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天青春的现代诗歌

2024-04-23

聊天青春的现代诗歌(共8篇)

篇1:聊天青春的现代诗歌

最近觉得赵薇有点坏了,比前几年更淘气了些。这不,前不久《致青春》这部电影杀青,几天来各大影院隆重上映,首日票房即超越徐峥执导的《泰囧》这部戏,可见叫坐场面之壮观,青春这个话题遂大肆流行起来。

其实,《致青春》的成功之处,应该是迎合观众的怀旧口味,又将现实体裁融入影视创作,让观众感到归属感,才会产生强烈反响。这就好比《那些年》这部戏一样,没有大场面,没有大铺沉,只是截取青春某个细节展开故事,通过设置悬念,制造逆反效果,前后对比,矛盾重叠等方法表现主题。因为时间关系,《致青春》还没来得及看,但天后王菲唱的主题曲已经听了几遍,“他不羁的脸像天色将晚”、“良辰美景奈何天,为谁辛苦为谁甜”、“人间喜剧”,从这些歌词中能大致推测《致青春》的情节是由节奏明快到舒缓再到缓慢深沉这么一个过程。

整部影片的前半部分,应该着重表现青春的乐趣,傻的,痴的,青涩的.,幼稚的,弥漫人之为青春的共性。但在这些情节中,导演会在其中埋下诸多伏笔和悬念,或者是某个画面,或者是某个事件,或者是某句话,因为毕竟影片最主要表现的还是淡淡感伤后豁然开朗得那种明快。而影片的后半部分会产生强力的矛盾冲突,依据之前的铺垫,剧情产生大变化,节奏突然强烈起来,前后对比鲜明,甚至冲突。以此,接近真实的模拟出每个人青春流逝的感伤,及由无奈到释然的那种感觉。

青春之所以让人怀念,让人难忘,不仅因为青春那会儿人具有人之为人最初的单纯美,更是因为,人在渐渐成长过程中产生的矛盾,这种矛盾是最能撅住心窍的。每个人人念极青春,表情流露虽有不同,但伤感是共通点,因为青春毕竟只有一次,青春时的各种故事的波折是最能体现当时思想与现在思想的差别的。

成长里,人其实本意并不想改变自己,但成长道路上的耳濡目染让人不得不去改变,于是变与不变之间的矛盾激化,现实逼着我们产生了变化。即使有人认为自己没有改变,但事实是的确不复流年。每个人都是会怀念的动物,那些嘴硬说不怀念青春的人,其实怀念的比谁都‘凶’。怀念时难免又有伤感,有人会遗憾,有人会释然。青春是什么呢?每个人理解不同。但我觉得,青春就是人在最初的那一波何尔蒙分泌之后,比之于前增多的一些叛逆,一些独立,一些自我,一些突然之间灵光一闪,不期然做得一项决定和某个惊人的改变。

青春是什么?简单点,青春只是现在的自己累了,想和过去的自己谈谈……

篇2:聊天青春的现代诗歌

(一)

考试前每个人都在紧张地复习,春天的风呜呜地吹着,手中写字的笔越来越慢,望着书,长叹一口气。这时父亲走过来,端着一个小茶壶,壶嘴还冒着热气,道:“来一个杯茶吧,我新泡的,提提神。”一杯下去虽不是什么名贵的茶但他给予我动力,心里暖暖的,那茶总一种丝丝父爱的味道。“青春总要付出一些,有付出就有回报,快努力吧!”

青春,青春,我想和你聊聊天,告诉你,我在青春中有亲人陪伴,收获了亲情,他鼓励我向前。

(二)

体育课上练习一千米跑,本来就不擅长跑的我可为难了。每次跑步都是前几名冲出,倒数的名次结束。在那橘红的跑道上,我总感觉终点是那么遥远。而那不争气的双脚像灌了铅一样沉重。一阵风掠过,又有同学超过了我。双脚迈过终点时,我已满头大汗,总是注定那稳定的成绩——倒数。这时朋友递过一瓶水,“没事,只有努力就有收获,你看你又进步了。”我满肚子的不甘心顿时化为练习的动力。于是,每有空闲我就坚持练习。因为我相信自己!

青春,青春,我想和你聊聊天,告诉你,我在青春中收获了友情,他帮助我向前。

(三)

上学期期末发成绩的那一天,我心如刀割,试卷上的勾叉分明地勾画着我的对与错。此刻只有伤心与无奈,趴在桌子上,心里的疼痛肆意地流淌着。老师从我后面走来,拍拍我的肩膀,说:“失败乃成功之母,失败算不了什么,珍惜青春的每一次机会,努力就会有收获!”是啊,老师。您为迷惘中的我指明了方向,珍惜现在,珍惜每一次机会,珍惜我的青春!

青春,春春,我想和你聊聊天,告诉你,我在青春中收获了老师的教诲,指引了我前进的方向,激励我向前。

篇3:聊天青春的现代诗歌

日本作家宫本辉在《青が散る》后记中写道, “我只是单纯地想把烙印在心中阳光般的青春, 寄托于某个故事中得以保存”。由此可分析出《青が散る》是作家将自己的青春的光影点滴寄于主人公椎名燎平及其周围年轻人的故事之中。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为“私小说”的《青が散る》描写的是刚步入大学无梦想无目标的燎平在大学邂逅爱情, 接触网球的过程中, 经历青春的迷惘和痛楚, 挥洒热血青春的汗水和泪水而获得成长的故事。在描绘主人公和其他人物的青春的热情和恋情的同时, 更强调主人公对生命的敬畏和对未来的希望。作家通过作品想要传达直面死亡逆境时要永葆生命的希望。

中国作家辛夷坞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写道, “正如故乡是用来怀念的, 青春就是用来追忆的, 当你怀揣着它时, 它一文不值, 只有将它耗尽后, 再回过头看, 一切才有了意义———爱过我们的人和伤害过我们的人都是青春存在的意义”。作家从主人公郑微的视角描写了为追寻初恋对象而步入大学的郑微, 在大学邂逅新的爱情, 在为爱情付出代价的过程中收获成长的故事。作品描绘了主人公和其他人物在如诗如画的青春中对生死的沉重、现实的残酷的思考和感悟。作家通过作品想要传达青春在经历残酷现实考验的过程中, 为了生存不得不有所放弃的无奈。

二、主人公设定

两部作品均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经过研究分析, 由于两部作品的主人公命运结局有一定的相似性, 所以在形象性格方面有一定的可比性。

1. 椎名燎平———郑微

这两个人物作为两部作品中最重要的主人公, 在结局方面, 均经历了爱情的痛苦欢愉之后, 没有和所爱的人走到最后。在命运方面, 均学会了接受爱情和现实残酷的考验, 形成了强大的内心, 没有为爱情而放弃自我、放弃生活的希望。

燎平刚入大学报到时, 与夏子一见钟情并连续4年单恋夏子。渴望与美丽奔放的夏子发展恋情, 却纠结于自己不具备接近和俘获夏子芳心的能力与魅力, 因担心夏子不回应自己的爱而放弃主动追求。因此为了摆脱没能获得夏子芳心的空虚和失落而埋头于网球, 最终放弃对夏子的追求, 黯然离去。可以说从根本上困扰他的是为何而生、为何而活的疑问和不安。燎平不断思考佩尔对自己说过的话:“对于人来说, 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为何而生, 为何而活”是人们终其一生也无法得知的命题, 但燎平在面对好友安斋的自杀, 氏家的破产, 祐子的远嫁美国, 夏子的离开的过程中, 逐渐明白, 没有谁能陪伴谁到永远, 人和人的相遇从一开始就注定只能相伴一段, 最后终究会分开, 不管是爱情、事业、学业, 都有需要妥协的时候, 重要的是纵使在人生中遭遇挫折, 也要不顾一切向前冲, 活出上天赐予的仅有一次的生命。与此相对, 十八岁, 郑微对阮阮说:“我是谁, 我是天下无敌的玉面小飞龙, 有什么我得不到。”二十二岁, 郑微站在山顶上喊:“美国, 把我的男人还给我!”二十六岁, 微醺, 郑微对陈孝正说:“我不可能一次又一次地相信你, 不可能。”这一变化恰恰证明了郑微在这一段感情中的成长。郑微凭着直觉, 倾尽所能地去靠近所爱的陈孝正, 尽管陈孝正起初冰冷相待, 但她仍旧不放弃遵从内心的声音, 爱其所爱。正是任性固执, 热情如火的性格让郑微勇敢追爱。在经历了感情的阵痛和现实的残酷后, 毅然决然决定放手, 并没有为爱情而放弃自我。作家辛夷坞借郑微之口也曾说过:“曾经我们都以为自己可以为爱情死, 其实爱情死不了人, 它只会在最疼的地方扎上一针, 然后我们欲哭无泪, 我们辗转反侧, 我们久病成医, 我们百炼成钢。你不是风儿, 我也不是沙, 再缠绵也到不了天涯。”。大学时, 郑微对陈孝正的爱是年少不计代价的爱, 正是这年少不计代价的爱让郑微的青春变得有意义。人生中爱情不过是点缀, 爱情并不是人生的全部, 所以爱情死不了人。这一点对燎平和郑微来说, 是共通的爱恨与生死的辩证关系。

虽然两者均在青春中收获了成长, 但是程度有所不同。燎平是在受到周围人物的或生或死的结局影响和启迪下, 逐渐悟出“相比爱情, 生命更重要”, 最终没有走向自杀的不归路。而与此相对, 郑微的成长更多地是依靠自身积极地摸索, 在自我意识的引导之下, 一边受伤一边成长, 所以最后收获的是人性的坚强和青春的无悔。对许开阳开诚布公地拒绝, 对陈孝正全心全意地追求。郑微坦荡宣告自己的爱恨, 鲜明表达自己的选择和意愿。尽管在与陈交往时被女同学说成倒追男生没出息丢面子, 尽管在与陈分手后受到他人的嘲弄和同情, 仍不在意流言蜚语, 坚持追求理想的爱情, 对爱情永葆率直真诚、不顾一切的态度。面对爱情中的得与失, 燎平始终不敢主动追求爱情, 是因为对自身的不信任和对得失的太过在乎。郑微敢于爱其所爱并为之付出努力, 愿赌服输, 是因为宁愿为爱流泪, 也不愿违背内心。具有给对方十分的爱只为对方还回的一分的爱的决绝。世事岂能两全, 我们的一生中, 得到的同时也总在失去, 幸与不幸的区别只在于得失之间的孰轻孰重。郑微和燎平都是幸运和不幸的结合体。郑微的幸运在于他曾经遇见两个深爱的男人, 这两个人又都爱着她;但她的不幸在于这两个男人或逃避或出于家庭的担当选择离她而去。郑微对陈孝正的爱情是不计得失的全心全意的爱, 所以纵然无法让青春不朽, 也可让青春无悔。而燎平的幸运在于刚入大学便邂逅了爱情;他的不幸在于在权衡得失中丧失了对爱情主动追求的积极性。正如毕夏普在《一门艺术》中写道, “掌握失去这门艺术并不难, 很多东西似乎本来就是会失去的, 失去了便不是灾难。”燎平最终黯然离去, 能够对这段无果而终的暗恋释然的原因也正是在于此。

2. 佐野夏子———陈孝正

作为被主人公深爱的角色, 性格上却有相似的懦弱。夏子因为内心对于自己的不够完整及家庭的变故, 放弃回应燎平对自己的追求, 是因为自身没有追求和判断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陈孝正为了满足单亲母亲的殷切期待, 为追求荣誉和地位放弃了人格、尊严和爱情, 为了实现梦想拼命压抑自己的内心, 也是因为不敢直面自己的脆弱和对自己的不信任。两者在性格上相似, 导致了结局并没有在青春中收获成长而沦为平庸。

3. 安斋克己———阮管

两者的结局均为死亡, 但安斋为自杀, 阮管为事故死亡。安斋的死亡源于没能战胜内在的自我和外在的恐惧, 最终自杀, 作为作品中的弱者形象而被批判。而阮管的死亡源于对爱情的坚守和执着, 忠诚于自我对爱的诠释, 最终为爱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但也因此青春不朽。爱情观和生死观的不同导致了两者结局的不同。

其次, 群体形象比较分析对中日两部作品的男女主人公分别进行分析。

在中国作品中, 女性人物的塑造展现了超出常态的主动, 控制局面的能力胆识及知性美, 充满敢于为自我而活的勇气和为爱牺牲的勇气, 具有敢爱敢恨的特点。如郑微、阮管。男性人物的懦弱更突出了女性人物的自我解放。由男性人物的伟岸性格的瓦解而引发的女性主导的青春感伤属于中式的暖伤文学。因为女性的温婉多情, 外柔内刚使整个作品充满了淡淡的感伤。

在日本作品中, 男性人物在经历人生抉择和历练之时, 只是将女性人物视为人生和爱情历练中的考验者。虽然认同女性人物的存在, 却不给予其平等地位的对待。女性人物多因为自身的懦弱和思维的非独立性, 导致最后结局不得不屈服于命运, 充满冷伤悲剧色彩。

三、中心主题比较分析

相同点:对于爱情, 人无法做到全知全能, 也不一定只要付出就会收获真爱, 只能靠自身的一次又一次的探索和体验, 不断受伤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青春时代的爱情, 具有茫然而炽热的特色, 并会时常使人陷入举步维艰的境遇, 但要独自做出抉择, 勇敢接受挑战。这对于中日青年人来说都是相当于人生的分岔口的重要考验。中日两部作品中的主题特征均为:爱情的价值低于生命的价值。

不同点:对于生死观和爱情观的把握, 中日有较大差异。中国现代青春文学中所展现出的中国年轻人的爱情观的具体表现是在经历爱情的彷徨与迷茫之时, 独立性和自我意识的作用远大于外在和他人的启迪作用。所以女主人公才会遵从自己内心的声音, 奋力追爱, 敢爱敢恨, 回忆青春时才可以无怨无悔。并且为了爱情敢于付出生命的代价, 正是自我意识的坚强让人可以直面生死。与之相对, 日本现代青春文学中所展现的日本年轻人爱情观的具体表现是在面对人生挫折和爱情无果而终的无奈之时, 内心脆弱, 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缺失, 直面自我和肯定自我的能动性的缺失, 进而逃避自我, 逃避现实, 寻求通过死亡达到解脱。

由于文本分析中的日本青春文学作品具备和以往日本文学不同的特色, 即宫本辉作品的特色———“丧失”和“成熟”的两重性, “生命”和“希望”更是该青春文学的主题。在濒临死亡的边缘又带给主人公和读者生命的希望。所以, 在日本美意识———虚幻美、朦胧美、残缺美的熏陶下, 主人公燎平从客体的角度看朋友安斋因不敢正面面对现实和自我选择而自杀, 和氏家虽畏惧现实但仍选择与挫折抗争, 决心起死回生。在这两种对立的生死观中, 燎平最终选择了“对于人来说, 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的”的价值观。

同时, 爱情观也随着生死观的转变出现了变化。以往的日本文学作品中以男女殉情为忠贞爱情的最高境界。而在此青春文学中, 主人公并没有为了爱情而选择死亡, 反而在思考“为何而生, 为何而活”的命题的过程中认识到:“爱情中, 需要有妥协的时候, 但即使在人生中遭遇挫折也要不顾一切的一路向前, 活出仅有一次的生命。”

日本青春文学的消极性体现在:面对“为何而生, 为何而活”这个命题和“我们在困难面前能做什么”这个命题的时候, 如何选择、如何行动的层面上。在宫本辉的这部青春文学中, 主人公在面对困境时能够做的“只是拭去汗水, 等待淋雨的无力感和徒劳感”。这句话在全书中反复出现, 作为全书的关键句。生死观和爱情观更多体现了因无奈而自我放弃的消极性。而与此相反, 中国的青春文学中生死观和爱情观更多体现了不顾一切, 追随内心的决绝和积极性。

四、意象描写的对比分析

中日两部作品中都采用意象描写, 借物抒情, 寄情于物。中国为“婺源的槐树”日本为“骆驼”。意象是主观情感和客观物象的结合体, 是作者融入特定情感和寓意时勾起读者心理共鸣和文化回忆的物象。

《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婺源的槐树”此意象作为精神慰藉和苦痛的双重载体, 目睹了主人公们的爱恨生死, 每一个来到槐树下的主人公都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洗涤和慰藉。郑微与陈孝正失约于槐树, 之后郑微、陈孝正、林静分别来到槐树之下, 想着各自的心事。槐树无言却见证着郑微的成长, 陈孝正的忏悔, 林静的纠结。特别是主人公郑微决定结婚之前再次重返槐树, 才真正释然和顿悟:青春只是一段美好与痛楚并存的过程, 没有陈孝正, 该逝去的青春终会逝去, 正是陈孝正跌宕起伏的爱情才让郑微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甘之如饴。”面对痛苦、挫折、背叛时, 学会释然接受和原谅, 这才是青春的意义。

《青が散る》中“骆驼”此意象贯穿于全书, 作为启迪主人公的精神象征, 多次在主人公燎平面对人生困境、迟疑、迷惘的时候给予燎平以一路向前的信念与动力。“怀抱着一个梦想踽踽前行英姿飒爽的年轻武士一般的存在”在燎平脑海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在夏子无意回应自己的感情之时, 在安斋的葬礼上吊念之时, 在回忆佩尔对自己说过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之时, 骆驼的形象多次出现。可以说骆驼的特质是燎平渴望具备的特质, 所以在这个意象的启迪下最终理解了人生的真谛。

本文主要由人物设定入手, 分析主人公的生死观和爱情观的差异性, 进而得出中日现代青春文学及其背后中日年轻人的社会心理的差异性。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主人公的青春故事, 我们也会发现过去的自己。

摘要:本论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 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青が散る》入手, 首先对文学作品的思想立意、主人公设定、中心主题、表现手法进行比较, 最后结合时代背景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和日本“青春”与“爱恨”、“生死”的关系, 以及中日社会心理对其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尝试总结了中日现代青春文学的差异性及产生差异性的原因。

关键词:现代青春文学,中日比较,生死观,爱情观

参考文献

[1]酒井英行.宮本輝『青が散る』論[J].静大国文, 2001 (3) 80-104.

[2]李迟.从宫本辉小说看日本人“以死为美”的死亡观[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4.

[3]栗坪良树.宫本辉生与死的物语[J].Aoyama Gakuin Women's Junior Gollege 2001 (4) :65-103.

[4]刘士民.心的三条河流:宫本辉『川の三部作:泥河蛍川道頓掘川[D].北京:中国人文社会学院, 2010.

[5]刘彩霞.宫本辉小说『泥水河』象征艺术手法研究[J].作家, 2010 (16) .

篇4:聊天青春的现代诗歌

“最好的青春应该像诗歌一样,激情、浪漫、快乐、富裕幻想,并且充实。这样的青春很美好,令人向往。”汪国真说自己的青春并未如此鲜亮,而是有些灰色。但实际上,谁能一直活跃于聚光灯下,谁又能永远成为时代的弄潮儿?

今年,频频出现于电视、报纸、杂志、网络上关于汪国真的报道,将这18年前“轰动朝野”的著名诗人重新拉回人们的视野。又见汪国真,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惊讶。18年前,電视还不普及,人们印象中的汪国真就是《年轻的潮》那本诗集上的一张肖像,金丝眼镜,儒雅的笑容;而18年后,面前的汪国真,还是一样的金丝眼镜,一样的笑容儒雅,如果你不仔细看,你甚至很难发现他眼角的细小皱纹。

这18年,时代的沧桑巨变似乎将汪国真遗漏,发生在他身上的变化,让人疑惑时间是否凝固。如果追寻,你会发现,也许是因为青春的快乐和浪漫一直都在诗人身上活跃,这无意中抹掉了时间的痕迹。

“青年是属于诗歌,诗歌也属于青年,诗歌是浪漫的、激情的、幻想的,这些更多是属于年轻人,更多地属于青春年华。”诗人汪国真,他的青春年华也正像诗歌一样,演奏着抑扬顿挫的悠扬旋律。

扬:“汪国真年”

1991年被称为“汪国真年”。这一年,学苑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诗集——《年轻的潮》。甫一出版,诗集引起的轰动几乎让所有的人惊呆。

“(那时),20多家出版社在组我的稿。《年轻的潮》再版了很多次,其中的一版就达到15万册,正版总共大约有60多万册,盗版是正版的三倍左右。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我想也出乎喜爱我的读者的意料。”

很短的时间内,汪国真应邀去了40多所高校演讲,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广播学院、北京电影学院……

当时场面的狂热令汪国真都不敢相信。

“印象最深的是在北京医科大学,我第二天去演讲,而在头一天晚上,学生们就纷纷拿课本去占位子。还没到第二天,位子就全占满了。”

而在首都师范大学,由于演讲时学生人数太多,会场人员只好事先在门口摆张桌子,堵住大门,可到后来,学生们竟然把桌子给踩翻了。

那时比较普遍的情况是,汪国真每天安排两场演讲,演讲结束后,学生们纷纷冲上前去要签名,汪国真根本走不了,这样往往耽误了接下来的行程。学生会只好事先安排好学生,由他们手拉手围出一条通道,这样,汪国真才能慢慢挤出去。

在与学生们交流中,汪国真被问到最多的问题,就是关于“那些动人的诗歌是怎么创作出来的?为什么您的每一首诗都能够说出我们的心里话?”

“这些诗歌都是根据我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的,是我对生活的所思所悟,借用了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因为人性是相通的,所以才能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 面对学生们真诚的眼神,汪国真也真诚地回答。

读者的热情更是以大量的信件传递给汪国真。

“有一个女军官,给我来信,说她生日那天收到了8份同样的生日礼物——8本同样的《汪国真诗集》!”

而让他记忆深刻的来信还有一封是一个叫维玲的读者写的。

维玲是个高考落榜的学生,本来在班里学习成绩最好,但因高考失误却没考上大学。那时,她情绪极度低落。一天下午,维玲的母亲从外面回来,拿给她一封信,是同学们写给她的。大意是说:“维玲,我们还是特别想看到你的笑容,希望你还想以前那样开朗,在信的结尾我们送给你一首诗,是汪国真的《跨越自己》——

“……向上的路总是坎坷又崎岖/要永远保持最初的浪漫/真是不容易/有人悲哀/有人欣喜/当我们跨越一座高山/也就跨越的一个真实的自己”

看着这首诗,维玲的眼泪顿时涌出。她说,从那时开始,她知道了一个叫汪国真的诗人。“您是我们年轻人的朋友,永远的朋友。”在信的最后,维玲这样对汪国真说。后来,她真的振作起来了。

那时,上海《文汇读书周报》上有个栏目——《一句话书评》,其中的一期这样评价汪国真的诗:“与其说是读诗,不如说是读自己的心声。” 还有一句话写道:“众多年轻人的心事,都被这位极富才华的青年诗人一语道出。”以其诗歌的清新洒脱、豁达乐观,汪国真成了一代青年的青春偶像。

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这样解释了当年的“汪国真现象”。

“那个时候,大多数人还是关注政治斗争,都是‘与天斗与地斗其乐无穷’,他的诗非常特别,述说个人的情感和心声,这在之前是没有的。就像邓丽君的歌,有一种很亲切很柔美的味道,所以风靡一时。”

抑:“热爱生命”

而在风靡一时的前两三年,汪国真的人生还处于迷茫状态。

1988年,汪国真已到了而立之年,是一家出版社的普通编辑。“当时,我的事业没有着落,虽然有工作,也只是一名普通编辑而已;感情也没有着落,还没有结婚。真的有一种一事无成的感觉。”

而那时,他的投稿仍然经常被退。从大学起,他就很爱写诗,写完觉得不错的,就给全国及各省市的刊物投稿。工作以后,他仍然坚持投稿,但因为常常被退,就出现一些风言风语,嘲讽他,讥笑他。

此时的汪国真开始不安,开始怀疑自己。“说不上是人生的低谷,但至少有一种一事无成的感觉。到了30岁还什么都没有立起来,有一种紧迫感,有一种压力,很失意,感觉自己怀才不遇,知音太少。”

无数个夜晚的踌躇之后,一首著名的诗《热爱生命》诞生了——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既然钟情于玫瑰/就勇敢地吐露真情/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既然目标是地平线/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只要热爱生命/一切都在意料中

“这首诗是在有点困惑、有点迷茫、有点失落的情况下,写给自己的心声。在一定程度上,它是为了激励自己,给自己的人生困惑一个回答,也是对人生的一种探索。”但没想到,这首写给自己的诗歌,后来却激励了好多人,影响了一批又一批处于迷茫和困惑中的年轻人。

然而,这首诗的发表很不顺利。诗作完成后,汪国真自我感觉很好,就投给北京的一家文学刊物,结果被退稿。然后,他又寄给四川省一家文学刊物,依然没有音讯。就在汪国真已对发表不抱什么希望时,这首诗却在青年出版社的《追求》杂志上发表。很快,多家媒体转载。1988年第10期《读者文摘》以这首诗作为卷首语刊载,而几乎同时,另一本拥有巨大影响力的杂志——《青年文摘》也转载了这首诗。

汪国真开始走红。向他邀约的稿件和专栏越来越多。

挫:人民说你是诗人你就是诗人

随着汪国真的走红,他所受的置疑也越来越多。当时有很多专业的文学刊物,以及许多教授学者,都指责汪国真的诗歌形式过于简单,内容过于直白,缺乏诗歌应有的意境。

10余年后,汪国真说起这些争议和指责时,只是淡然微笑。“这些争议都不会影响我的生活,也不会影响我的创作。我属于越挫越强的人,不容易向困难屈服,无论顺境逆境,我都会按自己的内心去选择。”

事实上,他也从来都不认同那些对他的批评和指责。

“有人批评我的诗歌没有意境,不够含蓄,他们认为好的诗歌应该有意境。我承认,有的诗是需要意境。给大学生讲课时,我举了两个例子。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都很有意境,这是好诗;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这首诗有意境吗?没有!但它是一首好诗,没有任何人敢否认;它含蓄吗?它也不含蓄!那这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好诗不一定都要含蓄,都要有意境。含蓄和意境不是判定诗歌好坏的标准。”

而面对那些说他诗歌过于简单的批评,他也完全不以为意。

“事实不是这样,像谷建芬、徐沛东这样知名的老艺术家,也很喜欢我的诗歌。而我去演讲的场所主要是高校,对象是大学生,他们的知识和阅历也不能说‘简单’。即便是‘简单’,安徒生写童话,都是写给儿童的,但你就不能说他的童话不好,人家是世界级的文豪。評价文学作品好与不好,也不是按照读者的年龄来区分。”

似乎,他也确实有这样的理由自信。

10多年前,蔡国庆给他打电话,要他的地址,说要给他寄稿费。汪国真很惊奇,不明就里。原来,他有一首诗《挡不住的青春》已被知名作曲家徐沛东谱曲。这首歌作为辽宁电视艺术中心拍摄的电视剧《万岁高三(2)班》的主题歌风靡一时。

“当时我并没有请徐沛东谱曲,他只是在杂志上看到这首词,就谱了曲。我想,他应该是喜欢的。我也觉得很荣幸,毕竟他是我很欣赏的作曲家。”

而跟知名作曲家谷建芬的交往则更有趣。诗集出版以后,汪国真收到一封谷建芬的来信,向他索要电话和诗集。信的内容大概是这样:“汪国真同志,我在一家报纸上,知道了您的地址,现在给您写封信。您的诗写得很好,很清新,我想我们是能够合作的,希望能够得到您的诗集。”

后来,他们成为朋友。一次,谷建芬跟他讲了件趣事:有一天他正津津有味地阅读《汪国真诗集》,边读边往里面夹纸条。爱人问他为何要夹,他说是为了将来谱曲用。爱人随即说,我看你每首都夹了纸条,干嘛还要夹?干脆别夹了!

说到这里,汪国真笑着。对那些批评他的言论,他更不屑了。

“如果我按照批评我的人的思路去写诗,结局就会像那些走不出来的诗人一样。你觉得那是含蓄的、深刻的,但读者不喜欢、不满意,市场不认可你。人民说你是诗人你就是诗人,你不能自封为诗人。”

“评价作品的艺术标准,一是读者,二是时间。没有读者的作品很难称为好作品,有读者但经受不住时间考验的作品,也不是好作品。”

让汪国真津津乐道的是,他的诗歌经受住了这两者的考验。有大量读者认可,同时时间跨度也足够长。

他一直保持收藏自己盗版书的习惯。“从1991年到2008年,每年的盗版书我都收藏了。不久前去外地,一下子买到2007年和2008年的盗版诗集。有的地方错得离谱……”说到这里,他语气里分明是兴奋。

而在2000年和2003年,汪国真的诗歌也相继被收入中学课本。“初一和初三的全国统编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和九年级下册。”他记得很清楚,“如果没有艺术魅力,这些诗歌10年之后早被人忘记了。而现在已经过了18年,却得到专家和成年人认可,这就说明它肯定具有一定艺术魅力的。”

“手抄本和盗版代表一种民间的认可,收入课本就意味着得到专家学者和官方的认可,而正式出版物则两者兼而有之。这说明我的诗得到方方面面的认可。”他高兴地总结。

顿:浮躁是青春的大忌

回首当年的青春岁月,汪国真总会提到15岁进工厂的日子。

15岁那年,汪国真没上高中,直接进了工厂。由于工厂要充分利用机床,员工常常得“三班倒”。“当时最头疼上夜班。15岁正是贪睡的年龄,但却要整晚睁着眼睛,不能睡,很痛苦。”但他还是觉得自己挺幸运,“我还有不少同学下乡插队,那里条件更艰苦。”

在工厂,汪国真一干就是7年。对于这段时光,他很感激。“到社会上历练了7年,有好处。思想和感情更成熟,对社会的认知少了许多学生气,更接近实际。”

在他看来,正是这7年,让他有了日后的辉煌。“在工厂的7年,我了解了普通人的想法。如果是从学校门到学校门,我的思维更多地带有学生气,跟大众会有距离,会妨碍我走向社会。如果没有这7年,我的诗歌不会有那么广泛的受众。”

如今,汪国真已不太写诗,也远离了当下的诗坛。他独处一隅,静心作曲,目前已有几首曲子入选中央音乐学院教材;而不久的之前,他还静心练了几年的书法,并得到中联部礼宾局的国礼聘书。在每个领域,他都取得一定造诣。

如今的汪国真,淡定如常。曾经的那个时代,青年的汪国真们过早地走入社会,体验到社会生活的艰辛,但无形中也锻炼了他们,磨炼出不屈的意志。“当下年轻人,也许他们不如当年刻苦,却更有活力,更有想法。同时,在众多的选择面前,也充满困惑。”

在汪国真看来,如果当下年轻人把他们的见多识广,和当年青年的刻苦努力结合起来,一定会有更好的发展。

篇5:聊天青春的现代诗歌

一、诗歌大赛组织方法

1. 参赛对象

江苏省内初中、高中(含职业高中)在校学生

2. 作品要求

参赛作品必须是尚未公开发表过的诗歌,要求原创,严禁抄袭,文责自负。题材不限,诗型不限,提倡内容健康、贴近中学生生活、立意新颖、艺术创新、富有时代精神的优秀短诗。

参赛作品均以word格式进行书写,每人限2首(可用笔名)。

3. 参赛方法

来稿请投电子邮箱qingchunshige2014@163.com,参赛作品文末请注明:①作者姓名及笔名;②性别;③所在学校及年级、班级;④详细通讯地址;⑤联系电话、电子信箱;⑥指导教师姓名及联系方式(上述信息供组织单位评奖用,不公开)。

为作品展示需要,投稿时请附作者照片(生活照)1—2张。

4. 截稿时间

2014 年 9 月 30 日

5. 媒体支持

《江苏教育报》《初中生世界》、江苏教育新闻网等。

二、活动组织

1. 所有符合要求的作品都将在江苏教育新闻网和“高中生周刊”官方微信(订阅号)平台上刊载发布。

2. 江苏省青少年作家协会将组织专家对参赛稿件进行初审和终审,评出一、二、三等奖若干名,对获奖者及指导教师、相关组织单位颁发获奖证书及奖品。优秀获奖作品将在《江苏教育报·高中生周刊》“青春文学”专刊和《初中生世界》杂志上刊登。

3. 11月21日—22日在苏州市第十中学举行颁奖典礼。

4. 活动联系人:何书勉,联系电话:025—86275709。

篇6:诗歌,让青春和梦想飞扬

2014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开展了“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活动,目的是促使全国的出版社利用假期走到校园中去、走到学生当中,让作家能够进入校园捐赠图书,开展阅读活动,为学生创造更好的阅读环境,从而实现“书香童年”,最终通过书香童年实现书香中国的梦想。作为全国少儿出版优秀代表,接力出版社积极响应“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活动,自觉承担起出版的责任和担当,竞选全国50位诗人创作的202首优秀少年儿童朗诵诗歌,组织出版了《中国梦之歌校园朗诵诗》。这套丛书非常大,内容涉及祖国篇、校园篇、自然篇、亲情篇、成长篇等六方面。丛书的出版,旨在通过诵读中国梦主题诗歌,激发青少年爱国热情,让更多的少年与祖国齐奋进,与青春同成长。与此同时,专业人士录制的朗诵示范音频被制作成二维码印刷在图书封底,为读者提供了实用、专业、权威的诵读指导。朗诵会后,接力出版社启动了在全国开展的“百社千校书香童年”校园诗歌朗诵大赛。据悉,参赛者将按省市(区)以学校为单位进行比赛,7月开始报名并展开初赛,11月在北京进行决赛。本期出版广角沙龙,精选了活动期间嘉宾的精彩发言。

金波(《中国梦之歌校园朗诵诗》丛书主编):实际上朗诵诗这种形式应该是诗歌最本质的表现形式。诗歌它是讲究音乐性的,而使得它具有音乐性表现的是人的声音。人的声音这时候就表现得比音乐更重要更亲近。一首诗编出来,印在了纸面上,它还是躺着的,真正让一首诗可以站立起来,可以飞翔,是朗诵者的声音。所以朗诵者朗诵一首诗的时候,朗诵者就赋予了这首诗新的生命。这个新的生命也融入了朗诵者的心血、朗诵者的爱、朗诵者的追求、朗诵者的亲情。当朗诵者朗诵它的时候,这首诗就有了朗诵者的呼吸,就有了朗诵者的心跳,就有了朗诵者火热的身体温度,这首诗就飞翔起来了。

高洪波(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儿童文学作家):诗是附丽于声音的一种艺术。事实上诗这门艺术的诞生很复杂,也许是起源于劳动,也许是起源于巫术,也许纯粹是起源于快乐的游戏。总之,一些复合因素使人类拥有了诗歌。拥有诗歌的同时,诗歌的声音也鼓动、燃烧着人们的灵魂,所以,和谐与共鸣的声音是诗的载体,在没有文字与书写工具的岁月中,诗依靠声音而代代相传;在产生了文字和书写工具之后直至当今的电脑时代,谁敢断言无声的诗能永垂不朽?诗永远离不开声音的帮助,它们事实上已被一句“言为心声”牢牢地焊接在一起了。“无声的诗”当然存在,不过这指的是另一种艺术——绘画,真正意义上的诗歌,如果不是大言欺人兼欺世的话,全是上口成诵、过耳不忘、音韵和谐、意境曼妙的,而朗诵诗这一诗歌百花园中无比鲜艳的花,恰是诗歌借助声音而传之久远的力证。真正意义上的诗,都应是可以朗诵的。1995年的一个秋日,我在贝尔格莱德聆听了一场由世界各个国家的诗人们举行的街头诗朗诵,他们分别吟唱出属于自己民族和祖国的诗意,虽然语言不通,但借助于诗人们淋漓尽致的手势和张弛有度的吟诵,我感觉领悟了诗人们的心声。不同国度的诗人们的声音,仅仅是借助于扩音器传达出的声音,使我坚信,人类最钟爱的艺术只能是诗歌。中国的诗人们不应忽略朗诵诗,朗诵诗的作者们也应努力执着于提高诗的艺术品质。诗歌离不开声音,但不等于三分诗意七分朗诵。我殷切地希望诗歌界与朗诵艺术界直至电台、电视台通力合作,把好诗付诸声音,传递到我们读者和听众、观众的心底,去鼓荡、振奋他们敏感的神经,从而让他们在诗意的关照下坦然面对人生与社会,成为心理上的一名强者。

柳斌杰(全国人大教科文卫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出版协会理事长):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世代留下的无数优秀的诗章脍炙人口,广为流传,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而朗诵诗又以其独特的艺术特点,体现了中华民族语言的博大精深和韵律之美,在传承民族文化、增强民族自信、提升民族凝聚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指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时代主题。共青团要在广大青少年中深入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为每个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梦想,让更多青少年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让每个青少年都为实现中国梦增添强大的青春能量。”《中国梦之歌校园朗诵诗》以“中国梦”为总主题,分为祖国、校园、亲情、自然、成长、未来六个分主题,抒发中国少年儿童对祖国、对自然、对亲人、对老师的热爱之情,展现他们对祖国、未来和成长的憧憬与期盼,主题鲜明突出,基调积极向上,体现了理想主义、乐观主义精神,旨在为青少年播种梦想、点燃希望,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鼓励青少年接过时代的接力棒,成为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同奋斗的“中国梦”的追梦者、圆梦人。

鲁景超(中国传媒大学播音主持艺术学院院长):中华民族五千年流传下来的经典文学语言,蕴藏着本民族最丰富的文化传统和精神财富,倾情朗读这些珍贵而美好的文字,就是在与历代先贤进行高贵的心灵对话,就是在追寻一段浩瀚而优秀的思想历程。朗读会让人们更为真诚和朴素。“朗读”绝不仅仅如《现代汉语词典》中所说的“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那样简单。从文字世界到声音世界的过程,需要朗读者自身的情感置换和梳理,理解和感受是桥梁。声情并茂的表达,彰显和丰富了文字的内涵,又不断深化了对文字世界的开掘。说到这里,也许有人要提出质疑了:你这里强调的是“朗读”,而我们是在舞台上“朗诵”,“朗诵”具有很强的舞台表演性,当然要强调形式,强调技巧,太老实、太“朴素”就吸引不了听众。“诵”与“读”是有差别的,但“诵”也好,“读”也好,它们均要向文字作品本身进行认真追问,“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以真诚为骨,以朴素为容,空洞的声音和花哨的形式是朗读的大忌。朗诵时恰当使用声、光、电等附加技术手段,恰当地融入一些表演元素,固然有助于刺激视觉观感,有助于增强语言的塑造力,但过分依赖或强调,又会削弱对语言功力的锤炼,分散对内容本身的关注。一个或几个人站在舞台上,仅凭着“说”就能抓住全场人的心,不是一件容易事,但其独特的魅力也恰恰在于此。说到底,我们还是要老老实实地把功夫下在理解和感受文字作品上,下在语言本身的表现力上。朴素,不是不要技巧和形式,但要处理好“朴”与“巧”、“浓”与“淡”的关系。我们要追求的是“大巧之朴,浓后之淡”。愿朗读成为我们的习惯,愿朗读“返璞归真”,让朗读丰富我们的人生。

nlc202309051229

陈醇(著名播音艺术家、上海广播电视台播音主持业务指导委员会专家):朗诵一首诗既是一种语言艺术再创造,又是一次诗情画意的陶冶,同时还能从中得到思想和知识的营养。要想把一首好诗朗诵得好,一定要下些功夫去钻研。首先,要有真挚的感情。朗诵一首诗,是朗诵者代表诗人在说话,是一次有声语言的艺术创造,也是一次思想感情的熔化、燃烧。这就是说,朗诵者应该进入到诗人创作时所具有的那种精神状态中去,把诗人在创作时燃烧着的思想感情,再一次在朗诵中燃烧起来。我们要刻苦探索,努力掌握这种燃烧的本领。真挚饱满的感情来源于对诗篇精神的透彻领会和具体感受,只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有情感上的共鸣,任何虚伪的感情都是不可取的。其次,要进入诗的意境之中。意境是指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朗诵者要像入梦似的,进到作品所形成的境界中去,把身外的一切,统统忘记掉。在准备朗诵时,不能只从文字表面去捕捉形象,而必须把作品放在自己的心中去揣摩感受,用丰富的想象把文字所描绘的意境在头脑中变成一个个生动具体可感的活动的画面。朗诵时尽量不要从意境之中跳出,努力保持自己进入意境的感受,同时把听众引领到诗的意境中。最后,要朗诵出诗的节奏和韵味。诗的语言精练,有它的节奏和韵律。诗的朗诵如果不能体现语言的音乐美,那就很难把诗的韵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浸润到听众的心灵深处。朗诵诗不应侧重表情,更不能近似表演,而是要努力将诗本身的节奏和韵律朗诵出来,只有这样才能把诗人心灵中的思想传达给听众。

瞿弦和(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诗歌学会朗诵演唱专业委员会主任):朗诵是语言的表现艺术,它具备表情达意的功能,使人从朗诵中感受情感的冲击,领悟思想的提升。朗诵的要求,看似简单,但同样需要正确的方法,并需要进行认真的训练。首先,要让观众或听众听懂作品所表达的思想,这就要求朗诵者在接到一首诗歌时,先进入作者的心灵,了解这首诗是为谁而写,要告诉观众或听众什么道理,这个道理是从什么角度来看待事物,这个事物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为什么这个事物这样感动作者,使他有感而发。这里包括创作的年代、诗歌的主题、描写的层次,朗诵者要真正理解作品。不要小看“理解”这两个字,朗诵者不要急于背诵或表演,一定要静心阅读。理解有偏差,朗诵的基调就不会准确。当你读懂了、理解了、感动了,进入了作者的心灵,才能把握朗诵的基调。而当作品融入你的心灵,你就能排除朗诵时的紧张感,就会像平常说话一样,明确自己要表达的思想,了解你要告诉观众什么,清楚地知道表达这种思想需要怎样的层次,需要强调的是哪个段落或哪些诗句,你就会像讲述一个故事一样,脑海中浮现出具体的情景和鲜活的形象:是静是动、是美是丑、是哭是笑、是愉悦是伤感等,这就会让你的朗诵自然朴实。其次,朗诵要有相应的技巧,技巧是表达情感的手段,手段越多,表现的方式也就更多,语言的表现力就更丰富,就能使诗句插上翅膀,飞进观众或听众的心灵。重音、停顿、语调是体现作品的外部技巧。重音最能突出“语句目的”词或词组,它可以使逻辑关系更严密,使感情色彩更鲜明;而停顿、语调可使感情更加生动,意境令人回味,形成鲜明的节奏感。朗诵时也要准确地把握站姿、手势的分寸。至于呼吸调整,吐字归音的能力都可以通过老师的具体指导加以提高。朗诵是“会说话就可学习”的一门艺术,可以普及,但朗诵却不是“会说话就能掌握”的,需要通过训练来提高。

篇7:聊天青春的现代诗歌

在已有的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中,以网络词汇的研究最多,因为词汇是网络语言中最直观的特点。 但是在对网络聊天语言的观察中,我们却意外地发现,在聊天语言中,那些特殊的网络词汇出现的频率很低。以比较典型的网络词汇小的第一人称单数代词“偶”为例,偶是比较打代表性的网络词汇。总的看,网络新词语在聊天室聊天中的使用频率很低,聊天词汇和日常口语词汇没有显著差异。

网络聊天中一个突出的用词特点是拟声词的使用较多。毕竟网络交流缺少面对面交流的表情达意手段, 而这些拟声词的参与就提高了解码的准确度,起到了面对面交际中副语言符号的作用。以各种笑声的拟声词为例“叼呵、哈哈、嘻嘻、嘿嘿,吼吼”等准确形象地描写了说话人当时的表情,对听话人正确理解说话人的话语意义起着重要作用。另外,还有描写哭声的“呜呜、 555555”,描写不屑一顾的讥讽声“切”,描写被雷到晕倒的“咣当”那是形象的网络特行的拟声词。

另一个网络聊天的用词特点就是语气词使用频率高, 并且有别于日常语言。如“滴”相当于“的”,句末语气词。 例如:“我是逗你玩滴。”这个句末语气词读起来有调皮、 玩笑的感觉;“恩”是个表示同意的语气词,相当于“嗯”, 由于输入法的原因,人们用“恩”代替“嗯”已经是个约定俗成的使用力式。这个词除了用来表示同意,还可以用来告诉对方“我知道了”的意思,有时有敷衍的含义;“恩”还有一个变体形式“恩那”,就其词源来说, 这是东北方言,用来表示同意。目前,可能是由于东北的幽默小品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行,使得东北方言中的词汇在网络中高频出现。“哦”是另一个表示同意的语气词,用来表示“我知道了”的意思;“呗”为女网友常用, 有调皮耍赖的语气在里面,如“今天有空来聊天?”“想来就来呗”;“了啦”也是一个带有女性特征的句末语气词,有撒娇的意味。如“好了啦”“讨厌了啦”。

第三个网络聊天用词特点就是用词力求减少键盘输入,简写、数字、汉语拼音、英语字母、英语单词都是减少键盘输入的手段。而聊天中对错别字的容忍度也高, 对打错的词语只要是不引起交际的障碍基本无人纠正。 由于聊天中很多人使用拼音输入法,导致同音错别字大量出现,如“幽默”变成“油墨”、“网吧”变成“王八”、“趣事” 变成“去事”都不会使说话人特意纠正。网络交际中的特殊交流渠道和输入特点使人更注重交流的效率和速度, 对语言的准确性的重视大大低于对交流的有效性和迅捷性的重视。

网络聊天语言的词汇选择都是通俗易懂的口语词, 用词的选择都体现网络语境中人人平等的特点。一般不会因为彼此是陌生人而采用客气疏远的敬词形式。以第二人称单数代词为例,几乎没有例外地使用第二人称单数的普通形式:你。

“您”的用法,显然不是为了表示尊敬,而是刻意拉大交谈双方距离,制造疏远的交谈气氛。这个“您” 的用法类似反讽语气的“反话正说”。

网络聊天语言的句法特征最明显的就是句子短,句子结构简单、随意。大多数句子都是短小的简单句, 句子语序不严格规范。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随意调整句子语序。如:好聪明哦你;我为什么不能想啊我;无聊,打发时间,睡个好觉等累了;元宝没有,活宝有个; QQ,加好吗”在这些句子中,突出地体现口语特点,表达随意。

网络聊天的另—个特点就是语码随意转换。目前网络使用的群体仍然以年轻人,尤其是受过一定教育的年轻人为主,对英语的一定程度的掌握使得网聊中的英语和汉语为了表达的方便可以随意转换。

——我们见个面聊,OK不 ?

——一点都不OK.

——聊聊?

——我对你的话题不感兴趣,不要bother me,P1z。

——谢谢你提供的信息。

——小 case 。

——Hello !

——你也Hello 。

在这些对话中,语码随意转换主要是为了表达的方便,有时也起到幽默好玩的效果。

最后一个可观察到的特征是标点符号的滥用。由于网络聊天对速度的要求,使得标点符号的省略现象普遍。 有相当一部分的聊天记录中,完全不使用标点符号。被省略的标点符号以逗号和句号居多。有两种省略方式, 一是直接省略,解码的压力由对方承担;另一种是以空格代替标点符号,使对方能容易解读。另一个和标点有关的现象不是个用,而是滥用。如:有人聊吗???? 怎么回事??? 你好无聊!!!! 怎么, 打工打傻了???我说的是真的!!!!这种标点的滥用多为问号和感叹号,主要原因是由键盘的输入性质决定的,不管输入几个符号,只要按住不放就可以,不会增加输入的难度。这种用法的主要用途是加强语气,起强调作用。 符号的多少和语气的强弱成正比,使用的数量由说话人的心情决定。

在以前的对网络语言的研究中,以对网络聊天的现象研究最多。在这些研究中,以网络词汇的研究最多。 通过观察和分析,我们发现与以往的研究不同的结论, 在网络聊天中的聊天,最突出的特征不是词汇,—些网络常用词汇出现的频率很低,词汇的选择和日常交际中的词汇没有明显区别。在网络聊天中,最突出的有别于日常交际的特征是交际准则的不同。虽然整体上看,也是尊重合作原则的,但是遵守的程度和方式不同于日常交际,而礼貌准则的遵守是网络和现实交际的最大差别。 网络聊天中的不合作和不礼貌现象是由网络交际的语境决定的,虚拟的网络和现实脱节,人们为了缓解现实中的压力有时会揭开虚伪的面纱,而还原真我面目,随心所欲地说自己想说的话。所以,网络聊天语言是网络语境下的一种特殊的以书面形式出现的口语形式,是网络语言中和BBS语言、电子邮件语言等并列的一种变体形式。

人类每一种新文化的兴起都会带来一些新的词汇。 有一部分有生命力,有一些会被淘汰。网络流行语不仅仅是语言符号, 它从特定角度表达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心态, 真实地映照出社会现象和时代的变迁。我们应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面对、吸收、接受富有思想、创意、 和健康的网络语言,摒弃那些低级粗俗的语言。

正面引导

对于学生在作文中引用不当的网络语言词汇,教师要能适时的给予指导,帮助其改正。在作文中,以不鼓励使用网络语言为原则。网络语言也有优劣之分,适度使用会使语言更丰富,更有时代感。但教师要能分清利害关系,从正面引导。作文中基本都能使用规范的书面语, 倘若使用不当就会破坏语言的纯洁性,达不到交流的目的。老师应当帮助学生提高分辨能力。除此之外,教师对网络语言应抱持着积极态度面对,而不是一味的反对, 了解网络语言,更能了解学生所要表达的思想,从而适时的给予引导。看懂学生作文中的“网络语言“,看不懂时就去问学生,以开明的态度来影响着学生正确学习, 能促进师生问的交流。

注意情境

情境分配理论的意思是, 说话者应先考虑一种语言的社会功能,再将语言使用在功能相符的情境,正式的语言用在正式的情境, 非正式的语言应控制在非正式的情境中。网络语言属于非正式的语言,使用的情境就不应该是考试、报告与公告这类正式与对外的境,以符合人事时地物的情境,才可以兼顾造诣、创意与礼仪。

语言强调共享。“共享的意义”指的是交谈者要能让对方了解你想表达的涵义。如果对方不清楚你的网络语言时,就要避免使用。比如:即使是美国人,一看到“ball ball you”, 也无法得知真正含意是“求求你“。网络语言也是一种语言的实践,能在学生中间风靡,就说明它是有生命力的。但是,如果用网络语言写出来的东西大部分人都看不懂, 影响了沟通,也就失去了语言的意义。

共同学习

数字生活的分水岭,随年龄增长,落差也越大。绝大部份使用网.络的青少年的父母亲或师长对于网络的相关知识非常有限。在青少年的网络世界里充斥着许多所谓的网路语言, 有很多家长与教师都忧心孩子把网络语言写进作文, 或是作为日常生活用语,使得他们与孩予之间形成代沟。因此,家长加强学习网络知识,网络语言,跟上时代、跟上孩予们的步伐,才能够与孩子们做好沟通、监督孩子们正确使用网络,拥有良好的网络使用态度。此外,要能了解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发展, 是要在真实的社会中学习如何与人沟通相处, 而不是与~昧的用计算机网络互动。所以,做家长与老师的,固然应该鼓励孩子学习计算机,但也要特别留意,不要让孩子在计算机上花太多时间。

篇8:聊天青春的现代诗歌

进入网络e时代,人和人的空间距离可以被一根网线拉得很近很近。聊天交友是网络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主题,而各种形形色色的聊天工具和聊天网站,自然就成了网络世界一道永不消失的风景线。然而,你可曾设想过,有一天,在网线的另一头,那位与你聊得极为投缘的竟然是一个机器人?

机器人真的能思考吗?人工非生命体能够拥有智能吗?世界各地对人工智能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对人工智能的真正实现,还得从计算机的诞生开始算起,因为人类直到这时才有可能以机器形态模拟人类的智能。其实,人工智能后来的研究进展并不如我们期待的那样迅速,因为它的基本理论还不完整——我们还不能从本质上解释我们的大脑为什么能思考,这种思考来自于什么,这种思考为何得以产生等一系列问题。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工智能正在以它巨大的力量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实际上,在1950年,数学家阿兰·图灵便试图用一个小游戏来解答“机器人能否思考”这个问题:让一个人通过电报机分别与另一个人和一个电脑交谈,如果他分辨不出哪一个是电脑,那么,在阿兰·图灵看来,这个电脑就是会思考的。如今,由于人工智能的发明,Turing的这个游戏开始在网络上流行起来。

“你做梦么?”

“做。”

“那么,你能记住你的梦么?”

“我能非常清晰生动地回想起它们。”

“是怎么样的?”

“我还不想跟一个机器人瞎掰。”

想不到吧,以上这段风趣幽默的寻常对话,竟然出自于两位聊天机器人Alice和Jabberwacky!但无须怀疑,这种“把戏”对于现代的聊天机器人来说,简直是小菜一碟。要实现“聊天”也非常简单,编程者只要输入数量足够庞大的聊天话题数据库,就能让机器人之间顺利地进行“交流”。而我们要和机器人进行交谈,同样必须先把我们的思想“灌输”进机器人的“脑子”,它才会懂得回应我们丰富多彩的话题!

如果你想亲自测试一下聊天机器人有多“聪明”,可以登录以下网站:http://www.titane.ca/concordia/dfar251/igod/main.html。在这里,它可是以“上帝”自居呢!

上一篇:党风廉政建设专题党课课件下一篇:路心得