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现代青春的散文

2024-05-09

近现代青春的散文(共6篇)

篇1:近现代青春的散文

记得三毛曾经说过“我来不及认真地年轻,待明白过来时,只能选择认真地老去”。

其实我又何尝不是觉得,时间匆匆,不觉间自己都快“奔四”。

论年龄,严格意义上来说自己已经不算年轻了。

青春渐渐离我远去了。

也许是性格的原因,天生喜爱臭美,卖萌和扮嫩。

亦或是工作的原因,天天和一群花季美少女打交道,经常忘记自己的年龄。

再或者是个子小,圆脸的原因,在形象上有欺骗年龄之嫌。

总之目前看上去还尚且年轻。

不过静下心来想一想,自己真的不算年轻了。

近两三年来白头发悄悄增多,每次照镜子都有一点“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的小忧伤。

摸摸自己的脸,也不再是那张吹弹可破的脸了。

以至于,出门不化点妆,没有自信出门。

自拍不美颜一下不好意思出镜。

经常有老朋友会说你越来越漂亮了,我会笑着回答,我的花期比较晚,现在才绽放。

就犹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其实真正地原因是在我很年轻的时候我没有机会绽放,等到现在可以美丽绽放的时候,已经只剩下青春的小尾巴了。

回想在我一二十岁本应该很年轻的时候,却只有两件事情占据了我的全部生活,那就是读书和考试。

一个没有伞保护,又完全没有学霸资质和天赋的女孩,经常只能用笨鸟先飞来安慰和鼓励自己。

以至于到现在,都还会对考试做恶梦,而紧张焦虑不安。

在活泼好动的外表下,却又潜藏着很多不安分思考和想法……我那时候很羡慕那些长得漂亮,又会打扮的女孩。

可是每每翻开那时候的相片,却都透着不自信。

《我奋斗了十八年才和你一起喝咖啡》是我印象最深的《读者》的一片文章。

我为了让自己更有能力美丽和青春,奋斗了近三十年。

年轻的时候无暇他顾,义无反顾的前行。

现在回想起来,青春都没有任性过,都没有轰轰烈烈过。

待明白过来,已经是终将逝去的青春了。

也许得到了想追求的东西,也失去青春里面很多美好的东西。

在三十几岁的时候成了两个孩子的妈妈,一切软件设施提高了,可硬件水平却下降了。

大家都懂得,突然觉得再不疯狂,都有负青春。

从十几岁一直到三十几岁就这样一眨眼过去了。

连自己都经常怀疑我确实有这么大年龄了吗?我不一直还是那个热情活泼的小女孩吗?

怎么可能就快奔四了?三十大几四十岁,曾经在我的眼里就是青春全无的中年阿姨。

但是年龄这东西有由不得你不承认,体会年龄感最重要的一个途径是你周围人的`年纪,这就是参照物。

就好比你坐车,尽管你并不觉得你在运动,但是窗外的风景一直在向后退,你就知道你在动了。

看看父母都老了,再也不能像小时候那样处处庇护你了,而是很多事情都需要照顾他们,去为他们拿主意。

看看你的辈分从姐姐到阿姨,甚至是奶奶辈分了(我这个年纪在农村里面有生的早的,已经做外婆了) 。

你就知道你真的不再年轻了。

但我以为青春不应该仅仅是一种生理状态,更应该是一种心理状态。

如果你的心理状态年轻,哪怕你是八十岁九十岁,都可以很年轻。

我一直很欣赏国外那些女人,自信优雅。

即便是耄耋之年都有精神和精力让自己活的很年轻。

反观在中国似乎一个女人一结婚生子,青春就戛然而止。

我一直很反对什么样的年纪,就应该有固定的什么年纪的行为模式。

难道,我一个人妻人母就不能够有一点少女情怀,不能够有一点青春气息。

不可以有些许的天真和浪漫?每每这时候,我家先生就会批评我说“你看你都三四十岁的人了,还那么不成熟”。

好吧我承认我心智不成熟,但是我希望我的外表永远不要成熟。

这么多年他可能也习惯了,所以经常说他有三个女儿。

不过我很享受,在他面前长不大的感觉。

青春渐渐离我远去,哪怕有一天头发全白,皱纹爬满你的脸庞。

没有关系,是否年轻是不可以抗衡的自然规律,但你完全可以左右你的心,让自己活的很年轻。

致自己终将逝去的青春,但愿青春之心永驻。

篇2:近现代青春的散文

那一簇簇含苞微开的花,清风拂过林间,醉人的飘香令人微醺,沁入流年似水的年华,在时光中点滴生香。

那一程山幽木秀的景色,浅阳穿过叶间的缝隙洒开斑驳的亮光,丛林间静谧绽放的朵朵鲜花都蕴染成流年微暖的记忆。

一枚枚希冀丛生,在心上静静氤氲,馨香成了生命里永不凋零的美,在青春的书卷里兀自芬芳旖旎。

时光流转,蓦然回望。

记忆是会随时间而不断消散,美好的风景会淹没在漫漫红尘里,那些时光里难忘的人,青春里走散的过客,在旅途中注定是一场离宴。

那像变换的季节,像青春的年华一样,在静静穿梭在漫长的生命旅途之中,都留在时光的隧道里。

馨香一瓣,彩华飘香已成过往,花开花落,掬水留香铭记曾经,这也许就是就是一种青春的特性。

青春是人生最美好的时光,犹如一日之晨、四季之春,犹如朝阳喷薄欲出,如花朵含苞待放,如骏马奔驰在草原,如雄鹰展翅在蓝天,也如猛虎呼啸在山林。

在青春里,你会遇见美妙的风景。

过往离别留下的忧伤,在岁月冲刷里,仿若隔世,那些曾经的欢颜,在记忆里定格成永恒的绚丽烟火。

生命的旅途中,过客匆匆,一些人从咫尺温暖到挥手告别,也有一些人从远方来与你相遇,在时光的流年里,

刻下一程又一程的风景,陪你风雨一路前行,但最后他们都会消失在人海云烟之中而静默无息。

一生漫长,唯有自己坚韧才能抵达终点。

在漫长的生命旅程中总有一些景色令人迷恋往返,总有一些回忆挥之不去,当岁月的尘烟卷走了浮华,沉淀了悲喜,那些曾经的美好与伤痛都发酵成一坛陈酿弥香好酒,微醺了记忆。

那青春的沿途,那窗外四季风雨,那绵延的青山绿水,江岸流转的月光,清浅地照进阁楼女子的镜台,这些美好穿尘而过,也在心灵深处留下一缕阳光般的温暖。

人生如烟,如云,如风。

转瞬即逝。

“只有倒退的人与车,没有倒退的时间和路”,在这场长途里,我们都是那时光的过客,抓不住流于指缝的时间。

把握此刻盛夏花开的季节,从容地邂逅每一缕光阴,趁这个美好的清晨,选一条满是鲜花的山路,去攀登一座高山。

走过崎岖的小道,路途的砂石和野草也许会让你感到不适,但当你坚持前行,熬过疲倦和昏暗,

额前汗水流落,此刻,东方的红日从山隅缓缓升起,你登上了山顶,迎接你的是晨曦第一缕阳光,立足山巅,放眼望去的无垠是那远方的风景。

高晓松说:“生活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没有遥不可及的梦,即使沧桑年华,经历时光的洗礼,那扎根山巅的樱树也会有人去见证粉红绽放的绚丽。

在年轻的时候,不做那插花瓶里装饰的玫瑰,做那山巅上挺拔葱郁的树,生命不该被固化,而是对远方的追求,无论繁华与否,只为一树花开的馨香,爱着便是幸福。

时至至今未曾淡去,一切铭记让美好在时光中游荡,把那场流年里遇到的风雨看得风轻云淡,将一切交给时光的珍藏。

一程山水,一树花开,一份幸运。

青春是一树花开,静默地开在流年,开在盛夏的晨曦。

待此刻,轻轻地收起花开的美好,记下花期绚丽时飘源逸的靓姿,放慢你的步调,轻理纷绕的繁絮,细细回味那段花苞微开的飘香。

看遍花开花落,或许才能懂得人生的跌宕起伏,这也都是时光的痕迹、岁月见证。

一树鲜花怒放在盛夏,让淡淡的花香在心底里留下无限的暖。

让花开之美,在眸里无处不在,让花开之香,在心中无垠漫延……

时光不老,青春尚好,等一缕浅阳,照亮心灵的澄澈。

篇3:近现代青春的散文

日本作家宫本辉在《青が散る》后记中写道, “我只是单纯地想把烙印在心中阳光般的青春, 寄托于某个故事中得以保存”。由此可分析出《青が散る》是作家将自己的青春的光影点滴寄于主人公椎名燎平及其周围年轻人的故事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为“私小说”的《青が散る》描写的是刚步入大学无梦想无目标的燎平在大学邂逅爱情, 接触网球的过程中, 经历青春的迷惘和痛楚, 挥洒热血青春的汗水和泪水而获得成长的故事。在描绘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青春的热情和恋情的同时, 更强调主人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希望。作家通过作品想要传达直面死亡逆境时要永葆生命的希望。

中国作家辛夷坞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写道, “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 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 当你怀揣着它时, 它一文不值, 只有将它耗尽后, 再回过头看, 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青春存在的意义”。作家从主人公郑微的视角描写了为追寻初恋对象而步入大学的郑微, 在大学邂逅新的爱情, 在为爱情付出代价的过程中收获成长的故事。作品描绘了主人公和其他人物在如诗如画的青春中对生死的沉重、现实的残酷的思考和感悟。作家通过作品想要传达青春在经历残酷现实考验的过程中, 为了生存不得不有所放弃的无奈。

二、主人公设定

两部作品均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经过研究分析, 由于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命运结局有一定的相似性, 所以在形象性格方面有一定的可比性。

1. 椎名燎平———郑微

这两个人物作为两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主人公, 在结局方面, 均经历了爱情的痛苦欢愉之后, 没有和所爱的人走到最后。在命运方面, 均学会了接受爱情和现实残酷的考验, 形成了强大的内心, 没有为爱情而放弃自我、放弃生活的希望。

燎平刚入大学报到时, 与夏子一见钟情并连续4年单恋夏子。渴望与美丽奔放的夏子发展恋情, 却纠结于自己不具备接近和俘获夏子芳心的能力与魅力, 因担心夏子不回应自己的爱而放弃主动追求。因此为了摆脱没能获得夏子芳心的空虚和失落而埋头于网球, 最终放弃对夏子的追求, 黯然离去。可以说从根本上困扰他的是为何而生、为何而活的疑问和不安。燎平不断思考佩尔对自己说过的话:“对于人来说, 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为何而生, 为何而活”是人们终其一生也无法得知的命题, 但燎平在面对好友安斋的自杀, 氏家的破产, 祐子的远嫁美国, 夏子的离开的过程中, 逐渐明白, 没有谁能陪伴谁到永远, 人和人的相遇从一开始就注定只能相伴一段, 最后终究会分开, 不管是爱情、事业、学业, 都有需要妥协的时候, 重要的是纵使在人生中遭遇挫折, 也要不顾一切向前冲, 活出上天赐予的仅有一次的生命。与此相对, 十八岁, 郑微对阮阮说:“我是谁, 我是天下无敌的玉面小飞龙, 有什么我得不到。”二十二岁, 郑微站在山顶上喊:“美国, 把我的男人还给我!”二十六岁, 微醺, 郑微对陈孝正说:“我不可能一次又一次地相信你, 不可能。”这一变化恰恰证明了郑微在这一段感情中的成长。郑微凭着直觉, 倾尽所能地去靠近所爱的陈孝正, 尽管陈孝正起初冰冷相待, 但她仍旧不放弃遵从内心的声音, 爱其所爱。正是任性固执, 热情如火的性格让郑微勇敢追爱。在经历了感情的阵痛和现实的残酷后, 毅然决然决定放手, 并没有为爱情而放弃自我。作家辛夷坞借郑微之口也曾说过:“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 其实爱情死不了人, 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 然后我们欲哭无泪, 我们辗转反侧, 我们久病成医, 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 我也不是沙, 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大学时, 郑微对陈孝正的爱是年少不计代价的爱, 正是这年少不计代价的爱让郑微的青春变得有意义。人生中爱情不过是点缀, 爱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所以爱情死不了人。这一点对燎平和郑微来说, 是共通的爱恨与生死的辩证关系。

虽然两者均在青春中收获了成长, 但是程度有所不同。燎平是在受到周围人物的或生或死的结局影响和启迪下, 逐渐悟出“相比爱情, 生命更重要”, 最终没有走向自杀的不归路。而与此相对, 郑微的成长更多地是依靠自身积极地摸索, 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之下, 一边受伤一边成长, 所以最后收获的是人性的坚强和青春的无悔。对许开阳开诚布公地拒绝, 对陈孝正全心全意地追求。郑微坦荡宣告自己的爱恨, 鲜明表达自己的选择和意愿。尽管在与陈交往时被女同学说成倒追男生没出息丢面子, 尽管在与陈分手后受到他人的嘲弄和同情, 仍不在意流言蜚语, 坚持追求理想的爱情, 对爱情永葆率直真诚、不顾一切的态度。面对爱情中的得与失, 燎平始终不敢主动追求爱情, 是因为对自身的不信任和对得失的太过在乎。郑微敢于爱其所爱并为之付出努力, 愿赌服输, 是因为宁愿为爱流泪, 也不愿违背内心。具有给对方十分的爱只为对方还回的一分的爱的决绝。世事岂能两全, 我们的一生中, 得到的同时也总在失去, 幸与不幸的区别只在于得失之间的孰轻孰重。郑微和燎平都是幸运和不幸的结合体。郑微的幸运在于他曾经遇见两个深爱的男人, 这两个人又都爱着她;但她的不幸在于这两个男人或逃避或出于家庭的担当选择离她而去。郑微对陈孝正的爱情是不计得失的全心全意的爱, 所以纵然无法让青春不朽, 也可让青春无悔。而燎平的幸运在于刚入大学便邂逅了爱情;他的不幸在于在权衡得失中丧失了对爱情主动追求的积极性。正如毕夏普在《一门艺术》中写道, “掌握失去这门艺术并不难, 很多东西似乎本来就是会失去的, 失去了便不是灾难。”燎平最终黯然离去, 能够对这段无果而终的暗恋释然的原因也正是在于此。

2. 佐野夏子———陈孝正

作为被主人公深爱的角色, 性格上却有相似的懦弱。夏子因为内心对于自己的不够完整及家庭的变故, 放弃回应燎平对自己的追求, 是因为自身没有追求和判断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陈孝正为了满足单亲母亲的殷切期待, 为追求荣誉和地位放弃了人格、尊严和爱情, 为了实现梦想拼命压抑自己的内心, 也是因为不敢直面自己的脆弱和对自己的不信任。两者在性格上相似, 导致了结局并没有在青春中收获成长而沦为平庸。

3. 安斋克己———阮管

两者的结局均为死亡, 但安斋为自杀, 阮管为事故死亡。安斋的死亡源于没能战胜内在的自我和外在的恐惧, 最终自杀, 作为作品中的弱者形象而被批判。而阮管的死亡源于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 忠诚于自我对爱的诠释, 最终为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也因此青春不朽。爱情观和生死观的不同导致了两者结局的不同。

其次, 群体形象比较分析对中日两部作品的男女主人公分别进行分析。

在中国作品中, 女性人物的塑造展现了超出常态的主动, 控制局面的能力胆识及知性美, 充满敢于为自我而活的勇气和为爱牺牲的勇气, 具有敢爱敢恨的特点。如郑微、阮管。男性人物的懦弱更突出了女性人物的自我解放。由男性人物的伟岸性格的瓦解而引发的女性主导的青春感伤属于中式的暖伤文学。因为女性的温婉多情, 外柔内刚使整个作品充满了淡淡的感伤。

在日本作品中, 男性人物在经历人生抉择和历练之时, 只是将女性人物视为人生和爱情历练中的考验者。虽然认同女性人物的存在, 却不给予其平等地位的对待。女性人物多因为自身的懦弱和思维的非独立性, 导致最后结局不得不屈服于命运, 充满冷伤悲剧色彩。

三、中心主题比较分析

相同点:对于爱情, 人无法做到全知全能, 也不一定只要付出就会收获真爱, 只能靠自身的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和体验, 不断受伤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青春时代的爱情, 具有茫然而炽热的特色, 并会时常使人陷入举步维艰的境遇, 但要独自做出抉择, 勇敢接受挑战。这对于中日青年人来说都是相当于人生的分岔口的重要考验。中日两部作品中的主题特征均为:爱情的价值低于生命的价值。

不同点:对于生死观和爱情观的把握, 中日有较大差异。中国现代青春文学中所展现出的中国年轻人的爱情观的具体表现是在经历爱情的彷徨与迷茫之时, 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作用远大于外在和他人的启迪作用。所以女主人公才会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奋力追爱, 敢爱敢恨, 回忆青春时才可以无怨无悔。并且为了爱情敢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正是自我意识的坚强让人可以直面生死。与之相对, 日本现代青春文学中所展现的日本年轻人爱情观的具体表现是在面对人生挫折和爱情无果而终的无奈之时, 内心脆弱, 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缺失, 直面自我和肯定自我的能动性的缺失, 进而逃避自我, 逃避现实, 寻求通过死亡达到解脱。

由于文本分析中的日本青春文学作品具备和以往日本文学不同的特色, 即宫本辉作品的特色———“丧失”和“成熟”的两重性, “生命”和“希望”更是该青春文学的主题。在濒临死亡的边缘又带给主人公和读者生命的希望。所以, 在日本美意识———虚幻美、朦胧美、残缺美的熏陶下, 主人公燎平从客体的角度看朋友安斋因不敢正面面对现实和自我选择而自杀, 和氏家虽畏惧现实但仍选择与挫折抗争, 决心起死回生。在这两种对立的生死观中, 燎平最终选择了“对于人来说, 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的价值观。

同时, 爱情观也随着生死观的转变出现了变化。以往的日本文学作品中以男女殉情为忠贞爱情的最高境界。而在此青春文学中, 主人公并没有为了爱情而选择死亡, 反而在思考“为何而生, 为何而活”的命题的过程中认识到:“爱情中, 需要有妥协的时候, 但即使在人生中遭遇挫折也要不顾一切的一路向前, 活出仅有一次的生命。”

日本青春文学的消极性体现在:面对“为何而生, 为何而活”这个命题和“我们在困难面前能做什么”这个命题的时候, 如何选择、如何行动的层面上。在宫本辉的这部青春文学中, 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做的“只是拭去汗水, 等待淋雨的无力感和徒劳感”。这句话在全书中反复出现, 作为全书的关键句。生死观和爱情观更多体现了因无奈而自我放弃的消极性。而与此相反, 中国的青春文学中生死观和爱情观更多体现了不顾一切, 追随内心的决绝和积极性。

四、意象描写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部作品中都采用意象描写, 借物抒情, 寄情于物。中国为“婺源的槐树”日本为“骆驼”。意象是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结合体, 是作者融入特定情感和寓意时勾起读者心理共鸣和文化回忆的物象。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婺源的槐树”此意象作为精神慰藉和苦痛的双重载体, 目睹了主人公们的爱恨生死, 每一个来到槐树下的主人公都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洗涤和慰藉。郑微与陈孝正失约于槐树, 之后郑微、陈孝正、林静分别来到槐树之下, 想着各自的心事。槐树无言却见证着郑微的成长, 陈孝正的忏悔, 林静的纠结。特别是主人公郑微决定结婚之前再次重返槐树, 才真正释然和顿悟:青春只是一段美好与痛楚并存的过程, 没有陈孝正, 该逝去的青春终会逝去, 正是陈孝正跌宕起伏的爱情才让郑微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甘之如饴。”面对痛苦、挫折、背叛时, 学会释然接受和原谅, 这才是青春的意义。

《青が散る》中“骆驼”此意象贯穿于全书, 作为启迪主人公的精神象征, 多次在主人公燎平面对人生困境、迟疑、迷惘的时候给予燎平以一路向前的信念与动力。“怀抱着一个梦想踽踽前行英姿飒爽的年轻武士一般的存在”在燎平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夏子无意回应自己的感情之时, 在安斋的葬礼上吊念之时, 在回忆佩尔对自己说过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之时, 骆驼的形象多次出现。可以说骆驼的特质是燎平渴望具备的特质, 所以在这个意象的启迪下最终理解了人生的真谛。

本文主要由人物设定入手, 分析主人公的生死观和爱情观的差异性, 进而得出中日现代青春文学及其背后中日年轻人的社会心理的差异性。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青春故事, 我们也会发现过去的自己。

摘要:本论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 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青が散る》入手, 首先对文学作品的思想立意、主人公设定、中心主题、表现手法进行比较, 最后结合时代背景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和日本“青春”与“爱恨”、“生死”的关系, 以及中日社会心理对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尝试总结了中日现代青春文学的差异性及产生差异性的原因。

关键词:现代青春文学,中日比较,生死观,爱情观

参考文献

[1]酒井英行.宮本輝『青が散る』論[J].静大国文, 2001 (3) 80-104.

[2]李迟.从宫本辉小说看日本人“以死为美”的死亡观[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3]栗坪良树.宫本辉生与死的物语[J].Aoyama Gakuin Women's Junior Gollege 2001 (4) :65-103.

[4]刘士民.心的三条河流:宫本辉『川の三部作:泥河蛍川道頓掘川[D].北京:中国人文社会学院, 2010.

[5]刘彩霞.宫本辉小说『泥水河』象征艺术手法研究[J].作家, 2010 (16) .

篇4: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

[关键词]传统散文文体;现代散文文体;嬗变

[中图分类号]1206.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1763(2009)01-0081-06

诗文在我国文学史上一向处于主导地位,然而清末民初,随着西方文学观念的涌入,情况大为改观,我国散文文体发生了急遽的变化。时至今日,虽然不乏一些零星的研究之作,但一般都缺乏整体性和系统性,因此,研究中国散文文体的近现代嬗变就十分必要。

散文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文学”概念,也是一种十分棘手的“文学”文体。人们对它的认识也不像诗歌、小说、戏剧(戏曲)那样明晰。我国古代,将不押韵和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包括经传、史书,都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以与韵文、骈文相区别。

一中国古代散文文体的基本形态

中国古代应用性散文文体比较发达,文学性散文文体也比较发达,而且种类多样。历时地看,先秦散文(包括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包含哲学、政论文和史传文章在内。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如《孟子》《庄子》;历史散文以记述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为主,如《左传》《国语》。两汉散文成就斐然,司马迁的《史记》把传记散文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唐宋以来,在古文运动的推动下,散文的写法日益繁复,出现了文学散文,产生了不少优秀的山水游记、寓言、传记、杂文等作品。明代散文,先有“以拟古为主”的“七子”之作,后有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的唐宋文派。清代散文则不同,它把文学性散文与应用性散文融合在一起。以桐城派为代表的清代散文,注重“义理”的表现,其代表作家姚鼐对我国古代散文文体进行了总结,他把散文分为13类,包括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说、箴铭、颂赞、辞赋、哀奠。

古代散文文体的源头是《易》、《书》、《诗》、《礼》、《春秋》。一般认为,论、说、辞、序发端于《易》,诏、策、章、奏发端于《书》,赋、颂、歌、赞发端于《诗》,铭、诔、箴、祝发端于《礼》,记、传、盟、檄、发端于《春秋》。我们对这些文体以及其他文体进行分析后,认为中国古代文体可以分为应用性散文文体与文学性散文文体两大类。应用性散文文体主要由于实际应用的需要,产生于封建帝王的各种政教活动,不同的政教活动需要使用不同的“文书”,不同的“文书”有不同的要求,因而产生不同的文体。其中有的以叙事为主,有的叙事与抒情相结合,有的叙事与议论相结合,如铭、箴、诔、碑、封禅、颂等。文学性散文文体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诗文是中国传统公认的文学文体,其重要特点是叙事与抒情,而且抒情占上风。史传一般认为是历史文体,也是地位最重要流传最广泛的叙事文体,由于其文学性很强,也往往看作文学文体。作为正史之余的小说到晚清之后才逐渐成为文学的正宗。从诗发展而来的赋体和戏曲,不像诗那样以抒情为主,而逐渐以叙事为主。文学性文体,从魏晋以来就有一个鲜明的传统,即以是否有韵来对它分类,有韵的为“文”,无韵的为“笔”。刘勰《文心雕龙·总术》曰:“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夫文以足言,理兼《诗》《书》,别目两名,自近代耳。”这里对“文”与“笔”的区分,首先注重音韵,其次还与文体联系起来。梁昭明太子在《文选》序中说,文选所选之文以清英为贵,不选尊经之文,不选宗意之文,不选载言之文,不选记史之文,而独选沉思翰藻之文。他抓住了文学注重沉思与辞藻的重要特征,这对李兆洛产生极大的影响。李兆洛提倡骈体文,编辑《骈体文钞》。在《骈体文钞·自序》中,他说:“天地之道,阴阳而已。奇偶也,方圆也,皆是也。阴阳相并俱生,故奇偶不能相离,方圆必相为用。道奇而物偶,气奇而形偶,神奇而识偶。……吾甚惜夫歧奇偶而二之者之毗于阴阳也。毗阳则躁剽,毗阴则沉腿,理所必至也,于相杂迭用之旨,均无当也。”骈体文形式上的特点是重比偶,内容上的特点是重抒情。

二中国散文文体新体系的产生

中国传统散文文体是以《易》、《书》、《诗》、《礼》、《春秋》等五经为根本,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文体体系的,而现代散文文体是以现代知识为对象,以科学思想为根据,逐渐建立起新的文体体系。最明显的过渡性著作是龙志泽(字伯纯)1905年出版的《文字发凡》。在这部著作中,龙氏试图用中国传统的文体分类法与西方现代文体分类法对文体进行分类。

首先,他对传统的分类加以改造,在《文法图说》部分的“体制”篇中,他把“文章”分为四类:叙事体、议论体、辞令和诗赋类。同时,龙志泽还借鉴西方的文学理论,在《修辞学》部分的“构思”篇中,他以思想的性质为标准,把“文”分为四类:记事文、叙事文、解释文和议论文。“记事文者,记人记物者也。记事文之目的,是记者欲将其人之面目精神,仿佛现于读者之眼前也。”记事文分为科学的记事文和美术的记事文两种。“科学的记事文者,其记载诸物,在能将诸物分析,详其部分,显其全体,明白了然。”它能将事物之“形状精神全盘托出,以益人之智识”。美术的记事文与科学的记事文不同,“科学的贵于明晰,美术的在于含蓄;科学的贵于条举,美术的举其著明之特点而已”。科学的记事文是以精细之笔描摹事物的真相,使人有所知;美术的记事文则用艺术之笔描摹事物的神情,使人有所感。龙志泽企图用西方的叙事观念来界定叙事文,“叙事文者,历叙连续之事实,行动之变化也。”他还把叙事文与记事文严格区分开来。“叙事文与记事文不同,记事者说其事而已,叙事文者,是依言语之性质,次第表出之。如对人说话,说话要有整然不紊之次第,叙事文亦然。”他囫囵吞枣地运用西方的叙事概念,尚欠准确。一般来说,叙事文叙述存在因果关系的连贯事件,但不一定是时间关系上的连续事件。随着西方现代文学理论的引进和白话文的流行,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文学理论与批评著作大量涌现,许多书局都竞相编译、撰写,甚至请人翻译国外的理论著作或自撰著作。现代文法家基本采用西方的新文体分类法,如高语罕著的《国文作法》、陈望道的《作文法讲义》、踉工编的《记叙文作法讲义》、夏丐尊与刘薰宇合编的《文章作法》、章衣萍的《作文讲话》以及其他相关著作都是这样。他们首先对“文”进行分类,陈望道分为五类:记载文、记叙文、解释文、论辩文、诱导文;夏丐尊与刘薰宇也分为五类: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和小品文;章

衣萍分为四类:记事文(Description)、叙事文(Narra-tion)、解说文、议论文。记载文就是记事文,一般记载人或物的形状与性质,它可以分为科学的记载文和文学的记载文两种。前者主传达知识,使人理解;后者主传达情意,使人感受。前者按照一定次序描述各部分的位置、形状、色彩;后者与其说是事物的报告,不如说是印象的表现。写出个性,使人感动。记叙文也称叙事文,它记叙人物与物体的动作变化,强调变化历程。叙事文包括四个要素,即人物、事迹、事件和地点。根据旨趣,叙事文可以分为三类:以给人知识为主的,如普通的历史、教科书之类;以动人观感为主的,如劝善惩恶的旧小说;以给人兴趣为主的,如滑稽小说之类。他们彼此之间大同小异。这里讨论的文体,不分应用性文体与文学性文体,但重点仍然在应用性文体。

从以上可以看出,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应用性散文文体的发展态势,由强而弱;文学性散文文体由弱而强。不过,各自的地位并不一致,传统诗文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其中还伴随着骈文与散文的长期争锋。小说与戏曲一直被排除在正统文学行列之外。到晚清,中国海禁打开,西方文化不断进入,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也不断发生变化,传统文学文体也逐渐蜕变,近现代散文文体观念逐渐产生。

三现代“逻辑文体”的产生及其反响

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需要,新的散文文体逐渐萌生。作为时代战斗檄文的“逻辑文体”随着报刊的不断发展而迅速发展,并逐渐成熟。逻辑文体的代表人物有严复、章太炎和章士钊。严复的“先秦文”风格、章太炎的“魏晋文”风格、章士钊的“先秦文”与“魏晋文”融合风格,均作为逻辑文体,在当时产生很大影响。罗家伦在《近代中国文学思想的变迁》一文中指出,“这个时代普通出版品的倾向大大变了,鼓吹新政的空泛文章,进而为比较精密的法政议论,如《富国强兵策》一类的东西已经减少,出版最多的乃是《宪法古义》、《日本宪法解》、《日本法规大全》、《政治原理论》、《列国政要》一类的书。……所谓‘逻辑文学,原来不能算是十分确切的名词;不过当时文学的趋势,已确实的向着精密朴茂的方面,而渐渐合于逻辑的组织。如当时文学界最重要的两个人:一个章太炎,是对于印度的‘因明学很有研究的;一个严几道,是译西洋名学的,章太炎的文章一方面有印度思想的条例,一方面带政治潮流的刺激……”严几道翻译的西方的政法著作,每种都是风行当时整个时代的书。后来章士钊先生“一方面崇拜‘吾家章太炎先生,一方面对‘侯官严先生也是很恭敬的;又加上民国元二年议政的潮流、制宪的背景,所以《甲寅》杂志出来,可谓‘逻辑文学的大成了!”罗家伦认为,《甲寅》杂志“在民国三四年的时候,实在是一种代表时代精神的杂志,政论的文章,到那时候趋于最完备的境界,即以文体而论,则其论调既无‘华夷文学(引者按:叶德辉、王任秋等人的政论文学)的自大心,又无‘策士文学(引者按:魏源、龚自珍、康有为等人的政论文学)的泛泛气;而且文字的组织上又无形中受了西洋文法的影响,所以格外觉得精密。”严复具有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的素养,对先秦散文很有研究。他翻译西方的政论著作、社会学著作都具有古色古香的先秦文风。吴汝伦说,赫胥黎“欲侪其书于太史氏、扬氏之列,吾知其难也;即欲之唐宋作者,吾亦知其难也。”但是经过严复文体上的包装,其书乃“与晚周诸子相上下”。(P1318~1319)梁启超也说,严复“文笔太务渊雅,刻意模效先秦文体,非多读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

他们的评价诚不污也。严复的文体观念在其“信、达、雅”的翻译理论中得到鲜明体现。“信”是指译文要忠实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是指译文要语言流畅,“雅”是指翻译要讲究辞藻,注意遣词造句。严复提倡翻译不仅要传信,而且还要文字通达,语言雅洁。他“在翻译西方学术著作中,采用意译的方式,把原文的第一人称改为第三人称,按照汉语句法,主要是先秦文言的句法,把原文的复合长句拆开变为平列句式,多用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古雅而不刻板,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表达方式和语句系统。”不过,尽管在严密的逻辑上,他们具有共同点,但是他们讲究逻辑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即共性之中存在各自的个性。严复逻辑文体的传统资源是“先秦文”文体,章太炎的则是“魏晋文”文体,章士钊则兼而有之。

四现代“报章体”的产生及其反响

然而影响更大的还是报章体,或日新文体。作为晚清政治运动和文学革新运动的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大胆进取,锐意改革,他们的散文无视传统古文的程式,直抒己见,畅所欲言,是政治斗争的有效工具。梁启超的新体散文更是对一切传统古文的猛烈冲击,为晚清的文体解放和“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开辟了道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用浅显平易的新体散文代替僵化的桐城派古文、八股文和骈文等传统文体,并逐渐发展成一种新的文体,称为“新文体”,或“时务体”、“报章体”、“新民体”。

晚清知识分子大力提倡“报章体”。1897年,谭嗣同在《时务报》上发表《论报章文体》一文,认为“报章文体”在内容上无所不包,在形式上,打破传统的文章观念的束缚,以便于发表言论和宣传为标准。谭嗣同具有深厚的古文功底。在《三十自纪》中,他说:“嗣同少颇为桐城所震,刻意规之数年,久自以为似矣。出示人,亦以为似。诵书偶多,广识当世淹通传壹之士,传稍稍自惭,即又无以自达。或授以魏晋间文,乃大喜,时时籀绎,益笃耆之。由是上自秦汉,下循六朝,始悟心好沉博绝丽之文,……所谓骈文,非四六排偶之谓,体例气息之谓也。”谭嗣同认为,总揽一切知识与学术的史家与选家,都不足以根据时代的急剧变化,知识的快速更新,而描述记载并囊括之;惟有报章能够担当如此重任。报章文体与旧式文体相比有巨大的优越性。往昔文章体例,除词赋之外,其他的可以分为三类十种,“名”类包括“纪”、“志”、“论说”和“子注”四种。“形”类包括“图”、“表”和“谱”三种。“法”类包括“叙例”、“章程”和“计”三种。这十种文体不能适应现代知识更新和时代发展的需要,而报章文体不仅兼有传统十种文体的功利,而且还贴近社会现实,“其体裁之博硕,纲领之汇萃,断可识已。胪列古今中外之言与事,则纪体也;缕悉其名与器,则志体也;发挥引申其是非得失,则论说体也;事有未核,意有未曙,夹注于下,则子注体也;绘形式,明交限,若战守之界限,货物之标识,则图体也;纵之横之,方之斜之,事物之比较在焉,价值之低昂在焉,则表体也;究极一切品类,一切体性,则谱体也;宣撰述之致用,则叙例体也;径载章程,则章程体也;句稽繁琐,则计体也;编幅纡馀,又以及于诗赋、词曲、骈联、俪句、歌谣、戏剧、舆讼、农谚、里谈、儿语、告白、招帖之属,盖无不有焉。……斯事体大,未有如报章之备哉灿烂者

也。”谭氏试图从诸种不同的传统文体中吸收有益的成分,创造出更有活力、更能适应报章的新文体,这一理想在梁启超那里化为现实。1899年,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主张改造文体,他认为日本三大新闻主笔之一的德富苏峰“善以欧西文思人日本文”,其文“雄放隽快”,使文界别开生面。“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也。”他要使诗文具有西方现代民主政治思想,从而获得一种不同于中国传统诗文的崭新特质。梁启超创造的报章文体风行一时,这种文体“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胡适指出其特点和影响,“梁启超最能运用各种字句语调,来做应用的文章,他不避排偶,不避长比,不避佛书的名词,不避诗词的典故,不避日本输入的新名词。因此,最不合古文义法。但他的应用的魔力也最大。”采用的措施,不是全部推倒传统诗文,而是借传统诗文以“竭力输入欧洲之精神思想”。这种“新文体”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如果说谭嗣同侧重文体的融合,那么梁启超则侧重语言的融合。梁启超一反严复的渊雅文笔,使用浅近文言,提倡新式文体。他对严复的译笔提出严厉批评,“文笔太务渊雅,刻意模仿先秦文体,非多读古书之人,一翻殆难索解。……著译之业,将以播文明思想于国民也,非为藏山不朽之名誉也。文人结习,吾不能为贤者讳也。”梁启超的新文体受到康有为的重大影响,钱基博评论康有为的政论文说,“发为文章,则糅经语、子史语,旁及外国佛语、耶教语,以至声光化电诸科学语,而冶以一炉,利以排偶,桐城义法至有为乃残坏无余,恣纵不傥,厥为后来梁启超新民体之所由防。”报章体雅而不渊,畅而不俗,易于为读者所接受。

晚清“新文体”产生了强烈的反响,极力赞成者有之,肆意攻击者有之。1902年,黄遵宪致函《新民丛报》,反映这种文体产生的巨大影响,“乃至新译名词,杜撰之语言,大吏之奏折,试官之题目,亦剿袭而用之。精神吾不知,形式既已大变矣;事实吾不知,议论既已大变矣。”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指出“新文体”魔力很大的原因:1)文体的解放,打破一切“义法”、“家法”,打破一切“古文”、“时文”、“散文”、“骈文”的界线;2)条理的分明,梁启超的长篇文章长于条理,最容易看下去;3)辞句的浅显,既容易懂得,又容易模仿;4)富于刺激性,“笔锋常带情感”。“新文体”不拘一格,一切为“我”所用。它打破文体界限,打破文白疆界,充满激情,富有活力。它犹如一股飓风席卷晚清各界,官场上,大吏的奏折借鉴它;科场上,试官的题目采用它;报刊界,大小报人竞相模仿它。这种巨大的威力,这种深刻的影响激起复古派与顽固派的强烈反对。“新文体”是对桐城派古文“雅洁”的反拨,古文家严复一向讲求语言“雅训”。他翻译的“信、达、雅”标准以及他的翻译实践都体现这个特点。语言驳杂不纯的“新文体”强烈地刺激着他敏感的神经,他痛斥“新文体”,谓“报馆之文章,亦大雅之所讳也”。不仅如此,他还对梁启超进行人身攻击,“大抵公操笔为文时,其实心救国之意浅,而俗谚所谓出风头之意多”,企图消解“新文体”的启蒙意义。另一方面,严复也不得不承认“任公文笔原自畅达,其自甲午以后,于报章文字,成绩为多,一纸风行,海内观听为之一耸”。他也认识到这种文体的巨大效应,“梁任公笔下大有魔力,而实有左右社会之能。故言破坏,则人人以破坏为天经。倡暗杀,则党党以暗杀为地义。”顽固派叶德辉面对急速发展的新文体所运用的新词语,激切地说:“观《湘报》所刻诸作,如热力、涨力、爱力、吸力、摄力、压力、支那、震旦、起点、成线、血轮、脑筋、灵魂、以太、黄种、白种、四万万人等字眼,摇笔即来,或者好为一切幽渺怪僻之言,阅不终篇,令人气逆。若不共惩此蔽,吾恐朱子欲废三十年科举之说,将行于今日。”还感慨地说:“而后有新学之猖狂,有桐城湘乡文派之格律谨严,而后有今之《时务报》文之藩籍溃裂!”批评也罢,赞成也罢,谭嗣同、梁启超等人毕竟怀着强烈的使命感,极力主张新文体,他们采用浅近的文言、新的语汇入文。这种语言形式与报章特有的传播载体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感染力极强的文体。报章体不仅在散文文体方面影响甚大,而且在思想文化方面更是如此。

五现代“美文”“小品文”文体的产生及其反响

梁启超的“新文体”主要是借鉴日本的报章体,注重语言的感染力;到五四时期,散文文体又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现代意义上的散文文体正式确立。从五四时期开始的现代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散文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杂文、短评、小品、随笔、速写、特写、游记、通讯、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属于散文。总之,散文篇幅短小、形式自由、取材广泛、写法灵活、语言优美,能比较迅速地反映生活。

新文学家对散文的界定是相对于韵文的,他们所指的散文一般指无韵的文章。而“所谓韵者,系文字音韵上的性质与规约,在中国极普通的说法,有平上去入或平仄之分,在国外极普通的有长音短音或高低抑扬之别。照这些平仄与抑扬排列起来,对偶起来,自然又有许多韵文的繁琐方式与体裁,但在散文里,这些就都可以不管了……”。当时,文坛一般把长一点的文字称作散文,把短一点的叫做小品。郁达夫声称:“我们的散文,只能约略的说,是Prose的译名,和Essays有些像,系除小说、戏剧之外的一种文体;至于要想以一语来道破内容,或以一个名字来说尽特点,却是万万办不到的事情。”从内容上看,中国古代散文包括序跋、奏议、辞赋、哀祭等,而现代散文则一般分为描写文、叙事文、说明文、论理文等。传统散文,崇尚古雅,模范六经;现代散文则注重表现个性,自由挥洒。“现代的散文之最大特征,是每一个作家的每一篇散文里所表现的个性,比从前任何散文都来得强。”

一些文人学者大力提倡美文,周作人的《美文》(《晨报副刊》,1921年6月8日)、王统照的《纯散文》(《晨报·文学旬刊》第三号,1923年6月21日)、胡梦华的《絮语散文》(《小说月报》第17卷第3期,1926年3月)等是其中的代表作。所谓美文是指抒情性散文或特别讲究文字技巧的散文。周作人在文章里指出:“外国文学里有一种所谓论文,其中大约可以分为两类。一批评的,是学术性的。二记述的,是艺术性的,又称作美文,这里边又可以分出叙事与抒情,但也很多两者夹杂的。……中国古文里的序,记与说等,也可以说是美文的一类。”针对当时封建复古派把白话散文作为俚俗粗鄙的街谈巷语,只有古典作品才能称为“美文”的谬论,周作人理直气壮地称具有文学性的白话散文为“美文”,他指

出:“文章的外形与内容,的确有点关系,有许多思想,既不能作为小说,又不适于做诗,……便可以用论文式去表他。他的条件,同一切文学作品一样,只是真实简明便好。”这种“美文”不是“长篇阔论的逻辑的或理解的文章”,它是近世自我的解放和扩大力的一种“不同凡响的美的文学”,它的特点除了“真实简明”而外,还在于突出作者的个性和真情。在一篇“絮语散文”(美文)里,“可以洞见作者是怎样一个人:他的人格的动静描画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声音歌奏在这里面,他的人格的色彩渲染在这里面,并且还是深刻的刻画着,锐利的歌奏着,浓厚的渲染着。……”这种“美文”可以使人产生美感。1922年,胡适在《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中也指出:“白话散文很进步了。……这几年来,散文方面最可注意的发展,乃是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这一类的小品,用平淡的谈话,保藏着深刻的意味;有时很像笨拙,其实却是滑稽。这一类作品的成功,就可彻底打破那‘美文不能用白话的迷信了。”周作人提倡美文,意在审美情趣;胡适盛赞美文,意在为白话文张目,尽管他们的意图有别,对美文的赞同是一致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小品文”盛极一时。“小品文”又称作“小品散文”或“散文小品”,泛指文学体裁中与诗歌、戏剧、小说并举的散文。小品文是一种寓有抒情意味和讽刺性的短小散文。其特点,主要是通过事实和艺术形象来表现思想内容,议论较少,叙述、描写或抒情成分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剧性的情节,活泼、轻松的语言,使人发笑,并使人在笑过之后,看到问题的实质,发人深思。20世纪30年代上半期,小品文遍布报纸副刊的大大小小专栏。《论语》半月刊、《人间世》半月刊、《太白》半月刊、《新语林》半月刊以及《文饭小品》月刊、《芒种》半月刊、《西北风》月刊等以刊登小品文为主的刊物竞相出现,同时出现了“科学小品”、“历史小品”和“幽默小品”、“讽刺小品”等名目。正如朱自清1928年在《论现代中国的小品散文》一文里总结时指出的那样:“三四年来风起云涌的种种刊物,都有意地发表了许多散文,近一年这种刊物更多。各书店出的散文集也不少。《东方杂志》从二十二卷(1925)起,增辟新语林一栏,也载有许多小品散文。……去年《小说月报》的‘创造号(七号),也特辟小品一栏。小品散文,于是乎极一时之盛。”林语堂提倡小品文“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宇宙之大,苍蝇之微,皆可取材”(《人间世·发刊词》),小品散文的写作要“各依性灵天赋”《论小品文笔调》),“无关社会学意识形态鸟事,亦不关兴国亡国鸟事”(《小品文遗绪》),这种以资产阶级个人为中心的文学主张完全否定了小品散文的社会功能,把小品散文看作是一种闲适的“小摆设”。许多作家纷纷撰文探讨小品散文的内涵、特质和社会功能。代表作有钟敬文的《试谈小品文》、阿英的《(现代十六家小品>序》、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一集·导言》、郁达夫的《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鲁迅的《小品文的危机》等。研究小品文的专著有李素伯的《小品文研究》、冯三昧的《小品文作法》、石苇的《小品文十讲》、钱谦吾的《语体小品文作法》等。郁达夫在《关于小品文》一文中,对小品文的偏颇提出批评,他指出,“我们以为应该提倡小品文,积极批评小品文,使得小品文发展到光明灿烂的大路。我们应该创造新的小品文,使得小品文摆脱名士气味,成为新时代的工具。”鲁迅也反对把小品文当作“小摆设”,他在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指导下,写下了《小品文的危机》一文,强调它对社会现实的迅速反应和作为“匕首”、“投枪”的社会功能。他有力地批评了林语堂等人的主张,指出“小摆设”之类的“麻醉性的作品,是将与麻醉者和被麻醉者同归于尽的”。他探讨了小品散文的特性和社会功能,认为“生存的小品文,必须是匕首,是投枪,能和读者一同杀出一条生存的血路的东西;但自然,它也能给人愉快和休息,然而这并不是‘小摆设,更不是抚慰和麻痹,它给人的愉快和休息是休养,是劳作和战斗之前的准备。”

篇5:致青春现代散文

高中是我们最天真烂漫的时光,高中是我们记忆里的最美好的一段记忆,感谢在那个三点一线的日子里遇到你们,朋友们。

联系少了,不是我们的感情淡了,不是我们忘记了彼此,而是我们都有各自的.事情要忙,我们责任更重了,我们三观不一样了,我们或许为学业而苦恼,或许为生活而忧愁,我们回不到那个每天一起上课,一起下课,一起去食堂抢饭吃的时光,可是那些时候很美好,那些时光是我们一辈子的财富啊!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你们总是取笑我,伊人在前面,我承认我暗恋那个男生,你们比谁都清楚,我对他的喜欢,关心,你们不喜欢,任然记得,你们把那个男生打了一顿,问他要不要接受我,我知道知道了很生气,你们早早为我买好早餐,准备赔罪,我感动得哭得稀里哗啦,那还会生气。校园活动,我们总是一起参加,现在我到了大学,有了不同的人,可是没有和你们一起那么有默契,虽然我们的学习成绩不是最好的,你们还总是爱抄我的作业,可是我们的活动,总是办得棒棒的,每次都是全校前三名。如今我们身外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环境,遇到不同的人,我们感叹时光易逝,追寻不到曾经那样美好的感觉。

篇6:青春无悔-现代散文

百无聊赖之时,可有所寄托者,迷茫!万卷红尘看破后,会否有另一番光景,期待着!

迟暮之时,一抹红晕,残消于眼角,中心几多悲喜,是愁,是感,还是深深埋于心底的那仅剩的悸动。

青春年少,几多高远理想,几多恢弘想象,溃堤的迷幻,一次次的袭扰,纵知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亦无法抽刀断水,是人性,是借口,还是什么?我所愿望的不过是一点点的改变,打破我死寂生活的那一圈涟漪。

喧嚣的一片俗世,仿佛与之格格不入,是无法找到我能为之西斯底里的吗?

这几日想的颇多,不是我多愁善感,也不是我无病呻吟,总有那么一些人和事,在我沉沦的青春里唤醒我那早也随往事而终的雄心壮志。我不知道到底有多少人和我一样,在岁月正好的青春里消磨着自己的意志,而浑然不知,可悲可叹!

微风断断续续的吹过,一年就这样过去了;时光潇潇洒洒的飘过,一生也将这样过去。如此,平凡的生命便更加平庸!

我已经有所觉悟了。

青春,多么美好的字眼,可是,你知道吗?为什么它是美好的?只是因为每个人都只有一次吗?

我思忖着:在我最美的青春里到底要怎么度过?当质朴而唯美的光阴笼罩于古老昏黄的灯光中,风化的笔记愈发婆娑于金黄色的夕阳里,淡绿色的生命会否从此复苏?会否有一段春风沉醉的往事一发而不可收拾?

我只愿我的青春无悔!

“再不疯狂我们就老了”,在这时光不曾逆行,故事却能重来的青春里,打马走过,留下一帧帧只属于我们的疯狂。而不是到头来的一句无力的“我也有过青春”。

在青春里,理想永远是一颗闪耀的晨星。当然也有这样一批所谓的无理想者,真的没有吗?没有理想是不是有太多的.理想呢?我相信在任何一条陌路尽头都有一座理想的灯塔,只有在理想之光的指引下,我们才能追寻到我们想要的一切。可是有多少人在幽幽暗暗反反复复中追寻着他的理想呢?又有多少人在迷迷惑惑恍恍惚惚中践踏着他的青春呢?当年,在他最美的青春里,与书为伴,与古人探讨救国救民之良策,实吾辈之楷模。

对于我,愿意用一场繁华青春赌一个璀璨明天。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亦非一日之功”,理想并非是对着空瓶许愿,而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沉下心来,忍受寂寞,孜孜以求,在渊的潜龙终可飞龙在天。

不可忽略的是,在我们不断拥抱青春的时候,我们的父母正在被青春所抛弃。古语有“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如此之残酷,而我们能做的仅仅是多多维系亲情,以点点滴滴回报他们。寸草春辉,难于言表,只愿再见到父母时,不求笑靥如花,但求浅笑依在。

在青春里,爱情与友情是无法避开的话题。

朋友,是我们一生的财富,所谓“君子淡如水,岁久情愈真” ,人生路,虽短亦长。没有友谊,如活在孤岛,何其悲哀!友谊是一阵温馨的风,抚暖冰冷的心。朋友相伴走过一段又一段的艰辛,携手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而青春时经营的友谊将熠熠辉光于我们整个旅途,所以在青春时我们应该多交益友。

对于爱情,我只想说“缘来你也在这里”。有时候真的就是很奇妙,错的时间,错的地点,也能遇到对的人 !

上一篇:咏史诗袁宏下一篇:成本控制及流程合理化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