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科学记数法知识点

2024-04-18

初一科学记数法知识点(通用12篇)

篇1:初一科学记数法知识点

1、常见仪器:

试管:是少量试剂的反应容器。试管加热时,要用试管夹(长柄向内,短柄向外,手握长柄),试管内的液体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试管夹应夹在距离试管口1/3处。加热时试管要倾斜45度。,并先均匀预热,再在液体集中部位加热。热的试管不能骤冷,以免试管爆裂。

电流表:○A 测定电流的大小。 电压表:○V 测定电压的大小。

酒精灯:是常用的加热仪器,实验室的主要热源。使用时用它的外焰加热。

烧 杯:能用于较多试剂的反应容器,并能配制、稀释溶液等。

表面皿:可暂时盛放少量的固体和液体。

药匙:用来取用少量固体。

玻璃棒:主要用于搅拌、引流、转移固体药品。

①能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蒸发皿、燃烧匙②不能直接加热的仪器:烧杯、烧瓶

③不能加热的仪器:集气瓶、水槽、漏斗、量筒

④加热常用仪器:酒精灯、电炉、酒精喷灯

2、用手在瓶口轻轻煽动,使少量的气体飘入鼻孔。禁止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

3、实验室意外事故的处理:

①酒精灯失火:立即用湿布扑灭。②割伤:用双氧水清洗,再贴上止血贴。

③烫伤:用大量冷水冲洗受伤处

④吸入有毒气体:立即到室外呼吸新鲜空气,并请医生处理

⑤被化学试剂灼伤:首先用抹布拭去皮肤上的化学药品,接着用缓缓流水冲洗1分钟以上。

4、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

注意事项:使用滴管时,胶头在上,管口在下;滴管口不能伸入受滴容器,更不能接触容器。滴管用完后应立即冲洗,未经洗涤的滴管严禁吸取其他试剂。“悬挂式”

5、酒精灯的正确使用

①酒精灯的结构:灯帽、灯芯、灯芯管、灯身。

②酒精的量:灯座容积的1/4到2/3

③点燃:用火柴点燃,严禁用另一个已经燃着的酒精灯点火。

④火焰的结构: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加热时用酒精灯外焰加热。(外焰温度最高,焰心温度最低) ⑤熄灭:用灯帽盖灭,切不可用嘴吹。

篇2:初一科学记数法知识点

2、长度的测量:

国际单位:米;常用:千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69 1千米=1000米;1米=10分米=100厘米=1000毫米;1米=10微米=10纳米

3、刻度尺是常用的长度测量工具,正确使用该工具的方法是:一选二贴三垂直,估读单位莫忘记。

(1)了解刻度尺的构造。

观察:○1零刻度线 ○2最小刻度值:读出每一大格数值和单位,分析每一小格所表示的长度和单位,即为最小刻度值。 ○3量程:一次所能测量的最大范围。

(2)使用刻度尺时要做到:

*放正确:零刻度线对准被测物体的一端,刻度尺有刻度一端紧靠被测体。

*看正确:眼睛的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读正确:先读被测物体长度的准确值,即读到最小刻度值,再估读最小刻度的下一位,即估计值。数值后面注明所用的单位。

*记正确:记录的数值=准确值+估计值+单位 测量所能达到的准确程度是由刻度尺的最小刻度值决定的。

(3)长度的特殊测量法。

*积累取平均值法:利用测多求少的方法间接地测量。如:测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铁丝的直径等。 *滚轮法:当轮子沿着曲线从一端滚到另一端时,记下轮子滚动的圈数。长度=周长×圈数。如:测量操场的周长 。 *化曲为直法:测量一段较短曲线的长,可用一根没有弹性柔软棉线一端放在曲线的一端处,逐步沿着曲线放置,让它与曲线完全重合,在棉线上做出终点记号。用刻度尺量出两点间的距离,即为曲线的长度。如:测量地图上两点间的距离。

*组合法:用直尺和三角尺测量物体长度。(测硬币直径)

4、体积的测量: 3体积是指物体占有的空间大小。固体体积国际的单位是立方米(m)。液体体积常用的单位有升(L)和毫升(ml)。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3 3 63 931米=1000 分米=10厘米=10毫米

3 3 1升 = l分米=1000毫升 =1000厘米

(1) 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是建立在长度测量的基础上,可以直接测量,利用公式求得。

(2) 如果是测量液体体积,可用量筒或量杯直接测量。

(3) 不规则物体用排水法测体积。 在使用量筒(刻度均匀)和量杯(刻度不均匀)时应注意:

(1)放平稳:把量筒和量杯放在水平桌面上。 (2)观察量程和最小刻度值。

(3)读正确:读数时,视线要垂直于筒壁并与凹形液面中央最低处处相平。

俯视时,读数偏大;仰视时,读数偏小。

5、温度的测量

1、温度指物体的冷热程度,用温度计测量

2、实验室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利用水银、酒精等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

3、常用温度计的种类:体温计、水银温度计、酒精温度计、家用气温计。温度的常用单位是:℃,它的规定:标准大气压下,水沸腾时的温度定为100℃,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0℃,在0~100之间等分成100份,每一等份表示:1℃。 温度的国际制单位是:开尔文(K)。

4、温度计的使用:

(1)使用前应观察温度计的量程,不能用来测量超温度计量程温度。

(2)测量时,手握温度计上端,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若测液体的温度,应使玻璃泡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接触容器壁。

(3)读数时,应等到温度计中的液柱稳定后开始,一般不能离开被测物体读数,眼睛应平视,视线与温度计内液面相平。注意零下和零上温度的区别。

(4)记录时,数字和单位要写完整,零下的温度要标上负号。40C,读做四十摄氏度;-3℃,读作零下三摄氏度。

5、体温计

(1)用途:测量人体的体温

(2)构造特点:水银柱很细、玻璃泡与玻璃管之间有一段(很细)的弯部

(3)优点:反应灵敏、可以离开人体读数

(4)使用时应注意:一次用后,再次使用应先将水银甩回玻璃泡

(5)测量范围(量程):35℃~42℃。

篇3:初一数学难点知识教学初探

一、比较方法,转变认识

人的认识是在比较中不断提高的.学生刚升入中学时,习惯于用算术方法解应用题,不了解为什么要学代数方法,体会不到代数方法解应用题的优越性.因此,恰当的运用对比教学,促使学生在思想上进行转化,对加快理解和掌握代数方法很有帮助.

例1某加工车间有28人生产螺栓,18人生产螺母.由于工期紧,现另调20人来支援,要使生产螺栓人数是生产螺母人数的2倍,应调往生产螺栓、螺母处各多少人?

算术解法:生产螺栓原有28人,生产螺母原有18人,现调20人去支援,要使生产螺栓人数是生产螺母人数的2倍,应调往生产螺栓处人数(人),调往生产螺母处人数20-16=4(人).

代数解法:设应调往生产螺栓处x人,则应调往生产螺母处(20-x)人.

由题意得:28+x=2[18+(20-x)],解之得x=16,即应调往生产螺栓处16人,生产螺母处4人.

对比两种解法可以看出:算术解法是把未知量置于特殊地位,设法用已知量组成的混合算式表示出来(在条件较复杂时,列出这样的式子往往表较困难);代数解法是把未知量与已知量同等对待(使未知量在分析问题的过程中也能发挥作用),找出各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建立方程.因此,代数解法的“直截了当”比算术解法的“拐弯抹角”要方便得多.但是,在由算术解法向代数解法转化过程中,学生原来的思维定势不同程度的成为接受新思想的障碍,算术解法的思想会时隐时现.要充分发挥代数解法的优越性,必须有意识的不断安排一些对比性训练,使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到学习代数解法的必要性,从而自觉地运用.

二、抓住关键,升华思想

布列方程教学的关键是强化“审题”、“找相等关系”、“列方程”的训练.通过列方程的知识抓关键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认识问题的基本方法,掌握学习方程以及其他数学的着手点,升华数学思想,激发学生从寻找一般数学规律到探求客观世界规律的强烈欲望.

1. 养成遇题必审的习惯

人的思维与语言是紧密联系的,学生初解应用题往往审题简单化.不能全面、透彻地理解题目语言的含义,使思维陷入困境.因此,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分析题目中的已知量、未知量及其之间的关系,对关键性的术语,如意义相似的“数”与“数字,“增长了”与“增长到”,“几年后”与“第几年”等必须分清,相对性的“多”、“少”、“快”、“慢”、“和”、“差”、“倍”、“积”、“分”、“上升”、“降低”、“超过”、“提前”等必须领会其含义,落实到数学运算中.

2. 找出题目中相等关系

相等关系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类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如“甲比乙多5”,则有“甲=乙+5”,“甲是乙的5倍”,则有“甲=5乙”,等;另一类是相关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如“路程=速度×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等.前者一般由题目中一些关键词语表现出来,后者一般隐含在题目当中.因此,要引导学生寻找一切可以组成相等关系的因素,不断挖掘题目中的“不变量”列出等式.

3. 抓好等式向方程的转化

根据条件列出等式往往不只一个,因此,必须引导学生选择涉及量比较多的为基本等式,培养学生的递进分析能力,将相等关系具体化,使等式中只含一个或两个未知量,通过设未知数,列出方程或方程组.

例2.某天小明早上从家到学校上学,以80米/分速度出发,5分钟后,小明爸爸发现他忘了带语文书.于是,爸爸立即以180米/分速度追小明,问爸爸用多长时间追上小明?

题中相关量之间的关系:路程=速度×时间,相等关系:爸爸所走的路程=小明所走的路程,小明所走的路程=小明前5分钟所走的路程+爸爸追赶小明时小明所走的路程,爸爸所用时间=小明所用时间-5分钟.具体化:180×爸爸所用时间=80×5+80×爸爸所用时间.设爸爸x分钟追上小明,则180x=80×5+80x.

三、一题多解,提高能力

技能的形成主要来源于思维的发展.引导学生进行一题多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和独创性,既巩固了基础知识,又加深了对问题的理解,对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非常有益.如上面例2,题目中所求的未知量只有一个,即爸爸用的时间,而题目中隐含的未知量有小明的时间,小明被追赶时走的路程,爸爸走的路程.如果运用隐含的未知量辅助解题,则题目可以有多种解法.

解法2:设小明所用的时间为x分,

则180(x-5)=80x

解法3:设爸爸走的路程为x米

篇4:初一科学记数法知识点

(1)搞好小学与初一数学教学的衔接,使小学与初中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的数学知识和能力都街接自如,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

(2)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我们应深深地体会到,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一部分学生进入初中后成绩明显下降,跟不上教师的教学进度;

(3)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应大胆地走出一步,首先和初中教师的思维方法与理念达成一定层面的衔接。因此,作为数学教师应当把小学与初一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搞好新旧知识的架桥铺路工作,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才能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顺利过度,提高教学质量。下面我从小学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等三方面谈一谈小学知识与初一知识的衔接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1.进行“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过渡

从小学到初中,数的概念在“算术数”的基础上扩充到有理数,运算关系也由原来的四则運算引入了乘方、开方运算。因此,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要在算术数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负数的概念,二是在复习简易方程时,适当补充移项、去括号等相关知识,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2.进行“数”与“式”的过渡

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六年级接触到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识上由具体到抽象。如何使学生适应?在具体的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在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中,学生会感到一些困惑。不同的字母比如a、b、c认为表示的数一定不相同,因而还要对学生讲清字母可以表示某些东西,不同的字母或表达式可以表示相同的东西。可以把字母看成具体事物,也可以把字母看成未知数,可以把字母看成是可以取不同值的广义数等。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如:整数与整式,分数与分式、等式与方程等,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区别,在知识间架起衔接的桥梁,从而搞好知识间的过渡。

3.进行解答方法上的过渡

算术与方程都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这两种是不同的方法,算式表示一个计算过程,用算术方法解实际问题时,算式中只含已知数而不含未知数。而代数中设未知数或列方程时,首先需要用式子表示问题中有关的量,这些式子实际上也是算式,只是其中可能含有字母(未知数)。方程是根据问题中等量关系列出的等式,其中既含有己知数,又含有未知数,由于方程中可以用未知数与已知数一起表示相关的量,所以方程的应用更为方便,这正是用字母表示数带来的好处。在小学,解应用题采用算术解法,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而进入初中后,则用列方程来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各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但学生往往还是习惯运用算术法来解决问题。所以,在应用题教学中,要设计好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和“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如有这样一道题:“比一个数的5倍小7的数是8,求这个数。前者的特点是逆推求解,列出算式为(8+7)÷5,而后者则是顺向推导,受思维定势的影响,学生用代数法常感到不习惯。让学生对比两种解法的优越性,从而体验方程解法的优势,让学生明白有些问题用算术解法是不方便的,认识到方程是更方便、更有力的数学工具。使学生感受到列方程与实际问题的联系,体会到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数学模型,领会数学建模的思想和基本过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衔接

1.继续保持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刚从小学升上初一,小学里的许多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应该继续保持。如:上课坐姿端正,答题踊跃,声音响亮,积极举手发言等。

2.指导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初一学生基于小学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认为学数学就是做作业,多做练习,课本成了“习题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须逐步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复习和小结,适当选读课外读物,培养兴趣,开阔视野。

三、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讲得细,练得多,直观性强;到了初中,相对来说教师讲得精,练得少,抽象性也比较强。从实际情况看,小学生是机械记忆、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学生进入初一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识结构和认识规律出发,有效地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查缺补漏,搭好阶梯,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

初一《代数》第一章“代数初步知识”是以小学数学中的代数知识为基础的、从用字母表示数一直到简易方程,在小学高年级数学课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是对小学数学中的代数知识的比较系统的归纳与复习,但本章内容又是从初一代数学习的客观需要出发的,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发挥本章承上启下的作用,搞好新旧知识的衔接。

2.从具体到抽象,特殊到一般,因材施教,改进教法

学生进入初中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初一新生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如果刚一进入初中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一下子讲得过多、过快、过于抽象、过于概括,而仍要尽量地采用一些实物教具,让学生看得清楚,听得明白,逐步向图形的直观、语言的直观和文字的直观过渡,最后向抽象思维过渡。

篇5:初一科学记数法知识点

地震时的应急防护原则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策.。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地震时,门框会因变形而打不开,所以在防震期间,最好不要关门。夜间地震时,要争分夺秒向安全地方转移,不要因寻找物品和穿衣而耽误时间,如有可能,要立即拉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明火。照明最好用手电筒,不要用火柴、蜡烛等明火

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伤亡。在学校中,地震时要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开水间、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乱跑或跳楼。地震时,在街上行走时如何避震?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一旦遇难,要尽量改善自己所处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设法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危险物;搬开身边可移动的碎砖瓦等杂物,扩大活动空间。注意,搬不动时千万不要勉强,防止周围杂物进一步倒塌;设法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被埋压;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等,也不要使用明火;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后灰尘太大时,设法用湿衣物捂住口鼻;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如果你正在影剧院、体育馆等处遇到地震时,要沉着冷静,特别是 当场内断电时,不要乱喊乱叫,更不得乱挤乱拥,应就地蹲下或躲在排椅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皮包等物保护头部,等地震过后,听从工作人员指挥,有组织地撤离。

篇6:初一历史知识点

一、南方农业的发展

1、江南农业发展的表现:

(1)农作物品种的引进(占城稻)

(2)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产量的大幅提高(“苏湖熟、天下足”)

(3)茶叶、棉花等经济作物种植的推广(棉花:从两广、福建到长江流域)

2、江南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

(1)经济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气候变冷,南方相对适宜农作物的生长;南方自然条件保持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战乱较少,为经济发展提供较为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南方手工业的兴旺

1、丝织业水平的提高(蜀地丝织业“号为冠天下”)

2、棉织业的兴起(海南岛发展到东南沿海)

3、制瓷业的成就(哥窑的冰裂纹瓷器;瓷都:景德镇)

4、造船业的发展(宋朝的造船业成当时世界首位;广州、泉州造船业发达)

三、南方商业的繁荣

1、南方商业都市的发展(商业都市:开封、杭州)

杭州改为都城临安后,繁荣程度远远超过了北宋时的开封。

2、海外贸易的发展

(1)闻名世界的大商港:广州、泉州;

(2)中国商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2)市舶司的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

3、货币制度的变化(四川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七年级下册历史复习知识点

1.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隋朝隋炀帝时开通的大运河(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我国历的女皇帝:武则天。(其统治被称为“贞观遗风”.“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3.唐朝的全盛时期:唐玄宗统治前期的“开元盛世”。

4.唐代陶瓷最为的是:唐三彩。

5.用分科考试选拔官员的办法开始于:隋文帝时期。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隋炀帝时设“进士科”。

6.科举制中最早设立殿试、武举的是:武则天。

7.科举制中,诗赋最早成为进士的主要内容是在:唐玄宗时期。

8.科举制废除于:清朝末年(1905年)

9.研究7世纪中亚.印度半岛及我国新疆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玄奘写的《大唐西域记》。

10.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由隋朝李春设计主持修建造的赵州桥。

11.宋代最重要的粮仓:太湖流域(“苏湖熟,天下足”)。

12.北宋之后最的瓷都:北宋兴起的景德镇。

13.宋代的娱乐商业场所:“瓦子”。(或瓦舍)

1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

15.两宋、元朝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

16.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唐中后期。

17.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南宋时期。

18.我国省级行政区制度建立的标志:元朝为加强对全国的管辖,建立的“行省制度”。

19.台湾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的标志:元朝设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当时台湾叫“琉球”).澎湖列岛。

20.西藏成为我国正式行政区的标志:元朝设宣政院管理全国的佛教和西藏事务。

21.元朝的港口:泉州。

22.元朝时,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

23.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标志: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

24.明朝科举制变化的标志:采用“八股取士”(为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根本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25.古代世界航海的壮举:1405─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

26.明政府派戚继光到浙东沿海抗倭,他的队伍人称“戚家军”,在台州九战九捷。(泉州籍抗倭将领:俞大猷)。

27.清朝封建君主集权的进一步强化的标志:雍正帝设──军机处。

28.台湾历第一次被外国侵占:1624年,被荷兰侵占。

29.1662年,郑成功(泉州南安石井人)从荷兰人手中收复台湾,是我国历的民族英雄。

30.施琅(泉州人)率清军进入台湾。1684年,清政府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

31.中俄双方签订的第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尼布楚条约》。

32.我国现在现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明成祖修建的故宫。

33.明朝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理学著作:明朝医学家和药物学家李时珍的巨著──《本草纲目》(被称为“东方医药巨典”)。

初一历史复习方法浅谈

一、学会听课

用新的方式听老师复习阶段的辅导课。复习阶段听老师讲课,听什么?听思路,听提炼,听挖掘,听补充、听小结,听解题方法的指导。听课过程中,一有所得,当即记于课本天头地脚处,以供备忘,正如“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二、学会课后自己整理教材

在历史能力测试中,分成两个部分:一是闭卷的选择题;一是开卷的材料分析题。主要考察同学对历史史实的认知和迁移以及运用基本的历史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千变万化的能力测试题都离不开考察你对教材的认识。所以,要以不变应万变,抓住教材为本。在整理教材的过程中注意以下几方面:

(1)知识主干化。在知识结构的框架下,记住其中的主干知识,不要孤立的记忆它。所谓的主干知识,是指按课标要求掌握的重大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内容和影响(或作用)。表现在课文中,即是每一课子目的核心内容。这些内容不多,记住的目的是为了突出重点,并能由此而链接更多的知识点,提高对知识的积累量,进而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效力,以及准确性。这部分往往会在闭卷的选择题部分来考察。

(2)知识线索化。在对每一单元知识结构整理的基础上,联系比较上一单元和下一单元的知识,整理出本册书的知识线索,这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完成。在知识线索下,加强对知识因果关系的理解,有的事件是一因多果,有的是多因一果,有的是一因多果等等,注意全面、辨证、多角度地分析。并要注意这些历史对今天社会建设中的启示。这类知识一般在开卷部分以材料为载体多重设问来体现。有的同学往往认为历史考试中有很大部分是开卷的,所以没必要抓教材,殊不知,在考试中时间紧,如果对教材没整体认识和熟悉,根本没法在短短的时间内完成检测内容。因此,教材知识的线索化这个环节尤其重要。

篇7:初一英语知识点

1、名词

A)、名词的数

我们知道名词可以分为可数名词和不可数名词,而不可数名词它没有复数形式,但可数名词却有单数和复数之分,复数的构成如下:

一)在后面加s。如:fathers, books, Americans, Germans, apples, bananas

二)x, sh, ch, s, tch后加es。如:boxes, glasses, dresses, watches, wishes, faxes

三)1)以辅音字母加y结尾的变y为i再加es 如:baby-babies, family-families, duty-duties, comedy-comedies, documentary-documentaries, story-stories

2)以元音字母加y结尾的直接加s。如:day-days, boy-boys, toy-toys, key-keys, ways

四)以o结尾加s(外来词)。如:radios, photos, 但如是辅音加o的加es:如: tomatoes西红柿, potatoes马铃薯

五)以f或fe结尾的变f为v再加es(s)。如:knife-knives, wife-wives, half-halves, shelf-shelves, leaf-leaves, yourself-yourselves

六)单复数相同(不变的)有:fish, sheep, deer鹿子, Chinese, Japanese

七)一般只有复数,没有单数的有:people,pants, shorts, shoes, glasses, gloves, clothes, socks

篇8:初一科学记数法知识点

一、从小学知识的引入和深化

从小学刚进入初中, 学生对初中科学知识充满好奇, 小学的科学内容一般都是比较直观的, 但是初中的科学内容要深入, 所以学生就会发现在第一章的时候实验的内容很多, 而且很多都是小学学习过程中运用过的, 但在小学中没有深入和运用, 所以学生在做这些实验的时候总是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动手做实验不仅仅是动手, 更应该要用脑思考。例如在用刻度尺测物长度时, 因为在小学的数学教学中刻度尺用的比较多, 所以学生会用刻度尺, 并认为是很简单的实验。刻度尺的使用学生基本上都会, 我们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而加深实验的难度, 这个时候可以提一些问题, 如一个一元硬币的直径是怎么测的呢?刚听到这些问题, 有些学生可能会有点难度, 自己手上只有一把刻度尺, 如何能测呢?但通过小组的讨论合作, 学生自己设计实验, 并用自己设计的实验去验证这个方案是否可行, 从而用正确的方案完成实验。这时学生就会用举一反三的方式得出这一类的实验, 再问一下如何测出它的直径呢?可能有几组学生不知道怎么弄, 但可以提醒一下一个不够可以多个累加在一起, 这时实验就变的很简单了。在这些问题解决的基础上, 再追问一个如果给你们一个正方体, 你能测出它的体积吗?再给你们一块不规则的石块那是如何测出它的体积?很自然就会引用到量筒。

学生的动手实践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他们经常会受到阻碍, 因而教师应该发挥引领者的作用, 帮助学生扫除障碍, 使学生扬着思维的风帆不断前进。所以说实验是最好的老师, 在实验活动中发现的知识往往会深刻地存在于记忆之中, 这样就可以打开学生的思维能力, 不局限于只是实验这个环节, 而是通过实验使动手与动脑相结合。

二、从日常生活的知识的引入和深化

刚成为初中生, 带着好奇、好动、好胜, 遇到新鲜事物都想动手试一下。科学的知识很多都是跟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的, 所以在科学课堂教学中, 应该主动激发学生关注身边的一些事情或现象, 使他们对学习科学感到兴趣, 并积极引导学生动一动, 做一做, 使内心产生更加强烈的动手和动脑的愿望, 让自己主动、积极地去完成。

例如, 在讲到测量水的温度、温度计的使用, 有学生说:“我家的电话机上有一支温度计, 测到的温度是室内的温度。”这时我们就可以把枯燥的知识融入到解决生活问题过程, 使学生更加有兴趣学习科学这门功课。对普通温度计可能有些学生感到陌生, 但是在讲到体温计, 没几个学生不认识的, 并且都能对体温计的使用讲得很详细。这只是学生会用而已, 但对原理并不太懂, 所以我们可以着重介绍, 使学生明白。对学生使用体温计的时候, 我们可以加深一下, 有这样的问题:“为什么每次用之前要甩一甩?假如前面使用的同学是发烧了, 而你在用的时候没甩会出现什么情况?”然后让学生去思考, 在思考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动手试一试, 这个效果比教师在课堂上讲很多遍更显著。所以在用普通温度计的时候, 可以设计如下:有两个温度计, 不知是哪个坏了, 你能用多少种不同的实验方法判断出来?通过小组合作, 有什么好方法, 教师要及时的肯定, 这样学生会有促进的动力, 对这门功课会更加重视。还有在讲到天平使用的时候, 学生会联想到菜场中的称, 所以很多学生一拿到天平, 就会用手直接去拿砝码和移动游码, 而不知道要用镊子去夹, 在称食盐的时候就会把它直接放到左盘中, 而不放一张纸上称。如果把物体与砝码放错了位置, 结果是如何?绝大多数学生会觉得有难度, 先让学生合作思考讨论, 用数学的方式去推导一下, 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得出, 很多学生都不能理解, 这个时候拿出天平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这个实验就会加深学生求知的欲望。让学生觉得自己学到的东西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并能创造和改善自己未来的生活, 使学生把课堂内的学习与社会、家庭建立一种有机的、必然的联系, 这就是着眼于学生未来生活的教学理念。

有时要说明一个道理的实验很多, 不一定要用很复杂的实验, 这就要注意直观性, 知足使学生易于观察, 一目了然, 做起来困难小, 效果好, 简单的实验同样可以达到复杂实验的效果。而科学往往跟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 有些实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在使用, 只不过是不太了解, 所以我们要把生活中的实验内容和科学教材中相结合, 这样科学源于生活就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学生学科学也不会感到很无聊, 更加对科学这门功课上心。

三、对新学知识的引入和深化

在学习一个新的知识点时, 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设计问题的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兴趣, 产生积极发现问题, 积极探究的欲望, 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 从而诱发学生动手探究的意识。老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激发学生想动手实践的欲望。所以对知识的创新是以知识的积累为根基的, 知识的创新往往都是根据原有的知识理念所延伸出来的, 要是没有了知识理念的积蓄, 知识的创新便无从谈起了!

例如, 在讲显微镜的使用时, 学生初次接触显微镜, 喜欢的是它的“动”, 而不是想知道它的结构, 他们更好奇怎么用, 能看到什么。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 实验中也只顾“热闹”, 看不到“门道”, 所以先让学生记住显微镜的结构名称和位置, 然后演示这些结构的调节和使用方法, 最后让学生自己对这些结构的调节和使用方法进行操作练习, 学生就会在很短的时间内掌握。这时就要强调多做多练, 适当加强实验密度, 最大限度满足学生动手的愿望。而学生单一的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是不够的, 还要会制作临时装片,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种问题, 这时我们要及时提醒, 在观察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让他们自己分析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让学生试着找出这些问题的根源。最后关键的就是教师要点评总结。从显微镜下我们是看到了细胞结构, 这个结构是很小的, 但我们通过显微镜可以看到一些只有一个细胞结构的生物, 这样我们的观察范围就会扩大, 也加深了学生对微小的事物的认识。所以对新知识的积累很重要, 可以为后面的知识内容作基石。

只要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实验的时间、空间以及体验的机会, 根据学生实验实际情况和教学实际活动, 满足学生探究的需要。让新的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 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芽, 通过学生的操作, 你会发现学生其实也是一个创造者。

总之, 科学实际上都来源于生活, 又回归于生活, 并服务于生活, 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身边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 广泛结合教育资源, 引导学生从身边的问题入手, 走向大自然, 走进生活, 开展小实验、小制作, 养成积极主动参与探究科学的行为习惯, 使学生都能动手操作, 让学生自己去寻找问题的正确答案。在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从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摘要:初中科学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它是以实验为基础、实践性与理论性结合很强的科目。实验探究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开发学生的思维潜力, 以及提高学生善于合作的科学作风, 并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启蒙教育, 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综合素质, 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综合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初中科学教学必须重视实验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把学生推到主体地位, 调动其积极性, 不断激励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实验、归纳、模拟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 发展他们的动手意识, 就显得尤为重要。

篇9:初一科学记数法知识点

【关键词】初一年级;社会学科;学习资源;能力培养

在教育发达的美国,有一门体现了现代课程活动与创造特色的新型学科《社会学科》。借鉴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我国也在初中阶段适时推出了一门能够体现现代课程教育特色的社会学科《历史与社会》,这门新课程包含了多个领域的内容,对人文、社会、思想品德、历史与地理都有所涉及,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一、《历史与社会》和《历史》两个学科之间的不同

《历史与社会》的本质是文综学科,涉及到地理、历史与政治的多科结合。学生通过初一地理,初二古代史、近代史,初三现代历史、政治三个阶段的学习,来掌握社会的发展进程。而《历史》仅仅是一个单门学科,教学内容只涉及到历史的史实,不含有政治、地理等其他社会因素。学习社会学科,要区别开两门学科之间的差别,在避免混淆的情况下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二、激发学生学习社会学科的内在动力,借助情感调动学习兴趣

(一)激发内在动力

社会学科的学习与许多学科一样,学习的主要障碍不在于知识的理解难度,而在于学生缺乏足够的学习动力,为了改变学生学习的懈怠状态,要以“内因”为出发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首先,要引导学生树立自身为主体的学习意识,令学生意识到自身主动性在学习中起到的重要作用,学生通过鼓励自己、调节自己来激发知识求知欲与学习兴趣。其次,学生可以借助教师提供的情境来主动思考,通过教师的引导性提问与创造性意境发挥自身丰富的想象力,激发自身的思维活跃性。最后,学生要重视教师使用的探索性教学手段,教师组织学生参与讨论与提问,学生积极参与的同时不忘思索,加强知识的掌握深度。

以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节《从地球仪上看世界》为例,地理知识本身是极为枯燥的,地理学科虽然是文科学科之一,其内容却偏向理科,比较单调乏味。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手段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通过播放纪录片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如我们中国的经纬度是多少?中国在地球仪上的哪里?中国的面积有多大?中国的地形和气候是什么样的?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观察,可以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二)激发情感动力

情感因素可以推动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行为可以依靠教师使用情感手段来调节。《历史与社会》究其本质是人文学科,丰富的情感策略可以带动课堂气氛,学生的情绪受到感染,教学内容的传递目的也就达到了。以七年级第五单元的“中华各族人民的家园”为例,课堂上教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与其他少数民族的特色歌曲,学生倾听教师讲述的各个民族的传说故事,在情感上加深与各民族之间的感情,达到爱国感情的共鸣。

三、改变传统对结论的过分注重,并重知识与能力的体验过程

传统的学习目标片面注重知识的获得结果,而忽视了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社会学科的学习,必须要重视知识和技能,过程与结论的双重满足。以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一方水土一方人”为例,在向学生传递我国南北东西各个地区的情况时,可以从整体角度统一教学,通过小组形式安排学生进行详细探讨,使得学生既获得了足够的知识理论,多种社会能力也得到培养。

学生观看教师展示的东西南北各个地区的不同优美风光,注意力被大大吸引后,教师组织学生参与小组讨论,学生按不同分组选择不同的旅游区域设计个性化的旅游路线和旅游方案。制定好旅游方案后,由教师提供课堂进行演示,学生演示的手段不受限制,游记、日志、信件、影像图片、新闻报纸,各种形式均可。展示完成后,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自然条件与人文特征的巨大差距。

同时也可以采用洽谈会形式,以西线旅游为例,可以设定学生在西部旅游线路中遇到西部开发项目,学生通过模拟形式探讨如何进行人才招聘与贸易的投资,积极思考提出众多的“金点子”。

四、多加利用课外资源

校本学习资源的使用固然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社会学科的效果,校外的社会学习资源若被善加利用也可以提高学生社会学科的学习成绩。对比校本学习资源的单调枯燥,课外资源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吸引力,如学校所处城市的烈士陵园、名人故居、名胜古迹,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参观游览,在取得更加丰富、更有价值的学习素材的同时,学生也培养了自身的研究能力,在实践过程中解决了教师制定的课题。

信息课外资源与社会课外资源同样具有丰富的形式与数量,信息平台的建立使得社会学科题材的信息资源比以前更加容易获得。以《百家讲坛》为例,学生日常在家中就可以观看,在学校也可以以小组形式参与讨论。同时,学校建立电子图书室,学生可以自行查阅社会学科资料。

现代学科趋向综合发展方向,社会学科也可以借助他科的资源进行学习。学生可以自己动手制作浑天仪、土电话等模型,培养自身的创造意识,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

五、结语

初中阶段的社会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涉及到史、地、政三个学科领域,学生若要提高学习成绩,需要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既要从自身出发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也要依靠教师的适当引导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科学的学习方法离不开教师的科学教学,学科学习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教师要从多个角度、采用多种手段辅助学生掌握学科的学习方式。

【参考文献】

[1]王克安.初一社会学科学习方法的指导研究[J].考试周刊,2008(34)

[2]童建伟.浅谈如何培养初中生学习历史与社会的兴趣[J].成才之路,2011(09)

[3]董自珍.对《历史与社会》学习方式的思考与探索[J].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08(05)

篇10:初一数学知识点

锐角:大于0°,小于90°的角叫做锐角。

直角:等于90°的角叫做直角。

钝角:大于90°而小于180°的角叫做钝角。

平角:等于180°的角叫做平角。

优角:大于180°小于360°叫优角。

劣角:大于0°小于180°叫做劣角,锐角、直角、钝角都是劣角。

周角:等于360°的角叫做周角。

负角:按照顺时针方向旋转而成的角叫做负角。

正角:逆时针旋转的角为正角。

0角:等于零度的角。

余角和补角:两角之和为90°则两角互为余角,两角之和为180°则两角互为补角。等角的余角相等,等角的补角相等。

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后所得的只有一个公共顶点且两个角的两边互为反向延长线,这样的两个角叫做互为对顶角。两条直线相交,构成两对对顶角。互为对顶角的两个角相等。

初一数学必考知识点:一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

一般步骤:

第一步:去分母,在方程两边同乘以所有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注意:分子要加括号,不要漏乘不含有分母的项;

第二步:去括号,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注意:不要漏乘括号内各项,若括号前面是“ - ”,去括号后括号内各项都要变号;

第三步:移项,把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一边,其他项移到另一边.注意:移项要变号,不移的项不变号,移项时不要漏项;

第四步: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为 ax=b(a≠0)的形式.注意:系数相加,字母部分不变;

篇11:初一数学知识点

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是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5.1 相交线

对顶角(vertical angles)相等。

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perpendicular)。

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段最短(简单说成:垂线段最短)。

5.2平行线

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parallel)。

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直线平行的条件: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两直线平行。

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两直线平行。

5.3平行线的性质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判断一件事情的语句,叫做命题(proposition)。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6.1平面直角坐标系

篇12:初一物理知识点

初中物理公式

物理量计算公式备注

速度υ= S / t1m / s = 3.6 Km / h

声速υ= 340m / s

光速C = 3×108 m /s

密度ρ= m / V1 g / c m3 = 103 Kg / m3

合力F = F1-F2

F = F1 + F2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反

F1、F2在同一直线线上且方向相同

压强p = F / S

p =ρg hp = F / S适用于固、液、气

p =ρg h适用于竖直固体柱

p =ρg h可直接计算液体压强

1标准大气压 = 76 cmHg柱 = 1.01×105 Pa = 10.3 m水柱

浮力① F浮 = G – F

②漂浮、悬浮:F浮 = G

③ F浮 = G排 =ρ液g V排

④据浮沉条件判浮力大小(1)判断物体是否受浮力

(2)根据物体浮沉条件判断物体处

于什么状态

(3)找出合适的公式计算浮力

物体浮沉条件(前提:物体浸没在液体中且只受浮力和重力):

①F浮>G(ρ液>ρ物)上浮至漂浮 ②F浮 =G(ρ液 =ρ物)悬浮

③F浮 < G(ρ液 < ρ物)下沉

杠杆平衡条件F1 L1 = F2 L 2杠杆平衡条件也叫杠杆原理

滑轮组F = G / n

F =(G动 + G物)/ n

SF = n SG理想滑轮组

忽略轮轴间的摩擦

n:作用在动滑轮上绳子股数

功W = F S = P t1J = 1N•m = 1W•s

功率P = W / t = Fυ1KW = 103 W,1MW = 103KW

有用功W有用 = G h(竖直提升)= F S(水平移动)= W总 – W额 =ηW总额外功W额 = W总 – W有 = G动 h(忽略轮轴间摩擦)= f L(斜面)总功W总= W有用+ W额 = F S = W有用 / η

机械效率η= W有用 / W总

η=G /(n F)

= G物 /(G物 + G动)定义式

适用于动滑轮、滑轮组

中考物理所有的公式

特点或原理串联电路并联电路

时间:tt=t1=t2t=t1=t2

电流:II = I 1= I 2I = I 1+ I 2

电压:UU = U 1+ U 2U = U 1= U 2

电荷量:Q电Q电= Q电1= Q电2Q电= Q电1+ Q电2

电阻:RR = R 1= R 21/R=1/R1+1/R2 [R=R1R2/(R1+R2)]

电功:WW = W 1+ W 2W = W 1+ W 2

电功率:PP = P 1+ P 2P = P 1+ P 2

电热:Q热Q热= Q热1+ Q热 2Q热= Q热1+ Q热 2

物理量(单位)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速度V(m/S)v= S:路程/t:时间

重力G

(N)G=mg m:质量

g:9.8N/kg或者10N/kg

密度ρ

(kg/m3)ρ=

m:质量

V:体积

合力F合(N)方向相同:F合=F1+F2

方向相反:F合=F1—F2 方向相反时,F1>F2

浮力F浮

(N)F浮=G物—G视 G视:物体在液体的重力

浮力F浮

(N)F浮=G物 此公式只适用

物体漂浮或悬浮

浮力F浮

(N)F浮=G排=m排g=ρ液gV排 G排:排开液体的重力

m排:排开液体的质量

ρ液:液体的密度

V排:排开液体的体积

(即浸入液体中的体积)

杠杆的平衡条件 F1L1= F2L2 F1:动力L1:动力臂

F2:阻力L2:阻力臂

定滑轮 F=G物

S=h F:绳子自由端受到的拉力

G物:物体的重力

S:绳子自由端移动的距离

h:物体升高的距离

动滑轮 F=(G物+G轮)

S=2 h G物:物体的重力

G轮:动滑轮的重力

滑轮组 F=(G物+G轮)

S=n h n:通过动滑轮绳子的段数

机械功W

(J)W=Fs F:力

s: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有用功W有

总功W总 W有=G物h

W总=Fs 适用滑轮组竖直放置时

机械效率 η= ×100%

功率P

(w)P=

W:功

t:时间

压强p

(Pa)P=

F:压力

S:受力面积

液体压强p

(Pa)P=ρgh ρ:液体的密度

h:深度(从液面到所求点的竖直距离)

热量Q

(J)Q=cm△t c:物质的比热容m:质量

△t:温度的变化值

燃料燃烧放出的热量Q(J)Q=mq m:质量

q:热值

常用的物理公式与重要知识点

一.物理公式

单位)公式 备注 公式的变形

串联电路

电流I(A)I=I1=I2=…… 电流处处相等

串联电路

电压U(V)U=U1+U2+…… 串联电路起

分压作用

串联电路

电阻R(Ω)R=R1+R2+……

并联电路

电流I(A)I=I1+I2+…… 干路电流等于各

支路电流之和(分流)

并联电路

电压U(V)U=U1=U2=……

并联电路

电阻R(Ω)= + +……

欧姆定律 I=

电路中的电流与电压

成正比,与电阻成反比

电流定义式 I=

Q:电荷量(库仑)

t:时间(S)

电功W

(J)W=UIt=Pt U:电压I:电流

t:时间P:电功率

电功率 P=UI=I2R=U2/R U:电压I:电流

R:电阻

电磁波波速与波

长、频率的关系 C=λν C:波速(电磁波的波速是不变的,等于3×108m/s)

λ:波长ν:频率

二.知识点

1. 需要记住的几个数值:

a.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40m/sb光在真空或空气中的传播速度:3×108m/s c.水的密度:1.0×103kg/m3d.水的比热容:4.2×103J/(kg•℃)

e.一节干电池的电压:1.5Vf.家庭电路的电压:220V

g.安全电压:不高于36V

2. 密度、比热容、热值它们是物质的特性,同一种物质这三个物理量的值一般不改变。例如:一杯水和一桶水,它们的的密度相同,比热容也是相同,3.平面镜成的等大的虚像,像与物体 关于平面镜对称。

3.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而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4. 超声:频率高于2000的声音,例:蝙蝠,超声雷达;

5. 次声:火山爆发,地震,风爆,海啸等能产生次声,核爆炸,导弹发射等也能产生次声。

6.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影子、小孔成像,日食,月食都是光沿直线传播形成的。

7. 光发生折射时,在空气中的角总是稍大些。看水中的物,看到的是变浅的虚像。

8. 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9. 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物体在2倍焦距之外成缩小、倒立的实像。在2倍焦距与1倍焦距之间,成倒立、放大的实像。在1倍 焦距之内,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0.滑动摩擦大小与压力和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

11.压强是比较压力作用效果的物理量,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有关。

12.输送电压时,要采用高压输送电。原因是:可以减少电能在输送线路上的损失。

13.电动机的原理: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14.发电机的原理:电磁感应现象。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话筒,变压器是利用电磁感应原理。

15.光纤是传输光的介质。

上一篇:四年级《童年》读后感300字下一篇:七年级上学期历史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