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选读》教学建议(必修教学论文)

2024-05-06

《现代诗歌选读》教学建议(必修教学论文)(共6篇)

篇1:《现代诗歌选读》教学建议(必修教学论文)

《现代诗歌选读》教学建议(苏教版必修教学论文)

一、制定适合教材和学生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的制定,既要依据于课程的教学要求,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

“现代诗歌选读”,是高中语文“诗歌和散文”选修系列的课程。根据“课程标准”对这个系列选修课的教学要求,可归纳出“现代诗歌选读”这门修课的教学要求:

1.培养鉴赏现代诗歌浓厚的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

2.阅读中外优秀的现代诗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3.学习鉴赏现代诗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现代诗歌的艺术特性,注意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现作品意蕴,不断获得新的阅读体验。

4.尝试进行现代诗歌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

以上四点,归根结底体现了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课程目标的基本理念。

根据“课程标准”的课程设计思路,“学生修满必修课的10个学分便可视为完成了本课程的基本学业,达到高中阶段的最低要求;应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未来学习和就业的需要,选修有关课程。”

选修“现代诗歌选读”这门课的学生,一般不是为了未来学习,一个高二的学生还不至于把现代诗歌这么狭窄的专业作为自己的未来学业,即便是读研,选择现代诗歌作为学业方向的也相当少;更不是为了就业的需要,有什么地方需要学习现代诗歌的专门人才呢?据此,可以断定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完全是出于对现代诗歌的兴趣。

既然选修这门课的学生完全是出于对现代诗歌的兴趣,那么他们读的现代诗歌作品要比同龄人多得多。虽然高中阶段五个必修课模块的教材中,现代诗歌的内容很少,初中阶段学过的现代诗也并不多,但是五册读本里,选了较多的现代诗;对现代诗有兴趣的学生,现代诗歌作品的阅读也不仅陷于课本。事实上,顾城、北岛、海子、食指等诗人在中学生中很有影响。因此,这门课的教学目标就得远高于必修课,否则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考虑到学生对现代诗歌的兴趣和阅读背景,开设这门选修课的教师,就不能就诗歌讲诗歌,只是对每一首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作讲解和分析。而应围绕“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的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设计自己的教学。知识和能力目标要有阶段性和系统性。必修课上教学现代诗,侧重的是读懂和欣赏,课上即使介绍一些现代诗的理论知识,也是零碎的,不成系统的。选修课的“知识和能力”目标必需整体设计。每一个专题,有明确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体现教学目标的阶段性;各专题的目标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体现目标的系统性。过程和方法目标要有渐进性和序列性。要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思维发展设计过程和方法目标。阅读诗歌,一般来说来首先看到的是诗歌描写了什么,这是表。这时对诗歌形成的印象是整体的,对作品的认识是粗浅的,模糊的。再经过反复阅读,仔细揣摩,方能体会到诗歌表达的是什么,这是里。这时对诗歌的理解是相对深入的、清晰的。目标设计要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易到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要有丰富性和时代性。诗人的风格是多样的,审美趣味是丰富的,价值取向是多元的;读者自身学识、阅历、趣味也存在差异,因此,对同一首诗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判断不尽相同,教学目标的设计,既要尊重不同的情感体验,价值取向;又要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健康的、适应时代特点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二、认真研究教材,合理使用教参

教材既是教学的内容,又是达成目标的媒介。对教材要作宏观研究,理解编者意图,把握教材特点:

1.主体部分按专题分类,覆盖面广,各专题相对独立而又有关联。教材共有八个专题:梦幻与诗、人生况味、知性永驻、吟唱自然、苍茫大地、历史悠思、爱心永恒、诗人天职。读一读教材前的《致同学》,便能体会到编者的苦心经营:八个专题,涵盖了抒情、叙事、说理各种类型;兼顾中国外国、大陆港台各地诗人;从涉及的意象看,天上地下,历史现实,动物植物,自然人文无所不包。八个专题的顺序安排,力求合乎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和情感发展的逻辑。第一个专题:梦幻与诗,让青年学子们,带着梦幻,带着诗意进入这门选修课,这是富有诗意的,与学生开始这门课的心理吻合;高中生,随着年龄的增长,需要直面人生,开始品味人生的各种滋味了,人生况味这一专题,引导学生由梦幻慢慢走向现实;……认真研读教材,努力发现、发掘看似互不关联各专题之间的内在联系,教学中要努力体现突出这种内在的联系。

2.但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每一个专题有五个部分组成:导语,简要的概括该专题作品的内容,特点和学习重点,是确定这一专题教学目标的重要依据;诗歌选,选择了体现该专题思想情感的经典名篇,是该专题的教学内容;资料链接,配合理解该专题的诗歌链接了相关资料,这些资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学生可以从中摸索查阅资料的门径,琢磨研究问题的方法;品读与探讨,紧扣作品设计了4到5个探讨题,这些探讨题围绕“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的价值观”三个方面的目标设计而又各有侧重,学生可以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探讨这些问题,在探讨的过程中,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学会研究问题的方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积累和应用,设计了一些活动项目,是该专题的延伸,组织好这些活动,调动学生参与这些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成为习惯。

教参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参考资料,每个单元有五部分组成:教学目标,针对相关专题的内容,提出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建议,对该专题的课时安排、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作品简介,对作品作了简要的分析,有助于教师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艺术特色;参考答案,针对教材中“品读与探讨”的问题,提供的富有个性的答案,教师可以参考这些答案指导和启发学生完成“品读与探讨”题;参考资料,有的介绍作者,有的分析作者的诗歌艺术特点,有的是具体作品的赏析,为理解作品提供较为丰富的资料。

对教参的建议和提供的有关资料,要作科学合理的使用。诗歌意象的多义性和教法的多样性,要求教师对教材处理和教参使用有灵活性。对教材所选诗歌要有个性化的解读。教材所选诗歌,有的浅显易懂,有的意蕴丰富可作多重解读,有的朦胧难解。这给教学增加了难度,同时也给教学提供了发挥的空间。因此,对每一首诗,要反复阅读甚至诵读,直至读出自己具有个性的理解,这时再看教参的有关资料,或者就上网查有关的分析文章,让不同的观点和自己的理解互相碰撞、补充、融合。如果过分依赖教参和别人的分析,便会束缚自己的思想,限制自己的想像,因而对作品的理解缺乏个性,这样教学中难免捉襟见肘。

教参对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的建议,是基于编者对教材理解的基础上的,这些建议只供教学中参考,不是不可变更的金科玉律,对作品的理解不同,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就不同,所以教师对“教参”的.建议既要参考,又不唯教参是从。

三、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

教材体现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理念。教学时就要充分贯彻这一理念。根据诗歌特点、教学目标选择多样的教学方法。

诵读法。节奏明快,抒情性强的诗,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诵读法,可以分三个步进行:自由诵读,读准字音,初步体会诗歌的节奏,整体感知作品思想情感;展示诵读,请个别学生在课上诵读,然后师生共同讨论、评价,提出诵读修改建议,再请学生诵读,如此反复,推敲怎样把握诗歌的节奏,表达诗歌的情感;表演诵读,经过讨论、修改、反复练习之后,请学生朗诵表演,激起心灵共鸣,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讨论法。意蕴丰富,理解多元的诗,可以采用这种方法。讨论的问题可以由学生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出。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会产生许多疑问,在课上鼓励学生把这些疑问提出来,供师生在课上讨论。教师在备课的时候,依据诗歌特点和教学目标,设计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和学生提出的问题互相补充。讨论时,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可能产生的异端思想。在讨论中适时进行鉴赏方法的指导,理论知识的讲解。

合作探究法。朦胧难懂的诗,可以选择这样的方法。教材中有不少诗,朦胧难懂,教学这类诗的时候切忌强不知以为知,或者查阅一些分析鉴赏文章,然后生吞活剥,照本宣科。对于这类诗,教师备课时,首先要反复诵读、体会、研究。课上要激发学生的想像能力,发掘学生的潜力,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讨论、争论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和智慧的火花,并不失时机地进行研究方法的指导,这样可能会出现创造性的理解。

四、创立科学的评价方式

“评价主体多元化”是当前评价改革的重要理念和方向。依据这一理念和方向。现代诗歌选读这门课程的评价,可采用学生自评、互评相结合的方式。这种评价,侧重的是对学生日常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做出的评价,是基于对学生学习全过程的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的发展性评价。目的是激励学生学习,帮助学生有效调控自己的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使学生从被动接受评价转变成为评价的主体和积极参与者。

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式来考查学生“阅读兴趣和文化视野”:

举办诗歌朗诵会,可以指定诗歌朗诵,也可自选诗歌朗诵,以考查学生的对诗歌形象和意境产生感情共鸣的程度;鼓励学生朗诵自己创作的诗歌,以考查学生的想象和联想能力。

写诗歌鉴赏文章,考查学生发现诗歌丰富意蕴和深层意义的能力,对诗歌独到感受和创造性的理解能力,运用适当的鉴赏方法分析评价诗歌的能力。

自主合作的专题研究。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自选研究专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考查学生的自主合作能力,参与态度;考查学生研究质疑的能力,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诗歌创作竞赛,展开诗歌创作竞赛活动,这既可考查学生观察生活、提炼主题的能力,又可考查学生捕捉形象、发挥想像、组合意象、营造意境的能力,还可考查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

五、教师与课程要同步发展

“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识,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是“课程标准”对教师发展提出的要求。开设现代诗歌选读选修课的教师,要读点诗歌理论著作,以提高自身的诗歌理论修养,为此推荐三本著作:

《诗论》朱光潜著,现在书店中易见到的是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的版本。豪不夸张地说后来治诗歌理论者无不受这本著作的影响。全书共十三章,最后一章《陶渊明》是对个别作家的批评和研究,其余各章研究了诗的起源,诗与其他文学艺术样式之间的关系,诗的境界,诗的表现,中国诗的节奏,中国诗的历史等。

朱先生是美学家、文艺理论家,他在研究诗歌的时候,注重诗歌与其他文学艺术样式比较,其中《诗与散文》、《诗与乐--节奏》、《诗与画--评莱辛的诗画异质说》三章,在比较中揭示诗与其他文学艺术样式的联系与区别,从根本上厘清了原先似是而非,模棱两可观点。

朱先生是治文艺心理学的,研究问题善于从心理学的角度入手,在研究诗歌的节奏时,他说:“在生灵方面,节奏是一种自然需要。人体中各种器官的机能如呼吸、循环等等都是一起一伏地川流不息,自成节奏。这种生理的节奏又引起心理的节奏,就是精力的盈亏与注意力的张弛,吸气时营养骤增,脉搏跳动时筋肉紧张,精力与注意力也随之提起;呼气时营养暂息、脉搏停伏时筋肉弛懈,精力与注意力亦随之下降。我们知觉外物时需要精力与注意力的饱满凝聚,所以常不知不觉地希求自然界的节奏和内心的节奏相应和。”(93页)从这一角度分析中国诗的节奏与声韵,使人豁然开朗。

朱先生以“谨严的分析与逻辑的归纳”来治诗学。读朱先生的书能从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两方面受益。

《流沙河诗话》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流沙河是诗人,具有丰富的诗歌创作经验,担任过多年编辑,开设“流沙河信箱”和诗歌爱好者讨论与诗歌有关的各种问题。流沙河写诗,也研究诗歌理论;他写现代诗,又有很深厚的古典诗歌修养。这就注定《流沙河诗话》与一般的诗话不同。朱光潜先生说:“诗话大半是偶感随笔,信手拈来,片言中肯,简炼亲切,是其所长;但是它的短处在于零乱琐碎,不成系统,有时偏重主观,有时过信传统,缺乏科学的精神和方法。”(《诗论抗战版序》)而《流沙河诗话》无朱先生所说“诗话”之短而有其长。全书六部分,各部分之间系统性虽不明显,但各部分自成系统,尤其是“十二象”和“十二谈”两部分,有严密的系统性。十二象,分析诗歌的形象、意象、形象特征、形象的创作方法。十二谈,从选题、结胎、起头、结尾等十二个方面较系统地谈诗歌创作。另外“悬壶说诗”,结合实例讲解诗歌的修改,对学习诗歌创作的人大有启发。

作者分析问题善于由繁而简,化繁为简。《诗经》中的“兴”是什么,自汉以来,聚讼纷纭,作者把《诗经》中毛公标明“兴也”的诗作了全面统计分析,然后概括出兴的特征有三:一、总是出现于一篇诗的起头。二、这个起头总是象,而不是“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之词。三、这个起头的象后面总有征。象在前面呼,征在后面应;前后联成一组象征。

《诗学原理》徐有富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七章,依次为:诗的形象、诗的感情、诗的节奏、诗言志、诗的理趣、诗的意境、诗的构思。这本书的特点是:

通俗易懂,论述的诗歌基本知识,是一个诗歌爱好者应备和必备的;分析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总结的规律形成的理论既适用于古代诗,又适用于现代诗。

概念界定清晰,在各章节中,总是首先界定本章节所要讨论的概念,然后再对所讨论的问题进行分析。诗歌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如,节奏、意象、意境等,都是在给予明确的定义后再加以分析论证。

分类具体明确,定义明确概念的内涵,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分类则是明确概念的外延,反映概念的范围。在分析论证了一个概念的内涵之后,往往接着运用分类的方法,明确这一概念的外延,使读者从本质和范围两个方面认识所讨论的概念。

结构组织严密,全书七章,各章之间结构严密;每章各节之间也有严密的逻辑结构,全书无论是章与章之间还是节与节之间,结构安排都遵循诗歌自身的规律。

上述著作,分析证论,举例丰富,有古代诗现代诗,大陆诗港台诗,《诗论》和《流沙河诗话》还举了相当数量的外国诗;且三本著作,反映了不同时代学人的研究成果,所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刘威

篇2:《现代诗歌选读》教学建议(必修教学论文)

拓展课程

加深课程

不是一般的知识型课程,其目标:

1.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

2.增强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能力 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文言:理解和积累古代汉语知识以读懂文章

文章:分析和鉴赏章法技巧

文化:评析和传承文化传统 教学建议:

1、紧扣文本

非哲学课、思想史课

注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文本

语言简洁而意旨深远

2、落脚到对文化传统的体认上

落脚到对人的成长与发展、人的立身处世

先秦诸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有原创性、最深邃、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分,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对个人的立身处世有很强的引导意义,对社会人生中的很多重要问题有非凡的洞见,具有不可磨灭的现代价值。

3、和必修课的学习结合起来

4、挖掘先秦诸子的艺术魅力

5、对教材进行整合(重组、取舍、补充、拓展)

《论语》:“学与思”、“言与信”、“己与人”、“义与 利”、“孔子论仁”、“孔子论友”、“孔子论诗”、“孔子 论教育”、“孔子的审美观”、“孔子的师生观”等。

处理教材——

考虑三对矛盾:多与少、深与浅、难与易

基本原则:突出重点,淡化转化难点

重点内容:论语、孟子

三类课型——诵读、精讲、探究交流

1、感受典雅,自主诵

2、读课。

朗读、品读、悟读、赏读

2、教师精讲,点拨求思课。

学生自己不能驾驭的文言知识

选择、精讲某个文化专题(孔子“仁”)

精讲各则选文之间内在联系(“仁”与“礼”)

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建议 1/4

选择多种解释、解读的选文精讲

“学而时习之”

3、探究交流,拓展延伸课

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建议

一、开设这门课程的宗旨

吕思勉先生说:我国学术,只有先秦时候的诸子百家之学纯为我华夏民族的自创。先秦诸子创造了那时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并且深刻影响了身后两三千年的中国历史,奠定了炎黄子孙基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乃至情感方式,对世界其他国家比如日本、韩国等也发挥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作用。可以说,先秦诸子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根。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提高学生对我国文化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增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先秦诸子尤其是其中的孔子、孟子、荀子等儒家学者,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追求,以道德为立身行事自处处人的根本,是道德人格思考和培养方面的大师。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性,使人格健全地发展。

先秦诸子对社会人生各方面的问题,有异常敏锐深刻的洞察。他们或者教人以种种智慧的、积极的方式因应社会人生问题,或者启发人们对种种社会人生问题进行反思。比如,孔子说“当仁,不让于师”、“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这些睿智的思考现在看来仍然富有引导和启示意义。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培养和加强学生把握社会、人生问题的能力。

当然,本课程的一切目的,都应该落实到相关经典篇章的学习、阅读和分析当中。跟现在的小说散文等比较起来,先秦诸子方面的文章似乎还相当原始,但是它们自有后人不可企及的地方。就原创性之强、哲思之深、风格流派之多、影响之远而言,它们都是空前的,甚至也是绝后的。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可以得到独特的享受,——一种将感性与理性深刻融合在一起的享受。所以,开设这门课程,有益于发展学生阅读和分析古文的基本功。而阅读、学习先秦诸子的文章,可以丰富学生的思想智慧,开启学生的思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其经典论说可资援引,其奇妙优美的表达可资借鉴。所以,开设这门课程,又有益于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

本课程的宗旨,我认为最基本的就是要做到以上所说的这几个“有益于”。

二、对任课老师的建议

每一位任课老师都可以利用教材和教学用书提供的材料,组织生动有趣、丰富高效的课堂教学活动。这里提出一些建议,以供参考。

一、不要脱离了文本讲授和学习这个基础,或者说不要把这门课程上成一般意义上的哲学或思想史课程。

撇开文本的讲授和学习去讨论先秦诸子的思想、文章以及它们的现代价值,诸如孔子的思想如何如何、庄子的思想如何如何、《论语》的文章如何如何、《庄子》的文章如何如何等等,尽管可能会轻松一些,却不足以使学生养成古文阅读和分析的基本功,不足以使学生

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建议 2/4

打好今后在这一方面长效发展的根底。所以,我建议老师们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阅读和分析文本,来体会诸子言论及文章的妙处,来感受他们的深刻思想和智慧,来品味他们多彩的性情和个性。以丰富和提高学生在阅读分析方面的基本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来开展教学活动,老师们自然会辛苦一些,可是学生则会长期受益。

二、不要把这门课程上成一般意义上的语文课。

先秦诸子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最有原创性、最深邃、最有影响力的一部分,对个人的成长与发展、对个人的立身处世有很强的引导意义,对社会人生中的很多重要问题有非凡的洞见,具有不可磨灭的现代价值。所以,从一个方面来说,这门课程,只有落脚到对文化传统的体认上,才能够使学生们更深入地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和文化,才能够加强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甚至才能够促使他们更好地思考中国的现在和未来。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这门课程,只有落脚到人的成长与发展、落脚到人的立身处世、落脚到人如何因应种种社会人生问题上,才足以显示它不可替代的价值,也才能更好地实现诸子的最高价值。处理好这些方面的问题,就能够建立起这门课程的独特优势。比如,学习《论语》的选文,可以启发学生勇于担当社会责任、学会推心置腹(将心比心)地关爱他人、树立正确的义利观等;学习《孟子》的选文,可以启发学生自信向善、树立高尚的人格等;学习《庄子》的选文,可以启发学生珍重生命、善于因应人生的困境、善于增强生命的韧性、不断克服自我的局限、追求更高更博大的境界等。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认为这门课程应该立足于张扬先秦诸子具有正面启发和引导意义的一面。从总体上说,先秦诸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然而其中也有一些消极或者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比如儒家有一些不利于科技发展的思想,法家则有极端专制主义和极端功利主义的倾向等。在高中教学阶段,这些问题暂时没有必要向学生介绍。本教材在选文和编写的过程中已经注意了这一问题,这里提请老师们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留意。

三、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人生问题结合起来,启发学生多做相关性的思考。

比如学习了孔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学说,可以引导学生省察自己有哪些做到了、有哪些还没有做到;学习了孔子关于“学”的思想,可以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看看孔子思想在这一方面有哪些值得借鉴和吸收;学习《庄子》一书中河伯和北海若的寓言,可以引导学生以北海若那蕴蓄深厚、博大而不自满的境界来对照自己,看看自己有哪些方面可以改进。这些思考,不一定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可以采取多种形式灵活地开展,比如可以让学生边学习边就这一类的问题写作思考札记等等。重要的是促使他们养成一种思考的习惯,养成一种反省自我的习惯,学以致用。

还可以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跟学生面临或关注的社会问题结合起来。比如,学习孔子的义利观,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社会上时有出现的以黑心棉被、假药假酒、劣质奶粉等牟利的不良现象,反思孔子义利观的现代价值;学习《老子》“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一章,可以引导学生寻找那些做事情即将成功,却由于不能“慎终如始”而终归失败的例子,来加以思考。这种训练,一方面可以增强学生正确、深入看待种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使他们更好地体会先秦诸子的现代价值。

先秦诸子选读 教学建议 3/4

当然,在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或相关社会问题的时候,也要注意不要流于泛滥。因为诸子思想浑厚深刻,而学生生活阅历、阅读经验都还非常有限,很多东西超出他们的理解范围是很正常的,老师们应该认识到学生对诸子思想的理解和把握是一个渐进的、长远的过程,因此,在现阶段的教学中不必片面追求让学生把诸子都“读懂”“读透”了,从而将诸子思想浅显化、简单化,乃至庸俗化。

四、是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多种形式的座谈和讨论,——这些座谈和讨论甚至可以作为兴趣小组的活动来开展。

通过不同观点的交汇,来促进对问题的思考,加深认识,产生思想的火花;通过交流,来激发学习学习、思考的兴趣。本课程可以交流讨论的话题非常之多,教材以及教师用书都提供了一些例子。其实,孔子的仁学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孔子的义利观及其现代价值、孟子“民为贵”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孟子“乐民之乐,忧民之忧”的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孟子仁之端义之端礼之端智之端“四端说”的启示意义、《庄子》的“尊生”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庄子“无路可走,终归于有路可走”的思想取向及其启示意义、墨子兼爱思想及其现代价值、孟子庄子韩非子寓言的异同等,都可以拿来讨论、座谈乃至辩论。在这些活动中,老师们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是引导学生在准确、深刻把握先秦诸子的前提下进行交流,以弘扬诸子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为基础,切当地联系自我和社会实际,但又不偏离本课程的主旨。

五、要充分挖掘先秦诸子那些具有艺术魅力的要素。

从总体上说,先秦诸子不是冷冰冰的道德教诲,不是抽象枯燥的思想学术,不是迂远疏阔的思辩玄谈,而往往是生动活泼的、奇异美丽的、温情体贴的、对社会人生具有巨大穿透力的、语言简洁而意旨深远的。任课老师只有把诸子的魅力展示给学生,用这种魅力来感动他们,才能够使他们产生丰富的阅读快感,使他们渐入佳境。在编写教材和教师用书的时候,我们特别注意发掘诸子文章的魅力,目的就在这里。总之,要努力使学生切实地感受到:先秦诸子是引人入胜的。

六、是要把对先秦诸子的学习,和必修语文课的学习结合起来。

先秦诸子是培养高中学生古文阅读能力的最佳材料之一。著名学者吴小如先生曾打比方说:读好先秦时候的典籍,再往下读,那是“顺流而下”;反过来,先读了后面的典籍,即便读得很好,再去读先秦时候的典籍,那是“仰攻”。这个比方很能说明其中的道理。通过学习、研读先秦诸子,来掌握一批古文常用的基本词汇,掌握相关的基本语文知识,培养自己对古文的语感,自然会提高阅读其他古文篇章的能力。而且,就像吕思勉先生说的,“中国文学,根柢皆在经、史、子中,近人言文学者,多徒知读集,实为舍本而求末;故用力多而成功少”。他说明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必修课程中有不少篇章,其表达方式或思想内涵实际上根源于先秦诸子的。任课老师在授课的具体过程中,注意提示这一层关系,既可以使必修课和选修课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另外,历年来的高考语文试题,有不少跟先秦诸子直接相关。比如2003年全国高考作文题目,就是先阅读《韩非子》当中的一则故事,然后以它内含的道理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当时题目提供的是原文的意译)。像这样的例子,任课老师适当地予以提示,也可以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兴趣。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传统文化的教育受到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重视。相信这门课程的开设,可以在这一方面做出自己不可替代的贡献。

篇3:《现代诗歌选读》教学建议(必修教学论文)

为使学生在体验“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经典阅读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探究问题的良好思维习惯, 编者在课文旁作了精心的注解。这些内容丰富的注解, 或是详尽的译文, 或是批注, 或是名家的评点等等, 为帮助学生理解选文内容, 深入分析文本的情节结构、人物形象、艺术特点等作了有益的尝试。

但在实际教学中, 不少教师未能抓住本选修教材编写特点及其教学建议, 漠视文本的旁注内容, 把选修教材当必修教材教, 将文本“旁注”视为“闲笔”, 未加以关注和运用。笔者根据“旁注”的基本类型, 结合自身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 就如何活用《〈史记〉选读》中文本的旁注试作分类说明。

一、译文类旁注

学习文言文, 疏通文章的大意是前提, 尤其是像《史记》这样的经典, 欲领略其深邃的哲理、民族的精神, 非得先从文意的理解入手不可。因《史记》的不少篇目涉及的人名、地名比较生涩, 加之部分词句意义生僻, 学生在理解上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 提供必要的译文以辅助学生比较流畅地阅读文本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很好的办法。

译文类旁注的运用可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

1. 引导学生对照译文进行充分的预习

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前边读课文边对照译文以初步疏通文章的大意, 并在重点处用笔自行标注, 如重要的文言词义、特殊的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 也可让学生在疑难处进行勾画。

2.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交流或质疑讨论

一是学生在课堂上交流预习的成果, 即对课文中出现的重要文言现象和文言基础知识, 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课堂展示。二是学生可在课堂上提出预习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 教师组织课堂交流、探讨活动并适时点拨, 以达到释疑解惑的目的。

3. 检查学生文言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并进行知识建构

教师要在学生预习、课堂展示、问题探讨的基础上, 对重要的文言基础知识进行检查以评价学习效果, 并在关键处对重要的文言现象进行归纳, 必要时进行适当的补充、拓展, 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如在教学《夏本纪》一文时, 笔者在学生自主预习的基础上, 对“有能成美尧之事者使居官?”进行了断句训练, 其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对“成美”一词的词性和词义掌握的情况;对“女其往视尔事矣”一句中的“其”作为表祈使语气的用法作了提问, 并组织学生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积累进行联系、补充和归类, 如联想《太史公自序》中的“余甚惧焉, 汝其念哉?”一句中“其”的意义和用法与之是相近的。在此基础上, 笔者让学生对“其”作为语气副词的句子进行整理、归类, 如《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吾其还也?”中的“其”表商量语气, 再如《师说》一文“其皆出于此乎?”中的“其”表猜测语气等。

二、批注类旁注

《〈史记〉选读》教材中, 编者将《史记》中的选文与批注对半排版, 并提供了大量精练的批注内容。批注的类型大致有这样几种:对精彩词句的分析, 对文章结构的提示, 对行文章法的说明, 对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等等。这些批注对学生深入理解《史记》的叙事、写人、创作精神等特点作了切中肯綮的点拨。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发挥批注的教与学的功能, 使学生在批注已“点明”要义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的探究, 教师应当在问题设计和变式上多作思考。

如对《李将军列传》一文中“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 止, 令曰:‘皆下马解鞍!’”的批注是:“前”“止”“令曰”数字, 准确传神, 富有韵味, 犹一字千金。此处的批注点出了精彩的词语, 但就其效果的说明并不具体, 教师宜就此引导学生分析其“传神”之处是什么, 富有怎样的“韵味”, 为何“一字千金”, 进而真正理解“李广解鞍惑胡骑”所表现出的临危不乱、镇定自若的超人胆略。再如对《刺客列传》一中“倚柱而笑, 箕踞以骂”的批注是:描写传神, 性格鲜明。对这个批注的活用, 教师亦可采用追问的方式, 使学生充分体会荆轲临危不迫、临死不惧的刺客形象, 因为“荆轲所以为神勇者, 全在临时一毫不动, 此孟贲辈所不及也” (顾炎武《菰中随笔》) 。

有的批注是对文章结构或行文章法的批注, 对深入探究《史记》的叙事艺术是很有帮助的。如《高祖本纪》一文中, 有这样的批注:《史记·项羽本纪》曰:“张良出, 要项伯。……项伯许诺。”与课文中画线的句子“会项伯欲活张良, 夜往见良, 因以文谕项羽”相比较, 你能体会到司马迁在《史记》中叙述史事时采用“互见法”的用意吗?“互见法”就是将一个人的事迹、一件史事分散在数篇之中参错互见, 彼此相补。运用“互见法”可详此略彼, 叙述史事条理分明, 避免重复;可正名实, 于回护之中不失历史真实;“互见法”也是塑造传记人物形象的好方法;等等。这些都是司马迁在《史记》中叙述史事时采用“互见法”的用意之所在。“互见法”是司马迁为适应传纪文体的需要而创造的述史方法和表现手法。教师通过带领学生探究批注所提出的问题, 可让学生对“互见法”的理解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之效。

黄庭坚在《大雅堂记》中说他读杜诗“欣然会意处, 辄欲笺以数语”。在阅读过程中, 学生若能养成主动批注的习惯, 及时动笔写下自己的阅读体会、自己的阅读疑问, 则将更有助于学生更深层次地参透文本的精髓。

三、评点类旁注

评点式阅读是我国古代传统的读书方法, 边读边评, 多是三言两语, 直抵要害。《〈史记〉选读》教材中的旁注内容多半是名家的评点, 便于学生打开思路, 深刻解读文本。如对《项羽本纪》一文中的项羽三次所说的“此天之亡我”一句, 引用了钱钟书的评点:“心死而意未平, 认输而不服气, 故言之不足, 再三言之也。” (《管锥编》) 该评点简洁扼要地道出了项羽作为末路英雄知无可挽回却大奋神威的本色, 可谓点破机关, 对于学生理解项羽复杂的性格特点是绝好的辅助材料, 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分析人物形象时仔细体会。

当然, 在借助评点内容理解文本时, 教师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敢于评价评点、批判评点, 以养成大胆质疑、个性解读的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思维品质。

如《淮阴侯列传》的文末司马迁以同情、痛心、惋惜、悲愤交织的心情, 深惋英雄壮士犬马一生冤屈而终。教材中引用的评点是李笠的《史记订补》中的“天下已集, 岂可为逆于其必不可为叛之时?而夷其宗族, 岂有心肝人所宜出哉!读此数语, 韩信心迹, 刘季吕雉手段, 昭然若揭矣!”一段。其实, 对于司马迁的用意, 史上也有学者并不明白, 如叶适的《习学记言序目》中有“牵责韩信不学道谦让, 伐功矜能, 至于夷灭;信虽不足以知此, 然当受此责矣。……欲不亡, 得乎?”叶适的论断显然误解了司马迁的真意。教师可组织学生对不同的评点观点进行比较阅读, 判定正误, 辨其优劣, 这样才能将评点内容的作用发挥到极致, 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篇4:《现代诗歌选读》教学建议(必修教学论文)

从教学策略而言,可以联手突围,化被动为主动:教师示范,学生效仿;教师引导,学生自主突破;教师画龙点睛,学生奋迹云霄。教师重点篇目教学突破,示范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平台交流;师生联手,展示探索结果,办墙报,手抄报……这样变压力为动力。

一、教学主题的选择

基于专题研究式教学趣味性、文本性、有效性三大原则,笔者在实践中梳理出以下问题作为专题研究的主题。

1请同学们查阅资料,结合必修课和课外阅读的内容,搜集整理出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细节描写,并写出点评。

2人物描写常见手段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气氛渲染等。请同学们分组合作,从必修和选修教材中,分别找出例子。

3请同学们体味梁实秋和梁衡不同的散文风格。

以上是“活生生的‘这一个’”。

4“形散而神聚”是散文的特点。请各小组以本专题的其中一篇为对象进行探究。

5在你的生活中有难忘的事情或印象深刻的事情,请你将它叙述成文。注意处理好材料与主题的关系。

以上是“难以忘怀的故事”。

6请选取其中一篇进行诵读,体会文章的情感意蕴。举行班级朗诵会。

7徐志摩散文的“浓的化不开”体现在哪些方面?

以上是“是什么让我们感动”。

8《森林与河流》在写景时非常注意表达作者对景物的主观感受,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词语和段落,细加体会,说说这样表达的好处。

9比较作家们写景绘形的具体方法,体会作者在风景中融入的不同情感与深刻哲理。

10选取你见过的特别美丽,给你很深感触的一处风景,写一篇写景散文。注意抓住景物特征,并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进去。

以上是“文字绘出的图画”。

11举办“平和冲淡的美——汪曾祺作品研读研讨会”。

以上是“人与物的对话”。

12议论性散文与议论文都有议论,但他们却属于不同的文体,请联系具体作品说说他们的不同。

13在你接触的社会现象中,有的值得赞美,有的应该谴责。请针对某一具体社会现象展开议论,写一篇议论性散文。

以上是“感性与理性同样有力”。

以上各课题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文本的理解、课外的拓展。或通过求同、求异比较来提高学生散文鉴赏能力,如3、4、9;或通过赏析来对散文进行审美鉴赏,如1、6、8;或通过分析归纳来积累散文鉴赏的知识,如2、9、12;或领会大家的特色,如3、7、11;或进行实践运用,如5、10、13。

二、教学形式的选择

问题探讨。主要适用于需要归纳的专题研究式教学,在组织实施时要把大的专题分解为几个逐层推进的小问题,以便于学生把握资料查找、探究的方向。

读写训练。要求学生在相应的专题结束之后进行相应的文体写作,经小组交流、修改,教师批阅后,将优秀文章展示出来。

活动体验。组织学生按照班级管理的分组情况来开展专题诵读比赛,在诵读中体会抒情散文和说理散文的不同特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散文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的组织

课题确定。每次组织专题研究式教学前一周的周五,将下次教学组织的时间、题目、需要准备的事项做一次布置,要求学生双休日回家进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准备。利用双休日时间,通过网络、参考书等渠道收集资料,居住距离近的学生可以进行互相交流探讨,并力争使资料比较完备。

合作。班级小组交流、探讨、完善相关资料,主要从资料的针对性、完备性等方面对所选资料进行完善,然后形成研究成果。

课堂组织。根据不同类型的课题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对课题的分析、探讨与总结。

研究总结。包括对课题研究成果的梳理、归纳与总结,对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的反思,对活动成功的方面进行表扬,就可以改进的方面提出改进的措施。

四、教学实践的反思

专题研究式教学的实践,虽然或多或少还有不足,但效果也是明显的:学生在较长的单篇教学周期内保持了一定的学习兴趣,自主探究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合作、探究精神进一步得到培养。

开展《现代散文选读》专题研究式教学,是一项繁杂但却意义深远的工程。唯有用心做事,才能匠心独运、巧生于内;唯有用心做事,才能八面来风、生定慧根。让我们在《现代散文选读》教学中借助专题研究式教学,用“心”谱曲,用“心”歌唱。

篇5:《现代诗歌选读》教学建议(必修教学论文)

课题 人与物的对话

--鸟 课时 授课时间

预习要求

教师活动内容、方式 学生活动方式 备注

一《雅舍小品》

小品文的作者要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怀,须在悠闲中才有所获得。我们都很清楚梁实秋先生是来自学院的教授学者,他既继承了晚明以来舒适的小品文风格,又接收了英国散文的个人笔调。他追求所谓“雅”的文调,批评市井之流的语气、村妇骂街的口吻,他的散文表现出一种闲和的雍容雅态。梁实秋自己嘴上常常挂着阿诺德的名言:“文学是沉静地观察人生,并观察人生的全体。”《雅舍小品》正是这种精神的写照,小品集中雅趣横生。

二整理出描写鸟声音、外形的词语。

明确:描写声音的词语清脆、嘹亮、圆润、不单调、和谐、凄绝。

描写外形的词语俊俏、玲珑饱满、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高踞枝头、临风顾盼

这些词语在感情色彩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明确:它们都是褒义词,都是表示作者喜爱、赞美之情的词语。

在课文中划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诵读,并在该句的空白处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第二节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派和谐的交响乐。

明确:它用比喻、拟人手法写出鸟叫声的.美妙动听。交响乐是艺术中最美的艺术,凡是懂音乐的人都喜欢交响乐,它是阳春白雪,作者把鸟叫声比做交响乐,可见作者对它声音的喜爱、赞美之情。

第三节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纤合度。

明确:生动地体现了鸟美妙的体形,出现在我们眼前的是身材堪称完美的风华绝代的美女形象,无限的欣赏和赞叹渗透在字里行间,可见作者对这些鸟是何等的喜爱啊!

伫立着一只白鹭,拳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衬着黛青的山色和釉绿的梯田。

明确: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向我们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色彩明快,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动静结合,引人入胜,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美丽的中国画。

作者把对鸟浓浓的喜爱化作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又用一行行精美生动的文字勾画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在情感上产生强烈的共鸣。

通过前面四节的语言品味,我们深深感受到作者对鸟的喜爱之情,可为什么后面两节会出现“悲苦”、“伤感”这样的字眼,这跟前面的感情是不是矛盾呢?大家可以讨论一下。

明确:如果说前面四节是真实而生动地体现了作者“喜爱着鸟的可爱”的话,那么后面两节却是诉说了作者“悲苦着鸟的悲苦”,同样反映了作者对鸟的关爱,这种爱比前面四节可能要显得更深刻更丰富。

第五段中“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的原因以及“幻想”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作者爱鸟只爱其声音形体,并非受人们赋予鸟身上的各种文化意蕴的影响。

含义:指历代诗文在杜鹃、夜莺、云雀等身上长期形容、渲染而成的象征意蕴。

最后一段说“自从离开四川以后”,再也看不到那些“跳荡”的鸟儿,听不到“悦耳的鸟鸣”了,字里行间蕴含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明确:对鸟类自由、活泼、俊俏的尽情赞美。

梁实秋谈散文

散文是没有一定格式的,是最自由的,同时也是最不容易处置,因为一个人的人格思想,在散文里绝无隐饰的可能,提起笔便把作者的整个性格纤毫毕现地表现出来。

三比较探究

猫是老鼠的天敌,人们养猫主要是为了捕鼠.猫有着独特的捕鼠功能.猫有着独特的感觉器官,除了灵敏的耳朵外,它还有一双白天黑夜都能看到物体的眼睛,白天瞳孔缩成一条线状的缝,晚上放大成圆形.眼的上边与嘴的两旁有长而硬的毛与胡须,上面布满极细的神经,可以帮助它感觉黑暗中的情况.此外,它足下有柔软的肉垫;趾上尖锐的钩爪,平时缩在里面,在扑向老鼠的刹那,猛的伸出,触着鼠身,入其肌肤,万无一失.

状物散文以描写为主,物为我所用,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写自己对人生的思考;说明文以说明为主.

说明文严密严谨尽量客观,使用的方法偏重科学说明;状物散文带有情感理趣,比较主观,使用的方法偏重文学.

四老师寄语:

人和世间万物都属于自然,地球是人和一切生灵的共同家园。人们在享受自然的同时,别忘了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爱护一切生灵。正是有了千千万万的生灵,地球才生机勃勃,地球才风情万种,才姿态万千!

诗歌中鸟的形象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

微风燕子斜,细雨鱼儿出。

篇6:《现代诗歌选读》教学建议(必修教学论文)

在模块教学中,“阅读鉴赏”内容多(四单元16篇课文),教学课时多(占总课时一半以上),从教学到测评所占比重都极大。因此对“阅读鉴赏”的教学科学处理显得至关重要,“阅读鉴赏”教学恰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新课程改革的成败。我们备课组对高中语文必修1“阅读鉴赏”教学处理意见如下:

一、教材处理

(一)大胆取舍

阅读部分,有4个单元共16篇文章。一个模块实际的上课时间为9周共36学时,其中至少需要8-10个学时的作文课时间,还有梳理探究的内容,这样仅阅读教学最多剩下20个学时,加之相当多的选文有一定难度,一篇课文(尤其是文言文)按传统教学就需3-4个学时,教学上时间非常紧,按常规操作一般学校完不成教学任务。如果把新教材每个单元四篇课文一篇不落地教过去,则违背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必修课程目标的理解:“阅读与鉴赏部分中,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个性化的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因此,不敢大胆删掉一些篇目,必然造成平均用力,文本阅读不深不透。为了赶进度而丧失阅读的深度与精度,同时也剥夺了学生独立阅读能力的发展机会,忽略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可见,在课内教授时对新教材进行一定的取舍,是课时限制下的必然选择。在此情况下,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就要从实际出发,增加自主性和创造性。

1.课内讲授篇目取舍

有的重点篇目可以集中时间认真研读赏析,有的课文则可以一带而过,有的则完全可以自学,不必在课内讲析;哪些是学生感兴趣的篇目、愿意学的篇目就集体学,有的则可个别化处理。哪篇课文适于练的就练,哪篇课文适于讲的就讲,适于读的就读,不平均使用力量。有些篇目,内容精深,角度较专,于教师知识结构距离较远,教材容量明显偏大,以传统经验和传统方法,“教”不完教材是必然的,但并非是学生“学”不完。不宜以“教”完教材内容为重,应以学生“学”到多少为本。只有这样,长期积累,学生才有收获,教学才有效益。那种只顾加班加点拼命赶进度,只顾以教完教材为目的的教学操作只会成倍加重学生负担,是不科学的,在新课程的实践中也是行不通、走不远的。因此除第二单元文言文单元以外,其他单元每单元都采用讲读余自读(各2篇)的方法。

2.篇目中对段落的取舍

有的单元篇目兼顾中外古今,是不同时空坐标里各自的经典代表,这时候以篇目为单位取舍成了实在难以下手的事情。这时,课后的“研讨与练习”可以帮助我们在兼顾篇目的前提下,对段落做出取舍。如第三单元《纪念刘和珍君》就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三题重点教学2、4节。

3.教学重点难点的取舍

在编写体系上,人教版采用以单元为单位的编排体系,突出能力训练,精简知识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负担;将阅读和写作分开编排,各成体系,写作系列分册合编(前半本阅读,后半本写作练习),每个单元都有它非常清晰的教学要点。编排体例上,单元编排强调文体和人文主题结合,例如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第二课《诗两首》,第三课《大堰河——我的保姆》,第四课《中外短诗五首》,这个单元的文体是诗歌,人文主题是情感与意象。

把握住编写体系的线索,我们就不难看出,在课堂上对人教版新教材处理,不能拘泥于传统语文学科形态的知识分类,照搬对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帮助不大的语音学、文字学、词汇学、修辞学、文章学等知识系统。因为,这样违背了语言的“习得”规律,也违背了新课程目标对发展学生三大能力的要求。以第一册第一单元为例,老师在教材处理上就不应该把力气放在《沁园春·长沙》的生字词,放在炼字、夸张等修辞,放在韵脚、格律上。课时应该从这些支离破碎的知识点中节省出来,投入到以单元能力培养的重点中,从文体和人文主题出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沁园春·长沙》,把握情感与节奏,分析毛泽东主要通过秋天的意象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和思绪。

把握住编排体例的特点,我们也不难看出,在教材处理上做取舍应该抓住单元重点备课。以能最典型地体现情感与意象的美,同时又体现了诗歌用字简约含义丰富的特点为标准。第一单元里《诗两首》值得精读,《雨巷》里关于“姑娘”这一意象的解读,含蓄惆怅而又饱含期待的情感,都是值得教师引导学生去细细探究的;《再别康桥》则是以康桥优美的景色这一意象,带出自己恋恋不舍的情感。第四课《中外短诗五首》中《在一个地铁车站》,人群中的面孔与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这两个意象之间的关系也很值得玩味。相比之下,第一课《沁园春·长沙》第三课《大堰河——我的保姆》里的情感与意象浅近明了,第四课《中外短诗五首》中的《断章》过于含蓄晦涩,在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上,不如其他几篇,因此可以在课时安排上少花时间。

(二)各单元重点难点

第一单元──中国新诗和外国诗歌:

1.反复朗读;2.分析意象;3.发挥想像;4.感受真情;5.陶冶性情;6.学写新诗。

其中反复朗读、发挥想像是读诗的基础,这是最基本的训练,(可结合本册课本“表达交流”中有“朗诵”一节,较为全面地指导学生朗诵);分析意象、感受真情是教学重点,分析意象又是教学难点,学生可能不懂什么是意象,不会分析意象,应该教给一些关于意象的知识,明确了概念有利于顺利地把握和分析诗中意象;学写新诗体现读写结合的原则,是更高要求,读诗与写诗可以互相促进,但在本单元读诗是更基本的。

第二单元──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1.朗读背诵;2.知人论世;3.品味情意;4.培养语感;5.注重审美。

其中朗读背诵没有写进单元提示,但它是题中应有之义,读文言文当然应该强化有声的“读”的训练,它与“培养语感”是相适应的,朗读背诵是培养语感的前提和途径,事实上本单元的“研讨与练习”多有朗读和背诵的要求;文言文去今久远,作品背景复杂,作者情况难以明了,所以强调知人论世的阅读鉴赏方式;品味情意是达到审美的一条重要途径,当然审美目标的达成来自多方面努力,包括品味语言、鉴赏文章形式美等,所谓情意也就是习惯所称思想感情。

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不可拔苗助长地提升学习目标。从一定意义上说,读懂、读通是主要的教学任务,也就是说首先要扫清语言文字障碍,在此基础上再把握文章主题或中心思想,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然后登堂入室,顾及其他目标。不能忽略基本训练而一味地进行玄妙的“探究”。

第三单元──现当代写人记事散文:

1.抓住细节;2.分析个性;3.体察倾向;4.品评亮点;5.圈点批注。

其中的细节描写是指对人物的细节描写,包括对人物的外貌、言行、心理和生活环境的细致入微的描写。这些描写是这类写人记事散文的主要构成部分,也是教学时应当着重关注的部分。要通过对这些细节描写的品味分析,来分析总结人物的个性,体察透视作者对人物、事件和时代的感情倾向、评价判断和深刻思考。抓细节是基础性的、形而下的、微观的操作,分析个性、体察倾向是总括性的、形而上的、宏观的操作。所谓亮点,不只是一些好的细节描写,还包括精彩的叙事、议论、抒情,优美、精警的语句,写作构思的精彩之点等。圈点批注应细分为圈点和批注,现在高中课本是大开本,课文旁边都留有大片空白,供练习批注之用。批注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应充分个性化,批注的内容应紧密联系课文,用语最好精粹、恰当。老师们可以提示方法,关注学生圈点批注的过程和结果。学习点批可以和品评亮点结合进行,二者所指内容略有重叠,又有区分,亮点指明范围,圈点批注指明方法;学习圈点批注也可以和抓住细节、分析个性、体察倾向结合起来进行。

第四单元──中外新闻报告文学:

1.学习新闻作品:弄清新闻结构、新闻事实、新闻背景、客观叙述和主观评价,学会提取信息。

2.学习报告文学:联系时代背景,把握作者倾向,鉴赏叙事技巧,学会关注社会。

3.读写结合:评论新闻事实,思考社会问题。

这个单元有点特殊,课文似在文学作品与非文学作品之间;学习的方法,既是文学鉴赏式的,需要调动感情、发挥感悟才华,又是新闻解读式的,带有一定的专业色彩,需要一定的理性分析。学习新闻作品,与其他单元相比,更多一些专业性要求;学习报告文学,与学习新闻作品相比,更多一些语文学习的一般要求。“学会关注社会”应成为学习新闻作品和报告文学的共同要求,两类作品把学生目光和思维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把语文学习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这就意味着超越了语文学科的学习,上升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同时这也是本单元有别于其他单元的特点。第三个学习重点未能写进单元提示中,但按教学规律、教学逻辑理应成为一个重点。这里并不要求学生像记者一样跑新闻,或者时时关注天下大事和身边即时发生的事件,但也应该学会读新闻,读有所感,思有所得,然后动笔写一点新闻评论。新闻评论有别于文学鉴赏和文学评论,也许学生比较陌生,作一些训练肯定有益处。

二、阅读鉴赏教学课时安排

必修模块1共安排36课时,以实际上课9周为准设计,根据学期长短和具体情况再灵活调整。高中新课程实验语文教学要求(1课时)阅读鉴赏(共20课时)第二单元8课时,每篇安排2课时。其他单元每单元安排4课时,教读课文两篇,每篇安排2课时。(自读课文以自读为主,以问题引导自读,以作业的形式来检查自读质量。教材中教读和自读课文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转换。

三、教学设计 必修一第一单元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鉴赏这些诗歌,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是这个单元每一课的教学建议。

《沁园春长沙》:

1.以诵读贯穿教学的始终。毛泽东的词内容是现代的,但形式是传统的,在这一点上与本单元其他课文有本质的区别。形式上,传统诗词押韵、字数、平仄都有讲究,韵律性强,因此本课教学要加强诵读,在诵读中使学生加深理解这首词的思想感情。

2.适当介绍创作背景。通过背景介绍,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首词的主题,体会诗人的革命情怀。欣赏时不必字字对照,句句落实。如“粪土当年万户侯”,在当时有许多事件可以印证,如1915年袁世凯称帝,毛泽东曾印发反袁小册子,开展斗争;1916年直接组织和领导了驱逐军阀张敬尧出湖南的运动等,这些都不能讲得太落实,否则就变成了政治图解而不是文学鉴赏。

3.要注意扩展阅读。毛泽东作为新中国的主要缔造者,学生并不陌生,但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毛泽东,学生未必十分清楚,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课外阅读更多的毛泽东诗词,欣赏他的狂草书法,体会作为诗人和书法家的风采。

4.建议用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欣赏这首词,以诵读为主,兼以欣赏诗中意象,体会诗人情感。第二课时进行扩展阅读,有条件的可把这节课上成毛泽东诗词、书法欣赏课。一定要预先布置学生作一些准备,教师当然更应有所准备。

《诗两首》(《再别康桥》《雨巷》):

1.加强诵读。这两首诗音乐性强,新诗中少有这么讲求韵律、与古典诗词意境如此接近的作品。诵读本身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即通过诵读达到欣赏、理解、审美的目的。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声像资料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如指导学生朗读《雨巷》时,可放江南雨巷的画面或《雨巷》的MTV画面,让学生结合这些画面进行朗读;朗读《再别康桥》时,可播放蓝天白云、岸边垂柳、有水草的潺潺小溪的录像或幻灯,伴以轻柔的欧洲田园风情的曲子。

2.《雨巷》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比较复杂、朦胧,教学时,既可以联系时代背景作一定的解读,把这首诗看成诗人在那个特定年代感到迷茫找不到出路的一种情绪的反映;也可以单纯把它看作一首爱情诗来阅读,即一位情窦初开的青年在江南雨巷邂逅一位姑娘后激起的感情涟漪,这类似苏轼的《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一词中所表达的情绪;还可以把它理解诗人为对理想和美好事物的追求。总之,应该允许并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的理解。

3.这两首诗都是首尾回环的结构:全诗共七节,第一节与第七节基本相同,形成首尾照应;第2~6节则是作者情感、思绪发展变化的全过程的典型概括。引导学生分析两首诗的结构,有助于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帮助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并对学生的写作有所借鉴。

4.引导学生搞一点研究性学习,让他们课外找一些资料,更多地了解一下“雨巷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创作和诗歌成就,了解中国现代新诗史上的“新月派”及“三美”的美学主张。如果课外图书资料来源有困难,后面“有关资料”的部分内容可印发给学生作为参考。

《大堰河──我的保姆》:

1.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开发课程资源,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理解大堰河这个形象的当代意义。许多学生可能觉得这类题材离他们生活太远,但事实上并不远,尤其是农村孩子,贫困地区的学生,他们身边有许多像大堰河一样的勤劳、善良、贫穷之人;生活中也有许多像诗人艾青这样有着博大爱心的人。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从情感态价值观方面要让学生有启发,有收获。

2.注意指导学生把握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诗人感情变化的线索。抒情诗并不长于写人,但这首诗刻画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教学时需要引导学生把握大堰河这一人物形象的特征和蕴含的社会意义。从诗人感情变化线索来看,这首诗以诗人在铁窗中看到飘飘雪花触动诗情开始,追忆儿时被大堰河养育的往事和大堰河的艰苦劳作和悲苦命运,到最后的真挚怀念和热情赞美,给读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理清诗的抒情脉络,有助于把握大堰河这一形象。

3.艺术形式方面,可重点向学生讲解这首诗所运用的大量排比句式和重叠反复手法对于加强抒情效果的好处,还可适当讲解诗中运用的大量描述性意象及其作用。

《中外短诗五首》(《断章》《风雨》《错误》《回旋舞》《在一个地铁车站》):

1.教学这几首短诗,可多用比较鉴赏的方法。比较的目的,主要在于感受不同的诗歌风格。比较是一个鉴别、鉴赏的过程,因为诗歌的篇幅一般较短,便于比较。

2.这五首诗都属中外短章精品,思想内涵丰富,艺术构思精巧,建议学生最好能背诵下来。

3.鼓励和指导学生尝试进行诗歌创作。这五首诗篇幅短小,便于模仿学习,可让学生选择生活的一个方面,尝试写一首短诗。

必修一第二单元

本单元所选是写景记游的散文。《兰亭集序》是东晋时期的作品,《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是唐代的,其余两篇是宋代的作品。教师教学这一单元,应该先从我国散文发展史的高度审视这几篇文章,以便对整个单元选文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有一个完整的把握。

在本单元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引导学生欣赏写景游记散文中丰富的思想感情因素,培养学生对自然之美的感受力。

这个单元的课文虽然是以描写景物、记叙游赏经历为主,但是绝不排斥抒发感情、讲述道理。如《兰亭集序》《游褒禅山记》在写景的同时,表达了自己对人生、世事的感悟;《赤壁赋》在描写江风明月的同时,抒发人生无常的感叹;《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在勾画山中风景的同时,流露对朋友的深挚情意。总之,这些作品都是将抒情、写景、记事、议论融为一体的,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文中的一草一木都渗透了作家的思想情感。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才能准确把握其情感趋向,领略文章的艺术魅力。

不过,这些课文中常常涉及对人生、对宇宙的思考,其中部分内容有着比较深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意味,教学时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灵活处理,不必要求深入理解。

(二)反复诵读,逐字逐句理解文章内容,注意积累常用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作为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的起点,本单元应有意培养高中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和基本方法。引导学生以反复诵读作为理解文章的前提,培养学生利用注释和工具书逐字逐句理解内容的习惯,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联系以往的知识,用做卡片、做标注、做旁批等方法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和文言句式。

(三)仔细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鼓励学生多背诵其中的优美语句。

本单元的选文都是传诵千古的游记名篇,语言或清新俊朗,或平实朴拙,或铺排繁富,各据其妙。《兰亭集序》中骈散间行的清新文风是它的突出特点,《游褒禅山记》中对后洞游览过程的简笔交代被人普遍称道,《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书中有画、书亦如诗的写作手法对后代影响颇大,《赤壁赋》更代表了宋代散体文赋的特点。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加注意,反复品味。

必修一第三单元

本单元是现当代散文单元,也是高中阶段第一次学习现当代散文作品。四篇课文都是现当代的散文名篇。头两篇精读课文《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描写悲壮、悲惨之事,表达悲哀、悲悯之情和痛悼、痛悔之意,给人以沉重感、正义感;后两篇略读课文《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金岳霖先生》描写先师形象,表达敬爱之情、诙谐之趣,给人以轻松感、幽默感。

本单元现代散文和当代散文兼备,四位作者都是一流的散文作家。根据作家在文学史地位和作品本身的分量,现有的排序恰如其分:鲁迅作品排头,代表现代散文的最高成就;巴金作品继之,是当代新时期散文光彩夺目的篇章;梁实秋、汪曾祺作品殿后,与前两位作家作品相比,品质稍逊。当然也可以说梁实秋与巴金的散文成就各有所长,在散文史上地位难分轩轾。

下面提一些教学建议: 1.抓细节

前面提到写人记事散文以写人物事件的片段见长,教学应与此相适应,重视细节描写。这里的细节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指呈现于散文作品中人物的外貌描写、言行描写和心理描写,以及与人物相关的社会事件和社会环境描写,总之,是具体生动的人、事、物的描写。强调抓细节描写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心中建立对人物的鲜明印象,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和性格品质的生成根源。如鲁迅对刘和珍平日保持温和的神情、与老师交往注重礼节的描写,既证明受害者是一群纯正的青年学生,也证明段祺瑞执政府的疯狂无理和反动文人造谣的阴险无耻;至于梁实秋笔下的梁任公和汪曾祺笔下的金岳霖,几个精彩的细节即把他们的性格本性显现无遗,只要我们一想到“梁任公”和“金岳霖”名字,脑海里就会闪现他们的种种特别的细节,这些细节注释着他们的个性。

可以引导学生理清每篇课文有哪些细节,自问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细节而不涉及其他细节,想想各个细节表现人物的哪些性格品质,探究细节描写使用的语言一般都有什么特点„„

2.理线索

既然散文以“散”名世,形式活泼,章法自由,那么与此相应的文章线索必不可少。从头到尾、从外到内散乱的散文不是散文中的精能之品,就像散乱的珍珠不成为艺术品一样。所以此处特意提出理线索。读散文理线索,是一种解剖作品文心解读作者心灵符号的做法,尽管操作起来有难度,但总比光是粗浅地读一读故事要来得深刻。理线索,说到底是对作品的整体把握,它既指看清文章线索,也指在看清文章线索的同时赏析评点线索安排铺设之妙。散文的线索大致有三条:情的线索,理的线索,事的线索。不过具体到各篇文章当中,各条线索可能是黏合在一起难以拆分的。解读《记念刘和珍君》可依循情的线索和理的线索进行,其实也就是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连续性和变化性的规律;解读《小狗包弟》可依循事的线索和情的线索进行,因为作者之情与故事的叙述交织混合,虽然可以各理一条线索,但是将最后两条线索合并理出看能看出文章的奥妙;解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和《金岳霖先生》可依循事的线索和理的线索进行,两篇作品都用事件表现人物特点,事事相连,线性排列,事的线索较为分明,同时文中贯穿着作者对人物的理解──写哪些事、怎么写,才能更好地表现人物性格本质,这就要有另一条线索拢起来这些事,这另一条线索是理的线索。在理清线索时要看清线索的隐伏情况,既看清明显的线索,又看清暗藏的线索,还要看清多条线索交织行进的状况。

3.品情味

前面提到写人记事散文不唯叙事,还重抒情,情感成为一条串连全文的线索。不过此处的情味不局限于情感,还包括情趣、趣味等。情感、情趣和趣味是散文中的灵魂、核心。一篇文章有总体的情味,也有局部的情味。揣摩总体的情味要靠归纳总结、宏观把握,揣摩局部的情味要靠精细的分析、沉潜的体会。品情味可以和理线索结合起来进行,因为情味的表现也可以是线性不断的,而且文章往往是一种情味贯穿到底,在理清线索的同时也能方便地把情味揣摩得彻底。如解读《记念刘和珍君》,应该品味到文中的多种感情:对爱国青年的爱,对执政府的怒,对反动文人的恨,对麻木民众的失望,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忧愤,对社会未来寄予的希望„„这些感情和感情因素交织在一起,呈线性展开,构成文章的多重意味。

4.学语言

散文语言一方面是作者写人记事、表情达意的工具,另一方面又是读者进入散文情境、感受作者胸怀、情意的凭借。对于中学生来说,品味语言是学习语文、学习散文的最基本的任务。学习散文语言包括不同的方面或层次,解读难句、品味意蕴深刻的语句是首先应该做到的,此关不过,遑论其他;其次还要赏析一些重要语句,记诵一些优美、精警的语句;还有总体地评价课文的语言风格,可以在不同课文之间进行比较;从读写结合方面说还有仿写句子,记住词语、句式以便在作文时化而用之。例如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的语言,可以熟读全文,背诵若干文段,但首先要把文中的一些难句读懂,不可囫囵吞枣飘忽而过,在此基础上,则可以着重赏析一些精警语句,还可以仿写句子;学习《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可以朗读几遍课文,寻找对梁实秋的简洁明快的语言风格的感觉,并对文中一些精彩描写的语句和一些简练生动的文言语句进行重点赏析。

新课程背景下的语文教学,要特别注意挖掘课文的人文精神。挖掘的对象,一是课文中人物的精神品质,二是在课文中表现出来的作者的人格魅力。下面试作一些探究:

1.感悟鲁迅刚正不阿的品格。

一位研究鲁迅的权威人士说:读了当时作家们写“三一八”惨案的文章,感觉只有鲁迅《记念刘和珍君》是最好的,问为什么说“最好”,答曰表达了人间的正义、良知、责任感,对恶势力的不屈服,对世人的警醒,概而言之,表达了作者刚正不阿的品格。为了感受这种精神力量,可以更广泛地了解鲁迅其人和鲁迅其他作品,甚至可以比较阅读当时其他作家写的关于“三一八”惨案的文章。引导学生的阅读聚焦于此,才算领悟到了课文的灵魂或精神实质,才算触及了课文的人文精神;当然还不够,还应该与鲁迅心灵共鸣,并把鲁迅的精神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培养或增强学生心中的正义感、道义感,这才是真正地在语文课堂进行人文精神教育。至于感受刘和珍等进步青年的爱国主义精神、英雄主义精神,固然也是一种人文精神教育,但这是其次的。

2.感悟巴金的忏悔意识。

反省、忏悔是《小狗包弟》的主题,一个受迫害、无责任的老作家居然对自己反省,对小狗包弟、对读者、对社会表达忏悔,而那些曾经迫害过他人、制造或参加过社会**的人们却不见有多少反省或忏悔,有的还说自己是“受害者”,这是多么不合理,进而言之,可见国人反省之心、忏悔之意多么稀罕、缺失。巴金这种道德主义的表现,映照国人道德缺损、世风日下的现状,形成的落差必然会在读者心中造成冲荡、震撼。所以这篇散文作为经典名篇经常收入当代散文的各种选本,成为道德教育的好材料。同样,学生读这篇课文,不仅要感受作者的这种崇高精神,还要把这种精神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古人说“一日三省吾身”,这里的“省”应该有自省、省悟、反省之意,也就是我们说不能只是理解为检点自己一天所学知识、技能,还应该掂量自己心中的道德尺度,检视自己的道德增益或道德缺损。这对于一个学生的人文精神是一种很好的强化和补充。

3.感悟梁实秋、汪曾祺对师长的敬爱之情。

梁实秋对师长的敬爱溢于言表,汪曾祺对师长的敬爱则藏匿于诙谐幽默的情调之中,这些敬爱之情正是学生应该感受和领悟的,也同样应该在体验这种情感的同时把它们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精神力量。梁任公和金岳霖都是20世纪的国学大师,在国人心目中具有崇高的威望,被作者写进散文作品中,成为永远的楷模,对一代代读者人格精神的影响是必然的。领悟到这些,就进入一种精神沐浴的情境中。当然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国学大师也有常人的一面,甚至有一些常人的缺点或常人所没有的缺点,正是这些缺点与他们超出常人的优点聚合在一起,构成了大师们的独特性格、风采、魅力。所以学生读描写国学大师的作品,不能只欣赏对他们种种“怪病”的描写,而应该见识其成就,仰慕其才华,崇尚其精神,要知道,大师们的缺点是表层的,背后藏着一个个伟岸的形象。

必修一第四单元

(一)总体介绍

本单元属于“沟通与应用”板块,学习新闻和报告文学,所选的都是这两类文体中的典范作品。詹姆斯·赖斯顿说过“19世纪是小说家的时代,20世纪是新闻记者的时代”。虽然有点夸大其词,但我们周围何曾离开过新闻?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社会,我们每天要接触大量的信息,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渠道就是各种媒体的新闻报道。

阅读新闻作品对我们来说有两重意义:一方面,新闻之为新闻,在于它是新近发生的,这些可能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们可以提供我们有用的信息,引导我们关注当下发生的事情,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另一方面,当我们阅读这些新闻作品的时候,我们面对的并非正在发生的事件,因为新闻所反映的都是已经发生了的事情,它永远是过去的新闻,到了今天已经成了历史,我们可以从容地回顾那段“历史”,汲取经验和教训。

新闻作品的样式很多,本单元所选的文章主要有两类:新闻特写和通讯。学习本单元,了解一些新闻和报告文学的文体特征,对于学生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

(二)单元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新闻强调真实,反映的都是客观事实,容不得半点虚构;而且这些事实都是当下发生的。阅读新闻作品,有助于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的意识和发现真善美、揭露假恶丑的社会良知,增强社会责任感。另外,新闻作品总难免带有记者的主观色彩,或者只是记者从一个侧面进行的报道,可能并没有反应时间的全貌,读者容易被记者牵着鼻子走,掉入记者预设的“圈套”,学习本单元这些典范的作品,要引导学生培养在众多信息面前始终保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并辨伪存真的新闻素养和能力。

2.过程与方法: 新闻中所用到的材料大致有三种:一是新闻事实,二是背景材料,三是作者的主观评价。引导学生把握这三方面的内容,并学会据此分析一篇新闻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从结构上讲,一篇新闻作品可以分为标题、导语和主体三部分。好的标题是新闻的眼睛,可以吸引读者的目光,本单元有几个标题值得细细体味。导语和主体是新闻的主要内容,其结构方式一般是“倒金字塔”形式:导语放在开头,由最新鲜、最主要的事实或者依托新闻事实的精辟议论组成,主体则具体展开对新闻事实的叙述,各方面的事实按照重要程度,由高到低依次排列。

3.知识与能力:

了解新闻报道和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新闻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三)文章内容简析 《短新闻两则》

这是两则现场短新闻,记者在现场,以眼睛为“摄像机”,以耳朵为“录音机”,简笔勾勒出清晰可视的一个个场景、一幅幅画面,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别了,“不列颠尼亚”》记录了英国撤离香港的一系列场景;《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直接讲述了记者自己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所见所感。

1.教学时可以播放有关的视频资料,设定好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前文可找香港回归的纪录片,后文可找一些反映纳粹暴行的影片,如《辛德勒的名单》《美丽心灵》等。

2.香港回归祖国是中华民族的一大盛事,举国欢庆,要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惨剧还时时警告人们,要以史为鉴,不要重蹈前人的覆辙,引导学生讨论纳粹暴行(还可扩展至南京大屠杀)对于我们人类的戕害,以及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样的教训。

3.两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简炼,概括性很强,如果脱离具体的背景材料可能不太容易领悟,最好课外查找一些纳粹暴行和香港历史的背景材料,以辅助阅读。

4.《别了,“不列颠尼亚”》在大多数记者把目光盯在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上时,独辟蹊径,选取了英国撤离香港这一角度,并把现实场景和历史事实的回顾融合在一起,一方面使香港回归这一新闻事件有了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另一方面凸显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则打破了客观报道的传统,直接讲述自己以及周围参观者的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灌注着自己的情感。它们和同类题材的新闻选取的角度有很大的不同,可以分别找一些香港回归和奥斯维辛集中营的新闻报道,比较一下写法的不同。

5.两篇文章都有一些典型的细节描写,比如“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对另外一人说来,这样一个事实使他们终生难忘:在德国人撤退时炸毁的布热金卡毒气室和焚尸炉废墟上,雏菊花在怒放。”发人深省,可以让学生重点品味。

《包身工》

《包身工》是中国报告文学史上划时代的作品,作者以铁的事实、精确的数据、精辟的分析和评论,把劳动最重、地位最低、待遇最差、痛苦最深的奴隶一样做工的女孩子们的遭遇公诸于世,愤怒控诉了帝国主义和买办势力残酷剥削和掠夺中国工人的罪行。1.包身工制度是根植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一颗毒瘤,在当代社会已经消失了。学生阅读时可能不太容易理解包身工的苦难生活,更难于理解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前查阅与写作背景相关的资料,以利于对课文的理解、把握。

2.本文篇幅较长,表达方式多样,学生抓住课文线索略有难度,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抓住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两个方面,分别归纳相关内容。

3.教学时,可以抓住以下要点:(1)以包身工一天的生活为线索组织材料;(2)点面结合的手法;(3)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复杂记叙中有条理地穿插描写、议论和抒情。

4.虽然文章是老文章,反映的也是上世纪初的事情,和我们的时代有些隔膜。但文章中表现出一种社会责任感、一种对于人的尊严和人的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这些情感却是永恒的。所以现在读来,虽事过境迁,却也常常给人以震撼,从这个角度讲,文章仍然有它的时代意义,可以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寻找时传祥》

这是一篇通讯,写于时传祥逐渐淡出历史的时候。作者要寻找时传祥,其实是在为我们这个时代重新建构一座精神家园。文字朴实,却给人深深的震撼。

1.时传祥是上个世纪五、六年代的著名劳模,学生可能不了解他的情况,可以通过互联网、报纸上查找时传祥的资料,了解时传祥以及他所处的时代,能让学生获得更深的感受。

2.这篇文章语言平实朴素,并不太讲求修辞,但它依然有着动人的力量。就像禅宗的公案一样,平常的话语,却能让人感到警醒和震撼。这种艺术感染力是因为作者很好地把握住了时代精神。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法,以及其中蕴含的思想锋芒。对一些重点语句和典型细节,要思考其深刻含义。

3.教学时,可以重点抓住以下几个要点:作者为什么“寻找”时传祥?时传祥的精神是什么?它在现代还有没有意义?

4.时传祥是正直、敬业的典范,在我们这个浮躁的时代,这样的精神正在逐渐丧失。可以让学生联系现实,体会寻找时传祥的意义所在。同时检讨自己的行为,培养敬业、正直的品格。

《飞向太空的航程》

这则通讯从“神舟5号”飞船发射成功写起,回顾了中国的载人航天史。在历史和现实的对照中,我们的喜悦和自豪显得更加凝重。

1.中国载人航天的成功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感到自豪。本文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民族发展进步的自豪感。引导学生体会这种高尚的情感,养成关注时事、关注科技进步的习惯,以及热爱祖国的情感。

2.课文结构很简单,但是作为一篇典范的新闻报道,各个构件都很清楚,因此可以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新闻报道的范本。

3.对于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高明的作者总是把它放在历史的语境中去看,这就使得现实事件有一种历史的纵深感。本文和《别了,“不列颠尼亚”》都有这样的特点,可以互相参照体会一下这种历史和现实结合的写法。

四、模块考评

摆脱急功近利思想,着眼于发展性评价。

在新课程的考试上不能随意提高考试难度,更不让学生沿着传统的高难度的高考模式去检测,不然会让学生对语文新课程的学习产生挫败感和无成就感。在学分评价上,建立过程性评价体系,不以一次考试和一次考试的分数衡量学生。总的来说,终结性考试权重不能太重,而是将学生修习的课时记录,学生平时的作业、活动、态度及成果,均纳为学分认定的依据,分别赋予一定的权重。

上一篇:大学生村官调查报告下一篇:感激父母的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