节日盛况、奥运赛场的胜利都能使他们产生爱国之情。因此,我们要组织小学生参观祖国建设新貌、游览祖国名山大川,组织小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引导他们进行今昔对比;也可开展他们喜闻乐见的教育活动,激发他们从爱家乡、爱学校的一草一木,扩大、深化、升华为深刻的强烈的爱国之情。

7、报效祖国是知祖国、爱祖国的发展,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我们的教育方针和时代的具体要求。热爱祖国主要体现在是否有报国之志、报国之才和报国之行。因此,我们应该努力去育志、育才、导行。

8、育志,即培养小学生树立为四化献身之志。其关键是教育小学生把自己的远大理想同祖国的前途命运联系起来,把刻苦学习与祖国建设发展事业联系起来,使他们懂得学习绝不是为了个人升官发财,不是为了光宗耀祖,而是为了祖国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小学生出生以来,对上述这些内容我们讲得实在太少了,大有了解的必要。育志以激情为基础,目的在于利用情感这种内部动机,促其理想、信念和志向的形成。

9、育才,即培养小学生掌握建设祖国和保卫祖国的科学本领。一个人有报国之志而无报国之才,报国就是一句空话。当前是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要实现祖国的四个现代化,把祖国建设成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小学生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就必须在学业上有所成就,成为祖国各方面的有用人才。正如陶行知所说:“今天多做一分学问,多养一分元气,将来就能为国家多做一分事业,多尽一分责任”。

10、导行,即引导小学生将报国之志付诸行动,小学生在学期间就要确立报效祖国的思想,而且要认识到报国之行就是脚踏实刻苦学习,锻炼身体,不断地充实自己。今天的学习行动,就是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将来就要利用所学的知识为祖国献计献策、尽职尽责。导行不能光说不做,要引导小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为国出力”的实践活动,如义务劳动,为他人为集体献爱心活动等等。一句话,即“闲情非吾志,甘心赴国行”。

双湾镇中心小学

篇3:功利主义内容

1 表现主义论争的缘起

挑起表现主义论争的导火索, 是德国诗人戈特弗里德·贝恩对戈培尔的赞同。贝恩 (1886—1956) 是表现主义中最著名也最有影响的诗人、作家, 出生于一个基督教家庭, 早年在马尔堡大学和柏林大学攻读神学和语言学, 后进医学院, 毕业后在柏林行医。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任军医。他在战前就与表现主义作家来往, 参加表现主义团体的活动, 并发表诗作。在他早期用表现主义手法写出的作品, 如《陈尸所》 (1912) 、《儿子们》 (1913) 、《肉》 (1917) 、《瓦砾》 (1919) 等, 描写了知识分子的孤独和恐惧心理, 表达了对世界的憎恶和一种绝望的悲观的情绪。出于对现实社会的厌嫌, 他把梦境和麻醉药当做遁逃所, 他曾写了一些吸麻醉药的抒情, 如《可卡因》, 组诗《麻醉》 (1925) 。贝恩在诗歌创作上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完美, 他把对新的形式的感情看做是最高的信仰, 对语言怀有一种虔诚的爱, 运用形式的完美, 语言的力量, 来表现急剧变化中的现代化社会中个人的感受。1932年贝恩被选入普鲁士艺术科学院, 纳粹上台时, 他表示支持, 1933、1934年发表了几次广播讲话《新国家和知识分子》和《艺术和政权》, 对法西斯政权大唱赞歌, 认为第三帝国是一次真正的革新。但不久就发现了自己的错误, 采取了消极的避世态度。由于对纳粹统治的倒行逆施流露出不满和憎恶, 1938年他被开除出帝国写作组织, 二次大战期间靠行医谋生。

德国作家克劳斯·曼[2]非常喜欢贝恩的某些诗篇, 在流亡法国期间他得知贝恩在电台上称颂纳粹政权, 深为之惋惜, 曾于1933年5月9日从法国致函贝恩, 遣词批评规劝, 但贝恩在当时未能理解克劳斯·曼的良苦用心, 于5月24日在柏林电台发表《答流亡文人》的公开信, 大肆攻击流亡作家, 再次为法西斯政权辩护。克劳斯·曼在对此感到迷惘、愤懑的同时, 一直在思考贝恩这样一个知名诗人陷入法西斯泥沼的原因。1936年他成为德国流亡者在莫斯科创办的《发言》杂志的撰稿人后, 于1937年给主编之一的维利·布莱德尔的信中提出想写一点关于贝恩的东西, 时逢编辑部正在组织批判贝恩的文章, 于是就有了1937年第9期上的《戈特弗里德·贝恩——误入歧途的故事》, 其写作目的在于让贝恩认识自己世界观和艺术观误入歧途的原因。

而同时发表的德国政治家、作家贝恩哈德·齐格勒[3]的《现在这份遗产终结了……》在分析贝恩陷入法西斯泥潭的思想根源时, 用了大量的篇幅评价表现主义思潮, 称表现主义是导致德国法西斯主义产生的思想根源之一, 在他的文章中, 表现主义被当做拒绝反映现实或歪曲现实的反现实主义的颓废主义流派。认为表现主义的特点是极端的个人主义, 病态的紧张和对形象的歪曲, 对其全盘否定。

他的这种把表现主义与法西斯主义捆绑在一起进行批判的做法, 在读者和评论界引起强烈的分歧, 一时间, 赞成者和反对者纷纷投书《发言》编辑部阐明自己的主张和意见[4]。正是这样, 由齐格勒对表现主义的分析评价引发了关于表现主义论争的暴发。

但是, 如果从更深的层次上发掘, 这次论争绝非针对某些个别现象的偶然的有感而发, 而是与当时苏联的政治形势和文艺政策有着极大关系。

苏维埃俄国建立初期, 思想和文化领域相对活跃。在20年代, 知识分子享有广泛的自由。直到1929年, 苏联文化界仍充满活力和自由。沙俄时代的旧文人还能安心工作;知识分子还能把头探出国界外呼吸西方的空气。在社会科学方面, 马列主义尽管占据主导地位却并不僵化。在社会政策方面党继续保持革命理想。但是, 随着经济和政治的变化, 苏联的社会思潮和意识形态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在三十年代, 斯大林政权对意识形态进行了一次彻底的修正。这次转变, 表现在文学和艺术上, 是拉普和其他极端马克思主义文艺组织的对持不同文艺思想者的清洗, 以及“社会主义现实主义”[5]原则的确立。

1929年, 党开始把作家组织在极端马列主义的文学团体——拉普的旗下。拉普把所谓无产阶级文学的标准强加给所有作家, 稍有异议就会受到严厉的批判, 即使“同路人”亦不能幸免, 其中包括著名的无产阶级作家高尔基和诗人弗拉基米尔·马雅可夫斯基, 强大的政治压力导致了马雅可夫斯基在1930年自杀。1932年, 极端的“无产阶级”政策被视为了反马克思主义, 拉普被解散,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成为新官方路线, 很快推广到其他艺术形式上。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的特征是:满怀热情的民族主义;感情多于理性分析的批评;迎合大众的趣味。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任何背离都会被扣上“形式主义”的帽子。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定义下, 好和坏被刻板地规定了, 没有什么价值的连续, 也不存在中间路线。

思想和文艺政策的一元化, 使得苏联在相当长的一个阶段对诞生于西方的各种非理性的或者非现实主义的现代文艺思潮持一种排斥性态度, 一切不能被纳入现实主义的文艺理论和思潮, 即便是“资产阶级的叛逆”, 也统统被斥为反动的、落后的思想, 颓废的艺术。

而德国和其他东欧国家表现主义作家在国内法西斯恐怖主义统治日渐加剧的情况下, 为反抗纳粹主义, 他们中的许多人选择了流亡国外。当时的苏联是他们中多数人的选择。这样, 他们的思维方式和政治倾向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苏联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一元化文艺政策的影响, 从苏联的政策立场出发, 先入为主地为表现主义下结论、定调子, 与自己以前的表现主义立场划清界限, 带着浓浓的“火药味”, 以一种深恶痛绝的姿态投入到对表现主义的批判中去。

另一部分作家、评论家则从表现主义文学艺术实际出发, 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 旗帜鲜明地为表现主义声辩, 力求对表现主义做出较为客观的评价。

对于这场论争的倾向性问题, 学界多有争论, 许多人认为这是一场具有明显政治主导倾向的论证, 我国表现主义研究专家张黎则在认为:“这场由《发言》杂志社组织的关于文艺问题的辩论, 最终并无仲裁者对它作出什么结论……它是一场相当民主的学术讨论。”[6]事实果真如此吗?《发言》编辑部在《写在我们的表现主义讨论结束时的几点意见》中的“形式主义 (表现主义被描述成仅仅是它的一部分) 和现实主义……是艺术家的意识形态对于特定历史事件的反映, 把握它和研究它是民族战线中反法西斯斗争的一个核心问题。”[7]以及由齐格勒撰写《结束语——关于表现主义讨论的总结》明显地推翻了这种看法。

2 表现主义论争的内容

20世纪30年代在国际左翼阵线内部关于表现主义的论争虽然带有一定的情绪化, 但在论争的主要问题上却有的放矢, 条理清晰。总起来看, 这次论争主要围绕以下几个问题进行:

第一, 表现主义是否代表法西斯主义。这次论争的肇始就是由于表现主义诗人戈特弗里德·贝恩在当时投靠了纳粹政权。因此, 表现主义就被有的论者与法西斯主义直接联系起来, 认为坚持表现主义就会走向法西斯主义。

齐格勒在《现在这份遗产终结了……》中指出, 贝恩的表现主义思想植根于混沌的、含糊不清的、没有根基的资产阶级思想的自我瓦解的潮流中, “首先可以清楚地看出, 表现主义是哪种思想的产物, 不折不扣地遵循这一思想, 会引向何方呢?——引向法西斯主义。”并指出“差不多每一个人都或多或少地成了表现主义及其偶像的牺牲品……清算表现主义的思想和情感状态, 真正地克服它, 关系到我们反法西斯文学究竟是德国总崩溃中的一个阶段, 还是一种伟大的、与民族和国际精神文化重新联结起来的艺术起点的问题。”“表现主义的内容里绝没有反法西斯斗争立足之地”[8]。

格奥尔格·卢卡契在表现主义论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当时颇具声望并受到苏联官方支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他在这场论争开始前三年的1934年就写出了《表现主义的兴衰》的文章, 指出表现主义把扭曲看成是描绘现实的一种方式, 是法西斯主义宣传的一种适应方式, 表现主义可能“只是作为从属的因素被并入法西斯主义的‘综合体’中去的”, 所以“法西斯主义者把表现主义看作他们内在的一部分并不是偶然的。”[9]在表现主义论争中, 他于1938年6月号的《发言》杂志上发表了《问题在于现实主义》一文, 将争论的焦点转向现实主义理论问题, 但在文中他提出“只有著名的现实主义者才能组成文学上的这样一支真正的先锋部队”, “而表现主义者又怎么样呢?他们是理论家。他们处于领导人和群众之间, 主观上多是怀着真诚的即使是不成熟、不明确和模糊的信念, 同时却又不仅深深充满着连那些不成熟的革命群众也表现出的那种摇摆, 而且充满着这一时期的所有反动偏见。这些偏见使他们比较容易接受形形色色的反革命口号 (抽象和平主义、非暴力思想、资产阶级的抽象批评、无政府主义幻想等等) ……动摇的过渡思想的任何系统化, 都是起着有害作用的。这在表现主义中带有更加特别反动的色彩。”[10]在这篇文章中他引述了亨利希·弗格勒《一个画家的经历》一文中的“它是资产阶级艺术的死之舞蹈。……表现主义自以为在表现‘事物的本质’, 实际上表现的都是腐烂的东西”[11]来作为他的论点的支持, 殊不知亨利希·弗格勒并非完全否定表现主义艺术, 因为紧跟其后的是“但这也正是它的历史价值, 因为它打开了人们的眼界。”而且在文章的开头, 弗格勒颇有疑义的提出:“各种不同的艺术团体的宣言、号召和原则声明, 也只不过是一种 (非常值得怀疑的) 辅助手段。没有哪一个人会按照他从某种意识形态中抽象出来的正确的或错误的理论生活, 更不要说创作。按照贝恩哈德·齐格勒的观点, 一切革命艺术家都是现实主义者, 一切其余的人都是法西斯主义的表现主义者。从阶级斗争的利益来看, 这可是个微妙的问题!”[12]

而作为这场论争的先导者, 克劳斯·曼虽然在争论中批驳了贝恩对非理性和神秘主义主义的崇尚, 指出他沉溺于德国法西斯愚蠢而又喧嚣的欺骗宣传, 是“知识分子丧失人格、颓废堕落、自我毁灭的突出典型”, 但同时又对客观地指出“无论所谓的爱国主义的题材, 还是元首题材, 甚至整个法西斯主义题材都没有侵入他的抒情诗, 也从没有渗入他的作品;相反地他完全懂得维护自己作品的纯洁”, “令人惊愕”的是他的评论 (包括许多政治演讲) , 并不否认他过去取得的成就, “若能回顾一下过去的贝恩, 在我看来, 总还是颇有兴味的。”克劳斯·曼并没有像齐格勒那样否定一切, 他认为贝恩倒向法西斯主义主要出于其个人原因, 而非所有表现主义者的必然归宿。

弗兰茨·莱施尼策也坚持从客观实际出发来评价表现主义的政治意义, 他的《论三位表现主义者》意在挽救盖奥尔格·特拉克尔、盖奥尔格·海姆和恩斯特·威廉·洛茨三位表现主义诗人的声誉。在文中他指出齐格勒提出的表现主义表面最革命而目标和倾向是反动的观点, 虽然切中了表现主义的要害, 但引出新的矛盾:贝恩、布罗侬等人由于接受表现主义而堕落为神秘主义者和法西斯分子, 贝歇尔、布莱希特等人因为背弃表现主义才成为现实主义者和反法西斯主义者。但在今天贝歇尔的现实主义诗歌中也带着少数表现主义的成分, 而且令人觉得十分贴切。贝尔格提出不能因为贝恩和豪普特曼 (现通译为霍普特曼) 倒向法西斯主义就完全否定其创作, 毕竟艺术社会学不是政治户口册。即使是对表现主义持贬斥态度的阿尔弗雷德·杜鲁斯也认为根据一种非理性主义思想基础的表面共性, 根据贝恩变节来断定表现主义必然要汇入法西斯主义是严重错误的。作为一个政治和思想上十分矛盾的文艺运动。它既可能向左转, 也可能向右转。表现主义艺术不只是由意识形态构成的。

布洛赫对齐格勒等人加诸表现主义的诋毁作出了强烈的反击。他以希特勒攻击表现主义为“堕落艺术”为根据证明表现主义与法西斯主义的对立, 并指出卢卡契在文章中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有意以偏概全, 只字不提表现主义画家, 就是对文学作品, 不论从量的方面, 还是从质的方面, 都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只满足于很小一部分, 而且并不具有代表性的“经过挑选”的作家。而表现主义运动中大批艺术家及其作品都是反法西斯主义的, 所以卢卡契等人的批评不是实事求是的, 是片面的。[13]

作为《发言》杂志主编之一的布莱希特考虑问题始终从当时的政治形势着眼, 顾全反法西斯斗争的大局, 竭力主张及时终止左翼派别之中的这种论争, 以防止危及内部团结, 影响对敌斗争。但他并非没有自己的看法和意见, 布莱希特在反驳卢卡契的笔记中写道:“这次 (指表现主义论争) 我们看到了一些训练有素的马克思主义分析, 它们对分类归纳表现了令人吃惊的喜爱, 把艺术流派也归入存放政治党派的抽屉里, 例如把表现主义就归入独立的社会民主党。这次讨论, 有的地方令人费解, 不近人情。整顿不是通过生产, 而是通过铲除。一切都‘归结于最简单的公式’, 凡是有生命的都是错误的。”[14]对那种机械地将表现主义归诸法西斯精神倾向的做法表示了自己的担忧和不满。

第二, 表现主义是否具有人民性。在表现主义论争中, 贝恩哈德·齐格勒以非常尖锐的形式提出了人民性问题, 卢卡契认为这种强烈的兴趣是有某些积极意义的, 并提出“因为资本主义的经济进步破坏了人民的古老生活方式, 从而在人民自己中间造成了世界观、文化追求、嗜好和道德判断力的不稳定, 为蛊惑人心的有害宣传创造了可能性。因此, 只是简单地不加选择地把人民制造的旧产品收拢过来, 并不是在任何条件下、任何情况下都是进步的, 都能唤起人民的活跃的上进的 (尽管有许许多多障碍) 本能。由于同样的原因, 广泛传播一种文学作品或一个文艺流派也不是人民性的表现。”[15]他认为“先锋派” (此处用以指代表现主义) 在革命眼中只看到裂痕和灾难, 要把过去的东西一切都销毁, 割裂同伟大、光荣过去的任何一点联系。因此, 人民通向“先锋派”只有一道非常窄小的柴门, 而且从中一无所获;进入伟大现实主义的大门容易得多, 而人民获得的东西却很丰富。

在这里, 卢卡契将过去所有的优良的文学艺术遗产都视为现实主义的伟大胜利和丰富的成果, 把“先锋派”文学艺术的创作成果放到文化艺术遗产的汪洋大海中, 其成就就不免显得微不足道了, 于是卢卡契就可以骄傲地得出人民在“先锋派”艺术中一无所获的结论, 即表现主义和先锋派脱落人民群众, 丧失人民性。如果说表现主义等先锋派文学艺术受到人民群众关注的话, 那么只能归结为“蛊惑人心的有害宣传。”

面对来势汹汹的指责, 布洛赫认为卢卡契等人倡导的“新古典主义”太高雅, 是一种不真实的外加的东西, 脱离了人民。齐格勒把温克尔曼的古代文学以及从古代文学派生出来的经院主义当做艺术中的一种自然法则, 而表现主义者则与此针锋相对, “他们完全回复到人民艺术, 喜爱和尊重并在绘画上发现了民间艺术”, “表现主义绝没有瞧不起人民的那种傲慢。恰恰相反, ‘蓝骑士’模仿了姆尔瑙的五彩玻璃画, 它首先打开眼界去注意那种令人感伤、凄怆的农民艺术, 去注意孩子们和囚犯们的绘画, 去注意精神病患者的震撼人心的文献, 去注意原始的艺术。”[16]如果说, 齐格勒认为艺术家的意志是决定性的, 那么表现主义正是有这种接近人民的突破, 通过借鉴民间艺术补偿了自己的不足, 实现了向人民性的回归。而且, 表现主义并不是无休止地进行形式分析, 而是在艺术作品中尽可能真实地表现人及人的内涵。

卢卡契提出“同人民生活保持活跃的联系, 使群众自己的生活实践朝着进步方向继续发展——这就是文学的伟大社会使命”[17]。布莱希特则认为德国文学中为当时文学提出的“人民性”有一种独特的特点:作家与他们应当为之写作的人民并不生活在一起, 但作家同人民的距离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么大, 把距离的扩大仅仅看做是外在的扩大是不正确的。虽然他在笔记中没有明确提出表现主义是具有人民性的, 但他对卢卡契等机械地先入为主的人民性观点的批驳充分说明了他的态度——具体作品具体分析。

第三, 怎样看待表现主义的先锋性与破坏性。齐格勒谴责表现主义的“资产阶级思想的自我瓦解”, 他认为鼓舞那些斗争者和探索者的仇恨的烈火, 以及他们强烈要求的破坏的激情, 不足以说明表现主义的社会内容和政治方向, 它破坏的意象只涉及表面的现象, 只是加深了时代本身已经完成的破坏事业而已。卢卡契一味推崇古典现实主义艺术, 他认为遗产意味着进步的变化过程, 同遗产保持着活跃的关系, 就意味着作人民的儿子, 为人民的发展洪流所推动, 所以他反对任何一种分裂一个世界图像的艺术尝试, 贬低或谴责先锋派艺术, 批判它的破坏性。殊不知, 在艺术生产上, 谁想建设, 谁就得破坏, 合理地破坏。特别是造型艺术作为创造过程总是破坏。任何遗产, 只要对它生机勃勃地加以培育, 就会受到破坏, 只有作为建设性的破坏它才能生机勃勃。在这个意义上, 贝尔格认为表现主义是指一种革命的可能性, 在瓦解十九世纪遗产方面曾经有过积极的一面, 产生过许多成功的作品, 它在过去是、今后依然是令人生畏的, 维护表现主义的遗产是我们的任务。古斯塔夫·封·汪恩海姆也指出:“在表现主义中不仅有摧毁的意图, 而且有建设的意愿”。虽然成功的希望不大, 因为没有与之相符合的现实。[18]维尔纳·伊尔伯格对表现主义产生的境况进行分析后提出, 传统的方法已经不能胜任, 表现主义为了创作, 必须毁灭, 目的在于认识和熟悉事物, 尽量赤裸裸地描写失掉了任何联系和安全感的冷酷的人世, 在幻想中创造一个新的、温暖的世界。为此, 就要采取解剖、毁灭、肢解一切现存的东西, 用艺术实验代替社会知识的不足, 而这种破坏遭到了法西斯分子的仇视, 因为他们意识到表现主义的破坏在于迎来一个新的世界。

布洛赫认为, 表现主义的先锋性首先在于它能为我们展现一个陌生的未来世界, 它像现实的镜子一样, 从中我们可以看法自己的未来以及个人永恒追求的实现。第二方面则体现为对旧的社会现实的破坏, 对资本主义世界图像的摧毁。对待表现主义的先锋性和破坏性应从发展的角度来分析, 而非像卢卡契那样从静止的观点, 从片面的角度出发对其大加挞伐。

布莱希特认为表现主义是德国文学的一个阶段, 第一次以残忍和丑恶的方式表现了人的分裂以及人不可分割性的丧失。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就以其所谓物质战役使人的彻底分裂变成了现实人已不再是主体, 而仅仅是作为部分的物化了客体。正是在这个被毁掉的个体面前, 世界才呈现出支离破碎。所以表现主义是特定现实的反映与需要, 是无可非议的。

第四, 怎样看待表现主义的实验与创新。对于表现主义的试验与创新, 在争论中形成了鲜明对立的看法, 反对者有之, 称赞者有之。前者以齐格勒和卢卡契和阿尔杜鲁斯等人为代表, 阿尔杜鲁斯认为表现主义自开始起, 便是违反艺术的本来任务的。齐格勒谴责表现主义对清规戒律和经院主义的破坏, 将表现主义在破坏旧世界的过程中出现的许多奇怪的内容以及蒙太奇手法讥讽为“剪贴拼凑的可怜巴巴的破烂货”, 一种要追加给法西斯分子的东西。卢卡契则称表现主义是一种颓废的艺术, 原因就在于它脱离了古典艺术趣味 (不过, 在卢卡契的论述中, 他将古典艺术的范围无限扩大了) 。在赞成表现主义艺术创新的队伍中, 德国反法西斯主义者盖·福尔斯特在布拉格的《德意志人民报》上称赞表现主义是一种创造新表现形式并且超越资产阶级界限的热情尝试。汪恩海姆指出表现主义戏剧借助谎言、借助真实的、可能的和不可能的喊叫呈现出一幅五彩画面。布洛赫积极为表现主义的艺术探索、大胆实验新的表现手法和技巧进行辩护, 他指出表现主义虽然还存在毛糙的、粗犷的、信笔涂抹的表达方式过多的缺陷, 但表现主义的意义就在于它的突破常规, 具有时代意义, 指斥卢卡契的因循守旧、对现代艺术的无知和偏见, 而他所提倡的古典主义已经成为一种没有激情的抽象文化。

总之, 这次论证从贝恩事件开始, 逐渐发酵为对表现主义的全面评价, 虽然齐格勒、卢卡契等人从特定的政治观念和文化思想出发, 企图完全否定表现主义, 但从论争的实际情况来看, 许多参与者并没有随声附和, 而是对表现主义的人民性、实验性和创新性表示了肯定, 指出表现主义的破坏性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现象, 它与法西斯主义没有必然的联系, 为被激进马克思主义者叫做“法西斯主义”而被纳粹称为“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表现主义正名。

3 论争的附加收获

以上我们讨论了左翼阵营内部关于表现主义论争的主要内容, 但这次论争的还产生了一个题外的重大收获, 那就是对“现实主义”理论认识的深化。

在30年代的苏联,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艺思想正大行其道, 正如汪恩海姆所言:“在苏联, 人民有力量进行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革命。在这里, 在这个途径和相互关系在历史上第一次被人们意识到的地方, 价值被重新估量, 重新铸造。于是就产生了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硬币’。”受这种思想的影响, 论争中的的不少论者都将表现主义与现实主义相对比, 分析其优势和不足。当然, 在现实主义一语独白的局面中, 即使有的论者要肯定表现主义, 也采取了先退让一步的策略, 汪恩海姆的《古典表现主义》一文就如此言说:“表现主义戏剧虽然有很强的表现力, 反映的世界是支离破碎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戏剧则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反映了一致性。”[19]

论争发展到后期, 卢卡契的《问题在于现实主义》更是将焦点转向了现实主义理论问题。在这篇文章中, 他认为作品的深度, 一个现实主义作家影响的广度和持久性, 主要取决于他 (在写作方面) 在多大程度上明了他所描写的现象实际上表现的是什么, 而先锋派背离现实或根本上敌视现实的态度必然导致其艺术内容的越来越贫乏。

卢卡契对现实主义有过许多论述。他认为, 文学上的现实主义主要指真实地表现现实, 是指现实的主要特征在文学作品中得到真实的体现。并非所有的生活现象都要求得到体现, 而是要求体现能够展示某些本质规律的特征性的生活现象。当然要通过塑造性格鲜明的个性形象的途径。而布莱希特认为, “关于现实主义问题, 习惯的看法是, 一部艺术作品, 它的现实越容易辨认, 便越是现实主义的。我的定义与它不同, 一部艺术作品, 它的现实被驾驭得越容易辨认便越是现实主义的。”[20]他认为现实主义并不要求酷似生活, 更不能以是否酷似生活作为衡量现实主义的标准, 把现实主义看作一个形式问题, 把它同唯一的一种而且是旧的形式联系在一起, 那就等于给它做绝育手术。

布莱希特在反驳卢卡契的笔记和其他有关文章中曾多次谈及现实主义, 认为现实主义不仅是文学性的事务, 必须将其作为伟大的、具有普遍的人的意义的事务来看待和解释。指出论争中提出的现实主义概念非常狭窄, 评判它的尺度也极不可靠, 把现实主义与“形式主义”对立起来的做法是十分错误的。在他看来, 现实主义就是, 揭示出社会的因果关系/揭露出占统治地位的观点只不过是统治者的观点/写作要从那个为解决人类社会面临的最紧急的困难提出了最为广阔的解决办法的阶级立场出发/要强调发展的因素/要既具体又要让人有抽象概括的可能。[21]一个作家是否现实主义者, 首先要看他是否现实主义地进行写作。他提出现实主义写作方法具有广阔性与多样性, 并不意味着排除想象, 更不排除真正的技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口号只有根据时间和空间逐一作出特殊的说明, 才是有意义的, 切合实际的, 有效益的。

虽然布莱希特关于表现主义论争和现实主义理论的笔记直到他去世后才公诸于世, 但这些文献构成了表现主义论争中最具有理论价值的文字, 特别是“现实主义写作方法的广阔性与多样性”的主张, 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动了现实主义理论研究与发展。

4 论争引发的思考

篇4:功利主义内容

摘 要 《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是列宁对于资本主义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的一系列系统的理解,以及对资本主义下的经济全球化理论的深入表达。该理论对资本主义时代下的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成因进行了论述。在该书中,对垄断组织以及资本输出的情况等的论述是列宁全球化认识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 资本主义 垄断 集中 全球化 帝国主义

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一书,写于1916年上半年,发表于1917年4月。这本书是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的重要文献。

第一章《生产的集中和垄断》简述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史,并论述资本主义竞争优势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结果是垄断。

作者首先列举现代工业发展相对迅猛的两个资本主义国家——德国和美国的生产集中化程度,以论证随着资本主义逐渐发展到最高阶段,联合制保证了联合的几方都会有更稳定的利润。这里的“联合”指的是不同的工业部门,它们可能在步骤上是先后的关系,或者是一个部门对另一个部门起辅助作用的关系等(这是“集中”含义的开端,在接下来的论述中逐步加深)。正如马克思主义对于资本主义的观点:“自由竞争产生生产集中,而生产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导致垄断,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般和基本规律。”垄断程度由低到高的不同组织形式,如卡特尔、辛迪加、托拉斯,其实质都是为了保证资本家取得高额利润。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但是占有仍然是私人的,社会化的生产资料仍旧是少数人的私有财产”。垄断并没有消灭竞争,而是使“竞争”更加激烈。而这种“现代的,最新的,文明的”竞争往往是灭绝式的:剥夺原料,劳动力,运输,信贷等。这些足以扼杀哪些不愿被垄断摆布的小企业,这也进一步加深了集中化。这一部分也首次提到了对以卡•考茨基为首的当代机会主义辩护者们观点的批判。

第二章《银行和银行的新作用》论述随着银行业的发展,少数该产业垄断者手中的金融资本空前的集中,影响与涵盖的产业也空前的广泛。

银行业的集中化与工业类似。每家大银行手下的机构越多,影响的企业越多,那么它以金融资本为纽带的资本主义经济网就越密。我认为,影响银行的收益来源与两个方面:业务的数额大小与交易频率,手中握有的拥有使用权的资本流动带来的收益。银行的发展推动了资本在生产和交易当中的流动速度,这也就加快了资本流动到银行手中的速度,也就是从上述两个方面均获取了巨额收益。除此之外,又加深了工业资本家对银行的依赖,潜在的保证了利润来源。与此同时,银行由于自身并非生产机构,更需要依赖于工业本身取得收益的能力。

“人事结合”的出现也推动了银行与最大的工商业企业的融合。从而,银行与工业的关系就紧密起来了。我认为,这也是一种“集中”,但与上一章节中的“集中”不同的是,银行在其中的作用更像是一张网,它是工商业产业不可或缺的纽带,连接了规模更大,更细致的产业,这是“集中”含义的进一步加深。

第三章《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论述银行与工业由于利益相互融合,金融资本空前集中化,并形成少数几个金融寡头。

我认为,行成寡头市场的主要原因有:产品的生产规模大,经济效益高;生产涉及的部门联系紧密,利益相关;生产资源的供给控制在少数人手中;政府在利益下的默许和支持等。由此可见,寡头世行的成因和垄断市场是很相似的,只是在程度上有所差别而已。其特点总结如下:

(1)“参与制”。金融寡头用少量集中的资本控制比较分散的大量资本,以致掌握工商业,控制整个国民经济。列宁引用德国经济学家海曼的叙述,领导人控制着总公司(“母亲公司”),总公司又统治着依托于它的公司(“女儿公司”),后者又统治着“孙女公司”等等。于是,一个领导人只要拥有100万资本,就能控制各“孙女公司”800万资本。如果这样下去,那么拥有100万资本就能控制1600万、3200万,以至更多的资本。”(2)“掺水”的“过度资本化”。列宁在这里论述:“集中在少数人手里并且享有实际垄断权的金融资本通过创办企业,发行有价证券,办理公债等取得创业利润”,然后对小企业进行合并,“获得大量的、愈来愈多的利润,巩固了金融寡头的统治,替垄断者向整个社会征收贡税。”(3)垄断的毒汁已渗入到包括政治制度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这些资本主义国家的少数金融寡头通过控制国家的经济命脉,不可避免的也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政府的对内对外政策。

第四章《资本输出》论述了在旧资本主义向新资本主义过渡的阶段中,资本输出代替商品输出占有重要地位。

列宁在这一部分中指出:“对自由竞争占完全统治地位的旧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是商品输出。对垄断占统治地位的最新资本主义来说,典型的则是资本输出。”百度百科中,“资本输出”的定义指一个国家政府或个人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利息而对国外进行的投资和贷款。而在列宁的论述中,“高额利润或利息”拥有了一些现实的影响更加深远的形式:贷款中附带对资本输出方有利的契约,以促进商品输出的深化程度。列宁的论述到现在这个阶段,经济的帝国主义化就开始显著的与政治结合,并且涉及到经济的全球化。

在这里,我对“全球化”的含义有一些思考。首先,“全球化”是否只是“资本家同盟或资本主义大国瓜分世界”的一个委婉和迷惑性的形容,当代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否依然只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对外扩张。当然,我这种片面的叙述是形而上学的。当我开始辨证的看待这些思考时,我又有了接下来的一些想法。在列宁的论述中我们清楚的看到,被瓜分的受其剥削的不发达的边缘地区明显是处于弱势和被利用的位置,但是经济全球化又是在这样的一个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上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这就使弱势的国家面临两个选择:第一,用全球化刺激自身发展,在夹缝中艰难探寻机遇,并逐渐形成足以与资本主义大国所抗衡的稳定的经济秩序和发展模式,以消灭被剥削的劣势地位。全球化在无形当中又为这些探索和发展的迅速发展提供了完整而系统的参照和前所未有的机遇。第二,甘于成为资本主义大国的附庸,存活在其羽翼之下。这也令我想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至今日,相当数量的民众也同样也抱有我开始的一些怀疑。所不同的是,对帝国主义激烈的憎恨和偏执的论断使其中一些人开始强烈反对经济全球化。这些“民粹主义”式的极端意识形态也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的民族产业和国土上的一些跨国企业关系复杂起来。这些论述又要牵扯到其他方面的分析,在此不再多做赘述。

目前,对于中国这个发展迅速但是基础薄弱的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建立公平合理的经济秩序,以保证竞争的公平性和有效性。但是,帝国主义是不会允许完全意义上的公平存在,利益是绝对的,而公平是相对的。

随着越来越多的起步较晚的曾经的弱势国家逐渐开始把握自己的经济命脉并与资本主义大国开始了针对自身利益的对话,到底是会形成新的自由竞争的循环还是加深了大国金融垄断的程度,是我所不能妄言的。中国已开始加入国际金融竞争的行列,到底是重拾了旧资本主义自由竞争的尾巴还是只是波涛暗涌的当代帝国主义垄断的一个环节。这些随着时间的推进都会被揭示的。

第五章《资本家同盟分割世界》主要论述了资本家同盟之间在从经济上瓜分世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定的关系。

第六章《大国瓜分世界》论述了几个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依靠殖民地已经将世界瓜分完毕。

这两部分叙述了经济的帝国主义向政治扩张的结果——殖民地的形成原因。

第七章《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特殊阶段》 论述帝国主义的形成。

第八章《资本主义的寄生性和腐朽性》 是对资本主义的寄生性与腐朽性的阐述。

第九章《对帝国主义的批评》主要对帝国主义政策的批判以及对考茨基改良式机会主义理论提出直接而严厉的批判。

第十章《帝国主义的历史地位》论述帝国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垂死阶段。

可见,整本书主要论述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完成了由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资本主义国家的各个工业部门和银行系统都渗入了垄断和金融资本的统治,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并且揭示了这种帝国主义只是资本主义的垂死阶段。

从结构上来看,在全书的第一至第六章节中,主要阐述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的六个方面:生产的集中和垄断,金融资本的垄断,工业与银行业的结合,资本输出的重要意义,主要资本家对世界的分割,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瓜分。在第七至第十章节中,主要是针对帝国主义从根源上阐述了他必然消失的众多因素。前六章为后面章节的正式论述帝国主义系统而完整的奠定了基础。

列宁对考茨基改良式机会主义“超帝国主义论”等谬论的批判也是毫不留情不加修饰的。通过列宁的论述,我认为考茨基的理论避开了帝国主义的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紧密关联和相互作用,没有涉及帝国主义扩张的经济基础,弱化了金融寡头加深剥削和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企图,“是资产阶级的改良主义与和平主义”,“同马克思主义毫无共同之点”。

序言以当初写作此书时不能使用的明确语言宣布:“帝国主义是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前夜。”列宁的这个著名论断,可以看作是全书的总结论。

学习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终阶段》一书,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第一,列宁对资本主义经济阶段的划分,是在理论上的重大发展,对于分析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有重大指导意义。 第二,列宁有关金融寡头垄断和资本全球流动等理论,是研究世界资本市场和世界性金融危机等问题重要的理论指导。第三,列宁在本书中揭示了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提醒各国致力于和平和发展。第四,《帝》一书揭示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必然性。

这对于我们认识今天的世界形势,有着很大的帮助。

这部著作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的重大贡献,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到列宁主义阶段的重要标志。

列宁全球化思想的理论来源、研究方法等,不可避免的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历史局限性。第一,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分析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无产阶级革命条件逐步成熟的时期进行的。“最高阶段”是一个极端的形容,但是从该理论的形成到如今已有近百年,资本主义不可否认依然在发展,而帝国主义在理论的形成阶段也已出现。是否可以说,我们正处于一个保守估计已持续长达百年的资本主义正在向帝国主义发展的阶段。第二,列宁在全文中一直在论述一个“资本主义朝一个方向发展”的状态,但没有提到资本主义在自身的发展当中的调节性。第三,《帝》一书论述的终结是“资本主义的垂死阶段”,也就是帝国主义至其灭亡的一个阶段。如果说资本主义必将灭亡,而社会又必然是在发展的,那么这个临界的阶段必定正在形成一个新的社会经济格局。我认为,对这个新的格局的分析可以成为列宁全球化理论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篇5:爱国主义教育主题班会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张洁洪

2014年10月20日

爱国主义教育讲话稿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今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六十五周年,举国欢庆,今天,我在这里给大家讲讲,对于爱国,我们中学生应该怎样做。爱国就是对祖国的忠诚和热爱。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的精神,使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爱国的内容十分广泛,热爱祖国的山河,热爱民族的历史,关心祖国的命运,在危难之时英勇战斗,为祖国捐躯,都是爱国主义的表现。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的民族精神。

在我国历史上,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和鼓舞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在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抵御外来侵略和推动社会进步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在爱国主义精神的激励下,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俞强不息,具有伟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从贾谊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从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从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到邓小平的肺腑之言:“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今天,我们的总书记也提出:“中国人民渴望过幸福美好的生活,就是我们的奋

斗目标!”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不竭动力,是每一个中国人成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所在。

祖国,是民族统一,人民团结的象征。没有祖国的人犹如一粒浮尘,随风飘荡,随波逐流,没有稳定的安身之所。所以我们要有祖国观念,要热爱我们的祖国。爱国从来需要的就是实实在在的行动,而不是口号和空谈。从自身作起,从细节作起,也许是爱国主义的最好体现。爱国需要万众一心的凝聚力,需要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

可能,我们的同学会这样说,老师,爱国就是为国捐躯,对于我们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事。其实不然,同学们,爱国的行为随时都可以出现在我们身边。中国,自古就是礼仪之邦,我们在学校里的一声“校长好,老师好!”,在家里的一句“爸爸妈妈早上好!”这些细微之处都能张显你是一名有礼貌的好学生,这就是爱国的体现。我们锻炼好身体,强健体魄,长大为保卫祖国,惩恶扬善这是爱国的表现。大到遵守国家法律,小到遵守学校校规,遵守班级班规,这是爱国的表现。上课认真听讲、刻苦学习,今后做社会的栋梁之才,这也是爱国的表现。同学们,在学校里,我们除了学习知识之外,学习做人也尤为重要,我们懂得尊敬师长,礼貌待人,团结同学,严以律已,宽以待人,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也是爱国的体现。日常生活中,我们关注普宁新闻,关心国家时事,这是爱国的表现。

在坐公交车时,为老幼病残孕让座,尊老爱幼,这是爱人民,这也是爱国的表现。在网络上,发现不良信息及时上报; 学英语,与外国人交流时,注意维护祖国形象,外出旅游时,爱护景区环境......不浪费粮食、纸张、金钱......爱国的表现很多,很多。注意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甚至在学校里捡起一个饮料瓶子,放到垃圾箱里,这也是爱国表现。“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爱国就体现在热爱地上的小草,热爱空中的飞鸟,热爱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个微笑,一次让座;弯腰拾起一片废纸,节约一粒粮食。就是爱国的表现。

同学们,我们今天衣食无忧、生活稳定、尊严无损,这些都源于我们祖国的昌盛、国力的雄厚。国富才能民强,国家强盛,人民才有尊严。为此,历史上,无数爱国志士前仆后继,为祖国贡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他们的精神可歌可泣,他们的气节光照千秋,他们的事迹万古流传。爱我中华,是每个炎黄子孙对祖**亲最深情的依恋;爱我中华,是万千中华儿女的共同心声。

建国六十五年,新中国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日行千里。六十五年风雨飘摇,六十五年沧海桑田,六十五年灿烂辉煌!未来的中国,要以龙的姿态雄踞于地球,全在于我们每个人今天的拼搏和努力。今天,我国已步入新的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挑战并

存,我们将面临越来越多的新情况、新问题。推进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重振雄风,为人类文明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正确认识祖国的历史和现实,增强爱国的情感和振兴祖国的责任感,树立民族自尊心与自信心;弘扬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高举爱国主义旗帜,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顽强拼搏,真正把爱国之志变成报国之行。

同学们,在不久的将来我们都将成为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成为合格的接班人,就是要在任何时候都要胸怀宽广、志存高远,坚定理想信念,把个人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就是要刻苦学习,勇于实践,不辜负先烈和人民对青年的重托,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就是要知荣明辱,奋发有为,与祖国共奋进,与时代齐发展。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今天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明天为创造祖国辉煌未来贡献自己的力量!

今天,我的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篇6:新时期爱国主义的内容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直接意味着个人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能够得到更大程度的满足;祖国现代化建设遇到困难和挫折,也会影响到全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可见,维护祖国的整体利益,已成为每个人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祖国整体利益已成为广大爱国者的共同基础。

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是指我国社会主义的经济和政治的制度。四十多年来,特别是近十五年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把一个原来千疮百孔、贫穷落后的中国,变为一个具有完整工业体系,繁荣昌盛,国际地位日益提高的欣欣向荣的中国。现阶段我国的国情不变,爱国主义的核心就是爱社会主义的祖国。一个生长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公民,如果不爱社会主义,那就从根本上违背了人民的利益,那就谈不上爱国主义。

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我国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后,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历史使命,就是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强国。这就是当前爱国主义的主题。一切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施,都必须以此为核心,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活动。离开它,就不会达到预期的目的。为实现新时期爱国主义者的历史使命,每一个爱国主义者都应做到

三、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强烈的责任感,把自己的爱国热情化为报效祖国的坚强意志和顽强拼搏的实际行动;每个爱国者都应有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社会上有些人往往看不到我国的优势所在,只是一味夸大我们建设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挫折,而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又缺乏分析,产生盲目崇洋媚外心理,丧失一个爱国者应有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因此“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四、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强大凝聚力的民族。祖国要统一,民族要团结,早已成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心声。一切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必须团结起来,揭露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祖国的图谋,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尽心尽力。这是一切真诚的爱国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

五、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爱自己的骨肉同胞爱祖国的灿烂文化,新时期的爱国主义,既应该承接历史上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又应该吸纳鲜活的时代精神,内涵更加丰富。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功利主义内容】相关文章:

功利主义道义论04-10

边沁功利主义评析04-10

功利主义 第一章 概论 解析04-14

论功利作文04-08

功利化05-02

浅谈功利主义与常识道德的关系05-24

功利与理学范文05-19

功利性学习05-16

功利化现象05-22

非功利性05-25

上一篇:马头大队执法规范化建设汇报下一篇:在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集中谈话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