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歌教学方法

2022-07-20

第一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

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探索

摘要:现代诗歌教学应当把阅读和理解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体会形象,品味情感,领悟个性应当成为唯一的中心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灵和自己的生活参与诗人的创造,让学生在阅读和创造过程中展现自身的本质力量。

关键词:现代诗歌 教学方法 形象 品味

一、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淹没了现代诗歌的澎湃激情

“假如我们对多姿多彩的生活世界感到乏味,那是教育没能在我们的内心开拓理智的以及精神的反映,而这些反映是欣赏万变的生活所必须的。”

多年来,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就陷入了这种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乏味的悲惨境地,面对那些千古绝唱,我们力不从心,没办法开拓学生的精神世界,没办法让他们欣赏美好的生活,使得诗人的活生生的生命之花在我们苍白生硬的甚至强加于人的讲解之下萎谢凋零。

诗歌是用语言培育的生命,欣赏诗歌要用生命去灌溉每一个灵动的字眼,诗人和读者要有心灵的碰撞。也就是说诗歌是人和人之间建立的一段亲情,是人和人之间建立的一段血缘关系,任何站在这关系之外的居高临下都是装腔作势。

我们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还远远没有触摸到诗歌的本质。

首先,支离破碎的讲解分析断送了诗歌美好的意境。如果说世界上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东西,那就是艺术,就是诗歌,把诗歌当作一般意义上的课文来教,就断送诗歌,断送了生活,也断送了学生最美好的想像。一首诗虽然有其特定的表达思想感情的思路和方式,但是仅仅分析段落,明确夸张、比喻、象征、排比等手法对理解诗歌的意境帮助不大。诗是一副完整的画,它的任何一部分都不容割裂,甚至一个虚词一个标点也要放到整个意境之中去理解。完整的诗是美的,点点滴滴都会润物无声地渗入读者心里,支离破碎而又无聊乏味的讲解分析蒸发了学生对诗歌的欣赏情趣。

其次,应试技巧的传授和僵死的机械背诵无助于精神世界的审美。毫无疑问,应试教学是现代诗歌教学最残酷的杀手。通常我们在现代诗歌教学中对考试技巧的研究热情远远超过诗歌本身,宁可花大量的时间学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等术语,讨论“把握特色,重点突破;推敲诗题,以明意旨;品味语言,披文入境”等应试技巧,也不愿意带领学生阅读感悟。记诵好诗对积累来说非常必要,但是,如果没有感悟,背诵得再多也没有用处。琅琅书声固然动听,但是忽略了诗歌情境,乃是舍本逐末。

最后,专制的课堂扼杀了学生个性情感。诗歌的学习更注重主体感悟,灌输总是无能的。欣赏诗歌依靠阅读者的艺术修养、生活经验、甚至阅读状态,教师的理解永远替代不了学生的个性感悟。对诗歌的主体感受才是真实的、具体的、感人的,如果我们剥夺了学生的这种权利,也就断送了他们的感情。头脑中传统教育理念使我们看不到诗歌的本质,体会不到诗歌的绚丽多姿,也让学生失掉了良好的教育。“良好的教育一定致力于引领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诗歌是感情和语言的艺术,是诗人用极富个性的形象表达自己对生活独特认识的精神产品,对生活而言诗人的情感触角非常敏感,表达方式颇具个性,现代诗歌尤其关注诗人个体。我认为,现代诗歌教学应当张扬个性,洋溢想像,飞扬审美情趣。因此,现代诗歌教学应当把阅读和理解放在第一位,把学生放在第一位,体会形象,品味情感,领悟个性应当成为唯一的中心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灵和自己的生活参与诗人的创造,让学生在阅读和创造过程中展现自身的本质力量。

二、现代诗歌特有个性空间,拒绝理性的冷漠

无论教学还是欣赏,现代诗歌需要激情;无论读诗还是写诗,现代诗歌拒绝理性的冷漠,但是,我们在现代诗歌教学的课堂上的确看到了这种冷漠,这种毫无生命力的冷漠。是什么使我们现代诗歌的教学如此面目可憎?

(一)浮躁的社会环境的制约。我们生命中有一种奇妙的“存在的激情”,这种激情表现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当我们想用这种激情感染别人鼓励自己时,它就是诗歌。有生活就有诗歌,有诗歌,生活才有意义。从根本上说,我们目前社会生活不乏诗歌的因素,要不她怎么那么吸引着我们呢!从质量上说,生活的诗意色彩暗淡,你看,社会是多么浮躁啊:不想创造只要享受,不关心人类自己而更关心金钱和利益;不愿踏踏实实感受,不愿为别人和自己负责;没有多彩的想像,甚至没有更深远的思考,这不是一个诗歌的时代。教科书上的现代诗歌与其它文章比起来数量不少,高中语文新教材入选的现代诗歌可能更多些,但是由于我们的冷峻,想要用这些诗歌去春风化雨极其困难。在浮躁的社会大环境下,教师们对诗歌的价值意义和教育意义没有深入认识。

(二)功利主义使我们屈从世俗。教育创造美好的未来生活,而教师就是美好生活的引导者,但是,目前我们的教育活动还须听命于社会、教育机关的管理者和要求单一(升学)的家长,面对生活和升学的压力,我们只好放弃美好的初衷,屈从世俗。诗歌很美,但我们不得不讨论那些乏味的主题、段落和写作手法,结果可想而知。热情的诗歌和严酷的考试是多么不协调啊!但是,在生动和僵死之间,我们不得不选择后者,虽然这样做牺牲了学生的想像、情感和生活能力,我们也只能流露出忧虑的无可奈何的目光。课堂上那毫无意义的讲析是对诗歌本身的极大背叛,这背叛的直接原因就是升学,功利主义让教育束手无策,让我们的生活黯然失色。

(三)平庸的阅读风气冲淡了鉴赏的意兴。现代高中生精神生活简单,阅读浅薄,在他们的书桌里和床头上摆放着两类书籍,一种是情节简单的连环画,一种是望而生畏的各科高考练习书。第二种书他们深恶痛绝,而第一种他们则爱不释手,他们喜欢这种书是因为读起来不用花费力气。平庸的阅读风气直接导致中学生思想幼稚,情感粗糙,他们根本不读现代诗歌,这真让人不寒而栗。教师的阅读情况会好一些吗?他们的品位应该高一些啊!事实上情况更糟糕,一般来说教师根本不读书,连小说都不读,精炼而含蓄的现代诗歌就更不敢读了。教师职业理应激情澎湃,而我们看到的教师形象往往严肃而冷峻,教师们在调侃生活吗?为什么连读诗的激情都没有呢?短浅的阅读视野看不到现代诗作的万丈光芒!海子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语言通俗,意蕴深厚,感人至深,可是,有教师把它当儿歌唱了。学生不懂诗歌是时代的悲哀,教师不懂诗歌是学生三生倒霉。有谁还希望一个不懂诗的教师能把诗歌欣赏得五彩缤纷呢!诗就是生活,读诗就是读生活,不爱生活的人是不会爱诗的。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有一句名诗:“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的生存就是在生活里到处都能感觉到趣味和美的存在的生存。是的,没有生活热情,怎么会有生活的诗意呢。因此,当教师理性而冷漠地读诗的时候,绝对不会有课堂的精彩。 张大千说:“作画如欲脱俗气,洗浮气,除匠气,第一是读书,第二是多读书,第三是有系统有选择地读书。”读书是人们的终生事业,读书越多我们的思想越深刻,感情越丰富,想像越诡异。

三、涵泳体察、读写并举是现代诗歌教学的最好途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古人把吟诵诗歌当作生活技能来看的,可见读诗的重要。一位现代青年教育家说:对一切古老的智慧不是急风暴雨般的浇注就能心领神会的,也不是简单记诵就能得其真传的,它需要反复咀嚼,再三玩味,需要虚心涵咏,切心体察,才能从微言之中晓其大义。他说的难道不是诗歌吗?

“如果一个人从来没有感受过人性光辉的沐浴,从没有走进过丰富而美好的精神世界;如果从来没有读到过一本令他激动不已的、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考过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令他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就没有受过真正的良好教育。”一首好诗能够让人血脉喷张,激动不已,只有这时,我们才能走进诗人美好而独特的内心世界。把这样的诗当作媒介,诗人与读者以及读者与读者之间也会产生灵魂的碰撞,实现心灵的沟通。有理由相信,现代诗歌教学的课堂可以成为学生的一个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现代诗歌教学最能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最能展现个性,解放个性。因为,诗歌是“生命的体验和灵魂的探险”,诗歌创作“常常伴随一种死而复生的快感和审美愉悦”。(熊国华《中学诗歌教学与研究》第2页)读诗也要参与诗人的创作,表现读者的本质力量。在语文课堂上给学生一个涵咏体察、读写兼有的空间,张扬久被压抑的个性,培养鉴赏、审美能力,丰富精神世界是现代诗歌教学的首要任务。

(一)涵泳体察

高中语文新教材现代诗歌单元选编的几首现代诗,已经足够让中学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和表现方法了,但是,对于已经激发出欣赏现代诗强烈渴求的诗样年华的少男少女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尤其要学生体味现代诗的个性和激情,这几篇注重文学史地位及其思想性的诗歌,显得稍欠力度。要及时适量地向学生介绍了几首优秀的现代诗歌,强调要涵泳体察想像进入,充分体会这些诗歌的美感。比如:《寻李白》(余光中):“酒入豪肠/七分酿成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多么与众不同的诗句!自称“酒中仙”人称“诗仙”“斗酒诗百篇”的李白那豪放不羁的风格,在月光剑影下飘逸如神仙,一口酒气喷出“半个盛唐”,既具体又概括。夸张的诗句有如重锦叠绣,颇具魅力。

也是余光中的佳作《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朴素而美丽的诗句,含蓄而深厚的情感,简简单单的几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湾”把几十年不同时期抽象的乡愁一层层地形象化。

同样是乡愁,台湾诗人舒兰的《乡色酒》也很有特色:“卅年前/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正年少/乡色也好/你圆/人也圆/卅年后/我从椰树梢头望你/你是一杯/乡色酒/你满/乡愁也满。”诗人用拟人手法,抓住“月上柳梢”的典型情景抒写乡愁。人和月,昔日月望我,今日我望月,互诉衷肠,话沧桑,“你圆/人也圆”“你满/乡愁也满”,其中蕴藉了诗人多少酸甜苦辣呀!

诗歌通过形象表达感情,缘情写物,“抓住景物特点,写出诗人独特感受”。学生从别人诗作的描写之中体察景物的使用,在现实生活之中体察自己的情感,这种锤炼是读诗必不可少的过程。

(二)联想想像

诗歌就是创造一个想像空间,诗人和读者在这个特有的空间进行灵魂交流,没有这个空间将是一首诗歌失败的根源。著名诗歌评论家谢冕说:“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像。”“诗人通过想像创造出了诗的形象,读者通过想像正确把握住诗人的艺术构思,并且丰富地再现了诗人创造的形象。”读诗写诗离不开联想和想像,有了想像能力,生活才会光辉灿烂,学生才能进入诗歌。

比如,鸥外鸥的《初恋女》:“她从来不习惯带钥匙/可是今天她却买了一把/坚固的锁子/把一个贴上邮票的/男人的心/真假难分地/当作了宝贝/锁在衣箱里”读诗,不能忽视诗题,“初恋女”告诉我们“不习惯带钥匙”描写了少女的天真纯洁。但是,她把一个“贴上邮票的男人的心”“锁在衣箱里”时,少女的温馨、甜蜜和羞涩越发敲击着读者同情而悲凉的心。让学生放开想像的翅膀,体会诗的细节表现的情感,他们会得到世界上最美丽的生活。

驾驭语言诗,因精练含蓄而难读难解,但只要找到金钥匙,诗的美丽之锁就能轻而举地打开。这把金钥匙就是诗歌的句子——极具个性的诗化的词语组合。所谓极具个性的诗化的词语组合,就是诗人千锤百炼出来的一个字、一句诗所表现的新奇的意象,亦即杜甫所说“语不惊人死不休”、贾岛所说“两句三年得,一语双泪流”的境界;通俗地说,就是合情悖理之词,奇思妙想之句。“经过选择、提炼、锻造,诗歌仿如金子般纯粹和沉甸甸。”如:

亚洲铜,亚洲铜

看见了吗?那两只鸽子

是屈原遗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

让我们——我们和河流在一起,穿上它吧

——海子《亚洲铜》

我们惊异于这一奇特的词语“亚洲铜”,它是何等的沉实、雄厚、富有大地和青铜的质量感和色彩感。更奇特的是它的构造,它是一种典型的聚集型词语构造法。它表明中国语言开始向它的传统学习了。它的譬喻:用屈原遣落在沙滩上的白鞋子替代白鸽子,这样一种厚重的文化传承感竟被如此轻巧的比喻给置换,是何等的高明!那么,“让我们——我们和河流在一起,穿上它吧”。我们的诗人,在一种天然的感悟力中,他们懂得怎样构造词语,懂得如何在词语和词语的反衬和同构中取得语言的张力和美感。

(三)读写并举

“诗歌源于灵感,但不等于灵感。灵感是诗歌的一半,随意和惰性无法完成另一半。”“腹有诗书气自华”,生活出灵感,读书出灵感,想像出灵感,情感出灵感。读诗写诗需要想像,需要激情,需要读者、作者将自己的生活凝练成一股精灵之气,融于读写之中,激动地欣赏自己独立的与众不同的情感宣泄。诗歌,拒绝强加于人的僵化,排斥固定僵死的答案,因此,学生学习兴趣大增,读诗写诗的热情不可遏抑。抓住这些富有个性的词语组合品味诗歌,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心戚戚焉有所动,美感油然而生,读诗的兴趣陡然大增。这时候,任何讲析都苍白无力,我们要求学生默读、朗读,重在体会,心有所悟,然后展开讨论。“涧物细无声”,诗歌魅力尽现。有五六十首诗歌烂熟于心,学生写诗的欲望喷薄欲出。写诗不难,写好诗却不容易。光有欲望不行,重要的是生活、感情、节奏、形象和语言简洁。我们要求:激情奔放、形象具体、多多修改——追求个性化诗歌化的词语组合和丰富的内涵。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读写结合;同学之间、师生之间广泛交流;现代诗歌教学异彩纷呈。

现代诗歌教学方法谈

激情、入情、怡情、动情

——现代诗歌教学方法谈

赣七中 刘瑷琏

【作者简介】

刘瑷琏:江西省赣州市第七中学高级教师,江西省中学语文学科带头人,全国新课程改革优秀教师。

联系方式:13907076125 电子邮箱:liuailian2005@163.com

【摘要】

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班级是学校的基本组成部分,关注班级,关注班级文化建设是每一个教育者特别是每一个班主任的重要思考内容。

【关键词】

人文精神 文化建设 文化品味 精神气质

一、对现代诗歌教学的认识

“诗歌是人类的母语”。它是一种语言文化最精华的体现,也是最集中体现语言“文学性”的一种样式。当我们一说到汉语是伟大的、是一种具有高度文明价值的语言时,人们马上会举出李白、杜甫、王维等人的诗为例,甚至不用举例,这些精美的的诗句就会自动浮现在我们的记忆中。它们已成为我们的文化记忆,成为我们的审美尺度。所以德国二十世纪哲学家海德格尔这样说:“一种语言的性质要通过诗歌来体现”。那些优秀的诗人和诗篇,总是一个民族、一种语言文化的骄傲和表征。

所以有人称诗歌是文学的骄子,诗是文学的最高形式之一。

诗歌中有真诚、炽热的感情,因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诗歌的本质是抒情。所以不管是诗歌的教还是学都应该是一种高雅的精神活动。这样看来,诗歌教学就必须是一种知识教育(如知识教学、朗读训练),是一种审美教育(如诗趣培养、增强文化底蕴),是一种情感教育(情志熏陶),它承担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健全导引的重任。

诗歌教学至少应该有三个层面的活动。一是判读,即运用语言和逻辑识别能力辨别作者说的是什么,是怎么说的。二是对接,即将自己的情感经验,与诗歌中的情感经验进行比较,从而产生共鸣,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情感内存。比如杜甫的“一览众山小”,写的是登上泰山的感受,你没有登过泰山,但是你登上过“东方明珠”或其他的超高层建筑,照样可以体会那种居高望远、万物人胸的境界。三是抒发,即把既有的感情休验换一种形式(例如充满情感的朗涌、吟哦)对外抒发。如果用电脑的工作程序来比喻,第一层好像扫描,第二层好像处理存盘,第三层相当于调用输出。

(一)、现代诗歌教学的现状——难

一是现代诗歌让学生难学,他们认为诗歌不是故事类的作品,难以唤起中学生的兴趣,并且诗歌本身就难懂,学生读了也不一定能接受。

其次是老师难教,现代诗歌在字面上虽无生僻词语,读了以后有时却让人不知所云,就算是教师也难免会如堕入云雾之中。教师的难处不外乎三个方面:一个方面是关于诗的知识层面不宽;一个方面是关于诗的品析鉴赏的能力层次不高;一个是关于诗的教学设计缺乏诗味与艺术性。由于它们的限制,诗歌的教学与诗歌本身的韵味之间有着很大的落差。

再者,在文学鉴赏中,诗歌的主题和思想情感是最难把握的。因为诗歌本身蕴涵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使得解读诗歌也成为极具个性的一种精神活动,不同的读者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可能会大不相同,这也是教师觉得诗歌不好教的原因之一。

(二)诗歌教学的作用

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春秋时期,大圣人孔子就说:“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孔子曾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托尔斯泰说艺术的功用在于传染情感,而所传染的情感能和谐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知”和“情”。“知”,是用理性的逻辑的方式把握世界;“情”,是用审美的艺术的方式把握世界。现在的应试教育只重前者,所以陷入了科学主义的泥潭,使学生功利化,成为缺少情感、缺少理想、缺少想象力的人。一句话,缺少人文素养。进行诗教,就可以弥补人性发展在这一方面的严重缺陷。

诗人是语言的建筑师,诗歌就是以最恰当的语言进行的最恰当的形式的排列。青少年正处于敏感多思、爱诗的黄金时代,诗歌教学可以使他们的审美赏鉴能力、感悟人生能力和文学书写能力得到提高。我们虽不能说“不学诗,无以言”,但是“腹有诗书气自华”却是必然的,所以,在语文教育中应该充分发挥诗歌教学的陶情养性和人文素养的审美与教化作用。

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冷落了诗歌,就等于放弃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宝贵记忆,就等于淡化了一个民族鲜红的血液,就等于剥夺了我们民族走入一个新的文明进程的权利。

二、对现代诗歌教学方法的探讨

语文学科实在是一座风光无限的艺术之宫,而诗歌就是这座艺术之宫中耀眼的明珠。要让这只明珠在课堂上璀灿起来,就要使语文课堂具有诱人的魅力,就必须强调教学的艺术性。什么是语文教学的艺术呢?就我个人理解,是指语文教师遵循一定的教育思想,经过多元化的思维,在教学课堂中所显示出来的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但语文教学又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这就要求教师要努力成为课堂设计的巧匠,使语文课既有情又有趣。而教学的情趣正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因素,苏联教育学家霍姆林基说过:“让学生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这样就能使学生在快乐中学到知识。

如何使自己的教学语言具有情感呢?方法大致有三:

一是教学用语要丰富,内容要充实,语言要生动。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二是要有幽默风趣的口语。课堂气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非理性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艺术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适当地用一些幽默风趣的口语,能行之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精神愉快、思维活跃,积极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与教师一起把课堂教学搞得有声有色,共同创造出良好的教学艺术效果。特级教师于漪就主张“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魏书生老师则明确向自己提出“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三是要注意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形式。除了口头表达的语言外,教师还要通过适当得体的身体语言(动作、表情、眼神等)来配合教学,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特级教师斯霞就非常讲究用非语言艺术传达感情。

(一)、朗读:文字——形象——声音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读,就是诗歌教学最好的“渔”。读,诗歌教学的根本;读,诗歌教学最有效的方法。“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读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领悟了诗歌的真谛;在读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学习诗歌的方法;在读中,学生不知不觉地就提升了自己的阅读能力。

新教材在每一首现代诗的课后练习中,都有“读”这方面的要求。由此可以看出编者的意图。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诵教学的重要性。 叶圣陶先生也曾经说“吟唱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不仅理智地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间,内容与理法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所以诗歌教学应加强朗读,同时还应注意朗诵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过程中,可以说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了朗诵。

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听,边读边学,边读边思,得到科学而有效的训练。营造朗读的气氛,引导学生渐入佳境。朗诵应讲究方法,教师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如初读,读准字音(查字典及结合课文注释),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再读,整体感悟,把握其节奏及感情, 能够用语音语调的变化来表达不同的感情;能够用不同的停顿的方式和重读方式来表现作品的内容与情感。一般情况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琅琅上口,熟读成诵;需要强调课文中的重点词、重点句、重点段时,应指导学生齐读;让学生领略某篇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其艺术特色时,应指导学生自由读。当然对诗歌更高要求的朗诵,能够根据作品的思想内容进行个性化的朗读,必定是在对内容有了更深的理解与把握之后,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诗歌语言而把握诵读的感情,洋溢着朗读的渴望。

(1) 通读。感觉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在人脑中产生的对这些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要想让学生关照审美对象,获得审美感觉,就得让学生多朗读、通读。

例如,学生在初步接触何其芳的《秋天》时所获得的只是“幽谷”、“镰刀”、“农家小院”、“稻谷”、“渔船”、“摇桨 ”等个别的、分散的、孤立的事物表象,还不是完整的统一的艺术境界。教师此时就要在学生多次通读的基础上,引导他们将通读中所感觉到的诸多材料组合起来,通过分析、综合等活动,形成生动完整的审美意象。此时,学生闭目凝思,把诗歌文字还原为图片,一幅幅完整的艺术画面便会在他们的头脑中展现出来。不通读,不感觉,就找不到审美意象,或者把审美意象搞得支离破碎,也就不能获得完整的审美感觉。情感交流也不可能充分而深刻。

学生读时,教师如能给学生一点指导,那么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如余映潮老师上《假如生活欺骗了我》一课的指导:

师:咱们这一次的学习有三个要求:第一,吟诵这首诗;第二自由地背;第三,抒发读诗之后的感受。好,现在自由地、大声地,好象自己在感受这首诗的奥秘。大声地读,开始吧! 生:“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自由诵读)

师:注意两个字:“吟诵”,不是念书,再读一下,开始吧!

(生读)

师:这一次呢,有点吟诵的味了。我想这首诗还有另外一种读法。 这一首诗是诗人给邻居的一个小女孩的题词,是诗人在流放期间的最艰苦的环境下给邻居的小孩子写的几句话。那么这首诗可以用说话的方式。因为它是说理的,它就是在说话。

当你要劝慰人家的时候,你就得用说话的方式来表达。比如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大家试一下,用说话的方式,互相讲给对方听一下。开始吧。 (生试着读)

师:真好。你看,“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下面我们再来尝试另外一种读法。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当我们遇到挫折的时候,当我们觉得自己的双肩已经扛担不了生活的重担的时候,我们往往会握紧拳头鼓励自己,这个时候有一种内心的独白,悄悄的,鼓励自己。那么这种内心独白的方法,用于诗歌朗诵,适合自己听,鼓励自己,勉励自己。“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试一下,这种“沙沙”的读书声一定会激动我们的心情。试一下。

(生尝试着读) 师:有没有点感觉啊?

生:有。

师:有吧,好吧,自由地背。开始。 (学生背)

师:好,老师评价你们三个是“很努力”。一起来背一下。这样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假如„„”,背!

(生背)

师:这一次读要分角色,男生第一次读“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舒缓的,女生:“不要忧伤,不要心急”亮丽的。咱们按照这样的、老师的演示,把它读一遍。我起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你们就接着读下面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男生,第一句啊,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普希金” (生分角色读)

(2)审读。审读要求教师将学生从“物我两忘”的境界中唤醒,回归现实,带着理性的思考对诗歌进行认真研究,让学生把“情动”发展成“理悟”。

《秋天》这首诗通过描绘不同场景、画面,创造了一种既来自人世又远离尘俗的氛围。它写的是繁忙夏天之后的农闲景象,所以具有清静的氛围;它写的是世处桃源般的生活,不见农家些许的艰难苦恨,所以具有清远的氛围;它写的是少男少女朦胧而纯真的爱情,所以具有清甜的氛围;它像何其芳其他诗作一样专用轻柔之词写清丽意象,避开喧嚣的景境,避开拙重之词,所以具有清柔的氛围。诗中各幅画面,以及画面里的各个意象,无一不和谐地统一;因而这种氛围所赖以形成的清静、清远、清甜、清柔等多方面特点也无一不达于极致。再如《黄河颂》,全诗以辽阔的“黄河”为背景,由“望”字引出一系列的场景:险峡急流、怒涛旋涡、礁石瀑布。由此让我们看到了她的激越飞腾,激情澎湃,气势磅礴。从中我们也就体味到了歌词中澎湃激昂的中华民族感情。有一位老师是这样来组织这篇课文的审读的:

师:哪位同学将你听到的感受说一说?

生:我听出“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最有味道,这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奔”、“劈”的重读,且四句应该越读越激昂,表现黄河的气势。 师:说得好。

生: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伟大坚强!”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生:我就喜欢读“啊!黄河!”这一句。(众生笑)

师:独特的感受。为什么呢?

生:这一句在诗中反复出现,说明了这一句最能体现全诗的感情基调,这句读不好,说明体会不深。

师:精辟。那应怎样读呢? 生:应充满雄浑豪迈之感。 师:好,你来试一试。(生读)

师:有其雄浑但缺其“颂”的味道。具体来说,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能再读一下吗?(生再读)

师:这就很好了。这句诗将歌词主体部分分为黄河“养育”、“保卫”、“激励”了中华民族三个层次。我们分三个小组分别读这三节,比一比,看哪组读得更好。(

1、

2、3小组的同学读,4组的同学评)

生:我觉得第2组的同学还可以把“巨人、英雄”读重一些,“屏障”读得还要有气势。

师:说出了关键,你来试一下好吗?(该生读,同学们自发地鼓掌)

生:第3小组同学把“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读得急,把“发扬滋长”读得高而长,轻重缓急把握得很好。

师:你说得太好了,老师的心真的被同学们精彩的发言拨动了。让老师与你们合作读一遍,好吗?那就由老师读朗诵词,同学们读歌词。(师生联读)

师:诗歌的韵味,伴着我们的声音、我们的情感,敲打着我们的心灵,让我们进一步走进诗歌,探究黄河精神。(屏幕出示话题)

“吟诵‘黄河颂’歌”,将学生引入课文情感的波涛,从中感受体味诗中澎湃激昂的颂扬赞美之情。“探究黄河精神”既是文学的,又是理性的;既是语言的,又是人文的。 使学生在审美判断中,情感走向成熟与理智。

总之,朗读过程中,要逐渐提高要求:先慢读,指语速要慢,不能漏字或加字;再要求读出诗的节奏,分清轻重缓急;然后进一步要求读出诗味,品出诗情,让学生在读诗中产生共鸣,从而发现其中内含的美。

海外学人刘铭绍先生认为:学诗,除了复古,别无他法。“复古之意,乃背诵也。” 让我们将读进行到底,让我们的课堂时时充满朗朗的读书声吧!

(二)、想象、联想 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所以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如教学《天上的街市》,可以让学生闭上双眼,想象迷离的夜景,闪烁的星星,跃动的街灯,牛郎,织女„„还可以用音乐来营造气氛,渐入佳境后,学生脑海中会出现繁星满天的夜空,牛郎织女在天街上闲游„„这个景象给人的感觉是自由、轻松、令人愉悦的。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同学们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之内容了,而总是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了。现代诗歌教学中,通过这样的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又不同程度地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

1、意境再现法

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会再现诗歌的意境。比如教学完《雨说》后,可让学生用自己优美的语言把诗中的意境表达出来。有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少不更事的孩子们啊!不要惊诧,更不要害怕。不要撑起雨伞抗拒我,不要关上门窗放下帘子谢绝我,不要忙着披蓑衣、急着戴斗笠防备我。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让我亲一亲吧,跟我一起去看一看春天的新世界吧。

那是一个新的世界。那是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

《星星变奏曲》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首先要找出全诗的意象,

有位学生这样再现本诗的意境——

多美的意境啊,学生浸润其中,会感受到一种巨大的艺术享受。如果在教学中,我们只是简单地翻译一下了事,那么这道精神大餐,无疑就变成白开水一杯。

2、意境再造法

一些诗歌蕴含着丰富的意象,有着独特的意境,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启发学生在深刻理解本诗意境的基础上,利用多种艺术形式进行合理的发挥,再度创造优美的意境。 在教韦应物《滁州西涧》这首诗时,在分析了诗歌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意境,学生对此诗掌握差不多的时候,在课堂结尾,我来了个画蛇添足:请同学们拿起自己的彩笔以“野渡无人舟自横”为题,画一幅山水画,请同学们要把握意境,进行合理想像,画出自己的“野渡无人”图来。这一下可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课后他们交来很多作品:有画一只孤舟,一个渔人在上面抽烟的;有画一只船,船桨上停息一只小鸟的„„

通过再造意境法,学生对此诗感悟得非常深刻,而且有自己的独特的理解,这无疑为他们提高欣赏水平起到了一个很好的引导作用。

诗的意境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一首诗就是一幅或多幅美丽的画卷。因此,在阅读古诗时,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悲凉凄婉的秋景图,它要表现的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可以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出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分析,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看谁说的最精彩。如学习《归园田居》一诗时,我就设计了这样一个竞说题目:读

一句,我仿佛看到一幅

的景象。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脑中展现了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读中有想,读懂意象,领会诗歌的意境美

"诗中有画",诗歌的形象刻画需要高度的凝练和集中,诗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我们的想象中才能构成。通过想象,学生才能品味到诗歌的动态美、色彩美、画面美。教学《我骄傲,我是一棵树》,引导学生想象一棵棵傲岸挺立的树,顶着风霜冒着雨雪,深情地俯瞰着大地„„想象中,达到了“诗人合一”的忘我境界。

(三)、找切入点 诗歌教学的切入点应是诗歌的言语形式。诗歌语言的主要特质是陌生化,陌生化的形式包括语音层面的陌生化和语法修辞层面的陌生化。语法修辞层面的陌生化形式有名词并置、语序错综、抽象词与具象词的嵌合等。在诗歌教学中,应从诗歌陌生化的语言形式入手,学习诗人驾驭语言的技巧,从而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

1、导课——激情

(1)、声情并茂的讲故事法

《纸船》的导入

师:不知你是否听过这样的一个故事:很久以前,在华山下住着一对相依为命的母子。母亲含辛茹苦地把儿子抚养成人时,自己却累花了眼苦驼了背。一天儿子爱上了一位居住在深山里的姑娘,却不知她是一只千年狐精。一日,两人在湖边散步,姑娘饿了,竟提出要他把他母亲的心捧来给她吃,更想不到的是他竟然一口答应了。儿子跑来,拿起刀,就将睡梦中母亲滚烫的心挖了出来,然后飞奔回去。不料在跨过小沟时,竟被杂草绊了一跤,将心摔出老远老远。这时传来一个声音:“儿呀,快起来。摔疼了吗?”说话的是母亲那颗血淋淋的心。如果说这是一个寓言故事,那么下面的报道却是真实的:波黑战争中,埋在废墟里的母亲,割开自己的静脉,让孩子吸吮鲜血来延续孩子的生命。一位母亲在飞机失事时,用生命护卫着怀里的孩子,至死都没有松开搂抱孩子的手„„。

同学们,不知你在听到这些故事和报道时,你是怎样的一种感受?你联想到了什么?请用一句话或一句诗加以表达。

(2)、作者介绍法

《理想》的导入

有这样一个人,17岁,他就成为了诗坛的一颗新星;26岁,历史给他开了一个玩笑:他被错划为右派,然而他却坚持读诸子百家;35岁,又一个更大的打击降临,他被遣送回乡,然而他却坚持不懈地写作;45岁,“十年浩劫”结束,他重见光明,迎来了文学事业的又一春,写出了一首给人力量的诗篇。他是谁呢?这是一首怎样的诗篇?

他就是著名诗人流沙河,原名余勋坦, 这首诗的题目叫《理想》。

流沙河,这位与共和国一同成长的诗人,将中华民族百余年来的追求、奋斗写进了《理想》,将自己饱经磨难、面对人生的思索写进了《理想》,将人类的灿烂明天写进了《理想》,那么,《理想》是一首怎样的诗篇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读这首诗吧 (3)提问——深入浅出

《理想》的导入

自由读课文后,请问,文中使用最多的字词是什么?请找出。(生答:理想、是)找出文中含有这两个词的句子。(生答:理想是——)比较两个“是”字句,由此引出对课文的讲解。 《天上的街市》导入

师拿出已准备好的碎纸片,从上往下散开,问学生这象什么?由此你联想到了什么?然后教师对想象和联想作出比较,之后再引出课文内容:街灯——星星。

2、制造教学中的留白

诗歌教学的留白艺术来自于诗歌的“空白"艺术

有位评论家这样评说《阿Q正传》的欣赏过程:看第一遍,我们会笑得肚子痛;第二遍,才咂出一点不是笑的成分;第三遍,鄙弃阿Q的为人;第四遍,鄙弃化为同情;第五遍,同情化为深思的眼泪;第六遍,阿Q还是阿Q;第七遍,阿Q向自己身上扑来;第八遍,合而为一;第九遍,又一次化为你的亲戚故旧;第十遍,扩大到你的左邻右舍;十一遍,扩大到全国;十二遍,甚至洋人的国土;十三遍,你觉得它是一面镜子;十四遍,也许是警报器„„十四遍以后读者欣赏到什么评论家没有说,我想只要你继续读下去,新的体会和想法肯定依然会有。诗歌作为异常跳脱的文学艺术,其诗意的不确定性远远超过小说等文学样式,所以,在诗歌教学中进行“留白”更有其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1)、对“留白”的理解

“留白”与“空白”均和书画有关。中国画讲究气韵,讲究虚实相生。中国书法讲究布白,讲究计白当黑。一幅画,一幅书法作品,常常闪烁着创作者的辩证思想,虚与实,白与黑,疏朗与紧密,常会被创作者经营得妥妥帖帖,所以,一个著名的书画家必定是一个布白高手。诗歌与其他文学样式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空白”的艺术创造,这和书画创作极其相似。如:《蝈蝈与蛐蛐》一文,抒写夏日郊外的蝈蝈和冬夜炉边的蟋蟀交替歌唱的情景。这是满与实;但开头疲于暑热的鸟儿,其实是春天的歌手,而蛐蛐生命力最旺盛的时刻,其实是秋季,所以作者在这首诗里明写冬夏,实为暗示春秋,这是空与白。作者以此来赞颂大自然一年四季歌唱不绝的规律,赞颂大自然周而复始,生命不息之美,这种美是永恒的。余光中的《乡愁》中有意象与空间位置的闪现,这是满与实,但省却了诗人与亲人离愁别绪的描述,这是空与白。可见,诗需要用形象思维,诗更讲究跳脱与留白。不然,诗写得与文一样就会显得过于死实,过于刻板,令人无法想象,不需想象,也就会索然无味。

另外,语义的多维呈现也是造成诗歌空白的重要因素。稍有阅读经验的人都会感到,诗歌的词语在解读时常常会飘忽不定,很难用一个意义来规范它。而读者对语义把握的不确定性,又常常会刺激他作持续的探究。“诗无达诂”除了说诗的主题很难准确唯一地把握外,还因了诗歌语言意义的很难准确唯一地把握。如《星星变奏曲》中的“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初读,觉得有点“错”,仔细想想,写得确实好,这是用通感的方法,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写声音的隐约,丁香的朦胧,将人们带入一种令人陶醉的温馨迷人的美的意境,表现春天之美,光明之美。这种左见就是因了词语语义的多维呈现。正是有了这些疑问,有了独具只眼的看法,才使得阅读诗歌有了多种的体验和多样的收获。

有一位学生这样叙述阅读顾城《远和近》一诗的心路历程:

附:顾城诗歌赏析

远和近(顾城) 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初二时读似乎很明白,那是一种充满绝望的爱情,人在咫尺,心却在天涯;高一时读便很懵懂,这诗中似乎蕴涵着一种现代人的生活状态,一种非正常的生活,一种被扭曲了的人际关系;高二时再读则更加疑惑,诗似乎在诉说着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戒备比之这自然带给人的亲切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如果假想初二时的老师一下子就把成年人的见解强加给世事未涉的少年,该学生还会有以后再读的体悟与快乐吗?

这首诗很像摄影中的推拉镜头,利用“你”、“我”、“云”主观距离的变换,来显示人与人之间习惯的戒惧心理和人对自然原始的亲切感。

这组对比并不是毫无倾向的,它隐含着“我”对人性复归自然的愿望。——顾 城 (2)、留白贵在补白的尝试

“举一”为了“反三”,使学生掌握解读诗歌的有效方法。 补白是留白以后的目标追求,它既需要教师的先期努力破解,又企望学生的后续追寻,乃至终生解读。教师的补白贮存既是应对学生的追问,也是为了调节留白的教学情景。教师的一次补白放样,可以引发学生的多元求索与补白尝试。如一教师在教余光中的《乡愁》时,故意深情提起诗人对“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的具体情景没作过多描写,需要学生结合诗作情感基调并通过想象作补白尝试。为了作引导,教师率先对“邮票”的情景作想象性描绘:“我们看到一位两鬓斑白的母亲,坐在窗前,看着儿子的来信,眼中泪花闪烁,脸上洋溢着欣慰的笑容。”学生在课后所作的补白的训练中,想象异常丰富,远远超出了老师的预料,恐怕也超出了诗人的意料,留白的收获颇丰。当然除了意象补白外,还可以有情节补白、创作缘由补白等。

许多诗本身着重于虚写,阅读欣赏时需要一种“猜测”的穿透力,要通过意象 的表面呈现,找出它背后的深层意蕴。以艾青的《化石吟》为例:

不幸遇到火山爆发,

也可能是地震, 你失去自由。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生动优美的抒情诗,它向我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它热情赞美了科学的神奇与人类的伟大。

3、激趣

(1)以画激趣。

人们经常将“诗情”与“画意”相提并论,这说明诗歌与绘画有很多相通之处。因此教学诗歌可以把画面作为突破口,通过讲解朗读诗句,调动生活积累。将语言中包含的意象借助画面直观地表现出来,即复制再创诗句描绘的画面,将其连缀深入意境,悉心感悟。在这具体的描画中,学生不仅有强烈的兴趣,而且他们所显现出来的审美感悟和再创能力也是令人惊讶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良好的艺术修养。而任何形式的艺术和手段从理论上分析都不是纯理性的,甚至必须依靠充沛的情感。

以诗作画给学生们提供可驰骋想象的机会,所以他们感兴趣,有激情,也很认真投入。这样的活动既增强了教学形式的丰富性,又加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也强化了诗歌教学的情感因素,还为师生的交流带来了一个新的平台。如:《秋天》的画面可以这样设计:(见多媒体课件) 《纸船》的画面可以这样设计:(见多媒体课件) 《雨说》的画面可以这样设计:(见多媒体课件)

(2)以疑激趣。

所谓质疑,就是提出疑问。爱因斯坦曾认为“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思考问题,才会有所发现和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中学生精神世界中更为重要。”我们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式,用质疑解疑的方法激活诗歌的意趣,引导学生在疑问中经历一次情感体验。

4、学写诗歌:模仿写诗,学以致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注意诗来源于生活,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那么我们也同样可以把对生活的感悟用诗化的语言表述出来,当然这种写作是带有模仿借鉴性质的。仿写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可就例句进行延续性仿写,可就例诗进行整段仿写。仿写时要注意借助联想、想象、比喻、排比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独特的情感和生活体验。

诗歌毕竟是诗人对生活的艺术再现,是最精粹的文学形式之一。诗歌教学也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工作。讲好一篇诗是一种艺术创造,这就要求我们要不断提高思想水平和业务能力,发挥独创精神,不断在教学上进行探索、改革,让现代诗歌教学逐步走向科学化、艺术化的轨道。

读《纸船》后的仿写

小时侯,母爱融在乳汁里,吮着它,香甜甜;

长大后,母爱藏在枕头里,枕着它,意绵绵; 寒冬里,母爱织在毛衣里,穿着它,情牵牵;

雨天里,母爱撑在雨伞里,擎着它,泪涟涟。

其实能寄托“母爱”的又何止“纸船”“乳汁”“枕头”“毛衣”“雨伞”呢?请你结合自身体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并用诗意的语言来抒发对母亲的爱。试着写一两句诗。 上学后,母爱

(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开始讨论。)

(评点:师生同写,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阅读既是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又是教师与学生间平等的对话。)

上学后,母爱写在书本里,读着它,情真真。

深夜里,母爱渗在被子里,盖着它,暖烘烘。(全场掌声。)

饥饿时,母爱浸在饭菜里,嚼着它,美滋滋。 干渴时,母爱冲在牛奶里,啜着它,热呼呼。

上学后,母爱聚在唠叨里,品着它,爱切切。(雷鸣般的掌声。) 求学时,母爱藏在书包里,背着它,沉甸甸。

调皮时,母爱藏在巴掌里,挨着它,热辣辣。(一阵笑声,长时间的掌声)

上学后,母爱嵌在灯光下,看着它,心酸酸。

离家后,母爱镶在相框里,望着它,泪潸潸。(很多老师和同学感动得双眼湿润。长时间的掌声。)

这就是诗啊!是啊,只要做有心人、有情人,你就会发现母爱融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且从不同的角度看母爱,每人的体验皆不同。

任何文章,没有阅读者的阅读,只是一个没完成的文章。正如易卜生的一句话:不仅作家在创作,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像诗人。富有诗意的个性化对话,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了情感熏陶。 读完《理想》后的仿写:

理想是海,掀起惊涛骇浪;

理想是浪,考验万轮千舟; 理想是舟,载着地球村人;

理想是人,开辟宇宙新天。

书籍是钥匙,打开智慧的大门;

书籍是大门,引领知识的殿堂;

书籍是殿堂,创造人类的财富; 书籍是财富,开创世界的辉煌。

读完《雨说》后的仿写: 桃花见了我笑红了脸啊;

石榴见了我笑破了肚子啊;

小溪见了我笑亮了嗓子啊。

学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写诗:(余映潮)

师:继续我们的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生活都需要重新开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新开始的生活?

我们这一步的学习,首先是,你结合生活的体会自由地写诗,然后我们再来欣赏人家写的诗。怎么写?“假如生活重新开头”,第一句话,然后你再写一句话,就是两句诗了,或者再写三句话,就是四句诗了。试一试,展现你们的思想和才华。

生1: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不要迷茫,不要不知所去, 翰海大地,苍茫天空,

哪里都有你生活的意义

当你的灵魂飞离开这虚伪的世界 用婴儿般纯真的笑容迎接你新的开头。

师:生动,精美!多好的诗!他很快,他大概快于你们两分钟吧,首先就举手。好,谁来?

生2: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不要骄傲,不要自弃

要让一切恶习不会有生存之地 要让一切优点温暖大地

要热爱一切一切

带来无限欢乐 成为生活的天使。

师:啊,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生3: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们要诚实守信

坚强乐观

新的生活需要不断地努力 只有这样,生活才能更加充实。

师:对,他就是给我们谈心嘛,是不是?谢谢!

生4: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要以崭新的面貌去迎接

因为新的生活也是崭新的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要用真诚的心去面对 因为新的生活需要自己去开拓。

师:多好!她用了反复的手法,两个诗节来表达自己的心声。 生5: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要汲取前车之鉴,

要对生活充满希望

要努力去实现你的人生目标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要诚实踏实地过每分每秒

要热情地拥抱它、享有它,

要细细地品味它

不要让生活在你的人生中反复重新开头,

因为要让自己努力创建一个生活

才是精彩和成功。

师:我最喜欢的一句就是:“不要让你的生活反复地重新开头”。多好!啊,你来。

生6: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我不会再哭泣 我要勇敢地前进

我相信生活不再将我抛弃 所以我要更加努力。

生活总要继续 阳光总会来临

拭去眼角的泪

勇敢向前去。

师:啊,你会美丽地长大!

生7: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曾经的我欺骗过生活 于是我得到了生活的真谛

诚实踏实

曾经的我被生活欺骗过 于是我得到了生活的启迪

乐观坚强。

师:啊,这个构思实在是太奇妙了,我真是感叹不已啊!好,还有这一位。 生8: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不要畏缩,不要停留

前进的时光里需要勇气

相信吧,胜利的彼岸已经不久

眼睛永远注视着前方, 现在去尝试以往

一切都是暂时 一切都将会变幻

而曾经历过的好好去珍惜。

那将是多么宝贵的美的怀念。

师:多么漂亮的仿写啊!好,还有那一位。

生9: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不要心灰,不要意冷

黑暗将会隐退,光明将会出现。

面对美好的明天

请大步向前走, 不要畏惧一切

快乐将会成为你的终点。

师:大步地、快乐地、勇敢地向前走!每一位同学都有美好的希望,那么展望未来,我们用我们的脚步,用我们的诚实、我们的奋斗,去实现我们的希望。那么,老师也写了四句话,想念给你们听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鼓励一下。

(生鼓掌)

师:我的四句诗是这样的: 假如生活重新开头

新的美景在向我温馨地招手 我欣喜地拥抱我的时光

把两步当作一步走。

中学生多愁善感,情绪易波动,面对青春期莫名的躁动,思想上会出现苦闷压抑的情感。他们惧怕批评厌恶说教。可是用诗歌来宣泄、交流,他们却乐此不疲。诗歌对于喜欢新形式又爱美的中学生而言,尤能激活情趣,扣动心扉。鼓励学生对诗歌进行改写和仿写,有利于拉近学生与作品的情感距离,可以缓解他们思想上的苦闷,释放内心的情感。组织学生仿写或读后写诗,并进行悉心的指导。既净化了他们的灵魂,又能使他们捕捉到人性中的真、善、美的东西。这便是一个感悟升华的过程,一个受到自我教育的过程。这样诗歌便能转化为学生心中雄厚的精神资源。诗便会成为师生交流的一个通道,这种情感关照,这也是教师通过诗歌教学正确引导并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意志、态度与价值观等的一条渠道。

总之,通过学诗和写诗,可以使学生把感受到的意蕴美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成为具体可感的形象或上升到一种思想高度。可以唤起一种美好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世对事对人的好奇心和真诚的关怀。

5、比较阅读

1、类比迁移法

每一篇古典诗歌,并不是孤立地存在的,彼此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不能总是孤立的教某一篇古诗,要尽量进行类比迁移、纵横捭阖、加强比较,通过比较,寻找相似点、共通性;通过比较,体会差异性、多样化。以此来全面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文学修养。

(1)同类比较

在进行诗歌教学时,我们可以把同一题材、同一风格的诗作摆在一起,通过比较,让学生对诗歌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从而归纳出一定的规律。 在教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这首词时,我把他的另外一首词《沁园春长沙》拿来让学生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讨论,学生了解这两首词的一些共同点:一是写法基本上相同,都是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写景的时候,都有一个领起的关键字:一个是“望”,一个是“看”;二是思想内容也差不多,都体现了毛泽东的广阔胸襟和伟大抱负;三是风格上也相似,两首词都是豪放的。通过这样的比较教学,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并不是一个个孤零零的个体,这样以点串线、由线到面,学生就可以总结出一些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来。

(2)异类比较

相同风格的诗歌可以摆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其实不同风格、不同内容的诗作也可以摆在上起进行对比教学,通过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歌的丰富多彩、千姿百态。 如教学《假如生活欺骗了我》时,将它与《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放在一起进行教学,让学生从中找出其不同点,从中得到不同的教益。

师:看大屏幕,咱们今天学习的是诗人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进入诗歌学习的序曲。出现字幕之后,同学们一起读起来。开始了,“他是„„”,读。

生:(读大屏幕)

“①他是俄国诗人,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

②他的一生创作了近800首优秀的抒情诗篇。

③他的诗歌,像太阳一样照耀着十九世纪的文坛,他被喻为“诗歌的太阳”。

④他的说理诗《假如生活欺骗了你》,问世后成为许多人激励自己的座右铭。他就是诗人普希金。”

师:初步地了解了作品,然后咱们开始课文的学习。进入课文学习的第一乐章。在进入课文学习之前呢,我想向大家念几个语言的片段。这是现在的成人、长大了的人,他们童年的时候或者少年的时候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的感受,现在回忆起来的感受。有个人这么说了:“十四岁那年,我读到了《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第一次读这首诗的时候我就知道,我不会忘了这首诗,它将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另一位说“我十七岁的时候最喜欢的普希金的诗句是‘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还有一位说,“这一首诗已陪我度过许多难过的时刻,我喜欢这首诗。”还有人说“这是第一首吸引我的诗,初中时候我读到它,很感动”。那么,咱们今天来学习这首诗,咱们青年、咱们少年来学习这首诗有什么感受呢?先把诗歌读起来。

咱们这一次的学习有三个要求:第一,吟诵这首诗;第二自由地背;第三,抒发读诗之后的感受。好,现在自由地、大声地,好象自己在感受这首诗的奥秘。大声地读,开始吧! „„

面我们来看一看这一首诗给我们的启迪。一起说,应该是什么呀?给我们的启迪,一句话,四个字。两个字,其实是:

生:乐观。 师:还有两个字。

师、生:坚强。

看看是不是,告诉我们,坚强。

„„

师:好,咱们再来看第二乐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我们来看,这是中国诗人宫玺写的一首短的说理诗,他的诗是这样的:(教师朗读《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假如你欺骗了生活

以为神鬼不知,心安理得

且慢,生活并没有到此为止 有一天,它会教你向它认错

大地的心是诚实的 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

人生只有一步一个脚印 才会有无憾的付出无愧的收获

(要求学生自由读)

(再次自由地读)

师:好,再一次地静静地、静静地思考,这一首诗里面有哪两个词,它的含义是需要好好地咀嚼、体会的?思考。

(生思考)

师:好,把你思考的结果告诉大家,可以说一个字,可以说两个词。

生1:我觉得是“无憾”和“无愧”,因为我觉得就是,不是说一步一个脚印吗,所以做人要脚踏实地吧,所以做人才无愧。

师:首先是呼喊:付出是值得的,无愧了,收获也是值得的。很好,继续来。你的认为。他有他的认为,你有你的认为。请你来。

生2:我觉得,我就说一个,就是“诚实”这个词,因为我觉得它重复了两遍,而且都非常的深。

师:嗯,你看,他看出来,这个词反复了两遍,因此这个词有力度。“诚实”,“大地”,“大地的心是诚实的”,应该说,我们的世界都应该是诚实的,孩子的眼睛是诚实的,孩子看世界是纯真的。说得好,还有,那位!

生3:我要说的也是诚实。和他刚才说的一样,因为它重复了两次,并且我觉得只要人是诚实的,他就觉得心安理得,就可以用那种心情来面对付出以及收获,我觉得那才是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

师:诚实应该是人生最重要、最重要的修养之一。 生4:我也想说诚实。因为我觉得一个人做人的根本就应该是诚实。只有这个人诚实,才能够可信。然后得到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

师: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成果。好,继续来。

生5:我觉得是“无憾”和“无愧”。因为你只有“无憾”地付出,然后不欺骗生活,然后付出了,然后你收获的时候才会感觉当之无愧。

师:这首诗,它很紧密地有了关系。好,你来。

生6:我觉得关键的词应该是“付出”和“收获”,因为我觉得付出和收获,如果说你是坦然地去做这件事的话,那么付出和收获一定是成正比的,而且在这里讲如果你是诚实的,不管你是做事还是做人,就会不但人生会脚踏实地,而且得到的结果也是和你的付出成正比的。

师:嗯,很好,她是从一个中心的词语,假设我们说“无憾的付出”,而“无憾的”是个修饰,“付出”是重要的,收获也是“付出”之后的所得。这么理解也可以。

生7:我认为也是诚实。我觉得只有做到了每一个人都是诚实,而且都是真诚的,我觉得就能够做到无憾和无悔。

师:前提是诚实,接着就要付出和收获。大家再看,诗歌的标题就是诗歌的眼睛。

生8:我觉得应该是“诚实”和“欺骗”。首先,诚实和欺骗是相对的词,当然“欺骗”都知道是贬义的,“诚实”是褒义的。人都需要诚实,才能脚踏实地做人。

师:对,我们不要欺骗生活,这是从否定的方面,我们要诚实地面对生活,去创造生活,这是从正面的。这首短诗里,刚才大家应该说都有自己的体会,都答得有一定的深度。但是我认为,一个“诚实”,一个“欺骗”,从两个角度告诉我,应该怎么做。很多词都可以领会,重点领会“欺骗”和“诚实”。很好。

那么,这样两次的品读活动,老师给一个这样的评价:很投入。做得非常好。 师:再来看,这首诗给我们的启迪是什么?

这个刚才大家都说了,要怎么样啊? 生:诚实;

师:一步一步地走呢? 师、生:踏实。

师:多好,要诚实、要踏实。

师:继续我们的乐章,假如生活重新开头。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假如你欺骗了生活,生活都需要重新开头。假如生活重新开头,我们应该怎么样对待新开始的生活?

我们这一步的学习,首先是,你结合生活的体会自由地写诗,然后我们再来欣赏人家写的诗。怎么写?“假如生活重新开头”,第一句话,然后你再写一句话,就是两句诗了,或者再写三句话,就是四句诗了。试一试,展现你们的思想和才华。

诗歌作为一种纯粹精微的文学样式,是培养中学生审美趣味的“最好的媒介”。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到近代教育家陶行知等都非常重视诗歌的教化作用。孔子曾经这样教化他的儿子孔鲤“不学诗,无以言”。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主张用诗的真善美来办教育,要把育才办成一个诗的学校,让每个学生过着诗的生活。当今有识之士更是大声呼吁:“让中华诗歌大步走进中小学校园”。而现在的社会上,兴舞蹈,热音乐,冷诗歌,语文课本上少诗歌,平时训练不写诗歌,高考作文也是除诗歌外体裁不限。教师缺乏教诗的热情,学生也没有学诗的兴趣。语文教学要适应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上,要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应该把诗歌教学放到重要的地位。

余秋雨先生说得好: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醒目的标志,是一尊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以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但愿所有的语文老师,回归“诗教”的家园,将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进行一代接一代的传递性的诵读,真正让学生栖居在绵延不绝的经典长廊里

第二篇:关于中学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的文献综述

中国诗歌具有悠久的历史,积淀了丰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在中学阶段学习诗歌,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发扬这种文化,为推动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诗歌教学能够传承优秀文化,涵养人文精神,顺应教育改革,解决教学问题。与新课标的要求相比,总体看来诗歌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在具体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诗歌教学方法也存在诸多不足,值得进一步研究探讨。

一、中学诗歌教学的误区

《新课标》要求中学生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中学生要阅读古今中外优秀的诗歌,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新课标确定后,语文教科书作了全面修订,诗歌作为一项重要的教学内容,被大量的安排在各个版本的语文教科书和语文读本上。可见,诗歌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是越来越重要了。然而与语文新课标要求不相协调的是,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普遍存在忽视诗歌的现象,在现代诗歌教学上也存在一些误区。

周兆燕在《走出误区,走出一片天——初中现代诗歌教学读的研究》中提出诗歌教学存在四个误区:

一、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缺乏个性体验。长期以来,初中诗歌教学就一直局限于教师灌输,学生接受的模式,根本谈不上对诗歌美的语言的赏析。长此以往,诗歌教学也就裹足不前,走进了死胡同。

二、学生朗读,教师点评,缺乏特色新意。诗歌教学重视读,重要的是教师能指导好学生的读,还要注重学生读后的点评,这样学生才能有所提高。

三、机械操作,肢解诗歌,缺乏整体感悟。有的教师运用多媒体的现代手段,肢解了诗歌的各个部件,表妹上色彩斑斓,实则抹杀了诗歌的精髓。

四、重视含义,营造意境,缺乏联想想象。在感悟诗歌的意境时,教师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只是通过推敲语言、琢磨构思、研究修辞手法等来认识诗中所创造的形象的意义及审美价值。这些误区使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不到位同时也阻碍了诗歌教学的发展。

二、以教师为主导的诗歌教学方法

李丽文在《高中诗歌教学初探》中根据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归纳出三点诗歌课堂教学的方法:

一、必要的背景介绍。诗歌大多短小精悍,却蕴涵着丰富的情感。要准确体会作者写作意图及情感,就必须对写作背景有详细了解。

二、加强诵读。诗歌语言具有音乐美,教师要精心指导学生注意节奏、声调、停顿、强弱、长短的错综变化与节拍音乐的美感;要读出诗人的情绪;要读懂字词句与诗人的情怀。

三、仔细揣摩诗歌意境,通过欣赏诗人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去感受诗人的思想感情。首先要运用语言描述诗的内容,把学生带进诗的意境。其次,运用联想和想象再现诗歌的形象,把握诗歌的意境。

郝海荣在《现代诗歌朗读教学四法》中就怎样搞好现代诗歌朗读教学总结了四种方法:

一、细致感知课文内容,体味诗歌内涵意境。朗读应该贯穿现代诗歌教学始终,初次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就先让学生粗略地默读课文,稍作准备,再来朗读,在分析诗歌思想内涵、表现手法之后,再巩固朗读,这样一来,对学生体味诗歌内涵意境很有帮助。

二、积极投入感情朗读,读出诗外之意。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为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亲承謦欬,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三、仔细把握朗读节奏,精心体验诗歌的音韵美。朗读的节奏包含内容大致有语音高低、语调轻重、气息强弱、节奏快慢等。其中最重要的是两条一是语音高低,二是节奏快慢。把握好了这些,抑扬顿挫自然发生,诗歌朗读的艺术效果也就自然产生。

四、认真做好各种标记,辅助提高朗诵技巧。培养学生具有现代诗歌朗读的技巧,可以将诗歌朗读训练直观化,将训练所得的方法、要领等外化为各种符号标记,这种最简便的训练方法,对学生来说也是最为有效的方法。处理诗作文本的符号体系是简便易行的,只要稍微熟悉一下即运用自如。

以教师为主导的诗歌教学方式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但是同时也会忽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甚至会出现教师一言堂,教师所讲授的内容学生理解不了的问题出现,这些情况都不利于学生对诗歌的品读和理解。

三、以学生为主导的诗歌教学

在新课标的指导下,诗歌教学不能一直由教师主导,还应该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宋兰今在《关于优化高中诗歌教学手段的探索》提出教师需要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手段,如探索“互动型”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导。优化诗歌教学过程,培养并激发学生的悟性和想象力,使学生学习到“诗化”的语言,才能提高交际技能,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郑先东在《高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方法研究》中提出了以生为本,走内涵式可持续发展之路,课堂教学必须让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方法。课堂上教师巧引学习方法,也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一是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探究。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选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根据现有的知识提出问题,并提出可能的初步解释或假设,然后学生自行设计出简单可行的调查探究方案,亲身实践,收集调查研究的信息数据,根据数据进行分析讨论、解释,在全班进行交流,得出结论,并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二是教师鼓励学生合作交流。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鼓励他们之间相互支持、配合,面对面地进行促进性互动学习,指导每位学生积极承担在共同完成任务中的责任,学生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可以促进他们学业的发展和提高。

舒浩珍在《合作学习法在诗歌教学中的运用——高中诗歌教学浅探》中提出在诗歌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法。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进行分组,一般情况下2-6人为一组。分好组之后,教师开对各个小组进行任务分配。小组的每个成员负责总任务的一部分,并把自己所学教给其他的组员,并与其他组员进行讨论总结。合作学习主要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动和知识交流,促进他们的学业的发展。而组员之间的接纳、关怀、鼓励和欣赏,会提高他们的自我观,建立对学习的信心。 以学生为主导的诗歌教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这种教学方法不能缺失教师的引导。所以现代诗歌的教学方法应该是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只有这样才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展现教师和学生的价值。

总而言之,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现状还不容乐观,诗歌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就目前而言,只有将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和以学生为主导的教学方法结合起来,形成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充分理解和把握诗歌的情感内容和作品意蕴,也能够在课堂上充分实现教师和学生的价值。

第三篇:现代诗歌鉴赏方法

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重点

1、了解中国现代诗歌的特点。

2、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掌握中国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教学方法 讲授法

一、导语设计

现代诗歌又称新诗,一般指“五四”以后在继承发扬民歌和中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借鉴吸收西方诗歌的表现形式、表现手法而逐渐发展形成的诗歌。具有形式自由、韵律灵活、自然清新的特点。

新诗采用了自己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诗家语”),它高度凝练, 大幅跳跃,富有暗示性。“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虽幽必显。”(刘勰《文心雕龙·知音》)刘勰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作家诗人创作时,是先有了情思抒发的冲动,再发而为文辞形成作品,读者必先通过文辞才能了解作品传达的情思。这样,由文辞入手,去解读作品,发幽探微,即使是隐微的内容,也会使它显露出来。因此,在阅读鉴赏现代诗歌时,就必须把握其语言特点,从解读诗歌语言入手,进而探究诗歌的意蕴和思想内涵。

现代诗歌冲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语言趋于口语化、散文化,其语言与散文的距离缩短,但仍具有自己的特点。

二、现代诗歌鉴赏

(一)现代诗歌的特点

1、分行排列

押韵,读起来顺口,而且应富有感情地去读,不能像读新闻那样客观冷静、语气平缓。

2 、饱含真情

比如流沙河的《哄小儿》中有这样的诗句:

莫要跑到外面去,

去到外面有人骂,

只怪爸爸连累你,

乖乖儿,

快用鞭子打。

虽然是普通的场景,却表达出极为复杂、悲痛、深切的思想感情,感人泪下。

1 3 、立意新颖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 )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王夫之说过: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 ”

苏轼也说:

“诗者,不可以言语求而得,必将深观其意焉。 ”这是强调意的重要性,实际上意

不光重要,还应该新颖,应该写出“人人心中有,人人笔下无”的新意来,应该有独特新奇 的发现和感受。

再如:辛笛的《寄心》 :

经过一夜的不平静,

决定把这颗心,

贴上八分邮票,

寄出去就是了。

简朴自然,平中见奇。

2 4 、联想自然

联想自然即从眼前的事物触发灵感,联想到彼事物,把彼此自然联结起来,没有牵强附

会之感。如杨树林的《雄鸡》 :

高高的黑板前,

老师把祖国的版图悬起,

望着“雄鸡”他久久伫立,

我愿变成她身上的一根翎羽,

--羽毛丰满了,

她就能从地球上腾起,

一片片心湖荡起了旋律,

浪花中汇成同一个心曲。

这首诗由祖国地形图想到了雄鸡,由雄鸡想到了羽毛,由羽毛想到了“飞” ,寄托了作者

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一片赤子之情。

5 、跳跃自如

诗歌不能像小说那样,细微末节,娓娓到来,也不能像散文那样,抓住某个片断,尽情

挥洒,大肆渲染,它要在极短的篇章里包蕴极其复杂的思想内容,有时时空跨度很大,因此

需要自然过渡,跳跃自如。如曾卓的《我遥望》 :

当我年轻的时候,

在生活的海洋中,偶尔抬头,

遥望六十岁,像遥望,

一个远在异国的港口。

3 经历了狂风暴雨,惊涛骇浪,

而今到达了,有时回头,

遥望我年轻的时候,像遥望,

迷失在烟雾中的故乡。

这首诗前后两节,一节一个层面,中间一个大断层之间,如果写散文、小说的话,正是

用武之地,而写诗只能这样跨,用“狂风暴雨,惊涛骇浪”作为跳跃的翅膀,从年轻时跳到

六十岁,中间留给读者去思考、去补充,蕴味无穷。

6 、凝练集中

凝练,指语言,集中,指主题,即能够用极其精练、准确、生动的语言,高度概括、集

中地反映生活,言简意深,在有限的诗句之内,容纳丰富的思想内容。如徐志摩的《沙扬娜

拉--赠日本女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丰富的资源

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原诗十八节,诗人只选取了一个最难忘的镜头,即“一低头的温柔”

4 ,把这位日本女子内心说不出的情意、掩不住的隐秘、别离的忧愁、莫名的委屈等等都表现出来了,诗人感觉她恰似

恰似水莲花那样秀美、纯洁、娇弱而又灵动,再听她软语温存的一声“珍重”

,交织着“蜜甜”

与“忧愁”

,她把思念留给了自己,

仍把祝福给了对方,最后的那一声音译的

5 " 沙扬娜拉 " (再 见)

,更是情韵摇曳,萦回不绝。这首诗可以说凝练集中之至了。

7 、节奏和谐

在反复朗读中品味,体会诗歌节奏展示的美感。这就要求把握好轻重感、韵律感,把作

者所要强调交代的情感重音读出来,例如贺敬之《桂林山水歌》开头写道的:

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

神姿仙态桂林的山!

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

如情似梦漓江的水!

通过反复品读,可以从“神” “仙” “情”

“梦”等字眼感受到桂林秀丽山水的个性:神姿

仙态,如情似梦,迷离奇妙,妙不可言。神仙谁都没有见过,但云雾中影影绰绰出现的仙女

形象,唤起了人们那种捉摸不定的美感,而情和梦也是不确定的,在反复朗读的过程中,就

深刻地体会诗歌所具有的韵律美、节奏美,可以去想象那最深沉的情爱和最美丽的梦境,从

风姿绰约的桂林山水图中,体会作者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读出语言美的感受。

8 、形象生动

形象,

本义是指人物或事物的形体外貌, 具有可视可闻可触可感的性质。 现在人们把 “形”

与“象”组合成一个复合词,作为艺术概念,指作者根据现实生活中各种现象加以选择、综

6 合所创造出来的具有一定的思想内容和审美意义的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图画,包括人物、 环境、景物等。

诗的形象是诗人情感的物化,是由诗人的主观感受凝固而成的有声有色有形有态的真善

美的统一体。

如曹增书的《笑》 :

“倚着春俏丽的肩膀 / 秋,憨厚地笑了”这首诗是“春花秋实”的形象化表现,诗人妙用

拟人化手法,一倚一笑,一憨一俏,形象生动,情趣盎然,真是一幅奇妙的镜头。

9 、意境优美

意,指意脉,即思想感情的脉络;境,指境象,即意脉贯注的对象。意境合称,指作者

的思想感情和外界事物相结合产生的一种境界。也就是说,诗人把自己的主观感受和客观景 象融为一体,通过艺术手段描绘出来,构成一种情景交融、形神兼备的艺术境界,含有言外

之意、弦外之音、景外之景、象外之象,使读者可以从有限感知无限,得到一种韵味无穷的

美感。如沙鸥的《新月》 :

新月弯弯,

像一条小船,

我乘船归去,

越过万水千山。

花香夜暖,

故乡正是春天。

你睡着了吗?

我在你梦中靠岸。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 )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小船似的新月勾起了诗人的怀乡之情, 爽性当真 " 乘船 " 回到了春暖花开的故乡, 故乡的亲 人正在梦中,

“我在梦中靠岸”情深意美,极写其两地相思、魂牵梦绕的情景,意味深长。

10 、虚实相生

8

像与不像、似与不似、切与不切、不即不离等说法不同,意思一样,都可以归结为虚实

处理问题。诗歌也一样,有实有虚,虚实结合,才能把读者带到一个既不脱离现实、又能超

越现实、亦真亦幻、迷离朦胧的艺术境界中去。如王小泥的《初春的家园》 :

鸡鸣起伏,

雨点儿在屋瓦上,

弹奏《十面埋伏》 ,

当雀鸟啼亮木格格小窗,

母亲已从窗外菜园里,

掐来一筲箕湿漉漉的黎明。

石磨吟唱出两桶清香小曲,

姐姐把它凝成一锅乳白的晨曦,

我举起筷子,母亲瞪我一眼,

她怕我夹碎了,

姐姐水嫩嫩的叫卖声„„

苍老的父亲,牵着水牛走向田间,

牛鞭,抽醒几声蛙鸣,

一曲山歌,在群山间回荡往复,

于最高的尖尖山上,

化为一只啸天的老鹰„„

这首诗,运用了许多修辞手法(拟人、比喻、通感、错觉、象征等)加以“变形” ,使语 言“陌生化”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给人以既明白可解、又新鲜别致的感觉,增强了艺术魅力。

9 除以上特点以外,还有一些特点也需要了解。如:押韵,或一韵到底,或每节换韵,韵

脚的韵母要相同。有些古诗押的是入声韵;有些新诗外表看起来并不押韵,但它符合内在情 感的逻辑停顿,读起来也不觉得不顺口。句式的排列或对仗或参差,要整齐匀称、错落有致。

还得注意“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平仄规律,给人以抑扬。

(二)现代诗歌的鉴赏方法

1 、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

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

堰河,我的保姆》 ,是艾青 1933 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 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 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

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2 、要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

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 如徐志摩的 《赠日本女郎》 :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 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 ——沙扬娜拉!

”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 象很重要:

10 “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 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

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

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

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丰富的资源

最快的更新

优质的服务

诚信的运作

育星教育网——中学语文资源站( )资源,未经授权,禁止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3 、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

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 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

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

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

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4 、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

11 动态,

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 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 《乡 愁》

,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

“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

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 “船票”

“坟墓”和“海峡” ,都是乡愁

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 “窄窄的一张” “短短的 一方”

“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国母 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

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 : “一朵

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 ”一个“拧” ,一个“掠”

,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

像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5 、

要分析技巧。

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

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

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

《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 《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 《雨中》运用拟人; 《我爱这土地》

12 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 发丰富的情感的。

6 、要重视诵读。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 离不开诵读。古人云: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 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

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

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第四篇: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诗歌鉴赏方法

诗歌圣地是人类的精神后花园,聚焦了美景,凝结着美情。现代诗歌更具情理义,更富新美力。它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极富音乐节奏,能凝练地反映时代生活,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结合教学,我觉得,鉴赏现代诗歌要注意以下四点。

一、鉴赏语言

1、反复诵读,品味韵律。

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而诗歌,一般都具备旋律、节奏、押韵这三个韵律要素,适宜诵读。古代诗人很讲究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诗的语言要在朗诵时顺口流畅,欣赏时悦耳动听,要富有抑扬顿挫、起伏迭宕的韵律美和流畅回环的音乐感。作为鉴赏者也要从诗歌的音韵与节奏中,体会出其中的音乐美。就诵读方法看,一要引导学生整体感知,二要帮助学生入情入境,三要采用多种形式激趣。诵读让学生获得的不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对深层的,以及对整体感受全诗内容也有切实的帮助。浅咏低吟戴望舒的诗句:“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反复吟诵品味,体会诗歌鲜明的节奏、和谐的音调、动听的旋律,就不难领略诗歌内涵,包括音乐美、情感美。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美,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我国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一大批现代诗人,很重视诗歌的音乐美,他们的诗歌行数、字数整整齐齐,停顿、韵脚斩截自然,遣词造句绘声绘色。欣赏诗歌时我们反复诵读,熟悉诗歌的节奏韵律,就会领悟诗歌语言体现的音乐美。

2、抓关键词,推敲语言. 诗是精炼的语言,一句话乃至一个字,里面蕴藏着深厚的旨趣,所以诗家以一字称工,刻意锤炼,以求其精深。对诗歌的炼字进行推敲,从而品味语言的隽美。动词、形容词、数量词、叠词等都是关键词。而古典诗歌(特别是律诗)“诗眼”一般出现在上下两句中相对称的位置上,而且要是五言律诗,就出现在第三或第五个字上,一般都是动词或形容词。它是诗人用心琢磨的结果,因而也最富表达力,最为“精炼传神”。如上例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沙明拳宿鹭,天阔退飞鸿”,诗眼都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三个字上。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诗眼则分别在上下两句中的第五个字上。(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至于七律、绝句和其它体裁的诗歌,其诗眼出现的位置则不太固定。分析“好处”:分析诗眼的好处,就是要结合诗眼所在的整个诗句所表达的意境、形象或情理(有时还需要结合整首诗的意境或中心),来充分发掘其丰富的意蕴,把握其优美的艺术效果,进而用精炼的语言表述出来。推敲炼字技巧,赏析语言隽永美。

二、鉴赏形象

1、捕捉意象,体察诗情

“意”是作者表达的中心,寄托的思想、情感;“象”是具象,具体可感的事物。“意象”合指作家头脑中所形成的客观形象和主观情趣的有机融合,也指表现在作品里的、包含着主观思想情趣的具体形象。如《我爱这土地》中的“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就是寄予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的具体可感的事物,即为意象。诗歌是抒情的,除了少数直接抒情,大多数都要为情感抒发找个可代表、可象征、可寄托的具体的“象”。要体味诗情就必须解开意象。因此把握意象是真正解读诗歌的第一步。

把握意象,必须在利用已知的基础上初步把握诗歌的风格、情感基调。诗人描写的图景是与其思想感情和谐统一的,美景当然流露喜爱之情,但情哀之时美景含泪,如“感时花溅泪”;心凉之时美景却又倍受诘问,如“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这里的意象“花”“红药”所含的情感就是很清楚的了。

体味诗情,首先要充分运用联想和想象。从想象中体味形象,对诗人的想象活动进行再经历和再体验。读《我爱这土地》,顺着诗句,把自己想象成一只小鸟,体味喉咙为什么会“嘶哑”,爱国者的形象即可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因为这首诗的形象的核心是一只不懈地为土地、河流、风和黎明歌唱,死后连羽毛都奉献给土地的多情鸟。读诗的全过程,想象活动都是围绕着这只鸟的形象展开的,对于诗歌中的爱国主义激情的把握,是通过对这只热爱土地的鸟的想象而获得的,离开了想象将一无所获。 体味诗情,还要善于在诗歌的抒情中寄托情思。诗歌的抒情多是含蓄的,要深入诗情,就要把诗歌所提供的含蓄的东西“泡”出来。就是说,要把诗人由繁杂的生活现象加以精炼概括的东西,还原到它原来的状态中去。如《金黄的稻束》中的“沉思”的内容就需要好好挖掘

2、调动想象,领略意境

意境,是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或生活的图景(“境”)与作者的思想感情(“意”)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一种和谐而广阔的、能够诱发鉴赏者丰富想象并从而获得美的享受的艺术境界。意境特点主要有:慷慨悲壮、雄浑苍劲、恬淡自然、雄浑壮观、悲壮苍凉、孤独冷寂、清新优美等等。抓住以上这类关键词、并联系具体诗歌反复训练,就不难做到“明意境”的要求,即在充分理解诗句、并将诗句散文化的基础上,概括出其所表现的艺术境界的特点,例如一些边塞诗的慷慨悲壮、田园诗的恬淡自然,再如一些写景诗的雄浑壮观、隐逸诗(或思亲诗)的孤独冷寂,等等。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以上这些术语。

意境与意象有联系又有区别。意象是诗作中作者所写之景、所示之物(“象”)与作者借景抒情的“情”、咏物言志的“志”(“意”)的完美结合。意境通过某些诗句或整首诗体现出来,而意象则通过单个的“象”体现出来。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

三、鉴赏感情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1、知人论世,找准情感。

欣赏任何一首诗歌,总要对它的作者和它所诞生的时代有一个初步的了解,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否则,我们的欣赏就是盲目的,甚至是歪曲的。要领会情感美,知人论世是第一步。同时,从创作规律来看,诗人平时积淀的情感要受到某种契机的触发,才能演绎成章,把自己的情感倾泻在字里行间,这种契机就是情感突破口。找准情感突破口也是把握诗歌旨趣、领会情感美的有效方法。激发诗人写作灵感的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也可以是一种事物、一次经历或一个念头。艾青正是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到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了对她的怀念、追忆乃至歌颂,写下了《大堰河——我的保姆》。鉴赏诗歌,找准了情感突破口,对诗歌主旨的把握就会更便捷,对情感美的领会就会更深刻。

2、比喻象征,发掘内涵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的实指性。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四、鉴赏手法

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达手段与艺术技巧。 赏析修辞方法:

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赏析表达方式:

怎样叙(描写)+叙(描写)什么+抒什么情 赏析表现手法:

手法+表达作用(句意+文意+主旨情感)

1、修辞方法:

比喻、比拟、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用典、互文、反复、 排比、双关等。

2、表现手法:

⑴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这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抒情手法分为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两种。情景交融包括三种形式,一是景中寓情,二是以景结情,三是缘情写景。注意乐景与哀景的关系:一般情况下,是乐景写乐情,哀景抒哀情,但也有以乐景衬哀情或哀景写乐情的写法。 描写技巧:渲染与烘托、衬托与对比、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声色结合、细节描写、粗笔勾勒、白描工笔、诗中有画、观察角度(俯视、仰视、远眺、近看)、以少总多、以小见大等。

⑵文艺表现方法 :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和想象、抑扬关系(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似贬实褒、 似褒实贬 )、借古讽今或借古抒怀等

3、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景结情、总分得当、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画龙点睛、浑然天成等。

第五篇:现代诗歌鉴赏方法汇总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一、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了解题目背景

首先我让同学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

内容物,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象杨炯的《从军行》,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杜甫的《春夜喜雨》既交待了时间节令,又表明了事情、情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喜悦。

其次看“注释”。试卷中的短短一二句注释,却是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2、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是不同方式反复诵读。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然后我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大意,通过对字词句的解释来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

二、细读,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主要从表达技巧上鉴赏

1、寻找意象,体味意境。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

客观物象)。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想象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其实,无论写诗也好,写其他的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罢,都是离不开想象的。对于诗歌来讲,想象无疑是诗歌的特色之一,也是诗人写诗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谢冕老师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实际上,就是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应该从这些问题入手: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含义?诗歌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想象,离不开诗歌语言环境。

《我爱这土地》写了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核心是鸟,借此表达作者对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主旨。从诗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从修饰语可以看出,大地遭受着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这些结论的得出,无不是通过想象,依据诗歌本身的语境解读出来的。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2、分析写作手法,体味表达技巧。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 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感悟诗歌文字表达的技巧,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抒情小诗篇幅短小,内涵丰富,鉴赏时要从诗歌表达的

特点出发。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诗意的跳跃与哲理性,象征、比喻、铺排的运用,结构与用语的独特等,要靠我们不断地去进行赏读训练。 3.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诗歌往往借形象与形象的组合来传情表意。阅读时,先要辨别诗中所绘形象,再抓住关键词语,细细玩味,挖掘形象的内在意蕴。如《夜》一诗通过对静谧、美丽的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现代诗歌鉴赏

现代诗歌的主流是新诗,也包括现代人写的旧体诗(包括诗词曲).新诗是"五四"新文学运 动的产儿,反映新生活,表现新的思想感情.新诗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的 束缚,创造出不少样式,总的说来,一种讲究格律,谓之格律诗,一种比较自由,即自由诗.

自由诗形式自由,诗行可长可短,行数可多可少,可以押韵也可不押韵,可用标点也可不用 标点;格律诗在格律方面比较讲究,但不是像旧诗那样有固定的格式,大体说来,诗行要求 有比较整齐和谐的节拍,双数诗行的末一字要求押大致相同的韵;有的诗不分节,有的诗分 为若干节,分节的诗,各节的行数要大致相等.

诗歌的艺术概括力最强,鉴赏时,要从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入手,进而把握关键词句的深层 含义,品味诗歌所抒发的情感,分析其多种艺术手段,把握并深刻理解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 象,感受诗歌的优美意境.

具体说来,现代诗歌的鉴赏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诗歌的语言

语言是一切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诗歌尤其讲究语言的运用,其艺术形象的塑造,意境的营 造以及情感的传达,都要借助语言.由于体裁的特点,诗歌的语言要求能用最简洁的词句来 传达尽可能丰富的内容,这就形成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的特点.相对来说,新诗 采用白话文写作,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要能正确评价一首诗,还是要 反复朗诵,尽力揣摩,抓住饱含作者深情的词语来仔细品味其深层含义.

(二)诗歌的形象

诗歌是通过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的.鉴赏诗歌必须准确把握诗歌中的艺术形象.有 些诗,通篇描绘具体鲜明的形象,借形象来抒发感情;有些诗,虽没有描绘具体形象,但能唤起读者想象,在想象中形成具体形象;也有些诗,既描绘了具体形象,也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尽管诗歌刻画形象的方式有所不同,但鉴赏诗歌都必须把握诗歌描绘的形象.

要把握诗歌的形象,就要抓住形象的特征.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较多,我们应该对众多的单个形象进行组合加以想象,构成整体形象;有些诗歌描绘的形象并非实指,而是有比喻或象征的内涵,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能从字面上理解而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总之,理解诗歌的形象应立足于深层理解和整体把握,不能望文生义,浮于表面.

诗歌塑造形象的手法很多,可以对形象直接描写,也可以间接描写;可以是白描,也可以是浓墨重彩;可以铺垫,衬托也可借助想象,联想塑造形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所抒发的感情.

(三)诗歌的情感

诗歌是抒情言志的文体,鉴赏时,须深切体会诗歌的感情内涵.可以通过诗歌的形象,意境 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

一些诗歌的思想情感是通过诗歌形象的比喻,象征意义来体现的.理解这类诗歌的思想感情 ,首先要准确把握形象的内涵,进而展开联想和想象加深对感情的理解,要避免形象把握上 的实指性.

诗歌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时代的特征.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

理解诗歌的感情还要顾及诗歌的体裁,风格,流派等因素.现实主义诗歌和浪漫主义诗歌在感情表达上就有区别,豪放派词和婉约派词表达的思想感情也有不同.

诗人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直抒胸臆,可以借景或借物抒情.许多诗歌是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四)诗歌的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主要是抒情手段,用典,构思和表现手法.在诗歌鉴赏中,要能掌握诗歌常用的表 达手段与艺术技巧,如拟人,比喻,借代,夸张,对比,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 结合,衬托,托物言志等.

诗歌欣赏是一种艺术的认知活动。读者要借助诗歌的语言为媒介,把握艺术形象,感受作品蕴含的思想感情,产生思想感情上的共鸣。

(二)诗歌欣赏一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一、捕捉诗歌深邃的意境美。意境被称为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欣赏诗歌时,要善于借助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捕捉到诗的意境(即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世界的融合),也就是将诗的语言化为生动具体的画面,进而唤起自己的情感。

二、品味诗歌含蓄之美。钱钟书先生曾说过:“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诗歌讲究的是曲折回环,不能把想说的全部说出来,而是借助于意象表现出来,给人以回味,这给人以回味无穷的正是其含蓄的内涵,也是我们需用心体会的地方。

三、感受诗歌的音韵美。郭沫若说:“节奏之于诗是它的外形„„没有节奏的便不是诗。”因此,欣赏诗时要善于通过反复吟诵等手段,很好地感受诗的音韵之美,领略其节奏之感。古诗的节奏很有规律,一般说来,五言诗每句三顿。

体会诗歌的意境美、含蓄美和音韵美,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

(三)现代诗歌欣赏

首先:应该先理解其表达的意思。

其次:斟酌其用词及句法构成。

再次:考虑“平仄”的分配是否合理,是否顺口或是通顺。

最后:以自己的观点及认知,综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领会及具体章法;逐一点评。

针对第三及第四点个人意见讲解如下:

如何考虑“平仄”,先总体考虑其整首诗歌是否蹩脚,是否读起来不顺畅,那么肯定是其用词或是句子构成间存在矛盾之处。然后再逐句进行斟酌,推敲具体是哪里存在问题。

注:一首好的诗歌,不仅是给人一种美丽的氛围和意境,更是读起来都让身心愉悦,与内心深处产生共鸣效应,给读者以新的视角及态度。

(四)如何鉴赏现代诗

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现代诗则反映了现代生活和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包括了“五四”时期始创和发展起来的新诗和现代人写的旧体诗。阅读大量的现代优秀诗篇,对于提高我们的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水平大有裨益。那么,如何鉴赏现代诗呢?

一要知人论世。读懂一首诗,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作家的生平经历和创作风格。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都有一个契机激发诗人创作的灵感。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见《语文读本》),是艾青1933年因为一次被捕,一场大雪,想起了身世凄凉的大堰河,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自传体抒情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并非所有的诗歌都要了解其创作背景,主要还是从诗歌本身内容出发,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二要把握形象。现代诗是通过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反映生活抒发感情,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感受诗中的意境,从而体会诗人的情感。如徐志摩的《赠日本女郎》:“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象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沙扬娜拉!”抓住诗的开头这两个令人难忘的形象很重要:“低头的温柔”与“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实际上是以构思精巧的比喻,描摹了少女的娇羞之态。我们读到这样的艺术形象,就感到一股朦胧的美感沁人心脾,仿佛吸进了水仙花的香气一般。接着诗中写一遍又

一遍互道珍重,那萍水相逢、执手相看的朦胧情意,被诗人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让读者与作者身同感受那悠悠离愁和那千种风情。我们抓准了诗中的形象,也就能从整体上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或诗歌的主旨。

三要理解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的字里行间。只有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在阅读中我们可以从诗歌的形象、意境中把握它所要暗示和启迪读者的东西来体会作者的情感。如99年高考阅读鉴赏艾青的《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四要品味语言。诗人十分重视锤炼语言,使诗歌表现出形象、凝练,富有色彩、节奏和动态,且以最恰当的字句生动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每节开头分别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国母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品味语言还要善于抓住关键的词语进行品析,并借助想像和联想,才可能进一步读懂其深层含义,领略诗歌语言的魅力。如李瑛的《雨中》:“一朵云/拧下一阵雨/匆匆地掠过车篷。”一个“拧”,一个“掠”,多么生动传神,给人无限的想像空间。品味语言一般包括遣词造句、语句含义和语体色彩等。

五要分析技巧。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重在体会修辞手法和诗歌表现手法在诗歌中的妙用,如常用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反复、排比、对仗、对比等,常用表现手法有情景交融、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渲染、象征及映衬等。如上文所举例子中,《赠日本女郎》运用比喻和反复,《乡愁》运用比喻和排比,《雨中》运用拟人;《我爱这土地》前部分情景交融,最后直抒胸臆。由此可见,诗人是通过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来抒发丰富的情感的。

六要重视诵读。鉴赏诗歌,无论是领会诗歌的思想情感,还是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都离不开诵读。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通过诵读,可以读出诗人倾泻在诗歌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可以感受到诗中的情感波澜,可以深刻地理解诗的意境。反复诵读,还可以读出诗歌的音乐美,特别是讲究节奏的现代诗歌。

情的形象。“意”即思想感情.“象”即形象物。这也就是说,作者的思想感情往往附着在一定的物象上,二者必须保持高度的一致,物是情感的载体。所以,通过诗中物象的分析.可以正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也可以正确解答诗歌的一些鉴赏题。请看现代诗人艾青的<礁石):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要分析这首诗的主题,我们就不能不重视所咏之物——礁石。礁石的特点是坚硬的,作者把它放到一个又一个的浪中,但礁石依然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礁石已不是一种简单的物,它已蕴涵了作者的情和志,象征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抓住了礁石这一物象,中华民族那种不向命运低头,对前途充满希望,百折不回的形象就突现出来了,诗歌的意境之美也就抓住了。同时,我们也可以概括出这首诗的主题,即本诗表现出了一种不怕厄运,坚定不移,顽强不屈的反抗精神。4.以理解诗。有些诗歌,我们可以从推敲作者所表达的哲理或事理方面来鉴赏。如阅读臧克家的<有的人)这一首诗,我们只要弄清为什么“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个问题,全诗的主旨就明确了。在高考现代诗歌鉴赏中,以理解诗也是一种方法。例如1999年第lO题,分析B这个备选项是否正确,就可以从抓事理方面人手。诗中作者用“被暴风雨所打击着”这几个字来修饰限制“土地”,可见诗人所写的“土地”并非和平时期的土地,而是正在遭受着磨难的土地。因此,我们可以想象得到:生活在这样的土地上的人民.也就生活在苦难之中。挣扎在苦难中的人民能逆来顺受,一点都不愤恨吗?道理非常明确:他们一定又悲又恨。加上诗中用“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来象征这种情感,用“温柔的黎明”来象征对光明

的向往和追求,这样,我们就可以判定备选项B是恰当的。又如要判断这一题的C项是否正确,我们也只需弄清,作者为什么愿意“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一原因。通过下文的阅读,我们发现,作者之所以愿意这样,是“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既然爱得深沉,为她献身也是情理中的事,所以,我们可以判定C项也是恰当的。5.以文解诗。文学性强也是现代诗歌的主要特点。现代诗歌虽然在形式、押韵方面比古诗自由,但现代诗歌也同样具有语言委婉、概括,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的特色。所以,鉴赏现代诗歌.不得不注意它的文字特点。例如分析纪念与“四人帮”作坚决斗争而惨遭杀害的张志新烈士的<重量>一诗:“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到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的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分析这首诗,我们就要抓住这首诗的文学语言来看。这首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作者把英勇献身的烈士和“苟活者”进行了对比,表达出了自己强烈的爱憎之情.充分揭示出了革命者与“苟活者”生命价值的巨大反差,前者重如泰山,后者轻如鸿毛.从而达到了歌颂烈士的目的。又如判断1999年高考第lO题D项分析是否恰当,我们也要注意分析这首诗的文学特点。诗人用生动贴切的比喻,描绘出了一幅激情而又深沉的意境。所以,我们要抓住比喻手法的运用情况来分析。诗中诗人把自己比喻为一只鸟,表达出了要为土地歌唱.即使死了也要腐烂在土地里的深情。通观全诗,比喻句到“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句为止,最后两句已不是比喻的内容,诗人回到了直抒胸臆上。通过这些分析,我们可以判定.D项的说法是不恰当的,D项是该题的答案。最后,需要说明的是.现代诗歌的鉴赏是高考的一项新内容,我们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不断地探索和灵活地把握各种鉴赏方法,以达到现代诗歌的鉴赏和审美目的。

(一)测试要点 诗歌是一种最集中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阅读诗歌对提高文化修养和文学鉴赏水平都有很大的好处,因此,高考十分重视有关诗歌鉴赏的测试。那么,鉴赏现代现代诗歌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首先,要了解诗歌产生的背景。可以说,每一首诗的产生都是有背景的,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是艾青1933年在狱中写成的,艾青因参加革命而被捕,在铁窗内,他看到窗外雪花纷飞,想起了自己的保姆,一口气写下了这首诗。了解这一背景对理解整个诗的内容是大有帮助的。当然对有些诗歌背景了解得不特别细致也不会影响对其内容的理解,这要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第二,要把握诗歌的形象。现代诗歌总会在诗中塑造艺术形象,阅读、鉴赏诗歌就要通过认真分析、品味,理解和把握这种形象,从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诗中的意境。如2000年试题诗歌鉴赏题,阅读郑敏的诗《金黄的稻束》。这首诗用象征的手法塑造了“金黄的稻束”这一艺术形象。“金黄”指稻束的成熟,那么,“金黄的稻束”就是指劳动的成果和结晶了。全诗由“金黄的稻束”这一中心形象引发的联想,由点及面、由空间而时间地形成了探寻劳动的意义,表现了对人类劳动中生命力消逝的沉思。理解了这一点,也就从整体上把握了诗歌的主旨。

第三,要理解诗歌的情感。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和灵魂,诗人的思想感情,或喜悦,或忧伤,或愤怒,或悲哀„„无一不浸透在诗行间。所以必须很好地体会诗人在诗中的感情和基调,才能准确理解诗歌的主旨。如99年高考试题阅读艾青诗歌《我爱这土地》,该诗塑造的“一只鸟”的形象,使人体味到诗人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也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准确理解诗歌的情感,也就能正确把握诗歌的主题了。

第四,要品味诗歌的语言。诗歌的语言要求凝练而概括,用最恰当的字句充分而圆满地表达所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如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共有四个小节,每节开头用“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概括了诗人生活道路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所选择的四个形象“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都是乡愁的载体,各有特色,又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前面冠以“小小的一枚”“窄窄的一张”“短短的一方”“浅浅的一湾”等词语,回环往复,委婉和谐,如泣如诉,充分表露了作者思念祖国母亲的情感,也给人以韵律美的感受。 高考现代诗歌鉴赏的考点主要也是设在以上几个方面的。

《双桅船》

作者:舒婷 雾打湿了我的双翼

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 岸啊,心爱的岸 昨天刚刚和你告别 今天你又在这里 明天我们将在 另一个纬度相遇

是一场风暴,一盏灯 把我们联系在一起

是另一场风暴,另一盏灯 使我们再分东西 哪怕天涯海角 岂在朝朝夕夕 你在我的航程上 我在你的视线里

《双桅船》赏析

所谓舒婷诗歌的“低音区”部分,是指那些采用朦胧、象征的意象来表达诗人内在的复杂心态与细腻情感的作品。如《自画像》、《往事二三》、《童话诗人》、《双桅船》、《北戴河之滨》等等。这部分作品由于内蕴丰厚,表达曲折,具有较丰富的美学价值,需要人们通过多层次的分析与透视才能理解与欣赏。因此,常被人们视为晦涩朦胧的“雾中之花”。

《双桅船》是诗人运用朦胧诗的写法,采用象征、意象来表达人的主观情绪,从而伸张人性的佳作。全诗表现了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一方面,是理想追求的“灯”,另一方面,是爱情向往的“岸”。在执着追求理想的进程中,时而与岸相遇,又时而与岸别离,相和谐又相矛盾。同时,在理想追求进程中,诗人时而感到前行的艰难与沉重,又时而感到一种时代的紧迫感而不让自己停息。“雾打湿了我的双翼/可风却不容我再迟疑。”诗中所表现的情绪与心态,既是诗人自我的、个性的东西,同时,又是那个特定时代的青年们所普遍感受到而难以言表的东西。诗人以她细腻的心,运用象征的技巧,把它完美地表达出来,使之成为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本诗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是象征。在朦胧诗中,象征多是用某种具体的事物和人们能直感的形象来替代人的某种主观情绪和某种社会态度。简言之,就是用具象来表达抽象。诗题“双桅船”,就是一种象征。全诗的目的不在于描写一只客观的双桅船,而是借用双桅船这一具体形象来表现诗人自己,表现诗人双重的心态与复杂的情感。或者说,诗人觉得,我就象一只双桅船。双桅船中的“双桅”又暗示着某种深层的含义。双桅并在,意味着诗人心目中爱情与事业并立又相区别的心理。另外,诗中的“岸”、“风”、“风暴”、“灯”等都具有明显的象征性。“岸”象征着女性的爱情归宿,“风”意味着时代紧迫感给诗人的动力,“风暴”暗指诗人与同代人所经历的不平常的年代风云,“灯”则与光明信念边在一起。

意象的运用,是本诗的另一个重要艺术特点。所谓意象,就是借用外在的景致来表现诗人的主观心态。它与传统诗歌中的“意境”不同。意境一般是触景生情并借景抒情,从而达到景中含情的艺术目的。而在朦胧诗中,诗人多以主观情绪和人的各种心态为表现对象,从主观情绪出发,想象并构造成某种具体的画面与景致,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形象化,以达到艺术表达的效果。诗人在《双桅船》中所要表达的是一种心态,一种情绪,一种感情历程。而落在语言上,却是“船”、“岸”、“风暴”、“灯”等具体形象,并把这些具体形象加以组合,形成一幅完整的有动态过程的画面。而在画面之下,隐含并跳动着作者的心,作者的真情实感。全诗意象清新,组合自然,使诗人内在强烈的情绪得以自如的表达。

另外,本诗的语言自然流畅,诗中所蕴含的情凝重而又细腻,既有浓浓的个人感叹,又有开阔的时代情怀。诗的最后四名:“不怕天涯海角/岂在朝朝夕夕/你在我的航程上/我在你的视线里”,

被人们当作警句加以广泛流传和引用。

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厦门石码镇,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等。诗歌《祖国,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

(一)现代诗歌的写作特点

一篇优秀的诗作,一般应具备四个方面的写作特点,即:诗歌的个体性,思想的内涵性,诗句的技巧性,诗意的画面性。

第一,诗歌的个体性。写作诗歌,要有自己的诗风和自己的风格。有的人擅长于写柔情诗,有的人擅长于写抒情诗,有的人擅长于写较有前卫意识的探索诗等等。不管怎么说,一个写诗的人应该把握好自己的特点,写出具有鲜明风格的作品,这样才能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第二,思想的内涵性。一首诗作,无论是怎样的风格,还不是很重要,因为风格是一种个体的属性,它是和作者的阅历、气质、经验、个性息息相关的。而思想的内涵性是一个共性问题,当你的诗作一经被传播出去,作者就要肩负起社会的责任,你带给读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理念,你想告诉读者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思想,应该完全体现在诗歌之中,这是毫无疑问的。如《民族的血》这样的一首诗,诗中既有个性化的色彩,又能以抒情的风格来表达思想内涵,给人以悲壮的激情,带有民族的忧患意识和社会的责任感,热爱自己的华夏民族,他写到;

民族的血/是一首无尽的诗/低沉徘徊/吟咏着千古至今苍凉的岁月/ 民族的血/是一支永恒的歌/慷慨激昂/吟唱着万里无际壮美的山河/ 民族的血/是神州的脊梁/震撼着江河的横流呀/

民族的血/是华夏的精魂/激荡着子孙儿女的心魄„„

这些句子回肠荡气,一气呵成,震撼人心,在悲鸣中又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尤其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诗的思想内涵性,最好能给人以积极的心态,诗原本是给人一种愉悦和美感,我们力求每一篇诗作都能这样,这样一来,诗歌的整体水准也就得到了提升。

第三,诗句的技巧性。一首好诗,尤其是现代比较前卫的探索诗,诗中的遣词造句很重要,诗句中的每一个字都要深思熟虑,甚至要适当经过语言的技术处理,不能太白,更不能太直露,靠一般的比喻是远远不够的,它满足不了读者审美空间的延伸,为此,还需要通过一些变形的词根和跳跃的意想来图解帮助诗的饱满性,以便产生诗歌的视觉和感觉效果,使诗中的形象更为丰满,意境更为深远,从而起到诗歌的内张力和冲击力,这样的诗作才会有力度,以《苍鹰》中的几句为例:

在田鼠仓皇的眼球里

用身体拉出一道直线

一抹灰色的伤口印在夕阳唇边

狂风的呐喊中,你将乌云啄碎

自己也被染成深灰

以胜者的姿态,以乌云的眼泪

冲洗战斗的疲惫

这种意象描写很有力度,语感厚实,文字精炼,技巧也相对的有所体现。如从诗歌的语音角度中分析,节奏感和立体感一样重要,一般来说,诗句的技巧性,初学者很难把握,写的不好,就会弄巧成拙。在这里要强调的一点是,现代的抒情诗和现代前卫意识较强烈的诗(或朦胧派、或探索派、或先锋派等等),在用词的技巧上是有区别的,前者以听觉产生审美艺术效果,它适合上口朗诵,故用词不要欧化,尽量避免“文字游戏”.而后者是以视觉产生审美艺术效果,尽量少用连词和副词,词根可以适当变形,换言之,算是在文字上做“游戏”,以意象取胜。

第四,诗意的画面性。一首好诗,除了掌握以上写作特点外,还需要诗的联想(或想象)的画面性,没有画面的诗是苍白的。人们常说的“诗意”,就在于读者与作者一起构造诗中的意境——即画面的形象,作者要让读者产生共鸣,首先,作者要在自己的诗作中写出具有画面动感。

比如这一首《葡萄架下》

一堆忘了生辰的碎瓷片,守着/ 那乌黑里沉睡多年的根/

新枝随着院墙蜿蜒,行进中张望/ 知了唱着泛黄的歌谣,歌声/ 出自何处,风儿也不知道/

几把蒲扇倚靠着,把夏天摇到冬天/ 陈年旧事,从老人耳朵里缓缓流出/

此段清晰的勾勒出古朴的家乡一景,画面绵绵的意境,让人产生联想的画面美学效果。

又如一首《轻烟淡水的江南》,画面语感也很出色,诗中写到:

再次追寻遥远季节的歌声/ 长橹绿水,游向朦胧的江南/ 祁一片心灵的绿地/ 幻作白色飞鸽/

连同你那苍茫的笑容/

飘摇在——江南水乡的上方„„/

整篇诗中,画面清新、明丽、素雅,不时还流露出淡淡的江南芳香,就像让人步入世外桃源,心旷神怡,神采飞扬,有点像印象派的绘画艺术,使人身临其境。

另外,诗贵含蓄也很重要。它会有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别样的美,汉语自身的特点和东方素来的审美习惯注定了诗的品性是含蓄,不外露,不张扬,犹如一个颇有内涵和神韵的美人。需要一颗睿智的眼睛去发掘,去探索。

现代诗歌赏析方法

一、初读,了解诗的内容

1、了解题目背景

首先我让同学注意题目。诗歌的题目就像全文的窗口一样,透过题目能知道诗人所写的

内容物,题目是切入点。古诗的题目往往能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 象杨炯的《从军行》,题目交代了事件背景,杜甫的《春夜喜雨》既交待了时间节令,又表明了事情、情感,让我们未读诗句就已经明白了诗歌的情感主旨——喜悦。

其次看“注释”。试卷中的短短一二句注释,却是给你的暗示。有时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思想内容;有时介绍相关诗句,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暗示你本诗的写作风格。所以,我们一定要仔细研读注释!

2、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首先是不同方式反复诵读。在抑扬顿挫、富有感情的诵读中,诗的韵味、诗的意境、诗的情感被深刻地品味出。读之同时,还要求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是引发情感的桥梁,在想象中还原诗歌给我们描绘出的形象画面,在感悟中体味作者的诗情。然后我让学生用散文化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大意,通过对字词句的解释来初步感受作者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因为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当然要弄懂了语言才能欣赏到艺术。

二、细读,分析作者是如何写的,主要从表达技巧上鉴赏

1、寻找意象,体味意境。

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或说是指经作者运思而成寓意深刻的

客观物象)。诗人对意象的选取与描绘,正是作者主观感情的流露,因此,鉴赏诗歌时,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从而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意象对于意境的形成起

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想象是文学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其实,无论写诗也好,写其他的题材的文学作品也罢,都是离不开想象的。对于诗歌来讲,想象无疑是诗歌的特色之一,也是诗人写诗最重要的道具之一。谢冕老师说:“文学的欣赏活动,凭借语言这种无所不在的符号来进行,从符号再返回丰富的世界中来,这是一种再创造。诗歌的欣赏活动更是一种确切意义上的再创造。再创造的主要方式是想象活动。”实际上,就是通过想象去把握诗歌的意象,并且丰富地再现诗人创造的形象。

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就应该从这些问题入手:诗中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何含义?诗歌表达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想象,离不开诗歌语言环境。

《我爱这土地》写了鸟、土地、河流、风、黎明等意象。核心是鸟,借此表达作者对热爱受苦受难的祖国和人民主旨。从诗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从修饰语可以看出,大地遭受着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往和希冀„„这些结论的得出,无不是通过想象,依据诗歌本身的语境解读出来的。读者进入诗歌的意境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的。

2、分析写作手法,体味表达技巧。

诗歌贵形象思维,且讲究含蓄。当诗人描绘什么事物时,他的目的往往不在于说这事物怎样,而在于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写景则是借景抒情,咏物则是借物言志。而这些形象也好,情感也好,无不依赖于诗 歌语言的表述,如果我们能借助这一作诗技巧,抓住这些关键性的诗句,那么我们就能拨开迷雾,透过现象,把握全诗的主旨。感悟诗歌文字表达的技巧,了解借景抒情、象征、拟人等诗歌常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抒情小诗篇幅短小,内涵丰富,鉴赏时要从诗歌表达的特点出发。诗歌语言的精炼、含蓄,诗意的跳跃与哲理性,象征、比喻、铺排的运用,结构与用语的独特等,要靠我们不断地去进行赏读训练。

3.抓住关键词语,感悟形象所蕴含的深层意义。

诗歌往往借形象与形象的组合来传情表意。阅读时,先要辨别诗中所绘形象,再抓住关键词语,细细玩味,挖掘形象的内在意蕴。如《夜》一诗通过对静谧、美丽的夜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安适、宁静的心境。

本诗以海为喻,揭示日常所见与文化想象之间的反差和我们与世界真实联系的空缺。

诗的开篇就指出了全诗的中心话题:“见”和“想象”这两种与大海发生联系的方式,及两者间可能存在的冲突。“见”即亲历,是日常生活的直接体验;“想象”是虚构,是一种文化参与意义生成的方式,然后诗歌写到我们一般体验大海的方式,先想象,后亲见。从第九行开始,诗歌的叙述从两种与大海的联系方式转到主体与大海的关系,由于我们只能想或看大海,由于我们只是与大海建立了一种外部的和虚构的联系,所以我们终究无法像水手那样接近大海,因此我们也无法更多地说出大海。这样,主体与大海就构成这样两种关系,一种是见和想,它使大海成为一片审美的风景——“也许你还喜欢大海”;一种是进入大海,但结局是被淹死,事实上又形成了对大海的另一种想象,这种想象比见和想更恐怖,因为它是接触到真实就意味着死亡。所以,我们与大海之间事实上不存在任何真实的关系。

这首诗在口语式语言的运用上堪称经典,特别在语音上,它通过“你”、“见”、“想象”和“就是这样”的反复使用,造成快速的节奏和回环的旋律,表明口语词汇也能达到丰富的表达效果。从篇章上看,这首诗篇幅短小,结构简洁而意蕴丰富,它表明现代汉语也能像古代汉语那样,在简短的篇幅中容含丰富的内容。(转自《诗歌经典鉴赏》)

上一篇:学代会竞选演讲稿下一篇:消防防火应急预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