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现代文单元复习

2024-04-12

必修一现代文单元复习(共6篇)

篇1:必修一现代文单元复习

九年级上册语文巩固练习第一单元 沁园春 雪

一、积累与运用 1.给加黑的字注音:

沁园春()

莽莽()

红装素裹()

折腰()略输()

稍逊()

成吉思汗()

今朝()2.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红 zhuāng 素裹()

顿失 tāo tāo()江山多 jiāo()

一代天 jiāo()3.给加黑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惟余莽莽()A.只有我 B.只剩

C.只有(2)惟余莽莽()A.景色迷茫

B.草木茂盛 C.无边无际(3)顿失滔滔()A.立刻

B.停顿

C.安顿(4)须晴日()A.必须

B.须要

C.等到

(5)引无数英雄竞折腰()A弯腰 B折服 C鞠躬倾倒,这里是称颂、赞颂(6)稍逊风骚()A.文学才华 B.妇女举止轻佻 C.指“国风”《离骚》 4.填空:

(1)《沁园春·雪》的作者是________,“沁园春”是__________,“雪”是____________。(2)在上下阕之间起承上启下作用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能揭示全词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指出下列各句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1)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6.《沁园春·雪》中评价历史人物的用意是()A.批评他们武功有余,而文学才华不足。B.歌颂他们武艺超群,劝戒他们要文武并重。C.否定他们的英雄地位,同时指出他们事业上的不足。D.肯定他们的历史贡献,同时委婉地指出其阶级和时代的局限。7.下列诗句朗读节奏有错的一项是()

A望/长城内外 B数/风流人物 C山/舞/银蛇 D欲/与天公试/比高 8.下列关于《沁园春·雪》分析有错的一项是()A.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这首词表达了诗人作为革命领袖而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信心。C.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D.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领字,上阕是“望”,下阕是“惜”。

二、阅读与鉴赏

9.诗句“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________,句中指________。

10.“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中“风流人物”指_______,全句表达的感情是________。11.对“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句在全词中所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

B.总领以下各句,为下文议论历史人物作铺垫。C.引起下文,暗示历史人物对祖国山河的态度。

D.承上启下。既承接上文,再次赞美祖国山河;又指出历史英雄人物为祖国壮丽山河而倾倒,为评论历史人物作了铺垫。

12.依次写出“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爱这土地

一、双基积累

1.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1)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sī()哑的喉咙歌唱。(2)这永远xiōnɡ()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3)这无止息地吹ɡuā()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4)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2.选出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A.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3.文学常识填空。本文作者

,原名

,浙江金华人,我国现代著名

,代表作有

等。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的喉咙,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而执着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书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 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

二、课内阅读

阅读《我爱这土地》一诗,回答问题。

5.诗中鸟儿所歌唱的四个对象是什么?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6.品析下面诗句所包含的意义。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7.诗中“用嘶哑的喉咙歌唱”的“鸟”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这只“鸟”歌唱至死,最后“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对此应如何理解?

8.从全诗看,作者在诗中流露了一种怎样的感情?乡 愁

1.根据拼音写汉字。

(1)他非常喜欢收集有关十二生肖的邮piào()。

(2)你这样下去,真的是自掘坟mù(墓)了,现在回头还来得及!

(3)民族的深情像一条纽带,把海xiá()两岸人民的心紧紧连在一起。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B.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C.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D.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3.填空。

(1)《乡愁》的作者是,他是我国当代著名的 和诗评家。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强烈的 之情,表达了华夏儿女盼望 的强烈愿望。

4.下列对《乡愁》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由有家难归,到有国难回的无奈,表现了天涯游子渴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

B.这首诗写思念亲人是假,思念祖国是真。诗人将对祖国的思念依附到对亲人的思念上,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具体了,诗的意境也就出来了。

C.这首诗在音节上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更辅以短语的重复,量词的变换,极具古典诗歌的韵律。

D.这首诗虽然分为相对独立的四个镜头,但却以“乡愁”贯穿其间;并且由前三个镜头到第四个镜头是一次质的升华。

5.余光中曾用对联的形式给一家报纸题词,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1)上联:海峡无阻 下联:

(2)上联:一湾浅浅的海峡 下联: 6.全诗有四小节,每小节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7.这首诗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写的?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8.结合诗歌内容,说说诗人在描写表现乡愁的形象时借助了哪些形容词,有什么作用。

9.诗人笔下的乡愁仅仅是个人思念家乡的感情吗?为什么?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自测练习

——一句爱的赞颂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1)我渴望生活,渴望创造,渴望有一幅轻líng()的翅膀,摆脱这沉重肉体的束缚,在无际的天空自由地飞翔。

(2)被雨洗涤过的花儿,更显得鲜yán()明媚、清新脱俗,如仙子般美丽动人。(3)荷花们都沉醉在月色当中,娉()婷地站立着,悠悠地吐着香气,那优美.的姿态和沁人的馨香,真是令我如痴如醉。

(4)当你知道帝王蛾是怎样冲破命运的苛刻设定,艰难地走出恒久的死寂,从而拥有 飞翔的快乐时,你就一定会觉得那一顶“帝王”的冠冕()真的是非它..莫属。

(5)燕语呢喃(),蝴蝶翩跹,风筝高飞,浓浓春意弥漫在洁白的云朵..间。2.填空。

(1)《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的作者是,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作家,新月派诗人之一。

(2)《你是人间的四月天》中的“你”指代,突出了“你” 的特点。

(3)在这首诗中,直接展示色彩的文字有,这些词语给人一种 的感觉。

3、为了赞美深深的母爱,有同学拟了一副对联。请你根据上联写出下联。

上联:两鬓白发尝尽人间疾苦

下联:

4、老师要求每位同学搜集一篇反映母爱的散文,并编辑成书。请你给本书拟定一个书名并阐释理由。

书名:《 》

理由: 我 看 自测练习

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和字形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丰润(rùn)

红晕(yùn)

疑望 ...B.忧戚(qì)枉然(wǎnɡ)漫游 ...C.谐奏(zòu)飘逸(yì)流盼 ...D.坦荡(tǎn)摇拽(yè)吹熄 ...2.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_云霞升起来了,从那重重的绿叶的缝隙中透过点点金色的彩霞,林子中映出一缕一缕的透明的、淡紫色的、浅黄色的薄光。①当大地从晨雾中苏醒过来的时候,肃穆的园子便开始活跃起来。②一些爱在晨风中飞来飞去的小甲虫便更不安地四处乱闯。③在那树丛里还有偶尔闪光的露珠,就像在雾夜中耀眼的星星一样。④鸟雀开始欢噪,呼朋引伴地唱起悦耳的歌曲。⑤而那些红色果皮上的一层茸毛,或者是一层薄霜,便更显得柔软而润湿。⑥浓密的树叶在伸展开去的枝条上微微蠕动,却隐藏不住那累累的硕果。A.①③⑥⑤②④

B.①④⑥③⑤② C.①④②⑥③⑤ D.①②④⑥⑤③ 3.文学常识填空。

穆旦,原名,曾用笔名梁真,现代主义诗人、,是“ ”的代表性诗人。代表作有《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穆旦诗选》《穆旦诗文集》等。4.内容理解。

(1)“我看”领起的四句,描绘出一幅 的图画。(2)“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中的“你”指

,整首诗抒发了诗人 之情。

5、【诵四季诗文】大自然是诗人笔下的宠物。请按要求分别写出两句完整的诗句。

春之美:。夏之韵:。秋之魂:。冬之味:。

篇2:必修一现代文单元复习

历史

配餐作业(十五)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时间:30分钟 满分: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2017·太原统测)有学者指出,中国是一个政府主导型国家,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面平等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中国当前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理念。材料说明()A.中国民主建设正在与时俱进

B.中国政府积极推进协商民主

C.协商民主理念适合中国国情

D.协商民主理念独具中国特色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项错误,材料讲的是当前民主的理念,没有体现与时俱进;B项错误,材料的主旨是引入民主协商不是政府积极推进协商民主;C项与“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建构公共协商机制,通过各方面平等的对话讨论和协商的过程,达到利益协商和利益实现,应是中国当前民主政治发展的首选理念”符合;D项错误,“独具中国特色”与题中材料不符。故本题答案选C项。

答案 C 2.(2017·合肥模拟)“‘五四’宪法开创新纪元,十年‘文革’遭遇磨难中断,十一届三中全会得以恢复发展,十八大以来制度日趋完善。如今您正充满生机活力,肩负着为人民当家做主的重托,迈着矫健步伐豪迈向前。”该诗赞颂的制度是()A.政治协商制度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基层民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材料所述的发展趋势即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历程,1954年宪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法颁布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文革”期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到了极大地破坏,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正常,所以选D。

答案 D 3.(2017·武汉联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材料中的“这一制度”是指()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政治协商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D.村民自治制度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材料并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关键信息“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习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题考查的是新中国的边疆治理政策,涉及少数民族地区,即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之一,即A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B、C、D三项与材料不符,故正确答案选A。

答案 A 4.(2017·大同模拟)习近平指出,“只要我们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坚持走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发展路子,西藏必将迎来更加繁荣、更加进步、更加美好的明天”。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我国五个省级自治区都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的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C.民族自治地区自主管理本地区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 D.1954年宪法确认民族聚居区都可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解析 内蒙古自治区是1947年成立的;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只是在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故A、B、D三项错误。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答案 C 5.(2017·荆门高三模拟)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当时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6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这体现出()A.阶级斗争决定国家政治生活

B.个人崇拜是十年**的主题

C.国家政治局势影响人民生活

D.意识形态制约社会价值取向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的比较能力和分析理解问题的能力。材料中没有体现阶级斗争的影响,故A项错误;“文革”时期主要内容是开展各领域的阶级斗争,个人崇拜是“文革”运动出现的重要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中表述的是结婚证有国家领导人和指示等内容,体现出人民日常生活受“文革”运动的影响,故C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结婚证的内容是当时政治局势决定的,不是意识形态或社会价值取向影响的结果,故D项错误。

答案 C 6.(2017·郑州高三统测)2016年10月10日,国台办表示:是否接受“九二共识”,是检验台湾当局领导人所谓“善意”的试金石。只要承认“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认同其核心意涵,两岸双方就可以平等协商、良性互动,两岸同胞就能赢得两岸关系发展的光明前景。材料中“核心意涵”指的是()A.一个中国

B.和平统一 C.一国两制

D.平等协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与精神是“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故A项正确;和平统一是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法,故B项错误;“一国两制”是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的伟大构想,故C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项错误;平等协商是两岸交流的基本原则,不是“九二共识”的“核心意涵”,故D项错误。

答案 A 7.(2017·榆林模拟)有学者说:“‘一国两制’是中国政府在兼顾各方利益基础上提出的实现国家统一的最包容、最民主的模式。”此“模式”()A.最早反映了和平统一思想

B.开创了“多体”共存的先河 C.反映了“实事求是”精神

D.是首先针对香港问题而提出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一国两制”方针的认识与理解,旨在考查解读材料、正确认知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信息“在兼顾各方利益基础上”“最包容、最民主的模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主旨体现出“一国两制”方针的“实事求是”精神,C项正确;A项“最早”错误,“和平统一思想”在“一国两制”方针提出之前,排除;B项“先河”说法明显错误,排除;D项错误,是首先针对台湾问题而提出的,排除。故选C。

答案 C 8.(2017·兰州调研)1961年6月,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如果台湾不作为一个国家,„„那么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等台湾人民自己来解决这个问题。”据此材料得出的结论中,最恰当的是()A.毛泽东当时已经提出“一国两制” B.毛泽东希望以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 C.和平统一台湾是建国以来的既定方针 D.“一国两制”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建国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历程,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并再认再现相关所学的能力。“一国两制”最早由邓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小平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故A项表述错误;由题目中的信息“1961年„„毛泽东在一次会谈时说”可知C项表述错误;由题目中的信息“如果台湾归还祖国,中国就可以进联合国”可知“一个中国”的原则是新中国重返联合国的前提,故D项表述错误;题目中的信息“如果台湾归还祖国„„台湾的社会制度也可以留待以后谈。我们容许台湾保持原来的社会制度”体现了毛泽东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故本题应选B项。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8分)9.(2017·西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陷害)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

“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

——《孟子·滕文公上》

材料二 什么是宪政?宪政是指以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为依据,以界定与控制政府与公民权力为手段,以保证公民人权为目的的政治模式。全球宪政发展的历史规律是先有宪政的实践,后形成成文的宪法。但就目前世界各国来看,有的国家是实行了宪政,但没有宪法,例如英国在1215年,国王约翰被迫签署的《自由大宪章》中,就规定了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限制国王征税权力,保障民众的自由权和产权等。1628年之后,英国又制定了《权利请愿书》《人身保护法》《权利法案》以及《王位继承法》等一系列宪法性文件,形成了英国独特的不成文宪法体系。所以有人说英国是实现了宪政但是没有宪法。而有的国家具有宪法,也实行宪政。例如法国、美国等。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摘自李学俊《英国革命与中国宪政》

材料三 1945年,我国近代民主革命家黄炎培先生访问延安,向毛泽东提出了一个历史兴亡的周期律问题,即:历史上许多王朝、农民领袖,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努力。团结奋斗时,节节胜利,兴旺发达;而一旦胜利,争权夺利,昏庸无道,急转直下,土崩瓦解。一部历史,“政怠宦成” 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律。并向毛泽东提出希望现在中共能够找到一条新路,跳出这个周期律的支配。毛泽东听了以后,非常明确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够跳出这个周期律。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摘自《黄炎培和他的“历史周期律”》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孟子认为统治者应当怎样实施“仁政”?(6分)(2)结合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近代宪政有何突出特点?与儒家仁政思想相比有何共同点和本质区别?(12分)(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是如何进一步发展现代宪政政治,解决历史兴亡的周期律问题的?(10分)解析(1)根据材料一“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得出孟子认为统治者政治上应实行轻徭薄赋,省刑减罚的政策;根据“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 得出经济上必须让人民“有恒产”;根据“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得出分配土地给人民并确定经界。(2)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宪政是指以国家根本大法宪法为依据,以界定与控制政府与公民权力为手段,以保证公民人权为目的的政治模式”得出强调主权在民,注重保证人权,强调法律至上,“英国在1215年,国王约翰被迫签署的《自由大宪章》中,就规定了贵族和教会的权力不受国王的侵犯,限制国王征税权力,保障民众的自由权和产权等”得出限制君主与政府权力;强调国家权力的分割与制衡;再结合所学 高考复习顶层设计

历史

知识,以美国1787年宪法为例,体现了分权制衡的原则。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二,“仁政”和“宪政”的共同点都是要防止暴政,关注人民,但是“仁政” 服务于封建君主统治,“宪政”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体现。(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可以把新中国初期的民主政治建设概括为“三大制度和一部宪法”,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建立了三大政治制度即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制定了一部宪法即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等。

答案(1)政治上实行轻徭薄赋,省刑减罚的政策;经济上必须让人民“有恒产”,分配土地给人民并确定经界。

(2)特点:强调主权在民,注重保证人权;强调法律至上,限制君主与政府权力;强调国家权力的分割与制衡;限制政府滥用权力,保护国家与社会公共利益。

共同点:仁政和宪政都是要限制行政权力的扩张,防止暴政的产生。

本质区别:“仁政”强调以君王为主体,注重伦理道德,是“人治”的体现;宪政强调主权在民,注重法律制度,是近现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体现。

篇3:必修一现代文单元复习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 ,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 (教师投影,学生欣赏) 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 (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 (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 (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 (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刘伟)

三、作业:

篇4:必修一现代文单元复习

教学内容:梳理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情感

教学目标:熟练掌握教材内容及梳理本单元在高考中出现的语言运用题

一、单元体制:本单元共三篇课文

《记念刘和珍君》《小狗包弟》《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这三篇文章从题目上看均属散文,散文是形散而神不散,神就是文章的情,形散而情聚,情感这条红线贯穿文章的始终。

1.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然后重点读《记念刘和珍君》的第2部分及第4部分,体会《记念刘和珍君》这篇文章当中的情感: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但我对于这些传说,竟至于颇为怀疑。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况且始终微笑着的和蔼的刘和珍君,更何至于无端在府门前喋血呢?

然而即日证明是事实了,作证的便是她自己的尸骸。还有一具,是杨德群君的。而且又证明着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

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

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学生自主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2.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小狗包弟,概括文章大意,然后探究情感,老师根据学生探究的结果板书:

3.学生有感情的自由朗读《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体会其中蕴含了什么思想情感,学生自主探究,交流,教师汇总:

二、链接高考:在考场中出现的与本单元相关的语言运用题

1.(教师投影,学生欣赏)为刘和珍写一则颁奖词(4分)

刘和珍——在黑暗的时代中,你没有沉论;在严酷的高压下,你没有沉默;在枪弹的攒射中,你依然前行。虑及民族存亡,你黯然泣下,为了国家复兴,你奋然前行。你如流星刹那间闪过,却爆发出夺目的光茫。

2.教师再投影课本中其他几个人物的颁奖词,学生欣赏

易水清寒,夺人心魄,因为它知道自己送走的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你的勇气砥砺了你手中的匕首,你手中的匕首又将你的名字刻在了历史的丰碑上。太子丹的邀请只是你义无反顾的契机,真正让你勇者无惧的是你心中的信仰;为国为民,才是侠之大者!(荆轲)

千军万马,战火纷飞,你是未能加冕的帝王;爱恨情仇,尔虞我诈,你是未能立业的英雄。但你的霸气是许多帝王所不及的,你的豪情是许多英雄所缺少的。霸王不成霸业却一样名垂千古。(项羽)

含垢忍辱,你用顽强之志铸就了史家之绝唱;废寝忘食,你用赤诚之心完成了无韵之离骚。一部《史记》,讲述着一个史学家应有的良知;一部《史记》,见证了一个史学家对历史的忠贞;一部《史记》,记载的不仅仅是历史,更是我们民族坚强不屈的精神。(司马迁)

3.请同学们根据以上的几个人物颁奖词,思考:究竟应该怎样写颁奖词?颁奖词的写作

4.教师再读一则颁奖词,让学生猜写的是谁,进一步体会上面的写作方法

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了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了“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

三、作业:请大家尝试为霍金写一则颁奖词

篇5:必修一、二现代文阅读及答案

一、阅读下面《想北平》语段,回答问题。

伦敦,巴黎,罗马与堪司坦丁堡,曾被称为欧洲的四大‚历史的都城‛。我知道一些伦敦的情形;巴黎与罗马只是到过而已;堪司坦丁堡根本没有去过。就伦敦、巴黎、罗马来说,巴黎更近似北平——虽然‚近似‛两字要拉扯得很远——不过,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巴黎,据我看,还太热闹。自然,那里也有空旷静寂的地方,可是又未免太旷;不像北平那样既复杂而又有个边际,使我能摸着——那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的坐一天,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也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是的,北平也有热闹的地方,但是它和太极拳相似,动中有静。巴黎有许多地方使人疲乏,所以咖啡与酒是必要的,以便刺激;在北平,有温和的香片茶就够了。

论说巴黎的布臵已比伦敦罗马匀调得多了,可是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在人为之中显出自然,几乎是什么地方既不挤得慌,又不太僻静:最小的胡同里的房子也有院子与树;最空旷的地方也离买卖街与住宅区不远。这种分配法可以算——在我的经验中——天下第一了。北平的好处不在处处设备得完全,而在它处处有空儿,可以使人自由的喘气;不在有好些美丽的建筑,而在建筑的四周都有空闲的地方,使它们成为美景。每一个城楼,每一个牌楼,都可以从老远就看见。况且在街上还可以看见北山与西山呢!

好学的,爱古物的,人们自然喜欢北平,因为这里书多古物多。我不好学,也没钱买古物。对于物质上,我却喜爱北平的花多菜多果子多。花草是种费钱的玩艺,可是此地的‚草花儿‛很便宜,而且家家有院子,可以花不多的钱而种一院子花,即使算不了什么,可是到底可爱呀。墙上的牵牛,墙根的靠山竹与草茉莉,是多么省钱省事而也足以招来蝴蝶呀!至于青菜,白菜,扁豆,毛豆角,黄瓜,菠菜等等,大多数是直接由城外担来而送到家门口的。雨后,韭菜叶上还往往带着雨时溅起的泥点。青菜摊子上的红红绿绿几乎有诗似的美丽。果子有不少是由西山与北山来的,西山的沙果,海棠,北山的黑枣,柿子,进了城还带着一层白霜儿呀!哼,美国的橘子包着纸,遇到北平的带霜儿的玉李,还不愧杀!

是的,北平是个都城,而能有好多自己产生的花,菜,水果,这就使人更接近了自然。从它里面说,它没有像伦敦的那些成天冒烟的工厂;从外面说,它紧连着园林,菜圃与农村。采菊东篱下,在这里,确是可以悠然见南山的;大概把‚南‛字变个‚西‛或‚北‛,也没有多少了不得的吧。像我这样的一个贫寒的人,或者只有在北平能享受一点清福了。

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1.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者笔下的北平有什么特点?

2.作者是怎样写出这些特点的?

3.请你说说老舍在20世纪30年代对北京城的看法,具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二、阅读下面《最后的常春藤叶》语段,回答问题。

(1)华盛顿广场西边的一个小区,街道分布得乱七八糟每条街又狭又长,称做‚胡同‛。这些‚胡同‛稀奇古怪地拐着弯子。一条街有时自己本身就交叉了不止一次。有一回一个画家发现这条街有一种优越性:要是有个收帐的跑到这条街上,来催要颜料、纸张和画布的钱,他就会突然发现自己两手空空,原路返回,一文钱的帐也没有要到!

所以,不久之后不少画家就摸索到这个古色古香的老格林尼治村来,寻求朝北的窗户、18世纪的尖顶山墙、荷兰式的阁楼,以及低廉的房租。然后,他们又从第六街买来一些蜡酒杯和一两只火锅,这里便成了‚艺术区‛。

苏艾和琼珊的画室设在一所又宽又矮的三层楼砖房的顶楼上。‚琼珊‛是琼娜的爱称。她俩一个来自缅因州,一个是加利福尼亚州人。她们是在第八街的‚台尔蒙尼歌之家‛吃份饭时碰到的,她们发现彼此对艺术、生菜色拉和时装的爱好非常一致,便合租了那间画室。那是5月里的事。到了11月,一个冷酷的、肉眼看不见的、医生们叫做‚肺炎‛的不速之客,在艺术区里悄悄地游荡,用他冰冷的手指头这里碰一下那里碰一下。在广场东头,这个破坏者明目张胆地踏着大步,一下子就击倒几十个受害者,可是在迷宫一样、狭窄而铺满青苔的‚胡同‛里,他的步伐就慢了下来。(2)‚我有件事要告诉你,小家伙,‛她说,‚贝尔曼先生今天在医院里患肺炎去世了。他只病了两天。头一天早晨,门房发现他在楼下自己那间房里痛得动弹不了。他的鞋子和衣服全都湿透了,冰凉冰凉的。他们搞不清楚在那个凄风苦雨的夜晚,他究竟到哪里去了。后来他们发现了一盏没有熄灭的灯笼,一把挪动过地方的梯子,几支扔得满地的画笔,还有一块调色板,上面涂抹着绿色和黄色的颜料,还有,亲爱的,瞧瞧窗子外面,瞧瞧墙上那最后一片藤叶。难道你没有想过,为什么风刮得那样厉害,它却从来不摇一摇、动一动呢?唉,亲爱的,这片叶子才是贝尔曼的杰作。就是在最后一片叶子掉下来的晚上,他把它画在那里的。‛

1.小说发生在怎样的环境里?环境描写有何作用?

2.为什么说最后一片叶子“是贝尔曼的杰作”?(读最后一段)

3.小说结尾(第(2)部分)有什么特点?在文中是怎么体现的?

三、阅读《荷塘月色》片段

(一)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A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象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B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C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他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1.“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一句是从第一段中拿出来的,把它放回原处,应该放在A、B、C中的哪一处?()2.“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这句话中叠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3.“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更显出月夜的幽静,这是一种______的描写手法,再举一句有这种写法的古诗:。4.对梁元帝《采莲赋》的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表现江南采莲的少男少女们的爱情诗,它通过摇小船而默默地传情,讴歌了江南青年男女的纯真爱情。B.诗中的“荡舟”、“徐回”、“迁延顾步”表现出少男少女们在采莲时的那种感情的缠绵。C.“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这是表现少男少女们在小舟上既嬉闹而又担心的神情。D.“兼传羽杯”,这是说少男少女们在小舟上传递长长的羽毛,并用酒杯喝酒。5.作者先说“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后又说“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这里面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荷塘月色》片段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1.“泻”“浮”“洗”这几个动词的使用有什么表达效果?

2.在这一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景物?使使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四、读语段,完成习题。

(一)阅读下面文段,准确摘抄与脂砚斋每条批语相应的语句。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银的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他外祖母。方欲拜见时,早被他外祖母一把搂入怀中,心肝儿肉叫着大哭起来(A)。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C),黛玉也哭个不住(B)。一时众人慢慢劝住了,黛玉方拜见了外祖母。──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D)。

脂砚斋批语四句:

①写尽天下疼女儿的神态。②自然顺写一笔。③书中人目太繁,故注明一笔,使观者省眼。④傍见一笔,更妙。1.与脂批①相应的语句是:

。2.与脂批②相应的语句是:

。3.与脂批③相应的语句是:

。4.与脂批④相应的语句是:。

(二)①王夫人道:‚……我不放心的最是一件:我有一个孽根祸胎,是家里的‘混世魔王’,……你只以后不要睬他,你这些姊妹都不敢沾惹他的。‛

②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即瞋视而有情。

③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1.这三段文字都是描写宝玉的。①是

描写,用的是

的手法;②是

描写,用的是

的笔调,突出宝玉的 ;③是模拟

的口吻写的,突出宝玉的 性格,这是宝玉的 特点,用的是

的手法。2.“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是说()A.穷困失意,懒惰愚笨 B.愚笨顽皮,不通人情世故 C.厌弃功名,否定封建正统 D.不学无术,不懂儒家经典 3.“行为偏僻性乖张,哪管他人诽谤”是说:()A.独立不羁,要求个性解放 B.性格孤僻,不肯服从管教 C.桀骜不驯,追求与众不同 D.固执任性,我行我素

4.对这三段文字所用的修辞手法,解说不正确的项是()A.三段都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B.②③两段都用了对偶修辞手法

C.除对偶外,②段还用了排比、比喻 D.③段作了反语

(三)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贾母笑道:“可又是胡说,你又何曾见过她?”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贾母笑道:“更好,更好,若如此,更相和睦了。”宝玉便走近黛玉身边坐下,又细细打量一番,因问:“妹妹可曾读书?”

黛玉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宝玉又道:“妹妹尊名是那..两个字?”黛玉便说了名。宝玉又问表字。黛玉道:“无字。”宝玉笑道:“我送妹妹一妙字。莫若‘颦颦’二字极妙。”探春便问何出。宝玉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况这妹妹眉尖若蹙,用取这两个字,岂不两妙!”探春.笑道:“只恐又是你的杜撰。”宝玉笑道:“除《四书》外,杜撰的太多,偏只我是杜撰..不成?”又问黛玉;“可也有玉没有?”众人不解其语,黛玉便忖度着因他有玉,故问我有也无,因答道:“我没有那个。想来那玉是一件罕物,岂能人人有的。”宝玉听了,登时发作起痴狂病来,摘下那玉,就狠命摔去„„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将答案写在横线上。些须: 蹙: 杜撰: 2.宝玉初见黛玉,便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而作者在此前写黛玉初见宝玉,说的是“(黛玉)便吃一大惊,心下想想:“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虽都感觉似曾相识,但表现不同,黛玉一“惊”,宝玉一“笑”。试对作者这样描写的意图作一简要分析。

3.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黛玉道:“不曾读„„”而此前黛玉在回答贾母的类似问题时曾说“念了《四书》”。请简要分析黛玉这一变化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描写宝玉“摔玉”行为的一段文字,意在表现什么?

必修

一、必修二现代文阅读参考答案

一、《想北平》

1.动中有静;布局合理;贴近自然。

2.①衬托手法:巴黎太热闹——北平动中有静;巴黎布局“比上北平还差点事儿”——北平布局合理;美国的橘子——北平的玉李——北平贴近自然。

②语言诙谐幽默,京味十足,生动鲜明,通俗易懂:以“还差点事儿”、“挤的慌”、“带霜的玉李儿”、“还不愧杀”等蕴涵及其深刻的话语经老舍说出,却是极平常普通,通俗易懂,显示了语言大师的举重若轻的语言功力。

3.这可以说是科学的预言,具有很大的超前意识。世界各大城市的发展轨迹几乎都在文中得到了印证。“处处留空”是个了不起的发现。这几乎成了现代大都市必须遵循的定律了。凡是违背了这个规律,到头来,都必须返转头重来,直至真正实现“处处有空儿”。有了“处处有空儿”,才能实现“使人更接近自然”。而“使人更接近自然”已成为当今世界建设现代化城市的首要指导思想。

二、《最后的常春藤叶》

1.环境:社会下层艺术家聚居的小区。特点:街道错综复杂,居住空间狭窄,风格古香古色,艺术气息浓厚,苔藓遍地、阴暗、潮湿、穷苦,风雨交加

作用:为人物提供活动的舞台,烘托琼珊悲凉的心境,反衬贝尔曼高尚的心灵,衬托社会底层小人物和真挚的友爱。

2.第一,这片叶子拯救了琼珊,使她树立了活下去的信念,并支撑她活了下去; 第二,它是绝笔之作,贝尔曼为此付出了生命代价;

第三,整片叶子凝结了贝尔曼的真情和善良,闪烁着贝尔曼人性之美的光辉。第四,这片叶子画得极其逼真,连同为画家的琼山也没有察觉出来。

3.小说结尾被称作“欧·亨利式”的结尾,突然让人物的心理情境发生出人意料的变化,或使主人公的命运陡然逆转,出现意想不到的结果,但又在情理之中,符合生活实际,从而造成独特的艺术魅力。文章中有多处伏笔。如:

①“仍旧有一片常春藤叶贴在墙上”的“贴”字。(第40自然段)

②“黄昏时,孤零零的藤叶依旧依附在茎上。随着夜晚同来的是北风的怒号,雨点不住地打在窗上„„那片常春藤叶仍在树上。”(第44-46自然段)

③“你不是觉得纳闷,它为什么在风中不飘不动吗?”(第55自然段)

三、《荷塘月色》

(一)1.C 2.极写荷塘四周树之茂密,用叠词起到了加强语意,增强音节和谐的作用。3.以动衬静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4.D 5.表现了作者依然难以摆脱淡淡的哀愁,照应了文眼“不宁静”。

(二)1.作者用“泻”而不用“照”“射”等动词,充分表现了月光的柔和;“浮”字显现出雾的轻飘之态而“升”字太硬,无法突出雾的轻和柔;“洗”字承接上文比喻“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2.月光

衬托

朦胧 幽静

富有韵味

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四、《林黛玉进贾府》

(一)1.1.①早被他外祖母搂入怀中,心肝肉叫着大哭起来 A 2.②黛玉也哭个不住 B 3.③此即冷子兴所云之史氏太君,贾赦贾政之母也 D 4.④当下地下侍立之人,无不掩面涕泣 C

(二)1.①侧面;欲扬先抑

②肖像;赞赏;美貌多情

③封建卫道者;叛逆;本质;寓褒于贬(或似贬实褒)

2.C 3.A 4.A

(三)1.些许:一点儿。蹙:皱眉头。杜撰:凭空编造。

2.一存于中,一发于外,通过对比,说明不同的表现来源于他们不同地位所产生的不同心理。3.贾母的反应使黛玉觉察到自己刚才失了口,再次答话时便及时改口,这体现了黛玉的细心多虑和自尊。

篇6:必修一单元1(现代诗歌)

2010届新课标语文一轮复习(必修一单元1)

本单元课文所选编的大都是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这些诗作的主题,可以共用一个“情”字来概括:《沁园春·长沙》中青年诗人的革命豪情,《雨巷》中对丁香姑娘的朦胧爱情,《再别康桥》中对母校的绵绵别情,《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对“母亲”大堰河的赤子之情。

鉴赏诗歌有多种方法,如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尽可能展开联想和想象,理解诗歌的主旨,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要知人论世,注意作品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思想状况,但又要避免用时代背景去简单地印证作品的思想内容,不以特定的政治事件或诗人的政治遭遇与作品内容一一对应;要注意欣赏诗歌的形式美,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要品味诗歌凝练、含蓄、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的语言等。当代翻译家辜正坤提出了中西诗歌鉴赏的十个角度:时间角度、空间角度、作者角度、作品角度、读者角度、年龄角度、性别角度、社会文化角度、阐释者角度和译者角度,这可供鉴赏诗歌时参考。

这个单元的鉴赏重点是情感与意象。情感与意象,既是指单元鉴赏重点,也可以说是诗歌鉴赏的主要方法,即:鉴赏现代诗歌,一方面要注意体会诗中表达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 要分析诗中运用的意象。下面分别说说这两个方面。

诗歌是以抒情为主的文学样式,即使是叙事诗,也把抒发感情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中国是诗的国度,抒情诗极为发达,“情”是诗的内核。《毛诗序》中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嵘《诗品》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情性,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别林斯基说:“情感是诗的天性中一个主要的活动因素;没有情感就没有诗人,也没有诗。”众多论述表明,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感情是诗歌的内容,人们可以把一部小说、一篇散文、一个剧本的内容复述得头头是道,但是,要复述一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却非常困难,你只能说它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你从中悟出了什么思想。感悟力差的读者,读一首稍微晦涩一点的诗,可能什么也得不到。可以说,诗歌的思想情感就相当于小说散文剧本叙写的内容。诗评家吕进说得好,诗歌内容是“诗中生活的大海蒸发出的纯净、美丽的云霞。读者从诗中所得到的是感情上的满足、启示与享受”。正因如此,教学这个单元的诗歌,要让学生反复诵读作品,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以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如何体会诗中的情感呢?尤其是如何把握比较含蓄甚至隐晦的诗歌如《雨巷》、《再别康桥》表达的思想情感呢?可主要从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诗人的思想生平和诗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欣赏技巧是重要的,但须提醒学生要有意识地增加生活阅历,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文化修养,尤其要广泛阅读中外名诗,培养对诗的感受力和读诗的趣味。所谓“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说的就这是个道理。

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欣赏一首诗,外行眼中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内行眼里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这些组合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表面看是“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六个词语的连缀,六种似乎不相干的物象的拼凑,而从诗歌艺术角度看,是六个意象的组合,而这六个意象又是经过诗人精心选择,是为表达诗人心中的情感服务的。人们所熟知的古代诗词中常见意象如“春草”“杨柳”“梅花”“明月”“秋风”等,早已不是仅指客观事物本身,而是饱含了诗人强烈的主观感情,读者一看到它们,就会引发丰富的情感联想。新诗中的意象虽然不如古诗中的意象那样集中、鲜明,意蕴丰富,广为欣赏者所关注与接受,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但仍然是欣赏中不可忽视的内容。要注意区分新诗中的描述性意象和比喻性意象(又称为实生活意象和象征性意象)。描述性意象或实生活意象,在《再别康桥》《大堰河,我的保姆》两首诗中用得较多,如前一首诗中的“云彩”“金柳”“波光”“水草”“星辉”“夏虫”等,后一首诗中在对大堰河辛苦劳作的生活场景的描写中,诗人用了集束描述性意象群,渗透了诗人对大堰河悲惨身世和凄苦命运的深切同情。而像《雨巷》中的“丁香”“姑娘”等,则为比喻性意象或象征性意象,我们初中学过的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一诗中的“土地”“黎明”“河流”“歌唱”等,也属于这类意象,它们表达的诗人思想情感丰富深刻,更吸引人,因而更值得揣摩、品味。

高考鉴赏诗歌的情感,可从分析诗中意象入手,才能深入而全面。

1.文学常识

①毛泽东 字润之,笔名子任,我国宏大的无产阶层革命家、思维家和军事家,墨客,书法家。代表作有《沁园春·长沙》《沁园春·雪》《采桑大堰河子·重阳》《七律·长征我爱这土地》《浪淘沙·北戴河》《卜算子·咏梅》等。

②戴望舒(1905—1950)诗人,中国当代墨客,生于浙江杭县。重要作品有诗集《我的印象》《望舒草》《我爱这土地》《望舒诗稿》等,代表雨巷诗作《雨巷》入选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1928年《雨巷》一诗在《小说月报》上刊出,受到人们注意,他由此获得雨巷诗人称号,成为中国新诗发展史中现代派的代表诗人。

③徐志摩:(1896-1931)浙江海宁人,富商家庭。笔名云中鹤、南湖、诗哲。中学与郁达夫同班。曾来天津求学于梁启超。1916年考入北京大学,1918年赴美留学,1920年赴英国,就读于剑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22年8月辞别剑桥启程回国。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诗作,1923年与胡适等成立新月社,为主要成员,1924年,印度大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任翻译,后随泰漫游欧洲。1927年在上海光华大学任教授,1929年兼任中华书局编辑。1930年秋,应胡适之邀,到北京大学任教授。1931年11月19日,从南京乘飞机去北平,途中飞机失事,不幸遇难,死于泰山脚下,时年35岁。诗集有《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云游》。

④艾青:(1910--1995)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早年学于金华省立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大堰河——我的保姆》

瓦菲(fēi)叱骂(chì)凌侮(líng wǔ)凄苦(qī)火钵(bō)忸怩(niǔ ní)典押(diǎn yā)荆棘(jīng jí)辉煌(huīhuáng)苔(tái)苔藓(tāi)舌苔 悄(qiāo)悄悄(qiǎo)悄然 菲(fēi)芳菲(fěi)菲薄 切(qiè)一切(qiē)切磋 结(jié)结构(jiē)结实 漂(piāo)漂浮(piǎo)漂白

3.形近字辨析

《沁园春·长沙》

稠chóu 稠密

惆chóu 惆怅

绸chóu 绸缎 寒hán 寒冬

寨zhài 寨子 《诗两首》

消xiāo 消沉

销xiāo 销毁

绡xiāo 红绡 婉wǎn 婉约

剜wān 剜菜

惋wǎn 惋惜 《大堰河——我的保姆》

尝cháng 尝试

偿cháng 偿还 膝xī 膝盖

漆qī 漆布 碾niǎn 碾场

辗zhǎn 辗转 棵kē 一棵

稞kē 青稞

己jǐ 自己

巳sì 巳时

已yǐ 已经

4.词语成语积累

①层林尽染: 山上一层层的树林经霜变红,都像染过一样。

万类霜天竞自由:万物都在秋光中自由竞相地生活着。

挥斥方遒:挥斥,奔放。遒,强劲。挥斥方遒,是说热情奔放,劲头正足。寥廓:宇宙的广阔。

峥嵘岁月:不寻常的日子。②叱骂:责骂。辉煌:光辉灿烂。

童养媳:领养人家的小女孩儿做儿媳妇,等儿子长大以后再结婚。这样的女孩儿叫童养媳。

典押:典当。

忸怩:形容不好意思或不大方的样子。荆棘:泛指山野丛生的带刺的小灌木。漂泊:比喻职业生活不固定,东奔西走。

《09年新课标高考考纲》关涉此单元的要求是: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了解小说、散文、诗歌、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99年高考全国卷、01年高考全国卷、03年高考全国卷,对此内容进行了考查,考查题型是选择题。但从05-09年五年高考试题来看,各高考考卷均没有单独设题。需要注意的是,现代诗歌虽然不再单独考查,但是近几年出现了以现代诗歌作为作文的材料的命题趋向,如06年高考山东卷。较以前相比,考查现代诗歌的方式变得更加灵活了,也更加体现新课标精神,希望2010年的高考考生注意。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1.(1999年高考全国卷,语文,10)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而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指诗人自己。

【答案】D 【解析】《我爱这土地》的“意”是对土地的眷恋与挚爱。由此,诗人选取了四个“象”: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意”和“象”连接的媒介便是“鸟”,即诗人自己,“假如我是一只鸟”、“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等诗句都证明了这一点。因此,1999年全国高考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不但写新诗,也写旧体诗,还擅长散文,也尝试着写过小说、诗论和文艺随笔。以我国新诗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国内外文坛负有盛名。有诗云:“狂来欲碎玻璃镜,还我青春火样红。“年景虽之暮,霞光犹灿然。”这就是他晚年来的精神矍铄的写照。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分别从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四个方面写出了他对大海的感受。

B、由远而近、从白天到夜晚,大海给诗人的感觉不尽相同,这些形成了全诗的发展层次。

C、诗人将自己的感觉加以升华,使大海人格化、生命化,向我们展示出大海的整体形象。

D、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对大自然壮观的惊喜,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哲学家,表现了一定的人生哲理。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首描写大海的诗,它是诗人臧克家将自己对大海的观察所得到的感受,和朴实无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从中我们确实可以感受到诗人对大海、对大自然壮观景色的惊喜。但这是一首写大自然景色的诗,丝毫没有透露诗人的人生哲学,也没有表现诗人的人生哲理,所以D项是不恰当的。

3.(2003全国卷,语文,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金黄的稻束 郑 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颠上,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 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 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 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

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涉及的时间,从全诗看,除了“秋天”外,还隐指“暮色”降临之前。

B、“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把“皱”与“美丽”并列,寓有讴歌母亲的劳动和感叹时光流逝之意。

C、“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的诗句中,“你们”指诗歌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

D、“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这实际上就是稻束“低首沉思”的内容。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答案】D 【解析】A项“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一句,诗人仿佛拍电影一样,先给“稻束”一个特写镜头,然后又拉开,展现其伫立于秋天田野的背景,以表现“金黄的稻束”作为劳动成果的辉煌和炫耀感,肯定着人类的劳动成就。它给人的印象主要是视觉上的,但联系全诗看,这两句诗又居于其蕴涵的时间序列“黄昏”“暮色”之始,隐含着时间的意味。由于我们不能确定它写的就是诗人白天看见的景象,而只能把时间下限确定在暮色降临之前,因此,A项是恰当的。B项的解说,寓意较明显,也是恰当的,考生不难作出选择。C项诗人是抒情主人公“我”,而“你们”则指诗人借以寓意抒情的主要形象“金黄的稻束”,所以,C项也不能作为选项。而D项把“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解说为稻束“低首深思”的内容则显然不恰当。理由有二:

一、整首诗所出现的形象以及有关形象的感受,都是诗人“我”心中所想、眼中所见,D项也不例外。它本是诗人的“旁白”,不能理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

二、即使把它解为“稻束”沉思的内容勉强可通,它也只是一种不太可能的可能性而已,不能把它表述为“实际上就是”的肯定语气。

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歌以“金黄的稻束”为中心形象展开联想,通过稻田、路上、天空、远山等空间性的位移,传达一时间性的主题——对劳动中生命力的消逝的沉思。

B、诗歌赋予“金黄的稻束”以积极、强烈的视觉印象和消极、“静默”无言的听觉感受,意在利用两者的不协调,把关注点从外在画面转向内在的生命感受。

C、“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等形象都具有圆满意味,但诗歌未写收获日的快慰和满足,却引人思考劳动者母亲的“疲倦”。

D、“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应该是美丽的母亲,而不是如雕像一样站在“秋天的田里”沉思的“稻束”。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主要是分析和鉴赏的能力。A项是对本诗主题和结构的概括和归纳,指明诗歌中心形象“金黄的稻束”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一个探寻劳动意义的结构: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因而它是正确的和恰当的。B项考查对诗歌表达技巧的把握,也是正确的。C项在考查考生体味不同诗歌形象所传达的不同意义的能力基础上,进入对诗歌深层意义的把握,也是正确和恰当的:说“金黄的稻束”“收获日的满月”都具有圆满意味不难理解。“金黄”指稻束成熟,指劳动的收获,而“收获日的满月”则传递不仅劳动的而且时令的圆满信息,但与这一切相对照的,却是诗人想到的“无数个疲倦的母亲”和她们“那皱了美丽的脸”。在这种诗人的“残酷”中,诗歌所要揭示的东西也就清楚地表现了出来。D项为选项,它对本诗赏析之所以不恰当,是因为其内容完全是错误的。“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一句中的主体只能是“你们”即“稻束”。虽然那伟大的疲倦的主体是劳动者母亲,但“肩荷”了这种“疲倦”的主体,却只能是劳动的结晶——“金黄的稻束”,因此,它应该作为选项。

4.(2006年高考山东卷,语文,23)阅读下面这首诗,根据要求作文。

星星 雷抒雁 仰望星空的人

总以为星星就是宝石 晶莹,透亮,没有纤瑕

飞上星星的人知道 那儿有灰尘、石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和地球上一样复杂

读这首诗可以产生不同的联想或感悟。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感悟写一篇文章。

注意:①联想或感悟要与这首诗的寓意有关。②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③不少于 800 字。④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解析】这是一道以现代诗歌为材料的新材料作文。如果想写好这篇作文得先弄懂这首诗歌的主旨,这样就不跑题了。这首诗歌只有一个主要意象——星星,仰望星空的人认为它晶莹,透亮,没有纤瑕,飞上星星的人却发现那儿有灰尘、石和地球上一样复杂。由此,可以立意为:任何事物都不是绝对完美的,都有缺憾,人应该学会接受事物的缺憾。或者可以从如何正确看待事物方面下手,可以立意为:要越过现象看本质,要全面地看问题。

一、基础题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A.百舸(gě)碧透(bì)峥嵘(róng)挥斥方遒(qiú)....B.颓圮(tí)篱墙(lí)彷徨(páng)默默彳亍(chì chù).....C.河畔(bàn)青荇(xìng)漫溯(sù)星辉斑斓(lán)....D.火钵(bō)纤绳(qiān)飘泊(bó)忸怩不安(niǔ ní).....2.下列各组词语中,只有一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咒语 凌侮 荆棘 团脐 B.舵手 湿漉 跫音 花辨 C.榆荫 荡漾 寂廖 浮藻 D.艳影 凄宛 呕歌 羯石 3.下列句子横线处应依次填入的词语是()

①没有深厚的生活积淀和艺术功底是写不出 高的诗歌作品的。

②舒婷把这个深厚的感情 在她的诗歌里,希望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③鉴赏时,要体会这些诗的章法、韵律及其它方面的特点,认真 诗的意象。A.品位 灌注 揣摩 B.品味 贯注 揣测 C.品味 灌注 揣测 D.品位 贯注 揣摩

4.下列作品、作家、时代(国别)及体裁对应正确的一项是()A.《再别康桥》———徐志摩———当代———诗歌 B.《雨巷》———朱自清———现代———诗歌

C.《沁园春•长沙》———毛泽东———现代———诗歌 D.《在一个地铁车站》———庞德———意大利———诗歌 5.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按时间可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和近体诗,也包括词和曲。

B.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内容的需要不尽相同,有的直接抒情,如《再别康桥》;有的“ 托意于物”,显示作者的联想和寄托,如《篱笆那边》。

C.我国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A.阅读下面的诗词,说说“丁香”在这里被赋予了什么含义? B.他勇敢坦言地声言:“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大堰河的儿子。”

C.鉴赏诗歌应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D.如何理解《风雨》中“风雨”的含义?诗中几个比喻用得好在哪里? 7.下列诗句节拍停顿不恰当的一项是()

A.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 当年/ 万户侯 B.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 一片/ 云彩

C.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 悠长,/ 悠长/ 又/ 寂寥的/ 雨巷 D.我/有/ 年轻的/ 舵手的/忧怀

8.下面两句的横线上依次填入的两句应当是()①鉴赏诗歌,正是要通过语言媒介,去。

②古今中外,许多著名的诗人都是大自然的朋友,我国唐代有山水、边塞诗派,英国有“湖畔派”,山川风物给他们灵感。

①a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b深入作品的意境之中,体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作品中鲜明的形象。②a他们从春花秋月中寻求寄托。b春花秋月给他们以寄托。A.aa B.ab C.ba D.bb

二、填空题

9.填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细草微风岸。。名岂文章著。飘飘何所似。(杜甫《旅夜书怀》)

(2)漫江碧透。,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3)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此情无计可消除,却上心头。(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4)江南好。日出江花红胜火。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10.“意象”是我国古典诗歌美学中的一个术语,它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意”指的是,“象”指的是。

11.“新月派”提倡“三美”的诗歌创作主张,即、和。1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我不知道风 徐志摩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轻波里依洄。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她的温存,我的迷醉。

我不知道风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甜美是梦里的光辉。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她的负心,我的伤悲。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我不知道风

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我是在梦中,黯淡是梦里的光辉。

(1)你觉得诗人在诗中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情绪?(2)“甜美是梦里的光辉““黯淡是梦里的光辉”,这两句与《再别康桥》中哪个句式相似?谈谈你的理由。

13.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沁园春•雪 毛泽东 1936年2月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词的上阕写了哪些意象?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2)“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与“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分别是《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的结句,它们在思想内容上有什么相通之处?

14.(山东师大附中2009届高三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3.A.4.C.5.C.6.D.7.D.8.B.9.(1)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官应老病休天地一沙鸥;(2)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3)两处闲愁才下眉头;

(4)风景旧曾谙,春来江水绿如蓝。

10.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作为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11.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

12、(1)甜美而忧伤;

(2)开放题,只要抓住关键,言之成理即可。

13.(1)冰、雪、长城、大河、山、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的豪情壮志。(2)这两个结句,分别是两首词的主旨所在,都表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表现了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豪迈气概和乐观精神。

14.世上看似最不值钱的东西往往最宝贵,除了沙,还有空气.水.阳光„„由此看来,贵与贱也是辩证统一的。

普通的事物中含有深刻的哲理,外表朴素的人往往具有高尚的品德,平凡事业往往有着伟大意义,简单的生活中蕴含着人生的真谛。就个人而言也许你总觉得自己普通如沙子,但如果你能挖掘自己的潜能,同样能够使自己的人生发出金子般的光辉。

好的现代诗作为文学作品大家族中的一员,无论是语言还是内容,其在陶冶性情、启迪智慧、提高人文素质等方面具有其他作品难以取代的优势,理应受到重视。现代诗歌凝练、含蓄,其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等涉及很多知识,赏析起来有一定难度。现提出以下五种鉴赏方法,以求对其创作规律及命题思路“解密”:

一、抓诗眼

诗眼是诗中最富表现力、最能开拓题目意境的关键词句,是足以使全诗生辉、通体发亮的聚光的焦点。诗眼的锤炼和安设在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地位,古今诗家无不从这点出发,通过自己的精心构思,巧设诗眼,将自己的“立言之本意”昭示给读者。

二、析意象

意象是诗人的主观意念和外界的客观物象猝然撞击的产物,是诗人为了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把客观的物象经过选择、提炼,重新组合后而产生的一种含有特定意义的语言形象。有人说:“意象的本质是‘意’和‘象’的结合,主客观的交汇”。诗人不仅要用意象来进行思考和感受,也要用意象来进行表达。

明“虚”“实”

社会生活广阔无限,诗人不可能把它全部写到作品中去。诗人往往用“实”来表现“虚”,或用“虚”来表现“实”。虚实相生,相互映衬,是诗歌创作普遍运用的一条艺术规律。诗中的“虚”就是思想感情,诗中的“实”就是景物形象。如果只写“虚”,就显得抽象、干巴,没有诗味;如果只写“实”,就显得堆垛、死寂,缺乏生气,即如北宋范仲淹所说的“虚者枯,实者寒”,故诗歌的创作,要讲究虚实相生,相互映衬。

四、推敲手法

诗歌以抒情居多。诗人抒情大致有两种方法:一为直抒胸意,在作品中直接显现个人的心绪;另一种则储蓄蕴藉。诗人往往略去政治背景,以渲染景物,烘托气氛的方法,或用借助比兴、化用典故等手段,委婉地表情达意。

上一篇:暑假财务部实习周记下一篇:一年级语文《孙悟空考小明》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